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必由之路。高中化学新课改更是强调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将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化学教师如能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地用好和做好这些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化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脑海里留下的不仅是枯燥的知识,还有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以下是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化学实验运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窗口,生动形象、剧烈奇幻的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计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令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成卤元素”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准备一张白纸,用淀粉溶液书写“圣诞快乐”四个字,并晾干。再准备一个喷壶,灌有碘水。开始上课时,请一位学生双手举白纸,老师向白纸上喷水,学生们会立刻看到纸上出现了蓝色的字“圣诞快乐”,然后发出惊讶的叫声,纷纷问老师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通过这个趣味小实验立刻抓住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瞬间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这时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大大地提高,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再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就能很快地掌握要学的新知识,课堂效率肯定会大大地提高。
我们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师生、生生互动。当教师提出演示实验由个别学生到讲成时,学生会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形成一种“动”的气氛。在学生代表“登台表演”的同时,台下的学生进行评判和纠正错误,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和操作方法,这样由台上局部“动”,牵引台下整体“动”,形成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这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适时抓住时机,讲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参与和教师的讲解,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新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通过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探究实验为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所提供的具体、形象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和引导是同步的,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另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结论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要及时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控,为接受新知识铺平道路。通过探究性的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这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操作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各方面的典型实验,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的优劣进行思考或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创新能力。如在进行硫酸性质的实验中,同学们经过思考和讨论,对实验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例如:课本上关于浓硫酸性质的实验是铜片与浓硫酸反应,用铜片加入浓硫酸后再一起加热。这样,铜被浓硫酸溶解这一现象较难观察到,经过如下改进,效果明显了许多。具体操作如下。
(1)用一长铁线缠住一长条形铜片。
(2)向试管里加入少量浓硫酸,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之。
(3)把铜片伸入试管,可见有气体产生,用紫色石蕊试纸检为SO2。
(4)拉出铜片,可见铜片被溶解去一部分。若继续伸入,又溶掉一部分,可反复进行(硫酸足量的情况下)。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激情;技能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学科,被人们所认知的化学原理并非科学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通过无数次化学实验,在失败中不断重复最后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而最终得出的真理。化学实验是学生自主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不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正如戴安邦先生提出的:“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时全面实施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既然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作用意义如此之大,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的激情。
一、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和学生实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在实验中使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做更深的了解,在实验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1、近几年来化学实验题在中考考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改革后,化学实验题在中考考试中题目越来越多,而且题型也越来越新颖,近几年甚至出现不少设计性的题型,要求学生按照材料要求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几种新型题型的出现肯定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地位。
2、大小型考试中化学实验题的比重越来越大
化学实验题是通过实验操作、图表、视图等方式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一方面响应了国家的“素质教育”口号,有利于改善当前“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另一方面它有力证明了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3、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纵观中学化学教材的演变会发现,化学实验占教材的比例越来越多。据统计,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化学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课时非常多,实验课占总课时的25%;在我国台湾,化学实验课占总课时的50%。这种发展趋势足以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而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二、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比起传统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有非常多优点,它变相的教会学生化学规律的概念,系统的掌握知识的重点以及难点,同时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潜心研究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化学实验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1、化学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想学好化学,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仅仅有后天努力是不够的。学习的过程是艰难而漫长的,要想保持持久的战斗力根本条件就是有强大的内在动力。而我们学习的动力无非有两个,一个是为了理想和远大前程而朝目标努力的动力,另一个就是对一件事情强大的好奇心和兴趣。而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情,只要保持着强大的信心和热情就一定能成功。
化学实验不同于传统的课堂传授知识,它能在课堂上不断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及器材,实验目的实验对象,过程操控,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反思与总结。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亲自经历,过程中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规律原理,使概念在脑海中印象更加深刻
中学化学的学习,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化学规律,目的是在解决题目要求的同时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解决不便于生活的难题。化学教学一般有三个流程:(1)做实验,观察现象并发现问题。(2)在实验中理解原理和概念,对化学现象有新的阐释。(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使知识更加了牢固。
而实验习题、实验操作总结、测验等方式正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和结构框架掌握程度的标尺,不但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例如: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水的组成》这一节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做水电解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两种组成这一结论。
3、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严谨而缜密的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做到对待实验的每一步都严密谨慎、一丝不苟,对实验的现象能做到细心观察自信推敲。其二,必须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理论对开展实验的基础性作用。三,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即使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小差错也不能捏造事实。
4、在实验中有利于学生不断学习唯物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哲学道理
化学属于一门自然科学,中学化学教程知识蕴含了很多规律性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大都蕴含着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道理,例如: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讲了物质的组成奥秘,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有大大小小的分子和院子构成的,以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了意识。因此,化学实验的学辩证法和唯物论等哲学思想,对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养成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实验教学越来越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还可以开动脑筋,激发学习的情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不断改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杨赵芳.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化学结论都是科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化学实验就没有化学学科,它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化学实验不仅能将抽象的化学理论通过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观看到,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观看实验演示,还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化学结论进行死记硬背,致使化学学习机械化,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化学学习兴趣。这些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还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处在较低的状态。新课改强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倡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直接地获取化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形成化学概念。
一、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发展的源泉,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神奇生动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化学知识,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化学实验来进行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化学结论。
如在学习了酸碱盐性质后,笔者就带领学生利用井穴板(用装元宵的塑料盒、调色板或果冻盒等代替)来做实验,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在学生看到神奇的化学现象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样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亲自动手验证了化学结论,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结果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方面对实验过程中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才能准确地记录化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实验者才能从实验过程中掌握到事物的各种属性,从而对化学反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实验原理,并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使学生掌握实验要领,把握好实验目标,明确观察实验重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
如在进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笔者先提出了几个引导性的问题:金属钠的颜色?金属钠有什么性质?金属钠和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在实验中重点观察,并在实验后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化学知识的积累和学习。
三、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化学实验教学正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许多实验是一个人难以完成的,所以就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在小组内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化学实验。对此,笔者对全班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即一个小组分别由具备某种优点的学生组成,这样学生在小组内既有合作又有分工,他们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来完成实验。学生纷纷投入到讨论当中,并很快地动手尝试,学生在小组内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很快就完成了实验。这样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实验,在小组内合作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并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化学 实验教学 地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17-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化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成败,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更显得重要。初中化学实验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本操作实验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实验,说明概念和理论实质的实验。在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上述方式的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认识自然界中常见物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动手技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大自然充满着神奇和遐想,对知识充满渴望,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兴趣也易转移。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实验证明,凡是对化学这门科学有兴趣者,化学成绩就优良。要提高学习兴趣除正常的正面教育外,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较好地巩固学习兴趣,达到学好化学的目的。在“绪言”里通过对镁带的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实验,同学们就感到了化学变化的神奇,又如,酚酞与酸碱呈现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感到学化学很有趣味,越学越想学。
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对身边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必要实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如,在化学变化的实验中,碱式碳酸铜的加热分解让学生观察其变化全过程,先观察绿粉末状物质,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变成黑色的粉末,试管中有水生成,并有气体逸出,这种气体又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对实验正确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化学变化就是一种物质通过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如,在做“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实验时,学生很容易从以下四处观察:一是灰白色的铁钉与蓝色溶液;二是红色的物质覆盖在铁钉表面;三是铁钉逐渐溶解;四是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浅。通过正确的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二者发生了置换反应。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并进一步明确古人冶铜的原理,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为社会所做的贡献。
三、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质性的理解
理论来自实践,实验可再次验证理论。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有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关物质物理性质一类的实验。如,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磨,纸张的裁剪等,可以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对所学知识比较容易接受。大量实践证明,性质各异的元素和化合物离开了化学实验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机械的手势动作,难以使学生形成牢固的感念,如初中化学的酸碱盐这部分知识,内容多、难度大,若教师只口头上讲解总结,同学们将会半信半疑,如果亲自做一下实验,再阐述实验过程,总结出各自的性质,学生就易接受、易理解,印象也比较深刻。很多情况下,不需要教师说出结论学生就会从实验中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酸的通性这节课,把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滴入酸溶液中,不需要教师说明,同学们根据实验就能说出结果:无色酚酞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把硝酸银溶液滴入盐酸中,把氯化钡溶液滴入硫酸中这两个实验,同学们也很容易得出结论,也会很顺利的写出反应化学式:
AgNO3+Hcl=Agcl+HNO3
Bacl2+H2SO4=BaSO4+2Hcl
从而总结出Ag+可以与CL-合成Agcl白色沉淀,Ba2+与SO42-结合形成BaSO4白色沉淀来鉴别含有CL-或SO42-离子的化合物。用化学实验的方法代替说教传授化学知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基本理论和基础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化学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基础,教师进行操作其目的是让学生观察、领悟、模仿。但如果是让学生看实验,讲解实验,模仿实验还是远远不够的,不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要想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各种实验,从实践中找出实验技能及主要事项。
操作技能是指实验动作的合理、完善、协调的活动能力,它必须在具体活动中形成、体现和发展。就现有教材中化学教学中的学生实验共12个,让学生亲自做好这些实验,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化学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还能使学生会制取多种物质的技能,如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也使学生学会了配置一定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溶液。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实验,让学生反复的操作,多次实验,达到孰能生巧的程度,如粗盐提纯的实验,因步骤较多,有过滤、蒸发等过程,就让学生按操作步骤多次实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对所学知识也在实验中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篇5
一、化学实验探究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具有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溅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对学生已有的认识产生了冲突,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又如,在生活中常用的热水瓶,用久后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很坚硬不溶于水。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把热水瓶中的水垢处理掉?我们如何用厨房中的调味剂食醋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用什么方法能够证明溶在可口可乐饮料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等等问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实例有关的问题,然后指导他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化学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探究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强调学生观察要有目的,即做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碳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黑色的木炭粉末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使澄清石灰水变为白色浑浊的二氧化碳和亮红色的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而发挥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积极性。
三、探究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现行九年级化学课本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数量较多,这体现了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课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尽量使演示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实验目的、原理、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还要解释出现的异常现象。
例如,笔者在实验探究碳的还原性的教学中,对课本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不直接用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末进行反应,而是先用一小片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烘烤使铜片表面氧化变成黑色,然后再把表面变成黑色的铜片和木炭粉混在一起高温加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移走导管,停止加热,待试管逐渐冷却后,用镊子把铜片夹出,洗净铜片表面的木炭粉。演示实验前,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的表面变成黑色?2.澄清石灰水为什么变浑浊?3.表面变成黑色的铜片为什么又变成了亮红色?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了答案。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篇6
一、通过对比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催化剂。在对比实验中产生的明显现象,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特性》时,可设计对比实验:取两张同样的白纸,用一玻璃棒蘸取稀硫酸在纸中写上“稀硫酸”三个字,用另一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在纸中写上“浓硫酸”三个字。鲜明的实验现象,使得教室顿时一片沸腾。浓硫酸强烈的腐蚀性、脱水性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有学生很快联想到浓硫酸毁容事件,使学生深刻了解了浓硫酸的腐蚀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非常渴望学好化学知识。
二、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能力。对比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在学习了氢氧化钠相关知识后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3种粒子: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分子,在这三种粒子中哪种粒子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呢?师生讨论后共同设计如下对比实验。实验1:取少量蒸馏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实验2:取少量氯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实验3:取少量氢氧化钾试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实验4:取少量氢氧化钠试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对实验1、2现象的分析,排除了水分子、钠离子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可能性。通过对实验3、4现象的分析,得出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在这样的对比实验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对比实验,使概念由抽象变得具体,边实验边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使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习“催化剂”概念时,可进行过氧化氢分解的相关对比实验。实验1:过氧化氢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实验2:过氧化氢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实验3:把实验2中的反应剩余物过滤后,滤渣烘干称量;实验4:在滤渣中加入过氧化氢,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通过对实验1现象的分析得出:常温下过氧化氢几乎不分解产生氧气;通过对实验1、2现象的分析得出:常温下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过氧化氢快速分解产生氧气;通过对实验3现象的分析得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通过对以上实验4现象的分析得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性质不变。通过对以上实验现象的归纳对比,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
四、通过对比实验提高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在对比实验中所做的单一因素的比较是通过对影响事物的内外因素一一探究、比较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影响化学事物的内外因素与事物本身的关系,培养学生总结化学规律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金属活动顺序》这一节时,师生一同设计了以下几组对比实验。实验1:把钠、镁、铝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实验2:把镁、铝、铁、铜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观察现象;实验3:把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实验预习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化学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 化学实验的种类及方法 高中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包括两大部分,穿插在内容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实验。针对我在教学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法。
1.1 演示实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化学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先讲解、再演示,然后把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总结出来。在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实验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比如:“钠”这一节中的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可以这样来做:首先让学生自学钠的物理性质,同时我们要指出物理性质中需要学生主要掌握的是哪几点,然后根据这几点作出猜想,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还可以把该实验进行拓展,对比钠与水的反应、钠与酸的反应以及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最后总结钠的相关性质。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验规律得出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看似“钠的性质”的教学时间加长了,实际从总课时上并没有造成课时紧张的矛盾。另外,像“铜与浓硫酸的反应”、“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等性质实验均可以转化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即使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要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有机实验中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的反应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制乙醛等实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1.2 学生实验。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详细介绍实验仪器(名称、用途)、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其注意事项、数据采集以及处理办法最后从理论上进行误差分析,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教学时间一般为两课时。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许多学生是报着应付完了事的心态去做实验,有些学生甚至在做完实验之后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可以直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设计实验方案、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测量方法,从而也解决了仪器、步骤和可能产生的误差的问题。“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胶体的性质”等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练习使用仪器类实验,如:“练习使用滴定管”、“练习使用容量瓶”这样一些实验,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但对于一些学生确实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看书完成。
1.3 题中实验。实验题已经成为每年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学生在这道题目上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如何提高实验题的分数,除了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训练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平时的实验习题中积累知识,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
通过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解决了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为“会学”这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学达到了最优化。
为了使这部分实验能获得良好效果,必须抓好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接下来就预习和实验报告谈谈我的看法。
2. 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2.1 实验预习。比如,实验是在试管中进行,我们可以画一支试管里面放有药品,用箭头表明实验步骤。这样做好处是:(1)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笔写,其实验原理、仪器、实验步骤就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避免实验操作盲目性;(2)参照预习笔记做实验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使得实验更加紧凑。
2.2 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规范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秩序良好,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时必须把仪器放回原位,试管等洗涤干净;(4)注意自身和周围同学的安全。
篇8
一、化学实验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一个人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而会感到是一种乐趣。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做化学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给学生讲解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对学生循循善诱,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深入地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问,需要教师不断深入的教学讲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给学生透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比只记实验结论本身更为重要,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而思维的方法是有效的、长期受益。培根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提前让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准备好仪器和物品,并要求学生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一周,认真做好记录并和同学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像这样的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氧化铜、氢氧化铜、硝酸银溶液反应的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直到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能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从而使学生能得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易理解的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其次提供典型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四、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演示实验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见解;课堂教学
1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中实验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加强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实验操作的直观体验,而且要有深入全面的思考。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2 实验思想的渗透
化学性质的教学往往可通过实验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穷尽所有事例。值得注意的是,某一化学性质涉及的大量事例中,有的本质特征明显,而有的非本质联系强烈,我们必须精选那些最能反映本质特征的例子,用实验方法,并通过人为控制,把本质特征突现出来,以便于学生分析和概括。高中化学课本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包含着这种设计思想。高中阶段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启发引导学生体验这种实验设计思想。硝酸具有氧化性,可和多种金属、非金属单质反应,但在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演示每种单质跟硝酸反应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只要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实验的演示,就可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出“硝酸氧化性强”的特征。
2.1 要研究硝酸的氧化性,在常见金属钠、镁、铝、锌、铁、铜中选哪一种金属做样本跟硝酸反应最好?学生联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得出结论:只要演示铜和硝酸实验,自然就可推测比铜活泼金属的反应情况。另外,铜元素有+1、+2两种价态,选铜作为样本可最大限度地了解硝酸跟变价金属的反应情况。
3 学生实验准备充分
要想上好一堂学生实验课,必须做好多方面的充分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为了使实验过程不出现差错,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反复试验,熟悉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预测学生实验时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解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实验员的准备工作:实验员的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如果实验用具、仪器、药品等出现了问题,实验就很难成功。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要想在实验课上顺利完成实验,达到预期效果,课前就必须预习好。如不同盐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我先跟大家一起学习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醒大家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员会把所用的不同盐溶液,PH试纸、玻璃棒、滤纸、表面皿等药品及仪器准备齐全。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有关教材内容,采取具体措施,对实验中的关键步骤要点播和提示,然后让学生写出简明的实验提纲。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对实验步骤和方法的明确,又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那些不必要的失误。
另外,学生进入实验室前,一定不要忘记带教材、实验记录、笔等用品,以免影响实验进程。只有这样,学生走进实验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4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创新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创新。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重视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使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从化学实验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这一课题来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领学生学习并探讨如何将化学实验绿色化。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是强化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培养未来绿色化学公民的重要手段。
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方法,对常规实验进行研究改革而形成化学实验的新方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化学实验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最好渠道。在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究性教学。开发微型实验,循环使用溶剂和充分利用反应产物,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及学生实验产品的处理。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在问题的提出、实验用具、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等方面设计不同开放程度的实验,最终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 适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
传统教学中枯燥、难懂的实验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一些在实验中危险的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降低其危险。另外一些比较费解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增加教学效果。假如通过模拟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仅仅是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方式。要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篇10
1.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做到准确,简练,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做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清水”。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焰色反应操作“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物”。
2.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①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使用简便,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词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笔画端正,不连笔书写,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严格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知识。而不要以为高三学生是无所谓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模仿性是与生俱来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高三学生也不例外。如在书写有机结构简式时,教师为了快速只写碳链: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C-C-C-C,C-C-C,而学生则在不经意间受到了这种“示范”的影响,在考试中就只写碳链而不配上氢。
②规范,完整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
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三复习重要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如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其pH=1,c(Al3+)=0.4mol・L-1,c(SO42-)=0.8 mol・L-1,则c(K+)为
A.0.15 mol・L-1 B.0.2 mol・L-1
C.0.3 mol・L-1 D.0.4 mol・L-1
笔者在一个班级详细板演解题过程:
已知pH=1,所以c(H+)=0.1mol・L-1
根据电荷守恒有:c(H+)V+3c(Al3+)V+c(K+)V=2c(SO42-)V
c(H+)+3c(Al3+)+c(K+)=2c(SO42-)
c(K+)=2 c(SO42-)-c(H+)-3c(Al3+)
=2×0.8mol・L-1-0.1mol・L-1-3×0.4mol・L-1
=0.3mol・L-1
结果可想而知:在板演过班级的学生基本能运用电荷守恒来解决这类问题,而没有板演的班级,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所以,教师“多讲”不如“多写”,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使学生加深印象,培养学生规范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
很多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却不能将知识组织起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结构,根据语法启动理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突破典型的问题。
例如:怎样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答案:用试管分别取样,向试管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
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的语言表达模式是:
如不这样强调,学生往往说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没现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钡。
又如,描述出稀HNO3与Cu片在烧瓶中反应的现象。
答案:Cu片逐渐溶解(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气体),溶液变为蓝色(液体),烧瓶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学生往往只写了其中一方面,教师要强调回答实验现象通常应从固体,液体,气体各方面观察,做到全面规范地表达。
实验现象描述的表达模式:
溶液:1.颜色由…变成…;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3.溶液变混浊;4.生成(产生)…沉淀;5.溶液发生倒吸;6.产生大量气泡;7.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8.有液体溢出。
固体:1.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2.固体逐渐溶解面;3.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4.颜色由…变成…
- 上一篇:残联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
- 下一篇:建筑给排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