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小学生从小就变成了“考试机器人”。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小学生缺乏应用数学意识和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无法到达教学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让小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应用关系,使他们明白如何运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指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非常多的小学生都不懂小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很大的原因是小学生不注意在生活和其他实践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而且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数学知识的获得,忽略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从而导致小学生对于小学数学所学知识掌握不了,而且不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这样发现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小学生忽略了数学的重要性,不注重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日常生活来改编数学题,让小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这样教师进行慢慢的指引,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独立地应用数学所学知识来解决。这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让小学生明白数学不仅来源于课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所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主旋律。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一种方式。此外,小学数学教师也要鼓励小学生提出与生活日常有关的问题,从而让小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喜爱之情。
二、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当今时代,如何让小学生不自觉地运用小学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困难的事,而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中的课外活动、专题活动,让小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去量一量自己住的小屋的面积,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小屋要怎么测量?需要什么?”这样他们就会去想自己的小屋是什么形状、需要测量的边是哪条边、测量的长度、测量需要用哪个单位、如何计算等等。这样通过让小学生自己去实践运用小学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以巩固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样可以印证小学生有没有真正学会数学知识。也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形成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以后在生活中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
三、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对于教师的要求
现在很多的教师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不知道怎么向小学生说明数学是有用的,找不到用什么样的证据去劝说小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只能向小学生表明数学是一种有用的学科。同时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培养、锻炼、提高的过程,这些都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要求。而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克服困难,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不只是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搜集各种相关的材料来做应用背景。不断地发现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也要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日常生活和事物,发现一些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事情。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学习数学知识。小学生也要明白数学知识是广阔的、无边无际的、永远学不完的,还是要靠学习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还要引小学生了解自身周围的环境,因为周围的环境是小学生找到所需原材料的地方。在日常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教育讨论班,多参加一些专家的数学教育讲座,不断地收集一些关于应用数学方面的材料。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应用意识,教师一定要有着广博的知识面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和小学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这种应用意识,在未来可以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以及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据此,本文从“数学知识蕴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知识应用于学生生活中去”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把握现有资源,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课堂返朴归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关键词 回归;生活;思维;愉快;应用
作为一名碧江区教师,我们所处的环境是边远山区,面对的学生是山区孩子,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尽人意,大多数学生思维比较单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让山区的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家长常常对学生说:“孩子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本事。”确实,山区的孩子更需要有知识,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没有知识很难立足。
一、数学知识蕴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每一位学生并非是上了小学后才接触数学知识,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问题,他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领悟,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
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认识人民币,并且会简单使用人民币,“元、角、分”的应用早已融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例如学生买早餐,买本子,买笔等,以及他们和爸爸妈妈上街购物时使用的人民币,在过年时,接受长辈给的压岁钱,得到过的人民币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对人民币的初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样币,让学生交流、合作、讨论,将人民币分类总结,在对人民币应用数学中,采用了“销售”的方式,将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钢笔、铅笔、橡皮擦、直尺等,作一次“销售”,分别请前来“购买”的同学通过样币,付钱,售货员正确收钱、付钱,使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对人民币的换算能正确、灵活的掌握,在数学中,要求学生还要注意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不要乱画,乱折或乱撕人民币,正确地应用人民币,通过具有生活化的导入,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充分领悟“元、角、分”的知识,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人民币。
二、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图形“角”的概念时,充分借助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都悉的钟表、墙角、红领巾、扇子、张开的圆规等的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加深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在学习“四边形”一课时,出示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图,围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各种图形: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还有圆形、三角形、菱形和梯形等。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同学们拿出四根十六厘米长的铁丝,小组动手操作,将十六厘米长的铁丝分别演变成:(1)长7厘米,宽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3)长5厘米,宽3厘米的三个长方形,再将剩下的一根铁丝演变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从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实际上是求四条边的长度和,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教学中,学生通过亲手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并且对所学知识能牢固掌握,能灵活运用。
三、让数学知识应用于学生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应用,在数学中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了才能被真正掌握,也只有在日常生活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小学数学回归学生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探究》
[2]《数学新课程标准》
[3]《小学数学教育》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新课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怎样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怎样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我们教师要研究的事情。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联系日常生活教会学生学习物理呢?
1.“生活中的物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教材上出现时,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心里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学生还会存在各种疑问: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释吗?用哪些知识来解释呢?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生活中的物理”起到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应用来引入所学知识点;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应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物态变化现象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一类现象,人类生活中常接触到物态变化现象”。在学习物态变化之前,先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雾、露、霜、雨,这些都涉及物态变化,对问题“物态变化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思考后,再分析教学内容,学生再次联系生活中的亲身体会,对物态变化这个相关内容就有了较深印象。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理,起到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作用。
3. 教会学生科学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1)教给学生用物理常识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在下雪的路面上撒盐是利用降低熔点的方法来熔化冰雪,既有实用意义,又加深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了解;介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加深了学生对温度计原理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会使学生感到物理非常有用,学生愿意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会学生用生活中小实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农民常常将生姜、红薯等农作物放在地窖里或用细沙埋起来储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问自己父母,这样很容易得出答案。超市里常用保鲜袋包水果,目的之一是减少水果中的水分流失。高考期间有些地方由于天气炎热,常在考场里放些冰块,理由是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这样可以使考生凉爽。通过这些例子,可让学生充分认识物态变化现象。家庭实验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使学生自主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
(3)开展探究性专题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建 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3-01
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现行初中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许多栏目,都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并学会促进个性发展。现就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建生活化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食醋中含有醋酸,山楂、柠檬、苹果、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等物质让学生体会酸,从肥皂和洗衣粉的使用中让学生体会碱,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识别它们的欲望。在学习金属材料时,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锄、水龙头等,它们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体会到化学有用性,让学生从心理想学化学,进一步了解并尝试解释身边化学的动机,能促使他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在不断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过多,保护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铝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也有害。
这样,教师模拟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巧妙地将学生融入到这生活化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补调动起来,议论纷纷,积极计论,课堂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三、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必要的。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到化学的真实。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其中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展开分析。
在学习钢铁锈蚀及其防护时,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钢铁锈蚀的事实,并根据自已的经验猜想钢铁锈蚀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更全面的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并从中认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钢铁生锈。通过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达到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这样以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倍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实践证明,一旦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更大,这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学习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测定雨水PH的家庭小实验,开展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学习了常见的盐后,提出:请你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用的食盐和碳酸钠;学习了化学肥料后,让学生回家了解为什么碳铵等化肥要在早晚施用?铵盐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熟石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天的营养食谱等。这样,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等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增,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化学知识来解决。试想,如果我们化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国民素质不就大大提高?脱离生活的化学是空洞的,化学教学一定要竭力提高公民素养,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消除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树雄.让化学教学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2]张爱玲.化学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问题情境;实践应用
新课标改革对数学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指示。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结合相应的问题,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这种课堂中情境与问题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将巧设问题情境列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有效地进行情境教学?针对情境教学的内容作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设计悬念情境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好奇心
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一门逻辑性和思维性都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在生活中,数学同样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数学问题,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都能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实例,联系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带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在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习,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巩固,使学到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不仅如此,设计悬念情境问题还能突破学生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根据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问题,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浪花。在利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刻认识,了解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真正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教学预想的结果。
二、依据数学典故,巧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一般对故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地将数学中的历史典故加进来,将代表性强的数学故事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另一方面能增添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利用数学存在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中存在的矛盾是相对统一的,不仅是在数学中,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掌握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了解数学知识体系中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让学生在矛盾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在成功中强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设置数学悬念,构建问题情境
数学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的学习反映。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并且将数学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生学习数学现有知识的平衡态,在新建的问题情境下又可以构建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平衡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弥补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五、巧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生的接受范围进行新颖有创意的创设,当超出接受范围时,学生会望而却步,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创设情境时有脱节现象,没有做到与现实相结合,教学过程过于死板,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的问题情境过于肤浅,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没有真正的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实例,教学方法拿捏不准。
4.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过于片面化,问题没有可研究探讨性,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乐学”,在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连华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成才之路,2009(17).
[2]陈雷曼.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J].成才之路,2008(19).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注重生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这既是新课程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现行教学中学生学习与生活脱节,不能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缺乏生物课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自然也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障碍和短板。
理论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人本身就是生物,高中生物知识有很多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而且高中生已具备了很多与生物相关的直观生活经验。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过的“腿抽筋”即生物教学中的“抽搐”,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贫血中的缺铁性贫血和补血用品中都富含铁等现象,这些知识都可以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作用”时加入教学;同样人夏天为什么要出汗?出汗后又为什么口渴等加入稳态教学;将对“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的理解加入到免疫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部分问题,从而知道学习生物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生物教学联系日常生活,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现实有效性的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采用将日常生活知识贯穿于生物知识教学中的方法,不但能让学生明白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解释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还能将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降低对生物知识理解和运用的难度。
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化合物水”时,可结合鲜草与干草,新鲜粮食与干了的粮食的重量变化来说明;在讲“水的分类与作用”时,可结合“种子晒干后仍能发芽,而高温炒干则不能”来说明自由水在温和条件下会失去大部分,而结合水不能失去的问题;用老年人皱纹多,消化能力弱,而婴幼儿皮肤水灵,消化能力强来说明“同种生物中含水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结合腌制的鱼肉不易腐败来讲解“微生物在高浓度的盐溶液环境中无法吸水生存,甚至失水死亡”。由此可见,将生物知识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联系起来,学生就可以直面感受生物教学中的现象,从而将生物知识具体化,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识。
生物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通过将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运用生物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矿物质元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来教会学生在农业生产中,在没下雨时施肥,要将肥料配成溶液,将矿物质元素变成以离子形式、主动运输的方式更容易被吸收;施肥前松土,能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的有氧呼吸供能,促进根的生长和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合理密植”、“轮作间作”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正其行,通其风”能增大CO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简简单单的一个生物知识点,就能让学生掌握到农业生产中大量而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看来,生物知识不是单一的让学生解决学习成绩问题,更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知识或许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不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方法,还要让学生主动地运用,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其一,在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后,教师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实验,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过程中,真实的了解“生物知识是有现实有效性的”。比如,教师在讲解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时,可以让学生找来豆种在无光和有光条件下分别培植,几天后再来观察两者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何市场上卖的豆芽大多是白色的,叶绿素的合成必需光的道理。在整个动手中,不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原理,更能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从而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或课余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生活常识或其它学科知识拿出来,用生物知识对其解释,让学生养成“将生物学习常态化”的习惯。比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垂涎三尺”等知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积累的常识或谚语,当教师教会学生用生物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后,这些常识或谚语,就能变成生物学科中的遗传和变异、条件反射等知识点。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如果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巧妙的结合起来,不仅能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学生物,处处学生物;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篇7
(一)在认知的过程中被人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观点即是日常观念,日常观念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环节。日常观念的本质指的是一种重复性的、自由的、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根据日常观念的活动模式,通常有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两种类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的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就需要以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为落脚点,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经验思维指的是人的日常与非日常的活动模式的内化与固定,同时也是人的行为模式向思维模式的转化[2]。列宁曾说过:人经过千万次的重复实践,这种实践就在人的思维中以逻辑的形态内化并固定下来。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经验思维相结合,就必须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把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经验作为前提与基础,正视生活并做到深入生活,从而得以认知生活。以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主动的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认知。对于正确的道德选择认同,从而将道德认知固定于自身的经验思维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加强在实践中人对于道德的学习、培养、内化。同时,还要持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的趣味性,要善于发现不仅拥有时代特质,还可以与人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做到寓教于实践之中,从而把社会道德固化于人的经验思维之中,使得人的思想、观念在通过实践,在认知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并且更加开放,具备创新性,以实现在人的经验思维中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品德境界。常识思维指的是日常思维中的现实思维模式。它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等非日常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模式化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就需要进一步地探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努力做到具有创新理念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具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3]。在目前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进行创造,还需要对于其中的糟粕进行批评与改造,从而真正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新局面。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需要以各类科学文化作品作为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融入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各类科学文化作品当中,让人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或是欣赏艺术作品,也是在以科学文化作品作为传播渠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想、观念、价值观融入到人的常识思维当中去。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的思维观念当中转变为模式化的形态时,才能真正地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在个体感情上要充分理解
情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可以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并且,情感可以为重复性的日常生活添加色彩,并赋予其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真挚的情感需求,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感环境感染与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对于人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的树立、确认、内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相结合,则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塑造和谐的情感空间,建设科学的以及合情合理的日常生活环境。所以不单单需要针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过滤、改造、优化,也需要对于信息环境进行净化,以使得环境对个体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4]。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保障生存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文化典故。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对于个体内在的思维模式与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环境有机的相结合,就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并且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但需要进行创造、改造,以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富有情趣、生机勃勃、和谐自然的客观环境,还需要过滤、净化、优化精神文化环境,以使得精神文化的情感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精神文化产品的人性化服务与实践活动为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人们对其在情感上认同,并在潜移默化得到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篇8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而教师的精心加工,会使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甚至变成一种享受。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教育情境,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帮助学生透过所学知识的表面符号、文字,与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填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想、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间的鸿沟。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化学史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化学工作者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识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历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科学发展史中的典型史料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同学沿着化学家们研究的足迹,体验化学家们科学研究的喜悦和艰辛,学习化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
结合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典型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初中化学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中波义耳的“失败”和拉瓦锡的“成功”的故事创设情境;学习酸碱的内容时,可以用化学科学中人们对酸碱认识的历史创设情境;学习石灰石的知识时,可以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创设情境……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
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化学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化学方面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被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教学中联系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能够提高学生未来生活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陌生感。
三、以新闻材料为背景进行情境创设
篇9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日常生活
物理知识的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可以说,物理就是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融于日常生活。声音的传播,家里的家用电器,上学坐的公交车等都离不开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物理是一门实验探究性学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来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过程的探究精神。对于物理问题首先学会如何分析,在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保证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深刻理解。
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经费投资力度的增大,现在许多学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学资源展开物理教学过程。通过PPT的展示和动态实验图的呈现,学生对于物理现象会有一个直接的感官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冰冷黑板的教学画面,让学生可以通过PPT直接观察整个物理现象,加强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展现物理动态画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对于未知的领域和未曾见过的画面,学生都会感觉新奇,并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感官上的视觉冲击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高效性。
三、将探究性教学方法融入物理教学过程中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利用是有时机性的,并不是简单地随机利用,更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它需要教师充分地做好教学课前准备工作,并找准时机提出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提出探究性问题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举出简单的例子,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时刻保持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方法是新课标改革提出来的教学手段,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善于利用此类方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的高效性,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理解,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路径
高中政治教学主要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对学生心理发育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对教材解读不完善,出现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使政治学科很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生活化,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一、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现代教育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学生逐渐向着课堂的中心位置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体。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这一点,摆正自己的位置,更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生活化作为高中政治教学的一部分,认真研读教材之后将所授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将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变成具有生活化的、通俗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其次,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针对设计好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切入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生活化的政治学科。最后,教师需要保有探究与创新的精神,根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例如在学习货币知识时,教师应当将整堂课的教学理念放到生活化上,将有关货币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回想货币在生活中扮演着那些角色,发挥着哪些作用,从而更主动的去接受相关知识,并更加明确且牢固的记住有关货币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将政治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政治的难度。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高中政治教学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内容相对繁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筛选,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特别是政治学科理论较多,教师只有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更突出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高中政治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即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展示政治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一面。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让政治学科变得更加平民化与生活化,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理论作为重点内容教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中与税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通过网络等手段对我国现代的税收政策进行了解,并对家庭的收入来源以及纳税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做到真正把握税收政策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国外的税收政策与国内的税收政策进行对比,特别是对纳税人以及税款走向进行比较,从而更为深入的理解不同的税收政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说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在学过相关知识后去观察日常生活,从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中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而哲学常识相对抽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列举恰当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哲学知识对日常生活尤其是为人处世的影响,更好地发挥政治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三、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而政治学科又具备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丰富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向着生活化方向转变,创设一种更为轻松的、趣味十足的课堂。使学生更加喜欢政治学科。最为简单的就是在教学中加入举例子、列数据等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数据和例子面前更加明确相关的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会带来哪些影响,并正确理解相关理论的研究背景及其价值所在。教师还可以采取情景法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环境下学习政治知识,并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找到二者的相通之处,使学生养成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文化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对与文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并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进行总结,在课上进行相关成果的交流。文化作为政治常识的一部分不仅是政治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进行成果展示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更为新颖的例子来充实学生的学习成果,将有关文化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这样相对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生活化,使得课堂更具备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相关知识,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明确政治理论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在高中政治课课堂上注重生活化的体现,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使政治学科具备生活化的特点。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的欲望,并学会正视政治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政治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者:孟红英 单位:衡水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士友,杨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路径解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96-98.
[2]任国平.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55.
[3]陈艳.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