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

篇1

【关键词】中医体质辩证;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

2008年全国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20.0%,2012年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6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过去10年,我国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病比例总数增加了14.3%[1]。作者采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公布的中医九型体质[2]分类与判定把中医传统体质辩证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科学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 1一般资料 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通过应用中医九型体质量表,在本社区对慢性疾病患病人群进行登记。经过排查在本社区患病率最高的5种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支炎。5种慢性病的患病人群共1480例。对1480例慢性病患进行中医体质辩证调查,并登记在册。

2 方法

2 1 中医体质辩证调查

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实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外在的体质体征表现,根据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是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构建成由9个亚型和40个条目组成的自我评价量表。

2 2 纳入标准

(1)本社区已登记的慢性病患者。 (2)通过进行B超、生化、影像等检查,明确患有慢性疾病者。(3)持有正规医院开具的上述5种慢性病的诊断报告。

2 3诊断标准

5种慢性病的诊断标准依据西医诊断的诊断标准确定。

2 4排除标准

(1)精神疾患、行为障碍者;(2)病情严重者,不能配合调查。(3)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2 5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根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公布的中医九型体质(文献[1]):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确立编制量表进行计分[3],按照中医体质量表[4-6]进行评分 。

2 6 体质分布

1480例居民中平和质268例,气虚质438例,阳虚质334例,阴虚质469例,痰湿质314例,湿热质297例,血瘀质402例,气郁质272例,特秉质247例。绝大多数人有1种以上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867例;冠心病512例;糖尿病408例;脑卒中170例;慢支炎434例。

3 结果

中医体质分布及百分比4 讨论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8]。中医体质辩证摈弃了传统医疗体系当中大众化、粗旷式的医疗模式。而是在中医体质辩证上更具针对性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对人体体质的准确把握,从而达到对生命健康的全面管控和疾病早期的医疗干预。达到减轻病痛,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在九种中医体质当中,平和质属于体质辩证中的健康类型,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其他8种体质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气虚质、阳虚质和痰湿质、气郁质以及血瘀质对人的总体健康均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的健康与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有关,阴阳平和,阴平阳秘身体才会健康。气虚质和痰湿质往往是一起发生发展的,气虚则气化不利引起体内水湿内积,加剧恶性循环。说明生理功能与人体的气的旺盛程度以及有无痰湿邪气的阻塞覆盖有一定关系,而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气虚和痰湿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气虚可能导致或加重痰湿的形成,痰湿也可能导致或加重气虚的形成。气郁质还对精神健康产生能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和神志类疾病,要尽早干预。通过中医体质辩证,把握了慢性病人在疾病发展发生过程中基本身体状态,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 7.

[3] 1350例社区慢性病人群的体型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辛海,吴剑坤,金玫,徐春军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 CJTCMP,June 2013,Vol28,No.6

[4]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5]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6]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洌等.中医体|{似堡伍_k^程.日本公众卫生杂志, 2005,52:383

篇2

中医养生馆针对亚健康人群以及各种慢性病人,用刮痧、拔罐、针灸、按摩、食疗等简、便、验、廉的传统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预防,保健,康复的效果。不打针,不吃药,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

项目优势

1. 政策支持。国务院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启动“治未病”工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进中医药服务“三进工程”(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中医刮痧师和养生保健师;国务院(2010)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要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有一技之长人员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执业医生和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

2. 真实可靠的技能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养生馆、足疗店、按摩店等,虽然也打着中医养生的牌子,但真正通过正规中医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而本项目方——中医院是国家三甲医院,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养生保健师》教学大纲内容培训,有专业的培训场地和设备,技术和信誉绝对优于普通的培训机构。培训后的学员,医院实行终身远程技术指导,包括医疗技术,客户服务,产品营销等免费服务,确保学员能100%开店成功。

3. 投资少,收益快,零风险。国家正规医院培训,无技术转让费,无加盟费。开店初期,有1-2名员工参加《养生保健师》考证班学习,拿到证书即可开业,设备投资就是几张理疗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购置一台全自动医用针灸治疗仪,设备投资加员工培训总投入6万元。开业当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万以上。

市场分析

中医养生已成为市场热点。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达10%,糖尿病人7000多万,血脂异常人达2亿,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达2.8%,各种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单靠药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其简单,方便,灵验,廉价的优势,能防治几十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必将迅速走红市场。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养生市场份额将近10000亿元,进入养生行业,永远不会淘汰,没有投资风险。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用5-7年的时间,将抗生素的使用量从现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医生将转攻中医预防保健。这让中医养生产业在未来十年内都是医疗领域中的热门领域。

投资分析

开养生馆投资可大可小,以最小投资为例,开一家50平米的中医理疗养生馆,共计投资约6万元,其中房租1.5万元/年;装修1.5万;购买理疗床、针灸治疗仪、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0.8万元;2名员工技能培训费约1.2万元;进货1万元。

效益分析

养生馆的服务对象时亚健康人群,需要按疗程长期调理,销售模式以会员卡为主,单次消费68元;会员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若在1年内累计有100个会员,年主收入60万元。其中消耗材料费用、员工工资、水电房租占收入的65%,年纯利约20万元左右。

养生馆的另一部分收入来自保健品的销售,主要经营药食两用产品。按照雇佣5-10名店外销售人员,可按销售提成发工资,进行店外销售。若每人每月销售5000元,年销售额约60万,预估纯利12万元。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困扰现代人的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风湿关节炎、失眠、头痛、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单靠药物治疗无法根治。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亚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中医养生已成为市场热点,社会正在呼唤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员出现,这就是中医养生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养生馆,就是针对亚健康人群,各种慢性病人,用刮痧、拔罐、针灸、按摩、食疗等简、便、验、廉的传统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预防,保健,康复的效果。不打针,不吃药,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比开药店更赚钱,比吃药更有效,比打针更安全。

二、项目优势

1、广阔的市场空间。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达10%,糖悄病人7000多万,血脂异常人达2亿,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达2.8%,各种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单靠药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其简单,方便,灵验,廉价的优势,能防治几十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必将迅速走红市场。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养生市场份额将近10000亿元,进入养生行业,永远不会淘汰,没有投资风险。

2,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国务院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启动“治未病”工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进中医药服务“三进工程”(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中医刮痧师和养生指导师;国务院(2010)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要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有一之长人员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执业医生和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这个服务提供体系中的职业技能人员,有可能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普通人通过中医药行业培训也能成为职业技能人员,这就为社会大众进入中医养生行业铺平了道路。

3、真实可靠的技能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养生馆,足疗店,美容院,按摩店,虽然也打着中医养生的牌子,但真正通过正规中医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得不到正统中医技术支持,只能在休闲娱乐行业开展业务。而我们的学员就不一样,鄂州市中医院是国家三甲医院,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养生保健师》教学大纲内容培训,并邀请北京市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养生嘉宾为执教专家组,有专业的培训场地和设备,技术和信誉绝对优于普通的培训机构。培训后的学员,我们实行终身远程技术

指导,能100%开店成功。

4、投资少,收益快,零风险。开店初期,有1-2名员工参加《养生保健师》考证班学习,拿到证书即可开业,设备投资就是几张理疗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购置一台全自动医用针灸治疗仪,设备投资加员工培训总投入2―3万元。有了技术和设备,对亚健康和疼痛性疾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开业当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万以上,而且技术熟练效益会逐年上升,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由于店长通过中医专业培训,购置医用设备,有养生行业全国通用证书,采用中医外治疗法,无毒副作用,没有医疗风险,加之有中医院终身技术指导作后盾,这是目前社会上所有的养生馆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投资分析

开一家50平米的中医理疗养生馆,房租1.5万元/年,装修1.5万,购买理疗床,针灸治疗仪,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共2万元,2名员工技能培训费1万元,共计投资6万元。

四、效益分析

养生馆的服务对象是亚健康人群,需要按疗程长期调理,销售模式以会员卡为主,单次消费68元,会员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若在1年内累计有100个会员,年主收入60万元,消耗材料,员工工资,水电房租占65%,年纯利20万元左右。

养生馆的另一大收入来自保健品的营销,经营药食两用产品,雇佣5―10名店外销售人员,按销售提成发工资,进行店外销售,每人每月销售5000元,年销量60万,纯利12万元。理疗服务加产品销售,年收入30万元左右。

五、经营建议

选择项目成功的至胜法宝必须有专业技能,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培训才有保障。中医药适宜技术向社会全面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富机会。这是国家政策为我们普通老百姓提供了生财之道,在国家政策没有出台前,中医药适宜技术只是医院的专利,是不会对社会大众公开传授的。

其次,项目要有可操作性,目前社会上纸上谈兵的所谓创业项目成千上万,那只是你想象中的收入,有些根本无法实施。实践己经证明我们的开店计划100%成功可靠,我们的培训学员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自由创业当老板。

再次,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制订一个终身学习的计划。学员开店创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和经营方面的问题,我们长期免费为您远程跟踪技术指导,与您一路相伴,直到成功!

中医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行业,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用5―7年的时间,将抗生素的使用量从现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医生将转攻中医预防保健。医疗行业将重新洗牌,也就是社会财富重新再分配。下一轮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将在养生行业中产生。不管你是大学生,创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还是企业家,如果你有眼光,有悟性,先知先觉抓住机会,你的选择将彻底改变你的人生。

六、培训方案

师资特点: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国家资深专家为执教专家团;鄂州市中医院养生行业资深专家,企业家,职业规划和营销专业讲师执教。

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望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技能操作(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刮痧师、按摩师、足疗师、针灸师、美容师、心理咨询师八位一体技能培训)。

认证方式:全国统一考试,经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颁发全国唯一含金量最高的《养生保健师》岗位能力证书,全国通用。

培训方式:养生知识精华讲解,技能实际操作。

收费标准:5800元/人(含教材费,报名费,培训费,考试测评费,岗位证书费,住宿费等),学期一个月。

报名须知:填写养生指导师考核申请表,身份证、学历复印件,蓝底两寸照片2张,一寸4张。

培训地点:湖北省鄂州市(凭《金点子生意》杂志社介绍信前往培训学习)

推广单位:《金点子生意》杂志社读者服用中心

报名热线:029-33170439 15091063182

13509365088谢老师

汇款方式:培训费可通过指定银行汇款(注:未按指定方式汇款责任自负)

篇4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建设与管理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ut at present, the work is still at the beginn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policy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In this paper, how to realize the "ailment to community, a serious illness to the hospital" goal as the subjec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to analytical.

【Key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引 言

如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与管理,真正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是当前医疗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体制上、政策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都是从街道卫生所改建而来,资金紧张、底子薄。改建社区卫生中心需要一定的用房、相应人员、设备,需要有营运资金,而街道卫生所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积累很少,难以应付这种新型改制局面。

1.2 转诊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难落实,即社区卫生机构应及时将危重患者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将康复的和慢性病的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卫生机构。而从实际情况看,从下级医院往上级医院转很顺利,而从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时却很难落实。原因有来自患者自身的,也有省略整理来自医院方面的。

1.3 体制不合理 医保的体制不合理,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医保保住院不保门诊,保治不保防,难使预防工作前移,“预防为主”变成“治疗为主”。

1.4 人力资源缺乏 医师队伍建设艰难,目前全国全科医生数占医生总数仅为3.5%,一方面要求社区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与普通的临床医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必须具备处理各种基本情况的能力,这就涉及人员的培训,卫生部规定,全科医生规范培训需脱产4年,转型培训需脱产5个月或半脱产2年。一方面社区医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费少,收入低、评职称难等原因,医学毕业生都不愿意进入社区医院,导致人手紧缺。

1.5 硬件配备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落后或者是配发设备但却苦于受人员素质或维护经费所限而束之高阁,难以满足群众的诊疗需求,结果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上述问题最终指向了民众最关心也是最关键的社区医疗质量问题之上,社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致使大多数民众恐怕宁愿多花钱也不愿去社区医院。

2.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的策略

要真正实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愿意回社区”和“预防、保健落实在基层”,目前来看,就必须依托大医院。由大医院整合或承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利用大医院的信息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人员优势。创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和以医院、社区信息流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经济的医疗服务。

2.1 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综合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网络系统连接技术,建立覆盖大医院和社区医疗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实现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转诊等数字医疗功能,达到大医院与社区医疗中心之间医学资源共享,双向交流。同时带动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报等。例如:社区医疗中心不具备某些化验项目、B超、放射、CT等这些检查的设备、医生和技术,也不需要再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投资购置这些设备。这就需要建立网络联接检查远程申请,建立医疗检查远程预约、检查结果报告、图像浏览等功能,做到医院与社区之间患者检查结果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实现在社区医疗中心做相关检查,通过网络传输到由医院专科医生出报告,社区医生工作站浏览报告。

2.2 合理规划 拓宽社区医疗服务思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特色社区医疗服务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格局为目标,利用资源优势,将现代医疗技术和优秀医务人员投入到社区医疗服务中,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

2.2.1 社区医疗开展“家庭病床” 依托大型综合医院资源,社区医疗除了有贴近社区居民,方便常见病就诊的优势之外,对于居民的慢性病,社区医疗也不乏优势。现实中,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正在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综合医院却不可能对居民提供慢性病的长期跟踪观察与治疗,这也是很多猝死病例发生的关键原因所在。而社区医疗由于贴近居民,完全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治疗。并及时对患者发出预警。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杀手型慢性病的最有效治疗,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

2.2.2 准确定位,明确重点服务对象 如今人口流动频繁,家庭日趋小型化,空省略整理巢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也越来越孤独。对他们而言,自己到医院排队看病取药,简直就是一场大战役。大多数老年人也就是一些常规性、季节性的老年病、慢性病,只需及时诊疗、拿药、打针、输液调理等,多数情况下是用不着大费周折上医院的。另一侧重点为儿童。儿童期健康是成人期健康的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侧重于预防保健,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儿童生长发育体检、心理卫生及常规性疾病防治。

2.2.3 借助强大的医疗资源优势 一是医院可以通过返聘优秀老专家到社区医疗中心坐诊、巡诊,对疑难疾病会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既节省了看病费用,又缩短了看病时间。二是提供培训提高社区医生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管理人员进修,安排社区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2.3 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打造社区卫生新亮点

2.3.1 建立健康档案 首先确定为社区中的重点人群比如60岁以上老人和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然后逐步为社区内每个人都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可以对居民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并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和指导。对于老人侧重于健康评估和医疗诊断,记录以往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等,例如对于突发疾病,医院可以调取健康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确定治疗方案,正确及时实施救治。对于儿童,从胎儿期就对孕妇进行调查,从婴儿期开始建立档案,定期随访,个人的健康记录是终身追踪的,便于对儿童早期不易发现的疾病例如龋齿、斜视、发育不良、小儿贫血及早的发现、干预、治疗。

2.3.2 特色中医药服务 当前养生保健深入人心,由于中医在养生保健、防治常见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受社区居民欢迎,重点推广流行病中药预防、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保健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结 语

我院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积极参预社区医疗服务建设,在管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方面积累丫不少有益的经验。为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今后社区医疗发展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篇5

关键词: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82-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 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新时期背景下,健康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人们才能更好的工作与学习。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体检中心逐渐建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医学上的难题,解决人们在疾病预防中的一些困扰,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我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实际情况,探讨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相关内容,现报道如下。

2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相关内容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新时期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人们克服许多医学上的难题,解决人们在疾病预防中的一些困扰,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一系列的内容,主要有健康知识教育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数字化体检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以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等等。

2.1 健康知识教育服务:认识疾病是个人防治疾病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充分认识疾病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者不良的行为,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知识教育服务为个人疾病的认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体检中心健康知识教育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个人体检前、体检中以及体检后创设相关的健康知识咨询的服务平台,同时以传单、短信以及互联网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健康知识,使人们能够充分的理解疾病,并自觉地采取行动去预防疾病[1]。

(2)在体检前,医院体检中心可以开设相关的健康知识的讲座,使人们加深对疾病的理解。

(3)在体检后,医院体检中心应该对单位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的评估防治讲座,并解答相关的健康知识问题。

2.2 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医院体检中心在体检工作中,应设置相关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使体检中心重要的健康档案得以永久的保存,为日后的体检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需要医学专家与健康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首先,医学专家应该采取相关的系统软件,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观察,并设置相关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若个人的健康状况出现不良的倾向,则可以及时地向系统软件发出预警,以便及时地进行对症治疗[2]。其次,健康管理人员应对个人动态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一些类似的疾病进行分类设置,使医学专家可以随时的解答患者相关的疑点、难点。医学专家在解答患者的疑点、难点时,可以选择电话与网络等形式,这样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地获取相关的医学指导,降低患者误诊、误服药以及误治的概率,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3]。

2.3数字化体检服务: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身体里隐藏的疾病,以便及时地治疗疾病,使患者身体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同时健康体检还是患者获取重要健康信息的主要方法与途径,是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的基础。数字化体检服务的开展具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可以降低患者体检的出错率。②可以提高医院体检中心的工作效率。③有助于患者体检报告的完善。④数字化体检服务可以自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的统计处理,如成体检、疾病、财务以及项目等等。

2.4 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指个人未患病预防模式,包括健康干预服务与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在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它是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健康干预服务主要有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与慢性病的预防方法, 其中包括整体控制原则、危险因素控制、整体控制计划、个性化饮食运动处方以及相关因素分析等等[4]。健康风险评估是医院体检中心健康干预的主要依据,主要研究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与致病危险因素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医院体检中心通常使用发病风险评估模型。

2.5 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个人疾病管理服务主要指个人已患慢性病控制模式, 主要有疾病就医管理、整体防治指导以及状态预后评估等服务。疾病就医管理服务可以提醒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并且进行定期的疾病治疗。整体防治服务主要指对患者慢性病实施有效控制的指导方案,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疾病饮食运动治疗以及预后分析等等[5]。预后评估服务主要研究患者出现重大慢性疾病或者出现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评估体系。

2.6 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主要以个体健康管理为基础,又称为企业健康管理,即对企业人群健康状况实施相关的统计处理,设置企业相关的健康体检计划、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服务计划以及健康干预计划,从整体上降低单位或者企业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单位或者企业人群的健康水平。企业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职员的身体素质, 使企业职员的工作精力处于充沛的状态, 减少企业职员因生病缺勤等造成的企业损失,提高企业职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新时期,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为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体检中心逐渐建立了健康管理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它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人们认识疾病与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医院体检中心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内容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医疗实践中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淑康,李士雪,罗司军.慢性病健康管理必要性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0)

[2] 马戈,王德斌,洪倩,刘鹏程,周楚,俞发明.中年人群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0(01)

[3] 李光英.综合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7)

篇6

[关键词]中医医院;发展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1药品比例过高

医院收入分药品收入、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四部分。因为中医医院以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50%以上,所以药品收入是中医医院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而医院的西药和中成药按要求加价15%,草药加价25%,综合加成率基本上为18%左右,靠药品获利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并且随着近几年的药品降价、顺价,医院的收入也大幅下降,医院每年损失的药品利润上百万元。

2中医医疗收费项目的局限性

在现行的辽宁省医疗服务价格中包括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灸法、推拿疗法、中医肛肠、中医特殊疗法、中医综合类等总计8大类97项,这些项目大多数为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的中医药特色项目、优势病种治疗项目、常见病适宜技术和中医药继续教育推广项目。反观西医诊疗项目达上千项。

在这近100项的中医特色的诊疗项目中,根据同行业的调查和成本测算,近2/3项目处于亏损状态,有一定结余的只有部分中医肛肠类项目和少数的骨伤治疗项目。自2003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以来,西医的治疗项目,尤其手术、口腔收费得到了上升空间,而中医收费经多次申请,微调一次。而且中医诊疗项目的疗程长,操作及治疗所占用的时间也长,治疗项目基本都是打包计费,其治疗成本如针灸的耗材——棉签、针灸针,理疗——电费都在涨价,中医收费的利润空间大大被压缩。

由于中医属于传统医学,探究新的中医治疗项目也不如西医开展得快,即使开展中医新项目,首先要经过属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通过后再上报到省市一级卫生部门的物价管理部门申请核准,然后再上报到省市一级发改委的医药物价管理部门论证审批后,才可以在医疗机构中合法开展和收费。要想进入公费医疗和社保收费目录,又需要在社保部门进行申请和批准,一个新项目能收费要等上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诊疗项目少又没有结余,花费时间开展新项目又不能收费,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本身就没有优势,这使得医生的技术含量得不到体现,也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仅靠中医药的服务,根本养不活医护人员。为了医院的生存,医院会利用西医结余优势来弥补亏损,这是导致众多中医院弃中投西的原因,这些都将制约中医诊疗项目的发展。另外,市场中医项目的不规范也对医院有着不小的冲击。

3支出增加的因素

(1)人员经费支出增加。目前医院的聘用人员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原因很简单,医院编制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定的编,现在医院的业务量加大,而人员却不可能再增加,只能采用聘用制,这部分人员财政不给拨人员经费,只能医院自己承担费用。并且辽宁省从2008年开始规范津补贴,同时按照劳动法和社会保障局的规定,聘用制人员要同工同酬,各种保险要按比例缴纳,这使得医院的人员支出较以前大幅增加。

(2)运营成本支出增加。近几年来医院的运营成本也不断地增加,比如水电、物业费、取暖费等,以前的可消毒反复利用的低值物品采用一次性低值易耗品,比如帽子、敷料等,前面提到的中医治疗项目基本都是打包计费,不允许额外收费,所以一次性耗材价格的提升也加大了医院的成本,压缩医院利润空间。

4其他客观因素

(1)床位周转时间长,平均住院日高。中医治疗本身具有长期、持续等特点,医院床位周转时间长,平均住院日也高于其他综合性医院。北京朝阳医院曾做过研究,医院住院日超过10天,医院基本就赔本了,事实上中医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基本都在15天左右。这也是医院结余出现红字的一个原因。

(2)投入严重不足,设备落后。近几年财政在中医医院设备购置、科研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设备固定,更新率不高,以大连市中医医院为例,成新率仅为5成,这也影响着医院诊断治疗水平。同综合医院设备更新淘汰的速度相比,差距显得更为悬殊。

(3)中医队伍人才奇缺,学术创新缓慢。人才问题是中医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制约中医医院发展最核心、最致命的瓶颈。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以经验为主的科学,尤其是对于一些医术高明的老中医而言,他们是用一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给患者看病,但是,多数中医院的医生实践工作做了不少,但却拿不出学术成果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学术水平不高导致中医专科特色优势弱化。

(4)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是根本原因。中医院的发展要靠中医药,要注重临床,要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很多中医院存在经营保守、优势发挥不够、诊断方法西医化等突出问题,导致医疗市场占有份额偏低、综合效益差。中医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的方面有很多,存在的问题也错综复杂,但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是中医医院尤其是导致基层中医院发展处于困境的根本原因。

(5)因医疗市场的放开,社区医疗网点的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技术力量强的综合性医院,分流了一部分病人。并且有些地方的中医医院医保统筹指标定得比较低,以大连市中医医院为例,医保统筹指标就是三甲医院中最低的一档。

5中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中医医院承担着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展示和传播。同时中医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密不可分。近日,国务院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并在七项重点工作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单列一节。

(1)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这完善了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是疾病防治前移的重要举措。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不仅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而且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延年益寿的需求,并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项工作需要将到中医院就诊人员建立健康档案,通过中医的“辨证识质”进行分类统计,进而达到个体化健康教育指导。其性质等同于社区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只不过是从中医的角度来归类、指导。目前我院已建立了这方面的数据库,同时研发了“辨证识质”软件,进行“治未病”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指导。除了“治未病”,从中医角度出发开展的健康咨询、讲座、健康指导(包括膳食的调整)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2)老年慢性病。中医医院在院患者多数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病程较长,花费较高。他们在西药治疗稳定后,需要长期中医调养,进行功能恢复。中医治疗老年慢性病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表现为: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施治,辨证施护,扶正与祛邪兼顾,标本兼治,时刻顾护阴液与卫气,使病情稳定得到巩固。

6建议

为了巩固中医的发展方向,变治病为防病。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建议医改方案对中医医院应给予适当倾斜,目前北京市已将中医列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对中医药服务实行考核补偿。

(1)在目前特定的价格体系下,中医医院的成本无法通过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中医挂号、中医诊察收入、中药经营以及财政补助来补偿,同时,市民选择中医药,看中的是其简便低廉的价格,一旦提高价格,中医药对市民的吸引力将大减。

中医院要在生存与发展上有所突破,需靠政府加大投入予以支持,对开展低廉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院进行考核补偿,保留发扬有特色的中医传统服务项目,让医院大力发展和开展中医药服务。

(2)药品零差率的实行,将会使依靠药品收入的中医医院面临严峻挑战,建议将中医列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证中医的人员经费,调动中医积极性,使其在中西医竞争不利的条件下,能专心开展中医活动,巩固中医的发展方向。

(3)转变经营理念,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运营医院。比如中医医院应建立大门诊、小住院的建院模式;因为中医院的发展关键主要在门诊的就诊人数上,这是医院发展的基石。中医医院的服务对象应重在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用简、便、廉、效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疾苦。所以中医医院的建设应确立“大门诊、小住院”的战略方针,将人力和物力放在门诊的建设之中,以门诊工作带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中医院处境艰难既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因素,借助新医改是否能实现中医医院的快速发展,具有长远和现实意义。在医疗服务竞争大环境中,必须分析形势,作好市场定位,打造特色品牌,改变医院内部结构,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项目,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姚勤中医医院发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建议[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1):3-4

[2]冯泽永中医院必须与综合性医院错位经营[J].医学与哲学,2005,26(12):39-41

篇7

2010年1月26日。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政府在医疗卫生科技领域启动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并具体分三阶段组织实施。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2012年、第二阶段为2013-2015年、第三阶段为2016-2020年。至今。一期工作目标已顺利完成。3年来。通过聚焦市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委办局形成联动。密切合作、协同推进,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集聚首都医疗卫生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科技支撑体系。已形成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的科技攻关与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让科技更多地服务于民生健康。

加强顶层设计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作为医疗卫生科技工作重点。据悉。这十大疾病(即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患病率约占疾病构成的75%以上。死亡率约占死因构成的70%以上。

随后,为充分调动首都优势医疗机构科技力量。北京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首都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建立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形成12位领衔专家和80余名核心专家组成的十大疾病专家团队。以“3、5、2”模式构建了由88家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研究示范网络(每个疾病领域按3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构成研究示范网络)。实现了人才、信息、病例资源、成果等全要素整合。覆盖“科技创新、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的全链条。为科技攻关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方案的实施使得北京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大规模疾病研究公共基础平台。其中“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库”是全国率先启动的、遵循国际标准的临床资源平台,由京1213家医科院所参与建设,目前约保存临床信息2.8万例、样本23万例,可为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创新资源、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六类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同步开展的集六类慢性病为一体的流行病学数据调查工作。可科学、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六大慢性病发病、死亡以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状况。为首都慢性病防治规划、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实施及慢性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突破国际前沿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十大疾病的前沿创新研究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筛选出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生物芯片、结构生物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代表国际医学前沿领域的十大研究方向并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首个解析了NAT家族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和枯草芽孢杆菌内蛋白酶体调节亚基MecA-CIp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2篇,其研究成果将为新型抗癌药及老年痴呆预防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靶点线索;北京大学饶毅团队分析了ToM和共情两种行为由基因控制的程度,提示基因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共情的神经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领导其团队正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肺癌自身抗体标志谱的、用于肺癌诊断和预后的检测技术方法。对提高肺癌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贺勇教授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前期(轻度认知障碍)在全脑网络水平上功能整合的下降,其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为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早期辅助诊断的影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了我国认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发现并初步验证了4个新型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血液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将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通用性提高到90%以上。

同时,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落实“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共培养9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7位科技新星。以及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惠民

2011年7月,制定并北京人健康标准——“北京人健康指引”34条,编辑出版《北京人健康指引》指导手册;2012年初,由10位院士审定、推荐,10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与广大市民见面;针对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威胁。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和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阳光长城计划等,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人口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73.7%。

一期工作开展以来。加强了成果产出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学术水平高、惠民效果好为标准。从已形成的科技成果里评选出“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

肝炎领域。制定了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纤维化的诊断界值。被纳入《中国乙肝防治指南2010更新版》,为今后临床诊断乙肝纤维化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对乙肝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推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提供了数据支撑。制定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病死率从“十五”期间的51.7%下降至27%。

艾滋病领域,建立了中国首个大规模的MSM(男男同性恋)高危人群动态随访队列及世界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队列,研发了用于HIV感染的核酸集合检测方法。使检测成本从每份1000元降低至20元。采用国产抗病毒药物,优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廉、效优、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首选治疗方案。写入2011年新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节省相关医疗费用上亿元。

结核病领域。建立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和监测平台,参与国际多中心项目,开展氯法齐明及吩嗪类药物等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RCT)评价奥司他韦和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获得国际认同。成为“传统医药走向世界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心血管疾病领域,搭建北京急性心梗信息监测平台,获得了北京人群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基础数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策略》共识方案。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心血管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单导管”法和“2C3L”术式并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技术和方法。

脑血管疾病领域,制定“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规范”,并成为卫生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糖尿病领域,在全市36家医院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建立了北京市糖尿病高危人群队列,开发了生活方式管理软件,从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及个体化的管理。

慢性肾病领域。建立IgA肾病患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血液透析登记系统,为国家医疗政策和保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血液透析治疗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平台。

精神疾病领域,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并向全市16个区县进行推广,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脊柱和关节病领域,制定的“脊柱外科导航技术临床规范”、“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已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导航技术的应用使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精确性由41%~87%提高至97.16%。针对严重复杂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研发关键治疗技术。使其畸形矫正率由国际上48%提高到70%以上,手术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创新机制体制

以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强调医学研究不同阶段由不同科技计划支持。实现了“基础研究一前沿技术研究一临床研究一成果推广”全链条覆盖。总体形成以“十大疾病”为重点,各研究链条有效配置、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制度,实行“及时组织、及时议定、及时入库、适时启动”,形成常态化的项目组织机制。

篇8

关键词:完善 分级诊疗 借鉴 改革

如何将优质服务延伸至基层,实现近距离的健康服务,是一个复杂的卫生经济学课题,是建立在四大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上。一边是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一边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患者门可罗雀,如何引导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也是医改的一个方向。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是在根本改变就医者“80%集中在大医院,仅有20%在基层医院”的无序就医问题及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不均衡状态,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

一、改革措施

(一)多举措创新管理机制

全国各地进行医联体、集团化模式试点,以管理、资产和技术为纽带,在市区以三甲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整建制并入。如上海统筹规划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布局;在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加快推进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社区首诊服务。镇江利用医疗集团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平台,重点推进了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探索学科一体化管理,成立临检、影像、病理三个临床诊断中心。

(二)探索联动服务模式

全国各地积极进行联动服务模式的探索,创新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推动卫生服务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表1)

(三)加强政策引导

1、向社区引导优质资源

包括:三级医院专家查房会诊、设立社区首席健康顾问等人才支持;建立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整合建立诊断、影像技术中心等技术、设备支持。

2、医保积极引导管理

明确二、三级医院需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重点病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下转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或住院康复治疗,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物价杠杆调节

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部分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二、取得的成效

(一)分工协作机制初步形成

通过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实施上下联动和分工协作,让患者在附近的社区得到更加便捷、规范的诊疗。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能力,让康复期患者回到社区进行后续治疗,让二、三级医院节省出更多卫生资源、工作精力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医疗队伍的教学培训和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的效率和效益,缓解“看病难、住院难”。

(二)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思路提出 “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各试点城市作为医改先行者已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争取早日让社区卫生服务走进家庭、更加亲民化。如上海市已在17个区(县)的1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共有家庭医生3212人,签约常住居民588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2%,签约居民利用过家庭医生诊疗服务的比例为56%,建立健康档案率达到94%。上海的家庭医生采取定期上门提供家庭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治疗等服务方式,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2012年11月份,镇江设置康复联合病房,推进“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建设,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下转的康复期患者提供后续治疗、护理服务,给社区居民带来健康福音,提高了社区诊疗水平。

(三)群众就医负担有效降低

通过医保政策引导,群众小病就近能获得便捷、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大病能顺利的转到上级医院,从而降低了就医成本。主要引导政策有:社区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实行零差率;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规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明确的慢性疾病参保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免收挂号费、诊疗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比三级医院低5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2010年-2012年X市社区医疗机构收支情况分析表,从中可以看出:(表2)

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比例从2010年的4.64%已上升至21.36%,但仍显得经费补助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收入。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医疗设备配备不全,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形式仍以为门诊慢性病人、老年人开药、输液为主,门诊收入占比仍在80%以上,药占比超60%,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很难提高,影响居民到社区就诊的积极性。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充分发挥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慢性病用药品种不全的问题,导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频繁建档撤档,没有根据疾病初期、治疗康复期病人的不同健康需求,健全慢性病健康档案。

四、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英国、澳大利亚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执行较完善,有以下值得借鉴之处:

(一)英国借鉴

1、各司其职的团队化管理,共同发挥服务效能

全科医师团队包括:全科医师、地区护士、执业护士、健康管理助手等。全科医师为居民家庭提供初级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地区护士每天安排督促服药,主要负责进行临终关怀,开展慢性病随访以及健康教育等。执业护士的工作职责是糖尿病,哮喘护理以及儿童计划免疫等。健康管理助手负责对居民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及健康教育等。

2、严谨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实现健康档案的有效建立

通过信息系统中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能让全科医师方便识别慢性病人,将其进行风险分级,并按照不同的风险级数进行疾病诊断。同时信息系统中会非常的人性化、智能化地提供给全科医师诊断及治疗方案,动态化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一)澳大利亚借鉴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澳大利亚的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特色化的卫生服务,如专门为出院后尚需治疗或康复病人提供服务的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专门为儿童提供保健服务的儿童保健中心;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照顾的护理之家和老年公寓等。

2、社区护士成为服务主体,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

护士在社区分成很多专业,如全科社区护士、老年保健护士、精神卫生护士等。社区护士通过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早发现居民的健康问题,还能通过对居民宣教预防、保健知识。

(二)借鉴意义

建设全科医师团队,规范其工作职责,使其能分工协作,不断提升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走入家庭,系统化、全程化地服务居民。

由于我国疾病谱变化,属于慢性病高发国家,以社区为良好服务平台进行慢性病科学管理,重视医疗的同时,不轻视防治,引导居民在社区体检,对辖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分析,以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效率。

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导“康复回社区”等原因,迫切需要特色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才能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最大化地发挥护士服务效能,进行护士分层管理,不仅能配合全科医师的诊断治疗,而且将服务功能从治疗护理向疾病预防、身心康复转变。

五、改革方向

(一)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财政应根据卫生事业发展中 “强化各级政府经费保障责任,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的要求增加经费投入,对医疗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专项预算资金,探索建立政府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规范的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社区医疗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将培养全科医师、专业护士列入每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计划。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诊断、影像等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医疗优势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

要求二、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帮扶协议,一方面安排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到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长期进修或短期培训;另一方面安排二、三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进行坐诊,定期举办讲座,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工资待遇、职称聘任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二、三级医院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将优质管理理念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三)完善配套改革制度,积极引导分级诊疗服务

1、积极推行分级医疗和社区首诊制度

根据卫生部门制定的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并纳入对医疗机构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上转病人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做好跟踪服务,提供后续治疗方案。

2、扩大医疗保险给付范围

从政策上引导参保人员主动进行健康体检,增强参保人员的预防保健意识;适当扩大社区医院基本药物目录,满足慢性病患者的治疗需求,提升改革成效。

3、实行更多优惠政策保障

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执行“惠民医院”优惠政策,优惠减免的医药费用由救助基金或同级政府财政承担。

(四)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彰显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因目前“重医轻防”现象仍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要转变服务观念,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应积极推行以全科医生为主的服务团队模式,发挥护士的作用,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等服务形式为主,对医疗服务对象开展综合性、持续性、可及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根据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师、口腔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或通过专科医院社区坐诊形式,开展中医药、口腔护理等特色服务。

丰富社区医疗服务项目,拓展社区医疗服务内涵,服务内容从治疗延伸到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计划生育。积极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探索建立儿童保健中心、老年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镇江市构建分级医疗服务模式做法[EB/OL]. . 2013-04-07

[2]上海积极推进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尽快落户[ EB/OL].

http://.cn/roll/20131216/204917651002.shtml. 2013-12-16

[3]王岚,杜亚平.中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3):241-245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1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篇1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多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不传染、可控制、无法根治”等特点,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为1.71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3.66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的势头有增无减。我国糖尿病患者有6000多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卫生保健系统带来了巨大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年内,仅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中国就将损失预计的国民收入5580亿美元,所以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1 研究方法

1.1病例选择:

按照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米市巷社区300例糖尿病研究病例,病例来源主要是在中心住院、门诊的病人。其中男性152人,女性148人,年龄在38-76岁,平均(56.57±7.91)岁。

1.2纳入标准

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2.1 T2DM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并且随机(餐后任何时间)血浆葡萄糖(VPG)≥11.1mmoI/L(200mg/d1);或

1.2.2空腹(禁热量摄入至少8小时)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1);或

1.2.3 口服葡萄糖(75g脱水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中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

1.3排除标准:

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

继发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耐量受损、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期、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神志不清、痴呆、患有精神疾病患者;不愿参加调查的。

剔除标准:临床调查表填写不完整者>10%。

1.4病例分组:

本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按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150例作为研究组,1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根据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度患者56例,中度患者60例,重度患者34例。在治疗方法上,研究组实行“治未病”管理模式干预措施;对照组一般干预措施治疗处理。两组患者均观察一年。

1.5干预内容

进行强化教育管理,优化生活方式,控制血压、体重,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合理用药,结合问卷调查及体检结果给予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具体指导,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医体质类型,制定中医药干预方案,发放中西医两种方法的干预手册,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期间每3个月随访1次,促成其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1.6统计分析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l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患病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研究结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辨识情况分析

根据判别分析结果进行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体质辨识结果,可见糖尿病人群以偏颇体质居多,偏颇体质中气虚为最多占20.33%,其次是痰湿质占总人数的17.33%,阴虚质排在第三位,占总人数的15%。糖尿病患者大多有倦怠乏力,语声低怯、易气短、易疲乏、头晕、心悸等症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大多形体肥胖,因此痰湿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占据第二位;糖尿病中医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多口渴,手足心热等阴虚症状,所以阴虚质在糖尿病体质分布中占据第三位。

2.2 2型糖尿病辩证分型结果

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湿热困脾证有58例,阴虚热盛证37例,气阴两虚证128例,血瘀脉络证36例,阴阳两虚、血瘀水证41例。见表1。

4 分析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