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哲学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基础;美学;关系

前言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来主张从实践哲学中探求美,寻找美的本质。而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则克服了以前传统美学的种种遗漏,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新发展。

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包括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对文学艺术的论断是整个学说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文艺现象。文艺理论的出现是文艺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的实践哲学,是哲学的核心所在。离开人的实践没法谈哲学,也没法谈真、善、美。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人的本质就无法寻找美的本质。因此,自觉地把美学奠基在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主体实践对客体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寻找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哲学的重大发现和核心观点。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之上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认识论美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哲学基础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放映。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社会意识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政治,法律,伦理,哲学,宗教思想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反映社会存在,并通过各自的特点影响社会。社会意识还包括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社会心理学。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差异包括一致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应提倡自由讨论,百家争鸣,调动科学文化工作中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发展正确的东西,克服错误的东西,迅速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

2.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

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凝聚和意志结构的构建。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观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看,哲学基础和美学的关系。审美认识始终不脱离感性形象,始终包含中情感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情感体验性的特殊认识。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著名的主题特具实力,使人们的“命运敲门”的协会,建立强烈的反映、心灵的震撼,与巨大的社会变化对每个人造成心跳的感觉,在心理运动幅度有同构的经验,使命运主题与社会动荡的联系。我们谈论美学和艺术,往往会隔靴搔痒,我们谈谈艺术不谈社会,将失去一切。因此,审美和社会关系,更换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众所周知,每个人对美的感知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些人认为美,但有些人认为是不美的,甚至在同一个人,他的审美观的过程中,生活会改变,以前认为是美的,后来会觉得原先认为美是错的,甚至后来所说的美。美是人的主观反映,是一个概念,任何想法是以社会活动为基础形成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思想。

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丝毫不逊色于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对这种“精神力量”的根据说话不同,唯物史观认为归根到底,“精神力量”来自一定的物质根源,而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个“根源”。文学与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促进劳动的思想和语言的发展,使完美的艺术的可能实现。这也是解释了花能引起美感的根源不在花的身上,花的文化意味完全是由欣赏花的人的审美欲求来提供的。

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不可能带来任何直接物质利益,但审美活动也绝不是人性中华而不实的虚荣心表现的,原始人的协同工作与劳动节奏,形成原始的音乐和诗歌。审美正是对优质人性的向往和感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以至于人类通过某种对象直接和间接地来欣赏自身、感受自己优秀的质,就不言而喻地成为引领人类及其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意义重大的行为。

只有在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3.哲学基础对美学的作用

在美学研究史上做出了贡献。艺术的生产和人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分不开的。在原始社会的大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艺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艺术逐渐成为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而社会活动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各种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美学基础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相辅相成而逐渐形成的!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有两位重要的奠基人:唯心主义的代表伯拉图,唯物主义的代表亚里斯多德,虽然说他们是哲学家,但是美学的最开始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只有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才能调动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且只有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社会主义的文艺才能繁荣发展。

黑格尔,康得,叔本华、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沿着他们的思想延续的,西方的美学基础应该是整个的西方哲学思想,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那两位大哲学思想启蒙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美学的发展和哲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客观的现实世界而非在它背后还有一个产生和决定现实世界的世界,物质存在的优先性是作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最终根据和来源,对整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哲学基础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研究视野,艺术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每一时代都有一些好的艺术作品并不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消逝,这些作品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成为宝贵的艺术遗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的。这些对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亮,陈刚;试析葛兰西的全球治理思想[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实质与思想渊源——对一种反批评意见的初步回答[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篇2

“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就已经有关于这方面争论。而笔者通过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其背后的现象学哲学基础的研究,认为一些科学家之所以在对待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上各执一端,主要是因为他们所秉承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即把人工智能看成一种具有独立思维的客观实体,进而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将人类变成其发展的客体。而对于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一直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和现象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现象学及其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

主客二元思维方式是起源于笛卡尔的西方近代哲学观念,这种观点主张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进而来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审视能力。应该说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对于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高歌猛进的背后掩盖不了这种思维方式背后的根本性矛盾。

从哲学根基上讲,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方式在本体论上表现为二元论,在真理观上表现为符合论,这本身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证明主体对于客体认知的合法性。正如胡塞尔所说,这种二元论和符合论的思维无论如何解决不了所谓的客观感觉材料和主观意识的沟通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其实是它混淆了意识活动的对象。在胡塞尔看来,意识活动的对象并不是那个超越与意识之外的所谓“客观实在对象”,而是内在于意识的,被实项和质料充盈着并且时刻被意向性意指的一种意向的对象,而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个意向对象并非超越于意识的,而是一种意向性活动之中,由意向性描述所建构出的意向性本质结构的属性的集合。在这个认知模型中,我们发现,虽然有意向主体和意向对象,但是他们共处于一个意向性活动的行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是跳出了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第一步,即在认识过程中承认了一种“共在域”的存在。

而对于这种“共在域”,海德格尔的论述就更加有说服力。首先,对于人和事物的打交道,海德格尔有一种“上手状态”理论,即用具所具有的一种为人所操作的良性互动状态,而这种“上手状态”对于人和用具之间的关系协调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1)它意味着用具一定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严格地说,从没有一件用具这样的东西‘存在’。属于用具的存在意向总是一个用具的整体。[1]80

2)用具在和人进入操作场域的时候用具本身是不被意识到的。“切近之‘物’特有的自明的‘自在’是在那种使用着它们却不曾明确注意它们的操劳中来照面的。”[1]87

而海德格尔用一种“烦”的理论为这种用具在行为场中的一种不被注意做出了解释:即人要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于自身行为在时间进程中的缺乏,窘迫和不适应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一种“操心”的状态和生存的一种压力感。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现象学的反主客二元思维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和外在世界的交互行为的考察上,其关注于具体的意识,目的,和操作行为在一个具体行为场域中的发生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所谓原有观念中的主体意识和客观实在的东西都参与了这个结构的发生和延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近代哲学主客二元思维方式的限制。

2 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背后的现象学思维

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和现象学不谋而合的地方则是它们对于传统西方的线性的,逻辑的理性思维方式的批判。正如麦克卢汉所说“西方人头脑接受的训练是从A到Z,而不是从Z到A。这个头脑正在逐渐退化,越来越迷糊,它完全靠视觉原理(即逻辑)工作;……到了电气时代……视觉和理性统治的时代从此终结”[2]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麦克卢汉的研究方法不是一种由原理来推出方法的西方应用科学思维,而是恰恰相反,要回过头看来考察一切技术和艺术发生的本源性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排除所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彻头彻尾地对于眼前的现象进行考察。这实际上就和现象学的一种“先验还原”的思维不谋而合,它要求我们要仅仅从当下的绝对被给予出发,来解决事物的依据和基础问题。而另一方面麦克卢汉在此排除的是两种媒介研究倾向:即追求精确的经验主义和追求社会批判功能的欧陆哲学,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等。而之所以要悬置他们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对于媒介本质的把握不能像传统的理性主义那样或者通过精确的测量,或者通过严密的逻辑,而是通过直观。这其实就和现象学的另一种方法“本质直观”不谋而合,它要求在无前提性的意识里面确切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所以我们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学有着深深的现象学烙印,而最能体现出麦克卢汉的反主客二元思维的便是他的“媒介延伸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媒介互动论。媒介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其本身和人处于一种统合的状态。人们通过延伸自己的感官能力,来使得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媒介的样态反过来会对人自身的行为和人类的社会组织产生一定变化。麦克卢汉以电力技术的发展为例:“在机械化时代,我们实现了自身的空间延伸。如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已在全球范围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了时空差别。”[3]

2)自我截除理论。自我截除在麦克卢汉眼里是人的任何延伸都必然造成的结果。“人体在无法探查或避免刺激的根源时,就诉诸于自我截除的力量或策略。”[4]58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自我截除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因适应外在系统所产生的强烈的身体压力的手段。而人们对于截除的一部分是感到麻木的,无意识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正是刺激的压力所造成的自我截除或延伸。作为一种抗自己的机制,他的形象产生泛化,难以觉察的麻木或震撼。自我截除不容许自我认识。”[4]59

联系我们上节讲到的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我们发现,自我截除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上手状态”而使得人自身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自我截除后的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由人和用具组成的大主体。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深受现象学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他们的基本的观点都是反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

3 “人工智能”主客二元思维倾向

现阶段,科学界会按照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问题,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所谓弱人工智能,即是“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能通过建立工作模型来测试这些理论,……他们并不认为机器本身能够思考、具有感情和意识。因此,对于弱人工智能来说,模型只是帮助理解思维的工具。”[5]所以很多人并不认为弱人工智能会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威胁。

但是问题出在强人工智能身上,持强人工智能观点的科学家认为强人工智能应该和人类一样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且具有创造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强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它会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进而将人类变成其自我发展和进化的工具。一些科学家甚至还认为,人类根本无法遏制这种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且它将是现阶段所有弱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和人工智能最终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

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些观点是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弱人工智能还是强人工智能根本的目标都是建立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客观实在体,都是实现“机器也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只是弱人工智能者认为机器能够部分做到这一点,强人工智能则认为机器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甚至很多行为主义科学家还不满足于机器仅仅是思考,而是和人一样拥有社交,协作甚至是共生等更加广泛意义上的

独立。

所以,基于这种思维,所以很多科学家才会产生“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即所谓谁才是主体的问题,进而才会产生“人工智能”这样的将人工智能和人极端对立的命题。

4 对于人工智能概念理解与发展的新思路

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做一个论证,即这种像科学家所想的完全由人的技术打造,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工智能存在的可能性问题,笔者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学及其现象学基础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类试图通过纯粹技术打造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行为体在根本上是不可行的。

1)现象学证明:基于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理论,人类之所以将技术和人自身打造成一种整体,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避免一种由于和完全独立和陌生的“他者”而产生的“烦心”和“操劳”,即一种缺乏,窘迫和不适应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一种“操心”的状态和生存的一种压力感。而如果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具有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工智能行为体的出现,不但没有减少这种压力感,反而增加了人的这种打交道的压力感,所以人和这种人工智能行为体的打交道必然会有不适感,所以这种技术的市场化一定会遭到抵制。

2)麦克卢汉媒介学证明:根据自我截除理论,人和工具的最佳关系就是人不会意识到工具的存在,进而避免一种因强刺激所引起的压力,但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虽然会导致人们在应对自然和机械问题的压力会减少,但是同时,人和人工智能,任何人的社交信息的压力会增加,所以此消彼长,人的根本压力综合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其次,根据自我截除理论,人的进化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在于人的进化不是依靠对自己身体的加强,而是通过延伸身体,避免强制身体而使得身体受到压力进而获得一种大脑的轻松的环境,进而使得信息在脑中进行复合,产生创造。而根据这种推论,人工智能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要替人类做很多机械的工作,比如大量重复和复杂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史不可能自己通过自我解除来减少压力,激发自身内部的创造性的。

所以,基于以上论证,那种试图通过纯粹技术打造一种独立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而存在,并具有自身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行为体的做法,无论是在和人的关系的角度还是其自身的发展创造力的角度都是不可行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整体,它的终极发展不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集合人脑智能,工具和技术智能,社会智能等多种交互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行为和操作状态。它的本质是在于通过对于人身体的延伸,连接和杂糅,使得个人的能力能够在庞大的延伸和连接交互网络中能够:

1)最有效的进行任何的操作。

2)最大化提升人的操作体验感。

3)最大化减轻人们通过外感官应对强刺激的压力,让人们更加专注于创造。

篇3

[关键词] 焦点解决模式;脑出血;生活质量;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b)-01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lution-focused mode nursing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1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99 cases) and the solution-focused group (99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self care ability score, SAS score, SDS scor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nursing, the scores of self care ability, quality of life, SAS and S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self 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but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self 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solution-focused mode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hile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significant lower (P < 0.05). Conclusion The solution-focused mod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relie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mode; Cerebral hemorrhage; Living quality; Anxiety; Depression

脑出血是指因非外伤引起的脑实质出血,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具有病症急迫、病情严重、进展快速、并发症多等特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1-2]。脑出血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变化,降低了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焦点解决模式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出现的一种护理模式,其核心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主张使用正向、朝向目标、朝向未来解决问题的观点来改变患者的不良现状[1]。本研究选取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以下简称“我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198例脑出血患者,探讨焦点解决模式对其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19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4]。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99例,男65例,女34例;年龄36~68岁,平均(46.20±11.75)岁;出血部位:基底节35例,脑室24例,脑叶19例,小脑11例,脑干10例;出血量为(43.50±1.58)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45±10.58)分;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7 h,平均(3.55±1.45)h。焦点解决模式组99例,男68例,女31例;年龄37~69岁,平均(46.50±11.20)岁;出血部位:基底节33例,脑室25例,脑叶20例,小脑10例,脑干11例;出血量为(43.65±1.98)m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15±11.20)分;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9 h,平均(3.85±1.65)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为首次发病;②行颅脑CT或者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出血;③入院48 h后神志清醒;④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肝、肾脏系统疾病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颅内感染患者;④意识不清,不能完成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常规护理组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意识状态,观察瞳孔变化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状态,注意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注意临床服药规律性。①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让其多进行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护理和评价。让患者自己拟定目标,通过自身的认知领悟,提高患者对于脑出血病情的认知,调动患者的心理资源和正能量,促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配合康复训练和临床治疗上。对于过于担忧康复进程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做好健康宣教,安抚好不良情绪,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②社会支持:召集相似病情患者进行病情讨论,护理人员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协调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其焦虑、孤独感,类似病情患者可进行比较,提高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③做好康复指导:让患者每天主动进行康复训,包括关节、肢体的主动活动,有能力的条件下进行的更换,做好床上肢体的摆放,加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生理功能的锻炼。

1.3.2 焦点解决模式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医疗护理小组采取焦点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干预。首先成立5人的焦点解决模式干预小组,均通过康复知识和焦点解决模式培训并考核合格。护理过程共包含描述问题、构建具体可行的目标、探查例外、给予反馈、评价进步五个步骤。①描述问题:在患者入院第1天详细了解患者的资料,并向患者及其家属描述其在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患者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此增强患者恢复的信心。②构建具体可行的目标: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状况、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康复的需求以及对于恢复的期望,并与患者及其家属一起设立康复目标。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指导,并制订详细的运动方案,同时争取患者家属配合执行。③探查问题并解决:总结并与患者分享以往康复成功的体验,对康复后功能的改善以及病情的好转进行假想,以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恢复信心。该过程中护理小组需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创造积极可行的交流方式,如讲座等,加强患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分享康复过程中的心得。④实施反馈:探讨目前阶段的康复目标进展情况,总结患者的优势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并以称赞和表扬的方式反馈患者,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向预设的康复目标努力。如果患者的康复效果不理想,可以鼓励患者不要气妥,适当改变并尝试新的行动,并予以支持,增强其信心,向康复目标努力。⑤评价进步:对于患者预后的总体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并设定新的康复目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症状体征等,并以“刻度化”的方式向患者提问。另外,通过非量化指标对患者的整体状态进行评价,细化康复目标,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患者的进步,促进其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1.4 观察指标

所有调查量表均在患者入院后第1天(护理前)及入院后3个月(护理后)进行评价,调查量表均由患者亲自填写。

1.4.1 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5],利用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量表评价脑出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情况,主要包括脑出血相关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康复知识水平4个方面,每项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4.2 心理状况评价 ①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价患者抑郁情况,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8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6]评价患者焦虑情况,采用4级评分,根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

1.4.3 生活质量评价 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7],主要观察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各项目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且焦点解决模式组提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焦点解决模式组降低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脑出血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且焦点解决模式组提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3 讨论

焦点解决模式是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的一种心理干预模式,由最初的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发展成为护理康复领域的一种常用方法[8-9]。焦点解决模式应用的核心之一是充分尊重个体、相信自身的资源和潜能,这也是该方法与传统问题解决模式的一大区别[10]。传统的康复护理模式往往注重向患者灌输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的知识,而容易忽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往往缺乏具体行动而收效甚微。焦点解决模式则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弥补了传统康复护理的不足之处,充分提升患者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挖掘患者自身的能动性,提升患者的参与度,容易被患者接受[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常规护理组和焦点解决模式组脑出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项目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脑出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项目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以往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7-18],说明两组脑出血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本研究显示,护理后焦点解决模式组脑出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各项目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焦点解决模式在改善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方面优于常规护理。焦点解决模式以鼓励性语言作为载体,帮助患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建立起最终适合患者自身的护理方法,进而提高康复效果[19-22]。焦点解决模式的核心是所设定的治疗目标由患者自己选择,并且患者拥有改变资源的权利,护理人员持尊重、合作的态度,向着属于患者自定目标的方向前进。由于脑出血严重的患者往往伴有较严重的意识障碍和精神障碍,通过语言难以与之沟通,这给焦点解决模式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中此类患者均排除在外,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性之一。另外,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工作节奏普遍较快,而焦点解决模式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提示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的培训,同时合理分配时间,以避免降低焦点解决模式实施的质量。

综上所述,焦点解决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英兰,杨胜甫.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对青光眼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5,14(6):24-27.

[2] 段笑那,刘学文.焦点解决疗法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4):3889-3891.

[3] 叶丽萍,叶碎林,梁燕飞.护理路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77-79.

[4]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郭丽娜,刘遥郭启云,等.中文版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8):1009-1013.

[6]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7] 李鲁,王红妹,沈毅,等.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8] 杨晓梅,刘凌,唐金凤,等.应用焦点解决模式于老年COPD合并抑郁患者的成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 31(12):2217-2219.

[9] 廖震华,王文强,丁丽君,等.抑郁症共病焦虑障碍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5):552-555.

[10] 罗春,付益,黎开谷.康复治疗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术后重型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412-2414.

[11] 邓永莲,陈宗宁.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11):1453-1454,1509

[12] 刘红梅.Orem自理理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0):3063-3064.

[13] 胡晓琳,游桂英,李继平.社区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6):1523-1525.

[14] 叶惠娟.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疾病杂志,2014,17(15):48-50.

[15] 徐春霞,任桂荣,梅彤林,等.心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J].河北医学,2015,21(9):1420-1423.

[16] 宋玉慧,何冰娟,高欣,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3, 30(9):1704-1706.

[17] 刘美.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131-133.

[18] 邹宏文,阳艳萍,张书平.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出血后忧郁状态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3):225-227.

[19] 蔡群,何秀云,傅武平.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84-585.

[20] 王艳芳,祝秀玲.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23-124,132.

[21] Lovato N,Gradisar M. A meta-analysis and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an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J]. Sleep Med Rev,2014,18(6):521-529.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文科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78-01

从教多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农村高中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实在是太差了,特别是文科学生。数学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个大难题,有些同学甚至“谈数学色变”。文科班的数学可以说是教师出尽了力,学生考不出好的成绩,教师费劲心思,学生三年毕业后大脑几乎空白,其实只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文科生一样可以学好数学并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分数,下面浅谈几点:

一、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方法的掌握

文科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差,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是学生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灵活应运基础知识的能力等。因此,要提高学校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文科生数学能力差,还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方法与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文科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文科生要学好数学,要掌握基础知识必须要加强记忆。熟练记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性质,公理等以及推导过程。

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与启发很重要,学生也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合理制定出有效的学习流程,改进学习方法。学好高中数学,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时间。二是课前自习,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预习过程不能走过场,要在脑海里多形成几个问号。三是认真听讲,上课的时候,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力争在课内把这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记录下来并记住,学习必能有所突破。四是认真复习,及时总结。通过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识,尽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合理巧妙的方法,让知识变的简单。数学知识计算繁琐、几何图形复杂多变都是导致学生怕学数学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化繁为简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其更加通俗易懂。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低起点,抓基础多练习

文科生数学学习的起点要“低”,怎样才算低起点呢?一方面,以课本例题为起点;另一方面,以课本练(习)题为起点,高考的内容是以课本为“源”。也可以以中(低)档题的练习为起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课堂上密切留意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只管自己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讲得浅显易懂,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多练习,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听得懂,基本习题会做,他们的自信心就容易建立了。

四、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

五、培养数学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文科生一般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哲学理论知识丰厚,而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例如,数学思维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有其对立面,并且两者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补充,如直觉与逻辑,发散与定向、宏观与微观、顺向与逆向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在一种方法受阻的情况下自觉地转向与其对立的另一种方法,或许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科教学中,比如,在一些数列问题中,求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的方法,除了演绎推理外,还可用归纳推理。应该说,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心态

篇5

关键词: 复习策略 知识网络 课堂模式 注意问题

2009年江苏高考是新课标改革以来将要进行的第二次考试,它是检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对中学教学的又一次挑战。面对高考的新形势,我们高三政治教师要瞄准目标、谋划策略、改变方法,以取得好的复习效果。现将我校的复习策略作具体介绍:

一、点线成面,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使得考生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意味着谁丢掉基础知识,谁就会丢掉高考。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生命力,最基础的知识最具有迁移力。所以,学生必须牢记基础知识,重视对其归纳、整理,注意点线面结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1.点――对考点的把握、落实。

所谓“点”即知识点,指的是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高考试题再精巧多变,也不会离开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分析,所以在复习中回归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复习过程要全面落实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点,不可随意取舍。

对知识点的掌握要精,要透,要烂熟于胸,随“点”随到,不能浮于水面,蜻蜓点水,或含含糊糊,表述不清。要经常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概念需要区分清楚。

2.线――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所谓线即知识线,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一起所形成的基本线索。通过知识线,可以弄清前后知识点的内在逻辑联系,更好地理解、掌握同类问题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哲学中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的联系是:联系构成发展,联系的内容是矛盾,矛盾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样的内容需要让学生理解。

3.面――知识点的向外辐射。

所谓面,就是知识面,是由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向外辐射,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整体。

知识面的形成,关键是要“宽”。从纵向来看,要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复习时要“上引下联、左顾右盼”,达到由点到线,进而构成知识面的复习效果。如哲学中,由“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点联想到“尊重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从横向上看,要注重学科内综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复习《经济生活》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可与政治生活“国家职能”联系起来,从而互动强化,既拓宽思维,又提高复习效率。

二、贯彻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时政热点与基础知识相结合。这两个结合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始终,且在不同阶段,有主次之分,才能在复习中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取得整体复习的最优化。

1.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相结合。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夯实基础和提高能力为主。夯实基础、砸牢知识点是提高各种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提高能力则是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升华和目的,也是应用知识的体现。因此,要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知识的学习,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构建知识网络,无论考查哪一知识点,都能运用自如、无一遗漏。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辅以典型高考题和综合探究题的训练,要老题新做、熟题生做,加强学科内的综合,树立开放、民主、答案多元的观念,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各种答案,培养和提高发散性思维和自主渗透能力,克服政治课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死灌教材的弊端,注意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

2.时政热点和基础知识相结合。

政治高考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主体,以热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中心,使试题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为此,学生要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关注具有时代特点和江苏特色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现实与政治的联系,抓住时政热点和重点知识的交汇点,突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三、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是我们政治复习的主阵地,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学生复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黄金时间,其效果是课后一小时也不能比的。要达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构建和谐、探究式的课堂,多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把“读、问、议、讲、练”有机结合。为此,我校构建了“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复习模式。

1.先学。

“先学”,即先复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针对考试说明的考点,逐一落实,不遗漏任何知识要点。基础知识的复习、落实是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基础、前提,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

2.后讲。

“后讲”是指在学生已复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在联结的交汇点,这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消化的。需要老师适时、适度地加以讲解、点拨,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老师在讲解时,必须精讲,发挥主导作用,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包办分析,不能灌输结论,而是应指出具体问题,帮学生理清思路,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真本领,做到授之以渔。

3.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训练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本课考点,精选高考题或模拟题,讲练结合。通过训练,让学生能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训练时,老师可以向外延伸,拓宽相关的知识,或进行变式的训练,由“知识点”向外辐射,从而形成知识面及立体网络,避免肤浅的就题论题、简单提问、虚假互动、灌输结论等不当的做法,要深入挖掘,深入思考,以

调动学生的真思维。

四、后期复习注意的两个问题

1.精讲与精练。

后期复习中的学习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倾向,在课堂上加以指导。这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切忌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讲解专题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帮助学生储备一些政治术语和政策语言。联系生活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现行政策。

2.引导学生复习。

首先,强调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并梳理考点,切忌死记硬背。

篇6

关键词: 哲学方法 高三文综政治 “四个原则”

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为我们提供的普遍原理和一般方法,用好它来指导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是必要的、科学的、创新的、行之高效的。下面我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把握好“基础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这一哲学方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实际即基础,基础即实际。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基础性原则”,必须明确考试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提高复习效率。以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第24题为例:

图7描述的是某品牌奶粉的需求曲线由D1左移到D2。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摇)。

A.该奶粉生产商供应减少

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

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本道高考题考查“价格变动与需求曲线的变化”、“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对这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完全符合《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要求。据此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高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教材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的重点。考试,题在书外,而答案在书内,组织答案要应用课本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学好政治至关重要,对考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次,高考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关键,它要求我们打破教材的章节,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梳理、筛选和归纳总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考生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也是考生感到最困难的最棘手的问题,这就要求平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并把社会热点、生活实际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

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考试制度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考试,创新复习方法,改进学法,研究考法,把握和落实好“基础性原则”,有效组织复习,提高政治复习效率。

二、重视意识能动作用,要求把握好“计划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重视意识能动作用。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计划性原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必须认真制订个人的和落实备课组的备考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考的复习来说,计划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复习计划作为整个复习过程的风向标,所有的复习活动都要按照它的安排来进行,所以它的内容一定要全面、细致、科学,以统筹全局。以2011届高考备考第三阶段备课组复习计划(作者按:“日、周计划”略)为例,我们制订了如下计划。

在这个阶段计划的导向下,备课组又具体制订了周计划和日计划,同时备课组要求各科任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层次班组制订教师个人的分班组阶段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如此整个高考备考复习完全按计划进行,有条不紊。

2.指导考生制订和实施个人的备考复习计划

教师在对考生的复习计划进行指导时,有关计划的内容方面需要考查其是否包含了学习目标(要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学习内容(哪一课、哪一框、哪一目)、学习方式(要复习还是预习)和学习时间(每部分内容要学多久、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安排)这四个方面,看看它们之间的安排是否统一和协调,如果有相矛盾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保证复习计划更有效。

三、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把握好“结构性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因此,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必须注意把握好“结构性原则”,科学构建知识网,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要实现知识网络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单元内重点知识的联系,如物质、运动、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网,等等;二是突破原有单元、课顺序,根据知识、结构和它们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的跨单元、跨课综合,形成多层次的知识网络。以构建“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网为例:

这个关系网涵盖了必修一《经济生活》(人教版第4版)的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一课等内容,实现了跨单元、跨课综合,简明而又得当,掌握好这个关系网可以大大减少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在指导考生构建知识结构的时候,要求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模块”到“单元”再到“课”的顺序把教材知识结构构建齐全,既要掌握整个模块的框架,又要掌握单元的框架和课的框架;既要掌握单元之间的联系,又要掌握课之间的联系。如此做法,有利于考生更好地解答问答题。以模块4《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第八课为例:

如果利用该知识结构全数掌握知识,考生在考试时只要从中一一提取所需要的观点组织答案也就不成问题了。比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分)

答案要点:①发展具有普遍性。……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要求把握好“重点论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因此,在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必须注意把握好“重点论原则”。教师必须准确、到位抓好重点工作,做到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重点知识。进入高三年级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中研究高考试题,研究考纲,群策群力,共同制订出高三年级的学科复习计划,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强化记忆和训练。以模块4《生活与哲学》为例:

二是明确重点考生。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努力落实分层次教学,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确定各班组重点培养对象。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高三文综政治高考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把分层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其中“基础性、计划性、结构性、重点论”四个原则进行摸索和探寻、创新,以寻找真正适合学情的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传统教育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要使哲学方法成为高三政治课堂复习的指导原则,还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把它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并落实到行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彰有.构建专题复习体系 提高政治复习实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9.

[2]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8-70.

[3]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篇7

一、薄发需厚积,注重识记能力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句话阐述的是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对知识运用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达到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广泛而深刻,并能够熟练应用,首先要以基础知识为根基,需要熟练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首先应该强调学生对政治理论基础的认识和把握,这其中不能离开对基础知识的大量识记,这也就涉及对学生识记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而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牢固记忆,在记忆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这是一个双向促进,对知识进行知识动态掌握的过程。

二、常思则常新,培养理解能力

“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罔。”对于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人们往往片面理解为死记硬背。而实质上,思想政治课程更强调的是要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而且要求能够充分理解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对知识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扼要的提炼或框架的构建,以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认识,甚至能够从旧的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及灵感。

在讲解《政治生活》部分时,我们可首先让学生理解学习有关政治常识的必要性,理解经济体现的是最根本的利益关系,而政治则是为了维护一定阶层的根本经济利益。其次,对于学生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必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政治团体、执政党、社会性质,理解执政党的各种执政理念,理解国际社会的格局与发展现状等。在激发学生对政治生活知识探究理解欲望的基础上,除了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的讲解,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利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为学生建立基本的认识后,展开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争辩,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深刻理解、认识政治对于公民个人的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作为国家公民理解政治生活知识的实际意义,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

三、分析与评价,升华运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刻理解的重要性。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互相融合的深刻关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更要强调的就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于心,达到对知识的熟练应用。

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应用体现在能够对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价,将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将其付诸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述。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涉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哲学概念原理及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可以从课堂知识、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题目分析、情景辩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在分析与表述、斟酌与评价中锻炼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种派别的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和阐述。再罗列若干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不同派别观点,依次要求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介、鉴定。如此,只要通过平时课堂上的不间断让学生进行类似的知识运用的演练,就可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理想教学效果。

篇8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来看,依然是以单学科独立知识和学科内综合知识为主,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相对较少,即使是在跨学科的综合题中,也有一部分是应用单学科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重点抓好学科知识的复习,夯实学科知识。根据这一要求,在政治学科备考的过程中,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从高三学期初到高考前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推进,三轮互动,每一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复习方法与要求等都确定好。不仅要求教师明确,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不至于漫无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复习策略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的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对课本知识分了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此我重视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我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了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抓好知识的落实,抓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下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适时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篇9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学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

要达到这一点,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要适当增加看教材的遍数,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看书学习的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三要学会从宏观上去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考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每一门学科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需要时随"点"随"到"。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整理,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切不可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了。

二、把握重点,凸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实行“对号入座”,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第三,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依据,而且每年都使用加减法。仔细分析这些考点,参照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涉及的频率,区分高考内容的必考点、选考点和盲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焦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第四,针对各自的弱项加大复习的力度,通过强化复习和适度的练习,重点把握其内涵与要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拐杖”。这就要求考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以及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把问题编制在特定的情景材料之中,都与大家的社会生活和国内外的重大时政有关。如何提高得分率?如何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考生十分重视而又感到困惑的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在大家明确了总复习的方向、把握了命题趋势之后,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较为规范、科学的练习题,训练答题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篇10

关键词:双电层模型;腐蚀行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95-02

一、引言

腐蚀是自然界中所有物体都要面对的消耗破损现象,它几乎无处不在,以一种几乎无法觉察的方式来完成对材料性能的侵蚀,不仅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甚至危及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任何一种工程材料都使用于一定的介质环境中,在温度、压力、湿度、pH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能量与质量之间的交换,材料即在这些外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丧失了使用的功效。金属因受到周围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即为金属的腐蚀。从热力学角度来进行研究,可分为自发反应和非自发反应。因此,自然界中存在着的各种腐蚀行为,均属自发过程。图1为金属腐蚀类型知识结构示意图。

二、讨论

材料腐蚀学是一门对物理和化学知识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往往要涉及较多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能量最低原理、热力学知识、化学反应、电子转移、扩散与漂移、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选择一个适合于描述腐蚀体系的物理模型,作为研究材料腐蚀行为的切入点,穿针引线,使原本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变得简单而富有逻辑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具有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同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间的互动变得轻松有趣,利于知识的发散性拓展。众所周知,分散系中的双电层模型是研究金属材料腐蚀体系的基础理论之一。溶液中腐蚀体系的特点是,当插入电解质溶液中金属电极的表面与液面两侧会出现符号相反的过剩电荷,从而使相间产生电位差。那么,如果在电解液中同时插入两个电极,并在其间施加一个小于电解质溶液分解电压的电压,这时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迅速向两极运动,并分别在两上电极的表面形成紧密的电荷层,即双电层,它所形成的双电层和传统电容器中的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极化电荷相似,从而产生电容效应,紧密的双电层近似于平板电容器。但是,由于紧密的电荷层间距比普通电容器电荷层间的距离更小得多,因而具有比普通电容器更大的容量。双电层电容器模型最初(1879年)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提出的,由于假设过于简单和理想,与腐蚀体系中的实际情况矛盾较多,可应用的腐蚀体系很少,后经古依和查普曼的改进和修订,结合了溶液体系中离子扩散的特点,发展提出了扩散的双电层模型,将溶液内部的电势与表面电势之间的关系采用波尔兹曼方程的形式进行了描述。采用扩散双电层理论,虽然拓宽了双电层理论在电化学腐蚀领域内的应用范围,但没有综合考虑靠近界面薄层中溶液的吸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未能反映界面紧密层的特点。1924年,物理学家将溶液一侧的带电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两部分,其中紧密层是由于较大的库仑力、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以及吸附作用力等原因,将溶液中的反离子或者溶剂分子紧密地吸附于固体的表面附近,紧密层厚度的数量级一般约为纳米级。随着时间的推演和腐蚀行为的发展,当紧密层中的这些特点逐渐消失时,双电层模型之间演化为扩散双电层模型,此时,理论之间的相互包容、演化和向下兼容等特点,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当前,学生对知识体系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展现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将授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尤其是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以演变、包容和兼容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具有以下的指导意义。

1.挖掘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在学科中的发展及应用。《材料腐蚀学》是一门以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概念和思想来阐述并解释环境与物质内部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结合材料腐蚀学科的特点,这些基础的物理过程包括:腐蚀反应自发发生的热力学判据、扩散方程及其描述、玻尔兹曼分布、电场中载流子的漂移等;这些物理现象的特点是,简单而适用领域广泛、具有明确的物理描述,可以进行一定的拓展。因此,重视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对于提高教师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驾驭知识、管理知识和课堂授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视哲学辩证思想在学科中的应用。哲学是百科之母,是其他学科知识精华的总结,哲学的思想在其他学科中无处不在。在诸多影响材料腐蚀的因素中,不同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对腐蚀行为的影响。例如,在高温环境下的蠕变行为,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与时间的关系等问题,这需要综合考虑高温下的扩散行为,比较而言,压力、湿度等影响因素则可以忽略。

总之,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目前,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大学课堂授课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授课中信息量的多少难以把握、专业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过多以及林林总总的专业术语等现象。学生面临的问题是:涉及专业的相关课程或多或少的存在体系繁杂、知识点多、知识体系条理化不足等现象,往往导致很多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即使采用多媒体授课模式也难以避免。因此,通过挖掘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将知识体系以一种相互包容的逻辑关系重新构建,可作为一种条理化清楚、高度凝练的信息处理工具。

三、结论

本文结合溶液中腐蚀体系的基础理论――双电层模型的发展、演变、包容等特点,分析了溶液中腐蚀行为发生的物理与化学过程和离子运动的特点对电势、进而对腐蚀速率等因素的影响,丰富了大学课堂授课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建设体系得到构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荣,杨爱民,雒设计,刘文婷.管道的腐蚀与控制[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王党会,许天旱,宋海洋,王磊,姚婷珍.基于Venn流程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8):98.

[3]赵麦群,雷阿丽.金属的腐蚀与防护[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4]龚敏.金属腐蚀理论及腐蚀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Discussion on the Evolution of Double-layer Model Application in Corrosion of Materials

WANG Dang-hui,LUO She-ji,XU Tian-han ,YAO Ting-zhen,SONG Hai-yang,WANG Lei,XIAO Mei-xia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