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方向

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创新思维;国际化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的设计教育大国,每年数万毕业生涌进就业大军中,如果能力优秀,就会作为设计人才,融进社会,为设计行业带来新血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否则,不但会加剧我国就业压力,甚至会造成设计产业创新不足的现象。事实证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逐步完善。因此,合理规划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迫在眉睫,而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自身的见解和优势,伴随着国内外艺术文化的频繁交流,我们可以尝试着借鉴其独特之处。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最近几年迅速发展,已见雏形,正逐步进步,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我们惊叹于设计教育的发展规模,却也需担忧其发展方向。部分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上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专业目标尚未明确,科研能力环节薄弱,国外潮流知识吸收较少。这些问题已普遍存在,尤其,近年来,各高校大规模扩招艺术生,过分注重经济利益,造成了不重视艺术设计教育质量,教师资源贫乏,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的严重现象。所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出现的问题,已逐渐显露。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于模式化,与理论知识未衔接,而且与社会人才的需求出现脱节,也渐渐流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

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

就业市场出现缺乏人才和频繁失业的对立矛盾。特别是艺术设计人才,批量失业,而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多元化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在结合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完成艺术设计国际化与特色化对接,这样才能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据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

(一)融合科技、趋向市场

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已形成了两大潮流:一种是与高新技术的连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实现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另一种是,重视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融合,让艺术设计人才趋向市场化,适应社会需求。两种潮流相互作用,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科技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艺术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如电子产品、数字化技术、动画、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创造的虚拟物体,正在渐渐改变人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观念。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它可以开拓多种产业思路。而艺术设计教育需要科技的推动,才能使其完整化,多元化,且更易融入社会市场,促进设计人才就业。艺术设计教育虽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并不说明可以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艺术设计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设计理论,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两者结合,共同进步。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共存的艺术设计人才,才能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吻合。就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而言,艺术设计人才已经严重与社会行业需求错位。所以,认真把握如今设计教育的市场,合理整顿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体系,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市场是检验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是否进步的重要尺度,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处于学生就业以及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考虑,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根据社会企业以及其他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需求来对艺术设计课程做出规划与设计,因此,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一定要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市场的变化,才能更有利地靠近市场,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甚至带动市场发展进步。

(二)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艺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所谓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实质上一种以独创性,即设计者具备非凡想象力为特征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方式使艺术设计充满新颖和独特,有助于创造出引人注目的新型作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诱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设计人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贯穿始终。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方向一直偏向于基础和技能,在创新思维上给予的力度明显不够,一些陈旧的观念自始至终存在,约束着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需要穿越障碍,实现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自由转换。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的结合,能够产生新事物,所以,要积极鼓励学生超越现实,发散想象。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准确捕捉灵感,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核心。艺术设计教育应做到,鼓励学生及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认真领悟。 艺术设计是创意产业的中流砥柱,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艺术高校的重任。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有助于提高设计人才的质量,并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改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利于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

(三)国际化对接特色化

特色化是指我国国内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形成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时展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是社会化进步的基础。艺术设计教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因此,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进步,难以与其他学科脱离联系,更不能够脱离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现代化艺术设计教育。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方式受到各艺术流派的影响。世界艺术设计教育的转变,也势必会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注重艺术教育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是为了应对国际化可能带来的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将两者有机结合,则会创造出多元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吸收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可以为创设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供有力的依据。纵观世界各国间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实力上,不只是经济、科技等,还包括文化竞争,所以,我们要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与国际接轨,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艺术设计教育。实现国际化与特色化相对接,努力切合中国国情,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适应时代潮流,寻找适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三、结语

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如今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受到设计研究者以及时尚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来讲,理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完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并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艺术设计不再只是为了谋生而具备的技能,也应当成为一种被人类尊重的共有文化。即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总体的发展形势较好,期待以后能逐步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见证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历程——写在《设计艺术》创刊15周年之际[J].设计艺术,2006(4).

[2]谢笑添.经济语境下的平面广告设计及其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07).

[3]吴余青.浅谈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2(总112).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9-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 Graphic,简称CG)也在各种应用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至90年代末,CG的应用已席卷三大领域:一是其在绝大多数设计行业和科学仿真中的运用,促进了无纸化设计流程的形成以及低成本的试验效果;二是其在游戏与影视娱乐业中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点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三是CG与互联网媒体的深入融合,人们由此习惯了数字化生活。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了第一代iPhone,将多点触摸的移动媒体终端引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至今的这些年,计算机图形学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相对统一综合的专业名称也在这几年中逐渐确定下来。

数字媒体艺术是跟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一方面,人们逐步将其应用到绘画、设计、雕塑等传统艺术和设计领域;另一方面,也将各种技术与其相结合,运用到科学仿真、媒体交互等领域。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是这一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和前提条件,其中计算机图形学又是最为重要的,其与图形的不解之缘,使其在传统视觉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上最为广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多样的媒体互动方式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的新型交叉性学科。

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专业交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构成。当今国内多数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对于技术的重视是比较少的,缺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深层次交叉结合。作为艺术生被招收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进行一些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脚本编程、三维动画绑定时,往往力不从心,此时如果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协同合作,对双方都大有益处。笔者认为,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置于同一学院或系科下,是一种不错的办学方式。

(二)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服务的方向和行业也不断地扩展。因此,本专业形成了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就目前各个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像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网络媒体交互设计等几个大类教学内容,而每个大类又可划分出若干分支,比如数字影像制作可以分为三维动画、数字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成剪辑等,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可分为科学仿真模拟、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游戏娱乐设计等。在本科教育的四年时间里,学生要全面学习所有这些领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分支,其实每一个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系统体系,需要学生专注地花费两三年去认真钻研学习。

(三)专业知识更新空前频繁,师资要求高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依托的,所以其专业知识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对教授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以三维动画为例,其本身复杂的制作流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专业方向,要胜任这个专业的教学任务,需要在每个流程环节上都培养专业的教师,因为每个流程环节都包含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专业的知识,如果不是潜心研究,就很难精通,更别说达到授业解惑的程度。并且,这些知识的更新极为频繁,从相关的商用软件的更新频率来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Autodesk公司的所有动画软件,更新周期基本是一年,每个版本会新增很多内容,这些新内容要完全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业者不需要急于掌握新功能,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接受的,是缺乏专业水准的。类似这样的现实情况,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中。

三、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细分的必要性

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这些特点,关于专业方向是否需要进行细分的争论在高校中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细分专业方向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窄,更偏向于技能的培养,不符合高校的育人精神。在反复的争论中,笔者也曾一度几乎要认可这样的偏见,然而,通过大量的分析思索,以及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细分依然是必须的。以下为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有必要做区分

前面分析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跨度大、专业方向多的特点。这其中,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自成体系。比如三维动画,从其流程来说,就有剧本写作、人物设定、场景设定、故事板脚本、三维建模、纹理与材质、灯光设置、绑定装配、动画调节、特效制作、渲染输出、合成剪辑等众多环节;从其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来说,需要学生掌握运动规律、镜头语言、影视编导、表演等。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多人团队协作的体系,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学习经历,还需要分工学习。

然而,我国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在这方面不容乐观。在数字媒体发展的初期,由于对专业的总体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规划,各大院校在本专业的设置上普遍都犯了大而全,却缺乏深度、缺乏特色的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在校四年,除去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在两三年时间里要学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很难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使得学生多数成了眼高手低的人,毕业后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当严重。如果说一个高校专业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一些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师资专业水准的提高也要求专业细分

在专业发展初期,教师在专业广度上要有尽可能大的拓展热情;而当专业体系发展已趋向成熟和稳定时,其对教师的要求显然跟之前是不一样的。前面已经阐述过,每一个专业分支中包含着若干流程步骤,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掌控。与之匹配的,自然需要教师在专业的深度上挖掘得更深。如果不做专业细分,教师就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做合理的分工,很可能还会不得已地兼任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很难想象有教师能在这样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下把教学真正往纵深做详翔的钻研,如此做法对高校育人的宗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三)专业细分并不限制学生视野

回到之前争论的焦点,专业细分是否真的会限制学生视野?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视野的宽广并不能靠大而全和缺乏深度的专业设置来培养,而更多地在于学生是否能在课余按照自己个人的兴趣特点,从其他各个专业更广泛地吸取营养。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必然使学生课业过于繁重,没有能够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这对拓宽视野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同理,如果进行合理的专业细分,让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其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又有助于其涉猎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孰优孰劣,不用赘述了吧。

四、专业细分的建议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方向细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学校原有专业实力,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避免大而全,突出特色

有的学校有较强的设计学教育底蕴,那么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候,就应该以数字图像处理、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网络媒体交互设计为主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专业在新专业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让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与原有专业相结合。有的学校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就可以把科学仿真模拟、游戏娱乐设计、虚拟现实等方向作为重点,这样可以最大化体现其数字媒体的研发能力。还有些院校有电影学和动画专业的传承,开设本专业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方向上。

(二)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方向的细分

面对内容如此庞大的专业,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细分,在教学上是充满隐患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大一阶段必须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工作;在进入大二后,应该对学生做一个更细的专业方向划分,以便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专业、更有目的性,也使得他们在专业上能够真正做到精通;进入大三下半学期,可以考虑多设置本专业中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课程,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专题形式,提倡多专业协作进行创新型的课题研究,拓展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整体宏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善于跟其他人才沟通协作,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道格拉斯.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篇3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目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教学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可能对策。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并请教相关教师,设计问卷,对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分析课程资源、师资、教学硬件设施、教学图书音响资料等方面。关键词 体育院校 艺术表演专业 教学资源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集体育运动与艺术表演于一体,具有运动竞赛、健身、娱乐等多项功能,是一门表演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兴专业。研究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现状,对突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课程的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学科发展的学术性和办学特色的校本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为工具阅读部分期刊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四所院校的师生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从中得出了数据与结论,旨在找出体育艺术表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各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的四所院校为研究对象: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安庆师范学院。

(二)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并请教相关教师,设计问卷,对全国设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分析课程资源、师资、教学硬件设施、教学图书音响资料等方面。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专项开设情况

目前全国有十所体育学院成立了艺术表演专业并且各自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办学模式。专业建设从根本上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四所院校开设的都是表演专业,但在专业的方向上却有着不同的侧重。各院校在考虑所开设的专项时,大多数是根据本院校相关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培养模式及课程内容来决定的。

(二)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师资情况

目前大多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是从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项目上发展的,有一些院校也设立了舞蹈专业,无论从那方面发展,体育表演终将与艺术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还需在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方面不断提高。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十分迫切。四所高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有利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于此同时,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反映显示,有76.67%的教师表示在参加工作后仍然接受过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的进修和培训,足以证明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知识的更新已得到各体育院校的重视。综上所述,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仍需加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专项教师自身的专业建设。

(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开展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学的设备必须有健美操训练房、舞蹈训练房、录音机、影碟机等。从回收问卷中可以看出,还是有少数体育院校的场地设施还是不够完善的。因此,今后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投资,加强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的建设。而软件设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该院系所订阅的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期刊、图书、本专业藏书及音像制品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从这些可以反映出,各体育院校影音资料的建设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这必然会影响到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各体育院校应与图书馆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共建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影音资料库。

(四)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由学校这类教育机构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特征、技术特征、能力特征,从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中体现。调查显示,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必修课学时为总学时的50%—55%为宜。我们可以看到四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专业课学时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据有效资料显示,有的体育院校甚至没有开设理论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

四、结论

(一)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在不断优化,但是原专业是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专项教师仍处于欠缺状态,大多数都是后来转项从事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工作。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专项教师参加工作后再培训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力度及频度,让教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最新的教学信息和课程内容。

(二)各体育院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能满足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教学的需要,但软件设施就相差甚远,基本上是处于空白状态,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没有合理利用,体育院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

(三)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学时安排还算比较合理,课程的设置方面,有的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学时偏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存在问题,不能达到平衡状态,理论课的课时安排太少,甚至是没有,要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应开设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并分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无疑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即高等教育应当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本。

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就在于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气息来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上的陶冶和提升,通过教师的人格示范、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师对学生真心的爱来培养健全人格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由此,以人为本观念的贯彻落实,首先需要在教育管理当中落实和贯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功利计算日益精密化和教育评价指标日益理性化,如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依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索“以人为本”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大学管理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拥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重温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借鉴他的合理做法,对我们今天改进大学教育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他始终认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切跟教育相关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能够超越这一根本目的。为此,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方法的使用,每一个决策的执行都应该体现和蕴涵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既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途径。

首先,对教育培养人、塑造人这一本质的自觉认识是其教育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在广义上说,就是精神上的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对受教育者来说,还是对教育者来说,都是这样。”[1]35他认为,教育本质上是学生在学校里接受各种精神影响,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长期复杂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反复性的特点,而且学校内部存在着影响学生发展的多种因素、多个方向的教育力量,家庭、社会也会对学生的品质发生影响,这就迫切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管理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方向一致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基于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用教育思想引导“从校长到守门人”的全体教师员工,形成一股方向一致的教育力量来影响、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16。

其次,管理育人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必然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全面、和谐发展,指的就是“创造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1]101-12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才会是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合理地布置各项教育任务,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整合各种不同的教育力量,使学校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培养任务和途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最后,制度本身蕴涵着影响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发展的因素使通过教育管理育人成为必要和可能。任何一种制度和规范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念和文化在支撑着,因此,什么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且会对制度当中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仅考虑到管理教师员工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为此,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应当自觉地把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根本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了制度中和管理中蕴涵了育人的因素,他常常说:“我的使命,就是要使教师们在教育和教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上保持一致的观点、信念,即从教育教学的思想上加以引导,同时淡化行政上的领导。”[2]27-35

二、教育管理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一)对教师员工进行教育思想的引导,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全体教师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赖于每一位教师的关注和努力。学校领导的首要职责就是让全体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蕴含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股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苏霍姆林斯一直致力于对教师员工教育思想的引导,“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2]112他的具体管理方法有三个方面。

1.校领导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成为其他教师的表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校长首先要成为一个好教师,精通教育学和掌握育人的技巧。”要成为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教育学和掌握育人的技巧,就非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进行探索不可。因此在担任中学校长的十几年里,他不仅肩负领导职务,还亲自授课,参加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他不是简单地完成一个普通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在不断探索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他随身携带着一个观察记录本,把自己观察到的教育现象记录下来并仔细分析总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入实际的教育研究。他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既保证了他教育思想的有效推行,也鼓舞和激励了其他教师,全校形成了一个自觉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2.定期举办教务会和报告会,形成全校教育合力。形成全校统一的教育思理念仅仅依靠校长的榜样作用是不够的,还应有长期有效的机制和行动来磨合和强化。苏氏每月定期召开两次教育教学讨论会和报告会,为教师交流教育思想理念提供主要途径。

教育讨论会引导了每一位教师关注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达到了师员工思想和交流教育经验,以及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的目的。 “当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是许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使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的力量注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会成为一种教育力量。”[1]132-136

3.对教师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每位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教育领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整个校园才会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为此,对教师的个别指导就成了学校领导的重要任务。具体指导方法有两个:

一是随堂听课。学校领导每天至少听其他教师两堂课。在听课的基础上与教师一道分析教学过程,提出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说:“我不止一次地不得不为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丝微笑或者一瞥发怒的眼神跟他进行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的谈话。我只有成功地说服了教师,而且他也开始用实际工作证明他已心悦诚服的时候,我才认为完成了作为领导者的使命。”[2]28

二是关注教师的读书情况及其对待科学的态度,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了意义。”[1]252为此,苏氏身先垂范,博览群书。他还热心地帮助其他教师读书,一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建设学校图书馆,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任务,给每位教师留下足够的读书时间。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环境熏陶中渗透教育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周围的人际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通过管理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在实践中,他成功地优化了环境的影响作用,具体做法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优化校内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班集体关系和谐以及校园环境的“人文化”,使校园成为对学生“有所诱导,有所启示”的育人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教育。他一再强调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2)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学习、团结共进的良好人际关系。

(3)培养校园“人文化”环境,使静态的、“物”的校园变为动态的、“情感化”的德育环境。

2.合理整合社会力量,搭建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桥梁

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为此,学校不应当封闭式地进行教学和管理,而应当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建设者。为此,他把社会纳入自己的教育体系,吸收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力量,并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教会学生识别、抵制不良现象,从而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免疫力。

他认为让学生关心社会和服务社会是学校的职责,“从意识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把社会生活的博大世界、祖国的世界,为它的独立、荣誉和强大而斗争的世界展现在人的面前。”[1]161一方面,发挥社会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他经常开展有一定教育目的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邀请模范人物来校讲学传授经验,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支援周边社区的建设。另外一方面,教会学生识别、抵制不良现象,在与不良现象的斗争中发展道德品质。

三、关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思考

当前,在理性化和功利主义影响深远的现代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受到科层制、标准化的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偏离以人为本的轨道,走向功利化、实用化的歧途。如何一方面顺应现代社会理性化、标准化对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学习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推进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避免科层制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我国现存的教育管理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学校组织分工明确、学校内部的纪律和制度严格、等级鲜明、理性化程度高、追求行政效率等特点[3]120-123。这种管理思想固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其一系列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学校领导忙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忙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有效地在教育思想上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之间关系冷漠、上下级关系带有官僚主义气息、形式主义作风严重等缺陷。最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是造成管理和教育的脱节,管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甚至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学校管理者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实践当中破除对效率和功利目的的过分崇拜,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能否将行政管理的体制简单地照搬到学校管理中来?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样的教育管理是否有违“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说,高校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在于:教育是一种细致的育人活动,需要有教育者以高尚的人格和心灵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影响和品格的熏陶。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学校管理者权衡行政效率和人格、心灵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标和评判标准,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追求教师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增多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包括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健全,而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格的健全更加需要人性化的管理、需要真诚的心灵交流。因此,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建立一种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多地充满爱、更多地渗透教育的因素。

(二)探索有效途径,在教育管理中渗透教育因素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网络环境的出现,社会分化日益深化和细化,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宽,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和多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单凭教学很难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拓宽教育的途径,运用综合、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增强教育效果,其中教育管理中渗透教育因素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苏氏以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了:学校的管理本身蕴涵着育人的因素和可能,而且必然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自觉地把管理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做到管理育人。具体来说,需要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提高学校领导运用管理载体进行教育的自觉性,在对教职员工、对教育教学的管理等方面都自觉地融入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第二,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教育意识,使其更主动地承担起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示范的职责;第三,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现代社会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对人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自制力差,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虚拟环境等多种环境形成了对大学生的包围圈,日益消解、弱化学校教育的积极影响力,构成了对大学教育的挑战。为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探索优化环境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

利用学校管理的力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和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一种宽松、人性、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二是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学校应当通过各种管理机制,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协作,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力量。如和家庭商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计划,创办家长学校,统一家长的教育思想。三是趋利避害,通过学校管理适当地整合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积极道德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利用管理的力量,把消极的社会影响因素限制在学校门外,以避免不利影;通过适当的途径,教育学生如何识别、抵制不良现象,在斗争中发展学生道德品质。

总之,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只有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达到高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义高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5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各行各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艺术类专业高校的招生人数也持续增长,每年招收的艺术类大学生数超过200000,全国艺术类大学生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百万,并且国家对艺术专业的设置也在不断增加和完善。2012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设立艺术类专业的已近800所。除了独立设置的44所艺术类本科院校(含13所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特批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其中211高校中有91所设置了艺术类专业),甚至一些民办高校也纷纷设立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突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和思想,但他们在思想态度、综合人文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研究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问题。

2012年8月10日,通过百度高级检索,包含完整关键词“思想教育”共找到相关网页约24928438个,包含完整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约2729129个;包含完整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约46222个;通过Google高级检索,与上述三种字段完全匹配的对应数据分别是10400000个、1910000个、98200个;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快速检索三个主题,对应数据分别是114378个、30423个、44个。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思想教育”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也进入深入研究阶段,而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综述

艺术类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挑战、特立独行、追求个性、专业突出,但他们也存在着理想模糊、信念淡薄、集体观念弱化、合作意识不强、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等思想问题。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学术界从多方面展开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例如刘文明认为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征主要包括1)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思想素质有待提高;2)自主意识强,责任意识弱;3)专业素质高,文化基础弱;4)个性特征多样,自我认知不足。徐彩萍也认为该类大学生1)生活追求现实,理想信念淡薄;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3)思想过于开放,社会责任弱化;4)个性发展自主,自我认知片面;5)专业兴趣浓厚,文化基础薄弱;6)易受不良影响,追求生活刺激。总体上看来研究者对如何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还处在初步阶段,我们亟待需要一种完善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或者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引入完善的通识教育模式是解决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举措

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和综合人文素养等问题一直是我们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研究者也都给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例如潘赐璇认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运用人文化的教育方法;曾志东提出在教育中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教育是一种全面综合性的教育,是触及人类灵魂和本质的教育,其功效与社会具体实践相互作用,具有隐秘性。“培养专业化人才”思维的影响,我国原始的思想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育设置不够科学,往往只追求表象和具体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只重视专业素质,不在意人文精神”的艺术类大学生,先前的显性且专业化的教育方式是很难实现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出“完整的人”。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完善的通识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 一人一事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心理需求 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1以人为本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肯定和尊重,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和人本主义情怀,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肯定人在精神上的存在,而与一般性的其他物品相区分。(2)尊重人的自我成长、自我抉择。(3)肯定人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肯定人对社会的贡献。(4)尊重人与他人在价值实现、个性特点、精神层次方面的差异性。(5)肯定人不仅需要在物质层面得到回报,同样需要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6)尊重人对自我的肯定。

1.2加强以人为本的缘由和目的

党在十七大、十报告中均明确提出要在思政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这是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重要判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人始终生活在变革之中,其自身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加上西方腐化堕落思潮的不断涌入,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精神需求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个复杂多元的大环境下,基层队职工的思想上的取向也更加丰富多元,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做好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这些实际出发,从基层队职工的思想动态出发,通过以人为本,统一思想、凝聚合力、鼓舞士气,为基层队提供坚强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

2在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善于换位思考、对症下药

以人为本的一个前提就是肯定人的差异性,这也应该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原则。基层职工虽然都在这么一个大集体里面,但每个人的年龄、履历、学历和家庭状况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对待事物的看法自然也存在不同。因此,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一刀切”的的工作方法对待所有的员工,而应该从每个员工个体的实际出发,在了解清楚每位职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后,要针对每一位职工的思想工作实际对症下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职工满意,让单位满意,从而起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激励、引导职工的作用。

2.2注重创新方式、强化疏导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意志的转移完成的。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成立心理工作室,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加上咨询工作“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性、时效性。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因人施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2.3始终立足实际,务求实效

一人一事,总体上可以分为家庭事务、工作岗位调整、婚姻问题、子女问题、工作纪律等等几种。不同的事务要有不同的特点特征,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开展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紧紧围绕“事”这个核心,贴近职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根据不同的“事”,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同时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必须服务于企业,服务于钻井事业,服务于基层队的改革发展。因此,开展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基层队中心工作来开展,使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队改革发展、生产经营、设备管理、职工管理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基层队职工的工作、生活、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4典型示范引导职工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动员、组织群众,提高群众的素质,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都是讲干部要带头的意思。干部干在前头,本身就是无声的命令,是不说话的思想政治工作。

2.5用真情和关爱感动职工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关心、关注每名职工开始。职工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领导干部应主动走近职工、走入家庭、帮助职工解决难题。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说空话,必须把解决职工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结合,增强实效性,职工才能信服。有的职工不愿意将自己的困难暴露在他人面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增强工作的敏感性,让职工切实感受到组织关怀和温暖。

参考文献

篇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意味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姜伯驹院士曾多次强调,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根基和源泉。

J・S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倘若我们留意各行各业的某些专家或一般工作者,当感到他们思维敏锐,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时候,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在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受的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也都表明,数学思想方法在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需较好地重视并掌握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纵观数学的发展史我们看到数学总是伴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而发展的。如坐标法思想的具体应用产生了解析几何;无限细分求和思想方法导致了微积分学的诞生……,数学思想方法产生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又蕴载着数学思想,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是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这种辩证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而言,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组合思想。

(一)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1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1/2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8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或2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1/2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或23/4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二)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例2 一杯牛奶,甲第一次喝了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一次剩下的一半。甲五次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此题若把五次所喝的牛奶加起来,即1/2+1/4+1/8+1/16+1/32就为所求,但这不是最好的解题策略。我们先画一个正方形,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

此外,还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二、重视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教学,并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结论本身。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忽视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造成计算错误。如果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法则所致而反复强调计算法则,也可以杜绝错误的再发生,但学生只能形成机械性的操作;如果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用“恒等变换”的思想予以点拨,就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小数除法法则”。

三、教师引导下,通过问题和总结促使学生对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认识深化、内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有所体会、有所领悟。

许多教师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如:计算1.25×96×25将96分解成8×4×3,再利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就显得非常方便。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化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再渗透、明确介绍或突出体现一种数学思想或数学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

篇8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变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9-0015-04

目前,教育学界对教育价值取向有两种理解:一是教育价值主体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与价值预期时所体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二是教育主体在实际活动中,尤其是在活动结果中实际遵循、指向、建构及实现的价值。〔1〕前一种为理论的教育价值取向,后一种为实践的教育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涉及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艺术本位与非艺术本位的关系问题。

一、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

自人类思考教育的价值这一问题以来,教育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要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一直没有定论。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关于这一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即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还是以个体本位为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者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最根本的,因此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儿童隶属、依存于社会,因此儿童个体需要的满足应以社会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体本位论者则认为儿童的存在与发展需要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儿童个体的发展为基础,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应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独立存在的价值。当然,社会的发展与儿童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二元对立”的,但是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还是会遭遇优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儿童发展需要的问题。

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来说,当巩固政权成为社会中心任务时,如社会动荡时期或战争时期,教育目标会明显侧重于社会政治的需求,而难以顾及儿童的理想发展;当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中心任务时,教育目标会侧重于“人力”生产以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个体发展目标,如儿童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等被包含在为社会培养“人力”的目标中而加以体现;当社会物资生产水平、科学文化水平高度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达到相当水平时,教育目标中的社会需求会趋于隐蔽、间接,儿童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会变得鲜明突出(李季湄,2001)。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艺术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与儿童个体需求的侧重上是会有所变化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经历了由偏重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过渡到兼顾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需要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儿童艺术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智力,以满足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因而比较偏重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儿童艺术教育在考虑社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儿童发展需要,逐渐重视儿童的情感、态度、个性、主体性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在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是人决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由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事未来建设的人将是创建、推动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2〕提倡以儿童为本的艺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合情合理,但却出现了诸如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忽视教师对儿童的指导等矫枉过正的现象。进入21世纪,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共生互补的。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无数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个体也只有在发展中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儿童艺术教育旨在促进儿童人格健全、整体和谐发展,这既是社会对儿童的要求,也是儿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二、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

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之争也是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焦点之一。提到儿童发展本位与艺术学科本位必然提及两种儿童艺术教育观:工具论与本质论。工具论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艺术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自由表现和创造性表达。正如罗恩菲德所说,“艺术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3〕本质论则更注重艺术的本质价值,认为艺术能力是教育的结果,艺术教育应以艺术学科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强调艺术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关注儿童艺术学习的结果,通过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延续和发展艺术文化。虽然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艺术教育观首先发自于美术领域,然而这些观点却波及整个艺术教育领域,对艺术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篇9

关键词:插花艺术 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 五个一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85-02

插花艺术实践课是一门集花卉学、美学、文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创作活动,通过实践课堂的锻炼,让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岗位所必需的插花艺术和花艺设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1]。作为一门实践技能较强的应用课程,插花教学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对插花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作品来[2]。

通过对插花艺术实践的标准化教学进行探索,建立了“五个一”教学法标准化教学体系,“五个一”教学法即一位老师通过一次课带领一个学生团队完成一件插花作品并进行一次销售的教学过程。该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到专业的插花技能,将创新创业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动手力、沟通力、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让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让插花为生活增添一种美的享受,点亮一个创业的梦想。

1 “五个一”教学法的阐述

(1)一位老师。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在上课之前由插花艺术教研室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来一起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通过探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进度然后带到自己的课堂当中。

(2)一次课。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插花艺术这门课,对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每次课都有鲜花的供应,每位同学都有亲手操作的机会。由于每次实践课堂都是两个学时,所以每一堂课都很饱满,时间也就非常紧促,所以每一次课都有一个重点,都有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上课内容,理清上课思路,这样才会放手来操作。

(3)一个团队。插花艺术践课堂开展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由组团,并可以自由命名自己的团队,每个团队选出一名负责人。团队里面有男生也有女生,总体实力相当,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来评定一个小组里所有的学生的平时成绩,让大家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思想,初期大家有些观点会不统一,然后就会通过交流找到一个科学的合作模式,这样就让学生学会了沟通、交流、合作,为以后走向社会,开展创业打下来良好的基础。通过大半个学期的观察,发现团队合作其实有许多乐趣,也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团队责任感。

(4)一件作品。插花艺术实践课每节课都有一个主题,包括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婚车、开业花篮、商务用花、流行花束等。通过两节课的时间由团队来共同构思创作,共同完成作品,每一个作品都是集团队成员之力完成的,老师会结合作品来为团队成员打分,所以每个团队的同学都会很努力地来完成作品。

(5)一次销售。为了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花艺人才,为了同学们学习结束后能运用插花技能进行创业,具备独立操作花店的正常经营、插花的能力,在完成花艺作品之后,进行花艺作品模拟销售。让同学们学会对作品定价,学会宣传推销作品。将来也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开设花店,进入实战销售,让学生勇敢地走出去,尝试运作一个花店,提高他们的销售能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此拓宽大家的就业、创业渠道。

2 创新创业教育在插花艺术实践课中的融入

2.1 转变思想,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在高校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插花艺术实践课的授课过程中,在教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会想、敢想。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求新求变,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能让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提高和获得的成果,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求变性意识,为以后的技术创新和创业做准备[3]。让学生了解插花员和花艺师考核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内外知名花艺师的从业经历,赏析他们的优秀作品。并通过介绍近期举办的各类插花展或插花比赛,将优秀作品及其一些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生共同分享。让他们运用全新的思维来对待此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敢于创新。

2.2 结合市场需求创新实践项目

通过走进花店了解具体的经营过程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深化对插花商品的认知。通过组织插花比赛和插花展示将插花实践教学活动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更好地诠释插花艺术的魅力[4]。目前插花艺术实践课程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结合度不高,很多具有旺盛市场应用需求的内容没有融入,如市场主打产品花束,尤其是欧美、日韩花束,在插花艺术实践课程中将逐步融入。

榱巳醚生能够学有所用,针对市场的不同变化,我们对课程也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在包括目前市场上需求量较大的花篮(开业花篮、水果花篮)、花束(圆形花束、单面花束、欧式花束、韩式花束)、胸花、花盒、手腕花、新娘手捧花、婚车插花、婚礼现场插花、商务会议桌花、葬礼花圈等。已经实现了与市场高度接轨的模式,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所学内容的实用性,也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

2.3 改革教学方法,课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强调团队合作,创新是每一所高校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别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合作小组,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5]。结合双创教育提出了插花艺术实践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在教学中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学商两用、产学研结合等教学模式,来解决插花艺术课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动手率低的现象。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教师一人的讲解,也可邀请花店老板、花艺师、插花师等具有专业经验积累的人来对插花行业进行系统的讲述,让学生了解花店的经营和运转等。

其次,课堂中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参与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通过教师讲解,展示图片、视频的讲解、师生共同参与作品评议等形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市场的流行元素,鼓励学生从慕课平台学习插花相关课程,增加插花相关知识的储备,并让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对自己的作品构思进行讲解,点评自己的作品并对其它小组的作品进行互评。通过在讲台上的讲解,给学生一个自我锻炼和表达的机会,并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作品完成后进行销售,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加强学生对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销售环节纳入实践课程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创作作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充分利用校韧庾试矗优化实践项目顺序

在保证必需的花材的前提下,采集校园周围的野生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比如东方式插花中枯枝的运用,现代插花中香蒲的运用。并且通过系类资源整合,使用花卉学、盆栽技术课种植的百合、向日葵等花卉来插花。尽量将相关实验课程的开设时间集中在一两天之内(尽量避开节假日),因为短时间内花材不会凋谢,而且有的花材可以重复使用[6]。在实践项目上进行优化,例如西方式插花中,先进行L型插花作品的制作,再进行半球形插花作品的制作,这样就能将花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 结语

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老板”,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过程[7]。同样,“五个一”教学法在插花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花店“老板”,而是通过课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让每一位同学成为独当一面的插花艺术设计者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晓琴,郭志平,吴雄熊.插花艺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1(18):30-31.

[2] 郭克婷,黄志宏,王玉珍.插花艺术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 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92-10494.

[3] 夏晶晖.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8):160-163.

[4] 王静.情景教学法在插花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7):175.

[5] 靳凤娥.涉农学生“双创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2(24):151.

篇10

【辅导对象】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地理 历史 政治 奥数

【上课时间】署寒假 双休日 平时 课外 随到随学

【辅导范围】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海淀区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3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4

海淀区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5

海淀区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9

海淀区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2

海淀区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8

海淀区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9

海淀区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0

海淀区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1

海淀区 北京五棵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5

海淀区 北京四通桥数码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4

海淀区 北京公主坟天行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6

海淀区 北京万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9

海淀区 北京苏州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4

海淀区 北京清河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5

海淀区 北京花园桥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6

朝阳区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6

朝阳区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7

朝阳区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58

朝阳区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4

朝阳区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3

朝阳区 北京大屯南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7

朝阳区 北京CBD国际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88

西城区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0

西城区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1

西城区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7

丰台区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3

丰台区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6

东城区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65

东城区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2

东城区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74

大兴区 北京亦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0

石景山区 北京石景山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3

怀柔区 北京怀柔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89397

【温馨提示】家长您好,请先拨打前十位总机号码,听到提示语音后,输入对应校区的五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专业老师,把您孩子学习存在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个说明,我们的老师会热心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您可以货比三家,通过免费电话沟通,比较下师资、教学位置、收费价格、学习环境等哪家更适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转分机 99667

***************************************

北京精锐教育:

海淀区 海淀黄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4

海淀区 公主坟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5

海淀区 大钟寺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6

海淀区 牡丹园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7

朝阳区 朝阳门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8

东城区 王府井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39

东城区 交道口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0

东城区 和平里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1

西城区 月坛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2

西城区 白广路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3

丰台区 方庄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4

丰台区 马家堡学习中心 400-0066-911 转分机 9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