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时间:2023-10-24 18: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先行一步;贸易开放;产业专业化指数;广东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1-0025-06 收稿日期:2008-07-28
一、改革开放30年的广东经济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至今已有30年。在此期间,广东先行一步对外开放,在全国充当“排头兵”的角色。近年来,广东经济增长飞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也逐渐增加。2002年广东地区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1.3%,2003年提升到11.7%,2006年再次提升到12.3%。我们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两方面来看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东经济的“奇迹”:第一,从经济增长率真来看,广东经济增长率领先于全国水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在高存量的同时实现了高增速的发展,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更快的“经济奇迹”。2003-2006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4.8%、14.8%、13.8%和14.1%,见图1。第二,从国际化比较的视角下,广东省的经济规模在全球引人注目。作为中国内地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广东经济总量已超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与中国台湾相差无几。若将广东省看作一个国家进行经济规模比较,按照2006年世界银行对全球各国(地区)排名位居全球第22位,达到全球中等以上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
广东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15.92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527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3%:同时吸收PDI从1979年的3074万美元跃升至2006年的145.1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6%。如果用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判断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广东对外依存度从1978年13.81%(包群等,2003)到2006年超过150%。贸易总额所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7.71%,最高上升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40%以上,现在仍然保持占据全国1/3的份额。各地纷纷以广东为模式,大力吸收外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广东在政策的先发优势逐步减弱,广东先行一步开始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广东的相对地位从改革初期1984年FDI所占全国的43.1%逐步下降,到2005年20%,广东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对外开放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2005年,广东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45.3亿美元和1044.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67.7%和34.6%。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出口总额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广东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到了“天时”(政策优势)+“地利”(区位优势)+“人和”(华侨因素),在全国取得了先发优势。首先,中央政府赋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政策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经济特区中有三个来自广东,1988年率先在深圳成立沙头角保税区,1992年10月在我国批准的12个保税区中,广东就有三个,拥有两个沿海开放城市,四个经济开放区,六个高新技术区,近40个经济试验开放区政策。政策的进一步倾斜带来了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无论是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还是第一家新型的集团式企业(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成立于1984年7月)均诞生于广东,广交会就是全国贸易的“晴雨表”,极大促进了广东的对外贸易。其次,比邻港澳和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使广东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地缘优势。香港是自由贸易港和世界转口贸易中心,港澳和海外资本一方面直接投资于广东进行生产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率,交通的便利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让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广东生产,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原始积累”。最后广东省拥有遍布全世界的“人力资本”优势,广东有近2000万华侨和港澳同胞无限的支持和关注。基于无法复制的“血缘优势”,地缘和文化的相似性吸收来自港澳和海外华侨大量的直接投资,1979-2004年广东省吸收FDI投资达到1504.9亿美元,港澳台三个地区投资达到1087.67亿美元,所占比例高达72.3%,在外商直接投资多元化的今天,港澳台对于广东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黄新飞、张娜,2008)。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广东对外开放的“先行一步”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第一,广东在吸收外资、设立特区和体制改革的先行一步,全国其他地方不用承担任何成本享受广东模式带来的制度效应。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表现出“世界走一步,中国走三步,广东跨四步”的先发优势(傅高义,1990),改变了广东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开放进一步深入,这些传统产业将会逐渐转移到周边省份,从而形成经济辐射力。
Edwards是最早研究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者,他运用跨国数据分析人均GDP增长率和贸易开放度的关系时发现(黄新飞等,2008):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之后,经济学家认为贸易开放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如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等,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实证分析缺乏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论解释,使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Rodriguez&Rodrik,2000)。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广东省在对外开放的发展轨迹以及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我们将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构造衡量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数,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中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二、贸易开放促进广东产业专业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关于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的研究,Feder(1982)认为贸易开放度的增加不仅允许更加有效率的厂商进入到国际市场,并且出口厂商会通过管理模式和改进的生产技术对非出口商的生产率产生正的影响;Edwards(1992)认为更加开放的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新思想的能力;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贸易开放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主要是贸
易带来的规模经济(Kmgman、Helpman,1985;Baldwin,2003);以Romer(1986)、Lucas(1988)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主要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等。国内研究主要是以国外学者的模型为基础,从构造贸易开放度的指标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如杨全发和舒元(1998)、沈坤荣和李剑(2003)、包群等(2003)、赖明勇等(2003)、黄新飞和谭秋梅(2007)、黄新飞和舒元(2007)等。
学者们认为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是提高贸易开放度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如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我们从产业专业化的角度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广东经济增长:第一,贸易开放提高了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生产。贸易通过专业于从事生产本国最擅长的商品与服务生产,并与他国交换优质低价的其他商品与服务,各国都可从中得到好处,在这种安排下,各国的生产效率提高,消费者选择增多,商品与服务趋于物美价廉。贸易带来竞争,促使企业创新,寻找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并推动技术进步,贸易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都至关重要。Dixit&Norman(1979)在两国两产品模型得出了贸易开放将提高具有生产率优势产品的专业化指数(黄新飞等,2007);Ethier(1982)在Richdian模型基础上发现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国际贸易产品的专业化,以此推进国内专业化生产;Quah和Rauch(1990)的模型发现由于中间投入品的增长缓慢会限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最终产品生产,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可以加速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使资源更多集中于具有更高学习系数的部门生产,促进经济增长。黄新飞和舒元(2007)利用中国1986~2004年39种行业的数据构建了三种产业专业化指数,得出的结论是在长期内贸易开放提高了中国具有优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并通过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加以证实。
第二,更高的产业专业化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率。Romer(1986)认为专业化生产能够产生规模递增的报酬,促进经济增长。Lucas(1988)证明了在比较理论框架内,一国若专业于具有更高学习能力的产业生产,其经济增长率越高。实证研究揭示了产业专业化程度与人均GDP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Kim(1995)研究1860-1987年美国经济时发现产业专业化指数与人均GDP成的关系成倒u形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和后期产业专业化指数的提高能够促进人均GDP的增长。Weinhold和Rauch(1999)采用39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发现产业专业化指数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
在对外开放初期,广东以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积极承接港澳制造业的转移,粤港澳三地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济关系。由于生产成本较低,交货周期短,广东以服装、鞋帽和玩具为主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大大增强。“三来一补”企业的兴办,促进了港澳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广东的转移,林毅夫等(1999)认为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型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提升,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1965-1973年香港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9%,经济的迅速增长使香港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支柱产业由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银行与金融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广东。广东以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积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并且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广东逐渐将主导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东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名列全国首位,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54.4%和18.5%。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出口总额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加入WTO后,广东不仅是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基地,也逐渐成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2006年,广东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45.3亿美元和1044.4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7倍和3.7倍,占当年出口总额的67.7%和34.6%,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9.7个和11.2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实证分析:协整分析
(一)广东产业专业化指数的构造Kim(1995)将专业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规模效应,以产出的集聚作为专业化生产的基础,另一种是生产率效应,即产业专业化的生产带来干中学效应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黄新飞和谭秋梅(2007)在此基础上采用国际通行的反映专业化效应的Heffindahl指数,构造了体现规模效应的增加值产业专业化指数和体现生产率效应的生产率产业专业化指数,实证结论发现中国的生产率产业专业化指数的提高能够在长期内促进经济增长。根据这一思路,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对各行业的细分,运用广东14个行业的数据构造了基于生产率效应的产业专业化指数,该指数基于各行业的生产率和增加值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it是指行业i的从业人数,为i行业的增加值,是行业i的劳动生产率。我们认为在构造产业专业化指数时必须考虑了技术进步对产业专业化程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专业于更高学习能力的行业生产,会产生更大的产业专业化程度(Lucas,1988),提高该行业的生产率。该产业专业化指数很好地刻画了技术进步和学习能力对产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生产率越高的行业具有更高的权重,产业专业化指数也越高。产业专业化指数取值均在[0,1],更高的取值表示更高的专业化程度。
这里采用协整分析法来度量贸易开放与广东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是由于不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容易产生缪回归(spufious Regression),OLS回归只能解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能揭示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以及因果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单位根检验按照研究的目的,我们选择GDP、FDI、OPE和HERF表示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和产业专业化指数,数据采用年度时间序列,将产业三次产业细分为14个行业,样本期间1978~2006年。GDP以1978年为可比价格计算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OPE是广东进出口
贸易总额占广东GDP的比重,HERF用生产率产业专业化指数,计算贸易开放度所涉及到的汇率是年平均汇率,所有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
我们采用Dickey和Fuller(1981)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数据的时序图选择检验议程,同时检验单位根方程中截距项和时间趋势的系数显著性来判断单位根检验模型的设定。滞后阶p的确定是基于最小信息准则(AIC和BIC)原则做出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ADF检验中都存在单位根。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在1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假设,从而各变量都是I(1)序列。基于ADF检验我们就可进行协整分析。
(三)协整分析两个变量服从随机游走(random walk)过程。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即为Ro)过程,我们就称两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cointegrafion),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经济联系。我们用Johansen(1988)最大似然法分析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协整模型的设定和滞后期确定原则是先根据最小化AIC和SC信息的标准选取,然后进行模型检验(如Cochrane-Orcutt和CUSUMS等方法修正残差自相关、正态性检验和稳定性),若不能通过检验,则重新设定,直到找到相对更好的模型。经过反复检验确定协整模型,我们采用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水平。
1 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指数与广东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分析。
协整模型包括广东的GDP、产业专业化指数、贸易开放度和FDI,模型确定为协整变量具有线性趋势、时间趋势并有截距项,选择滞后2期,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r表示协整关系的个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的假设,其对应的协整关系为:
LnGDP=0.08LnFDI+0.15LnOPE+1.15LnHERF
(-10.88)(-10.16) (-12.93)
+6.9+0.11t (2)
下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个系数的t统计量,可以看出所有系数都通过显著性为1%的t检验。在长期关系中,广东经济增长率与外资、贸易和产业专业化指数呈正相关关系,FDI与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别为0.08和0.15,而每增加l%的产业专业化指数可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1.15%,验证了上面的理论分析。
2 FDI促进广东产业专业化的协整分析。
同理我们可以得出广东FDI与产业专业化的协整关系。HERF和FDI的协整检验模型具有线性趋势并有截距项,选择滞后4期,检验结果见表4:
协整方程检验表明,协整关系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检验,产业专业化指数与贸易开放度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表明FDI确实能够带来广东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发展,两者之间的拉动系数为0.42:
LnHERF=0.42LnFDI-2.99 (3)
(-2.02)
3 贸易开放与广东产业专业化指数的协整分析。接着分析贸易开放对产业专业化指数的影响,贸易开放度与产业专业化的协整检验模型具有线性趋势并有截距项,选择滞后4期,检验结果见表5:
协整方程检验表明,协整关系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检验,产业专业化指数与贸易开放度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LnHERF=0.11LnOPENNESS-1.56 (4)
(-1.75)
式(4)表明贸易开放带来了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每增加1%的贸易开放度可以促进产业专业化指数提高0.11%。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常规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前期性检验当中的一个环节产生错误结论,那么将直接影响到Granger因果检验的最后结论。对此Toda和Yamamoto(1995)提出扩展的因果关系检验,即在水平VAR(L)模型中加入滞后阶数d(d为各变量的最大单整阶数),运用OLS方法估计VAR(L+d)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假设二元变量的扩展VAR(L+d)的因果检验为:
表6的结果可以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中,广东FDI、贸易开放度与产业专业化指数互为Granger原因,而产业专业化指数的提高是引起广东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四、结论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的对外开放在全国先行一步,极大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广东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加上拥有近两千万的华侨同胞和港澳同胞,文化血缘的特殊关系使广东最有可能成为港澳投资和华侨投资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资源禀赋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都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推动力。而且广东省历来都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和改革的深厚底蕴,按照试验一推广一趋同的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道路,广东省作为中央政府进行对外开放的试验地和窗口,获得了政策上的倾斜(比如经济特区的设立、外贸体制改革等)和暂时的排他性收益,在全国先行一步。
篇2
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根据个体情况因材施教,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发展。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内容以选择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分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了教学过程。由于各自的选择不同,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学分制下会更大。因此学分制产生的竞争机制使整体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但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明确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者的效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理念,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本课题组成员以湖南商学院的教学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将构建学分制下分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研究目标。
本课题提出的分级教学管理体系,是基于企业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理论,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德鲁克(Drucker)认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管理原则。”目标管理一方面强调管理的目标导向,德鲁克认为,“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整个企业的目标,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以整个企业的成功为工作中心。管理人员预期取得的成就必须与企业成就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成果由他们对企业成就所做的贡献来衡量”。另一方面,德鲁克强调目标管理的内部控制,即管理中的员工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我们可以将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管理中,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就是我们的终级目标,我们的一切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构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体系时,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们的工作导向,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和相关管理体制的执行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管理评价体制则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反馈。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评价指标体系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主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人才培养教学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指标进行分级分解,以保障最终目标的实现。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是我们有效开展分级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培养高级应用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是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此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界定,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具备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能在企业及其他非盈利组织单位从事国国际贸易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重视应用型高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我们要弃旧立新,开创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运行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基本环境保障方面应作到以下几点:
1.落实学分制
实施学分制是对我国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否定。学分制以总学分的获得量作为大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权,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也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建立导师制
导师制是成功实施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导师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树立人生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制订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等。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在动态的管理中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3.创立导学观
现代导学观就是在导学过程中,重“导”重“学”、“导”“学”结合的一种观点。其本质特征是导师不直接把构成导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只是创造一种智力和有利于学习的适当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并自然获得进步和发展。同时,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能力和知识具有可变性,从而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动态的、发展的求知过程。导学观要求,老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导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导”与“学”之间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导学过程。
4.构建体现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的实行,为我们的高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改变了以往的以理论必修课模块为主的结构,而将其分设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模块,选修课的开设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则让学生在实践的学习中掌握运用知识,在实践的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学分制教学体制下以学生获得学分为学习结果的评定标准,同时学生获得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在人才的培养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设计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协作的多渠道立体方案,实现了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业务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管理方案。
(三)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类设置与分区管理
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类设置与分区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培养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方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分块设计,包括知识结构的分块和能力培养的分块。其二是培养保障体系(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分级管理,通过分层监控来实现。
将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各责任中心,是目标管理理论上保证目标实现的基础手段,同样我们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进行分级分解。我们在人才培养实施中认为开设五个教学园,可从不同角度确保对人才培养质量。
(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分级教学管理体系中建立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维立体评价体系。即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评价。
三维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从人才培养的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者和人才受益单位三方面对人才质量作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
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应用效益
1.开展了与人才培养创新相关的教学改革研究
我们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入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教学转变为应用型、模拟型和实地操作型教学,打破理论和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我们加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单位的联系,与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更加详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开拓创新国际贸易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发表了相关教研论文6篇。
2.不断完善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更显特色
本课题采用的是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因此许多研究成果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教学制度健全且有特色,教学管理效果好,实现了动态的全过程分级目标管理。
3.对完全学分制体系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好
在对专业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调查中,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从问卷和非正式交谈的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业务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绿色环保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各国的服装纺织企业纷纷对于改进服装纺织生产,促进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能够在保持并促进服装贸易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不断对于服装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提高,各国不断采用通过新的行业法规或标准的方式使本国服装纺织产品的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进口国通过国际贸易政策作为壁垒,对于低标准的产品输入进行限制。从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角度看,各国的新法规和新标准确实有助于促使服装纺织企业完成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转变,也有助于促进服装纺织产业的升级,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技术水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也十分不平衡,这就导致了服装纺织产业的行业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很难能够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一致的认可。假如发达国家以其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行业技术优势在是世界范围内强势推行服装贸易行业的国际化标准,必然会极大程度地扭曲国际服装贸易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服装进出口贸易。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的服装贸易逆差正在不断扩大,针对于这一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将服装进出口贸易和经济、政治目的相挂钩,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国际服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阻挠。
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客观实际看,自进入WTO以来,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遭遇黄灯。在取消配额制度以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并没有因此得到解放,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局面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以欧美的发达国家为代表,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一直遭受到设限,并且受到他们所谓的“中国”的影响,在服装出口贸易方面一直遭受到各种限制措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引起的舆论影响和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作出了一些跟风的反应,针对我国的服装纺织产品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限制贸易的措施,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终还是要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寻找根源,为此,回顾我国经济与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的影响,有助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行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经济起步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工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在服装纺织行业的目标是要能够尽快地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特别是依靠农业基础,凭借天然原材料重点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兼顾丝织、麻、毛以及化纤等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品种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产业部门,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产量主要多用于自给自足,服装进出口贸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纺织类产品也主要是初级产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汇从而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资。举例说明,在1978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额仅仅是24.3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及世界服装纺织行业的联系很少,因此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中与国际上的纠纷和摩擦也较少。
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终于走出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从内需型的导向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这一时期,国内服装纺织工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于,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对国有服装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在对外方面,服装纺织工业以增加出口创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以及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作用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4%,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了199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国家,并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34.76亿美元,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说明在服装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成为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大国。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服装纺织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不断突显,但是贸易纠纷在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中,我国往往处于孤立而被动的境地,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时我国还未成为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MFA(《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成员国,因此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始终无法获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护,使我国经常陷入被动、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经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类似于GATT或MFA这种多边贸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贸易进口方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制造贸易纠纷和摩擦,更过分地会单方面地扩大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设限额度和设限范围,对我国的服装类产品配额进行扣减,相 比于其他是贸易组织成员的国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为当时我国未成为GATT或MFA成员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无法通过这些机构解决贸易争端,即使能够上诉到这些机构通常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裁决。
总结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使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遭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调整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国终于能够以WTO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了减轻了配额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束缚,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对欧、美市场的服装出口贸易增速达到了32.96%,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业务量的增加,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设限范围之广、设限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倾销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话说树大招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警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加大了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各国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摩擦和打击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第一,故意将世界纺织品配额的释放进程推迟。ATC(《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规定了成员国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进程。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国在进行每个阶段的执行时,其增加的一体化金额远远低于数量,并未达到ATC所规定的配额追加增长要求。这种要到最后的时刻才将配额全部释放的行为不但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长期性的处在扭曲的状态,不利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欧美等国家长期对中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实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频繁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施压,更过分地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鼓吹中国。美国的纺织品行会还通过联合各洲的国会力量以及纺织工人的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贸易相关议题进行施压,矛头指向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世界上共计65个国家相关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公告》,规定世界贸易组织讲纺织品配额制度延长到2007年底,极大了损害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双边协定、补贴以及高关税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限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的服装进口关税平均为7%到10%,甚至有达到30%的高关税,是在所有进出口货物中关税最高的产品。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收入中,有42%是来自于纺织品或服装类货物。此外,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还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非洲及加勒比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贸易优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额、免关税等方式,这种行为一方面对于缺乏优势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面料出口,变相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补贴的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组织或集团,不仅不能享受到进口国的优惠待遇,还要受到进口国最严厉的限制,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遭到了打击,蒙受了不必要是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进行设限。长久以来,欧美国家一直警惕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些国家不断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挑衅,同时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十分担心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会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会对其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因此经常寻找借口讲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制裁进行延长。这种对贸易设限的延长,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也将更加自由化,更加一体化,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贸易保护的现象还将继续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继续保留一定的戏份,并且将不断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更加灵活而隐蔽的方法对全球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保证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减少贸易保护的情况发生,最终使这种现象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
王丽萍.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1).
李钊.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政策;产业结构;贸易保护;纺织贸易
一、2008年金融危机概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例如冰岛。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美国金融市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其直接后果之一是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萎缩,进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联合起来救市,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等等。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是严峻的。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分析
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进一步减弱。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全球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仍不乐观。
美国市场一直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支撑着众多国内纺织企业的出口贸易。美国金融部门的动荡会在实质经济部门加剧信贷紧缩,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动荡会直接冲击多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实质经济部门,失业人口逐步增加,消费需求持续下降。2008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出口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美元持续贬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纺织业成本上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亏本。2008年下半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成了中国纺织业面临的最大障碍。金融危机对纺织品服装国际需求的影响并不限于美国市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经济联系紧密,欧洲、东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市场需求不振带来的是市场国进口总量的下降。
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不仅打击了美国国内的消费信心,作为全球转口贸易的最大贸易国之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弱也拉低了全球经济走势。美国金融危机扩散对我国纺织业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是美国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萎缩,二是造成全球市场的萎缩。此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消费需求可能也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根据全球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分析,估计恢复周期要长达两年左右。而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面浮现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还不是对纺织行业造成最严重影响的时期,国际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很高,不确定性因素也还在不断增加。
稳定中国进出口份额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十项措施必将带来全国性的投资氛围,也为进一步扩大国内纺织品需求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国纺织行业应该明确稳定国外市场,扩大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
四、中国纺织贸易应对危机的策略
面对可能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将使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一方面采取各种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增加国家投资和居民收入,刺激国内需求,同时不顾国际贸易规则,进行贸易保护。以美国为例,2008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针对我国,占83.3%,美主要纺织团体已经提出了包括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针对具体产品的保障措施等多种方案。为此我国应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依赖,改善贸易布局,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及欧洲各国的出口,同时采取低成本策略、适度价格和质量、积极营销等措施稳定国外需求。
1.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提升附加值。当前形势下中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整顿企业内部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整体的产品开发体系,学习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创新品牌战略。发展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服务应建立起产品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知名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3.建立新型的纺织产业链条。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纺织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竞争关键是价格。中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和行业信息网络。构建行业住处数据库和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以及人才的培训制度,做好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依靠信息技术抢占国际市场。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须采取强强联合,以形成产业航母,企业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力。
4.开拓市场,纺织国际化升级。首先,重点是开辟多元化市场和分享优惠贸易政策。通过整合国内市场,获取巨大成本优势进军国际市场;利用股权关系建起国内企业与著名企业的纽带,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实力较雄厚的企业,采用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在国外适宜地点投资办厂,拓宽销售渠道。
其次,自觉遵守法制,诚信经营。国际贸易讲究的是效率和信誉,违背国际贸易规则将受到规则的否决和制裁。当今社会责任标准和生态环保标准将成为阻碍我国纺织服务出口的主要壁垒之一。为此,中国纺织业在国际贸易中,执行国家的劳动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工人权益。建立严格的质控机制,按照环境保护法规组织生产,推行生态环保认证和国际认可的标准。建立诚信的服务机制,做到讲效率,讲规则,讲信誉。
再次,开展纺织行业外交,提高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与国际产业,组织和个人等各阶层接触,提升国际形象,打造中国纺织国家品牌,提升我国纺织产业的整体美誉,保证中国纺织业在经济全球贸易一体化时代能够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五、中国政府的决策
金融危机初期,中国未雨绸缪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防止金融危机向中国过度传导;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高度重视美方激进的贸易保护行为,有效化解中美贸易摩擦,防止金融危机的贸易政策传导;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加强内外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提高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应对外部危机的能力。
温总理讲话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关系经济发展的大局。在当前的困难面前,除了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外,更需要大家迎难而上,共同努力。他对企业提出三点希望:一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二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三要内销和外销并举,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国家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国家还将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包括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2009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
参考文献
[1]余力,.中国纺织业,不仅仅是贸易战[N].南方周末,2005-06.
[2]纺织品出口风险乍现业内人士担心反倾销风暴[N].中华工商时报,2004-12-30.
[3]“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人民网,2009-03-16.
[4]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解决之道.新浪网,2008-10-18.
[5]李小颖,赵宏.基于文化创意提升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08,(2).
篇5
关键词:纺织品 出口 机遇 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由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已经影响到进口国的制造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顺差过大,所以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增加,给纺织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国内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都在逐渐上升,人民币升值已成事实,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又多以低端、廉价商品为主,所以纺织品出口贸易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纺织业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一、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纺织品出口贸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纺织品贸易格局。由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已经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纺织品贸易逐渐成为贸易摩擦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以SA8000社会责任认证为代表的“劳动壁垒”等各种非关税壁垒、反倾销和区域性贸易联盟体制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促进纺织业的发展,在贸易摩擦中逐渐掌握了相关规则,为我国的纺织行业争取正当权益。
二、我国进一步扩大纺织品出口的意义
纺织品出口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它可以拉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纺织业与我国的“三农”关系密切,扩大了棉花等相关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民增收,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首先,纺织品出口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区广布,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且人力充足,原材料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而且,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纺织产品就是我国的特色产品,纺织工业成熟。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格局仍然是处在变革当中,纺织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品质,在世界市场上有非常大的竞争力。
2、对外依存度较高
由于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而且纺织品出口贸易是我国传统的优势对外产业,纺织行业也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出口,这让我国的纺织品贸易对外依存度比较高,所以受世界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一些比较小的厂子很难应对国际市场的大幅变动,无法应对其他国家在贸易规则上的变动和限制,经常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3、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纺织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所以也就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这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拉动了国内一定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4、与“三农”关系极为密切
纺织品贸易与我国的农业联系很密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种植的格局和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的发展水平,也就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世界经济复苏、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各国联系更加密切,国际格局和国际分工也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中,纺织品行业要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扩大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总额和盈利。
1、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政府对纺织品出口进行规范管理是纠正市场失灵的具体体现。要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在世界市场当中,要加强与各国协商的能力,对各国的对外贸易条款加强了解,进行适当的规避。在对外贸易中,要注意互惠互利,过低的价格不只会影响进口国的制造业,也不利于本国纺织品行业的盈利。所以,要加强和各国商业组织的协商能力,为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争取更好的外部环境。
2、为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主,尤其美国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最大国家,近年来的中美贸易中,我国的顺差在逐渐增加,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加大。所以,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要寻求更多的合作国,增加贸易机会。
四、纺织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在面临的机遇面前,也遇到来自世界各国和国际市场的挑战。目前, 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保护国内市场, 但又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原则和规定, 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措施不断减少, 代之而起的是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大、限制进口作用更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主要体现在: 规定苛刻复杂的技术标准, 颁布越来越复杂的技术规定, 加强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 提高环境和生态标准等等。
1、出口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1)发达进口国采取各种措施完善保护机制
A.频繁运用反倾销
由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对进口国的制造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国家开始频繁运用反倾销策略,指责我国纺织业“恶意抢占他国市场份额”。从纺织层面上来说,他们这样认为是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且在进口国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增长较快,已对进口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下降,我国纺织业将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焦点。
B.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冲击
除了世贸组织规定下的限制措施外,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利用技术壁垒这一更加隐蔽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纺织品行业的两类技术壁垒主要是:纺织品从生产到报废的全过程都要符合环境指标;纺织品不得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这两类技术壁垒表面上从环保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但无形中却被欧美国家加入了过高的指标,成为了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坚固壁垒。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给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新的困难。区域集团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对集团内成员进行倾斜,保护集团成员的贸易发展,区域集团内部还需要进行利益的协调,规则制定上也要考虑多国的利益,这给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了新的困难。
(3)亚洲等国纺织服装业兴起
近年来亚洲国家纺织服装兴起,出口增长迅速,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的低成本优势让这些国家的出口发展迅速,比如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增长迅猛,印度国内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具有纺织品出口的巨大优势,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这就要求我国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2、国内环境不容乐观
长久以来, 我国大部分服装通常为低附加值产品, 以低价取胜, 赢取市场份额。纺织业发展的国内环境不容乐观,比较优势下降,竞争优势不突出,不利于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壮大。
我国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 虽然是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 但赚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 而在产品销售中占大头的品牌和销售利润则大部分被国外企业赚走。第四,人民币升值已成事实,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外资的引进,也让纺织品的价格上升,价格优势不复存在。
五、进一步扩大纺织品出口的对策
针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轻纺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可以增加产品的出口。第二,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品牌效应是巨大的,纺织业只有创造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打响知名度,创造出自己的产品。第三,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纺织业应该利用国外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进行产业化经营,减少产品的运输成本和公司的管理成本,在国外投资建厂,直接进行销售,减少中间环节。第四,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国外市场仍然使我们需要依赖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加强国家交流合作,我国的纺织企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在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开展纺织企业特别是进出口纺织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活动,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提高国际竞争意识。提高对国家市场的应对能力。第五,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才能进行产品的革新,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另一方面, 国内服装企业在自身营销体系中存在很多缺陷, 管理和运作体系不够完善,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霞,《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对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3期。
2、黄灿艺,《我国纺织服装业该如何应对国际市场规则变化》,中国纤检,2010年11月。
3、解全明,《浅谈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理论界,2009年7月。
篇6
伴随着2005年后配额时代的到来, 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利润空间变得狭小。作为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的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日益成熟的技术保护、完备有序的政府管理,繁杂严格的标准认证,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品的对外出口,打破了我国纺织品长期以来用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趋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纺织企业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纺织业在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及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几点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业、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post-quota era, the competition of international textile market becomes more fierce, and less profit margin existing. As a country with large textile exportation, developed country’s maturing technical protection, complete and ordered government management, numerous and diverse standard and strict authentication, has an serious affect on our country’s textile exportation and broke the situation that we take advantage of price strategy. If to change this trend, the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exporters should fight together.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TB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trade. Meanwhile,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ward TBT in the textile trade.
KEYWORDS: TBT, textile, solution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一、本文主要思路 2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3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3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5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5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6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8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8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11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11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12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13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5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5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以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逐步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出口的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过分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产品面临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行业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虽然2009年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但更多“绿色贸易壁垒”却滋生开来。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在2009年全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中,涉及到纺织和皮革技术类通报24条,涉及服装工业类通报7条。可以说,纺服行业2009年的技术性贸易环境,在经历上半年的“寂静”后,下半年的通报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同时2009年也出现了多次补遗细则、向家用品延伸、共同体的联动效应和消费安全登记等种种新形势。2009年下半年涉及纺织行业通报条数与上半年相比增长38.462%,具体到纺织类通报条数下半年与上半年持平,而服装类通报却增长500%。这主要是上半年服装方面的通报相对沉静,仅以色列的一条关于缝纫机的通报,而下半年我国、韩国、肯尼亚在服装相关领域都纷纷发出了TBT通报。
与前几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此次矛头直指中国。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仍有23783.7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服装业进出口2037.5亿美元,增长7.3%,出口1852.2亿美元,增长8.2%。但是从出口地区来看,除了对欧盟出口仍然有一定增长,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品出口均未出现增长,对香港地区的出口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除了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仅2008年,我国共收到TBT通报1470条,同比增长了21.59%,其中涉及纺织和皮革技术类39条、服装工业类14条,分别增长了30%和7.69%,反映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压力逐步加大。
要真正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效的增长,关键在于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当前流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对我国纺织业和技术竞争力的影响,并研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对我国纺织出口贸易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促使我国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体系,掌握国外运用国际公共规则设置贸易壁垒的技巧,避免出口产品在国外无端碰壁,遭受歧视性待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进出口贸易损失,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节 主要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文主要思路
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特点和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WTO规则,探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纺织品企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 的全过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些是专门针对中国特定产品设计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我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体系不完整,没有建立统一的部门协调机制;行业组织发挥的作用很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拟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表现形式,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何在,对我国纺织品企业的影响有哪些,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采取合理的贸易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三,如何从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三大层面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与建议,如何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机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及贸易特点
第一节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的纺织工业硕果累累
(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生产大国
纺织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服装出口也是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已成为全球纺织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19461.64亿元,同比增长22.99%;就业人数2362万人,同比增加2.51%;完成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贸易顺差达992.55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37.79%(表2—1)。
表2—1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几项指标
2007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
纺织工业增加值(亿元) 19461.64 +22.99%
纺织工业利润(亿元) 710.75 +37.79%
纺织工业就业人数(万人) 2362 +2.51%
纺织工业出口金额(亿美元) 1117.33 +19.46%
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亿美元) 992.55 +20.64%
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的有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产业特点
1.产业门类完整,产品种类丰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化纤、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服装、非织造、纺织机械等行业共同发展,产品种类十分丰富。在纤维原料方面,国内纤维原料资源充足,有棉花、羊毛、羊绒、蚕丝、苎麻、亚麻、大麻等各种天然纤维,其中棉花、羊绒、蚕丝、苎麻等产量世界第一;化学纤维生产发展迅速,粘纤、涤纶、锦纶、腈纶、维纶、丙纶和氨纶等化纤品种齐全。
2.产业布局集群化发展
中国沿海各省市已经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仅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大约占全国四分之三的纺织企业。
3.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全球生产总量的1/3,主要纺织品产量和纱布、服装、化纤都名列前茅,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具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日本、韩国和香港向中国内地转移的纺织工业尤其是服装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渠道,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熟练的技巧等都被完整地带入了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本土的纺织业。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技术融入,中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二、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对我国积累资金、解决就业的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是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7.66%;利税总额占全国加工业的财政收入的4.86%;服装出口额为1756亿美元,占全国加工业出口额的14.47%;职工平均人数为1101万人,占全国加工业职工人数的13.99%。
首先,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领域。据测算,中国纺织品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可增加7300人就业 。可见,纺织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劳动力资源是中国纺织业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同时也说明扩大就业是发展纺织业的强大动力。
其次,纺织业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保持贸易平衡作用非常明显,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业顺差额第一次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倍,2004年达到全国贸易顺差的2.5倍(图2—2)。
进出口总额(亿元)
图2—2 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
注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ccct.org.cn)
此外,纺织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纺织业向其他行业,如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各个产业部门所提供的大量新材料和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这些行业的发展。纺织品出口的大量贸易顺差,对实现工业化的内在需求和GDP的增长功不可没。随着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业重新焕发活力,为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纺织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市场的纺织品和服装,而是凭借高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更加重要。
第二节 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及竞争格局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特点
1.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上的新突破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从2001年的534.4亿美元猛增到2006年约1651.4 亿美元。五年中,出口增长了近3倍。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国纺织品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有序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纺织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对美纺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尽管2006 年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贸易摩擦频多、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在出口整体规模和 效益上仍取得较大发展。
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结构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由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且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中国企业愿意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纺织品服装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速,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至于进口方面,日本、韩国、欧盟、美国和香港、台湾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二、中国纺织品贸易的竞争格局
美国、欧盟和日本既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他们还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最多的经济体。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
美国不仅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中美纺织经贸关系上,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是互利双赢的。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长期以来,我国向美国出口诸如纺织品之类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我国从1994 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以来,纺织品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我国出口纺织品到达美国市场的比率达20.14%。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等轻工业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升温。随着中美贸易顺差逐渐加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分歧在纺织品贸易中也愈来愈激烈。美国方面认为我国纺织品在花色、图案设计等方面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担心我国纺织品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垄断地位,因此美国采取协议招标等方式提高我国出口纺织品门槛,而且从2006 年10 月起,美国修改了原产地规则,对来自计划经济国家的进口原料成分超过33%的产品确定为市场经济,可对其出口企业进行反倾销,同时对出口国采取反补贴调整,这些措施对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
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但是欧盟对中国实行了种类繁多的纺织品配额限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欧盟必须按照ATC一体化的进程分阶段逐步取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所设置的配额限制,并且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全部配额。虽然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形式意义上和实质意义上的出口限制安排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失效将彻底消失,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非如此。2005年6月11日, 中国和欧盟宣布根据《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242段对10类输欧纺织品问题签署谅解备忘录 。此后不久, 在此备忘录的基础上, 2005年6月20日, 中国商务部公布了《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暂行) 》, 对纺织品实施出口限制安排。2005年9月22日制订的《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办法》 取代了前者成为对欧盟和美国实行纺织品出口限制的依据。
(三)中日纺织品贸易
在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下,中日纺织品贸易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纺织品是我国对日出口的传统大宗商品,日本是中国最大纺织品出口市场,同时中国也是日本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日本进口贸易中已拥有绝对占有率。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占70%左右,并具有较强的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中国已成为日本成衣和各类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我国两纱两布产品除棉纱是日本第4大供应国外,其他三类商品均为日本第一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棉花布和T/C花布均为日本的第二大供应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63%和13.97%。人造棉布排名第三,化纤布排名第一 。
虽然中国纺织在日本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近年来出口数量扩张较快,价格不升反降。日方认为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制造水平低,质量较差,产品档次难以提升。中国企业过分依赖价格优势,疏于开发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创新和开发高档产品,提升档次,将是中国企业扩大对日纺织品出口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这些措施或法规主观或客观地成为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障碍 。这一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限制的主观或客观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失灵,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与生产或消费有关的负外部效应,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制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客观地限制不符合本国要求的外国商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该定义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地被滥用的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限制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达到限制外国竞争性产品进入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WTO的相关协议,如《GATT 1994》、《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等,要求上述技术性限制或措施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变相的限制或制造不必要的障碍,也不得对情况类似的国家构成不同的待遇。但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技术差距,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要求,发达国家的要求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之间或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样一来,一个国家的产品要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就有可能因技术性问题而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概括而言,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盒标签及标志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市场准入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手段上的隐蔽性和灵活性,做法上的歧视性,实施中的争议性,被许多国家用来当作保护自身利益的&ld quo;护身符”。
(一)广泛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涉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资源环境等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涵盖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TBT措施的表现形式极具广泛性,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对进口商品设定技术规则,规定影响商品性质、设计、制造、化学成分、原材料、包装、标签等方面的强制性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广泛的贸易领域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此阻挡国外商品进入其市场。
(二)隐蔽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配额限制等问题,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高科技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的,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判断。技术性贸易壁垒最隐蔽是因为它总是以保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出现的,而在这一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作为进口国阻止国外商品进入、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事实上,把标准和技术法规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各国政府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直很在使用的方法。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本身不存在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松散的弹性很大的框架结构,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可以以国内的生产发展和市场保护需求为出发点,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安全、保护环境为理由,根据自身的标准和需要自行灵活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出繁多苛刻的技术规则和标准来限制进口。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灵活运用,使得技术规则、标准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根本无法及时了解进出口繁多的技术法规和具体规定,即便有多年出口贸易经验的人有时也很难通晓进口国对商品的所有技术要求。
(三)歧视性
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实行TBT措施,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要求,其贸易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这种歧视性不仅体现在进口国内外有别、内松外紧、内低外高限制进口的技术规则和标准上,更表现在技术法规和标准实施的全过程。
(四)争议性
各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经常变化,且各国差异较大,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难以适应。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又非常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在对其是否是实现社会公共目标的必须以及是否超出合理限度上,目前尚无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与标准,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结果必然是不同国家从各自经济利益出发对贸易壁垒予以评判,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很难协调,难以达成共识,容易引起争议。
纺织品服装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具备一般的表面合理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有关纺织服装产品技术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 使得技术壁垒成为纺织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 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 2.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 进行精密分析, 高标准、严要求,对纺织服装产品的检验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3. 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发达国家还将技术壁垒延伸到产品外围, 例如在纺织服装产品包装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中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正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以上特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一些国家甚至挖空心思地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常常蓄意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进口。目前TBT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之争的重要领域。
第四章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
第一节 纺织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基本状况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 “ 清洁产品”、“ 绿色产品”和“ 生态纺织品” 等概念被引入纺织品和服装领域。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清洁性和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纺织业领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愈演愈烈。从2000年到2004年,WTO成员在纺织业每年的TBT通报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而自2005年起,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08年,当年的TBT通报量分别为18、23、37、53;截至2009年7月份,WTO成员国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就达到19件。这表明随着传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弱化,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市场,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技术性贸易壁垒。
表3—1 2000—2009年7月WTO成员在纺织业的TBT通报量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7. 总计
通报量 9 6 6 10 8 18 23 37 53 19 189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各国TBT通报查询数据库
作为出口创汇大户的纺织业一直是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07年对两千多家企业(涉及到纺织企业488家)的调查显示,纺织业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企业就达到154家,约占31.56% ,这就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大多数的纺织业出口企业带来广泛的影响 。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主要出口对象国顺应这种潮流,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 对进口纺织品和服装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环保建议措施。目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遭遇的技术壁垒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品检验制度方面包括对有害物质的使用量、残留量以及禁用物质种类有关的技术标准的检验和对产品阻燃性、耐火性方面检验的安全指标检验;2.产品包装标签制度,包括对产品标签的规定,包装的环保、安全性的检验和附加的生态标签,如Oeko-Tex Standard100、Clean、Taxproof、Fashion、Eco-Tex、Otn100等;3.产品认证制度,如国际质量标准化认证(ISO9000)、国际环保标准化认证(ISO14000)、社会责任标准化认证(SA8000)。
面对上述形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纺织业常常疲于应付,屡遭查禁。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纺织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标准检查、检验设备落后。技术法规的不完善、标准过低成为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最大缺陷 ,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2. 纺织品生产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对产品标准化认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绿色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3. 纺织品出口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对WTO 规则特别是《TBT协定》了解不够,遭遇TBT时应诉的积极性不高;4. 纺织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位,纺织业协会也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者在应对TBT 时的协调性不够。而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其也是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最多、最严的国家和地区,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这类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凡事都有两面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业出口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有:(1)通报不断,损失严重。早在2002 年, 我国就有67.2%的纺织服装企业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产品不得不退出国外市场, 产品损失达11.7亿美元。2003年,受TBT 影响的企业占74.4% ,损失达到10亿多美元。目前, 欧、美、日等是对我国实施TBT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其TBT对我国纺织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TBT 不仅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就业。据测算, 纺织品服装出口每下降1% ,其国内生产就会下降0.5% , 将新增失业人口3.6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2)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 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 增加检验项目, 取得各种认证, 改进技术工艺,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增加企业负担, 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3)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 限制内容多变, 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 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4)波及面广, 影响相关产业。TBT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影响的同时,还波及到印染业、化学助剂业、纤维原料业、运输业等, 减少相关行业的业务量和收入。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眼光看,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 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业升级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 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 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 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 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 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看,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数量越来越多
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WTO成员的TBT和SPS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WTO成员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量最多且不断增长,2001年至2007年,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量从1305件增长到2456件,增长了88.2%。其中TBT措施通报量从533件增长到1295件,增长了142.9%;SPS通报从772件增长到1161件,增长了50.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据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05.42亿美元(2007年为494.59亿美元,2006年为359.2亿美元,2005年为288.13亿美元),两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TBT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TBT既涉及国际间的法规、协议、指南和准则等,又包括一些民间组织制定的规则。TBT覆盖面极宽,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涵盖了产品的所有时期——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弱期;从产品形态来看,TBT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也包括了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产品领域来看,TBT已从贸易领域扩展到了生产领域、金融领域和服务领域。
(三)TBT的扩散效应日趋明显,影响越来越大
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TBT的影响更具广泛性和深远性,它能以正当理由直接将某国的进口产品拒之门外。而且TBT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它实施的某项措施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由一个产品涉及所有相关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四)WTO在技术性贸易协议中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规定的特殊优惠条款形同虚设
虽然WTO在《TBT协定》和《SPS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设有特殊优惠条款,但由于TBT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符合人类利益,无论从协定本身的规定还是现实的应用来讲,特殊优惠条款都形同虚设,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实践中也没有哪个国家做到这一点。
(五)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仍是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
(六)TBT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TBT是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导致的结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势必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实力,而这种科技上的进步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在间接上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第五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后国门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话题,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我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国际间已达成的各种技术标准协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我国政府部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看,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 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对现行标准制定中制定、执行和监督脱节的问题, 应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与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以及监督监测水平形成有效衔接。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鼓励建立高新技术、环保型的纺织服装企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积极规范和引导纺织服装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大谈判力度
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建立严格、公平、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约束发达国家越来越泛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4. 建立完善的出口风险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体系
建立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让纺织品服装企业及时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在该领域TBT 的新动向。建立TBT预警机制,并将信息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措施,突破国外TBT。
第二节 我国企业和商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采取的对策
一、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在努力提高纺织品产品质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生产加工体系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多种渠道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考虑采取下述措施:
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 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 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 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 淘汰陈旧落后设备, 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
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 将ISO9000 与ISO14000 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 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3.更新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标准的制定,制定标准就是技术开发,就是产业化,谁制定标准谁有有先发优势,掌握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行业协会是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协调、服务的作用。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我国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引导他们承担起保护国内企业的职责,一旦我国企业受到冲击,要迅速作出反应,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形成一个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利用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行业和产品保护的快速反应机制。
1. 完善组织建设, 发挥服务职能
应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形成权威性和凝聚力。此外,应该加强服务意识, 并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以组织的形式出面应对TBT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参与标准制定, 提高检测水平
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反馈行业之声; 传达并监督标准和法规的实施。另外, 纺织协会应积极与国外检测机构合作, 制定国际认可的检测标准。
3. 启动互律机制,规范同业竞争
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其他贸易壁垒,除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迅速扩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之间的恶性无序竞争。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还必须制定行业的“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竞争秩序,调节彼此的纷争,对恶意竞争的行为要给予惩罚,保护行业内出口企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卜海.后配额时代与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 2004(9):5-8
[2] 陈杰.后配额时期的新贸易壁垒及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对策略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论文集,2006.
[3] 韩雁蒙.我国纺织品出口实施主动配额的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2007.
[4] 凌海生.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D],2006年,34-38
[5] 薛荣久. 中国与欧美等国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化解[J].国际贸易,2005(7):7-8
[6] 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5):102-106.
[7] 许辉,许燕玉.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加速国际化得战略选择—基于资源观的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6):94-99.
[8] 张亮,阎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4(4):100-104
[9] 余为丽,王治.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79-83.
[10] 魏国学,熊启泉.美中贸易摩擦不断地原因—基于美中贸易现状的模型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3):39-44
[11]《中国入世协议书》第16条
[12] 田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13] 王仲辉.跨越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影响[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 张茂荣.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面对技术壁垒[J].经济师, 2004(2): 49–50
[15] 滕玉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4(3): 44-45
[16] 马晓红.2005年中国纺织业埋伏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障碍重重[J].WTO经济导刊, 2004( 8): 7—8
[17] 张锐.谁为纺织品配额终结买单[J].经济前沿,2005(1)
[18] 吴海霓.世贸组织框架下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19] 全毅等.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分析、经济影响与对策研[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0] Ningchuan Jiang. Effe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ese Textile Product Trade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ISSN 1913-9004 (Print), ISSN 1913-9012 (Online)
[21] Gabriel J. Felbermayr • Benjamin Ju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ndustry Productivity[J]. Open Economies Review, ISSN 0923-7992 (Print) 1573-708X (Online)
致 谢
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本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中落下帷幕,自己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希望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论文选题、文献搜集、实证分析及最后的成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对恩师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帮助,十分感激。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论文导师阮尹,阮老师学术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而且阮老师为人谦和诚恳,不仅在学术上,对于今后的工作生活,阮老师也带给我许多的启发。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篇7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及欧债危机的深化,严重抑制了全球的进口需求,国际贸易增长转趋疲软。2014年国际贸易状况仍不乐观,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了全球贸易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201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2.5 %,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1.5 %,进口下降0.1 %,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出口增长3.6 %,进口增长5.8 %。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不惜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贸易复苏的进程,其中,绿色贸易壁垒呈现出高发态势。
一个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是:国际贸易增速已经连续两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自由贸易正在面临严重挑战。二战以后,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增速超过经济增长的增速几乎已成定律,直到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按此定律所言,贸易增长始终维持在经济增速的近两倍的水平,但现在这个定律已被打破。有专家分析,其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发展遇阻,制造业萎缩,转而大力发展服务业,但这未必是上策;科技发展促使企业生产减少外包,减少了贸易的需求,跨境投资大幅下滑;企业规模成为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处境艰难,大型企业可以在各个领域独占鳌头,推行贸易保护,压制自由贸易;不少经济体都陷于内部的政治不安定局面,不仅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沃土,更是无暇顾及国际自由贸易发展大局。
2002年以来,得益于正式成为WTO成员,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和产业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贸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完整产业链的中国纺织业,更是连续保持了多年的出口高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2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为15.4%,到了2012年已经达到36%,自1994年起,已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第一的地位。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加上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作为中国纺织品服装主要国际市场的需求急剧萎缩,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同比增幅就从上年的19.1%急剧下滑到8.2%,2009年更是下滑到了-9.7%!2010年和2011年虽然由于刚性需求和库存不足补货的因素而呈现明显的反弹,但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和欧美的失业率一直处于高位,2012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再度下滑至3.3%。而欧美也从开始的因为金融危机而捂紧口袋到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掏空口袋,之前“今天用明天的钱”的消费习惯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受国内消费趋缓、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全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虽然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幅回升到了11.24 %,但主要是依赖对东盟市场出口的快速增长,而传统出口市场的占有率继续呈下降趋势,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对中国纺织品服装需求的增长仍在低位徘徊(参见表1和图1~图4)。2014年,受美国加快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重新趋紧,加上欧美市场的消费增长低于预期,日本市场由于消费税的大幅提高而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重新大幅下滑,1―9月份服装出口增幅仅为6.5%,纺织品出口增幅仅为5.0%,纺织品服装总的出口增幅仅为6.0%。一个已经显现的趋势是,经过上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产业分工的不断变化,中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订单和产业外移将不可避免,且已经开始,中国纺织品服装维持多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将不再持续。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纺织业的国际依存度已经从10年前的超过40%下降到了目前的18%以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内需市场已经成了中国纺织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但由于产业规模过大、内需发展不足,加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量的比重仍然高达13%,保持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稳定增长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纺织业保持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乃至确保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并非开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下行通道的按钮。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自由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的资源配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只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节点,其中有更多深层次的因素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认识。
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饱受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债务越背越重、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资金流动性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困扰,不仅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也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新兴经济体曾一度成为近些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底子薄、消费市场不发达,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短时间内无法根本改变,总量庞大的发达经济体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的支柱。
截至2013年年底,美国的经济数据向好,成为了率先摆脱金融危机的国家。紧紧抓住高端发展,是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秘诀。虽然美国不断有“再工业化”的呼声,但再工业化应该不会是其经济再平衡的战略目标,推进服务业的可贸易化才是关键。随着美国经济稳固复苏,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利润上升,薪酬增加,消费的复苏是可以预期的。这对在艰难中徘徊的中国纺织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但欧洲则不同,欧洲经济积重难返,“再工业化”也是一个选项。欧洲人崇尚绿色环保,正在积极推行“绿色更新周期”的概念,希望通过10~20年的周期以绿色消费、低碳技术来推动产品、居所和设备的更新改造,打造以绿色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并从中获益。反映在纺织品贸易上,欧洲将利用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形成新的贸易技术壁垒。因此,生产和出口能够满足其环保标准的产品将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突破其绿色壁垒、助其维持市场的繁荣、满足其低迷的购买力的需求的有效途径,即便提价20%~30%,也比欧洲本土生产的同类产品便宜得多。日本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一个重要市场,但市场容量上升空间有限。加上因高达244%的政府债务而不得不采取的全面提高消费税的举措,想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更是难上加难。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市场空间的争夺和博弈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取代关税、许可证、配额等传统壁垒,成为国际上设置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手段,并日益呈现系统化、复杂化、扩散化、隐蔽化等趋势。
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和政府债务危机并非毫无先兆,它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从平衡走向不平衡,然后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重新建立的必然结果。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政府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和各经济体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发展选择或周期性拐点。痛定思痛,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从中品味得失,吸取教训,着眼今后的长远发展,其中由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和由贸易保护主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推动的绿色贸易壁垒将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矛盾焦点。
篇8
“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纺织产品”
“新经济”下美国经济结构变化虽然呈现服务业化,但服务贸易在美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并没有上升。按照标准工业分类(SIC)所划分的商品类别分析,近些年美国进出口商品位次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在位居前10位的大宗进口商品中,增长最快的是电子电气设备和化学及其相关产品,其次是纺织服装及相关产品。
美国是发达的经济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每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总额占到美国销售纺织品和服装的20-35 %。中国价廉物美的纺织品保证了美国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准的维持。正如国外舆论的报道:“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纺织产品”。
中国出口服装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
近几年来,中国纺织业对美国的依赖度不断加强。中国从1994年起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的1/5。而据统计,中国出口服装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而且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出口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纺织品出口仍将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经济条件下,美国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导致的贸易结构变化将使美国经济经过调整后,对纺织品的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纺织品的出口是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美双方多年来关于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普惠制待遇、纺织品关税和配额、反倾销、关于原产地规则的分歧将在WTO的法律框架内得到规范的解决,两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中美纺织贸易持续增长
据美国纺织生产商会(ATMI)资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使美国消费者大大减少了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支出比例。这种形势虽然使价格昂贵的名牌服装和纺织品的销售大大下降,但对于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影响甚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促进了美国消费者对中国纺织品的消费,致使中美纺织品贸易稳步增长。1998年至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市场从46.99亿美元上升到96.6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6.18% 。2004年5月,美国向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额度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91%,这在美国经济步入衰退边缘,大多数国家与美国的贸易额锐减的情况下是极为罕见的。
机遇:中国对美国市场份额将急剧增加
首先,在纺织品配额完全废除之后,根据最极端的市场影响研究预测,中国的纺织品和成衣出口总量将可能增长15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计中国纺织品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美国市场的份额将增加2倍,达到30%。其次,随着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数量的减少,中国市场份额将急剧增加。目前,约有100个国家向美国市场出口服装。这个数字将在短期内急剧减少一半,10年后,除了享有对美出口特惠待遇的国家,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将减少到12个左右。可以预料,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将失去美国市场,而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将是美国市场的最大赢家。第三,随着配额费用的取消,全球贸易价格也将下跌,加上近期纺织品服装需求的不断下滑,将造成美国更多纺织企业停业或倒闭,取消纺织品配额可能会导致美国63万人失业。不断增压的政治压力也会带来更多保障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案的实施。同时,也会迫使美国在日内瓦和一些地区贸易组织中采取措施,设法保留特惠待遇,限制出口大国如中国,而为一些小的出口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或墨西哥和加勒比国家等重要战略伙伴创造优势条件。
挑战:贸易摩擦陡然升级
中国纺织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对美纺织产品出口不会是一帆风顺。目前,纺织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而在美国纺织业则是“夕阳产业”,失业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美国纺织成衣业平均每天有587人失业,单月失业人口达1.82万。对于中美纺织品贸易较大的贸易顺差,ATMI认为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对美纺织品输出的激增扰乱了美国的纺织品市场,到2005年1月1日美国将失去63万个纺织业就业岗位,1300家工厂被迫倒闭,因而提出设限申请。而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80-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0年后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所以说中国的崛起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来说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从长远看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会加剧,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会逐渐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
2003年11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实施纺织品配额,中美贸易争端再起波澜。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CITA作出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针织布、胸衣、袍服三种纺织品提出磋商请求,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首次启动对中国纺织品的临时保障措施。按照中国纺织厂商的打算,希望能够在2005年配额限制取消之后,进一步扩大市场,但是美国特殊保障门槛的设立, 估计纺织品出口反而将大幅下降。
篇9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企业主导;污染产业
一、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本国市场为由,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主要表现为“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和声明”、绿色标志制度和绿色法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四种形式。
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订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已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我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由于进口国的这种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我国每年约有30亿美元左右的纺织品服装受到影响。2009年前9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1339.5亿美元,同比下降11.3%。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最重要的三个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服装下降幅度最大,对日本出口略有增长,但幅度相当小,对美国由于纺织品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导致整个纺织服装业出口呈负增长。
二、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发挥着双重作用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要求产品要符合一系列绿色标准,这必然会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其次,绿色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的发展学理论指出,企业的技术进步需要外部刺激,绿色贸易壁垒在环境标志等方面的要求,正是对纺织服装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刺激,使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再次,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以环境标准为基础的,这也就促使我国企业不断关注环境标准,学习并制定标准化的环境体系。目前我国已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了国际生态纺织标准(Oeko-TexStandard l00)认证证书。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我国主要外贸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约占我国出口份额60%。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威胁。其次,为达到发达国家对进口纺织品的环保质量要求,企业要耗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而国外的产品认证费用又极高,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再次,我国纺织品企业生产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企业在选择环保行为时成本超过了收益,故企业会选择污染这一决策,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差,效益降低,反之又导致成本增加,成本高又导致竞争力差,如此往复便形成环境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成本的恶性循环。最后,一些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移到我国境内生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不仅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三、我国应对纺织品服装绿色贸易壁垒的模式选择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从企业主体本身出发,依靠自身的主动性改善企业现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动态发展中,完全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形成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国际发展趋势。企业主导型模式,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是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个体的竞争力,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经济角度,或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对于亚洲国家,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企业要高度重视绿色挑战。面对来自“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我国许多企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来自国家工商局的调查资料显示,自德国禁令颁布后,其禁用的118种偶氮染料中仍有104种在我国的印染纺织品生产企业中广泛使用,仅此一项,我国纺织品受阻面积就达15%。从国内来看,企业的环保意识也较低。中国环境标志是我国产品走向世界的绿色通行证,然而全国5万多家服装企业,现在仅有18家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许多企业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加入WTO后,由于关税降低,更多的国外纺织品将会抢占国内市场,如果我国的纺织品再因为环保问题而被人家挡在门外,我国纺织企业将会举步维艰。
2、企业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倾向。目前,世界绿色消费的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我国出口企业应适应这一绿色潮流,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开发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首先要积极开发和使用各种“绿色”原料,从源头上解决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困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其次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最后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3、环境成本内在化。环境成本包括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商品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需要的费用。为了减少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环境影响,企业必须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市场价格之内,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一措施也是针对环境外部性效益提出的,企业应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纺织行业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这是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而政府作为辅助,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严格控制“污染权”的买卖,根据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性质、污染程度订立严格的规定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
4、企业要争取各种绿色标准和认证。在当今的绿色社会中,绿色标志无异于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立足国际市场、赢得顾客、获得发展的金钥匙。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就等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因此我国企业应详细了解主要贸易国有关绿色标志的认证,并且要积极争取获得绿色标志,来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和出口效益。还要与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联系,开展交流,不断优化测试方法。而政府此时应尽快建立专业性权威性的检测机构。这个机构必须同时兼备纺织测试领域和化学领域里的能手,拥有一流的检测设备,能够制定准确的检测规程,能代表我国纺织界的最高水平。
5、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抵制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各种绿色壁垒,有些是由于我们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不符合国际绿色环保标准,但很大一部分却出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所采取的违反国际贸易法规的歧视性政策。对于这些不合理标准,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联合起来与之抗争,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共同抵制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虽然乌拉圭回合做出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定》,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但其中也包含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因此,出口企业可以利用相关条款和国际组织的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企业,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保护而采取的种种歧视行为。
(二)政府如何发挥辅助作用
以企业为主导的应对模式,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置之不理,相反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和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领导地位,作为“另一只手”支持和帮助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从宏观上不断改善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现状。
1、积极推行我国的环境标准制度。作为WTO的成员,我国应尽快熟悉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按照国际惯例,对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进口商品,调查检验,建立自己的绿色屏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公民的安全和健康。政府在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同时,要着眼于长远利益,防止外资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对外商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严禁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建污染大、难治理的企业。对于现有的外企,必须要求其达到我国的环境标准。
2、国家应制定符合国际环境趋势的法律法规。我国应逐步完善纺织品服装各项环保法规,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绿色贸易壁垒的事先预防机制、事中监控机制和事后法律救济机制,形成对纺织品贸易全过程的法律控制。政府还要强化环境管理职能,对纺织品经贸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依法惩处,发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的示范作用,加强广大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推动纺织品绿色产业成为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
3、积极参与国际WTO合作。WTO许多国际环境协议和纺织品进出口协议都是鼓励成员国为环境、纺织品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而做出努力的。我国已经加入WTO,而且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WTO协议关于纺织品服装贸易规则的制定也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政府应合理利用手中的权利,积极参与协议的制定,而不是像加入世贸前的思维方式,只是接受其他国家的条款。
4、政府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给予财政支持。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要开发生态产品,引进先进技术,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政府应采取一些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例如,开办“绿色银行”,为其提供专门的存取款业务,方便企业资金运转;建立生态纺织品风险基金,通过社会融资,为企业募款,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生态产品;对生态纺织品出口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生产出口符合国际标准的纺织服装产品。
专家预测,21世纪前10年,潜在的“绿色”消费经济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我国应坚持企业主导,政府辅助的出口应对模式。纺织服装企业要顺应国际市场变化,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政府作为“另一只手”要给予辅助,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杜敏.纺织绿色壁垒研究与预警系统设计[D].天津工业大学,2004(12).
2、张济魁.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环球法律评论,2004(9).
3、ISO14000――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Z].知识文集,2004-09-20.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今后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自1978年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纺织品贸易在整个贸易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仅次于香港;而中国又是日本最大的纺织纤维进口国,纺织品出口是现阶段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第一大项目,可见纺织品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前,中国复关未果,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日纺织品贸易能否保持现有势头并有所增长,这一问题就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日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1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现状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1.2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仍以天然纤维产品为主
从出口的纱线来看,1994年共出口28.05万吨,其中棉纱线出口达19.49万吨,占69.5%;亚麻与竺麻纱出口6.14万吨,占21‘9%;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出口2.42万吨,仅占8.6%。而出口织物中,棉织物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几大产棉国之一,并且盛产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由于我国在化纤生产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以天然纤维为主这一局面可能还要维持相当的一段时期。
1.3直接出口的比重没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纤维制品出口的国家(地区)中日本一直占据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中对日出口额为73.82亿美元,占20.8%;对香港出口额为124.51亿美元,占35.0%。中国产品通过香港间接进人其他国家的比重相当大。九七年中国后,可以预见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纺织品直接出口会增大。
1.4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没有变化
以梭织服装为例,梭织服装94年出口金额142.68亿美元,比93年增长30.2%,出口量比93年增加15.1%,而单位产品价格仅增长13.1%。这表明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仍没有较大变化。中国现正对纺织业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希望改变以量取胜,产品竞争靠低价的形势。如果这种格局能得以改变,将大大加强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为重振纺织工业奠定基础。
1.5原料紧缺限制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丝等原料的供不应求导致纺织业需用的原料价格上涨,单位数量出口价格下降,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很多纺织企业被迫停产待料,从而使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原棉价格开始有所回落,这种紧张状况才稍稍得以缓解。中国对日本纺织产品的出口同样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2日本纺织现状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各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纺织业也大都经历了幼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过程。日本纺织业也不例外,其纺织业已进人衰退期,可谓夕阳产业,无论怎样予以保护,它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中国的纺织业则正处于兴盛时期,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那么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纺织产业在日本产业中的比率正在逐渐缩小,其现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快速交货等特点,生产产品多属于高档纺织品。
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及个人消费支出大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上的观点:当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高后,个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大大降低,而用于衣着、娱乐的费用则会增加。日本自经济飞速增长以来,其国民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在逐年上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见,日本市场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其对纺织品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档名牌服装;(2)时装周期逐步缩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总体购买力的上升,对价格便宜的中、低档货需求也将上升,物美价廉的商品仍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4)日本对进口成衣没有限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制衣厂商进军其市场,以实现货源地多元化的目标;(5)日本制衣业取代进口的能力不强,大量原料型产品仍需进口。另外,日本商家获信息快且准确。
3、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日纺织品出口额将困难重重。
1993年日本纺织产品进口2万亿日元的总额中,中国的比重高达42%,金额为8470亿日元。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历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中国纺织产品对日出口的激增长,使日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日本通产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关于制定纺织品保障措施的手续问题》的提案,规定了动用MFA保障条款保护日本纺织业的具体操作手续,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中国。如果日本只对中国设限,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此机会抢占日本市场。因此,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日本现正实行货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对某一国的进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国的市场,而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已占日进口纺织品数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如:高标准测试要求;分销渠道复杂及一些强大的工业联盟等等,这一切都使中国对日出口纺织的难度加大了。当日本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达到饱和之后,其国民的消费就会转向其它领域,到那时中国要再想提高对日出口量将会更加艰难。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分析看,近期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过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领域,两国贸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总额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减少;(2)中国对日出口成衣比重会逐年增加,纺织品生产原料仍然以天然纤维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将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主销市场的第二位,1997年中国后,可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纺织产品出口国家;(4)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比前两年有可能减少;(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化纤原料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南亚和东盟各国纺织业的兴起,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l)中国纺织工业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免一国设限,就造成严重影响;(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装业进军;(3)切实落实外贸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日本可能提出的关于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双边磋商,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国际纺织品出口发展规律,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进人成熟期,而且现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出口支柱产业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国家还应大力扶持纺织工业,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市场基本走势及对策,纺织经济研究1994.(10):19
2方兴.纺织工业出口外向型战略的伟大成果.中国纺织经济.1995.(3):6一7
- 上一篇: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新版
- 下一篇:城市管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