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美术教学设计

篇1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 创意教学设计

创意教学设计是以创造性的思维作指导,克服思维的定向性,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创意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结构、方式、手段等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创意教学设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题目,结合实际,针对教学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意教学设计。结合个人在小学美术课教学创意设计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学生绘画用线方法,强化学生绘画自信心,提高线条表现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绘画中尝试用线描形,从而感悟各种线条变化的乐趣。如认识线条的形状,领悟线条的多姿多彩、神奇的表现力,会使儿童陶醉。若隐若现,若刚若柔,跳跃如舞姿,平静如湖水,畅快如飞流,凝重如冰封,它把世间万事万物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线条表现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从画线引导就可培养儿童绘画信心。任何一个小学生,当他拿起画笔尽情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那是他发自内心的自我感悟,是认知事物的升华。那是他最开心、最有自信的时候。作为老师决不能挫伤学生任何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时,应及时肯定、鼓励。哪怕是画得不好,也不要加以指责,让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小学生的绘画兴趣的培养美术教师不能急于传授技能知识,不要认为不教学生画些具体的东西,就不算尽其职责,从而忽略了把“信心”教给学生。任何一个学生,当他毫不困难地拿起画笔来表现时,就是他最开心、最有信心的时候。那么怎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到他自己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达到一种良好的心境呢?首先要肯定和强化任何一位学生的涂鸦能力,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绘画活动。

创意能力尽管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死板、教条的教学方法,往往抑制了这一潜能的挖掘,所以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教给自信。创造能力尽管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法,往往抑制了这种潜能的发掘,所以要经常鼓励儿童,他笔下的任何线条都是最漂亮的,使他从无意的流露转化为主动的表现能力,反复的训练,儿童的画面就会越来越丰富,甚至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这就为从大概表现对象的感受到正确用线塑造物象打下了基础。

二、拓展工具与材料,尝试各种绘画技巧

几乎任何一种材料都可用于美术绘画中。有些是传统性的如铅笔、水彩、蜡笔、橡皮泥、各种纸张等,有些材料是用于别处的,但也可以用于美术用途,如布片、毛线、木头等;第三类是那些通常被认为与艺术毫无关系,却偶尔被用于种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而又有着特别的效果,如:废旧的饮料罐、废纸盘、树枝、瓶盖、墨汁、盐、沙等等。在美术教学中,尽量多为少年儿童配备美术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在实施美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成为同乐共享的知心朋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充分调动起直觉能力。同时,学生还能从工具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但是如果提供的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地拓新创作工具材料,引发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对材料的选择,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如装饰画一课,讲解了装饰画的种类、画法之后,就鼓励同学可选择各种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制作,力争新颖,并展示教师平时搜集的学生作品,依靠自己的直觉能力材料,并且还能自己动手做出有情趣的作品来。

三、改变课堂整体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一般都分课堂传授和作业练习两大块,多以传统的教学进行“填鸭式”的讲授,在进行“一刀切”或“放羊式”的作业练习,造成组织单调,气氛沉闷的状态,难以跳出封闭式的教育圈子,“开发式多元化活动”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参与的空间。

“开发式”的教学形式采用个人自学与小组讨论、合作的活动形式。例如:小学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几何形画法(圆柱体、球体)内容分派给全班各个小组学习讨论,然后各推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各讲一形体,无一漏网,从独立学习到合作学习,促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动思考,发表独立见解。

“多元化”是指教学内容上多元性或课型整合的多元化,欣赏与绘画相结合等等,也可将具象形、意象形、抽象形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或组合创新,以丰富表现手段,并衡量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

“开发式多元化角色活动”如游戏一般,此举,必将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散思维,密切人际关系,共享创造成果与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人与团体的创造素质。

这种科学互组教学方式与教学语言极其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太小儿科的游玩乐教学满足不了他们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学科之间纵向的、横向的、局部的、整体的联系,从而形成纵横交叉的思维品质,相互变通,以进一步渗透多元化的创造方向中去。

四、因势利导,促进创新

篇2

关键词:初中美术 创意教学 活动设计

一、创意美术活动设计的实施原则

(一)主题要突出创意性。在概念界定中,我们就对“创意”一词提出了一些看法。创意即为产生新见解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意的关键就是“变”,懂得“变”就懂得创新。初中生不会单单为了美术活动而创意,他们的创意也可能发生在主题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语言活动中,初中生会对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续编;在游戏活动中,初中生会利用游戏材料进行各种创意的制作等。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尊重初中生创造性的想法和他们的自由表达。只要初中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变”的思维,我们就要积极地肯定并且将其创意保留下来。当主题保留了不同初中生的创意后,这些创意就汇成了宽松、自主、创新的基调,在这样的氛围中,初中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发散,他们的热情更为高涨,他们的创作灵感可以不断地涌现。

(二)创意可来源于艺术。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初中生喜欢并欣赏的,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创意也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环境、作品、故事。通过对“美”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初中生与艺术进行对话,使其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扩展初中生美术欣赏的经验、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情趣,为初中生独立地创造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生所能接触到的生活中和自然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如美丽的伞、美丽的装饰品、美丽的青花瓷片、美丽的剪纸艺术等等。虽然它们不是高端艺术,但是在每个作品中都蕴含着独特艺术构成和审美思想的表达,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初中生的生活中,是初中生能够见到的。

(三)创意活动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万物都有着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他们会凝望天空观察星云变化,他们会忘我地躲在墙角边看蚂蚁如何排队行进,他们会在水池边一遍又一遍地拨弄水花,他们还会用积木一日又一日的完善着心中的立交桥。初中生对于事物的关注与持续都因兴趣而起,因兴趣的流逝而终。

二、初中美术创意活动设计实例策略

根据上文初中美术活动设计原则,提出以下创意活动设计实例:

(一)创意雨伞设计。创意来源于给学生更多的发挥创造力的活动空间,因为,在本人曾经走访调查一所初中学校中发现,有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雨伞”为主题,以“雨伞”为素材,以水粉、彩笔为主要的创作工具,并以一定的“美的色彩,美的元素”作为指导思想,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要求放松思想,让他们在雨伞上随意的画,以追求自己认为的“美”为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环保服饰设计。本人觉得还可以通过结合学校的艺术节,并以环保为理念,通过环保服饰设计活动,让学生放开思想,大胆创新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应用一些白色垃圾袋制作成大方的婚纱、可以应用方便面袋做成活泼可爱的短裙、还可以应用塑料袋、纸板等多种材料组合成服装穿着,然后可以让这些学生们自己创造的艺术品,在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示、表演,让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这样的活动本人认为将会有效地推广环保理念。

(三)环保招贴画设计。根据本人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及日前关于环境问题的频繁报道,例如:雾霾天气、河道污染、地球变暖、水土流失、等,已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对于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于人,本人设计了以创作美术招贴画的形式帮助人们认识环境,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生活、环保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初中美术阶段,形成一种环保与美术相融合的创造能力。本人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了此主题,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多种多样的环保作品,以“呼吁人类保护环境”为主题,学生们的作品如图3,这些作品经过学生的思维延伸,展现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严肃的警示作用、具有让人深思的东西、还具有引人注目的观赏价值。

三、让校园成为画室,构建学生最亲近的创作基地

学生对美术兴趣较高,学生作品的种类也很多,有国画、布贴画、水彩画、剪纸等。初一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作业质量也不错;到了初二后,开始有学生不准备材料,教师为组织课堂颇费心思;到了初三,有些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上美术课带其他作业过来,把美术课当成自修课了,相反,有些爱好美术的学生宁可待在美术教室里画画,也不想回班级上课。这说明我们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对美术课的爱好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呢?对创意设计的尝试,会让学生喜爱绘画。

本人所在初中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绘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本人经常在课间带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景观,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画里!美丽的景色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让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的校园,于是一张张稚拙又倾注感情的画面就这样产生了。描绘校园的创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又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念,有的学生的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四、结论

总之,艺术创作是心灵情感的自然流淌,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帮助学生寻找艺术自我。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都有个性化的创造欲望。所以,美术教学必须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将其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尹小平,小学美术“创造性自主学习”活动教学法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 创意教学 活动设计

一、创意美术活动设计的实施原则

(一)主题要突出创意性

在概念界定中,我们就对“创意”一词提出了一些看法。创意即为产生新见解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意的关键就是“变”,懂得“变”就懂得创新。初中生不会单单为了美术活动而创意,他们的创意也可能发生在主题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语言活动中,初中生会对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续编;在游戏活动中,初中生会利用游戏材料进行各种创意的制作等。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尊重初中生创造性的想法和他们的自由表达。只要初中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变”的思维,我们就要积极地肯定并且将其创意保留下来。当主题保留了不同初中生的创意后,这些创意就汇成了宽松、自主、创新的基调,在这样的氛围中,初中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发散,他们的热情更为高涨,他们的创作灵感可以不断地涌现。

(二)创意可来源于艺术

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初中生喜欢并欣赏的,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创意也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环境、作品、故事。通过对“美”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初中生与艺术进行对话,使其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扩展初中生美术欣赏的经验、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情趣,为初中生独立地创造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生所能接触到的生活中和自然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如美丽的伞、美丽的装饰品、美丽的青花瓷片、美丽的剪纸艺术等等。虽然它们不是高端艺术,但是在每个作品中都蕴含着独特艺术构成和审美思想的表达,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初中生的生活中,是初中生能够见到的。当我们提出“创意可来源于艺术”,我们并不是说,每个创意活动都必须以艺术为主题;只是说,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加入一些综合艺术活动,因为综合的艺术活动其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和创造性。

(三)创意活动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

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万物都有着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他们会凝望天空观察星云变化,他们会忘我地躲在墙角边看蚂蚁如何排队行进,他们会在水池边一遍又一遍地拨弄水花,他们还会用积木一日又一日的完善着心中的立交桥。初中生对于事物的关注与持续都因兴趣而起,因兴趣的流逝而终。如果初中生对活动过程本身感兴趣,就能更加积极、热情地参与和投入其中,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心灵得到了解放,并获得自我证实和快乐。因而在美术创意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初中生的兴趣,初中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主题就会在哪里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认可,创意美术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地实施。

二、初中美术创意活动设计实例策略

根据上文初中美术活动设计原则,提出以下创意活动设计实例:

(一)创意雨伞设计

创意来源于给学生更多的发挥创造力的活动空间,因为,在本人曾经走访调查一所初中学校中发现,有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雨伞”为主题,以“雨伞”为素材,以水粉、彩笔为主要的创作工具,并以一定的“美的色彩,美的元素”作为指导思想,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要求放松思想,让他们在雨伞上随意的画,以追求自己认为的“美”为目的,让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3至5人一组,有的以植物为主题,有的以动物为主题,有的成了抽象大师,有的走进了印象世界。这种“另类”的教学尝试可以是事先构思出雏形,也可以是灵感迸发,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还得到了家长的赞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美术创造的独特艺术魅力,本人认为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环保服饰设计

本人觉得还可以通过结合学校的艺术节,并以环保为理念,通过环保服饰设计活动,让学生放开思想,大胆创新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应用一些白色垃圾袋制作成大方的婚纱、可以应用方便面袋做成活泼可爱的短裙、还可以应用塑料袋、纸板等多种材料组合成服装穿着,然后可以让这些学生们自己创造的艺术品,在学校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示、表演,让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这样的活动本人认为将会有效地推广环保理念。

(三)环保招贴画设计

根据本人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及日前关于环境问题的频繁报道,例如:雾霾天气、河道污染、地球变暖、水土流失、等,已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对于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于人,本人设计了以创作美术招贴画的形式帮助人们认识环境,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生活、环保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初中美术阶段,形成一种环保与美术相融合的创造能力。本人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了此主题,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多种多样的环保作品,以“呼吁人类保护环境”为主题,学生们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学生的思维延伸,展现出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严肃的警示作用、具有让人深思的东西、还具有引人注目的观赏价值。

三、让校园成为画室,构建学生最亲近的创作基地

学生对美术兴趣较高,学生作品的种类也很多,有国画、布贴画、水彩画、剪纸等。初一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作业质量也不错;到了初二后,开始有学生不准备材料,教师为组织课堂颇费心思;到了初三,有些学生迫于学习压力,上美术课带其他作业过来,把美术课当成自修课了,相反,有些爱好美术的学生宁可待在美术教室里画画,也不想回班级上课。这说明我们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对美术课的爱好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呢?对创意设计的尝试,会让学生喜爱绘画。

本人所在初中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绘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本人经常在课间带领学生欣赏校园的景观,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画里!美丽的景色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让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的校园,于是一张张稚拙又倾注感情的画面就这样产生了。描绘校园的创意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又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念,有的学生的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结论

总之,艺术创作是心灵情感的自然流淌,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帮助学生寻找艺术自我。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都有个性化的创造欲望。所以,美术教学必须始终贯穿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将其创造性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尹小平,小学美术“创造性自主学习”活动教学法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篇4

【关 键 词】 绘本美术教学;美术语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54-03

当前国内绘本出版市场繁荣,绘本阅读推广机构层出不穷,在一片“绘本热”的环境中,“绘本教学”似乎也成了一种流行趋势,被老师运用到了各个学科领域。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当中,深刻感受到,优秀的绘本既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又充满童趣、贴近孩子生活,是非常好的儿童美术教学资源。

那么,绘本在美术教学当中的现状如何呢?据笔者观察,近年来,绘本图画开始出现在美术教材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教材编写者已经关注到了绘本这一美术教学资源。但不足之处是,在教材当中,绘本图画仍像传统美术作品一样,以单张图画形式呈现在艺术家作品欣赏版面,没有明确地引领学生如何欣赏与表现。同时,在教学当中,许多美术教师要么受到教材局限,仅给学生展示孤立的绘本插图;要么就是把整部绘本完整地呈现给学生,把绘本教学等同于讲故事。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对绘本特性的了解,提升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理念,将绘本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取绘本教学的最大效益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绘本图画的独特性。林真美在《绘本之眼》中提到:“绘本的图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魔力’,完全在于它那独特的表现本质。有别于一般画家凝缩一切情感、思想于一幅单张的画面上,绘本的图并非为了独立而存在。它是多张图画的组合,它们一起和书中的文字共同肩负‘说’故事的大任。”传统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每一幅都是独立呈现显示其价值的。而绘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术设计,绘本当中的某一幅图其本身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绘本的图必须为向读者传达一定的故事内容这一目的而服务,也就是说,绘本的图画是“有故事的画”。

笔者认为,将绘本图画单独抽离出来运用在导入或欣赏等某个教学环节当中,只能算是将绘本作为教学素材与资源之一,并不能称之为“绘本美术教学”。只有使绘本真正成为课堂的精髓,将绘本的故事与图画自然地融入、贯穿到整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使学生在“有故事的美术课”中感受创意、发挥想象、习得各种美术语言,创作出属于他们的“有故事的画”,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绘本美术教学”。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点对绘本美术教学进行探讨。

一、拟定课题,选择适合的绘本资源

1. 根据教材课题选择适合的绘本

现行美术教材中已有不少课题加入了绘本图画。以笔者正在执教的岭南版《美术》一年级下册为例,第2课《海底世界多奇妙》、第4课《七彩虹》等多个课题中,展示了艾瑞・卡尔、大卫・威斯纳、李欧・李奥尼等大师级绘本画家的经典作品。美术教师可以从这些作品着手,发掘更多适合本课课题的绘本图画,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运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当中。

但是,教材中的绘本图画有很多局限,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是选取单幅插图之外,也主要出现在低年段教材中。实际上,绘本图画绝不等同于简单幼稚,绘本内容覆盖面广,画面风格多样,整个小学阶段的许多课题都是非常适合运用绘本来进行教学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广泛阅读大量的优秀绘本,学习各类绘本研究专著,掌握相关的绘本理论知识,才能灵活、有针对性地将绘本运用到各类课题当中。

2. 发掘优质绘本,创编有价值的课题

通过大量、广泛的绘本阅读,笔者发现,美术教材中的课题是有限的,而数千种优秀绘本中蕴含的课题却是无限的。作为课题资源的绘本选定,对于孩子们美感经验的养成至关重要:我们既要避免太过“大人本位”,偏离孩子生活,使孩子失去理解与想象空间的题材;又要杜绝“矮化孩子”,认为孩子是幼稚的,因而偏离美的轨道的内容。如果对于绘本的选择尚无经验,我们可以从各类大奖,如凯迪克奖、凯特・格林纳威奖绘本中发现诸多或优雅经典,或创意独特的故事;我们也可以从国际安徒生奖等奖项获得者的作品中找到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类绘本经过权威机构推荐,许多还历经长时间的市场考验,深受世界各地大小读者的欢迎,是宝贵的优质课程资源,值得美术教师深入开发与充分利用。

二、传授技艺,习得丰富的绘本美术语言

绘本图画中的故事与创意是由丰富多样的绘本美术语言所构建起来的,这些绘本美术语言就是需要教师提炼并传授给学生的“技艺”,使学生学会运用它们进行创作。

1. 丰富的媒材技法

通过各种媒材,绘本有着丰富的表现技法,如素描、速写、水彩、油画、剪纸、拼贴、电脑制作、综合材料等。画家所选用的媒材技法是为不同的故事类型与风格服务的。如《流浪狗之歌》中寂寥的线条、大量的留白塑造了一个凄凉的悲剧故事;《黎明》中轻盈梦幻的水彩画,营造了温馨、恬静的故事氛围;凯迪克金奖绘本《影子》,运用剪影这一古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原始而神秘的非洲之歌。当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媒材和技法后,他们就会发现艺术创作的天空如此广阔。

2. 多样的艺术风格

不同的绘本画家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写实派、抽象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等,我们在给学生讲美术史及艺术流派时,往往会让孩子们觉得有距离感。其实,许多绘本画家的作品就是孩子们通往各流派艺术大师作品的桥梁。如凯迪克金奖绘本Time of Wonder中的图画,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特征,着重描绘了光影与色彩的变化,从中仿佛能看到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大师作品的影子。而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安东尼・布朗的作品,则具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充满谜一般的寓意与趣味。达利和马格里特这些超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正是他创作时的灵感缪斯。原来,大师离我们并不遥远。

3. 生动的情境表现

绘本图画是用来说故事的。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中提到:“用图说故事,动作第一。”大卫・夏农就是一位擅长用动作说故事的绘本画家,他在《鸭子骑车记》等作品中,以夸张的动态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绘本人物形象,带给读者身临其境般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同样,视角的变化也是一种动作,像电影导演一样,绘本画家通过不断变换构图中的远近及俯仰角度,让故事充满动感、跌宕起伏。因此,我们在看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等绘本作品时,就有了如同观看电影一般的视觉感受。除了动作与视角,绘本中各种各样的情境表现,还需要方向、空间、时间、色彩、背景、气氛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事实证明:孩子们掌握的元素越多,画出来的故事就越生动。

4. 奇妙的幻想世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创造力来源于想象力,如何在美术课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显得至关重要。在绘本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许多绘本故事当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情节与画面引入课堂,让其成为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源泉。《7号梦工厂》将一朵朵云彩幻化成了一群群在天空畅游的鱼儿;《米莉的帽子变变变》中一顶顶新奇、夸张的帽子让我们感叹想象力就是最好的制帽匠;《野兽出没的地方》中的怪兽虽然张牙舞爪,却又圆滚滚、胖嘟嘟的,细看每只怪兽身上还结合着不同动物的特点,既逗人喜爱,又予人启发。

5. 无穷的创意天地

绘本不仅是文本和图画,更是综合性的美术设计。绘本本身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有一些充满创意与设计感的机关书,例如洞洞书、立体书、异形书等,能够带给孩子以新奇的感官体验。《走开,绿色大怪物》是一本有趣的洞洞书,通过巧妙的镂空设计,绿色大怪物慢慢出现,又渐渐消失,像变魔术一般神奇。立体书大王罗伯特・萨布达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动态立体制作令人震撼,几百个纸艺零件的手工构建将想象中的奇境鲜活、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从欣赏、把玩、研究这些机关书到亲自动手设计制作贺卡、立体纸艺等手工作品,创造力将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大幅提升。

三、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更有效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特点上是不一样的,美术教师既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绘本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年级。只有做到“因材施教”,绘本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 低年段绘本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创作起来往往大胆而充满张力,但他们阅历尚浅、知识面窄,对于较为抽象的美术知识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绘本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故事情境,在特定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引导他们探究美和创造美。

在“稀奇古怪发型秀”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发型秀”这样一场虚拟的赛事活动,将众多绘本的故事与图画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加以整合,使得整堂课具有了如同绘本故事般的魔力。如同样表现奇趣发型的绘本故事《小真的长头发》和《妞妞的鹿角》,笔者并不只是照搬故事情节,而是将两部绘本结合,创设了“小真”与“妞妞”两位选手间的“PK”环节。同时,将绘本《大脚丫跳芭蕾》中的评审团请来“客串”,将“造型奇特”“用途多多”等创作要点通过不同评委的喜好介绍给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问道:“老师,我可不可以不完全按照评委的喜好来画?”还有学生会说道:“老师,我这个鲜花头就是专供那位金发女士的!”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情境中,他们如同身临“发型秀”般地感受、学习、创造。最后,老师请学生将作品贴在事先准备好的舞台背景上进行展示与解说,形成集体创意发型秀的趣味效果,完整地体现了预设情境。孩子们的天真与热情让笔者深深感受到:成功的绘本美术教学能够带给低年级学生以积极的课堂体验。

2. 高年段绘本教学,架设通往艺术殿堂的桥梁

高年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开始倾向写实或更为复杂的艺术风格,但在美术的兴趣与能力上开始分化。因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深层次理解艺术作品的潜能,同时注意将趣味性与知识、人文、科学性有机结合,并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层级的作业要求。

例如,在“梦中的我”一课中,笔者采用了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梦想家威利》中充满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图画,创设了威利举办“梦中的我”主题画展并接受采访的情境,引出了达利、马格利特、夏加尔和卢梭这样几位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及他们的画作。通过对比绘本图画与艺术家作品,学生既了解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相关知识,又发现原来显得高深莫测的艺术也可以变得幽默好玩。超现实主义画家就像造梦者一般,每位画家造出的梦境都不一样。达利的梦境是“软绵绵的”,夏加尔的梦境是“轻飘飘的”,马格利特的梦境是“谜一般的”,卢梭的梦境是“神秘、原始的”。此时,一个个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开始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萌发,然而,画家们精湛的绘画技巧却离他们仍有距离。接下来,笔者展示了一组现代艺术家采用拼贴手法创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让部分不擅长绘画的同学也找到了创作的出口。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自信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构思与创作一幅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或有趣或古怪的《梦中的我》。在高年级的绘本美术教学中,除了安东尼・布朗,还有英诺森提、昆汀・布赫兹、约克・米勒等当代绘本界大师级画家的作品,都可以给学生以眼界与心灵上的双重启发,拓展美术课堂的广度与深度。

在琼・穆特的绘本《石头汤》中,三个和尚用石头煮汤做引子,让村民们纷纷拿出自家的食材,最后煮出了一锅鲜香美味的汤。这是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笔者觉得,绘本美术教学的过程,就像是煮石头汤。课题好比石头,在抛出课题的引子后,教师需要打开一本本绘本,拿出与课题相关的“食材”,共同扔进教学设计这口“大锅”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调味与烹制,最后煮出的“汤”是所有食材综合的美味,而不是某一种食材单独的味道。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煮的是绘本美术教学的“汤”,但绘本并不是唯一的原材料,它需要与相关的多元化美术材料相融合,才能让这锅“汤”的滋味更香醇,营养更丰富。

《石头汤》的结尾说道:“幸福就像煮石头汤那样简单。”教师慷慨地分享,学生投入地享受,沉浸在美味的绘本美术课中的师生们,就拥有这样简单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林真美.绘本之眼[M].台北:天下杂志,2010.

[2] 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65-01

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美术学习有一定天赋和潜能,所以教师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引入多种媒体手段,拓展训练域度,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提供帮助。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给学生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意识,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众多,为体现创新性,需要对这些方法进行筛选、整合和优化,以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W习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没有像往常那样打开多媒体,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观察校园中的车。在具体活动中,教师不时引导学生对比较有个性的车展开观察评价。有学生这样评价班主任的车:“这辆车属于三厢轿车,流线型设计,而且带有天窗,是一款中档家庭轿车。”教师急忙给出建议:“我们是观察这些车,而不是卖车,主要看车的造型有什么特点、色彩有没有个性等,要从审美角度来展开观察。”学生顿时开窍了,继续展示观察体验:“这是一辆电动车,其最大特点是车上面精心设计了一个遮阳棚,大红色非常显眼,配上金黄色的车身,显得温暖热烈。还有这车尾,车主还专门装饰了丝带,跑起来之后一定会给人带来飘逸的感觉。”……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地观察,并引导学生展示观察体验,这是非常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当然是高效的。

二、创新媒体,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多媒体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之后,为教师教法创新提供可能。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的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冲击,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多媒体联网的实际应用,为学生观察世界提供便利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在《海洋怪兽》课堂导入时,教师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音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海浪声此起彼伏,忽然传来一阵怪异的叫声,充满惊悚、恐惧的气氛,让学生大多吓得睁开眼睛。教师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道:“怪兽!”教师播放一组海洋怪兽的图片,学生惊呼连连。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海洋生物有什么样的怪异外形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这个像鲨鱼的怪兽,牙齿太夸张了,那张开的大嘴足以放下一头牛,还有那尾翅高高耸起,真是威风八面!”也有的学生说:“这个怪兽恐怖,体型呈现不规则球形,而且能够自由变形,那长长的触角肯定有惊人的力量。”……教师启发:“这些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说它们是怪兽,只是因为它们长相怪异。如果让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一个海洋怪兽,该如何操作呢?”学生听后,便快速行动起来。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图片等信息,为学生听觉、视觉带来强烈刺激,通过介绍怪兽外形特点,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展开怪兽制作,为学生创新提供机会,学生有了观察经历,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差。

三、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堂训练是巩固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设计训练内容时,教师要对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评价等展开优化处理,观察从不同视角给学生带来的感知触动。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任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供契机,帮助学生尽快构建美学认知体系。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

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Concept)”和“高感性(HighTouch)”双重品质的人。我们的课程也应随时代脚步而更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更多地将多媒体、新技术将融入创新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右脑思维,开拓学生多元智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能为培养具有美感、情感、懂得交往和寻求意义的优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课程

未来的世界是多元的、未来的世界是虚拟的、未来的世界是充满创意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视讯科技—新媒体”的符号,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体验。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大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新媒体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影像与其他美术媒材相结合,艺术性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这让摄影、摄像、录像以及投影等元素也融入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来。将新媒体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与以下几点特质有关:强调观众介入和参与,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在展示效果上具有异质性、互动性、融合性、非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将美术、音乐、戏剧、诗文、计算机、影像、劳技、光学等跨学科内容融入多维空间中,是一种开放的可变艺术。以夸张、异化的形象激活观众的感官,着重强调艺术思维和肢体介入。强调在自我与环境间的思辨,给予社会场域以人文情怀的美育关照。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嬗变,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也络续转变,本研究将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相结合开展创意美术课程也十分契合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潮流与人文理念。

2高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设计概述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1]新媒体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开设,能积极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艺术思维能力的学习。因此,笔者开设的新媒体艺术课程力求让学生学会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意,敢于大胆质疑,了解媒体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原理与思想,掌握利用相关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可以在多元的情境中密切新媒体艺术与自我、生活、艺术、文化、科技、社会、未来的联系,获得积极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此外,本课程还能让学生对媒体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新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掌握利用新技术主动获取与加工、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评价知识的能力,发展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媒体素养。具体说来,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计如下:

2.1课程目标

(1)明晰“新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周围的视觉文化现象,深入探索、鉴赏与批评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艺术。(2)感知新媒体艺术的特质、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思辨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人文情境、生活环境、社会生态间共相互生的美学关系。(3)通过多元媒材的体验与尝试,培养学生的影像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

2.2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艺术鉴赏、创意园区新媒体艺术考察、新媒体艺术创作等一系列主题性教学活动,采用串线性、共享式的统整模式进行课程整合,利用计算机、PPT及相关影像资料、互联网、艺术思维导图、绘图纸笔、美术档案袋等教学资源,力求建构多维、立体的课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2.3课程模块设计

模块一:新媒体艺术与自我活动目的:师生围绕“咱们学什么?为什么学?咱们如何学?与谁一起学?”四个议题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一同选择、探讨、建构、编创属于自己的课程。活动项目:头脑风暴、课程会、议题讨论、新媒体宣传会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了解新媒体课程的由来与概念,一同商议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活动安排、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民主学习气氛,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社会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师生可以围绕“我看新媒体”、“我与新媒体”等相关议题展开辩论演讲,或围绕“新媒体艺术”“数字化时代”等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活动。模块二: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活动目的:掌握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搜集资料的方法;以批判的眼光宏观当今社会的变化,明确新媒体时代下视讯科技发展的诸多表象及其特征。活动项目:网络虚拟考察、知识竞赛、主题调研会、视频媒体艺术展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学会运用常见的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学习,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基础、网络学习资源获取方法、网络交流的沟通桥梁、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四个任务;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既学习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应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综合实力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项目实践,申请博客,协同完成以“新媒体艺术与XX”、为议题的网络检索报告。模块三: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活动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和经验阅历,从思维开拓、创意设计和调查实践等方面理解新媒体与生活的联系,锻炼用新媒体手段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项目:创意思维墙、校园设计工作室、模拟项目签订会、新媒体手工坊、家校参与户外采风、言语写作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建议从身边校园文化入手,利用电子数位板、CAD等绘图软件设计草图,师生共同创设兼具意趣性、交互性、主题性、文创性、时代性的学校环境,以求传达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文化精神;运用原型启发、希望点列举、逆向思考等方法进行互动,锻炼学生多向思维、放射思维、换元思维,为新媒体创意制作打下良好思维基础;项目实践,尝试各种手段建设我们的数字化校园(方案、模型、实体改造等);小组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并尝试设计新媒体解决方案;模块四: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活动目的:通过跨文化体验,力求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参与国际交往的态度和志向,以及多元视角所带来的宽容心态。活动项目:文化主题日、虚拟漂流瓶、多元文化旅、中国动漫游等以供选择。活动要点:站在世界文明与民族文明互动发展的原点,结合社会生活事件,理解地域、亚文化、伦理、种族、性别等问题,展示影像、交流评析,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从新媒体的角度理解多元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积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自觉建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精神;项目实践:举办多元文化综合媒介展,力求跨越过去和未来、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把社会评论、大众审美融入新媒体作品中。

3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新媒体图像文化在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技术手段和效率的同时,也以冰冷的数字技术标准造成了人的感知方式与审美经验的“同质化”。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能给予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而且对继承、保护、创新本土文化,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此,笔者为新媒体时代下的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动态的发展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密切联系,精选设计多层次的、具有弹性的、符合学生审美建构水平的教学内容。从审美内涵和形式上来建构高层次的教学。第二,教师应积极建构以学生学习经验为中心的、结合社会性议题的视觉艺术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经验统整、知识统整,视觉文化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统整,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第三,改变思维,以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为动力。[2]应改革师范学校教学课程、加强职后教师培训计划,提高美术教育者的新媒体艺术素养。总之,美术教师应充分认知新媒体艺术教学与跨学科美术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助人学渔,引导学生构建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美术课堂;同课异构;高效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美术教育理念和美术课程体系也逐步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很多教师仍然摆脱不了“我教你画、我说你听、我动你跟”的陈旧模式,教学方法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算高效呢?美术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一、对两节“同课异构”的美术课的思考

“同课异构”是指使用相同一个年级,相同一本教材并且相同一个课程内容,但是经过不同教师用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去设计这个课程,最终形成表现内容完全不同的结果,这种使用同一个课程设计不同结构的教学方法就称为“同课异构”。

2013年5月,在我市湘版美术新课标教材培训暨省美术课题开题会上,我有幸听了两节同是《变色龙》这一课“异构”的设计课。针对这不同设计的两节课,对比发现,因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教学效果也迥然。下面试分析以上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带来的教学效率。

两节美术课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对比

设计一: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分析这节课,教师为达到目标一(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目标二(掌握一定的表现技法——重叠画法)设置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示范和讲解为主,学生只是看、听,少有实践、思考。而学生活动一填色练习中,教师选择用圆形纸片的方式填色不便于学生操作,而且圆形的色块粘贴在变色龙线描稿上与变色龙形态很难融合,达不到使变色龙“变色”的目的,加上该环节耗时过多,导致下面的创作活动时间比较仓促,许多学生难以完成有新意的作品,作业单一,缺乏创意,最后评价环节也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在这节课上获益较少。整堂课的教学效率较低。

设计二: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节课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衔接自然、深入浅出,时间安排合理。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演示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无形中激发了探究的乐趣,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大胆自由地去实践,设置的学习活动趣味性、参与性强。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了三维目标:学生了解了变色龙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重叠画法的表现技法,每个学生都画出了一只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变色龙,这种轻松、趣味式的教学又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总之,这节课结构科学,教师注重引导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是一节学生乐于参与、高效的美术课。

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新观点、新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向45分钟要效率、要成绩,高效教学理念的落脚点也正应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通过本次同课异构的听课学习和思考,我对高效课堂提出几个见解,与大家共勉。

1.教学设计的高效

高效的教学设计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所以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目标的制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以学定教”,不可盲目地高要求,目标过高,学生无法完成,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受到打击。目标太低,又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课堂就更无高效可言。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才能为课堂的高效教学提供好的前提条件。

2.活动设计的高效

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愉悦性、参与性、融合性、创新性。美术课教学重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特别是中小学的美术课更加侧重愉悦性、参与性。比如,《变色龙》的教学,在教师乙的课堂上,首先用贴合小孩子心理的“介绍一位好朋友”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思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呢?接下来播放一段幽默的动画视频,变色龙是其中的主角,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题,同时学生通过动画对变色龙的形态特征也有了最初的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评价设计的高效

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此次同课异构的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越高,争取成功的愿望和表现欲越强。课堂评价中的教师评价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以正面的鼓励为主,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只要敢尝试肯努力,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同学的认可。同时,教师在学生互评中需要耐心引导,促使学生运用适当、合理、准确的语言进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评价水平。自我评价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做判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找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以上是我对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思考和认识,美术教学的合理、高效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累积、总结,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创造出更加科学、完善的美术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创设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国美术教育出版社,2007-05.

篇8

(一)当代艺术设计与设计师的素质

杰出艺术设计师应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养,即知识的素养和创意的能力。知识的素养包括设计专业的知识、视觉艺术的素养,还有科技、消费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创意的能力是指具有敏锐地把握当下流行的元素,并将各种信息加以艺术综合和创造的能力。艺术设计是一种创意活动,其不同于工程领域中的设计之处就在于创意性。创意性首先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个人观念,其次是在艺术设计产品中彰显出设计者独特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飞利浦(中国香港)设计公司创意总监肖恩•休斯曾说过,其设计哲学就是,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消费者、商业本身和工业科技这三大市场支柱,就不能生产出有意义的新产品。而对着三大支柱的综合考虑,如果不能增强产品结构的创新性,就会阻碍它的创新性。为了设计出有意义而又实用的产品,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并应对这些分散因素所带来的挑战。

要应对挑战,就必须进行创新,即对设计者所面对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创造出不同于其他产品结构的作品。因此当代杰出艺术设计师,仅仅具有纯粹的艺术设计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应具有谙熟当代艺术设计语境的素质以及综合创造的能力。当今是信息的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是互融、交互的时代。艺术如此,艺术设计同样如此。正如新媒体艺术家阿斯科特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正在走向融合的艺术,其反映和建设在现实中的融合的文化。融合思想的应用具有独特和积极的影响。它加速了技术智力的进化、消灭正统思想、挑战代表性、打破教条、直面唯物主义、要求参与、杂交身份、舒缓社会交往并重新排列时间和空间的秩序。杰出的当代艺术设计师应适应当下融合时代的要求,将综合各种信息,并且能够加以重组,进而进一步创意,是为综合创意的能力,这就是当代艺术设计师所具有的素质。如何应对培养和提高未来艺术设计师素质的挑战,是每个从事艺术设计的教育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围绕着当代艺术设计特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的基本素养,着眼于培养对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或可以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产生设计大师的必由之路。

(二)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

开设不同课程,给学生建立了学习和掌握不同知识信息的平台。就美术欣赏课程而言,它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艺术形式、观念、艺术思潮、社会、美学等方面的信息,这些知识信息是艺术设计师具有的基本素养。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多种信息的组合体,这些信息包含着艺术家的观念、审美以及创作定式,同时还打上艺术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注重对美术作品的信息解读,尤其强调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强调个人性情的陶冶,即便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包括近期出版的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欣赏的教材)也强调美术欣赏最后的共鸣,教学方法是着力于知识的把握、作品内容和意义的解读、形式和技巧及表现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知识传授,是一种“述”的表达模式,是一种由作品到作品的解说方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充其量只是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当前这个强调艺术创新的时代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师对于艺术设计基本素养和创新的要求。

对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构建不同于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所谓“作”,即做、创造,即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重组信息、如何建立再创造的观念和方法。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将美术作品中所含的各种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排列,并将自己的认识融入到美术作品中,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于这件美术作品的全新的艺术信息,即新的形式和评价,这种新的形式与评价是能与艺术设计建构起某种关联关系。学生能通过这种关联,将这个新的艺术形式和评价应用于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不是停留于“述”的层面上,不是仅仅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而是在“作”的层面上,这种“作”的方式就是重组与再创造,即对信息的重组和再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是思想行为的方式,其教学方式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独立分析、解构的行为观念,养成重新组合艺术、观念、社会等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观点和方式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

艺术设计的主要要素是图像形式和媒材,这也是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要素。如果说纯艺术强调个体的主观表现,那么艺术设计更强调实用的原则。以“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观点是强调行为的观念,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自我创造的观念,具体到课程教学设计上应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将重组的艺术的信息,并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团队合作来解决如何将思考合议的结果,应用到他们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解构、比较、综合艺术的信息

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自由发展的思想,以及创造包含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解构,即对不同作品中点、线、面、结构进行分析、理解,找出其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是比较,将作品包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艺术信息的关联性与延伸性,寻找反映这些信息的目的性。例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构和比较毕加索与其他艺术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图像的形式和观念,理解艺术大师是如何综合艺术的信息。立体派大师毕加索曾研究过塞尚等大师的绘画,通过解构毕加索的作品,以及对比其他大师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毕加索修长人物的造型受到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不仅是改变人们艺术观察与艺术思维的方式,而且用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诠释艺术。毕加索几何化表现方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毕加索同样也吸收了黑人艺术的元素,他的艺术是在分析解构他人艺术信息的基础上,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进行了重组与再创造。美术欣赏教学中将各名家作品中所涵盖的信息加以比较,正如在欣赏毕加索的艺术时,可以将他与格列柯、塞尚等大师的作品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找到艺术大师分析、综合信息的方法,为下一步进行重构艺术信息做好准备。

(二)重新建构艺术的信息,结合现代艺术观念,激发设计的灵感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解构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空间等关系,其次是联想与重组。当一幅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观众需要融入其中,了解作品的建构,究其原因,延伸艺术作品的意义,从中寻找出可能激发学生设计创意的灵感,将零散的、不规整的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将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引入到艺术设计中的方法是现代艺术设计大师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西摩•切瓦斯特、冈特•兰堡还是福田繁雄,无不是将艺术信息、现代艺术观念加以综合与创造,进而成就自己的设计风格。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贵在对信息的综合与创造。现代艺术无论是观念还是形式上都给予人们许多启发,激发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现代艺术大师波洛克通过描绘漩涡、循环、联系,以及色彩和线条的融合来模仿连接性,也为现代绘画带来了更高吸引力的网络世界中的形象。

波洛克是第一个将牢牢固定在画框中的画从艺术馆的墙上摘下来的人,他开始关注的是大地艺术,为行动和交互提供场所,为全面的观察方式、想象和构筑奠定基础,并形成全新的艺术美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这些数字空间中的主要继承人和受益人。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对艺术设计思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立体主义的形式、未来主义的思想观念、达达主义的版面编排、超现实主义对插图和版面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或是在意识形态上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营养,或是在形式上提供了改革的借鉴。时代已经打破了唯艺术至上的神秘光环,人人皆是艺术家,生活为艺术提供了所有的一切,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为启发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分析艺术现象、艺术观念的形成发展,可以清晰地显现出艺术作品与艺术设计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分析综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对当代艺术观念有深层的认识,能够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艺术设计的灵感。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而建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应围绕创造力的培养而设置。这种创造力是能创造出新的图像形式、观念的能力,对学生在设计专业实践中起到引导作用。这种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作”为行为方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进过分析、综合、重组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如塞尚,他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之父,就在于他对以鲁本斯、德拉克罗瓦,以及威尼斯画派、巴洛克风格绘画,还有印象派的绘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挥其色彩的敏锐感,将分散于各派的形式、用色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延伸其中的艺术意义,构成了其独具个性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日本设计师谷口广树谈到自己的艺术设计学习过程时说:“大学时,我选择了造型设计的研究室,而不是可以直接学习平面设计的研究室。我们学过漆艺和型染,也学书法、铜版书和网板书(绢印)等课程。当时学习的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成了我拓展表现领域的杀手锏。此外也受教于当时的新锐画家有元利夫先生,通过云繝彩色习得日本画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了解有元利夫作品的方法论,而我在感受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因果关系的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创意的灵感来自主客观的契合,这些契合是在艺术设计方面为有意识和有行为的人准备的。有了创意的灵感,即可为创造打下基础,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

三、结语

篇9

一、珍视信息——树立“学生资源观”

新课程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美术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所画的内容,还是以言语、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学生资源观”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才会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创新课程资源。

二、预测课堂——教学采用“软设计”

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是教师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美术学科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所做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构思。教学设计不仅有别于最低层次的备课,不但把课本知识要点陈列出来,而且也有别于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它是一个创新的教学活动: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安排多种教学事件,营造真实教学情境,调配各种教学要素……这个教学设计是教师对美术教材的理解,加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预测而做出的一种框架。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软设计”,不是设计一个个“套子”,课堂上让学生“请君入瓮”,而是带着这种设计到课堂上,让综合的课程效应“动态生成”。设计的课堂不是“教案剧”的演艺场,而是师生不断进行交流、积极互动、达到共同发展的人生旅程。

三、尊重学生——课堂富有人情味

美术课堂交往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美术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善待学生的过错,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生命的良好发展。

四、了解学生——建立学生资源库

教师应多多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做好记录,建立一个学生资源库,以便更好地为创生美术课堂服务,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相约的地方。学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才,有学乐器的、有学舞蹈、声乐的、有学武术的,也有善于朗诵演说的。这些人才我们都要及时了解并记录下来,以备美术课堂之用。同样的人才,在美术课堂里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学生的一点一滴,教师都应该通过倾听和观察,及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并想方设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提出合理的建议,或给予必要的引导,做学生学习成长的见证人,更作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伯乐。

五、随机应变——善于捕捉“活资源”

课堂生成灵活性来自于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交往互动。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主要是通过对话、合作和沟通来实现的。师与生、生与生的真诚合作,有效互动,凸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昭示着教学的交往、对话特殊性征,促进课程的创生。处于学习主体中的学生,他们的创新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的求新,思维的求异,想象的创意,学习方式的独特,以及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等。这些学生的学习信息,有时通过美术语言表达,有时通过画面内容来传递,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信息,及时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使教学充满智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六、——发展眼光看学生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并以兴致勃勃的状态投入时,他们的观察才能变得敏锐起来,他们的思维才能变得敏捷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完全发挥出来,他们的个性才能得以彰显。一个老师如果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整节课沉着脸,生硬地毫无生气和活力地进行教学,那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可言,怎么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尽情地想象、尽情地挥洒自己手中的笔去描述心中的梦想,怎么会有更好的实践与创新呢?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让学生变枯燥无味为动力,会盼望着美术课,会在每一节美术课上有所收获。所以,让学生对美术、对美术课感兴趣,是美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美术教师必须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二、备课讲究实效性

任何学科教学,都要求教师课前有效地进行备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美术课堂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进行有效的备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钻研课标,钻研学生,深入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内容特点,明确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法,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师有效备课还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要完整,还要层次分明、衔接紧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小学美术课的教具准备也需要非常充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如在上与大自然有关的主题课时,除了准备好教具、示范画和相应的教学课件外,还要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好笔、水彩等颜料。没有这些准备工作,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有效性;不这样做,课堂教学不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符合课标的要求,体现科学性

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课标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等。具体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考虑下列问题: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美术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美术课程内容目标的基本要求,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认知、训练中轻松、有趣地掌握美术知识。教学设计只有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四、适当地由游戏进入

课堂教学要以兴趣为前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爱做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的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儿童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如“美术小玩家”、“做一做”、“我是小画家”、“玩一玩”等等。这样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到游戏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的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五、教学方法很关键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方法都特别的重要,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快乐还是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更有实效。

六、注重有效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