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学术界关于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的投资模式研究得比较少,主要研究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应对问题。韩宝庆在《中国企业对东南亚水电业的投资及其风险防控》一文中首先介绍了中国五大电力集团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水电项目概况;其次对五大电力集团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开发水电项目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在东南亚国家开发水电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风险的防控对策和措施。李志雄在《东南亚BOT水电项目投资风险研究》中针对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资水电项目采用BOT模式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如何转移、规避风险及加强管理的对策。白帆在《面向东南亚的境外电力投资问题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国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境外电力投资环境;其次阐述了东南亚国家的境外投资方式和资本运作模式;最后进行了境外投资的风险分析并且提出了应对和防范措施。张珺在《从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看东南亚水电市场开拓》中通过分析目前国际水电市场的情况,列举了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建成后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了中国投资开发东南亚国家水电项目的重要意义,列举了中国水电开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开拓国际水电市场的建议。
2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开发水电项目的投资模式
模式作为学术概念,是对某特定领域中事物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既有实践总结和提炼,也有理论论证和分析,因此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目前,中国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发的水电项目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境内,投资模式主要是BOT模式和直接投资模式。
2.1BOT投资模式的内涵
BOT即建造、运行和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国际项目BOT投资模式是指某国政府部门或者某单位将承担的项目开发责任和权利让渡给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负责开发项目。项目竣工后,在特许运营期内外国投资者运营该项目并获得合理利润,特许运营期满以后要将项目无偿返还给委托国家。
2.2中国采用BOT模式在东南亚开发水电的优缺点
采用BOT模式建设的项目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工程量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工程周期长、特许经营期限长等。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的难度比较大,单靠东南亚国家的实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利用BOT模式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开发的水电项目大多数采用的都是BOT模式,投资开发的典型水利水电项目主要有:南俄5水电站,瑞江一级电站等。
2.2.1BOT模式优点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BOT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减少东南亚国家的财政负担。东南亚国家政府缺少用于水电开发的巨额资金。但是,中国采用BOT模式对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的融资负担都转移到中国企业身上,这样就避免了东南亚国家因为水电开发而极大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吸引东南亚国家积极与中国水电企业开展合作。(2)弥补东南亚国家的技术缺陷。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的规划、勘测、设计和咨询能力,水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工程的承包和施工建设能力,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运行管理能力都较为落后,无法独立承担水电项目的开发建设。而中国在泥沙研究、建筑水坝技术、水文水资源理论研究、防洪减灾理论研究、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调度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因此,采用BOT模式可以弥补东南亚国家在水电开发建设方面技术的不足。(3)推动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东南亚国家的水电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中国在当地大量投资兴建水利工程,能够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的就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中国的角度,BOT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采用BOT模式开发东南亚水电市场,可以带动中国大型水电成套设备、建设材料、资金以及技术的输出。(2)在水电项目运营阶段,中国企业可以有效利用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将电力回送至中国境内,有效缓解中国电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能够从项目公司获得一定的红利。(3)项目运营期满之后,也就是项目特许经营期结束之前,中国企业还可能以高价出售股份从项目公司获得一定的资本回报。2.2.2BOT模式缺点(1)采用BOT模式开发水电项目前期的工作比较繁杂,主要有调研、谈判和磋商以及规划和勘探。这样会导致项目前期时间过长,同时费用也比较高。(2)投资额巨大,投资周期很长,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采用BOT模式开发的水电项目都是属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电项目的总造价一般高达几亿元人民币,甚至几十亿上百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也比较长。(3)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比较复杂,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无法预测,因此一旦中国采用BOT模式承接了东南亚国家的水电开发项目,所承担的风险巨大,并且没有退路可走。中国水电企业采用BOT模式在东南亚国家开发水电资源,可以有效地解决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技术落后和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少东南亚国家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中国的BOT投资模式在东南亚国家颇受欢迎。
2.3直接投资模式的含义
直接投资模式是指某国在对外投资中对所投资的项目具有经营管理的控制权利,投资国具有部分比例的股份。直接投资模式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2.4中国直接投资东南亚水电项目的优缺点直接投资模式的投资者与投资的企业存在着长期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直接投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购买外国企业的股权,一种是在国外建立分支企业。
2.4.1直接投资模式优点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直接投资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开发水电项目,可以为东南亚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带来不同形态的资本,减轻东南亚国家的财政负担,并且能够很大程度地推动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从中国的角度,直接投资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水电开发进行直接投资,除了单纯货币形式投资以外,还有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经验和知识的转移。同时,中国可以获取东南亚国家的资源、市场和人力等。(2)中国水电开发企业采用直接投资模式投资开发东南亚水电项目,对所开发的项目拥有部分股份,因此对项目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控制权和发言权。
2.4.2直接投资模式缺点采用直接投资模式的风险相对较大,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工作要做得更加充分,但是如果与当地企业合资能够实现风险共担,而且收益也将是长期的。中国水电开发企业采用直接投资模式开发水电项目的典型案例是伊江上游梯级电站,该项目是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以后的年发电量将达到1100亿kW•h。
3两种投资模式的比较
中国水电开发企业主要采用两种投资模式开拓东南亚国家水电市场,分别是直接投资模式和BOT模式。以上的研究证明两种开发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劣势,在选择采用哪一种方式投资开发东南亚水电项目时,投资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因此,投资者有必要对两种不同投资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和探索其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模式的异同点主要有:(1)组织形式和投资主体不同。采用BOT投资模式,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中国独资,投资主体就是中国独资企业;如果采用的是直接投资模式,那么组织形式是中国独资和中外合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投资主体类似地可以分为中国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2)所承担的风险大小不同。一般而言,在东南亚国家采用BOT模式开发水电项目的风险要大于采用直接投资模式的风险,因为采用BOT模式的融资成本比较高,需要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而采用直接投资模式和东南亚国家进行合作,承担的风险显然要小得多。(3)经营期满后财产处理方式不同。采用BOT模式的水电项目在竣工以后,在特许经营期内,中国企业可以自主运营在东南亚国家开发的水电项目,将电力发送至国内,或者出售给当地政府;但是特许经营期满之后,中国必须将水电项目完全转交给东南亚国家。而采用直接投资模式的水电项目竣工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将长期合作运营该项目。(4)资金的筹措方式类似。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进行水电项目开发的投资额巨大,除了自主投资以外,还可以利用国际信贷市场,向世界银行贷款来筹资,也可以吸收利用国际投资基金等方式来筹资。(5)政府参与程度有所不同。由于采用BOT模式,合同文件比较复杂,需要签订大量的协议,磋商特许经营期等,需要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较大;而采用直接投资模式,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需要政府介入的程度比较小,主要是各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商。
4结语
篇2
【关键词】 筹资方式;筹资风险;风险防范
一、筹资的概述
企业筹资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企业筹资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筹资方式是指企业用何种形式取得资金,即企业取得资金的具体形式。企业对不同渠道可以用不同方式筹集,即使是同一渠道的资金也可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
二、企业主要筹资方式及优缺点
就算是在这种较窄的范围内选择筹资方式也是需要权衡利弊,最先要清楚的就是筹资方式的分类及特性,然后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筹资方式。在市场经济中,根据资本来源的不同,企业筹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内源筹资方式;另一种是外源筹资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筹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筹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目前企业外源筹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行股票。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利的一种可转让的书面证明。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上市有严格条件和法定程序,在我国须遵守《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普通股筹资的优点是:筹资风险小、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借债能力、筹资数量大、筹资限制较少。普通股筹资的缺点是:资金成本较高、容易分散控制权。
2.发行公司债券。债券是由企业或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发行债券的企业以债权为书面承诺,答应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照事先规定的利率付给利息,是企业主要筹资方式之一。债券筹资的优点:资金成本低、保证控制权、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债券筹资具有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作用。债券筹资的缺点:筹资风险高、限制条件多、筹资额有限。
3.银行长期借款。银行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借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它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之一。银行长期借款筹资的优点:筹资速度快、筹资成本低、借款弹性好、不必公开企业经营情况、有杠杆效应。银行长期借款筹资的缺点:财务风险较大、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有限。
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又称为财务租赁,分为售后租回、直接租赁、杠杆租赁。融资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到承租方,现在融资租赁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融资租赁筹资的优点:筹资速度快、有利于保存企业举债能力、设备淘汰风险小、财务风险小、可以获得减税的利益。融资租赁筹资的缺点:租赁成本高、利率变动的风险。
5.吸收直接投资。吸收直接投资是指企业按照“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来吸收国家、法人、个人、外商投入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的优点是:有利于增强企业信誉、有利于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吸收直接投资的缺点是:资本成本较高、容易分散控制权。
三、选择企业筹资方式时应结合的因素
筹资方式是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部分,外部的筹资环境和企业的筹资能力共同决定了筹资方式。在筹资活动中须考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现代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比较标准,必然作出不同的评价。
1.筹资数量。筹资数量是指企业筹集资金的多少,它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成正比。企业必须根据资金的需求量来合理的确定筹资数量。
2.筹资成本。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大小不同,在选择筹资方式时,首先要比较各种筹资成本的高低,即比较各种资金来源的资金成本。不同的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差别较大,不同筹资方式的税负轻重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资金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筹资方式,它是选择筹资方式、进行资金结构决策的依据。从三个方面看,首先个别资金成本是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依据,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应选择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其次,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时衡量资金结构合理性的依据,衡量资金结构是否最佳的标准主要是资金成本最小化;最后,边际资金成本是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
3.筹资机会。企业在瞬息万变的资金市场上进行筹资时,对筹资机会的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确定具体的筹资时间,即把握好在什么时候筹资最佳;二是把握计价时机,即对股票、债券的订价上要适当选择。筹资机会的选择,主要是财务主管人员倚靠投资银行的协助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作出的决策。
4.筹资风险。企业筹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二是资金市场上存在的固有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公司未来经营收益、支付息税前利润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资原因引起的资金来源结构的变化所造成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不是企业本身固有,当企业全部资金均为自有资金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为零。因此,财务风险是企业能够加以控制。财务风险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运用不当,则会造成损失。财务风险的大小与各种具体资金来源的比重密切相关,调控财务风险就是要调节各种具体资金来源的比重。
5.筹资收益。企业在评价比较各种不同的筹资方式时,同样要考虑到所投入项目收益的大小。只有企业筹资项目的预计收益大于筹资的总代价时,这个方案才是可行。此外,还要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资信的高低等因素。
6.企业规模和筹资规模。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筹资规模大小也是企业筹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判断因素,也就是说只有资产规模和发行规模较大的企业才能产生企业债券筹资的规模成本效应,从而倾向于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筹资方式;中小企业因为债券市场高昂的发行成本而不得不寻求银行贷款等成本较小的筹资方式。
在上述诸多因素之外,企业筹资还将受到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企业资信等级、社会关系等因素。
四、如何选择筹资方式
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位企业决策人比较头疼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企业筹资方式亦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而企业在筹资时应从服务整个企业财务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充分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基础上,慎重地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对资金的需要,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不同资本结构下的不同选择
资本结构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影响企业的筹资方式。对于一些固定性设备资产所占比例大且其设备又闲置、现实生产能力又低下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把自己不用的闲置设备租赁出去,然后再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租进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设备,再进行生产经营。这样他们不仅能够利用起企业自身闲置的资源,还能够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来获取其他企业的资金来生产获利。对于一些资产流动性强的企业来说,它们的负债率普遍要高于其它企业。这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强,周转快,因而其流动性资产就可以用来应付随时到期的债务,来降低财务风险。所以它们就能够以较高的债务比例来生产经营,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更多的利用流动负债去获取银行信贷资金。
(二)不同资金成本下的不同选择
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是不同的,因而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要充分考虑筹资成本的问题。企业主要筹资方式资金成本的高低排列顺序应是:(1)商业信用筹资;(2)银行借款筹资;(3)租贷筹资:(4)发行债券筹资;(5)发行股票筹资。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筹资活动已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关系企业全局的重要理财活动。要求企业在筹资时,应坚持谨慎和科学的态度,要在严密精心的市场调查下,分析预测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大小及相关的风险,作出正确的筹资决策,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不同筹资风险的不同选择
一般来说,利用股票筹资由于没有固定到期日而不用支付固定的利息,这种筹资方式实际上不存在不能偿付的风险,财务风险很小。吸收直接投资是一种“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关系,税后利润的分配相对灵活,故财务风险也较小。一个企业如果单单考虑筹资风险的话,这两种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债券筹资正好相反,发行债券由于有固定到期日并定期要支付利息,所以要承担归还本金和利息的义务。在公司经营不景气、承担着经营风险的同时,向债券持有人还本、付息无异于釜底抽薪,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困难,甚至可能会因为不能偿付导致企业破产。
(四)不同规模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同,因而各自所需的资金数额多少亦不相同,而不同的筹资方式所能提供资金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额度。故而不同规模的企业选择筹资方式时的顺序亦不相同,同时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应视资金的具体用途来进行。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它们的资金一般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技术的改造等方面,因而在选择筹资方式时,应选择能够提供大量资金且期限较长的长期筹资方式。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一般比较小,并且其资金主要投放于短线产品或满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在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那些筹资速度快、富有弹性、机动灵活的短期筹资方式,比如短期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方式。
当然,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也因其资金的具体需求和用途的不同,而分别去选择短期和长期的筹资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其主要筹资方式的排列顺序是: (1)发行股票;(2)发行债券;(3)银行借款;(4)租赁筹资;(5)商业信用。小型企业其筹资顺序应是:(1)商业信用;(2)银行借款;(3)租赁筹资。
五、总结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筹资活动已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关系企业全局的重要理财活动。因此,要求企业在筹资时,应坚持谨慎和科学的态度,要在严密精心的市场调查下,分析各种资金成本、预测企业投资项目的收益大小及相关的风险,从而作出正确的筹资决策,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任玉香,杨淑芝.企业的筹资方式与融资效率[J].工业技术经济.2002(3)
[2]刘东军.浅谈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J].会计之友.2005(6)
篇3
[关键词]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公司债券
筹集资金就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企业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国家申请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这样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与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的筹融资方式
1.吸收直接投资
企业以协议等形式吸收国家、其他企业、个人和外商等直接投入资金,形成企业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国有企业和联营企业更是如此。自改革开放至今,吸收外资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数量上都逐年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银行借款
这里主要是指长期借款,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主要用于企业扩充业务、购置机器设备、对原有国有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收购、兼并或控股的需要。银行借款与其他筹资方式相比,有筹资较快、成本较低、弹性较大等优点,特别适合那些规模较小,资金需求量较少,资金需用时间较短的企业。
3.发行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自有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股东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书面凭证,它代表对公司的所有权。发行股票是股份公司筹集资金的基本方式。
4.发行债券
按照我国公司法和国际惯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债券称为公司债券,习惯上又称公司债。公司发行债券通常是为了其大型投资项目而一次性筹集大笔的长期资金。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发行债券筹资已成为许多大公司的主要筹资方法。然而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企业规模相对还不够大,资信还不够好,再加上我国对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要求非常严格,所以现在能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的公司还很少。
二、开创新的筹融资渠道
由于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金融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股票、债券、贷款、保险、基金、典当、抵押、票据、金融衍生工具等多种融资渠道和方式不断完善,为企业通过市场融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场所和方式。但是当下伴随着金融机构普遍加大了对贷款管理的力度,充实了监控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融资难度相对加大,融资成本相对提高,企业就必须开拓和发展新的筹融资渠道和方法,以满足企业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
1.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兼有股票和债券双重性的金融工具,是指公司债券持有人在有利时按照规定的条件和期限将公司债券转换成普通股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基础。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同于股票筹资、债券筹资和银行借款,它不增大企业股本,不用资产抵押,筹资成本较低,以及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长期资金等几大优点。因此,可转换公司债券就成为企业筹集资金的理想渠道。“有条件的选择”发行公司则是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首要条件。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股权融资,以增加股权资本形式来降低公司负债比重,从而增强公司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与其发行企业债券不如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为宜。尤其在我国现阶段。可以解决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而资本金不足的严重问题。
发行可转换债券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债务重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国有企业的主要债权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保护了储户的利益。(2)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债务重组可以使一批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但受高负债拖累而不能上市的国有企业上市,使更多的国有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3)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债务重组,缓冲了债权向股权的直接转换中带来的种种矛盾,同时不会造成由于股市的急速扩容而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巨大震荡。
2.发展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财务租赁,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以“融物”代替
“融资”,“融物”与“融资”密切结合。以“融物”的手段达到“融资”目的的信用形式。对承租企业而言,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筹资方式。通过融资租赁,筹资企业可不必预先筹措一笔相当于设备买价的资金即可获取需用的设备。
与其他筹资方式比较,它有许多方面的优点:迅速获得所需资产;融资租赁限制较少;免遭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融资租赁租金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能取得避税的效果。
篇4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三)海外培训员工的风险防范
篇5
关键词:两缺口模型,FDI,资本回报率
一、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飞速发展的道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资本规模是一条必经之路,但由于这些国家收入相对偏低,人口又多,人均收入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所剩无几,无法形成有效的储蓄水平。因而在扩大生产过程中经常有资金不足情况出现。这时候,引进外部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变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状况。这些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力度引进外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成为了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东道国之一。这些年来,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已经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理论支持又是什么呢?学术界中对引进外资的理论已经作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钱纳里和斯特劳在1966年提出的“两缺口模型”。
“两缺口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当发展中国家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标所需资源的数量与国内最大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缺口时,引进外部资源是弥补这些缺口的必要条件。其推导过程可以表述为Y=C+I+X-M。其中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X和M个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上式移项后为Y-C-I=X-M。又因为Y-C=S,所以S-I=M-X,即I-S=X-M。左边的(I-S)表示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而右边的(M-X)表示进口与出口之差,即外汇缺口,左右两端必须平衡。如果投资大于储蓄,则国内储蓄出现缺口,这个缺口要靠进口大于出口来平衡。在一既定的核算阶段,储蓄缺口应于外汇缺口相等。
然而,在两缺口模型中的四个变量的独立变动的,他们各自计划的数量也是独自决定的,所以模型中的平衡是事后平衡。根据模型,调整两缺口以使之平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种消极的调整方法,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可以采用减少国内投资或者增加国内储蓄的方法是两个缺口得到平衡。但增加储蓄短期内难以做到,降低投资则会减缓经济发展。第二种情况是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可以采用减少进口或者增加出口的办法使两个缺口平衡,但增加出口在短期内同样难以做到,减少进口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二中方法是一种积极的调整方法。即引进外资条件下的调整方式。如果两个缺口不具有互补性,就不宜消极地采用压缩投资或削减进口的方法,以免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应当积极采用引进外资的方法,使两个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得到平衡。引进外资以平衡两个缺口模型具有双重效果:一,可以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二,可以增加国内投资,减轻国内储蓄不足的压力。基于第二种方法的优点,其对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问题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两缺口模型与中国实际的悖论
根据两缺口模型,中国大力引进外资的背景应该是在对外贸易中的入超国地位。然而根据对中国从1978年到2004年的进出口贸易额的观察,却可以发现中国只有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少数年份里是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其余年份,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顺差地位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中国引进的外资额却在不断增长。到2004年,实际引进外资总额达5621.0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显然与两缺口模型所作的结论不相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两缺口模型只是从资本方面衡量引进外资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引进外资不但从资本上补充了储蓄缺口,而且在外商对中国投资的同时,还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理念。所以,仅仅从资本一方面做考察是不够的。用以考量中国的实际情况会出现偏差。对于两缺口模型的这个不足,赫尔希曼等人做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三缺口模型”和“四缺口模型”等修正方法。发展形成的“四缺口模型”将引进利用外资的意义从弥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扩展到了弥补储蓄缺口、外汇缺口、政府税收缺口及生产要素缺口,并论述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弥补生产要素缺口,即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家才能、技术和技能以及信息等方面存在的缺口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较大、建设资金短缺时,引进资金通常会成为一国外资政策的首要目标,此时外资政策目标强调的重点是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数量,在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前提下兼顾外资的质量。相反,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消失、建设资金比较充裕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便会成为一国外资政策的首要目标,此时外资政策目标的重点是外资的质量,而资金则是次要的。
其次,最近学者们的研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面对着相对低效率的国内金融体系和国外相对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因此,他们认为国内的储蓄首先通过贸易顺差流向国外,相应在国内积累起大量的国际储备,然后又通过各种引进外资的渠道流回国内,通过这个迂回的过程来引入国外的效率较高的金融体系,使国内储蓄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第三,在大多数产业,中国都对外商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其内销产品,而所得人民币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可以汇出中国。到2004年,外商投资总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按照年内销利润为10%计算,即为500亿美元。根据有关专家估计,大概有10%的利润会被汇往国外,这就造成了外国投资资金的“回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引进外资的数额。。
综上所述,我国在贸易中的顺差地位和引进外资并不矛盾。
三、引进外资的适当规模的确定
引进外资的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是由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最佳的外资引进规模应该是让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了计算方便,我们用平均成本代替边际成本。收益是指引进外资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用外资对GDP的贡献率来衡量。成本则是外资在中国取得的利润,用永续的现金流计算。根据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的效应,我们可以认为外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边际递减的。为了计算方便,简单的从外资Kf,国内固定资产投资Kd,劳动力labor三个变量来考察国民生产总值。采用线性模型来对上述几个变量进行回归。数据如下:其中,GDP采用实际GDP,FDI总量为各年FDI乘以当年平均汇率加总,并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为GDP平减指数,即为各年名义GDP除以实际GDP,内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实际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总量减去FDI总量。我们假定回归函数的形式为:GDP=b1Kd+b2Kf+b3labor+c+u
b1,b2,b3和c为待定系数,U是误差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GDP=1.937231*Kd +5.113702*Kf + 0.323227*labor - 12323.03
(10.73406) (4.006903) (1.875107)(-1.256035)
拟合优度:0.993353 F检验值: 697.4040
指标显示,模型表现良好,反映了现实的情况Kd的系数为1.937231,表示每一美元的国内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是1.937231美元。而Kf的系数为5.113702,远大于Kd的,这就说明外资部门的生产效率确实比内资部门高。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如外资进入中国带来的现进技术和先进管理,以及在外资部门工作的劳动力普遍受过较高教育等。所以,根据回归结果,外资的边际收益为每美元5.11美元。
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万2千4百家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即一美元每年回报是0.22美元。按平均资本回报率10%来算。那么,根据永续年金计算的外资每美元的平均成本就是2.418美元。远远小于边际收益。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说,目前引进外资的规模还存在扩大的要求。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该模型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模型使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虽然证明了中国对外资存在需求,但是既未对国内投资结构和储蓄结构做出分析,也未对所需的进口结构做出分析,因而同中国实际并不是十分吻合。实际上,有学者做过这方面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二)模型强调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却淡化了挖掘国内资源来填补缺口的潜力。
(三)模型并未考虑到中国对外资的吸收能力。
(四)模型忽略了引入外资过多,将会对我国本土经济带来重大冲击这个问题。
所以,单纯从外国资本的成本——收益来考虑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虽然对我们的政策有参考作用,但还不够以此做出判断。我们必须更深入的,更具体的作多方面的研究。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和完善经济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硬环境,同时健全外商直接投资管理体系,改善外商直接投资软环境。
(二)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调控方式。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政府公务员的培养,努力提高中国政府的形象。
(三)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引导外商投资更多的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积极促进环保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外商投资与中国出口创汇产业。
(四)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1,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优势。2,继续办好经济特区,提高引资质量和档次。3,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五)通过方式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多样化引进外资,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强化市场竞争程度,完善投资环境。。通过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金融体制,利用金融创新手段,提高资本市场的国外资本吸纳能力。通过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为外资参与国内企业的跨国兼并,重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并促进外资以多种形式投资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造,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理。取消国内金融机构面向外资企业的惜贷限制。。
(六)注重利用外资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相互协调。调整外资来源结构,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加强宣传,促进交流,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融资与投资。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生延超.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适度规模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湘潭大学,2004.
篇6
关键词 国际转移现状能力
一、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与理论基础
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向服务业偏移,服务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在一国经济贸易活动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互联网的推广为许多服务活动的跨国转移创造了可能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府给予了服务业高度的重视与政策支持;这为服务业移向海外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概念与方式
1.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概念
服务业的国际转移更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指发达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部分服务如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产品设计、数据处理等,一般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再以贸易出口的方式服务于本国或国际市场,表现为产业替代;广义的转移还包括由于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及东道国市场需求增加造成的服务业外资进入,主要表现为跨国服务市场的扩展以及东道国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与服务业能力的提高①。
2.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方式
服务业转移方式主要有:一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服务型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或开展国际服务贸易在东道国投资进行服务业转移,或者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二是国际服务外包。国际离岸服务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或组织将本来非核心的业务和部分关键业务剥离到其他国家的行为,目的是达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服务外包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等优点②。
(二)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指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而且劳动价格高昂,于是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已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目的;刘易斯的观点基于要素察赋理论基础之上,转移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的差别。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很大差别,他认为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化过程中,产品的性质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移③。边际产业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应是国内边际效益下降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在东道国则可能是具有或正在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有利于东道国产业优势的形成。按照该理论,投资国的对外投资应当从移出国和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开始以此进行的,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被东道国吸收和普及,边际产业转移越容易成功。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动因。
二、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
(一)我国承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随着服务贸易壁垒的降低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服务业转移范围逐步扩大,从运输、建筑等传统领域向知识、技术和数据处理等不涌现的行业扩张。由下图可知,近几年中我国承接服务业的规模是不断增加的。从总体状况上看,服务业吸收的FDI规模较小。截2003年,制造业仍然是吸引直接投资最大的产业,约占63.66%,服务业吸引FDI仅次于制造业,但规模上仅有制造业的一半。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经EXCEL制
(二)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现状
近年来外包服务企业和市场规模都较小但扩张高速增长,据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增长速度为30%,欧美市场承接正全方位的开发和突破,对日承接正面临由低端向高端的提升与深化③。但从一些企业承接外包项目上来看,仍停留在来料加工等初级层面上,而在高新技术欠佳。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看,占全球比重低,产业收入略大于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快。第二,从承接内容构成看,软件与信息技术外包是国内承接外包服务的主要方式。据统计2005年软件企业有15000多家,实际运营此业务的可能远高次数。有效及大,有散乱而规范,是一个产业走上正规前的必经路。第三,从区域分布上来看,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的华北、华南、华东、东北外包聚集地,同时出现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④。
三、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能力分析
(一)从服务业吸引FDI的角度分析影响我国承接能力因素
1.影响FDI进入服务业的因素
采用以下几个一般因素作为跨国公司对我国服务业流入DFI的供给的决定因素。一是市场因素,比如经济规模、经济增长、与消费者保持密切关系、扩大市场份额等等。二是市场开放程度,包括国家贸易限制性壁垒及法规等体现开放程度的因素。三是成本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劳动力成本等。四是投资环境因素⑤。
2.我国服务业流入DFI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由于有些指标数据难以获取,采用几个因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被解释变量为流入服务业的FDI。本模型主要运用相关性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对FDI供给影响最大的解释变量。
(1)模型与数据
LNSFDI=C(1)+C(2)*LNGDP+C(3)*LNINVEST+C(4)*LNIMEX+C(5)*LNAVWG+C(6)*LNRX+u
其中u为随机误差项,FDI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年流入量,被解释变量。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NVEST为基础投资,IMEX为年度进出口总额,AVWG为职工年平均工资,RX为汇率(直接标价法)。该模型采用的数据样本从1997年至2008年数据,其中数据从《2008中国统计年鉴》所得。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增强数据的稳定性,将原始数据取对数。
(2)回归结果分析
第一次回归中,GDP和进出口总额的回归系数无显著性,故剔除,重新进行回归,剩下的变量都很好的拟和回归方程。
最后得出回归方程:
LNSFDI=―2.027675―0.399721LNGDP+4.572296*LNINVEST+0.815936*LNIMEX―3.771619LNAVWG+0.264244LNRX。
该方程解释为:一是经济规模;GDP相关系数为负数不符合一般经济逻辑,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我国吸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解释变量。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吸引FDI在总量上还与目前的经济规模不匹配。不但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了制造业,服务业所吸收的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二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因素的相关变量系数为4.57且比较显著,说明一个国家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决定着外商是否愿意进入,良好的基础设备是一个国家吸引外资的必要前提。三市场开放度;一国开放度越大,对外进出口总量一般也会变大,我们用对外进出口量表示市场开放度。该变量与流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系数为0.815963并不是很大。这说明中国的进出口的还是一些有形制造品贸易,特别在出口中大部分是一些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再者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导致中国金融体系薄弱,投融资市场发育不健全,对于外包服务的无形资产比例过大就会遇到相当的困难。三劳动力成本;回归结果看,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是与其负相关的。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变量系数为-3.78,说明劳动力成本是影响服务业吸引FDI重要因素。五人民币汇率;虽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服务业流入FDI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大。这可能与目前人民币升值导致服务业的FDI减少,投资者成本上升。
(二)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1.稳定的经济增长与潜力巨大是我国吸引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最大优势
我国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与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场潜力一般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中国对服务产品巨大需求能够满足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的要求,吸引了世界众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更将服务业视为重点投资对象。而且从政府角度讲也给与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服务业的门槛不断降低,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2.有一完善的低成本知识型劳动力提供机制
我国的比较优势一直以来是大量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也是外资不断向中国流入的重要原因,为了降低成向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与服务。但虽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近期也有不断上涨趋势,现在却是知识型人才价格低廉更具优势。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大学不断扩招,每年达到数百万人,所构成的知识型人力资源充沛,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也暗示知识型劳动力相对低廉,为服务业国际转移打下了人力基础。
3.完善的基础设施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较好的基础设施作支撑,一个国家即使市场潜力巨大,也有可能因为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外资却步。我国在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了奠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目前,在我国国土上已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
(三)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1.服务业产业本身基础薄弱
国外服务业产业转移也要在相当程度考虑东道国本身的产业发展状况,能否与之相匹配,如果匹配能力较强,就可以节约相当大的成本。服务业转移一般是要求技术水平较高,而中国的服务业结构水平低,各服务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传统行业主要偏重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
2.相应的承接服务业的人才缺乏,教育机制不完善
我国知识人才总量很大,但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国际型人才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困扰IT外包国际化的瓶颈,而且IT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形态。一般的科班毕业生缺乏操作性的技能,进一步导致商务成本高;再者中国英语提高虽快,但只是表现在读写上,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对西方文化了解少,导致国际交流常出现歧义。
3.管理体制与政策上限制
我国服务业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一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服务领域,市场准入的体制性、政策还是存在。一些服务部门因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对一些公用事业包揽,如铁路、卫生、教育等,基本处于管制或限制经营状态,导致外资进入的积极性下降。
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诚信问题普遍存在
中国服务产业最大的弱点,一直以来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和诚信问题。与对外贸易相关的知识、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人比较淡薄。此外,企业之间信用机制缺位,企业资质界定困难,企业之间的或组织之间信任关系难以确立。
四、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政策建议
(一)优化对国际服务业的承接结构,扩大承接规模
现在服务业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我国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才能吸引到更多国际投资。而承接的国际服务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上,那么我们应向技术含量高服务业上改造与提升传统服务业,高技术信息产业等优先发展。
(二)加快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
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相对人力成本,其要求人才比传统产业更富有创造力;东道国的是否有高素质人才直接影响其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承接。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有待提高,要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并依此作为吸引高级服务业的砝码,改善我国服务业的结构。
(三)创造良好的承接转移的软环境
软环境的完善相对基础建设更为重要。一是应积极制定修改相关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国内企业与服务业跨国公司关联与良性竞争,扩大服务业FDI溢出效应。二是改善金融环境。一国的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会带来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强金融监管是必要措施。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法制上健全。
(四)适当放松外汇与资本流动管制
伴随着服务业的国际转移生产兴起,为有效地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转移,应适当放松外汇与资本流动管制,因为建立畅通的资本跨国界流动渠道必不可少。我国长期以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采取了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资本项目开放程度较低。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丰富,合理地放松外汇管制有助于资本在国内外之间合理流动,有利于促进我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
参考文献:
[1]刘艳君,郑艳丽.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546.
[2]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
[3]杨春妮.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国区位比较优势的实证.国际贸易问题.
[4]中国经济网数据中心.2008年中国服务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5]谢艳霞.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
[6]唐以今.天津财经大学.中国利用FDI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研究.
[7]林航.服务业国际转移:微观视角.
[8]何德旭.2007年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
篇7
关键词:云南 FDI 产业结构 面板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对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大。一般学者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会产生溢出效应,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占优势比重的过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历史和逻辑的过程。
十会议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领域的主攻方向就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云南地处我国欠发达地区,自1998年以来,云南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云南的产业构成和FDI的产业结构特征,并以云南的三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各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各产业增加值为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实际利用外资额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进而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产业结构的影响。为云南进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云南GDP的产业构成和产业发展的特征
(一)云南GDP的产业构成(1998-2010)
由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1998-2010年间,云南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22.03%,下降到2010年的15.34%。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1998年为44.68%,之后缓慢下降,2002年比例为40.42%,之后又缓慢上升,2010年达到44.62%,第二产业在GDP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33.29%,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10年,已经达40.04%,与第二产业的差距相差4.58个百分点,差距最大的是1998年,差距为11.39个百分点,最小的是2002年,差距仅为0.8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一般为: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后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是大幅上升后趋于稳定,然后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持续上升。全国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已经在GDP产业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和这些地区相比,云南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严重偏低,加大云南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二)云南各产业发展的特征
云南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特点。产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开发的比较优势上,导致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强,企业对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R&D经费投入低,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创新没有成为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吸引投资的产业配套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产业的集聚和特色产业链的迅速形成。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分工地位较低,整体上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具体表现为:
1.农业发展的特征。现代农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云南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思维定式的束缚,大部分特色产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涉农企业的产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不健全。大部分特色产品都以原料产品形式进入市场,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效益低,规模化、市场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经营组织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对科技化投入的积极性和能力都很弱。这种生产形式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十分不利。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新产品、新品种科研开发不力和科技推广不到位,带来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流通困难。既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也缺乏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
2.工业发展的特征。以采掘和原材料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云南省工业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轻重比例不协调,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工业结构层次偏低,资源优势得不到高效与合理的利用,生物、水能、矿产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整体效益偏低,工业化整体水平难以得到快速提高,必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3.服务业发展的特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并不明显,云南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上。因采用新技术获得竞争优势而导致的服务业的集中现象并没有出现。传统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仍停留在小、散和竞争不充分的状态。第二,生产业的发展不充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省从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的人员数量减少,从事社会服务业的人员数量则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的产业向集约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发展。
云南FDI的产业结构特征
历年各产业利用FDI比例(1998-2010)。由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1998-2010年间,云南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偏小,只有2004年,超过了10%,其余年份都低于10%,其中,2010年,第一产业利用FDI的比重,只有1.25%。在利用FDI方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中,只有1999年、2000年、2002年和2008年,第三产业利用FDI超过了第二产业,其他年份,第二产业利用FDI都超过第三产业。1998-2010年,三次产业平均利用FDI的比例分别为:5.42%、52.19%和42.39%。云南在利用FDI方面,总体处于“二三一”的状态。
2008-2010年第二产业利用FDI的内部比例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在第二产业内部,2008-2010年间,制造业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平均比重为49.3%,接近一半。建筑业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增长迅速,从2008年的2.33%,增长到2010年的37.26%。
2008-2010年第三产业利用FDI的内部比例分析。
从表4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云南第三产业利用FDI,部门分布的极不平衡。从3年的平均值来看,云南的第三产业利用FDI主要集中在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2%,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3.27%,比例非常低。其他部门,如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利用FDI的数量都为0。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理论模型与方法的选择
面板数据是调查经历一段时间的同样的横截面数据,具有空间和时间的两种特性。它还有其他一些名称,诸如混合数据,纵列数据,平行数据等,这些名字都包含了横截面单元在一段时期的活动。面板数据的优点在于: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数据,变量之间增加了多变性并减少了共线性,而且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能够更好地检测和度量单纯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无法观测到的影响。能够对更复杂的行为模型进行研究。
(一)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类型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其中,i表示第i个横截面单元,用t表示时间标识符。可能的情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变系数模型。这种情形除了存在个体影响以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着变化的经济结构,因此结构参数在不同的横截面单位是不相同的。
二是变截距模型。这种情形在横截面上个体影响是不同的,个体影响表现为在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影响,又分为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两种。
三是不变参数模型。所有系数都不随时间和个体而变化。在横截面上没有个体影响、没有结构变化,也就是,。则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给出了和的一致有效估计。相当于把多个时期的截面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
(二)确定选择类型
1.确定影响形式。根据对个体影响处理形式的不同,模型有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两种,因此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如何在固定影响模型和随机影响模型中进行选择。在确定固定影响还是随机影响时,一般的做法是:首先建立随机影响的模型,然后做Hausman检验该模型是否是随机效应模型。
2.确定模型形式的F检验。得到面板数据之后,用F检验确定属于哪一种类型。F检验的两个原假设为:
H1:回归斜率系数相同而截距项不相同
H2:回归斜率系数和截距项都相同
构建F统计量:
其中,S1为变参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2为变截距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3为不变参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是总个体数,T为总时期数,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
获得S1,S2,S3后手工计算F2,F1,并查找临界值做出判定。判定规则为:
若不能拒绝假设H2,则为不变参数模型,检验结束。
拒绝假设H2,则检验假设H1。如接受H1,则模型为变截距模型。
若拒绝H1,则模型为变参数模型。
云南省FDI的产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本文采用1998-2010年的年度数据,以各产业的增加值GDPi为被解释变量,以各产业外商直接投资中实际利用外资额FDIi作为解释变量。根据当年的平均汇率,对数据做了统一单位处理。同时,为了减少各时间序列的剧烈波动,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各组指标数据取自然对数处理。计算过程采用软件Eviews 6.0进行处理。
(二) 模型的确定
1.确定影响形式。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应该拒绝原假设。不能将模型设定为随机模型(见表5)。
2.确定模型形式的F检验。
首先,分别计算3种情形的模型形式: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及不变参数模型,并在每个模型的回归统计量中可以得到相应的残差平方和S1=2.721185、S2=2.837140和S3=3.366232。
其次,分别计算F统计量,其中N=3、k=1、T=13,得到的两个F统计量分别为:
F1=((S2-S1)/2)/(S1 /33)=0.70
F2=((S3-S1)/4)/(S1 /33)=1.96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为:
F2(4, 33) =2.66 F1(2, 33) =3.29
由于F2
结论
T检验的P值为0,F值为132.5169,F检验的P值为0,调整后的R-squared为0.775833。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均显著,说明模型形式正确。从整体上讲,云南外商直接投资与各产业产值增加的panel-data模型检验总体效果良好。结果表明,云南各产业引入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各产业产值增加0.39个百分点,各个产业产值增加受引入FDI的影响没有明显差距。云南虽然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但是受云南总体经济基础较差,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投入不足、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地理位置偏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云南本身的产业结构存在资源性和原料型的特征,而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这些都导致云南吸收FDI的总量小,结构不合理,FDI对云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尚未成为积极因素,这也是导致云南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经济差异逐渐拉大的重要原因。虽然一般的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导向的作用,引领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只有当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深入地介入各个产业,才能成为改变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因素。 所以,云南应该全面入手,大幅度改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FDI数量,优化FDI结构,最终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9-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1
4.吴岚.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07(6)
5.杨杰等.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Granger检验及西部面板数据(1998~2)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
6.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0(2)
7.黄志勇等.FDI对上海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8 (4)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FDI质量;DEA-Malmquist模型;视窗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70109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份引进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年增长。辽宁作为东部沿海开放省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从2006年的59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54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4%,年均增幅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在2010年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后,2011年再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位。
辽宁FDI在如此规模的压力下,是否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引进的外资,充分地释放外资红利?如何在保证FDI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利用FDI质量,使辽宁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过渡,最终实现该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探讨辽宁利用FDI质量的问题十分必要。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
对利用FDI质量的界定,主要在于FDI的投入对东道国的贡献。国外学者Kumar[1]认为,利用FDI质量的内涵是其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或正外部性。国内学者傅元海和方齐云[2]将利用FDI质量的内涵定义为东道国利用外资获得的净收益或净贡献。为了进一步划分利用FDI的贡献,本文将利用FDI质量细分为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间接贡献程度。
国内外对利用FDI质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研究FDI的利用与东道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程惠芳[3]着重就国际直接投资对高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三种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认为FDI 能内生技术溢出和技术进步, 从而成为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罗珊和黄翠珊[4]重点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认为在行业引资程度较高以及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较低的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将对工资溢出产生积极影响。王华等[5]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并认为其受不同技术差距的影响。杨树旺等[6]研究了不同来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认为来源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和韩国、东盟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有负面影响,来自美国、日本和欧盟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这个趋势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函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来分析国家间、省际间利用FDI质量。
第二个趋势是针对利用FDI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祖强和仲瑞[7]运用参考文献法建立利用FDI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印象法,为各指标设立权重,然后运用该指标体系评价江苏利用FDI质量。叶勇[8]利用因子分析方法,从FDI利用质量角度,构建了经济因子、技术管理因子、质量因子和制度因子四个层面共13个指标,分时期、行业、地区三个维度全面评估广东利用FDI质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利用模式是数量型而非质量型,FDI在缩小广东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有限,利用FDI质量整体偏低。
从以上研究现状看,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第一个趋势的研究已经十分全面和深入,但对第二个趋势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充分,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证分析中多运用因子分析法、层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免不了主观权重的设置,使结论缺乏可信性。第二,建立的利用FDI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基于国家或个别省份的宏观视角,没有对省份内部各省辖市进行分析。第三,评价指标的选取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
本文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评价指标,只有根据变化了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要建立一套针对辽宁及各省辖市利用FDI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视窗分析与Malmquist指数分析,通过比较东北三省以及省内三大发展区域,投入FDI后得到直接效果与间接产出的合理性,评价其利用FDI的直接与间接效果。
二、辽宁利用FDI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力求满足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实用性、目标导向性原则,尤其是一致性原则,即各指标的投入与产出间关系变动的一致性。
根据本文利用FDI质量的界定,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两个层次。其中投入指标统一设定为限额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协议合同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这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包括外资投资企业与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下同)。以上投入得到的直接产出有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数代替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相应获得的限额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外商投资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应作为直接产出指标。选用工业总产值作为直接评价指标,是由于辽宁FDI的投入主要都用于二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用于房地产行业,而全国各地对房地产的经营状况是比较避讳的。
间接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是要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本文选用的产出评价指标都与利用FDI呈促进关系,以保证不出现负值。从辽宁历年实际利用FDI与地区GDP的比率来看, FDI在促进辽宁经济增长中具有显著性的正效果,故用地区生产总值评价辽宁经济增长情况,用二三产业占比评价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在经济发展中,不但要强调经济增长,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不容忽视,并且由于FDI的投入主要还应用于城镇中,故用城镇人口占比评价辽宁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评价城镇居民富裕程度,用百户家庭移动电话评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质量评价FDI的利用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影响。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的说明、模型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DEA全称数据包络分析法(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是一种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属于运筹学的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很快成为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使用EMS软件与Deap21软件导出DEA结果。
本文采用一种全新的DEA分析方法,在辽宁各省辖市的评价中,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模型的视窗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表现在:第一,不需要假设具体的函数形式, 避免函数形式设计出现错误。利用FDI得到的产出是多样的,很难设定固定的函数将所有结果包含在内,而DEA模型将所有投入与产出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不断变化的权重,得出最优的利用效率。第二,对利用FDI质量同时进行静态与动态研究,既可以横向比较同一省份同一年份利用FDI质量的稳定性情况,又可以纵向比较同一个省份不同年份利用FDI质量的变化趋势。第三,这种方法可以对辽宁利用FDI的效率进行分解,找出各省及省辖市利用FDI质量上升或下降的原因。
通过横向观察可以看出,辽宁利用FDI质量从2005年至2011年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其他两省受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利用FDI质量下降的情况下,辽宁依然保持上升的趋势。“十二五”开局第一年,利用FDI的效率突破1,从DEA无效变为DEA有效。通过平均值计算,在东北三省的比较中,辽宁利用FDI质量的排名始终在最后,这与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地位不相一致。其中的原因在于,虽然辽宁招商引资的规模大于其他省,但其对FDI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其利用FDI质量有待提高,在保证规模的情况下,亟待提高利用FDI质量,转变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
通过纵向观察可以看出,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综合栏距分别为0311、0443和0770,说明辽宁利用FDI质量变化还算稳定,而三省出现综合栏距的时间都在2008—2009年之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外资投入减少,宏观经济走低,对各省利用FDI的效率有相当大的影响。2009年之后,由于宏观经济复苏,各省利用FDI的直接效率都回到DEA有效水平上。当然三省在经济危机后,转变引进FDI的类型,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也为其效率的提高做了十分大的贡献。
表1仅体现出外商直接投资投入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率,本文再利用EMS软件分析辽宁利用FDI的间接效率,间接效率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横向数据表明,在加入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等指标后,各省利用FDI的间接效率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吉林的得分与其利用FDI质量的直接评价得分比,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而辽宁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表明,尽管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近年利用FDI质量较高,但其在加速利用FDI促进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忽略了其对社会环境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表明其利用FDI的方式还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若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必须转变利用FDI的方式,优化引进FDI的质量,对直接评价指标的盲目乐观会导致其经济规模报酬递减。通过纵向观察,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的综合栏距分别为0254、0580和0295,可以看出除了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利用FDI质量的稳定性增强。
通过比较东北三省利用FDI的直接效率值与间接效率值,能够说明辽宁的FDI在保证规模的情况下,结构是在不断优化的,尤其是近年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配套交通等综合设施的建设,为辽宁带来质的变化。辽宁内部各地区结构和规模是否也是如此呢?本文继续用DEA软件Deap21研究辽宁各省辖市利用FDI质量情况。
(二)基于动态DEA的辽宁利用FDI质量Malmquist指数分析
在分析了辽宁利用FDI的综合效率后,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对该省内部各省辖市利用FDI的直接效率和间接效率进行分析。辽宁在“十一五”期间推行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于2009年被纳入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于2010年成为正式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西北地区在其他两个区域的带动下,也发展迅速。具体区域分布如表4。
通过超效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大连和丹东一直处于DEA无效状态,且效率值一直降低。锦州和葫芦岛利用FDI质量在2006年达到DEA有效后,一直也处于DEA无效状态,盘锦除了2006年都处于DEA有效状态。作为唯一一个横跨两大发展区域的港口城市,营口利用FDI质量一直都处于DEA有效状态,其利用FDI质量值得借鉴。
第二,在沈阳经济区中,沈阳、锦州和铁岭利用FDI质量上,除了2006年达到DEA有效状态,一直处于DEA无效状态。鞍山和抚顺也一直处于DEA无效状态,本溪和辽阳在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出现DEA无效状态,而在2008年之后都又重新回到DEA有效状态。
第三,在辽西北地区中,值得一提的是阜新和朝阳在“十一五”期末都达到DEA有效状态。为了分析以上效率值产生的原因,用规模可变模型进行效率指数分解。用DEA软件Deap21导出辽宁各省辖市利用FDI的直接效率值分解情况。具体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区的利用FDI质量DEA无效的原因都是其规模效率过低引起的,尤其是沈阳和大连,2006—2009年,沈阳和大连利用外资总额占辽宁利用外资额的比率分别为880%、879%、807%和743%。从数据中发现,一方面,两市利用FDI的方式仍然是粗放型增长方式,FDI投入的产业大部分是规模报酬递减的,不利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外资在两市的比率逐年下降,说明其他省辖市利用FDI比率不断增多。第一,拥有沿海城市的地理优势,盘锦和营口基本上都处于效率有效值上,尤其是营口,营口作为辽宁唯一的既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又是沈阳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的港口城市,其利用FDI质量是相当高的,可以作为同类城市的参照标准。丹东和葫芦岛的效率值不高,主要在于其技术效率太低,不过其仍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而在技术环节上下功夫,可以得到更大的边际效益。位于沿海经济带的锦州,其利用FDI质量在不断下降,要尽快改变其发展模式。
第二,沈阳经济区的鞍山和抚顺,其效率值过低,抚顺在于其技术效率低,鞍山在于其规模报酬递减。而本溪和辽阳已经达到DEA有效。铁岭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背景下,不断增加其技术的利用。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大连和锦州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五年内分别增长了40%和91%,两市都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其综合效率在降低。大连主要是综合效率中的规模效率低下,这与我们前文分析的逐年降低的效率值以及规模报酬递减是一致的,而锦州是综合效率两方面都在降低。尽管营口在超效率值的业绩上特别突出,但其技术效率低下,影响了其综合效率。丹东和锦州在技术效率方面在不断提高,其综合效率五年之内是降低的。而葫芦岛仍然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利用FDI质量最差的城市。
第二,在沈阳经济区中,本溪、辽阳和铁岭五年内其利用FDI的效率值分别增长573%、71%和121%,可以看出其利用FDI的综合效率都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释放利用FDI红利的优势在向辽宁中部地区转移。
第三,在辽西北地区的三个城市中,铁岭和朝阳五年内其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增长121%和274%,而这完全得益于其技术效率的高增长,故而也可以解释之前两市尽管利用FDI规模有限,但其效率值高的原因是其在利用FDI方式上多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当然,这与其他两大区域的带动以及国家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
重复上面利用FDI质量直接评价的步骤,分析其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从表6可以看出,其效率值都或多或少比单纯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了,与评价辽宁利用FDI时的情况是一样的,这说明辽宁在“十一五”期间利用FDI的过程中,注重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辽宁的城镇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质量都有所关注,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仅锦州、辽阳、铁岭和葫芦岛利用FDI质量都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他几市在“十一五”期末达到DEA有效。对其继续进行效率值分解,其结论与效率值一致,因而将其放入附表作为参考。
通过分解各省辖市在五年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可知,第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仅营口效率值有小幅增长,其他各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下降。大连和葫芦岛主要是其规模报酬递减与技术效率退步而导致的质量不高。丹东不管在其可变还是不变的规模效益下,技术效率都在下降,而盘锦在其不变规模报酬下的技术效率不高。锦州主要在于其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其规模报酬递减。第二,对于沈阳经济区来说,沈阳、鞍山、本溪以及营口均因其高速增长的技术效率而获得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利用FDI质量良好。尽管抚顺的技术效率近几年也在增长,但其增长的速度并没有弥补其综合效率低的状况。辽阳的技术效率处于下降状态,不管在其可变还是不变规模效益下。铁岭的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都在下降,作为两个区域共有的城市,对其利用FDI质量进行改进的边际效益更大。阜新和朝阳的技术效率都存在下降趋势,这与之前的效率值分解存在差异。第三,辽西北地区主要引进的是高技术FDI,故而应该保持这种优势。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辽宁2005—2011年以及其14个省辖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通过分析辽宁以及各省辖市利用FDI的效率来描述其质量高低,并选取动态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模型视窗分析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辽宁利用FDI得到的直接工业增加值与利润看,其效率是在逐年增长的,并在2011年末达到DEA有效,但其利用FDI质量总体上并没有在东北三省起到带头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其在FDI的消化吸收方式上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其规模报酬递减,尽管规模上在东北三省中取胜,却在投入产出比的相对效率上落后了。然而,辽宁利用FDI质量的变化逐年稳定上升,说明该省已经意识到自身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缺陷,开始问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在从直接得到的三种微观产出扩展到六种宏观产出后,辽宁的效率值或多或少得到提高。而直接效率最高的吉林,其间接效率值下降了许多。说明辽宁已经注重优化利用FDI质量,在利用FDI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这与其直接评价结论相一致。
第三,通过对辽宁各省辖市各年份效率值的分解,结合Malmquist指数法,在辽宁三大区域的框架下,分析各省辖市利用FDI的相对效率,同样发现并非利用FDI规模最大的决策单元,即沈阳就是效率最高的决策单元,表明如果存在技术效率低下,或是规模报酬递减等粗放型增长方式,则会阻碍对大规模FDI质量的消化吸收。利用FDI达到DEA有效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本溪、朝阳、铁岭、锦州、辽阳和大连,利用FDI质量最差的城市是葫芦岛。
第四,在辽宁三大区域的框架下,分析省内各省辖市间接利用FDI质量的相对效率。利用FDI质量达到DEA有效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沈阳、朝阳、鞍山、本溪和营口,葫芦岛仍是利用FDI质量最差的城市。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利用FDI的规模优势在向中部以及西北部转移,而西北部地区由于引进FDI时间较短,有其他两个区域做参考,更注重吸收高新技术FDI,故而效率较高。而东部地区更注重居民生活环境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发展,而逐渐将单纯依靠人口优势的大型制造业向中部地区转移,故而出现在加入城镇化、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标准后,东部地区各市的效率值均有所提高。
(二)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对策:
首先对于辽宁而言,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唯一一个沿海开放地区,应该发挥其地理环境优势,在利用FDI的数量与质量上保持龙头地位,而不应该盲目追求FDI的数量。为了更好提高该省利用FDI的直接效率,应提高引进FDI的标准,将FDI更多地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过渡。对于辽宁利用FDI间接效率的提高,要引导FDI的利用方向,转移沿海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如商业街和信息技术产业等。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外商来辽投资的成本,同时也利于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其次对辽宁各省辖市而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找出相应的对策。第一,
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应继续发挥其区位优势,保持稳定的FDI规模,着重调整利用FDI的方式,在引进FDI的过程中,严格筛选和把关,从源头提高利用FDI质量。根据调查,我国的人口红利在2013年左右会消失,但针对辽宁人口情况,预计到2020年该省的人口红利才会消失。故而要抓紧利用其优势,在南部FDI北移的情况下,更要认真筛选,不要陷入规模报酬递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中。
在利用好FDI对工业产值的贡献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应该利用其优越的服务配套设施与良好的投资环境,利用FDI大力发展服务业,除了房地产,还有金融和贸易等,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全面发展。
第二,对沈阳经济区,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并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是该区域的首要任务。在利用FDI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重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注重生产的环境效益。在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污染。可以在签订FDI合同时,约定好环境质量标准;或者直接与国外具有先进环境治理技术的企业合作,促进经济循环发展。
第三,对辽西北地区的三个城市来说,应尽快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交通和水利等,综合配套设施跟上了,城市环境优化好,自然会吸引高质量FDI与高素质人才,并可以尽量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与其他两个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Kumar , N Globa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w Delhi[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1691
[2]傅元海,方齐云湖南对FDI的利用质量状况及对策研究[J]统计研究,2007,24(9):53
[3]程惠芳国际直接投资与开放型内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2,(10):71-78
[4]罗珊,黄翠珊外商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6):75-82
[5]王华,祝树金,赖明勇技术差距的门槛与FDI技术溢出的非线性——理论模型及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4):3-18
[6]杨树旺,杨树林,魏娜不同来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9):19-26
[7]祖强,仲瑞我国FDI利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及应用[J]唯实,2010,(10):49-54
[8]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孙健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 WINDOW与PANEL TOBIT的分析[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
[10]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 429-444
[11]王兵,吴延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10,(5):95-106
[12]徐小鹰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分析[J]统计观察,2010,(22):88-91
[13]曹子坚,苏新华基于动态DEA的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效率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1):35-38
[14]郭继鸣,梁红霞基于DEA方法的利用外资质量的综合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25-28
[15]屈小娥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29-43
[16]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38-43
[17]赵伟,马瑞永,何元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7):37-42
[18]杨文举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经济增长:基于DEA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6,(5):73-96
[19]武玉英,何喜军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3):117-123
[20]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111-122
[21]傅元海,王展祥我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1,(3):74-80
[22]裴长洪, 樊瑛利用外资仍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J]中国工业经济,2008,(3):5-13
[23]包群,陈媛媛,宋立刚外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吗?[J]世界经济,2010,(1):3-17
篇9
一、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
由于西方各国的工业化所经历的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商业银行产生的发展所处的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基础的差异,在业务范围和特点上存在两种银行制度的区别、融合和置换。
1.分离银行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相分离,商业银行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其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自偿性贷款以真实票据为担保,同商业行为、企业产销活动相结合,期限较短、流动性较高,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其安全性的要求,并能获取一定利润。英国是实行分离银行制度的代表,英格兰银行对金融体系严格管理,未经批准,银行不得办理存款业务。英国的存款银行以吸收短期存款为主要业务,六大清算银行的英镑存款中,几乎70%以上是活期存款。英国存款银行的资产业务则主要集中于自偿性贷款。
2.全能银行制度,亦称综合银行制度。德国是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德国的银行可以提供全面的银行和金融,包括存款、贷款、证券投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支付交易结算和经营进出口业务及外汇买卖等等,而且上述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或项目。全能银行在为私人存款者提供全面投资选择范围的同时,还要满足公共机构投资等的要求。它的融资范围从传统的营业资金贷款到私人债券或国际债券的发行,服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个人及公共部门。德国这种全能银行制度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因为德国的工业化开始较迟于英国,资本市场也较英、美落后,所以工商业不仅在短期资金上,而且在长期资金方面都高度依赖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一开始就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业务范围上采取多样化经营。
字串2
以上介绍的商业银行的两种类型孰优孰劣,在30年代初银行危机过后,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英国的银行制度过于注重短期资金融通,忽视长期工业因定投资需求,可能是经济发展呆滞的一个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些人则认为,由于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广,因此在管理方面,在资本及流动性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将增加银行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直接投资企业,并有权委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和行使投票权,也引起外界对银行势力过分膨胀和违反公益的批评。
无论分离银行制度和全能银行制度本身的得失如何,事实上最近30年来,所谓英国式的分离银行和德国式的全能银行的区别已逐渐消失。实行业务分离制银行的国家都在向全能制银行过渡。比如,英国的存款银行在70年代开始发行CDs,吸收和利用定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并实行业务多样化。目前,商业银行这两种类型唯一区别,就是除德国以外的多数国家对商业银行直接投资企业及经营证券仍有限制。特别是美国,在法律上仍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严格区别。但是,90年代以来,在全球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美国通过1994年修改格利兹一史揭格勒法案,1997年放开跨州经营限制,也向着全能型银行制度迈进。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字串4
商业银行的结构除行业结构(市场、管制状况)外,更多的是指外部组织形态和内部治理结构。从各国情况看,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态共有以下五种:
1.独家银行制。即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立分支机构,这种制度只有美国采用。美国所以与众不同实行独家银行制,是由其特写的历史、政治和经济条件决定的。然而,独家银行制度的缺陷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其一,银行规模小,难以提高经营效率,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都受到一定限制。其二,不利于银行降低经营风险。因为独家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当地工农业和商品中,一旦地方经济出现问题,银行必然遭受损失。因而,目前独家银行制度在美国已名存实亡。
2.总分支银行制。是一家银行可以在它营业总部所在地以外,根据需要在国内外开设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银行网络。主要代表是英国。世界上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均采取总分行制。
在总分行制度,总行对所属分支行的管理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直属制。所有分支机构均受总行直接指挥和监督。第二,区域行制。将所属分支机构机构划分为若干区,每区设一区域级行为管理机构,该机构不对外营业,只代表总行监督区域内各分支行,各分支行直接接受区域行领导。第三,管辖行制。由各分支行中地位较重要的行作用管辖行,代表总行监管附近的其他分支行,同时仍对外营业。
字串9
总分行制的优点很多。首先银行可根据业务量的发展不断扩充银行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其次,在现金准备方面,分支机构间资金调拨灵活,就整个银行来说可相对降低现金准备数额,减少非盈利资产占用。最后,在贷款方面,由于贷款分散于全国各地,因而利于降低风险。事实证明,采用总分行制度的英国,在1929年世纪经济危机中几乎无一家倒闭,而实行独家银行制度的美国倒闭的银行达数千家。因此,世界上效法美国的较少。
3.集团银行制(又称“持股公司制”)。是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由该股权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是它们的经营政策和业务活动则由同一股权公司控制。集团银行制在美国最为流行。根据资料,1939年美国只有41个持股公司,控制427家独家银行和869个分支机构;而到1974年底,美国的持股公司已发展到276个,控制着2122家银行和8887家分支机构。
4.联锁银行制。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银行的多数股票来控制这些银行,它与集团银行制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公司存在。联锁银行制无需成立股权公司,通过购买若干家银行的多数股票便可将它们控制起来。但联锁银行制与集团银行制相比有一定局限性,因为众多银行被某个集团控制,难以获得经营所需要的大量资本。这种制度流行于美国西部。
字串5
篇10
关键词:融资;种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资金筹措又叫融资,是以一定的渠道为某种特定目的筹集所需资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按照融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融资可划分为境内融资和境外融资。境内融资包括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发行公司(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股票及其他产权融资方式,下面将就国内融资的特点做个简单阐述。
一、商业银行贷款融资
申请商业性贷款应当具备产品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效益,不挤占挪用信贷资金,恪守信用等基本条件。商业贷款融资的特点:1.手续比较简单,融资速度快。2.借款企业与银行直接交涉,融资具有弹性。3.借贷双方直接商定,无需作广泛的宣传,所需正式文件也少,交易成本较低。4.银行贷款融资费用低,利率也低于债券利率,并且利息可计入成本,减轻企业税负,降低融资成本。5.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及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较为困难。银行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而给予的长期贷款,是中小型企业长期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按照国际惯例,由于长期贷款期限长,风险较高,因此银行为了避免到期不能收回本息的风险,一般都在签订合同时附加一下限制性条件,称为“保护性契约条款”,主要包括:1.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一旦借款企业到期不能偿还本息,银行有权处置担保品或抵押品。2.具备最低流动资产比率。3.提供相关信息。4.参与企业的管理。5.其他限制条款。
二、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融资
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一般期限较长,贷款利率较低,并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但是不在政策扶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获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几率很低。国家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要负责对政策性项目配置资金并发放政策性贷款。国家开发银行配置资金的对象时国家批准立项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中国进出口银行专营国家政策性出口信贷业务,包括出口买方信贷及出口卖方信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国内债券融资
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据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间还本付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债券反映了持券人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具有以下特征:直接性、约束性、流动性、风险较小。债券的优点:1.与股票相比债券的利息允许税前列支,故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一般低于股票成本。2.发行债券的企业只需支付固定的利息,付息后的利润可用于分配给股东或留作企业经营,有利于增加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3.债券持有者不能参与发行债券企业的管理,故债券的发行不会稀释企业所有权或削弱企业原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4.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或在发行债券时规定可提前赎回债券,有利于企业调整资本结构,确立负债与资本的合理比例。
缺点:1.融资数量有限。2.限制条件多。3.财务风险较高。
四、国内可转换债券融资
可转换债券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的任何时候,债券持有人可以按照发行合同指定的条件把所持债券转换成发行企业的股票的一种债券。在转成股票之前,持有人可得到合同中规定的利息,也可以将可转换债券在市场上出售。可转换债券具有一般债券的特点,同股票和普通债券相比,可转换债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对于发行人来说,可转换债券具有融资成本低;集资效率高;能够溢价发行;具有保护现有股东权益的作用;募集资金时间长;募资容易;融资条件有利的特点。
五、上市公司股票融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措自有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反映股东对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凭证。股票融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形式,具有股票所融资金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股票融资没有固定股利负担等特点。股票上市的目的在于:资本大众化;分散风险提高股票的变现能力;便于筹措新资金;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公司更多顾客;便于确定公司价值。股票上市的不利因素表现在:公司将负担较高的信息报导成本;各种信息公开的要求可能会暴露公司的商业秘密;股价有时会歪曲公司的实际状况,丑化公司声誉;可能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六、非上市公司产权融资
产权融资是指将企业目前的部分产权转让,或扩大产权规模,吸收新的投资者加入,从而改变目前的产权结构而发生的投资和融资行为。产权融资和前述的负债融资的很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要吸收新的投资者加盟,产权结构发生变化,所融资金不需要按期还本付息。非上市公司的产权融资主要方式:兼并,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吸收直接投资。
七、国内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存在的优点有: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保存企业举债能力;租赁资产限制较少;不必承担设备过时的风险;租金费用可在税前扣除。缺点为:成本较高,租金总额与设备价值的比例一般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承租企业不景气时,固定的租金会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
以上是对国内几种常用的融资方式进行的简单叙述,资金筹措是企业生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理财的核心内容。企业应该时刻研究融资机会,分析融资渠道,把握金融市场运动规律,进行明智的融资决策,使企业不断的增值。
参考文献:
[1]李荣融.中国企业融资运作全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国有资产评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