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学目的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课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课教学目的

篇1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更新教学思路

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间相对比较长,而且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老师的授课内容,而慕课就不同,慕课可以把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家老师课程,在时间上也节省了很多,平时一节45分钟的课浓缩到了20分钟左右,授课的内容也从传统教学的多个教学点转变为某一个特定的主题,特别适合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也提高了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慕课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当前高等院校扩招现象呈现趋势,使得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需求,由原本的一对一教学,逐渐变成了一对多或大集体式的授课形式,再加上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声音条件和素养等不同,集体授课的模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及时更新观念,在声乐教学中尝试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也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因个体之间的不同,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存在着差异性,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无疑是教师要面对的教学难题。如今,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各个学科都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和实践,声乐教学也不例外,教学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等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独立地、自主地学习和探究,从而逐步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声乐教学任务。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讲授如何引起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一言堂”式的传统授课法现在已经落后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声乐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勤于动脑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做到让这些教学上的参与成为现实,传统的教学很难做到,而慕课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由于慕课是网络资源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利用网络视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论坛等在线模式开展交流、答疑、互动等活动,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使其进行独立地、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给学习带来灵感,给教学带来新的春天。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得到了体现

慕课的产生与发展是依托于互联网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课程所带来的限制,使得学习者们不再有地域与时间的阻碍,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到国内外著名院校的优秀课程。当然,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使得慕课课程虽日益增加,但质量不减,为慕课学习者们不断带来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网络课程教学并不是只要想到就可以付诸实施的,是有条件的。具有完备的音乐设备,是首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进入慕课教学环境,需要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足够畅通,学生和老师一般都需要拥有电脑,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保证师生们在网上进行有效交流。另外,老师和学生也要懂得计算机的简单操作技术,以及对一些软件的应用。因此,接受这方面的系统训练是必要的。教师自己在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时,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慕课加强彼此的交流,吸收他人在教学中的优点,发现自己在授课时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的调整。目前,进行慕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国内名师有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老师主讲的《戴你唱歌》,扬州大学的男高音歌唱家张美林老师主讲的《美声之林》,还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的《阎歌好听》等网络视频。他们的慕课成功实施都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和声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也实实在在的为许多声乐爱好者以及院校的师生们答了疑解了惑,可见声乐慕课这一特殊的教学形式符合当下信息化时代潮流,受到了声乐界的普遍关注。

四、慕课的启发与借鉴

目前,髙师声乐教学中,常见的授课模式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形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沿袭了多年,其优势是老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的个性容易得到充分的彰显。老师除了传授演唱技巧以外,还可以在情感表达上对学生进行直观地示范与交流,弊端在于学生容易依赖于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而忽视了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因此,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借助于网络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已成为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真正的慕课模式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讨论、作业等统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在线实现的。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专业演唱技巧大多为自己的在校专业老师,很难得到国内外名师的指导,即使是接触了也是个例或者是专家邀请式的讲座辅导,很难实现与名家名师长时间的接触与交流。慕课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无论何时何地,只需要利用网络,学生就能够在线观看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与教学,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自身演唱水平的提升。同时,在慕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有关声乐论坛,开阔他们的视野,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日益推进,慕课的这一教学模式会逐渐走入高校的课堂,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真正能够把慕课普及到课堂上的还很难做到。不过,受慕课的启发,运用慕课理念,借鉴慕课形式进行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工具,不仅是通信设备,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的高科技产物。事实证明,现在的学生不用对手机进行使用培训,几乎都是无师自通,使用手机的水平一般都高于老师,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特异功能”,把学生平时在手机里玩变成要在手机里学,引导他们通过手机进行专业学习。手机里的微信和QQ已经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生活中缺一不可,尤其是微信,因其操作方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而且微信功能强大,集合了多种APP于一体。老师可以利用微信的这些强大功能,潜移默化,让他们关注声乐学习等多种功能的APP,关注那些专家们的网络视频授课,其中的一些专家教学观点和教学心得定会让你终身受益,平时在课堂上面临的诸多困惑在这里都能得到迎刃而解。另外,微信还有语音和视频等聊天功能,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让同学们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学习和交流。现如今,网络上也有许多录制课程或者电视教程,有许多可供免费观看的声乐名家的视频资料,比比皆是,这类教学视频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或教学过程中录制后出版或者上传的网络,虽然说缺少了教师与学习者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不能称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慕课,但是作为名师授课内容也是难得的资料,也要引导学生多多学习。如何利用慕课的辐射效应服务于教学,是高校教师教学改革需要面对的实践与思考。受慕课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也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学生手里的手机这一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建立的微信群达成课上课下的检查和沟通,比如让每个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将小视频发到微信群里,老师通过观看视频,评判其优劣,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小视频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和反馈,同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点评,形成有效的互动,既检查了作业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慕课不是万能的,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声乐这一特殊课程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面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面对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听到学生的演唱并进行演唱方面的指导。对声乐教师来说,慕课只能讲授共性问题,相对于个性化的问题却不能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另外,慕课在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因材施教方面,由于受个性及声音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五、结语

篇2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职责就是培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能够将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感传递给相关学习者,从而真正发挥出音乐的育人功能,让人们持续性地受到音乐的感染和熏陶。然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所缺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谈。为了转变这一现状,高校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改革力度,针对教学弊病予以改善,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致力于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的贫瘠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缓解人们的压力,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基于此,人们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也给予了较高的重视。通过实施声乐课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国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将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保持良好的态势。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声乐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传统声乐课教学内容滞后、方法单一,与学生学习需求严重不符,对学生音乐素质培养极为不利。通过开展声乐课教学改革,向学生展现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声乐课程的学习中,不但教学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还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学生的成才之路也将会是一片坦途。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师专业能力不高

作为声乐课教学的组织者和音乐专业知识的传递者,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旦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胜任声乐课教学工作,所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将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低下,学习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与此同时,有些高校尚未认识到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定期组织声乐课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不到更新,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使得声乐课教学变得非常乏味,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学质量也呈现出不佳状态。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校所用的声乐课教材版本是比较陈旧的,与当前时代和音乐教育专业发展形势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与大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也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缺缺,无法将其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联系到一起,对于声乐课教学活动的参与一直抱有抵触情绪。尽管一些高校组织了音乐教师进行声乐课教材的编纂工作,但是音乐教师能力的不足大大影响到了声乐课教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也无法将教材内容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迟迟无法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声乐课教学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开展声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力就会保持协同发展。然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绝大多数教师都不够重视声乐课教学工作的创新以及教学氛围的营造,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多样,极大地限制了声乐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有效路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根究底在于教学理念不够先进、科学。因此高校应该将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地位传达给广大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声乐课教学的忽视态度,确保教师能够认真对待声乐课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现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而和谐的关系,学生对教师也能产生深刻情感,继而将这种情感转移到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声乐课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增强。在声乐课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让学生认识到声乐课的学习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声乐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通过定期组织对音乐教育专业授课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是促进声乐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将此当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完成。首先,聘请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将他们从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帮助教师获取更多有用的教学技巧;其次,定期召开教师交流会议,鼓励教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弥补当前声乐课教学中的不足,强化音乐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避免教师应付培训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培训过后还要立即开展考核与评价工作,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联系到一起,切实提高教师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出培训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三)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保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必须要精心设计,最为科学的做法就是由高校自行编写教材。在开展该项工作之前,教师需要明确音乐教育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水平进行全面的考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确保声乐课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编写要点应放在对曲目的复杂程度、气息控制等方面的整理。考虑到学生的音乐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统一性的教学内容会让音乐素质不高的学生感到学习十分吃力,抑制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所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能够在声乐课教学中有所收获。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是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声乐课教学中不仅要进行声乐技巧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练习,进而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声乐课教学变得更加灵动,富有趣味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就会牢牢集中起来,教学效果将会更为突出。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声乐资源,将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与国外声乐艺术加以比较,让学生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区别及他们的感受,使得声乐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都能到了有效的锻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软件来处理声乐作品,培养学生编曲识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积极创建实践活动

空有丰富的声乐理论知识是无法在音乐教育道路上走远的,学生还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强化自身技能,促进自身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高校应该加强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合作,安排学生去各大音乐院校实习,或是举办声乐舞蹈比赛、声乐活动、汇报演出、声乐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仅仅体现了高校对于声乐课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实际教学岗位的了解与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使得声乐课教学与社会岗位相接轨,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声乐领域的认知,实现了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助力。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建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还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实现声乐课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学生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也会走的更加顺畅,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将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郭彪.“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音乐,2019(3):134-136.

篇3

声乐课教学是表演专业涉及课程中的基础课程,现阶段的表演专业指针对学生的表现技能进行培养,却忽略了声乐教学的基础性教育地位。所以本文对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声音培养以及乐感的培养作为要解决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对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声乐的改革和创新。

一、声乐课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声乐课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上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声乐课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使表演专业得到了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却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这些问题使声乐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声乐和表演二者培养目标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声乐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具有专业声乐水平的学生,实际的教学课程上也是把声乐课作为主要的课程,这种现状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也侧重于声乐技能的教授与培养。而表演专业则是要学生具有演唱能力以及音乐素养综合型表演人才,实际教学任务使用过对学生在声乐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嗓子的方法,尽量保证学生的声音条件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表演专业也就涵盖了部分声乐教学的内容,就把声乐课作为表演专业的基础焦旭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声乐课在一定程度上服务其他课程。

(二)教学模式单一,没有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相对其他课程来说,声乐课教学模式比较闭塞,教师长时间在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声乐培养也划分纯粹的声音技术联系和作品的分解演唱。教学中教师给出的示范也是建立在声乐技能和众多表演要素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过多的是对教师进行模仿,忽略了对学生的想象力、表象张力、判断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就是声乐课程教学处在不利的位置上。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实现途径

(一)注重学生基础的训练、培养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音乐能力,一少部分是自身天生所具备,其余大部分就是通过声乐学习而后天培养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培养的。声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相对丰富的表演艺术,要通过大量的联系,不断的总结才可能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而表演专业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具有多种技术技能,其中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形体、演唱、语言、姿态等。在实际的声乐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在声音技巧以及语言进行学习,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演唱的热情,还要对声乐教学进一步优化。声乐表演是培养学生情感的直接手段,通过情感的宣泄以及表达,使学生在精神上也得到满足。

(二)加强声乐练习,使声乐课程和表演专业多角度联系

作为一名专业的演员必须要具备“声”、“台”、“形”、“表”这四门的功课的能力。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理论知识要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作为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可以很好的培养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也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功能体现。音乐的传递是透过声音而实现的,而声音又可以很好的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声音、情感、形体和舞台背景效果,就可以进行综合艺术表演。作为教学工作者就应该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观念的培养,把声乐课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进行紧密联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音朗读,把声乐教学中所学习到的能力都应用到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去。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综合表演能力得到提升。

(三)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一、声乐课程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施行扩大招生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迅速增加。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展,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发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环境,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教育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据声乐教学实际,从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谈谈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搞好声乐课程教学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教学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2.转变教学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的定位问题,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这是准确定位的要求。我们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因为表演并不是演员的专利。它同时也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基本功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以及歌唱技能技巧,这一过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进行示范性表演。

3.改革教学模式。“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它确实能较充沛地使教员集中精神,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大、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小组课、团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处置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实际。在高师声乐教学革新中,采取小组课、团体课、一般课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形式扬长避短,相反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革新之路。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篇5

关 键 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学法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的重任。《声乐》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师生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一直以来都为“西乐”模式。声乐课程的学习,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1949年以后又有了“中国民族唱法”,所以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为主,有些学生能够演唱技巧很高的美声、民族声乐作品,而毕业到了小学却唱不好“儿歌”,也不懂怎样进行声乐教学,这不仅对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师资浪费,对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一种浪费。所以高师在声乐课中应该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学为所用,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

1.对声乐教学法的认识

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它在声乐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将声乐实践理论化,将声乐训练总结成系统的、较全面的声乐教学方法与研究,以提高学生就业之后的声乐教学水平,使其在基层声乐教学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声乐教学法是提高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则首先要对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歌唱发声的肌能状态,歌唱的姿势、正确呼吸、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特征等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并在歌唱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更好的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歌唱能力的必要环节。

3.声乐教学法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将来的声乐教学水平,因此,声乐教学法教学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首先是弄清人体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认识到儿童与成人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器官的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只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儿童与成人的声乐学习效果也将是一致的。其次是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主要介绍儿童嗓音保护与发声指导,青春期变声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以及变声期科学、合理的发声训练与歌唱教学方法。再者是声乐艺术心理学、共鸣的原理、歌唱表演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

2.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能、技巧训练模块

一是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主要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站姿、坐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科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等。歌唱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教学等环节来完成。二是演唱作品的选材。给学生选择能唱好的作品,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演唱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获得有效的音乐表演实践体验。一般要做到:选择音域适中、容易上口、具有情感和美感价值的作品,以及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和唱法。三是清晰的吐字。吐字也称“咬字、吐字”。所谓咬字是指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咬准字头。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引长,然后归韵。在歌唱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实践运用示范、模仿的方法,借助学生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教学。四是歌曲的处理。歌曲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演唱作品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演唱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和表达作品的情感。

3.课堂歌唱教学方法模块

一是听唱法和视唱法。听唱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方法。学生可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上,直接、简便地学习唱歌。视唱法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识谱技能,通过看谱学习歌曲的方法。教师应注意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二是新歌教学的方法。教授新歌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的课程标准及学校所在地的基础与条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教唱方法。教师们一般常用的过程是:复习学过的歌曲或发声练习;范唱和导入新歌;教师指导学生用听唱法和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新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使学生有感情地唱歌。三是歌曲教学的穿插与交错。每一堂音乐课中,以学习一首歌曲为主,同时学习或复习另外一两首歌曲,将同期学习的几首歌曲恰当地相互配合。将学习过的歌曲不断进行复习、背唱。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模式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

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

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到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

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

4.声乐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声乐艺术实践课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指导他们进行歌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获得舞台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舞台歌唱的表演能力,逐步掌握教授声乐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

总之,声乐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加进声乐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基础,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与国际的全面接轨,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为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婉.高师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3]曹理,缪斐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6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主要不良现象分析

(一)教学时间紧迫匆忙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此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不断扩招,大量音乐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能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来进行集体的声乐教学,在公开课教学中,学校制定了统一的公开课授课时间要求,每节公开课严格规定45分钟或50分钟,而教师往往一对七或者八地进行声乐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多在课堂的前段时间进行集体声乐发声训练,由于集体的声乐训练弊端较多,教师无法分别发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和改进,若进行个别纠正训练,又需耗费过多的教学时间。因此,经常出现教师组织进行完发声训练时,公开课已经临近下课,于是,授课教师只得匆匆进行短暂的声乐作品处理便结束课程,无法达到整个公开课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型模式单一僵化

在实际的声乐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往往追求所谓的“现场效果”,刻意追求“完成作品”的“终极目标”,不管有多少学生,教师都按照传统的“先练声后唱歌”的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性,实际就是在上集体的个别声乐课。

(三)评价方式过于陈旧

声乐教学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技能课程,课堂教学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之外,还必须进行声乐演唱的技能性训练。声乐技能训练的主体就应该是学生,获得直接训练效果和感受的也应该是学生,但是,目前公开课的课堂评价方式始终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老师之间“礼节”性的互相评价甚至是“吹捧”,背离了公开课“以评促教”的最初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探索

该类院系应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生源质量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门音乐院校声乐公开课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大胆尝试,让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更好的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对声乐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现笔者特抛砖引玉,提出对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大胆尝试将声乐教学公开课的授课类型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声乐个别训练课该类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针对一名学生(一般为声乐主修生)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类型定位为训练课,即属于技能课型。教师整堂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发声方法、发声要领进行训练,从声乐演唱技能的气息控制、发声位置、共鸣运用、行腔咬字等方面作具体的要求,并配合示范、讲解和专门训练,力求通过本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声乐的基本发声要领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可由此检验声乐教师对声乐各项技能指标的掌握和规范程度,真正达到声乐教学公开课相互交流和促进的效果。随后,教师在自身知识积累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并运用声乐发声的相关技术要领来对声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处理,可由此观察了解授课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类型为声乐教学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类型。(2)声乐集体练习课该类课程是教师上课可针对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对象主要为声乐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群体(普修生),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力求浅显易懂、简单实用。课程可设计基础的嗓音训练,并通过配以一定的和声声部训练,尝试给学生进行合唱基础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建立合唱和声部的意识,在以后的艺术工作中具备实际的合唱组织能力。当然,也可设计其他适合且实用的集体课声乐教学的内容实施教学。(3)声乐理论讲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则属于理论课型,也属集体授课。教师主要偏重于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时教师可进行声乐发声的基本原理、基本要领、不同语言体系语音训练、语法规范等的系统讲解,并可配合适当的语音训练,以使理论联系实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一、当前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少生动性

一般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发声、练声、歌曲演唱等顺序进行训练的,这种线性教学方式,不符合少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对少儿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枯燥的感觉,甚至可能引起逆反心理,使少儿声乐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声乐教材的使用欠缺灵活

在传统的少儿声乐教学中,声乐教材的利用往往不到位,教师只是对教材中的歌曲进行逐一教授,没有区分每首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中,对少儿声乐教材也未进行有效研究,灵活性和拓展性的缺失是传统少儿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三)没有针对少儿的特点因材施教

少儿声乐教学大多是实行大班授课,一位声乐教师同时教授几十名孩子。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教师在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也只能考虑到多数孩子的情况,不能根据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提高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的途径分析

(一)集体课与一对一课教学相结合

少儿声乐教学的新课标中指出,聆听完整的音乐作品,能让少儿体验愉悦的音乐审美过程。聆听体验学习能够尊重孩子的艺术个性,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思考和学习。少儿利用嗓音抒发其思想情感,以及通过歌唱控制心理的能力,改善嗓音及其协调力和耐力并得到全面综合的培养是少儿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训练相结合,属于声乐教学的补充课型。比如集体进行发声训练,同时,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穿插一对一教学,可以做到因人施教,随时进行个人练唱,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

(二)提高艺术实践课在教学中的比重

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少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增强继续学习声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教师要提高艺术实践课在声乐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可以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让每个孩子都有独自登台演唱的机会,同时,多位声乐老师分析点评,对他们表现出赞赏,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多加鼓励并给他们自信心,使少儿既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又感到理解和重视。这种演唱观摩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少儿了解自己,同时了解他人的演唱和其他风格的声乐作品,不仅扩大了见闻开阔了视野,而且积累演唱经验和舞台表演经验。这种舞台演唱不仅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更是教学方法的检验。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是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让少儿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出现新的吸引力和新鲜感吸引着孩子们,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已经被引进我国各级学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少儿声乐教学,能够给少儿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感受,吸引少儿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少儿学习声乐的兴趣,提高少儿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一是录像法教学。录像法教学是指对少儿的声乐演唱进行录像,然后在播放中进行点评分析。录像法可以使每个少儿看到自己的表情和表演,并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和改善,有助于少儿的表现力趋于完美。二是录音法教学。将声乐课的内容完整录下来,让少儿听录音来判断自己声音的正误,逐步提高少儿的音乐听力和演唱技巧。三是国内外声乐作品赏析。定期欣赏国内外的声乐作品,不仅开阔了少儿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启迪少儿对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感和灵性。

(四)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

声乐是一门融汇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使之与声乐课堂教学有效融汇结合,这样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其他艺术形式的辅助教学,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融入感情。比如,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少儿喜爱的舞蹈形式结合起来,以《小苹果》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舞蹈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提前对舞蹈环节进行排练,在课堂上,让学生合着《小苹果》动感十足、极具感染力的韵律进行表演,这样能增加课程感染力,有效地激发少儿的热情和创造力,获得意外的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语言 声音 兴趣

目前声乐课多以集体课的教学形式为主。如何对此现状有效地进行集体课的教学,教师要有歌唱发声的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一、教师语言要精练准确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更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1.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首先要让学生多听经典的歌唱家的演唱,多接触正确的声音,让她们有自然统一的正确声音概念。只有多听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感受声音之美。除了多听,还要增加自己的音乐修养。

2.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范唱。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最近,可以直接给学生及时的声音参照。学生能及时找到方向并与之靠拢。

3.要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声音和风格。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一定要动脑子――“用脑子唱歌”。

三、激发学生对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热情

声乐作为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其情景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歌唱状态。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声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欣赏音像资料和即兴表演,运用多媒体手段等,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在作品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进行选择。难度偏大的作品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演唱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也会影响学生的歌唱热情。难度偏小的作品又没有挑战性,学生的热情也会减退,所以一定要适合自己。

四、给予学生较多的鼓励和信心,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声乐艺术;多元化;演唱;技巧

长期以来,声乐表演教学始终是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它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国内并不十分注重声乐的表演课程,教学时也通常只是关注技能技巧的获得而忽视了舞台的表演及其运用。基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无法完成当下的教学任务;师资力量与系统、专门化的教材也处于缺位的状态;大规模化的扩招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教学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也并不充分等。上述因子都对声乐表演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影响。在当下多样性发展的环境中,上述问题更加需要及时地加以解决。此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音乐技术理论、民族民间音乐、表演、音乐史、重唱重奏与合唱合奏等,覆盖面也非常地广泛,教学步骤中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等,其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声乐的表演课程具有多元化的拓展趋势。

一、当下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现状

(一)沉闷的课堂气氛,单调的教学内容

因为高校的声乐课本身的性质原因,教学的流程也非常地单一与固定化,如此通常会导致学生产生枯燥与厌倦的心理;此外,部分教师也没有深入地了解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并未深入地理解声乐的教程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丰富,在演唱声乐内容时也缺少新意,整个课堂的气氛显得比较沉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互动性也并不好,造成教师也难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进度,无法真正地获得声乐课教学的目的。

(二)教授声乐课程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约束性

高等院校的声乐课教学所针对的是有关声乐方法的教学,教师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在讲授声乐的理论内容,而学生则并不十分感兴趣而昏昏欲睡。因为课堂的教学时间并不充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并不多,学生主要处在被动学习的情况。在开展声乐课教学时,教师经过讲授演唱的模式,从而让学生基于一定的要求进行演唱,学生盲目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削弱了学生主动探讨声乐的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围绕学生中心展开教学,但在现实中,学生并没有充分的自主探讨声乐的机会,思维只是停留在教师所教学的知识内容领域,如此并不能够真正地培养起学生感知声乐的能力,从而造成学生无法娴熟地认知民族声乐,进而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声乐课未把学生视作主体

在多所高校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口头化的知识传递模式,虽然在一些领域能够促进师生内部的交流,从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长期性、单一式的教学范式则会约束学生的深入发展,导致学生在具体学习声乐时候,逐步地出现依赖的心理,进而阻碍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地学习。在当下教育的体制中,强调学生课程教学的主体性地位,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知识。在当下高校的声乐课程传授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系统为西方模式,无法基于学生自主的特征展开模式化的调节与改进,造成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民族声乐的内涵,影响学生声乐学习的效果。

二、构建多元化的声乐艺术演唱方式

(一)强化专业技术课模式的多元化

声乐表演的教学不应该只被制约在封闭化的教师表演、学生单纯模仿的教学模式中,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有自己的特征,但同时也产生了制约性的后果。可以充分地使用网络资源,从而让学生欣赏其他学校有关声乐表演方面的教学流程及其资料,汲取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此外,突破原先专业技术教学时比较单一性的“唱法”,基于表演专业声乐艺术的人才培养及其规律,设计出多元化的唱法及其适合的选修课。可以基于学生的声音特征、音色与音乐理解能力展开多元化的声乐艺术教学,强调演唱的个性。然后,声乐课的主要教学模式如下: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以及讲座等。在师资相互渗透的作用下,对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二)增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途径

增加设置舞台表演的小组课,执教教师可以于音乐厅展开有关实践方面的教学。将声乐课堂和舞台实践整合,强化学生的表演之欲。另外,采用定期地举办师生音乐会的途径激发学生表演的创造力,目的在于达到一同观摩学习与取长补短的效果。然而经过持续性登台表演的途径提高学生多种素质,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音乐素质与声乐素质等,从而加强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及其台风。譬如,师生音乐会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惯例。学院在声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实践方面会提出严格的要求,即教师每学期必须开设一次个人或是师生音乐会,选择演唱的歌曲至少为全部的1/3。如此即将师生放置于相同的舞台环境内,也在考验教师的技能素质,从而强化声乐表演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互动式的情景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对于热爱新鲜事物的年轻人而言是有效的模式。此方法同样可以引入到声乐表演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假定设置部分表演式的场景游戏,譬如,教学流程中引进各类入场景、造型与特定的音乐,从而让学生感受且想象音乐的内容及其情感,同时通过自己的模式来展开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表演能力与想象力。不少学生入高校以前或是入校以后借助于课外的时间来学习且掌握部分课堂没有学习的知识及其能力,比如,广泛流行在学生中间的吉他乐器,在进行声乐课的表演教学时完全能够引进吉他这类乐器,从而让能够弹奏吉他的同学进行互动式的弹唱,或是穿插到部分的音乐小品中,都是可取的有效方法。

三、结语

本论文总结出当下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风格的演唱教学方法,让教师知道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校声乐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意见与建议。因此,在高校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深入地构建起教材系统,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合理而又科学的声乐教学法,促使高校声乐的教学日趋多元化的教学风格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表演课教学现状与改革[J].音乐大观,2012,(09).

[2]宗师.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方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6).

[3]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2).

[4]周涵.浅谈高校声乐专业中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构建[J].戏剧之家,2015,(12).

篇10

[关键词] 幼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内容;教学要领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这种美好的演唱效果来自于学习者科学的发声方法,刻苦的训练,更来自于声乐教师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方式的精心指导。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师生来说不太恰当。因为幼师课程设置的门类多、声乐课时少、幼师学生多等原因,所以目前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为多。本人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就来谈谈幼师的声乐集体课。

一、集体课形式的运用

1.在声乐基础教学课时有限、学生人数较多而声乐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把集体课列为声乐教学形式之一,比较符合当前幼师声乐教学的实际需求。

2.集体课有利于相互感应,增强教学效果。在学生群体中,就学生的基础水平看,总有上、中、下之分。一般是两头小,中间大。在声乐的基础课中,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讲解分析以及悟性较高的学生的带动,也会产生相互的声音感应。

3.集体课有利于改善整体与个体的音乐表现力。任何集体曲目,对每一位学生来说,不论他们的基础水平有何差异,都必须全身心地进入歌唱境界。只要有人对要求不到位,影响了整体的表现力,就要反复纠正练习,直到总体“达标”。因此,任何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练习或作品要求的制约。如练习或作品的节奏、力度、音色、情感、风格的表现等要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一致的。每个个体都要认识到自己在练习与音乐作品整体中的“位置”与作用。

二、集体课的教学内容

无论哪种声乐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落在歌曲的选择上面。因而,在选择歌曲时要选择那些风格鲜明的歌曲。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歌曲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歌唱的欲望,并且能够让学生体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歌曲,使他们保持新奇的态度。这里主要阐述艺术歌曲和儿童歌曲两种形式。

1.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歌词通常是在日常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有文学性。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然后由著名的作曲家谱曲和谱写伴奏,其具有旋律优雅、意境高远,伴奏生动而具有特色,音乐形象生动活泼且与歌曲配合的极其和谐,艺术价值很高。如《长江之歌》《小路》《雪绒花》 等。这些歌曲能让学生从初学就体会到歌曲带来的美好感受,吸引他们投入歌唱,从而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

2.儿童歌曲

毫无疑问,儿童歌曲在幼师的声乐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尤其儿歌的教法是学生必备的教学能力。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提供才智,还能锻炼儿童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幼师的学生基本上将来都要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他们面对的都是小朋友,自然唱的歌都是儿歌。所以,我们在声乐课中除了教授艺术歌曲外,还应该教授儿童歌曲,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在声乐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儿童歌曲的学唱,让学生充分了解儿童歌曲的魅力所在以及其是怎么吸引小朋友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三、集体课的教学要领

1.随时注意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而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在演唱时声情并茂,在发声训练中也要求学生诉说有各种情绪的内心台词,使学生脱离为发声而练习的僵硬,机械的发声状态。要求学生按乐句中所蕴涵的喜怒哀乐的不同情绪贯穿于严格的发声方法的规格之中。

2.每条练习目的性要强,基本要领要讲解清楚。对可能出现的偏差事先打预防针,要使学生了解练什么,为什么练,如何练才有效果,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把握好节奏的律动感,歌曲总体情感要连贯。咬字,吐词准确清晰,抑、扬、顿、挫层次分明,要把换气与乐句休止符号巧妙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情感的表达。

4.要善于每次课后对教学语言、学生创作意识等的不足进行思考,及时调整。特别是期中、期末考试后,要注意吸取他人之长进行教学调整,师生共同为下一阶段进行教与学的准备。争取做到每次课有所发现,每次课师生都新鲜感。

5.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启发他们思考、联想、磋商,并肯定他们的成绩,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他们学会思考、善于发现、参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总之,声乐集体教学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利因素开拓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