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信息行业调研报告

篇1

一、行业活动

1、行业交流活动

1)为帮助行业应对危机,协会于2009年4月4-7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磁性行业形势发展论坛”及和情报网和磁标委等组织联合主办的“中国上海磁性材料展览会”,近200人到会参加交流,约60家企业参加展览;

2)应包头政府部门邀请,协会于2009年8月12-14日成功协办了“首届中国包头稀土永磁论坛”,近700人到会;

3)2009年8月26-29日,协会配合与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在成都成功举办首届西部电子展,总展览规模近600家企业参展,共有约40家磁性行业企业参展;

4)为配合2009年8月26-29日首届西部电子展,协会同期成功举办了“中国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及项目供需对接会”,约100人参加听取了会议交流;

5)由于行业仍然深处危机,同时年底会议太多,为保证会议效果和减少企业负担,协会“第十三届钕铁硼永磁年会”推迟到明年适当时机召开。

2、协会行业骨干发展

为加强协会和企业交流,充分调动和发挥传传会员骨干企业的积极性和作用,协会在全国重要的五省市初步建立了工作联络站,在工作中得到了联络站的支持。

3、协会合作

为加强协会和上下游的联合,更好为会员单位服务,协会与电子变压器行业协会等单位和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沟通政府和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1)保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宣传上级领导部门的思想和工作方针,认真执行上级领导提示。

2)为保证行业利益,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克服困难,协会积极配合行业企业在降低出口关税方面与政府各级部门进行沟通,向政府部门呼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在行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申报资金项目的活动中给予积极有力的支持和配合,帮助企业解决了大量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及时为行业提供《全国磁性材料行业调研报告》。

5、帮助协会所在省市行业规划和发展

1)协助创立四川磁材及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协助绵阳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绵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联盟;

3)协助绵阳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绵阳市磁性材料产业联盟;

4)协助政府建设绵阳市磁性材料产业工业园。

1、按时保质保量编辑出版了《磁性行业资讯》(月刊)12期;

2、编辑出版了《中国磁性行业形势发展论坛》论文集;

3、为帮助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形势和行业动态,协会编辑出版了《全国磁性材料行业调研报告》;

4、在国内相关正式出版物4篇,在内部期刊和会议文集上约20篇。

三、行业咨询等工作

及时向行业会员企业提供磁性材料专业技术与市场信息等咨询,解答企业疑问。

四、网络管理工作

继续办好和管理好“中国磁性材料商情网”及“中国磁性行业产业资讯网”。成为协会协会向外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国内外行业动态和市场行情的重要的网站,深受行业欢迎。

五、日常服务工作

即时将协会的会刊《磁性行业资讯》、及《磁性材料及器件》和其它相关资料按时发送给会员单位,在行业内得到赞扬,分别从行业动态、市场发展、技术开发、产品应用设立专题,适合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士阅读,深受欢迎。同时协会积极为行业提供咨询解答,帮助解决企业各种困难。

2009年,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理事会的领导下、在会员单位的支持下,协会秘书处尽心尽力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今后将多听各方意见,全心全意地搞好协会工作。如何进一步搞好协会工作是全行业都关心的大事,请提出宝贵意见。

六、2010年度协会工作计划

1、2010年适当时候组织完成磁性材料行业“十二五”规划。

2、组织完成《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发展报告》,3月底完成。

3、

上半年5月在上海举办“2010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磁性材料及生产技术展览会”,并同期组织“中国磁性材料应用技术论坛会”。

4、针对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形势,适时向全体会员单位提供应对市场变化的建议和对策。

5、精心策划并于下半年适当时机举办“第十三届钕铁硼稀土永磁发展年会”。

7、继续办好新

版《磁性行业资讯》(月刊)。

8、进一步办好行业门户网站。

8、为企业做好行业技术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10、建立建全和国内外及地方行业相关组织关系,加强和上下游行业组织联系和合作。

11、加强协会宣传,发展和扩大会员企业,增强协会影响,提高和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篇2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准确定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据此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使其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25-04

作者简介:齐攀(1982—),男,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20101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20202021);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XJS-2013—1014)

高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任,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适应;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衔接;专业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不协调等。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区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改造升级方向,依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广东省电子信息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基于两个报告,将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和“工程应用”两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如图1所示。

本专业紧紧围绕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通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电子信息产业职业领域,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职业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岗位综合技能,具有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员、生产制造与设计技术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岗位从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

二、“订单引领、交替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深度对接,学院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引领”是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育人方式,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电子技术课题组),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第三学年教学(实习)安排、订单班必修课程、授课教师资质及酬金发放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订单班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使所培养的人才适用、能干。

“交替顶岗”是指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施“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将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提升。“交替顶岗”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对照如图3所示。

校内课程学习期间,实践性强的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生产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企业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授课,依托工作现场的环境和设备,结合实际生产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校企共育。校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学习(含企业现场教学)、校内实践与考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等。校外教学侧重岗位应用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

通过“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安排,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协同管理、联合教学、共同育人;融入优秀电子企业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融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构建了“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技能训练、考证、订单特色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如下页图4所示。

1.将国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

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训练环节,最后以作品竞赛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选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常规比赛题目“电动玩具车”为主要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全过程模拟产品开发运作模式进行(如下页图5所示),最后通过竞赛形式进行总结和考核,实现学生竞赛覆盖面100%,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课程以虚拟企业的模式开设,先成立虚拟企业部门,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行政部门——主讲教师任总经理,企业兼职教师任副总经理;采购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后勤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质检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监管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每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由四五名学生组成,共有七八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涉及的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师、部门经理。

各部门职责如下:行政部门——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采购部门——按照上级批准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并向上级报告;后勤部门——联系产品设计生产工作场地,安排工具等资源的分配;质检部门——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产品设计部门反映,并跟踪改正过程;监管部门——负责每次工作的考勤情况,向总经理汇报,监督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督和管理工作场地的安全情况;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开发,设计与生产。

课程的教学实施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行政部门与开发部门协同合作,最后借鉴竞赛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作为本课程的成绩。整个过程中两位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位,对其他行政部门和开发部门起到引导、技术指导和部分监管的作用,教师的地位弱化,而学生则逐渐处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采购、后勤、监管、质检和产品开发都由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学习时间开放,学生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课余时间也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安排辅导时间;第二,学习地点开放,学生上课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室,学习制作活动可以在图书馆、机房、创新实验室甚至宿舍开展;第三,学习内容开放,学生上课内容以自编教材《玩具电动避障车设计指南》为参考,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除了规定的三个基本功能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教学资源开放,学生在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使用设备时,可以通过教师统筹解决。该课程开放式的改革实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项目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如下页图6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在“教中学”阶段,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近三年来,我院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37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6人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9人获省级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对口率近90%;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三年内六成以上得到职位晋升;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订单班学生比例达70%。本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媒体纷纷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广东省教育厅网站、《今日花都报》、花都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报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效。

在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报告》提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校企联姻,共筑平台,共育人才,共同发展。”同时,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案例入选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十大最佳案例,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0-42.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13.

[3]李陈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LED新型电光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02-103.

[4]李亚平,李佩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E+”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09-111.

篇3

企业人才观变化巨大

据悉,中华英才网“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是目前国内针对就业群体启动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雇主品牌调查”之一,2003年首次开展雇主品牌调查。中国人力资源行业高速发展,无论是企业人才观还是求职者择业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华英才网第十一届最佳雇主调查对象不仅包括高校毕业生群体,还包括工作1~5年的社会职场人士,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渠道调研,在全国31个城市形成联动,总计收到有效问卷10万份有余。本次调研无论从覆盖地域、覆盖学校,还是样本数量上,都在雇主品牌调研领域首屈一指。涵盖金融、汽车、互联网、消费品等10余个行业的分领域最佳雇主榜单,人才择业和企业用才最新趋势调研报告。

中华英才网指出,稳定的人才战略和雇主形象是企业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因此,雇主品牌对于吸纳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推助效应日益凸显。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的吸引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社会就业的发展趋势,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有着借鉴意义。

大学生求职日趋理性

《中华英才网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对个人微观就业选择与社会宏观就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2013年在校大学生中在求职时优先考虑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比例分别为15%、5.1%、1.7%。与2012年相比,在校大学生计划在京、沪、穗三城市就业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从三地的对比来说,虽然北京的占比下降明显,但在三个城市中吸引力仍然是最强的。

专家分析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各种类型的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总部的聚集地,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就业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对求职者仍然具有强劲的吸引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在校大学生的求职预期仍集中于华东(30.41%)和华北(27.54%)地区。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虽然大学生就业可能不再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为首选目标,但仍然会优先考虑选择其周围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充足的发展空间是求职者考量的首选因素。

在对行业进行考量时,文体娱乐业、金融业以及电子信息业最受大学生青睐,其占比分别为15.7%、15.64%和9.22%。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初次求职者长期待遇水平和职业风险大小,所以一些具有市场先机的优势行业,因其风险小、收益高而受到大学生偏好。

体制内单位受青睐

数据显示,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期望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在校大学生预期的工作单位也以国有企业占比居首(34.31%),合资企业以19.25%的占比次之。

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民营与外资企业就业比例下降,充分说明了就业难与经济形势下滑让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职场主力新军对稳定性较低的工作缺乏安全感,更愿意追求以体制内单位为主的稳定性较强工作的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更加看重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企业内在的人文关怀及其给自身带来的发展。大学生最倾心的是“关爱自身雇主品牌”建设的口碑雇主。

篇4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会展业 模式 定位

会展业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以及其他大型活动,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活动。会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为工农业生产的批发、采购、洽谈提供交易机会和市场空间,为企业展示产品(服务)、提升形象、交流信息、开展合作提供舞台。

一、国内会展行业近年来发展现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会展行业的焦点,据媒体报道,在世博会的带动下,上海2010年接待入境游客首次突破850万人,比前一年增长35%,旅游外汇收入预计超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

由于世博会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直接带动了2010年整个会展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同时提高了周边地区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给周边地区城市的会展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目前,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南宁等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

二、无锡会展业现状分析

无锡会展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城市发展定位不明确与会展场馆的限制,无锡会展业在2000年前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与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型国际会展与国内会展相比,无锡的会展微不足道。

进入21世纪,随着2003年无锡太湖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和无锡新体育中心的建成,无锡的会展行业开始跨越了一个新台阶,先后出现了太湖博览会、农博会、工业装备展、工业设计周、吴文化节、徐霞客旅游节、灵山盛会、阳山桃文化节、新能源博览会、物联网博览会、房交会、车博会、大连服装展等一些固定展会,会展规模也同步放大。

三、无锡会展业存在的问题

单从以上数据来看,无锡会展业的发展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其他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同等级别的青岛、大连、苏州、南京、杭州、南宁等城市相比,差距至少有5-10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等国际著名展览机构的内部调研报告中,无锡被列为中国大陆会展经济发展四线城市。无锡会展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市政府对于会展行业发展定位与思路不明确

无锡是一个工业发达城市,是中国近代名族工商业发祥地和现代乡镇工业发源地,正因如此,无锡市历届政府在做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往往偏重于工业方向,而忽略了现代服务业对总体GDP的拉动和科学调节GDP比例的关键作用,忽略了会展行业对当地旅游、宾馆、餐饮、购物、商业、交通、广告等相关行业的巨大带动作用,致使无锡市政府对会展行业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

(二)会展场馆建设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直到2004年,无锡新体育中心的投入运营,才算有了像样的非专业会展场地。到了2010年,无锡太湖博览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无锡从此有了高标准的专业展览中心,从1980年的无锡展览馆到现在,整整30年,才有了第二个专业的展览馆,这与我国30年来连续保持2位数的GDP增长幅度相比,不能不说是严重滞后。

(三)政府对会展行业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

一些政府和广电媒体运作的会展,虽然有雄厚的政府资金及媒体宣传资源,但是由于运营管理的不专业,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所办会展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专业会展公司的场租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专业会展公司实力有限,媒体资源匮乏,缺少巨额宣传资金的支持,导致会展宣传面狭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高,即使有心将展会做大,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本土会展公司发展滞后,人才匮乏

由于缺乏政府支持,无锡地区至今尚无一家拥有知名品牌的本土会展公司,也没有形成一个国内知名更不要说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这种状况无法吸引优质会展项目落户无锡。

本土会展公司由于规模小实力差,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没有实力向国内外人士宣传和展现无锡的优势与资源,吸引专业会展人才到无锡来发展。

四、无锡会展业优势分析

(一)人文优势

无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代有辈出的名人轶事,孕育了无锡特有的江南特色文化,为无锡创立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品牌会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二)地理位置优势

无锡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苏南中心位置,交通发达,距上海不到1小时路程,距南京、杭州不到90分钟,到苏州、常州更是20分钟之内即可到达,沪宁高铁、沪宁城铁、沪宁高速、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市,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苏南国际机场可直接飞往日本、韩国及国内数十个重要城市,出海通道“江阴港”已经成为国内第四大亿吨级内河大港。

(三)经济规模优势

无锡是中国名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苏南模式的缔造者,工商业十分发达,从无锡市政府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58亿元,在2005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3万美元以上,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6%和11.8%,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579.9亿元,年均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511.9亿元,年均增长23%,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大中型城市前十名行列,获2008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三位;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中国十大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发展前途城市等殊荣。常住人口超过465万,外来人口超过200万,是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城市。

(四)产业结构优势

无锡优势行业数据。无锡支柱产业为: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外包、电动汽车、以及电子商务。

业界有这么一个说法: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纺织服装产业是无锡市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之一,在无锡市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锡只拥有全国1%的纱锭,利润却占到全国棉纺行业的三分之一。据统计:无锡已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00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3%,总资产688亿元,占全市的20.7%;实现工业总产值868.9亿元,占无锡市的21.5%;销售853.0亿元,占全市21.5%,实现利润30.3亿元,占全市的16.9%;出口创汇28亿美元,占全市的25.8%;从业人数28万人,占全市30.3%,是无锡市的第二大优势产业。

无锡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产业门类较为齐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2009年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9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目前无锡已形成了电子信息、钢铁、石化、汽车、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

五、无锡会展业定位建议

关于无锡会展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一定要结合无锡本土的优势与特点,以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发展无锡的优势会展经济,以优势会展和品牌会展为主,其他辅助会展为辅,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品牌展会。

根据无锡市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建议无锡会展的品牌定位:在某些专业领域形成其他城市会展中心难以比拟的特色与优势。具体解释如下:

(一)高端物联网会展,利用无锡物联网的领先地位,建设“感知中国”高端物联网会展第一品牌。

(二)高端微电子技术会展,利用无锡在微电子领域的优势,建设微电子会展品牌。

(三)高端工业装备会展,利用无锡特有的“530”高科技人才优势和产业成果,建设“智海中国530”高端工业装备会展第一品牌。

(四)高端新能源技术会展,利用无锡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建设“绿色中国”高端新能源会展品牌

(五)高端动漫产业会展,建设动漫会展品牌。

参考文献

[1]龚智洁.无锡会展业调研报告[R].无锡:无锡贸促会,2010

篇6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 教学改革 实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行动导向法到团队教学法,从模块式教学法到项目任务法,教改从来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教学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也在孕育着重大变革。最近全国职业院校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吹响了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号角。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指出:“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而要顺利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并达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体化课程开发、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几方面着手,确保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制定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

1.深入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准确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第一环节就是要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确定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企业、选择多少家企业、开展哪些方面内容的调研,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选择的企业不对路或不具代表性,或调研的企业样本数太少,或调研的内容不科学,都可能因为得不到足够有用的信息而导致专业目标定位脱离市场需求。

所以,在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选择调研行业、企业拟定调研内容确定调研办法实施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评审调研报告”六个步骤来开展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2.物色合适的实践专家,确定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后,就要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等进行调查分析,物色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实践专家。可以通过发放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分析筛选合适的实践专家。所以,能不能、会不会物色合适的实践专家,如何对实践专家的职责进行划分,这也是决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物色了合适的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也明确了实践专家的职责划分,接下来就要由实践专家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提取实践专家代表性工作任务并按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

3.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

确定了典型任务以后,我们就要邀请课程专家、有企业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高层次的企业专家一起研讨归纳,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少而精为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尽可能做到“三个融合”: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合;课程教学目标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融合。为此,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将职业资格要求纳入教学计划,并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学目标。二要开发综合课程,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更重要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并注意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制定了课程标准,我们就要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学校物质资源与师生特征开发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一个一体化课程可以对应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对应多个教学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原则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能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

二、完善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建设

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性,要求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即:教学场地包括教学研讨区和实训教学区两部分,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教学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应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实训教学区是学生操作演练的场所,所用的实训设备在质量上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甚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数量上要基本能够保证每人一台(套)。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教学场地,还是理论在教室、操练在实训室,那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因此,教学场地的建设,必须依托企业,注重校内外有机结合、产学研结合,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考工五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才能满足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需要。

三、提高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施:一是要制定奖惩办法,促使教师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目前开展的教工技能竞赛就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手段之一;二是要安排专业教师半脱产、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积累教师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服务、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

四、建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把教改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改促教学,以教学带教改,使教改与教学实现良性互动;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应建立以下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指导机制。教改牵涉教学、教务管理和学校管理,加强组织协调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建立校长领导下的、由分管副校长负责的一体化教改工作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教改工作进行总体协调与指导,教务处为具体负责一体化教改的职能部门,统一和协调各专业系(中心)的一体化教改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聘请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以及实践专家,指导和推进学校的一体化教改工作。

二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给予扶持,并为参与此项工作的教师提供学习、培训、考察的机会;其次,将教师参与教改的情况纳入教学工作质量考核,作为年度考核优秀的推荐、优秀教师评选、教学名师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第三,设立专业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津贴,以此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地投身于一体化教改活动中。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其实质就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互利双赢。此外,让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过程,会使课程更具实用性,并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企业参与专业开发和建设,能及时改善实训设备设施;让企业接纳教师顶岗实习,能尽快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适应课改需要等等。

篇8

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倍和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高于GDP增长速度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和,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和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上升到;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到,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成长,效益日益明显,逐渐成为黄冈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

黄冈高新技术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家。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产品

2003年,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四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围绕这些特色产业,培育聚集了一批骨干高新技术。

在生物医药方面,依托大别山的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现已发展有广济药业、迅达药业、中牧安达药业、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多家新兴药业企业。

在精细化工方面,拥有湖北祥云集团、湖北沙隆达蕲春公司、湖北恒日化工股份公司等多家化工企业。

在新材料方面,拥有湖北浠水久和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十月装帧纸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拥有湖北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3、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信息水平明显提高

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同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一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2—2003年,全市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万元,年均投入万元,较“九五”末增长;2002年,全市工业设备微电脑控制设备原值比重达到;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02年,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较“九五”末上升%。全市农作物新品种迅速推广,在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的同时,农业耕地面积产出率则以%的增幅提高。二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3年底,全市光电缆线路长度达公里,长话业务电路路,较“九五”末增长和;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户,移动电话户,分别较“九五”末提高%和%。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小,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尽管我市已经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但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在全省也仅为位。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幅减缓,“十五”前三年平均增长率为%,相对于“九五”期间全省34.6%的增幅大幅减缓。相比而言,周边地区发展速度加快,相对于周边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家,过10亿元的企业没有,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同时,骨干企业数量少,带动效应不明显,在全国、全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还不多,行业内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水平不高。

3、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比重大,体制活力不足;从技术结构看,中低端技术居多,高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从产品结构看,投资类产品比重高,消费类产品比重低;还有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这些产品很容易引起家门口价格战,既影响企业效益,又阻碍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艰巨。

4、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仅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重成果、轻应用,产业化导向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企业技术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高新技术发展亟待优化。

一是促进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政策机制不活,投资环境亟待完善。与沿海省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借助外力、引进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针对国际性大财团、大公司、大企业的照商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引导性投资不足,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市场发育不健全,资金“瓶颈”使许多有生长力的中小企业生长缓慢,许多有前景的科技成果转移到黄冈以外应用;三是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尚未形成,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预测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新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我们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光电子一体化四个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力争在“十一五”末在我市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创新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货值年增长%,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九十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化信息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快速成长的增长极。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得到广泛提高,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为核心,加速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保技术在内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农业新产品覆盖面积达该种作物面积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0%;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我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区。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人,企业科研机构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财政对科技三项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1%,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

在发展重点上,要把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扦光缆、光通信设备及光通信器件、通信终端、电子元器件、各类应用软件等产品,形成光通信产业链;适应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消费类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汽车电子产品、GPS应用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生产;抓住国外电子信息产业向国内大规模转移的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液晶和等离子显示器、数字电视机及机顶盒、存储器、笔记本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产品。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

重点发展包括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为重点的生物药品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为主的医用生物技术产业化;具有较强优势的原料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产业化及新型制剂和诊断试剂;以动植物良种培育、经济作物脱毒组培和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为主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以系列氨基酸产品、维生素产品、酶制剂、乳酸为重点的工业生物技术及产品。

3、新材料技术及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改性工程塑料、新型包装材料等产品。

4、光机电一体化

重点发展精密成型技术及产品,快速原型技术及产品,虚拟制造技术及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可编程控制系统(PLC)、以工业PC为基础的开发式控制系统(PCC)等制造过程主控系统;智能仪表、智能变送器、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优化系统等工业自动化专用装置;高性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设备;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车桥、转向器、气门、缸套、曲轴、电池等汽车关键零部件。

在发展布局上,突出市区为龙头,积极推进沿长江、沿铁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以团风、黄州区为龙头,以软件及电子产品制造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发展以红安、麻城为龙头、以数字制造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以浠水、罗田为龙头的,以功能材料、光电材料、有色金属材料为主体饿新材料产业;发展以武穴、蕲春为龙头的,以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中药材深加工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黄梅、英山为龙头的,以节能环保为主体的环保产业和农业高科技产业等六大产业格局。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作的认识

应充分认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强化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建立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标责任制,细化各级党委、政府抓高新技术产业工作的领导责任,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加强其领导作用。成立由科技、计委、财税等部门领导组成的科技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咨询论证,保证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决策的科学性。

(二)加快改革进程,培育以市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机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使一大批高新技术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使一批国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使一批民营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培育大公司、大集团,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饿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支持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引导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作为,为民营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参股投资科技企业,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拓宽民营高新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

三是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对于非政府投资和非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和不需要平衡生产建设条件外,有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完善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所有投资领域均向社会开放,推动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资金投入上要予以倾斜。应加大对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支持力度,可建立高新技术风险基金,不断完善投资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不断强化自主投入意识,积极落是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和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等有关规定,企业投入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

(四)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要适应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机制,创造更为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采取感情流人、事业流人的方式,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在事业上努力创造有利于他们施展才华的环境,激发其扎根创业的积极性。要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要求,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各种培训,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切实改善企业家的创业和经营环境,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

一是健全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推动各类产权有序流动;鼓励和促进企业利用土地转让或融资筹措发展资金;积极探索劳动、资产、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机制。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步伐。企业上市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获得了更充裕的资金,而且其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都已实现质的转变,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体制平台。要继续抓住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完善的机遇,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上市、利用壳资源和吸引其他上市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大财团进行合作、合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嫁接、重组等方式,引进国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做好科技推介工作,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

篇9

关键词:信用卡消费;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信用卡消费,即采用非现金交付的方式进行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支付。信用卡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的衡量标准和推动手段。

信用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消费和支付手段,已经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方便持卡人消费的同时,更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现状

信用卡消费,具有操作灵活、实用方便等特点,是信用与消费最佳结合的消费方式。我国自1985年诞生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的消费功能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过程,不仅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于1996年4月1日颁布实施,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被广大国人所认知并接受;1999年3月颁布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顾我国信用卡发展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

1985年―1994年,是我国信用卡消费发展的萌芽阶段。这段时期内,大部分国人的消费意识处于保守层面,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落后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我国信用卡消费发展得相对缓慢,据统计,截至1994年底,我国信用卡的累计发卡量仅有800万张。

1995年―1999年,是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停滞阶段,五年时间,相比1994年,截至1999年底全国发卡量仅为1800万张。

随后2000年―2002年,我国信用卡消费迎来了发展的启动期,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银行卡保障组织,避免了各大银行的不良竞争。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实现了全国联网,为信用卡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一线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对透支消费有了更理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大促进了信用卡的发卡量。

从2003年发展至今,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呈现的是“井喷式”的增长。2003年也被银行界业内人士称为我国“信用卡元年”。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额现状概括为一下三点:

(一)信用卡发卡量逐年上升

随着信用卡被广大国人所熟知后,我国各大银行纷纷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促销本行信用卡,如办卡免首年年费、降低信用卡办理的门槛等。据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信用卡新增发卡量5500万张,累计发卡量已达2.85亿张,同比增长24.3%,其中交易笔数28.5亿笔,交易金额高达7.56亿元;截至2012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到3.31亿张。根据银行界业内人士对我国信用卡用户行为的调研结果预计:基于银行对信用卡的推广力度逐渐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对信用卡用卡环境额逐步完善和规范以及我国人民对信用卡认知度的不断增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将继续强势增长。

(二)信用卡在我国的总体渗透率偏低

虽然我国信用卡的总体发卡量在不断上升,但是通过信用卡消费的人群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中,大多数居民目前都拥有信用卡,并能够广泛地通过信用卡进行日常消费活动;而在偏远地区和欠发展的地区,信用卡的持有量普遍较低。因此,总体上分析,我国信用卡的总渗透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信用卡市场存在亏损现象

在国外,信用卡业务是银行的盈利项目,也是银行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目前在我国,各大银行在不断扩大发卡规模与提高信用卡信贷服务质量之间无法完美契合,不容易找到结合点,因此我国信用卡市场目前存在亏损现象急需改善及解决。

二、我国信用卡消费的障碍因素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速度快且发展潜力大,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信用卡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从持信用卡消费的比例来看,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持信用卡消费总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的63%、55%、27%和35%,而我国的持卡消费比例仅占4.6%。因此,分析影响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消费观念因素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下所形成的大众消费心理属于截至、内控和适量的消费类型,而信用卡消费在本质上无疑是一种超前的、有一定风险的消费,这种负债消费的习惯与我国民众普遍的消费心理相悖。

同时,受我国传统消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大多数中国人习惯于有具象和真实感的现金交易,而对接受信用卡这种消费行为显得有些较难接受。加上我国尚处在转型期,社会保障体系等并不是十分健全,这也在观念上阻碍了信用卡消费的发展和壮大。

(二)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不十分完善,国人的信用意识有待提高,这是信用卡消费的一大制约因素。同时,目前,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保障措施存在弊端和漏洞,医疗和保险等社会基本的保障体系尚不十分成熟,也是信用卡提前消费的制约因素。

从信用卡本身的特点来看,透支消费只能是刷卡进行而不能取现,这也是限制信用卡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消费安全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用卡犯罪事件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从窃取、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资料到制作伪造信用卡,信用卡犯罪给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带来的极大的危害,不安全的消费环境直接影响了信用卡市场在我国的发展。

(四)市场营销因素

信用卡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必不可少的金融产品之一,在我国的市场营销方面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更多的国人需要对信用卡的办理流程、使用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只有在充分掌握和了解信用卡之后,信用卡市场额建立和发展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市场营销过程中手段的雷同也是制约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不论在信用卡本身的产品服务方面,还是信用卡捆绑的增值服务方面,各大银行推出的营销策略大致相同,给消费者的感觉是“看起来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大区别”,缺少市场营销中的合理组合和差异市场及受众群体的定位以及针对。

三、我国信用卡消费存在的问题

我国信用卡消费业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在国民的人均持有率和消费金额上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信用卡市场的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来说,目前我国信用卡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消费群体的心理问题

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和传统促成了国人特殊的消费价值观,消费支出总是小于收入。而根据国外银行界业内人士的总结,一个优质的信用卡客户所具备的条件是在拥有稳定的职业或收入前提下,乐于消费并且能够接受负债消费,能够接受透支而产生的利息。这也就形成了我国群众在信用卡的办理和使用上的心理短板问题。

(二)对信用卡功能和服务的认知程度不高

有研究者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在被试中得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5%的信用卡使用者表示很清楚信用卡的功能、利率以及透支还款的情况,而又2.6%的信用卡使用者表示根本不清楚所办信用卡的功能以及相关提供的服务,其余信用卡使用者表示对信用卡的相关概念、功能等了解得模模糊糊。

通过调查可以预计,现实生活中,在我国所有信用卡持有人中,将有15%的人群对信用卡的认知少之又少,他们很大可能选择不办理、不开通信用卡,及时开通信用卡,也势必成为“睡眠卡”,从而增加了银行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成本。

(三)信用卡受理服务不到位

信用卡作为一种支出工具,只有在拥有良好的服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被群众所接受和使用。在ATM机方面,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每百万人均拥有量相差甚远。有调查显示,我国ATM机每百万人拥有40台,而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则拥有1100多台。同时,在信用卡受理网点的设置上,偏侧重于商场、酒店等消费地带,而在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区范围内的受理网点设置却不尽如人意。信用卡持卡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支付势必出现障碍,导致信用卡的受理服务不尽人意。

(四)忽视个人信用记录

有研究者的调查显示,我国很大一部分信用卡持卡人对个人信用记录的重要性不甚了解,甚至有持卡人忽视个人信用记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在信用卡普及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知识教育普及工作,导致持卡人对信用卡的知识欠缺,也制约了我国信用卡市场进一步规范、扩大的发展。

(五)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信用卡市场的逐步建立健全的保障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和完善,如果信用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势必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国1999年颁布实施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信用卡使用和管理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信用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与时俱进,完善监管内容和监管条例,避免在信用卡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稳定的安全隐患。

四、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建议

针对我国信用卡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制约因素,本文试从社会、银行以及信用卡持有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提高我国信用卡消费的质量。

(一)倡导、普及科学的信用卡消费观念

信用卡消费代表着一种超前的消费方式,根本意义在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一种先进的生活态度。银行应在这一方面加强对大众的理性引导,使用信用卡消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正确引导我国国民的消费观念,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大众接受负债消费、提前消费的观念。

(二)持卡人自身应提高理性使用信用卡的素质

1.增强信用卡消费意识

有效使用信用卡,不仅可以节省生活中的日常开支,还可以培养日常消费理财的能力。因此,持卡人应主动了解信用卡的功能、熟悉信用卡各项功能,从而通过信用卡的功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

2.理性使用信用卡

信用卡消费应遵循合理和适度的原则,避免过度消费、高消费,更要避免及时享乐、挥霍浪费等非理性消费观的形成。持卡人应充分利用信用卡的便利优势的同时保证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

(三)优化我国信用卡消费的整体环境

“人人用卡、方便用卡”的社会环境的营造和建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应该发挥政府各有关部分的协调作用,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信用卡的办理、使用等一系列的相关要求。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努力营造一个数量多、质量高、行业齐全、布局合理的信用卡消费受理网点,为信用卡消费提供支撑支持,凸显信用卡消费的便利性和科学性。

(四)强化我国信用卡消费的配套管理

加强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统一管理力度,规范相关商户的服务内容,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信用卡消费环境。

同时,利用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技术,统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技术规范,从根本上保障信用卡持卡人使用的安全与便利。

在信用卡消费的营销方面,针对用户群认知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根据不同信用卡的特点和功能,通过创新的营销手段为大众提供便利。从而达到信用卡的营销目的。

(五)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发展我国信用卡消费,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对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我国信用社会的进一步建设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

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包括:确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征信办法和标准,从而建立科学、全面、严谨的个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实现全国信用资源共享;通过网络搜集完整的信用资讯,从而进行全面的信用管理,避免信贷风险的发生。

(六)实现我国信用卡产业化和独立化经营

科斯认为:“产权的专有性能够保证经济的高效性。”对于我国信用卡消费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实现我国信用卡产业化、独立化经营,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信用卡的业务收益。

在行业管理上,产业化、独立化经营决定了政府的行政干预要适当减少,变行政干预为市场化的监管措施,维持和营造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产业化、独立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郭婵,罗剑朝.我国信用卡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消费经济,2005.

[2] 杨玉兰.对我国信用卡业务问题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

[3] 刘晶,张晓民.关于促进我国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的思考.金融管理,2005.

[4] 董志勇,狄晓娇.对中国信用卡消费群体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金融论坛,2007.

篇10

【关键词】服务业外包 发展现状 优势 发展战略

一、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现状

2011年,山东省积极推进服务业工作,服务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突破10亿美元,实现了“倍增”工作目标,呈现出“发展提速、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市场拓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服务外包总量

2011年全省共登记服务外包企业1000家,比上年增长49.9%,登记承接服务外包合同5818份,合同金额16.6亿美元,执行金额11.6亿美元,分别增长21.3%、78.4%和82%。其中,离岸合同4620份,合同金额15.3亿美元,执行金额10.6亿美元,分别增长29.1%、107.4%和112.2%,连续三年实现“倍增”。①

(二)服务外包行业分布

全省信息技术外包(ITO)对外接包能力不断增强,离岸合同金额6.1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4.9亿美元,分别增长57.3%和71.3%,占全省总额的39.9%和46.2%。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BPO)及知识流程外包(KPO)增长迅速,离岸合同金额9.2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5.7亿美元,分别增长163.1%和168.4%,其中技术研发、工程和工业设计等成为山东省服务外包新的增长点。②

(三)服务外包地区分布

截至2011年9月份,全省有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东营、潍坊、日照、威海、泰安、菏泽、济宁等11市登记开展了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其中,离岸执行额过千万美元的城市有8个,分别为济南、青岛、东营、烟台、淄博、潍坊、威海和日照。尤其是济南的外包产业发展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越来越多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聚集的热点之一,并且成为微软在全球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国际认证合作的首家示范城市。

据统计,2011年济南市服务外包企业累计达到265家,培训服务外包适用人才1.4万人,实现服务外包人才就业6354人,服务外包实现离岸外包执行额4.13亿美元③,占山东省离岸外包执行总额的39%,位居山东省第一位。

(四)承接离岸外包来源地分布

从服务外包的发包方看,目前山东省已成功开启对日韩和欧美等市场的外包业务。2011年,全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达到123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14个,离岸执行金额过亿美元的有3个,分别为日本3.1亿美元、印度1.7亿美元、美国1.4亿美元,合计占全省的58.5%。④

二、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特点及优势分析

(一)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抢抓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企业为核心,以人才引进和培育为支撑,大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纵观山东省服务外包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服务外包发展速度较快,与国内服务外包发展较发达省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总量仍偏低,2011年山东省服务外包的合同执行金额仅占全国服务外包总量的3.6%,服务外包的项目成交额仅相当于广东的31%。

2.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模式仍以ITO为主,但是BPO和KPO增长迅速,离岸外包合同金额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47.4%上升为2011年的60.1%,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3.“双核多点”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济南、青岛两市核心聚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两市离岸外包执行额合计7.86亿美元,占到了全省的74.2%,其他城市离岸外包执行额也实现大幅增长,并建成十余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实现了“多点开花”。

(二)山东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优势

1.区位优势。山东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拥有强大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良好,毗邻世界第三大发包地日本;有多条国际航线,港口贸易极具规模,在开展对日、韩、美、欧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优势。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处在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唐、辽中南之间,是京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腹地和产业承接地。[1]

2.制造业优势。山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基础雄厚,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家电产业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依托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在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发展本土的制造业外包,服务外包将有较为广大的潜在内外需市场。

3.人才优势。山东省是名列前茅的全国高校云集地,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约37万人,具有大量高素质、低成本专业技术人才优势。2011年山东省累计认定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86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3万人以上。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人才的尊重意识,都成为山东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最有力竞争条件。

三、山东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战略选择

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目前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山东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仍然较弱,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对较低,服务外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

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能实现规模经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创新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从而吸引服务外包企业进入集群[2]。

山东省目前已建成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威海东方硅谷软件园等十多家省级示范园区,产成了一定的集聚产业效应,但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应通过载体建设引导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有效整合服务资源,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外包企业集群,创造良好的产业聚集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承接国际信息服务业外包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及依托其上的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3]。山东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09年,全省光纤电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2.1万公里,数据通信网长途电路达到32.6万2M⑤,覆盖了全省所有城乡,但与广州等服务外包发达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发包企业和接包企业之间的通信、联络能够畅通无阻,优化我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环境。

(三)加大对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实施战略规划,抢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而国内很多省市如广州、上海、江苏等也纷纷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措施,吸引国际外包企业。因此,山东省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对服务外包进行统一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减轻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负担,大力引进高附加值产业落户我省。一方面,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一个信息安全、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增强国际服务业外包向山东转移的信心[4]。另一方面,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向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产业提升。

(四)建立并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示范园和企业的优势,建设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山东省服务外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需求人才为中级工程师和高级项目主管等中高级人才(59%),初级技术人员和系统架构师以13%的比例次之⑥。这说明对企业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但目前无论院校还是培训机构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能力均显较弱。

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要,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训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扩大基础人才培养规模。发展服务业职业教育,引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大力吸引海内外服务外包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渠道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帮助解决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等问题。

注释

{1}{2}{3}数据来源:山东省服务外包网

④数据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⑤数据来源:《山东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发展调研报告》,山东国际商务网

⑥数据来源:《山东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发展调研报告》,山东国际商务网

参考文献

[1]周宏燕,于振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分析[J].技术经济,2002(12):9-10.

[2]许正中.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9(6):20-25.

[3]林少敏.广州如何承接国际信息服务业外包[J].中国信息界,2007(2):32-36.

[4]许光.国际服务业外包模式演进及浙江的策略选择[J].产经前沿,2011(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