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养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养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老龄化社会;课程体系

康复医学源自于医疗康复,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发展仅有30年历史,最早的康复医学工作人员基本来自于临床医学、运动康复或中医学等专业,而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自201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仅有十几年时间。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我国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度执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师,已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

康复治疗学在国家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中归属于医学、医学技术类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医学康复科和医疗康复机构。目前,国内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除了医学院校之外,还有体育类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学校由于本身条件不同,自身依附的专业基础不同,所设置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如体育类院校主要从运动康复的角度,中医院校强调的是传统的针灸推拿,医学院校则强调以西医为指导的临床康复治疗学。总之,由于我们国家本专业建设比较晚,现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设什么样的课程各个院校也多有不同。以下是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

1.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设立的康复治疗学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本康复理论及技能,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系统地掌握康复治疗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规范的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初步的康复研究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等方面的工作。

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康复治疗学的基本技能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这三大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在康复机构工作为就业方向。虽然国际康复医学教育早已发展成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专业,成立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师治疗联盟(WFOT)等国际组织,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及作业治疗师培养模式,但至今,我们国家尚没有加入该组织,也没直接采用该教育模式,故我们也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

2.老龄化社会的培养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与老年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老年人康复的需求自然也逐年增加,作为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将来要为社会服务,老年病人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康复治疗的疾病谱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我们在设计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充分注意到这种社会现象,并且专门建立了老年康复实训室,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的康复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

3.课程设置

有作者指出,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 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和实验制定。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同时要系统地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因此课程设置既不能照搬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也不能照搬国外康复教育的教学计划,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内容, 制定出具有自己特色又基本符合世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联盟标准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1]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比较符合目前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国情。为此,我们在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中,除设置了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外,重点设置了与康复相关的课程如:医学物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及康复医学概论,而与康复治疗关系不大的课程像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放弃设置,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医学物理学中的力学,诊断学与医学院影像学中的骨与关节,人体运动学中的关节功能等教学内容,这为此后的物理治疗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08学时,其中理论440学时,实验168学时,教学以满足康复专业基础知识为目的,也不同程度加深教学内容。

在康复专业课的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康复治疗学的技术课程,有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等课程;二是临床疾病的康复课程,有神经康复学、社区康复学、临床疾病概要、内外科疾病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使学生基本掌握康复治疗技术及这些技术在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另外根据有些学院的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传统康复方法学,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针灸、推拿和按摩等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专业课总学时672学时,其中理论480学时,实验192学时。除此之外,学生在第四学年进行集体毕业实习40周,按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完善实习教学大纲, 制定了实习轮转计划和实习期内要求完成的学习内容。在实习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人才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 由于康复治疗学本身的特殊性, 教学应偏重于康复治疗技术, 培养学生的康复操作技能。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多操作技术, 单纯理论课讲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相当部分的实践操作难以在临床完成, 因而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建设得到领导高度重视, 在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辟出4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康复治疗实验室, 购进设备共约70余万元。现有高、中、低频电治疗机、磁疗机、腰椎牵引机、平衡训练测试系统、语言训练和评估系统、吞咽电刺激治疗仪等大型设备, 建成物理治疗实验室、作业治疗实验室、语言治疗实验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康复评定室。实验室的规模完善, 为我院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5.强化人文教育

现在随着医患矛盾的增加,也使医务工作者更加考虑到医疗工作的社会因素和患者的心理因素,而要求医疗服务更加社会化和人性化[2]。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方面我们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教育及三门选修课,增加学生的社会学知识,通过对社会的了解,认识医学康复工作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学生到社会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人文课程总学时166学时,其中理论160学时,实验6学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建筑抗震原理设计;教学探讨

《建筑抗震设计原理》这一学科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的一土木工程门重要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帮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房屋建筑关于抗震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要具备很多相关专业知识,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在实际的学习当中,这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一课程知识量大、理论内容难、专业术语较多、难以记忆,如学习地震作用计算时,要用到微分方程的求解、建立运动方程并求解等,这些都是在大二、大三学习的专业知识,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遗忘,这让学生上课感到课程难度较大、听不懂,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里包括多高层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这些章节有很多直接引用规范的条文,内容较为枯燥,丧失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由于课程课时有限,但内容较多,导致讲授了理论知识,没有足够时间讲述实践运用,也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学好《建筑抗震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一、《建筑抗震设计原理》的重要性

1.地震的破坏

地震又被称为地动或地震动,是自然界的一种地壳运动,在产生期间会产生一种地震波,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每年大约产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让人有感知的不多,会造成伤害的约有十几次,能够造成严重伤害的平均一年有一两次。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无法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进行预测。而地震造成的伤害异常惨痛的,地震发生时强大的地震波会导致房屋倒塌,公路毁坏的建筑破坏;并且对于人员的伤亡更是惨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计算。地震发生所导致的一系列灾后重建问题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解决的。所以对于地震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中95%的伤亡人数都是与建筑物的损坏有关。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物的损坏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这体现了建筑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中国地形多样、人口众多且本身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近年以来,全球地壳活动较为活跃,地震数量和强度都有增加。我国也遭遇了级别较高的地震,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样地震的情况下日本的地震强度更大但是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都小于我国。原因就是日本对于地震早有防范。特别是对于房屋建筑的设计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房屋建筑的抗震是非常的重要的。掌握并且深入学习《建筑抗震设计原理》这一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讨论

1.提高上课的效率

为提高上课效率,老师应采取多种授课的方式。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在地震中的建筑物的破坏的图片用于教学,结合图片讲解造成结构破坏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危害和建筑物抗震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与启发,如组织课堂讨论,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加授课的趣味,由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将理论结合实践培育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课程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这一门课时的时间为32课时左右,在这样有限的时间中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和案例的讲解是十分困难的。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对于课程的结构安排,对于课堂层次的把握就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抗震设计中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抗震构造措施。很多学生对于抗震计算比较重视,却忽视了对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的学习。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都十分重要,可举例说明,如地震中由于建筑平面、立面设计的不合理或钢筋锚固不足而导致的严重的震害。老师课堂上时对于主要内容核心观点进行讲述,对于次要内容进行大概讲述或者点明核心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同时注意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沟通联系。比如D值法,这部分内容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相同,为避免重复教学,可只讲授D值法的要点和步骤。再比如讲多高层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时,可以和《平法施工图与构造》课程结合起来,根据图集里的钢筋的抗震布置要求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对于课程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判断性。对于课后作业可联系实际工程图纸进行布置;毕业设计中涉及到的抗震方面的知识重点讲解,如根据轴压比确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荷载组合时的抗震组合、选择合理的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结构布置等。课程不要局限于课堂,这一门课程需要去实际观察学习,建议在学习中由老师或辅导员带领去参观地震相关博物馆了解地震原理、地震发生后的危害教育学生的同时培育其责任感;组织对于工程图纸的小组学习活动,在讨论互动中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遇见的工程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有条件的话建议学校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对于未来工作的需要进行了解;针对课程安排开放性实验,如静载试验、振动台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和观看实验,帮助理解建筑抗震设计的原理。

3.改革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

现在大部分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将平时分和期末考试成绩成一定比例来进行最后成绩的考评。这样的考评方法对于大部分学科都是适用的,但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这一门学科的差异性,我建议增加平时考评成绩的比重和考核方式。教师可通过布置大作业、论文等形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平时的实践性环节(参观学习、实验)也列入平时成绩考核内容。注重平常成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专注于这一科目的学习,这样保证学生不是在考试前突然用功通过考试,而是整个学习阶段都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状态。

结语

随着对抗震减灾的重视,建筑抗震设计原理这一门课程更彰显其重要性。文中总结了几年来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总结,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师需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继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完善考试制度,联系实践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云梅.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07):71-72.

[2]郑晓芬.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7,(06):12-13.[2017-09-07].

[3]曾玲晖,张翀,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9-23.

篇3

关键词:PBL;情境;问题;小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0 -02

儿童康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应用性人才,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读懂特殊儿童,能够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找出影响孩子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特殊儿童改善原有的状 况,促进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针对培养应用性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儿童康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PBL教学法是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源于1944年John Dewey 的《民主与教育》一书,Dewey 认为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率先实行。[1]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与互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具有如下特点:

(一)PBL强调团队式学习。PBL采取的是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这种教学法时,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3~9人,每一项任务都由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完成。

(二)PBL中的问题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PBL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提供有关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其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问题。

(三)PBL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根据相关任务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答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四)PBL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开放式的。老师根据案例所提出的是劣构性的、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解决相关问题。

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要求

(一)特殊儿童诊断评估能力。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找出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否则的话就无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

(二)康复训练能力。这是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能够针对特殊孩子的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解决孩子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能力。儿童康复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儿童康复过程中提倡医教结合,所以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交流沟通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外,在儿童康复过程中还需要和家长、孩子、相关的康复训练人员等人员的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团队协作能力。特殊儿童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有听力问题、言语语言问题;有的有认知问题、行动障碍问题等,针对这些多重障碍儿童,需要不同项目的训练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三、PBL教学法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2]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3]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这个情境可以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下,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手段提供情景影像资料。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二)问题的设计。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哥伦比亚大学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戴维·乔纳森 (David H.Jonassen) 认为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是某个情境下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10页)未知实体;第二、所寻找或解决的这些未知实体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或技术价值的。[4]马太·李普曼在《教育的思索》(Thinking in Education)一书中认为问题本身是结构不良的,缺乏逻辑的和复杂的,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在面对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学习材料,才能去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师的引导。在PBL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老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深入探查学生的知识,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进步,调整挑战性问题的展示。[5]

(四)学生的协作。PBL是一种以小组方式学习的模式,组内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协作,共同探讨问题,讨论并构想问题的解释,形成集体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合作,除了要注意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外,还要注意组与组之间以及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袁娟、池建淮 、肖洪玲、朴美华.韩国汉拿大学PBL教学法应用体会[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7).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M].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3]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4] David H.Jonassen.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思路(上)[J].钟志贤,谢榕琴译.远程教育杂志,2004,(06).

[5]梅人朗编译.PBL: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大学生;成才;抗压;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34-02

当前,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高校大学生极端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其抗压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成长。最近几年,在高校校园发生的突发事件,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让人们不断反思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探究他们的心理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校园的安全,要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给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注重抗压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这样的教育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更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创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教育进而对他们的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实现两者的协同作用。在大学生心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在此时应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给予这些处于心理困境的大学生以心理疏导,消解他们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提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改善不良的情绪,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降低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价值。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只有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才能得到大学生的欢迎,也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准确判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理解大学生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同情大学生所处的竞争环境,让大学生能够放松心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各种挫折与压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心态,这样才是有效抵抗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一、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因素分析

1. 社会心理问题间接引发的大学生压力与消极情绪

社会群体的心理现象使得大学生个体思想与心理受到了影响,由此表现出对群体社会心理的吸引与顺从。群体社会心理具有使群体成员凝聚,影响其心理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心理问题表现为对社会或组织的不满,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使得个体心理发生了扭曲,由此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个别具有这些社会心理问题的,可能做出极端的恶性事件,危害社会与他人的安全。这种社会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暗示和消极情绪。

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长期累积的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具有复杂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造成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不理解与不认同。首先,如果社会阶层分化更加明显,人们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差距有所增大,就会造成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如果社会优质资源不能公平分配,使得另外一些人享受不到社会福利,有时就可能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种现象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如果社会上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就可能使得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功利。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接触到不同地域的人和不同机构的人,但是,如果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减少,人们之间缺乏温暖和友情,就会造成人情冷淡,使得社会矛盾与社会心理问题加剧。最后,如果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就会使得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艰难,不能获得应有的福利。社会的宽容度降低了,人们的抱怨增多,社会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与关爱。这些社会不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深化。这些社会心理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惑和无奈。在大学生走入社会后,也要面临着诸多的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增加了大学生心理负担与压力。

2. 与大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因素引发的压力与不良情绪

首先,高校大学生生活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压力增加。最近几年,高校的规模逐步扩大,招收的学生学费等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成本也上升,这样令很多家庭承受困难。大学生的生活成本压力影响了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不能随意外出和游玩,也不能购买喜欢的商品,这是大学生消极和压抑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学生生活的集体环境,使他们失去了个性生活,在各个方面都要按照集体标准,使得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其次,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高校大学生要学习很多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进行证书考试,使得他们的业务休息时间压缩,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变大。而当前就业市场并不乐观,对于一般高校的大学生来讲,要想找到工作环境和待遇良好的单位,有时并不容易。更何况,有些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很低,离职率也很高,这样造成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忧心忡忡。最后,休闲娱乐与交友处理不好,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苦恼。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和交友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使得这些大学生的精力很少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下降。还有的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世界,经常逃课打网络游戏,这使得这些大学生患网络综合征,情绪低落。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压力与不良情绪。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增强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对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美国大学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来增强其抵抗压力的心理素质;英国将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纳入到正式的教育计划中;德国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专业技能,来培养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国外大学已经将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抗压素质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承担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如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是为培养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心理基础。平时,要重视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提高抗挫折能力。

1. 教育大学生对挫折有着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促使自身得到成长,这才是科学的挫折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一种人生常态,具有普遍性,通过挫折才能使自身得到磨炼,获得知识和各种经验。教师还应帮助大学生获得解决挫折的有效办法,在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后,可以采取转移法、宣泄法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2. 教师帮助大学生构建抵御挫折的措施

个体在遭受挫折时,其心中会自觉形成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防御机制。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构建抵御挫折的措施,采取理性的防御行为。例如:降低目标,使目标更容易实现,减缓挫折的影响;要对事情进行全面分析,在遇到困难时,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大学生加强对自身的客观认识,加强自我潜能的挖掘,更加灵活地进行自我调节来应对挫折。

3. 加强抗压心理素质的训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计划,并加强抗压心理培养的宣传,积极举办抗压心理的专题讲座,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让大学生对抗压心理有深刻认识,并对自身的抗压心理有着准确评估。在抗压心理素质的训练中,教师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找出大学生压力的内在根源,协助他们解决面临的挫折难题,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要。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身抗压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积累丰富经验,克服因短期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提升挫折容忍力。

4. 提高大学生对压力和不良情绪的控制能力

教师要经常鼓励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大学生的优点,教师要给予正面的积极肯定,使大学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师要培养大学生有效控制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在面临较大压力和挫折时,大学生应有效控制不良情绪,不使压力扩大或产生恶性发展,要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让压力控制自己。

三、结论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对大学生抗压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应该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抗压心理素质,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加强。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心理与品德教育的兼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呈现递减趋势,一些大学生很难经受住挫折,在面对较大压力的时候,在心理上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异常,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增加互动交流,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教师要将先进的理念和知识理论引入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与生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言行,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给予大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与感染,使得大学生由衷地尊敬教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完善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与乐观的精神。教师要严格要求大学生的言行,树立新时期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精神面貌。这样能够有效激励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动力,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塑造了积极的心理行为习惯,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抗压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教学目的。此外,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的家庭要建立有机结合的抗压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辅助培养,为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成人成才,营造良好的健康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敏.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行为失范[J].教育与职业,2012(11).

[2]苏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篇5

语文教学篇目,作为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有生命的。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情感,通过读者的阅读吸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情感的走向、情趣的培养以及情操的形成,影响读者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善加利用,使语文教材内容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经典的文章往往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其特有的影响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伺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新的联想,使其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进而派生出对祖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并延伸为人文精神的力量。

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

语文,是最具情感渗透优势的学科,其教材中众多的文学经典美文暗藏着丰富的情感德育内容,其中不仅有《永州八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展现的祖国秀丽山川,也有《三峡》描绘的长江四季变化的浓墨重彩的万千气象;更有展现历史灿烂文化和对劳动者赞美的《公输》、《口技》;还有表现古代仁人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则表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兴亡的关注。

自古以来,语文教材就是情感德育的主要载体。在语文经典课文中,其作者个个书读万卷,学养深厚,读写尽兴处,情不能抑。孔孟的《论语》、《鱼我所欲也》充满积极“入世”精神;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凸现出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峥傲立的人格尊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凭着忧以天下先、乐以天下后而光照千秋;杜甫则以一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奏出寒士胸怀的博爱,苏轼对月弹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诵着充满人生哲理的美好祝愿,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着一腔报国之志,此外,李贺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洋溢着英雄情怀的豪言壮语会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历历在耳;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满载悠悠的怀念、朱自清先生含泪写下的《背影》,常常让人浮想联翩、刻骨铭心;余光中的《乡愁》流淌着淡淡忧伤,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景美水柔令人流连往返;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充满深遂的得失哲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的极好教材,教材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或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或是轻描淡写的勾画,都给我们我们留下大量神情百态、性格多元的丰满形象,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施教者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引领学生共赏,让学生在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感悟语言的博大精深,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感受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真正地将作者的情感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摄取教材中最纯真、无瑕的生活之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才能造就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篇6

【关键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汽修行业;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汽车消费迅猛发展,2009 年汽车销量更是突破了13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水平还比较落后,“汽车不是跑坏的,而是修坏的”这个说法是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水平的真实体现。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近250万人,其中70%左右的人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而真正具备判断汽车故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还不足20%。 不可否认,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是制约汽修行业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巨大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需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汽修技能人才,汽修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一、 培养汽修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大胆提出问题。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恰恰表明了独立思考的深度。

其次,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实践中要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比如,介绍自动变速器中的单向离合器时,重点强调它的安装方向性。有学生提出:假设把它装反了,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实践时,安排学生将低档单向离合器反装,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究会导致什么故障发生。

第三,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职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会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中不断地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激发个体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二、科学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智慧型汽修技能人才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七分诊断,三分修理”的理念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所接受,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分析过程。由于现代汽车故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用脑修车”是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没有灵活的思维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汽修技能人才的。笔者认为在汽车维修职业教育中, 加强思维方法的培训,培养出智慧型汽修技能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方面措施。

1. 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建立起培养智慧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份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思维特点的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学生呈现思维深度有限、欠灵活、 逻辑性较弱等特点。这表明当前的某些职教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重理论轻实践、只实践而忽视理论的做法都不可能培养出思维灵活的技能人才。

思维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案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学习自动变速器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内容时,引入一个经典案例:丰田佳美 3.0 轿车所采用的 A541E 型自动变速器,使用时前进档各档工作正常,但无倒车档。就该车表现出的故障现象,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示意图,分析引起该故障的原因。 结果学生列出的可能原因, 有倒档油路泄漏、倒档离合器或倒档制动器打滑等,这显然受到了习惯思维的束缚。实际引起该车无倒车的真正原因是直接离合器磨损严重。它怎么会影响倒车档呢?这是学生疑惑不解的地方。但是, 若从该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动力传递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一旦磨损严重而失去传力作用,挂前进档时汽车能正常行驶,只是有些震动;挂倒车档时,由于变速器无法传递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就会使汽车无法倒退。这样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扎实的思维基础。

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不仅擅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擅于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引导。 首先,专业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且要传授、运用科学的思维; 其次,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能够迅速获取知识、高效运用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的科学思维方式。

3.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思维的片面性、局限性,往往是由于知识面狭窄所造成的。在现实的汽车维修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形:诊断一些综合性故障或较为隐蔽的故障时,由于分析不到位、找不到正确的诊断思路,于是想到哪儿就换哪儿,结果是该换的换了、不该换的也换了,要么是故障无法彻底排除,要么是虽然修好了但没过几天“老毛病又犯了”,弄得车主怨声载道。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是要求老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和专业技能娴熟且能与时俱进,二是引导学生多阅读专业书籍、报刊及学会收集资料,三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生产实践,四是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五是组织学生多参加技能大赛。

三、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情操

当前,我国汽车维修已经成为一个令消费者满意度低、投诉率高的行业,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常常被媒体和消费者口诛笔伐,如汽车配件以次充好、低价配件天价卖,以换代修、小毛病修成大毛病。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丧失是制约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水平先进的汽车维修行业,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也需要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因此,在汽车维修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开设职业道德课程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主要体现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方面。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是向学生传输行业职业规范和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 还可开设《汽车维修职业道德》,它能使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汽修职业的道德内容和要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发掘蕴涵在所教课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如讲授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时,学生普遍认为:汽车配件包括电气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时,只需换掉就行,谁还会去修理?为此,笔者引入了一个案例:一辆凯迪拉克轿车有时出现排气管放炮现象,原因是其电脑主板上有一处接地线(氧传感器的信号屏蔽线由此接地 )因腐蚀断路,氧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异常而引起排气管放炮。排除该车的故障,维修人员有两种选择:一是换掉整个电脑主板,二是将已断路的接地线重新焊接好,要求学生对这两种选择做出评判。这样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3.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得到真实体验,比如在汽车拆装实验室时安排自动变速器组装实习,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操作规范、技术要求、注意事项等,也能体会到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就容易出现装配不合规范而留下“后遗症”。我院一些学生经常利用假期去汽车维修店做工,耳闻目睹了维修店坑人的做法,每当谈及此事,笔者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汽车维修职业教育要为汽修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知识牢固、独立思考能力强、思维活跃、职业道德素养好的技能人才, 才能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建军. 思维与汽车维修(第 2 版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7

随着国家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200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亿[1],占总人口数的10%,2005年贵州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计算,贵州省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2.25%,安顺市于200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老有所医”、“为老服务”。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健康老龄化社会[2]的建设。而中医护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在预防、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再加上中医护理技术简、便、验、廉,能满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会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及护理模式, 该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对贵州省安顺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老年及中医护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②加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护理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我国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教育的开展欠佳。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设置老年护理专业、中医护理专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老年、中医的专科护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普通护理专业应将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课程列为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另外,对在校护生及在职护士进行“养老护理员”和“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加强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的继续教育,强化护士的老年护理意识,引导其主动提高老年护理的技能[4]。

篇8

一、面向社会需求:大学特色发展的着力点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的欧洲,1088年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并不是人为的预先设计,而是源于社会对神学、法学、文艺、医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的:“这时的大学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1]。另据克拉克•克尔研究,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至今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间断的历史的机构约有85个,其中就包括70所大学[2]。大学为什么能历经如此之久而不消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能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化,不断地肩负起新的使命和责任,持续不断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这句话极其精辟地道出了大学的发展是大学自身内在诉求与大学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大学是一个始终处于不断被塑造、不断被赋予重要任务的特殊而复杂的组织。“大学必须要寻求保留它核心价值中最珍贵的部分,同时还要开拓新的道路来热切回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所带来的种种机遇”[3]。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不可能遗世独立,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历史和经验反复证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大学发展的活力源泉,大学的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都应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同时,大学也只有积极主动地服务社会,才能获取生存的根基。大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越强,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就越强。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从社会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这种物质上的依附性决定了大学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当今时代,大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已是世界性现象。大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引导社会进步,社会则大力支持和有力支撑大学的发展,双方在互动中追求达到紧密契合的理想境界[4]。服务社会,既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战略支点。“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5]17。大学只有主动深刻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才能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谋得发展机遇、形成办学特色;只有将理论研究与创新成果回馈社会,才能真正体现自身功能,彰显自身价值,赢得社会声望。我国大学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充分认识自身在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进步中的责任,始终以服务社会为方向,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特色发展。

二、坚守学术使命:大学特色发展的基础

大学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变迁,虽其组织规模日趋庞大、结构愈益复杂、功能日益多元化,但大学的学术本质并未改变,学术发展是其持续创新、经久不衰的核心推动力量[6]。而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是因为“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7]。总之,支配着大学的根本是学术,学术活动是大学的本质活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都是以学术为基础,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自己存在的根据以及自身与他物间的关系,确定自身的发展。大学特色发展必须面向社会需求,但应坚守学术使命。今天,我们在提到大学应“为社会服务”时常以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为例。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威斯康星大学要成为本州人民的头脑,要给人民以信息、光明和指引;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美国的奶牛场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牛粪;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在为本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的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取得全美领先地位[8],进而从众多赠地学院中脱颖而出。“威斯康星理念”使大学实现了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从中受益匪浅。但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其缺乏全面的理解,片面地认为威斯康星大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强调应用,而忽视了“威斯康星理念”所倡导的大学的社会服务活动必须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一所只注重实用技术而不重视基础研究的大学,是不可能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著名大学的。坚守学术使命,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基础。大学只有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和强劲的学术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进而形成办学特色并体现办学特色的价值。如果大学失去了对真理和科学的崇尚和追求,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的特色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与动力。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服务,但走出“象牙塔”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象牙塔”。一所谋求特色发展的大学,必须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这种服务应该是学术性的,而且应有利于其学术水平的提升,否则对其特色发展是不利的。正如弗莱克斯纳所强调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9]。也就是说,大学必须与社会保持必要的张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应遵循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既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特色发展的目标。

三、社会性与学术性统一下的大学特色发展之路

大学特色发展既应面向社会需求,又应坚守学术使命。面向社会需求反映着大学组织的社会性特征,坚守学术使命反映着大学组织的学术性本质。坚持社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大学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我国大学而言,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有利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注重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一)结合社会需求,培植学科优势大学是按照学科逻辑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主导,任何大学要实现特色发展就必须培植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特色。“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大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5]20。学科建设受社会需求、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双重力量的驱动,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科系统,并构成学科发展的社会和学术背景。因此,大学的学科建设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认真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使命,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发展重点,凝练学科方向,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培植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一方面,应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建设。传统学科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优势,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大学应不遗余力地持续强化这些传统学科的优势,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应拓展和延伸传统优势学科。即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发掘传统优势学科的新生长点,培育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加快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从而营造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和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增强学科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根本标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原初使命和任务,大学产生的最基本动因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大学的功能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但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最主要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时代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种意义更为深远的社会服务。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此,我国大学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适切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篇9

关键词:工学结合;SMT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SMT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有其特殊性。由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将电子组装技术与设备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SMT生产工艺与产品检测岗位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SMT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

一、行业调研,确定合作企业、协定相关岗位

通过行业调研,我们感到SMT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电子制造业产品质量与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院确定的SMT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行业的需求与企业的发展,又与学生的职业成长目标相适应,为“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根本保证。合作企业担负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学生在合作单位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所以,认真审慎地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便成为实施“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院选择合作单位的标准是:(1)拥有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能代表行业的发展水平;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成功的企业文化及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人员,有利于学生的成长。(2)合作企业要将参与“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将参与“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作为优化企业员工录用与培养的重要渠道和措施。从学校层面看,这样的合作单位可以胜任“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工作;从学生层面看,在这样的合作单位接受技能训练,能获得较为先进的SMT技术技能,感受较为成功的企业文化;从企业层面看,开展这样的合作有助于解决企业人才流动的问题。因此,建立学校、合作企业与学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最为重要。从2007年11月开始,我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实施SMT技术人才“工学结合、订单培养”计划,现已为富士康科技集团输送正式员工672人。

二、签订协议,明确学院、企业、学生三方的任务与职责

实施“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需要学院、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在实施过程中,三方必须签订相应的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根据职责要求完成有关的教育教学任务。我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企业与学生签订了《富士康员工聘用合同》。以上协议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各方的权利,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义务。

三、研究制定并落实好“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通过研究其他企业SMT技术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要求,确定了培养SMT技术人才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为课程置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学计划调整,利用学院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采用“411”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即4学期完整的课程学习,1学期完整的订单岗位课程学习,1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第一阶段:公共文化课、基础课与专业基本技能学习(第一、第二学年)。此阶段主要根据学历教育的要求,由学院专业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以理论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完成校内有关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专业技能岗位课程学习(第三学年上学期)。此阶段主要根据校企双方的订单要求,由学院专业课教师与来自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SMT工艺基础、SMT生产技术、SMT设备与维护、SMT质量管理等岗位课程。第三阶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第三学年下学期)。此阶段教学内容按富士康科技集团的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根据富士康科技集团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工作,由企业确定指导教师,采用师傅带学徒的方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由公司向学生支付顶岗实习工资。学生考核合格后,由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聘用。

四、加强“工学结合、订单培养”过程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 利益共容 实训基地

按照校企合作框架建立实训基地,并以项目合同的形式接收企业定单和培养学生的形式,具有执行难度低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见效快、培养效果好的明显优势。以“八向八要”工作方针为指导,加强实践环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下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一、校企合作中两方面问题

1.职业院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企业合作意识淡薄,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平台的几种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以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就是由多种社会资金与南京工程学院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组建的,第一大股东南京工程学院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8.42%。该公司是中国轨道车辆门系统国产化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单位。2014年8月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交易所正式发行上市。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2]

2.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与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等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用于接收顶岗实习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企业同时承担对教师的企业培训。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3.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阳奥达石油装备制造公司等企业合作组建“奥达生产加工车间”,学校提供场地、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顶岗实习学生),企业投入设备、流动运营资金、管理人员及产品,按照契约制的合作方式,引进奥达石油装备制造公司进入校园,营造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演练,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劳动者到高技能人才的转变;探索学校与引进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长效互赢机制;

4.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以二级学院为依托,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北方星光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星光公司共建北方星光机械加工培训中心,由北方星光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投入资金完善企业教学环境,负责建设二个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教师办公室等场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利用学校技术优势解决生产难题和进行产品研发。[3]

5.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魏海波教授带领团队,组建“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工业控制”实验室,自行研发、设计、制造以及组装的镀膜生产线,该项目成果已逐步实现产业化生产,同时获沈阳市科技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这种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4]

三、结束语

围绕“八向八要”工作方针,积极落实其在实现学校党委确定的“更加开放、更具特色”战略目标的地位与作用,并从其实施效果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的要求,认真总结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大胆构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势必会找到一系列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好方法,这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作用。[5]

参考文献:

[1]肖坤,知行合一互动提升--辽宁电大“八向八要”工作方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3]王晓波,曾明星,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年第2期

[4]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5期

[5]邓志辉,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4期

作者简介:

汪 凯,男,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控制工程学院机电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

任 燕,女,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柔性制造中心,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