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康复治疗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抗甲亢药物;妊娠期甲亢;孕妇;胎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5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4-02
有报道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在育龄妇女的发病率为1%左右[1],而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无论对于孕妇还是胎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2]。本研究通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抗甲亢药物治疗妊娠期甲亢时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治疗妊娠合并甲亢的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3年7月至2013年4月住院患者,妊娠期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并服用抗甲亢药物的孕妇57例,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2545±365)岁,胎周28-41周,平均(3325±546)周。并选择同期56例正常育龄妇女,平均年龄(2410±355)岁,胎周平均(3401±499)。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妊娠合并甲亢组设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122观察指标①孕妇情况:早产、甲状腺危象、先兆子痫等发生率;②胎儿情况: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新生儿畸形、新生儿低体重。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观察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分值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胎周等方面比较,P均大于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2抗甲亢药物对孕妇的影响57例孕妇中出现早产4例占702%,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危象1例,占175%,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先兆子痫1例,占175%,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抗甲亢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观察组新生儿甲亢的患者为1例,占175%,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新生儿畸形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31妊娠合并甲亢的病因及影响在妊娠过程中,由于母体甲状腺的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使母体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也随之变化,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其次为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3]。甲亢对孕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早产、甲状腺危象、妊娠高血压[4],而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胎盘传递,表现在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异常、低体重及畸形。本研究中,新生儿甲亢的患者为1例,占175%,新生儿畸形3例,占526%,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与有关报道结果相似[5]。
32妊娠合并甲亢的治疗妊娠合并甲亢的药物,主要有丙基硫氧嘧啶及甲亢平等。有研究显示[6],妊娠早期服药甲疏咪唑使发生畸形的危险率明显增加,丙基硫氧嘧啶可能引起肝损害,控制妊娠期甲亢,妊娠早期优先选择丙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为二线用药,妊娠中晚期优先选择甲硫氧嘧啶。大量研究证明[7],危险性的发生与抗甲亢药物的种类有关。因此,合理使用抗甲亢药物,并给与早期、规范的指导,对于孕妇及胎儿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rassas GE,Poppe K,Glinoer DThyroid function and human reproductive health[J]Endocr Rev,2010,31:705-755
[2]时娟娟,闫莉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问题研究[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14(1B):113-116
[3]黄鑫,李莹莹妊娠合并甲亢的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21
[4]Sheffield JS,Cunningham FGThyrotoxicosis and heart failure that complicate pregnancy[J]Am J Obstet Gynecol,2004,190:211-217
[5]周佳雁,马向华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妊娠的关系[J]医学综述,2011,17(4):591-593
篇2
在临床上,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1],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除了药物,还有相关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介入了康复治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家庭负担就会大大地减少。本人自接触康复病人以来对脑卒中患者影响肢体功能康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相关因素
1.1病人因素
1.1.1知识的缺乏大多数的康复病人对康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新生事物不能完全接受,甚至有些病人患病后记忆力较以前下降,反应迟钝,影响相关康复知识的接受,造成知识的缺乏。
1.1.2依赖心理过强脑卒中的病人普遍是中老年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觉得养老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又加上自我保健意识淡漠,在住院期间,一切事情依靠医护人员或家属,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1.1.3角色的不适应病人在发病前是家里的顶梁柱,病后留下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一下子成为了“无用之人”,这种角色转变,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出自卑、自弃、固执、喜怒无常等,因此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的有效治疗。
1.1.4训练不能持之以恒当病人同意介入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后,不能做到持之以恒,一是对康复治疗的意义认识不足,二是近期效果不显著,感觉康复治疗的过程过长、单调,总觉得训练的项目过于儿童化,甚至不能专心致志,影响训练效果。
1.2护理方面因素
1.2.1观念陈旧护士本身角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临床护士只注重各种临床治疗,不重视康复,对早期康复意义认识不够,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不能正确认识角色多元化,医院开展康复指导范围小,造成出院后病人得不到继续康复指导。
1.2.2开展康复指导动机不明确由于临床上护理人员少,工作繁忙,对病人缺乏耐心、细心的照顾及健康教育,不能对病人早期康复(如良肢位的摆放等)进行有效指导。
1.2.3缺乏有效沟通近年来我国护理学虽然采取了人文护理教育,但大多数的护士在校只重视专业学习,忽视了人文科学培养,心理和沟通知识学到的更少,而且不能实践于临床,又由于脑卒中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理解、记忆障碍,更不能使用有效的信息跟患者进行交流。
1.2.4康复训练的时机掌握康复护理是否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非常重要,由于早期康复没有被足够重视,例如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及病情稳定后的被动活动肢体、关节活动度的打开、避免肌肉萎缩等直接影响康复的效果。
1.3其他因素
1.3.1家庭支持不到位家属缺乏责任感或知识,现在大多数家属以为向医院交了钱就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交予医院,常常忙于工作,不能协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1.3.2家属对病人过度呵护家属觉得照顾病人是自己的义务,于是对病人百依百顺,什么事情都由自己帮病人完成,从而造成病人缺少机会去锻炼自己。
1.3.3社会支持不到位一是病人的康复时间长,费用多,医保不能到位。二是社区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深入到家庭,造成康复指导中断。
2对策
2.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脑卒中后半年内约有50%以上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例如抑郁、焦虑等等。住院科室的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安慰、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告诉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完全可以减轻残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其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心理治疗发挥作用,协助病人转变角色,鼓励患病较轻的病人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指导患者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内容。鼓励患者用正常的运动模式来进行日常活动,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时的活动是主动辅助的,随着个人运动功能的改善转变为主动随意活动,但重要的是康复计划的进展必须保持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避免失败而使患者受挫,并加强对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
2.2对护理人员进行多元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采用科室学习、外出进修等形式,树立以“病人康复为中心”的观念,从主观上让他们了解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增加护理人力资源,并对这项工作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定期开展病人、家属座谈会,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能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在急性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
2.3扩大康复指导人群住院期间,我们不仅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而且还要对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形成康复治疗师-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锻炼模式,全面实施康复计划,不至于病人出院后中断康复训练。
2.4定期随访对出院后的病人定期(半个月、1个月、2个月)进行随访,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指导,并留电话为患者随时提供帮助。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影响康复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了康复率,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焱,张莉琴,张永文.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3,18(12):944-946.
篇3
我国传统医学对中风早有认识,在病因、病机及治则上屡有阐述,但由于认识所限,中风痉挛状态在中医文献中记述较少,散见于“中风”、“非风”、“杂风”等病证中。痉挛常见于气血所伤,痰浊横阻,客于经络,大筋挛短,挛短为拘者.
大多数中风偏瘫病人伴有肌痉挛,明显的痉挛状态约出现在发病后3周,一般可持续3个月左右,多由于误治、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永久地固定下来,临床表现为速度依赖性的机体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笨拙,协调活动异常。下肢肌痉挛引起的步行能力异常也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1]患者下肢痉挛状态的存在,可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中风患者的康复中,评估和恢复患者的步行能力是主要的康复目标。[2]中风后足下垂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通常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及小腿前侧及外侧肌群肌力减退造成的足背伸肌/趾背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内翻及足跟不能正常着地,而显得患侧较健侧长,同时由于膝伸肌痉挛使得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划圈步态”.这对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很不利.寻找有效的方法缓解下肢痉挛状态,打破伸肌痉挛模式,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是中风后偏瘫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康复医学在中风的认识渐为深入,作为中医康复医学研究范围的偏瘫痉挛状态,可以被看作一种障碍,是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风后足下垂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通常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及小腿前侧及外侧肌群肌力减退造成的足背伸肌/趾背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内翻及足跟不能正常着地,而显得患侧较健侧长,同时由于膝伸肌痉挛使得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划圈步态”.这对患者行走、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很不利.寻找有效的方法缓解下肢痉挛状态,打破伸肌痉挛模式,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是中风后偏瘫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3]
笔者先后在两项课题研究中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运用传统中医以及现代西医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不同的组合进行治疗,然后进行疗效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药浴疗法可直接作用于局部,药物通过皮肤直达患处,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回流,消除瘀滞及消除局部疼痛与水肿的作用,使气血顺畅,筋脉得以濡养。同时药浴时使用的温热药液由于热作用,也可以使血管扩张,促进静脉血回流。[4]对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推拿能通过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等途径改善机体内环境,增加机体营养。通过神经反射,生物反馈功能恢复机体功能。[5]推拿改善痉挛状态的作用往往被笼统地概括为行气活血、舒筋活络、镇痛解痉等,缺乏对缓解偏瘫痉挛状态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 未能意识到偏瘫痉挛状态推拿早期介入的重要性。推拿治疗与现代康复技术存在共同之处, 但推拿手法基于中医传统理论, 治疗方案更为复杂, 更具个体化。因此, 借助康复机制研究的手段和指标对推拿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现代研究, 为中风偏瘫的推拿治疗介入时机提供理论依据[7]康复医学在中风的认识上逐渐深入,针灸较多的应用于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用现代康复理论指导针刺选穴,以拮抗肌侧选穴为主,促进肌张力的动态平衡和恢复正常运动模式,对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肌电生物反馈可引导患者学会根据不同的肌电数值体会肌肉紧张和放松的感觉,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能达到按治疗需要自我调节肌电电压,使肌肉放松或紧张,肌电生物反馈与低频电刺激相结合,[8]通过治疗仪探测患者主动胫前肌收缩产生的肌电信号,达到阈值则促发仪器产生低频电脉冲刺激胫前肌,产生胫前肌收缩,防止胫前肌萎缩,改善肌肉收缩状态,同时利用胫前肌收缩产生交互抑制效应,抑制跖趾肌的痉挛,协调了主动肌群与拮抗肌群,恢复肢体的随意运动,对克服下肢异常运动模式具有较好的作用.
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中风后下肢痉挛都具有不同的疗效,但通过研究发现运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治疗手段进行早期干预,总有效率比单一手段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提高10%-20%。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治疗手段应用中风康复操作规程,并采用现代医学研究的科研设计原理和方法,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规范的、客观研究和评价.确保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师完成一系列的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胡勇善主编,新编康复医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9.
[3] 朱韫钰,熏洗治疗结合Bobath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患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7(8),497-498.
[4] 门志涛 张宏 《按摩与导引》200824 (2 ):46.
[5] 孙忠人,刘刚 ,李晓捷 促通拮抗针刺法促进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60-61.
[6] 赵建国,曹辰虹,徐振华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现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2):96-98.
篇4
【关键词】 脑卒中;神经康复;效果
脑卒中又称中风, 是一组突然起病, 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病, 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一系列的临床病征, 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 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亦是重大摧残。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在发病后数天开始, 可通过代偿机制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而早期积极介入的康复训练可使受损肢体重新获得意识支配, 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1]。目前, 不仅在部分基层医院, 而且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对脑卒中早期神经康复的重要作用与积极意义认识不够, 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 为了提高大家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意义的认识, 作者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与统计, 随机抽取本院神经内科与康复科收治的66例脑卒中患者, 给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 观察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116例脑卒中患者。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其中, 康复组纳入66例患者, 对照组纳入50例患者;康复组平均年龄66岁, 其中, 男女性别比40:26, 随机纳入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分别为22、44例, 患者偏瘫肢体左右比为36:30;对照组平均年龄57岁, 其中男女性别比32:18,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分别为12、38例。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情况、性别、年龄、患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按照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指南》, 所有患者从症状到影响像学检查均符合纳入标准, 诊断明确。
1. 3 方法 两组患者对症接受常规的治疗与护理, 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周进行1次功能评价, 评定内容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初次神经功能损伤评定与认知障碍评定, 由专业康复医师按三个阶段介入康复治疗与训练, 训练2次/d, 30 min/次, 指导患者出院后相关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对照组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 不接受康复介入治疗。
1. 4 本次观察的结果以患者各次评定为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恢复>18%有效, ≤18%为无效。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P
2 结果
如表1, 表2结果显示:康复介入组患者经过2周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有效率85.0%, 对照组为47.5%, 统计显示, 康复介入组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 人体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在损伤后早期可通过机体的代偿机制, 实现神经系统的重塑和功能的重组[3]。从上述结果, 可以认识到, 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良好效果。
对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作者对介入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早期神经康复的时间多在病情稳定后2 d内进行, 这符合神经的再生原理, 神经恢复的关键时间窗内通过神经促通术, 使患者平均经过35 d的康复治疗收到明显疗效。康复组经治疗后不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 而且数据显示康复治疗组患者ADL能力评分远远优于对照组, 同时脑卒中后继发性的神经损伤及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恢复具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25.
[2] 周洁信, 王凭, 张强.康复训练结合部分发音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性痉挛型构音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1):62-63.
篇5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病的经济负担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前列。精神病有病程长、疗效差、复发率高的特点。而这类病人的康复往往以家庭为主。
康复的目的
首先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其二制订计划: 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
1 康复管理内容及形式
1.1康复前由主管医生向患者做心理治疗,个别交谈,并进行NOSIE评定量表评分,然后视患者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心理因素等指导,在训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 多的关怀,鼓励他们多参与各项娱乐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并指导其处理好各 人际关系;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在社会上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信任度;并对患者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法律知识、伦理道德、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1.2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有利于病情稳定。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如养花、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包括个人生活,经常强化病人的记忆,鼓励病人多用脑、多看书等,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对患者家属主要在家庭知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让家人监护。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激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
1.3让家属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及全面康复,通过功能改善及环境条件改变促使患者日后重返社会,而力争成为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有用之人。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的精神卫生水平,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进一步改善病情,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进患者康复。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富有同情心、责任心。有效的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分清康复的人群
不管是年龄或性别其康复管理均达到70%,康复人群越多效果越好。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都要使病人和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的危害及健康度生活方式。对于急慢性患者除了长期按时服药,还要合并康复治疗半年以上是非常必要的。正确认识抗精神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更好的对精神病康复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发挥心理协助系统的作用.必要时应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消除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反应。
3 体会
篇6
1康复锻炼对骨科病人健康恢复的重要性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3]。护士是医师治疗后病人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病人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病人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病人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效果,导致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使病人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的发展状况不均衡,医院的等级差别明显,三级医院的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较好,医院及科室能够定期组织讲座,每年选送护理人员进修,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但是,三级以下医院的骨科护理就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师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师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康复锻炼工作[5]。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3.4双向引入,提高素质
我国的护士平均年龄较低,平均护理工作时间较短,与美国护士平均工作年限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所致。高年资的护士可以积蓄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刚走出校门,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所无法直接获取的。因此,我国的骨科医疗护理专业应从人才引入和人才留住双向入手,引入高学历、高技能的新生人才,留住高年资深护士,并为高年资深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通过双向引入,提高素质,让高年资护理人员有进取心,又让新生人才有方向感,对于提高康复护理专业质量必将发挥较强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篇8
【摘要】康复医学起源于西方,在中国刚发展不久,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人口老年化,工伤事故发生率的上升,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都让我们看到康复。通过对江苏省部分二甲及以上综合医院的康复科调查显示康复科建设还不容乐观,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阻碍康复科发展的缘故。
【关键词】康复科现状 阻碍康复科建设 分析
康复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是从传统预防、治疗医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成为现代医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指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对伤、病、残者进行训练、治疗以减轻其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其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和重返社会。卫生部现己成立了康复处;全国也成立了康复医学研究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了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等。200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重申“发展康复医疗”。2002年8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6部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于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2011年4月14日卫生部印发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 建立康复科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人口素质、健康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国家的最终目标,特别是要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给康复医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人类的疾病衰老、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疾病、损伤、衰老等造成功能障碍就要依靠康复医学来康复,康复医学就要发展。
1 人口老年化:第六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有关资料表明老年病者中有59%需要康复。
2 病伤残者增多:老年人中易患心血管病,糖尿病。残疾人总数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6.34%。随着现代化的提高,交通事故,工伤事故都将提高。需要康复的人群将增加。
3 康复的有效性:在中风偏瘫患者中1989年WHO调查经过康复后生活能自理占60%,复杂活动需要帮组有20%,工作年龄中30%恢复工作。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1100+病例)肯定了早期康复的疗效。"至今年3月,中心已为1377名康复人员提供医疗及相应康复服务,其中1342人接受假肢矫形服务,有1252名已完成安装假肢或矫形器;为2000多人提供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为1178名地震受伤案例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服务;为434人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协助康复人员重返家庭及完全融入社区。"来之德阳一家康复中心[1]。这些都将说明康复的有效性以及给社会带来了方便,也要求我们发展康复事业。
所以,了解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建设情况以及分析阻碍康复科建设的缘由,这将给有关部门一个参考,从而加强康复科的快速建设。而从需要康复的患者来说也给他们一个参照,江苏的康复机构能否满足他们的需求。
本次调研主要是根据2011年4月14日卫生部印发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来设计问卷。问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问答。一是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建设情况;二是阻碍其康复科以及相关康复项目没能正常开展的原因。调研的形式是走访江苏部分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然后收集整理,进行资料的分析。
二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现状及分析
1 独立康复科建设: 83家医院中有28家没有独立康复科即33.7%没有独立康复科。苏南仅占42.9% 苏南的经济明显优越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医院的建设需要经济的扶持。康复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它占有场地面积大,也需要各种仪器。同时康复病人也不同于其他病人,他们的疾病没有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威胁而只是生活质量的降低。所以对经济跟不上的病人来说康复也就没有必要。病原少了,不赚钱了,医院也就不再想投入康复科建设。调研中苏北几家医院写道地方经济落后跟不上。所以康复科的建设也依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才会对更高的生活质量上追求。没有独立康复科中78%医院都有传统医学中的推拿、针灸科。83家医院中64.6%的医院都有推拿或针灸科。说明中国的康复中大部分带入了中国传统医学。它也可能是在中国传统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
2 三级医院优越于二级医院:从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分开来分析,二级医院康复科医师人数平均3人,治疗师4人,床位25张,治疗室面积262.4平方米。三级医院康复科医师人数平均6人,治疗师9人,床位34张,治疗室面积554.7平方米。至少在这几方面上三级医院康复科优越二级医院。然而康复是对大众病人,而三级医院一般都在大的城市,而康复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和有各种功能障碍以至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加上一些急性伤病的患者和手术的患者,需要康复的人群很多且集中在农村和社区。且康复是一个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也不像其他科室的病,带些药回家就能治好的,而需要到治疗室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所以对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中的三级医院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应该加强社区医院以及二级的县医院康复科的建设,才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3 医务人员对康复认识单一:康复医学是一门边缘性和跨学科性的学科,它与各科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脑外科,骨科等。然而我们也看到人们对康复知识的不了解甚至医院的一些专科医生对康复医学都了解甚微。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康复医学没有得到一定的发展。为扩大病源的发展需要其他学科间的紧密合作。然而54家有独立康复科的综合医院中仍有7家明确表示没有与其他科室协作,6家医院没有表态。这也就阻碍了康复科病员的发展。因为康复科的病人大多是经过其他科室治疗过使其度过危险期。所以其他科室的参与能为病人介绍康复使其接受康复治疗,同时也促进康复的发展。然而为什么康复科没能于其他科室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以及病人没能得到康复的早期介入?这可能是与医务人员的意识淡薄有关,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大多是由其它科室的医务人员经过简单培训而进入康复科他们对康复没能有深刻的认识。康复的责任之一是为临床提供早期的专业的治疗,工作任务是功能测评和功能的训练。然而有38.9%的医院都没有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大量资料证明,在治疗过程中,康复越早介入,效果越好,许多临床医生的经验也证明这一点。之所以提倡早期介入,因为各种疾病如果长期卧床、静止不动将会出现废用综合征,如关节挛缩、肌萎缩、心肺功能下降等。这些废用综合征如果早期介入康复治疗,那么可以完全预防和减轻严重程度。这些在其他科室是难以用药物所能达到的。中国的康复来之国外,所以中国的医生对康复认识不够正确,康复意识单薄。他们认为康复与他们无关。而病人能否得到早期的康复介入关系到每一科室的医生。
Rusk教授认为:“应当把康复的观点和基本技术成为所有医院医疗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使之成为所有医师的医疗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复不仅是康复专科医师的事,而且是每一位医师的事”。所以综合医院的医生包括其他科室的医生都要充分的认识现代康复医学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以及充分发挥它的职能才能建设康复学科。康复应先在医务人员当中普及之后才能普及到大众人员当中也才能发展康复医学,使其造福人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 康复科制度不够完善:调查结果显示18.5%的康复科没有建立专门的制度。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科室发展的制度能规范好科室每一个成员,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与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能形成一个融洽的竞争的有序的工作环境。又由于康复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它不仅仅有康复医师、护士还有康复治疗师,且病人与康复治疗师的接触最多。一个严格的制度同时也能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医院领导及康复科主要负责人应及时制作完善科室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作业。但也由于康复医学在国内刚刚发展,不能像其他科室在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有完善的制度以及每一种病都有自己的治疗指南,所以康复医学科的建设需要每一医学人员的贡献而不是医院单独的事情尤其康复医学的治疗指南的制定它需要专家们的共同讨论共同的临床案例得出的结果。
5 康复人才紧缺:所有有独立康复科的医院共有179名康复医师即每一医院平均只有3.3个康复医师。远远落后与其他科室的医师数。而康复工程人员共只有9人。康复科最主要的人员康复治疗师平均也只有约6人。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康复医学界的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不仅给病人的恢复带来不便同时也阻碍了康复科深入的发展。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各医学高校应加强康复医学生得发展。国家也应从资金上对康复人才培养给予投入。
6 康复治疗项目单一:在医院开展的治疗当中58.4%的医院没有明确表态。这可能是他们仅仅开展了理疗、针灸、推拿而没有其他的治疗或有也是很少的几种治疗方法。也可能是由于卫生部要求二甲及以上医院要求必须有独立的康复科,而他们也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而把相关科室改建为康复科。所以有64.4%的医院都有针灸推拿科。如果是这样那么相关医院应转变观念,针灸、推拿、理疗不代表康复。然而他们只是康复中的一分支。康复应有物理、作业、言语吞咽、认知、心理等全面综合的康复。美国心理学家Maslow的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提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功能障碍这会使他们停留在五个需要当中的一个。然而功能障碍者也有需要。所以我们要有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康复治疗才能使其重返社会,减少社会家人的负担。调查中有进行心理治疗的占26.1%。康复工程有21.7%,认知治疗43.5%,言语91.3%,物理治疗100%。医院不能仅仅停留在较单一的康复治疗当中。康复医师不仅要有临床的经验与技能而且要有全面的康复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康复疗效。做好康复的临床服务与科研。而且康复也深入了很多疾病当中,如老年康复,儿童脑瘫康复,神经康复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多种康复技能
7 病房缺少:康复科尤其是它的治疗室需要占有很大的面积才能做好病人的康复训练。36家明确写出康复治疗室面积平均每家医院有450.6平方米。康复病人的步态训练要有长廊。语言及听力训练的病人要有专有安静的治疗室。所以就江苏医院康复科的现状。很多医院做不到病人的全面康复。当然治疗室不仅仅要有适合的占地面积,同时治疗室的设计也应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病人的需求来设计。康复病人一般是功能障碍者,所以设计应追求无障碍。对于儿童的康复治疗室应在色彩上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而不让其有抵触医院的心理。而偏瘫的患者治疗室应该是没有阻碍的台阶等。
三 阻碍康复科建设的缘由及解决方法
1 诸多因素阻碍康复科建设:在调查中的28家没有建立康复科的医院13家表示没有资金的支持。60.7%的医院说专业人才的缺乏,这在前文中显示的调查结果中的康复医师数,康复治疗师人数也有体现。还有就是担心就诊的患者不多,医院的领导不重视,缺乏社区的支持等。这些原因都在阻碍着康复科的建设。
2 如何才能去除这些因素呢?而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建立一科室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对于资金、人才、领导不重视的原因可归纳为康复科不太盈利,所以医院也不想投入。而且康复科占地面积大,设备种类多而贵。人才的缺乏国家相关部门已在解决。2004年卫生部、教育部发文(卫科教发[2004]167号)将康复治疗专业列为医学相关类教育。在年招生总数中本科所占比例有2002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40%左右。2006年不完全统计国内有40多家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教育。资金也不是医院所能独立承担的,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随着医改药品零差价销售的发展,医院的盈利主要是相关手术,检查,治疗等费用。然而康复正是基本不用药物治疗而是手法、仪器、相关训练的治疗的科室,它在以后的科室竞争中会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医院从长远的盈利角度看应该建立康复科。就诊患者不多的原因,一,可能正所有些医院表示,地方经济跟不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会 最求高质量的生活即当功能障碍时就会要求治疗。二,患者康复意识的淡薄不知康复。所以为了把康复知识,有关技能推向人群,联合社区做好康复医学的宣传,普及康复知识。
数据中54家建立康复科的医院,阻碍其康复科发展的原因类似与没有建立康复科的医院,主要是资金、人才。但从数据中可以发现建立康复科的医院中仅有5家担心就诊患者人数的少。所以只要医院的康复科发展了,病源还是有的。
总之功能障碍者回归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的也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我们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康复科的发展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陈仲伍:我国现代康复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50):261--265
篇9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垴卒中;社区;康复指导
作者单位: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脑卒中是我国的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00万人,幸存者约500~600万人,其中约有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一组资料显示,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42.3) 1],不但患者非常痛苦,其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十分沉重。为此,开展脑卒中康复,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取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初发脑卒中且病情稳定重返社区的患者13例,其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自愿接受康复训练,同时患者家属亦积极配合治疗。入选患者在本研究开始前,均未给予系统的社区康复治疗,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2~84岁,平均(69.24±8.39)岁;脑梗死27例,脑出血13例;从起病至开始社区康复时间为1~8个月,平均(3.62±2.60)个月。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急性期均经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生命特征稳定后开始综合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
1.2.1 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障碍情况采用主动与被动训练。先作被动运动,方法是术者一手握住患侧关节近端,另一手握其肢体远端,缓慢活动关节,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或引起疼痛时为止,每日3~4次,每次时间逐渐延长,同时指导患者自行用健手握住患手作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可指导进行主动运动,如仰卧伸手、抬脚、大小关节屈伸转动,逐渐起坐、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绳、提物等运动,逐步提高肌力和关节功能。并进一步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抓握、捻动、扣扭扣、用匙筷、翻书报、编中国结、剪报等以提高生活技能。并对作业治疗成果进行评比展示,把脑卒中的社区康复活动融入到趣味活动中。
1.2.2 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疗程长,见效慢,患者常有焦虑、抑郁、烦躁、缺乏自信等心理特点,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病情,给患者支持和鼓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为此我们采用作业、阅读、文艺等心理治疗法,耐心引导、热心关注,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心理上接受治疗,使患者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1.3 评定方法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Meyer评价(simplified FuMeyer assessment,FMA) 2],满分为2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a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满分为100分。每位患者出院时进行第1次评分,第4、12周进行第2、3次评分。
2 结果
经过社区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了显著的改善,患者基本能实现生活自理,有各种自卑心理的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截至于2010年12月,共有40例脑卒中患者完成社区康复,其中显效28例,有效9例,无效3例。
3 讨论
脑卒中所致偏瘫在临床上很常见,很多患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便回家等待自然恢复。但因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3]。社区康复可为此类患者提供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环境。对肢体瘫痪伴有多种慢性病的重症患者,劝其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被动及主动功能训练;对行动不便的轻症患者,建立家庭病床,社区医生定期到家中进行康复治疗;对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组织起来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组活动。
社区康复锻炼所设计的动作应简单、规范和易学,而且要取得家庭的支持。由于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需长期看护,患者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此时,家人的陪伴、鼓励和督促有利于加快功能恢复的进度。并要使患者及家属有足够的认识,树立信心和耐心。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力保证。发病后3~6个月,尤其是3个月内的康复训练是最理想的选择。在这个时期,通过运动再学习,使得大脑功能重建,达到身体各部分运动功能的协调,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贾子善,吕佩源,闩彦宁.脑卒中康复.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10
1. 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6年1月一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躁狂症患者94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为47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0一59岁,平均(45.6 18.2)岁;病程2一12年,平均(8.211.3)年。对照组男23例,女24例;年龄22一58岁,平均(45.5 18.3)岁;病程2一12年,平均(8.0 11.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正式启动。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护理、常规治疗护理、心理疏导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2. 1健康教育形式①个别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全面评估患者基本病情、心理状态等,采用一对一讲解的方式进行健康指导。②集体健康教育:住院期间,统一组织躁狂症患者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就某一健康课题,对其进行积极的健康指导。③互动式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一系列健康教育方式,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共同选择适合患者的教育形式。教育方式涉及口头讲解、图片示范、文字教育、游戏启发等。
1.2.2健康教育内容①人院初期:人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对其进行系统人院指导,向其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各项检查口的和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陌生感和不安感,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调整心理状态。②住院期间: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系统性疾病健康知识宣教,比如躁狂症基本知识、治疗方法、临床症状、不良情绪影响、药物治疗重要性、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等,尤其重视告知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与病友、社会等进行积极交往,以增强治疗信心。③出院前期:详细介绍遵医嘱按时用药的必要性、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合理睡眠、自我调理方法等,叮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际交往,以更好融人社会;告知复诊时间、地点、内容、病情观察和预防复发的措施等。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①两组临床症状变化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进行评估,共涉及11个项口,各项口由轻到重采用0 }4分评分法表示,得分越高,提示情况越差[z}s②两组治疗依从性采用自制问卷评估,以100分为满分,评分包括完全依从(> 80分)、部分依从(60一80分)、完全不依从(< 60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x士‘表示,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躁狂症量表评分十顶前,两组躁狂量表伴分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研究组躁狂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to2. 2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治疗依从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情感障碍性疾病,躁狂症患病率较高,其主要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关键,是采取积极措施,对其精神症状进行控制,有效缓解病情[3J。但多数躁狂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不良心理,加上缺乏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正确认识,极易影响其治疗依从性,不利于改善生活质量,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