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科学

篇1

关键词:生态治疗,系统科学

和所有的生态系统一样,人体是一个开放的自我调控的复杂生态系统(小宇宙),即一个耗散结构,与外界环境有着持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正常情况下,系统的随机涨落在反馈机制下很快回复到定态;但当环境变化超过一定阈值(巨涨落),系统将失去稳定。由于非线性动力学机制作用,系统可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时空或功能上的新的定态,即达到新的有序。这就是自组织过程。换而言之,当外界环境不良信号(如风、寒、暑、湿、燥、喜、怒、忧、惊,以及环境污染物的毒害,不平衡饮食等)影响机体,打破了人体正常的生命稳态,超过人体正常调节机能,就导致疾病。由此,治疗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生态治疗就是根据生态学理论,调节机体内外复杂关系,恢复机体平衡——这就是指导人体医学科学活动的思想路线。

传统的中医着重研究人体的整体性、自发性、系统性、协同各要素的作用,以发挥最大能力。这也是东方传统的学术思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的耗散结构论、协调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生态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治疗的观点,一方面强调从人体生态系统考虑人与疾病的多元关系,以及器官组织之间和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认识系统的总体变化,找出有序和平衡稳态一即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从有序度的变化来认识把握病机。有序度的提高或降低都是由机体内外条件所推动的“自己运动”造成的,着重维护机体自组织,自维持的能力。生态治疗的思想能全面反映人与疾病相互运动的过程中,生命与非生命、整体与部分,高级运动与低级运动之间种种复杂的辨证关系。

就现在而言,生态治疗包括:中草药方剂、气功、针灸和各种物理、心理疗法,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微生态制剂等。

首先谈谈中草药方剂。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是从人体整体出发,对疾病诸多信息加以整理综合。中草药方剂中的众多复杂成分具有复杂的生理效应,协调作用于机体,首重调节机体机能来保证机体健康。这就是中医用药特色。

其次,气功、针灸、理疗同样是生态治疗的具体方法,人体经络系统中包含有许多腧穴,每一个腧穴都是反映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信息点,人体的信息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经络系统传递的。所以,以上几种疗法都是以物理方法综合处理信息,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平衡有序的目的。因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另外,心理治疗通过清除喜、怒、忧、惊等心理障碍,调节心理平衡。

篇2

山西生态桑树林建设模式研究

枙子黄色素对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吊兰和蝴蝶梅对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新邵县油茶产业调查及发展思路初探

浅谈新邵县毛竹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新邵县羊古坳候鸟迁徙保护路径探析

通用设计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三维植被网预制草毯技术的意义和发展初探

分形理论及其在混凝研究中的应用

浅析混凝沉降实验研究与实际工艺的差异

高职院校基建项目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初探

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的调查研究

肇庆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之现状

百色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研究

衡阳盆地布朗李栽培存在问题及建议

浅议墙面绿化设计

不同环境条件下3种药用苔藓生长情况比较

三维人脸建模中面部特征点的提取

福州城市森林建设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高速一次微分UWB脉冲发生器设计

缓释肥料对烤烟旺长期解磷细菌的影响

基于P2P的网络即时通讯模式

失地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经济学分析

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应对

基于GIS在城市数字规划模型的研究

陈旧性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

硝基苯类、氯酚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基于相关系数分析油菜若干性状与产量关系

氯沙坦对X综合症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济南市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土壤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治理

论水生观赏植物的造景艺术

鱼类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大型猪场传染病流行的新特点与免疫程序设计

湘西州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湘南地区杂柑天草高接换冠关键技术

论生物安全与我国生物安全的措施

豪猪的观察及其鉴定方法初探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衡阳建成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思考

论园林中水的艺术地位及特征

浅谈张家界市森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植物离体快繁中若干关键技术的预防措施

红檵木及其中小型桩景速成制作技艺综述

衡阳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现状及其对策

广场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南岳珍稀濒危动物的调查研究

篇3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受到难以弥补的破坏,比如各大城市频频出现沙尘暴、雾霾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在沉醉于人造环境方面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无奈地接受大自然的惩罚。破坏自然环境带来的恶果从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的显露出来,各种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使社会、经济难以持续发展,以致有人将这一世纪概括为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这一现状表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知识的支持,也需要人伦文化的价值支持,这是因为人伦文化知识能够教会人们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生态伦理学正是研究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知识体系。在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能将地球摧毁无数次的现代,科学知识的运用如果不以科学的人伦知识为指导,那将是非常危险的。人们也应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产生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态伦理观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矛盾方面进行的理性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在西方,生态伦理学方面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来自德国的学者施韦兹(A.Schweitze),在他的代表著作《文明的哲学:文明与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伦理的原则:“敬畏生命”。这一新伦理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是生命的价值并没有高低之分,善的本质是通过保持、促进生命实现最高的发展。西方生态伦理学主要研究人和自然的道德关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则是为生态伦理观提供了一个思想上的支撑点。无论是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还是老庄的“反朴归真”等等,都体现出了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西方后现代伦理观提出规的整和协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适应与协调,倡导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它强调生态自然是指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字宙的一部分;生态自然对人而言体现着某种生态伦理价值。生态伦理学试图把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进行一场启蒙,把权利和义务关系赋予到非人类的物种、自然物和整个生态系统上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确定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几百年的敌对状态。并且它还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表面看只是伦理的边界扩大,但实质上蕴含着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二、人与自然有无伦理关系

在治疗人类生活和其他人的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人类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行为上是否有共通性?本质上是独立的还是不依赖于人的主体性评价或独立或孤立的关系的固有价值和权利?悲剧的伦理事件一般都是由于人类的道德缺乏而引起的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能达到双赢的局面?这些问题构成了中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是很受欢迎的,因为缺乏合理的学科维度,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生态伦理研究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正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人的本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自然。随着人类生产的不断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人的“敬畏之心”逐渐变为“征服自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扩大他们的知识和力量,进步越快,就越危险。农业社会,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同时扩大耕地面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但生态开始失去平衡。工业文明的出现,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人是环境的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生产者;他不能不考虑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双重角色之间的矛盾”。但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人类对环境的掠夺和污染的行为正在接近地球承载力的限制,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是世界文明难以继续维持下去的象征,也是人类不能沿着现有的道路继续下去的明证。”正如恩格斯警告过的:“不要太陶醉于自然的胜利,对每一个这样的胜利,自然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到目前为止,生态伦理的发展已经有几十年了,它包含的主要理论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高于自然;我们赖以生存和沟通的所有的公共机构和生活本身,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尊重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生态伦理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的争论中成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中心主义已发生了绝对的变化,它与当代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时间层面上,人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的未来,在空间和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极端张扬,又漠视了所有的全局利益,从而导致在人类中心的目标和真正的人类中心的损失。人与自然的狭隘联系,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狭隘联系,两者之间的狭隘关系制约着它们之间的狭隘关系。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的控制变为对人的控制,社会冲突激化,这将产生一个恶性循环。西方诸如“深层生态学”等环境伦理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生态危机与在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并推脱责任于此。然而,这却忽略了人类实践史、文明史和思想史上的成就。有人认为,“自然”的世界价值主体地位,在所谓的“超越人类中心”,这被认为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绝对条件,是值得仔细考虑和讨论。在我看来,如何理解生态环境的演变,了解其结构和功能,维护其生产能力、恢复能力、周期性和补偿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有效的环境建设,而不能阻止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科学合理、有序地和符合人类本性、生态化的选取用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和生活资料,同时,特别重视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的多极化机构,包括环境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各种协调。

三、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本质

篇4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初中科学课堂,目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视为严重的生态失衡。如师生关系异化;科学教师自身主体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方法欠缺。针对现状,以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融合现代教育理论,以全新的生态理念构建初中生态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研究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尝试改善初中科学生态课堂系统的结构。下面就从师生关系角度如何构建初中科学生态课堂。

一、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首先,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课堂下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其次,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要具有人文性。

其次,应从教师权威的传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二、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一个现实完整的生命体,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是不依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习的过程决不是那种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习就怎样学习,教师想怎样灌输就怎样灌输的过程。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也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妨碍教学的效果和产生不良的师生关系。教师需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观念,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生态课堂下教学策略应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在教学中,这种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自身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教学互动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地发展,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学生在课堂上决不是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互动、并由此生成新的知识的过程。

三、在课堂上体现生态课堂的师生互动

1.课堂提问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设问、怎样回答、由谁回答、由谁提问,不仅是课堂组织和教学控制的手段,还更多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和互动状况。

2.课堂讲解中体现师生互动。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依赖于课堂讲解。在课堂讲解中,师生互动的内容很丰富,有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互动,也有为促进双方交流进行的表情动作姿势的互动。

3.课堂讨论中体现师生互动。在生态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合作成为课堂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了新知识的生成,课堂也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然而,一些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空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异常等现象愈发严重。人类在进行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因该注重生态问题。生态道德观要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约束,对环境科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一、生态道德影响环境科学技术方案的选择

 

在运用环境科技进行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从水中去除出来的污染物必然会有另一个受体,造成二次污染。在进行治理方案的设计时,就应该结合整体进行考量,考虑废水和二次污染的受体哪个会对人类以及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危害,将不同的治理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对生态造成较小危害的物质作为污染物的受体。根据生态道德的要求,污染治理不应该局限于局部治理,应该关注生态系统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不能仅仅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

 

二、循环利用资源,创造经济价值

 

循环是大自然的智慧。在进行环境科学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引入循环利用的思想,可以有效利用废物,创造经济价值。例如,可以将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于发电厂的锅炉补充水,节约淡水资源。除废水外,废气、固态废弃物等都可以找到合适地方式加以利用,如炼油厂烟气中的SO2可以通过相应的化学处理制成石膏,用于石膏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污染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在生态道德的指导下,环境科学技术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三、生态道德在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中起指导作用

 

环境科学技术包括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在进行水污染治理的同时,不能只要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还要关注污染物的最终去向。物质是守恒的,将污染物从水中提取出来之后必然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污染治理的目的是将污染物无害化,使经过处理的污染物不再对大环境产生危害,或者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不能认为污染物不再在局部环境存在就是完成了污染治理的任务。因此,生态道德是环境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挑战。

 

四、以生态道德为指导,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合作

 

正如一直所强调的那样,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相关的环境科学技术人员多专研某一个领域。例如,大气污染方面的专家可能并对废水治理的技术不够了解。生态系统中,水和大气、土壤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单一治理可能造成污染转移,不能真正地治理好环境。因此,在生态道德的指导下,环境科学各领域应当进行互助协作,进行知识共享,在设计治理方案时从整体环境出发,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思想碰撞,设计出可以将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环境治理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五、生态道德观念要求环境科学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知识

 

丹麦卡伦堡生态园是生态治理方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海湾内的盐水被用为冷却水,最后被供给到渔场使用;含有二氧化硫的废弃与硫酸钙反应制得石膏,胰岛素生产过程中的废弃酵母被用作饲料。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进行环境科学治理方案设计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化学、生物甚至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生态道德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治理中的全局观念。因此,环境科学从业者需要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素质,鼓励从业者掌握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位环境治理工作服务。

 

总结

 

在污染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环境科学技术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在环境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方面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在环境科学从业者的培养过程中,生态道德观念在高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产生着影响。生态道德观念要求环境科学的发展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全局观,将人类视为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寻找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平衡。

篇6

科学选商提高“门槛”做好“源头”把关。严把招商项目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从源头上严控能耗物耗高、环境破坏大的项目进入。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全省招商系统把引进外来投资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借助外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利用外来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招商。全省招商系统相继引进农业企业130多家,总投资15.6亿元,涉及食品加工、蔬菜、水果、花卉、药材、茶叶、林木、畜牧等10多个产业,吸引了1万多农民进厂就业。

围绕资源优势招商与选商有机结合。注重整合省内项目资源,下大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促进文化招商。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引进落实了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构建招商平台,积极推动多元化招商。既取得了一定的招商实效,又降低了招商成本。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的要求,积极吸引利用外来投资,借助外力,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相继培育了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认真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工作,逐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跟踪落实和协调管理机制。

科学选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坚持科学选商,严把招商项目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既注重招商引资的数量,更看重招商引资的质量,在保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合理较快增长的同时,注意改善引资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切实抓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链条长、增值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

篇7

[关键词]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研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2-0052-0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2.005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度加大且影响范围渐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日渐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生态补偿思想開始萌发。在最近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旅游领域也出现了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应研究。在界定了产权的前提下,旅游资源可以实现其保持与開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若将其引入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可以实现旅游生态补偿。旅游生态补偿完全可以成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现实中,可以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那些生态环境良好、但经济相对落后的自然旅游地,若实施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对于环境建设与生态服务价值增值更具积极的实践意义。

目前,已有部分区域在旅游资源開发过程中,进行了旅游生态补偿的实践活动。可以具体将其分为3类:第一类,资源使用费、资源维护费形式的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如丽江古城的古城维护费、武夷山景区旅游资源保护费、三清山风景名胜资源使用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等;第二类,环境补偿费,如旅游開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向周围的河段或其他相关环境支付的补偿费用等;第三类,机会成本补偿费,如部分景区開发带来的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实际损失及机会成本损失而向居民支付的补偿费用。目前收费名目和使用较为混乱,需要对旅游生态补偿进行系统研究。

结合现状及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旅游生态补偿核心科学问题集中于4点:①旅游生态补偿的涵义(什么是旅游生态补偿,即“是什么”的问题);②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即“补给谁,谁出钱”的问题);③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即“补多少”的问题);④旅游生态补偿的渠道与机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怎样的资金分配方式和政策体系,即“怎么办”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起源的基础上,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我国旅游生态补偿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2.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源起

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的发展脉络,源于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区域及资源类型的保护视角。研究者在对区域或特定旅游目的地研究的过程中,从保护与持续发展的视角关注到旅游生态补偿。如2007年张理英、薛跃规对阳朔龙颈河和喻国庆对云南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实行旅游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相关机制构建的研究。2010年马勇等对神农架和2011年吴耀宇对盐城海滨湿地自然保护区也进行了研究。其中,马勇等对神农架的生态补偿研究较为深入系统。该文对神农架旅游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从目的地类型角度,2007年文红和李建华及其后对森林旅游、2008年郑敏等对山地旅游、2010年李静等对都市自然遗产旅游都进行了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构建研究。

第二条主线是生态补偿的使用拓展。因为考虑到旅游使用是某些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价值体现,进而延伸至旅游生态补偿研究。2007年米珊珊等提出生态旅游背景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并有一些学者从内涵、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针对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不清,2012年张一群等从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分析,界定了3类补偿主体和2种补偿对象,并讨论了旅游生态补偿与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旅游资源价值补偿、旅游征地补偿之间的关系。对于补偿模式,2012年杨桂华等提出将生态补偿与社区特许经营结合起来,实现造血式生态补偿。

总体上,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还属于一个较新且尚处于初期的研究领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旅游环境建设及社区利益保护、旅游业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亟待在研究上厘清概念、建立框架,并且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和提供合理的政策依据。

3.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及理论

3.1生态补偿的内涵

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人们发现经济手段具有更明显的激励效应且逐渐重视应用经济调控手段,生态补偿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在我国发展起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按照谁開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生态补偿,国内外未见明确的定义。国际上接近生态补偿的概念有生态/环境付费(payment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PES)、生态/环境服务补偿(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s)。使用较为广泛是的PES。荷兰政府在1993年修建高速公路时,实施了生态补偿。美国、巴西、瑞典、德国等国家在林业、农业、流域及矿产资源開发等方面实行了大量的生态补偿实践。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表述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进一步归纳目前已有的代表性观点(表1),可以发现生态补偿的内涵有以下4点:第一,生态补偿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调节手段。1995年,庄国泰等认为通过收费的行为提供一种减少对生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刺激手段。其后的学者也普遍认同经济调节手段的观点。毛显强等认为,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相比,经济激励手段具有成本一效益优势和更强的激励一抑制作用,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受到关注和青睐。第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加深,生态补偿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对人地关系的调节。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期和环境科学大辞典及卡普如斯等(Cuperus,et al.)的定位都强调是生态群落或者生态功能的恢复,后期更为明确的定义是减少行为主体(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对于人的因素的关注,所以生态补偿的对象及机制中必须考虑作为生态/环境使用者和维护者——人的要素。第三,生态环境补偿的目的是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外部的经济调节促使环境破坏或保护着控制自身的环境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四,生态补偿包涵4方面内容:①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②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③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④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3.2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是支撑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的基础。因此,需要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生态补偿理论包括如下:

第一,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现代环境经济政策的支柱理论,也是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资源和环境经济学认为,引起资源不合理的開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性。因而也出现了著名的庇古税,通过征税和补贴,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双方产权界定不清,因此必须明确产权,即确定人们是否有利用自己的财产采取某种行动并造成相应后果的权利。因此,在进行生态补偿时候需要明确界定产权。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才能决定谁的行为对谁带来营销,谁受到影响,因而才能界定补偿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公共物品理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产品,往往导致“公地悲剧”。通过生态补偿让受益者付费或者保护者收益,将对生态/环境能够产生像私人物品一样的有效激励。

第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生态/环境本身具有发展权,其次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产生了生态补偿。此外,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同代人之间的区域平等,还考虑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这对生态补偿的主体研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開发和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

3.3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

旅游生态补偿遵循区域环境的补偿视角和生态补偿研究的使用拓展的主线而发展。目前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综合已有部分学者的定义(表2),本文进一步分析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除了与生态补偿内涵中调节手段、外部化内部性目的、利益主体关注自然与人相同外,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包括3点:①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旅游目的地且类型多样。旅游生态补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因为这些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功能是旅游利用。自然旅游地的类型包含森林旅游地、山岳旅游地、都市自然遗产、农业遗产地等;其中,森林旅游地是被关注较多的类型。②关注社区利益。由于旅游開发不可避免地带来周边社区的参与及居民的机会成本,所以旅游生态补偿中社区居民是重要的利益主体。③不仅关注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相应补偿,还需关注旅游生态环境建设和某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带来的补偿。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旅游生态补偿与旅游资源生态补偿、资源使用费/占用费等领域有所区别。

4.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

庇古税的建议引出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PPP(Polluter Pays Principle)原则,也成为生态补偿的“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损害)谁付费”的原则。依据该原则,界定补偿主体、受偿者范畴。

4.1补偿主体的界定

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有3类:①政府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景区的各级上级管理部门(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管理等);②市场主体,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者、相关的旅游企业经营者、从旅游中获益的个人(如旅游者)和企业;③其他主体,包括各类环保组织和NGO及相关基金会。此外,吴耀宇在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研究中,认为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应有不同的补偿主体层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应该争取国际社会的必要支持;具有国家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政府作为享受生态服务的全体公民的代表来购买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对为保护区建设做出牺牲的社区居民给予补偿;具有区域意义的自然保护区由获益地区的地方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还有研究者认为,生态补偿中地方政府不是利益相关方。他们认为,利益相关方特指生态利用、保护和建设利益范围内的相关利益群体,而地方政府没有进入该利益范围。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在旅游開发及其相应的生态补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景区的控制权和收益权方面,已经进入相应的利益范围,应该是旅游生态补偿的重要主体。

旅游生态补偿的受偿对象可以分为两类:①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这些生态环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环境背景,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②对人的补偿,包括旅游带来的生态破坏的受损者、由于发展旅游导致传统依赖环境生活且现在丧失部分生计条件的居民、旅游生态环境的治理者和维护者。对物的补偿最终还需要体现在对人的补偿上。在界定两者的范围基础上,需要将生态系统与人直接的相应互动需要建立概念框架,才能实现旅游生态补偿。张一群等指出:旅游生态补偿不仅包括价值层面的补偿,更包括物质层面的补偿。物质层面的补偿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的补偿,其补偿应以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为标准;价值层面的补偿主要是对人的补偿,其补偿应以相关群体是否能够保护生态、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为标准。

5.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核算

确定了补偿主体和受偿对象,需要确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标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首先需要确定补偿标准构成,其次需要针对不同的补偿内容确定不同的核算方法。

5.1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构成

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构成包含4部分:①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目前由于这种损益情况分析不足,造成了部分价值核算重复计算;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着眼点不应是生态服务价值总体的评估,而应该是由于某种价值增强而带来的其他服务价值变化的评估。旅游開发带来的环境生态变化实际上有损失的方面,也有增加的方面,因此需要分析其损益情况。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全部的补偿,也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游憩价值的评估,而应该是变化量的评估与补偿。本文认为应该是由于旅游開发造成了游憩价值增加而带来其他价值减少的差额。②当地居民发展的机会成本补偿。由于旅游開发造成了居民的生存及发展机会丧失,由此进行相应的补偿。③旅游区内旅游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或奖励。造成旅游区内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进行相应的补偿,如排污;旅游区内的生态建设及维护的相应建设费用需要进行补偿;此外,生态环境改善应给以相应的补偿。④旅游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奖励。

5.2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

在基本界定了标准的构成之后,针对不同的损益情况及补偿对象需要建立不同的核算方法,并形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科学方法体系。目前,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研究较为零散,本文也仅有粗浅的建议(表3)。

6.旅游生态补偿的机制问题

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主要的补偿方式有10种: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②专项基金;③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④资源税、费;⑤排污收费;⑥排污权交易;⑦水权交易;⑧税收优惠;⑨经济合作政策;⑩国际组织捐赠。国外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有8种:①政府购买;②专项资金;③资源税、费;④私人交易;⑤開放的市场贸易;⑥税收优惠;⑦国际组织捐赠;⑧其他,如异地重建新的生境等。总体上,我国最主要的补偿方式仍是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政府补偿。冯凌认为,这种方式在计入信息成本、监管成本以及错位的“征税一补偿”的社会成本后,效率往往较低。相对而言,国外基于市场交易的生态补偿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

旅游生态补偿的方式基本沿袭上述生态补偿的方式。旅游生态补偿与一般的生态补偿有所区别在于旅游区内有居民居住,甚至人口为数不少,这也与国外的自然旅游区有所不同;因此,如何保障居民的利益,在沟通、协商、谈判等参与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补偿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生态补偿机制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市场机制,自然保护地生态建设和管理中市场机制的引入意味着传统利益协调的行政管理手段也需要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服务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复杂化,利益实现途径的多样化。杨桂华等也一直倡导通过“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项目特许经营制度,引导自然遗产地受偿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自然遗产地開发“造血式”生态补偿。

除了补偿方式外,在旅游生态补偿保障机制方面,需要构建生态补偿协调监督体制;在权责对等原则基础上,改革相关体制机制,推进绿色GDP核算;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倡导实践研究,推进生态补偿理论探索。

7.结语与展望

第一,对于目前的实践需求和研究现状,2S(Stakeholder,Standard)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旅游生态补偿的涵义(是什么)问题,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①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补给谁,谁出钱);②旅游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多少)。

篇8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发展,可以说,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政府的引导是关键。政府的引导功能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引导。政府出台的城市与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政策、教育文化事业、农业林业等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和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二是法律法规引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当前,世界上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都非常重视立法,用法律和法规规范个体和企业的行为,比如有花园城市美称的新加坡,法律非常细致严格,甚至可以说到了严刑峻法的程度,公民随地吐痰,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公民乱倒垃圾,也要受到法律部的严厉制裁。

1994年,傲慢的美国青年麦克在别人的汽车上乱涂乱画,结果,被判四个月徒刑,3500新元罚款,笞六鞭,即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说情,也不过是减免为三鞭。以此可以看出,法律法规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不但要建立宏观的法律制度,尤其注重完善微观的法规体系,引导企业与公民的行为遵循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三是规划引导。政府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蓝图框架,是企业、居民、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需要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引导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应注意在保护自然景观、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使建筑、园林等人文景观和谐发展,使人类的后天的创造与大自然先天的美景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突出强调保护自然;城市的生态产业设计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建设生态型工业体系;城市住区的设计要考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建设能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社区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

二、充分发展、利用高新科技

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给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城市的一把利剑,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成果,不仅可以推动传统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可以节约能源,建设低碳社会。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新建居民区应充分利用密封性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使污染达到最小;要大力提倡城市居民使用低污染、环保型交通工具,发展电动汽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者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严格限制燃油汽车的通行,最大程度减轻交通污染。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开发新型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确保发展过程中无污染、无废物、低耗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引导整个城市走上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的道路,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此外,任何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相违背的,应此要立足生态城市长远发展,坚决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闭一些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防止出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使整个城市走向发展高新产业、利用高新技术的路子。

三、鼓励企业的赞助和参与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一个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居民的安居乐业,而且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中,企业责无旁贷。一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不单单要通过缴税纳税实现对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建设生态城市的义务,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以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可以让生态环境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治理环境污染可能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最终得不偿失,破坏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后患无穷,因此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生态规划建设,特别突出强调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鼓励企业赞助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协助,企业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可以提升城市建设规划的档次水平,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引导企业提供技术赞助,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比如,城市标志性建筑、绿化带、公园、休闲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可以向全社会企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无偿使用合理化方案,只需象征性给予企业奖励纪念品。同时,企业可以提供人工赞助,比如对生态城市绿地和花园的日常管理,可以就近转让给企业管理,让附近企业承担管理维护的责任,让企业赞助人工,维护日常的清洁卫生,既能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方便管理。此外,城市可以设立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委员会,鼓励企业赞助公益事业,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比如基金组织可以将资金用于发展图书馆、建立新型学校、创建平价医院等。

四、提高社会舆论和公众参与程度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既离不开企业的赞助支持,更需要全民参与。一个没有公众支持的城市建设是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和普及公众的生态意识,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引导居民摒弃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要逐步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提高市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主动向全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弘扬正义,鞭挞危害生态环境行为,监督好每个企业与公民,形成人人保护环境、人人重生态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9

Studies, USA

Charles H. Nilon,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SA

Karen S. Hollweg, The National

Academi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USA (Eds.)

Understanding

Urban Ecosystems

A New Frontier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2003, 523pp.

Softcover EUR 39.95

ISBN 0-387-95237-3

艾伦 R.波克维斯,查尔斯 H.尼龙,卡瑞 S.好来威格编

本书是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前沿的科技与教育新书。城市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城市的生态系统应该建立在社会、生物和物理成分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本书从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等几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阐述。

全书除引言外,共4章。引言阐述了理解生态系统是理解城市的一个关键。第1章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为什么理解城市生态系统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在地区开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关注环境保护的人士很重要,对科学和科学家来说也很重要。第2章分别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和前沿,详细阐述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给出了一个模拟城市生态系统的模型,提出了用具有相似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模型方法来理解城市,这是一个生态经济学观点;从社会科学角度出发,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和前景,介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框架和概念的历史渊源,并从已有文献、先例、重要概念和前景方面将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列举中国天津城市生态系统的人类生态学模型。第3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前沿,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因此,不仅需要从系统的、发展的角度,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生态学的前景;书中介绍了“从为城市的孩子”和“为孩子的城市”两方面来了解和关心城市生态系统,并用以色列的模型提出“生态考虑”,这一模型是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工具,可以阐述系统思考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从一个环境教育者的角度和经历来分析芝加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方法,提出把生态学课程作为大学环境教育的一门课程,生态系统管理教育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认为用环境管理系统可以促进更好的全面理解南非德班的城市生态系统。第4章未来城市生态系统的展望,城市生态系统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需要,阐述城市生态系统教育对可持续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贡献,并对未来城市生态系统教育的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未来10年城市生态系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本书写作清晰流畅,注重经验事实的讨论,具有管理学特色。本书对研究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本好书,对于学习一般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的研究生也是值得推荐的教科书。

王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篇10

一、建设生态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市的行动指南

生态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建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和“两河两湖水乡、绿色生态XX”的城市和市域环境定位,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全力打造“生态XX、绿色家园”的特色品牌,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步伐,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不断推动全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生态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等体系,不断壮大市域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态市建设必须确保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建立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全面、协调、持续稳定地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和整体优化。

三是生态兴市原则:生态环境优良是我市的一个比较优势,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一盆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黄淮海地区的“一个氧吧”优势凸显。必须牢牢抓住做足文章,做优做强“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品牌。积极实施差别竞争战略,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抢战国际、国内市场生态产业分工的制高点,促进XX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变生态优势为经济强势。

四是保护优先原则:环境资源属稀有资源,具有多种比较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开发中必须科学分析,按近期与长期统一、局部和全局兼顾为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应优先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再恢复”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市建设

基础条件分析

1、建设生态市的主要优势因素有:

(1)生态环境特征突出,部分资源优势明显。一是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XX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日照时数2235.3小时,年均降水量892.3mm,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二是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较高。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26.8%,居全省首位。三是境内河清湖秀,环境质量优良。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全省最低,境内从未发生过酸雨,主要河流、湖泊基本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

(2)以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工程为重点,“螃蟹之乡”、“意杨之乡”、“花木之乡”优势凸现,生态经济优势显现。一是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和项目进园区管理,工业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做好各工业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行项目进园区和产业布局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污染集中控制;2004年全市进园区竣工项目366个,总投资26亿元。全市有1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2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二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在沿湖地区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建成了有机大米基地1700亩、有机水产养殖基地10000亩。三是瞄准市场,大力膨胀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沭阳县把花木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一条重要渠道,目前,全县共有花木面积20.5万亩,全县花木年产值8亿元,农民收入的80%来自花木。四是引导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发杨财”。建成了江苏省杨树良种繁育中心,林农菌复合经营是全省的样板工程,木材加工业已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并成为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重要行业。林菌套作优势凸显,全市林菌套作面积达2.2亿平方尺,既消化了农作物秸秆,又致富一方百姓,“发杨财”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渠道。

(3)大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生态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000年6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我市各县、区被列入第五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泗洪县在2001年底率先通过了国家验收。全市创建省、市级绿色社区8个、绿色学校30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生态村15个。中心城市建成了省级

园林城市,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展顺利;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⑷区域潜在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成本低。我市地处苏北腹地、淮海经济区中心,接受陇海、沿海和沿江三大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降低发展的探索成本;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⑸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较大。由于长期的投资不足,传统产业不发达,无法和其它地区竞争发展传统工业,客观上具有结构调整的空间优势,有利于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2、生态制约因素

⑴自然因素:受区位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市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河流、湖泊受上游客水污染,加之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扬沙扬尘天气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⑵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农灌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土地垦殖率较高,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部分水体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控制。

⑶社会因素: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传统农业观念根深蒂固,各类人才紧缺。人口总量中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仍较高,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较为严重。

⑷政策因素:政策法规建设在生态建设中极其重要。目前我市在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够健全,缺少一个按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的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政策体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生态市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13年的努力奋斗,至2017年,把XX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二)阶段性目标

1、第一阶段:启动期(2005—2007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初步建成生态经济支持体系,完成生态市的体制建设、产业转型、典型示范和能力培育。

2、第二阶段:重点建设期(2007—2012年),建成一批生态工程并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以拓展绿色产业作为重点,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绿色经济目标,初步形成优质资源、良好环境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基本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3、第三阶段:发展完善阶段(2013-2017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巩固和完善已进入的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社会。

三、明确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一)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生态效益型工业

⑴优化产业结构,接受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城市拓展的新建区、财政收入的主产区、体制创新的实验区,而且更是招商引资项目、接受产业转移的承载区。

一是分类指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充分体现行业功能特色。根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状况、企业集群和产业配套延伸的内在要求,市经济开发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经济和支柱企业的创业平台,县区工业园区主要是区内农副产品加工业、地方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载体,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则是以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禁止不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园区,市经济开发区和宿豫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新引进的造纸、印染、医药、化工等项目要全部进入市经济开发区北区建设。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积极推进以资源再生为主导产业的环保工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充分利用XX废旧资源回收产业优势,形成以废旧金属、废纸和废旧塑料再生加工项目为支撑的新技术产业园区,吸纳这方面项目的产业转移。①金属材料回收再生及加工业,重点引进和研发高效回收再生铅技术和设备,生产合金铅、氧化铅和硅酸铅等产品。②废纸再生主要生产用途广泛的高强瓦楞纸、黄板纸等包装用纸。③塑料制品产业要重点发展板材、管材新型材料和汽车、机电仪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配件配套设备。④环保产品及技术开发主要从事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生活污水资源化技术、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⑤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城市垃圾资源化、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等行业,加快对先进、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规范和培育环保市场。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市域危险废物的集中安全处置进程。

三是加快实施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各工业园

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集中供热和污染物集中控制工程。同时要结合XX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园区内有计划地建立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关系,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加工链,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得园区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之中。

⑵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调整改造化工、水泥、热电、印染等污染行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要把节能降耗、减少排污、实施污染全过程控制、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纳入生产管理。大力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京杭大运河沿岸(两岸500米以内)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市区段(通湖大道至开发区大道)沿岸企业实施“退二进三”措施,其它段有计划搬迁,逐步将沿岸工业企业迁入各类工业园区,实行污染集中处理。

⑶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循环型项目和企业。按照高技术、外向型、上规模、创特色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丝绸、农用工业、新兴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

2、生态农业

发展以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及加工的优质农产品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基地,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发展杨树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日趋成熟的栽植技术,科学育护,更新品种,扩大杨树资源总量,实现“空中看XX、森林盖大地”的总体目标,实现林业兴市、林业强市和林业大市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进程;积极发展花卉产业。新崛起的花木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花卉及相关产业(土地流转、科研、销售等),促进花卉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突出发挥水产业优势,抓好渔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市场需求,以开发创建优质品种、绿色食品为目标,以稻田养殖、围网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的名特优新水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开发创汇渔业生产,在一些沿湖地区建立大规模河蟹、青虾、银鱼及龙虾仁加工等水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加工基地。

3、生态旅游

X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第一江山春好处”之誉,为全国著名的水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动本地区旅游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突出特色,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体验、人文风情、田园风光等特色旅游项目。

4、绿色消费

鼓励开发和营销生态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制、开发无污染、不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控制和禁止生产、销售含磷洗涤剂,使用可降解无毒性、可循环利用的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品牌;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争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食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

(二)构建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突出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有序开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格局。

1、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优化森林结构。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协调发展,沿路建成绿色通道,沿河形成防护林带,湖区形成自然景观,农田建成高标准林网,庄台建成生态景点。发展林业集约生产。重点建设林纸一体化、人造板、林产化工企业以及外资、私有经济创办的基地林,推进林业强市进程。同时大力发展环保型人造板、天然香精香料等林产深加工产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打击猎捕野生动物的专项行动,做好洪泽湖、骆马湖、黄河故道等湿地保护工作。

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保证基本农田质量和面积;加大荒地、荒丘、荒滩等“三荒”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推广以节水灌溉、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保护好土地肥力。

3、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制定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全市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制定主要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加强河岸和河床整治,强化采砂管理;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改革水的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机制,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引导节约用水,创建节水城市。

4、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

我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向连去港送清水重要的调水送水地区之一,调水通道的京杭大运河、徐洪河、淮沭新河以及调蓄水库的洪泽湖和骆马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也是我市涉及生态安全地区之一,为此,我市设立了洪泽湖洪水调蓄、骆马湖湿地、淮沭新河饮水源、古黄河四大生态功能保护区,出台了《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严格生态

功能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禁止一切产生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冻结征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湿地。切实维护其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

5、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突出解决矿业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促使采矿权人全面履行环境保护措施,禁止新建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的开采项目,对已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的采矿行为注意提出整改方案。

(三)构建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

1、建设生态型城市。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建成凸显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园林城市。扩大城市绿色空间,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绿地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有效整治城市居民区生活环境,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加快整治城市内河以及餐饮业油烟污染;推广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严格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对全市废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积极开展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创建活动。

2、建设生态型绿色社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太阳能利用与节能、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生态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开展绿色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3、发展生态型村镇。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不断改善村镇环境设施,加大对“脏、乱、差”治理力度,加快改水、改厕、改路步伐,推广使用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卫生公厕,突出河沟的污染治理,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推进沼气生态村建设步伐,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改善村容村貌。

(四)构建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污染。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增施有机肥,使用土壤改良剂,减少和抑制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综合整治养殖业污染,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五)构建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洪涝干旱灾害防御工程。以工程措施为主体手段治理洪患,全面提高我市骨干防洪河道地的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灌溉和调水能力。同时依据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抓住机遇,加快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建立健全全市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疫病诊断检疫中心,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我市动植物病害、疫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服务能力达到先进水平。

(六)构建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

加强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持。加强生态市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监控、流域水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和生态重建等基础领域的研究;鼓励开发绿色工业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态种养模式等绿色产品和循环经济新技术。推广生态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高效低耗、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监测监管网络。建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整合环保、农业、林业、土地、水务等行业监测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以及生物安全、农林畜牧渔业病虫害、环境污染事故等的预报,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生态建设绿色标准认证体系,适应绿色贸易新趋势,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市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建立生态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民主决策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