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元化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
一、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在多元化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这项教育理论的提出,也是兴起于上个世界的西方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项理论已经有了较为完整和科学体系。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这些理论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音乐教育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开始被重视和推广。
那么为什么要推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相比,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有着独到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多元化教育的实现,其实是多种不同文化成果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音乐教育中采用多元化的发展,虽然本身是立足于音乐教育,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文化的交流。这种多元的文化可以是以国籍或民族为区别的文化,也可以是以艺术类型为区别的文化。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会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除了本国的音乐文化以外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多元化教育,除了文化的多元外,还包括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接受知识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音乐中的意境或是背后所表达的情感,难以有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后,能够将音乐与各种故事、现代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将原本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
第三,能够完善学生的品行和品格。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音乐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音乐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思想,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当代,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音乐来对学生的品行与品德进行净化和完善,通过音乐感知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丰富音乐教育的类型,让学生的情感更加饱满,接受到的文化陶冶更加全面,有利于个人品格的健全和完善。
二、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实现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提倡并鼓励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在现行的音乐教育中实现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应当确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音乐教育要实现多元化,同样要有多元化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引。具体到教育工作中,不仅有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有情感、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自我展现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开发多种音乐课题、融入多元音乐文化,提供发展多种能力的空间,使教学朝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向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转变。
第二,多元化教学内容的选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应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的特征,应体现多角度的文化综合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与不同领域的融合。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文学、历史、绘画、舞蹈、影视、建筑等,都可以拿来为教学服务,开展以音乐为载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次,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音乐本身就蕴涵丰富的文化。如欣赏京剧,就涉及京剧行当、脸谱、唱腔等民间艺术内容;欣赏各少数民族歌曲,就会联系到各民族的风俗、节日、传说等;再次,音乐与地域特色的融合。根据本地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系统了解家乡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第三,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展,要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束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必须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作用。无论采取各种教学形式,都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指的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有区别、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与课外教学的界限。音乐教育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固守于课堂时间这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会受到较大的束缚。打破这种界限,让课堂外的资源能够为课堂所用,教学活动也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实现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第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一项教学工作开展水平的好坏,最终都是需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进行评判。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鼓励各种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力求更加全面、客观的对一项教学工作做出评价。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评价,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落后方式,从不同的维度去发现学生的价值,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个体发展水平,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客观实际下得到全面科学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即要包括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也要包括个人音乐修养、思维创造水平的评价等方面。具体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学生自评、他评、互评等方面,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帮荣.新课程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14)
[2]盛培丽.中学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3]吕琳.多元化音乐教育探索与设想和教育理念的思考.[J]商情.2009.(37)
[4]窦伟.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开发.[J]北方音乐.2010.(11)
篇2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教育思维
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中明确指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提倡“宽口径”“应用型”应当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创新型的多面手。为此,课题组成员对高师音乐教育开设的课程做出了调整,其中,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来讲,一门展新的课程――《世界民族音乐》脱颖而出。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切身教学体会,就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过程中暂时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过程中音乐教育思维的调整
1.《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开设前的音乐教育思维
从前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基本以中国、西方(德、奥系统)的传统音乐为主线,个别学校根据办学条件适当将其它部分国家的音乐加入进去。各所高等师范院校对于除了中国、西方以外其它国家的音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德奥系统音乐双线条式音乐教育思维为主导。
2.《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开设后音乐教育思维的变化
《世界民族音乐》的参考教材是由王耀华、王州先生编著的。这门课程以民族音乐学为基础,从世界上存在的各民族入手,按照世界民族的地理分布为讲授线索,对德奥系统音乐及中国传统音乐以外的世界各民族音乐分别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掌握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参考教材中还增加了世界民族音乐欣赏内容。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整体教育思维应该做出调整――从原有的双线条式教学思维过渡到多元化音乐教育思维,即不仅仅向学生介绍欧洲德奥系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其它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音乐现象也都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介绍对象。
二、进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暂时存在的困难
1.学生的音乐学理论基础与课程的要求之间的问题
《世界民族音乐》实际上是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进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于音乐学学科构成、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具备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乃至人类学的相关知识。而现今对于笔者的教学对象而言,对于上述基础性内容还基本处于不了解状态。
2.学生原有的双线条音乐思维与课程多元化音乐思维之间的问题
在原有课程结构下,已经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思维,即民族音乐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西方德奥系统音乐和中国(汉民族的)传统音乐。从学习心理上,就存在着对《世界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排斥性,学生总是认为《世界民族音乐》对自己音乐理论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关系。
3.教师拥有理论文献与课程内容庞杂性之间的问题
世界民族音乐领域的科研工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对于系统的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讲,该课程的内容毕竟涉及范围广大,现在的研究成果只涉及到《世界民族音乐》领域中的一部分问题,如今还需要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后继的科学研究工作。
4.教师拥有音响资料与课程要求欣赏内容之间的问题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所存在的传统音乐现象进行理论化的讲解,并且要求对传统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教材中涉及了很多音像资料,此类音像资料因为版权问题,无法正式引入中国,这对于从事该教学的教师来讲,是一件很难解决问题。
三、解决《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暂时存在困难的设想
1.学生的音乐学理论基础与课程的要求之间的问题
其一,对现有课程开设的次序进行调整,即把《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安排在《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两门课程之后。这种解决方式需要在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方面进行调整,可能会对宏观的教学安排,如每学期课程的分布方面有所影响,如果不能进行,则可采取第二种解决方式;其二,对《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即在讲授该课程内容之前,补充此门课程所需要的与《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直接相关的内容。这种解决方式适合于该课程课时量较为充足的情况。
2.学生原有的双线条音乐思维与课程多元化音乐思维之间的问题
对于此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方面协调,逐渐渗透的方式解决。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不同于在原有教学内容中加入新的教学内容一样简单,它必然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适应过程。并且,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逐渐去渗透,对此问题的解决不可急于求成。
3.教师拥有理论文献与课程内容庞杂性之间的问题
对于此方面问题,笔者认识作为主讲此门课程的教师本人应该在教学之余,将科研视线投向《世界民族音乐》领域。我们不能够仅仅依靠正在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几位国家知名学者的研究,主讲《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主讲教师也应该尽其所能地投入到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及资料整理工作之中。
4.教师拥有音响资料与课程要求欣赏内容之间的问题
面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世界民族音乐》音像资料的现存问题,应该由教育部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协调,或动用人力、物力搜集整理资料,或与国外专家协商,解决国外资料引进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使《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音像资料方面得以保障。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开设,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而言,就单纯从开阔视野的角度而论,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才刚刚开始,笔者相信,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未来几年的教学当中,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一定会将其很好的解决。《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在多方面的努力下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
篇3
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他们在重视本土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同时,对于世界各民族音乐也都给予了重视,大多已放弃了对德奥音乐的盲目崇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兴起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潮流。
在美国音乐教育中,1994年通过立法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贯穿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课程”,并在规定的9项音乐学习领域中也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在澳大利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被官方实施了13年之久。在英国音乐教育中,非洲、印尼、加勒比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音乐,已被纳入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南非认为音乐课程必须摆脱以欧洲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开始寻求“不同音乐自由交融”的境界。
当前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界也正在把目光投向多元文化音乐基础教育,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以这个标准为指导的各个版本的新教材中也都有所体现。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第13册中第三单元“欧洲风情”,其中包括意大利民歌的学唱,俄罗斯民歌、爱尔兰民歌、西班牙乐曲的欣赏等。再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第14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从教师用书中提示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从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还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面上都需要教师以多元音乐文化为基础去进行教学。
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母机”。面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新变化,音乐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仅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就存在不足。许多高师的在校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知识。试想这些在“欧洲音乐中心论”中成长起来的高师学生如何能胜任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新教法呢?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关键在教师。
篇4
关键词:多元化 高校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83-02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立足于人类的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国,某一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它才能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同。多元文化音乐等相关的概念或术语已经成为我国音乐学研究和音乐教育学研究使用频率很高的关键词,这意味着音乐价值观的变化、音乐教学内容的扩充、音乐风格与形态的转变,这些既重大又敏感的论题已经成为阶段性的研究热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也促使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大学生自我生成的教育过程,它引导大学生对美进行感受、鉴赏,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经过美的感受,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1 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
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能否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每所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今的世界早已不同于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各个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联系。音乐可以说是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也必将参与到其中,通过对各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可以使我们多侧面、多层次的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特征,进而喜爱他们的音乐,吸收他们的文化,尊重他们的民族。通过实现全世界各民族音乐平等,来达到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互爱。不同民族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受着不同音乐价值观的支配,使得音乐教育由于不同地域、地区在语言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呈现“多元化”特征。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音乐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无一不充实大学生的情感世界,音乐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
音乐教育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通过回顾不同国家、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系统地梳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学文献和研究资料,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音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并在纷繁多样的理论学说中慎思明辨。吸取和借鉴优秀的多元化教学研究成果,可以拓展我们的教学思维空间,继承和利用有价值的音乐教学理论,将有助于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多元化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音乐。音乐教育可使学生在艺术、文学和社会方面都受益匪浅,不仅可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也可使其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在音乐教材方面,我们在编辑以传统为基本素材的教材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编出各自不同的、特殊的音乐教材,作为专册和副册。只有这样多元化音乐才能充分的反应和体现在高校音乐教育中
实践证明,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化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审美情感以及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树立正确的多元化音乐教育、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音乐教育理念。只有音乐教育理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2 多元化音乐呼吁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
长期以来,一元论的观念一直较大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高校音乐院系在理论课和实践课都以欧洲音乐或传统音乐教学主要内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们不能全方位的了解和认知各种类型和民族的音乐。
大学生在欣赏音乐方面,呈现出多向性的特点,他们除了对流行音乐、MIDI音乐热衷外,对轻音乐、交响乐、外国声乐作品、钢琴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其中流行音乐、MIDI音乐占主体,成为目前青年和大学生们音乐生活中的主流。多元化音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一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
3 推进高校多元化音乐素质教育具体实现途径
多元化背景下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篇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的积淀也相当的丰厚,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积累,所以呈现出的民族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可以深度的挖掘这些宝贵的素材在利用的过程中增强其影响力。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分为民歌与戏曲两个大的部分,民歌人们印象较深的应该是陕西和新疆地区的民歌形式,陕西的民歌有着一种豪迈之气唱出了陕西人民对于土地的热爱,而新疆的民歌大都是节奏轻快活泼,每一个地区民族其音乐的风格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种风格与其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还有就是戏曲可以分为京剧、黄梅戏、秦腔等等一些大的类别,京剧就不用多说作为我国的国粹一直是我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象征,京剧是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吸取了多种戏曲的精髓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所以京剧的文化底蕴是最为深厚的。黄梅戏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唱腔委婉动听,有一种饱含深情之感娓娓道来。而秦腔是集中在我国的陕甘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不管是戏曲还是民歌都是我国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次淘汰与变迁而遗留下来的精品,它们代表着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确立音乐的教学功能实现方式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训练上,但是却忽视了音乐教育基础教学功能的实现,也逐渐的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真正的提升我国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所以要想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在文化多元化的形式之中虽然每一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音乐形式也不同,但是其音乐的本质还是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出现的很早,音乐在出现之初是以礼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音乐真正的功用不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真正重要的是音乐的育人功用,在音乐教育中是用音乐传输一种人生的信仰,给予一种特定的心境与环境,在这一种环境之中让学习者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的体会到音乐节奏的美好与价值。
三、正确的吸收西方音乐的精髓,重新构建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不能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走出去不断的了解熟悉其他国家的音乐体系与音乐教学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到自身音乐教育发展的不足,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不断的前进。我们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国家间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清醒,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融入到交流之中,吸取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真正的构建起一个符合于多元化态势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接触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很多的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上不仅仅只是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还更加的注重音乐教育的规律。真正好的音乐并不是局限在固定化的教学形式之中,而是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只有把握住人们的生活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这种制作出来的音乐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恰恰是我国音乐发展最为缺乏的一点。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高校音乐教育;应用
素质教育的普及,已经将音乐、美术带入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而高校作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艺术已经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而受到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也有着明显不同。就目前高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多元文化音乐还属于是一种相对新鲜的事物,因此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多元文化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述
多元文化主要是指不同国家受到历史、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差异性文化特征,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也可以被概括为是让学生通过多元文化学习。来充分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吸取这些文化中的精髓,使之可以更加具有包容性,促进个人今后发展[1]。音乐作为一种基本的艺术形式,其自身发展与风格也与这些多元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不光是要着眼于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与音乐,同时还要放眼世界,都需要进行一定了解,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为个人修养与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在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政府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一种硬性要求,除了对本土复杂文化下音乐进行学习,还需要对世界各国的音乐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出了美国教育部门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视。这种教育方式与理念,也逐渐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国家,而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启发也是来自于美国。因此,在今后国内高校也应该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门号召,积极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校内学校到更为广阔的音乐知识,为其今后个人能力与修养、综合素质等的提升提供有力条件。
二、多元文化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也开始重视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也在现代教育中被加以有效应用。这也就需要高校在今后根据实际教育情况,对其应用做出调整,保证应用的合理性,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实现文化与音乐的双向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然后将这一特征贯彻到整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从文化与音乐两个层面来进行双向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多元文化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遵循多元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不同民族文化与信仰、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不同的文化、音乐的特征,实现创新,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高校学生文化、音乐素养的双向提升奠定基础[2]。比如,在进行“鉴赏”类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来为学生放映不同种类的音乐,注意教师所选择的播放音乐素材应该具有鲜明的特征以及代表性,尽可能保证播放音乐的多样性,使得学生音乐文化多元意识能够有所提升。在播放音乐素材以后,则是可以结合这一音乐类型产生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讲授,让学生能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对多元文化与音乐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理解,促使其在今后能够更好的接受差异文化,培养其民族文化的包容力。
(二)构建多元化音乐教学体系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而音乐也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等特征,若是从世界角度进行分析,则文化音乐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国内高校需要从现如今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发展情况来看,来对多元化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构建,保证教学有效性。为此,高校在教学理念方面也应该做出调整,为了保证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能够顺利完成,学校就需要提升多元化教学与关键,同时也要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体现,进而推动各种多元化音乐教学体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课上为学生普及一些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等等的文化知识,并且与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自身中的相关知识相互呼应,使得学生能够在丰富课堂内容的指导下,对音乐知识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文化音乐知识脉络,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民族文化、音乐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学习,从而发现各自的特点与关联,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奠定基础。
(三)增强多元文化音乐交流意识在我国,由于音乐教育被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在实际开展各项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多不合理之处,在教学方式应用方面的革新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虽然,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强烈要求下,现如今高校音乐教师自身的水平已经有所提升,但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仍然需要做出调整。从这一层面考虑,在今后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必须要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高校教师之间也应该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教师能够在相互沟通、交流的情况下,丰富教学经验,总结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召开讨论会、研讨会、座谈会等的方式,为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有力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受到民族文化多元方面因素的影响,音乐的内容相对丰富,而音乐教育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不断探索才能够对其进一步优化。为此,高校在今后可以通过实现文化与音乐的双向培养、构建多元化音乐教学体系、增强多元文化音乐交流意识等方式来提高多元文化音乐有效性,为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7,05.
篇7
>> 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谈音乐教育 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幼儿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态势 多元文化策略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思考 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亚太音乐教育 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艺术教育的反思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学习现状的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研究 普通高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初探 浅谈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163-167页。
[3] 王小北:《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河北音乐教育的思考》,《河北学刊》,2011年第31期(2),第223-225页。
[4] 陈音池:《音乐教育多元化论文综述》,《黄钟》,2006年增刊,第224-227页。
[5] 于先红:《新谦程与丰土文化建构之我见》,《儿童音乐》,2004年第5期,第48页。
[6] 于春江、刘兰:《浅析普通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的构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第112页。
[7] 张海英:《从原生态音乐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3-104、107页。
篇8
一、表演进课堂
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或者,在教完一首歌曲时,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可以是童话角色,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这种即兴表演不但能使学生更快、更独立地记住歌词,而且对音乐的情绪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总之,只要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只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表演形式,都可以引入课堂。
二、创编进课堂
“鼓励音乐创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中,我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迁移。低中年级学生进行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者简易词曲创作。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连平时怕羞、胆小的学生也变得积极了。尽管课在学生的喜悦中划上了句号,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会在课后得到延伸和发展,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和快乐。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在没有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三、图画进课堂
音乐和绘画是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让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外面的景致多么好》这首歌曲调虽简单,但要真正唱出民族曲调的风格却很难,这时,可以利用一些描绘风光的图片或录象,特别是大草原和成群牛羊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的辽阔,然后体会这首歌的长音该怎样唱。这样学生就能发自内心地唱好这首歌,并把歌曲的广阔表达出来,而不是“依葫芦画瓢”,数着拍子唱歌曲中长音。如此教学,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四、简笔画进课堂
教师用生动的、形象的简笔画能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我也经常鼓励学生用简笔画把自己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描绘出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积极地展开想象,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我鼓励他们说:“你们要大胆些,哪怕只是一条曲线,一个色块,也表达了你们对音乐的理解。”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用绿色表现了广阔田野的勃勃生机,用红色表现热烈欢快的喜庆场面……艺术是相通的,一幅幅五彩缤纷、显得有些稚气又不失大胆创造力的画从他们手中随着歌声与音乐流淌出来,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五、器乐进课堂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由简单到复杂,由简易打击乐器到吹奏乐器、拉弦乐器,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将各类乐器引进课堂教学。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制“土乐器”,比如,一个空易拉罐,几只碗碟或者几块竹片都能用来演奏打击乐。当然器乐进课堂应该注意不可脱离教材,不可在课堂上自由练习,不可重理论轻实践,不可用同一种要求对待所有学生。
六、实验进课堂
篇9
(燕山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 音乐文化既是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又是最能反映各个民族特点,并且可以直接感受和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又呈现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只有将音乐教育研究置于音乐文化大背景中,音乐教育才有生命力。多元文化观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使音乐教育成为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有着深刻民族底蕴的音乐文化形式。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文化;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usic Education and Music Culture Development in Multi-culture Ideas
LI Feng
关于文化是一元化的观点,是西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这种观点来自“文化一源说”,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是从一个点往外扩散的,而这个点当然在西方。“文化一源说是跟欧洲中心主义相伴随而出现的” 注:(庞扑《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随着西方社会发展及种族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激化,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西方文化的局限和弊端,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开始认识到他们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不过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枝,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无法吃掉也无法取代,明智的办法是采取文化认同的态度。于是,多元文化的概念才开始从含混模糊走向清晰明确。20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这一观点的提出即刻在西方人文学科涌动起一股“多元文化”思潮,其影响已涉及文化、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既有一元的属性也有多元的属性。“当一个民族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并按其发展轨迹,通过劳动使其主体意识可观物化为一些具体对象并创造出物质及精神财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其文明程度,这时可以说文化是一元的;而对于不同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有些是相同或相近地,而更多的是不同的时候,毫无疑问,这时的文化必然是多元的。因而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的文化渊源不同,也就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多元文化。” 注:(庞扑《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149页。)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音乐文化大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从它产生起就伴随着音乐文化,以文化的特性、文化的身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存在的。将音乐教育置于所处文化背景中考察,用文化的思维去研究当代音乐,阐释音乐教育、音乐现象及音乐行为的文化内涵,了解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重树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观,在多元文化观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音乐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与一切音乐活动相关联,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一般指广义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层面。“音乐教育”概念同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广义的音乐教育自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行为,一般指学校音乐教育,也包括现在的家庭音乐教育和有组织的社会音乐教育。” 注:(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可以看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有盘根错节的联系,尽管如此,音乐文化又不等同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唯一条件。教育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传承、传播和发展文化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广义与狭义的)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它是传播文化的基地和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套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一种文化形态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会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将其整理、归纳、重组并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最终形成教材并通过授课的形式而实施。可见,若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必然采取上述途径,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多元文化与多元音乐教育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化历来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之别,但绝对的文化一元论是不存在的。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的文化渊源不同,就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多元文化。因此,我们说社会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在文化领域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美,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人的需要。音乐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形态,既然文化是多元的,那么音乐必然也是多元的。如果音乐文化是多元的,那么从根本上讲音乐教育也应是多元的。在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类学的“跨文化生存”和“再阐释”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走出了单一文化认识的限制,为解决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带来契机。跨文化的和全球的视野促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再认识,而身份的全球化成为个人在视野和知识上走向世界全球化的条件。不同文化之间的互为逾越、互相交流已成为当代文化交流的主流注:(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中国音乐》,2002年第2期,第17页。)。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同化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已退居次要地位,西方音乐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裂变,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音乐教育已经提上了音乐教育的议事日程。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音乐既被作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来看待,又被看成是一种普遍的语言来实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正如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所主张的那样,那种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民族音乐的思想是过时的狭隘陈旧的观点,多元化的世界民族音乐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中最活跃和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独特形式。尽管传承音乐文化可能有多种形式,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有意识、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传授的是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它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系统知识。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其优势在于它向人们传递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些内容构成了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使后人对前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高度适应性,因而保存了音乐文化传统的系统性,保证了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不同音乐文化得以在延续和传承中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得以再生与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为社会为音乐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所提供的手段。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保存和维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音乐文化来实现的。音乐教育所选择和整理的音乐文化要素,即音乐教育中的传授内容,亦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重要、最可信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和精神内涵,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因此,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传承功能,使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再生,音乐教育本身也成为音乐文化存在的本身。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但传承必须要有意识和行为来保证。如果没有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判断和确认,没有文化体验的自觉行为意识,传承也将无从谈起。音乐文化的传承指“特定文化主体特定心理体验在特定社会行为及其符号系统作用下的延续与累积。”在多元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面对造成文化变异或演变的两种因素,即文化主体在文化体验过程中的认同意识因素和客观的环境变化因素。在音乐文化传承中,文化主体的意识是核心,文化“认同”的结果,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从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看,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如同个人一样,任何人都属于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无不在其身上打上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证”。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既是文化主体以深层的文化体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深层之意识、行为、形态的探索过程。音乐教育一是要挖掘保护和培养传统音乐文化形态与行为,二是确立和体悟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构成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整体运作过程。
三、多元文化观中的音乐文化传承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我们最大的缺失就是失去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丢掉了自己的传统,从而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我失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至今未取得应有的地位,不能不归结于此。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把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传播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明确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占据的主体地位,把确立音乐文化主体意识作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结果加以强调。其次,提倡并关注“文化中的传承”,以及“传承中的文化”,使传承者不仅能准确地掌握音乐的本体,体悟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该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又能使传承者重视对该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发掘、阐释和传授,使他们时刻关注该音乐中的文化,着力于该音乐的文化根基、文化渊源、文化位置、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和表现。另外还要重视音乐文化行为体验的培养。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行为体验后才能准确感受和把握,文化行为体验是对文化传统意识、观念、行为方式把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为行为层面往往是文化意识反映的直接表现,音乐教育必须依照文化行为的事项,使受教育者以自身的行为体验感受文化意识的特殊存在。
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师;西方音乐史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历史由来已久,主要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模式。音乐史论、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后两者,史论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在师范院校得不到学生的重视。随着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一些院校还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指导方案将该课程更名为《外国音乐史及音乐赏析》。面对西方音乐史不被学生重视、传统史论课开设的模式及新指导方案中对课程开设目标、意义的反思等,有必要重新审视该课程更名的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师范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文欲在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从“多元化”“师范性”等角度出发谈谈对该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课程的重新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更名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和人文学科中的一员,从范畴来看,它是个交叉性、多元化的学科。较之技术性课程,史论课程可以弥补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的缺乏和不足,而音乐审美体验正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新的指导方案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西方音乐史》同《音乐欣赏》重新整合,更名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一结合正体现了审美体验在史论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具备了多元化、人文性、实践性、审美性等特点。
二、以音乐作品为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音乐的审美体验,而不要沦为非音乐式的教育,使它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毋庸置疑,音乐作品正是这种审美体验的客体对象。因此,音乐作品的理解必然成为音乐史课程的中心环节。
但是,仅仅聆听和讲解音乐作品绝对不是一堂理想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作为纽带,它究竟怎样在完整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审美体验的准备和目的是什么?这个循环模式中应包含哪些综合性课程呢?这些多元化信息的链接正是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音乐赏析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欣赏一首西方音乐作品却缺乏对音乐风格、语言特征和文化的理解,这种欣赏可谓是举步维艰,尚且做不到“赏”何来“析”而言呢。那么在这个链条中应该包涵哪些学科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读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科综合理念
学科综合是针对传统的分科式课程设置提出的,后者的优势表现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和技能的传授,而综合课程则更加关注多门艺术学科的整合,它更加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特点,强调创造性、综合性、全面性、实践性音乐人才的培养。师范院校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一个是“全”,一个是“专”,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正体现了师范专业对“全”的培养,更名后的课程直接体现了这种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享誉世界的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就将原本25个系的设置压缩成9个,这种学科综合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学科综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彰显了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挖掘培养,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与综合分析,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综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音乐教学内容强调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
《外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中则应包含不同学科的综合,形成一个多元化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作品为中心,以史论为两翼,采用音乐学分析,避免枯燥的纯技术理论分析,使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史论课又别于作品分析课,力求它们的重新整合。
四、中西文化体验下的“多重文化”西方音乐史教学
蔡良玉先生曾在“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中西音乐比较视野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一文中提倡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开阔中西比较的思维和理念,同时采用了五个比较以实例来阐明观点。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且具有实用性价值,强调学科内部专业间的联系,着实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讨可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多数较泛没有落实到教学的细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专才培养并不是师范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的思维来拓宽、融汇贯通专业间的联系,树立“多重文化”的教学理念,这对培养开放型、全面综合型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意义深远。
五、突出“师范性”特点,实践性、发展性教学探索
教与学是互动的,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同样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着手,如何将二者优化是改革的关键,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西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在师范院校的开设不同与音乐学院,它的内容涵盖面广、课时相对较少。作品的赏析和音乐史的论述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留出了大量的空间给学生予以实践性学习。
同时,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到音乐史发展的审美现时性,效果历史(续后历史)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性思维探索。如对作曲家、作品的不同评述。教学中要以开放性的取代封闭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性的概念,它们指的往往是可变性因素,发展性地、批判地认识历史,即现状有可能被改变或甚被抛弃――所有的现状均源自具体的历史条件,并不是一层不变。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