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要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实验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实验要点

篇1

化学药品繁多,有些易与O2、CO2反应,有些易挥发、易燃烧、易分解、易水解,有些腐蚀性强,因此应将化学药品妥善密封保存于试剂瓶中.对于易变质、易挥发或有危险性的化学试剂,还应根据性质采取特殊的保存方法.如液溴用水封在细口瓶中可防挥发,浓HNO3、KMnO4、AgNO3溶液、氯水等保存在棕色瓶中,置于冷暗处可防分解,碱性溶液用橡胶塞可防腐蚀、防黏结等.

例1 实验室保存表1试剂,其中保存方法和理由都正确的是()

表1

编号 试剂 保存方法 理由

(A) 钠 保存在煤油中 防止与空气中水、氧气接触发生反应

(B) 液溴 密封保存在细口瓶中 防止升华

(C) 浓硝

酸 密封保存在铁制容器中 避免见光分解

(D) 烧碱 存放在磨口玻璃塞的广口瓶中 防止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被氧化

解析:钠沉在煤油底,不能接触空气中水、氧气,故(A)正确;液溴易挥发,水封可防挥发,而不是升华,故(B)错误;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故(C)错误;烧碱不能被氧气氧化,烧碱易腐蚀磨口玻璃塞中的SiO2,应用橡胶塞,故(D)错误.

答案:(A)

点评:试剂的保存方法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考虑:(1)是否与空气中的CO2、H2O、O2反应;(2)是否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3)是否见光易分解,从而确定是否选择棕色试剂瓶;(4)根据试剂状态选择广口瓶还是细口瓶.

练习1:实验室保存下列试剂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①NaBr溶液中注入少量液溴②浓HNO3存放在棕色细口瓶中,并置于冷暗处

③FeSO4溶液中放一枚铁钉④液溴存放在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

⑤Na2CO3溶液存放在滴瓶中⑥固体NaOH存放在带橡胶塞的广口瓶中 ⑦少量钠贮存在酒精中

(A) ①②⑤⑥⑦(B)④⑤⑥⑦

(C) 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⑦

答案:(D)

考点二 实验仪器选择与使用

实验仪器的选择主要涉及量器、容器和漏斗等,粗略量取液体的体积用量筒,精确量取液体的体积用酸式或碱式滴定管.容器的规格由实验的药品量和仪器共同决定,少量液体用试管,较大量液体用烧杯或烧瓶,蒸发、结晶选蒸发皿,高温灼烧固体则用坩埚,需较多药品的气体发生装置一般用圆底烧瓶(或锥形瓶),蒸馏或分馏用蒸馏烧瓶.转移液体或过滤用普通漏斗,组装气体发生装置且要求控制反应速率或分液用分液漏斗.

例2 仅用表2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A) 分离水和植物油 长颈漏斗、烧杯、玻璃棒

(C) 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D) 分离水与泥沙 分液漏斗、烧杯

解析:水和植物可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要用分液漏斗、烧杯,故(A)错;定容时要用胶头滴管,故(B)错;食盐水可用蒸发的方法分离,要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故(C)正确;水和泥沙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要用漏斗、烧杯、玻璃棒,故

(D)错.

答案:(C).

点评: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量器的规格应等于或大于(尽量接近)所需液体体积;(2)容器的规格由实验的药品量和仪器在常温或加热时的装液量标准共同决定,防止液体在振荡、加热操作中溅出.

练习2:实验室从海带灰中提取碘的操作过程中,仪器选用不正确的是()

(A) 称取3 g左右的干海带――托盘天平

(B) 灼烧干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蒸发皿

(C) 过滤煮沸后的海带灰和水的混合物――漏斗

(D) 用四氯化碳从氧化后的海带灰浸取液中提取碘――分液漏斗

答案:(B)

考点三 重要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涉及物质的鉴别、试纸的使用、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气体的除杂和干燥、气体的收集、尾气处理、防倒吸、实验现象的描述等.

例3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图1中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装置①:干燥SO2

(B) 装置②:实验室制取并收集O2

(C) 装置④: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D) 装置③:吸收NH3

解析:SO2与碱或碱性氧化物易反应,不能用碱石灰干燥,故

(A)错;氧气比空气密度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向左推针筒之后,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存在高度差且可保持不变,说明装置不漏气,故(C)正确;氨与硫酸易反应,导管直接插入稀H2SO4中易发生倒吸,其余不变,将苯改为四氯化碳吸收氨,才能防倒吸,故(D)错.

答案:(C)

点评:装置气密性检查常用微热法、液差法,通过形成封闭系统形成压强差描述现象得出结论(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溶解度很大的气体吸收时应防止倒吸,如氨的尾气处理.

练习3:如图2,实验操作正确或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答案:(C)

考点四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混合物组成、性质不同,分离、提纯的物理、化学方法各异,但遵循不增不减、易分易复等原则.常涉及过滤、蒸发、蒸发浓缩结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蒸馏、萃取、分液、洗气、热分解、加酸或碱或沉淀剂或氧化剂或还原剂等.

例4 表3中除去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表3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

(A) KNO3溶液 KOH 加入FeCl3溶液,并过滤

(B) FeCl3溶液 FeCl2 加入稍过量双氧水后放置

(C) CO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后收集气体

(D) K2CO3固体 NaHCO3 置于坩埚中加热

解析:(A)项会引入新的杂质,应选适量HNO3溶液或Fe(NO3)3溶液;2Fe2++H2O2+2H+=2Fe3++2H2O,双氧水易分解成氧气和水,故(B)正确;(C)项CO会生成CO2;(D)项加热NaHCO3分解得到Na2CO3.

答案:(B)

点评: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选择除杂试剂时,需要注意除杂试剂一定过量、除去旧杂质时不引入新杂质.

练习4:如图3所示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 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 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

(D) 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答案:(A)

考点五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物质检验的“三个原则”是一看(颜色、状态)、二嗅(气味)、三实验(加试剂).根据实验时生成物所表现的现象不同,检验离子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1)生成气体,如NH+4、CO2-3的检验;(2)生成沉淀,如Cl-、SO2-4的检验;(3)显现特殊颜色,如Fe3+、苯酚的检验;(4)焰色反应:检测金属或金属离子.

例5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B) 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C) 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D) 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解析:HCO-3、SO2-3、HSO-3也有类似现象,故(A)错;原溶液也可能是NaOH等溶液,故(B)错;SO2、乙烯等气体都能使溴水褪色,故(C)错;向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色,证明溶液中无Fe3+,滴加氯水后显红色则证明溶液中有Fe2+被氧化成Fe3+,故(D)正确.

答案:(D)

点评:根据物质的特性才能设计检验和鉴别实验的合理方案,若非其特性时需要注意防止干扰,如CO2-3、HCO-3、SO2-3、HSO-3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SO2、CH2=CH2等气体都能使溴水褪色.

练习5:根据表4实验内容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表4

选项 实验内容 结论

(A) 某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物质一定是氨气

(B)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该气体一定是氯气

(C) 某红棕色气体溶于水能形成无色溶液 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氮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 探究

1、化学教学的全新改革

1.1生活化

初中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新课程强调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渗透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使初中化学实验的改革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迈进。(1)在教材中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以创设实验情境。(2)在教材中安排了众多的学生熟悉的物质作为实验的原料进行实验,使学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这在得调动学生学习及探究化学知识的积极性。(3)选取众多生活和社会中的初中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感觉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产生要更加努力学好化学的热情。

1.2趣味性

初中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手段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初中化学实验兴趣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性的一种重要的内在动力,具有较强的动机功能。当学生具有浓厚的化学实验兴趣时,其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能够认真操作、敏锐观察,促进化学实验顺利进行,并在实验活动中产生愉快、满足、喜悦、兴奋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化学实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此,初中化学新课程力求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1.3习惯性

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例如,学生在做实验:“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笔者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笔者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笔者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担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

2、化学实验的创新

2.1尝试进行自主探究实验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分小组或个人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人或分小组自发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实验一般涉及的仪器和化学药品较少或家庭可代用的多,且相对较安全。由于课时有限,而探究学习却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还要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所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不是号召性的,要明确布置课题任务,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评价。比如,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木炭、茶叶等吸附作用的探究,以及酒精、石蜡等有机物主要组成元素的探究等,要采用自主探究方式,自主探究跟实验探究课的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实验分散成个人或小组自主实验,不用教师的监控,其优点是拓宽了课堂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探究性实验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究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如用H2O2和MnO2混合制氧气的实验,涉及许多化学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但可探究一些小问题,如/在H2O2溶液中加入MnO2产生氧气,MnO2是否也作为一种反应物0,/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0,等,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2.2要尊重科学,鼓励创新

首先,以自主实验为主,演示实验为辅。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所起到的作用,不能用教师的演示实验代替了一切。演示实验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步骤要求,明白各种实验操作的规范,但是要少而且精,使其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获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的实验,才能有所创新。其次,多探究性实验,少验证性实验。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是先学习书本知识,等某些章节学完了,教师带同学们去实验室,把这个章节的实验顺利地做一遍。学生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实验验证了教材所写的无误。这就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形式,其意义不大,往往重复的是教材的思路,很难有个人的发现,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探究性实验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在实验中观察、思考、分析,最终获得收益。学生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在过程中不断地动手和动脑思考,从而获得各种体验。在实验的各个阶段中,学生面临的选择和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探索,每一步探索都是创新形式的开始。

2.3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 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 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 动手、动脑, 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 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 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 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 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 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 大胆质疑, 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13).

篇3

一、认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要认真复习有关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通过预习,应当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以免盲目地“照方抓药”。要牢记实验装置与操作要点,对每个实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熟悉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一个实验有几个步骤;验证和证明了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实验现象是什么,应在预习中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做好准备,以免实验时手忙脚乱。实验课上,实验教师一般要结合实验内容,对实验操作要点,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事故和处理方法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也应认真“听”,用心“记”,照着“做”。只有做到必要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要求、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实验中,才能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二、熟练基本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主要内容有:试剂的取用、称量、溶解、搅拌、加热、过滤、蒸发、结晶、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气体发生器气密性的检查等。这些基本操作是进行各类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功”。要熟练基本功,既要仔细“看”,注意老师的示范操作,领会要领;又要认真“练”,结合具体实验训练操作,逐步形成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形成是练会的,而不是看会和说会的。

三、严格操作规程

在实验时,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不得凭兴趣,想当然,更不准违反实验操作规程。如:用排气法收集氧气,停止实验时,要先撤导气管然后撤酒精灯。点燃可燃性气体,要先做纯度检验。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等。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后果。

四、细心观察、记录、分析实验

实验中,要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做好记录,仔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实验时,要全神贯注,不但要动手,而且要动眼、动脑,注意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等有无变化,是否有气体、沉淀生成等。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按要求填写好实验报告,做好实验作业。

五、尊重实验事实

篇4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探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学生带进一个声色并茂、生动逼真的化学教学环境当中,有效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结合实际,谈一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要想与学生沟通,必须有相同的话题,有共同的经验。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一个事物,教师必须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范畴。在化学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对每个环节都了解,这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化学中的事物具体的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运用多媒体提供的便利,启发学生思维,增强理解能力。

(二)抽象层次原理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中的几个知识层次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明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学中的各个知识进行渗透,既说出抽象要点,又能用多媒体的具体技术来支持,既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又能让学生对具体的概念理解的清清楚楚。

(三)重复作用原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将知识重复的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和想象,同时,教师在讲述某一概念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不同形式如先后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呈现化学中的某一概念,让学生重复概念并比较分析,这样的重复原理是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取得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最小代价律原理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最小代价律原理,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喜欢看动画演示,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做成简单的且吸引人的动画效果,用最小的代价呈现出最精彩的学习内容。

二、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

(一)创设意境,突破化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化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学生能更多的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的呈现事物的变化,让学生动静结合的感知知识的魅力,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化学学习的最优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将教学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感知范围之内,引导学生积极掌握知识的主次,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

(二)辅助化学实验,扩大教学容量

由于化学知识章节间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学科本身具有概括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辅助化学实验,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事物,优化学习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化学现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多注意搜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有关的资料,剪切下来做成课件,在教学中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其能快速的掌握知识的新旧变化,促进学生的思维锻炼,既扩大了教学容量,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借助多媒体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因材施教,很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来,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通常可以做成图片和动画效果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积极围绕化学中的知识点设置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学生在谈论和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网上查阅资料,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从整理的资料中分析得出答案,在找出答案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探讨。多媒体技术的融入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让化学教学中教与学转变到学生中来,为学生开辟了自主学习的广阔平台。

(四)有效解决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短缺现象

当前,我国虽然加大了对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的投入,但是对以药品作为支撑的化学实验来说,缺少了药品的投入,实验的现象就表现不出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学来说,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药品缺少的化学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就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憾。有些实验,在缺少设备和仪器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模拟来完成实验,多媒体的课件可以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用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演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表现出来的,也有效的解决了初中化学实验短缺现象。

(五)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备课中,教师主要是通过传统的阅读教辅书来进行备课的,这种备课方法效率不高,花费的时间长,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很难与同行进行交流,而利用多媒体手段授课,备课方式多样,资源来源广泛,通过互联网很轻易的就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优秀的课件、试题为我所用,比起传统的教育手段,不但为教师省去了抄写教案所花的时间,还可以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服务,这样就把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广大教师摆脱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方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一些教师,尤其是身在农村的化学老师能享受到发达地区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让老师从繁重的备课方式中解放出来,以致于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分析教材,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积极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化学 新思考

新课改需要初中化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认知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对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探究的趣味性和能动性进行引导,使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新知识的获取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有待改进和革新。所以针对初中化学教学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法,制定并实施有效改进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1.转变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性,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改的实施,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主性被调动出来。

素质教学是新课改下创新的主要教学模式,科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理念基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化学是初中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课程,所以对化学现象、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同时会产生很多疑惑。此外,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于相关知识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具有较强探究性与实践性的化学知识的传授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例如,可以借助情境教学的方法,搭建可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励学生自我表现的勇气。同时还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引导,如在讲解理论知识以前,可以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名人逸事等穿来,使化学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能力和兴趣。

2.寓教于乐,活跃教学活动气氛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是新课改下师生相互交流的能动性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针对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和课件内容,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活跃教学活动的活跃氛围,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心理。例如,在教学“燃烧条件”章节时,教师可利用探究、启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演示性实验的引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实施动画课件制作,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得到激发。在知识探索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探索、发现与解决,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得到很好地调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主动性生成的先决条件,是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重要动力。

3.理实结合,增强学习创新意识

在初中化学实践活动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利结合,对化学实验进行合理设置,通过科学的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如在学习“空气”知识内容时,教师可利用相关器材设置系列实验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还可引导学生亲自制作简易的实验装置。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挖掘学习知识的潜能、锻炼自主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扩充一些适当的实验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需求,并鼓励学生参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剖析理解,强化知识实际运用

初中化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概念教学,所以加深学习知识的理解运用需要学生对专业概念给予深刻的剖析。在初中化学中多数概念比较复杂、深刻,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解析,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溶解度”就是其中的一处难点,不仅定义抽象,而且涉及诸多知识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从温度条件、溶剂量、溶液状态等几个要点入手对“溶解度”的概念进行剖析,对定义进行准确地把握,并达到运用熟练的效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不理解,导致学习乏味吃力,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对概念进行深刻剖析,可以使基础知识得到强化,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种种迹象表明,新课改环境下,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初中化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及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教材对教学实验进行科学设置、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生活化等,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及问题探究能力、解决能力的培养,更是初中化学教学效果增强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学好化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证明化学方程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轻松的记住每一个化学物质、化学步骤、实验催化剂等。然而,在传统、死板教条的课堂教学下,教师为了节省化学材料、课堂时间而直接忽略化学演示的步骤,教师认为不管是否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最后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结果都不会改变,因此,利用课堂时间演示是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此外,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校设备的限制和学生的不熟练性,教师只是自己在课堂上做实验,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由于当前都是采用大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室的大规模和实验器材的有限,导致了极低的课堂效率,坐在后排的学生根本无法看见教师做实验的步骤和过程,甚至对于化学物品产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都不能够看清。教师在上面独自做实验,而学生在底下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这种实验效果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实验教学失去了本身的实际意义。

引入趣味化学实验的意义

随着中考的不断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在逐步加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适当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趣味实验就是一个好方法,让学生在更轻易接受知识点的同时,不会感觉到沉重的学习压力。其次,让学生自己进行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回忆完成化学实验,可以更轻松地让学生记住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放化学物品的顺序,从而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沉闷的课堂氛围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失去对化学的兴趣。因此,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中以减少学生课堂开小差的机会。

有效渗透趣味化学实验的措施

设置小组合作体系,提高化学实验的效率 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如果让每一位学生都独自进行化学实验不太现实,同时独自做实验将整个课堂太过分散从而不利于教师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以保证化学实验高效率的完成;有利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节约化学资源。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实验的时候,由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要在原本的装置中还要加上石灰水除尾气。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合作完成,既确保了实验的完成率,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采用视频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安全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视频实验教学已经逐步渗透到科学之中。由于很多化学实验会涉及到酒精灯、化学物质有毒性、化学实验会产生有毒气体等让化学实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并且一个教师要帮助全班同学完成实验不太现实。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视频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化学实验的演示过程,同时还伴有过程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避免排放有毒气体以保护环境,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性,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

例如,在学习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氧化镁这个实验的时候要点燃镁条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危险,同时产生的白色耀眼光芒不利于学生的视力。因此,教师就可以采用视频实验教学演示实验过程。同时教师也要把握视频的时间分配,不能使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播放视频,这样会转移学生的学习目的。此外,视频实验教学也不排除会省略了比较细微的细节讲解,因此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提出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其中的不足,实现视频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的一个后续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中考制度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化学知识的后续教育问题,从而使得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性。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推动学生化学的后续有效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1.1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1.2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化学方法的衔接要点

2.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①主动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与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②增加过渡性教学,使初高中知识系统化:初高中知识存在“脱节”,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的通性;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在摸清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

2.2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握好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的展现过程,弄清反应的机理,从本质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③巧用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偏重就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其本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调从实验技能的培养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实验、探索实验、或自己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育上。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寻求反应的本质,获得真知。

④重视知识归纳: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思维向多元化发展。真正做到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

2.3做好学科知识的衔接

①高中化学知识按知识的功能分为:可结构性知识元素化合物;解释、预测性知识理论;技能性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三类。将此三类知识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及相互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优秀学生自学并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知识的遗漏之处,解题时存在的知识缺陷、明确学习困难的地方、应需弥补的知识。

②学科学习方法:通过衔接教学及早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a.化学意识: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物量意识;

b.守恒意识: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c.平衡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d.实验意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

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上用心、善于思考、认真作笔记、及时复习巩固、建立错题集等;

④开设学法指导课:教师可以对高一新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让学生学会学习;

⑤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设置合适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学会审题,找准题眼。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3.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

3.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①新课程下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

②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3.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①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与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②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3.3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①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②运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③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④不断给自己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总之,初、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对接是一门教学艺术。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材中实验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实验教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保障。真正做到三个方面的对接,才能驾驭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参考文献:

[1] 王云洪.浅谈初升高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衔接,2010,11.

篇8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初中化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学中的问题,使其起到一个良好的激发求知欲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问题创设方式贴近生活素材。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普遍能够发生,与实际生活贴近的化学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精神。因此,教师可以将化学问题的设置方式更赋予生活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问题创设形式与化学史料、故事的结合。化学史料与故事是一种动态化、形象化的知识的表现形式,将化学问题的创设与史料、故事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学生在思维中对知识形成立体性的概念,明确知识结构的发展轨迹,帮助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内容和方法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维生素”进行讲解时,可根据其发现研究历程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创设:在冷藏设备没有发明的时候,有一群人在航海的时候迷失了方向,给养得不到补充,长期吃咸肉、饼干这样的食物导致他们出现了脸色暗黑、牙龈渗血、体表青斑等病症,更有甚者危及生命。然而当他们流落荒岛后,一些开始以荒岛野果为食的人,这些症状逐步消退并生存下来,同学们想一下这是为什么?野果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度增加,从而形成了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积极解答的教学氛围。

(二)切身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认识来源于实践,教学活动更是离不开实践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去切身的体会,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知识体验。让实践成为沟通学生探究知识与实际教学之间的桥梁,将化学课程中实践发挥出做大的作用,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因加大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设置,以丰富他们对知识体验的感悟,满足知识结构的发展。

1.加强对社会调查活动的重视力度。社会调查是实践活动中最基础,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将教学知识向社会生活拓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拓宽知识获取渠道,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为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往往会对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和整理,如此一来知识内容的丰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从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科目本身就是一项实验性的学科,特别对于初中化学课程而言,知识结构复杂,知识点繁琐,如果脱离了实验活动,那么势必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使化学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实验课程上,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知识获取渠道和内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实验活动的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应引起教师在这方面的重视。

二、精讲巧练,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基本原理构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知识结构,所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庞杂,如果一个个展开来讲,不仅浪费教学时间、挤占学生的实践时间,更会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困难。而单独将其中的某一部分,则不符合现代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将知识点进行优化整合,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精讲巧练便是一项有效的应对方式。抓住知识要点,对学生进行思考点播,关注学生表现,开展交流讨论、进行科学指导,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自觉找寻知识要点,积极探究知识问题,交流中互补露缺知识点,立足教材发展新知。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自主实验能力;化学教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为了能达到以上要求,化学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自主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自主实验,是指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并自觉地进行科学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培养初中化学学生自主实验能力,主要有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两种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进行自主实验。

1.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

只有在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自主实验才能顺利实施。因此,为了保证化学实验课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1)熟悉仪器。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实验的很多基本仪器都不认识,不仅阻碍了教师的讲课,也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教师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认识基本仪器,例如天平、烧杯、容量瓶、试管、胶头滴管等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操作。通过这些直观、具体的接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期待。(2)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作为学生预习的提纲,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主动预习。

2.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向学生单向灌输实验要点,学生坐在下面听着教师的讲解,安静的观望,课堂气氛沉闷,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学生得不到实践机会,不能真正明白化学实验的知识,更严重的是还会伤害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这个实验中,当把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接近盛有新制氯水的试管口时,有部分学生发现了新问题:试纸变蓝后有褪色了。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点拨学生,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启发下,与教师进行试纸褪色原因的讨论与交流,最后又通过实验来探寻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了实验的印象,不仅提高了自主实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学习,自然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活动只存在于课堂。显然这种落后的观念是不利于进一步教学的。在化学实验课的组织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既需要课堂教学,又需要课外培养。课外实验作为课堂的补充、拓展,不仅可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实践书本上的知识。

1.重视研究性课程

在初中化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一些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既拓宽了学生自主实验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验技能,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如,在研究性课题“干电池的回收再利用”这个活动中,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把干电池进行拆分,拆分后会得到碳棒、锌皮等可再利用物质。通过自主实验,学生不仅明白了电池的构成成份以及工作原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例如,在学习“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这一研究性实验中,在课前教师先要求学生去观察日常生活用品里,有哪些金属制品?他们的锈蚀情况如何?生产厂家是如何防锈蚀的?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哪几种?可以举出对应的例子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这些观察,学生就会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和兴趣,并主动寻找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生明白了钢铁制品锈蚀的化学原理,就会根据其原因进行防锈蚀的深入探讨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对研究性课程的关注度,研究性课程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动手习惯就会培养形成,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都会主动地运用化学手段亲自进行探索,这种求知精神和创新精神,正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

2.家庭小实验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材中,其实验一般分为四种方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中与学生生活实际最密切的、最直接的实验,应该作为化学教师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首选方式。

如,瓶“吃”鸡蛋。实验所需要用到的相关物品:熟鸡蛋、白醋、广口瓶、蘸有酒精的棉球、火柴,都是非常简单易收集的,完全不会对学生自主实验造成任何困难。在进行这个家庭实验时,首先将熟鸡蛋浸在白醋中,待鸡蛋壳变软后,将蛋取出,然后找一个瓶口略比鸡蛋小的广口瓶,往广口瓶中投入一燃着的酒精棉球,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对准瓶口。为什么鸡蛋壳表面会产生气泡?为什么鸡蛋会被吸入瓶中?学生对自己实验的现象感到好奇和疑惑。为了解答,就会主动去寻找答案,或者上网查资料,或者与同学讨论,或者请教老师,以求得正确的回答。这个家庭小实验的自主探究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分析能力,非常有助于初中生思维的发展。

初中学习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在这一个时期形成并发展为较稳固的存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国家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王剑华.初中化学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考试:教研版,2012(11).

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52-00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初中化学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在讲述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CO2与水反应的两个对比演示实验(用两个矿泉水瓶分别装满CO2气体,分别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再同时充分振荡),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加入氢氧化钠的矿泉水瓶瘪得比装水的矿泉水瓶厉害?(2)说明了氢氧化钠与CO2有没有发生反应?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开发家庭小实验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我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多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重视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有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学生都有制作简易的教具参与展览:如水的净化简易装置,实验室制取O2、CO2的简易装置等;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科学规范指导,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要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我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