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质量管理;计算机;发展

前言

近年来,质量效能型转化成为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也从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朝着科技密集型转变,管理内容涉及多,因此,引进现代的信息管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最大程度的适应以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实现管理质量的提高。

1 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及要素

所谓质量管理体系是指控制与指挥质量的体系,是保证产品、过程与服务质量满足要求,由组织机构、程序、活动及资源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工程单位质量管理是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四个过程要素组成。管理的目的使这四个要素更加清晰,运转高效,建立明确的管理意识,促进管理质量的提高。

2 现代信息管理系统的阐述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基础设备,建立的现代管理系统,是采用手工作业的模式,进行数据的分析、计划与控制及决策,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位企业的经营提供有效的支持信息,为企业做出准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除了这一系列的基本功能外,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还必须要具备预测、计划与控制及辅助的功能。

所谓的数据处理功能就是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输入传输、存储、加工及输出一系列功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预测功能则是指采用现代数学、统计与模拟方法,以过去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情况进行有效预测。而计划功能就是根据企业提供的约束条件,对各职能部门的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提供有针对性的计划报告。还需要具备控制功能,就是根据不同职能部门提供的数据,对计划的履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执行情况与计划情况的差异分析,找到原因,及时解决。最后是辅助决策功能,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及所存储的大量数据,及时算出最佳答案,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3 现代信息系统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是以企业网络为基础开展的建设,利用管理咨询与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及流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

3.1 实现全面信息化

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的全面信息化,避免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带来的诸多弊端,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的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脱离,使管理成本降低,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中节约了大力的人力资源。

3.2 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各部门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效调节,对财务、销售、生产与采购、质量、工程技术等环境的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整合,便于信息的传递,以工作流程的观念与方式进行管理。

3.3 成本管理效率有了提高

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对采购的源头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控制统计过程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使管理层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

3.4 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使其并行运作,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建立健全信息的反馈与监控系统,完善供需链系统。

3.5 更新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保证质量的基础,其对工程的各个阶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及时的更新施工方案,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工程的质量,建立健全预警系统,便于处理。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规划及设计

4.1 对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的需求

以企业质量管理目标为准则,构建稳定的网络平台,在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构件局域网及外网,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设计功能更为齐备的门户网站与内部网站,形成高效的信息与监管机制;最后是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产品的全面控制与监管,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优化企业的生产水平。

4.2 完善设计的思路

建立基于Web平台,采用J2EE架构设计,提供主动式问题处理的集成化信息管理平台。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指导管理思想,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有效的指导信息。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系统的优势,实现远程控制,更好地促进质量的提高。

4.3 强化系统设计

整个信息化平台是由三个主要层面实现的,提升竞争面、整合内部运作面、风险决策控制面,是由企业邮寄、电子商务等多个应用模块构成的,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首先,划分局域网的区域

企业内部的网络按照要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内部网络、公开服务区域及Internet区域,便于管理控制的效率性,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内网通过专线与Internet建立连接,实现各部门授权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络的交流中。企业可以直接向外信息,为企业的的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其次,规划通信网络

按照企业的核心交换机与各应用部门、单位的距离情况及网络负载情况,选配核心交换机及其他交换设备,同时要考虑到设备是否具备良好的扩充性与兼容性。

最后是分布层与接入层的设计

传输介质与分布层的交换设备要确定好,选定的交换设备要支持光端口模块、支持堆叠、提供线速交换能力、带宽控制、QOS、支持远程管理和控制等,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性价比。对设备应采用级连方式。对信息点密集的地方,在楼宇内进行综合布线,建立水平干线和垂直干线系统,提供百兆交换能力。对于相对距离较远,位置分散,无法综合布线的信息点,可以采用SDSL设备提供长达5~10 km、64 K~2 M交换速度的传输能力。

5 实施信息技术系统成功的关键

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技术,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观点进行分析,MIS和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属于技术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其推广与实施的关键是由管理层的人员决定的;同时还需要组织内的各部门间的良好合作,加强意见的交流,强化绩效控制,深入了解现有工作开展流程和管理方式,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对系统进行完善;然后是保证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的推广与普及,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加强人员的控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高效的IT系统与高水平的管理咨询,完善技术平台,建立以质量信息为基础的平台。最后是在信息安全上进行全面的考虑,建立安全防火墙,把一些需对外应用的服务器全部建置在DMZ区,在整个网络内建立防病毒系统,实现内外网络的安全系统。

篇2

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概述

1.1数据库技术的内涵

在信息管理工作中,数据库技术是核心环节,也是信息管理工作最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数据库技术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利用这些理论来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的技术,即数据库技术是研究、管理和应用数据库的一门软件科学。数据库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来完成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使其最终实现数据库技术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常出现在公司、企业、机构、单位等内部事务的处理和信息资源的搜索及计算机辅助等方面。

1.2数据库技术的特点分析

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能及时处理相关信息,且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随着数据库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数据库技术也不断被应用于个人电脑中,从而使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融合更加默契。在20世纪的中后期,数据库技术的特点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更没有得到最有效发挥。但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数据库在紧密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已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有力提升了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效避免了一些不良信息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损失,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数据信息,极大扩充了数据库的规模,同时也促进了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

2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特征分析

2.1数据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的运行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对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有了新的应用,经过多次更新的数据库技术,拥有了更强大的功能,其存储模式与现代最新技术相融合,能使数据资源得到有效共享,优化了数据库结构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善控制功能;另外,数据库在查询检索方面也有进步,经过对结构系统的全面管理,查询速度比之前的速度快了将近十倍。

2.2对数据库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所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逐渐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且人们也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数据库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尤其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支持和信息维护。同时,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数据库技术具有良好的实用,它能有效满足第三产业对发展的需求,如一些数字、文字及图形等形式的数据信息常常被看作是记录各种经营和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处理和存储,能有效保护重要数据的交流和传输。因此,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和重视。

3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旦数据库出现异常,将会对信息管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一般数据库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数据存储方式路径错误,信息服务拒绝接受正常服务,获取非法数据等。造成数据库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黑客盗取重要信息,设备故障导致网络信息的泄露等。数据库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人为的恶意攻击和设备故障或管理失误等。

4解决好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问题

4.1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

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是保证完整的数据库技术程序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根据系统的结构改进数据库设计,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应用程序来实现设计的完整性。应用软件根据设计思路来实现数据库的完整性,帮助解决信息数据库的技术问题。

4.2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

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提高安全性就是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设置保护屏障,有效保障信息安全。一般的安全保护措施有三种,分别是登陆身份的验证信息管理、数据库使用人和使用对象的权限管理,根据数据库的不同特点,对数据库的账号设置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在应用程序服务器的设置功能时,首先要备份数据库的重要信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安全。

4.3促进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库技术的一体化发展

加大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信息管理与数据库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信息管理与数据库技术的一体化成为目前数据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能有效维护数据库的性能,使数据库与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也能更好地进行数据维护工作,对信息进行高效监管,从而不断促进信息系统的统一更改和完善,进而加强数据库的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多更高效的信息服务,逐步实现数据量与信息化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5结语

篇3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多样,如Excel软件、电子白板、摄录像机、多媒体投影、QQ群、网站主页等,都可以与小学班级管理深度整合,为小学班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极大提升班级管理效率。这就需要班主任全面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拓宽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模式和学生德育教育模式,丰富班级各项德育活动实践工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统计的大数据进行教育管理,创建团结和谐的家校育人环境,为学生搭建绿色、快乐、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巧用Excel软件统计整理学生基础信息学生的信息采集、记录、统计、更新工作繁杂,而Excel软件就可以辅助班主任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完善班级管理信息数据库,并且通过Excel相应的函数功能或自定义函数实现学生的统计、分析、量化数据等批量工作,大大提升班级管理中学生电子档案的管理效率。其中,可以分别创建多个联结联动的学生Excel信息表格,如基础信息Excel表格,包括家庭情况、联系方式、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信息;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家庭、辍学学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等创建学生特殊的信息表格,持续跟踪记录学生发展状态,掌握一手最新信息,需要时还可以动态生成直观形象的图表,使管理数据感性化和真实化,方便班主任采取相应的班级管理措施,也为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极大提升了班级管理水平和效率。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统计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成绩永远是家长、学生关注的中心,所以,班主任需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如Excel辅助完成相应学生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整理、图表制作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份详实的学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报告,让其成为引导学生激励学习、查缺补漏的重要参考。同时通过生成一名学生的多次学业成绩的变化曲线,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学习方面的发展轨迹,分析前后差距,正确对待每一次学业成绩,增强学生自信心。能力强的班主任可以应用Excel软件创建一个“简易”的成绩分析系统,只要把应学生数据录入进去,就可以生成一个学生完整的个性化学业成绩单,大大减少了班主任的劳动量,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效率。巧用思维导图软件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在学生逐年学习生活中,班主任会刻意收集整理很多有意义的电子档案,如Excel学生基础信息表、学生成绩单、学生作品、课程表、助学金、学生活动照片与影像等,这些分散的电子信息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Manager来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成长轨迹图。

MindManager功能强大,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分层的系统化的学生成长记录分支,这种成长分支轨迹可按年份、成绩、个性发展、身体等为参考基准点,按年进行排列或组织,形成一个学生逐年成长的清晰链条。与此同时,MindManager通过链接功能把所有学生相关的成长节点的电子信息都链接成一个完整系统,在一个学生的完整思维导图上,就可以通过链接查看、搜索、统计、分析任何想要的学生信息,从而建设完成一个信息全面、内容丰富的学生电子成长档案。通过这种形式的学生电子档案,既方便班主任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也方便学生“回头看”,反思过去,取长补短,调动主观能动性。

3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班级活动教育效果

传统的班级主题队会、家长会、品德教育等工作都是说教类的,仅仅聆听班主任的训导或讲解不足以产生深刻影响和激发反思。而通过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的丰富多彩、立体式、多维度的直观画面展现给学生、家长,这种强有力的震撼和冲击是直抵心灵的,激发学生、家长思考,实现理想的班级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日常的小缺点和问题,尤其是课堂内外、学校操场等学习生活点滴,班主任可处处留心、时时记录,如可“偷偷”用手机、学校“电子眼”等现代信息技术记录下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现形”,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教育方式。对于班级德育的主题队会,如安全教育主题队会,用血淋漓的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安全案例多感观刺激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从而提高班级管理中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而通过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家长会,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瞬间画面全方位地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让家长建立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经历和进步成长轨迹,了解孩子这一期间的巨大变化和完整成长经历,也更容易获得家长认可和共鸣,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成长。

4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融洽师、校、家关系

QQ群、博客空间成为师生信息交流的新平台QQ群和博客空间已成为班主任拓展师生信息交流,延展课外教育的一个主要交流平台,能有效打开学生封闭的心灵之窗,架起师生沟通的彩虹。班主任可创建一个班级博客空间,引导学生一起分享成长历程和内心反思,上传优秀学生作品,共享优良学业资源。在这样一个平台里,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也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生活空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外、校外的共同成长。并且通过对外宣传展示班级博客空间,让学生产生班级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共同为班级建设献策献力。

另外,QQ群更方便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内心交流,也引导学生“面对面”与教师谈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距离,更容易创建团结和谐班集体,让学生更容易“听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的帮助、批评、辅导。校讯通、微信助家长、教师互通有无一般学校都建有校讯通短信平台,一个班级创建一个账号,由班主任进行管理,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学生在学校的相关信息或作业布置、温馨提醒、班级动态等。也可以通过微信之类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与家长互通有无,诸如此类的即时通讯平台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窗口和纽带,及时掌握学生当天和明天的学习生活,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和学习辅助工作,全力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结语

篇4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45-01

1.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涵义

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是社会文化财富,是图书馆为用户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所谓信息资源建设就是图书馆根据其性质、任务和用户需求有计划地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资源体系的整个过程。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只有搞好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才有可利用的“资源”,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另外,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机构,是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知识殿堂,社会的信息资源需求或者说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每天直接面对用户的期刊阅览室的一名图书馆员明白这一点尤为重要。接下来则应认真考虑如何利用本馆资源,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服务。

2.加强对文献信息深化服务

2.1 加大咨询服务的力度。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的核心是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今后要深化文献信息服务工作除了传统的信息处理如新书通报、书刊展览、藏书外借与阅览等,还应将重心转移到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上。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解答用户咨询、定题情报服务、决策支持等服务。希望做到当用户需要查询信息的时候,除了想到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之外,也能第一时间想到图书馆的特色咨询服务。

如何提高用户使用率正是接下来我们要更加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期刊阅览室也兼有解答读者咨询的工作。除了要对本馆文献资源布局有一定的了解外,使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也是必须的。当用户提出咨询请求时,工作人员可利用电脑迅速查询到用户所需的资料,如本馆文献资料无法满足需求时也可通过数据库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2.2 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

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数据库建设。在加强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按照国家标准建好馆藏文献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报刊数据库、音像制品数据库等。其次,加强特色化馆藏资源数据库建设特别重要。建设特色数据库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文化遗产的保存,一方面能实现网上资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我馆要发挥云南地方文献的历史优势,使本地籍人士的著作成为本馆深层次开发书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强大支柱和坚强后盾。要根据本馆地域与人文特点确定收藏重点,建好以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为主的地方文献数据库(重点藏书可做全文数据库)和专题特色数据库。

2.3 关注用户需求。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部门必须与用户进行持续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这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条件。现代用户需求特点是:信息传递要求快速及时、信息容量要求广泛全面、信息质量要求准确可靠。因此,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主要是: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信息服务个人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如何了解用户需求?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寻找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了解社会热点,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及时准确地确定重点专题。此外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窗口部门,直接捕捉、积累并分析读者需求。

3.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做好图书信息管理

图书信息有效的管理不仅要确保它的及时性和真实性,还包括它的完整性,只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避免图书信息的流失和浪费。图书信息管理的水平对于收藏单位和社会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图书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集体、单位或者个人储存和提供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帮助人们解决难题和疑问。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图书信息管理领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书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储存、查找和跟踪,保障图书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最大程度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

3.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升着图书信息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众多领域的先锋技术。在图书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将所需要的、最新的、最完整的图片、文字、视频及音频等收集起来,成为信息收藏单位宝贵的信息资源,并通过计算机数字多媒体技术有效的将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客户查找资料。

图书信息的表达方式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效结合,新时期的图书信息分为传统纸质和网络两种,无论哪一种信息,都是社会和人类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图书信息,其静态、平面和文字的传统形式,已不能受众于广大读者,而以网络为载体的图书信息则更生动、形象、具体的将其声、形、文、像动态地、有效地统一成一个易于理解和消化的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广泛的资讯平台,还能够成为灵活便捷的工作平台。

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有很重要的两个特点:交互性和实时性,尤其是图书信息资源的实时性,表现在:当人们某一阶段需要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时,它不仅是最新的,也是最为有效的,能够满足大多数用户要求的。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使图书信息的查找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想了解信息的部分内容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上进行检索,并且根据不同的要求,最终在众多的图书信息中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图书信息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计算机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变得更有效、更快捷、更实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原有的图书信息不仅只表现出图形或者文字,而且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影像、连续地、可逆地、可选择地、实时的表现出来,成为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的代表。

3.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图书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图书信息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是网络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必要手段,也是必要途径,传统的图书信息管理的方法是具体的人或单位对纸质的图书信息进行管理,计算机首先进入图书信息管理领域时也只是为纸质图书提供自动化服务,随着计算机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计算机对图书信息的管理逐渐延伸到电子图书的管理,在图书信息管理的转变中,计算机无疑成为重大改变的导火索,图书信息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而改变,图书信息的服务也跟着迈出了大门。我们开始尝试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取代原来厚重的纸质信息为企业提供服务,把不同类别的众多的资讯、图片和数据通过多媒体网络形式呈现给用户,不仅提升了信息服务的品质,还为用户提供了覆盖面广、存储量大、信息资源丰富的资讯平台,以及立体、动态、灵活多变的工作平台。

电子图书信息的出现使图书信息的管理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图书电子出版也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图书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和及时,电子图书信息的出现无疑是社会走向信息化时代的先驱力量,电子图书信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也成为促进图书业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和速率的重要前提。

3.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图书信息实行管理的具体内容

电子阅览室的出现以及迅速地发展和壮大,是图书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化的依据,电子阅览室中,图书信息不是只有单纯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摆脱了传统比较枯燥的管理模式,向人类社会展现了图书信息的另一个世界。

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来自世界各地,信息资源的储蓄量大,归类复杂,人们查找满意的信息资源不太容易,先进的检索工具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输入最关键的字眼,轻而易举地在亿万图书信息资源里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篇5

创设信息管理平台,为高效管理提供基础

学校建设校园信息网,各教学楼、办公室完成网络覆盖,并开通了管理平台,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办公效率。

1.学生管理信息化

每学期,将学生的基本信息通过学生管理系统放在校园信息网上。我们的老师,随时可以在校园网上更新学生的基本信息、最近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及对阶段性学习的评价。家长也可以随时进入校园网查阅自己孩子最近的学习状态。

2.课程编排信息化

使用自动排课系统后,教务处的老师可很轻松就完成了每个学期的课务安排。

3.图书管理信息化

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后,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查阅全校师生的借书情况。

4.学生卫生健康管理信息化

每天将学生的卫生健康状况通过该系统上传,并与整个苏州市卫生系统联网。一旦有群发性的传染病,上级卫生部门可以随时监控。

优化学校管理资源

1.运用信息技术,为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是通过对学校人、财、物、事等的管理来实现的,而信息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可以说,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信息,了解管理对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加工处理,制定工作计划或进行学校工作决策,通过指导信息实施对学校工作的调度与控制,通过反馈信息来检查和评价学校工作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开展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其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培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培训,更注重实际操作。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3.运用信息技术为促进学生快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我校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熟悉信息技术的教师授课,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获取、收集、筛选及交流的方法;六年级由专业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与文化课程相结合。如语文学科中有关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己去搜索、获取。我校信息技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展示自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整合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资源,提高管理效能

篇6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内容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愈加显著。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等一系列新变化,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比如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从而有助于自身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知识管理”的现状,前景不是很乐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之道。笔者通过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当前知识管理困境的对策,以就教于方家。

一、影响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因素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起初由企业界提出实施,对于图书馆的领导而言,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并非能完全理解到位,尤其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在实践中未能将知识管理置放于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领导层在政策、机制、资金方面未能给予明确的、持续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将知识管理作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这一认识上还存在认识不统一的地方。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战略、规划、过程及效能评估等方面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总体构架,把知识共享与交流确立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2、对知识管理认识不足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智力资本杠杆”的知识管理,其作用性日渐显著。在电子传媒领域,信息量爆炸式增长,许多电子文献出版商构建了一大批的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又一个虚拟图书馆,以满足教育、科研机构学术交流或者其他特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地,日益被这些信息生产机构吞占,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献服务方式古板陈旧、知识资源更新比较迟缓,对知识管理缺少一定高度的认识,导致知识资源的利用水平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图书馆自身职能的发挥。同时,在显性知识的收集、储存以及隐性知识的开发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能充分有效地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可操作性实施策略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馆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图书馆馆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水平。知识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专职人员处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显性知识和挖掘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馆员的培训再教育,建立一套正规的培训制度,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除了开展相关学科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强化知识积累,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知识结构,目标是打造一支“知识工程师”的队伍。2)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每一位馆员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希望自己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培训和能力开发。图书馆要根据个体的职业兴趣和价值取向,对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等方面进行考量,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空间。同时还要对馆员的信息交合重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提高自我更新能力。3)加强馆员的归属感体验。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应实现“三化”管理(感情内化、事业内化和价值内化)。让馆员在从事本行工作时充分体验到归宿感和使命感,创造和谐、有序、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按照“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要求,继续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在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协调个人愿望和需求。

2、建立知识服务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作为一种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主要是从各类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各取所需”的原则将知识加以提炼,最后服务于大众。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大大开拓了信息环境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如果说之前保护馆藏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开发读者所需的知识资源库则是工作重中之重。可资借鉴的知识资源开发措施有:1)借助网络尽可能地展示馆藏资源,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策略,为读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资源库;2)尽可能利用一切智能化手段,挖掘隐性知识;3)ERP系统下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模式研究;4)为特定机构和群体开发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库。总之,我们要不断与用户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

3、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获得的绝大部分都是记录性知识,即以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书、报告、手册、数据库等外在知识。而对于企业所重视的隐性知识,却被图书馆忽略了。从经济和企业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对此,图书馆尤其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应重视隐性知识,以及推动和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但是面对网络和信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纸张不再是惟一载体,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于搜集纸质出版物,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这大大改善了显性知识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方式和过程。二是各类信息呈几何级增加,图书馆必须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搜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三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已经不是惟一的信息提供者,许多刊物直接在网页上审核文章,如何吸引使用者上门或者提高网络的使用率,也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不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设计等方法和技术,更要运用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实现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组织管理和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外在化。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不仅要研究知识管理,还要部署相关配套措施。随着计算机、移动通信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然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重要表征就是文献资源逐步数字化,不仅使得文献递送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迫使我们亟需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使用先进技术处理隐性知识,以及将信息网络建设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平台。因此,图书馆要合理利用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以读者为中心,通过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将图书馆改造为一个让读者和馆员都乐于置身其中的知识环境,达成促进学习、交流、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目的,为知识创新、知识积累贡献图书馆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万晶,齐志勇.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学发展史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 116 +260.

[2] 鲍宇星.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工作.2008(7) : 171.

[3] 丘莉莉.图书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J].中国国情国力.2009(9) : 53-54.

[4] 鲍玲.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新疆社科论坛.2004(3) : 86-87+91.

篇7

关键词:信息化;多元化;测量点;协同运作;全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069-02

1 概 述

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目前主要有两种实施路线:一种是实施商品化设备资产管理软件(如IBM的Maximo),再与其他信息系统做整合;另一种是以定制开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在实施过程中引入ERP等管理思想和理念;两种路线各有优劣。但是真正具备全面支撑“母子公司体制,母分公司运作”管理特色的基于集团管控的设备备件管理系统很少见。集成整合是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国内外目前和今后长期都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今后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多系统多开发商的局面,研究一套行之有效可以落地的整合方法,对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烟草行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研究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

福建中烟的现状是福建中烟的下属成员单位,尤其是龙岩、厦门烟草工业公司经过多年系统建设,已经各自建成了涵盖面广、相对全面、内置自身管理流程的信息系统。但是,各企业信息系统(包括ERP系统)各自独立,既不相同、又不相通,各种数据规范独立,开发商众多。这与实现福建中烟实体化运作、集团统一管理的战略目标相背离,难以有效支撑当前福建中烟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各单位之间设备、备件数据规范不统一,各自为政,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的互通互联。

②各单位原有设备备件系统的开发平台、应用技术各不相同,难以整合。

③各单位原有设备备件信息系统内置的业务流程、部门内部职责分工差异较大,为正常的业务沟通和协调带来诸多不便。

④各单位设备的经济指标、运行指标、运行费用的信息提取和分析功能、绩效评价功能,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系统平台展现。

⑤各单位的备件库存结构需要统一整合优化,以便降低整体库存与资金。

⑥各单位的计量器具、特种设备管理流程存在差异,需要整合。

⑦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持,集团统一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全部依赖各单位自行操作,既不利于监管,也大大降低了执行效率和效果。

3 信息化成果

福建中烟在国家局、中烟机械公司关心支持下,认真落实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设备管理,通过科学论证,引进开发了“设备备件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引入项目管理机制,以项目组的方式运作,梳理规范了全公司设备备件业务流程,建立了高效规范的运作流程,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备件管理水平,为设备备件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尝试和经验,有力支撑了设备管理上水平。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升企业设备管理效益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设备管理理论相结合的发展成果,并根据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设备管理环节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提取、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该系统能实测并记录设备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数据进行投资规划决策,修理改造决策,利用信息控制设备管理活动,从而形成支持管理组织决策的信息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分支,使用计算机对设备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检索迅速、成本低、查找方便、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可靠性高、资源共享度高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系统可以将各种复杂设备的管理数据规范有序地保存起来,这些基础的珍贵历史数据对于企业未来的管理将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通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对设备管理进行起到指导作用,为企业查找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优点都是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根本优势,更是企业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一套能够为烟草企业生产车间及管理用户提供设备管理的系统,将是非常必要的。

3.2 引入设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设备资产及项目从前期立项、购置、到货、验收、安装、投产、使用、维修与维护到最后报废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固化设备日常工作流程,抽取每个环节业务数据,建立了完整的设备综合信息查询平台,方便实用的可视化查询,一站式解决,避免多画面的切换查找。

3.3 提高数据运用质量

设备在生产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运行、维护保养信息,这些信息是开展管理活动的依据,为此,真实、及时、连贯的运行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各子公司MES、备件等系统建立接口,相关设备运行业务数据,自动传入设备系统,依据统一的指标参数,及时准确的自动计算各类国家局、中烟、工厂三级所需的各自月报报表。这些数据可以在系统中长期保存,并且能通过相互对比,生成柱状图进行更细化的分析,使决策层可以更直观的了解设备效率、能源消耗,及时采取措施。

3.4 实现零备件采购模式多元化

通过备品备件管理系统实现了通用件直属企业自行采购、专用件中烟统一招标采购、专用件进口件行业集中采购等多元化零备件采购模式,再结合福建中烟零备件集采分收分结的企业特性,满足企业零备件开展集中采购业务所需。

3.5 实现多系统协同运作

备件无码存货属性的缺失造成对备件库存和用量的分析不科学,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无码存货属性是备件管理工作中一个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是搞好备件管理工作的基础。备件无码业务是生产计划部门进行备件采购计划及年度招标的支持性系统,备件编码明晰,可以为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备件采购计划及年度招标带来便利,同时便于分析统计,减少备件库存和资金的占用。因此备件系统结合中烟基础数据平台、评标管理系统、采购平台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无码存货难点。

3.6 实现科学预警算法

采购预警以部门需求为源头,结合各需求单据、库存情况、在途信息以及安全库存量,及时、准确地科学预警计算出备件建议采购量,系统在一期预警算法的基础上新增实时、时点预警页签为中烟采购员批复及制定采购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达到采购有需求依据,避免了采购的盲目性;及时调度采购、补充库存,既能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得到保障,又能使零配件库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有效的降低零配件的资金占用。

3.7 提升评标效率

评标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辅助采购方式为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备件统一采购业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固化评标模式,规范评标过程,提高备件评标过程中的评标效率、评标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报表展示,并将最终招标记录实现与中烟采购综合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对接,有效提升开标现场及评标过程效率,大大缩短专家评标时间。通过两次评标系统的实际运用,货物需求共计39 485条,供应商投标报价112 638条,有效综合评分数据77 876条,数据处理量达上百万条。

3.8 建立基于测量点的计量管理

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基于测量点的计量管理体系,这在烟草行业及其它行业尚无相关报道。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建立基于测量点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能按设置的预警期限提示相关管理人员,防止测量设备超期和测量点失效。能按任意的时间节点和条件组合,展示需周期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便于合理安排,确保测量设备的有效性。通过测量设备与测量点的关联管理,增加对测量点的管理,实现测量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测量过程的控制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9 引用里程碑管理理念

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对改造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先进性、风险、投资预算及技术方案进行论证。支持直属企业上报年度设备项目计划供上级部门批复、下达采用多层次的评审机制,对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进行评价,确保立项的科学性。引入项目里程碑管理,按设置的预警期限提示相关管理人员,控制里程碑进度,确保项目实施计划的如期进行。并通过项目实时进度甘特图形象地展示项目实施进度的现状,便于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执行情况,掌控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4 结 语

虽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设备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时间和水平限制,管理基础还有待夯实,有的标准还有待完善,有的标准还需要经梳理后纳入到系统中。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并将工作标准更加规范、直观地表述出来,集成到系统中;在员工经验交流方面,将开通员工经验交流区域,把员工参加培训后的经验总结和培训课件录入系统供全体人员学习;在新老员工的经验传承方面,将通过开展“一点课”的形式,把经验丰富的技师在维修中的点滴经验收集汇总起来与新员工分享,既促进新员工成长也促动老员工总结经验、提升技能水平。通过这一系列工作,赋予系统更多的功能,为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不断努力。

篇8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87-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府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影响整体改革进程的掣肘环节,其他领域的改革攻坚都有赖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新时期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丰富而庞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总体上看,主要涉及到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政府管理和政府监督等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问题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必须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要着力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二)政府机构改革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是中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的乡镇机构改革。2004年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一项根本措施。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思考和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对于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不能有太高要求,就是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不要增加。可以减,不能增,控制住规模。乡镇事业站所改革问题,七站八所,主要强调的是分类管理。要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2.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已经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三)关于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和建设法治政府等问题

1.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是政府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正确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政府决策必须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五项制度:一是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二是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三是重大决策的事项听证和公示制度,四是重大决策的事项专家咨询评估制度,五是决策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通过健全有效的制度,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确保各项决策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保各项决策真正落到实处。

2.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治理商业贿赂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抵御商业贿赂渗透到政府系统。要按照“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措施配套、深入推进”的总体要求,把取消、调整和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落实到位,尤其要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工作;对保留的项目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确保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3.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着力把握好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各项制度,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制,要明确各级行政首长作为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纲要各项要求的具体职责;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权限,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程序,确保依法决策;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坚决依法受理行政复议,坚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决定;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及时修订或废止不符合备案要求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4.关于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是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我们必须着眼于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当前,要重点把握并研究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明确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二是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原则,同时处理好上级评估、同级党委和人大评估、政府自己评估与群众评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公务员个人绩效评估中行政领导与群众评议之间的关系。三是努力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有效性,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与行政问责制和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升降去留、奖励惩戒和改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政风。

5.关于施政理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善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善于在基层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发展的规律;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认真吸取过去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加强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长期以来,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政府机构改革等同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念要广泛得多得多。往往一谈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考虑的就是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政府机构改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把机构改革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另一方面,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篇9

【关键词】物资集约化管理;方法论;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384-02

引言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采购管理已经成为关系公司和电网发展全局的重要环节。加强和规范招标采购管理,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和国际一流企业的重要内容。

为此,国家电网公司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体系方法论,经过艰苦努力,建成了以电子商务平台(ECP)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为核心,以一级主数据管理平台和226个电子评标室、29个电子监控室等软硬件设施为支撑的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了集团物资采购管理效率、效益。技术管理体系包括技术选型,技术攻关,技术方案评审,集成技术选型、数据库知识标准化以及开发指导工作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本文限于篇幅,将重点介绍技术选型、技术共享和技术应用等三方面的相关内容。

1、技术管理体系

技术管理是技术过程和管理职能交互作用的过程,它作用于企业的技术能力,将潜在的能力激活,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技术绩效。技术管理不仅仅满足于对一套特定技术的管理需求,而且还应能根据可用的资源、现有技术、未来市场和社会经济环境来开发执行战略。

诚然及时高效地完成技术管理的任务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因为各个技术环节之间关系复杂、变量繁多,而且技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要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地组织技术能力,做到最科学、最有效地完成技术管理的任务,就必须从整体出发、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的每个局部,形成整体的技术优势。为此,只有建立技术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沟通固有技术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更好地从整体角度把握技术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管理工作的目标是要使整个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即要提高技术工作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表现在各种专业技术相互联合的基础之上。显然只有建立起技术管理体系,才可能对各种专业技术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各个局部有节奏地运转起来。

技术管理体系是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绩效和竞争优势为目的。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就是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绩效的系统,它以技术能力为输入变量,通过系统的作用,将技术绩效的实现作为结果输出。因此,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对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每年投资超过3000亿元,对物资采购的规模、质量和效率、效益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国家电网公司构建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客观上需要国家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的外部支持;主观能动性方面也要求在公司内部构建一套科学、先进、高效、完整的人财物集约化管理体系。

2、技术选型

2009年伊始,国家电网公司设立电子商务平台专项工作组,对国内外供应链管理先进案例、公司物资管理现状以及其它中央企业的物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行了充分调研,结合供应链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先进经验对公司在物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形成了公司物资管理业务的发展建议及信息化建设方案。2010年1月,公司展开电子商务平台专项应用调研,对国际先进的套装软件Ariba、Emptoris~SAP等实施选型研究,并赴中石油、中海油、微软等知名企业了解相关情况,考察、借鉴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经验。

2010年10月,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经过充分准备、多轮谈判,国家电网公司最终选定Ariba套装软件为电子商务平台应用软件,由中国电力科学院、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咨询公司共同开展项目实施工作,组建了100余人的强大实施团队,上海、北京、山东、浙江等网省公司均派驻关键用户参与应用建设。

综合考虑成熟套装软件的领先业务实践经验和国内公开招标采购管理的国情特点与特殊要求,国家电网公司组织业务专家、技术专家、法律专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整体设计业务架构、技术架构,制定了完整的总体方案、实施计划,并确定了Ariba套装软件、SoTower自主开发应用相融合的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路线。

国家电网公司招投标系统通过三年多不断的完善与提升,系统功能相对完善能够很好地满足国网招标采购的实际业务需求,按照有效利用已有投资的原则,同时考虑到Ariba成熟套装软件标准功能与在国网业务环境下的局限性与二次开发的技术局限性,项目组确定将Ariba与SGl86招投标系统进行融合来支撑电子商务平台的招标与采购管理的应用功能需求。

同时,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组对Ariba与SGl86招投标系统关于招标采购功能要求的满足度进行了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Ariba和sGl86招投标系统功能与电子商务平台功能蓝图需求满足的对比分析,项目组确定了对应于电子商务平台四种招投标方式的Ariba和SGl86招投标系统的融合方式。

(1)对于采购管理中的招标采购与竞争性谈判业务,现有招投标系统与Ariba套装系统的应用融合方式如图1所示。

(2)对于采购管理中的询价采购业务,现有招投标系统与Ariba套装系统的应用融合方式如图2N示。

(3)对于采购管理中的单一来源采购业务,现有招投标系统与Ariba套装系统的应用融合方式如图3N示: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的目标是考虑国网物资管理业务现状及特点,在总体设计上借鉴以往集中规模招标的成功经验,依托信息化手段着力提高物资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构建一级部署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与协同三大模块功能,实现流程统一、过程受控、全程在案、结果公开、永久追溯的目的,从而提升了国家电网公司集中采购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3、技术共享

为保证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组内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组与其他项目组之间形成有效的技术共享机制,项目组积极采取了以下相关措施:

3.1 完善的组织架构

从物资集约化管控启动开始,总部就成立了由物资部和信息部主任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并形成以外部顾问团队主导,内部顾问团队配合的实施项目组,各网省公司也陆续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在完善的项目实施组织架构下,在总部层面形成的横向架构,保证了项目实施策略和指导方针的集中制定,同时为公司内各网省实施进度、问题的集中掌控和项目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总部与网省形成的纵向架构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了实施策略和方法的有效、及时传达,也为网省实施中问题的及时上报与排解提供了手段。总部信鼠化工作部和物资部的主导,外部、内部顾问团队的紧密配合,总部与网省的积极沟通,使得项目能按照既定的实施策略执行,并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目标。

3.2 例会和汇报机制

为保证对各网省项目实施进度的掌控、问题的及时排解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总部项目组制定了例会和汇报机制。依据相应机制,总部物资部工作组每周与总部各项目组共同召开周例会,探讨每周工作状态、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部项目领导小组每双周听取各项目组的工作汇报,专题协调与研究疑难问题;各网省公司每周向总部提交工作周报,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总部协调的问题。例会的定期召开和状态的定期汇报,确保了总部对网省实施进度的总体把握,确保了问题的有效上报和排解,也确保了项目始终在计划的轨道上有条不紊的进行,并最终成功上线。

3.3 严密的督办机制

物资集约化项目时间短、任务急,在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种问题,不仅有项目组内部的问题,还包括项目组之间、总部和网省之间的问题。为此物资部指派专人对各项重点工作和问题进行督办。根据每周各项目组提交的《物资信息化建设跟踪周报》和问题清单,确定须跟踪事项、须完成时间,并跟踪解决状态,各项督办任务清晰明了;对于项目组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督办人也会及时上报领导并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法;同时总部项目组分派了专职顾问跟踪和督促网省的状态,自上而下将实时状态和问题对应到负责人。通过此种机制,既保证了各项重点工作得到重点关注,又保证了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一系列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使得物资集约化管控项目能按照原定计划顺利完成。

4、技术应用

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计算机应用、隐患

0 引言

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理论上来说是具有动态适应性的,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系统的更新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有所提高,功能的不断发展使得性能越来越复杂,对于病毒、黑客等行为的预防更为有效,对于用户的信息有效地进行保护,避免隐私信息和保密内容的泄漏,网络信息安全需要从多个方面全方位配合才能完成,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需要每个系统的配合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动态发展和保护,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确保用户利益。

1 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问题

1.1 网络安全威胁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常见的威胁有很多方式,主要表现为电子欺骗:攻击者通过对合法用户的身份窃取和冒充进行网络数据的窃取或者网络攻击行为;拒绝服务攻击:通过一些方式使得系统响应减缓甚至瘫痪,从而造成用户不能有效地获取信息;重传:攻击者事先获得部分或全部信息,以后将此信息发送给接收者;篡改:攻击者对信息传输的原始信息进行删除、修改、插入等,造成信息的传递失误;窃听:攻击者通过监视网络数据的手段获得重要的信息导致网络信息的泄密。

1.2 信息的窃取和篡改 有些网络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加密服务,这种自由传输过程中就容易造成入侵者的截获和篡改,入侵者可以通过数据经过的网络或者路由器进行信息的截获,对于资源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利益,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甚至有的入侵者能够实现与用户的隐形对接,直接修改网络中的信息,甚至深入到用户信息内部,造成严重的后果。

入侵者对于信息的规律和格式有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就能够对信息进行中途拦截之后并修改,从而造成用户收到的假冒信息,这种假冒信息往往难以分辨,从而造成用户的损失,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造成这些安全隐患。

1.3 拒绝服务攻击 虽然网络安全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由于黑客的攻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所以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隐患,拒绝服务就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攻击形式会向服务器发出一些伪造的请求,从而造成服务器的超载现象,这就使得服务器不能为原本的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攻击是目前来说应用较为普遍的攻击形式。需要我们充分重视。

2 计算机运用与网络的结合

2.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必要措施,网络安全也是如此,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全权负责,对于日常的上网制度也要有效地建立,对于黑客的入侵、病毒的侵入等实时预防,另外对于病毒的防护体系和制度也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杀毒软件安全并且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扫描,防止系统被攻击或者窃取,提高电脑配置,全面安装安全防火促使,设立密码和权限。

2.2 加强系统安全防护 一般来说,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需要进行计算机系统漏洞的积极排除,常见的方式是采用系统扫描软件进行全面的扫描,一旦出现漏洞及时修复,对于一些影响安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行补救,强化使用者的身份验证,完善相关验证制度法规,确保网络上网口令的日常运行,及时进行系统补丁的更新,以杜绝黑客、病毒的入侵。

2.3 与信息和采集的关注 在网络资源的应用上计算机往往可以通过网络对广告信息、天气信息、产品信息、多媒体信息有效获取,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利用率,同时计算机对网络信息采集外部和内部资源,通过采集的效率指标,如采全率、采准率、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都比一般的方法和工具要好,主要依靠留言板、网络调查等技术来实现。

3 网络信息安全中计算机的应用

3.1 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防火墙设置安全控制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检测和过滤等,这种防火墙形式对于攻击和数据式的驱动不能有效的防止,这就需要防火墙的不断完善,针对传统防火墙的缺点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利用防火墙本身的过滤和功能,对数据的整体从数据链一直到应用层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协议和的直接相互配合,提供透明模式,使本系统的防欺骗能力和运行都大大提高;如NAT和VPN、病毒防护等,使防火墙的安全性提升到又一高度。

3.2 信息加密技术的全面运用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一个非常常见的方式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加密,这种加密技术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不被篡改,先进的加密技术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和应用。

3.3 身份认证技术的全速加强 身份认证对于网络安全问题来说尤为重要,身份认证也可以成为鉴别或者确认,这种方式需要通过公钥密码算法才能够实现,通过建立一种信任的验证机制对验证对象的参数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科学的鉴别和确定,从而证实被确认对象是否可以通过,由此来防止非法入侵者的侵入行为,确保数据的有效和安全,通常来说这种确认采用人的生理特征不可复制的参数,例如指纹、虹膜识别等,这种方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但是在技术实现上仍有一些困难,成本较高,所以还没有充分普及。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将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真正的实现网络安全信息管理,对安全进行不断地升级和改造,确保不被入侵或者窃取,为网络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民川.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煤炭技术,2013,32(7):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