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238-01

一、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20岁,属于“青春期”阶段,从入学至临近实习,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经历了许多变化,总体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阶段,心理和生理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适应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适应中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悦纳自己,完善自己;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和其他活动中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建设中培养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了解青春期性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二)转型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和能力特征,提高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现实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成熟阶段

在此阶段,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或继续学习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和各种实践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二、如何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形成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开设心理学及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行为的矫正、人格的重塑、心理的调整。

(二)配备专业机构和人员

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要在学校内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并对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还要聘请校外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帮助中专技校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开展心理咨询

在学校内根据学生的意愿,开展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将每次咨询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将其内容归纳、分类,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档案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班主任要及时提供学生的相关信息并记入档案,根据工作的需要,在保密的前提下,可借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得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全体学生

全体中职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应以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如果只是面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维护被忽视,新的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

(二)不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有些学校将学生送进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恐慌和压抑;有些学校把心理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层面的问题,采用说服教育等思想工作的方法,教育缺乏学科化的引导方式,仅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授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困难都能妥善处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们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圆满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使他们达到成功胜利的彼岸。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积极地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做到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身体健康的人。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孟昭蓝,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1988年出版。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5]罗吉斯,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6]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大出版社,2000年出版。

篇2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在教育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担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更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塑造者。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在悄然变化。如不进行正确、及时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

1.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

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与其他同学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在下面偷偷摆弄手机、看课外书,玩玩具;有的经常旷课或干脆逃学,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绝不能歧视或放弃这些学生,要从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育、鼓励他们发奋学习,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让他们认识到知识对自己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2.学生存在的学习疲劳现象

学生的学习疲劳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表现,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如学习的环境、学习持续的时间、学习的紧张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情绪的变化等,都可能是引起学生学习疲劳的原因,为了预防和避免学习疲劳现象的发生,应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程,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授课时,做到直观有趣,讲练结合。

3.学生存在的学习落后现象

学生的学习成绩落后,是指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这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完不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逆反、厌学等心理,自暴自弃。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对学生施之以爱,爱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基础。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就能培养出通晓事理的学生。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用爱感染学生,包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用爱教育引导学生,把学生引入健康成长的轨道,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人际关系失调问题。

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会变得神经过敏而倍感压抑,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调包括与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缺乏友谊。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变化感到困惑,导致一些心理障碍。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对学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普及青春期知识,教育学生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四)不良人格问题。

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主要表现为: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纠正学生不良人格,就要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交流,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教师身上肩负着教育、培养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科学地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呢?

(一)要多给学生表扬和关爱,少一些批评与训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不管是谁,工作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和表扬,他的工作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更是如此,只要获得老师对他加以的肯定和表扬,其自尊心会得到极大满足,学习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因此,对学生而言,老师真诚的鼓励和关爱,往往是无价之宝,极易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会产生持久的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活动都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各自表现。如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积极参赛,努力表现自我,兴趣和热情极高。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现自我。

(三)要让学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知,掌握文章中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抓住细节启发、感染学生,让他们总结体味艺术力量对心灵的震撼,体会到用自己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则要及时纠正和引导。如有的学生嫉妒心理很强,有的猜疑心太重,有的有自卑心理,等等。在发现学生这些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克服。做到入情入理,细致入微,相信学生会积极转变。

(五)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敏锐的细致的目光观察其言行,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通过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心理障碍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其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的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学生的健康心理会由此渐渐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得到学生心理上的认同,对学生开展综合的、多种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谈得上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学生。

分类号B848.9

1引言

人们倾向于将健康限定于“非病理状态”,限定于“生理状态”,生理无病即健康,这是早期对健康的比较消极的和狭隘的解释。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严格的解释,认为“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1]。这个解释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狭隘解释,健康并非仅仅是非病理状态,应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又跃上了新的台阶,人们认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解释和理解健康,人们提出了“康宁”(wellbeing)和“幸福”(wellness)的概念[2],其健康的含义更加广泛,而且具有积极意义,健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目标,是努力方向[3]。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同时人们也提到了心理健康素质。但是,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尚有不少争论,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2方法

2.1访谈对象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5人,包括儿童心理、医学心理、普通心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大学教师(10人)、中学教师(10人)、小学教师(10人),大学生(15人)、中学生(10人)和小学生(10人)。

2.2研究工具

自行编写的访谈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12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你认为什么是健康?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

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在你周围的人中,心理健康的人占多大比例?

你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应该具备哪些内在的心理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你认为主要与哪些心理特点有关?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

你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此问题在访谈时要根据被试的回答进行追问)

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有哪些表现?

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他在遇到困难时将如何表现?

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在调查或访问的时候使用相应的表达方式。

2.3访谈过程

研究使用访谈形式。访谈过程、研究过程均做详细记录(个别有录音记录)。最后对所有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关于健康的概念

3.1.1专家、教师(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解释

关于健康的解释涉及如下几种观点:(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当然病指身心两个方面。特别是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持这种看法。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传统的健康观点。(2)正面看法。健康是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比较多的专家和大学教师持这个观点。(3)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是身心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人们主要认同的是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健康的核心。(4)统一的解释。认为健康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自己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统一,是自己和环境的统一,是身体、心理和环境的统一。(5)功能的解释。认为健康是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工具。

3.1.2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解释

学生的解释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大学生倾向于涉及身心无病,而中、小学生更多地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因此小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比较有局限性。(2)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身心健康。(3)统一的解释。健康是良好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的统一。(4)道德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心灵美。因此,学生的解释与教师的解释有差异,学生的解释更加具体,范围更小,而且很少涉及社会方面的解释,有些小学生将健康理解为道德术语,健康就是健康的思想。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2.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如下观点:(1)心理健康是一种性格。主要是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自信的心态。(2)正面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3)统一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是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的统一。(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涉及认识、情绪、动机和社会多个方面;涉及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适应性。(5)消极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6)心理健康就是能力,多种能力的统一,如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3.2.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2)反面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3)道德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思想好和心灵美。有相当部分的小学生有这样的理解。(4)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乐观和自信的性格,是健康的观念和宽容,是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人的心理承受力。(5)能力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认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情绪调节能力,完成活动的能力。

3.3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3.3.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涉及如下一些方面:(1)评价标准。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要从主观的方面获得主观的指标,而且要获得客观的指标。(2)内容标准。在评价人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考虑如下内容:情绪、意志、动机和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和合作、性格、自我评价、认识能力或智力等。(3)性格标准。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有如下性格特点:乐观向上、豁达大度、自信坚强、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自尊自爱、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环境认识。(4)功能上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如下功能:适度的心理反应,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适应和环境适应。(5)动力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这样的动力特点:追求完美,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统计学的标准。心理正常的人要在正态分布的80%内。(7)其他标准。如家庭幸福,经济宽裕,社会学标准,医学标准。

3.3.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包括正常的思维,积极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目标,乐观的生活态度,信任自己和别人,处事稳重,良好的心理承受力。(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如下的性格特点:不紧张,乐观积极,自信,坦诚,有理想和信念,良好的承受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对待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思想好,不做坏事,乐于助人,敢于改正不良习惯,不说粗话。

3.4心理健康的人的比例

3.4.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两极分化的特点。(1)乐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95%以上。(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左右。(3)大多数人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

3.4.2学生的看法

学生的观点也分两个极端。(1)乐观的估计。认为健康的人在90%以上,甚至100%。(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甚至10%。(3)多数人的估计。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或70~80%。

3.5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

3.5.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共有如下几个观点:(1)内容的解释。从心理健康具有的内容方面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的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涉及如下一些内容:性格(稳重、勤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情绪(稳定、自控),能力(中等以上,聪明,良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意志(意志力强,有对待困难的决心),自我认识水平(良好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强烈的动机和信念,平和的活动心态(交往、娱乐等)。(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主要表现在性格上,或者这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品质高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上进心,乐于助人,积极乐观,自控性强,容忍,有坚持性,有承受力,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有远大理想,中庸,平和无私,灵活的应变能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还应该有人际交往能力―作者)。

3.5.2学生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观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解释。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特点,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内容:性格(乐观,开朗,自信,爱学习,助人,思想好,意志坚强等),尊重自己和他人,行为与社会一致,情绪稳定等。(2)性格的解释。绝大多数都是这方面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自信,乐观,开朗,情绪稳定,积极进取,容忍大度,乐于助人,自控力好,意志坚强,爱学习,性格随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礼貌正义,和他人友好相处,有理想,诚实,外向,不自大骄傲,自理能力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3)品质的解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这个方面的解释比较多,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特点: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正义。学生的解释很少涉及能力,也很少考虑人的认识水平。

3.6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特点

3.6.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专家和教师有这样的看法:(1)内容的解释。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自我效能感降低,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认识封闭,控制欲得不到满足,自我评价错误,情绪控制不当,认识歪曲,行为怪异,心理承受力差,对待事物的态度存在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动机欲望问题等。(2)性格的解释。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心胸狭窄,性格内向,自卑(不自信),精神不振,胆小,紧张,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情绪暴躁,沉默寡言,不合群,孤僻,自私,好胜心太强,没有目标,承受力差,责任感差,自我评价能力差,优柔寡断,偏执,不懂放弃,闭锁等。(3)情绪的解释。认为这样的人其情绪有这样的特点:情绪的稳定性差,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没有涉及能力和其他问题。

3.6.2学生的解释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表现,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他们认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思想不好,学习不好或不认真,心理承受力差,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控制能力差,思想态度悲观等。(2)性格。大部分人认为这样的人存在性格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紧张,不愉快,不开朗,胆小,消极悲观,心胸狭窄,自大,骄傲,自卑,内向,傲慢,思想极端,对人不友好,情绪暴躁,自私,沉默寡言,不敢面对现实,封闭等。(3)品质。小学生普遍从品质上解释这个问题,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存在这样的品质问题:思想不好,有暴力行为,作弄人,偷盗,迷信,犯罪等。

3.7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3.7.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看法有这样的观点:(1)将心理健康素质等同于心理素质。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2)健康人的心理素质。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他们从健康样本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素质。(3)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在思想、情绪、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符合正常标准。(4)测量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可以测试的心理承受能力。(5)功能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内在心理特点。

3.7.2学生的解释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但是总体来看有这样一些观点:(1)性质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特点里面的好的心理品质,即他们将心理素质分成两个部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健康的部分就是心理健康素质。(2)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品质,与专家和教师的解释一致。(3)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某些性格特点,如自信,积极,乐观,友好等。(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从一些内容方面去描述,其具体维度内容涉及学习、思想、性格等。(5)统计学上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统计上测得的心理素质的水平。(6)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就是良好的思想品质。

3.8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因素

3.8.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专家和教师涉及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内容结构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内容:性格,品质,能力,文化修养,为人处事态度,对抗压力的能力,应激能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能力,自知能力,自我效能感,开放的认知态度,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方式,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动力,认知素质,情绪素质,行为素质,感知因素等。(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人的性格有关,涉及的性格特点有:开朗的性格,脾气随和,情绪稳定,不怕困难,宽容,有责任心,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自我评价。(3)能力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3.8.2学生的观点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的内容:礼貌行为,良好的性格特点,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主动,应激能力强,情绪调节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恰当的行为方式,客观的自我评价。(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这些性格特点有关:乐观,积极主动,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对待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强,开朗,有主见,坦诚,积极的生活态度。(3)能力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具体包括:适应能力,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3.9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表现

3.9.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看法,有下面几个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涉及以下方面:性格(开朗,开阔),品质高尚,人际关系好,有合作精神,有凝聚力,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动机),能力强,意志力强,积极的工作态度,办事效率高(能力),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身体好,心理承受力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别人,认知素质、社会素质、人格素质、情绪素质等素质好,生活和工作满意度高,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等。(2)性格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就是好的性格,其特点包括:乐观,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自信,宽容,信任他人,善良,有主见,意志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好的心态,热情,适应能力强,积极进取,计划性强,有责任感,享受生活,有爱心。

3.9.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个:(1)内容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生活好,学习好,思想好,为人好,有礼貌,有修养,语言好,乐观主动。(2)性格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性格特点:乐观,自信,意志力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心理放松,情绪稳定,爱学习,与人为善,冷静,积极进取,性格开朗,性格随和,宽容,处理问题的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强。(3)品质的观点。小学生会将心理健康素质与品质联系起来,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的品质: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

3.10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0.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二者的关系,专家和教师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基础,是因果关系。(2)品质―状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品质,心理健康是状态。(3)表现观点。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可以测量的;但是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4)积极―消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积极的心理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消极的心理特点。(5)形成原因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心理健康与环境有关。

3.10.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因,心理健康是果。(2)相互作用观点。认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3)相同观点。认为二者相同。(4)不同水平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更高水平。(5)包含关系的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包含心理健康。

3.11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

3.11.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专家和教师认为低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一些表现:(1)认识的表现。怀疑自己的价值,认知曲解,否定困难,夸大困难。(2)客观归因。找客观原因,责备他人。(3)情绪的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爆发,情绪沮丧,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绝望。(4)动力表现。失去信心,消极。(5)能力的表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适应能力下降。(6)消极行为方式。逃避,应变能力降低,做出极端行为,自杀,抱怨,依附他人等。

3.11.2学生的观点

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消极行为方式。主要有:惊慌,紧张,忙乱,退缩,消极,依赖,放弃,逃避,失去信心,抱怨。(2)情绪表现。恐惧,悲伤,愤怒,孤独等。(3)人际行为。伤害他人,社会退缩。(4)品质。骂人,打人等。(5)饮食和睡眠问题。

3.12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3.12.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认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神经系统,身体各部分健康状况,激素水平)。(3)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特别是早期的环境,学习和工作环境等)。(4)教育因素。(5)重大生活事件。(6)经济条件。(7)性格。(8)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9)个人经历。(10)文化修养。(11)道德修养。(12)年龄。(13)榜样或他人引导。(14)自我。

3.12.2学生的观点

学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这样一些方面:(1)生理因素(包括相貌)。(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早期环境,家庭压力,生活环境)。(3)教育因素。(4)性格因素。(5)思想因素(品质因素)。(6)人际关系。(7)他人的引导。(8)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等)。(9)人际关系。(10)自我认识因素。(11)人生观、价值观。(12)成长环境。(13)文化修养。(14)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ronic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7, 1: 29~43

篇4

1.1对象

本中心于2010年5月-2012年6月以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服务中心所辖的居委会住户居民进行容量比等距离系统随机抽取住户共计316户,并从每户随机抽取1名年龄大于16岁的居民,共抽取316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居民有167人,女性居民有149人,年龄在19~67岁之间,所有参与调查的居民均意识清楚和语言理解能力无障碍以及目前无重大应激事件等。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课题系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专项)重点支持项目“亚健康社区危险因素”子课题之一,使用自制的亚健康及心理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由课题组进行脱产集中培训,经培训后均达到课题的一致性要求。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入户的方式对316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对不能正确理解问卷的居民,由调查人员向居民进行讲解直至其理解为止。统计分析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了解程度,观察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各项知识的了解情况。

1.2.2健康教育方法

运用各种宣传途径如讲座、咨询、义诊等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向居民宣传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具体措施如下:①定期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科普知识进社区的活动,联合居委会举行大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为居民提供亚健康诊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②向社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向广大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传,并充分利用社区中的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定期更新健康教育内容,为居民及时了解相关知识提供方便,扩大宣传范围;③定期由经课题组训练过护理人员上门或在门诊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让居民对亚健康状态,常见心理疾病的诊疗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让居民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能够合理调整不良情绪,调配好人际之间的关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1.2.3观察指标

健康教育前后就316名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在健康教育前后就316名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的分布情况进行问卷調查。

1.3统计处理

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Mann-whitney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数据。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前,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的了解率为51.58%,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的了解率为68.67%,同教育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抑郁症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前,居民对抑郁症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了解率为49.68%。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之后,其了解率提升至67.41%,同教育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民普遍对抑郁症有一定了解。

2.3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前就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的了解率较低,仅为50.95%。通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之后,居民的了解率出现明显提高,了解率达到68.99%,与教育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的分布情况通过健康教育之后,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居民比例由教育前的71.54%增长至92.09%,认为身体更重要、心理更重要以及都不重要居民比例均明显下降,由教育前的8.23%,16.14%,3.78%分别下降为3.16%,7.28%和0.63%,教育前后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的分布情况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讨论

随着当今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竞争以及情感上的苦乐得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精神障碍等问题十分突出,心理疾患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心理(精神)卫生问题日益严重,且我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有研究报道,居民对心理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差,对亚健康及其心理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更低。本课题调查也发现,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其了解率分别为18.35%,22.46%和20.57%,对亚健康以及心理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水平亦较低。因此,加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相应的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十分必要。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而医护人员则是整个健康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医生与相关护理人员深入社区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健康知识讲座,让社区居民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人们主动地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对相关心理疾病有所防范,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社区人员相对匮乏,护理人员是健康教育的成为主力军之一,对临床或保建医生的不足有力补充。精神健康促进(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重点之一,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居民进行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知晓率,(教育)明显提高了居民对此的认识是程度,然而对精神障碍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还很不够,由于精神科医生资源严重不足,这部分任务主要由护理人员来做,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研究项目,以便提高居民知晓率,更有效地就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疾病负担。本中心医护人员深入社区,对东城区体育馆路地区居民进行亚健康以及相关心理知识的健康讲座和知识宣讲,并针对具体情况,由中心课题组培训合格的专业护理人员定期上门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经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对亚健康诊疗知识、抑郁症知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诊疗知识有了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解率分别为68.67%,67.41%和68.99%,对上述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健康教育之后,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认知分布情况也发生明显变化。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居民比例由教育前的71.54%增长至92.09%,而认为身体更重要、心理更重要以及都不重要的比例均出现明显下降,由教育前的8.23%,16.14%,3.78%分别下降为1.58%,5.70%和0.63%,居民对心理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整个健康教育过程充分利用了社区服务功能的优势,于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之前对居民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的具体情况,逐步开始进行适合社区特点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并在健康教育实践中结合理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其相关知识的更新力度和实施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服务质量。此外,社区服务机构也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定期更新宣传橱窗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信任程度,使社区居民能够真正地意识到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4结语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55-0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领导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语、数、外三大主科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只能被归为副科;有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单纯的应付上级检查,通常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更有甚者在检查过后针对在小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采取直接关闭或是不开设的办法。二是学校教师在认识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差。一些教师由于对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认为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事情,无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否都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一些教师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味地依靠经验,进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三是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以及自制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情绪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

2.学校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水平方面整体偏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未受到学校相关领导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职人员配备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教师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亦或是技能方面的训练,具体到实际工作而言只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方式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且在这些教师当中以兼职为主的占大多数,他们大多是从别的学科临时借调而来的。

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存在不足。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轻预防、重矫正。在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将在心理上存在障碍和困扰的少数学生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对象,忽视了针对全体学生心理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教育工作。然而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效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其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受挫能力。二是轻实践、重说教。目前学科化现象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表现的十分突出,许多学校在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述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领悟。

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健康不仅指的是健康的人格,它还意味着健康的人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为顺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拥有健全人格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和学习新的观念,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管理以及日常教学的各个层面。作为学校以及各级行政教育部门,要在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师生共同重视,共同参与的一项全民运动。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在学生中间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防护意识,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无论在面对成功、喜悦还是失败、打击时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2.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教学方向还是学生的行为,教师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的影响。因此为更好地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在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针对在职教师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学理论、技巧培训,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吸引更多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到学校就职,加快学校在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向专业化迈进的脚步。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借鉴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学校中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吸取各方成功经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化前进。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受影响面十分广泛,要想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不是单纯的依靠学校一方就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努力实现家庭、社会、学校共同配合、共同助力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他们的父母的道德、价值以及人生等观念都在生活细节中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由于小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正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阶段,其对是非的辨析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为此,学校要组织学生家长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交流委员会,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将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家长,在帮助其树立正确心理健康观念的基础上,对其错误的教养意识进行纠正,使家长能够及时的发现并纠正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身来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情感、认知水平,努力为学生营造团结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校园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篇6

 

如何避免与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越来越受关注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浪漫的情感,追求个性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地基础。针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心理问题的宣传认知,预防和治疗各个阶段的调查,笔者认为可以开展如下几个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心理健康园地

 

心理健康园地分为班级健康板报和大厅健康宣传栏,在大学生的最熟悉的环境中,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板报,宣传栏,向他们宣传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对自身及身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与预防,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能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将健康知识内化于每个学生,渗透与每个学生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心理健康园地可以引导大学生在曰常生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让他们学会并具备简单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大学生创造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园地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里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心理健康园地塑造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它幽默风趣的故事,贴近大学生生活的事例生动形象讲述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在娱乐中塑化心理品质,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完善适应能力。

 

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又是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方法。举办如风筝大赛、摄影大赛、趣味运动会、主题班会等等文艺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之间交流与团结,还可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一份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和依赖性强等。针对以上情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在娱乐中促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形成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通过参加这一类的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为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提供了充沛的活力。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脱离课本,更直接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活学活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时间的平台,是展现学习知识的_个舞台,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在每一次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一次次努力探求与思索的过程中增强意志,敢于承受挫折。

 

三、心理健康热线

篇7

(一)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H省四所医学类高校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汉族463人,少数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认知问卷》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自编心理健康认知问卷,共11个题目,如学校是否应开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址,兴趣爱好和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为UPI问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选择,60个项目,4个为测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史等。

(2)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占92.0%,有79.6%的护生认为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合理,82.1%的护生认可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并且有87.5%的护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73.9%的护生认为心理咨询有效。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否更多”这一问题,有45.2%的被调查护生同意这一观点,54.8%的被调查护生并不这么认为。对于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8.9%的护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问题,33.0%的护生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8.8%的护生认为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还有9.3%的护生认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见图1。针对这一现象,有57.7%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个人,20.0%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占17.5%,还有4.8%的护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计算调查对象的UPI总分,最高分为52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4.85分,见表2,基本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1%,小于20分占调查人数的70.4%,

三、讨论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师认可度、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持积极和认可的态度,总体来看,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认识不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对于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综合反映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还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目前社会本身对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认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歧视,如“被精神病”等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容易谈“心”色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UPI的评价细则,总分大于等25分的被划定为A类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这类学生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一般类高校大学生UPI测试的比例。如刘雪珍等人对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A类学生比例仅为9.6%。总分在20-25分的被划定为B类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换而言之,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本研究中约占11%。总分小于20分的被划定为C类学生,这部分学生被认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约占70%。总体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近30%,这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一项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62%。

(三)对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篇8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真正开展差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专门性工作。但由于受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的影响,个别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最关心的仍是学生的智力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关紧要,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品质,如意志、兴趣、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内容之外。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和上级的要求,一些学校虽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走形式等问题,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与己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普遍情况是乡镇中心学校和好的学区小学有一名兼职教师,村级小学根本没有。从教人员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也大多是“半路出家”。这些人虽然接受了一些培训,但其知识结构和教育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加上大多是兼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教育。有些老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时,才发现,由于缺乏专门培训,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农村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专门的教研活动更是难得一见。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

3.内容方法不当,教育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师资水平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长期以来,老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教育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有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搞好这项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认识,形成机制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根本的教育观,切实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部门,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从学校领导到每个教师要克服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既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各学校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使学生有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每一位教师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障碍的产生。

2.加强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有效实施是以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配齐所需专业师资还不现实,解决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搞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特别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培训方式可以采用:自学、业余学习、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和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形式,还可请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去作专题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的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教研组织,经常性地开展有关的各种教研活动,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2012年12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根据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细化了各自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作了解释和规定,并强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倾向。按照要求,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捕捉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如可通过讲座、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有针对性的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校双方共同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甚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障碍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采用严格管束的方式;甚至有人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和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存在误区

许多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困惑。具体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表面文章上,缺乏具体的操作过程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认为只要给学生讲一些德育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具有片面性;有些人虽然对学生进行“询”,而未做出有效的“咨”。即使进行了记录建档案,但未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装饰品”。

4.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存在误区

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案例分析少;消极应付多,解决问题少;单兵独干多,形成合力小;政治讲得多,心理内化少。有的学校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去解决心理问题;有的学校抓教学的只抓教学,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抓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渗透性,事倍功半;有的学校回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别,强调共同进步,不切实际。

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人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非常缺乏,有关培训也不尽规范,许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师和班主任,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通常只能采用“自发式”的工作方法;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不仅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重视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应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6.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误区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建议

1.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认真落实烟台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活动;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不断探索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等,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专题化、形式多样化、教学规范化和活动常规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区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用简单的说教代替心灵的塑造,而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心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的调控能力。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形不成高尚的道德,只有增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道德修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扎得深。

2.加强队伍建设,培植骨干教师,打造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知道,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心态。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它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就目前烟台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状况来看,其理论素养偏低,缺少具有一定研究水准的专家,因此需要加大实验教师培训力度。中小学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专家讲座、骨干培训、心理辅导课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原则上小学要保证每周20~30分钟,中学保证间周1课时。这能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同时,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以班会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以心理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3.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实践经验证明,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拉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有效的区域性推进策略。因此,必须应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实验与研究,从而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各中小学应结合本校实际,确立研究专题,实施专题研究,由小到大,步步深入,如“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等。只要选择的课题准确,下气力精心研究,研究就会有成效。在研究过程中,各中小学要按教育科研的步骤与方法,加强规范管理,注重过程指导,健全档案资料,及时推广成果,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4.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首先依赖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学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也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单一渠道做法,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即“三维一体”的教育,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积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不致于陷入学校艰苦教育而社会、家庭轻易负面抵消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要协调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公安、司法等社会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管理、整治力度,尽快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间的信息沟通网络,力争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等纳入社区工作范畴,由街道、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让家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家长是学校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些,引导家长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Abstrac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the topic of their self-cultivation, also is main component of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Although society and schools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 recent years,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teachers themselves. This thesis tries to conduct discussion from importance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self-adjustment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o arouse social attention and promote relevant department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ork to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s: teachers' mental health;self-adjustment;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0-02

0引言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迟迟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1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剔出其职业的社会性不谈,教师首先是个普通人,自然也有心理健康的需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往往将教师这一职业神圣化,将教师比喻成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责就是默默地奉献,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成败。这是因为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科学性。如果教师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必将有利于教师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其潜能,带来高的工作效率。可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

1.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事。教师通过自身营造的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已经成为巨大的教育资源。

2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较强的心理保健意识,来自社会和学校层面的支持效应才能作用于教师真正起到作用。

2.1 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过高,使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也陷入了混乱状态,没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古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教师要想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优化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自身的教师角色和职责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1.1 正确的认识教师角色,悦纳自己当今社会,教师角色被认为是神圣的,完美的。人们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充满理想化。而作为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角色期待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教师要学会悦纳自我、赏识自我,学会接受和理解自身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缺陷并不断完善,这样教师才会在遇到挫折时,做到不妄自非薄,不迁怒他人,并能采取积极方式去坦然面对,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2.1.2 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区别与其他人际关系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生关系是既定的、是因工作交往而形成的,因而也是难以更改的。当师生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时,一般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终止这种关系。如果教师认识到师生关系既定性的特点,那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使教师本身保持心境愉悦。

2.2 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的方法教师应吸收和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及时解决不合理的情绪,更好的进行工作和生活。

2.2.1 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放松训练最初是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它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获得控制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放松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稳定情绪、增强记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可以在合时的时间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带动心理上的放松,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

2.2.2 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体验不良情绪的机率要高于其它人群。因此能够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控制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教师在合时的时侯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暂时转移到其他事情或活动中去,打打球,或漫步于林荫小径,改变一下环境,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那种不良情绪之中,从而将情绪转化。

2.2.3 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以外的援助力量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关系,如夫妻、父母、知心朋友,都是不同的社会支持力量。这种社会支持关系可以有效地削弱压力造成的孤独感、焦虑感、紧张感等负面感受,缓解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社会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教师来说,学校的同事,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的教师,其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试主要从自身来维护,既要注重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角色,处理好师生关系;更要学会放松心态、调控情绪、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等适合自己心理调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1):332-339.

[2]叶一舵.现代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4,(06):235-272.

[3]黄爽.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教师教育研究,2006,(04):89-90.

[4]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教育探索,2003,(02):85-87.

[5]吴聪治.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硕士论文,2002,(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