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投资的直接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区位选择行业选择政府作用
21世纪初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从2001到2007年,中国最外直接投资从25亿美元上升到187.6亿美元,增长了近七倍,从世界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十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可见,中国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国正是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跨越的体现,但相对美国而言,我们的距离还很远,美国是世界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据联合国贸发委统计,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FDI流出总额为1.58万亿美元,所以我们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从而使我国FDI取得合理快速的发展。
一 美国FDI的成功经验
(1)近年来美国FDI的结构变化
1.美国FDI区位结构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FDI在全球的分布比较的均匀,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他们的主要是对于欧洲市场的投资,他们对于非洲等国家的投入是相对比较少的,但是近几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的FDI逐步的增加了对于亚太地区的投入,而且美国对于亚太地区投入力度逐渐的增大。
2.美国FDI行业结构的变化
从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分析来看,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投资结构轻型化﹑高级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制造业所占比重开始下降,服务业的比重迅速提高,其行业结构基本上从制造业和传统行业逐步转向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房产以及保险产业。
(2)美国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的作用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与美国政府在资本输出方面的作用的加强是密不可分的,促进和保护私人海外投资的安全与利益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政策。美国政府采取的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措施有:首先,海外投资保障制度,美国海外投资保障制度是从1948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以后随同外援体制的演进和对外援助的不断扩大而发展起来的,直至1969年,为适应国际投资市场的新变化,美国成立“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直属美国国务院领导,主管美国私人海外投资保障和保险事务。
二 中国FDI的发展趋势
(1)我国应该在区位结构和行业结构上进一步优化
1.根据美国FDI行业结构变化的经验对我国FDI行业结构进行优化
我们应重视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仍将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首先我国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其次,我国的纺织,电子,家电等产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的国内市场饱和,可采用独自新建工厂的方式,我国企业可在境外生产或加工基地,自带设备,技术,原材料和零配件。
2.根据美国FDI区位结构变化的经验对我国FDI区位结构进行优化
首先,借鉴美国根据地缘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经验,对有利于发挥我国地缘优势的亚洲地区进行投资,东南亚的森林资源,亚洲和中东的石油和铁等对我国有极大的吸引力,并且可利用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有利因素。
其次,对于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美国选择了和它地理位置临近、文化相似的加拿大等国进行投资,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可以选择亚洲﹑美洲﹑中东欧以及非洲等地区进行投资,这是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地理位置临近,文化相似,而且经济活跃,市场潜力大。
三、 中国政府发挥作用使我国FDI合理快速发展
1.融资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与大企业合作;争取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支持,设立海外直接投资基金,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金融公司。同时适当放松对企业金融得控制和外汇管制,并提供必要的担保,尽快发展和完善我国投资市场和投资银行。
2.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进度
企业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障与支持,可以采取立法手段保护和支持他们得境外投资的。
总之,中国对外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世界对外投资大国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我们必须做到:依据自己的国情、经济发展趋势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在区位选择和行业选择上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再加上中国政府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小川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几个问题 广东商学院 对外经贸实务[J] 2006年 04期
篇2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创造利润,另一方面要获取技术带动母公司的提升,因此,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和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引言
建国后,我国对亚非拉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无偿对外援助,而对外直接投资直到1979年8月才开始正式实施,当时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方针,吹响了对外开放的号角。从1979年至今,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探索新的经济领域和合作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后初具规模,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750亿美元。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
2、我国的对外t接投资极况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己经建立了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11%,对外直接投资势头锐不可当。
表1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公报里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金融类投资达到140.5亿美元,增长速度最快,较去年相比增长741%,占据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4。其中,银行业仍然是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龙头。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共在美欧等国家设立50多家家分行、接近30家支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0几万人。
据资料统计,2008年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我国企业在境外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见,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指挥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锐不可当。
3、对外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3.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表中的账户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准备账目等。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账目,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从而对母国国际收支造成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投资资金与利润的汇出而对该国的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无国界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均呈积极方向发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继续和外汇储备数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会继续加强,国际热钱的涌入及快进快出,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以对国际收支波动进行有效调节。因此,在目前资金供给充足、外汇储备充裕的背景下,进一步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可以减少国内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促进外汇保值增值,同时可以适当减少资本项目的顺差,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投资收益项逆差的压力,积极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
3.2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国国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蒙代尔的投资贸易替论和小岛清的投资贸易互补理论分别介绍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蒙代尔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贸易障碍的增加会刺激要素的流动,要素流动障碍的增加会刺激贸易的发展。投资国会减少拥有比较优势商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东道国则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另外投资国会增加拥有比较劣势商品的生产。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即投资和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蒙代尔等学者不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己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可以扩大两国问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双方进行更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
近年来,外国资本越来越注重在华独资经营,想方设法保护其技术,我们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越来越难。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逆向技术转移,即技术由东道国向投资国转移,纷纷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讲所取得的技术带到母国企业进行消化吸收。我们所熟悉的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优秀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投资并不一定直接获得产品上的优势,但是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兼并当地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这些技术带到国内母公司,掌握世界上最新技术动态,与时俱进。因此,在当今世界全球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先进技术的源头,并实现国外向国内的转移,将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数量具有直接的以及间接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短期就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而使本国企业本该进行的生产活动停止所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国内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如为海外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额外的就业机会。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对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篇3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大国经济 有效资本 理论思考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全球过剩资本输出趋于紧缩、本国垄断优势资本在总体上尚未形成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压力,即跨国性行业的形成,使得企业从根本上失去了在封闭的国内市场中培育垄断优势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地位随着其全球战略的实施而日益扩散。在这种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理念的更新对于指导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实现理念更新,笔者以为,不仅要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以认识,同时,还必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考虑。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基于“大国经济”开展
此处“大国经济”概念上是指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有庞大的经济总量,对世界市场及至世界经济格局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与该国是否具有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无关,是一个总量概念。往往表现为该国人口众多、较大的经济规模、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大等特性。与此相对的概念是“小国经济”。对照我国现状,我国经济体可归于“大国经济”,只不过人均GNP过低罢了。
大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路径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这往往会给大国带来某种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如大国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模式往往存在巨大差异,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点。这往往意味着该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市场机会。这种潜在的市场机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则表现为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动使产业成长期延长、衰退期后移。再如,各地区之间在生产模式上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各地生产发展主要是受区域内市场需求变化影响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各地区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同生产模式在地区之间的相互转移和相互衔接,是支撑各产业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此外,大国所存在的地区经济差异,还为改变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即利用国内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分别进入不同的分工体系,形成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在内的混合型分工体系,并逐步扩大在水平分工体系中的市场份额。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体可归于“大国经济”。同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具有“转型”和“多元”的特征:从纵向看,它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这个转型时期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并存的时期;从横向看,它处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中,这种“多元”状态是多元的地区结构、经济结构及技术结构并存的状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考虑,应该在“大国经济”这一特殊约束条件下,以“转型”和“多元”的现实状况为基础,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方面的资源,形成融发达国家优势和发展中国家优势于一体的“大国综合优势”,从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有效资本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FDI输出的环境、条件及其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这表现在:①跨国公司优势形成机制根本性转变。在世界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并不存在一个专为本国资本培育垄断优势的封闭的国内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厂商不仅是在国内市场培育其跨国经营优势,跨国经营本身或许是内部化的垄断优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直接来源。如果说西方跨国公司在其早期扩张阶段存在着先培育内部化的垄断优势而后再开展FDI的机会,那么,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则部分地失去了这种机会, 内部化的垄断优势培育与FDI输出已被合并为同一过程。②跨国竞争战略的重大变化。在以市场动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环境中,合作已成为企业巩固其市场竞争地位的重要基础。因此,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调整竞争战略,即从对抗性或排他性竞争转向相互依存的“合作竞争”。多家竞争对手联结而成的“网络式战略联盟”,将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主流竞争战略。
上述两个方面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厂商的垄断优势并不构成FDI输出的必要条件。构成FDI输出的必要条件是那些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效集合生产要素、建构或进入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的跨国产业增殖链的资本,即为FDI的“有效资本”。显然,“有效资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区位,资本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各不相同的。但要素整合能力、跨国性增殖链建构能力以及适应性反应能力,则是有效资本的最一般特征。具体来说:①要素整合能力。有效资本的FDI是以要素“集合包装”的形式来实现的。有效资本功能之一在于具备适应区位特征组织生产要素,开展多元化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其以灵活的适应能力,按照区位特征配置生产要素,以进入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②跨国性增殖链建构能力。跨国产业增殖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在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建立双边或多边“共享产业”的过程。共享产业的选择具有两大基准:“优势要素互补性基准”与“需求偏好相似性基准”。优势要素是具有降低成本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技术条件、人力资本和信息流转等。优势要素互补是产业共享的基础。③FDI主体对投资区位优势的适应能力。如前所述,共享产业是一个以需求偏好相似、优势生产要素互补为特征的产业,因而是一个典型的区位性概念。跨国性共享产业不仅具有要素供给结构优势互补“偏好”,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偏好”意味着东道国某种要素优势越明显,就越容易吸引共享产业资源的聚集。因此,有效资本型FDI注重的不仅仅是投资主体单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同时,更注重于投资主体优势与东道国优势的配搭能力。
笔者以为,有效资本的概念给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FDI的基本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中国企业FDI能力可在产业增殖链国际化的过程逐步培育;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培育企业对跨国经营环境的适应性,即企业通过适应性地整合生产要素,使国内有效资本转变为国际性有效资本。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全球FDI输出的环境、条件及其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为我国国内有效资本进入FDI领域提供了契机。中国企业FDI 发展速度及其规模取决于有效资本供给能力的大小。
三、基于大国经济的有效资本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构想也渐渐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要以母国的优势为依托,而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从局部看,其优势有明显的“差异性”;从整体看,其优势又具有“综合性”。可以以这种“差异性”和“综合性”的优势为依托,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资源,形成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有效集合生产要素、建构或进入与东道国区位优势相匹配的跨国产业增值链的有效资本,开展“差异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构建“综合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框架。
1.投资主体的选择
鉴于我国企业的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差别很大,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适合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投资方式,因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有力地提升竞争力,防范经营风险,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具有海外投资实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另一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构建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的框架体系。特别地,要注重以产业为纽带形成企业集群,发挥集群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形成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和适应小规模市场的优势,又可以造成规模优势,因而同时具备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某些优势。
2.投资产业的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立足于大国经济的特点,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自然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资源,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目标。①首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调整为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尽管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因为像生产活动中的铁矿、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在中国已变得日益短缺。但是,资源开发业毕竟属于低附加值的行业。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而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加大对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②其次,资源开发型产业可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我国是人均资源不充裕的国家,尤其是油田、矿山、森林资源不足。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源约束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将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显然是明智的。那些资源充裕的非洲、拉丁美洲、中亚等友好国家可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③此外,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强调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为此企业不得不重视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近年来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资所占其销售额比重的不断提高就印证了这一事实。我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不断升级,更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
3.投资区域的选择
如前所述,我国是一个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企业,经济技术水平处在不同的层次,而且各地的资源状况、市场需求都不相同。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应基于大国经济的特点,同时针对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及环境条件,结合产业选择的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巩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这是因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原则,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联系。同时这些国家正积极开放市场,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因而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利于我国适用技术优势的发挥,降低投资成本,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一揽子转移,扩大出口创汇。②有针对性地扩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广大的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健全,金融市场发达,是对外投资的理想场所。但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达,企业竞争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激烈,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与之对抗的能力,因此对发达国家投资,应以市场导向和综合效率导向型作为对外投资的重点选择对象, 以逐步实现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对发达国家投资,可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减少贸易摩擦,还可通过技术回流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国内提供信息,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尧:构建大国综合优势[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2)
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OIL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支持
(一)概念简介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获取原材料、寻求知识、降低成本、规模经济、稳定国内客户等。
(二)理论支持
目前主要形成了垄断优势学说、寡占反应论、内部化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空间偏好论、估计生产综合理论、比较优势论等各种旨在解释并阐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学术流派。
基于产品周期理论及内部化理论,邓宁提出了产品生产这种理论,后又完善形成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适用于多类型的国家,具有普遍性,因此成为当代国际投资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OIL分析)
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用一国的人均直接投资流入量(IDI)和人均直接投资净流出量(NODI)表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2010年我国人均GNP为4283美元,显然我国现在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三阶段。
(一)所有权特定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来看,2008年、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最高的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位居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次席的是采矿业,列第三位的则是金融业。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金融业的投资净额少于采矿业,但其FDI存量却比采矿业高出两个百分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第三产业,符合边际产业扩张论。
2.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2010年,地方对外投资持续活跃,西部地区增幅最大。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不难看出,境内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仍为沿海城市,然而西部地区的逐渐崛起势必为今后我国的贸易及对外投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
2010年,FDI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较09年下降三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较09年增加了1.6%;而股份有限公司占6.1%。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但是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势必下降。
(二)内部化优势
由于市场交易存在竞争壁垒、定价困难、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不完全竞争。此时,为了获取利润,企业选择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进行对外投资。
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尽管规模较小,资金、资源也相对较为有限,但是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通过形成产业群,以一个整体形式进行直接对外投,便可以充分利用由于形成产业体系而获得的内部化优势。
(三)区位优势
从覆盖面上来看,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我国FDI在亚洲非洲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地处亚洲,在亚洲区域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省去了交通运输上的诸多不变因素,因此享有在亚洲的绝对领导权。而非洲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更为便宜,所以也是理想的投资地。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仍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一)抓住机遇,努力寻求发展
尽管企业难免受到世界经济局势不稳的波及,但是通过近年来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和经验,因此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资金相当充裕,具有比较优势。当然风险问题不能被忽略,在选择对外投资的东道国时,要考虑到各种商业风险,做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为FDI新动力
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开始崛起,为对外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继续开展,西部地区未来会逐渐与东部沿海并驾齐驱,增加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三)继续扩大投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将逐渐让位给私有企业。现阶段,国内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更多的私有企业将在国家的支持下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日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会涉及到更多领域,同时也会逐步提高在欧美市场上的FDI份额。
四、结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一定的成就。经过连年增长,2010年末,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已位居世界第五位。现在我国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企业也已经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因此,未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流量仍将处于上升阶段。尽管对外投资流量上已取得一定突破,但我国的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劣势。在未来,政府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为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更为完备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泽明,陈晓红. 内部化理论评述:兼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趋势[J].
[2]周升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趋势与政策[J].东亚论文,第 75 期.
[3]桑百川.FDI的未来机会[N].中国经济周刊,2010(1).
[4]齐晓华.中国学者有关FDI理论及模型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5).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关系
20世纪后期,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经赶超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增长。同时,国际贸易的主要的内容就是与资本流通相呼应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在产业内实行大规模的内部贸易及平行分工,使国际贸易得以发展壮大。所以,在宏观层面上,以“走出去”战略为依托,研究和探讨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贸易与投资理论研究
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对于贸易与投资关系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贸易投资替代论和贸易投资互补论是现存的两个主要观点。
1957年经济学家蒙代尔首次在“国际贸易影响因素”这一文章中提出“贸易投资替代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有贸易壁垒存在的经济环境下,各个国家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出口本国相对富足要素生产的产品。能够支持这一论证的参考实例很多。例如,在1967年,格鲁伯等人就以变量方式分析和研究了美国在196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得出了美国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投资与出口之间起到了替代作用。同样,在1972年,霍斯特也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对加拿大的直接投资,结果显示,二者的投资与贸易自检是替代关系。但是,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岛清却不完全肯定蒙代尔的理论论断。他认为,资本的流动并不能完全代表对外直接投资,技术与管理的总体转移也是直接投资的主要内容,他重新建立了有关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宏观框架,进而提出了另一个经济理论:贸易投资互补理论。1981年,利普西等人利用美国的贸易与投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果:美国对多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有80%的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系数为正;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中有93%的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系数为正,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主要是互补。这个实例更加证明了贸易投资互补理论的正确性。
此外,各个经济学家也开始逐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作。例如,在2001年,张毓茜进行了对中国在1983年至199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沈克华深入分析了我国建国初期至今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基础设施投入等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样显示,我国出口总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直接投资。
总体看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要依赖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和贸易的进出口结构都会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对外的直接投资。
经济一体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和推进的同时,也形成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走向和趋势。新时期,我国的贸易和投资都在飞速增长,可以利用计量经学方法来探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模型
对于时间序列变量间存在的协整关系研究是近年来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理论突破。但是,经过多次的研究分析,格兰杰等人发现,“伪回归”现象的造成是因为时间序列变量的不平衡性。个别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出口(被解释变量)与贸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时间滞后性造成的。1980年,西姆斯提出了VAR模型即动态的联立方程组,也称作向量自回归模型。具体来说,在VAR模型中,包含若干个方程(被解释变量),如果K表示滞后阶数,那么,VAR模型的理论公式就是:
Yt=A1Yt-1+…+ApYt-p+B1Xt+…+BrXt-r+£t
在这个公式中,m维内生变量向量即是Yt,d维外生变量向量即是Xt。待估计参数为Ap 、Br。随机干扰项为£t。
根据这些理论模型,我们可以进行实证检验,从而验证,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既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又存在不小的贸易风险。
三、影响与作用
中国的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力量。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持续走高。国际贸易环境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生了巨大变化,为中国创造了有利于出口贸易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同时还应注意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贸易的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例如,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加剧的贸易摩擦;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正面临严峻的形势,比如说近年来的反倾销现象。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发展对外贸易。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使传统技术得以消化吸收,还可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过剩生产能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带动贸易出口,特别是可以增加制成品等出口额。对外直接投资要想推动中间产品及机电产品的出口,可以利用以下几个途径:
1、 为推动设备的出口,可以进行以设备作价的投资。
2、 以向国外企业提品原料和中间产品为途径拉动出口。
近年来,通过企业的一系列实践证实,对外直接投资拉动了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已经拥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首先,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以及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同时,我国的企业集团一部分已经开始壮大并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加快。
其次,我国已经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优势。例如,我国拥有实用的技术优势,这些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接受;我国还拥有中医药、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势;在航天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科技领域,我国也占有独特优势。此外,我国还具备良好的管理优势、国际信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一个国家的国际信誉、国际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垄断、经济霸权一直采取反对态度,在 获得辛辣与支持的同时,还赢得了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机会。中国要结合对外投资发展的现状,加快海外投资办厂的步伐,以投资占市场。
总结: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它既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加大对贸易投资国的经济干预和控制,从而提高经济实力和经济话语权。但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贸易抵制,使国际投资产生动荡,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因此,企业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经济脉搏,适应各个国家的投资政策及本国政局;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为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2]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马库森,J.(2002):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研究一直是很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他们两者的关系从分歧到开始融合,又到一体化,这一切都是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一步步加深的作用。但从本质上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是企业国际经营的两种主要方式。而在当今,对外直接投资以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出发,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截然不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则假定要素流动,对外投资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本要素的利率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主要的联系反映在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
罗伯特・蒙代尔认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实施对外直接投资,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就会缩小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大对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形成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依据他的逻辑,由于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商品和劳务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限制资本流动可以促进贸易,增加贸易障碍则可刺激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越自由,替代贸易的作用就越大。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创造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小岛清和马库森和斯文森。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指出:“直接投资不但是资本的流动,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知识等的总体移动。”在贸易障碍产生投资的情况下,资本主要是流入进口替代部门。然而,如果资本的流动不是由关税引起的,而且主要是流入出口部门,那么投资和贸易之间就将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在这种条件下,资本流动将导致进一步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扩大贸易规模。马库森和斯文森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的”还是“非合作的”。如果二者是合作的,那么贸易和投资将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即存在互补关系;如果二者之间是非合作的,则贸易和投资表现为替代关系。
二、中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
我国的对外贸易是从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开始的,并一直持续着高速的增长,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高达22072.7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中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这样的迅速增长和贸易数额庞大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个特点。第二是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第三,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现在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更是加大了向高科技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出口。第四,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第五,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出口贸易区域布局。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有很多弊端,贸易不平衡压力日益增大、出口增长方式亟待转变、贸易摩擦不断增加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安全问题凸现。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正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方向前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体现是“走出去”战略。主要特点有:一是“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5.6亿美元。二是投资地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三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支部扩展到加工制造、石油化工、电子通讯、科教文卫体、交通运输、设计咨询、监理、计算机服务、资源利用、农业合作、研究开发以及医药等众多领域。四是投资方式已经扩大到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境外工业园区等。第五,国有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第六,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相对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制造业的投资,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结果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的断档与分割,致使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研究,很多的学者通过对中国自身的情况的分析,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消化吸收传统技术和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中去,可以带动我国的技术设备、劳务和商品的出口。此外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带动设备和中间产品的出口,(1)中方以设备作价进行投资,从而有利的带动了我国设备的出口。(2)通过设备更新和配套要求带动出口;(3)通过向海外企业供应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带动出口。
三、实证分析
本文即使要验证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互补和创造的关系。通过在《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商务部网站上的数据搜集,整理出了从1991年到2010年各年的中国进出口总额、对外投资、出口额的表格,如表1。这里所列的进出口总额与出口额为货物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额为非金融投资。
在表中IETRADE表示中国进出口总额,CFDI表示为中国对外投资额流量,EX表示中国出口额。为了验证在中国,中国的对外投资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采用了计量方法。首先是计算中国进出口总额与对外贸易的线性关系,我们得到:
从中可知R2=0.82,其相关系数很高。而且CDFI的系数为42.3,则证明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正相关关系,进出口贸易总额是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而增加的。
然后又把IETRADE作为因变量,CFDI作为自变量,可以的出新的计量公式:
CFDI=-41.18836223+0.01929631656*IETRADE.R2=0.816187。可知其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仍然为正相关关系,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但是INTRADE前的系数为0.0193,说明进出口的小幅增额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起明显的作用。从上述两个检验中,我们很容易得知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相互关系的,而且属于创造效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互补。
最后,我们通过上述两个检验的结果,通过计算CFDI与EX的对数相关关系,来确定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到底是多少。
在公式和结果表格中,R2=0.66,CFDI前面的系数为0.61285,可知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呈现正相关,当对外贸易额提升1个百分点的时候,我国的出口额提升0.6128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不会抵消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还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所以我国应该大力推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发展我国的企业,更可以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
篇7
随着经济腾飞,中国正赢得世界各国的关注,不少研究也开始关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分析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巨大,对其国内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投资金额对世界的影响也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有责任在对外直接投资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中国通道
最近的10年,全球化过程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而外国直接投资(FDI)成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国直接投资是全球性资本集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形式。FDI的上升的步幅远远的超出国际贸易和其他相关的投资形式。2006年全球FDI急剧地上升了34%,尽管最高的纪录是2000年1.4万亿美元。FDI的持续的上升反映出高经济增长和强的经济实力。这种成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发生。20世纪末的最后20年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中国政府提倡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初目的是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取管理知识和自然资源。这些企业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非单纯的对外贸易企业性质。在20世纪90年代,自由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促使当地或省级政府有权激励和监督对外投资企业事宜。21世纪初,一项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走向全球”政策开始在中国实施。这项政策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了大力的、公开的政府支持和管理支持。在加入WTO之后,中国政府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中国ODI区域定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放在制造业和自然资源获取上。如今,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需要之一便是能源。未来20年世界能源的需要将以75%的比例增长,而中国和印度将占其中的45%。单独在中国的能源消耗预计在2000年到2025年将翻番,中国能源的消耗量大于其国内供应量,特别是石油。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全球能量储备的10.7%,但由于其众多的人口数量,人均储备却非常低。这让中国越来越依靠能源的进口。在中国最重要的进口能源便是煤炭,中国占全球煤炭使用量的70%。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储备国,拥有煤炭3340亿吨,但其消耗也大,以自给自足来算最多维持200年的使用。然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带来了新的能量需求,如石油,并且这种需求在国际油价确定上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2006年,这些项目的投资占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60%。中国对能源和食物的巨大需求以及资源的缺乏,导致自然资源的获取成为其重要的环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引起了亚洲的强烈关注。然而,据2007的统计公报显示,2005至2006年期间中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超过对亚洲的投资,这点引起世界的更大关注。拉丁美洲的投资说明中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拉丁美洲提供能源、水资源和各种各样不同的滋养品。拉丁美洲最大的资源储备区在亚马逊丛林。中国已在该区建立了不少投资项目。其中,最大的项目集中在能源上,如自2006年中国在ANDES石油公司的投资超过了10亿美元,而最近中国政府在核电项目的投资超过20亿美元。
“走向全球”策略对中国企业增加对外出口额、开辟新投资领域和扩展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做出了必要的努力,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视乎不能支持其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传统的管理方法是计划经济下形成,它缺乏对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管理理念的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演变和发展,掌握西方管理理念下的行销、财政管理、存货控制、人力资源和国际商法等管理人才明显缺少。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市场由银行控制,并且大多数公司的财务来自银行业务系统。超过所有商业贷款的四分之三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大多贷款去了国家部门——在2001年和2004年间,73%短期银行贷款去了国有企业,对私有企业的贷款虽然在量上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维持在总借贷的0.3%的低水平。
中国国有银行在信誉客户方面,缺乏商业性可行性强的信贷标准和良好的商业刺激机制。还有,中国政府能够通过财政系统和国有银行部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控制。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办理手续进一步控制对外投资行为。如此一来,对外直接投资只适合享有国家支持的大型企业和主要国有企业。
这不仅仅是中国能否获得资源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实体本身也存在问题。更多的努力必须放在提高企业管理才能和改善金融制度方面,这两者决定了对外投资的方向和程度。
四、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关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片面认为中国只关注当前资源投资的想法是错误的。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战略政策途径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中国积极地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其辐射范围不仅涉及在亚洲国家,还涉及到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
总之,中国将建立一个崭新的全球秩序。如今,西方国家的某些衰落,如错误实践,缺乏对公司、产业和人的控制上,已成为现实。现在是中国成为全球重要角色的时候。然而,中国如果想要增加对外投资,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解决其结构性问题。培养良好的管理才能和完善更有效的金融体系应该是目前中国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China in Latin America,Perez, 2008
[2]Statistical Bulletin from China, 2007
篇8
关键词:侨商;直接投资;政策;信息服务
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华侨的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投资额越来越大,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广,投资结构越来越合理。缓解了我国改革中的资金困难、技术困难等。如今,改革三十年,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企业日益成熟,走出去已经势在必行。在中国需要引进外资和外企的时候,侨商起到了先头兵和桥梁作用,那么当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需要走出去的时候,侨商亦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1.侨商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历来重视对外商业活动,《史记》记载张骞到达西域各国的时候,见到了我国四川所产的布等商品。进入明代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影响,我国对外商业活动进入空前的,这也就为我国近代海外的华侨经济奠定了早期的基础。
近代华侨经济是在欧洲人殖民侵略的背景下形成的,华侨商人主要是依靠做传统贸易、承包工程、承包税收、开发矿业、工业加工、农业种植等方式积累资本发展起来的。这些方式导致了华侨在国际投资环境的位置。他们的传统贸易决定了他们与祖国的联系,承包工程和承包税收决定了他们与欧洲殖民者和当地人的联系。也就是说,侨商在近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成为了东亚联系欧美的桥梁,也成为了东亚联系中国的桥梁。这些方式也决定了侨商深深地根植于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
华侨商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能够迅速对中国展开投资并获得投资优势的根本原因。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企业也日益成熟,资本积累也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越来越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走出去,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获得完全的竞争优势。比如,青岛啤酒在开放的早期,不熟悉海外市场,只有将海外经销权出让给了外国企业,结果丧失了国际高端市场。而海尔集团在发展成熟之后,迅速向海外出击,占有了海外市场。这也表明我国企业向海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困难,困难大致如下:
2.1 不熟悉国际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企业的数量导致中国是一个需要向全球展开投资的国家,然而全球国家众多,各国对待外来投资的政策是不一样的。不熟悉一国政策,就贸然投资,显然是不可行的。国内企业想快速的熟悉全球的政策环境,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界建立联系,显然困难很大。比如,我国商人在欧洲遭遇到的排斥尴尬,很多就与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有关。
2.2 资本缺乏海外直接投资的安全通道
海外直接投资是战略性的投资,资本的输出必须要具有安全的通道才能展开投资,否则风险很大。比如早期的侨商向大陆投资,多以香港为投资基地,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安全的资本输入通道。由于我国企业多刚刚成熟,缺乏海外投资渠道,不熟悉国际投资的渠道规则,这都将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很大的限制。
2.3 缺乏信息服务
现代是信息时代,信息在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谁拥有的信息质量越高,越及时,谁就可以获得最后的竞争优势。比如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是伴随着先进的咨询服务公司而来的。这些咨询服务公司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提供了科学的信息服务。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显然比信息服务发展的速度快了很多,导致了我国具有了跨国的大型集团企业,却没有能够进行全球服务的信息咨询公司。这就导致了我国企业进入国外直接投资,很难获得系统的信息咨询服务。这会增加投资的风险和增加投资的成本。
3.侨商在中国对外投资中能起到的作用
侨商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决定了他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解决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问题。
3.1 帮助中国企业熟悉国际环境
侨商生活在国外,其资本是在当地政策环境下积累起来的,因此他们熟悉当地政策环境,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人士具有很好的关系。这使他们可以帮助大陆企业很快熟悉国际环境,减少政策风险。同时,近三十年的对大陆投资,也使侨商对我国企业十分熟悉,双方也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这将保证侨商能够起到帮助中国企业在国外政策环境中落地生根的职责。
3.2 可以作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资本通道
目前,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总是能够引起不怀好意者的种种非难和破坏,其原因就是资本输出太过直接,投资之后就需要面临很大的融入当地社会的困难和成本。侨商在海外融入当地已经几百年,如果中国企业选择先投资海外侨商或者与海外侨商一起投资,那么就会减少这些困难,能够很快融入当地社会中。比如海尔在对外投资中,就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侨商资源,其首先利用东南亚的侨商渠道,使其产品走向全世界。
3.3 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虽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咨询公司的信息服务,但是可以利用当地的侨商为其提供信息服务。由于侨商资本成长于当地,其决策过程需要信息服务,就必然有现成的信息服务渠道。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侨商的信息服务渠道,获取准确的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依据,减低决策风险。
4.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着诸多苦难,主要体现在国际政策、投资渠道、信息服务等环节比较薄弱,而侨商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弥补中国企业这些不足。
参考文献:
[1]陈文寿.华侨华人经济新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P6-7.
[2]沈红芳.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P25.
篇9
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趋利避害?对这些看似脉络清晰,实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回答和预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二)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2007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发达国家增长45%,增幅远高于前两年;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资流入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和690亿美元。但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规模也将会有所扩大。
(三)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一)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区位是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所必须考虑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选择国别或地区时应遵循的总原则是加强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投资市场。
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金、技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这就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外资的涌入,需要逐步从承接转移来的产业转变到从国际生产体系中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我国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走出去”,开展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
出资方式策略。境外投资企业有不少是拿外汇资金(货币资本)作为出资物的。其实,到境外办企业不一定都拿资金去,拿机械设备、技术(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管理折股投资都是可以的。我国企业在机械设备、技术和管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利用这些优势从事境外投资。即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必须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也不一定都从国内输出,而是要尽可能从当地或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
经营当地化策略。经营当地化又称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扩大这些产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生产、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扩大出口份额,为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累和提供外汇资金。
(二)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三)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各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已形成趋势和潮流。面对21世纪,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在发展中国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机遇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必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期持续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勇等.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实证分析
一、引言
自从我国“走出去”战略推出以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即FDI)迅速增加。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经有关方面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数量已达930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42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在逐年增长,截至2005年底,这个数字已达7620亿美元。可见,中国的FDI与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准确衡量中国FDI对出口贸易的效应,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国内的实证分析大多集中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上,而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较少。其中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企业开展FDI的时间短,FDI的数量少,且占GDP的比重不大,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显著。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融入世界经济进程的加速,FDI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研究这一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由于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较晚,加之投机数据的缺乏,样本仅设定在1982-2006年间,本文选取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网站公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各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发生伪回归现象而造成结论无意义,因此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
图一 1982-2006年,贸易总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序列图
图二 取对数后分析线图
由图一可见数据是非平稳的,对原序列取对数以消除其趋势性。取对数后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由图二,取对数后数据依然不平稳,因此要对数据差分就行ADF检验。可见,应该选择lnofdi的二阶差分,无滞后,无常数项,无截距项,即lnofdi~I(2),同样,lntrade~I(2)。经检验发现lnofdi和lntrade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协整性检验
对lnofdi、lntrade进行协整性检验,Eviews3进行分析,建立的方程为:
对此时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可见,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总量的对数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存在共同的增长趋势。
4.误差修正模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总量的对数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二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式中的误差项et看作是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短期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
即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LNOFDI = -5.2383 + 1.0273*LNTRADE + 0.3519*D(LNOFDI,1)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并不能说明回归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大小,只是说明了二者之间的依存性的高低。需要再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单向检验。
由于Granger检验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即滞后期选择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检验过程中应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
经检验可见,贸易总量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贸易总量的变化原因。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贸易总量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贸易规模推动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贸易规模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非常显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高。企业在更多地参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的同时,对国外市场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逐渐转向向当地投资,来更好地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同时,由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将会越来越多地遭遇各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了规避这些壁垒而导致的对外投资将会增多,以及为了化解潜在的贸易保护威胁而进行的“补偿投资”也会增多。总之,我国适时采取“走出去”政策是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不仅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也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贸易规模变化的原因,对贸易的替代或促进作用还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发展的迅速增长阶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目前我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并且,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弱化。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总量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 上一篇:医疗器械市场研究报告
- 下一篇:西医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