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

篇1

摘要:高师实习生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语言组织、教态、粉笔字、黑板画、范图与教具制作、抓不住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课堂美术作业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评价、教学时间分配、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等。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不良的实习态度和所学非所教而引起的,提出如何解决实习生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中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实习生;小学美术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小学美术组织管理和教学的现实情况,让实习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任务,以获得美术教学经验和能力为目标。但由于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画家,很少关注培养美术教师,导致美术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缺失,使美术教育实习存在不少问题,情况令人堪忧。

一、实习生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语言组织、教态的问题。

由于美术专业学生在进行美术技能学习时一般动手不动口,导致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不精炼,口头禅重,语调平淡。由于对教案不熟悉,说话有时断断续续的,甚至还有的照着讲稿念,照本宣科。肢体语言不丰富,教态不自然,由于紧张而拘谨做作,有的不能挺直腰杆上课,有的不敢正视学生,还有些男生不修边幅就上讲台。语言教态不佳是所有学科实习生最大的通病。

(二)存在粉笔字的问题。

大部分实习生在校读书期间从来不练习写的粉笔字,书写不规范,由于习惯于写草书或行书,让小学生无法辨认。由于实习生的粉笔字书写力度不够,导致坐在后面的小学生看不清黑板。由于平时不注意笔顺书写的顺序,笔顺出错的事情时有发生。

(三)存在黑板画的问题。

许多实习生画黑板简笔画构图偏低,图形偏小,作画力度不够,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黑板画线条欠流畅,作画速度太慢,小学生等待的耐心有限,导致教学纪律不佳,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实习生临时设计板画的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个别学生提出的需求。

(四)存在范图与教具制作的问题。

小学美术课在很多场合需要制作范图与教具。但美术专业的实习生在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此类物品,不了解设计制作范图教具的工具形象欠佳,教具制作耗时太多且效果不佳,美术字书写能力较差,字体不美观。

(五)存在抓不住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问题。

抓不住课题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缺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这是所有没有教学经验的实习生的通病。而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就看他是否抓住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习生对此很头痛。

(六)存在课堂美术作业辅导的问题。

实习生由于不了解儿童画的创作特点,也不知道如何辅导课堂美术作业,并且对小学生常用的美术学具,如水彩笔、记号笔、油画棒、彩色纸、剪刀、透明胶等工具使用不熟练。实习生动辄以成人的专业眼光来看待儿童画,显然不合理。

(七)存在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问题。

实习生不知道如何辅导课堂美术作业,缺乏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能力,不善于从不同切入点评价学生的作业,寻找闪光点。

(八)存在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

不善于把握教学时间,大部分提前讲完,而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

(九)存在不知如何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问题。

缺乏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应变能力差。

二、实习生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实习生的不良实习态度。

大部分普修学生普遍认为“我不要当美术教师”的思想普遍存在,不想花时间精力进行美术教学技能训练;美术专业学生更看重专业的美术技能训练,如素描、色彩、国画等,对小学美术教学技能不屑一顾,不懂得教师职业的内涵,从而轻视美术教学技能的学习。

(二)实习生所学非所教。

由于小学的各种要求很多很杂,美术字、简笔画、平面立体手工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等,对小学美术师资的技能要求不太专,但却非常全面。然而目前的美术教师培养方式让很多老师学得太专,不能好好把握如此众多的教学内容。

三、实习生在小学美术教育实习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上所列小学美术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存在,而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实习生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实习中出现了如此众多的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呢?办法是有的,但至少要在教育实习开始前半年以上的专项教学技能训练,持之以恒才有效果。

根据以上存在的教学技能问题,教师经过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总结以下几条问题的对策,供师范生选择

(一)语言教态问题的对策。

大声朗读儿童故事或童话故事,利用语言复读机听故事磁带并跟读,掌握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变化,每天坚持听、说练习。当对故事情节能熟练讲述后,绘制头饰或道具,戴在头上,拿在手上,对镜表演,运用手势、体态等肢体语言,表演话剧。这样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节奏感、流畅感、响亮感和普通话水平,减少习惯性口头禅的次数。

(二)粉笔字问题的对策。

板书字体不美,书写不畅,是因为在黑板上书写练习不够的缘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大黑板上练粉笔字。只要坚持天天练习20分钟左右,粉笔字就会越写越好。

(三)黑板画问题的对策。

板画不美是由于简笔画和速写画得太少的缘故。用硬笔在纸上画得好,改用粉笔在黑板上就不一定画得好。因为黑板面积大,所以板画首先要画得大,起笔靠近黑板上方,以免往下画不完整。板画力度不够是犹豫的表现,要大胆、肯定、流畅地画出来。临时设计简笔画形象对大三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因此要求他们无论如何要把常见的动物、植物、器物、人物基本动态、面部表情等形象全都默记在心,随时可以用简笔画形式表现出来。

(四)范图与教具制作问题的对策。

作为准美术教师,设计制作范图、教具要有较高的审美水平,这是教师美术专业水平的一种体现。由于儿童喜爱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卡通形象,因此要求准教师熟练使用儿童常用的彩色笔、油画棒、记号笔、彩色纸等工具材料制作教具。比如美化课题字,可用深色记号笔勾线,油画棒横卧在粗糙纸上画出渐变效果,用彩色纸剪贴比用水粉平涂的效果更佳。画大面积的变化背景适合用水粉表现,小面积的渐变适合用油画棒表现。文字可用变体美术字、童体字,色彩要与背景成对比色,互相衬托。

(五)抓住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问题的对策。

以湘美版美术实验课本为例,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的教材,分别进行分析。先看教材,分析其中的文字,文字有导入语、活动、提示之分。读懂文字,抓住其关键性文字表述。接着读图,有摄影、绘画、步骤图、学生作业图等。摄影图片贴近生活,让儿童感到美无处不在。步骤图要看懂图示,最好边看边做。在做的过程中,试着用语言讲给别人听懂,边做边讲。这样一来,就会体验做的整个过程,这便是重点所在。哪一步最难做好,便是难点所在。教材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步骤讲得比较细,通过做一次便能找到重点和难点。但有的课题,重点和难点并不重合。重点是本课要实现的重点目标,即知识点。难点为绘制表现过程中的难关,必须要在教师扶持下才能解决的问题。

(六)课堂美术作业辅导问题的对策。

对于小学生课堂美术作业指导,要从工具材料、构思构图、色彩表达来考虑。例如学生完成绘画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用彩色笔画,有的用油画棒在细砂纸上作画,有的在彩色卡纸上作画,有的用彩纸剪贴,有的剪贴后再添画。对于作业步骤,有一个先后顺序问题。那就是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材料,一定先表现主体形象,再添画背景,而且主体物要画得较大,才能突出主体和主题。

(七)学生美术作业评价问题的对策。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作业过程中,儿童有新的想法应及时肯定,给其他儿童以启示,但不要模仿,这是过程性评价。作业评价形式有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以鼓励为主。有争议的意见,要尊重作者的想法,这是终结性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在肯定学生作业优点的同时,提出改进意见,这是诊断性评价。

(八)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的对策。

一般来说,美术课讲授时间10―20分钟,以15分钟居多。讲多了学生没有作业时间,讲少了重点、难点没讲透,要把握这个度很难。他们追求导入部分的形式新颖,运用了谜语、童谣、魔术、儿歌、欣赏等多种导入形式,但对重点难点往往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其本质内涵的作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九)处理课堂偶发事件问题的对策。

篇2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并渗透英语美术术语,在学生不知不觉游戏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由幼儿园转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

2、学生的绘画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3、美术课的课堂常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指导。

4、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本学期美术共20课,教材的内容充分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为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简单、具体的形象。本学期在绘画的具体形象上有所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简笔画,把基础打实。

1、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2、知识教育要点:

(1)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2)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3)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4)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3、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4、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5、全册重难点:

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一)重点:

1、用蜡笔或油画棒的形式进行平涂作画,描绘观察、记忆、想象中的动植物,

2、线条流畅,色彩均匀丰富,造型大胆、夸张、生动活泼,富有一种童趣;

3、传授版画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系列练习;

4、用撕纸拼贴方法进行简单画面制作;

5、欣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中外儿童优秀美术作品。

(二)难点:

1、在绘画训练中,要求线条自然流畅,色彩鲜艳丰富,造型大胆生动,富有儿童趣。

2、在工艺制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能力,培养按步骤操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3、在欣赏过程中,提高欣赏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全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注意学生的情绪,语言要亲切,气氛要轻松,要积极鼓励学生动脑筋,大胆添画,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六个班的美术课。这学期要对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和表现力作进一步加强,训练他们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初步感受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所以要培养他们作画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一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本册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色彩:涂色练习《五彩的烟花》_渗色练习(《水彩游戏》)—平涂。形色结合(《缤纷花布》)—在复杂形内填色(《热带鱼乐园》)——尝试色彩搭配(《彩旗飘飘》)—。造型(设计):用线造型(《五彩的烟花》)——自然形(《水彩游戏》)—几何形(《缤纷花布》〈彩旗飘飘〉——适合图形《美丽的盘子》、《东西南北》、《纸拎袋——动物造型〈粘贴小动物〉、〈信封纸偶〉、〈热带鱼乐园〉〈神气的大公鸡〉——植物造型〈“蘑菇”家园〉、,各种各样的树》—实用品造型〈船儿出航〉、〈纸拎袋〉、〈剪拉花〉、〈彩旗飘飘〉、〈面具〉—人物造型〈画画亲近的人〉〈夏日〉。

本册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容涉及社会、自然、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会节日庆典:《五彩的烟花》〈彩旗飘飘〉、〈面具〉。美化环境:〈“蘑菇”家园〉。亲近自然:《热带鱼乐园》〈神气的大公鸡〉〈夏日〉。美术游戏:《水彩游戏》、〈信封纸偶〉、《东西南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使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感到兴趣。

4、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特别让他们记住在准备工作,上课纪律,及作业等方面的一些要求。抓住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端坐的特点可以结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第一次接触正规化的美术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好玩的,而且新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心理因素也不一样,在绘画上、工艺制作上一定有着学生自己的创造思维、想象能力、技法的个性,但这些会造成学习的不一致性、习惯不统一化,给美术课的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全册重难点:

(一)重点:

1、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并能用英语表示各种色彩,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探索感知泥性,归纳几种基本的玩泥方法,口头发表体验感受。

3、欣赏感受剪纸、撕纸、折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折纸造型表现的方法。

4、探索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各种物体。

5、引导学生感知并发现食物之美,在教学中穿插双语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二)难点:

1、学生对感受物体的发表,并用简单的英语口语来表示。

2、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充分学生对卡通形象的感受,在学习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进行探究。

4、领会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美术作品中的区别,让小朋友们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情节予以描述,说出自己的感受。

5、怎样使双语教学在美术课堂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措施: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并渗透英语美术术语,在学生不知不觉游戏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3

关键词:剪纸教学;美术教学;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82-01

作为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丰富多彩,具有久远的历史。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开展“剪纸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手变得更灵活,能够让学生的全脑得到开发,促成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剪纸教学”的课程构建指向美术素养的核心地带――“美”与“术”的和谐统一。在“剪纸教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剪纸“博课程”,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

剪纸作为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能够在儿童时期让孩子们对剪纸艺术进行欣赏和认同,将会对儿童的美学素养和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有很大的提升。在剪纸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儿童感知、欣赏剪纸之美,从儿童生活中积极寻找丰富的素材。例如,在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教师让孩子们搜集身边的艺术化剪纸,拓展儿童的美术视界。又如在教学“剪纸(一)”(苏少儿版三年级上第17课)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代的“金箔太阳鸟”图案,让儿童领略祖国图案艺术与文化的久远历史。教学“剪纸(二)”(同上),教师让儿童欣赏丰富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大师的创造,有的来自于普通民间艺人,有的则是源自孩子自己的双手。在欣赏中,孩子们找到美的本真感觉,欣赏到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剪纸艺术,不断发出惊异的赞叹――“真美啊”“太漂亮了”“剪得真巧”等。这是孩子们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

二、剪纸“乐课程”,发展儿童的美术兴趣

儿童的美术创作动力,来自于儿童绵延不绝的美术兴趣。在剪纸教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重点是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的自觉追求。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掘儿童身边的、生活中的剪纸素材。因为生活是儿童剪纸艺术的源头活水,蕴藏着丰富的剪纸资源。在儿童生活中,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事物都可以通过儿童的剪纸艺术加以表现。例如在阳春时节,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郊外踏青,引领儿童观察农家小院中的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带领孩子们走进民艺坊,对剪纸专家进行访问、求教等。通过多媒体,向儿童展示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吐鲁番地区的最早剪纸,展示唐代的剪纸艺术,展示明清以来不同风格的剪纸,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剪纸等。对剪纸史的真切了解,能够激发儿童的剪纸兴趣。

三、剪纸“技课程”,提升儿童的剪纸技艺

剪纸技艺是儿童能够接受的美术技艺。一般情况下,儿童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会熟练运用。在剪纸技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多实践,在实践中自主形成剪纸技艺。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教给儿童一些基本功,让儿童理解剪纸的最基本特点――相连和镂空。在理解花纹线条的相互连接关系基础之上,传授一些剪纸技巧。如折叠剪纸法(将一张纸对折或多折叠起,然后剪开)、插剪法(直接将剪去掏着剪,随意穿插,注意安全)、掏剪法(剪眼睛或圆形、任意挖洞等,不将纸剪破)、对剪法(水滴、柳叶剪方法,剪一得二,剪一半得全部)、阴阳综合剪法(阴剪、阳剪相结合)等。同时教学一些构图的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层层垒高法、隔物观景法等。在孩子们的剪纸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儿童进行组合创新。

四、剪纸“润课程”,润泽儿童的剪纸生命

美术课堂要成为儿童“润泽的教室”,儿童在剪纸过程中剪出了心灵的快乐。在剪纸教学中,可以成立剪纸社团,让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剪刀布置教室、美化生活。不仅如此,还可以成立剪纸广场,让儿童的剪纸作品得到展示,努力让剪纸成为儿童主体生命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剪纸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鼓励儿童的实践创新,丰厚儿童的生命底色。不仅如此,还应将剪纸教学贯穿到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中,让剪纸真正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教学“有表情的面具”(苏少儿版五年级上第9课)时,教师让孩子们运用剪纸技艺创作面具;教学“纸柱造型”(苏少儿版六年级上第18课)时,利用儿童掌握的剪纸技艺结合翻转、卷曲等方法对纸柱进行造型。现在剪纸已经融入到日常美术常态教学之中,并且将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一直“剪下去”。

五、结束语

剪纸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儿童立场,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剪纸教学中要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让儿童成为一个个“美术创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搭台,给儿童的剪纸创设空间。同时,要积极评价儿童的作品,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的剪纸艺术进行对接,使之圆融、和谐。唯其如此,儿童才能“妙剪生花”,剪纸也才能成为儿童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

参考文献:

[1]程冬容.剪纸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江西教育,2009(04).

[2]沈卫良.剪纸教学策略初探[J].教学月刊,2011(04).

篇4

【关键词】“儿童绘本” 小学美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7-02

前言:“儿童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没有文字)的图画书,“儿童绘本”强调视觉传达效果,不仅能增强绘本内容表达效果,还能强化教学质量。因此在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将“儿童绘本”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儿童绘本”的意义

对美术教师而言,优秀的绘本是一种优秀的教学资源 ,对小学生心灵成长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儿童绘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依靠“儿童绘本”展开教学,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由于“儿童绘本”本身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包含了多种语言信息、动画场景等,体现了书本创作者的美术知识与学识。对学生而言,依靠这些“儿童绘本”,学生就能从其中发掘充足的美术知识;而教师在教学中,依靠“儿童绘本”中丰富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更好的了解美术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将“儿童绘本”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定义较为狭窄,美术教学被定义在构图、色彩描绘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导致教学效果往往会达不到预期。而将“儿童绘本”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会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绘本的故事情节,会不自觉的融入到其中,依靠绘本中所叙述的故事,体验不同角色,而这也是当前美术教学中所缺乏的。

二、“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将绘本导入到美术教学中

在整个美术教学中,“儿童绘本”主要通过视觉形象将故事的情节展现出来,再依靠教师相应的引导,保证学生不仅能被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还能相应的理解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需要将绘本导入到美术教学中,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教学。

例如,在讲解《色彩心情》这节课时,教师在充分阅读“儿童绘本”中的内容后,将《小黄与小蓝》这节绘本课程导入到课堂中。这是因为《小黄与小蓝》这节课使用抽象的表达方法,分别通过黄色与蓝色展示孩子,描述了两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虽然《小黄与小蓝》在故事情节上缺乏生动性,但是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就能对黄色与蓝色有一个认识,并依靠绘本中描述的内容,快速认识色彩的心情。之后,教师可以依据《小黄与小蓝》,讲解美术学习中不同色彩所要表达的情绪,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小黄与小蓝在故事情节中的具体表现,快速认知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吸引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绘本清晰的表述了课堂教学所要讲解的内容,保证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模仿“儿童绘本”中的绘画技巧开展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儿童绘本”中提供了大量的描绘素材,使教师能按照绘本中的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并且教学质量也会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模仿“儿童绘本”中的绘画技巧展开练习。而在学生模仿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能掌握“儿童绘本”的基本艺术形式,并寻找绘画的关键点。

例如,在学习美术颜彩变化的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绘本中《十四只老鼠p月》为研究对象,要求全体学生以《十四只老鼠赏月》为模板进行绘画,并要严格掌握此则绘本的颜色变化情况。通过这种练习,学生能根据《十四只老鼠赏月》中的色彩变化,掌握绘画中的色彩搭配的技巧,并将其应用到绘画中。

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当学生掌握足够多的色彩搭配方法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绘本中的绘画手法进行创作,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1)为通话故事配图。根据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绘制相应的插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的想象,不需要被课程影响。(2)鼓励学生创作“图画日记”,以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对于生活学习中的一些特殊事情,也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学生的绘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从效果来看,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确保自身绘画水平能不断提高。

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对“儿童绘本”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进行了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教学方法能顺利落实,因此在当前美术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儿童绘本”的应用,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儿童绘本”的优势,为全面提高学生美术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幸.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范画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8,07:136.

[2]顾丹.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0:144.

篇5

关键词:立体资料;多维视角;从指尖到心灵;丛书特征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65-2

《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是201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最新推出的一套儿童美术教育丛书,此套儿童手工图书共分为六册,分别是《儿童撕贴画教程》《儿童综合材料美术教程》《儿童泥塑教程》《儿童立体手工教程》《儿童剪纸教程》和《儿童趣味彩泥教程》。

本套图书涉及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可以不分界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体验方法让儿童主动地探讨历史,科学,数学,自然、人类、地理、经济、政治、体育、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作为教育材料,《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此,主要论述《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系列丛书的主要特征。

一、将美术学习置于文化大背景下,拓展儿童的人文视野

近年来,中国儿童图书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在策划、构成、设计、内容等方面日趋高端化和人文化。甚至开始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儿童要较为全面地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音乐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自觉、更有目的、更有兴趣地学习美术。实际上,《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美术这个层面。本套丛书以美术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环境等方面来组织课例,注重儿童的体验过程。

在对待多元的世界美术文化方面,《儿童泥塑教程》第14课《呼唤印第安族》让儿童自己设计印第安人的人物形象,通过为儿童讲述世界上最好客的民族――印第安民族他们的生活习俗、衣着特征,让儿童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信息,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让儿童认识到世界美术多样性的特点。

在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认识方面,《儿童剪纸教程》按剪纸这一条线编写了数个相互连贯的单元。内容围绕剪纸艺术展开,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剪纸艺术作品的欣赏、剪纸纹样的学习以及最后综合情境的剪纸运用。其中精选出来的剪纸作品,无论是大师之作还是学生习作,均充满着奇思妙想的趣味,处处渗透着人文情感、视觉美感和生活情趣。如在“剪纸欣赏”课上,将西方剪影、西方现代派剪纸、中国传统剪纸和现代儿童剪纸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画家创作的多种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把欣赏和创作结合起来,课后的“看一看、 说一说”“剪一剪、 贴一贴”都是在儿童接触和认识到剪纸文化和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练习,让儿童在玩与游戏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审美能力。

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方面,《儿童立体手工课程》中《勤劳美丽的惠安女》和《拍胸舞》,这样的表现主题来自地方文化资源,当儿童们在动手活动中,内心与地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所产生的学习成果就不仅仅是某个动态人物,更主要的是有了从指尖到心灵的精神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唤起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立足于儿童的心理机能,为激发儿童潜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提高学习效果,创设各种生动的学习情境,唤起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情感,点燃想象和思考的火花,使儿童的学习状态变得积极投入,在获取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编写团队通过研究和思考,在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内容方面,《儿童泥塑教程》这本书中的活动就将儿童带入了“魔法世界”,让儿童巧妙地运用“魔法”――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自己做主把一块平凡不起眼的泥巴“变”成心中与众不同的作品。当然课程里面每个课例都会有一个“魔法”情境,这就是编写人员创设的学习情境。在第7课《没有尾巴的故事》中就给儿童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两只小蚂蚁在玩耍的时候发现了面包片……故事没有结尾,发现面包片后,两只小蚂蚁会打架?平分?抬回家?还是邀请好朋友一起分享?这就需要儿童自己“变”出一个故事结局。这堂课很好的营造了一个学习情境,让儿童都在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而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魔法”引导中让儿童观看蚂蚁的视频进而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活动形式等相关知识,最后儿童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不停地变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魔法”。

在视觉设计方面,《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不仅在每课的内容上进行了情境设置,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与主题相关的扉页和版式,本套丛书的版式设计注意突出儿童图书的特点,努力将每课的版式设计成为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创造相应的视觉情景和氛围,让儿童从美观、大方的版式设计中得到相关的情境氛围和美的熏陶,让儿童能更好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去。整个图版根据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重点突出,整体设计风格清晰、大方、美观,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儿童图书。

三、体验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

有的专家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历史。在信息时代,美术创作愈加离不开对材料的重新认知和创新使用。多种材料的运用和表现技法的学习,对丰富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从指尖到心灵儿童手工图书》通过剪纸、泥塑、彩泥、撕贴画等多种游戏活动,让儿童学习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创作美术作品的方法,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与此同时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提高艺术创造实践能力。

在材料属性再认识方面,《儿童撕贴画教程》是对纸的功能的新的开发,无论是对纸的颜色的选择,还是对纸的形象造型,相对传统的儿童用笔绘画,既增加了“绘画”的新颖性,又增加了儿童对事物空间转化的认识和感知,从而大大促进儿童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去创作。

《儿童立体手工教程》和《儿童综合材料美术教材》在整合利用材料方面,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入手,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把生活经验与美术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表现方法。在《儿童立体手工教程》第7课《个性相框》中运用身边的废气纸箱皮、纽扣、花生壳等,让儿童动手做一个个性相框,培养他们废物利用的意识以及用自己的手工相框来装饰家里,点亮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儿童趣味彩泥教程》第17课《小盆栽》让儿童综合运用各种泥工技法,为自己小窝的空间制作小盆栽,感受空间绿化和美化后的情趣,培养他们将学到的泥工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

篇6

培养独立的观察习惯

基础造型训练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无法进行一个长期的作业训练,且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容易对单一的美术训练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了解学习素描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就将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短、频、快,每周安排新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观察对象,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速写写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色彩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色彩静物写生,打破常规从装饰色彩学起,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色彩肌理,让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棒、油墨、粉笔等各种色彩原料进行搭配,并与油、盐、水、牛奶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画在不同的材质(素描纸、吹塑纸、玻璃、塑料等)上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利用不同的技法如滴、淌、流、刮、擦、揉、印、拓等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同尝试、不断创新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游戏性教学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游戏,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我的美术课上,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很多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一些组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三年级的教玩具制作的课程设计上,我放弃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照搬模式,因为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制作技巧对她们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有创意的自己设计运用制作教玩具。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制作都由组员们合作完成,然后根据本组的教玩具设计游戏式教学并进行演示,有其他组来找出有点及不足,并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是主动学,有了竞争,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到图书馆、网上找资料,制作的作品和游戏很有新意。

体验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还要是家长的益友,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角色?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家长和孩子,让她们从角色角度对儿童作品进行描述、评价,由此产生矛盾、争论,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身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家长的心情,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理性地指导家长,对于幼教工作会有更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控制现场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出去实习过的同学,能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及方法。

鼓励教学法

我运用鼓励教学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语言,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能力有高低,我会去找他的优点,创意不行的肯定技巧,技巧不精的肯定创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言之于物,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也是让学生得到鼓励与肯定。我经常为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也许水平并不专业,作品稍显稚嫩,但只要努力去做了,我都会尽力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都还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系统地保持下来,留作资料,给以后的学生参考,这些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篇7

法国儿童画研究者吕凯把幼儿绘画归属为一种游戏。小班的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幼儿快快乐乐地学美术呢?

一、用生活化、游戏化的内容作为美术的教学内容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往往只对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是制作的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熟悉的开始,以游戏的方式介入教学,降低幼儿的敏感度。

二、使用拟人化、童谣式的美术教学语言

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尔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序的陶冶。”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所给予儿童的应该不是威严,而是亲切的爱心。在爱心的熏陶下,快乐的情绪就灰油然而生。教师可通过各种身体语言、幽默的笑话、有趣的游戏,让幼儿直接体验到美术不再只是画画,而是能自由表现自我的、有趣的活动,致使其独立的个性和真实的感情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要利用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移情”和“拟人”。在此基础上,要用语言引导幼儿对审美对象进行整体想象,将他们想象成有生命的形象。这样,眼前的物体就不再是毫无生气的物体,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美丽形象。如:在《毛毛虫》美术活动中,我扮演“魔术师”的角色,很快就将幼儿都吸引住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跟着我这个“魔术师”很快就掌握了变“毛毛虫”的方法。游戏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学习的热情很高。通过扮演角色,既增强了师幼间的亲切感,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为幼儿以后的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串联整个活动。《纲要》中提出“要以幼儿为主体,游戏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活动中是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这一理念。如:在《毛毛虫》美术活动中,在对毛毛虫有了具体详细的了解之后,将毛毛虫的外形特征用童谣的形式教给幼儿:“小小球,排好队,长出脚,添眼睛,可爱的毛毛虫变出来了。”边说边画、像玩游戏一样的美术学习,很适合小班的幼儿,能够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画画的技法步骤。

三、采取多元化的美术作品评价

其实,我们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经常发现,幼儿所惧怕的就是教师对于自己的评价。积极的评价方式是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诱因。当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问“老师,你看我画的好吗”时,你会怎么说?我们应该这样说:“恩,你画得很好!”“呀!你画得太棒了,只是这里好象少了什么!”然后可以反问:“是什么呢?”幼儿:“我画个小草吧!”“真好!”“我再画个太阳!”“更漂亮了!”幼儿:“我画好了!”“你画得真好,抱一下吧!”……拟人化的指导语提醒其他幼儿注意,吸引幼儿观察,符合小班幼儿的情感认知规律,参与式的指导既不烦琐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中的喜欢成功、喜欢称赞,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更自信。

四、家园共育,保持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美术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44-02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出现,阐释了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非德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在儿童绘画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他指出,美术教育在于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引起并维系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研究儿童绘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是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多年对大量不同阶段的儿童自身在艺术学习中的实践而总结出的共同特点,进行分类归纳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它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实践生活和心理活动为研究途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深入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特点的起点与重点。起点即新入职美术教师由此开始了解学生绘画心理,认知学生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同时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新发现的重点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如何有效缩短初为人师的摸索时期,快速了解学生绘画特点,促进教育创新发展。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

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意义。在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的最早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家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书中针对“儿童绘画描绘的事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绘画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美术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儿童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是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认识不同年龄学生绘画特点的捷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入探索能够使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缩短新教师的教育摸索期,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系统的学习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成功与否的制约条件,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进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和再完善是因材施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通过儿童从两岁起的创造性和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定义儿童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过程。总结归纳中外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大体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①涂鸦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2~4岁,处于认知世界的体验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以思维支配画面。②象征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4~8岁,处于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拥有简单思维联系能力,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画他们认识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等,这些他最先认识的客观世界。③写实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8~12岁,处于认知世界的模仿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辨别能力。画画变成为受大脑支配的呈现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3.现阶段北京地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特点。现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在儿童美术教育上进行改革。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北京地区已经稍有改变。经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呈低龄化。经过个案分析的调查对北京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示,经历无联系期的儿童表现为无论将参照物通过任何方式教授与他,他都无法将参照物和画面做联系,从而将参照物表现在画面上,致使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丧失对绘画的兴趣。而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约占北京城区儿童的10%左右的高比例。

二、新入职美术教师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的缺乏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施教的绊脚石。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对于新入职美术教师而言更是直接作用于美术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持。然而通过访谈方法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关于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认知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不知道儿童绘画阶段理论,5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年龄划分不清楚,对小学生绘画阶段的特点不了解。这是给新入职美术教师带来教学困扰的关键问题所在。 新入职美术教师由于对学生绘画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够了解,直接导致新入职美术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增加,需要利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学生。

2.新入职美术教师教学困扰分析。经过访谈法调查新入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了很多新入职美术教师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而无法施教于学生的现象。当学生出现因为画的不好看或者想重新作画的意愿出现时,新入职美术教师便不知如何施教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因为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学生心理不够熟悉,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另一方面,经验的不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解决来自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减少因为缺乏经验形成的困惑,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

三、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启示

1.培养教师对学生言行敏感的性格与和谐共荣的艺术氛围。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绘画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拥有哪些绘画特点,还有哪些独特的表现等,除了运用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新入职美术教师拥有敏感的性格。儿童细小的变化,或来自儿童作品的细微调整都会成为预示儿童绘画发展的证据。此时就需要美术教师细心的发现,耐心的辨别。同时,身边的环境往往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绘画作品。所以,建立美术课堂上互相启发互相赞扬的氛围就成为美术教师的责任。应当努力做到让师生间在美术课堂上没有任何限制的展开想象力的碰撞,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的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2.维护涂鸦期的快乐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学生绘画美术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鉴定的,更多的应该在学生生活中体现,例如一个发现美的眼神,一个拾起美的动作等。所以,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也不应该以一张完美的画来作为标准。让画画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途径,让学生每时每刻沉浸在幸福的创作之中。只有师生在美术课堂上共同达到分享画画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学生的绘画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亚明.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渴望对艺术的欣赏,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然而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儿童的欣赏兴趣来源于强烈的色彩刺激。蓝天,红花,绿树,金灿灿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1.2 儿童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二年级儿童在学习《小扇子》时,他们全被扇子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扇子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1.3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通常是凭第一印象,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看见宽阔的柏油马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小学生自身的欣赏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2.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3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七彩蝴蝶》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生活中美丽的蝴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热爱。并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特点、色彩,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制作蝴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想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篇10

关键词:发现美;感知;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8-2起欣赏课,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单板、讲授式的课程,因为不需要孩子们动手绘画或者制作,所以孩子们对这样的课会觉得可有可无,以至没有兴趣。刚开始工作时,因为没有任何经验,一堂欣赏课上下来,自己和学生都累得筋疲力尽,于是我开始思考,我应该怎么办?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都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不同年龄阶段对欣赏课的要求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烂漫,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木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欣赏课的认识,欣赏时要有重点,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