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的哲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医的哲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医的哲学基础

篇1

关键词:双向式;AAA;疯狂英语;逆向法;功能

0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人们缺乏语言环境的支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双向式英语、AAA英语、疯狂英语、逆向英语等在教学实践中效果不佳,相当一部分人在学完10余年英语课程后,仍然不能运用自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英语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出现了困惑,使学习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本文分析比较了以上四种英语学习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1 几种方法的比较

(1)双向式英语。双向式英语(double direction English)在20世纪80年代较为流行,它针对华人使用的英语教材较少,内容较为陈旧和不实用等特点,多以日常用语和商业用语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有配套的语音磁带,在那时的国内,这样的教材较少,不甚实用。

(2)AAA英语。AAA英语始于1994年,也称为“正向迁移”,它是“Assurance(安全感)Achievement(安全感),以及Acceleration(加速度)”的缩写。正向迁移是指一个人,尤其是成人,在学习或接受一个新东西时,总要用自己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来分析、评价这个东西。其表现以“先人结构”作基础,而未消化吸收“后人”的成分,这样就可能造成语言上的错误和文化的误解。但是只要学习者有意识地将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和对照,就能够发现在语言的背后有着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也能够自觉地改变和调整自己固有的框框。进而利用母语作为支持力量,以此作为一种优势,不仅不排斥它,而且大胆地利用它,就能造成正向迁移。Assurance是指教材在内容单词和编排上比较接近中国学习者的心理,使其一接触教材就有一种安全感。Achievement是指教材是按场景来编排,每学一个单元,熟悉一个场景,对这个场景所有的对话内容都了如指掌,学后就能使用,便产生一种成就感。Acceleration是指由于教材通俗易懂,语法讲解详细,利用母语作支持,这就便于达到速成的效果。所以说,AAA 英语一般的教材,从理论上讲头头是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难以找到那种感觉,怎么看都觉得它只不过是一种英汉对照得比较古板的教材而已。

(3)疯狂英语。疯狂英语(Crazy English)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在阐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故事”以及“英语学习者的痛苦心声”之后,它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它的学习理念是,首先要有以口语和句子为中心的学习方法(in“三最口腔训练”,“一口气训练”)。提倡疯狂的学习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其实质就是学习者必须进入某种状态,即自我营造一个学习环境。至于以句子为中心,其用意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语言的形式和材料进行记忆。这样在记忆语言的形式时,就有了固定的参照内容,从而易于记住语言的形式。另一个方面,这些句子表达了某些典型或思想,记住它就记住了语言的内容。

疯狂英语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它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指出了许多学习者的误区,提出了很多的好的学习理念。但是,它提出的解决方案,依然存在某些局限。其一,尽管很多人都承认“疯狂”的重要性,但由于性格、环境等诸多问题的限制,要长久地保持“疯狂”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这一要求的本质,是希望依靠激情来消除人的惰性,或者改变某些人的性格。其二、尽管它搜集了许多典型的流行甸子,但这些甸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要把这么多缺乏联系的、缺乏现实实用环境的句子记住,是困难的。尽管它也提出了意境想像的概念,但这种意境想像的随意性大,难以稳定、清晰和持久。就背诵大量单句而言,即使是有快速记忆法的支持,也很困难。因此,许多人在坚持了一段不长的时间后,就放弃了。其三,它提出的一些关于英语学习的理念,仍有待于众多学习者的检验。例如,关于不用大块时间学习英语的说法。学习者必须意识到自己在性格、环境、工作性质、学习目的和时间上的诸多限制,理性地运用这些学习理念和方法。

(4)逆向英语学习法(Adverse English)。钟道隆教授的学习方法,指出英语学习成效不大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基础不扎实,二是急于求成,三是得不到指导和鼓励。对于这些原因,逆向法一一逆之。

对于基础不扎实的问题,逆向法以录音带上的声音为学习内容(不用课本,也不用教师一课一课地进行讲解),以录音机和各种词典为老师,进行“听、写、说、背、想”,由自己将录音机上的内容写下来,完全消化。录音带上的内容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课本,也可以是自己勉强可以听懂的语言内容。

对于急于求成的问题,逆向法要逆凭空的强化和提高,强调先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英语,主张树立长期刻苦努力学习的思想,同时特别强调在具体实施上要争分夺秒,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对于得不到指导和鼓励的问题,逆向法认为自己可以使学习英语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具体地说,是指在听录音的过程中,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将这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经过努力后听懂了,所取得的成绩明明白白地记在纸上,因此会很有成就感,由此产生兴趣而得到享受。应该说,逆向法抓住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通病,这就是基本功不扎实,基础不扎实。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知道一些,有时甚至是知道很多,但两者都是迷迷糊糊的,也未能进行有效的结合。逆向法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回溯到学习者力所能及的地方,通过心无旁骛地“听、写、说、背、想”,将听到的语言内容自己写出来,使学习者对语言内容及语言形式达到了深刻的理解。

逆向法没有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这种听录音带拾遗补漏的方法,能够极大地强化学习者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可操作性强。

2 讨论

以上四种方法应该说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学习过程中多了解这样一些方法,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是有益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也是程度不同的有不足之处。如逆向法,一是它过于强调脱离文字材料,只凭录音带一点一点地“抠出”录音带上的文字内容。也许这种需要“抠”的地方正是学习者模糊的地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多东西是他没有接触过的。没有接触过就谈不上模糊,无论怎么抠都是抠不出的。反复抠的真正目的,就是把它记住。这种做法从效率上讲得不偿失。实在抠不出就应该看文字材料。将这些抠不出的文字材料记录下来,模仿其正确读音并进行背诵,应该是兼顾了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更好的方法。二是逆向法是一种精工细作的方法,它认为自己同时操练听力、词汇、句型、口语等多个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分散了学习者的锐气,使他们难以很快地形成关于英语的框架概念,难以在某一分支(例如词汇和阅读)取得迅猛的进展。所以对于初学者和急于参加考试的人而言,修习它,需要有很好的耐心,需要非常充足的时间。

3 建议

篇2

[关键词] 重症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时机; 方式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021-01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operation time selection, and selection of surgical methods in treatment of seve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ment effect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January 2005 -2010 years in December for treatment of 54 cases of seve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interval time between onset occurred until the oper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ltra-early operation groups, time interval ≤7h, 19 cases of early surgical group, interval of 8h-24h, 15 cases of delayed surgery group, time interval ≥24h, On the patient's brain hemorrhage, bleeding and haematoma parts are broken into a computer room, choose surgery patients with surgical methods, there are open-skull hematomas cleared and boneless flap decompression surgery, small bone window open intracranial hematoma removal, single side or double side outdoor drips brain surgery. Recovery and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s I and Ⅱ group patients unit patients, p0.05, differences of significance stating early surgery better than early operation, Ⅱ and Ⅲ group patients unit patients compared to p0.05,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description of early surgery better than delayed surgery. Conclusion Choose appropriate methods, as well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for 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treatment of seve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Key words] Seve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iming; Modes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经过检查脑出血量大于50ml[1]或者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小于8分[2],其死亡率很高,可以高达90%[3]以上。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曾应用不同的手术时机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过54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现将其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为35岁-84岁,平均年龄55.3岁,高血压病史4年-30年。经检查出血部位有:基底节区出血19例,丘脑出血11例,脑叶出血10例,小脑出血9例,单纯脑室出血并铸型5例。根据发病起至手术之间间隔的时间分为三组,超早期手术组患者20例,间隔时间≤7h,早期手术组患者19例,间隔时间为8h-24h,延迟手术组患者15例,间隔时间≥24h,分别为I、Ⅱ、Ⅲ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程度等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于幕上血肿大于70ml且瞳孔散大的患者,全身麻醉后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并视情况取单侧或双侧大骨瓣减压手术,完全清除血肿或是尽量将大部分血肿清除,在直视下进行彻底止血,最后于血肿壁贴上止血纱布或明胶海绵并放置至少两根引流管(其中一根需置于血肿腔内);血肿在50ml至70ml之间,瞳孔变化不明显以及小脑出血的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小脑手术尽量咬除后颅骨盖,并咬开枕骨大孔约1-2cm;自距离血肿最近脑功能哑区分开脑组织至血肿腔的部位,完全或尽量彻底的清除血肿,并把止血纱布贴在创面,然后在血肿腔内及硬膜下各放置一根引流管;对于脑室铸型患者或脑室出血为主的患者,使用双侧脑室穿刺或单侧脑室穿刺,在置管后可进行轻度负压抽吸,并适当冲洗;术后,若出现再发血肿或血肿引流不畅,可通过引流管注入适量稀释的尿激酶[4],并将引流管夹闭2-4小时[5]后打开。

1.3 疗效判定 本组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I级:肌力正常,不影响正常生活,可以独立生活;Ⅱ级:轻度偏瘫,可以部分独立生活;Ⅲ级:中-重度偏瘫,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行走;Ⅳ级:只能卧床生活,但意识清除;Ⅴ级:植物状态生存。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 ±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术后进行随访,结果:I组患者:I级患者4例(20.0%),Ⅱ级患者6例(30.0%),Ⅲ级患者3例(15.0%),Ⅳ级患者1例(5.0%),Ⅴ级患者2例(10.0%),死亡4例(20.0%);Ⅱ组患者:I级患者3例(15.79%),Ⅱ级患者3例(15.79%),Ⅲ级患者5例(26.32%),Ⅳ级患者1例(5.26%),Ⅴ级患者4例(21.05%),死亡3例(15.79%);Ⅲ组患者:I级患者1(6.67%),Ⅱ级患者2例(13.33%),Ⅲ级患者2例(13.33%),Ⅳ级患者2例(13.33%),Ⅴ级患者3例(20.00%),死亡5(33.33%),I组患者和Ⅱ组患者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超早期手术优于早期手术,Ⅱ组患者和Ⅲ组患者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早期手术优于延迟手术。

表1 三组不同手术时机脑出血患者术后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 由以上资料得之,超早期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优于早期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优于延迟手术治疗。提示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及早进行外科手术可以降低死亡率。Brott等[6]研究显示,在发病24h内,至少38%的患者血肿增加33%以上,且多数见于发病后3-4h内。国内王忠诚院士结合大量病例研究认为: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治疗(出血后7h内)。研究证明,脑出血一般在发病后20-30min内形成血肿,多数自行停止,经过6h后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7]。通过研究脑出血早期的病理变化得出:脑组织在受到血肿的压迫后,由最初的海绵样变性到出现坏死、直至形成不可逆性的脑损伤,大约需6h左右。所以出血后7h行血肿清除效果最好。另外,重症高血压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呈正相关。血肿压迫时间越长,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介质释放造成的继发性脑损伤越重,导致不可逆性损伤,且中枢性抑制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风险越高。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甚至超早期手术,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使脑组织复位,从而改善局部血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减少炎症介质释放,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对改善此类患者预后至关重要[8-9]。

3.2 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多样,可视情况采取不同术式。对于血肿较小,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可行血肿碎吸术或钻孔置管血肿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术,缺点是减压不充分,不能在直视下止血,而且,使用尿激酶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增大,对于血肿较大和脑疝形成的患者不适宜。对于出血位置表浅、血肿量少或年纪较大的患者,可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如果术后颅压高增高,水肿加重,还可扩大骨窗进一步减压。对于位置较深、血肿较大、已有脑疝形成但时间较短(6h)以及小脑出血患者,主张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如果血肿已破入脑室并形成铸型,建议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若血肿局限于一侧脑室,可行侧脑室引流术。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医院因条件及技术有限,切不可盲目追求血肿清除率。特别是位置深在的血肿,基层医院若盲目追求血肿完全清除,往往因光源、器械、技术等问题,造成止血困难或再出血,反而提高了死亡率。所以,就基层医院而言,本人提倡: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尽量早期手术;并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术中尽量清除血肿;若血肿太深、则清除至脑组织塌陷即可,不宜追求血肿完全清除。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高晨,周敏慧,刘耀明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J].中国康复,2010,25(2):115-117.

[2] 李飞.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82.

[3] 高晨,周敏慧,刘耀明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时机及方式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1):3972-3974.

[4] 王宝华,于国平.不同微创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251-252.

[5] 张延庆,颜世清,伦学庆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237.

[6] Brott T,Brodirick J,Kothari R,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tal hemorrhage[J].Stroke,1997,28(1):1-5.

[7] 王宝华,于国平.不同微创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51-252.

篇3

[关键词] 益气除痰方;肺癌;DP化疗;全血细胞计数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1(b)-0134-04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速,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1]。大约8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无手术条件,国际上越来越重视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2]。中医扶正治疗不仅意味着“最好的支持治疗”,还有更为深奥和实用的意义与价值。许多中医药学者着力于应用扶正祛邪等方剂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以此提高其生存质量,稳定癌瘤和延长生存期[3-4]。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亦有较大杀伤作用,因此在化疗期间联合使用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性的药物非常必要。本研究探讨益气除痰方对NSCLC患者DP方案化疗期间的全细胞计数的影响和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3月~2016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以及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DP方案化疗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符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相关标准[5],病理学确诊为NSCLC,影像学显示有可测量病灶。中医肺癌参照《中医肿瘤学》分型标准[6],分为肺郁痰瘀、脾虚痰湿、阴虚痰热、气阴两虚4种证型。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者均被告知并签署化疗方案和参与实验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患者共63例,其中男43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63.71±11.45)岁。将63例患者分为西医组(33例)、中西医结合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使用DP化疗方案者;年龄为18~90岁;不伴严重的心、肝、肾及骨髓功能障碍者,化疗前白细胞计数≥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血红蛋白含量≥100 g/L,血小板计数≥100×109/L,KPS评分≥60分者;预计生存期>6个月;近期未使用任何防治骨髓抑制的药物。

1.3排除标准

无明确病理的晚期肺癌患者;合并肺癌以外癌症、严重感染的患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和精神病患者;资料不全、依从性差的患者;孕D或儿童。

1.4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西医组给予单纯DP治疗方案:顺铂(DDP)25 mg/m2,静滴,第1天,多烯紫杉醇(DOC)75 mg/m2,静滴,第1~3天。21 d为1个疗程,至少2个疗程[7]。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以益气除痰方为主方,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益气除痰方:党参30 g、茯苓15 g、薏苡仁30 g、生半夏15 g(先煎)、浙贝15 g、山慈菇15 g、守宫6 g、鱼腥草30 g、天冬20 g、仙鹤草30 g。随证加减:肺郁痰瘀型加桃仁15 g,猫爪草15 g;脾虚痰湿型加白术15 g,葶苈子15 g;阴虚痰热型加生地24 g,知母15 g;气阴两虚型加西洋参10 g,五味子10 g。煎服方法:水800 ml,煎至150 ml,复煎150 ml,两次药混匀,分2次饭后温服[8-11]。治疗周期: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以上。

1.5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观察患者化疗前,化疗第21、42天的全血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2 d后的KPS评分[7];生活质量评分:参照我国试行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990年)[12];体重变化情况;不良症状积分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3]。

1.6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数据,整理建表,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不良症状积分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全血细胞计数、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和体重经SW法分布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全血细胞计数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化疗第21、42天的全血细胞计数(除外化疗第21天血小板计数组内前后比较)分别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化疗前后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化疗第21、42天的KP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体重分别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症状积分比较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的咳嗽、咳痰、气促积分均明显低于西医组(P

与西医组比较,*P

3讨论

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目前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NSCLC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14-15]。Davidoff等[16]研究发现少数美国老年肺癌患者接受西医治疗,其中多数仅使用单方抗癌药物。中医学认为,肺癌的病理病机主要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蕴郁积聚于肺。益气除痰方具有固本扶正、祛湿除痰、化痰散结和补脾益气之功效。

骨髓抑制是化疗较常见的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作用与血细胞寿命有关。白细胞的半寿期为6 h,血小板的半寿期5~7 d,红细胞的半寿期为120 d,因此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较易较早发生。红细胞系干细胞数减少,不易从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反映出来[17]。目前对肿瘤化疗治疗中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状况的监测主要是检测全血细胞计数。患者在化疗期间使用益气除痰方配合温补肺、脾、肾三脏,阳獾靡蕴嵘,可提高化疗耐受性,降低骨髓抑制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化疗第21、第42天的全血细胞计数降低程度明显轻于西医组,提示NSCLC化疗患者结合中医药治疗能减轻骨髓抑制。

化疗属中医学攻法的范畴,伤正气,类似苦寒之剂,最易伤及脾胃,导致机体虚弱,脾胃功能失调,伤阳耗气,出现脾虚或脾肾阳虚之证。谢劲松等[18]认为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调节神经内分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防止其转移,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对肿瘤放化疗有增敏减毒作用。刘俊波[19]从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晚期NSCLC的长足进步。中医对肺癌的辨证施治、规范化治疗及其疗效评定标准,在肿瘤治疗具有很好的优势。在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中医药结合联合化疗起重要作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在放化疗阶段及晚期患者的治疗阶段均为最佳治疗方案;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中医肿瘤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探索最佳的对NSCLC治疗模式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恩欣.益气除痰法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6,34(5):20-21.

[2]李明.益气化瘀法配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3]林丽珠,郑心婷.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1):120-122.

[4]南新记,栗广辉,张至惠.扶正化积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老年肺癌[J].中国民间疗法,2012,8(8):51-52.

[5]田国燕,顾磊,封爱英.益血生胶囊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2):505-507.

[6]孙玲玲,林丽珠.益气除痰法治疗肺癌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医研究,2011,24(10):1-3.

[7]戴韵峰,郭震浪,程晶,等.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180-185.

[8]杨新妹,徐玉芬,宋斌斌,等.益气化痰方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037-1039.

[9]吕文姣,欧阳明子,林丽珠,等.益气除痰方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疲劳的防治作用[J].中医药导报,2015, 21(10):31-33.

[10]郑心婷,林丽珠.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益气除痰方加减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2):155-159.

[11]单孟俊,韩宝惠,游捷.采用国际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873-879.

[12]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6.

[13]毕钰桢.电针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6-221.

[15]No authors listed.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 meta-analysis using updated individual patients data from 52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J].BMJ,1995,311(7010):899-909.

[16]Davidoff AJ,Tang M,Seal B,et al.Chemotherapy and survival benefi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oncol,2010,28(13):2191-2197.

[17]徐振晔,杨宇飞.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8]谢劲松,汪建飞,奚肇庆.中医药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5,30(11):1563-1568.

篇4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鼠神经生长因子;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40-03

现代影像学技术进展为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提供了较大帮助,但它不适应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正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因此积极寻找能有效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显得尤为重要[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用于评估颅脑损伤的血清学指标,不仅可反映急性脑出血程度,而且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疗效和预后评价重要指标[2,3]。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其对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4]。本研究观察了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5],并予以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为单侧幕上脑出血。排除标准:①小脑、脑干和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继发性脑出血、病情危重已形成脑疝或中重度昏迷、出血量增大需要手术治疗者;③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脑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酌情给予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止血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金路捷,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 μg/支,批号090927)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对照组除不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测定 取静脉血3~5 mL,置于抗凝试管内充分混匀,2 500 r/min,4℃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川翔生物有限公司、Sigma公司和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2 临床疗效评估[5] 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2.32、2.16、2.21,P <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3.12、3.14、3.45,P < 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t=2.13、2.36、2.44,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8,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3例,其中恶心2例和皮疹1例;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恶心3例、腹部不适1例和头昏1例。症状均较轻,未予处理后逐渐自行消失,未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14,P > 0.05)。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ICU的常见病,病情较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急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评估体系较复杂,但研究已证实NSE、S100B和MBP蛋白在急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疗效评估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6-8]。NSE是主要由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可溶性胞浆蛋白,S100B蛋白是主要由大脑胶质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MBP主要是少突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强碱性膜蛋白。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受损时,NSE、S100B和MBP蛋白从受损的神经元内漏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引起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异常升高,因此,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诊断和评估神经元损伤的敏感血清学指标[9,10]。通过调节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新途径。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必需的蛋白因子,对各种颅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通过补充外源性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元的发育,保护中枢神经元细胞,并能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和功能调节作用;还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钙超载和抑制神经元凋亡等作用,缓解继发性脑损伤[11-13]。孟令秋等[14]研究发现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宋伟健等[15]研究发现早期足量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保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大脑神经元,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有关。

总之,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密切相关。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血之间存在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是否与外周血保持一致,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age[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2] 李宁,沈建康,徐福林,等. S-100B,NSE和MBP评估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2):110-112.

[3] Lamers KJ,Vos P,Verbeek MM,et al. Protein S-100B,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J]. Brain Res Bull,2003,61(3):261-264.

[4] 王飞,李世亭. 早期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6例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6):435.

[5]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 王蕾. 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B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测及意义[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1):15-17.

[7] Weglewski A,Ryglewicz D,Mular A,et al. Changes of protein in S100B serum concentration during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relation to the volume of stroke lesion[J]. Neurol Neurochir Pol,2005,39(4):310-317.

[8] 李振荣,王小林,马俊良,等.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动态变化[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4(3):127-128.

[9] 杨旭波,伍国锋. 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髓鞘碱性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2):1742-1745.

[10] 李波,曹国彬,伍健伟,等.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5):600-602.

[11] Matsushita K,Meng W,Wang X,et al. Evidence for apoptosis after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striatum[J]. J Cereb Blood Flow Met ab,2000,20(2):396-404.

[12] Qureshi AI,Suli MF,Ostrow PT,et al. Apoptosis as a form of cell death in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J]. Neurosurgery,2003,52(5):1041-1047.

[13] 吴剑涓. 神经生长因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药房,2009,20(35):2779-2782.

[14] 孟令秋,赵玉军,陈谦,等.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46-48.

篇5

关键词: 中西医文化差异 术语英译障碍 英译障碍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医以其独特的疗效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接受。但是中西医文化存在的诸多差异对中医英译产生阻碍,如何让中医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准确地理解中医文化是中医对外传播研究的重点。

一、中医术语英译障碍分析

中西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共同点,两者都是研究生命过程及防病治病的科学。但是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理论体系不同。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中医文化还融合了儒家和宗教文化,以及即佛教和道教文化。西医文化基于哈维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这一理论首次解释了人体结构的循环系统。此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了西医文化的发展,以分子学为基础,以盘尼西林为标志,细菌图谱确立了西医两大理论基础――系统论和分子论[1]。相对于西医的直观,西医术语的简洁明了,中医是从整体和宏观把握人体的规律和共性的,中医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语言思维方式不同。

1.中国传统语言哲学思维

儒家、墨家和道家关于语言问题的相关思想和研究构成了中国传统的语言哲学观。儒家的语言观是言论,辩说应该合乎礼制、名分。墨子主张“取实予名”的语言精神,即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名,以做到名副其实。《老子》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具有哲学意义。“名”是指人们描述人与事物之间存在的区别;而当人们描述相关情绪感受时,则用比喻或象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正所谓“娓娓道来”“名状道物”等。儒家、墨家和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代表和反映了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的基本特点。这些思想对汉语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包括中医文化的基础理论和语言表达留下了深刻印迹[2]。

2.西方古典语言哲学思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典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拉图的“命名理论”建立了西方第一个语言哲学学说:语言是命名,名字的本分是表达本质。柏拉图认为语言是表达知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立者,也是第一个对语言进行系统和全面探讨的哲学家。他总结了主谓结构为句子核心的语法规则,定义了西方语言中重要的词类,并对词语进行了分类[3]。

3.中西方整体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中医是整体性思维,天、地、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笛卡尔创立的西方近代哲学明确把主题与客体对立起来。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医文化语言不同的表达形式。中医文化中整体性思维对汉语的影响就是语言全面、周到,词语的意思必须在整体中得以反映,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词语的意思。中医术语大部分来自古代医学典籍,语言结构较松散,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为复杂,表达和阐述具有修饰色彩,有很强的隐喻性。西医文献结构严谨,在英语文化个体分析的影响下,英语的词法、句法形态、形式明确具有显性特征,其专业术语往往意义单一,具有专词专用的特点。

二、中医术语英译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中医术语英译的“总体解决方法”――直译为西医的对应词。

直译是中医术语英译的首要原则,主要内容是字面翻译法和西医术语重合法。中医五官和形体的名词术语主要遵循字面翻译法。如将五官(five sense organs),七窍(seven orifices),气门(sweat pore),骨(bone), 脑(brain),髓(marrow),脉(vessel),关节(joint)等术语直译为西医中的“对应词”就行。比照西医术语重合翻译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疾病和脏腑的名称与西医切合度较大的术语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如将心、肝、脾、肺、肾等术语直接翻译成西医的对应词: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疾病的名称也往往能在西医术语里找到重合:瘟疫(pestilence), 感冒(common cold)。中医语言很多源自于古代医学典籍,文字多使用古汉语,晦涩抽象,文学性很强,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先要将其转化为浅显易懂且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现代汉语,再进行英译,这样才能符合译文忠实于原文的要求。如 “生气”,不是指的发脾气,而是先要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生命力”,再翻译为 “ vitality”; “ 带下医”,不是指的“躲在裙带下的医生”,先要将其转化为 “妇科医生”, 再翻译为 “gynecologist”; 女子胞,意思不是 “双胞胎的女性”,指的是“子宫”,再翻译为“uterus”。不加转化,直译的结果就会贻笑大方。

(二)音译加注释法。

因为中西医文化上的差异,往往有一部分中医术语是找不到重合的西医术语进行翻译的,这时可以采取拼音翻译加括号内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是补偿译文化缺失的有效方法。如精:jing(as the world origin in ancient philosophy); 气:qi (as the world in ancient philosophy)。拼音翻译虽然直接,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提供了文化传播的途径,但是不应在中医术语英译中采用大量的拼音翻译法,不然会“过犹不及”。

(三)用意译方法翻译隐喻,类比方式命名的名词术语。

直译很难翻译出通过类比和隐喻方式命名的名词术语。“白虎历节”和“乌风内障”是通过隐喻的手法分别表示类似游走性关节疼痛和青光眼的眼疾,所以乌风内障应翻译“glaucoma”,“白虎历节”翻译为“acute arthritis”。

(四)规范术语,根据语境选词。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中医术语中大量存在。不同的语境里,中医术语的含义是不同的。如“虚”是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有“体虚,血虚,脾虚”之分。“虚”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语境的不同分别翻译。指脏腑的虚时可用asthenia,脾虚时可译为“asthenia of spleen”。“脾虚水泛”一词,其原意是指由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水肿,所以同样是脾虚,这个“虚”应该译作“hypofunction of spleen”。至于阴阳,气血的“虚”,则可译为deficiency。?纯指功能的虚弱,可用hypofunction。表示体虚这一概念时,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4]。

三、结语

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各个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不同。中医术语存在模糊性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都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障碍。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直译是中医术语翻译的总体原则,因为其体现了术语翻译的自然性和简洁性。对于最具有文化内涵和隐喻特色的中医术语,应该采取拼音翻译加括号内注释的方法来补偿这种文化缺失,以体现中医术语的民族特征。中医术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应该根据语境进行翻译。

为了克服中医术语英译的障碍,准确地表达中医,让中医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我们就必须学习中西医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医英译的特点,以提高中医英译的质量,为中医文化走向国际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平中.西医文化差异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障碍[J].外语研究,2013.

[2]刘炜,林文娟.中西思维差异在汉英意形合医学术语中的映射[J].Negative,2016.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医学;科学;哲学;中医;西医

一、起源相同

医学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起源,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1、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2、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 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并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3、医、巫的合与分 医巫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同经历过的一段历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医疗知识才有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进而医巫斗争,逐渐打破束缚,确立医的独立地位,并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4、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巅峰之作 “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雅斯贝尔斯说)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堪为中医奠基之作。在西方,《希波克拉底全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他的确解决了在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卡斯蒂格略尼说)比较《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辨、临床实践。《内经》强调天人合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还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西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也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二、目的相同

中世纪伟大的医学家阿维森纳给医学定义如下:“医学是科学,我们从中学到:1、人体的种种状态,①在健康时,②在不健康时;2、通过什么方式,①健康易于丧失,②丧失健康时使之恢复健康。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我们来看:健康、不健康、恢复健康、维护健康,这些措辞避免了把医学简单等同于治病。还可以看出,医学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绝对不是没有生命的躯体,也不是各种“零件”堆砌成的机器模型。这和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内部的协调与平衡是一致的。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目的都是一致的:恢复健康,维护健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三、指导方法不同

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其首要的变化,就是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各个民族不同内涵的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任何文明、文化以及各个具体学科,甚至经验、事物的概念及定义,均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哲学方法从诞生起就分为西方哲学方法和东方哲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仰韶文化时期,伏羲氏的无字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作,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从此在它的指导下大规模地被创立。哲学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易经》有非常恰当的表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自以来,“西学中用”,国学研究完全以西方哲学方法为指导方法。“科学”是近百年来最时髦的词汇。今天的“科学”准确地讲是“西方科学”,它已成为人们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标准,而且也成为“西方科学”卫道士打人的棍子:凡事被戴上科学的帽子,就身价百倍;扣上不科学或传统的帽子,就成为谬误和落后。后果是中国文化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正因如此,今人对国学也早陌生,对中医学更是不解。在西方科学的强势下,中医被戴上了:“经验的”、“传统的”、“过时的”、“不科学的”、“前科学的”帽子,并且正在全面地、有计划地被西医学改造,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西医学统治着中医学。长期的西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民族自卑感,中医学已到了近乎灭顶的境地。“科学无国界”实在是扼杀中国科学的凶手。

中国哲学方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中国科学当以中国哲学方法为指导,进行中国科学现代大发展。中国科学“胜物而不伤物”,它反映事物宏观的和微观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内涵和规律,并试图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存在状态,以此来说明事物,创立科学。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的中医是一种关系性思维。包括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虚静是一种内向思维方法,虚静思维跨越了认识事物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让心智进入“无思”“无念”的虚静状态,调动潜意识储备的信息和能量进行认知思维的过程;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是在虚静状态下契入真理,获得灵感,达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象数思维是通过意象性的概念、符号、数量等象数模型,通过象征、类比、类推的方式来把握认识对象,阐释有关天地人三才,宇宙万物存在方式、表现形式、运动变化度量和规律的思维方式。[1]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生命的奥秘就是宇宙的奥秘。通过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实验室设在屋子里,而东方中国人的实验室是设在人体内的。人体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实验室,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及其深邃的智慧。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今天,在健康领域,她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以其卓越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

西方工业革命给西方科学技术带来极大地发展,医学手段日新月异。但技术的双刃剑也会让人们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先进复杂的治疗仪器,使病人和医生的沟通越来越生硬,病人不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号码、一个标本。西医长于化验,却有许多疾病查不出病因;西医长于手术,往往是“一病方愈,一病又生”,诚如西方谚语所说:泼洗澡水,连婴儿也一起倒掉了!中医虽然能治好病,但不能用西方科学来解释,就是“伪科学”;西医虽然把人治死了,但能用西方科学解释,就是“科学”。这不是很荒谬吗?没有疗效,背离了医学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初衷,还叫什么医学?在自然界中尚未被人们破解的奥秘太多了,人体内同样也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的奥秘。人类的进化就是在不断认识自己的同时逐步完善的。西方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问题面前已经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中国科学正大放异彩被世人瞩目!

近年来,中医迅速走向衰落,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搞中西医结合。两种哲学指导下的两种不同医学,为什么要追求统一?虽然中西文化有些现象类似或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探索世界的方法。只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存在,两种研究方法就不可能融合,医学亦然。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和灵魂所在。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治病,去搞中西医结合,丢掉了中医的学术精髓,中医只能变得名存实亡。我们可以借用西医的仪器来帮助进一步诊治,但是决不能抛弃中医的理论和思维,舍本求末,自取灭亡。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科学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决不能放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邯郸学步,让后人耻笑。

当然导致中医发展停滞的因素不止这一个。中药剂型是一个问题。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人去慢条斯理的精心熬药,连茶也是包装成袋泡的。笔者觉得这是国人对国学的一种丢失,不值得去迎合,而应该大力倡导国学。工作再忙,生活也要讲究安静祥和,更何况是生病的人,急于求成,欲速不达。中医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问题。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知识。“所学不专,华而不实”。中医生身心修养上要澄神守中,涵养品性,精诚从医。

四、展望中医

2009年国家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讲: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笔者强烈呼吁:中医不能被西医冲溃阵地,更不能妄自菲薄,自轻自贱。我们不应捧着金碗去讨饭而不自知。以西方现代科学为参照体,中国科学一无是处;以西方新型科学为参照体,中国科学优点多多。相信当中国哲学方法被拔萃出来,中国科学将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医的发展也将腾飞!

篇7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对比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水平,传统中医学的模式是“思维-哲学”模式,认为是脏腑、经络、肢体、孔窍等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的状态,及机体整体的和谐,而疾病是阴阳失调或这一整体的和谐被破坏,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是通过临床观察运用理论思维方法而获得的关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治及预防理论的认识,是侧重于关于医学的科学层性和哲学科学属性的认识。体现在哲学模和思维模两个方面,哲学观念、科学理论和操作技术在中医学中分别处于不同层次。中医学于2000年前,时间上造就了中医陈述方式等落后于时代,但空间上又赋予了其众多西医学所不具备的很有价值的很有科学启迪意义和实用性内容[1]。

1中西医临床思维过程有异

1.1临床认知思维比较中医临床认知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以象测藏的黑箱方法,感官不足依赖思维补偿,以形象思维为基本形式;西医临床认知材料除外在信息外,主要还有病理改变、致病因素、精密确认,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1.2临床诊断比较关于推理形式,中西医诊断思维活动都应用了概率估计,类型辩认和因果推论三种推理方式,但各有侧重。中医临床诊断中往往不受概率估计大小的限制,医生凭直觉类型辩认,舍其枝节,求其根本,或凭处方反馈;西医概率估计应用普遍,以概率估计最大或最小损失原则来定诊断。关于病因诊断:中医着眼于病邪作用后病变反应状态,非常重视机体病变的反应趋向性分析以及正邪双方消长、相争、进退等相互关系变化,审证求因;西医则病因与疾病间一一对应的前因后果关系,病因为疾病本质的决定因素,以直接发现为主要方法;关于临床思维对比:中医病位判断是在宏观层次上扩展,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西医以病理解剖上特异性机械唯物主义思维特色;关于临床疾病分类对比:中医分类以病名分类和证分类有机结合为显著特点;西医分类方法精确、客观,易于掌握,有交叉重叠逻辑局限性。

1.3临床处方思维比较关于处方常规思维方式,中医临床处方思维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与辩证论治对病治疗有机结合为常规模式;西医主要围绕病名展开,对因治疗、对症治病、支持疗法是西医治疗的思维模式;关于临床处方指导思想比较,中医受整体观、动态观指导,强调综合认识,知常达变,动态决策;西医处方抓基本矛盾,只要病因相同,即使病理改变不同,临床表现大异,处方用药都可以相同,至于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完全可以不顾;关于治疗验证比较:中医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必要向客观化发展;西医具体性、客观性,但仪器观察有局限性。

2中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规范化

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超稳定性来源于其方法论上的非实质性和古代中医为了超越当时有限的认识手段去把握世界,而通过先验性概念体系,机械性统一理念,形而上学的方法使中医实质上零碎的经验形成虚假的、形式上的统一体系,缺乏可检验性和具有不受检验性,违反了现代科学必须遵循的实证性原理。体系形式本身不存在信息量,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任何证候发展均可纳入这一体系,而具有封闭性。中医证候体系形式须完全去掉而代之以从证候临床实际归纳出来的体系形式,进而这个体系形成须根据证候临床实际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即实证化,这不亚于一场革命,在近现代,中医证侯体系形式已成为“中医特色”的代表,并因此而受维护。必须明确,真正的中医证候特色存在于具体的证候临床经验之中,证候体系形式只是一件与其毫不相干,并扭曲妨碍其发展的外壳,这一外壳的去除只会有利于证候实质的发展。现代证候研究中发现许多新现象如证病关系、潜证、生理性证候、急性虚证、证候实质研究结果都具有使证候学科出现突破性进展的可能,但都由于未想到要冲破现有证候体系形式而未能充分展示其意义,而证候临床实际是重新建构证候体系形式的唯一依据,形成开放的并与现代医学同步的体系。历代医学家对证候的分类规范可认为是证候规范化的第一阶段,特征是宏观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内容,包括:验证工作即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中医理论以揭示其客观内容;新的发现,以中医理论为线索进行研究,对生物医学理论提供新的内容;药物研究,根据历代医家经验,运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方法,研制提取现代中药;证病结合研究,是当代中医临床实践主要途径,这阶段特征就是客观性指标及部分定量化指标采用,已进入微观认识阶段。这不是最终阶段,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证候规范化也会不断填充新的内容,进而实现辩证微观化、规范化[2]。

3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客观规范化

关键是辩证的客观标准化指标,辩证与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步骤。中医与患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描述和判断总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如医者的知识水平、理论基础和经验长短,患者的病情诉述、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影响等,都有可能对中医宏观病理信息的反映和判断带有意向性、随意性和不定性,产生对正确性的偏移,偏离程度越大误诊越多。中医学界名老中医经验就在于能准确抓住证的诊断关键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治疗,我们须一方面从临床上深刻研究,探索证诊断的客观标准化指标包括名老中医的经验,制定系统的客观诊断指标,一方面需要加速发展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现代化检测手段,如脉象仪、舌象仪等的研制开发和普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并进行中医证型的动物系列实验,从动物造模探索证诊断的客观指标及进行发病机制等各种研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中医的实质,探讨特异性表现及其演变规律。中医的证可产生于各种疾病,临床上应仔细研究与鉴别病与证之间关系,探讨产生证的客观规律,应用病证结合及互参方法,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中病证分离,不去研究产生证的客观规律,容易产生见证用药的简单方法,必然影响疗效。现代医学模式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包含病因、病机、病生、病理、临床症状和体征、转变、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全过程。而证是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征性反映,事物内部本质属性和内在变化规律可通过证而显示出来,但是认识客观事物首先应在总体上加以深刻掌握才能有正确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事物各个侧面和具体环节,认识事物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和转化,并清醒地认识到事物各个侧面和环节应处的恰当位置,才能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中医辩证论治的独特作用和效能。当代中医辩证论治体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诸如先天遗传病、代谢系统病、老年退行性病、结缔组织病,药物毒副反应和过敏反应,严重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命造成的损害,严重平衡失调对人类生命的危害,有病无证的情况、心功能代偿期、深部肿瘤、隐匿性肾炎等,需要不断加深研究,扩大辩证范围[3]。

4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互补比较

当基础医学未从临床医学具体分化出来以前,整个临床医疗是经验性的,盲目探索和反复试探是唯一方式,20世纪后半叶,随着基础医学对疾病本质认识的突飞猛进,诊治疾病把握度迅速提高,以至于没有科学依据在患者身上采取治疗措施已成为错误,但还有许多病理、药理机制并没有得到揭示,经验方式和理性方式终将互补,现代医学的理性方式是相对的;西医在医学领域引进数理统计方法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随机、对照、盲法三大原则,设计、衍量、评价三大功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三大步骤在总结经验,排除干扰,发现规律,提高客观真实性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具有从样本到总体的刻舟求剑之嫌,具有局限性,而运用于心理社会现象时其严格性和实际意义几乎变为不确定,必须探索其他方法,而中医学对此几乎是完全空白,没有群体调查及其资料分析,病因学主要靠臆测和猜想来填补,个案经验偶然性无法排除,缺乏临床指导的可靠性;现代医学进入分子水平,而中医物化技术相对简陋,能力化技术有运用差异、传递困难和内在封闭性的特点。中西医差别与科研形式不无关系,在当代中西医学交流交融也形成必然趋势,在研究方式上现代中医并不满足“黑箱”调控,而西医也并非一味追求“白箱”,在研究途径上,现代中医不满足于个案总结,大样本前瞻性观察已成为衡量评价重要前提,西医也并不一味排斥偶然因素和个体差异,在研究手段上,现代中医大量引进精密仪器并提出微观辩证和指标调控,同时西医也借鉴中医诊疗和思路方法[4]。总之,中医现代化是科学问题的目标规定,是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规定,有开放性和协作性原则,它既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课题。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实践,在经典中医药学的科学构成、学术水平方面实现向现代科技的提高与转化,在经典中医药学的临床医疗技术、技术效益方面实现向现代技术的齐同与赶超。实际上,医学应该是一门自然与社会科学间的边缘学科,在医学这门槛边缘,如果没有稠密的突触伸向科学技术文化大系统,那么就意味着医学学科新陈代谢的停滞。

【参考文献】

[1]何裕民.怎样评价中医学[J].医学与哲学,1993,1.

[2]吕爱平.论证候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J].医学与哲学,1993,10.

篇8

现在社会中,学习中医成为了一种热潮,中医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接受中医的人在增多,热爱中医学习的人不断递增,但中医学术并没有因为人数的增多而提高。中医治病靠的是临证思维取胜,药物、针推手法、熏蒸浸泡、刮痧拔罐等手段则是抽象思维和理论演绎的载体。中医教学不仅仅是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其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训练人的思维模式。自觉地按照中医传统文化处事为人,练就中医人的思维,才能把抽象的理念变为临床的疗效和发展中医的硬道理。中医的学习,讲究悟性,悟性的来源则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学好中医就应从传统入手,不断思考,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所在。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尤其与其中的精气、阴阳、五行更为密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相应,阴阳平衡,这些学术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的思维。从《黄帝内经》开始便强调整体观念,也正是由此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和表现于中医学,还直接参与其有关概念、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如“天人相应”、“气化万物”、“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以外以揣内”、“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稳态调节”等都是古代哲学的直接应用。一百多年以来,随着西方医学逐渐昌明于世界,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的传统医学都相继衰落,唯独中国医药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在继续向前发展。成废之中顽强立于世界自然科学之林的中国医药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顽强的生命力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铸就。

2注重中医基础的学习

现在社会无疑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大家更希望能找到的学习捷径,因此,一系列关于中医书籍便应运而生。大家从这些书里面接触到中医,认识到中医的实用性,同时也使得大家对学习中医变得急功近利。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学生变得浮躁,不能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中医的哲学思想,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成为了以后中医学习的很大障碍。学好中医,思维方法是关键。中医的思维源于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思考整体,理解人体的整体性,理解人与环境的统一,才能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去调整人体的平衡。学习中医应该从这些基础开始,学习精气、阴阳、五行。理解阴阳的内容,五行的制化,精气的内涵。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去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解释疾病的原理。运用精气来理解人与自然的统一,人身与自然一气相通。这些基础就如营养丰富的土壤,为后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中西医比较中领悟中医思维的优势,促进中医学习

篇9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99-02

以传统西医解剖学及现代医学的生物力学来构建现代新针灸的理论体系固然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一味以西医理论及研究方法来构建针灸理论可能会有失狭隘之忧。

事实上,所谓的针灸理论就是指中医的理论,并不是别有一套针灸理论游逸与中医理论之外。中医理论向来以整体观念为基,这就根本有异于西医分支蔓芜的理论,学科愈分愈细,研究愈加冗繁。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众多的边缘学科,力图加以学科整合。但边缘学科刚刚兴起,任重道远,协调各科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终的归途可能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

针灸向以“法于心生”为理则,此亦是整个中医理论的支点。《黄帝内经》开宗明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与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何谓“神明之府”?即心也。即阴阳不可脱离“神明之府也”。何谓神明之府?即心也。阴阳不可脱离神明之府”独存。中医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如果以现代科学理论来衡量,它算不上科学理论。

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实验对象是物质现象而不是心。刚起步的心理学,虽以“心理”为对象,亦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但它诞生之初却震撼世界。当时大部分医生视弗洛依德为“疯子”、“精神病患者”,可见西方医学对“心”的研究是多么苍白。

以心为支点,不可能像研究物质现象一样以实验基础来构建理论。所以整个思维方式与研究手段、诠释方法迥然不同。整个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意在言外的传统息息相通。中医分三种境界:第一、淳德全道,精神内守。第二、熊经鸟伸,效法自然。第三、应病与药,亡羊补牢。一般所谓的中医理论大都是指第三种境界而言,但这部分所谓的理论并不是重点,大多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以经验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

理论的重心在第一境界上,实际就是儒道的哲学思想。所以所谓的中医理论就是一门哲学。而看儒道两家的代表经典《论语》、《道德经》全是一条条的格言录,哪个称得上西方意义的理论体系呢?可见中医的思维方式根本不同于西方。

不知现在是否有医学家研究哲学境界对人体生命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在临床的治疗意义。如果有,肯定是最前沿的医学了。但如果不借鉴中医理论那就是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发展到量子水平,碰到了“测不准原理”这个瓶颈,西方许多视野开阔的科学家纷纷向东方文化寻找灵感,并获得新突破。医学界不可固步自封,尤其针灸学界,在尽情吮吸西方智慧的同时,不要忽视中医内在思想的巨大价值,更不要固步于医学的范畴之内,真正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而自如的运用与本科之内,寻找新灵感。

笔者以为中医针灸分三境界。一:患者接受医生针灸。二:医生引导患者锻炼传统的养生导引。三:向患者渗透中华文化的哲学观。即外在针灸;内在养生;哲性自调。根据患者自身条件,医生最好具有这三重立体针灸治疗观。

必须承认针灸有其内在缺陷,非常必要吸收西方智慧,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而传统的养生导引在针灸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现在许多针灸学界的人士并未给予充分认识。甚至很迷惑:养生引导与针灸有何关系呢?实际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养生导引具有更好的疗效,而且具有长效性、持久性的特点。有些条件适宜的患者仅仅通过这一步的锻炼即可取得稳固的疗效。

篇10

中、西医学属于两种医学体系。中医学文明源于东方中国文化,西医学文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地域与历史背景的不同,而异化为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中、西医两种医学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医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必须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1]。中西医结合经历了50多年的探索过程,许多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进入到这一广阔的领域中,有的以中医为主,兼通西医;有的以西医为主,兼通中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甚至面对“结而不合”的尴尬局面。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的难点和方法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1  中西医结合存在问题

1.1  中、西医缺乏对应性语言

   

即使是相同的概念也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难以沟通,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障碍。如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肾”,虽与西医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其生理、病理上的含义却不同。因为中医的某一脏腑不单纯指一个器官,它包含了现代医学多个系统的功能,它是建立在中医藏象学说基础之上的,具有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经验反证的特点,虽有较为粗略的解剖印迹,但其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关系,本质上是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

1.2  中医学某些理论难以被证实或证伪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哲学思想方法直接参与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过程,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哲学思想的引入虽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的表达,但因理论概念较抽象,思辨性强而精确性低,随之亦产生了歧义性和模糊性。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对宇宙间各种现象和事物属性的一般概括和总结,含有丰富的哲学含义,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证明。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难度。

1.3  缺乏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

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实现中西医两种手段和技术的交叉并用,但在理论上依然需要掌握两种不同的内容体系,在理论基础与学科内涵上依旧分别脚踩着中西医学两条“旧船”[2],中西医结合在理论范式上至今还处在“结而未合”的状态。现在不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既用传统的望闻问切,也用现代科学仪器检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医诊断的不明确性;治疗疾病时既用中药,又用西药,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对其作用机理和相互间作用不甚明确。所以,目前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还是机械的、低层次的结合,处于结合的初级阶段。

1.4  中医现代研究的某些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

如中医证实质的研究,一开始就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最主要的攻关对象,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以现代医学客观指标为中介,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和融合[3]。然而,一个证研究出来的理化指标往往多达几十个,由于很多理化指标缺乏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不具有可操作性。以脾虚证为例,观察的指标有70余项,所观察的众多指标在脾虚状态下均为异常,最终脾虚证成了无病不涉、无指标不异常的证候,这种结论的本身就是对特异性的否定。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最后认为脾虚证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指标是尿中d木糖排泄量减少、唾液淀粉酶活性异常。尽管这两项指标的改变对小肠黏膜疾病和吸收功能障碍一类疾病具有诊断意义,但脾虚证的范围远远不只小肠黏膜异常所能概括,即使是小肠黏膜及其功能正常者,脾虚患者也大有人在。中医常说的素体脾虚、脾虚状态不一定都有明确的病理改变,一项或几项客观指标的改变不可能概括所有的脾虚证[4]。

1.5  中药药理研究的困惑

   

目前所进行的中药药理研究主要是用西医药理研究方法对中药进行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研究某一有效成分对某病或某一检测指标的影响。虽然用这种方法研制出了一些具有稳定疗效的新药(如青蒿素等),但更多的药理研究结果与中医临床实践不符,如许多中药实验证明抗菌作用不强,但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另外,由于每种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复方少则几味药,多则几十味药,到底是哪些成分起治疗作用,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综合作用如何,在人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高难度的课题。

2  中西医结合方法探讨

中、西医学体系迥异,各有优势,同时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从总体上对两个医学体系有深刻了解,分析彼此的优势和不足,在具体环节上应取长补短,有机结合。要使中西医学在较高层次上相结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要坚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必须坚持中医学基本原理,不要以西医原理解释中医;不能丢失中医学的精髓;不能以西医的标准与尺度作为科学标准;不能一味地分割人体,全赖实验与局部检测,而应保持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于结合之中。以往的中西医结合实践证明,把中医西化,只能使中西医结合徒有形式,难以深入发展。

2.2  要在继承中创新

要结合好,首先必须继承好。继承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没有认真的继承,创新就没有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创新性研究,需要在中医、西医原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形成结合的新思路,所以,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可因循守旧,惟古独尊,钻到故纸堆中。创新的核心是研究内容、手段的先进性,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念、成果与方法,形成、发展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新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寻求优于中、西医方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在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中,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逐步实现结合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一批结合创新的成果,如病证结合、微观辨证、隐潜性证、急瘀证等概念,以及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动静结合治疗骨折等。

2.3  努力在理论体系上实现突破和完善

没有成熟的理论,再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只能是经验,而不能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既是临床应用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要不断形成越来越多的中西医结合新理论、新概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推动其学术发展,从而为更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2.4  要多学科协同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单学科研究已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多学科、多中心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只有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学科及高科技领域,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才能使中西医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2.5  要在医学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任何医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必须能够经受临床实践的检验,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否则,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是缺乏生命力和没有实用价值的。中西医结合是从实践经验开始的,其学术发展的基础在于疗效。所以,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也必须在医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从而得到确认和发展。

2.6  要尽快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标准和规范”

临床疗效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存在的基础。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还刚刚起步,尚缺乏现代社会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因此,建立起系统的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其标准和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研究。

2.7  要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步进行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一级学科已经形成,但其理论体系还相当不成熟,结合创新性成果还不多,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显得力度不够,后劲不足。所以,要狠抓人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充实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避免某些中西医结合专业只是简单地把中、西医课程各半,中医教师讲中医课,西医教师讲西医课,大家互不联系的旧的教学模式。

3  结语

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教授曾预言,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有3种形式,即交叉兼容、中西互补、结合创新。中西医之间的交叉与兼容由来已久,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交叉兼容会更加自觉和充实。兼容不仅局限在药物上的相互应用,在理论、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兼容将普遍展开。中西互补是一种已被公认并已取得丰富经验的结合形式,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优势,在某些疾病,特别是疑难疾病的防治中,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已收到良好的疗效。结合创新是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标,这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在某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中,在某些理论或观点上,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实现创新。笔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中西医结合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孔德娟,杨学辉,安胜军,等.李恩学术论文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6.

[2] 肖小芹.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