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式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常言道:“教育为立国之本。”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好的教育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还可以为国家带来先进的技术。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启发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们的将是思想上的碰撞。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建立独立人格,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
一、启发式教学特点
对于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更多的是枯燥无味,不讲求方法的进行填鸭教学。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等特点,传统教学就更加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事与愿违。但启发式教学就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老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加积极自主的加入课堂,让自己成为参与者。启发式教学创新,新颖的教学特点也在不断地吸引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二、实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一)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让学生放下自己的不安,用心的倾听老师的讲授内容。对老师所讲内容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需要情感的表达,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思想的教育。当老师和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情感联系,学生才能更容易的感同身受。老师的关怀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学生会更容易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老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获得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为更好地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二)充分理解尊重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把老师的话奉为宗旨,甚至不加思考与判断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结果只会培养出不动脑筋,不会思考的无用之才。老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该调整好心态,打破传统教学框架,避免老师独大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有所偏差,也不要打击批评,这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平等的交流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如此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学习理论课程。
(三)多元的活动形式调动积极性
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也让学生们接触外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要采用多元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课题内容展开调查讨论,最终得出调查结果。课题小组的成立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不同任务的分配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活动结束过后,还可以组织评选活动,制定奖励规则。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大学的课程成绩分布大多包含平时成绩,老师可以将学习小组的完成优劣程度作为平时成绩打分的一个依据。奖惩结合,让努力的人得到奖励,也要让不参与的学生得到一定的惩罚。
三、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一)老师讲授的启发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否定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性,而是让老师更多的起到引领和解惑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切勿一上来便长篇大论,把学生搞得不知所以然,逐渐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将学生引上路,再一点一点的深入讲解。如此一来将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轻松,不再畏惧学习课程。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可以使教学更加丰富有趣,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对照课本做文字教学。多媒体的快速便捷也可以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老师答疑解惑。
(二)互动的启发
课堂上不仅需要老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的参与。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多添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例如老师的随机提问,在讲到重点时,老师可以提问一些同学。一方面老师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在讲到难点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一系列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得到了调动,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刻。同时老师还应对积极性高,勇于发言的学生提出表扬,保护学生勇于表达的勇气。
四、结束语
篇2
(一)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相长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在相互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很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出来,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当学生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后,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带动教师做更广、更深的研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高校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启发式教学不是说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探索。这里,介绍几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学习。
(一)设疑启发
向学生提问,然后引发他们思考,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启发方式。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提问没有精心准备,随意性很大,深浅过渡,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运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大学生诚信的问题时,笔者问了这么几个问题,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有多少人从来没有作弊过的?除了考试作弊,大学生在校园中还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善意的谎言你能接受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引出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
(二)讨论启发
讨论是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进行讨论前,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的话题,题目给大家后,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以免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轨道。例如,笔者在讲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话题:你认为咱们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医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医学生创业,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在比如讲授公民道德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及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样完善自己。
(三)案例启发
高校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呈现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效果较好:清华大学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北京日报报道,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为许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了。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波澜。张立勇,做农民工10年,如今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张立勇为什么高中读完后不直接考大学?(2)他为何选择去清华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挑战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对这样的事迹显得很有兴趣,他们都踊跃参与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讲到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
(四)比较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知识学生难以区分,或者有些问题学生已经有一些思考了,但其思考的方向有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就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了。例如理想和信念是两个概念,学生从直观上看感觉是一个意思,这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的事迹,让他们比较分析名人各自的理想是什么,他们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最后总结理想的实现靠信念,这样就能分清异同了。在比如,在讲爱国主义这章时,很多学生都没兴趣,认为理论知识曾经学过,有的学生表示发达国家都不上这样的课,我们上没必要,思想方面首先就有问题。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发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料、发达国家公民爱国的一些事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比较中进行判断,进而激发他们思考如今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理国。
(五)多媒体启发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2―0067―01
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运用了自学启发式教学法,收效较好。下面就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设计自学思考题
自学思考题的设计应注意三点:
1. 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前后知识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便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学科体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网络,理顺体系结构。
2. 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新教材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往往将知识点置于夹叙夹议之中,置于正文和辅助资料之中。自学思考题应在宏观上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对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 自学思考题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是培养学生说明问题和理论论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二年级的“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时,我预设了如下的自学思考题:①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③这种判断的意义是什么?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⑤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辩证认识?⑥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⑦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⑧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政策和主张是什么?这些自学思考题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自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自学
首先,通过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泛读。注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深入阅读。以自学思考题为指向,让学生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主干,又不忽略教材的枝叶。
再次,完成自学思考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力争独立解决。对较难的问题,可作为下个讨论交流环节的重点。
三、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阅读过程中的小范围交流。如学生对教材中的个别词句,涉及其他学科的概念等,这一般不需教师指导,学生小范围的讨论可以解决问题;二是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的不同理解引起的全班范围的讨论交流。这种大范围的交流,教师一定要针对所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并及时记录研讨成果。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使讨论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二是注意聆听,特别要对学生一些有问题的发言进行思考,及时引导辩论,如果还不能解决,应在启发指导环节做好启发,使问题得以解决。
四、启发指导
自学启发式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但教师的启发指导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指导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为学生解疑释惑。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一节时,教材是这样解释价值的: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范畴,又是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的范畴。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当然会联系到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而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价值概念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的焦点之一。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各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外,还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较为合理的观点,做到既锻炼学生学习和甄别的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双重目的。
二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以及教材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使每个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五、练结
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 巩固知识。知识的系统巩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时,有目的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二是新知识学习之后,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和运用,从而巩固新知识。
篇4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教学方法,具体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则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实际,形成一个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体系。
1.问题启发
问题启发就是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问题启发不等于简单的提问,要使这一方法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1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入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问题。其二,问题的设置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提出而提出,更不能滥用。比如,开课第一讲,学生最关心的是这门课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他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这里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提问。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每一部分内容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在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问题作特别的考虑,从而设计出问题,起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求知欲的作用。
1.2灵活艺术地展现问题。首先,把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应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环节,在关键时候提出问题。其次,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合理联想的方式提出,还可以反问的方式提出。
1.3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在学生理解了基本的道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分析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样层层递进的提出和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启发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这种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使用案例启发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2.1转换思路。提出案例的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所讲理论。简单的原理加案例的教学法依然是建立在忽视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结果启发,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应是从具体事例提炼出内含的关键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最终达到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理论的目的。
2.2正确处理案例启发教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教学中提出的案例是具体的、特殊的,而理论是一般的、普遍的,进行案例启发,重在两者的结合,重在运用理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既不能为案例而讲案例,这样容易使学生将一般理论与具体事例等同而不能准确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单纯的案例加理论,将事例两句话带过后再讲理论,这样都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3精心选择案例。所选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和时代性,案例不典型,达不到教学目的;案例陈旧,学生感觉没有新意而无法产生兴趣。
3.对策启发
3.1坚持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的规范科学,实施和谐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前,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开展,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的辩证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控制教学过程,维护教学秩序,进行课程考核;与此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构建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良好关系,以顺利开展教学过程,师生共同谱写教学的协奏曲。
3.2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启发式教学在高校的实施和推广,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授课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钻研,学校要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氛围,教育主管部门要为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如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在课程设置、学分、课时、课堂教学班额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规范了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为提高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水平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篇5
关键词: 布鲁纳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学结构;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106-01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篇6
一 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司法考试大纲和本科教学大纲两种不同的指向使得教学活动无所适从。目前,我国普遍认为法学本科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是专门的职业教育。就世界范围而言,大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贯穿的都是一种通识教育。为此,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执行的是法学本科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了十六门核心课程,还列举了若干门选修课程,而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司法考试则由司法部每年公布司法考试大纲,作为指导学生复习备考之用。由于学生关注司法考试,任课教师不得不参考司考大纲,从而改变了本应坚持的法学本科教学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司法考试大纲来组织教学,那么,中国的各法律院校将没有专业特色,导致本科教育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其次,学生面临双课堂、两套教材的困局。由于法学本科教育按照四年来规划的。因此,法学本科教育计划必须考虑法学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生对法学课程的认知难易程度进行安排,这种安排是若干年来法学本科教育经验的积累。但这种安排不一定符合司法考试中各课程的学习安排,因为司法考试考察的对象并非高深的法学理论,而是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解决实务的能力。为了参加司法考试,学生又自行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甚至参加各种司考培训班,购买专门的司考复习教材。学生在忙于准备司法考试的同时,还得应付学校的课程考试,使得学生同时学习两套教材,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 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关系的重塑
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定位,如何理性选择,使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接,是法学本科教育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 理性看待法学学位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差异
法学教育的功能是培养法学人才,而司法考试的功能是筛选人才,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不仅培养法律职业人才,而且为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提供基础,或者是培养其他法务人才,甚至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而司法考试的目标很单一,即选拔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法学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而司法考试的范围有限,不可能涉及法学教育的所有内容。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决定谁、谁适应谁的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法学教育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适当地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司法考试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完善,适当兼顾法学教育。这样才能确立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2 确保法学教育的独立性,不能沦为司法考试的“培训班”
第一,培养目标重置。法学教育目标设置是法学教育的起点,其对法学教育的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安排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别,这是法学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及必然表现。因此,应当改变实践中培养目标“百校一面”的状况。对于一些知名高校,应根据其教育层次,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国家亟需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与人文素养,能够熟练地从事法律及相关工作或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对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来讲,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其教育层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企业等从事实际法律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着重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应当是在基本法律方面的“通才”,并对其他知识有适当了解的实用型人才。避免过分追求所谓的“通识教育”忽视专业教育而导致毕业生看似“通识”实为“通通不识”的局面。
第二,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方案调整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保障性文件。高校培养方案应当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保障其得以实现。对于知名高校,其调整重点应当是针对司法考试的要求增加司法考试培训类课程,并保证学生在参加考试时主要的课程均已开设完毕。至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应主要做好以下几点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法学核心课程为主开展教育,保证学生对国家基本法律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对于属于核心课程但学生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科目,应直接以司法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并缩减课时。如三个国际法及法制史等科目完全可以采用概论的方式开设,在保证法学知识完整性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其次,考虑到司法考试的时间安排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复习时间,在教学安排上应做调整,改变目前大一、大二法学专业课程开设过少的教学进程安排,理论法课程如宪法、法理学等应当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三年级应当将全部法学核心课程开设完毕。此外,考试方式及实践教学的安排也应当考虑司法考试的要求并作出相应调整。
第三,教学方法改进。我国的法学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的阐释、演绎以及法律条文的注释。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夯实很有好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容易导致教师对知识的专断,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法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逐渐形成一套普遍性的规则是其第一要义。目前来看,增加案例讨论课及法学实务的课时,建立并完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在知名院校,教师队伍以高学历、高职称为特征,似乎教师队伍建设对其来说是一个伪命题。但应当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纯理论教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任何法律职业都是为了将法律更好地付诸实施,纯理论的教学模式势必要被淘汰”。因此,对于知名高校来讲,鼓励教师从事法律实务并把实践经验及心得带回课堂是当务之急。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既无大师也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近年来,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试图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果不仅收效甚微,甚至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应以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其基本定位,以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改变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固然是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条件所限,同时也是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3 改进司法考试制度
第一,应该有计划地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使得更多的毕业生能够过关,取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在当今世界,采用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国家,其通过率都比较高。例如美国的律师考试通过率就相当高,各州的通过率相差不大。以科罗拉多州为例,该州法律考试由州最高法院组织,每年举行两次,一次考试的通过率在75%左右。我国的司法考试也应当进一步地提高通过率,一方面能够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法学专业,另一方面,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司法考试,激励法学专业的学生加强自身法学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将关注点局限于司法考试,从而消解司法考试“指挥棒”作用。
第二,应当限制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原则上只有法学专业文凭的获得者才能参加司法考试。在美国,如果要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和当律师,必须是法学院的毕业生,而法学院毕业生全部为本科后教育,即至少是取得相当于我国的法学研究生学历的人。在我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无论其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可以考察法学知识,但难以考察民主、自由、独立、人权等法治意识,而这些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必备的素养。因此,规定只有法学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参加司法考试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共有423所高校有法律院系,占全国1700多所高校的1/4。在校法科学生36万多人,占所有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在这样规模已经较大的法律教育背景之下,规定只有取得法律文凭的人才能具有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
第三,改革和完善司法考试的试题内容和方式。从世界各国司法考试的内容来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客观题考试内容;二是法律写作考试;三是法律实务考试。其中主观题和开卷考试占了主要的比重。我国司法考试是典型的应试型考试,考试方式是书面、闭卷、一次性的,采用的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四张试卷中,前三张均采用客观题,占总分的75%,最后一张卷采用主观题,占总分的25%。总的来说,统一司法考试还是以客观题为主的应试型考试。在我国每年的司法考试试题中,出现要求考生熟记几千条法条等死记硬背的内容,并且以偏题、怪题作为拉出差距的手段,诱导考生钻研答题技巧,而真正的法学素养却根本无法在考试中得到检验和反映。出题的方式常常使受过正常法学教育的人反而难以通过考试,违背了考试应当选拔具有法律素养的人之初衷。司法考试反映司法工作具有的能力,所以应当将主观题的内容增加一些,同时对主观题的考查方式采用可以参考法规的开卷考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活动范围明显拓宽,活动能力显著增强,思想和心理在转型期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的震荡和重建中受到很大的冲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元、易变、难测的特点和积极面与消极面共生的现象。一是时代感增强,责任意识减弱。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勤奋学习,追求新知,独立思考,锐意进取,对改革能做出快速响应并积极参与。但同时也出现了有的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的远离政治的倾向比较严重,有的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等责任意识明显减弱的现象。二是进取心强,辨别能力弱。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社会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大多数大学生的认识与社会主流是相符的,愿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自身素质修养,缺乏认真履行的精神,认识与实践容易脱节。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就业压力使某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不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用处,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想。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是他们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从群众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的偏向,往往强调自我的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较为薄弱。五是部分学生迷恋网络,陶醉于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的生存方式之中,以至荒废学业。网络是最大的宣传媒体,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发扬传统,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解决新问题,不断找出新的对策和办法,努力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加强队伍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改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德育工作,使学生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不断深化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激励、组织、培训和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相结合的机制。
增强学生竞争意识,用实践的体验培养人。每个学年针对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专题的就业指导,为同学讲解应聘、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大学生了解就业的途径及专业发展方向,并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消除学生的依赖性情绪。同时,通过组织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习交流等形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指引学生增强就业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社会上、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让大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享受到成绩的荣耀,从而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党团员青年在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
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思想政治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深入进行思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文化生活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锻炼,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高度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受学生欢迎的校园主网站,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互联网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1]。大学生是青年中思维最活跃的群体,具有个性突出、务实创新、信息来源广泛、对外界影响非常敏感等特点。要根据这些特点,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探索大学生易于接受、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立一批受学生欢迎的校园网站,培养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自我管理队伍,把握校园网络舆论主导权。
要重视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自治、自律作用。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上,一是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助手作用。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工作骨干,是高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较好、学习成绩优良、管理能力突出,有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学生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可成为教育者、管理者,通过在学生中积极主动的工作,能够较好的把学校教育工作内容贯彻到同学中去,广泛的了解到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同学中的问题,起到政工干部难以起到的作用。二是通过工作实践的锻炼,学生干部将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成熟,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开展工作让他们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管理作用。三是用模范的力量感化人[2]。以每学年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为契机,适时开展向先进学生学习活动,用先进和模范学生事迹影响和鼓励学生。同时对于后进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缩短与进步学生之间的差距。四是用生动的讲解教育人。通过组织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五・四”入团宣誓仪式、“七・一”入党宣誓仪式等形式,广泛开展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教育。五是用恰当的激励鼓舞人。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六是用丰富的活动锻炼人。通过组织大型的文艺演出以及棋类、球类比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使学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机制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又是一个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是该系统各要素共同促成的过程。而教育方法创新机制同样是机制群,由评价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等具体机制构成,它们彼此联系、彼此作用、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评价机制――系统要素价值判断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中的评价机制是教育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内各要素价值进行判断、排序、选择和应用,使系统内各要素保持最佳结构和功能,为发挥最大创新机制创建良好物质基础。机制是系统内各要素的耦合,这种耦合需要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但作为物质基础的各要素本身的结构和性质对耦合起着基础性作用。具有优化、合理的要素是最大限度发挥机制功能的前提条件,低劣、残缺的要素将抑制要素耦合和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由众多要素组成,包括作为主体的教育者、作为客体的旧的方法、作为工具性的载体中介、教育场景、教育目标等,每项要素的评价尤为重要,发掘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育者是方法创新机制发挥的核心,正确评价旧方法失效原因是方法创新机制发挥的关键,选择评价科学的载体中介是方法创新机制发挥的重点,灵活评价选择利于方法创新的教育环境是创新机制发挥的条件,而对方法创新所要实现目标的预测评价是上述各项评价工作的归旨,引导各项具体评价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评价机制需要建立科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使各项评价活动科学有效,使评价结果具有合理性。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主体必定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供主体参照使用。指标是系统要素外在的表现形式。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指标组成的系统,是具体化、操作化、系统化的评价标准,是人们认识价值系统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结果。相对被分解的评价标准而言,评价指标体系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评价指标体系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建立起来的,可能是主观随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科学的,如果评价指标科学正确,主体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主体选择所需的具有价值的事物。但如果评价标准本身偏颇错误,则易导致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有失公正。因此建立严谨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客观准确地评价客体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教育者进行方法创新的客观活动过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为必要。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应采取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方法,例如建立多指标综合评价标准,确定指标阈值及参数,确定评价指标权数,确保评价标准趋于科学合理。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评价机制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工具及技术手段,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技术性前提。在中国,习惯将评价方法分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类。在西方,评价方法有硬评价和软评价之分,这与中国的定量与定性一致。根据词义,定性有对犯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性质,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等含义。定量则有测定物质所含各种成分的数量、规定数量及规定的数量三种含义。定性与定量都是方法创新评价机制的技术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互补使用。因为方法创新系统内各要素的性质很难全面定量分析,因此应配合定性方法进行。在定量分析中,应使用统计学、数学中的成熟机制评估方法进行,例如采取确定数学技术,进行现行规划与动态规划;使用随机数学技术,构建回归模型、因素模型、聚类分析模型等;使用模糊数学技术,构建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模糊积分模型、灰色模型等。依靠这些具体的评价模式与方法,可使数据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可靠有据。
二、调控机制――系统要素调节控制
调控机制是协调机制与控制机制的总称,因为协调与控制常常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甚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两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控制是协调的途径之一,协调是控制的目的。反过来,也可说协调是控制的手段,通过协调各要素关系达到控制目的,因此可将二者并为调控机制,指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系统组织内各要素的协调控制,并调整控制本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使系统各要素在良好发展环境中和谐相处,产生合力,发挥最大效应,促进完成实践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当教育者对创新系统内各要素科学合理评价后,应对选择出的要素进行协调控制。协调和控制是教育者对各要素进行管理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是教育者在方法创新过程中同时运用的手段,协调是使各要素和谐有序,控制是对脱离轨迹的要素进行制约。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领域,教育者在正确对各要素进行评价基础上,对选择的要素进行应用,这种应用最重要的是协调过程,即根据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进行时空顺序安排,使各要素和谐配合,发挥最大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协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系统内部各要素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能通过调度、调节各要素关系和矛盾保障系统均衡及秩序,使之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协调机制是激发教育者积极性的有力工具,协调不仅是对物的要素协调,也是对人的要素的协调,通过协调教育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融洽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创新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协调机制也是建立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任何系统组织均处于一定外部环境,与外部的环境存在各式各样的关系,有利益一致关系与合作关系,也有利益冲突关系与对立关系,这就需要协调作用,协调与外部关系,建立良好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关系,既为方法创新创造稳定环境,也为方法创新系统提供信息和能量,促进各要素有机融合、和谐发展。所谓控制,就是促使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活动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考察,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工作能按原计划进行。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于实际。从哲学的高度讲,“就是系统对自身各种要素以及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使之达到和谐,反之即谓之失控。”控制具有目的性、信息反馈性、强制性。当系统内要素脱离系统整体目标时,主体强制性控制要素运行轨迹,保障系统整体发展方向及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控制就是教育者通过控制手段,使方法创新系统内各要素围绕创新目标进展,对脱离目标的要素予以纠正,并在必要时控制外部环境,创造良好创新条件。控制具有许多途径,可以通过控制时间、数量、顺序等进行。控制有众多种类,包括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硬性控制与软性控制等,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条件,灵活掌握,有效控制。
三、保障机制――系统运转条件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作为一个系统,不能单独孤立地存在,而是时刻与外部其他系统相互联系,从外界获得可供发展的物质、能源和信息保障。其中,队伍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资保障等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提供人、财、物支持及体制支持,保障方法创新机制内各要素有序发展,实现方法创新目标。
队伍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顺利运转的关键核心。人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有意识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主体。“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人的参与。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作为一项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创新活动,需要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人,这些人具有熟练专业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能洞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掌握方法创新的机理和规律,科学协调控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系统各要素关系,创新出新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复杂性要求机制创新的主体不是个体而是团队,他们的协同合作是促进方法创新的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队伍要求具备创新精神,能主动从失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迹象中寻找问题,并及时创新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队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方法创新的机理与规律,从紊乱的旧方法中寻找解决方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队伍需要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方法创新不能依赖个人完成,而需他们在共同目标认同基础上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制度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顺利运转的保证条件。在社会领域,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它把人们的社会活动纳入一定轨道,明确规定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确定相应的社会地位结构和社会资源分配关系,调节人们在不同社会领域的矛盾、冲突。制度是提高实践主体行为自觉性和理性化程度,保证其实践效果的基本途径,也是保证各个领域创新实践成效的基本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活动需要制度保障,它规约教育者的创新行为,保障方法创新机制内各要素的稳定有序,朝着预定创新目标运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制度保障具有行为导向功能,引导教育者创新行为达到方法创新目标;它具有整合作用,对偏离创新轨道的行为进行整合,实现要素协调进展;它具有传递功能,使制度化、稳定化的制度在教育者间传承延续。
物资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体系顺利运转的物质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一客观实践过程,是教育者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方案并不断实施新方法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客观手段,实践活动是凭借一定的手段实现目的的活动。但作为实现实践目的中介的手段,不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资条件作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实践过程,需要较为复杂庞大的实践手段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物资保障机制的物资基础主要包括必要的设备、设施、场所和资金。设备、设施主要是教育者进行方法创新时所运用的工具性载体,教育者对方法创新系统进行微观分析、宏观调控均离不开特定的工具类物资。场所主要是教育者进行方法创新时分析、试验和运用的场地,是教育者操作实践方法创新系统的空间环境。资金主要是教育者在方法创新中能够控制的货币财力,掌握必备的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能获得必备的物质资料,促进方法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2006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罗国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毕业论文 [摘 要] 放眼当代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状况及发展趋势,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著名教育体系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发现当今世界最著名的3大音乐教育体系之1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能弥补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许多不足,并且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结合我国音乐文化传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1切优秀成分,从而进1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启示 弊端 改善
Abstract: Taking a broad view of the music education state of contemporar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development trend, a lot of deficiencies exist yet in the music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through understanding in depth and studying to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education system, find , one of most famous three major music education system olves of music education system to can remedy of our country music education much enough our times, and there i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music of our country in one olf of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Key words: Olf of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Enlightenment
Drawback Improving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目前,新媒体网络技术成已为各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各个高校的教育中都离不开新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教育专家认为应改变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引进新媒体网络技术,把新媒体网络技术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快速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同时新媒体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创新,这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视野,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一、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引导、宣传、弘扬的作用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很大,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网络技术已经走进了学校,并且在学校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地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新媒体是从网络中诞生的,具有参与的广泛性、传播的及时性、沟通的主动性等特点,学校要抓住新媒体的特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始终抓住新媒体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使新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交流、学习的重要工具。在高校的校园中,大学生是捕捉社会信息的主要群体,而新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很快地传播社会信息,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久而久之,新媒体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最大依赖。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校园新媒体网络成为学校信息资源的依托,能够很快地采集到社会上的信息,集各类信息为一体,是学校信息资源的中心,满足了学校师生对各类信息了解的需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新媒体网络技术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
大学时期重在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文化浓厚的大学校园里,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学校的师生可以通过媒体技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一些政策、建议,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想法,这样使学校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并积极推出一些符合学生的政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启发、教育。同时,每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媒体这一工具及时、准确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新的视野。
三、新媒体网络技术有利于进行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有利于学校开展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设立聊天平台等,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能够更灵活、更顺利地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还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但是,新媒体带来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挑战,同时新媒体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教学,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正确、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各个学校,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引进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带来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正确运用新媒体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志龙,余丽.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J].政治学研究,2012(4).
- 上一篇:诗经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