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承艺术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承艺术文化

篇1

(一)通过公共艺术实现文化价值,彰显地域文脉与认同

公共艺术是当代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精神追求,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文化隐喻功能。楚国800年的辉煌既是历史,也是巴国楚地上人们的共同记忆,这种记忆往往以图腾、绘画、曲艺等方式体现在一代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身上。人们骨子里的文化情节却往往在文化自觉的应力下,让人生在其中而不自知。文化的沉淀在现实中的反映便是艺术之美,它是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在城市个性日渐消隐的今天,“千城一面”的脸盲症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文化病态发展的结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了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化和浸润在生活点滴中的艺术,又何谈城市价值和文化认同?巴楚文化亦如此。傍晚城市广场上的汉剧表演、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热干面”雕塑、古琴台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既是时间长河里平淡生活影像中的一帧帧画面,也是文化投射在真实世界中的印记。正因为公共艺术作品美学效应的发挥有特定的空间构造,只有彰显场所精神,联系地区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承载地区文脉,才会获得较强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动力。由此可见,利用公共艺术文化隐喻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并继续形成固定的社会态度,证明了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传承中最温和亲民的手段。古人强调形、气、神的互转共生,“形”为“物觉”,“气”为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神”为大道升华。①艺术人类学指出,所谓同化不会产生和谐,建立在差异之上的美与美的共生,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不可否认的是,巴楚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一支,以其鲜明的特色影响着巴国楚地人们的现代生活,与中华大地的人民共享祖先的馈赠。这些馈赠该如何以活态的形式传承,恩施州的三岔傩戏以国家认可的艺术表演和以国际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定位,成功实现了现代转换。②

(二)公共艺术可尝试用现代的、艺术化的、开放性的手法传承巴楚文化

对于文化遗产这种言必称古的财富,其传承发展却需要以老树发新芽的态度进行,毕竟只有“活”的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面向公众的艺术形式,它以表达公共意志为核心,以艺术内容公共性和市民的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巴楚文化并非单一的“巴文化”,也并非单一的“楚文化”,而是先在巴地后在楚地界域上受巴文化和楚文化浸染从而显示出巴、楚文化共同特征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流和融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动态文化,其发展必须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这里选择城市公共艺术这种现代的艺术形式,发扬以城市市民为受众、在公众的参与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将巴楚文化以现代的手法继承下去。结语中国文化史是各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当代的文化趋同性特征亦得益于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相互沟通。文化的趋同性对艺术的影响绝不是当代出现的,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唐朝文化添上异域风情的一笔,日本浮世绘让西方绘画艺术挣破了写实的牢笼走向抽象和自由,以及曾红遍全球的流线型设计都是文化交流对艺术影响的有力佐证。艺术是穿越时空维度的自由的因子,承载着公共精神的公共艺术更是文化的沉淀,可以说生活不息,文化不止。虽然人们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社会属性使人对物质形态外在的审美情趣趋于相同,这些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形式美的法则。由于公共艺术设置于公共空间中,人们在与公共艺术交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在体验城市空间的过程中,糅合人文环境而产生文化认同,公共艺术实际发挥了空间场性的功能。由于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的利害关系,因此,整体关照与协调就成为公共艺术在营造具有共享性、人性化和审美效应的场所的重要问题。③运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在环境和社会变换的状态下,将传统艺术以活的姿态有机地延续下去便是可行的。

作者:郭媛媛

篇2

一、剪纸艺术的基本特征

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相统一在民间特定的文化氛围与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如人们通常会在办喜事的时候,在窗户,门帘上贴上大大的“喜字”剪纸,渲染了一种热热闹闹,十分喜庆的氛围。但是当人们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与剪纸艺术强烈的融合到一起过后,剪纸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自身独特的美感,这种展现独特美感,而不是融合世俗的艺术的状态也称为剪纸艺术独立性的展示。

2、集体性与个性的相统一民间剪纸艺术的集体性表现在其最后的归属问题上,每一个剪纸作品都是由不同的主体,个人创作,最后都会归属于整个集体及社会。因此,其也是一种集合了民间群众的智慧才创作出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剪纸艺术个性的体现在于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作者创作的作品,其也会展示出不同的个性与内涵。个性的体现则需要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创作功底与内心独特的主观情感来创作剪纸作品。

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相统一在不同习俗,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剪纸作品难免会展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一般的变异性都会在剪纸作品的外观形式,独特剪纹以及所运用的基本纹样方面体现。而稳定性则是相对于变异性来说,是一种剪纸作品发展至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由于剪纸作品其本身具备的独特审美性以及民族文化性,使得其能够在历史的长流中散发光彩,传承至今,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突破。

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1、民间剪纸艺术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宗教文化是一种早在原始时期就存在的民族文化,其也是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与信仰。在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宗教政治,宗教建筑以及宗教礼仪是最能表现宗教文化核心内涵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而民间剪纸艺术就相比于宗教建筑,是一种实际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的剪纸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宗教文化特色。如在傣族的剪纸艺术中,每当到泼水节,中缅胞狂欢节等重要的民族盛会与有关佛教的节日时,剪纸都会被应用于泼水亭、佛幡以及一些佛供物上。在寺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代表佛家思想的剪纸艺术品。

2、宗教文化是传承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方式民间剪纸艺术不单单是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其的产生与制作都是在作者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生活背景下完成的。其的传承与发展则需要依靠宗教文化这一良好的民族文化来得以完成。人们在去一些民族文化特色强的地区旅游的时候,就会欣赏到不同的宗教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一些剪纸艺术中真诚的感悟到有关信仰与人生的真谛。这样就促进了旅客对于剪纸作品以及文化的了解,将剪纸文化发扬光大。但是剪纸艺术与宗教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做出了贡献。

三、如何加强剪纸艺术在宗教文化中的发展

1、重视宗教传统节日的发展,促进剪纸艺术在其中的发展。宗教传统节日与民间剪纸艺术都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人民所创造的独特文化成果的充分展示。有关宗教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在节日当天会通过不同的庆祝方式来表达达对宗教文化的热烈喜爱之情。而展示相应的剪纸艺术不仅可以提高剪纸文化的知名度,还可以将宗教文化的精神核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科学合理的保护好宗教传统节日,采取积极的方式促进传统节日的传播,同时也可以促进剪纸艺术的繁荣发展。

2、为宗教活动建设良好的活动空间,使得剪纸艺术展示独特魅力。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活动的区域也是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而剪纸艺术是依附于宗教文化传播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为宗教活动建设良好的活动空间,可以使得人们对于宗教文化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宗教文化的细致了解关注到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世代相传的剪纸艺术与人类的实践与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联系,在展示独特的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剪纸艺术的文化链得到增长,展示出独有的中华民族魅力。

3、加强宗教旅游领域的开发力度,将剪纸艺术推广到全世界。宗教文化的市场繁荣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带起的。现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游,尤其是喜欢去一些具有独特宗教文化的地方,如云南的西双版纳;青海等区域。而剪纸艺术作品因为经常的被应用于不同的宗教场所,人们对其也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但是现在的宗教旅游胜地因为受到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变成一个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地方。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宗教旅游的主要内容,正确引导宗教旅游的发展,通过一些推广,宣传来增加宗教文化的知名度与深远影响,这样才能进一步将独特的剪纸文化推广到国甚至全球,促进剪纸艺术在宗教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篇3

1.环境艺术设计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类较新的学科。狭义上,它是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工作与建筑行业相比显得更为复杂,涉及到的范围也更加广阔。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包括艺术方案构想、空间规划两大块。除了环境设施规划、造型布局以及装饰之外,色彩、材料以及光线等设计元素的运用也在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能的多样化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在形态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这给传统元素的调用留下了很多可供发挥的空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环境艺术设计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实现了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建筑、服饰、绘画和书法等领域内流传下来的传统元素汇集成了可供环境艺术设计借鉴和使用的艺术宝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各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是国家形象和民族利益的代表符号,其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现代艺术设计者的学习和创作活动。

二、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哲学观念

1.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将文化的发展归功于人类精神品质的驱动,而中庸之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观念,它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宽广,上文中所提到的“天人合一”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我国的民族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面对如此繁多的建筑形式,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做出取舍,在融入现代文化之后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再创造正体现出了中庸之道当中“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主张。在装饰要素的组合之上,中国的传统同样是坚持调和折中的原则,可见崇尚“中庸”的观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视野中依然有着深刻的体现。站在理性的哲学角度,中庸思想影响着人们对审美意境的选取,设计者要把握好“尚中”所代表的传统哲学观,继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中庸的取舍之道。

2.因地制宜

环境艺术设计的改造对象是人们居所的内外环境,因此合理地对环境进行考察和利用一直是设计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因地制宜”中的“宜”指的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先天条件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工作,以使得人工的建造物能够融入自然,乃至达到协调统一的境界。自然环境是亲切而美妙的,它代表着一种真实的美,因此深受艺术家的喜爱。同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因地制宜与当代主流的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坚持这一思想能极大地缓解因环境改造而产生的污染和破坏,它能让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保持在一个平衡而理性的层面。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

1.增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艺术作品因独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时间洗礼,在时代的变革中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艺术是符合中国人民一贯以来的审美需求的。另外,在设计中学习和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兼顾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将能扩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而通过树立本土的传统文化品牌,我们也能够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站在更大的平台上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唯有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深化艺术作品的和谐性

当代社会推崇和谐发展观,我国也正在努力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前文中所提到的因地制宜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同社会和谐的联系紧密,主流的科学发展观也能从这些含义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找到依据。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能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还能深化艺术作品的和谐性。通过学习并传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艺术家能逐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更为和谐的境界。民族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重要依托,充分理解这一点,有利于中国更快地进入和谐发展的大道,从而为大众造福。

3.丰富艺术作品的文化意蕴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璀璨瑰宝。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避免文化遗失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艺术同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素材宝库,利用富于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并济,不仅能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具人文精神,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含蓄的,传统的艺术家大多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抽象化、含蓄性的中国风格,能使艺术品更富感性而深刻的意味。

四、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采集并复制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的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神韵。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流失在时间的变迁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去采集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并将其渗透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复制传统文化元素来保护传统文化。在更为深入的加工工作中,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气质和精神,也要具备更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统图形的复制代表着艺术元素被转移到了新的载体上,视觉语言环境的更新让原有的图形得到了保留,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灵活性。

2.传统文化元素的异化

在得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始素材之后,简单的拼贴和复制并不能完全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我们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对称、翻转、剪裁等异化处理。相较于简单的元素提取,异化的方式更为灵活,设计师能从原始的图形中获取更多更丰富的视觉元素,这将大大丰富创作者的素材库。异化也是一种重构,根据需要设计结构,重新发掘和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美,试图寻找到更为便利的结合点等这些举动都将充分调动人们的思维,有利于形成更为完整的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3.结合现代化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为了让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适应这种局面,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融入一些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会改变的主题,但其设计过程必然会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要适时融入更多时代潮流的特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传统文化有着较为固定的民族特征,现代文化则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取二者所长融为一体,取长补短,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向着更为均衡而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既能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又能突出我国的现代化气息。

4.注重创新

篇4

一、城市文化精神的界定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在其诞生与发展进程中历经无数年和无数人的努力、积淀,最终形成于该城市的情感与灵魂所在,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长期积淀并得以深度呈现的结果。城市文化精神是随着城市进程化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一个城市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城市思想、价值观念、公民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制度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同时也是城市的深层结构,又兼具鲜明的个性色彩。②在城市文化精神起始和形成的过程中,艺术要素伴随其中,并且艺术设计担当了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形态呈现的责任。在当下,推进城市化进程、彰显城市个性、打造独具风格城市风貌的格局下,重视和研究并深刻认识城市文化精神的内涵,解读文化发展中的诸多新的观念,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精神塑造中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在科学与理性的指导下获得更迅捷、自由的发展。

二、艺术设计应尽的城市文化精神传承和创新使命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借助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营销学、策划学等学科而付诸实施。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势必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积淀,兼具城市古老生命记忆和语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代表着城市居民普遍心理认同和文化精神传承,代表着城市智慧和城市精神的本土文化。而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融合智能、知识与信息的认知传播活动,首先应当加强对本土文化符号精神象征的认知,进而推广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考察、研究、分析影响城市文化精神的因素,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等。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构成,担负起城市文化精神建设的历史使命。首先,艺术设计强调灵性、悟性、巧性和创新性,同时艺术设计是灵动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其次,艺术设计是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渗透性,其审美的特质会对城市居民产生影响。再次,艺术设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一项设计一旦采用,就形成久远的影响力,并且存在于城市和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具有强烈的普遍性和普及性。因此,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艺术设计势必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艺术设计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发展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个城市文化精神的发展水平。对于艺术设计的分类,当今比较认可的分类方法包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可以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柱。城市中积聚了大量的艺术设计资源,艺术设计正是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艺术设计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艺术设计对城市的宣传起到推介效应,增强城市的识别性、美誉度和知名度。可以说现代城市是现当代艺术的温床。③艺术设计将创意、文化带入市场,同时,把城市艺术精神带入大众消费世界,艺术设计给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接触艺术的机会,营造城市艺术氛围。艺术设计把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精神价值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通过特殊的形式被观赏者接受和推崇,进而达到影响人、教化人的作用④。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措施

在新形式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虽然有了很多革新,但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现代高校教育难免还会受其影响,尤其是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民族文化的联合,这不仅仅是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巨大挑战。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对传承民族文化予以高度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艺术的真正含义并能感受民族文化的深远意义,以协调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继承和接受民族文化

艺术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人们往往会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了解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而高校艺术教育则通过向大学生传播艺术文化知识,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民族文化艺术是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也需通过艺术教育继承与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积累、深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是宝贵的文化财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有一定的影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撑,而民族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依托于教育,所以在高等院校里面,艺术教育就是大学生继承和接受传民族统文化的重要途径。[1]

(二)传播社会文明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艺术教育是培养社会艺术人才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其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都与社会文明传播紧紧相连,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需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只有不断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确保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繁荣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文明建设,而高校艺术教育必须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民族文化的发展反映着一个民族经济发展的进程,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思想指导和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竞争力。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十分重视,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指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也明确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要求。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机构里面被赋予传承民族文化使命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当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艺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艺术知识、培养艺术审美以及把握艺术技能,它已经肩负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推动民族思想文明进程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高校艺术教育服务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传承民族文化结合的现状

(一)艺术教育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长期以来,受“中国式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教育都处于迷茫状态,再加上外来文化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入侵,使得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障碍重重,曾经还出现了崇洋的现象。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亦是如此,教育思想观念往往落后于现代文明发展进程,因而阻碍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其中艺术教育就是中国式应试教育观念下的一个牺牲品,一直以来,艺术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一个无足轻重的构成,在教育过程中,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忽略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直到最近十来年,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逐渐转变,各大高校才渐渐重视艺术教育,才渐渐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历史责任。[2]

(二)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实现民族文化传承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遗留问题对现代教育影响颇深,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方式的滞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让学生形成艺术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所以对高校艺术教育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是传承族文化的必须手段。

(三)学生个性选择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存在矛盾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精彩灿烂,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并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如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音乐、书法、绘画等。而在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时候,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这就给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带来了另一种挑战,因为高校艺术教育师资、设备、课程设置都有限,所以很难根据学生个性要求开展艺术教育,这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科学技术和语言艺术完善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语言艺术作为辅助。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符号和历史标识。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包括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生活习惯、自身独特的政治、宗教、价值观念和乡土知识等。由于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它始终保持了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性质,而传承民族文化必须在尊重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语言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民族传统技艺,民族文化需要吸收那些自己能消化的东西,在冲突、磨合、调适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同时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掌握自己的语言文字,千百万年来,民族人民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语言存在;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人民生产劳动创造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3]。

(二)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队伍

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深受其益,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渐渐摆脱了过去口耳相传的模式,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意外丢失的现象,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建立起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队伍,在艺术教育与传承民族文化结合的道路上不断研究,发展新思想,探索新方法,以更加准确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队伍,首先是要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因为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必须是挑选其中精华而非笼统的学习传承,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在继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以给我民族文化增光添彩。其次是要注重教育方式,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应用最科学最合适的方法把优秀的文化知识授予他们,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做到艺术审美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两不误。最后是要注重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与交流,不能一味排外也不能一味崇内,要积极与国际民族艺术文化交流协作,以丰富民族文化内容[4]。

(三)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方式建设

高校艺术教育背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设置艺术教育课程的时候需考虑区域实情和学生学习能力,不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样才能使艺术教育发挥其真正功能。同时要根据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方式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时时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合,切实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承民族文化。主要做法如下:首先是加强艺术教育教育力量建设,如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等。注重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大教学设配的投入,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其次要结合本校学生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效率。第三是要丰富教学实践活动,比如不定期具备校园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还可与其他学校联合举行民族文化学校间交流会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民族文化,在实践中更好地完成民族文化传承。

(四)大力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的民族文化活动

校园是教学的主要实施场地,因此校园环境氛围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高校在实施传承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丰富校园文化,尤其是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民族文化研究交流会,还可以与其他学校互动,建立民族文化交流友谊组织等等,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民族音乐比赛、书画大赛等,深入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学习;还可以根据区域特点,在校园内集体庆祝民族节日、举办民族节日相关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带动学习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热情。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教师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学习切身实际的深刻体会,校园民族文化活动的建设,是学生能在生活中切实体会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法[5]。总之,一切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需要靠艺术教育来完成,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如今,中华民族发展渐渐步入和平、繁荣,无论是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还是自身综合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促使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高校艺术教育应当以此为教育思想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把艺术基本知识教育与传承民族文化联合起来,切切实实地把握社会文明动态,借助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和世界文明多元化力量促成民族文化传承,完成新时代赋予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许琛.豫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共建模式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12-115.

[2]刘晓军.基于文化多元化视角下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学中国人,2014,(6):58-61.

[3]杨智伟.高校艺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J].艺术科技,2013,(2):33-35.

[4]肖珣,王德芳.艺术教育亟待做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J]戏剧之家,2014,(16):44-46.

篇6

1.西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形成是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木雕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装饰图案,它依附于建筑主体的形制而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木雕艺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宽松的社会环境,较好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造就了地域特征浓厚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上的木雕装饰图案也就应用而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装饰图案,它体现着当地浓郁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地势较高,平均海拔2100多米,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较,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不到6℃,无霜期时间较短,年均降水量超过不600mm。但县城北部的火石寨乡地区,林木茂密,草原植被保护较好,流水清澈,山峦迭障,奇峰高耸,山势险峻,景致壮观。南北朝时期建有石窟群,佛像造型严谨、功力深厚,自然景观美如画,是夏日旅游避暑的理想胜地。位于西吉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战国秦长城遗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西吉县人民政府重点保护的古文物遗迹。自然景观还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党家岔震湖等。另外,西吉县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有中国工农会师的将台堡纪念碑、单家集纪念碑,还有被誉为华夏古钱币收藏第一县的西吉钱币馆和好水之战遗址、石城之战遗址等。西吉气候四季分布不均,春寒干旱,夏短温和,秋凉多雨,冬冷少雪,无霜期较短,自然环境极为苛刻。西吉建筑为了隔寒、保暖、挡风的需要,一般门窗用料较为结实厚重,这为木雕的创造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民居木雕主要在于满足老百姓生活的需要。西吉民居形式大致有两种,山区以窑洞为主,城区以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西吉建筑依托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吉回族建筑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色。

2.西吉民俗和文化底蕴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西吉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千百年来,西吉回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热土上,他们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亲如兄弟。回族的民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点,既有对阿拉伯风俗的继承,也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汲取,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上恪守与保留了民族个性的原则性以及入乡随俗的灵活性,彰显出了回族的民俗特色。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方水土的民众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形成于过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根脉一直影响着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继续向前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信仰是一种很朴实的价值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重要的精神依托。从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再到发展成熟的佛、道、儒和宗族价值观,古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铸就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信仰崇拜在西吉木雕中都有所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俗的地域性尤为突显,西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环境相对闭塞,山多,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从而影响了村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西吉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成长、生活的人们,这种独特的民俗习惯深深地耕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固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黄土地上的民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西吉传统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沉淀深厚,在民间艺术文化中表现较为突出,西吉民居建筑更是精神和物质方面对民俗文化的综合反映。西吉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民居的传统建筑装饰中丰富了木雕装饰的题材和内容,这些木雕图案很好的体现了西吉传统民俗文化,是西吉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价值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欣赏价值。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欣赏价值集中体现了西吉老百姓的审美观、生活观及文化观。在木雕装饰内容上,更是把技艺与寓意结合的非常紧密,这些装饰时刻都在散发着木雕的艺术魅力。从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欣赏今天的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品时,除了感受到木雕艺术品工艺的精美外,我们还领悟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责任感及使命感。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及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将会被更多的人关注、欣赏和借鉴,也会被更多的人所传承。第二,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民俗价值。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中的装饰图案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装饰图案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历经千年所沉淀的结果。西吉回族木雕的装饰图案,在不同民居装饰中都时刻反映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力水平。通过对木雕装饰图案的了解,题材的表达,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品味、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西吉回族木雕的装饰图案让我们较全面的了解到不同时代的西吉,是我们研究西吉各个时期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第三,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收藏价值。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携带着从它诞生到整个存在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的见证。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装饰图案真实的反映了西吉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及民居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建筑体现着西吉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自从收藏热市场兴起后,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在琳琅满目的木雕装饰上,民居木雕装饰图案因其涉及到民俗文化,雕刻技法与儒、释、道文化的结合,造型上细腻或粗狂,处处散发着奇异的艺术魅力,其收藏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2.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保护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之一,正在遭遇着消亡的危机。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对木雕艺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民间文化保护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较为全面的、切实可行方法,不是简单采取一些措施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在保护这方面,政府除了资金投入、命名传承人等形式外,还要利用各种媒体途径进行宣传,建立博物馆,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艺人也在考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问题,他们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也起到担当保护着的角色,这些对保护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要保护好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必须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对木雕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把调查结果用数字、书籍等形式存储加以保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分类逐层的保护。在保护中,要时刻明确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加强木雕艺术传承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核心位置,把木雕艺术传承人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民间文化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要使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能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就要对木雕艺术采取保护性利用措施,把商业市场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让木雕艺术有生存实用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了实用价值,就会很快消失、被淘汰。因此,最重要的是开发木雕艺术的商业价值,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注重木雕艺术的持续发展与生存问题。第二,从现存资料来看,木雕艺术的保护工作还主要是进行资料整理、遗产认定、试点工作阶段,各项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实现保护工作方案中的目标,就要做到保护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和法制化,目前距这个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三,从保护木雕艺术的相关法律规范来看,目前的主要工作还在围绕着如何申报相关遗产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还是宏观性的、指示性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如何制定更为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3.对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传承的几点思考

篇7

一、认识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原始性等特征。往往有人一谈本土文化资源就带上“老”字,如老房子、老字号、老玩具等。其实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都是老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古老的历史资源,而且包括许多现代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就铜陵来说,它虽是一座新型工矿城市,但也是一块历史悠久、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的土地。如铜陵之所以称被为“古铜都”,是因为其具有源远流长的铜文化历史。为了让学生认识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查找有关铜文化的资料,挖掘铜陵本土文化的特征,这样师生共同学习,也认识了本土文化历史。另外,师生走出课堂一起寻找铜文化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可以发现铜文化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里有很多形式不同的铜雕塑,如小花园的“思考者”、小广场的“编钟”、皖江游园的“四喜铜娃”等,这些铜雕塑美化和装扮了我们的城市,使城市富有文化韵味。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发现了美术的魅力;而教师既传播了本土文化,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育目标;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本土文化,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提高本地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了解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数千年无数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弘扬、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在本土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切不可忽视,如过年做年糕、过节舞龙灯等。学校开设美术特色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等,让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校本教材,如“我也做年糕”特色课程,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年糕;“大家一起舞龙灯”特色课程,让学生用绘画形式展示;等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再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铜陵县顺安镇赶集,摆摊设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这就是“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这是铜陵地区比较隆重、热闹的一个节日,与本地区的乡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庙会中小到食品大到庆祝活动无不洋溢着喜庆气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课,让学生认识传统庙会的功能及其庆祝形式,通过观察、回忆、想象表现庙会中有特色的庆祝活动,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懂得运用艺术去装饰美化生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民俗、民风,注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活动,学生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小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

篇8

论文关键词:招贴设计 中国画 民间美术 传承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篇9

一 高校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开阔眼界,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艺术教育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与创新能力时,还应教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二 民族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现状

1.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如国画、书法、儒文化等,流传于民间的皮影、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纵观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兴趣往往集中在表象,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高校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激发每个学生主动探索、挖掘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感知的欲望和形成独特审美价值趣味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交融、各种新信息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不能正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能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技能与民族文化素养有机结合,不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知识融入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开拓性的艺术创新。

2.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课程体系中鲜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在设计、创作中很少有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特色设计的典型代表出现,而这些我国未来文化艺术的领军人,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因此,我们高校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来,将艺术创作动力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发展之路。

三 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

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更能够凭借艺术教育的感染力、诱发力和震撼力来引领文化的发展,培养出在艺术创作观念上根植于中国大地,达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优秀人才。

1.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

中国现阶段高校艺术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现象,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因此,要鼓励高校艺术教师从理论上丰富自己,从观念上充实自己,同时要主动、创造性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地域环境特点,从生活、社会中汲取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生成课程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2.注重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把握

艺术教育是一种经过美化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中渗透的民族文化深厚的内涵,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及传授某些民间工艺,更要让学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按照时代的要求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来的民族精神,将技术、艺术及民族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学生的体貌、气质、性格、言谈举止等方面通过接受包含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在艺术的世界中充分体验民族情感,达到艺术教育的目标。

3.了解地域性民族文化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种多民族、多风格的民族文化瑰宝在艺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要注重本校所处的地域地区的民族传统,在教育教学以及课题研究中加入区域性民族传统文化的讲解与研究,如黑龙江地区高校对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每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办学的特色化及民族文化的传承融为一体。

篇10

竹雕工艺品是人们喜爱、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不统一,在形形的竹雕中,充分展现出其中蕴藏的由环保材质和工艺创造出的立体之美与手艺之巧。其题材丰富,表现广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简练,神态逼真;古色古香、淡雅淳朴,适合用于建筑装饰、家居摆设、欣赏把玩,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意韵和朴实无华的文儒品味。

竹雕艺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文化史的见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以竹茎、竹根等为主要材料,雕刻成人物、动物、花鸟等工艺品。它能借木形纹理,以流畅的刀法、衣饰生动、具象精美、体态身姿变化丰富而著称,能化腐朽为神奇,把朽竹雕刻成为一件旷世的作品。

现代竹雕艺术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植于民间的风土人情之中,根植于人们对人生、自然以及深灰传统的理解之中。因此,深刻并透彻的感悟地域艺术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雕刻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

笔者出生于因拥有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的仙游,这里浓厚的雕刻艺术气息给笔者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笔者于1981年出生于仙游榜头,自幼受到身边艺术环境的熏陶,对雕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绘画和雕刻。1997年开始从事竹木雕艺术创作,师从多位仙游民间名艺人学习竹木雕雕刻技艺,刻苦习艺,练就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形成了个人鲜明地创作风格,并多次参加国内展览,多次获奖。2005年3月至2013年5月创办仙游县初人竹雕创作室,2013年11月更名为仙游县榜头镇初人竹木雕刻厂,虚心请教,勤于钻研雕刻技艺,不断进取,创作风格鲜明,而且竹木雕作品设计创作品种齐全,能够贯通多种雕刻技法。2014年6月至9月走进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进修雕刻艺术与设计专业,学习雕刻艺术的理论知识。在多年的竹雕艺术创作中,深受仙游竹雕艺术风格的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仙游竹雕艺术的特点。如笔者设计创作的竹根雕《巡游八方》,作品以雕刻工具为载体,以斧头、雕刻刀直至直磨机的演变为载体,以写实的手法、娴熟的刀法加以表现,造型逼真,主题鲜明;作品中的工具新与旧,粗与细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并在第九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暨2015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评比活动,以雕工精湛,构思精巧的特点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次博览会的金奖。又如笔者的另一竹雕作品《纳福镇宅》,雕工精细,巧妙构思,钟馗脸部表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巧藉自然,妙施雕琢,以简约与神韵的结合,流溢浓厚的人文底蕴,折射深邃的哲理光华,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中国首届“竹天下”杯竹工艺品现场雕刻技艺大赛优秀奖。竹雕刻品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相对于其他雕刻技艺,竹雕艺术成本较低,同时竹子质地细腻,可以创作出更大的艺术价值。

所谓传承,就是要继承先辈们流传下来具有价值的东西,而对于创新,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创造出适合时代需求的新东西。所以说,当我们在创新的时候,关键就是要清晰地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近年来,竹雕艺术中“创新”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股新的时代气息的植入,这需要新一代竹雕继承人重视。

笔者认为,许多优异的传统工艺只有创新传承,才能在历史长河立足,而发展与创新应是竹雕艺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在竹雕创作中,不仅讲究布局设计精巧,还要求精雕细刻,即便是对于微小的人物形象也要雕琢得惟妙惟肖,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让人在远处就能看到整体气势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靠近了精细工艺和栩栩如生的局部,给观赏者一种场景热闹、意境深远,仿佛自己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中。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竹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愈来愈成熟,尤其是艺术追求和技法表现上,实现了从最初的简单粗扩,再到现在的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而在现代竹雕艺术的认识层面上,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上,更应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突破传统,寻求创新,走向现在和未来,从而充分展现这门工艺门类蕴含的文化内涵,尽快实现竹雕艺术在当今的转型突破,展现其自身特有的时代精神特征、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学术价值,形成竹雕艺术丰富多样的当代形态,帮助人们了解历代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

对于如何表现竹雕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除了讲究工艺的精湛外,还要特别考究艺术底蕴的深层面,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技法,还要根据现代人的价值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事物,即“创新”。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应该要起到引导时代的价值趋向,影响人们在艺术审美上观念认识。在笔者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竹雕艺术不断注入新鲜的文化精神,在创新中让我们享受到铸就一件精品的,使创作的激情不断涌动,也使我们进一步挑战创作的高峰,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来创作更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实现心灵深处情感的升华。

而作为新一代的竹雕艺人,更需要突破思想束缚,大胆开拓创新,不仅要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会如何迎满足海内外工艺品市场的需求,还要解放思想,勇于开发原创新品。

在竹雕艺术中,竹雕选取的题材种类繁多,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水、花鸟,涉猎广泛,图案纹样亦是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再加上中国人向来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因此在竹雕雕饰中就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追求,运用了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和各种千姿百态、寓意吉祥美好的珍禽异兽,这些吉祥题材的创作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此外,谐音也特别巧妙地运用于图案形象中,人们通过以谐音的寓意,让事物的构成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巧融合,对于这样的题材,不仅看的赏心悦目,听的悦耳动听,而且有一种妙趣横生,人人都喜闻乐见的效果。

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系统地伦理道德文化,所以竹雕艺术也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宽容仁爱、互帮互助,提倡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竹雕艺人们,巧妙地应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人们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由于“蝠”当做谐音“福”,所以“福在眼前”“五福临门”“五蝠捧寿”的题材十分流行,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把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以此结成吉祥图案。

因此,在传统的竹雕题材中,对于来自生活中的吉祥图案题材已然成了竹雕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吉祥题材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期盼,还寄托了人们对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审美习惯也更加需要多元化,尤其是对竹的推崇,让人们产生了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提升。再加上一些传统道德思想渗透到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通过竹子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其文化内涵也积淀下来。竹雕艺术作为载体的形式艺术所达到的美学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精神需求,同时为民间美术的理念更新、模式优化、途径拓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竹雕艺人们不但可以深入挖掘、开发竹雕创作资源的潜在价值,还能对竹雕创作的形式进行艺术深化研究,从而有效凸显其助推人文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调节的独特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