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本质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哲学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哲学的本质特征

篇1

[关键词] 苯扎贝特;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074-03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1],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胰岛功能往往出现异常[2],因此,改善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对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有研究[3-5]显示苯扎贝特降低血脂的疗效显著,本研究主要对75例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给予苯扎贝特联合治疗,以探讨其对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功能、胰岛素抵抗和血压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泊头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0例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其中,男95例,女55例;年龄35~75岁,平均(55.6±10.1)岁;舒张压9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140~180 mm Hg;所有患者入院就诊前1~2个月未服用任何影响和降低血脂的药物,正常饮食条件下空腹三酰甘油(TG)≥2.26 mmol/L;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癌症、血液病、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此次研究,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治疗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75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青岛黄海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 1302113;商品名:伲福达)口服,20 mg/次,每日2次,给予适量的安慰剂,并进行调脂饮食,疗程为8周。观察组7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苯扎贝特(商品名:益之特,由龙灯瑞迪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产品批号:201000912 )口服,200 mg/次,每日3次,疗程为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活性因子、血压和血糖等的变化情况。

1.3 检测指标

1.3.1 血压的测量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压监测应用日本AND公司的TM-2430 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在常温下(23℃左右)连续测量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结果。

1.3.2 实验室指标的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日本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仪UA480及相匹配统一试剂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和尿酸,血管内皮活性因子:一氧化氮(NO)、血栓烷B2(TXB2)、内皮素(ET)、前列腺环素I2[PGI2,实际为检测前列腺素F1α(PGF1α)]。

1.3.3 胰岛素抵抗的判定 胰岛素抵抗判定为空腹血胰岛素浓度乘以空腹血糖浓度的倒数,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表示:ISI=1/(空腹血胰岛素浓度×空腹血糖浓度)[6]。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变化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8周ET、NO和TXB2/PGF1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8周后NO明显上升,ET明显下降,TXB2/PGF1α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尿酸及胰岛素抵抗的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血糖和尿酸均降低,而ISI和HDL-C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的TC、TG、LDL-C轻微下降,而血糖、尿酸和ISI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C、TG、HDL-C、LDL-C、血糖、ISI及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8],高血压患者常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血脂异常可引起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异常[9-10],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与高血压的关系密切[11],已经被临床广泛的关注,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2]。胰岛素抵抗常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同时存在[13],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呈负相关。

苯扎贝特为一种氯贝丁酸衍生物类血脂调节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主要通过口服吸收,吸收率接近100%,口服后2 h达到高峰值[14],主要经肾脏排除,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大约为95%,其半衰期为1.5~2.0 h。苯扎贝特的降脂机制有2种:一为通过降低LDL-C的分泌,从而降低血脂;二为通过增高肝酯酶和脂蛋白酶的活性,促进LDL-C的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有研究显示,苯扎贝特在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脂方面有显著疗效[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8周ET、NO和TXB2/PGF1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NO明显上升,ET明显下降,TXB2/PGF1α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血糖和尿酸均降低,而ISI和HDL-C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患者的TC、TG、LDL-C轻微下降,而血糖、尿酸和ISI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以往研究[17-18]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苯扎贝特可调节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脂,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对患者的舒张压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徐成斌,叶平.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3] 何少华.苯扎贝特在治疗冠心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中的意义[J].海峡药学,2012,24(5):80-82.

[4] 刘惠如,程艳,王乃军,等.苯扎贝特调脂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8):60.

[5] 鲁永菊,王庆海,周蜜.苯扎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06,8(6):437-438.

[6] 苏工,叶平,黄泽峰,等.苯扎贝特联合降压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和血压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4,12(2):113-116.

[7] 刘新叶,李勋,吴琳,等.苯扎贝特对高血压并高甘油三酯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7):57-59.

[8] Kwang KK,Seung HH,Michael JQ. Beneficial effects of fenofibrate to improv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raise adiponec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riglyceridemia [J]. Diabetes Care,2005,28(6):1419-1424.

[9] Brigadeau F,Gelé P,Wibaux M. The PPAR [alpha] activator fenofibrate slows down the progression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porcine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J]. Journal of Cardiovasc ular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2007,49(6):408-415.

[10] 王燕,刘伟,谢方瑜,等.苯扎贝特逆转高甘油三酯血清下调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机制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489-491.

[11] 王燕,汪道文,王旭.高甘油三酯血清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2):23-27.

[12] 叶平,苏工,张铖.苯扎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并高血压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血压的影响[J].医学杂志,2005,30(3):216-218.

[13] 骆雷鸣,朱启伟,朱兵,等.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5):305-309.

[14] 缴秀珍,王晖,李明霞,等.苯扎贝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血糖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2,25(11):83-84.

[15] 燕声满.苯扎贝特联用降血压药治疗高血压100例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3):278-279.

[16] Vakkilainen J,Steiner G,Ansquer JC.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size,plasma lipoproteins,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The diabetes atherosclerosis intervention study(DAIS)[J]. Circulation,2003,107(13):1733-1737.

[17] 雷振.苯扎贝特对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3):63-64.

篇2

论文摘要:当代人学的研究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特征,这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理由:其一,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动因;其二,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共同的支点,即现实活动中的人:现实活动中的人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的主要体现之处。

新近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已经把对人进行哲学的研究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人学研究的兴起是世界哲学的主潮、虽然它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甫一兴起,就已受到国内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蓬勃之势,学者们采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哲学,对于的人学仍处于建设中,任何一种理论的建立都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探索才能完成;理论又是开放性的,它需要汲取各学科的优秀成果完善自身,但理论又是独立的。人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就有理由成为相关领域的典型代表而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艺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因此,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它将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建设当代的人学仍然是一个必项受重视的前提性的间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我认为,人学的建设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作为人学建设的指导,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1$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过重要的论述,马克思是以实践为基础去批判旧唯物主义,建立新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相对旧唯物主义而言的,这新就新在它是实践的,是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整个的历史观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提纲,开头就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不把事实、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仅靠感性的直观不可能了解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达到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统一。真正实现这种统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便是表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了费尔巴哈、他不仅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且根据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了他的辩证法,从而积极地扬弃和克服了黑格尔哲学:讨于马克思来说,实践概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仲出来的人本主义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历史观概念。实践所表明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既受自然制约也受社会制约的主体的能动性。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现存世界中的基本关系,实践是人在现存世界的生活过程中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人是在实践过程中的人: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视着现存世界,它蕴含着现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因此,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存世界,把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作为现存世界的基础,由此看来,把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定义,它所表明的不是一种要把理论付诸行动的哲学态度,而是指实践的观点是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哲学的建构原则。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现实活动中的人

对于人学研究的对象和中.C"内容,国内学术界分歧较大二黄楠森等主编的老人学词典》认为:人学是“关于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它不同于人的科学(Enc.ofman),也不同于人类学(anthropology),也不同于人的哲学。人学是一门基础科学。韩庆祥认为:“人学研究的对象,是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孙鼎国、李中华主编的《人学大辞典》认为、本辞典所使用的人学实际是指“卜哲学人学”。季羡林在该辞典的《序》中亦说得明白:“人学”必须解决三个间题:人本身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间题,人与大白然之间的间题。这三个间题的中心环节是“卜人”。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学研究的范围。而我们认为,人学研究的第一要点应是现实的人及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自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这个“一定条件”既包括自然条件也包括社会条件,这些构成当时的现实条件。这种“人”也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些话虽然是针对当时德国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心主义而说的,实际上却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处于现实活动中的个人无疑是人学存在的前提,人性、人的本质、能力、个性、需要、权利、自由、解放、价值、全面发展,个人与群体、社会等研究范围必须以此作为基础。而且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恰恰最精当地体现出了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推动者又是受动者.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永远是个变量。而通过这种种变量所折射的,就是五彩斑斓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无疑就是人的本质:人作为人而存在,有着他自己的本质规定,这是一种内在的规定,但正如、对事物、现实、感性的本质不能从它自身的直观中获得一样,对人的本质也不是一经获得便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人不是自然界进化的直接产物,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是人白己劳动的结果,无论是人之为人本质规定的获得,还是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都是以人的劳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的实践及其历史发展的结果。劳动、实践,既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生成与展开的方式。人以何种方式展开自己的活动,人也就以何种方式展现自己塑造自己与表现自己。因此,研究人及其发展唯一的途径是研究人的实践行动的发展以及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所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旷亭现实、感性”。

实践活动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如前所述,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不是个抽象物,而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才能开始其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人面对世界首先展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因此,对于来说,实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伸出来的人本主义的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概念二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实践活动首先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偏离了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要求。

所以,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必须把人理解为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人的活动特别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出发,才能理解人的现实的存在和人的现实的特性和本质。由于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人在历史中的行动,它们是历史性的,又是历史地变化的发展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特性和本质,都不是固定不变、始终如一的,而是随着人的历史性的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学研究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有着共同的支点—现实的人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联结了人学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域,使得人学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去研究人,研究人的现实生产生活活动,研究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等关于人的学问。在二者的关系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要求更具基础性、优先性,这需要从哲学与人学关系的分析人手。

篇3

关键词:概括 思维过程 全息 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21-03

作者简介:覃永恒(1971―),女,湖南望城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长沙铁路第一中学。研究方向:教育学。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下面从各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来探究概括的思维过程。

“分析涉及将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认知类别包括区分、组织、归因三个具体的认知过程。”[1] (P.60 )“确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总体构之间的关系”即“综合”: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探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即构的机理与功能,由此而形成一种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区分”涉及比较,“组织”涉及综合,“归因”涉及归纳和演绎。“抽象的分析,即在于将个体分为具有共同属性的类,或把异类事物区分开来;抽象的综合,即在于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个体归为一类,或把同类事物统一起来。”[2] (P.192 )“将个体分为具有共同属性的类,或把异类事物区分开”即分类(归类)、比较,“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个体归为一类,或把同类事物统一起来”即分类、归类。“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着眼于事物个体与类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其作用在于能够将个体与个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分解出来,通过综合达到对同类事物足以与他类事物相区别的本质认识。而辩证的分析和综合则着眼于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作用在于能够深入事物的内部去分析从事物整体中所抽象出来的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综合将这些不同的属性复归为统一整体。”[2] (P.84 )“着眼于事物个体与类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即分类、归类、比较。“达到对同类事物足以与他类事物相区别的本质认识”则要运用比较、抽象、概括。

因此,分析包含有分解、分类(归类)、比较、抽象、综合、概括,并伴有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过程。综合也包含有分析、分类(归类)、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比较和分类也是人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过程常用的两种重要方法。比较,就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现象之间或特征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为了进行比较,就必须把所要比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分解为部分,以找出它们的特征,然后依据这些特征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加以联系,以确定它们的同异和关系。可见比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和综合。”[2] (PP.192-193 )可见比较包含有分析、分类(归类)、抽象、综合、概括,并伴有归纳和演绎等思维过程。

“分类,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把事物分为不同层次的类别。”[2] (PP.192-193 ) “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就是要教学生能够在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具有这种本质特征的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区别于具有另一种本质特征的事物的类。”[2] (P.238 )

“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即抽象,“并把具有这种本质特征的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区别于具有另一种本质特征的事物的类”则是比较、综合、概括。因此,分类的思维过程包含有“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概括”。

“概括是人们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最重要的终极阶段。”“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基础上进行的更高级的分析和综合。概括,就是在抽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同类事物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和共同性质。”[2] (P.192 )因此,抽象的过程包含分析、分类(归类)、比较、综合、概括”,并包括归纳和演绎过程;概括的思维过程包含分析、分类(归类)、比较、抽象、综合”,并包括归纳和演绎过程。

由此可见,各个思维过程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包含的,每一个思维过程完全或不完全包含了整个思维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思维是全息的。

“全息的规律是否也存在于人类思维的领域呢?我们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3]“思维的全息,不仅表现在概念的全息,而且表现在思维过程的全息。” [3] “思维的这种全息性质,形成了各种思维形式和各个思维阶段的互相包含。从思维形式来看,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互相包含的。”[3]因此,作为思维过程的分析、分类(归类)、比较、抽象、综合、归纳、演绎等是全息的。它们之间或完全全息,或全息不全。概括就是“分析、分类(归类)、比较、抽象、综合”以及归纳、演绎的全息。

《辞海》对“概括”的解释是:“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某些具有若干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如何发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学中的“本质还原”就是“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方法”。

“所谓本质的还原(eidetic reduction),即本质现象学的还原,……首先抛开事物的存在而完全专注于对象是什么,专注它的‘所是’(whatness);其次,必须从这个‘所是’中排除一切非本质的东西,仅仅分析它的本质。”[4] (P.135 )“排除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分析它的本质”,所用的方法就是抽象概括的方法。“这门本质科学所具有的还原方法将引导人们从心理学的现象出发达到纯粹的‘本质’,或者说,在判断思维中引导人们从事实的(经验的)一般性出发达到‘本质的’一般性,这种还原方法就是本质还原。”[5] (P.453 )“从事实的(经验的)一般性出发达到‘本质的’一般性”,也可以说是由初级概括到高级概括。初级概括是“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 高级概括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现象学认为“本质”是可以“直观”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从知觉进入到想象领域,从实际经验转到远离实际的哲学思考。如果我们取得成功的话,就会获得本质直观。”[6] (P.176 )仅仅是“从知觉领域进入到想象领域,从实际经验转到远离实际的哲学思考”,但思维的过程(分析、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演绎)并没有改变,只是把这个过程从知觉领域搬入到想象领域,从实际经验转到了哲学思考。“概括性不局限于思惟,知觉和表象也有概括性。”[7] (P.12 )

“进入想象领域”如何进行本质直观呢?“我们首先关注我们已经达到的一个共相,设定属于该共相一类的一个实例。然后,尝试想象这个对象在一个被称为想象的变更过程中所发生的诸种变化。我们让自己的想象自由驰骋,于是就可以看到,有哪些元素可以从这个事物那里消除掉,而不至于使它‘粉碎’或‘爆炸’,变得不再属于它那一类事物。我们尽量扩大边界,尽量扩展这个事物的。如果能够把这个对象的一些特征抛弃之后仍然保留该对象,那么由此我们就知道这些特征不属于该事物的埃多斯。然而,如果碰到某些特征是必须破坏了这个事物之后才能够消除掉的,于是我们就意识到这些特征对它来说就是本质上必要的特征。”[6] (P.177 )“想象的变更”所获得的是属于某一类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形态,也就是属于这一类事物的下位范畴的各种各样的事物。如属于“桌子”这个属概念的下位范畴的事物有:长的桌子、方的桌子、书桌、饭桌、红色桌子、黑色桌子、橡木桌子、樟木桌子……“我们尽量扩大边界,尽量扩展这个事物的”就是尽量多地演绎出属于这一类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到达本质直观之后就可以看到,我们所探究的那个事物要是别的什么样子的话,那就太不可思议了。与经验上的归纳相比,想象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刻的洞见。”[6] (P.177 )“想象”之所以“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刻的洞见”,是因为想象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不在场的、或许不存在的有关同一类事物的“想象的变更”。正因为有更多的下位范畴的事物被我们想象出来,也就为我们归纳该事物的特点提供了更多的例子,也可能使归纳、概括更具有典型性,更接近于科学归纳。这样的“想象的变更”是以对某类事物进行演绎为前提,而以归纳、概括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为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诠释循环的过程:先对某类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在想象中演绎出各种属于该类事物的下位范畴的事物,最后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我看到了很多红色,我把它们的存在(自然科学基础,如一定波长的光)存而不论,只注意直观它们的红,于是发现,不论什么样的红都与声音气味不同,也与蓝色、黄色不同,因而,属于不同的种类并有自己独特的‘红色’类型。在这一类型中,我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最深的红到最浅的红,其间有许多红是我从未见过的,但它们必然都属于‘红’并且处于一个由浅入深的固定不变的无限的等级系统中。这个系统是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先天的,不是事实系统,而是本质系统。”[8]

“本质直观”似乎可以抛开概括的思维过程,其实只是使这个思维过程和感知、想象合得更好,力求达到水融的效果。“本质直观”的过程不仅是感知、想象、概括的过程,而且一定要从“感知”出发,不依赖于已有的分析概括出来的论,也试图摆脱已有的分析概括出来的论。“如果我们希望保留对现象学承诺的敏感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抵制发展实证方案、范式、模式或对知识进行抽象的其他形式的诱惑。”[9] (P.58 )我们应努力获得“发展实证方案、范式、模式或对知识进行抽象其他形式”的方法和能力,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抽象、概括。这种可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感知、想象的作用,走进概括的思维过程:“分析、分类(归类)、比较、抽象、综合、归纳、演绎。”

参考文献:

[1] 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 侯成亚,吕国欣.论思维全息[J].社会科学研究,1990,(4).

[4]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7.

[6]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现象学导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孙长远、庞学光在《江苏高教》2016年第6期中撰文,论证了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可赋予性,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提出应将职业教育定位为公共性程度较高的准公共产品。

作者首先对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可赋予性进行了论证。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本质上是人类经济活动乃至全部生存发展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人类生存发展论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职业教育具有生成的偃诵裕黄涠,职业教育有其主体和历史的具体性。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建构起来的,而且还是不同的共同体基于自身的需要而历史地建构起来的。所谓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可赋予性,是指各个国家可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赋予职业教育以相应的产品属性。

确定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一方面要以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据,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判断标准;另一方面,还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影响的现状,把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重要的判断根据。职业教育产品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始终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其二,具有非排他性;其三,具有外部性;其四,具有公益性。在职业教育产品的上述四个特征中,公益性同外部性一样,都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基于人的需求并为满足这种需求而设计的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理论标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从公共产品中总结出的本质特征,只有以这两个本质特征为判断标准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判定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因此,职业教育产品消费的竞争性、不完全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以及受教育者个体消费不等于集体消费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具有纯公共产品属性;职业教育产品的非排他性、外部性和公益性,以及内部性不为零等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具有私人产品属性;而职业教育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品属性应定位为公共性程度较高的准公共产品,在其供给上应该进一步突出政府的责任,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与此同时,大胆探索职业教育产品的市场供给机制,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篇5

一、生活与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更高一级的生活态度统统属于生活俄罗斯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诗意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他所谓的生活有两层所指:一是指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二是人所愿意过的、喜欢的生活,即“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以至“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日常生活”作为当代人文学科的重要概念,实质上蕴涵着诸多层面上的学术探索和意指,而且其生发有其历史性。对于人文学界的“日常生活”研究而言,设计创设的物品体系、符号体系乃至影像世界,成了哲学新生、变革的平台和实践认识的起点。设计以日常生活的艺术为终点,而人文学界则以此为起点,一个着眼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塑造,一个着眼于其审美显现的解析,在设计学的视野下,构成了一个实践―理论模式。

二、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自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学界对该命题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一方面,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贴近生活实践的艺术能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设计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沟通产品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桥梁,但也要谨防功利性目标导致审美取向低俗化。

三、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

要警惕审美低俗化,保持审美 艺术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涉及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是设计者将艺术的形式美结合社会状况、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市场竞争、特殊要求等因素,设计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产品,有针对性、有条件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动。

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正视审美活动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泛化,强调审美的广泛性、普遍性,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不管怎么说,无功利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 审美性与功利性似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消费领域,商家通过广告、营销传播等类文化传播手段着力宣扬商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以此来达到其最终的功利性目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纯艺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则成为少数消费能力高者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降低审美层次,甚至低俗化,将审美等同于感官的愉悦。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画家通过细腻的绘画行为,传神地刻画了这位贵妇的温婉端庄、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将这幅名画不断加以复制,但原作中所包含的画家与被画对象之间细腻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及其带给观赏者的心灵触动,是不可能通过冰冷的机器设备复制出来的。只有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才能避免审美活动走向低俗化,不管是高端的纯艺术创作活动,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艺术,不变的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处更和谐美好。

篇6

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艺术创造,更是设计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外放与受众文化审美接受的共鸣。在这信息文化高度碰撞交流的时代,艺术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艺术设计更好相融合,使设计更加符合市场大众文化审美需求,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

艺术设计 本质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3-0069(2015)09-0135 - 02

世界经济发展瞬息万变,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设计涉及的内容及服务对象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阔的多样性。同时艺术设计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它的复杂综合性又常常使人难于给其本质特征以完美定义——经济市场、科技伦理、文化宗教等要素都能对其产生影响。而无论是设计者还是受众的审美眼光也随时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改变。面对当下艺术设计领域媚俗化、肤浅化、表象化等风气甚嚣尘上的局面,探究艺术设计本质,以及与该领域各位有识之士辨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健康发展之路,是本文探讨的初衷。

何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一般观点认为,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但这种观点没有明确指出文化(包括民族、地域、时代文化)的影响对于艺术设计的决定作用。因而笔者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艺术创造,更是设计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审美外放与受众文化审美接受的共鸣。它具有人文性、创造性与功能性等主要特征。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文化高度碰撞交流的网络时代,过分关注表象(如材质、色彩及制作工艺)的功能性艺术设计已难以称之为成功的艺术设计;而突出设计产品的人文性以及设计者创造性,是一个设计成功为受众所认可的关键。成功的艺术设计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客户或市场的需求,更多的时候要设计师敏锐地探求潜在不确定的需求,通过设计启发并且引导受众接受这种需求,形成新的审美心理模式,反过来促进艺术设计的改变,形成互动共鸣。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的探求,我们明确了以人为本创新的重要。但要做到这样的创新,有很多实现的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握设计的文化内涵。艺术设计中文化是土壤,生活是基石,需求是导向。由艺术设计专业的眼光来看,所谓设计是一种超越需求、超越功能、超越个体的社会文化形态。一个成功的艺术设计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很多秘密,借助它,可以表达一个民族某一层面的整体性观念。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己转化为文化的需要。”马克思在研究动物的活动和人的有目的的劳动之间区别时,得出美学的重要结论:‘(人也是按美的规律来制造”。奴隶社会时,已有图腾装饰的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充分说明其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就有产生美学的特质。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最初满足使用功能到与审美并重的艺术设计就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毫无疑问,把艺术设计的当成一种文化形态,从文化心理结构角度谈设计创新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是指设计的产品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当代艺术设计既包含工艺技术手段和个性审美意识,设计产品的接受也折射出不同社会阶段文化消费的诉求。这种文化消费诉求与审美心理模式的构建,在开始向由少数的艺术文化精英引导,广大普通人群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熏陶、模仿、心理积淀后逐渐形成社会整体新的审美价值观,信息化世界大众文化审美的同一性趋势由此而来——“时尚”对于大多数受众也只是“时时跟上”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设计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审美构建的启发性

突出文化内涵能够使艺术设计紧贴市场脉搏。借由强大的信息传媒收集第一手信息,设计师或公司能够准确捕捉受众心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历史发展,适当超前地推测出一些隐于表象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产品的审美标准,这种源于文化又适当超前的审美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可以说,艺术设计不仅仅基于产品本身,而是设计一个文化概念;消费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商品,而是消费某种理念。如耐克、可口可乐等品牌产品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提到“LV”,我们不是想到的某些产品,而是一种与财富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品位追求。艺术设计文化内涵的审美启发,正是对于受众心理审美的一次次“催眠”。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无效,但目的都是左右大众的审美取向,取得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大影响。

二 受众心理的针对性

文化内涵当然需要考虑受众心理。亚洲人与欧美的心理文化构建就相去甚远,即便是同在中国,湖南人与上海人的性格心理也有着不小差异。如果艺术设计不考虑这些因素,就有可能造成相同的设计遭遇不同的受众反映。因而艺术设计的实践必须全面考虑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差异、性别收入、教育程度、性格喜好甚至属象、星座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言以蔽之,要考虑受众的心理层次,再进行细致的审美角度分类,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品牌概念的审美引导;通过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使受众从心理上认同、喜爱设计产品;并逐步达到提到某种产品马上想到该产品的设计,此外再无其他的程度。比如一提到点读机,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可爱的小女生,进而想到“步步高点读机”的那个滑稽诙谐的灰太狼,进而闪现出那句广告用语“so easy!”。

三 概念内涵的延展性

成功的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应该赋予作品超出原本功能、概念之9F的审美趣味,即概念内涵的拓展创新。而这往往是设计作品最终长久被受众所认可的关键。身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大众,心理结构、审美趣味、喜好偏爱都时刻处于快速变化中,设计作品一经面世,其内在的概念、信息是相对稳定的。如何能在设计之始就能预见受众心理的变化方向,迎合不同境遇下的消费审美需求,是每个艺术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但毫无异议的是,对市场消费心理的把握,新的审美价值的传导,以及借由文化内涵的把握,深化、延展作品的概念,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有效方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西方钻石珠宝产品在中国的推广:钻石的化学元素组成就是“碳”,其本质与黑色的木炭没有区别,也不属于稀缺资源。但它凭借设计师的设计宣传,不禁风靡西方,在中国也逐步成为婚礼不可或缺的饰品,为什么呢?因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文化内涵的设计植入,使钻石这个美丽石头的概念内涵的无限的拓展,形成了“钻石文化”、“钻石情节”,将钻石与真爱完全等同。有人的地方就有爱情,那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钻石,于是这颗石头与它的近亲木炭,身份地位有了天壤之别,这就是艺术设计包装的成功典型。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有理由说,艺术设计虽是多元的,但其文化内涵在创新中最为重要。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蒂曾说过:“本土传统的设计语汇将成为一个国家设计的重要纬度。”当代艺术设计中创新不外乎民族化与国际化两种,它们从本质上说是殊途同归的。但作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最重要的是注重功能和形式而没有文化底蕴,努力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注重感性、象征的审美特色有机的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的体现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具有了丰富多样的哲学美学、文化艺术、社会心理,这些都为艺术设计者提供了充分的设计元素。那一笔笔腾挪顿挫的线条,那一方方古朴厚重的古印,那一声声悠扬婉转的唱腔,那一幅幅空灵蕴藉的山水画卷,那从唐宋元明清的飘扬而来的大气风流,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而这些都能以现代形式,更简约、更抽象、更华丽地体现在当今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种艺术形象设计,无论是福娃(图1)的造型还是鸟巢(图2)的灵感源泉,无论是金镶玉的金牌(图3)创新,还是开幕式上山水画卷(图4)的展开,都凝聚着几千年来华夏文明智慧的光芒。而这些不仅被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也给世界人民留下许多深刻完美的瞬间。

2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体现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民俗人情也各不相同。塞北的辽阔壮观,江南的秀丽婉约,西北的苍凉粗犷,西南的旖旎绮丽,都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艺术设计创意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与地域文化、宗教、民俗相结合。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可简单地归纳为对地域民族文化、地域物产文化、地域著名人物、风景、建筑等文化的了解,它们对艺术设计均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图5),其造型创意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而纸的出现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古代汉族吉祥云纹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被赋予祥瑞的文化内涵。而源于汉代漆器上的红色与银色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在火炬上的运用又使之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的火炬设计,亦便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上下均匀分割,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

3艺术设计中时代文化的体现

篇7

“广告”一词是外来语。在拉丁文中,广告的意思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广告的表面意思来看,“广”代表广泛,“告”代表告知,合起来可以看做是 “广而告知”之意。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广告在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最为广泛的是商业领域,大多数商家应用广告来吸引顾客。

哲理性广告语顾名思义是指广告语中含有一定哲理性,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传播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同时,广告的种种表象和诉求还能传达某些生活理念、文化思想、哲学理念等,人们接受广告所描述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愿景,从而引导着人们的某一领域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其物质的、知识的、技术的层面,体现或折射出现代人的理性的思维、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原则、审美情趣等深层的文化沉淀。

哲理性广告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这要归功于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宜土壤。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对某一问题逐渐全面而深刻认识,更加注重深层本质的追问和理论的探讨,思考问题通常能够上升到哲学层面来。当然,在广告语言中倾向哲理性的发展,除了广告领域本身的诸多因素之外,也和近些年来在语言学研究中强调语言学与哲学的高层次结合密不可分,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滋生了哲理性广告语。哲理性广告语的出现,是人们认识深化、文化品位提升的自然结果。它在实现追求情感和审美愉悦享受之后,继续挖掘文化的根源,哲学的本质原理。有一点有必要强调,不是任何商品或企业都可以运用哲理性的广告语。常用适用于哲理性广告语的有环保、普法、宣传爱心、鼓舞士气等公益广告;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企业理念类、阶段总结类的形象广告也可以用。下面阐述哲理性广告语的三个常见的表现

方式。

哲理性广告语中注重“个性”表现

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是典型的,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就像“人同其脸”不可能相同的,世界上事物是极少相同的;如果有的话,只是大致相同,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广告语就是要抓住这些个性的东西。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格外引人注目。以旅游广告为例,与秀美壮观的旅游景点相比,目前大多数旅游广告显得单调乏味,缺乏观赏价值。这些广告将大量的信息塞进版面,弄得版面拥挤不堪,语言上也过于生硬,重点不突出,缺乏创意与美感。但有些广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比如云南之夏特惠旅游广告:游历东巴文化神秘的故乡,感受亚热带绚烂的惊喜,好客的云南在等您!―――云南之夏,特惠旅游。

此广告语以旅游地景色的神秘文化来吸引消费者,这远比单单告知一个特惠信息,更能激发受众的好奇。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柔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奥格威曾说:“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不是为了看那些自家门口就可以看到的东西……要把你的国家最能吸引旅客之处拿出来做

广告”。

再拿饮料广告为例,饮料最基本的功能是解渴,口渴人人都知道,但对影响身体状态的“体渴”却并非人人都了解。佳得乐广告语如下:“解‘体渴’,佳得乐是我唯一选择。”在这里,广告作者提出“体渴”这个概念,意图在消费者心中制造需求空缺。以为往往消费者心目中只知道用饮料解口渴,现在“体渴”这个概念的提出,便是告诉消费者光解口渴是不够的,当身体不停的流汗时,体内的水分和矿物质也会随汗水大量流失,造成体内水分及矿物质匮乏,这就是“体渴”,佳得乐采用科学配方,能迅速渗透全身,及时补充汗水流失的水分、能量和矿物质,解“体渴”没有什么能比它做的更好。是我唯一选择。这则广告以解“体渴”为中心诉求,抓住了佳得乐饮料的个性,同其他饮料区别开来。

西方哲学观念中,特别注重突出个体和个性特征。英语包括广告英语表达顺序从小到大,就明显的体现了这一哲学观念。例如,英语广告非常注重对产品或服务突出其个性、与众的不同之处进行认真细致用心的表达描述,同时配有形象优美直观的图片,淋漓尽致把商品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设计者自然又巧妙地将商品的价值转移到商品购买者身上,营造了理想幸福美满的生活氛围,抓住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渴望的愿望,想不购买都没理由。

哲理性广告语注重“天人合一观”的表现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哲学观念。在我国的一些哲理性广告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观念。众所周知,“长虹”彩电销量很大,曾在全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很受欢迎,一直稳坐国产彩电的龙头老大,当然这与长虹彩电的质量过硬有很大的关系,但其广告语所创造的美好形象也起了不少作用。“天上彩虹,人间长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长虹牌电视机广告语,通过天上彩虹和人间“长虹”的比喻、衬托,会让人产生一种天上人间一体,彩虹“长虹”一物的错觉。也就是这样的广告宣传,人们对“长虹”彩电栩栩如生的美好形象驻足心底,对其销售没有了抵抗力,最终导致

消费。

扬子电气的电视广告也巧妙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整个广告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和谐气氛,引人入胜。多姿多彩的扬子电气商标图案和扬子电气几个大字是由人群站在广场上组合成的。此情此景,人和文字融为一体。同时,该广告语只用两句话:“扬子天地,扬子电气。”,巧妙地将商品与天地相论。再举几个例子,如皮货商场广告语:“皮革天地,迷人世界”;某房地产广告语:“得之于莺飞草长的天时,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又如某丛书广告语:“与书为友,天地长久”。以上的一些广告语都体现了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自然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之中。特别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感受,激起共鸣,更好的使人们产生消费欲。

又如:中华牙膏广告:“40年风尘岁月,中华在我心中。”(1994年3月20日晚上中央电视台一台电视广告),广告巧妙地借助“中华”的品牌与“中华民族”的联系,使人们在看了广告之后,不仅能牢记品牌,而且还让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其中蕴涵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认为还是仁、和、天人合一。也就是刚柔相济、天时地利人和、和谐、利他、以诚为本。

哲理性广告语注重“变化与发展”的表现

“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态,而“变”和“化”在意义上的却有区别,在《系辞传》的观点中,“变”指的是“变尽旧体而有新体”,

事物的状态前后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质变;而“化”即“新旧两体俱有”,主要指的是事物的缓慢发展过程,相当于现在说的量变。在明清时期,就有哲学家提出“变化日新”的发展观,自然界沧海桑田,变化万千,人类社会由原始走向现代,都是“日新之化”的过程。而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是事物由旧状态向新状态的飞跃。通过质变,事物的本身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具有了新的特征,从而使事物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和发展。所以,没有了变,就不会有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了变,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自然和人类社会是这样,人的思维也是如此,“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离开了变,一切将成为静止和死寂,“变”使万物日新月异,“变”是宇宙生成、社会发展、万事万物成长的基本手段和根本方式。

澳柯玛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飞利浦的广告语:让我们做得更好。澳柯玛在表达的郑重承诺与飞利浦表达公司经营宗旨之时,表达了一切都在过程中的重要观点。从哲学概念上分析,“运动是永恒的,过程是始终的,一切都处于过程中”。因此,在追求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永远没有最好,要抱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更好的心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断学习,永远进步。进步了,再学习,再进步,良性循环。客观上没有最好,假如真的有最好,假如大家主观上认为已经做到了最好,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是停滞,就是倒退,再想进步几乎不可能。正如古人所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没有前进,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停和退。如果某企业自认为做到最好,因此骄傲,称王称霸,那么其走向衰败是早晚的事情。“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度认为自己的研究最好,别的研究都不科学,在辉煌了一百年之后出现了衰败的事实,就是“霸必衰”的明证” 。再比如,精品购物指南报的广告语:变,故我成长。也表达了变化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哲学理念。有变化才有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发展是哲学的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并不是所有的哲理性广告语都是好的广告语。那么好的哲理性广告语该注意哪些内容呢?第一,好的广告语一定要有正确广告策略指导。例如,飞利浦产品始终如一的优良品质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可信度,其广告语:让我们做得更好。与产品本身、产品发展阶段和企业形象互相吻合。从广告语自身讲,这句话简单普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通常企业所追求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有冲击力。受众依然觉得真实、谦逊、自然而可信呢。如果是一个成立的企业说“让我们做得更好”,也许就不会有如此好的广告效应。飞利浦的这则广告语从它所反映的“一切处在过程中”这个普遍道理来看,具有哲理性意义。第二,广告本身是一种传播说服行为,其目的是推销商品、服务或观念,促进消费,这就是广告的本质特征,也是与文学、艺术创作很大的不同之处。广告语中的审美性,情感性,文化性、哲理性等只能在完成广告的使命的基础上展开。最后,哲理性的广告语面对广大受众要接地气,通俗易懂。有些广告语字面本身含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但与所宣传的广告物联系起来,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清楚在讲什么内容,这也不是成功的广告。

一切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哲理。广告语注重科学理性,强调艺术审美,让受众欣赏的刹那间,获得的不仅是信息,还有愉悦、感动、信任或智慧。好的广告语也许刚开始不明白所讲何物,但是等你慢慢体会,看懂那一刻,你会莞尔一笑,原来如此啊。

篇8

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外感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用西医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防治乏术且费用高昂,当现代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自身损伤性医学难题,也在向系统医学、整体医学回归。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且诞生于生产力极其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笔者根据二十多年对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价值取向、认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统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民情、现时代复杂性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特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本文谨从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4、结论等层面展开阐述。

主题词: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方法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用象思维科学构建的,其指导哲学是实象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意义再于指导实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象思维是东方思维的典型代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中西医学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科学家看来,“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1] ,中医学是沿着唯象的、整体的、直观的、定性的、医哲交融的形象思维路径进行研究的医学理论[2],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医学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与至简的学科魅力[3],在实象论哲学象思维科学指导下和笔者撰著的《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1、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概念诠释 中医、哲学与思维都是独立的学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相应的概念体系,现在把哲学与思维同中医一起组成一个集合概念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质、思维特征、哲学特性、学术特色、诊疗特点,可以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进行概括。

1、 1、 中医药学的概念与内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医哲学思维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医的概念和内涵。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是在实象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用象思维方法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一门学科,以形下之器为体,以形上之道为用,是东方以时间文化为逻辑开端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诞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科;具有文化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多重属性,具有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运动观两大特点,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具有绿色天然、节能低碳、生态环保、承载文化等多维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大道至简的四诊技术、就地取材的治疗手段、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简便廉验的价值追求[3];中医对世界的认识也属于一种建构,但这种建构是用“象”完成的,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对中医“象”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4],更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学概念及其中医哲学内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及其一切科学。哲学是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哲学的精髓、意义和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灯塔,哲学的成功无不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又必须用哲学引领方向,因为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医学家们才不会被医学的功利性所左右,使价值观直指医学的目的、意义和根本任务,从而研究出时代需要和人类需求的、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的低成本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来服务人类贡献社会;中医学是用古代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问题。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属智慧医学是中国创造。构建实象论是中医哲学的本质特征,低成本医学智慧是实象论哲学的价值追求,象思维是产生实象论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科学路径,是创造出低成本最优化绿色节能环保高效普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的全新医学范式的智慧源泉[3]。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可以突破狭隘的思维疆域进入无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质,通过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的超验反思涌动和领悟实现了人的灵魂和肉体(形神)的统一,创造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医学智慧特色与魅力[5]。

1、3、思维概念及其中医思维内涵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中医学是唯物立象尽意求道思维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国象数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整体观、运动观、属性观和辩证观的集中体现。恩格斯曾经说

过:“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为他们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要思维就必须有思维规定,”《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中医学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属象思维科学体系。一、用“象”建构的中医理论更能容纳、解释和说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相关问题。二、实象论哲学思维造就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大独特学科特点。三、用实象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能反映复杂性疾病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四、用实象论哲学方法解决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方面的问题无可替代。五、实象论哲学指导下的象思维科学体系及其诊疗技术具有大道至简、简便廉验的学科价值观。中医学在实象论哲学思维指导下,把人放在自然社会这个整体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并站在哲学的高度,从物质能量信息,现象状态本质以及形态结构功能等高层级多维度入手,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整体上进行把握,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医药科学体系,为护佑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经两千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中医发展史上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更令世界瞩目[3]。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知模式充满着对生命科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智慧,中医哲学突出了对生命科学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中医思维即形象思维,属象思维科学范畴,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发展理念和学科价值观,走的是低成本医学研究路径,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为指导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历史的必然。

2、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时代背景与内涵阐述

2、1、提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概念诠释 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特撰著了《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书中系统阐述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认知模式、概念体系、病因特点、病机特性、辨证模型和治疗方药。从20__年开始,求证《阴阳证治学》创新著作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陆续发表并应邀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与国内外同行一起研讨疑难病对策,为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低成本医学范式即用最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更高的健康维护效率与效益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最大的健康问题用最少的钱解决,小病不花钱,大病少花钱,花同样的钱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解决一体多病,一次性投入多维获效,寓防于治,治调防养,少用治病,多用养生,在治病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

2、2、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时代背景 近百年来由于西学东渐,西医学的构成论和致病学医学范式成为了医学界的主流医学模式,他的单靶点对抗性的诊疗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时代可谓大显身手一枝独秀,然而在复杂性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主要威胁的今天,则明显暴露出西医学诊疗思维的局限,加之利益博弈、过度市场化和过度追求医学功利,使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渐淡化,天价医药费屡见报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加之以药养医引发过度医疗,不仅造成医源性疾病更使医药资源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性价比严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维护成本过高,远远超出了收入增长水平和支付预期,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科技进步本来应该使就医成本大幅度削减,然而实践证明:西医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属高成本医学,对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显现其局限性。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变化、社会老龄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卫生主题转换,对那些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现,特别是面对那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和一体多病的复杂性内伤类患者更显力不从心,而中医用象思维构建的天人合一、医药合一、形神统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医学体系处理此类问题却得心应手优势凸显效验全面价格低廉,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努力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的内涵阐述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集中涌现,用西医的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物质检查和单靶点治疗手段进行防治,不仅临床乏术且防治费用高昂。当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也在向整体医学、系统医学回归。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中西医内伤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结合现时代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2、3、1、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现代医学概论》指出:“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科学不能适应人体和疾病的复杂系统,生命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现,不仅生命体本身病理过程复杂,而且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病理过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过于偏重单一病种的诊治和局部医疗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生命整体,过分依赖仪器设备、药物和手术,而忽视了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智慧,医疗技术发展失控,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费惊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论滞后临床乏术而进行着无效医疗,超过了社会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社会不公。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精神本体。人体作为整体存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面对复杂性内伤病防治,理应遵从整体性、动态性、交叉性、非线性、最优化原则,从中医的象思维科学入手,从《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切入,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中医学思维模型优势,彰显中医药学理论智慧。中医学以气一元论整体观和阴阳互化辩证观为认知途径,从宇宙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角度切入,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药之偏性调整人体之偏颇大道至简,所用方法与药物医药合一就地取材节能环保自然天成,中医学的认识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可能。

2、3、2、中医学的方法论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提供了保障 方法是科学的灵魂。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方法论则是对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哲学反思,关注的是从抽象层面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方法与方法论包括哲学观念、人文思想、科学理论、诊疗行为、人际交往技艺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是客观存在着的,活生生的,无处不在发挥其作用。中医学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司外踹内的方法论和象思维科学研究路径,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健康与疾病内在运动规律、形态结构功能生理病理转化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用哲学的反思和思维的抽象,将人放在自然社会环境等大背景下整体考虑,源于客观实在又高于客观实在,注重发挥医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对人体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努力调动生命自身自适应、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最终达到阴阳平衡而愈病疗疾治未病并赢得健康长寿,方法科学至简。

2、3、 3、中医学的价值观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中医学具有厚古薄今、重道轻器、重神轻形、以人为本、物以天成等价值追求和大医精诚、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精神道德追求。无形的精神本体一直据于世界文明毋庸置疑的高度和中心地位,医学是人学,因有其精神本体而免遭失落,因有其形而上而达到应有的高度。中医学以其大道无形,以象会意、用象释道、道器合一的认识路径和思维高度,通过中医哲学的超验思维、经验反思、创新涌动、意象感悟和主客一体、体用合一特点及其探索性、多维性、中介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可接受性思维特征为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指引了方向。

2、3、4、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国家做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卫生行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实现好行业功能,是体现卫生行业先进性解放和发展医学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卫生战线干部职工实现人生与社会价值必须思考和回答的课题;战略影响格局。从国家战略高度行业客观现实和卫生发展需要出发,笔者在系统研究中西医诊疗体系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哲学基础、科学路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民情提出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与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3、5、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笔者在《阴阳证治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阴阳证治的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科学假说、“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理论框架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生命功能律动体”生命运动规律概括;系统阐述了人体生命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重要学术概念;发现了‘阴阳失衡——内伤病属性病机’和‘阴阳证治---调和治平’科学规律;概括出了复杂性内伤类难愈性疾病“久、慢、杂、难、缠”的发病特点;提出了“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创新辩证模型和“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防治原则,总结出了“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多维获效的用药规律,创制了‘全息实象诊疗法’和‘属性方药调治法’系统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并创立了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通过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息实象诊疗技术系统实现复杂性疑难重症的网上异地诊疗并向全球开放,通过中医药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整合实现了无障碍跨时空随时随地异地诊疗梦想,既节约并充分利用国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又使患者省心省事省力省钱。其价值目标是:追求低成本高疗效愈病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阴阳证治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实象、全息、多维、内求、整体、系统、辩证、恒动的理论特点和“简便廉验”的学科特色,对探讨阴阳证治属性组方的效应规律和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及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用科学思维和正确思想为指导并大胆实践,才能更快的走向真理;只有思维创新才可能有学术创新,所谓创新就是超越原来的规则。《阴阳证治学》是在传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时展而创立的诊疗与防治内伤病的低成本临床新范式,是适应疾病谱变化,医学模式转变,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社会老龄化,生活方式病大量涌现的现实需要的创新理论,是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后所出现的内伤类代谢性疾病、富贵病、难治性疑难重症及老年病创新的防治方法和诊疗技术。符合中医学自身运动特点和医学发展规律,符合生物医学特征与美学要求,符合国家倡导的自然、绿色、节能、环保政策要求,符合卫生经济发展要求与医学发展方式转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生物学机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绿色低碳环保高效节能。

2、4、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

何为哲学思维智慧?哲学思维智慧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辩证性、批判性、超经验性和实践第一性等特征;哲学思维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哲学和世界,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中医学是象思维科学的结晶,《黄帝内经》是象思维运用于医学理论研究的典型代表,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以象思维方式建构的,用象思维方法创立适合时展与社会要求的低成本医学范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医学难题的有效途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医学是什么?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医学首先是人学。医学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及其人际关系与交往的过程。人是万物之灵,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高级动物,所以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医学人文指关于医学的文化现象。患者需要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特鲁多语),所以医学应该为可为之事。唯科学技术至上有时往往让普通百姓病未治愈却因高昂的诊疗费用让家庭生存出现危机。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库恩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如果非要简单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二是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一、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二、就是范例。学术范式不是别的,就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担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百度文库)。

3、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与低产出、低效率的情况也显现出来。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面临着服务社会的目标与资源供给有限两者之间的突出矛盾,自身存在着合理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的需求,市场经济的进—步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必然引起医学体系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时空进入21世纪,面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集中涌现和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的现实问题使西医诊疗陷入了窘境,医药费用的飞涨并未与解决医学问题同步,更多内伤病患者因不能达到消费预期而在遗憾和无奈中煎熬带病生存。而用象思维建构的中医药学可以充分的给与解释和说明。正如张维波教授所说:“中医的“象”是对世界本质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构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构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综合本质特性,因此,在描述复杂系统的规律和指导对复杂事物的应用方面常常显示出更好的效果”[4]。笔者用《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所建立的低成本医学范式,在积极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与妇科杂症等疾病方面,可有效降低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节约资源,节能环保,属中医象思维科学创新成果,是研究复杂性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病治异同规律、属性方药效应规律和保健养生规律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4、结论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哲学成长的沃土,哲学是思维的摇篮,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中医学是用象思维构建的,属象思维科学体系。象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对东方思维方式的概括,中医药学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我国远古农耕时代,中国古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当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文化思维哲学医学智慧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象思维科学为研究路径,以思维模型为研究方法,以人--自然—社会—环境—七情为医学模式,道器合一且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通过观察演绎推理与综合而创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四外踹内的方法论、四诊合参的诊疗技术、就地取材的防治手段、简便廉验的价值观、见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调阴阳的养生智慧和低成本健康维护理念,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历久弥新,在人类医学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渗透力、象思维科学影响力、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感召力、中医药学自身特色与魅力和解决复杂性医学难题的超凡能力,借鉴和利用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体用合一、形神合一、医药合一、以人为本、大道至简、简便廉验、节能环保、绿色天然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其它自然科学发展成果,为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降低人类健康维护成本,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2]、张宗明:中医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框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年第3期

[3]左占国实象论哲学思维智慧的结晶---经络学说//吴以领《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4:2:158--163。

篇9

关键词: 杜威 活动课程 本质特征 中小学英语课 启示

一、杜威活动课程的提出

杜威提出实施活动课程的原因:一是出于社会的需要,二是对传统课程进行批判。在杜威看来,采用儿童在校外所从事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为儿童提供真正的动机和直接经验,使儿童接触现实,这样课程便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加强,并使儿童进行有效学习,成为社会所需的人。

二、杜威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1.经验哲学是活动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对传统经验论的批判是杜威哲学认识论的起点,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课程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杜威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经验是知识,是关于外在事物或人自身的认识,这是一种消极的经验论。另外,不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都把经验二元化。杜威认为它们都有片面性,他力图克服二元论,为此对经验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经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创造、调整、改善、控制环境的能动的。杜威认为经验具有两层意义:既包括经验的事物,又包括经验的过程。

2.机能心理学是杜威活动课程的又一重要支柱。

杜威提出心理学研究的是动作协调机能,实际就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从这一思想出发,杜威认为在教育中有机体的机能或行动是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兴趣是有目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兴趣来源于儿童的本能和经验。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这四种本能产生四种相应的兴趣,即语言的兴趣、社交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和探索的兴趣。他认为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未经开采的资本,儿童生动活泼的生长就是不断地实践这四种兴趣。杜威把儿童的本能作为他们获得经验的基础,为此,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出发,通过某种组织得当的课程,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三、杜威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1.杜威的活动课程是兴趣课程。

杜威十分重视兴趣在活动中的意义。他指出,如果儿童的活动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为他提供发挥潜力的余地,他自己就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意义,并且对活动产生反感。因此要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如果在外部压力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这种活动就不带有任何意义,违背活动课程的本质。

2.杜威的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

经验是活动课程的目的和灵魂,而经验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获得,如果活动不能使儿童获得经验,不能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丰富,这样的活动便是毫无价值的。杜威认为只有在与我们的经验相关联下,我们才能从经验、书本及别人所说的话中学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他批判当时学校把儿童送到一个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地方去接受训练。

3.杜威的活动课程是探究性的活动课程。

杜威对没有多大价值的活动进行了批评,认为有的即时性活动依靠一时的怪想和偶发事件来发泄过剩的精力,并且这些活动彼此毫不相关。杜威认为这种琐碎活动,除了娱乐外,不会有很大的效果。因此,杜威提出活动应唤起儿童的新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儿童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否则,无论活动多么令人惬意,也是毫无价值的。对于如何使儿童达到新的境界,杜威认为应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通过探究以前所没有思维过的问题来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从而产生求知欲。儿童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而且可获得思维策略。

四、对中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启示

杜威活动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必然对素质教育中英语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认识传统的课程实施过程的弊端。

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使学生形成简单化、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时,教学活动被教师包揽下来,学生被视为单纯的知识信息接受者,而不被视为具有能动性的活的有机体,严重制约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和组织活动,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密切注意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积极引导他们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必须树立主体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中,第一个就是“学会求知”。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时,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的机会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首要的是激发兴趣,并切实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富于美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体现“玩中学”。

3.教法灵活,情境为主。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情境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听、说、做、唱、玩、演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反复不断地感知和使用英语,整体提高认知水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内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交流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智能特征,从而使英语课程轻松愉快地实施。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活动课、课外英语角、与英语国家小学建立笔友联系、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上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虽然杜威活动课程有缺陷,但如过于强调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活动及“做中学”,过于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就会致使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连贯性,阻碍儿童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削弱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也有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其合理之处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课程的本质,改革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

[2]杜威著.王家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侯怀银.杜威的课程观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5]季萍.杜威的活动课程.教育学研究,1997,(5).

篇10

 

    一

这样讲,是有确切的针对性的,首先,在我国学术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里,不论何种学科活动,方法论往往被一般哲学的所谓“原理”取代。而哲学则用“家长式的”权威在实际中否定了具体科学的独立地位;其次,在这种以“一般哲学原理”为权威的、逻各斯中心论的、以至据其“一般性品质”的多少作为学科分类的方法原则的观念下,不同科学门类之间,则被赋予了等级关系、主仆关系,从而导致否定具体学科方法论探讨的必要性;由此在后果上,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概念与现实,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等本质的有机品格则被人为地割裂和肢解,被“计划性”地分配在不同等级的科学门类中,一方面致使研究失之于抽象空泛的“谈玄”,一方面则相对应地失之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狭隘和实用主义的“末技"上;造成前者缺乏对象,后者过分孤立。

这种状况,一方面表现出直接与(因袭前苏联不良学风〉对,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教条的错误理解有关;一方面也更深刻地与人类(特别是西方)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唯(自然)科学主义的“实体思维”联系着。而根本上,两个方面则又是同一问题性质的两种表现形式。

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尽管这种因袭了自古希腊到近代一直盛行的理智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曾经在历史上,甚至至今在人类科学文化总体系统中,在它所具有的“功能一结构”地位上,为科学由从巫术和神话中分离出来,从宗教神学中挣脱出来,为现代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均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这一思维在其定势上,一方面追求用单一的“实体”、“本原'“一般”来说明整个宇宙,从而把具体、特殊、偶然等事物和现象视为非本质的因而是无意义的加以排斥,以至导致了理论科学纠缠于某种虚无的思辩“实体”上,一方面也导致人类把价值准则归结在对自然存在的绝对认知和无尽的索取上,致使将存在的意义局限于物质感性的享受和追求上,同时也使发陈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遭到抑制,或被片面地发展,使人性降为动物性。

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大到“文明危机”,小到“艺术和艺术史学的危机”的深层原因。而这也正说明被自然科学所认知的那种真理,必须通过历史主体的烛照,使之成为具体历史的、人类性的真理才是现实有效的。这便是人文精神乃至人文科学价值再需确认的原因。应该说,部类艺术理论与一般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提出,与此有着深刻的联系。

维特根斯坦曾讲道人类曾一直预感到必定有一个问题领域,在这个领域答案先验地均衡地存在,并且统一为一种完备的、规则的结构而存在”。

    二

应该说维特根斯坦的思考不仅具有深刻性,同时也具有敏锐的具体性。这种深刻的敏觉有其历史的和逻辑的渊源及基础。我们除了在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见到其内在根源外,二十世纪初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的研究和发现,?及克罗齐洞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均属于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表现出的历史的内在同一性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共同特征就是见出了历史的历时性的内容同时也作为共时化的存在,即历史的发展使时间内容积累和转化为空间的实在。这一实在使我们见出原被理解为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事物,在本质上更多地呈现为横向的衍展和拓伸,从而逐渐构成一种“平级”的(卢卡奇语)、“均衡”的、有“规则”的和日趋完备的共时性的“功能一结构”(卡西尔语)系统。使存在无论在哲学意义上还是在现实本身,真正获得了多样化特质的对立互为、自足而开放的品质。由此,使高品格境界的统一建立在对充分分化的、多种独立特性的基础的现实肯定上。使一般只能是具体的一般,使具体也只能是一般的具体。

艺术理论定位于人文科学领域,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在与自然科学,与较为临近的社会科学的分析比较中,在参与了构科学本质特征的同时而获得自身地位的。

从本体论角度看,由于自然科学承担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关于对自然界的真理的认知,故在对象和目的上则以认识的客观性、必然性和可检测性为自身特征,由此在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上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区分开来;社会科学尽管是从人文科学母体中分化出的科学领域,但由于其主要是关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具有整体性和客观形式化的科学领域.从而也就与强调人文精神的、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具体性等特点的人文科学区别开来。如果说自然科学主要体现为人对自然界的需要和依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为满足需要的存在方式和规范,那么人文科学则主要是关于这些需要和方式在主体性原则上的价值判断与评价三者无疑既有功能平等的相对独立性,同时本质上又作为有机的功能结构系统而存在。

正如“一般艺术理论”及人文科学归属于文化科学整体系统并显示出这种结构的性质那样,任何部类艺术理论作为一般艺术理论中的一种具体的艺术理论,两者关系也同样具有这种结构的性质和特征。

    三

基于上述原则,即存在是一种被历史实践展开的、多种独立个性平级有序的,并因矛盾而呈开放性发展的功能一结构系统,据此,我们认为:

1、由于诸如音乐、美术、戏曲、舞蹈等各部类艺术理论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质和功能,从而也决定了其具体理论研究的独立性。就此意义上,它们具有着与“一般艺术理论”平等关系的资格和根据。同时还因为这些不同门类的“维系于感性的知识活动”,随历史文明水平的提高,将逐步“转化为和无限形式相同一的普遍性,”“转化为自身内中介自身的知识活动,转化为本身是知识活动的一种定在,转化为启示。”从而无论是部类艺术理论之间,还是部类艺术理论与一般艺术理论之间,均表现为一种知识交流和相互启示的文化关系。

这种思想倾向的前提如前所述,是由于历史发展对存在属性、包括科学文化形态的横向衍生延展,逐步形成了反黑格尔式的“学科帝国主义”等级阶梯的一种平等有序的功能一结构系统的知识论见。在这里,就象高级社会形态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哲学已不是王国,思维也不是国王之特权,人人都具有认知、判断和评价事物的头脑。哲学,成为“根据过去的知识对目前思想倾向的一种明达的批评活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各门a体科学不断地从哲学领域中分化出来,最后只剩下一个纯粹思维的领域——形式逻辑和辩证法——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亦适如当代无主导哲学的“后哲学文化”呈现出的状况,哲学从帝王的宝座上被驱赶下来,以“平民”的身份,以其持有的批判精神和睿智的思维能力,“散播”于各具体科学苑地,从而使各具体学科具有了哲学性,同时也强化了具体学科的独立个性和科学品格,强化了具体学科功能的有效性。就此而言,如果现实和将来,象历史上曾多次表现出的那样,某种或某几种部类艺术理论的地位可能被特别地凸现,那也是因为这种或这几种部类的艺术创造实践,在其特有的审美功能上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更相吻合的原因所致。正因此,这种外部规律所导致的价值嬗变作用,既刺激了各部类艺术理论的个性研究和发展,同时也恰恰构成了理论的一般性课题和为一般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对象。

2. 就“文化科学”(卡西尔之概念)的总体系统关系在时代意义上所应有的批判态度而言,基于一般只能是具体中的一般或是具体的一般,具体也只能是蕴含一般性的具体的原则,无论部类性的艺术理论还是一般艺术理论,都只能是具体的理论——都有其自身所特定的具体对象性和对象的具体性。正如马克思曾强调地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故而一般艺术理论”的对象、范畴和任务.即无论是概念还是内涵,作为历史性的范畴,特别是历史文化结构系统整体当中的一个特定范畴,就决不是简申地对各种艺术活动和各种艺术理论形而上学地归纳或演绎,即不是所谓“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而是客观实在的“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的需要和表现。?作为现实中的起点,它必然要在历史现实和“文化科学”总体功能一结构系统中接受再认和再定性、再定位。只有这样,“一般艺术理论”才可能在历史的、从而也是新的结构关系中,真正找到既不重复于部类艺术理论功能,也不悖离规定艺术本质之规定的自身特殊性,找到自己的对象、范围和任务,其中包括那些必然的、被列宁称为“确定”的“不确定”性的内容和方法,w由此构成历史性的和真理性的实践与创造行为,构成真理的具体过程。

从历史系统关系及其艺术本质内涵开拓中,我们应对“一般艺术理论”概念的设定再审视,同时在新的层面上,亦体现为“本原性”原则上,见及它蕴含的、深邃而普遍的、可能作为沟通自然与社会,乃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交点性的历史品格,并因此提供重新估计和解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一系列存在问题的价值认知资源和具体指涉社会实践的参照原则。从现实情况看,这种理解,回应性地也解释了部类艺术理论独立品格的普遍发展迫使“一般艺术理论”自我审视和再谈两方面关系的历史原因。

3、不论部类性的艺术理论还是一般艺术理论,其学科特征除了与自身对象的特殊性直接关联外,也与研究和解决这种矛盾的基本方法分不开。换句话讲,方法的有效性也表现出矛盾内在的特殊性。

基于上述理解,下面简述我们对两者关系的几点具体认识:

1、由于各部类性艺术理论均有着相对于一般艺术理论更直接、更直观具体的特定对象,如美术理论根本上是以视知觉功能为基础的、空间造型审美活动为对象的一门理论学科,从而使它一方面无论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研究方面,还是在基础理论与批评方面,以至自身史学和价值规律方面均具有“整伴”的性质,即一般艺术理论的性质。一方面这些普遍的性质大多又始终是以其个性的方式存在和表现出的。也即其各范畴理论研究根本上是围绕着视觉造型的本体规定性而展开的。它始终直接或是内在地针对着由其本体性质规定的体裁形式和造型语言及语言传达、接受等问题,从而构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表现在方法上也构成了与其它部类艺术研究和一般艺术理论侧重不同、甚至性质不同的特点。如其主要以图象学、形式主义和目前世界上兴盛的符号学等方法来进行理论研究;而一般艺术理论固然其具体性可以表现为具体、直接地涉及某一种或所有种类的艺术活动,但它无论怎样都既不能代替也不能使自己等同于某种或所有具体部类的专门艺术研究。一般艺术理论所必须的具体性,是基于客观性质的抽象的具体性,“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因而,它既要依据各种艺术活动和其各自相应的专门性研究寻取其间共同的性质和基本规律,又要凭借和参照文化科学广阔的领域对不同种类艺术呈现出的普遍的性质加以特质的、或即总体本质的规定。这就使它根本上是围绕着艺术与存在关系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价值势能及其社会历史功用和意义等问题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换言之,它的具体对象和任务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艺术与审美感性活动在人类文化发展及其总体功能一结构网络系统中的价值认知与传输散播上。从而也从存在整体中获得对自身的培植和肯定。总之,它决不应是单向度地和单维度地'?唯艺术而艺术”的活动,而应表现为为艺术而研究存在与社会,为社会与存在而研究艺术这样一种双向的,同一的价值定位和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的定位所凭借的具体的思维总体性,作为理论“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正是一般艺术理论有别于部类艺术理论所应有的具体特质。表现在方法论上,依其学科性质和对象的抽象的具体性和双向同一性,则显示出多方借鉴其它学科方法的不确定性的特点。而这也同时说明艺术作为存在本质属性复杂而集中的体现,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感性的和表象的展现,从而也肯定了实践的、能动性的、因而不断发展迁变的那种“精神的东西一般以它自身为对象”的特殊矛盾性。

2、随逻各斯中心论的瓦解和其思维与批判精神能力的“散播”,至使无论是部类艺术理论还是一般艺术理论都获得了独立的理论品格,从而也构成了看世界、解释世界的多角度、多个性的可能。这一方面促进了各种艺术发展充分极向度拓展?直至自律转换为他律制约,以至于自身内部在本体论、艺术功能、价值探讨等诸多方面既为一般性理论研究提供了对象,同时也构成了一般性理论,在形成平等对话、交流和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也特别凸现出了对象与范围的重合而角度与核心任务所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差异。只有这样,各自才能保持自身存在的意义,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消除空洞性或是主仆性关系,同时促进文化科学的建构。

3、由内在逻辑结构的规定.部类艺术理论与一般理论在各自独立的功能上发挥对人类社会、对历史发展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某种部类理论——-从自身个性本体问题衍及到存在本体问题及到存在本体价值问题时,亦即直接呈现为一般艺术理论的特征;相应,一般艺术理论一当具体揭示特定存在属性要求而开掘某种部类艺术资源时,亦往往表现出部类艺术的某些特征——而这恰恰是目前理论研究在克服过去那种或是抽象而空洞,或是过分片面、孤立的技术探讨之弊病的时代趋势。

4、任何部类的艺术理论缘其存在本体属性规定的对象的体裁形式,永远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根据,并将不断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更多的艺术形式,由此体现出存在属性的发展。这同时对一般艺术理论提出了自我审视的要求。这一工作同时是揭示艺术一文化人类学等有关存在深层机制关系、从而使一直蛰伏于艺术中的某种更具崇高意义和未来意义的东西必须有一有机而有效环节或方式传输向存在整体系统,以至可能其本身即将历史地承担起文化核心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