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1

    一、儿童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没有针对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

    教师为了能尽快的将儿童引入到学习声乐的轨道中来,在这个阶段,往往灌输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共鸣、打开、气息、位置等,儿童会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的茫然,这种没有针对儿童自身特点的教学,是应该摒弃的。

    (二)对儿童声乐训练要求标准过高

    声乐演唱有很多基础性的要求,一些教师认为教会儿童越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的进步,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一会要求情感和共鸣,一会又要求吐字和呼吸,这样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儿童常常是顾此失彼,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对气息过早的强调

    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气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气息过早的要求,就会过多的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呼和吸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形成了负担,这样反而对演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儿童声乐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熟悉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儿童通过获得技能,学会发声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大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儿童形成个性和发育智力,意义都非常重大。儿童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不管是神经系统,还是感知觉系统以及身体,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时期,而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发育,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其技能及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在增长,而到了成年,会逐渐的降低这种听觉能力,主要是丧失了高频部分的听力。通过相关测试证实,在婴幼儿阶段,人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并不比成人差,甚至还能向低频范围的敏锐度发展。由此可见,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听觉艺术方面,应比成人优越,而这一点,也被音乐实践教学所证实。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讲,从婴儿、幼儿到少儿阶段,儿童的发生器官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充分的考虑,要合理灵活并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照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

    1.引导儿童歌唱的兴趣

    喜欢歌唱,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老师,但当儿童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歌唱时,效果会和期望值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儿童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往往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是坚持唱歌练习,离成功还相差甚远,如果按照既有的教学模式,儿童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是有数的,所以针对儿童的训练,家长应和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应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那些业余学习唱歌的儿童,其训练方式,不应采用音乐学院的正规的模式。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和枯燥的发生练习,都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兴趣荡然无存,所以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是每一个声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2.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儿童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的强化和严格的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而这个阶段,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而中学阶段,则是改造习惯的时期。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声乐教学,就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

    3.训练儿童声乐的美感

    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及训练声音的美感,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感。美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直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能从自己所从事的朗诵、舞蹈、美术及歌唱等艺术表演中,从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而音色是声音个性的体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展儿童歌唱的个性,是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要胜于对机械的技巧训练。因为儿童不同的个性,表达歌曲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不能简单的用错误或者正确的方法去进行评判。

篇2

(一)儿童生理特征:体质弱、声带稚嫩、呼吸浅。儿童的年龄范围在国际社会存在一定争议,不同的国家不同国情下有着不同的标准。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儿童的范围划定于16周岁以下,非洲许多国家则划定于12周岁以下。对于此,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就我国而言,古代婴儿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尽管儿童的年龄划分存在争议,但我国社会普遍公认的儿童范畴为0-12岁。因为在我国,儿童阶段正处于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机体各项机能不健全的阶段,也是机体各方面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声乐学习重要的器官——声带、喉头、胸腔等都处在发育之中,适度开发有益,开发过度就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从发声来讲,这一阶段儿童体质弱,气息不稳,声带稚嫩,难以进行长节拍、长跨度的声乐练习。如果训练量过大,则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具体而言,4-6岁的儿童,多用头腔共鸣,声音响亮、稚嫩。可以说,4-6岁的儿童声音“奶声奶气”,好听但不动听,响亮但不嘹亮,婉转但不优美。这个时期的声音如果加以引导会为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12岁儿童,声带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孩子进入变声期,对声乐有了一定的掌控力和辨别力,虽然气息不稳,节拍和乐感不固定,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力。从生理的角度而言,7周岁之后是儿童学习声乐的最佳年龄段,过早则对儿童身体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执意培养其声乐能力,教师可从音乐兴趣角度入手,培养其乐感,至于演唱则不必下太大的精力。

(二)儿童心理特征:控制力差、想象力丰富、兴趣不定型。从心理角度而言,6-12岁的儿童是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和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反之则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力差。处于变声期的儿童,由于发声持久性差,所以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特征,而是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话,则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声乐理论教学相对枯燥,这种教学会降低儿童声乐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反复的发声、练气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忍受,从而注意力转向周围的事物,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就容易发生儿童半途而废的情况和音准与节奏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儿童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在能够很快模仿出施教者的声音表情,但是准确度却不尽人意。声乐教学中理论性的内容是儿童最需要了解而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和灌输,很多声乐老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儿童的兴趣成不定型性,这一点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今天对弹琴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可能就是对画画感兴趣了。这种兴趣的不定型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当前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社会中针对儿童声乐教学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儿童声乐质量要求过高。声乐教学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声乐教师具备相当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对儿童教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其不能与成人教学相同对待。当前社会上开设的儿童声乐教学所聘请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声乐的在职教师,他们平日里习惯于面对已是成人的大学生,在对待儿童声乐的问题上,一时间难以转变思维和态度。他们往往对儿童有很高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强度也很高,同时作为儿童的家长也常常急于见到成果,故而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出现,使得很多儿童对声乐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不再对音乐感兴趣。

(二)缺少儿童心理、生理知识的了解。在儿童初级阶段,唱歌时出现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的情况很正常。但一些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看到音准不够完美的儿童就认为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天赋,从而导致一些人才的埋没。其实在儿童阶段,声乐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唱,而是练耳,只有听准了音乐才能唱准。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跑调儿,也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引导其兴趣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三)过分强调呼吸练习。虽然呼吸练习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是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根本就不了解声乐是怎么回事儿,更不知道所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儿,让其体会胸腔的发声与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时,呼吸练习虽然要进行,但并非最主要的进行内容。让学生体会身体的感觉,了解音乐的发生机理和演唱时身体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儿童声乐教学的建议

儿童声乐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一)科学的安排声乐教学进度。生长发育贯穿在儿童的整个阶段,胸腔的扩大、声带的生长甚至变音期的过程,都是儿童声乐教学者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每一个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学者要针对这些特点科学的安排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前期的声乐教学中要把“视唱练耳”放在首位,先让儿童解决识谱、音准、节拍、节奏感的问题。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音阶开始,然后在训练中逐渐增加难度,切记务必要让孩子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根据儿童身体不同发育时期有针对性的训练童声。如果儿童形成了不规范的发声习惯就会失去童声那种甜美、空旷,反而让人感觉尖利、刺耳。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训练,儿童的音色不但保持其纯真和空旷,还会增加轻灵和悠远的优美的音色。一千颗树有一千颗树的样子,一千个儿童也有一千个儿童的声音。声乐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加以强化。比如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被称为“天籁之音”而感动全场的少年乌达木,一曲《梦中的额吉》就是童声强化后最好的代表。当前国际儿童声乐教育家们大多提倡儿童用带有头腔共鸣的假声来唱歌,从而保护孩子们的嗓音,进而为将来的艺术成长铺平道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声乐训练时机和强度。孩子们的声带发育不完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受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要很准确的控制当天的训练的强度。声带在较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有轻微充血的现象,这一点即使是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无法避免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声带充血的状况就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从而避免充血严重导致不可逆的损伤。选择教学曲目时,歌曲难度要有梯度,尽量在儿童音域范围选择训练歌曲,避免儿童挤压喉头习惯的形成。声乐教师要对每一个进行声乐学习的孩子真实有效的评价实际学习和身体情况,尤其是针对那些非专业学生的儿童,应该放弃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吸引力的容易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和引导孩子喜欢唱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唱歌这一天性才会在儿童身上发扬光大。当儿童真正的喜欢上了唱歌的时候,他才会主动有效地进行声乐学习,这种学习的效果和期望值与被动学习的效果和期望值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声乐教师应该精心准备适合儿童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作为范本,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持之以恒,并从中体会到美的享受,从而和声乐教师形成良性的互动。这种美的享受也是儿童声乐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训练声音的美感,这种美感会让儿童在愉悦的体验中进行声乐学习,进而把这种愉悦体验加以强化和严格的训练,从而形成正确唱歌的习惯甚至成为终身的习惯之一,其一生的成长都会受益匪浅。

篇3

关键词:早期声乐教学嗓音特点与器乐结合

学习声乐从什么年龄开始最好?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经常提起的。这不仅仅是由于兴趣,而是经常出于对学生的担心和缺乏训练学生的实际经验,这个问题有时还不能一下子得到解答。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同器乐学习相比,声乐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从生理上来讲,童声是非常娇嫩的,随着身体的发育、健康情况及心情的不断变化,它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约束。其次,在训练童声时,训练速度的缓慢是最明显的特点。因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不同,成长过程也不一样,训练的效果就不同。这样就使许多家长和教师产生了一种焦急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控制解决的话,它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声乐学习。

教师的基本素质

童声的嗓音是很娇嫩的,在训练童声时,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反之,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对于童声的声乐教学,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明确其本身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二是要掌握好儿童的歌唱音域;三是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四是要运用适度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或是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学习一件乐器,这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究竟应该从什么年龄开始学习声乐?我本人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不应该把年龄作为决定开始或结束学习声乐的关键因素,而是应该强调声乐教师的能力,即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在其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学生本人在歌唱中运用基本方法的能力。

有许多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声乐上能够有所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浅了。有些孩子到了18岁才发现自己在声乐上的能力。当他们征求专家意见时,专家问:为什么不早些来呀?家长和学生都无言以对。后来听他们讲,在孩子小的时候曾找过老师,他们说要等到16岁或18岁才能开始学习,专家感到非常遗憾。培养孩子的早期活动,孩子能否学习音乐,是否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这都取决于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是最清楚的。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欧洲,许多孩子从小就对社会上和宗教团体中的音乐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孩子们有些时候还流露出特别喜爱乐器的情怀。孩子们在摆弄口琴、六弦琴或钢琴等乐器时会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些都需要细心的家长来发现,以便确定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方向。

当幼小的儿童对音乐表现出积极的反映时,可在他们入学之前引导他们学习一件乐器。我在训练儿子弹钢琴时他才5岁。我们是音乐世家,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的天赋。但好的环境和天赋并不能代表一切,所以,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兴趣和爱好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同时,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孩子对钢琴产生的好奇心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母可以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引导孩子燃起弹奏钢琴的渴望。孩子在幼童时期学习音乐,要比在十几岁时接受音乐的能力要强得很多。

学校的继续培养

在孩子入学之后,如果他们的音乐才能被老师发现,他们就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音乐素质来推荐他们学习适合于他(她)的器乐或声乐。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的音乐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施展的同时,他们在学校的功课也有了很大进步,从而促进了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到了青春期,更需要注意他们的一切活动。学生们加强了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在这个时期要对他们的器乐和声乐给予适当的训练和帮助。这个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嗓音、音量及音域和耐力很容易作出过高的估计。在青春期,每个孩子都面临着一种考验,他们认为必须证实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儿童。事实上,他们急于使自己的嗓音达到成熟,并特别爱模仿成年人的声音,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而这对于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具有很大的伤害。当然,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的确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因为每当我们非要证明一些事物的时候,我们也往往会做得过分。

篇4

关键词:兴趣;信心;方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96-01

声乐,就是指科学的用人声表现的音乐。人声表现音乐不可缺少的要素是语言,人声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就是歌唱。而歌唱是音乐艺术中最容易为儿童喜爱、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声乐训练,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百灵鸟一样美妙动听的歌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他们带着颗颗童心,对歌唱无不充满着美好的向往,对学好这门艺术也无不充满着坚定的信心。而兴趣则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而是培养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审美,陶冶学生情操,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达到美育教学目标。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强歌唱信心

在儿童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学习没有任何的压力,可释放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的接受知识,掌握技巧。而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的掌握也是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在课堂上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小学生的学习进步是阶段性的,练声曲和歌曲都要适合此阶段的程度,不能只想着拔高程度,不然这样会给儿童造成心理负担。我们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理解孩子的思想,采用人性化的教学,努力创造宽松愉快的氛围,此时此刻,教师的一言一行、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时,你一定要表现出亲和力,不要吝惜你温和的语言和灿烂的笑容,让他从你的眼神里感觉到你发自内心喜欢他,使他认为你是值得交往和信赖并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朋友。不要板起面孔给孩子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如果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惧怕心理,那么只会造成学习上的拘谨,而对奔放自由的歌唱艺术来讲,拘谨是前进道路上的最大的羁绊。

二、单项练习方法训练童声,提高歌唱自信

儿童理解事物能力较差,没有概念性,但模仿能力较强,一味的模仿教师的范唱,必然会模仿出成人唱歌时的声音,模仿音色宽的容易压喉,失去童声的音色;模仿音色甜美的容易挤、压喉头,都会形成不规范的发声习惯。儿童对身体上的歌唱器官大多没有感觉,如对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管、以及唇、齿、舌、牙、喉等,基本上是模糊的,对控制身体各歌唱器官的能力更是比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各方面的训练。

1.呼吸练习。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孩子往往是张口就唱的,这样就容易把声音都挤压在喉咙里,从而导致声音生硬,听起来很刺耳。要让孩子们明白,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动力,歌唱的呼吸要比正常呼吸更深一些,气息控制在下肋周围,形成歌唱发声的支持点。同时经常纠正孩子们的呼吸紧张,吸气过多,吸气发出声音,耸肩等不良习惯。

2.稳定喉头练习。喉头是人声的声源体。在歌唱发声时,喉头应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上。所谓相对稳定的位置,是指歌唱发声是喉头始终处于自然、自如、颈部肌肉放松,易于发出优美声音的稳定状态。正确的喉头位置形成于打开喉咙深吸气的状态中。当我们喝水前那一瞬间,喉头就处于歌唱发声的正确位置,开始进行发声练习就要十分重视喉头的稳定。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稳定喉头的母音并在恰当的音域练习。

3.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和说话一样,要求咬字吐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需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对于歌曲中的每个字,声母咬的要准确、快速,声母咬完之后,马上与韵母迅速结合,立刻唱出每个字的韵母。在比较抒情的歌曲中在快唱完这个字的韵尾处时再收,这样有利于歌唱声音的连贯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从而提高歌曲的完整性。

4.音准和节奏的训练。训练音准和节奏非常重要,同时也要重视视唱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演唱时跟不上音乐节奏,就谈不到表现音乐。因此,基础视唱训练和声乐训练要一同抓起,对音准、节奏有了准确的认识之后,在演唱歌曲时,才有可能表达出歌曲的内容。

5.发声练习。刚开始的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中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中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声带可以很自然地放松,不会对孩子的声带造成太大压力。可以先用“嗼”或“咪”母音进行下行音阶的训练,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孩子尝试运用胸腔与头腔的共鸣。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再慢慢向高音扩展。高声区的训练难度比较大,因为音域越高气息压力越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的紧张,这个时候应该改用“呜”母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声音要求圆润,位置集中稍靠后一点。由于儿童的声带发育不成熟,比较稚嫩,唱到高音时,声带都是边缘振动,这个时候如果不用假声发声的话就比较容易损害声带。因此不要盲目的追求音高也不要一味的让孩子的音色往成人的音色上靠,正确的声音是通透圆润而不是尖亮。

篇5

【关键词】儿童声乐 音域扩展 歌唱教学

提高儿童的演唱水平,扩展儿童音域,是发声训练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怎样才能以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不破坏少儿原有的明亮、纯净、甜美音色的情况下扩展他们的音域,从而提高演唱水平和歌唱技巧呢?笔者在多年实践教学中得出以下经验。

没有经过系统声乐训练的儿童,音域较窄,基本上在九度左右(中央C1―d2),使演唱的歌曲受到限制,只能唱些较简单的儿童歌曲。在声乐教学中,面对的学生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的音域虽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的音域在中央C1―d2这个范围,低于或高于这个音域就容易出现叫喊声,也就是“喉音”“白声”。虽然有些学生会用些所谓的“假声”来唱高音,但由于气息没有支撑点,头声没有共鸣,声音发虚,这样的“真”“假”结合不当,音色差异较大。要使儿童能较科学地唱出音域较宽而又动听的歌声,就必须对儿童进行较系统、科学的声音训练,在训练中慢慢地逐步向上或向下扩展音域。

一、真假声的区分

在训练中,换声的技巧是很重要的,要使儿童能较自如地将“真声”“假声”,就是“头声”与“胸声”混合演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强调,音越高,就要使用“头声”,也就是“假声”;音越低,“真声”也就是“胸声”成分较多。但也不能过分强调“头声”,也不能过分强调“胸声”,这样上面声音太虚,音量较小;而下面声音太强、太真,就不能达到音色统一的效果,对歌曲起到破坏作用。要使儿童较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不容易的,有时一两天不练就又变样了。因此,声乐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反复强调训练要求。如每次训练的第一首练声曲,最好用“u”音,“u”音是最稳定喉头的一个音,较容易把位置提到头腔共鸣,真声、“假声”运用也是最自如,也是控制“白声”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长期反复训练,“u”音再慢慢地增加一些如:“o”“a”“i”等较难唱,又较容易“白”的元音,半音半音上移调。用以下练声曲可达到真声、“假声”自如的效果:

例如:

唱该曲时音量一定保持在mp,这样换声区才能很自然,做到“真”“假”统一。

二、气息的训练是真声、“假声”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首曲子中,较高音或较低音,较快或较慢的音,较强或较弱的音,都是靠气息的运送和支撑。呼吸是生理中最自然的现象,但运用到练声或演唱中就会出现许多毛病,如耸肩、气短等,或单一用鼻子或口腔呼吸,这些都不能做到深呼吸。呼吸是发声与歌唱的动力,平时讲话时的呼吸是人们本能动作,而唱歌发音时靠的是气息的控制运用,并要与歌声的高低、强弱相适应,因此,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控制的,带有一定强度的呼吸。在呼吸时肺、胸两肋、横膈膜、上腹、下腹都要起作用,吸气深,深入肺底,胸自然稍挺,两肋扩张,胸腔深处好像有一种吸气下沉的感觉。这些道理对初学儿童来说较抽象,就是成年人也往往难以捉摸,而笔者所训练的对象大都是6―12岁的未成年儿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方法上尽可能把那些抽象性、概念性、理论性的发声原理,不容易被儿童直接感受、理解的发声要求结合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的生活现象,用浅显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的示范、比喻,启发儿童进行模仿、听辨等,让孩子们接受和掌握。笔者的方法是:深呼吸让孩子们体会鲜花的感觉,这样自然气吸深入肺的下叶,两肋自然扩张,孩子们耸肩、收脖的现象自然少了,气息也很自然、平稳,发出的声音也集中透明。为了形象的保持,气息下沉的效果,可一边示范演唱,一边用手势做出气息下沉和扩张的动作,这也是形象教学的一种。只要气息正确,换气时不露明显的痕迹,发出的声音也就自然连贯,有了较稳定的气息,真声、“假声”运用也就有了保障。如2009年的大型音乐歌舞《古丽美丽》和音乐剧《飞扬的队歌》,我们小歌手表演班的学生承担了全剧的录音工作,其中有合唱、独唱、重唱、三重唱。它的难度较大,音域较宽,强弱对比较大,声部音高上到小字二组a、下到小字组g。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在气息方面下了功夫,如《飞扬的队歌》中“炮声隆隆”这首曲子结尾一句。

这句音域较高,正在换声区,而且拖拍较长,需要强弱控制,如气息掌握不好,真声、“假声”运用就不统一,强弱就体现不出来。笔者首先给歌曲做了一点处理,“去呀去走”是结束语的过渡,过渡音唱不好,结束语也唱不好。唱得太响,后面就高不上去,笔者用一个弱收动作,然后提示一个呼吸动作,后面的“走”“啊”字由弱渐强,再做一个呼吸动作,让“船”字渐强,最后渐弱,这样对比突出,高音逐步增加“头声”,低音仍然保持高位置。这次演唱很成功,受到海峡两岸作曲家们极高的评价。

三、“轻”声练习也是混声唱法不可缺少的部分

“轻”的概念在有些人认为是小声歌唱,往往在排练中整首曲子全用“假声”演唱,这样就失去了儿童纯真甜美、明亮圆润的音色。而唱出的声音虚假、单薄。如何掌握“轻”声唱法,这是很重要的。“轻声”也是“头声”“假声”的运用,真声与讲话声音基本相同,人人都会,而“假声”要经过正确的发声方法和严格的声乐训练才可能获得。要想唱好“假声”,必须先轻声练习,才能体会到“假声”,才能使低声区与高声区统一,反之,大喊大叫是唱不好“假声”的,所以在练习“轻”声时,要用轻的音量pp来唱,如:

这条练习音的跨度较大,目的是真声、“假声”混合运用,使上下音色统一,上行时逐步增加“假声”“头声”,下行时则用轻声保持高位置,唱时先吸气,如打哈欠似的,打开喉头,使“声音”“气息”运用自如。上行逐步增加“假声”“头声”的比例,下行则运用较“轻”的比例,保持高位置,这样高低声区的音色既统一,又不虚。

篇6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构建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7

关键词:声乐艺术 课外拓展 家教

高师音乐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对学生的音乐理论掌握和技能表现培养为主,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不是单一的音乐表演人才,而是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且具有较强的开展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这是高师音乐教育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教育的根本所在。声乐艺术实践课外拓展平台的构建是高师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学生适度从事一些声乐(唱歌)家教工作的教学实践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大学生从事家教的目的与意义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个人能力。而社会实践是培养个人能力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一下社会,多做一些如家教等性质的兼职工作。这样既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让自己提前接触社会,给自己一个历炼的机会,还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大学生做家教要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学以致用,加强社会实践,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能仅局限于勤工俭学赚点钱。同时也要有一种光荣的责任感,家长请来是给小孩传授知识和歌唱技能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工作要认真负责、积极备课,做好每一次课的课前准备工作。

二、实施家教前的准备工作

从事歌唱家教教学,首先应该对自己将要进行唱歌教学的对象熟悉,了解小孩的基本情况,如在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前,了解该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目的,小孩对学习唱歌的看法,考查小孩基本的音乐素质(如节奏感、音高感等),又向其家长了解一些在校学习或与音乐相关的基本情况。

制定对应的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准备部分难易程度能体现循序渐进的作品(曲目库),并且还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逐步修订、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等,然后再实施教学。

下面以对少年儿童进行声乐(唱歌)家教为例,简要介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

(一)儿童的心理生理情况

儿童随着身体生长发育的进展,各部位逐渐长大;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儿童的听觉器官要到12岁左右时才能基本发育完善;儿童的呼吸道比成人短而狭,组织柔嫩,呼吸道粘膜易受损伤,呼吸道壁的血管和淋巴管较多;儿童的嗓音在变声期之前均为童声,14岁左右为变声期,要特别注意嗓音的保护等等。

儿童时期是心理与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及时发现儿童的音乐天赋与气质特点,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与计划,并给予耐心的引导和正确的训练,培养儿童良好的歌唱和行为习惯。

唱歌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在学习唱歌中不仅可以学习到音乐基础知识和唱歌的技巧,还可以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

(二)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歌唱的状态、共鸣与呼吸、咬字吐字及歌曲处理、声音训练以及舞台表现方法等歌唱基础知识来增强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感觉,从而更好的歌唱与表演。

(三)学习内容:

1.学习调动全身的力量,放开声音,自然歌唱;

2.学会歌唱的呼吸与唤气,解决歌唱中气息的运用和控制问题;

3.解决歌唱的音准与节奏问题;

4.学习基础的发声状态,正确认识音量和音色的关系;

5.学习歌曲的简要处理和表现手段;

6.准确把握歌词的咬字吐字,掌握练习方法;

7.建立较为稳固的的歌曲状态,并通过表演来调整声音的音色;

8. 嗓音保护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尤其是变声期儿童嗓音的保养;

9.讲解简单的人体发声原理、共鸣等声乐理论与乐理知识;

10.演唱曲目:在演唱曲目方面应该选择一些既具有浓郁的童话色彩、诙谐幽默、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又有利于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的优秀歌曲。如:

《两只老虎》、《咏鹅》、《读唐诗》、《粉刷匠》、《悯农》、《数鸭子》、《小燕子》、《美丽的藏红花》、《快乐的少先队》、《世上只有妈妈好》、《宇宙的种子》、《上学歌》、《侗乡小歌台》、《三字经》、《红旗,我们爱你》、《小星星》、《可可西里》、《乌鸦与狐狸》、《白龙马》、《蓝精灵之歌》、《歌声与微笑》、《阳光少年》、《幸福拍手歌》、《小兔子乖乖》、《光荣与少年》、《大海啊故乡》、《光荣的红领巾》、《长江之歌》等等。

三、教学基本方法

声乐(唱歌)教学是一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一般可采用以下一些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

这里所说的讲解法,不同于理论课程的讲解,它主要是向学生讲解技能训练的要求、目的以及实施、练习方法与技术要点,如呼吸、共鸣、发声原理与生理结构,这些讲解的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要求学生能领悟、感知。

运用讲解法指导技能训练,要求老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便于在讲解过程中把自己体会到的动作、感觉、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较快地获取技能、技巧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正确的训练。

2.示范法

为了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唱歌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老师的示范。不管是呼吸、共鸣、咬字吐字,还是歌唱的位置、快慢强弱的处理等都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做标准的、规范的姿势和动作、演唱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对难点、要点的练习过程尽量重复示范动作,让学生们反复体会感知,仔细观察,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表象,以便在自己的训练过程中力求准确、规范。

练习法是培养学生演唱技能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唱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不认真练习,那么即便对老师课堂上讲解的歌唱技能要求、要领口头说得头头是道,也不会真正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因此,学生除了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外,课后更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练习的要领。学生的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坚持反复练习以便巩固技能,通过量的不断积累达到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时不能为了练习而练习,或者说纯机械的练习,一定要边练习边思考,找感觉。

4.讨论比较法

师生之间要随时进行交流、讨论。对老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演唱进行对比,客观交流哪种唱法或发声好、哪种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讨论与分析才有助于学生对声音的准确把握。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应做到眼勤、嘴勤、腿勤,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重点指导,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

老师也可以在交流讨论过程中,用启发方式因势利导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见解要有明确的解释,并根据与学生的现场讨论,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锻炼。

四、从事家教活动要注意的事项

(一)大学生自身

1.做家教时应注意礼仪等问题,比如到学生家里时,向其家人问好,不在上课以外的房间到处走动等。

2.辅导孩子时,切记不要向小孩打听其父母的情况,尤其是涉及隐私方面的。

3.上课一般应在吃饭前完成,通常不要在孩子家吃饭。

4.不要轻易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尤其是较为贵重的物品;女学生不要随学生爸爸单独外出(如用车送回学校或出游等)。

5.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份,举止要大方,坐立行姿势要端正。

6.注意仪表整洁,在孩子面前要有一个良好的师长形象,女生尽量不化浓妆。

7.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尊严。

8.注意安全第一,绝不能因求职心切或被假象蒙蔽而忽略安全防范意识,时刻要有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去上课前或下课后最好给同学发个短信,让同学知道自己的行踪,开始几次也可以请同学作伴一起去,尤其是女学生。

9.尽可能不要给异性的成年人做家教老师。

10.不要随意用雇主家的电话等其他物品,上课期间尽量不要打手机、发短信,更不能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11.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最好是每次上完课后,自己能简要地记录下上课的得失与所思所想,以便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二)与所教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

1.适时与家长交流你的教学心得、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你的教学思路,当你要向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时,最好是其父母均在场或与同性家长交流。

2.在学生家长面前要谦虚,要实事求是,切忌过分抬高自己,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3.初次上课后,最好根据你对小孩的接触,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份简要的教学计划。

(三)教学方面

1.积极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适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生的上课,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细致,要注意施教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声乐(唱歌)教学一定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

3.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孩子音乐发展的潜能,学会鼓励孩子,树立并强化他的学习自信心。

4.要固定上课时间,约定时间要准时,时间有变或不能上课要提前与家长联系;上课最好安排在周六、周日的白天,学生家住得太偏僻尽量不去。

5.每次上课后要留有一定的课后作业,如发声练习与要求、歌曲的背诵等,课前简要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6.适时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学校或其它正规团体组织的有益的文艺演出活动,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7.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通过一些积极上进的歌曲作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在积极进行声乐艺术课外实践锻炼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不可顾此失彼,我们一定要学好学校给我们开设的各门课程,无论是专业理论课、技能课还是公共基础课,都要认真学习,狠练声乐、钢琴等音乐技能的基本功,以学习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不要本末倒置,那样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基金项目:

[1]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财教指[2011]93号)《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课外拓展平台的构建研究》;

[2]衡阳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KT201226)。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合唱;高位置;轻声演唱;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绪 论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童声合唱以其高雅,清纯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普及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成为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引导儿童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而且对儿童音乐审美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知道,买了一把好琴,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调试,那么它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会暗淡无光、毫无感染力。同样,一个童声合唱队如果没有指挥老师的科学训练就不会获得柔美而和谐统一的声响效果。合唱是人声的完美演泽,它直接反映着人的情感。高水平的童声合唱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但是要想达到完美演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达到。在长期的训练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科学发声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就可能造成终生的悲剧。”而童声合唱这种只有儿童才具有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是童声合唱的基础,而声部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的基本功,因此,必须进行一些集体训练,这个训练范围广,内容丰富,必须抓住重点,分期分批地突出一个中心,解决一两个问题,集训与平时短训相结合,先从声音训练入手,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音准、节奏、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训练。

1.1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为基础

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的,高位置指的是演唱者在歌唱中应带有头腔共鸣。任何的童声合唱训练中高位置的训练都相当重要。在平日训练中,我们大多首先考虑的是气息,要求学生吸气时上腹扩张,呼气时上腹保持,下腹推动等这些纯肌肉的运动。这样很容易使人的肌体僵硬掉,气息也随之不流动,声音发硬不够自然。而且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又各有差异,这样未必会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外观上很容易做到的方法,让他们在演唱的时侯,颧骨抬起来,眉毛扬起来,就是所谓的眉开眼笑抬颧骨的面罩唱法,然后想着“树要长高,树根一定要扎得很深”,脚趾紧抓、地面,这样气息沉下去了,状态积极兴奋了,歌唱位置也自然就高了。

1.2气息的训练

在合唱的发声训练中,气息的训练也相当关键。气息是歌唱的基础,科学的歌唱方面都要求字在气息上进行。在呼气时,关键是扩大呼吸器官。首先让儿童将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喉头、包括脸部笑肌都像芳香的花朵一样开放;其次,让儿童自己手掐住腰,感觉到裤腰如何从空瘪到快速的胀满。最后两步同时做,在放大呼吸吸器官的同时,也就完成了吸气。在呼气时重要的是气息的控制,在原有吸气的状态下小腹微收感觉气息在流动,以气息带动声音去演唱。另外,在训练时可让儿童将没有气息支持,没有位置的“白声”与有气息控制的声音进行对比、分析、鉴别、逐步建立起他们科学的发声概念。

“轻声”实际上是人体各器官协调发声的结果。这样的声音虽小,但有很强的穿透力。在训练时要求儿童用打哈欠的状态去演唱,切记不能追求声音的亮度,应注意强调声音的穿透力,引导儿童树立声音的方向感,声音要让最远处的人清楚听见,让儿童去体会声音“飘”而“空”的感觉,放松自如地去演唱。

1.3真假声的混合训练

在发声训练中真假混合训练也相当重要。儿童的音域很窄,如果光靠真声,唱到高音就会很紧,声音发硬。所以说童声合唱训练中一定要先训练儿童的假声,采用以假声带真声的方法实现真假声的完美结合,在刚开始训练时可采用较好找高位置的“ǚ”母音让儿童体会声音在眉心处额头上面通过面罩发出来,培养他们高位置的歌唱意识。然后再带入其它母音。

1.4咬字吐字的训练

在歌曲的演唱训练中,咬字、吐字最为关键。它决定着合唱音响的最终效果,歌唱的咬字吐字不同于说话,它要求我们有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和共鸣位置下进行。只注重歌唱状态而忽视了字本身的发音,这样就会唱得含糊不清;只注重字的母音,这样字就咬的很死就会出现声音发白,不够圆润。所以在咬字吐字训练中应让儿童明确字的结构与发音过程的关系。由于字的发音不同,字的构成也不同。歌唱的咬字一般指单字声母,也叫字头;吐字则指单字的韵母也叫字腹。如“啦”字,“L”是声母字头,“a”是韵母字腹,可以按字头,字腹、字尾的方法来处理字的“出声、保持、归韵”。这样咬字,就不会含糊不清了,做到真正的字正腔圆。

2.合唱声部间的协调训练

合唱就是把几个声部用歌声和谐统一表达出来。与齐唱相比,合唱即增加了声部纵向的和声色彩又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协调指的是总的音响效果,各个声部在演唱同一乐句中互相取得的关系,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它包括各个声部音色、音量、音准。只有三者和谐统一了才会取得最终完美的整体音响效果。在声部的协调训练中我们应注意:

2.1有控制、有目标地去歌唱

合唱首先要求儿童用科学的高位置发声状态去演唱,合唱队员歌唱的力度,速度要达到真正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力度速度声音等各方面的控制,去寻找声音的“共性”,声音亮的要求“圆润”,对唱得轻的要求放开一些。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选定一个标准的音色,然后让孩子们一个个进入,向同一种音色靠拢,这样有了目标,向着同一个目标音色也就自然而然达到了统一。整个合唱的效果犹如一个人的音色,这才是最终的效果。

2.2恰当处理声部的纵向、横向关系

合唱艺术是一种多声部的艺术,在演唱之前老师先带着学生读谱,明确歌曲中的主旋律、辅助旋律、和声性声部、节奏性伴唱声部、装饰性助唱声部等。先让孩子们明确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必不可少,但在歌唱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只听到主旋律,而听不到其它辅助声部,这样的合唱就没有立体感。在声部纵向的协调训练中,着重训练的是和声的色彩,老师也可以带着孩子们点对点地唱谱子寻找和声的明暗色彩,这样再带入歌词演唱才会更加和谐而统一。

2.3培养孩子们的合唱意识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童在独唱的时候个性的音色比较突出,而在合唱队中如果不培养其与集体融合与他人配合的意识,就会破坏合唱的整体感觉。因为合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统一性”,如果没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就无法达到统一,再来,在演唱二声部的作品时,儿童大多喜欢唱主旋律声部,而不喜欢低沉容易走调的低声部旋律,这就要求指挥老师带着他们巩固低声部的旋律,让他们明确要每个声部的重要性。

3.发挥指挥的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指挥是合唱队的核心力量。他在舞台上的职责是以准确的形象,丰富的挥拍,以及全身心投入的音乐感觉为歌唱状态来演绎作品的内涵。一个合唱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指挥。指挥不仅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而且是艺术的指导者。指挥是合唱队的主导,在合唱训练之前,首先应作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合唱队员才能受益匪浅。在准备过程中应充分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作好强弱、力度、速度及特殊处理标记。这样在训练时才能更加自如地进行。指挥的动作应作到“省、准、美”。其次,在演唱过程中指挥可以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用“眼晴、口”去提示合唱队员。眼与手配合,这样指挥手势的指向会更加具体化。如:保持是打给高声部的,还是领唱的,如果没有眼晴的帮助就很难明确。另外,目光本身就可以透露出指挥对音乐情绪的全部感受以进一步感染合唱队员。口形的运用会帮助孩子们呼吸、咬字、改变发声状态等。但指挥不能始终跟着合唱队员一起唱,虽然起到为合唱队员提词的作用,却丧失了表达感情或声乐、提示方面的能力。也会因听不清合唱团的歌声而导致盲目指挥,要做到有的放矢。

4.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要以情感人,达到教育目的在处理歌曲时,要先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用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的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演唱每一首作品时,要用心去唱,不能因为歌曲简单易唱就忽略其精神实质,只有用心去唱才能彰显它的艺术价值,使每一首歌曲都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合唱作品在掌握了其基本旋律后,要进行艺术处理才能更好的表现它的内容。合唱作品的处理要求比齐唱更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各声部本身声音要整齐统一,这是合唱整体协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要求音准节奏都要统一。

(2)由于各声部所处低位与功能不同,所以在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应该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主旋律的主导低位,其它辅旋律要相对弱一些,但要保持音准,各声部线条要清楚。

(3)在童声合唱中比较复杂的是对音准的技术处理,要想取得声部相互结合声音的和谐,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例如要根据调式音阶的特性及音程的特性进行专门训练,重点解决音准的个别难点。正确的识谱、音准、节拍、节拍感可以通过学习视唱练耳来培养。必须由易道难。简单的音阶练习是视唱练耳的基础,然后过渡到各种节拍的练习曲,最好能加入一些根据合唱队的水平自选自编声部合唱练习。

(4)要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和风格,是儿童充分理解作品,自觉的按照作品的力度速度与表情演唱。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曲,在运用“声和字”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过程里,学生对歌曲的精神实质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作品作于50年代中期,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小调性质的二部曲式的童声合唱曲,这首歌曲充满动感,将孩子们在愉快歌唱,泛舟荡漾,饱览湖光景色的幸福欢乐景象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二部曲式的合唱时,会让他们体会在水中用力划浆,轻舟前驶的情景。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后,才会用心理解歌曲,表演歌曲,从而更好的表现作品。

篇9

儿童歌唱的教学需要遵循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他们的歌唱训练应有着侧重点的不同。低年级的小朋友身心发育不成熟,刚进校园正式学习歌唱,但还未能完全掌握歌唱的正确方法和气息运用法。那么这个阶段的音乐教学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体会歌唱的乐趣,在乐趣中感受歌曲的美感,由此建立起学生对歌唱的兴趣,丰富音乐审美感受。在歌唱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儿童享受到歌唱的乐趣,训练他们控制声音轻轻的歌唱。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慢慢掌握了歌唱的正确姿势和气息的运用等歌唱技巧,那么教师应注重巩固与提高学生歌唱时正确气息控制方法与发声技巧,并在歌唱过程中体现歌曲的美感。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变声期阶段。为了保护喉咙与保持嗓音的目的,学生在歌唱训练过程中需要轻轻歌唱。所以,在儿童歌唱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歌唱过程中的声音控制。声音控制的歌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歌唱的乐趣,感受歌曲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美感水平,实现儿童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儿童歌唱与声音控制关系探析

儿童歌唱训练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歌唱的艺术需要歌唱的技术来支撑,一个人若想歌唱得好,仅凭音乐的感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歌唱训练,掌握歌唱的要素与技巧。那么,如何进行儿童歌唱训练与声音控制,则是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与探索的课题。很多中小学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倾向于鼓励学生大声歌唱,认为大声歌唱有气势,而轻声歌唱则显得无精打采。的确有些以气势取胜的歌曲需要同学们大声地唱才会有效果,但若不论歌曲的内容与风格,一律机械地硬性要求学生大声歌唱,则是音乐教学的大忌。大多数歌曲并不需要大声歌唱,反而轻声歌唱更能体现出歌曲的优美。在儿童歌唱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大声歌唱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相反轻声歌唱更适合于一般的歌曲演唱,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并有技巧地轻声歌唱,则更能发挥其歌唱水平,唱出歌曲的美妙之处。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推广轻声歌唱,训练儿童歌唱的声音控制,通过声音控制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1.通过声音控制保护儿童发声器官

一味地要求学生大声歌唱会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歌唱是儿童运用身体的发声器官来进行的,是一种运动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儿童在歌唱训练过程中,一味地发蛮力大声歌唱,则会损害到身体的歌唱器官。歌唱器官包括作为发声器官的喉头,作为歌唱动力的呼吸,以及作为音色强化器的上下共鸣腔。如果这些器官在大声歌唱中受到损害,一般难以恢复。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他们的发声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如果教师在歌唱训练过程中,经常毫无节制地要求他们卖力地大声唱歌,不但会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使其变得紧张与疲劳,而且大声歌唱带来的气息会经常性地猛烈冲击孩子们的声带部位,从而损害孩子们稚嫩的声带与呼吸器官。这样的损害很可能会造成孩子声音的沙哑,或者使声音失去光泽,特别严重者则会造成孩子再也不能放声歌唱。在日常的歌唱教学实践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参加歌唱比赛之前的歌唱训练过程中,由于不懂得如何进行声音控制,使得频繁的歌唱练习导致声音的沙哑或撕裂,从而导致歌唱比赛的失败,甚至导致声带的永久性损伤。所以,在儿童歌唱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声音的控制,有意识地保护发声器官。

2.运用声音控制训练小学生歌唱技能

儿童歌唱过程中运用声音控制,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掌握,促进他们歌唱技能的进步。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大多数轻快雅致而又流畅自然的乐曲。这样的乐曲往往并不需要孩子们特别大声地歌唱。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注意根据歌曲题材、内容、风格或形式的不同,选用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进行歌唱,不同的歌曲应有不同的唱法要求。大多数轻柔的歌曲则适宜于采用轻声唱法来歌唱,即使是一首需要展现出雄壮气势的歌曲,也不需要孩子们在整个歌唱过程中都保持高声的歌唱强度。所以,教师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声音的控制。教师训练学生真正地唱好一首歌,首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首歌的内容与含义,继而准确地把握这首歌在情感表现上的抑扬顿挫之感,以恰当的声音控制表现歌曲的抑扬顿挫,最终使学生能够充满感情地唱出这首歌。儿童能够把一些歌曲唱得声音洪亮,但是由于气息与力量跟不上,则会显得歌唱比较呆板,甚至声音是刺耳的,有时会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降低了整体表现效果。但如果学生能够进行声音控制,便能随意自如地在演唱过程中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以抑扬顿挫的音调来表现歌曲情感的起伏,则会唱出动听的歌曲,达到很好的表现效果。所以说,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音乐课程中较为轻柔的歌曲,教师应强调学生以轻声歌唱为主,运用声音控制对学生进行嗓音训练与乐感培养,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提高其歌唱技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

3.通过声音控制培养歌唱能力与音乐审美力

教师若鼓励学生进行大声歌唱,不仅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呼吸平衡,而且还会使他们不能细细品味歌曲的美感,甚至导致他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失控。由此看来,在歌唱时的声音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教学阶段,音乐课被作为普及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是教师充分运用音乐的艺术形象与艺术魅力,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培养歌唱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在歌唱方面取得进步,真正从中体验到乐趣,才会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激发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教师引领学生去领会、体悟歌曲的思想内容与其中内蕴的情感,从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体验到音乐之美,于是学生可以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这就是一种美的教育。有技巧地轻声歌唱可以使得这种艺术熏陶与美育过程更加自然和谐地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4.轻声唱法在歌唱训练中的优势

轻声唱法是声乐训练中一种简便有效并且有益身心的发声训练方法。轻声唱法既可以提升声带的发声机能,增强发声器官的耐力,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护声带健康,有效医治受到损伤的声带,并加快其恢复过程的作用。许多世界著名歌唱家都表示,他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授业恩师强调用轻声唱法进行练习,不允许歌唱时将声音放得很大,几乎所有的练习都是采用小声来唱,显然他们最后都从中得益匪浅,最终在音乐领域获得了卓越的成就。有权威人士介绍轻声唱的优良功效,比如轻声可以帮助学生练习母音,“纠正母音不良的发声状态”,还可以“改善读字不清的情况”,并且只要轻声稍微大一点,并不影响远在八尺外的人们清楚地听到歌声。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表示,“在自然领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声带张力和少量的气息来发出每个声音,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均衡的发声机能”。可见,动听歌声并不需要太大的声音,只要掌握好少量的声带张力与发生气息,便可以发出美妙的歌声,实现完美的歌唱。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田玉斌讲道:“我经常小声为学生做示范,尤其是为高声部的学生做示范时,为了能唱出很高的音,我总是努力将喉咙打开唱轻声。这样久而久之,我可以唱出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很高的声音。”诸多歌唱教学及训练实践都表明,轻声唱法是歌唱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它既可以培养学生控制歌唱气息,稳定发声状态,轻松自然地唱歌,又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与掌握,并在其训练过程中得到快速提高。所以说,轻声唱法是一种将歌唱技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歌唱训练方法,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得到大力的推广与应用,以解决目前音乐歌唱训练中所普遍存在的弊端,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三、轻声唱法的推广实践及其在合唱领域的应用

轻声唱法在儿童的歌唱训练中具有充分的优势,应当在音乐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除了日常音乐教学过程的歌唱训练外,轻声唱法还适用于儿童歌唱的合唱领域。在儿童的合唱训练中,轻声唱法可以有效地克服发声时所产生的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状态。在合唱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学生很自然地会用平常说话的声音去唱歌,尤其在他们唱到高音段时,便会昂起头扯着嗓子大声喊唱。这种大声喊唱的唱法是合唱训练中的一个常见误区。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应该预先提醒他们不要大声喊唱,而要用轻声去歌唱,可以想象并模仿妈妈哼唱催眠曲时那种轻柔的发声,轻松愉快、自然流露、不着痕迹地去歌唱。小学生容易在唱歌时大声喊唱,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喉部的发声状态拘谨,缺少弹性和灵活性。有时,学生歌唱的气息浮也会造成胸僵、喉紧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合唱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端正姿势,做好放松练习。放松练习包括适当清清喉咙,或者打呵欠,从而把喉咙打开,同时放松颈部,让颈部及喉部的气息流畅自如。教师在对学生的合唱训练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论是用旋律音程训练,还是用带声部的和弦练习,都不能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高音量。音量的提升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学生们进入歌唱状态,并在歌唱中渐渐地打开声音,直至完全打开喉咙,彻底放松下巴,基本上做到呼吸自如、气息均匀通畅,才能去考虑合唱声音的力度问题。轻声唱法在合唱训练中的运用,有效地克服了发声状态中的紧张和僵硬,防止学生走向大声喊唱的误区,对于训练学生形成正确发声方法与歌唱技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儿童合唱中最讲究突出童声的纯净之美,而非声音力度的比拼,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务必强调学生要有效地控制声音,轻声地去唱,并训练他们在演唱时关注整体声音效果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与配合伴奏音乐,有效地避免跑调与抢节奏现象的发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大声歌唱法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而引导儿童歌唱时进行声音控制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害,产生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与美育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推广轻声唱法,成为音乐教师们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推广轻声唱法,首先要求更新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歌唱的习惯。有很多音乐教师以及学生都抱有唱歌时声音越大越好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必须得到改变。教师与学生深刻认识到轻声唱法的优势与效果,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广轻声唱法。更新观念是轻声唱法得以推广的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要做的便是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轻声唱法的要领,提高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歌唱技能。轻声唱法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音乐教师一定要善于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指导与安排练习,让学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歌曲都需要大声唱出来,很多轻柔歌曲用轻声来唱就可以了,同一首歌曲有的地方需要声音高一些,而另一些地方则可轻轻唱和,节奏有快慢,力度有强弱。在轻声唱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并训练学生如何运用轻声高位的方法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学生在歌唱的时候应运用较长的气息,并保持气息的平稳性使其不颤抖。学生的歌唱训练从中音区开始练习,然后渐渐地向高音区与低音区扩展。在最初的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先尝试用母音uu或lulu进行歌唱练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发声技巧较为熟悉之后,便可以用其他的母音与母音的转换。轻声唱法的技巧在歌唱时力度弱而不虚,使发声的力度减弱并保持适宜的程度,这种力度可以较小偏轻柔,但是一定不能虚弱无力。同时,歌唱时要注意音量的适中,以准确的音调与清晰的咬字,加上抑扬顿挫的声音处理方法,充满感情地演绎歌曲,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轻声歌唱的美妙之处。

结语:

篇10

一、现行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形式与培养目标脱节,学生一专但不多能,偏科现象严重

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形式来看,过分强调个人的主专业,而对其它课程都不太重视,这明显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脱节。如声乐、器乐等技巧课一直在沿用音乐专业院校“小课”的教学形式,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就造成了学生只重一专但不多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师范性特点薄弱,音乐技能类课程与理论类

课程对比失衡,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实用课程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现实中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所占比例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德国、美国相关课程大约占到总课程的25%-33%,而我国这方面的比例大约只有10%-16%。高师音乐教育往往忽视了教育学、心理学科课程,严重影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事教育行业的素质结构。有些在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却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学任务,不知道该如何教书。其重要原因便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及教学实用技术的匮乏使然。专业方面,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课应有别于音乐学院的专业课程。器乐、声乐等技巧课的教学应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法融入到技能、技巧的训练中;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更多地贴近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而不是向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看齐。避免出现过于偏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而忽略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出现钢琴程度较高却不会弹即兴伴奏等种种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师范教育的特色性也恰恰体现在此。专业必修课的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必须与实践紧密联系的。

(三)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导致学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

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从而致使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练习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

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力较低,积极性也不高。科研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较低以至于不能参与论文交流活动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

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于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所以,师范音乐专业教育因兼顾育人性要求在音乐这个大系统中在对待音乐教育的共性特征方面的比重要低于专业音乐学院,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把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二)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压缩专业必修课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增加理论课时间,鼓励开设选修课程

对于艺术课程来讲,一般人,包括艺术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艺术是师傅带徒弟,技能是关键,是靠技能吃饭的。这样,过分地强调技能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往往忽视理论课对专业技能课程的作用。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功底怎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分析,综合性课程建设将是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趋势,它可弥补分科过细造成的缺憾。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是大量交叉学科的横向综合,整个学科体系将更加完善成熟。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方面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练习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为了满足中小学管乐队或弦乐队排练的需要,还应设配器课或乐队合奏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中小学生家庭电脑的拥有量已达到一定数量,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脑应用技术,因此开设MIDI音乐制作课也很重要。另一方面是在主干课程中加进教学法的内容,如钢琴课中的钢琴教学法、声乐课中的声乐教学法等等,并在各门课程中都强调结合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

(三)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就我国而言,建设以多元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亦将成为必然。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中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为民间音乐传统局内人所借鉴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基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化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