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质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岩石地质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分制;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238-02
0引言
目前,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1,2],调整培养方案,采用学分制,势在必行。众所周知,学分制教育模式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于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弗大学[3],目前学分制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行。工程地质学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性较强,实验、实习所占比重较大。积极主动探索学分制下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目前《工程地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国内20余所高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调研,可将目前《工程地质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三方面:
1.1 实验教学资源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资源投入问题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 实验教学涉及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实验设备和场地。随着高校的扩展,对实验设备和场地的需求量很大,需要投入的经费较多,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学生人数与台套数完全不成比例;即使购回了仪器,又没有实验场地,以至于部分实验项目无法开设,如重庆市某交通类高校的工程地质学实验课拟开设学生矿物岩石镜下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掌握切片、磨片、观察全过程,但是由于没有底楼的房间,该实验迄今尚未开出;工程地质学钻探实验也由于没有场地和设备而从未开设。其二是学校对实验室教师的激励问题。尽管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但在各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显著影响[5],如成都某交通类高校的实验室老师执行的是岗位职,教师在实验室上课的多少跟待遇无关,只跟职称有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多开课程、学生选修人数多等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虽然学校提倡多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等实验项目,提倡开放性实验,甚至每学期学校都要检查开展情况,但教师没有多承担教学工作量的积极性,同时认为实验室老师是教辅人员,不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导致很多老师缺乏责任感,知识陈旧,根本不关心理论课教材、学生所属专业,实验教学效果较差。
1.2 实验教学方式死板、时间不灵活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生仅通过学习书本上的概念、理论,不进行一定的实践,是很难理解很多工程地质学现象的,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工程地质学室内实验是在教师已准备好的特定条件下,让学生进行已知的造岩矿物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肉眼观察,以观察为主,这种“牵着走”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实验简单的错觉[2],结果学生自己思考得很少,少数学生实验时不动脑、不动手、依赖性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高校由于种种原因采用工程地质学集中实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和缺乏兴趣。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地质学实验课实行部分开放作为试点探讨,若实验室不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很难推动高校学分制教学体制改革,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诚,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实验教学内容不符合知识的逻辑性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推行学分制下,现行强调“厚基础,薄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中,专业课所分配学时数已大幅减少。大多数院校的工程地质学学分少,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陈旧,造岩矿物与三大类岩石的识别,靠一些简单的工具,通过肉眼识别,不便于地质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如沉积岩中的胶结物的类型,岩浆岩中的晶体与非晶体,等粒与斑状结构等区分,靠肉眼鉴别很难,还有地质构造的分析与地质图的分析、地质剖面的绘制等部分,如不通过综合强化训练,很难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分制下《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模式
2.1 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人性化学校要有激励实验教师的政策,鼓励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善于钻研业务,采用坐班制;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管理要具有自动化特点,要有专门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站,把要开设的工程地质学实验课程的时间、教师、教室及时挂在网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时间采用网上预约,便于控制学生来上实验课的人数,实验室实现全天后开放,对少数学生希望在学一遍也是允许的,欢迎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动手,与老师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觉得喜欢工程地质学实验课。
2.2 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创新性为了适应工科学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为指导思想[1],将重心调整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上来。工程地质学实验内容要涵盖既要常见的矿物岩石和岩石识别鉴定,又要有综合技能的培养如地质平面图分析、图切地质剖面、使用地质罗盘仪测定沉积岩产状等,据此将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表1),室内实验学时数增加到16学时,其中验证型实验由原来的70%降低为43.75%,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增加到56.25%。
2.3 实验时间的灵活性学分制下教学要突出学生选课和上课的灵活性,实验课采用网上预约,实验室公布提前在网上公布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地点。要协调好学生人数,一个实验项目人数不能超过30人。部分学生对难度大的实验内容或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重复预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2.4 教学方式的引导性和多样性教学要分层次教学,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主体,重心调整为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次实验课前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引导学生预习,下次上课前应考核,给定成绩,不合格者劝其准备好了再来。验证性实验也要组织有序,将室内实验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以矿物岩石学习为例:
第一阶段: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用于观察各类标本模型,让学生带有好奇心进行学习,喜欢工程地质实验。
第二阶段: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去对每一种岩石矿物标本进行特性分析。
第三阶段:列出典型、常见的矿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其特征描述,指出必须掌握的常见的造岩矿物,为后面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实验打基础,如常见的岩浆岩的造岩矿物,沉积岩的造岩矿物、变质岩的造岩矿物,归类总结,经思考达到更进一步的掌握。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实验室教师可以把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放在一起编上号,让学生随机抽查号码来鉴定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并计入最总的考核成绩。
还可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种“指着走”的教学方法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培养学生树立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2.5 考核方式的系统性对学生的考核要全面,分为预习情况占10%,上课签到占10%,现场随机抽查的矿物岩石鉴定成绩占10%,每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一份包括所有实验内容的综合实验报告成绩占70%,最后得到的实验成绩应为按比例组成的总成绩。
3结论
3.1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学分制下《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3.2 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教学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实验教学方式死板、时间不灵活、教学内容安排不符合知识的逻辑性等问题。
3.3 从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人性化、教学内容全面性和创新性、实验时间的灵活性、教学方式的引导性和多样性、考核方式的系统性等方面,提出了学分制下《工程地质学》实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洪凯,唐红梅.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方法论.价值工程,2010,29(总第205期):189-190.
[2]刘勇健.工程地质学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25-27.
[3]叶四桥,陈洪凯,唐红梅.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地质学实习教学改革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104-106.
篇2
关键词:地域特色;地质工程;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84-02
地质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而地质工程则属于地质学与土木工程的交叉学科。因此许多学者都强调,对于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上应该坚持重视地质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针对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1]。有的优化组织教学,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体系[2,3]。目前,我国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许多,但各个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办学定位与服务对象不同,其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实践教学体系也有所差异。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值得探讨。
一、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
三峡大学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其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建校之初就确立以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为特色与优势学科,而《工程地质学》是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曾首次在国内成功地监测预报了长江三峡新滩滑坡的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于2004年整体并入三峡大学,进一步增强了三峡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及硕士授予权,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基地,为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所处的长江三峡具有高山峡谷、峰林和溶洞等地质地貌景观,是一本记录地壳演变历史的教科书[4]。区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保存有一系列重要的地层或构造标准剖面。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受地壳运动影响,岩层被挤压成褶皱和断层,形成了秭归向斜、黄陵背斜以及断裂等。区内不仅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且由于地势险峻、河谷切割强烈,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如新滩滑坡、链子崖危岩体滑坡等。三峡工程施工后,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防治等,留下了大量监测治理地质灾害的工程典范。这些具有三峡地域特色的地质环境和工程背景,为教学提供了天然实践场所。
二、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地质工程专业新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两大体系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与理论教学交叉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础[1,2]。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科研基地,构建了基于地域特色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就是针对我校的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以学生从事水电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实验内容强调“重视地质基础、强化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培养”的原则[1],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三个层次”就是从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上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地质知识基础、工程素养、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基础型实验是课本上要求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应知应会”能力,如矿物、岩石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是给出实验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设备,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终完成目的任务,是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如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等。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在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根据兴趣,针对专业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探索,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结合科研对学生创新型思维培养的实验,如三维滑坡物理模拟试验等。这样可使许多大型实验设备在本科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教师的科研。
此外,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制定和实施“四个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课程实践训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实验能力,如水文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实验。
2.开放性实践训练:根据课程要求的实验,除了课程实践外还对学生自由开放,让学生自行在课外进行试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如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灾害试验中心等,学生可随时进入进行试验。此外还专门开设大学生创新训练营,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在创新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校外基地实践训练: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了强调校内实践教学外,还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特点还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三峡大学长江三峡链子崖野外实习基地。通过野外地质实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各类岩石、地质构造等,并能运用地质罗盘、GPS等进行野外填图,训练学生掌握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4.实战性实践训练:四年级毕业实习每个教师负责部分学生,根据科研项目,让学生深入到科研第一线。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创新实战性训练。通过完成实际项目,使学生得到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近几年我校承担多项地质灾害方面的科研项目,学生毕业时依托这些项目进行实战性实践训练。
三、依托区位优势地域特色,借助行业力量,构建教―研、校―企双结合实践平台,以科研促进教学
我校地处三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使学生认识到多种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灾害,还使学生见识到水电工程、地灾防治工程等实例,且三峡库区风景秀丽,这使得进校之初的学生在学习地质知识的同时,还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提高学生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使科研更好地促进教学,依托科研基地建设,以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及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如长期承担三峡库区四十多个滑坡专业监测预警任务,为地质工程专业野外实践提供良好条件,使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形成“科研带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1]。此外还与多家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成立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得到极大提高。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近几年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深入开展卸荷岩体力学、重大滑坡灾害变形预测等研究,进行岩石三轴蠕变试验、三维滑坡物理模拟试验等实验,并在岩石高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进行广泛应用,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自行研制多套实验设备,如三维滑坡物理模型平台、非和土三轴蠕变试验仪等,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
四、深化教学研究,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非常重视教研改革,每年都组织教研项目。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多毕业于老牌地质院校,除继续发扬传统地质工程教学实践方法外,还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申报并获得多项省、校级教研项目。如“地质工程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教学实践基地为平台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等教研项目,都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研改革,逐渐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继承和改造传统实验方法,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结论
我校地处三峡工程之库首,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针对三峡地区大型工程建设、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问题等突出特点,地质工程专业在建设之初就一直将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基于地域特色的多层次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真正快速有效地解决复杂环境下地质体的评价、改造和控制问题,培养出既懂地质,又懂工程设计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润秋,许强,陈礼仪,李天斌,巨能攀,付小敏.重视实践教学 培养地质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7-21.
[2]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14-17.
篇3
关键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质实践教学;秭归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0-03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与专业设置
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中的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学科,以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的交叉为特色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学科。它在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资源勘察和管理、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全球变化模拟、水体监测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专业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地球科学和必要的数字化制图知识,通过对各类图像的数字处理和解译,快速、准确、大量地提取各种信息,建立数据库和数学模型,着重于研究并解决地质环境与自然灾害、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勘察、规划、管理和动态监测等问题[3]。2003年,我校开办该专业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学科定位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地学为辅。随着国际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的更新,并为了突出我校学生与其他学校本科生在专业上有特色性的差别,本专业在开办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程更加突出了地学课程的地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变化不仅在于学分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地学课程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如,由2007年的地质学基础课,分划成《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史学》四门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学生能受到专业、更扎实的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此外,在以往基础上,增加《矿物学》、《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三峡秭归地质实践教学课程建立在为期一周武汉周边地质认识实习基础之上,实习周期增加、实习内容增加,是本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习课程。作者通过多年带课经历,对本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有些基本认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二、实践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
中国地质大学秭归实习站坐落在距三峡大坝1Km的新秭归县城,是我校继周口店、北戴河之后的第三个教学实习基地。实习区位于扬子地台鄂黔台褶带与四川台向斜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过渡区段的黄陵背斜内,结晶基底及盖层出露广泛,构造比较发育,岩石类型丰富,基础地质教学内容齐全。实习区(包括江北)距今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代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出露较齐全,具有不同时代的地层、各种类型齐全的岩石以及路线尺度、露头尺度等各种类型的构造现象;实习区内崩塌(危岩体)、滑坡、泥石流、溶洞塌陷以及大型典型工程(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等)具有实例可看;区内具有典型的峡谷、岩溶等地貌类型,为地理学、地貌学、旅游、美术等专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教材;此外,实习站交通便利,生活环境良好,是一个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地球化学、旅游等几位一体的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4]。
三、实践教学内容和阶段规划
为期一个月的秭归地质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具备以下基本技能:掌握三大岩类的野外观察方法与描述内容,以及地层系统的建立原则;掌握野外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的识别、观察与描述;掌握野外相关地质图件的绘制与要求;具备一定的资料综合分析和整理能力,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地质学基础。实习期间,教学形式多样,如室内教学、老师领教、学生半独立教学、学生独立填图、阶段性考试、报告编写、学术报告以及学生自由答辩等。整个实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1.领教阶段。该阶段安排教学路线12条,学生由老师带领,采取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主要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三大岩类以及褶皱、断裂构造的野外观察、识别与描述方法。主要路线安排如下:①实习区踏勘:主要向学生介绍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要求,包括:地形图、罗盘和野外记录本等的正确使用;标本的采集与编号要求;另外,实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②地层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路线:带学生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以及层间劈理构造等;了解信手剖面图的绘制,并绘制翼家湾―九畹溪震旦系地层信手剖面图;九畹溪―链子崖地层、构造与灾害地质路线:带学生观察寒武系至二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层间褶皱构造(平卧褶皱)、九畹溪断层,观察认识新滩滑坡与链子崖危岩体;泗溪震旦系路线:带学生观察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观察震旦系地层剖面,观察各组地层的岩性特征以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及其特征。③岩石路线。黄陵岩基茅坪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兰陵溪岩体、中坝岩体、太平溪岩体、堰湾岩体和东岳庙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脉体特征及其穿插关系等;黄陵岩基黄陵庙复式单元岩浆岩路线:岩体类型为侵入岩,主要为三斗坪岩体、青鱼背岩体和小滩头岩体。主要观察岩体的岩性特征与脉体特征等。④变质岩路线(含褶皱、断层内容):观察崆岭群区域变质岩岩性特点,了解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基本特点,观察变质岩区构造特点。⑤实测地层剖面路线:选择泗溪日月坪南华系莲沱组作为实测对象。让学生掌握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工作。
2.室内授课。①区域地质介绍(3学时):简述实习区区域地质特点、区内地质特征,概述构造运动与沉积发展史。②实测地层工作方法(2学时):介绍实测地层剖面的意义与工作方法,分工、注意事项;讲解实测地层剖面的后期资料整理、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③野外地质填图工作(3学时):介绍地质填图工作的意义与方法,实习区地质填图范围、填图单位与相关要求等。④实习报告的编写与附图的绘制(6学时):向学生介绍编写野外地质实习报告的意义、报告的格式、章节与相应内容、报告主要附图的绘制方法与要求等。
3.半独立阶段。选择高家溪震旦系地层作为填图单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分组练习。
4.阶段性考试。安排一次室内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前期路线教学阶段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对前期的实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巩固和提高,并为后期的独立填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独立填图阶段。学生独立完成测区的填图工作,老师在填图区主要地段留守及时指导与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6.报告编写阶段。学生按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编写与装订。
7.自由答辩。在独立填图阶段结束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报名,自由选题,以PPT形式,汇报实习成果及其中存在的疑问等。
8.学术报告。在实习期间,老师选择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以PPT形式,开展相关教学内容或者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了解地质实习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地质相关学科的兴趣。
四、实践教学效果
此次实习,学生在对理论的深层次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和对自我人格锻炼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收获。
1.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地质相关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实践性认识。在开展此次实习工作之前,学生已学过《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但平时对理论的理解仅停留于书本和课堂,缺乏对地质知识的直观认识。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认为对课堂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习也在学生脑中形成了基本的地质工作步骤、程序和规范。经过前期的野外观察实习,建立了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工作至关重要。
2.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于本专业相对我校其他专业而言较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且处于道听途说阶段,缺乏对专业的理解。通过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所学的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明白了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具体方向,更加积极地热爱和投入目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3.人格锻炼。野外实践教学中,具备独立填图环节,其具体实施过程是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积约1.2km2的地质填图工作。工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分配工作任务,指定相应工作的负责人;遇到知识分歧时相互辩论,在老师的鼓励下,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在野外遇到行动上的困难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在野外的生活上,学生艰苦朴素,能克服生活条件的困难;在需要当地老百姓帮助时,不再畏缩犹豫,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挑战自我方面,除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态度外,还要有不服输不气馁的态度,累了,再坚持一下就会有重大的发现;伤了痛了,忍耐一下,你就能成就一只队伍……
五、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会
1.踏勘阶段。踏勘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最基础路线。在实习过程中,应教授学生开展地质工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即宏观――微观――宏观的工作模式。有的老师在领教过程中,只要遇到教学点,就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没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点之前,让学生手持实习区地形地质图,使其明白其所处的地形位置、地质区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在观察描述结束后,再远距离观察,用宏观思维的方式思考,总结此教学点与其他教学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再做总结,不能盲目灌输。踏勘时,要求教会学生熟练使用罗盘。有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不能熟练使用罗盘;可现场携带一块小黑板,将书本中阐述的岩层产状理论用图示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并讲解;将小黑板作为岩层面,让学生模拟测量产状,并教给学生在不同图件(如平面图、剖面图)中正确的产状表达方式。
2.素描图的现场描绘。在野外,有的学生为了室内野簿的美观和整洁,遇到构造观察点时,不愿使用野簿方格子页面,而是采用随手的笔记本。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素描比例不协调,室内整理时图件失真。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在现场使用野簿,教授其简单绘图方法,教其采用地形突变点作为绘图控制点、使其学会估算现场的实际距离或高度,以便接近真实地进行素描。
3.变质岩的教学观察。同岩浆岩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的是,某一教学点可见的变质岩岩性多样。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以某一种岩性为例,讲述描述方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集不同的标本,老师现场认可后,让学生回到室内,对野外标本进行观察和详细描述。
4.室内野簿检查。由于野外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野外对教学内容的消化也是有限的;此外野簿检查结果可以作为实习平时成绩的依据。因此,需要在野外教学后,在当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室内野簿的整理和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告知学生野簿检查方式和具体时间。实践证明,在学生上交野簿前半小时以小组抽查的形式效果十分显著。
5.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在当天野外教学结束时,现场总述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到室内,复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参加第二天的实践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第二天野外实践的积极性非常高。
6.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确野外地质实习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在野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特征,讲述各教学内容在专业中的体现。此外,由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相对本校其它地质专业而言,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还较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有必要在此次重要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进行适当引导。在进行矿物含量估计和岩性定名时,是否可以通过影像的解译快速和准确的实现呢?在地质灾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链子崖顶远距离观察对面的新滩滑坡,遥看就如一幅影像图,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滑坡的野外地貌特征,如何使用遥感影像快速解译滑坡并圈出边界呢?
以上仅仅是教学中几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建朝,薛春纪.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J].中国地质教育,2004,(1):24-25.
[2]梁四海,万力,王旭升.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06,(2):86-88.
[3]/
篇4
关键词:演示系统;Authorware;系统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1125-02
1 引言
《地质与地貌学》是我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建立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来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形象的认识。湖北大冶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地貌种类丰富,是该门课程的一个重要野外实习基地。然而近来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作用,使得实习点的表观特征不断发生改变,给同学们的野外观察带来困难。另外,实习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耗费都很大,而目前的状况是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带队老师相对不足,教学经费数目有限,并且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不可能同时进行,造成理论学习与现场感性认识的脱节。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演示系统,便可打破二者之间的时间差,使同学们在实习前就“先睹为快”,并提供很好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再是被动地灌输。因此开发一套贴近实习内容、形象生动的媒体演示系统是很有必要的,能更好的配合野外实习的开展。
2 演示系统的设计思想
本演示系统主要是用于《地质与地貌学》的课程野外实习的教学。因而,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系统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等方面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分析了野外实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也分析了学习者能力结构和认知水平,结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图形、动画及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呈现;
(2)内容丰富详实。演示系统以大冶实习基地所收集的各种图片为基本素材,在制作中,系统所表达的信息力求准确,符合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3)便于移植。系统设计尽量做到简练、灵活、方便,适用于各个教学环境;
(4)系统操作人性化。系统的设计应具有友好的界面环境,界面直观明了,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的链式结构,能让学生自由地出人课件的某一单元。
3 演示系统的开发工具
3.1 Authorware
Authorware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它提供了直观的图标流程控制界面,通过调用图标来实现整个应用系统的制作。程序流程简明,易学易用。使不具有高级编程能力的用户也可创作出高水平的多媒体作品。Authorware自身只提供5种较为简单的位移动画力式,但它提供了插入Flash GIF和AVI格式动画的力法,弥补了它在动画制作力面的不足。Authorware还提供了11种交互力式,不仅可以增强产品的交互性,也十富了产品的内容形式。Authorware本身的媒体素材制作功能并不是很强,但它能将其它软件制作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信息直接利用图标导入,或者作为“OLE对象”或“媒体”对象形式导入,甚至可以直接在Authorware中调用其它软件编辑媒体素材,这是Authorware功能强大的最有力体现。另外,Authorware提供了十富的函数、变量和脚本语句,对于有经验的高级开发人员来说,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更为复杂的设计。
3.2 Flash
Flash是本系统的辅助开发软件,生成的动画可在Authorware中直接导入,而且体积小,使用其制作的动画讲解大冶矿区尾砂坝的水循环和矿石开采和加工工艺流程,能很好地体现演示系统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3.3 Photoshop
Photoshop是本系统的又一辅助开发软件,它支持多种图像格式和色彩模式,并能实现基本绘画、图形修整与变形等功能。本系统的功能界面就是利用Photoshop对已有的位图图像进行编辑加工处理。
4 演示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野外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系统内容共分为大冶概况、地质地貌、资源与环境、教学实习点的简介四个部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概况部分设计行政区划、地理位置、气候、资源、旅游、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地质地貌部分讲述实习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地貌以及地质发展演化的历史情况;资源与环境部分主要是实习区矿产储量及分布情况,不同类型的矿山开采过程的比较,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以及污染防治措置。实习点的简介是系统的主要内容,分别介绍了十个实习点的地质现象、土壤类型和性质、资源和环境状况。
图1 多媒体演示系统结构图
5 演示系统实现过程
5.1 脚本的编写
脚本编写的质量好坏是制作高质量演示系统的关键。它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人机界面的设计、音响个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设计。本系统的脚本编写融合了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力求符合野外实习的教学目标,在充分地反映实习内容的同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表现形式与实习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5.2 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是演示系统成功的关键。多媒体素材是演示系统中用到的各种听觉和视觉的材料,也就是用于表达一定思想的各种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文本的采集。文本的采集主要是将收集的关于实习内容的各种书本资料,通过扫描仪录入Word进行编辑整理,然后再导入Authorware程序中;
(2)图像的采集。系统中的大部分图片都是用数码相机在大冶实习基地现场拍摄采集的,还有少部分图片是通过扫描仪扫描书本资料上的图片获得。然后用Photoshop对采集的图像根据系统设计的需求进行各种优化处理;
(3)声音的采集。包括背景音乐和一些音响效果,主要通过CD音乐光盘或网上直接下载来采集,然后转换压缩成MP3格式保存;
(4)动画的制作。动画设计采用Flash软件,主要是将野外实习中难以讲解的知识点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示出来,如各种地质及地貌的演化发展形成过程,矿山开采所造成环境污染的过程等等,借助动画的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
5.3 界面设计
良好的界面设计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进行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界面设计应遵行一定的规则,内容既要集中,又要排列有规律,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界面不仅要美观、生动形象,还要求界面所呈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教学性,要注重感知效果,符合记忆策略。
本系统的主界面(如图2所示)背景就是实习基地的实景图片,既体现了实习课程的特征,又营造出整体的美感,调节画面的平衡,突出前景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主界面分为4个部本,每个部分均使用一幅图片来代表这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来选择不同的内容。 整个界面简洁美观,内容清晰明了,操作使用也很方便。
图2 演示系统主界面
5.4 流程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结构设计和脚本编写的要求,将各章节作为基本内容模版,在各模版之间建立一种非线性联系,再用Authorware中的交互工具用流程线将各模版连接为树状结构,每个模版在内容上基本独立,每个模版利用超文本对象建立定向链接。模版之间可以随意挑转,方便学生随意挑选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5.5 程序调试及打包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运行调试是贯穿整个多媒体演示系统的制作过程的,以确保演示系统能按设计好的流程进行演示。调试成功后即可进行打包发行,这样演示系统就可以脱离Authorware环境独立运行。
6 结束语
本演示系统利用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多媒体制作工具,设计开发了一个具有良好交互性的学习环境,界面简洁友好,操作方便快捷。该多媒体演示系统紧密结合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可控制性强,能够随意进入演示系统的各个模块。采用多媒体演示系统来辅助野外实习教学,能使抽象的重难点浅显易懂,让同学们在实习之前能对实习内容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用所掌握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习过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海妮,周荣福. 基于Authorware的VC++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版),2006,(29):196-198.
[2]毕广吉. 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程序设计与典型实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梁成华. 地质与地貌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姚保峰. 浅析几款课件制作软件的功能与特点[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版),2006, (26):224-225.
篇5
查看更多《实验室科学》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实验室科学》编辑部
综论
(1)从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谈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王冰 王世仪 张成鸿 周万春 黄敏 刘佳
实验技术
(4)履带式双人休闲运动车的研制 张印 李小昱 王为 向德虎 冀牧野
(8)6-甲基尿嘧啶的绿色合成 耿静漪 姜文清 贾定先
(11)fe/cu-edta络合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及探索 王新红 戴兢陶
(14)自噬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初探 金岳心子 高超 李婷
(17)基于fpga的立体停车场控制程序设计 韩延义 尹睿涵 徐帅 李岳
(21)带式输送机从动轴的疲劳分析 周立彬 陈焕国
(24)换热器性能参数实验台自动测试系统的改进 王亚辉 田瑞 冯志诚 王召阳
(27)基于gsm技术的温度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周曦国 陶薇薇
实验研究
(30)小麦幼苗微管结合蛋白map65s体外对微管聚合影响的研究 马爱珍 韩榕
(34)几种生物质活性炭处理有机实验室废水的研究 屈军艳 胡成 殷明义
(38)试管比色法检测淀粉酶值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探讨 杨萍萍 徐瑞雪 刘美 崔言顺
(41)bifeo3及其掺杂体系薄膜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吕平 宋涛 张曰理 闫宁
(45)茶叶渣负载羟基氧化铁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黄秋香 张庆乐 李娜 李敏 葛海燕
无
(49)参考文献 无
实验研究
(50)絮凝固液分离技术处理废弃泥浆试验研究 杨春英 白晨光 马庆松
无
(53)如何写科技论文的“结果与讨论” 无
实验教学
(54)基于matlab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 陈宏
(58)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分子物理实验教改与实践 李景庆 郑俊萍 崔振铎 原续波 沈永涛 王玮 冯奕钰
(62)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段祖安
(65)基于cdio模式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李珍香 李全福
(69)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于专妮 王强
(71)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在生物专业的实践 洪军 胡建业 王福梅
(74)“公能”素质教育与电子信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艺 孙桂玲 李晓晨
(77)地方理工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于洪飞 龚红梅
(80)地球物理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郑晶 彭苏萍 朱国维
何登科
(83)计算机导论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陈武
(86)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液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韩克镇 刘军营 王勇 刘同义 许同乐
(89)测试技术实验教学的特色创新实践 袁庆丹 刘军 唐东炜
(9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王晓迪 孙建国 武俊鹏 张国印
(95)兽医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 王华 周孝琼
(98)虚拟实验在医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刘慧中 周金娥 李月琴 蔡玉兴 金玉杰 方敏
计算机应用
(101)高校校园网网络系统安全隐患防范对策探讨 姜贵平 时鑫 秦羽丰 孙海龙
(104)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联想教学法研究 陈美芳 毛淑娟
(108)使用excel软件求取反应级数的快速方法 葛华才 朱明丽
(111)基于校园网的统一威胁管理研究与应用 孙恒
(115)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 王良成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18)开放与共享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王玉法 梅兰兰
无
(121)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介绍 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2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厂供电实验室建设 刘燕 鲁明丽 秦维勇
(125)基于局域网的金属材料热处理虚拟实验室构建 包俊成 王志奇 毕大森 高新树
无
(128)如何写科技论文的“实验方法” 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29)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彭儒武 徐海花
(133)大类专业招生制下的实验室构建 严家斌
(137)浅谈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王永会
(140)电气控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赵亚范
(143)独立学院建立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思考 熊小芬
实习与实训
(146)以基础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绿色化意识与技能 林晓辉 董建 陈震 葛燕青 姜洪丽 曹晓群
(150)研究型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衣华鹏 张鹏宴
(153)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杨永良 李增华 侯世松 左树勋
(156)基于知识网络的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平台的共建与共享 郭广航
(159)基于协同模式的中药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方法 毕建杰 祝丽香 张明忠 霍学慧 叶宝兴 孙印石
(162)船用柴油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欧大生 陈萍 王悦民 张剑平
&
nbsp; (166)面向实践的“微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探索 刘迎澍 金文 陈曦 张慧群
(169)探析独立学院手工会计实务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李淑芳
(173)案例教学法在智能仪器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陈颖 林育兹
仪器、设备、技术
(176)离心泵综合演示装置的研制 曹亚鹏 袁中凯 任少锋 杜恪听
(179)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台设计方案探讨 崔四齐 杨晓明
(184)硅mems陀螺教学实验平台搭建 郭占社 曹乐 王显波 韩景轩
实验物资购、供、管
(187)高校可共用资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武向侠 落巨福 王惟远 白垅 梁宏 张月琪
无
(189)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无
研讨与交流
(190)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课程取材途径 刘清波 黄红梅 陈智勇 覃静萍 赵燕 黄丽华
(19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何荣华 王一鹏
(196)谈物理化学实验的有效数字问题 任聚杰 郭子成
(199)巧妙利用生物化学实验中的错误 冯俊荣
(202)物理实验与基础力学实验承继和衔接问题探索与实践 王润永 杜宁 王琳 张敬东
无
(206)如何写论文摘要 无
研讨与交流
(207)颁获 无
(208)《实验室科学》2012年1-6期(总69-74期)目次索引 无
篇6
一、激发学生体验的欲望
体验是通过实践在情感和认知上所产生的感受和体会,是一种可能转化为动力并付诸行动的积极性,能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并引导其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事情与现象,激发其情感,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地理学习活动中。课例(1):在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时,不同的同学回答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同学说“交通拥挤”,有的说“生态环境差”等。我反问学生:你们自己都亲身体验过吗?大部分学生都摇头。我又问“你们想自己亲身体验吗?”每个同学都大声地喊“想”,而且表现得很兴奋,很激动,跃跃欲试。我给学生两天时间分成四组对该县城所在地不同问题进行亲身体验。
两天后,我来上课时。气氛相当活跃,连平时特别安静的学生,这时候回答起问题也特别积极主动。有一个学生调查发现,交通拥挤的时候,开车的比走路的慢。另一个学生经过调查发现,城市人多了,垃圾也多了,有些地方污水横流,环境条件极差。学生们回答的头头是道。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体验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点的关键,同时也为这堂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课堂中体验角色
当学生对所要从事的活动产生某种愿望与需求后,这时教师就要设计一种情境氛围。让学生进入这种境界,置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课例(2):在上“自然灾害――地震”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地震来临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扮演在不同地点应该如何避震。我请第一位学生扮演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的角色,这时候发生地震时,他是如何避震的。这位学生很快选择冲出电影院。结果呢?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他的那种做法。可惜他还没有冲出电影院就被很多人踩踏,没有死也受伤了。学生们看了大笑。这时,我趁热打铁地讲解了该知识点。我又请另一位学生扮演在家的情景。那又该如何避震呢?该学生说应迅速地躲到床下。我请班级另一位学生对前一学生的做法进行点评。我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归纳。学生都很认真听,而且效果非常好。我此时又大声喊“地震来了”。这时候学生们反映出不同的做法。有的躲在桌子底下,有的逃出教室,有的蹲在窗户下,有的傻眼了。我让学生相互点评,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我也不忘记及时进行补充、总结、归纳。以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了角色,使学生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也增强了知识内化度。
三、进入实践,体验生活
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我让学生进入实践,体验生活,最终学会地理知识。课例(3):在上“内力作用”这堂课的时候,考虑学生对这些抽象知识感到比较陌生,我就带到具有典型的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地方,我就指着现有的教具进行讲解,分析背斜和向斜与生活的联系。例如: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要在背斜,如图1-4-7中的b处。地下水开采要在向斜,如图1-4-7中的a处,因为向斜是很好的储水构造。我结合现场地貌详细分析其成因,学生理解得相当快。就连平时反应慢的同学也能理解。进入实践,学生快乐体验生活,快乐学习地理。
四、解决问题,体验进步
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要解决各种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进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期望激励、情感激励等。课例(4):讲到“水土流失”的时候,学生就会抱怨不穿水鞋就无法正常步行上课,但他们很少有人认真去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组织开展了“水土流失的调查”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它产生的原因及改善的措施等。我采取分组调查的方式,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当地气候、土壤、地形和人为做法。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写出报告。为了做好课题,学生必须去许多地方观察,做笔录甚至问卷调查。在这过程中有些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要求学生要勇于经历各种考验,甘于失败,才能更加成功。正是在这种敢于克服困难,勇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发展了技能。不但学会了思考,同时也提高了素质,也体验了进步。
五、分享成果,体验成功
由于主体性的参与,学生每参与一现体验活动,都能体现出群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分享。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表达或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的成功收获,使之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例(5):学校正好组织一次手工制作比赛,我想这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机会,让学生动手制作学校的模型。在课堂上,我把制作模型的要点讲给他们听。例如,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比例尺的大小、平面与立体的差异等。作品将在一星期后展示。在这一周时间里,学生非常享受这种体验。一周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各有自己的特点,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我让同学们共同选出班级最佳的作品代表班级参加全校的作品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荣获全校一等奖。当学生得知结果时,非常激动、兴奋,也特别有成就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7
关键词:合作探究;问题教学;学生主体
在职高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条件简陋等因素制约,始终被弱化,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应用能力低下,在对口高考中实验题往往失分惨
重,心理上甚至谈虎色变。但是,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应用操作能力,提高解决物理问题方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任教职高物理多年来,我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无数的实践和深入的教学反
思,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现在简单谈一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记得在2010年一次山西省长治市职高物理教学研讨会上,一位老教师说,他总结了一套学生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学方法,因此,他很少绞尽脑汁为学生解答物理难题、怪题,只须点拨指导一番学生就能过关斩将,顺利解答。这件事我敬佩之余,也深受启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理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学关键,就一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职高物理实验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但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首先,准备实验阶段,学生先根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过程通过想象“排练”,教师要时刻跟踪指导。
其次,实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上也要做详细指导。在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仔细地观察、记录。
第三,实验结果的检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处理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数据,并对实验误差进行论证分析,查找原因并拟定修正方案。这样,对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正确技能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实验操作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物理现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的好奇心,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学生的兴趣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我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启发学生对实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表面现象发现蕴含的物理规律,再通过概括、综合、上升,水到渠成地推导出物理定律、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技能训练非常重要,它是物理实验的关键因素。我首先通过自己示范,分解步骤,详细解说,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要领。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每一个物理实验的操作技巧;我还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操作技能的方法。
然而,物理实验课题的解决,更须注重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我一直采用问题教学,以培养学生思考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具体做法是:
1.提出的问题关联性要紧密、探索性要强,能引深学生的
思维。
2.严格遵循实验课题的途径、原理、方法和步骤给学生答疑解惑,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猜测和尝试,提高解答效率。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实验条件略微变更的情况下,创造性的改变实验方案,并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结果。
物理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能够实现学以致用,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是学生物理学习的不竭动力。
例如:我在电磁学教学时,联系生活中的电磁学现象。如避雷针能将高空中的大量电荷依靠粗的铜导线引入深层地下的潮湿土壤中,从而保护高层建筑不受电击影响就是依靠尖端放电的原理。电磁炉是利用交变高频变化的电流,激发产生高频变化的磁场,高频变化的磁场再次在特定的铁制容器中激发电场,推动电荷快速移动,电流做功发热从而产生大量的热能加热食物。还有电圈式话筒则是依靠带点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作用起到电信号与声信号的相互转换而起到扩音等目的。还有静电除尘就是让不同物体带上相反电荷之后凭借吸附力干净完整的除去难以清除的尘埃。
让学生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电磁现象,从物理的角度理解这些现象能让学生收获很多,大大增加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多年的职高物理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在努力搞好物理应试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物理操作和思维能力。虽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加强实验教学并不容易,但我总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一些物理实验,多给他们一些自我发现和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朱仕林.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1(3).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认知;低碳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日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青岛农业大学抽取不同性别、居住地、专业及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状况。由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样本在不同调研指标之间的数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许失衡。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访谈。问卷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情感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三方面,共计27道题。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1.75%。
(三)样本基本信息。从表1可以了解此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就性别来看,男性114人,占总数的30.3%;女性262人,占69.7%。就居住地看,家住城市的学生有119人,占31.6%; 家住农村的学生有257人,占68.4%。就专业划分看,理工科、农学类的学生有137人,占36.4%;文科类的学生有239人,占63.6%。就年级分类看,大一学生85人,占22.6%;大二学生120人,占31.9%;大三学生90人,占23.9%;大四学生81人,占21.5%。(表1)
二、当代大学生低碳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践行状况
(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认知状况良好。在376份有效问卷中,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这个词”的问题回答中,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其基本含义和大体内容,比重达到75.3%;表示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学生比重占17.6%,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学生占6.4%;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比例占0.8%。
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来看(多选),62%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67.3%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节约能源消耗,41.5%的学生认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29.8%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吗”的问题上,有28.2%的学生表示“知道”,43.4%的学生表示“基本知道”,26.6%的学生表示“稍微知道”,只有1.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践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61.7%)持否定态度,25.3%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学生的比重最少,占总量的6.6%。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及相关概念的认知状态良好,对日常生活与低碳行为的关系也存在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二)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态度表现积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大学生低碳情感态度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询问大学生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来获知其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关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问题中,0.8%的学生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学生认为,有点关系,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50.8%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大,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是否应该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83%)持完全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且要从自身做起;9.6%的学生持部分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不过主要应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二是间接方式,即依据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及其表现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没有考虑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上,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所考虑,9.3%的同学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想要了解。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预期结果方面,80.3%的学生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且很有意义和必要;18.9%的学生人认为想法很美好,但实施会很困难。同时,为考察大学生对低碳与环保问题的了解情况,我们列举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选择(多选),结果显示,知道全球变暖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6.3%;知道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节能减排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分别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议定书》的人数比例居中,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仅占14.6%。
(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践行状况表现有待提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践行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状况良好,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积极,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处于是高碳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用水用电”问题上,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注意,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注意,47.9%的学生表示有些注意,但不严格,还有1.3%学生平时从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具体到低碳实践案例的调查中,35%的学生表示不习惯随手关灯,41%的学生经常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18.9%的学生就餐时会经常使用有偿一次性餐具,46.7%的学生存在浪费纸张的现象。
在问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践行意愿时,49.7%的学生表示肯定会,并且还会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行动;43.4%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会参与;2.9%的学生则持完全否定态度,表示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认知和情感表现来看,该群体对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较为良好,情感态度也比较积极,但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
三、大学生群体低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一)专业差异与大学生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假设,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理工类、农学类及文科类学生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会存在些许差异,但实际检验结果却不能论证上述结论,即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没有影响其对低碳理念的认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F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则方差不相等,双侧检验值大于0.05,接受方差不相等,可知理工、农学类和文科类的同学在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异。(表2)
(二)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由于“家庭居住地”与“全球变暖关注程度”都是定类变量,所以选择交叉列联表进行分析,运用λ(Lambda)相关测量法来验证两者的相关性,λ的值为0.003,用家庭居住地来预测全球变暖关注程度可以消减0.3%的误差,表示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对全球变暖关注程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所以,无论家居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其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差异性。(表3)
(三)大学生低碳关注程度与低碳行为践行存在弱相关。根据λ的值为0.062,用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度来预测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可以消减6.2%的误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0.062更接近于0,所以说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与平时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程度很弱,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并未与较好的低碳关注程度相一致,对低碳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行为实践。(表4)
综上可见,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即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影响。而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及低碳践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说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践行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认知方面:加强高校低碳教育,加强学生低碳理念认知。学校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种低碳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低碳校园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飞信、微博等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营造高校范围内的低碳环境。
(二)情感方面:成立大学生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用实际案例激发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成立低碳行为试点协会,制定低碳行为规则和规范,将低碳行为量化、细化和具体化,让大学生分批次参与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的活动,建立个人低碳档案,找出日常行为与低碳行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同时,低碳行为试点单位教育大学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来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如鼓励学生种植绿色植物,回收日常废弃塑料制品,或定期缴纳一定费用成立“生态基金”,从而加强减排意识,在实际的碳排放中培养低碳正面情感。
篇9
“叩叩!”敲门声在草摩家响起,一个人急急忙忙地来跑来开门。“啊,您好!”女孩不等主人反映就马上礼貌地鞠了一躬。“啊..你,你好。”主人笑着说了一声,“请问你有什么事吗?”他打量着女孩,深紫色的短发稍稍没耳,有种清爽却又含蓄的感觉;深褐色的眸子里闪烁着细微的光彩,让人联想到巧克力的奶茶,甚至觉得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那个…不好意思,我家没有盐了,而且超市也关门了,可以借我一点吗?以后一定会还的…”女孩轻轻地说。
“嗯……当然可以。但是……”主人似乎有些为难。
“怎么……”
“也没什么啦……就是……就是你得自己来找。”
“啊,没关系啦。”女孩笑了起来。
“呐,进来吧。”主人做了个请的动作。
“那就打扰咯!”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廉羽清。”女孩仍是笑着。
“啊,我是草摩紫吴。”往里走,看到前面有一个身材高挑的人。“由希,你下来啦。”
“是啊。”那人转过头。清看见了他的侧脸:灰色的齐肩短发,紫色的眼眸中有着一种深深的漠然。脸上没有表情。清在心里想: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长的好漂亮啊。那人慢慢地走过来,说:“这位是……”“你好,我叫廉羽清,请多指教。”“啊,你好,我叫草摩由希。”由希轻轻地笑起来,使清再一次产生了怀疑:他到底是男是女?
在了解了清来的目的后,由希尴尬地说:“清,不好意思啊……我们的厨房……”说完,把头转向旁边的房间。
“嗯?厨房怎么了?”清说着,用力把房门一拉,一堆垃圾涌了出来。“这是……”清满头黑线,看着眼前堆得像山一样的垃圾,呢喃着。
“啊,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家的人都不会……”“给你。”紫吴的话没说完,由希伸手给了清一瓶盐。
“咦?你哪来的盐啊?”紫吴奇怪地问。“从本家带来的,上次不是放在柜子里了么?”
“那么,谢谢你们了。”清感激地说。
“啊,没什么的。”紫吴在门口送清,“清,你家有几个人?”
“我家……”说到这里,清的眼神黯淡了不少,头也低了下去。“我家只有我一个人。”
“哦……”
“那么,再见了,紫英。”清恢复了原本一直挂在脸上的笑容,走出了草摩家。“嗯,等一下。”“还有什么事吗?”清转过身,轻轻地问。
“清,你应该会做饭的吧?”
“是啊。”
“那……既然你家只有你一个人,可不可以……帮我们也做一下饭吧,我们会给报酬的!”
“哦?当然可以……不过报酬……”
“报酬是肯定优厚的。”
“什么?我是说不用报酬啊。”清咯咯地笑了。紫吴受了感染,也笑起来:“谢谢你。”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方高校;特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任。实验教学中心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地方高校受资金投入、区域性等局限,其实验教学中心难以全面强势发展。地方高校如何深化实验教学中心的特色发展,促进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是目前的热门课题,近期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桂林理工大学前身是1956年建校的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8年下放为地方普通高校。学校下属的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下称实验中心)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环境类第一批仅有的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以区域性水环境治理为特色开展教学,在特色锤炼、创新培养以及示范辐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地方院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结合地方发展,建设特色实验中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已形成各自特色,呈现出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组成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格局。[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关键是人才,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自然要适应地区经济特色发展。[3]
(一)理念先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资金有限,因此需要明确教学理念及其人才培养定位,进而优化实验中心的建设投资、建设规划以满足适应地区经济特色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4],促进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
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实现由分科综合学习向工程侧重学习转变、由知识积累向实践创新能力生成转化,实现对人才想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实验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相协调,树立了“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与地方行业特色有机结合,明确培养行业人才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拓展实验教学空间;明确了“培养具区域特色的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研究为先导,凝练实验教学区域特色
广西的有色金属、制糖、造纸和淀粉产业发达,其工业发展带来的具地方特色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广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省份,正值北部湾大开发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岩溶石山区的水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课题。
学校实验中心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水”科学为重点,以重金属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为特色展开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理念的实践,深入改革实验项目特色选题,同时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改革与实践研究,申报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十一五”规划课题等各类教学改革立项15项;围绕将人才培养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建立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了充分论证研究。实验中心的具体研究成果包括:发表教改论文60余篇,出版《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等实验教材8部,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编写出版成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参书。实验中心开展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3项,应用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汇编成果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3项。
(三)多方位筹措资金,优化实验教学硬件配置特色
地方高校实验中心资金短缺现象普遍,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种“质量工程”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学校自筹等方式多方位筹措资金开展中心硬件建设。实验中心对实验教学硬件投资方面的政策倾斜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主干研究方向。
学校实验中心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申报并获得相关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各1个,广西区级教学团队、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人才小高地各1个,广西重点学科2门,且具备相关专业的博士点建设资格。获得硬件建设经费达2000多万,实验中心设立教学设备购置论证专家组,严格把关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呈现出“实、新、颖”的中心硬件配置特色。“实”即教学设备实用,开设有实验教学项目的设备方可通过建设论证;“新”即教学设备必须服务于水污染控制技术普遍性培养及其前沿研究,如超富集植物李氏禾的发现、重金属污染与修复开辟新途径等;“颖”即突出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特色。经过建设,实验中心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778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近50台/套。
二、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为根本,创新培养方式
当前,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普遍认同和卓有成效的实践。[5]大工程观要求将高等教育工科传统的侧重理论研究教育模式回归到重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组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生产单位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联合开展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速度快,动手能力强,创新素质高,且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
(一)整合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区域特色实验项目比例
学校实验中心在立足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的“基本型实验”(验证型)基础上,增加“提高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教学环节。其中提高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主要是结合广西的有色金属、制糖、造纸和淀粉等行业废水、漓江水环境治理等实际进行选编,此类综合、创新型实验项目占实验课程总课时的50%,其中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设占课时20%。实验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实现了学生由专业技术基础学习向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转变,所开设实验项目彰显了地方区域特色,所需实验废水采样方便,实际工程现场、处理工艺均可现场教学,创新实验项目实际开出率高,并且可以开出小组联合选题研究实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所修理论和实验课程内容。课题组模拟联合攻关解决污水处理中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学会整体思考问题,提高学生从专业角度进行思考的兴趣,为下一步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共建特色实验教学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学校实验中心长期以来紧抓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与地方26家生产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验基地;同时,将中心教师设计建设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海涠洲岛的油田废水处理工程、桂林市雁山污水净化厂、桂林荔浦电镀废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建设成为综合型实习、实训场所,将与日本共建的“中日膜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建设为科教园区。多种特色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和投入使用,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具体、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所学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掌握的水污染控制实验技能,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拓真题真做的特色实验教学方式
学校实验中心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意识,创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对环境类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实现了不断线培养。在大一阶段,实验中心实行导师制,将学生按组分配给专业导师。联合班导师开展综合管理,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引导学习以及专业研究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大二、大三阶段,分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科技立项、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让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将专业科学研究渗入学生的课外生活。大四阶段,学生全面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设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实验项目;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实现真题真做,充分体现基础研究与科研前沿的有机结合。
(四)进入生产单位学习,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升华
由实验中心建设的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后对生产单位的适应能力,则应安排已掌握基本专业应用能力的学生进入生产单位实习,优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实验中心服务的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于2011年获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点。借此平台,与广西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生产单位签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培养协议,派出本科生开展双导师(校内指导老师+校外生产单位的实习指导老师)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放到企业讲授,学生在生产单位上班,参与施工、设备运行、水样测试、事故处理等实际工作,实行“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教学。
三、交流提高为目标,拓宽示范辐射面
经过6年的建设,全国现共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86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物理类、化学化工类、环境类等19个学科类别,各校实验中心建设特色不一,各有所长。加强交流、合作与学习,有利于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全国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提供示范。与部委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知名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面。学校实验中心从以下几点着手,以交流提高为目标,大力拓宽了示范辐射面。
1. 按期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果交流会。会上以多媒体、等方式向大会、与会高校代表汇报实验中心的建设特色与经验,以展板、视频等方式展示建设的典型成果,让更多高校更深入了解该实验中心。
2. 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近年来,实验中心已承办《第二届污染生态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等多次与水污染控制相关的教学、科研学术会议。吸引大量国内外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到实验中心参观交流。
3. 接待兄弟院校参观实习。2008年以来,实验中心先后接待了华南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10多所区外高校以及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近20所区内高校的专家同行到实验中心参观学习,相互借鉴与交流,并与昆明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互派交流生或交互实习,以互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重视考察,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建设经验。近年来,实验中心派出100余人次前往同济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广西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考察,同时派出350余人次参加国内实验教学改革相关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其他高校的特色建设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究,促进自我升值。
5. 网站资源共享。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建设要求完善实验中心网站资源,健全要求的子系统。官方站点将实验中心建设的重要新闻、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验教学录像等直接接入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示范辐射效果。
四、结语
桂林理工大学水污染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立足西部,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岩溶石山区水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理念追求,大力开展中心硬件特色配置建设,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增加应用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开出比例,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使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实验中心以育人为本,共建实验教学平台,与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实践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生产单位环境、岗位需求间的距离。近3年来,实验中心获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定的全国优秀毕业设计2份,全国、自治区级“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7项;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均超过93%。实验中心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化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实验中心特色发展的做法及成效得到国内高校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陈斌,李凡利.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理科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建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11):72-73,75.
[3]利锋,王伟仁.地方院校开设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