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心理健康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这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心理还是很健康的,但当我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各种曾经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都涌现到了我面前,才发现自己的心理其实还是很脆弱,一旦没有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就会面临崩溃。原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结果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是很多的,让自己感觉有些受挫。同时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让我觉得自顾不暇,很难在一周拥有自己的休息时间。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乱糟糟的,心情也经常有很大的起伏。
我们的彷徨与失措,是因为我们对于未来有着诸多不确定的幻想,我们希望自己能过得好,却也不甚明晰何为“过得好”。我们对现今不满,却又不知该如何改变,面对现实只觉无力,初次接触到社会便明白自己力量的渺小。明明平凡,却又不甘于平凡,想要拥有自己的人生,却又毫无方向,看着自己如一滴水沉入大海,无波无澜,想要挣扎溅出自己的水花时,才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只是一滴水。
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我渐渐学会了如何发现、疏导、防范这些心理障碍,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快乐地度过这四年时光。当然,几乎每一个大一新生都会经历,面临这些问题的不止我一个人。我发现和大家一起相互交流是解决心理障碍的十分重要的方式。可能初始大家会觉得不好意思,比较排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其实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便能加强这种心理疏导,甚至于交个朋友,使得这门课的课堂参与度越来越高。
记得有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美丽心灵》,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但仍旧有很大的感触。豆瓣的影评里有这么一条:“游走在梦与现实之间的确危险,无异于在地狱与天堂之间徘徊。然而梦笔生花,以梦为马,踮起脚尖就能更贴近天堂。”我们是旁观者,站在这个角度,看着纳什的世界,就像是一场梦与现实的转角处,难以真实触摸到现实的确切感觉。是爱的力量,让纳什通过顽强的意志,分辨出真实与虚幻,真与假。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电影的主题也由此突出——正是他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无论我们遇到了多困难的窘境,我们的意志永远不会抛弃自己。一个失去了意志的人就相当于失去自己的生命;而一个意志强大的人则可以战胜困难,让意志伴随我们走向未来,触碰属于自己最灿烂的阳光。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情境 创设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5-01
目前,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全国各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也基本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整体教师队伍质量正在逐步提升。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造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就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与实践的主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教学。依据此理论,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能创设出一种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情境,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求知,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影视赏析的感悟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心理电影、励志电影、心理知识讲座、名家大师报告、成功人士演讲、心理访谈以及热点新闻等多种类型的影视资料,再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视频编排,结合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在课堂上创设出影视赏析的感悟情境,让学生在观看与赏析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心理状况唤醒内在的真实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实践研究中,在心理健康总论这一章节,引入了《心态与状态》视频,让学生能感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调试这一课引入《十五年的灰暗》《内心的墙》等短视频以及电影《爱德华大夫》片段,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观看中对心理问题进行辨识,并学会调节的方法等等。
(二)创设心理训练的体验情境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将心理训练这种形式应用于课堂,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以及勇于挑战自我的心理特点,而心理训练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内容又丰富多样,这正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所以,心理训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在训练中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在实践研究中,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置了“心灵成长训练营”环节,给学生创设出了一种在体验中成长的教学情境,其中包括“我的人生五样”“寻找打开心理之锁的钥匙”“将心比心”“解锁心灵”“我是谁”“绘制乔哈利之窗”“丢掉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人际财富”“发现快乐”“愤怒叫停”“兴趣岛―自我兴趣探索”以及一些催眠放松等训练内容,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三)创设心理测试的发现情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应用一些心理测试项目,可以创设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人格特点以及优势与不足的教学情境。在塑造人格魅力一课中,应用了“画树识人格”“菲尔人格测试”“气质类型量表”等测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应用了“了解自己的职业活动兴趣”测试,在自我认识课堂上应用了“自我意识测试”,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课上应用了“人际交往能力自测”,在情绪与情商课上应用了“国际标准情商(EQ)测试”,在压力与管理课上应用了“心理压力自测”等等。
(四)创设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把校园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案例或社会上的一些心理事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这样就能创设出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心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运用案例分析法创设探索的教学情境首先可以通过案例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将心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收获也会更大。
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需求,要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创设出有益于增强教学实效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和优化心理品质的目标。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篇3
关键词:角色体验式 教学法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角色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而且它的实践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角色体验式教学法综述
“体验”一词是指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和了解周围事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正是在这一基本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假定某一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模拟环境当中,学生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得以提高。体验教育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但角色体验式教学法的创立源于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的经验教育和心理学的角色扮演理论。最早提出角色体验的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莫瑞诺,他于1960年提出:使人暂时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的要求方式和态度处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随后该方法逐渐进入教育界并成为一种崭新的授课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授课,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学生确定为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表演的演员,多数是按照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而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可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延伸为学生的朋辈辅导员,教师通过协调的方式使师生同台,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深思的作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有参与到课堂当中,才能有较深刻的感受,因此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的做课堂的主人,而不再是被动的、被灌输的、被“填鸭”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表演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重视的效果,切实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2.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省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科性课程,它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并能迅速地达到内省的效果,只有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得以提高,才能使学生意识到自身潜在的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助人自助的效果。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体会角色的内心感受,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过程当中,也能使其他未参与的同学通过观察扮演者的表演,从中得到感悟,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前在全国各高校的授课方式多数属于考查课或者是选修课,多数学生在态度上不能够像对待专业课一样重视,这在短时期内无法改观,因此授课教师只有在授课目标的确立、课程方法的设计、授课环节的衔接等方面下功夫,才能使学生喜欢并热爱此门课程。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符合青年人的思维习惯、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充分表达广大青年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因此,角色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热情。
4.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传统的授课方法已不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这为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提供了有效载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实施角色体验式教学法一是可以减轻授课教师的备课负担,降低枯燥理论的授课难度,尤其对授课经验欠缺的教师能有缓冲的作用;二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做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三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能拉近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疏远关系,达到共同烘托课堂学习气氛的作用;四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受众面较广,能使参与者与观察者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说、有所悟。
5.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内容是开放的、师生是平等的、交流是顺畅的,因此学生可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真实感受,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由于没有受到过多的外力强加的束缚,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千人一面的刻板教学效果,也可打破以往标准化答案所产生的弊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及日后创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互动性教强,因此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可在较多的教学内容中得以应用,具体可将课堂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1.课前的准备。授课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准备主题,所选择的主题既要涵盖所讲授的知识点,又要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建议可将主题设计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学生较熟悉的场景,例如在讲授人际交往中可进行“盲人排队”的体验式互动游戏,以强化“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作用;在讲授恋爱心理时可让学生换性别模仿电视剧《奋斗》中杨晓芸与向南办理离婚时吵架一段,以使学生理解站在对方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其次要准备好角色体验所需的用具,最好将用具预备出多余的部分,以防止在体验过程中损坏用具。
2.课堂的实施。授课教师要做好规则的讲述,使学生完全明白所要扮演角色的所思、所想,更要使学生明确活动规则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理解角色体验式互动游戏的规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要做好体验的演示和引导,演示的目的是确保活动的安全和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引导的目的是掌控体验式教学的时间及成效,授课教师应在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在交流和体验中做好充分的总结。
3.体验后的交流与反馈。体验式互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做好体验的交流与分享,此环节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学生体验交流的基础上做好正确的总结工作。授课教师要能够平等、真诚的对待所有学生,对待学生在体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包容,对学生的积极参加给予鼓励,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授课教师应在体验活动后对表现不积极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辅导,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进行有效的跟踪。
四、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角色体验式教学法虽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调动课堂的授课氛围,但如无限制地应用角色体验式教学势必将造成课堂混乱、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要想做好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角色体验式教学法不能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始终。角色体验式教学法不是万能的,它与其他授课方法一样,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在角色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要素中不能运用此方法,在讲授矛盾冲突较大的观点时慎用此方法,在讲授理论理解、情绪体验等方面多用此方法,同时,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共同作用于课堂当中,才能使课堂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兼顾文化性。
第二,运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授课的教师要有很强的业务素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授课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授课教师一定要选好、选准知识点,做好各环节设计工作,以确保角色体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授课教师在学生角色体验互动中要做到掌控有度,在学生偏题、跑题的情况下能用正确的方法给予纠正,在学生角色体验无法进行中能给予有效的引导,既要防止游戏无度,又要做到发人深省。
第三,运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授课时要确保体验环境的绝对安全。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授课也要注意安全工作。由于角色体验法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因此可变因素非常多,既要注意选定的教具绝对安全,确保无明火、无利刃、无强电,又要注意师生的人身安全。
第四,运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授课时要确保对所扮演人物的理解。角色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与学生对所扮演的人物理解的深浅程度有很大关系,如学生对所扮演人物的心理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将会造成体验后的结论与授课理论相差很大或者完全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在体验前讲明每位学生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该角色对某些事物看法的最底线与最上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时既能有章可循又能脱离俗套。
综上所述,角色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授课内容,更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授课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好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必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角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JY10-91]
参考文献:
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步确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从课程的实施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
(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
(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
(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
(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
(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对其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就是微环境中的同学,比如宿舍同学、班级同学等,因此宿舍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大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宿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2)班级文化心理建设。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与班级成员交往比较多,班级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质,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同合作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沙地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31-2
一、沙地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1.沙地文化的内涵。
对于北起江苏射阳北部、南至上海奉贤南端,绵延一千多里的沿海地区和长江口两岸的16个县市(尚有南通市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按县市数列入)中,都有讲“沙地话”的聚居人群,他们习惯上被称为“沙地人”。沙地是江海交融的产物,在文化上既保持江南大吴文化的血缘传统,又沐浴着现代海派文明的气息,具有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质。沙地人在此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自立自强,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沙地文化。他们散布在几万平方公里的不同地区却有着诸如治沙植棉、纺纱织布等杰出优秀的历史,又有着今天在教育、建筑等领域中的杰出表现,所以在沙地人的骨子里肯定存在着相同的元素,挖掘这些相同的元素对于该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有积极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本土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可以译为民族化、本地化和本国化,从语意上说,指使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指的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是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等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选择适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本土学生,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在理论引进和实践过程中,不能离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否则自然会“水土不服”。因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模式构建及其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
在浓郁的亲情中调节自我,在放松的环境下独善其身。
传统节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亮点。它把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道德伦理、心理健康融于一体,让人们在享受团圆、凝聚亲情、抒感、加深友谊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充分的调整和放松,让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所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合理的宣泄与排遣。这就是传统节庆的心理健康调节功能所在。
在沙地传统节日中,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最为隆重的。清明节把祭祀与踏青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寻根问祖、表达感情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心情;端午节所带来的不仅是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对人们思想的净化,而且让人们诸如在挂香袋、吃粽子等活动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把一切烦恼抛之脑后;中秋节,人们在享受亲情、品味快乐、追求浪漫之中加强了心的沟通和情的往来,团聚自然而然地成了心理健康的催化剂。春节的到来就是每一个人新希望的开始,在新的一年中,任何人都能迎来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在这样的传统节庆中,“除旧布新”的心态,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放下包袱、抛开烦恼,用崭新的姿态迈向崭新的生活。一个传统节庆就是生活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激情的一个燃点,每一个节庆在给生活增添喜庆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人的心灵家园进行一次洗礼与丰富,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而这一切都是在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中达成的,这就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亲情中净化自我,在民俗活动中感悟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讲究让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检验感悟来达到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沙地民俗大多是以家庭活动为单元的,比如蒸年糕、⒉荻选⒃灯笼、挂对联等等。每项活动都通过家庭的形式加以实施,强烈的归属感和浓浓的亲情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幸福体验。
近些年,沙地学子通过开展“缤纷的冬日”――未成年人寒假系列活动,诸如“我过年――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爱您――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我运动――亲近自然,快乐健身”、“我成长――风雅书香,文化浸润”等等,这些与沙地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体验活动让广大学子的心灵浸润着快乐与幸福。
3.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文化的校本课程相结合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可以感奋民众、凝聚人心,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沙地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三水交融的自然风物、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独具风韵的乡音俚语、古老而年轻的历史文化,所有这些都物化在沙地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承于沙地的时令节俗、民俗文化风情。沙地人凭着一副泥箩担子斗江战海、挡浪筑墙、套圩筑岸、并港建闸,使脚下的土地成为举世闻名的东疆乐土、“金山银山一担挑”的农业典型;民间编织的“芦扉花布”、家染的蓝印花布,成为我国棉纺染织技艺唯一保存完整、延续至今而宗脉未断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沙地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积淀;沙地人唱响的渔号和评弹北调,既有古韵久远的遗风,又有吴侬软语的本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成为江海文化的特色品牌。这种文化具有的辟往开来、励精图治的拓荒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创新争先的超越意识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姿态,正是沙地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丰瞻多彩的人文底蕴所在。所有这些沙地人文品质、民俗文化传统,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滋养。
沙地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编纂《沙地风情录》《走近沙地》《沙地文化》等一批校本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对沙地文化的审美、批判、传承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感悟反思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个性。在团队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会从中看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力量的强大,感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发现他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学会“尊重他人,正视自己”,学会“乐群贵和,灵活变通”,学会“淡泊名利,知足长乐”,自觉地适应社会。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克服认知偏差,正确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让自己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健康起来。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军训;心理适应不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
1 军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的军事训练教育源于1915年就任教育部长时提出的军国民教育的思想,之后军事教育逐渐在全国普及。目前,高校大学生军训主要采取集中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已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对此都有相关的规定。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军训的内在要求,由于军事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随着军训的展开,大学生也往往会在军训的各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少部分学生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特点是急速变化且丰富的,因此军训期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军训的效果,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2 医学生军训中心理适应不良症的产生原因
"90后"医学新生呈现出了与以往医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识这些新特征是军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
2.1医学学习压力大 医学学习相对其它专业的学习具有极大的艰苦性,课程设置比较单调,忽视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我国社会医疗环境变化巨大,医务工作压力大,这些导致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医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高。
2.2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一方面"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不喜欢涉,思想更为早熟,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而严格要求的军事化管理使"90后"产生焦虑、抵触情绪。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4+2+1"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经历简单,缺少磨练,适应环境和生活自理能力差,个人日常事务严重依赖父母。
2.3畏难、逃避心理严重 军训期间正值天气炎热季节,军训带有强制性、训练强度大、时间长,对大学生的体能是个挑战;训练动作刻板、单调,军训生活枯燥、艰苦,不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同学会感到自卑,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出现畏难、逃避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发生在军训中期,容易在同学间互相传染并取得共鸣。极个别的"90后"大学生由于对艰苦的军训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感,在军训开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手段骗取请假条来逃避军训[1]。
2.4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 "90后"大学生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但又是脆弱的一代,经历单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忍让,合作能力欠佳、集体意识淡薄。这些都将影响到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反映在学生整体的参训情绪与意愿上[2]。
2.5学生身体素质较弱,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 "90后"大学生普遍缺少运动,身体素质差,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差。军训对他们而言是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磨炼,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使用回避、退缩等防御机制进行对抗,灰心丧气。
2.6过于注重军事技能训练,较少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当前大学生军训多以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军事理论教学为辅。目前各高校军训组织者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建立学生军训心理干预机制,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3 心理适应不良的对策
3.1大统筹各学段军训工作,做好军训课程设置 我国十分重视学生军训,应统筹初中、高中、大学的三次军训工作。大学生作为国家青年一代中的精英,对其在国防建设方面的要求主要是意识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不需要达到像野战部队一样的体能要求。大学生的军训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辅以必要的军事体能训练,培养思想政治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因此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野外拓展训练,使新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提高"90后"新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3]。
3.2军训前的宣传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备工作 学校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出版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宣扬军训的正确导向意义.让学生思想上做好吃苦的准备,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军训中,同时通过发放军训通知、温馨提示等告知学生整个军训的具体安排以及在军训的注意事项,减少学生对军训的担忧[4]。
学校应高度重视军训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医学生在军训中常见的共性心理问题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特点,策划应对方案等。学校与承训部队进行深度沟通,减少因军训教官在管理中引发的心理问题。同时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军训中来。
3.3做好军训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军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在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着力于改善医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医学生的压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时刻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正确分析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正确对待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的心理状态,调整不良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心理承受能力低,产生对立反感情绪的学生.要充分动员班主任、班干部及舍友等共同做好其思想工作,尽快投入到正常的训练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良好风气的形成,消除在学生群体中的不良情绪。
3.4巩固和深化军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军训对大学生军训后的学习、人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迁移作用。做好军训结束后的总结,可以通过量表、座谈、调查等多种科学的手段来评估军训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徐九春,顾艳霞,杨小燕.大学新生军训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付晓琳,郭威.浅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J].中外教育研究,2010(2):80-8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预防和干预。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曾伟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汕头科技,2008,(1)
篇8
活动主题:踮起脚尖,靠近爱
活动主办:xx学院院团委
承办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合作单位: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心理咨询中心 xx市心理健康协会
活动时间:2019年5月22日至29日
活动地点:学院东校区
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内容:
一、前期宣传(5月22日-5月25日)
1、制作海报,并在各校区宣传栏张贴
2、喷绘报,彩条,横幅宣传(每个校区各一条)
3、在学校主要通道发放宣传单
4、通过学校广播站广播
5、通过老师,在校园网上活动消息。
二、具体内容——“ 心灵游园 ”(以下活动均按游园顺序排列)
1、心理知识展板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展板、让你拥有超长记忆力的小习惯展板、十四个很准的心理暗示展板、有趣的心理学图片展板、励志故事展板等多个展板。(25日)
在心理咨询中心和教育与心理科学系的协助下,开展全院心理知识宣传,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提供的多块心理知识展板宣传,让同学们再课余休闲是能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和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节。
2、心灵寄语(25日)
主 题:让心飞翔
形 式:以卡片的形式展览
活动内容: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或是某一瞬间的体验或感受, 内容可涉及立志、感恩、信任、价值追求、理想与感情等各个方面(100字以内);届时将挑选出制作精致和写得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全校同学共同分享。
3、趣味心理测试:情感类测试、事业类测试、自身能力类测试等。(26日)
5月26日,在东校区二号教学楼天井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测试,通过系列测试,更加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心理。
4、现场心理咨询(25日至29日)
5月25日至29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教育与心理科学系的相关心理学老师,以及运城市心理健康协会的心理咨询师,在天井为同学进行现场心理咨询,排解同学们心中的疑惑,通过咨询调节同学们的心理。
5、“爱的抱抱”温暖校园行动(27日)
给同学们鼓励和拥抱,鼓励同学们去爱并去拥抱身边的人,让同学们对自己坦诚,对身边的人坦诚,释放心情,说出对朋友、家人、学校的感谢。
6、心理团体游戏:团体协作类、反应能力类、体力考验类、智力考验类等,每组游戏获胜者将获得适当的奖励。(28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心理团体游戏,通过团体的形式,让同学们再团体中认识个人,认识团体和个人与团体的凝聚。让同学们在游戏中体会团体协作的,感受团体合作的快乐。
7、话剧演出:校园励志话剧、校园情感话剧等。(29日)
由心灵剧社承办,用话剧的形式形象的表现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我,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8、“我爱我”系列讲座:“关爱生命,快乐生活”(25日-29日)
篇9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学生在高考或中考中基本处于弱势,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接受高职教育总感觉是无奈的选择,所以学生心理特点除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考试中的失败者,在成长的道路上体验了更多的失败和被忽视,在体验了多次的失败后其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自我意象较为消极,一部份学生存在人格缺陷,诸如自卑、封闭、空虚、懒惰、急躁、孤僻、抑郁、虚荣等。
其次,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较差。学习困难、知识贫乏、缺乏学习自觉性、经常逃课,有的因为缺课太多超过学校规定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却满不在乎,考试中弄虚作假,想尽各种办法抄袭,更有甚者,几科不及格也无所谓。这些学生虽然不擅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却不比其他学生差,动手能力强。
第三,人际交往困惑。自卑是阻碍高职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因为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与期望值不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自卑心理,他们不自信,觉得低人一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状态,以及常常伴随的惭愧、畏缩、悲观等消极情绪,很难做到敞开心扉与人真诚交往。许多学生比较封闭自己的内心。
第四,就业压力重。面对研究生、本科生就业都很困难的现实,高职学生觉得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不占优势,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学生情绪不稳定,焦虑、缺乏自信与竞争勇气。甚至由于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加之对职业世界的不了解,对未来充满迷茫与混沌,从而变得消极,得过且过。
此外,高职学生同样存在着同龄人的问题,诸如学校适应问题、恋爱情感困惑问题、职业规划问题等等。
二、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指导的有效途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开设,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有师资的问题,有的学校由政治课教师担任;更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任课教师生搬教材,书本到书本、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脱离学生实际,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把它当做是另一门“政治课”。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觉得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更适合高职学生。因为高职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更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要实现此目标,学生必须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把感悟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教学目的也就得以实现了。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课堂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心理健康课过于死板,上纯理论的讲授课,势必使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相反,如果以活动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参与进来,而不是单纯地做观众,必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本文论及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在学校教学计划内,列入“素质教育课程”板块的,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它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施途径
经过探索、比较,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更适合高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侧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这种效果更好。因为学校的学生对传统知识的接受方式有抵触、有困难,也有点不相信,他们更愿意参与、操作、自己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授课形式排入正常课表,有专门教师担任。也可以在班会中安排,与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公民教育等结合进行,由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的辅导老师。注意辅导后的反馈,并同时开展“心语手册”活动,加强团体辅导后的个别辅导,以保证工作的深入。
通过实验,我们感到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在某种程度上比任课教师更有优势。因为,首先班主任非常熟悉学生的情况,容易把准学生的心理脉搏,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实效性。其次,班主任更易注重心理辅导与教育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辅导,也关注对学生的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此外,心理辅导活动课在班会课上设置,便于将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班集体的建设有积极意义。
但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缺乏,容易造成辅导中的一些不深入或随意性等等。
为此,我们一方面为每位班主任老师配备一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供其自学提高。另一方面由学校的心理学老师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公布在学校网页上,供班主任们参考、使用。
当然对于专业师资较为充裕的学校,把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进行,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四、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和特点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活动形式有:
1.情境式。为了让学生理解、体验某种情境下的不同角色的心理,由教师假设某种情境,设计小品表演、运用图片录象让学生观摩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表明态度,采取行动。
2.讨论式。围绕某个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澄清错误观点的目的。讨论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班级。
3.游戏式。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理解某个道理或体验某种情感,由教师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的使学生心理得到愉悦的游戏活动方式。
4.讲授式。对一些知识性、技能性或活动后需要深化的内容,则由教师讲解或进行训练。
5.调查测试式。让学生按量表或自编测试题做出选择或写出答案。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一个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是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现行的学校课程中很少体现第三项知识。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这类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能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体验和感悟。心理辅导活动课是解决自身的问题,它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不断改组与改造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那么个人的自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就是感悟。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长。
3.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辅导活动课既然是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都有主题和目标,它依据学生一定的心理需要制定,容易被学生接受,形成共识。作为集体的一员,学生在辅导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
五、对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的评价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所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它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J].大众心理学,2001:(9).
[2]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年.
篇10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重庆师范大学一至四年级部分在校学生中选取4O0名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得到38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258名,女生13O名;文科2O8名,理科18O名;来自城市195名,农村193名;平均年龄2O岁。
1.2方法
1.2.1测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来评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包括9O个项目,分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此外还有7个项目未归入因子,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以便使各个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对各条目按照从“无、较轻、中等、较重、严重”5级来回答,对应评分为1、2、3、4、5。
1.2.2施测程序
对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测试,按照测试规定,用统一书面指导语,采取自陈格式,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答题,当场交卷。
1.2.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2组问均数比较用检验,数据用sPSSl4.O进行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学生与全国正常人常模比较
表1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
2.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显示,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5或P<O.01)。
2.3不同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显示,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
2.4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4显示,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O5)。
3讨论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从总体上看,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上,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研究发现,以下几点是造成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
3.1.1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求学,远离家庭,与家庭交流较少,还有很多贫困学生因为自己上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荷而增添心理压力。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能够接受和感悟到来自家庭的力量很薄弱。可以说,家庭的支持显得鞭长莫及,来自学校的支持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起很主要的作用。
3.1.2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人们的心理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和失调时,就容易引起心理的矛盾、冲突和情绪上的变化,而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异常,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常常能敏锐地感觉到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又由于他们正处于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因而这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十分强烈。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诸如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竞争压力、单调的业余生活等常见的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
3.1.3学校因素的影响
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现情绪低沉,抑郁甚至精神分裂与自杀等。其次,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的跨度较大。其学习方式由中学阶段“填鸭式”向大学阶段有一定自由度的自主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等各方面的相应变化,但学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
3.2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差异
研究显示,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但这种发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调查中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各自的性别特征有关。一方面,女生较男生胆怯、懦弱,男生相对而言比较大胆、坚强一些,承受打击能力也比女生强;另一方面,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比男生多,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女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她们不象男生那样采取一些强烈的手段来充分宣泄压力,而更容易将这些压力逐步累积,日久形成抑郁等负性情绪。
3.3来自城乡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来自农村学生在心理健康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城市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数承受经济拮据的压力;同时,可能还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的范围比较小,当进入大学后,面对着各种各样应接不暇的大量信息,面对着多彩的校园生活和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会感到困惑不解;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性格淳朴,不善于交际,在大学这样高度人口集中的地方则会感到不自在,无所适从;由于经济上的相对落后,与身边一些来自城市的同学比较,便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引发一些相关的心理问题。
- 上一篇:急救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下一篇: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