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2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浅析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一、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音乐课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课程设计的方式方法,很多学生认为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老师对于音乐的认识和讲解墨守成规。但是从学生本身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主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导致音乐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3点。
1. 教师对学生的需求不明确
音方萄в肫渌学科不一样,音乐教学传递的是感性的理解,而其他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强调理性的逻辑,后者以传授知识、解题方法和思路为重点,而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在传递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并不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性和参与性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音乐产生疲劳,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不能得到巩固,在音乐欣赏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
2. 教学手段单一
现如今,初中音乐教学的手段过于单一,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代的学生思想灵活,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他们。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学习的兴趣,无法和学科老师产生情感共鸣,那么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学生心中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音乐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 音乐教学受到其他主要学科冲击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音乐课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由于音乐在中考中没有占到一定的比例,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忽视了音乐课的重要性,认为音乐课没有实际意义。更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上音乐课是在浪费时间,影响了其他主要学科的学习,这使得音乐教学更加举步维艰。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的优势
1. 应用信息技术丰富音乐教学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音乐教学的资源。互联网信息技术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在人们生活中运用,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也是非常有效的。很多学校图书馆的音乐类书籍和音像类资料少之又少,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生在课上可以受教,下课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查阅、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熏陶和自主学习,从而提升自身音乐鉴赏水平。
2.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在传统的音乐课中,由于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但是如果融合信息技术就会为原本枯燥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丰富。比如,在进行乐器的介绍时,老师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教学;老师在讲解音色的理解时,也可以应用相关的音色合成软件,如sylenth1这种音色合成器,原理是将MIDI消息转换为音乐,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分辨音色,还可以通过软件自己谱写曲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创能力
学生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自身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令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创作不是最终目的,核心是在创新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发现美,培养自己的音乐情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将一首歌曲改编成多种风格,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取的歌曲风格进行填词。这种做法既可以提升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 应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音乐是感受生活的载体,通过学习音乐知识,品读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是变化多样的,每一个民族甚至是每一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创作人乃至其国家有全新的解读。在了解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后,学生的视野也被渐渐打开。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如老师在对《唱脸谱》音乐作品鉴赏分析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音乐中的歌词影像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容易理解;又如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时,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窦尔敦的形象,让学生与作曲人产生共鸣,原本枯燥无趣的音乐鉴赏课就会变得生动有趣,产生“影片”鉴赏的效果。
5. 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老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和创新能力时,更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音乐教学更多的是思想教学,因此老师的思想传递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看法和理解。比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个作品,这首曲子是由聂耳谱曲,许幸之作词的。整个旋律给人以悲愤、伤痛的感觉,听后让人潸然泪下。因此,这首曲子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的典范。在对这首曲子分析鉴赏时,可以通过投影还原当时歌女的状态,还可以找类似题材的音乐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曲中主角的心情和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再反观现如今歌手的状态。身处两个时代,必是不一样的感受。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摒弃错误的,拥护正确的。
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是辅助音乐教学的重要工具。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必将实现现代化。近些年,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在音乐教学中,让音乐艺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感染学生。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老师教学提供了便利。因此,音乐教师也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果忽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无法进行突破和发展,而融合信息技术可以创新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和审美能力,最终保证教师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的建议
1. 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
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视频、音频、投影片等是音乐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师不能够完全依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和载体,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只在该需要信息技术的时候才合理使用,达到高效教学。
2. 明确学生是主体,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音乐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前提是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注重提升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并熟练掌握;合适应用于课堂之中,并且不断地反思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认知。学生也应该不断提高互联网的应用水平,这有助于他们在课下进行自我学习和音乐作品鉴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融合于音乐教学中是势在必行的。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辅助音乐教学,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更加有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让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篇2
参与人数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组参加观摩的老师高达五千多人,中学组三千多人,盛况空前,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参加观摩活动的老师们不仅热情高,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更是让人感动。有的一大早就赶到会场外排起长龙;还有年轻的妈妈带着尚在哺乳期的孩子也赶来听课……太多的感人画面被会务组的摄影师敏锐地捕捉到,出现在学会吴斌理事长最后的活动总结中,也深深地印在每个参会人员的脑海里。看到这样的场景,领导、专家们也都感慨万千,为之动容。我想有这些敬业、好学、可爱的音乐老师们,我们国家的基础音乐教育何愁不兴旺发达?
时间最长 本次活动是在各地选送的144节录像课评比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委的严格评选,选小学21节课、中学20节课进行的现场一、二等奖的决赛观摩。以往几届活动都是中小学组同时进行,而这次活动安排了两个阶段进行,12月8日至10日进行的是小学组的观摩活动,12月12日至14日进行的是中学组的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教研员和部分老师能够全程观摩,打破学段隔阂,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
评委最多 本届现场课评比共邀请了44位评委组成了强大的“评审团”。评委主要由专家评委和一线评委组成,专家评委主要是国内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研究或者音乐专业教学的教授,也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资深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一线评委则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的音乐教研员担任,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评课的经验,将他们的意见纳入到本次评分结果之中,使得评比结果更加客观和合理。每个阶段的比赛结束,专门安排半天进行专家点评,每位专家评委针对本次比赛的情况就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发言,同时也进行了现场的问答,专家们精准的点评、中肯的建议让老师们获益终生。
综观此次课堂教学可以说精彩纷呈,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才艺突出,教学能力较强
有人说“当老师不容易,当音乐老师更不容易”,音乐老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外还要掌握过人的专业技能。本次活动中,教师的个人才艺成为比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手风琴、琵琶、唢呐、古琴、京剧、曲艺、舞蹈、声乐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尤其是一些老师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即兴创编和即兴演奏技能,一首短小、简单的儿歌在老师的手下变化出爵士乐、变奏曲,不仅吸引了学生,台下观众也不时为老师们富有想象力的创编及娴熟的演奏技能报以热烈的掌声。如广东省珠海市的解翔老师将二年级一首很简单的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加入一个富有爵士风格的引子,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后面的演唱中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同样,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王晓老师则将学生熟悉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通过变化速度、节奏和力度等要素,巧妙地运用切分节奏与休止符,师生共同完成了一首新版的带有现代爵士风格的歌曲,让人耳目一新。来自重庆市的马洪磊老师现场为学生演奏唢呐曲《打枣》,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不同角色的对话,深深吸引了学生。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马超老师的表现更是令人赞叹,老师无论唱、奏、创作和即兴弹唱等都显示出不一般的实力。课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两位老师曾经获得过“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这样的老师在活动中纷纷涌现出来,说明教师个人的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和深度,音乐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把音乐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继而感染学生,带着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好,享受学习音乐的快乐。
二、高度关注音乐,重视能力培养
跟以往几届相比,本次展示课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对音乐本体的关注度非常高,非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东西少了,更多的教学都是直接切入音乐,并且在教学中始终围绕着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关注、聆听、体验,讨论和探究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浙江省湖州市游海涛老师的《美妙的变奏交响》一课,教学内容是海顿著名的《第九十四号交响曲》(第二乐章),该交响曲又被称为《“惊愕”交响曲》。通常老师总是喜欢在“惊愕”上做文章,以一些非音乐的“亮点”来吸引学生,或者仅仅停留在听懂这一个作品的层面上,游老师未遵循常规的教学,而是深入到音乐中,以第二乐章多种变奏手法的发展方式及交响曲音色的丰富性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然后逐一聆听该曲的几次变奏,探究变奏手法,同时围绕交响曲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倾听其中各个音色组的音色特点,体会其表现作用,这种复合音色的听辨比起小学阶段对某些单个乐器的听辨,既体现出初中与小学的程度差异,也培养了学生更为敏锐的音色听辨力。最后通过梳理与总结,了解乐曲是如何从一个主题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一部交响曲的创作、发展过程。北京市齐宏老师执教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则以“命运动机”为突破口,围绕动机这一线索,探究音乐动机的音型特点、感受动机塑造的音乐形象,了解音乐以动机节奏音型为灵魂贯穿全曲的特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对比关系以及两个主题的融合,来理解贝多芬对古典乐派交响曲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这样的课真正带着学生走进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风格与特点。这样的欣赏教学已经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是听懂一个乐曲,而是站在学生音乐能力的层面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觉与欣赏能力以及音乐的思维。
即便是唱歌课,老师也摆脱了以往多在歌词解读上做文章的倾向,更注重从音乐的角度去体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表现力和创作上的特点。如安徽省铜陵市洪健老师执教的《沂蒙山小调》以歌曲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歌曲的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结构(起承转合、一段体)、创作手法(鱼咬尾)、演唱特点(方言、一字多音和拖腔),并结合民歌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教学,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积累了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样的课在本次比赛中还有很多,如《母鸡叫咯咯》(小学)、《美丽的夏牧场》(小学)、《蝈蝈和蛐蛐》(小学)、《西风的话》(中学)等,这些唱歌课已突破了传统歌唱教学就是单一“唱歌”的认识,而是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表现要素及其作用的体验与探究,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明晰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做到“有理解地歌唱”。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知识、丰富音乐实践经验,发展音乐能力。
三、注重实践体验,师生互动良好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因此,音乐教学必然有别于其他认知学科,同时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不能以讲解分析为主,音乐不是靠“说”学会的。为此,音乐学习必须注重实践体验,而体验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重点去安排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性、即兴性和创造性,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极大兴趣,让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活动中充分地体验和表现音乐、享受音乐。
本次活动中一些优秀的课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唱、演、奏、听、创、动等多种实践活动,借助图形谱、多媒体、图画、声势律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音乐、充分参与音乐表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各种体验和表现活动,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江苏省南通市冯星星老师执教的《打麦号子》,老师以机智幽默的语言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表演“一领众和”唱号子的劳动场面,让原本距离学生生活很遥远的劳动号子在音乐课堂上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他们对民歌的兴趣。类似的课在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这些注重实践体验,师生互动良好的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让人感觉到学习音乐的快乐,享受到了音乐课的乐趣,也获得了专家评委和老师们的众口称赞。
四、教学内容丰富,民族音乐凸显
本次观摩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学组的二十一节课中,外国儿童歌曲四首,中国歌曲十一首,其中涉及江苏、山东、安徽、内蒙古等地区及满族、哈萨克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歌或创作歌曲,还有根据豫剧、北方曲艺等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外国器乐曲五首,中国民间乐曲一首。中学组二十节课中五节课涉及中国民歌或者根据民歌改编的歌曲,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或民乐作品有四节,京剧一节。其他几节课中既有非洲音乐也有美洲音乐,既有爵士乐与先锋音乐,也有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从这些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变得日益丰富多样,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从各类教学内容所占比例来看,民族民间音乐或戏曲占据了绝对高的比例。这一方面体现出“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在增强。正如本次评委之一、中央音乐学院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周青青教授所言,学生的欣赏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欣赏音乐,对民族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让他们对民族音乐熟悉了,他们才会慢慢接受,进而喜欢民族音乐,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音乐老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以上仅是本次活动中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几个特点,事实上这次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如教学多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合理、课件制作精美且富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师围绕音乐开展教学的意识很强、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强而有效、有对音乐审美教育的追求,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借班上课的学生全部来自深圳南山区的小学和中学,学生的表现优秀、聪明、活泼、可爱、富有创造力,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更是为老师的教学增色不少。
当然,在老师们精彩表现的背后,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引发了我们的热议与思考,归纳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语言的过多介入,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
对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来说,语言都是一个必要手段,一个基本工具。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语言对音乐的分析与描述是必要的,但分析或描述音乐必须建立在学生对音乐充分的听觉感受基础上,然后再通过讨论、活动、看图谱、乐谱或线条谱等方式学习,最后也应该结束于听的体验上。尤其是有理解地聆听它需要时间。然而,我们看到一些老师在音乐只放了一遍,学生对音乐还没有丰富听觉经验的基础上,就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进行讨论,其实很多学生的回答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而是根据老师的问题揣摩、猜测出来的,但老师们却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乐此不疲,而且还时不时地在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插话,这样做既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也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
歌唱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过多的语言分析,经常打断了学生的演唱,讲得多、唱得少,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而且也使学生演唱的热情受到影响。
其二,欣赏教学过于追求音乐的感觉以及对表现力的描述性探究,忽视对音乐表现力的感受
在欣赏教学中,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听出“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或者“音乐表现了什么” 上,而忽略了“音乐是怎么表现的”。在这三个问题中,我认为欣赏教学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是怎么表现的”。教师的作用是揭示并引导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那些表现特征,尤其是一些独特性的表现要素的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去解释“音乐是什么”或者“音乐是什么感觉”。与其问“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或“音乐表现了什么”,不如多问问学生“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或者“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因此,一味地追求音乐表现了什么,甚至把它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是违背音乐特点的做法。虽然有时候能够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特别在小学低段,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一些标题音乐形象鲜明,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关注,但这只是手段,不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音乐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构成上,探究各种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作用上。只有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越深刻,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也会越清晰,音乐感觉也才能越丰富。
另一方面,感觉是极具个体化的一种东西,受到人的经历、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它取决于个体的音乐体验或生活经验,是个人的洞察力直觉的体现,是个人的世界。感觉体验的深刻程度体现在学生对音乐细节的敏锐感知,只有这样其丰富程度、生动程度、深刻程度才会逐渐提高。对音乐的感觉是无法统一的,但可以分享。正如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在点评中所说:“老师心中有一个答案,因此希望学生说出那个答案,知识性的东西肯定是要统一的,但感受的语言表达可以多样化。”
其三,歌唱教学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声音的关注及歌唱技能的指导不到位
“新课标”中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无论从评委们反馈的录像课情况还是这次比赛现场课上,唱歌教学暴露出的问题还是很多,如对学生演唱的基本能力不够重视,在音准、音色、歌唱方法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指导流于形式,学生演唱表现力不够。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学唱歌曲的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对歌曲的体验和理解还不够深入,识读乐谱也未落到实处。合唱引起了重视,但一些教学明显“为了合唱而合唱”,在学生单声部都不够熟练和准确的基础上强行介入合唱,导致歌曲的表现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受到影响,合唱教学中还缺少一些有效的方法等。
其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段特点不够明显
此次看完比赛全程,在听过那么多的课后,有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小学和中学的课区别在哪里?现场展示的这些课中有些小学的课放在中学上也不为过,而有些中学的课也完全可以放在小学来上。这种情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常见。这其中有教学系统性不够强的原因,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较大,老师为了照顾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就降低要求和难度,造成了一些中学课的授课方法与形式往往和小学课差不多。但究其核心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观念问题,对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教学体系认识不全面,对其系统性了解不够。对课程标准中的学段标准之间的差异不是很清楚,导致小学、中学课趋同的现象。因此,我试想理想的教学是否可以这样:以音乐课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为例。歌唱教学,小学学段的歌唱课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诸如音准、节奏、音色、识谱以及对歌曲情感和歌曲形象的把握和塑造,掌握一定的演唱技能,初步培养合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演唱表现力。而中学学段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多声部艺术的魅力,掌握一定的合唱能力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能较好地演绎和表现合唱歌曲,享受歌唱的乐趣。欣赏教学,小学学段在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的感知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学生对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作用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敏锐的感知力上(当然这也是所有学段都要关注的问题,只是关注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中学学段的欣赏或鉴赏则要在音乐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深度体现在学生对音乐中复杂的、富有表现力的内在的体验与感受,以及能够对音乐中具有特点的细微之处的听辨等。广度则是在音乐的相关文化、创作背景、风格流派、体裁形式、创作手法等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感觉、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小学和中学音乐教学的学段特点鲜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也能够在螺旋式递进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审美以及音乐的情感性始终要坚持,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脱离了审美谈音乐教学是空洞的;同时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维目标中,情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寻找到符合该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而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地方。否则,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就会变成枯燥、单调的智力游戏或作品分析课,这样的课哪怕有深度和广度也是不适合中小学的。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愿意和全国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一起朝着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届赛后评委们一致认为,无论是小学组还是中学组的普遍水平都高于历届,这也体现出我们经历了十年新课程改革,又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音乐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有明显的进步,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在明显提高。
最后,学会吴斌理事长在活动总结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音乐教学新的关注点,即“关注音乐、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并强调这是我们音乐教学始终坚持的目标。这是在前几届提出“关注音乐”基础上的提升,把音乐教学真正导向“以人为本”的教学之路上,体现和落实教育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之上,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广大音乐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