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启发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启发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期待启发式
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应期待启发学生用抽象思维设计实验程序和方案。如给学生伏特表、安培表、电源、变阻器和导线、开关等,启发学生用这些设备拟定一个测出伏特表、安培表内电阻的实验方案,如教师把正确答案直接给学生。那么这个实验就变为学生的机械性活动。如果教师期待学生设计,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智力投标,当引导学生再现伏安法时,学生就能闪现出“用两表测量表”的思想火花,而且很快绘制出电路图,此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考虑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在期待启发中感到愉悦,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2)发现启发式
概念教学应避免硬性灌输,应有意给学生创造自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在讲光电效应时,我讲完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后,给学生一组理想金属(便于教学)实验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此表画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随入射光频率变化的函数图象,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这是一条“一次函数图象”(如图1),接着让学生写出函数表达Ek=hv-W0,然后让学生讨论其物理意义,多数学生发现hv为光子能量,初动能Ek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系数h为6.3×10-34 J·s,对该金属要想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4×1014 Hz,这样的教学,教师只起了指点作用,学生却能领略到发现的乐趣,当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攀上思路高峰时,教师再指导学生回首遥望,对光电效应的规律给予必要归纳。
转贴于
图1
(3)激扬启发式
辅导时应再次启发设疑。当讲完电磁感应的重要公式ε=BLvsina后,学生似乎明白了,在自习辅导时也无人询问。但我深知,不少学生在理解该公式中必有问题。于是我便在黑板上画出图2,询问大家在此情况下,ab两端的ε值如何变化,果然不出所料,不少学生认为v和B方向夹角为90°,这还有什么破碇?我有意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陷井后再及时“挽救”。当引导学生用洛仑兹力知识重新剖析后,大多数学生便恍然大悟到ε=0,接着我又让学生分析(图3)。这时我才说明教材中公式ε=BLvsina中v应理解为速度在导线垂直方向上的分量,这样经过辅导激疑启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4)手势启发式
篇2
关键词:中职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88-0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孟子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就好像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地促使教师们去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使学生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标和生源上尤其特别。
1.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让我们从在黑板上讲课变成了在社会上讲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有了较大改善,但是还存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个性,能胜任社会工作的学生,这是作为基层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2.目前中职学生的主要组成是中考落榜生、辍学生和部分社会闲散的青年组成。随着普通高中的逐年招生,中考落榜生的比例严重下滑。学生的现状就是不知道学习。另外,掌握专业知识,能学为所用,也是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的优点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联想获得知识。启发式教学主体的体现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如何的这个点上,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启发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启发式教学的互动性和延展性。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进行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当问题抛出后,学生的思维被启动,往往会得到更好的延展,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启发式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在启发式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将企业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逐步地渗透给学生也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呢?对教学的实际过程做了如下设想:
1.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典型案例都是教学的好帮手,如何使用这些案例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在使用案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案例与实际任务结合,就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进行过案例分析之后,再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提问是一种艺术,要将学生可能的疑问清晰地表示出来,需要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
3.设置合理的游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练习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的方式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补充设计的灵感。
4.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互相启发完成任务。启发不一定是教师提问实现的,也可以建立一个小的集体,之间互相来启发完善各自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启发。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上四个步骤来设计一堂课应该会很成功吧!
四、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课堂上教师是起辅助作用的,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提高。这是目前教育的一种境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就需要教师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现状。课堂上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性格爱好是进行沟通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切入点能恰到好处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喜欢上课堂。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中职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的叛逆性格,这就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和他们做朋友。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选择和变化。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才能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教学至关重要。
2.熟练掌握所讲科目的现状。根据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学生喜欢的是知识面广且平和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地补充。并且可以让学生了解补充知识的过程,这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会很好地帮助老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管是“传道”“受业”“解惑”都需要教师对所讲的专业有足够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在学生中树立学识上的威信。这是至关重要的。
篇3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切都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向前发展。在这种高速度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启发式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因为启发式与现代教育相吻合,而且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艺术功率和审美价值。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尤其是如何将其有效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呢?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又缺乏自我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感到枯燥、乏味、无成就感,极易造成厌学情绪,他们需要的是充满师生交流、形式多样、不断通过自己的推理得到新知的过程。
二、学科特点
初中英语教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内容新颖,十分适合采用“启发式”教育模式,无论是问题设置还是相关资料收集都符合实际,教师教学中也能紧扣课本,实施有效教学。
三、 方法总结
(一)形象刺激法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从形象开始,运用形象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形象性,除了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外,还要辅之于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刺激和强化其学习动机。
(二)竞争刺激法
竞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外许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在竞争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成功的需要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展开竞赛,造成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进行小组竞赛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三)成果反馈法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习题中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可激起刻苦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学习的态度、手段得以加强,激起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正确评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认识自己,刺激自尊心,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四)情感共鸣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教Past and present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家乡变化的录像,那些变化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3)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预备教材时,利用自绘的卡通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再次巩固已学知识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五)设疑解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有一个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篇4
关键词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方法
1 研究意义
在科学教学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但科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及适用范围,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归纳方法,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归纳来获得结论,所以它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不能保证一定获得真理;比如演绎方法,首先它只适合于已有理论的证明和推演,而不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其次因为演绎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所以它不能保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比如观察,观察只能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直接发现对象的本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所研究的对象,某些现象能直接观察到,某些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观察到,观察只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特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再如实验,诚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领域都可以进行,实验不能代替理论研究,它总是特殊的,特殊的实验结果与普遍的结论之间总是有距离。
小学科学课堂中,恰恰存在许多此类问题:一些科学教师不了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夸大或者淡化了科学方法的作用。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对科学方法的内涵认识模糊,所以在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向学生清晰介定科学方法使用的领域和对象,存在将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扩大、僵化地刻意遵守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科学方法的问题,过度求新、过分注重细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里所隐含的科学方法。
所以,厘清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在科学课堂里融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感受科学的价值和精神,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及促进意义。
2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
2.1 科学方法及分类
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的途径(手段)称为方法。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探索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因果性,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即形形的事物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以此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精确地深刻的描绘。科学方法就是人们为实现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逻辑方法和一般技术方法。②
所谓基本逻辑方法,就是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人们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要用到的,而另一些则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才用到,前者就是基本逻辑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等。
比较与分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在同类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差一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逻辑方法,即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最常用的一对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这种方法主要由推理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演绎方法是从一半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对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分析是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负责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并把这些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方法就是寻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的内在联系,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此外,还有数学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有的学者认为想象、直觉、灵感也是理论思维方法的较特殊的形式。③
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它还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技术方法就是运用某种技术和设备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两种。
观察就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再经过大脑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受,科学观察一般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狭义的观察仅指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在现象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人类运用的最早的一种观察,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观察分类:(1)根据所用观察工具不同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对象,间接观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一起对对象所进行的观察;(2)根据观察结果性质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种。定性观察即确认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什么性质的观察,定量观察则是确定该事物或现象的大小、速度、强度、时间长度等数量性质的观察,又叫测量或观测;(3)根据观察的条件将观察分为非受控观察和受控观察,非受控观察是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受控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科学实验师在某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运用技术手段来展现某个对象,或推进研究对象的进程,或改变、控制其某些因素而使对象展现某些过程的活动。实验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其二是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仪器三者组成。
2.2 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这里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2.2.1 教学方法
在当今教育理论界以及各种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中,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尽统一,给教学方法所下定义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④
2.2.2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认识,⑤他们将活动区分出三个最重要成分:组织作用的,激发的和检查评定的。由此,从整体和组织性的观点看活动,就要求有三大组的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由此而保证通过个性的中介而进行的教学信息的过程);激发学习认识活动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由此而保证调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职能。促进其认识的、意志的和情绪的积极化);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效果的方法(由此,师生得以在教学进程中实现检查和自我检查的职能),其下还有相应的亚组:
第一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一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来源分类(感知的方法):口叙法(叙述、谈话、演讲);直观法(图示、演示);实际操作法(试验、练习);教学生产劳动。
第二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逻辑分(逻辑的方法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等方法。
第三亚组:按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思维的独立性程度(求知的方法):再现法、探索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第四亚组:按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分(控制学习的方法):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包括试验教学机器在内;学生的独立工作(读书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室作业、完成劳动作业)。
第二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一亚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认识性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情绪体验的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统觉的情境(依靠生活经验)、创设认识新奇的情境。
第二亚组: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的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联系、学习上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第三组方法:教学中的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一亚组:口头检查的方法: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的口头考试、学习上的奖励、程序性提问。
第二亚组:书面检查的方法:书面测验、测试作业、书面考察、书面考试、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第三亚组:实验室-实际操作检查的方法、实验室测验作业、机器测验。
2.2.3 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⑥以上所介绍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均可使用,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活动部分使用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用到第一组方法,我们通过表1将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虽然有同样的方法,不过两者略有区别。在使用归纳方法方面,科学研究中,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法,穆勒将归纳法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归纳方法类型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简单枚举法,以及穆勒五法之中的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在使用观察方法方面,科学教学使用的观察工具较科学研究所使用的要少和简单,观察的对象也有不同;在实验法的使用上,实验者、使用的仪器、对象都有不同,在使用目的上,科学教学上使用实验法主要有第二种目的: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科学教学方法定义为师生为了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引用科学方法并与普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科学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但不失灵活的方式或手段。
3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3.1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
(1)从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来看。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⑦科学教学方法是达成科学教育的途径。(2)从两者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如图1)。几乎所有科学方法都可以被引用到科学课堂中作为科学教学方法。
3.2 启示
科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引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获得科学知识;二是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迁移,作为更新科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师有必要对科学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清楚各种教学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外延,如“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如果教师详细了解这五种方法,就会发现在科学课上,这“五法”中用的较多地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而剩余法则用的较少。如此,就能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度,既不会盲目强化也不会无意中淡化科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注释
①吴俊明.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再认识—祝贺《化学教育》30 周年刊庆[J].化学教育,2010(2).
②杨玉辉.现代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③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④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写.教学方法概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⑤巴班斯基著.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5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点,并结合多年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认为适当地运用翻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写作能力,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引言
语法翻译法主张采用母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效果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口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周福芹,2000)。于是外语界许多人认为这与现行教学大纲的精神相违背,不利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退出课堂。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交际教学法在某些方面(特别写作和翻译)上效果也不明显。他们的写作水平非但没有明显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为此,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探求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写作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以求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实践中形成的语法翻译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和掌握书面语为目标;以语法为纲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语法分析,逐句分析句法功能,谁是主语、谁是谓语…等等;强调母语,着重解释;强调背诵规则,特别是词法中形态变化规则。
3语法翻译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3.1素材搜集
语法翻译法认为学习外语目的是能读懂目标语所写的文章,而不要求一定会会说这种语言。现行大学英语中精读文章就是着眼于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积累素材而节选和设计的。它们主要来自于英语国家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报刊杂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这不仅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有种美的体验,接受道德观念的熏陶。当然,现在大学课本中每单元的文章往往涵盖话题广泛,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就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价值观、代沟、网络虚拟世界、逾越人生屏障等。这些话题无不是大学生应该思考且相当熟悉的,能促进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他们愿意而且内心渴望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处世风格,精神状态。当然,如果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态度。那么,这些话题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他们的写作也不再是简单堆积,索然无味,而是真情表达,达到真正言传意表的目的。学生也定会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转变。
今年的六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涉及到常考的校园类话题,但由原来侧重于校园中的学习类话题转向学生的课余娱乐方面的话题,难度在降低,这个话题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当代大学生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如上网聊天、体育锻炼、参加俱乐部、探险等项目。四、六级的考试的话题体现了当今的社会教育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向向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取向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校园内的话题,包括学习类,生活类,娱乐类等要多研读课本积累素材夯实基础,惟有如此,考试上才能应付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3.2写作构思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语法翻译法正好体现这一基本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设想种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出最佳答案。这正好完成了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即经过了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过程。英汉互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多动脑筋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英语句型,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当然,语法翻译法对于大学英语课本上节选文章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字面意思的理解,它是能够体现学生真正吃透意思的理解。英语教师通常会从三个层次分析文章:首先,从根据文章要求用英语回答阅读材料中所蕴涵的信息;其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逻辑及深层含义做出推断,并予以说明。最后,联系个人实际情况,发表观点,做出总结。这种做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字面翻译,机械记忆,而是一种在教师支架式教学中的一种意义建构。所以,语法翻译法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出题思路就是建立在这一分析问题结构基础上的。今年六月份的四级作文要求中,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介绍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分析说理,说明一些娱乐的利弊,并说明不同的人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最后一部分,主要表明自己对于娱乐所持的看法。通过这一部分,不仅看出考生的知识储备,素材积累,而且能看出考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
3.3遣词造句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看,掌握英语主要靠大量输入,吸收语言材料和反复的语言实践。语法翻译法重视输入—朗读背诵、阅读经典名篇。尤其是在打基础的时候,朗读背诵、广泛阅读是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记忆文学著作和优美范文中的优美单词和短语结构以及重点语法规则,这有利于培养语感和提高写作能力。Swain(1985)的“输出理论”指出了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语法翻译法注重输出——翻译,这在教学实践中颇具优势。汉译英能促进写作,是训练学生连词造句的必要手段,能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提高用词的准确性,减少语法错误,准确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汉英翻译中,语法翻译法非常注重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它要求老师在讲授写作时,要能扩充词汇量,根据句子的提示,采用“头脑风暴法”想出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近义词或者其相反的词。在句子表达时,通过比较采用最为合适的词。并强调用新词项或特殊语法来补全句子,或者用生词造句法来检测学生对所学词意思及用法的掌握。通过平常的各种各样的英文表达训练,丰富自己的资源库,打好坚实的基本功,从而达到考试时候流利输出、正确表达的目的。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就是从朗读单词、句子、课文、学习基本语法、理清基本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模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4评价
语法翻译法认为,学生能把一种语言成功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衡量成功语言学习的标志。这恰恰和作文出题的意图是一致的:即通过写作所表现的考生的言传意达的正确性,得体性以及句式的多样性来衡量考生真实的语言基本功的目的。在写作中,考生往往被要求就某个话题加以描述,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对于文章的整体评定,准确性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审题的偏颇、词语搭配、表达的正误都是评卷老师尤为看中的。由作文评定的反拨作用可知,大学英语老师在作文要求别强调准确性,继而到了逢错必究的地步。他们碰到错误,要么直接自己指出,要么让其他的学生指出错误。虽然根据现代交际教学的要求,这种方法不可取,原因在于:学生很爱面子,过多地、直接的指出错误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尤其学生本来写作能力就很薄弱,我们得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而笔者认为,对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中,一方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的话题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从激发其写作的内部动机,毕竟他们已经是学习英语的中级水平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注意纠正方式和手段,但决不可姑息,搁置不管。要知道,我们的英语教学基本还是依靠课堂40分钟的效率,离开了课堂和老师的指导,英语几乎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缺少语境环境下的大量的语言接触,指望学生对于所犯错误某一天能自动纠正,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现行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对待错误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4结语
“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注定会被历史摈弃的,但没有一个教法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教法是一无是处的。本文无意于恢复语法翻译法曾经的主导地位,只是探索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利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些参考。真正切合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模式,也不是本文所能解答的,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篇6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教学思考2011版《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虽然在刚进入化学学习之初,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但是这些知识都是一些零散的碎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物质,因此学生在实验之初可能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这就对教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今年的优质课比赛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效果还不错。
一、问题引领,使学生思维得以深化,实现难点的突破
在这一环节,通过把重要的知识设置成问题,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化,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理解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但是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设置,课前要了解学情,知道究竟学生的头脑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疑问。另外,设置的问题质量如何,这对能否提高效率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预设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过于难了,学生讨论不出来,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极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合作讨论这一环节,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的问题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使全部学生进步,尤其要照顾到知识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如果一堂课只是为了让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同学吃得饱,而大多数同学咽不下,这样的课堂不会是高效课堂。
2.设置的问题要有梯度
设置的问题要循着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而不能一上来就把问题拔得很高,让学生无从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大受打击。
3.设置的问题要有思考空间
设置问题不要很直白,要有一定的思维性。例如关于实验室制氧气药品的选择,如果直接问:“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氧气?”学生不需要怎么思考,很容易从书上找到答案,这样做,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为什么选择该物质。因此,这里我选择了这样两个问题:
提供六种物质备选:
①水(H2O);②二氧化碳(CO2);③氯化钠(NaCl);④高锰酸钾(KMnO4);⑤过氧化氢(H2O2);⑥甲烷(CH4)
问题1:上述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依据是什么?
问题2:哪种物质更适用于实验室制氧气?选择该物质的理由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实验室制气体时选择物质应该考虑的问题,并且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小组合作,使学生思维保持活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反应物的选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注,不少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想体验一下亲手制取氧气的乐趣。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建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的参加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力量。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个性,从而实现有效学习。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的设计,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1.通过对比实验,引发学生探究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例如,取一支试管,加入大约2mL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并填写实验现象。
①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②在该试管中再加入大约1/3药匙二氧化锰粉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意识到,条件的控制可以使物质的使用发挥最好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而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使能力得以优化。
2.通过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制取装置的选择
教师千百次的一味说教,抵不上学生的一次亲身体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一遍遍地跟学生强调解释各种装置的优缺点,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容易一些,对于生活经验比较匮乏的孩子来讲,即使老师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讲解,学生就是琢磨不透其中缘由。现在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选择上,实验室给孩子们准备了各种不同功能的仪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选择仪器组装装置,无所谓对与错,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实验设计上得优点与缺点,其它成员补充完善,将实验装置的组装更加完善。
3.通过方案设计,引领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学生在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分工不同,各司其责,但是要想完成整个实验,还需要他们之间合作互助,这一活动极大的锻炼了学生团结一致完成任务的能力。当然在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情况,比如说:①药品混合后水中没有产生气泡;②检验气体时,没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等,所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间一定要交流反馈,分享个人收获或提出还未解决的困惑,由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或提供解答。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协同努力,充分的发挥自己及同伴的学习优势,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篇7
【关键词】慕课 大学英语 教育观 教育模式
现在是信息化大发展的新时代,2012年被称为“慕课年”,慕课的影响力遍及全球,高校也纷纷建设自己的慕课课程,慕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融合的集大成者,是教育技术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是大数据时代最典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慕课教育观的大发展与大普及对我国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大学英语课程,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其发展必然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慕课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先进的教学教育理念,而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正处在改革中,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实现自身的重生,应抓住慕课教育这一契机。
一、 慕课对传统大学英语教育的冲击
慕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对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逐渐暴露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过时的教育方式,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新鲜性的教学等都是传统大学英语所忽略的问题。而慕课教育正好很好的改变了这一现象,改变学生以往背单词,背英文范文的封闭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充分自由,重新的认识英语,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利用全球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拓展国际视野,不同于以往简陋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枯燥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全方位的感受英语的魅力。但是目前慕课平台上的大部分课程都是通过全英文授课,我国学生英语水平不高,虽然国家设置四六级考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技能,但是单纯的听力测试与实际的英文授课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我国的大学生在使用慕课时面临着巨大障碍,对我国的英语教育也提出了质疑,应试教育再次成为大众诟病的问题,忽略学生工具性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卷面的分数的纯粹语言式教学。
二、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改革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资源不适应时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学校安排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三个班的学生,而这几班的学生得到的英语知识都是通过这一个英语教师,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学生知识的范围,每个周的英语课程是有限的,所以学生知识面和英语学习资源也是有限的,英语学习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一些高校的教师也并不具有出国研修的机会,所以教学资源便更加的单一,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英语学习的视野。教学的手段主要是围绕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年轻讲师多采用ppt的方式,都是单词,课文,习题的常规步骤,缺少新鲜感与打破传统的实际行动,与语言教学本来的初心相违背,大学生大多已经经历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大学仍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到疲倦,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下降,英语能力也不高,不仅仅是学生,教师面临这样的状况,也是处在一个很无奈的位置上,采用了多年的教学方式,一朝一夕改变是困难的,吸收新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人的力量与全球相比,也是渺小的,这在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课堂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这方面慕课的巨大的教学资源便显得极为有优势。
2.挑战传统的课堂结构和师生关系。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学习内容,操纵全局,学生被动的接受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并且也并不注意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传统的课堂结构受到挑战,学生与教师之间达不到双向互动,便使得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理解相冲突,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师生关系也并不是很融洽。慕课课堂便是颠覆这一传统模式的重要钥匙,打破教师为中心的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真正的改变课堂原有的结构,改变后的课堂结构也更趋向于合理科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赢生态课堂,全英文的叫教学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交互式互动,对于优质课程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3.挑战英语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素质。传统的线下授课,教师拿着课本,讲义,播放课件,讲授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甚至从未离开过讲台的位置,参与到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课本照搬讲述,一个普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便可以胜任,慕课教育对这种传统的教学发起了挑战,试图改变这种过时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慕课教育观倡导自由,在慕课教学里,教师在课前先制作一个与本课讲述内容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对于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便于课堂上更好的接受,课中教师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把重要的知识点讲解出来,根据课本上现有的内容不断地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课堂氛围更加愉快。
三、 慕课教育观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通用英Z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结合。慕课课堂中的80%以上的课程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这对我国的学习者来说是一大挑战,对于授课语言能否听懂与对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也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提出了发展的新建议,将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开设纯英语的基础课程供学生学习,专业的中心是专门用途英语,走实用英语教学的道路,为以后工作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英语教师可以定期到海外进行研修,也可以与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双方互相学习,各高校也可以建立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建立慕课英语课程,符合学生的需求。
2.慕课授课模式与传统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让慕课课程完全取代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侧面补充。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对老师的权威还是十分看重的,慕课课程多是线上的交流与互动,所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采用传统的线下教育与慕课的线上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像学生多推广慕课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与国际接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尽量的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纳入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融洽,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双方的不足,符合我国的国情,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道路,对教师,学生,社会都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课程与大学英语的有机结合,所引发的的冲突与研究,是对现今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提高英语专业素质,依据语言的特殊性,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贯彻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设立专项课题,引导大学英语课程与现今的信息化社会接轨,推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全面整合。慕课课程的出现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加之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利用慕课丰富的教学资源,线上的慕课学习与线下的课堂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一个更专业,更丰富的学习环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积极性得到增强,慕课课程上也有很多的国外学习者,有利于学习者之间互动与交流,提高学习成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顺应时展,与信息化相接轨,在慕课背景下,对大学英语进行改革。
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气相色谱;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选择恰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与题目
学校在安排化学实验课时的过程中,大多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因此气象色谱实验教学的课时较少,通常只有“内标法测定大曲酒中微量组分的含量”“脂肪醇混合物的填充气相色谱法分离”两个课程,其中,前者的主要教学要求为理解常用的定量分析方式,了解选择色谱分离条件的条件;后者为理解色谱分析法的分离原理,掌握基本仪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校本身具备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兴趣爱好,尽可能地选择恰当的实验内容。将气相色谱实验中所需应用到的定量、定性分析都纳入实验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气相色谱仪器的构造与操作流程,为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2.转变气相色谱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方式
在气相色谱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通过转变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如在进行上文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仔细讲解色谱仪器的内部构造、操作流程,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光谱图,深入讲解色谱图,合理引入实验方式,即定量与定性分析方式。其中定量分析分为外标、内标、归一化等多种方法,教师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相关结论。而进行实验时,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等新型实验模式,将学生分成平均的学习小组后,再由学生完成实验,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
3.创建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教在进行气相色谱实验教学时,应加大对学生评价的重视程度,特别是评价学生教学参与情况与知识运用情况,具体的考核过程、内容与占据比例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根据学生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实验参与情况,转变传统教学中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积极予以指导,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多用鼓励、表扬的话语,激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升评价的实用性。此外,教师也需重视课后总结,如在进行完实验1后,教师可布置“总结气相色谱实验”的分析流程与方式;实验2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某一样品的框架等。
4.建设课程特色实验网站
建设课程特色实验网站,主要目的是实现气相色谱实验的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反映在进行完实验后,很难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也没有其他专门的实验网站可以参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气相色谱实验,创建实验交流平台,既方便学生课前预习,也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交流。同时,教师可以与学校商量,确定合理的实验室开放时间。气相色谱仪的价格昂贵,大部分学校是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因此,为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应定时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进行气相色谱实验教学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恰当的实验课题与教学活动,积极适应教学改革发展潮流,转变实验教学的理念与方式,不断丰富学生实验活动,创建科学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并落实,通过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网站等方式,激发学生实践兴趣,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高校课堂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类型或者教学思想。注入式教学,俗称填鸭式教学,指教师在课堂上强制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教学方法极易产生“高成绩、低技能”的学生类型,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脱节。在充分认识注入式教学产生的弊端的基础上,更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自古已有。宋学家朱熹认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可被简单概括为帮助其理解所要理解的,表达其所要表达的。在教学中,可被描述为帮助学生把他想理解的理解明白,想表达的表达清楚。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启发式教学将学生从以往注入式教学的被动中解救出来,强化了学生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双赢的效果。
2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障碍
(1)教师缺乏启发式教学改革的动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两大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改革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中国公立高校教师都有专属编制,工作稳定性较高,工作压力不大。在如此稳定安逸的环境下,他们很难主动想到教学改革的问题。即使有教师被牵涉到教学改革中,他们或者是习惯性难改,依旧按照以前的授课方式授课;或者是应付性地对待教学改革,没有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得过且过。
(2)教师启发式教学改革的能力不足。有些觉悟较高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当前的教学现状缺乏竞争性,有待改革,但是他们苦于不懂新的教学理论,不了解现在的教学趋势,无处下手,只有依然保持现状。
(3)学生难以适应启发式教学。升入高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在注入式教学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注入式教学,习惯于被动地听讲。如果在课堂上偶然被启发了来回答一些问题,反倒使他们产生抵触感,很难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4)教师和学生都难以实现启发式教学的较高要求。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同时也要求学生对一门课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复习和预习,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都会变大。这点会影响启发式教学在高校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
3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措施
(1)高校要先落实“教学中心”的地位。高校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办学以教师为中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校自上而下地推行启发式教学,才能真正调动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必须坚持行政推动和政策激励双管齐下。
行政推动方面:现在高校课堂中,虽然新增了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但是教师都是按照以前的惯性进行授课:教师备课很认真,讲解很清晰,很耐心,从课堂开始讲到课堂结束,一句不落,唯恐学生听不懂,不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难题。从根本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思想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注入式教学。所以高校应该将教学改革重点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调整等转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上。
政策激励方面: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所以如何在压力较大情况下,推行启发式教学就需要很大的政策激励。如给老师教学评等级,考核时在教学工作量上加分,进行物质奖励等方面。
(2)对教师群体进行启发式教学改革的相关培训。针对不同级别教师群体之间的差别开展教学改革培训,让教师认识到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以及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此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开展培训方面,应根据不同级别职称教师开展不同场次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可行性,确保教师在课堂上可具体应用。
(3)教师多加强跟学生的课堂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文章给出以下几个意见实现二者的交流:第一,需要一个平等的平台。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在上,学生在下。因此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难以具有主动思考和思辨的意识。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课下多交流,课上多启发。课下可跟同学交流一些专业范围内的时事新闻,根据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新闻引发出专业知识探讨;课上每次讲到新的理论知识点都应该与现实中的案例相结合,可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思考;第二,找准时机。这点要求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兴趣爱好所在等内容。选择一个他愿意、也乐意交流的时刻,避免师生交流的夭折。这一点牵扯到的相关因素很多,在实际应用中要灵活掌握。
(4)提高教师的课堂引导技巧。这点主要是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引导技巧。如描述性引导和同义词提示性引导等。当跟学生提到某个他不懂的知识点或者时事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和提高其积极性,可以采用这两种引导技巧。描述性引导可以给学生介绍这个知识点或时事的前因后果,发生背景,类似事件等知识,激发其想起所要谈论的知识点。同义词提示性引导常常用于描述性引导失效后,教师可参照情况给出相关的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帮助学生有话可说,有胆去说。
(5)教师应积极提高专业素质。多多阅读专业课书籍,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和研究方向内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和造诣。另外,可多做科研,用事实证明自己在专业范围内的实力,从而树立在学生中的专业权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方面、课后习题辅导方面都可以应用,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践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高校推行启发式教学何以可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8.8(15):23.
[2] 胡晶.高校启发式教学的渊源与实践[J].时代文学,2012(12下):189.
篇10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7-02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启发式教学法作为古老而又具有新生命的教学方法,被广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所认可。然而,许多教师在没有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上,“自定义”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出现了启发问题单一、不全面与启而不发等问题现象。因此,为了能够更准确掌握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与实施策略两方面来论述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教师只有在清楚、理解启发式教学法实施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对教师准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1. 时间性原则
时间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教师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根据问题展开大脑的思维活动。若思考时间过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还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状态,学生难以较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只能“被迫”地自己给出答案,提问就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若思考时间过长,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很快完成思考,教师此时如果不及时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对于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就会在多次尝试而失败后陷入混乱、盲目的状态,启发式教学法也就不能顺利实施。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带领学生做“水变水蒸气实验”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为什么?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并寻找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观察实验的频率与表情掌控最佳时间。实验从开始到结束近4分钟左右,如果有接近一半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放松或者有一小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教师则可以停止思考,找学生发言,进而帮助没有思路的学生打开思维,继续思考。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适宜的时间,帮助学生打通思路,促使其对问题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这样启发式教学法才更有实际效果。
2. 适度性原则
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强调了适度性原则。教师在讲解某个原理时,学生未能以此类推,就不必再教。然而,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往往都忽略了这一点。教师认为讲授的知识越多对学生越好,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连抛式提问。学生不能做到“以三隅反”,说明其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尚不深刻,教师此时多讲无益。必须引导学生重新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再启发,直到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教师“举一隅”后,学生能够“以三隅反”,表明其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发生了质的改变,并在下一次学习中得心应手,启发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例如,讲“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教师依旧可以选择“水变水蒸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思考“水是否一定会变成水蒸气”和“什么情况下水是一定会变成水蒸气”这两个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发现只有当给水加温到100°C,并持续加温,水才会变成水蒸气。也就是说,量变引起质变需要一个临界点,叫做度。学生明白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度”的理解,教师则无需再进行关于“度”的讲解,避免学生产生混乱。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逐渐前进的过程,既是教师教的目的,也是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不能将全部问题都抛给学生去思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循善诱。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问题或者知识时,把握一个度。
3. 熟悉性原则
熟悉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前对于所要讲的教材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越深,对实施启发式教学越有利。往往教师在讲授较熟悉知识时,课堂知识讲解比较灵活。这种灵活表现在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环环相扣,课堂完整,更具有层次性。因此,教师要想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需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例如,“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这一知识点备课时,除整合、梳理本节知识点外,还需要掌握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成语、谚语、故事以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等。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才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考。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对策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灵活性。启发式教学法既可以贯穿整个课堂,可以运用于某一教学环节,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1.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情境启发。情境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实施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实物、故事材料等教学辅助工具,运用表演或朗读等手段展示某一特定情境,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先进人物(如霍金、于敏、赵久富等)的视频影像,通过视频影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进人物的伟大,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真谛。
(2)提问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旧教材以知识理论为主,新教材以寓言故事、漫画插图、社会生活真实照片等教学素材为主。教师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搜集与教学素材相关的有效信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对这一问题“欲罢不能”的状态。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乔布斯是成功者,但仅靠他个人的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吗?”并告知学生“1985年乔布斯获得过里根总统授予的国家级别的技术勋章”。让学生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问题积极去教材中寻找答案,完成对这一问题的全部思维过程。
(3)练习启发。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思路。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观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解答主观题时,学生不仅要结合政治课的知识点,更需要联系其他学科和社会热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应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将与本课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解题思路之后,举一反三,解答其他主观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可将这一节知识点汇集在一道主观题上,让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如以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事件为例,广大军民万众一心、无畏艰险抗震救灾,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可能对该问题毫无头绪,教师就要及时作出启发性引导,引导学生可从人民群众、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提升学生答题技巧,开拓学生解题思维,使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解答问题。
2. 在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1)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及时性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使学生了解时政的同时,引发他们对教材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分别是小区停满私家车、高速公路堵车、景点人群拥堵。从学生亲身感受过“堵”的现象切入,激发学生探寻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好奇心。从“堵――你参与添堵了吗?――为什么会堵――破解堵之谜”,连续性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与讨论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开放性特点,针对某一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多答案或者不易理解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对“问题”的探讨,学会总结问题、归纳结论,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每个学生提出见解。例如,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要板书“中国各时期的社会形态与对应使用的生活工具”示意图,引导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什么关系”展开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归纳。当讨论略有结果时,教师可以指定若干学生发言,然后讨论。未发言学生可根据已发言同学反馈的信息,结合自身思考得出答案。合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会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被激活。
(3)与讲授法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讲授法是比较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但讲授法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法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就会显得更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教师在将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结合运用时,需要钻研教材的整体脉络,熟悉教材内容;注意贯穿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一层一层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淑双,王玺玉.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J].教育探索,1998,(5).
- 上一篇:诚信教育培训方案
- 下一篇:运筹学和管理运筹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