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行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香港太平洋国际集团投资
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从2008年开始,中国投资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整体上升趋势放缓。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市场仍保持逆市增长的态势,表现抢眼。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也刺激了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速度,新能源行业成投资热点。
从全球来看,2008年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接近30%。新能源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更是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高收益产业,未来30年里新能源投资都将是一个热门的投资行业。
面对金融危机,人们对新能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期盼,新能源领域存在较多的投资机会,而且涉及行业广,影响面大,存在着拉动未来经济新增长的巨大潜力,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能源界的广泛共识。事实上,这波新能源热潮绝非空穴来风。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就把涉及数千亿美元的新能源投资作为挽救美国经济的最重要筹码之一。同时,中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进而走出一条引领世界走出经济危机,走向经济复苏的振兴之路。
当前从VC各种动作表明,它们布局新能源的步伐加大、速度也在加快。近日,中华创业投资协会公布了最新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外资风投机构普遍放缓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但它们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长期前景依然看好,八成风投看好环保和新能源行业。
作为投资者,投资新能源有两个数据不可错过。其中一个数据是,2002年到2007年,全球通过新能源或者与新能源相关产业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大概有5000亿美元,而相关并购涉及1000多亿美元。这对投资者来讲是非常大的诱惑。特别是在2000年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投资热点;而另外一个数据是,在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大概有10个行业分类,在过去50年时间里,能源行业的净收益率是在10个产业里面最高的,平均年回报率将近13%。
篇2
[关键词] 众筹发展模式;能源行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75.6 [文献标识码] B
一、众筹业务模式及发展趋势
众筹(crowdfunding)是指项目发起人通过在互联网上公布其创意,以实物、服务、债权或股权等作为回报,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并达到推广宣传效果的业务模式。众筹模式具有低门槛、多样性、草根性及注重创意的特征,侧重对初创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是连接个人资产和小微企业的融资中介。近两年来众筹行业迎来爆发期,仅2014年就新增众筹平台约50家,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众筹投资将达到500亿美元。
众筹按投资回报方式主要可分为商品众筹、股权众筹和债权众筹。商品众筹是以实物产品作为回报的众筹模式,通常以预售的形式提供实物回报,对投资者要求低,回报周期短,但通常筹资金额也较低;股权众筹以股权作为投资回报,筹款规模相对较高,回报周期比较长,投资风险大,通常只对符合条件的合格投资者开放。债权众筹是投资者获取利息并最终收回本金的众筹模式,也即现在的P2P(网络借贷)。从盈利模式来看,交易手续费、增值服务费、流量导入与营销费用是国内外众筹平台的主要盈利来源。
垂直化、生态链化、O2O(线上到线下)化是众筹未来的发展趋势。垂直化即众筹平台向专业细分领域发展,垂直化众筹平台的特点是专业性高、用户定位准确、用户粘性大,同时由于专业性的提升,试错成本也将降低,由于品牌优势导致的马太效应,垂直类的众筹平台未来将迎来发展高峰期。生态链的资源整合作用明显,对创业项目的资金、渠道、培训等有直接帮助,后期的退出机制对于整个项目的成功更是重要一环,京东众筹之所以近两年发展迅速就是得益于其生态链条对于投融资双方的高吸引力。此外,由于我国不完善的信用环境,线上引流量,线下找资产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众筹模式,对众筹项目的投后管理将成为众筹平台的竞争力关键,具备基础资产获取能力和大数据能力的公司将胜出。
二、众筹典型案例及启示
(一)京东众筹――打造创业创新生态链条
京东众筹作为京东金融第五大业务板块,于2014年7月1日正式上线,最初主打智能硬件和流行文化领域的商品众筹,借助其平台优势上线不足半年就成功筹资近3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品众筹平台。2015年4月,京东上线股权众筹,作为构建产业生态链条的重要环节,旨在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京东创业生态圈”。京东众筹快速成长的原因:
用户及流量优势是京东商品众筹的制胜关键。一方面,京东作为国内最大电商平台之一,在3C、数码等领域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稳定的用户群,京东商品众筹巧妙地从“智能硬件、流行文化”优势领域切入,借助用户流量资源,迅速扩大了产品的融资和预售规模。另一方面,京东商品众筹特点是优选聚集好的创意,出资人在找到新奇、好玩的项目初期阶段,能够在产品设计、生产、定价等环节,与筹资人建立起深层次的互动,丰富了用户体验,满足用户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创业生态圈”是京东众筹的核心竞争力。京东众筹聚拢了京东体系内外的各类优质资源,向创业者提供全产业链一站式创业服务,不仅做好前端的融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后端的创业类项目的审核、融资、资本、管理和营销等服务。一是京东集团为“创业生态圈”提供体系内各类资源支持,包括京东商城的品牌、大数据、采销平台、物流平台,还有京东金融提供不同阶段的资金支持。二是“创业生态圈”包括了公益创业导师团、众创学院等资源,其中众创学院由京东集团CEO刘强东担任校长,著名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人沈南鹏、周鸿伟、徐小平等担任董事。三是与3W等孵化器管理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后者从后勤业务到财务、营销、管理培训、融资咨询等方面,为入驻孵化器的创业团队提供相关服务。
“领投+跟投”模式助力京东众筹快速发展。一方面,在众筹过程中,由一位有丰富经验和战略资源的优质投资者作为领投人,其他众多投资人进行跟投,能够帮助普通投资人克服专业性造成的门槛,降低了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性。据统计,“领投+跟投”效应在京东首秀项目中作用明显。11个首发项目中有8个是有领投人的,有领投人的项目第一天就平均募资50%以上,没有领投人的项目融资速度稍慢。另外,众筹平台运作是否成功不仅体现在投资标的选择,更体现在投后管理。京东众筹成立了投后管理团队,不仅协助领投人协调资源、扶持创业企业,而且定期与不定期监督企业对募集资金使用、领投人职责落实等,包括要求募资成功后的创业企业每年披露一次财务报告,以及各类重大经营和战略事项。即便项目失败了,投后管理团队也将审查企业失败的原因以及是否侵害了跟投人的利益。
(二)绿能宝――新能源债权众筹新模式
绿能宝是美国OTC上市企业阳光动力能源互联网公司(SPI)斥资5亿美元打造的互联网创新金融平台,2015年1月1日上线,专注于光伏发电融资解决方案,以实物融资租赁为商业模式,首创了低碳公益与稳定收益相结合的债权众筹产品。按照光伏项目发展阶段的不同,绿能宝分别推出美橙、美桔、金桔、美柚(美桔主要投资于待建太阳能电站项目;美橙投资于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太阳能电站项目;美柚投资于已建成电站项目;金桔投资于光伏电站的上下游产品,如承建电站的EPC方)等系列产品,成立以来已成功发行项目171个,年化收益率9%-12%。
在SPI推出绿能宝之前,未曾有过为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身定制的融资租赁模式。绿能宝首创的互联网实物融资租赁模式,不同于之前借贷或债权转让的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如P2P网贷),完全是实物融资租赁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创新。
首先,由于投资人(阳光动力电子商务平台用户)是通过购买实物进行出租,从而控制了资金的用途和流向,并且获得了租赁物的所有权。通俗一点说,投资人可以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的钱去到了哪里,自己花钱购买的租赁物出租给了谁,被用在何处,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收益。因此投资人的资金不会被需求方侵占、挪用或被用于投资高风险行业,极大的保障了投资人的投资安全。
其次,绿能宝专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是一个期限长、投资大、收益稳定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开发进行调研、设计、审批、采购,前期工作完成后却只需要一个很短的安装施工时间。一旦并网,在太阳能电站25年的生命周期内只需投入一笔相对较小的运维费用就可以通过其所发的电能而获得稳定的收益;并且,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战略新兴行业,2013年8月26日国家发改委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采取标杆电价及电价补贴的扶持措施,且明确了补贴期限为20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在获得电网售电收入的同时还可以获得高额的国家电价补贴,因此投资人的租金收益来源非常透明且可靠。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所具备的上述特性就注定了其是一种极佳的投资渠道,而绿能宝受托出租的租赁物只用于收益稳定、透明和可靠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这是与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完全不同的。
第三,绿能宝的风险控制方向和措施也与传统互联网金融迥然不同。传统互联网金融一般倾向于将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或第三方,全部或部分借助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对借款人及资金进行风险把控,但是由于传统互联网金融过分侧重于融资和追求高回报的先天缺陷,导致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控变得十分困难。而且担保公司等第三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代偿能力会完全左右投资人的本息安全。而绿能宝采用的融物形式,有效的避免了传统互联网金融对于资金流向难以把控的尴尬――绿能宝依靠母公司SPI以及SPI成员企业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经验及优势,为投资人挑选收益率相对较高,设备和工程质量相对可靠,承租人资质和实力相对优质,担保措施相对完善的光伏电站融资租赁项目,并且采取涵盖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调研、审批、设计、采购、施工、运维、资管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措施,依托SPI和绿能宝专业的业务管理团队、工程技术团队以及风险控制团队为投资人保驾护航。
三、能源行业发展众筹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充换电、电子商城、智能家居等创新领域进行众筹业务探索
众筹融资规模小、成本高(目前我国P2P项目的回报率多在8%以上)的特征决定了其难以用于能源行业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建议可以在商业模式尚未清晰的新能源、新产品研发及针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链金融业务中考虑应用众筹模式的可行性。一是在新能源领域,可以选择收益较稳定的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作为基础资产,通过债权众筹模式募集资金进行电站前期建设,以电费收入和政府补贴作为还本付息来源。在前期积累投资者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向外部拓展资产来源,探索股权众筹模式。二是以电动汽车用户和充电桩投资方作为众筹对象,并以充电桩使用权和部分充电服务费作为补偿,除解决充电桩建设资金来源问题,还可以实现与终端用户的深层次互动,推动其与车联网平台对接。三是打造智能电器、智能家居、能效管理等新产品的首发平台。四是选择新建住宅小区、投资规模较小的接入工程、工业园区作为试点,探索通过股权众筹引入社会投资者。
篇3
【关键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财政政策;税收;激励机制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潮汐能例外),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1]。
《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指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党的“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十分迫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既是我国当前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一、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现状
江苏省自2006年起逐步展开沿海风电建设,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国电龙源电力先后在江苏南通、盐城、淮安地区投资约70亿元建成7个风电场,共488台风机总装机752.5兆瓦,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截至2012年9月底,江苏全省新能源发电企业共102家,装机容量达到503万千瓦,其中风电187万千瓦,核电2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4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6万千瓦;2012年1-9月江苏新能源发电量为176亿千瓦时,占全省5.7%。从2006年至2012年9月,江苏新能源发电量累计达967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3200万吨标准煤,少排二氧化硫60万吨、二氧化碳8900万吨、氮氧化物30万吨(数据来源:人民网2012-10-17)。
按照江苏“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10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11%,发展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新能源发电项目目前所面临的资金困境
1.新能源的使用成本高
新能源发电的设备制造本土化和商业化进程较慢,许多关键的设备制造能力低,依赖进口,相应投资成本比较高。太阳、风力这些受自然条件左右的新能源输出功率不稳定,使用能源的机会和地点有限,控制蓄电池等电力储存设备的输出功率变化,调整电源和使用公司间的联网线路等导致输出功率变化而需要增加电力系统的调整能力,都将发生追加性的成本[2]。根据电力联合会有关资料,当前中国主要电源发电成本与设备造价见表1所示。
2.新能源投资风险高,融资渠道少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新能源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回收期长的产业风险,以及新能源生产原料、工艺、规模、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技术风险,决定了新能源投资风险高、盈利能力弱的特点。
商业银行的投资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而商业银行目前不是新能源行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新能源行业因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上市募集巨额资金也较为困难。风电企业基本是近几年实现境内上市融资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华锐风电”上市时间是2010年初。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在创业的早期,完全依靠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自2005年11月“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开始,先后共11家中国光伏企业在美上市,于2008年以前基本完成。风险投资机构对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及研发成果的市场化难以把握,无法作出投资评价,制约了风险基金进入新能源领域[3]。
3.政策缺乏市场导向,社会公众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认知不足
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非常重视,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鼓励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相关配套政策诸如税收、低息贷款和信贷担保、价格形成机制等帮助开拓市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尚不明确,所制定的政策缺乏市场导向的运行机制,政策激励措施不够。由于缺乏目标机制,企业难以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及战略,制约了投资者信心,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同时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新能源优势认识不足,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成本高,离散型屋顶光伏发电目前公众较难接受,光伏发电设备购买量相当少。
三、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财政税收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执行的财税政策
新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分散性和不稳定性,造成的结果就是产出效率低、制造成本高,没有补贴就没有新能源事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风力发电上网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价格全国分摊政策、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资金补助办法、实施金太阳工程计划、可再生能源接入系统补偿政策、上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节能发电调度办法等政策,为新能源发电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实行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的带补贴的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为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新能源资源的优先开发[1]。
在税收方面,新能源发电的税收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风力发电,具体有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 50%的政策;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而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政策以及新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自项目取得生产经营收入的第一个纳税年度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执行的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了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益,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财政补贴政策不稳定
目前国家对于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补贴的依据是各地的标杆电价,在标杆电价以下的部分,由国家进行补贴,弥补企业亏损。但亏损部分的补贴金额则需要每年申请,这一申请的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补贴金额也根据销量价格等时常有变化。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企业的投资稳定性受到影响较大,不符合企业的投资要求,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不高。
2.财政补贴的经济效果不佳
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是我国为了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中央政府决定每年从财政出资100亿元左右,为我国的太阳能屋顶和光伏建筑建设提供补贴,以推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形成。但是当前金太阳工程主要采取“事前补贴”方式,企业做假标骗补贴,使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的事件不断。2011年4月中国经营报就曾以“金太阳工程大部分项目或沦为‘烂尾楼’项目”为题对金太阳工程存在的问题作了报导,报导中指出虽然政府对金太阳工程的项目补贴高达50%,但企业仍然要付剩下的钱,而获得金太阳工程的多为地方中小型发电公司和民营企业,实力本来就不强,但当初为了拿到项目,拼命压价,不惜一切代价,拿到项目以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实力去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愿项目落入央企之手,极力督促地方性公司参与,并千方百计为这些公司赢得项目,也造成了一些投资商当初申请的过程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对整个工程了解的不够透彻,出现投资决策上的错误。对此,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已有所觉察。在2010年年底,政府取消了已列入2009年金太阳示范工程目录但无法实施的项目39个,总规模在54兆瓦左右,涉及补贴资金10亿元左右。2013年 5月6日,财政部向各省市自治区财政厅下发《财政部关于清算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金的通知》,要求对2009-2011年金太阳项目中已完工且并网的项目按补贴标准清算,而对未及时完工或发电的项目则取消示范,收回预拨资金。
3.增值税退税作用不明显
风力发电站在建设初期因为需要购买大量设备,可抵扣的进项税较多,因尚未形成生产能力,没有电力销售,进项税无法抵扣,实现的增值税是负的,无法享受实现的增值税即征即退 50%的政策,企业反而要暂时承担购买设备形成的进项税,占用企业的资金。在运营期间,原材料的采购很少,主要是设备维护所需的零部件,可抵扣的进项税较少,实现的增值税较多,增值税即征即退 50%,实际税率为8.5%,发电企业确实享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相当于销售电力后取得了财政补贴。但上网电价中仍然包含17%的增值税,上网电价偏高。目前,光伏发电增值税率仍为17%,不能享受退税政策。
4.大多数新能源发电企业没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不能享受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是否属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重要的条件。
四、支持江苏省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财政税收激励机制设计
(一)财政激励机制设计
1.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稳定、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减少企业的决策风险;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增加对新能源发电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参与市场竞争。
2.逐步减少财政补贴,增加财政直接投入
财政直接投入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种财政融资形式,即政府通过直接财政投入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具体可以采用股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方式,由财政出资成立投资公司,以入股形式或给企业贷款方式加入新能源发电的建设,按市场要求运作资金,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强新能源发电的竞争力。
3.改变政府科研资金投入的模式,由输血变为造血
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心应该向促进技术提升倾斜,将拥有的核心技术快速地产品化,商业化,必然会发展壮大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国家可以提供资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核心技术,建立将核心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平台。国家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的拨付机制,只下拨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企业根据技术的转化情况给付。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也可以保证产业的需求,使科技技术真正为生产力服务。
(二)税收激励机制设计
1.调整增值税的退税政策
风力发电站、光伏发电站建设初期购买的大量设备,经相关部门认证确认投资后,直接退进项税。并网发电后,参照小型水力发电单位的方式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日常运行中设备维护所需购买的零部件,进项税不再抵扣。设备大修理、扩大装机容量新购置设备的进项税,凭增值税专用发票直接退税。这样在运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上网的电价可以降低26.4%{设C为成本,增值税率为17%时,上网电价是C×(1+17%),增值税率为6%时,上网电价是C×(1+6%),降低了[C×(1+17%)-C×(1+6%)]/C×(1+17%)=26.4%}。
2.充分利用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新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可以推广到光伏发电等其他新能源发电企业,使投资者真正获利。同时为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办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最低比例,达到要求的企业在6年优惠期满后,所得税税率按15%征收。
3.加大向能源终端用户征税的额度,鼓励消费者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我国尚没有开征能源税,只是对于成品油征收消费税,其中燃料油征税标准为0.8元/升;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征收资源税,原油、天然气按销售额的5%~10%征收,煤炭中的焦煤按每吨8~20元征收,其他煤炭按每吨0.3~5元征收。 但其力度和系统性远远不够,不足以形成对环境污染破坏的保护体系,有必要向别国借鉴成功经验,用“绿色税收”制度促进生态保护。
五、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尚不完善,尤其对于提高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经营效益,促进新能源发电企业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还是空白。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研究报告[N].中国电力报,2012-03-13.
[2]史际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培育的经济法考量[J].甘肃社会科学,2010(02):1-6.
[3]陈芳平,李静.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J].甘肃金融,2010(02):43-45.
作者简介:
冯冰(1967—),女,江苏南京人,理学学士,讲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研究方向:激励机制。
篇4
参照德国等国家的经验,上网电价政策出台是光伏应用市场蓬勃兴起的基石,进而能够影响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上游。对于国内以出口为主的光伏产业,标杆电价出台更如一场及时雨。不过,既便是思路如出一辙的政策在国内有时候也只会收到“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效果,此次标杆上网电价出台的影响远远小于喊出来的这句口号。
标价出台
国家发改委网站8月1日挂出的这份文件共4段,600余字,内容相当简要,与此后形成的业界解读热潮对比鲜明,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此次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可能由此启动。
《通知》以项目核准时间和建成投产时间为分界线,制定不同的标杆上网价格: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12月31日建成投产且发改委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注:含税,下同)。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以及7月1日前核准但截至年底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除仍执行每千瓦时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之前,国内光伏上网价格由发改委通过单项核准和特许权招标方式确定,主要由被审批的各地或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上网电价、光伏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中标价格、金太阳项目上网价格构成,各地价差相当明显,实际推动定价的主体比较多元。行业无价可循,并网困难,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异常缓慢,光伏企业90%的组件产品出口海外,如王文芳的公司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靠国外客户,产业仰人鼻息。受今年欧债危机等影响,产业企业生存普遍艰难。
此时推出光电标价颇有救市意味,实际上,业界对标价已翘盼多年,但文件出台后,多位业界人士对预期效果并不乐观,英大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卢小兵综合光伏企业的常规投资运营数据以及年1500小时光伏有效利用时间、20年还贷期限,得出税后光伏发电成本为1.26 元/千瓦时左右,远高于两类标杆电价,许多地方政府为扶持行业发展,通过补贴将标杆电价提到1.4元/千瓦时以上。“电价上网撬动光伏中上游产业发展,不过目前来看,大范围上网很难。尽管目前光伏并网数量较少,不过标价定的偏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很大,未来补贴难以持续。此外,并网等诸多难题导致上网标价的政策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一个固定的上网电价让所有的光伏企业、投资参与方等明确判断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从而有信心进一步向这一领域投资。”
粗糙的细节
如果卢小兵认为此次政策更像一种精神鼓励,《通知》则有许多或语焉不详或疑点重重的规定会进一步提供材料。
文件最让人意外的是没有对上网电价的补贴年限做任何说明,补贴年限不同给投资商带来的投资回报率差异很大,项目收益率无法计算,银行也无法为项目提供贷款。东西部上网标价一刀切也令人费解。我国东西部光照资源差异明显,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副主任申彦波表示,“我国太阳能资源年总量2000千瓦时/平方米左右,紧邻的青海地区在1800千瓦时/平方米左右,重庆地区最少(1000千瓦时/平方米左右),江苏等东部地区约为1300千瓦时/平方米。仅从太阳能资源来看,东西部相差30%左右,在电站规模、设备效率等相同的情况下,太阳能资源差值基本也是发电量差值。从这方面看,应该探索类似风电的区域上网电价。”在卢小兵的测算里,如果参入光照和人力成本等差异,东部地区实际运行价更高,在1.15元/千瓦时的电价下西部部分地区内部收益率能达到两位数。
而且文件也未考虑安装方式带来的系统成本差异,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能源行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我国东、南部地区适合发展屋顶式、小型分布式发电站建设。但此类项目单位建设成本比地面光伏发电站高许多,1元/每千瓦时的标价更倾向于鼓励发展西部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对屋顶太阳能等发展较为不利。
在行业不能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阶段,政策补贴是其发展的关键,关于光伏上网电价资金补贴,文件表示通过对终端用户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来解决,标准为4厘/千瓦时。根据发改委的数据,去年,全国征收的附加费约为130亿左右,大部分用于补贴风电和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占比不到5%。由于近年对风电等的补贴,去年账户已亏空。而在短期内,风电仍将占用大部分资金,在通胀形势下,提高附加费标准并非易事,补贴难为无米之炊。
细节模糊之余,政策也为较大的不确定性埋下伏笔,文件如此表示,“今后,我委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标价)。”但并未量化调整的条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表示:“这次政策更像是搭了一个临时帐篷,看天来拆搬。”
多方博弈
特许权项目主要集中在光伏发电站,是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决策机构对可再生能源补贴方式与补贴价格的示范性项目,企业通过相互间的价格竞争获取,其实是政府的一种价格摸底手段。可再生能源发电是个新事物,成本核定等都无例可循,通过竞标能够知悉企业真实成本,为制定全国统一标杆价格做铺垫。有趣的是,此次文件出台了标价,却规定特许权项目中标企业依然执行中标价格,也就是说特许权项目依然要继续,这种矛盾表示上网标价并不完全合发改委之意。
上网标价出台掺杂了多种因素,糟糕的行业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一直以来,围绕可再生能源补贴,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存在博弈,光伏发电的补贴模式是发改委通过附加费补贴国家标价与脱硫火电价价差,地方政府补贴国家标价与地方标价价差,光伏发电和脱硫火电成本较为固定,标价高低就是衡量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各自补贴多少的尺度。地方政府希望标价高一点,以便用较少补贴推动本地光伏产业发展,同时,也期盼在全国标价未出台前,发改委让自己“开小灶”,提前制定地方标价,抢占国内行业发展先机。发改委对此不动声色,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进行两轮特许权项目招标,研究企业成本价格,在标价制定上保持话语权。特许权项目招标却为发改委试探企业成本价带来了小插曲,特许权项目因为地理资源优越,竞标企业争抢激烈,特别是电力央企、国企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最为突出。宋亮表示,国内光伏产业中上游过剩,谁抢到发电站,谁就占有未来发展的优势,像国电、中电投、华能这些企业依托雄厚实力,忍受甚至20年不盈利的投资预期,以超低价格,取得项目。两轮招标下来,中标价格下降明显,第二轮基本都在1元/每千瓦时。其实,在央企等参与下,行业成本已无从得知,标价制定十分困难。
而多地政府早已急不可待,之前,江苏省出台了地方标价,进一步拉开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的竞争差距,其他省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时竞标低价带来不少补贴压力,地方政府担心发改委因此制定标价过低,因此纷纷制定地方标准,特许权项目低价竞标现象后,发改委对定价思路也有微微的松动。青海在5月份率先通过数度公关发改委,获批执行1.15元/千瓦时上网电价,7月份,山东通过省物价局批准出台2010年至2012年的补贴方案。这种拉扯早已开始,去年山东和青海都向发改委报批光电上网价格,全未通过。山东表现更为强势,方案绕过国家发改委直接推出。两省电价方案出台尤其是山东的做法,不仅给其他省份带来了压力,也明显刺激了发改委。
在对行业的发展层面,财政部和发改委步调也难以一致。目前财政部太阳能项目重点扶持金太阳项目和太阳能屋顶计划,发改委重点项目是做特许权招标,金太阳和太阳能屋顶计划多适用于中东部,特许招标项目基本都在西部,补贴资金来源和方式也大相径庭。此次标价出台并未触及金太阳项目,即使自身账户资金紧张,文件也未提及可用财政部的“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而正如宋亮提到的,一刀切偏低标价对市场主要在东部的太阳能屋顶影响较大,两大部委一直都在利用自己的职能以在光伏等新能源行业有更多的控制。
抢建潮将至
接下来的小下半年,王文芳准备开拓国内市场,虽然入行不久,王文芳消息比较灵通,很多朋友都说光伏产业要来一波抢建潮。实际上,《通知》透露的信息十分明晰。以7月1日前核准,12月31日建成为时间节点,前后价差0.15元/千瓦时,很多项目肯定要赶在年底之前完工。青海930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所谓930是指,今年5月27日下发的《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专题会)会议纪要》表示,国家发改委同意就上网电价给予青海省特殊政策支持,即在今年9月30日前建成并网的电站项目执行1.15元/千瓦时电价。消息一出,项目主要聚集地格尔木数十个项目同时开工,有些公司甚至雇用武警上阵。可以想象全国范围内适用的光伏上网电价政策一出,将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据世界知名市场调研公司ihssisuppli的报告称,新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具有在未来18个月内将中国新增太阳能安装量提至15亿瓦特的潜力。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王斯成则预计今年将新增20亿瓦特的光伏装机,去年全年国内光伏新增总装机容量仅为500兆瓦。
篇5
本轮行业调整是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以及国际能源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更是国内煤炭行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必然结局。在“2013年山西省总会计师协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CFO高峰论坛”上的多位嘉宾认为,一些中小煤炭企业可能很快被市场淘汰,一些包袱重、效益差、投资规模偏大的大型煤炭企业将面临严重财务风险。
并购财务风险排查
目前,煤炭行业的整合势如破竹,在进一步释放产能的同时,亦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然而,兼并整合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存在风险。
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由于规模及产业优势,其整合并购活动会日益频繁。不过,山西晋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晋能集团”)总会计师蔚振廷对记者表示,整合存在潜在风险,煤炭企业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首先,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时要严格关联主业。按照规定,必须是煤炭主体企业去兼并煤炭生产企业,整合过后以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将电力、冶金、煤炭等诸多行业回归本位,避免混业经营。”蔚振廷解释道。
其次,应该专心发展与自身主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以‘煤电一体化’为例,通过资本纽带解决市场问题,将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合并成为一个经济联合体,不损害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正确分配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保证二者都可以健康运营。”蔚振廷表示,包括山西省提出煤电铝、煤焦化、煤电建等一体化经营模式都是上下游企业的整合作用。
最后,务必规避资金风险。在蔚振廷看来,从目前的形势看,煤炭企业最关键的要控制好资金,调整资金信贷结构。只有将项目管理和资金控制相结合,才能有效预防经济下行中的资金链压力。他强调,“一定要把握现金流,控制资产负债率,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投资规模。”
在市场化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识别风险和把握机会的能力,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综合考虑市场、合规、安全生产风险等其他因素,实现收益最大化。
而未来小规模煤窑的生存空间的确不容乐观。“储存量小且产量不高的煤窑自然要被政府暂时叫停。而在政府的主导下,国有企业便被赋予‘责任’,要求完成产业内的整合。”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总经理助理胡永山告诉记者,不论自愿与否,企业在整合之前,必须利用财务指标,也就是收入和利润,判断其未来的财务表现。
“而在地方,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还很差,更多的是受政府强制干预。”胡永山强调。
煤化工成本优势存疑
由于对于市场低迷的现状感到无可奈何,在煤炭主业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会选择发展与煤炭相关的其他产业,如煤化工、新能源行业等“副业”。适当发展煤化工不仅效益上可行,也有利于改变煤炭需求结构,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比如从成本和效益角度分析,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化肥等都具备了成本优势。例如神华集团在2012年上半年的煤制油业务则实现利润7.9亿元,同比增长35%。
然而,发展煤化工也有一些不利方面。除了环保要求高、政策壁垒高、国内自主技术不足导致产品雷同等制约因素外,其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也非一般企业能做到。“这种发展路径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可以适当选择,但基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优质项目实在属于少数。”据胡永山透露,“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政府却不停的出台政策加大企业负担,市场售价与成本倒挂,很多项目自收购之初就可以预见到亏损,但还是要勉强完成。”
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大型煤炭企业,可适度发展新型煤化工,但一定注意在资产结构中比重不能过高。
资金链风险管理
在“2013长年投资人论坛”中,中国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表示,“所有企业家今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现金流量管好、把流动性管好。”而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必须要有可靠的数据,在数据基础之上有统计和报告制度;第二做好每一天的流动性的头寸管理和抵押品的管理;第三是错配的管理。
回顾历史,由现金流失衡、资金链断裂所造成的企业破产案例并不少见。对此问题,晋煤集团总会计师郑绍祖认为,如今企业奉行“资金为王,利润为天”,利润成为企业走向明天的砝码,资金管理因而变得尤其重要。“面对利润大幅缩减的现实,晋煤集团在资金管理上提出三个转变:将资金管理由财务业务层面提高到集团的战略层面;融资由过去被动的保障性融资转变为主动的平衡性融资,简单地说就是“尽力投钱、尽量省钱、尽快挣钱”;融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银行借贷型转为组合统筹。”
同样,晋能集团亦成立了资金管理中心。“我们将两年内即将到期的短期贷款置换到三年以上,这样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能力将会明显增强。”蔚振廷表示,相比之前企业在银行1:1的存贷比,通过盘活资金单就利息而言企业就节省了3亿。”
与此同时,晋能集团还实现了两个创新。一是由建设银行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采用“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合同、协议、发票、手续等一系列流程,保证项目资金一定要用到工程发展上来,而建设银行也可以整合集团上下游企业,实现双赢;二是对煤炭物流实行时时担保结算,节省利息的同时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不过,值得重点强调的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讲,风险控制并不容易操作和执行。
“永远不要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景华天创(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丘创指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优质的投资管理流程,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对投资项目开展尽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财务情况、产品,供应链、竞争对手等各方面的因素,形成科学判断并出具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项目建议书。”
然而,国有企业的实际操作模式并没有赋予这种流程足够的滋长空间。很多企业把可行性报告做成了可批性报告,为了获得上级的批准而出具可行性报告,提供过于乐观的预期,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便无法解决。
篇6
沪指又来到了前期高点2400点附近。在这个敏感区域,多方和空方展开了“拉锯战”。市场主力――基金的观点也有很大分歧。
经济走势N型还是V型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中国经济会否复苏,是N型走势还是V型走势,都与股市后市走势息息相关。
现在,有部分观点认为,今年经济将呈现N型走势,在市场流动性膨胀到一定的阶段。实体经济的瘤疾将成为主要矛盾,拖累经济上行的步伐。他们认为,经济数据在上半年可能相当漂亮,但难以持久,最坏的时刻还未到来。
另一种较为乐观的看法则是,认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经济将沿着V型轨道逐步回暖。
认同N型走势的人里就有交银施罗德的投资总监李旭利。他认为,整个经济的不确定性还是非常大,“今年很多人原来预期出口是零增长的,现在来看零增长都太乐观,有可能远远差过大家的预期”。
他说:“目前的情况和2001年类似。2001年GDP增长很快,但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是没有利润的。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比10年前更严重。”
李旭利认为,市场在基本面向下的情况下上扬,主要和流动性充裕有关。他说:“现在股票市场走得不错,最近这个状态已经开始延伸到房地产市场。大家都觉得中国的房地产没有好起来的理由,但是流动性释放之后,房地产的成交量还是在改善。我相信流动性最宽松的时候是今年上半年,下半年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会逐渐增长,通货膨胀到下半年将有所恢复,届时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看到这样宽松的货币供应就很难说了。股票市场最好的情况可能是今年上半年,下半年可能经济情况会好转一些。但不代表股票市场会继续好。”
华富基金的看法也相对谨慎。该公司在二季度策略报告中指出,在看到二季度基本面存在经济数据向好等利多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利空因素,主要是原来的经济驱动因素逐渐减弱。首先,一季度流动性的增速接近最高水平,二季度流动性增速必然放缓:其次,我国1~2月份投资增速达到了26.5%,已能有效抵御国家出口的下降,预计未来月份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第三,财政政策刺激的持续性不强,有副作用,如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对过剩行业继续加大投资为未来埋下隐患等;第四,企业二次去库存化可能带来市场二次筑底。
不过华富基金认为,即使二季度出现调整,幅度也不会很大,调整的原因只是对市场过高预期的修正,而非对实体经济的否定。股指下跌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三季度,由于“大小非”解禁的压力与经济二次探底数据效应的叠加,将使大盘调整压力增大。
相比较而言,博时特许价值基金经理陈亮比较乐观。陈亮认为,去年上半年经济处于比较高的水平,所以同比各方面数据可能会比较难看。这也是正常的。他说:“2007到2008年处于经济周期的高峰位置。我个人觉得,GDP要保8,也是要把峰位削掉,看是否有需求释放出来。比如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如果房价跌到2006年水平,是否有真实需求?事实告诉我们,是肯定的,而且需求还很旺盛,这就是中国有别于美国最大的一点。”
“从利率水平、流动性水平来看,目前我国是较紧的财政政策,较松的货币政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松的―个阶段。与美国相比,由于没有历史包袱,我国银行的传导机制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综合来说,总量没有问题,传导机制、管道上也没有问题,整个经济在流动性注入以后,正常运行起来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正常的运转不用担心。”
陈亮认为,经济数据可能会在到达一个水平后稳定一段时间。最糟的情况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见到了,一方面是订单情况很差。另一方面是今年1月份发电量情况比较差,同比下滑很厉害。现在是环比上升,真正增量的部分会趋于平稳,或者适当转好一点。陈亮认为,总体情况会趋向转好。
对于市场的估值水平,陈亮认为,从基本面来看,目前PB大约在2.5倍的水平,其中占市场总市值60%到70%的大权重板块的市净率(PB)大约在2.2、2.3倍左右。从这个水平来看,估值处于相对合理的一个左右。美国标准普尔S&P500长期PB是在3倍水平,发生了金融危机以后,在金融股全线暴跌、有的股票PB不到1倍的情况下,市场平均PB前期最低大约在1.8倍,目前大约在2倍的水平。所以中国市场的估值水平,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算高得离谱。
“在2400点这个位置,大家还是心理情绪上的因素多一些。”陈亮说。
周期性行业多空有分歧
在这一轮上涨中,周期性行业的表现较好。不过,对于有色金属、钢铁、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人士有不同看法。部分人士倾向于在二季度看好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对经济敏感度比较高的周期性行业。
国联安基金认为。二季度是房地产旺季,同时也是政府投资的高峰期。届时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将会全面好转,微观经济也将好转,如房地产交易继续活跃,企业盈利得到改善,中国经济提前复苏,如此一来,A股将孕育进一步反弹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国联安二季度看好对经济敏感度高的周期性行业,包括房地产行业、大宗商品、水泥、工程机械,以及受益于股市走强的证券业等。
陈亮也看好部分周期性行业。他说:“发达国家实施的量化放松政策,货币超量注入,在零利率的情况下,尽管最终可能到不了实体,但是目前大家对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有一定的预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现在又对原材料、实物资产有所偏好的重要原因。”他表示,博时特许价值基金的配置上,主要是标配跟踪大盘蓝筹,再做一些相机抉择。资产类行业主要包括有色、房地产两大类。
而国海富兰克林投资总监张惟闵则较为看好非周期性行业。他表示,目前对于后市仍然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去年A股市场出现大幅下挫,更多的是恐慌性情绪所引发的,目前市场情绪已经有所好转。A股市场演绎轮动行情,非周期性行业今年可能会有所表现,医药、食品零售及钢铁等行业可能存在机会,投资者需要寻找可以替代过去发展模式的行业来作为投资标的。
张惟闵认为,通缩未来可能会发生,但是不至于很严重。尽管制造业的价格出现下挫,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太久,隐形的通缩实际上已经有所显现,未来这种状况是否会更差,目前仍难作出判断。自去年反弹以来,A股市场已经反弹了5成左右,无论从海外市场还是国内A股来看,这轮反弹高度都已经较高,因此有调整的需求,但是在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背景下,调整幅度不会很大。不过,未来市场的好消息可能越来越少,市场向上的动能也可能越来越小,或许会进人高台整理的态势。
对于目前有些回暖的房地产市场,张惟闵表示,目前地产市场的回暖实际上是刚性需求推动的,但是刚性买盘很难重新推高房价,未来一旦刚性买盘不足,市场可能会重新陷入困境。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存货可能比预期的更大,尽管目前有数据显示存货正在下降,但是绝对数量的可售房屋仍然有待上市。目前房地产股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市场对销售回暖的预期,未来能否持续,投资者需保持警惕。
成长型企业最受青睐
在各类投资主题中,成长型企业显然最受青睐。
海富通领先成长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陈绍胜认为,从产业配置的角度,新能源将是布局的重点区域。他认为。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到4万亿元投资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相关的电力设备、铁路、水泥、钢铁等板块上涨势头明显。但是,如果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历史上的数次经济调整都显示,成长股集中的行业往往会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核心产业。对于正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中国来说。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特点的成长型企业也必将取代传统产业,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于成长型公司的具体选择指标,陈绍胜表示,主要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一是该公司所处的行业是正在快速增长、并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在未来会超比例获益;二是该公司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实力,能充分把握行业发展的机遇;三是该公司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科技创新能力保持相对优势,了解市场并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真正满足市场需要:四是该公司目前的市盈率等估值参数相对合理,流动性好,资金链稳定。
篇7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的首要位置。
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抓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三个层面”,重点面向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三个对象”,积极推进技术、管理和体制的创新。特别强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点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创新方法培训。一是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生产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并在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方法师资培训,为大规模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培养师资队伍。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应用相关培训教材,对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领导、主要研发人员进行试点培训,提高企业员工对创新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三是结合试点培训情况,对不同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创新型人才。
天冠集团是目前国内历史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乙醇生产企业,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和河南省50家重点企业集团之一,全国四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厂家之一,是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体企业。
作为一家流程型生产企业,天冠集团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念,以信誉为根,创新为本作为企业宗旨,逐步地从一家传统粮食加工企业成长为国内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的领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天冠的成长一刻离不开创新,也时时透露着创新。
概念创新:2000年3月天冠集团率先提出了“开发推广乙醇汽油”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从而拉开了中国生物能源的序幕,既缓解了能源危机,又解决了环境污染,并将一家传统的粮食酒精企业发展成为国内生物燃料的龙头。
理念创新:2008年天冠集团建成了5 000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工厂,利用乙醇生产排放的废气合成高性能、高品质的绿色环保塑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白色污染、发展生物基材料,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管理创新:2008年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公司产业发展战略,突出核心产业的主导地位,附属产业剥离改制独立经营,引进集团化大统一管理,推行6S管理、ERP、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模式,销售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
方法创新:面对国际能源形式日益紧张、国际粮食价格飞涨的局势,天冠集团率先启动二代燃料乙醇研发,采用先进的预处理方法、高活力的生物催化剂、低能耗的提取浓缩装置、高效的能量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了万吨级规模纤维乙醇的产业化生产。
刘燕华部长讲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工具的创新与突破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源泉”,天冠集团能够成为我国生物能源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并在行业内不断地取得创新成果,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国家科技部创新示范企业,靠的就是集团决策层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创新方法应用实践
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天冠集团借助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契机,依托南阳市政府争创国家创新示范城市的组织力量,引进了创新方法和知识工程的培训。通过对集团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大家熟悉并掌握了创新的方法和工具――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并将TRIZ理论中先进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创新工具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管理中,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进行专业培训,做好企业试点
2010年7月,经过前期的实地考察和项目对接,科技部创新方法天冠培训班开办,40多位科研、管理骨干进行了封闭式强化培训。此次培训内容包括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工具、计算机辅助创新和六西格玛管理。通过学习,学员了解了创新的规律,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和信心;突破了传统的惯性思维,学会了科学的收敛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并能够结合计算机软件系统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认知了创新规律的发展趋势,对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这次培训,共收集了40多项技术难题,涵盖了集团公司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方法和工具,分析了各项问题的技术矛盾、物理矛盾和物场,建立了组件模型和功能模型,结合计算机辅助系统查阅了知识库和专利,寻找到了诸多的备选方案。天冠集团利用TRIZ理论已经实施且产生效益的工程技术难题9项,全部实施后每年可为天冠集团新增效益1 800余万元。
二、深入实践,建立创新团队
在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了集团公司领导牵头的创新团队,将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带到生产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创新的成果。以培训的学员为核心成立岗位技能创新小组,宣传创新知识,掌握创新方法,带动创新理念,40位学员成了公司创新方法推广的种子,将创新基因移植到了集团的体系中。
集团公司组织定期召开创新团队的交流会,以创新方法的应用实践和创新知识的学习为议题,并讨论CAI创新软件的应用经验。疑难问题寻求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在企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选派人员参加科技部的师资培训,通过内部宣讲交流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为创新方法在公司内部的全面普及建立基础。
在生产管理方面,正在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创新体系,通过明晰和分析企业的管理流程,运用DMAIC(六西格玛)方法实施连续的过程改善,识别和消除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和非增值作业等手段和途径,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立足长远,建立创新的文化体系
刘燕华部长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也是天冠集团的企业发展之魂,作为科技部的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天冠集团结合流程型企业的生产特点,建立了自己的创新方法工作思路:
1.建立企业系统化技术创新体系,以TRIZ理论为核心,在CAI技术的支持下,对企业创新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和科学的管理,固化面向创新的研发流程,推动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
2.制定企业产品技术发展战略,进行企业核心产品技术进化潜能预测,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集团创新战略分析,研究软件系统开发,建立适合生物能源行业和流程制造型企业的应用软件。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倡导自主创新,鼓励创新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解决一批企业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
4.建立创新文化氛围,组建创新团队,提倡创新知识和方法的全面普及,提高全员的创新意识;开展定期交流,实行不间断的培训和学习机制,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以点带面,最终形成良好的、系统的研发机制。
5.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适合自主创新发展需要的组织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强知识工程建设,形成专业的知识库和行业标准。
6.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创新体系,识别和消除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和非增值作业等手段和途径,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流程型生产企业经验探讨
作为一家流程型企业的代表,天冠集团具备流程型制造企业连续性生产的显著特点,通过创新方法的实践和应用,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关注点
1、流程化管理的创新方法,生产、业务流程标准化、显性化,并建立起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
2.产品和技术的发展预测,研发方向的定位,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善,保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4.精密生产和精益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实践经验
1.阶段性的成果和考核评价体系对整个项目的推动很有意义,可以加强对创新方法的认识,树立推广应用的信心。
2.坚持长期的应用非常重要,要有强制的制度保证。
3.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流程型企业的目标是将流程标准化、固定化、显性化。
三、存在困难
1.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长期的熟练和锻炼过程,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2.CAI(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应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
3.当前属于难题解决阶段,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创新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时间。
4.需要加强推广的力度和考核评价的强度,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范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有强制性的保障。
5.流程标准化、显性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环节,目前还处于局部的、初级的方法、工具的使用,核心产品、核心技能的创新有待突破,整体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篇8
关键词:低碳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F206
一、低碳能源:领先世界的机遇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能源类型的利用和开发的水平密切相关。能源既是“工业的粮食”甚或“现代工业的血液”,但却持续释放着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远甚于其他产业。人类从19世纪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能源构成的转型。图1 给出了世界能源构成变化的历史轨迹。第一次大转型开始于19世纪,由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应用所促成的由薪柴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向煤的转化。在图上,曲线是从1850年,再生能源占80%,煤炭占20%,油气为零的A点开始,一直朝煤炭比率增加的右方延伸的。第二次是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从煤转向石油,推动力是汽车和飞机的普遍使用。在图上可以看到曲线在1900和1920附近转折的B点;然后一直向上。到1990年至今的近20年间,在油气占60%多、煤炭占约30%、非化石能源占10%的区域徘徊。而从现在开始,人类间将开始第三次能源大转型,即重点转向可再生能源,并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重组。发展的大方向就是图上的两个直朝向右下方红色的箭头。2030年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占到40%、油气和煤炭各占30%左右;到2100年,非化石能源趋近60%、油气和煤炭各占20%左右。这次大转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是气候变化。自开始工业化一百多年来,特别是自1990年开始的近20年来,由于化石能源加速消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各种灾害性气象增加的频度和速度都大大增加了。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加速了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升温人为的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格局是推动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基础。高强度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在大大增加人类财富、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自然生态和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可以证明的事实。从2000年到2030年,根据一系列排放情景预测得出的结论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长25%~90%,而每10年全球气温将增长0.2摄氏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促使人类社会加速由高碳能源向低碳和无碳能源转变的发展步伐。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非常明确地要求地球长远目标温升不超过2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ppm,这就意味着,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对于当前排放水平减排50%。应对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而从发展造成的气候变暖来说,实质上是能源选择问题。在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 世界各国纷纷把开发低碳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开启了世界走向低碳能源的新时代。低碳能源是一种含碳分子量少或无碳分子结构的能源,广义上是一种既节能又减排的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低碳能源突出减少CO2 对全球性的排放污染,同时也兼顾对社会性污染排放的减少。它的基本特征是:可再生,可持续应用;高效且环境适应性能好;尽可能实现大规模化产业应用。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能源,普遍意识到谁能抢先发展好低碳能源,谁就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动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而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的国度,高碳向低碳转型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需要制定经济环境双赢的能源战略,那就是低碳能源战略。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
二、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意义重大
能源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能源消费也随之增长,能源行业的一系列改革,使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本世纪以来,能源供应紧跟需求拉动,出现超高速增长,中国会很快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如果中国能源消费保持前几年平均8.9%的增速,则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将达79亿吨标煤,占目前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即使能持续实现每五年GDP单耗下降20%,但继续保持9%的年经济增长,2020年中国能耗也将占目前世界能耗的三成。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能源资源的严重制约,能源发展趋势必须进行重大调整。
目前,中国高能耗产业已进入饱和期,可以满足相当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求。现有产能可满足每年完成25亿~30亿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0万公里公路、7000公里高速公路、6000公里铁路、1500公里高速铁路和改建新建20个机场,已经超出合理建设规模的需求。同时,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等领域节能潜力明显,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潜力大。高能耗产业不应也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如果中国在2020年单产能耗比2005年下降44%,2030年单产能耗比2005年下降68%,那时,仍比日、欧的能耗强度高一倍,而今后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将继续明显下降。中国能源需求不应长期持续保持高增长。发展低碳能源,有利于严格控制中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推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控制。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下降,并将在2030年前显著解决能源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将逐步降低,首先在“十二五”期间使碳排放强度再降20%,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将确保中国已做出的主动承诺(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兑现,并力争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估计峰值约90亿吨/年),然后逐步下降,在2050年显著回落到更低水平。这首先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会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得战略主动权。
发展低碳能源,是中国缓解能源与资源供需矛盾、遏制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尚未复苏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低碳能源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开发太阳能、光能、风能、潮汐能、水能、沼气等低碳能源,由此可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这对克服经济衰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三、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
今天,中国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日益面临挑战,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
(一)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国都在做积极的努力。我们要跳出能源看能源,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未来能源的发展要多元化,发展大机组、大电网是需要的,但小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也必不可少。所谓“分布式能源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简称 DES)是一种新型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以清洁燃料作为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发展热电冷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分布式能源技术是未来世界能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具有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降低中间输送环节损耗,减少碳硫等废弃物的排放,保障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等特点。分布式能源实际上是将一次能源发电以后余热来制热制冷,可以实现对能源进行一个温度对口的梯级利用。基本上不存在中间的输送环节的损耗,可以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在75%~90%之间,而且避免了远距离的送电、送热带来的一种损失,比普通的天然气发电能源利用效率还要高出20%左右。
发达国家早在30年前就开始涉足分布式能源领域,现在已经普遍应用在工业与生活当中,发达国家已可以将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90%以上。目前,丹麦和荷兰是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广力度最大的两个国家,因此也成为各国效仿的榜样。在环保方面,与燃煤火电机组相比,分布式能源供能方式的二氧化硫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几乎为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以上,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废水废渣等排放也大大减少。根据美国能源部2020纲领的描述,在美国部分新建建筑采用分布式能源系统后,全国二氧化碳可以减排19%。分布式能源在中国已经由理论探讨进入工程开发阶段。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一批以油、气为燃料的分布式热电冷工程项目投入运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目前,中国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经济化的产业规模,但市场潜力大,发展非常快。从国家的支持力度上可以看出这一产业的前景。2010年4月,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对〈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指导意见〉征求意见函》,明确提出:到2011年拟建设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到2020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并拟建设10个具有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以热电冷联产为特色的分布式能源系统(DES)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国继续和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能源供应保障,也是促进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均衡、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加速一次能源结构转型的动力。
(二)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低碳的核心在建筑和交通领域。
1.低碳建筑。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长期以来,人们评判建筑只关注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学效果,以及内外装修材料的档次等外显因素,而忽略室内空间的内涵品质,如热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等,这导致建筑后期使用、维护耗能很大。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来说,低碳建筑首先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低碳的概念,包括建筑材料的低碳,包括施工的低碳;到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低碳,尽量的减少消耗能源的概念。目前中国的低碳建筑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未来五年将是它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低碳建筑将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被社会所关注、倡导、鼓励。从未来看,低碳建筑的发展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新建建筑节能;二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三是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改革。发展低碳建筑需要树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理念。一是建筑材料低碳。低碳建筑首先应在建筑材料上实现突破,包括屋顶技术、屋面技术、涂料技术等,这种突破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相关低碳建筑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二是建筑施工低碳。据测算,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绿色施工方式每平方米能耗可以减少约20%,水耗可以减少63%,木模板消耗量减少87%,产生的施工垃圾量减少91%。如果要在施工阶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消耗,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采取装配式施工,推广全装修。三是建筑使用低碳,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
2.低碳交通。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机动车碳排放已占到全社会碳排放的相当比重。在当前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低碳交通运输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低碳交通运输是达到交通领域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在中国,它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低碳交通运输的途径:一是,力求“减碳”。交通运输工具必须依赖能耗,除非使用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等),否则交通运输难以实现无碳化,只能是不断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二是,节能减排。高度重视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节能”和“减排”都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既要重视“节能”,更要把“减排”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三是,理念体系化。低碳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化的概念,无论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运输,还是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四是,综合性减碳。一方面,低碳化的手段是多样的,既包含技术性减碳(如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也包括结构性减碳(如通过优化网络结构、运力结构等提高能效),还包括制度性减碳(如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另一方面,低碳化的途径是双向的,既包括“供给”或“生产”方面的减碳(如提供一个更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也包括“需求”或“消费”层面的减碳(如引导公众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用公交或骑自行车等)。五是,低碳系统化。完整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三个基本的系统: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这是低碳体系建设的第一步,还需加大推进力度,把传统工作系统化提升;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要运用一切法律、经济、技术乃至公德力量,正确引导公众的交通消费。
(三)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质能按生物质资源可分为如下6个类别:1.木材及林业废弃物(如白杨、桉树等速生林种及其他林种、苜蓿、芦苇等草木类、木材废料、树皮、锯木等)。2.农作物及其废弃物(如可产生淀粉或糖类的玉米、薯类、甘蔗、甜菜等以及秸秆、谷壳等)。3.水生藻类(如马尾藻、海带等海藻和浮萍等淡水藻)。4.油料植物(如黄豆、向日葵和油菜等)。5.城市及工业有机废弃物(如城市垃圾、造纸工业的黑液、食品工业废弃物等)。6.动物粪便。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说,生物质能对全球碳贡献基本上为“零”,生物质能利用对碳贡献来自于所有收集、运输和预处理过程中化石燃料利用造成的CO2排放,生物质能总体利用过程中相对于化石燃料CO2的减排是显著的,采用高效合理的利用方式(如纤维素乙醇),CO2减排率能够达到90%左右。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还能够减少SO2等污染物质排放。此外,生物质能的利用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变化和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都有重要影响,将对环境的改善做出巨大贡献。生物质能属于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是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清洁的低碳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的可贮藏性及连续转化能源的特性,决定了生物质能源将会成为非常有前景的替代能源。
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军之一。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而现在全世界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因此,生物质能将成为21世纪主要的低碳能源之一。据预计,到2050年,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能源委员会都将其列为可再生能源的首选。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生物质能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主要能源,扩大其利用是减排CO2的最重要途径,应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种植能源作物,使生物质能源通过利用技术变成高品位的现代能源。
中国生物质能储量也很丰富,单就农林废弃物、能源林业和其他能源作物的储量就相当于每年9亿吨标准煤。可替代石油的生物质原料,如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油料、秸秆和各种植物纤维素原料的储量可相当于年产2.7亿吨石油。目前,中国有机废弃物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预计将来潜力可达7亿~10亿吨标准煤,约为当时能耗的15%~20%。可见,中国生物质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无论出于经济因素,还是从能源安全、摆脱石油依赖、寻求石油替代品等角度来讲,发展生物质能已经成为中国不可避免的选择,生产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是一项长期能源战略。
当然,在推动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化过程中要坚持“不与农争地,不与民争粮”的原则,分阶段稳步推进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近期,优先利用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推进生物质燃气、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中期,合理开发边际土地资源,积极稳妥发展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扩大生物质能资源基础;推进纤维素液体燃料产业发展,显著增加生物质能在清洁能源和交通燃料供应中的比例;长期,利用近海、沙漠等海陆资源,开发藻类生物质资源,提高生物质液体燃料的贡献度,实现生物质能对化石燃料的规模化替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此同时,我们应把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性生物经济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生物质能产业的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最终达到有序开发生物质资源、增强经济发展能力、提高抵御化石能源供应风险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综合效果,加速中国从生物质资源大国向生物质资源强国的转变。
(四)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
1.核能。核能是指使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核反应或核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核能的利用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但核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是由石油危机引发的传统能源危机之后。除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一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外,大力发展核能对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核能主要用于核能发电、核能海水淡化、核能产氢、核供热、舰船用动力源以及用于太空探索的反应堆等。核能在经济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核能发电。核能发电日益成为低碳能源供应的支柱,世界核电快速发展。2006 年世界核电发电量约2.7 万亿亿千瓦时,预计2030 年将上升到3.8 万千瓦时。如果以核电代替煤电,可减少18 亿吨/年的碳排放量。
发展核电可改善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产业规划的出台以及国家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时期转而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力度和速度远远超出原先的预期。尽管如此,到2011年1月,全球在运行的核反应堆有441座,而中国现运行核电装置只有13台,装机容量约1082万千瓦,只提供了全国电力中的2%――在所有拥有核电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低的。
日本2011年3月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导致该国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在此背景下,核能发展的前景成为牵动全世界神经的重要问题。日本核危机唤起全球范围内对核安全的关注。德国和法国已经出现针对核能利用的抗议活动。德国已经关闭了其全部17座核电厂中的7个。这些核电厂的恢复运营的时间目前尚不确定。欧盟内部已经就对成员国内的核电厂进行压力测试达成了统一意见。(法国目前80%的电力供应来自其运营的58座核电厂,是全球第二大核能利用国)。在中国,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立即停止建设。同时,要求调整完善2007年10月出台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中国在国际核工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使得这个决定更加具有国际意义,并且多花些时间仔细检查本国的核能管道,找出隐患,这都是非常值得的。
是不是核能出问题了,就放弃核能不用呢?似乎整个人类历史都在做危险的事。不管是使用火,还是研究各种细菌,或者核能。但似乎只要给出足够长的时间,人类总会去掌握它。现在我们绝不会因为会发生火灾就认为不要用火了。也许有一天真如科幻小说所言,“核能”成为可以放入一颗7号电池的能量时,那时的人们一定诧异于今天我们对核能的恐惧。核能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它,就必须去有效控制它,才能降低风险。人类应吸取核灾教训,用好核能双刃剑。期望这次日本福岛核事故能够成为核能科技发展的转折点,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策略,同时重新评估核电的安全性,提升核电技术水平,和平使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提高低碳能源比重,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国能源政策和战略上看,核能是今后长期的发展重点。根据 “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计划新建40个机组,每年新上马的机组多达8个。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规划》指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实现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升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国政府肯定会根据日本发生核危机的具体情况和经验教训,重新评估国家未来能源政策,在核能发展方面会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审批等程序,加快制度化建设和立法进程,强化对核能企业和项目运行的监管,但笔者认为,国家不会因此对能源政策的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调整。也就是说,今后中国仍然会将优先发展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点目标之一。铀资源不构成对中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积极试验和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将推动中国快堆技术加快发展。中国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是实现未来低碳能源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2.风能。风能是指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由于地面各处受太阳辐照后气温变化不同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气压的差异,在水平方向高压空气向低压地区流动,即形成风。风能资源决定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密度是单位迎风面积可获得的风的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和空气密度成正比关系。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储存巨大的能源。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以风能作动力,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带动水泵提水等。风力发电,就是把风的动能转变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通过风力的清洁和安全发电方式,不消耗化石燃料以及用于冷却的珍贵淡水资源,并且不排放温室气体或有害的空气污染物,可以贡献清洁和安全的电力。随着国际上风电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快速发展,风力发电已经成为目前技术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技术。据估算,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德意志银行最新的研究报告预计,全球风电发展正在进入一个迅速扩张的阶段,风能产业将保持每年20%的增速,到2015年时,该行业总产值将增至目前水平的5倍。从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来看,风能最具竞争力。从中期来看,全球风能产业的前景相当乐观,各国政府不断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鼓励政策,将为该产业未来几年的迅速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和环境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2010年10月12日在北京公布了《全球风能展望2010》报告,报告指出,风能到2020年可满足全球12%的电力需求,在2030年更可达至22%。风能能够在减少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满足全球日渐增长的能源需求。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且运行成本低廉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在中国由于快速的发展出现了非常多的污染,作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是需要有发展风能的。中国风能储量很大、分布面广,甚至比水能还要丰富。据《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测算,中国可开发的陆地风能资源大约为2.5亿千瓦,可利用的海洋风能资源大约为7.5千瓦,共计约10亿千瓦,远远超过可利用水能资源的3.78亿千瓦。在中国,全国约20%左右的国土面积具有比较丰富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西北、华北和东北“三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和内蒙古,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在2009年,中国在能源市场上稳固了其作为一个高增长市场的地位,风能发电能力增加了一倍达到13.7 GW。相比2008年,这一数目增长了113%,使得全国的发电能力达到26GW,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中国的风电装机到2010年400万千瓦,2015年1000万千瓦,2020年2000万千瓦,届时风电装机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4000~20000台,可见市场需求巨大。《全球风能展望2010》报告也称中国风能市场潜力巨大,并预测,中国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将达到现在的十倍。
3.太阳能。太阳能是人类拥有的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主要内容长期规划。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能发电,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加以利用,由于通常是利用硅材料的光伏效应原理进行光电转换,所以又称为太阳能光伏发电;二是太阳能热利用,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加以利用,再利用热能进行发电的称为太阳能热发电。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国际上普遍认为,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太阳能热发电、风力发电、海洋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许多可再生能源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当前,光伏发电正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过渡。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发电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德国预测2017年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交,之后会比常规发电成本还低,美国则预测2015年前后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相交。根据世界能源组织对未来光伏发电发展趋势的统计与预测,200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万分之几;201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千分之几;到202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1%;到2030年,光伏发电大概占总发电量的9%左右;到了2040年,光伏发电大概会占总发电量的20%以上。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常规能源危机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光伏产业作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风起云涌,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阳光是光伏产业的依靠,也预示着光伏产业的未来。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过去10年来,中国在太阳能产业发展上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热水器生产和消费国。近几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由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中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中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起步阶段步入大规模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提倡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光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光伏产业,对中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着重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十二五”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趋势,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利好消息。《“十二五”能源规划》提出,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市,在大多数新能源示范城市里,光伏发电都是一个重要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并进一步建设并网光伏发电站,在中西部等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微电网示范区,通过多种手段推动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应用。光伏产业的利润空间较大,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未来10年,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市场,很可能是世界光伏产品最大的消费国。
参考文献:
[1] 华贲.中国低碳能源战略刍议[EB/OL].中国能源网省略,2009-9-18.
[2] 杜祥琬,周大地.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N].学习时报,2011-5-3.
[3] 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思考[N].科学时报,2010-11-22.
[4] 曹小红.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低碳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能源报,2010-8-23.
- 上一篇:钢结构施工安全监理细则
- 下一篇:初中化学实验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