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学要求

篇1

关键词:声乐审美艺术 声乐教学 教学策略

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十分明显的现代化艺术门类,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声乐作品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遣,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审美价值以及精神层次,最后达到在多个方面提升一个人的精神素养的目的。在越来越关注提升个人价值的今天,声乐审美在具有共性认知的基础上,也具有了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本文在经过全面的审美艺术要求探讨之后,进一步研究出提高现阶段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声乐审美艺术要求基本知识介绍

听众在声乐艺术中充当的是审美主体的角色,其构成并不是单一的。在众多听众中,不仅仅有音乐专业人士,还有大量的非音乐专业人士; 有单纯的音乐爱好者,也包含大量的普通群众。换句话讲,在生活中凡是在听觉上十分健康的人,他们都能够具有声乐审美的能力,然而由于审美主体个人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以及年龄上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自己喜欢的审美爱好。在现代评论家眼中,“一千个观众心中便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导致音乐审美艺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十分明显的差异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乐审美艺术是毫无规律可循的。现实研究证实,人类作为生理以及心理基础在结构上有着很明显相似性特征以及联觉规律的一个群体,在聆听声乐的过程中,进行审美判断人们又往往会展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这样为新时代艺术家可以明确的提炼出音乐审美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可能性与可实现性特征。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探索之后,现阶段关于声乐审美艺术的共性特征已经总结如下:

1.情感必须充沛,语言表述清晰,可以十分生动贴切的展示出歌词所蕴含的内容,能够引起人精神上的共鸣,具有很高的精神震撼力。

2.音调准确、节奏清晰明了,可以十分准确的享受中演绎出歌曲旋律,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3.音色多样化,音量变化拿捏自如、可以熟练掌握,能淋漓尽致的的为表达歌曲所描绘的意境,在整个艺术创作中,具有很强的渲染效果。

4.音质十分优美,音域涉及面广、跨度大,能够让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美的愉悦,使人们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5.演唱者可以十分准确把握所表演作品的风格,抓住演出精髓,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让人一眼看穿。

6.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形体必须十分优雅,表演得体、与整部作品相吻合,最好能够为表现歌曲的效果上锦上添花。

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声乐审美艺术的差异性则表现在不同听众对于声乐作品的风格、演唱者年龄、性别以及不同语言的喜爱程度上,在当今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今天,声乐表演有着为了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已经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二、基于声乐审美艺术要求开展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声乐艺术审美系统中,听众是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出现的,观众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可以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着声乐这一艺术的全程:无论是在现场表演、还是早期声乐创作亦或是在课堂进行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还是方向上,都有着十分明显影响。伟大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可以创造出懂得艺术以及可以欣赏美的受众,正如其他任何一样产品,正是因为这样,在艺术产品创作的过程中,生产不单单是主体的生产对象,同时也扮演着服务对象的生产主体”。在分析声乐审美艺术要求之后,本文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声乐课程设置上应当尽可能的多样化

我国音乐界泰斗周海宏教授在分析高雅音乐以及通俗音乐两者关系的时候,曾经论述道: “追根究底,音乐艺术是从属于听觉领域的一种审美消费品。在一个现代化、健康、文明的社会中应该可以尽量的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要,前提是它必须是有益和健康的。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并不是对立的,两者需要的是共存、伴生在相得益彰的关系下互相支持,这就像我们饮酒一样,不仅仅需要优雅的红酒,还需要白酒、啤酒等进行消遣”。声乐审美在艺术要求上的个性化以及多样化倾向需要让广大授课教师意识到,人们在对声乐形式以及体裁上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在审美倾向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通俗唱法会受到一部分人的喜欢,这并不意味着美声没有市场空间;民族唱法大受欢迎,然而戏曲唱法同样可以找到生存价值。高等音乐院校本身就承担这项社会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重要职责,在进行声乐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上人们在声乐审美中所存在的差异性需求,从而设置多种形式以及体裁的声乐门类。举例说明,假设戏曲唱法被划分为民族传统唱法,那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以及传承便是戏曲专业院校义不容辞责任,我国现阶段公认的三种主流唱法分别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最广为人知的流行唱法。高等音乐学院在进行人才培训的时候,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在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国各大高等音乐院校基本上都设置有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并且有较为成熟的尝试,然而流行唱法却由于受到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高等院校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开设。就笔者调研结果来看,我国现阶段的九大音乐学院中,专门开设有流行音乐演唱专业仅仅有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以及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沈阳音乐学院以及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无所院校,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院校的教学水平存在这十分明显的差异。这对于现阶段我国人民多样化的音乐需求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起多样化教学这一基本教学方针。

2.声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歌词教学看做是一大重点

就审美而言,声乐与器乐最为明显的差异便是,器乐是以纯音乐的形式出现的,其本身不仅没有逻辑语义性,在进行空间造型性上,同样不具备可塑性。器乐主要依靠将音响进行组织并且用听觉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人们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寄托思想情怀的对象只能够是某个特定的人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生生活经验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每个人在听到同一段音乐的时候都会给与其符合自身经历的意象。正是因为这样。器乐作品在感情表达的时候十分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然而对于声乐这门艺术而言,声乐作

品本身构成的两大部分就是歌词以及音乐,歌词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让声乐作品本身具有十分确定的意义以及内涵。声乐作品所具有的旋律以及演唱者自身独特的音色全部是为了更加精准表达歌词本身所蕴含的感情而服务的,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声乐表达在内

容以及情感上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指向性,而想要将这种指向性表现到极致,必须始终依靠歌词以及艺术化的人声两大部分内容,然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视技能技巧的教育,但是对歌唱语言却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最明显的表现便在于在国际比赛中,我国选手往往失利的原因并没有体现在技巧上,而是语言所带来的障碍。因此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及时扭转以上不良观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必须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加大对于歌词的含义进行体会,从而在更深层次生领悟到隐藏在歌词背后的情感。2.在歌唱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可以清晰地咬字吐字,高水平的掌握普通话、方言以及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意、法、德发音规律以及特征。3.在学生歌唱的过程中应当准确的掌握不同语言所存在的重音以及断句,确保听众可以听清楚演唱者的语言。4.必须咬字吐字能够实现与歌唱的合二为一,不能够仅仅为了声音而导致吐字不清,也应该杜绝单纯为了吐字清楚而导致声音丧失美感。

3.声乐教学应当突出表演以及伴奏的作用

声乐是一种综合性十分明显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囊括人声,也和器乐伴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甚至我们可以说无伴奏合唱而单纯的进行纯人声的声乐形式是十分罕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绝大部分声乐表演都是人声与器乐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声乐伴奏自身承担这声乐表演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它是依据每一个作品的歌词内容,而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作曲和配器技巧的,在各种独特乐器音色协助下,歌唱的艺术感染性才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声乐演唱以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起奏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生在平时的演唱终究应当注意与正谱进行伴奏,从而确保自身演唱的规范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除此之外,声乐艺术本身还十分关注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作为关系到整个演出质量的另一因素。笔者以为只有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情感的领悟,才能够更好地用表演感动听众。现歌曲。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审美系统中,听众是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出现的,观众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可以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着声乐这一艺术的全程:无论是在现场表演、还是早期声乐创作亦或是在课堂进行声乐教学的发展趋势还是方向上,都有着十分明显影响。伟大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可以创造出懂得艺术以及可以欣赏美的受众。”笔者通过对声乐审美的个性与共性考察之后,认为在声乐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在声乐课程设置上应当尽可能的多样化、声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歌词教学看做是一大重点、声乐教学应当突出表演以及伴奏的作用的教学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现阶段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石惟正.声乐审美提纲[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籁) .2010 (0 1) :103-105.

[2]金铁霖.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会上讲话[J],中国音乐.2010(0 1) :99-101.

[3]廖家骅.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J],中国音乐.2011(0 2):134-135.

[4]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0.55-61.

篇2

高师声乐教学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开展,关键在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的要求。对于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20世纪末,我国高师对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声乐个别课与声乐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基本确立。近几年,教育部新《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等歌唱能力的要求,为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因此,一个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为教学形式,以个别技能训练(独唱)和集体歌唱(重唱、合唱)能力的培养以及声乐理论、声乐教学理论的掌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为高师声乐模式的主体。暨:(声乐)课(个别)课+小组课+合唱课+声乐理论课。

1.声乐个别课又称声乐小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技巧。由于声乐个别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能充分顾及到学生声音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因此,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并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中外高等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都广泛采用独特的声乐教学形式来进行个别培养,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人声乐技巧和表现水平。同时,这种教学形式也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成本较高。

高师的声乐教学,同样需要这种个别教学形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形式,需要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补充,二者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高师的声乐个别教学对于声音条件各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差异,具有一定声音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它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对那些声音条件差的学生,他则是辅助形式,具有声乐教学的“普及”性。所以,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有阶段的实施。

2.声乐集体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一位教师面对多位学生的教学形式,可分为声乐小组课、合唱课和声乐理论大课三种形式。声乐小组课是学生人数约在4-10人为一组的声乐集体教学。以声乐技能训练的一部分学生,在前两年里适当采用这种集体声乐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或发展自我的歌唱能力;有利于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使自己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得到提高;还有利于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的节约,减少老师在教学中的重复劳动。

以排练、观摩、教学实践为主的小组课,侧重于声乐教学实践和声乐检查,通过排练、观摩等教学实践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表达,组织和创编的能力。教学中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内容的采用,能使高师的声乐教学更贴近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及《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3.合唱课是一种多声部的群体歌唱形式,在高师音教专业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歌唱的协作精神、组织能力、体验集体力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师的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个人独唱技能技巧的的发展而且还要重视个人歌唱技能在群体中的运用。积极参与合唱这种群体性的声乐艺术形式,有利于学生今后学校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开展,在协调能力、合作精神上得到提高。

4.声乐理论课又称声乐理论大课,声乐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学生也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声乐相关理论知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取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了解声乐的发展、声乐艺术形成与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介绍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声乐学习时以及自身演唱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对声乐艺术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这也是开设高师声乐理论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声乐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可包括发声的原理、歌唱生理、嗓音保护、中小学歌唱教学法、童声训练基本理论等内容以及声乐语言、歌唱心理、声乐表达、声乐学派、声乐美学、声乐名作等,以培养学生胜任中学校音乐教学的需要。有调查表明,在上述的声乐集体教学中,合唱课和声乐理论课的实施,都容易取得共识和便于操作,而声乐小组课的具体操作,却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声乐小组课,并提高小组课的教学质量,则成为我国将对高师声乐模式的核心问题。

高师的声乐教学,如何实施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模式,声乐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声乐集体教学能力的具备,是重要的保障。

1.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的统一。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师音教专业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学生技能与素质等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在培养目标与教学形式上,构成的统一整体。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小组课是其补充和延伸,以弥补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不足为目的,合唱课是根据基础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第二课堂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歌唱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声乐形式;声乐理论大课的教学,是按培养音乐师资的要求,以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掌握声乐教学基本课论为目的必修课程。它们形成了高师声乐教学中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互相制约又不能取代,互相弥补又缺一不可的一个教学态体。它们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即合乎培养音乐师资的目标,又顾及到学生音乐技能的不同情况、不同层次。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教学理论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必然产物,也是高师声乐教学与非师范声乐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2.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统一。在声乐个别课教学与小组教学的设计上,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素质上不同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分类、分层次培养。

3.“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高师音教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多元化,决定了学生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还决定了对声乐教学“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不同表现。有观点认为:声乐小组课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我们用个别课的标准去衡量小组课的教学质量,那显然步入“学术性”的误区,因此,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形式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观。前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普及”与“提高”意义的分析,正是“学术性”和“师范性”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对教学质量观的概括。对于那些嗓音条件好的学生,需要去培养、去展示、去体现我们的学术精神。因此,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能适应中学音乐教学的要求,是声乐教学“师范性”的客观反映。

4.“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能力的统一。高师声乐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向“两手都要硬”的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加强。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技能,努力培养好那些嗓音条件稍差的学生,又能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完善。因此,把不同嗓音条件和素质的学生,按不同声乐层次和标准去培养,是高师声乐教师与非师范声乐教师能力的不同体现,也是高师声乐教师们的教学能力。

篇3

整体性思维又被称为系统性思维,它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整体性思维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反映整体。整体性思维属于辩证逻辑中一种独立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立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和规律。连续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必须从诸多纵向的方面去反映和把握客观整体,把整个客观整体视为一个有机延续而不间断的发展过程。立体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必须从横向的方面,也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去考察和反映它,把整体性事物内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系统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从纵横两方面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按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组成认识之网,逻辑再现客观事物的全貌。对任何复杂的科学,我们越是从整体角度对各个部分做出精确理解和掌握,就越能正确地进行研究。科学要想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也要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研究。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对象是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培养绝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全面的教育。因而,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体性思维还要求声乐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要求声乐教师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整体思维对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它渗透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方面面。由于高师音乐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因而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断培养和增强整体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声乐整体性思维就是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和全面的观点来思考和认识高师声乐教学。首先,整体性思维是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的培养,而且还必须以整体性思维对声乐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声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必须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和传授哪些文化知识,以及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声乐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提高高师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歌唱能力。高师声乐整体思维教学方法,不仅针对声乐的发声技能技巧,还包括声乐演唱的整体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等全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思维教学法,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对歌唱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字正腔圆的把握、音色的锤炼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同时训练和强化学生对声乐演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三,高师声乐整体性思维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培养一个声乐表演者和音乐教育者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对音乐有良好的心理感受,才能表达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在美,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声乐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仅要对音色、音准、音质等音乐基础和思维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对学生不断接受外界文化和环境的熏陶,在声乐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整体思维以审美教育为根本

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目的。总的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训练是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无法顺利完成各种声乐艺术作品的歌唱活动,当然更无法感受和表现声乐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各种丰富的思想情感,无法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声乐教学不能进行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由枯燥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因而,声乐教学必须将每个知识的概念和技能要点与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结合起来,通过内涵不断吸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在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的同时,也获得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升。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美育为其根本,在进行发声基础训练过程当中,要将抽象、枯燥的声乐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声音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声乐的乐趣和美好,以更为轻松的方式学习声乐。因为,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声乐教学必须借助于音乐的声态、情态、形态和动态这些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第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中,对技能技巧的训练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第三,声乐的学习应该是愉悦的,对声乐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基本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切实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声乐艺术美的享受和愉悦。声乐教学中,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是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歌交流。师生之间必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将情感的纽带抛向学生,沟通彼此的情感体验,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四、整体思维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处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才能真正体现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特性。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是高师音乐专业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最重要的区别。高师声乐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相互听课、相互观摩教学,逐渐掌握声乐教学的方法。在掌握一定声乐演唱和表演技能,形成科学的声乐概念之后,可以开设声乐教学理论实践课程。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轮流扮演教师为其他同学上课,最后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师生共同讨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并且具备较高的理解、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还比较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中小学声乐课、音乐欣赏以及课外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曲式结构、歌词内容、音乐风格、人物性格、演唱的音色、力度速度、情感要求、和弦配置、音乐伴奏等方面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学校和声乐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演唱会,可以独唱、对唱,还可以组织编排重唱、合唱等。学校内部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声乐比赛,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增加学生的表演机会。

五、整体思维必须注重技法训练中的辩证性

篇4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篇6

1、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育学中,要求在教师在教学中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将声乐与文化完美结合。

1.1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歌唱技能技巧,有较强的演唱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进行示范,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实践能力是教师开展声乐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当文化元素渗透其中时,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考验。

1.2审美能力。将文化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声乐的二度加工。例如:在演唱《歌唱祖国》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如果单单只进行声乐技巧和知识的辅导很难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诠释这首歌曲,这时对于教师的审美能力就提出了要求,能否带领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爱国思想的文化内涵,是对教师审美能力的考验。

1.3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是要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演唱《但原人长久》这类文化气息浓厚的歌曲时,教师如果适时地给予文化深度的教育,会对学生诠释歌曲有较大帮助,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

2、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

2.1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声乐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从唱法上来看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原生态唱法,声乐所涉及的内容页非常广泛,因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的必然要求。

2.2教学理论的充实。曲谱教学是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较为有利,但对于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则相对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如:中外音乐史知识、音乐美学、声乐史论、声乐名作赏析、歌剧鉴赏、中国民间音乐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等,都是充实中渗透文化的体现。

二、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元素的工作

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元素体现的是音乐教育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相比于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文化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和更为深刻的意义,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声乐演唱中有民族唱法,民族歌曲所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中加以学习是声乐教育中非常值得开展的工作,回顾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例如: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乡曲》(故事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鼓浪屿之波》、《那就是我》等等;另一类是表现恋乡之情的歌曲。这类歌曲侧重于表现人们对故乡的强烈依恋和热爱,如《故乡是北京》、《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前门情思大碗茶》等等。

2、多元化的文化渗透。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将各国优秀的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当中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声乐学习,地理、历史、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使各国、各民族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各自的文化,例如:在西洋美声唱法上,意大利声乐学派对中国的声乐学派影响较大,中国声乐学派在基本唱法和审美标准上,同样源出意大利,只是演唱中国作品并将汉字作为歌唱语言。

3、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中的意义。在如今的声乐演唱中,往往会出现演唱技巧好,但文化底蕴不足的现象,有人说声乐是一种文化,不是技术,每个声乐演唱者都因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有不同的声乐演唱气质,然而个性鲜明的艺术演唱风格在如今已不多见,千人一面的演唱风格让人觉得这些歌手相似的声音和特点更像是生产流水线所带来批量产品,这也是文化底蕴缺失所导致的现象,所以以理论文本,以理论化为依据的文化渗透对于声乐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互动

在当今高师音乐专业所有课中,无论面临怎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讲,声乐教学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前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生源质量的改变,高师音乐专业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科目改革。但无论怎样,声乐课的教学仍然是重中之重,许多院校的声乐教师都是在超负荷工作。但近两年,随着各大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逐年减少,音乐专业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如何,声乐教学仍然是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战场。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对声乐课堂教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也是广大高师声乐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个人的一些教学观点和看法。

一节成功的声乐课,首先应该表现为在思想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否进行了交流,统一了认识。以前的声乐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的过程,甚至有些老师更偏重于自身的“经验”,将演唱技巧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声乐的认识是怎样的?有些老师并不重视。对于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等等,有些声乐教师可能并不在意。传统的声乐教学技巧性练习,在很多教师来看是必然的,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枯燥的基础训练,因为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这样经历过的,有些老师甚至认为,不管你喜欢与否,都应该坦然接受。但是,随着其他音乐专业课改革的深入,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不改是不可能的。现在,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是当前教学应该思考和探讨的。学生是否收获了知识、是否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演唱技巧,还有就是从中学生是否更加树立学习声乐的信心、是否给学生课堂以外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否在课后能积极、自觉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这节一节声乐课是有效、成功的。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想法。

一、声乐课应是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的综合体

(一)课前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课堂上和他们共同熟悉、分析声乐作品。这些都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去进行,挖掘学生自身的想象力。采纳现代的音乐教学形式,打破以往一张嘴、一架琴的声乐课的旧模式。在选择声乐作品时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在课堂以外浏览更多的、不同形式的声乐演唱作品,这样在后来的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以外的教学形式,加入舞台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辅助形式。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离开了舞台和实践,声乐演唱就是无源之水,失去了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加入表演技能的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登上舞台,亲身体会如何将课堂学习的演唱技巧和恰当的舞台表演完美的结合。当然,在台上不仅仅锻炼了他们的演唱,同时还包括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以及舞台服装的搭配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声乐演唱与表演的魅力所在。

(三)随着音乐课程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各个科目的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声乐教师,声乐教师要集唱、表、演、说等为一体,不仅仅是只传授技巧,多种素质兼备才是当今声乐教师应当达到的要求。因此,对待学生也应该是一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也应是集多种音乐技能为一身,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声乐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注重技巧轻审美的教学模式,将技巧训练和审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往,在注重声乐教学技巧的同时,有些老师存在着严重脱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将声音的技巧训练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艺术情趣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将技能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为最高境界,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不管是否从事专业工作,都能够自愿地成为音乐艺术的传播者,而不是被动、甚至改变自己对音乐的兴趣与看法,如果是这样,作为一名声乐老师的教学应该算是失败的。

(五)当前的声乐课堂教学也应适当融入不同教学科目,交叉学科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当前甚至将来的教学新形式。这也是我们在此应该探讨的。如:声乐课当中朗诵语言的教学,这就要融入口语教学的内容,在让学生尝试歌剧等音乐表演形式的同时,朗诵语言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不不可少的。

二、注重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的传授

以上很多是针对学生在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上的要求,但就音乐教育教学方面来讲,在声乐教学方法上的传授,声乐教师也是不能回避的,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的是获得声乐教学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一)教会学生音乐旋律语言的应用

声乐教师在课堂要亲自范唱,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他们所能接受、获得的节奏感与歌唱性语言。而不是只让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只停留在聆听感悟阶段等等,从而是他们能够在自己将来的音乐教学当中得以引用与借鉴。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范唱能力上要有更高的水准,同时还要加入情感审美要求和教学方法的灌输,如:歌词的朗读和歌唱吐字、咬字中都要准确、到而能使学生入境,模仿、激发他们对旋律的审美情感等。

(二)教会学生在课堂上非音乐旋律语言的运用

口语话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教学要融入到声乐教学当中。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多要进入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口语化、肢体语言这些非旋律语言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中小学,过去,大部分教师将声乐教学定格为抽象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在学习声乐上认知的难度,为什么声乐不能形象化呢?将抽象化的东西形象化,也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上应该突破的,那么突破点可以从非音乐语言教学形式当中去实现。所以又给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的规范性,同时又要形象化,又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肢体、通俗的讲解语言掌握声乐课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三)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与手段

今天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教学,所谓开放性就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包容性就是教学内容上的包容。以往声乐教学只限于琴房、老师的讲解,现在,随着学生信息量的加大,网络媒体的作用,声乐课也要借鉴其他音乐科目教学形式,如多媒体的运用等。动态的、开放的多媒体功能能使一节声乐课堂教学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教会学生运用这些手段,并在此过程中去学习,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它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还可以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有些声乐理论方面的难点,同时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唱时除了自身演唱之外其他要掌握和注意的问题,如和钢琴、乐队等形式合作时的技巧等等,在此多媒体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同音色、多方位的音乐感知,拉近学生与声乐作品和乐队的距离。

(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声乐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歌唱技巧的训练,应根据生源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去调整教学内容,如:融入通俗唱法、戏曲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甚至加入一些各民族的原生态的一些内容,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生源特点的需求,同时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会学生如何培养音乐审美

篇8

[关键词]高中;声乐;教学策略

声乐课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声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唱歌。实施新课程以来,素质教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提高声乐课教学的效率是广大音乐教师要着重研究的课题。高中生刚过了变声期,给声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高中声乐教学中“因生施教”,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一、因生选曲——声乐教学的基础

歌曲是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声乐教学的载体。可以说,歌曲的选择是声乐教学的基点,离开了这个基点,声乐教学的其他一切将成为空中楼阁。声乐歌曲浩瀚如海,因此,给学生选择合适的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练习是值得广大高中音乐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因生选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把握。

1.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选曲。每一名学生都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在声乐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就是每一名学生具有不同的音色和音域,具有不同的嗓音特点。因此,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声乐歌曲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嗓音特点,从大量的声乐歌曲海洋中选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歌曲,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声域范围内进行科学的声乐练习,才能让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优声音特点,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声乐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声乐学习程度选曲。歌曲有难易之分,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但是,当前一些教师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给学生选曲时出现了一些随意提高难度的现象,这样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嗓音,而且不利于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不同声乐学习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声乐曲目,从而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因生辅导——声乐教学的重点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不能固定单一,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多变。可以采取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一种课型的最大优势,激活每一个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中,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应用,具体的操作方式如下:

1.大课。大课,就是指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声乐课。在这一种课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欣赏国内外经典的声乐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及优秀声乐作品特点、内涵及情调,并且了解声乐的几种基本唱法和特点,激发起学生爱唱歌、会唱歌的兴趣和自信心。

2.小课。所谓小课,就是指一对一的声乐指导课。在一对一的声乐小课中,教师要注意把嗓音条件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嗓音条件不好、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分开教学。由于他们的嗓音条件不同,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对于嗓音条件好的同学选择难度稍大的练声曲,指导的时候可以粗枝大叶一些,多留给他们一些自悟的空间。而对于嗓音条件不好和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要选择难度低一些的练声曲, 在指导的时候,要精细一些,争取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就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实践证明,在高中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声乐辅导形式,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生训练——声乐教学的关键

篇9

摘要: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声乐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影响了声乐学习的效率,而且培养的学生艺术技能单一,就业口径狭窄。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自弹自唱”训练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音准节奏,提高声乐练声质量,形成演唱个性。因此,在声乐专业培养计划中应加大钢琴课教学比重,设置“钢琴弹唱”课程,在作品分析等相关课程中增加声乐作品的谱例,并注重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声乐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082-05

Teaching Pract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mpetence in the Playing and Singing by Students of Vocal Music

GAN Lin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of vocal music; piano accompaniment; competence in playing and singing; tone control; accurate rhythm; performance skills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vocal music, it is quite common to ignore the training of playing and singing skills for students of vocal music,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vocal music study, but also restricts the acquisition of multiple art skills. With the setup of training process for students singing and playing competence the students tone control and accurate rhythm are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of vocal exercises as well. This training can also help formulate the singing specialty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shoul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iano lessons, and establish the course of playing the piano accompaniment. The analysis of vocal music shall be increased and attention shall be paid to the playing the piano accompaniment and the singing as well so that the students overall performance competence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demands for complex vocal talents can be met.

在音乐院校中,声乐专业学生的钢琴伴奏水平普遍较低。而声乐专业的学生也自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是其专业自身的特点。当然,声乐学生应该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声乐训练和演唱实践,但是随着声乐学习的不断深入和难度系数的提升,声乐专业学生便出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由于学生的钢琴伴奏水平不高,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声乐新作品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在与钢琴伴奏相配合时常常顾此失彼。更“致命”的问题是他们对声乐作品的乐谱分析能力比较低,只停留在声乐单线条旋律的分析上,缺乏结合钢琴伴奏谱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导致对声乐作品理解的表面化、单线化。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十多年,深感钢琴伴奏能力弱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不良影响。曾经有几位演唱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是由于钢琴演奏能力弱,无法按时完成布置下去的新作品,或是演唱缺乏一定的深度,使得声乐学习事倍功半。

为了尽量弥补这一声乐教学中的缺憾,笔者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分享以下教学心得,以求共鸣。

一、提高声乐专业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重要性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然而,在声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某些声乐专业学生上课时发挥良好,但只要离开了教师就“找不到感觉了”;有些学生学习新作品,一定要先到网上或音像店搜索此作品的音像资料,听着现成的录音方能练习,如果没有这些音像资料辅助便寸步难行;还有些学生清唱尚可,可和着伴奏就会跑调;另外,还有的学生遇到前奏、间奏时就会恐惧,在前奏、间奏过后不能准确地按照音调和节奏接唱。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声乐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感困惑。那么,如何有效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经过在教学中的仔细观察和研究后,发现有上述问题的同学无论其歌唱天分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钢琴伴奏水平差,基本不能视谱弹唱。于是,笔者在声乐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弹自唱训练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其效果渐渐凸显出来,具体归纳如下:

1.培养自弹自唱能力,有助于规范学生的音准节奏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歌唱中能把握准确的音准、节奏是其基本功。如果没有良好的对音准、节奏的掌控能力,就不会唱出动听的歌声。有些教师认为解决学生的音准、节奏问题是“视唱练耳”课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声乐学生在上完“视唱练耳”课后仍然存在着音准、节奏上的问题。我们不能就此责怪“视唱练耳”课的教师,因为他们的课程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环节。要培养声乐人才,需要多种课程教学相配合,单一课程教学是很难奏效的。同时,学生课外练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需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和钻研。

钢琴是固定音高的乐器,如能很好地掌握其演奏技巧,必然是学习声乐的有力依托。那么,声乐学生怎样利用这一“依托”呢?笔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钢琴演奏能力,是指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和最终应达到的自弹自唱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通过钢琴进行声乐谱的视奏,并伴随琴声唱出具有准确音准和节奏的歌声,这样的歌声不仅悦人而且娱己,还能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使学生学习新作品的效率大大提高。可见绝不可轻视对声乐专业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

2.培养自弹自唱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练声质量

“声乐小课”是学习声乐技术理论和声乐技巧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对于学声乐的学生来说,仅靠一周一两次的声乐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时,自弹自唱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显现出优势,他们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练习的练声曲和歌曲通过自弹自唱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而对于一些声乐技术难点,也可通过自弹自唱的方式不断摸索并加以解决。同时,对于发现的新问题,也可与声乐教师进行交流,探求解决之途径。由此可见,学生具有了自弹自唱能力,就可以将声乐课中教师弹琴与学生跟唱合二为一,变为学生自弹自唱。从而,解决了学生离开教师就“找不到感觉”和课后无法练习声乐作品的问题,可使学生声乐学习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3.培养自弹自唱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演唱个性

在声乐学习中,“模仿”是声乐初级学习阶段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模仿声乐教师的歌唱状态,模仿某位歌唱家的演唱方法等。这种方法的优势就在于有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模仿对象,使学生容易获得外在的技能表现。但是艺术的最大魅力是创造而不是复制,模仿只是学习声乐的一种初级手段,如果将模仿当作主要的或唯一的学习方法,那“模仿”就会逐渐成为“抹杀”声乐学生艺术才华的“罪魁祸首”,声乐教学最终也会沦为“削足适履”的“模仿秀”式的技术培训。为了能规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一味地模仿、一旦离开了音像资料和声乐教师等模仿对象就会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自弹自唱的能力。自弹自唱不仅让学生能独自浏览新作品,而且能让学生独自修习和进行二度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演唱个性〔1〕。

4.培养自弹自唱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自弹自唱能力弱的学生,在分析声乐正谱时常常只关注声乐部分的旋律线,而忽略了钢琴伴奏部分,于是,在背谱时不记前奏、间奏和伴奏织体,演唱中自然会漏洞百出。另外,还有的学生只能视唱简谱,不能进行声乐正谱的阅读。由于无法理解声乐正谱所展现的声乐旋律线与钢琴伴奏部分所共同构筑的多声部音乐结构,他们的演唱必然会缺乏艺术的深度。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弹自唱能力,在分析声乐谱时就可以视奏钢琴伴奏谱,从而明确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部分的和声对位等结构关系,为演唱的二度创作提供依据。

其一,在前奏和间奏之后的演唱进入点的艺术处理上,首先要看前奏、间奏的织体是怎样进行的〔2〕。一般来说,如果前奏、间奏进入演唱部分的织体“空间”较宽广,和声层次较丰富,力度较强,以柱式和弦为主,那么,演唱进入时的起音大都音量偏强、色彩偏浓;如果前奏、间奏进入演唱部分的织体层次较薄,以分解和弦为主,其衔接的唱段起音多为弱起,一般以柔美居多。

其二,在处理演唱部分的表现方式时,也可以通过自弹自唱的方式,深入分析伴奏织体和声乐旋律之间的呼应关系,从而提炼出演唱的最佳表现方法。比如,柱式和弦伴奏时,演唱多铿锵有力,强弱分明〔2〕;分解和弦伴奏时,演唱多为气韵连贯,行云流水;在长音处理上,如果伴奏织体是上行支撑,大都为渐强处理,反之亦然;如果伴奏出现了“留白”,这就为演唱提供了二度创作的空间,演唱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情感诉求和艺术趣味进行相对灵活的艺术表达。此外,还有“紧打慢唱”的处理,声乐旋律与伴奏的复调化处理,根据伴奏谱中不同的“节奏型”判断出作品的演唱风格等等,这些都需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在分析声乐正谱中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学生要提高自弹自唱能力,不仅要提高演奏技巧,还应学习好和声、曲式、复调等相关基础知识〔3〕。可以说,自弹自唱能力是一种集合了各种音乐知识和弹、唱技能的综合能力。

5.培养自弹自唱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目前,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从以往的较为单一的专门化取向逐渐转变为亟需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比如,音乐专业团体更欢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表演人才;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招聘文体干事时更需要能弹会唱的多面手;学校则需要声乐与器乐表演能力兼备的音乐师资等等。

如果按照传统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强调“术业有专攻”的专门化训练,学生虽然专业性较强,但艺术技能单一,就业口径狭窄。而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则可以成为其就业的“杀手锏”,在声乐水平处在同等层面时,学生的这种能力将会使其在众多的求职者中技压群雄,脱颖而出。

二、自弹自唱教学在声乐与钢琴技能课中的实践

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和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在单纯的声乐与钢琴技能课中加入自弹自唱的训练。

1.声乐技能课中自弹自唱的教学实践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基本延续着单纯的以声音训练和歌曲演唱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很少涉及自弹自唱的教学。为了培养声乐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笔者尝试在声乐课中加入自弹自唱的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练声环节中,除了教师弹伴奏、学生练声外,还要给学生一两组练声曲让其自弹自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歌唱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演唱环节,对于新作品或难度较大的作品,只要求学生练习时能弹出单音旋律就可以了,重点还是在唱上。但对于学生熟练的作品或难度较小的作品,就应该要求学生在自弹自唱时将钢琴伴奏谱相对完整地弹奏出来。由于教师不用弹伴奏了,就可以有时间更加集中精力去辨析学生的演唱,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声乐的教学效果更佳〔4〕。最后可以通过教师弹伴奏、学生演唱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演唱完整性及表现力,一堂师生互动的声乐技能课就这样饱满而高效地完成了。

在自弹自唱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钢琴基础不同的声乐学生采取不同的弹唱教学方法。对于钢琴水平低的学生,只要求其在自弹自唱时右手按照歌谱弹出单音旋律,左手配一些简单的和弦和伴奏音型就可以了,不必按照声乐伴奏谱进行弹奏,只要基本能保证与演唱配合就算达到了训练效果。而对于钢琴水平较高的声乐学生,就必须要求其在弹唱中将歌谱中的前奏、间奏和尾奏按照钢琴伴奏谱弹奏,演唱部分的伴奏则可相对即兴一些,以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

在学生顺利完成一首新作品的演唱后,应要求学生能够将歌曲伴奏谱完整地弹奏出来,使自弹自唱达到完美的结合,甚至可以让学生登台演出,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弹自唱”,使“自弹自唱”成为专业声乐表演的一种新形式。

2.钢琴技能课中自弹自唱的教学实践

传统的钢琴教学一般以钢琴练习曲与乐曲作为教学重点,还从未加入自弹自唱的教学环节。

那么,怎样在钢琴教学中加入自弹自唱的教学环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曲目的选择上进行改革。教师布置给声乐学生的每组曲目中必须含有声乐作品的伴奏谱内容,要求学生既能为其他学生演唱该声乐作品进行伴奏,还要能够完成自弹自唱的教学要求。

当然,由于钢琴课与声乐课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其针对自弹自唱的教学要求亦有差异。声乐课的自弹自唱教学更多注重学生的演唱,对于伴奏部分要求不高,只要能完整地达到伴奏目的就可以了。但在钢琴课中进行的自弹自唱教学,就应该更加突出学生的伴奏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伴奏谱流畅完整地演奏,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有力地支撑和烘托声乐演唱。对于学生自弹自唱的演唱部分,可以不必计较技巧的优劣,只要保证音准、节奏不出偏差,能够不停顿地演唱下来就算是达到了训练效果。

笔者强调的是声乐课教学应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基础薄弱、钢琴演奏能力弱的学生,只要他们达到一般教学要求就算过关;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声乐学生,这两门课都应该提高教学要求。此外,声乐与钢琴课的作业布置最好是同步,即声乐课的演唱作品也是钢琴课的伴奏作品,使声乐学生在同一首声乐作品中同时提升演唱和演奏能力,以便及早获得弹唱俱佳的自弹自唱能力。

三、“自弹自唱”教学模式的建构

声乐学习,不仅仅是拜一位好的声乐教师就可以一劳永逸,还需要“苦干”加“巧干”的持续钻研和磨炼,而自弹自唱能力就是声乐学习中的“巧干”。但是,要想获得这种“巧干”的能力,不是单纯的技能课可以做到的,是需要整合多方面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明确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构建一套自弹自唱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教学目的。

所谓自弹自唱教学模式是建立在音乐各学科相互交融和渗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之上的,它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自我封闭的模式,打通了声乐教学与钢琴教学以及其他音乐理论、技能课的教学壁垒,使学生的各项艺术技能得到有效地整合,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声乐人才(见图1)〔5〕。

图1 “自弹自唱”教学模式

图1显示,该模式是以提高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声乐课、钢琴课、钢琴伴奏课以及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课程相互配合教学为实施途径,以自弹自唱表演与技能竞赛为教学质量评估方式,以自弹自唱教学团队为教学研究平台的综合教学创新模式。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加大钢琴教学的比重并设置“钢琴弹唱”课程

教学培养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指导本专业组织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的基础文件。因此,提高声乐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的首要工作就是修改声乐专业的培养计划。目前,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一般只开设两年的钢琴课,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建议在培养计划中将钢琴课改为开设三年以上,使钢琴教学成为声乐学习的强有力的支撑。

在加大钢琴课教学比重的同时,还应为声乐专业设置“钢琴弹唱”课程。已经开设了“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学校,可将两门课合并为“钢琴伴奏与弹唱”课,或是含有自弹自唱教学环节的“钢琴伴奏”课。此课程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还能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高自弹自唱水平。同时,此课程还应与声乐课相配合,使学生目前所学唱的声乐作品也成为该生弹唱的曲目,让声乐学习与弹唱训练同步进行。

2.在作品分析课程中增加声乐作品的谱例

在提高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尤其是钢琴伴奏谱的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往的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课程中很少以声乐作品为分析谱例,所以学生在实际的声乐作品分析中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了能针对声乐学生有的放矢地教学,可以多选择一些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如在布置作业时,亦可与该生正在演唱或正在进行自弹自唱练习的声乐作品同步,即演唱或自弹自唱的声乐作品也是作品分析的作业,这样可从理论课与技能课两个方面共同指导提高声乐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在舞台实践方面增加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

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多在流行音乐会或演唱会中出现,而在传统的音乐会中难得一见。为了提高学生自弹自唱的学习动力,音乐专业举办的音乐会中不妨也增加一些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使表演更加个性化、即兴化,给表演者以二度创作空间,让表演者有机会抒发真实的情感,以提高其艺术感染力。

4.通过音乐技能比赛提高学生自弹自唱的表演水平

为了检验和强化声乐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音乐专业可以定期举办学生的自弹自唱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也可以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音乐技能大赛,使参赛学生发现那些获奖选手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弹自唱能力,其声乐单项、钢琴演奏单项、伴奏单项,甚至音乐理论知识单项都比较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照获奖选手,查找自己的不足,进而提高表演水平。

5.组建“自弹自唱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团队”

可将不同音乐学科的教师组成“自弹自唱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可以分为若干教学小组,进行分组实践,以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训练方法;授课可以采取小课、小组课、表演实践课为主的形式,还可利用观摩交流、教学实况录音、录像等手段;以综合技能训练为内容,通过声乐谱视唱、声乐主旋律视奏、伴奏谱视奏、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伴奏编配、声乐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

总之,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跟着教师的琴声一遍又一遍地练声、演唱,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遇到一位严厉的声乐教师,学生更是谨小慎微。但如果声乐教师尝试让学生自弹自唱,那么艺术的缰绳就掌握在了学生的手里,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任意驰骋。虽然自弹自唱能力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能,但只要训练得法,一定会学有所成。另外,通过自弹自唱教学的开展,有效地整合了各类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实力,并能够使声乐与钢琴等多门音乐课程彼此呼应、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同一声乐作品的学习中掌握多门音乐知识与技能,从而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共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嘉幸,杨燕宜,孙 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177.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88-211,215-251.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03-130.

篇10

一、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声乐理论教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面对声乐教学的集体课教学改革,学院未经过重新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也未重新整理和改编相应的声乐教材,只是在上课形式上进行了调整,教材也是各取所需。

二、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化,招生数扩大,原有的“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育,因此声乐教学在原来单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改变了授课方式,但学生声乐考试形式、评价方式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没有看到集体课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方位性,课堂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从期中、期末检查中可以看出,集体课学生的独唱能力明显不足,集体课学生歌唱的曲目重复率较大。原因很简单,集体课声乐演唱技巧的个别指导时间不够,大课形式小课上,曲目量相对减少,这种情况是教师无法改变的,因此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缺乏固定的声乐集体课师资队伍

学院担任声乐集体课的教师不固定,每一学期根据课时临时调整,课时量少的教师担任集体课。许多教师对于集体课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在课堂上很少讲解理论,有的甚至大课形式小课上,逐个辅导,声乐集体课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的声乐歌唱示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发声理论、训练声音,还要传授声乐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声乐教学理论实践。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成立教研室。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不断地改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使声乐集体课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为了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集体课声乐教师经过教研室讨论,提出问题:声乐集体课应该以什么理论为指导?以什么理论为依据?如何进行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形式、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是声乐教学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充分吸取教师的合理意见,最后确定对声乐教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试点,在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教学条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改革模式的完善和顺利进行。结合声乐集体课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手段,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相应的教材。

将个别教学形式变成集体教学形式,在教材上进行了相应的选择,采用自编教材,其内容重点分为三大部分:声乐基本理论指导、声乐基础训练法、声乐教学法。在一、二年级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以声乐基础理论为重点,结合声乐演唱实践与声乐教育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化、理论化、概念化,扎实地打好声乐理论基础,保障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质量,对三、四年级的声乐个别课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成立声乐集体课教研室。

由于集体课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经验不足,学院的声乐集体课由指定的几位声乐教师担任,没有固定的集体课教师队伍,集体课的教学、教研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固定的声乐集体课教师队伍的成立即声乐集体课教研室,对一、二年级声乐辅修学生开设集体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课试点,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非常必要。教师集体选编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第三,改变集体课考试、评价方式。

教师授课有学期教学计划和授课教案,同时建立声乐集体课教学习题库、试题库。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的形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考试形式、评价方法也应从简单的声乐演唱改变为理论笔试和声乐演唱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期中考试以声乐演唱的形式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期末以笔试的形式参加声乐基础理论考试,学年成绩的分数比例由教研室讨论确定。

经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模式试点的实行,声乐集体课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声乐理论研究水平,用科学的声乐理论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使歌曲歌唱技巧的内容逐步由理论上升到具体实践,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易秀华.从《音乐课程标准》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