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行业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贸行业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传统财务分析报告 价值链分析

提升财务分析报告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4.3

一、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缺陷

(一)以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仍然是从财务报表入手,主要体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各项数据的历史同期数的变化额和变化趋势,通过表间的各项数据计算解释企业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其中资产状况分析主要是分析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负债规模、负债结构和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盈利的来源和结构、毛利率和净利率;营运能力主要是分析经营质量和资产增长,各项现金流指标的分析和合规性指标的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得出的报告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财务分析,是一个个数据的堆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各项指标的计算只要借助于电脑,把公式设置好,表间的勾稽关系设置好,输入基础数据就可以自动实现各项指标的自动计算。这种财务分析报告更适合有关联关系的母子公司之间财务部内部做合并报表使用,或者是外部使用者如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银行等金额机构做授信评估,税务部门评估税源所用。

(二)管理层和业务人员看不懂或者不感兴趣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为了做理论研究和学习各种比率的计算方法,而是借助会计理论和各项比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发现和解决。作为财务分析报告最主要的使用人,企业自身的管理层和业务人员来说,传统的财务分析报告他们看不懂或者说不感兴趣。作为非财务人士来说,传统的财务分析报告是脱离业务的纯粹的财务分析,只说明了一个结果,没有提出存在的问题,或者看出了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给出一定的对策,对于内部决策来说是没有支持意义的,内部使用的价值不大。

(三)只关注过去的数据,没有体现未来和预见性

传统的财务分析报告是以一个阶段的企业经营数据为依据,因此反映的是过去的数据和经营成果,但是不代表企业未来的发展,缺少预见性的分析。固定的报告形式相对单一,特别是文字性的枯燥叙述难以给报告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完善的全面预算体系,针对所属行业和市场预期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经营规划。如果营业收入低于预算,是因为客户订单问题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因推迟了业务的执行,对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完成是否会造成影响;国家政策的调整如退税率的调整、通关政策的调整、汇率的变化对在手订单的执行和新订单的获取是否造成影响。这类分析在传统的财务分析报告中较少体现。

二、价值链分析法融入企业财务分析

价值链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概念。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价值链的管理理念已经在供应商和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领域得到了应用,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果把价值链的理念引入财务分析报告,就是要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价值,吸引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人员,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风险控制提供决策。什么样的财务分析报告是对管理层和业务人员有价值的呢?

(一)将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感兴趣的信息融入财务分析

什么是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感兴趣的信息,当然是能给业务带来增值的信息。对于外贸行业来说资金有没有缺口,外商的收账款能否按时收回,产品定价有没有竞争性,怎样才能确保客户订单源源不断,交期是否保证,一个订单或者一项业务能不能有利润,这些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信息。

业务利润总额的增长是由企业各个部门降本增效带来的,简而言之就是增加销售收入,减少成本和费用开支。降本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不具有持续性,因为一个企业正常的运转有固定的开支和投入,有些费用的产生和业务量没有关联关系,比如折旧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租金等;有些费用的产生是支出在先,受益在后,也许投入不一定有收益,但是必须投入的费用,比如研发费用、市场开发费用。利润总额的增长更多的是取决于能给企业业务带来持续性增长的销售收入。因此财务分析中要细化营业收入的结构分析,营业收入由哪些产品构成,哪些市场或者客户构成,不同产品、市场和客户的结构是什么,盈利水平如何,增长趋势如何。通过拆分销售收入和销售毛利分析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产品或客户,最有成长性的产品或客户,是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客户。

现金是一个企业的血脉,有利润的企业不一定有现金,没有利润的企业也可能会有很多现金,现金来源于哪里。现金流一旦断裂,企业一定会面临巨大的危机,企业现金的构成中有多少是自有现金,多少是融资的现金,融资到期的时间,还有多少是占用的资金,比如应付未付的货款、人工工资等,有没有用短期融资的现金去支付长期业务的货款。通过分析现金流的结构,传递给管理层和业务部相关的信息,为企业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可利用的现金流。

篇2

7月25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我们盼望国家出台有利民资投资的政策,期盼对民营企业发展有利的政策”。

周德文身后,是30万家温州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的支撑。温州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1-6月,温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7%。实体经济仍在低谷徘徊。

周德文表示,“订单没有回升,实体经济依旧低迷,只靠楼市、股市、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回暖并不健康”。

但另一方面,温州多年积累的民间资本依旧活跃,其投向发生了较大变化,或为温州转型带来曙光。

中小企业转型乏力

温州海关提供的《上半年温州外贸统计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59.59亿美元,同比下降10.1%,降幅高于浙江省平均降幅8.8个百分点。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大型民企已经走上转型之路,而中小企业依旧在自己的主业上耕耘。

“正泰投资太阳能,华仪电气投资风电,这些都是温州规模较大的民企,但是,中小型企业很难进入新兴投资领域。”周德文表示。

温州市国鼎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智雄说,从制鞋行业看,并未见到整体形势的好转,“事实上前两年外贸鞋业就很不好做,我们提前布局,逐步转向内需,现在内需已经占到90%以上”。

对于国家扶持的新兴投资领域,黄智雄表示,目前内贸这块投资就很大,“把自己的传统行业做好就行”。

黄智雄的企业去年用于市场运作的资金在1000万左右,今年目前已经投入了500万。由于提早了两年布局,现在生存情况相对好点,但是仓促从外贸转内需的企业,则没那么好过。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提供的《2009年温州中小企业经营形势分析》显示,原先出口为主的企业转向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而国家此轮投资较少进入民营企业,新增贷款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贷款只占其中的5%。

“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资金运转发生障碍,得不到融资陷入困境,导致企业关门倒闭。”周德文透露,“而目前温州停工、半停工的企业仍占30%左右。

7000亿温州资本新动向

虽然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但温州民间的资本依旧活跃。

“目前温州资本最大的动向,一方面是走向海外收购;一方面是步入金融、创投领域,以及资源性行业等。”周德文透露,“现在一个趋势是,从产品经营走向资本经营,从企业家走向资本家,而在实业上的投资开始减弱”。

就在7月,温州人叶茂西旗下的西京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了英国本土一家卫星电视台,这是继温商购买法国品牌皮尔卡丹之外,再次引发外界对温州的民资动向的关注。

“温州资本是无孔不入的,现在国家鼓励放开的垄断企业,更受到温州资本的欢迎,大量的资本蓄势待发。”周说。

在此前,2008年下半年,由于预判经济形势将持续低迷,温州的资金开始陆续回流。

温州银监分局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三季度末,温州市民在温州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首次超过2000亿元,比年初猛增19.53%,是史无前例的大回流。

而到2009年1月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62.5亿元。2009年1月的增长量,达到2008年全年增量的95%。短短4个月,从2000亿元到2562.5亿元。

“但到了今年的3-4月,温州民间的资本又开始活跃起来,钱又开始流动,甚至出现国外收购。”周德文表示。

“国家此轮的投资,事实上还在靠国家财政带动,没有更好的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周认为。“国家应当进一步向民资放大放开一些垄断性行业。”

篇3

第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正是毕业生忙着奔走于各种人才市场求职的时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还要考虑就业等实际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和质量。而且,毕业设计通常是在全部专业课程结束后才开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联系,很多学生专业课学完了,仍然不知道学了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调查问卷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基本上将精力放在实习和找工作上,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很少,不少学生只用几周时间匆忙写作,他们认为毕业论文对今后的事业发展影响一般甚至没有什么影响,学校不会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为难 大家,最终的通过率可达百分之百。

第二,毕业设计的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与就业岗位的贴近度比较低,没有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结合起来。毕业设计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与实习工作关联性不强。通过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选题的范围太大,超出了其驾驭能力,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其撰写毕业论文的瓶颈,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无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不到位,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有些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够,形式化较为严重;有些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奖惩措施不得当,评审、答辩等过程不规范、不公正;有些学校一个教师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达到十几个甚至更多,使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低下,尤其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责任感,只忙于自身事务,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不负责任、不严格要求,直接影响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已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而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教师的短缺仍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毕业设计基本上由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辅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答辩准备等,具有企业经历的实践能力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的偏少。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但大部分“双师型”教师只有短期的社会实习或挂职锻炼经历,真正具有社会或企业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非常少,所以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性较强的毕业设计指导不力,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第五,在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上,教学管理部门很多没有制定一套统一的评价体系标准。因此,在进行评定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无法客观地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水平。这种以主观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压抑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这种评价体系,许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做毕业设计。

国内学者对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问题、对策等宽泛课题上,很少有针对高职专业及专业方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实践研究,且研究缺乏系统性,而对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更不多见。目前,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也更多地停留在存在问题的研讨,更关注于师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而缺乏对毕业设计流程系统性设计的思考与改革,缺乏对毕业设计依托有效载体的探寻与研究,缺乏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机制的有效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外贸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这个热门专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外贸行业企业一线的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

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形势所迫,还是就业岗位的要求,作为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都必须改革。

(一)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耗时长、涉及人员广、管理难度大,其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要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构建由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重要节点,如选题、开题、课题实践、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教务处要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出台各类管理文件及规定,并监督、检查、评价各系部执行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各系部根据学院的相关规定,结合本系实际,制订一些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并随时监督检查各教研室的执行情况;教研室主任则按院、系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师生开展并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此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选题应体现岗位工作任务要求

选题是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目的、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历较低,理论知识较薄,但对其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实际有机结合,一定要坚决淘汰多年重复、陈旧,与就业岗位贴近度不高、实际应用价值低的课题,启用具有鲜明岗位特色、实际应用价值高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前提必须符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紧依托外贸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构建应围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面向的国际货代业务、外贸跟单业务、外贸单证业务、报关业务、报检业务等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能力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系统,如图1所示。

(三)毕业设计应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

在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上,将其与其他专业课程同步安排,有利于加强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课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创意构思,来达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有效解决了专业课程学完之后,学生仍然不知道学有何用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毕业设计的创意构思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良好的专业基础反过来又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以基本学制为三年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一、二学期在《外贸商品学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后,利用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去外贸企业调研,学生完成相关外贸企业及产品的资料收集,形成外贸企业和产品基本信息表;三、四学期在完成《国际货代业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在原来调研的企业中挑选一个岗位,搜集资料形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报告,并由相关任课老师进行指导;第五学期在学习《外贸综合实训》等专业拓展课程后,以原有的调研结果为基础,设计《外贸综合实训报告》,进一步进行各岗位工作任务的训练;第六学期结合毕业实习或就业的具体情况,挑选其中一个工作任务进行毕业设计,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专业技能,学校专任教师负责时间节点控制、撰写规范性指导。如图2所示。

(四)实行“双导师制”

在指导教师队伍上,从企业一线聘请高技能人才充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是缓解目前毕业设计指导师资不足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的快捷途径。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实践能力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往往还能为学校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同时,潜移默化地熟悉企业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由兼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在企业内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毕业设计作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兼职教师配备相应的专职教师,实行“双导师制”,由兼职教师指导专业技能,专职教师负责时间节点控制、撰写规范性指导。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设计形式

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是单一的论文形式,论文的框架要求及字数限制使得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依然停留在阐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问题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培养。为了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作为最终检验成果的毕业设计,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可以《外贸商品学基础》等课程为依托,结合学生具体的实习单位或者调研的外贸企业,针对其外贸业务操作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形成的企业或产品分析报告;可以《国际营销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等课程为依托,结合其毕业实习的某个具体岗位,完成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任务的成果展示,如某种产品国际市场开拓方案、具体业务的单证处理、具体业务的跟单处理等;可以《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代业务》等课程为依托,进行以实习单位为背景的某个工作环节的优化设计,如出口报关流程优化设计、出口报检流程优化设计、某笔业务托运流程优化设计等。

(六)评价方式应由“单纯主观式”评价改为注重

“技术性与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首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针对毕业设计质量检查的要求,要确定好评价要素、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标准趋于定量化,使评价结论趋于定性化。其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宜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宜采用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校外评价与校内评价相结合。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校内教师,还应积极采纳企业一线师傅的评价,使评价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在毕业设计阶段,大多数学生正在顶岗实习,其毕业设计是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从校内采集数据,而且要从企业收集信息,重视企业一线师傅对毕业生的评价。

毕业设计的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最后一门实践性课程,毕业设计是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为了全面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在实施改革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

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彻底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它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并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选择更加适合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课题。

(二)加强毕业生对毕业设计的认知教育

毕业设计虽然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毕业设计不能只从毕业班才开始,要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进行毕业设计的认知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更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的流程、准备工作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完成实训报告,以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悉毕业设计流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

(三)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

篇4

扩大覆盖范围

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2009年,中国信保推出了中小企业综合保单(2.0版)、银行保单和福费廷保单等新产品;实施了更加贴近市场的大型生产企业简约承保、外贸业务承保等新模式。在博茨瓦纳电站扩容项目、印尼一揽子电站项目中,开创了公司与国际多边机构合作便利融资新模式,获得业界高度评价。在船舶融资项目方面,实现了公司与中外资银行的成功合作,开辟了信贷融资新渠道。在资源配置和网络布局方面,充实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展业、承保、理赔、追偿力量,组建了6个跨部门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项目团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海南等地设立了“840办公室”。在政府合作和渠道开发方面,全年与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签署合作协议76份。加强银行合作,合作银行达到121家,其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43家。与全国工商联、商务部直属的6大进出口商会以及多家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推动会员企业投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挥政策性作用

2009年,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8.6%,比2008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辽宁、重庆、陕西、湖北、贵州、河南、北京、安徽、云南、天津、黑龙江等省市超过20%。公司客户数量是2008年的1.6倍,其中83.8%为中小企业,对央企集团的覆盖面达到49.6%。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

对于重点行业、新兴市场出口的支持在2009年取得了新进展。全年支持机电产品出口512亿美元,增长171.2%,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1亿美元,增长223.6%,支持纺织品出口127.1亿美元,增长160.9%;支持轻工产品出口73.9亿美元,增长159%。支持企业向非洲、拉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出口491.5亿美元,增长114.1%。

针对企业“有单不敢接”的问题,中国信保在深入分析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满足买家延长授信期限的要求,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全年承保账期30天以上的业务增长144.9%,其中90天以上的业务增长182.8%。成为了企业抢订单、保市场的有力支持。

而针对企业“有单无力接”的问题,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便利企业贸易融资,支持企业获得融资超过1600亿元。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项下,支持领域包括电力、电信、铁路、船舶、矿冶等10多个行业,涉及对31个国家的出口.极大地提振了出口企业和银行的信心,实现了政府以保险带融资、以融资带出口、以出口促增长、保就业的目标。

此外,中国信保还积极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共累计向出口企业支付赔款4.9亿美元,实现追偿收入7876.5万美元;向企业提供买家资信分析报告近22万份,充分发挥了支持保障作用。

篇5

关键词:

对外投资;投资环境;韩国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09202

1我国对外投资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入世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开放程度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在对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商务部联合的《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746.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

其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依然是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密集地点。

2韩国投资环境分析

2.1国家概述

韩国曾经是贫穷的农业国。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因此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经济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自1962年开始,韩国着手发展经济,30多年来保持了年均8.6%的搞经济增长率,经济规模,社会财富、基础设施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在短短30多年间,韩国从成立之初的贫穷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总额据世界前列的新兴工业国。1995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11432美元。(中国在2009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650美元)

2.2产业结构

目前,韩国的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

首先,制造业发达。韩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归功于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主要产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制造业。电子工业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

其次,服务业较为先进。韩国的金融体系比较发达,银行网络基础设施先进,寿险和财险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名列世界前茅,证券市场的主板和二板市场也很活跃。批发零售、旅游、运输、文化娱乐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迅速。

第三,农业脆弱。韩国的农业总生产值在上世纪50—60年代增长较快。之后农业增速放缓,但韩国人的主食——大米自给自足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韩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9%,发展农业依靠提高产量。因此,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迅速减少的问题,韩国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2.3外商投资环境

(1)吸引外商投资任务。

(2)投资环境。

① 交通运输:韩国陆海空交通运输均较发达,全国已建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国内的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和公路运输。由于韩国三面环海,航空业也发达,海上运输和航空运输在国际运输和国内的长途运输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韩国总的货物运输量基本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国际货物运输量每年都在增长。

②通信设施:截止2009年2月底,韩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达到4599万户。截止2008年底,韩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536万人,人口覆盖率达到77%。韩国是全球3G业务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和手机定位等3G业务在韩国都发展得有声有色。韩国3G业务发展一直领先于欧美国家。截至2008年11月底,韩国3G用户数量约为1586万人,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34.95%,比欧美国家28%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③ 能源状况:韩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要(转引自韩国统计厅)。

④ 产业格局:根据标准产业,韩国的1121个行业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不适合外商投资的行业,其中公共行政,对外事务,军工,邮递,证券交易所等金融管理、宗教团体等63个行业列在外商投资对象之外。第二类为适合外商投资,其中只有电视传播和无线电广播业2个行业尚未正式开放,禁止外商投资。第三大类为限制投资行业。报纸发行,定期刊物发行,沿岸渔业,发电送电及销售等27个行业部分限制外商投资。第四大类为其余的1029个行业,外资可以自由进入。

⑤ 建立东北亚物流中心:韩国正联合中国和日本,建立东北亚物流中心。建成之后,对东北亚的运输往来具有极大优势。

(3)投资法律与政策。

①贸易投资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法》和《外国人投资促进法》是韩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管理领域的基本法律。这两部法律与《外汇交易法》、《关税法》及其他专项法律、法规等构成了韩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② 促进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通过《外国人投资促进法》对外商投资的范围、允许投资类型、投资程序、投资之源等做了有效规定。

③ 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政策:韩国关税在实际执行中,超过99%的商品按从价税征收。同时,反倾销税、调节灌水和物价平衡关税所占比重最大。

④ 投资政策分析:现在,韩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很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指数高达99.8%,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了促进外商对韩投资,韩国中央政府允许各地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基于外资超过中央政府范围内的优惠待遇,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以及设立方便外国投资人的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

(4)投资风险。

① 国内政治风险:韩国政局稳定,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较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剧烈的政治变动或社会动荡。

② 地区安全风险:韩朝关系、韩美关系、韩日关系都会影响到我国在韩国的投资。

③ 国内经济风险:随着韩国外汇储备和纯债权的不断增加,对外支付能力大幅提升,加上外债结构比较合理,韩国的信用风险大幅降低。

2.4中国对韩直接投资状况

(1)中韩双边贸易。

自1992年建交至今,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在短短20年间取得了飞速发展。2010年,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2005年底,韩国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使中韩企业开展贸易的环境更为公平、公正。同年,韩国成为继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东盟之后第六个与中国贸易规模超千亿美元的国家。

中国对韩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整体规模不大,平均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几万至十几万美元,百万美元以上投资企业少;二是服务类企业居多,主要为金融、航空、海运、旅游及劳务、贸易分公司和代表处等;三是实业类企业并购、参股合资方式投资呈增势并趋于大型化;四是大宗收购项目对象主要为中间产品和元器件生产企业;五是投资主体国有或国有参股企业居多。

篇6

【关键词】外贸企业 商务智能 内部环境 社会环境

1. 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内部环境

1.1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财税收入、稳定就业和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近两年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中国外贸行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与国家政策,迫使我国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改变经营理念,加速信息化发展,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以赢得更多客户,扩大交易数量;以全方位管理,提高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各企业对数据的要求不再满足于收集和整理,而是需要更加完善的查询、归纳、总结、提炼和分析系统,许多外贸企业不惜花巨资寻找软件开发商定向开发适合自身的商务智能系统。

在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化开展的层次较低,尽管近几年国家大力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但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事实并非一时所能改变。绝大多数外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仅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管理阶段,而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很少,信息处理能力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而且仍以提供单纯的技术产品信息为主,不擅长动态信息的跟踪和获取。

1.2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不足

1.2.1数据积累不充分、不全面

任何一个外贸企业从开始经营的那一天起总是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海关进/出口提(关)单实时数据、关单统计数据、买家名录数据、买家采购信息、卖家供应信息、市场分析数据、企业资信数据等等。每个部门在企业执行着不同的功能,收集着不同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源头部分,都是从MIS、CRM、ERP等基于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中抽取整合到数据仓库中的,而目前这些系统本身就缺乏标准,各种原始数据结构百花齐放、参差不齐,甚至同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不同产品,同一个产品之间的不同模块,同一个模块的不同版本的数据都是不统一的。

1.2.2业务模型构建困难

商务智能的实施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构建一个合适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需要历史数据的积累,更需要数据质量的保证。商务智能的核心功能是数据分析,然而现有信息系统整合的数据通常不完整、不一致,存在大量无用的数据,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商务智能实施过程中数据抽取、转换、清洗、加载的成本,而且还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另外,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对买家需求变化趋势等情况的分析缺乏可靠的依据,较多的是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的流水账通报,只是画一些简单的曲线图、柱形图、饼图,但是又不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造成经营分析报告质量不高,其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

1.2.3缺少有经验的实施者

商务智能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也刚刚才形成,导致国内企业缺少有经验的商务智能实施者。在商务智能市场,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人才相当缺乏,而既懂贸易规则又懂商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觅,从而难以满足商务智能发展而带来的研发、咨询、实施和维护等人力需求。

2. 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社会环境

2.1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各个企业必须按照全球范围内最低成本、最佳质量、最好服务的标准来经营发展,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外贸行业是我国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对外的一道经济窗口,它所直接面对的必然是国际大市场和国际同行的竞争。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商务智能在外贸企业也和在其他企业一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商务智能软件为外贸企业提供分析决策系统,将信息技术从消费延伸到销的全过程,并通过电子技术把众多的生产厂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以及中间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在各环节建立起多极化的产销联通体系。

在国际市场上,SAP公司、IBM公司、Oracle公司、微软公司等世界著名的商务智能厂商在我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纷纷登陆中国,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实力推出自己的商务智能产品,希望借助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商务智能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十几年来,走过了艰难的市场培育期,目前国内高端市场仍然被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占据主动位置,而在中低端商务智能市场,国内商务智能厂商优势则更明显。

2.2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智能发展的社会问题

2.2.1商务智能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商务智能是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商务活动,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可是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落后。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虽然在进步,但从商务智能的要求来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技术标准、资费水平、通信速度和安全保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在互联网主机数量方面,美国要远远多于我国,另外在互联网连接速度方面,美国同样远远领先我国,平均连接速度是我国的5倍,这些问题都极大制约了我国商务智能的发展。

2.2.2商务智能系统实施效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商务智能的主要用户如银行、保险、电信、航空等行业的发展过程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中国特色。由于体制的差异及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这些行业的商业模式远不如西方成熟,多数国内用户希望借助商务智能技术解决的问题与希望部署的行业应用往往是没有先例可借鉴的,这就使得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借助西方的商业模式与应用经验开发出的产品并不能切合我国用户的需要,而国内商务智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又使得国际商务智能厂商很难找到专业的实施队伍为用户进行合理的部署,从而造成我国众多企业花费了巨额资金的同时却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2.2.3商务智能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商务智能应用推广中面临的重大障碍,引起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有数据的丢失和泄露问题、信息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使用、恶意的内部用户、账户和服务的劫持问题、不能被用户感知的风险态势等。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滥用和非法使用,信息被部门所共享不乏有这样的员工把自己得到的信息与公司外界共享,而这样做也会变相的使信息共享向信息的无政府化靠近,出现信息的控制权分散管理的问题;又或者资源未授权侵用、未授权信息流出现、系统拒绝信息流和系统否认等。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商务智能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胡翠华,陈登科.商务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

篇7

运输统计机构是实施运输统计工作的职能单位,是运输统计工作的承担组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统计工作量非常巨大,发挥统计职能的专职人员很少,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是兼职,统计力量的薄弱与工作量的繁重产生很大矛盾。因此参照美国和欧盟的运输统计经验,在各级运输管理机关建立专职的运输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力量,才能完成繁重的运输统计工作。

1.1国外运输统计机构的现状

美国运输统计局(BureauofTransportationStatistics,BTS)的职责,是努力获取数据并客观地分析解释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运输的深入理解,将用来帮助政府决策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BTS致力于3项中心活动:创造、管理和共享运输统计知识[5]。(1)创造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设计和管理运输调查,收集、解释来自于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组织的运输数据。(2)管理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提取和编辑的数据来自于许多资料源,以提供专业、最新的运输信息。(3)共享运输统计知识。每个年度出版运输统计报告和有关分析报告,使得BTS的合作者以及私人和政府组织能够共享这些运输统计知识。欧盟统计局(Eurostat)是欧洲联盟的一个统计机构,它的任务是提供给欧盟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它收集和分析来自欧盟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并且在欧盟内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更为明确地实施和分析欧盟的政策。欧盟统计局主要统计的内容为:常规和地区统计;经济与财政金融;人口和社会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渔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环境和能源;科学和技术。欧盟统计局的框架为:法律;欧洲统计系统(ESS);统计委员会;在线共享数据系统(RSS)。欧盟统计局将交通运输统计和环境报告统计编撰在一个年度统计报告中。而且利用RSS系统及时更新每个成员国的运输统计信息。同时也不断出版新的有关运输统计数据分析,运输统计方法探索的出版物。

1.2我国运输统计职能部门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下设统计处。运输统计机构的级别较低,人员配备极少,难以应付全国繁重复杂的运输统计任务。主要是从各司局那里直接获取数据信息,加工整理的力量薄弱。各司局则从各省厅的对口部门内获得数据信息。基层的运输统计人员力量就更为薄弱。省级运输管理局综合规划处其中的一项职责是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报表的下达、汇报及上报,统计工作很多是单人负责,最多配备一个帮手。各地市(县)的运输管理处(所)中的运输统计人员基本就是单人,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更换频繁。基层单位统计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总之,承担公路运输统计具体工作的运输管理部门,从人员配置上很难满足运输统计工作的要求。

1.3建立各级公路运输统计机构

要建立运输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对现有的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应整合综合规划司统计处的职责范围,将水运局的统计职能纳入统计处。建议在统计处内部成立道路运输统计中心、水路运输统计中心,分别负责全国道路、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共运输以及内河、港口、远洋运输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口成立运输统计处、统计科,分别负责本省、地市的道路、水路、港口运输统计工作,进行运输统计数据的逐级收集、处理、管理、上报工作。根据目前基层运输管理现状,县级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助统计工作,而运输统计主要由交通运输部和省厅、地市负责完成,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将交通运输部统计处的工作职责定为:①负责调大运输统计项目。如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6]。②运输统计信息的收集。收集交通运输部各职能司局的运输业务数据;开展与交通运输部之外统计机构的合作,获得相关统计数据。③运输调查的组织。将涉及行业外的运输调查项目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不亲自调查,而主要负责检查、监督调查工作,回收、处理、分析数据,调查结果。省级运输统计处和地市级运输统计科的工作职责是配合部里的运输统计工作,完成本省、市的重大运输统计项目;收集省运输管理局、地市运输管理处职能处室的业务数据;监督检查本省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的统计项目。这种统计管理模式除了尽可能保证运输统计工作的成效外,也可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因工作经验、兼职繁忙、工作调动等因素造成的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的问题。

2完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运输统计指标分布于各统计报表制度中,随着社会和运输业的发展,指标体系需要完善和整合。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完整而成熟,其中一些指标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每年出版年度运输统计报告,统计指标和图表完整,数据挖掘分析充分,统计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国内运输统计机关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中国的运输统计报告,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2.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BTS每年出版的年度《国家交通运输统计》,依照该交通运输统计报告,获得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几级指标层。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①交通基础设施;②汽车、飞机、船舶数量清单;③交通运输设施使用状况;④出行和货物运输;E.交通运输运行管理状况。第二章交通运输安全:①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安全状况;②航空运输安全;③高速公路运输安全;④货物转运安全;⑤铁路运输安全;⑥水路运输安全;⑦管道运输安全。第三章交通运输与经济:①交通运输与宏观经济;②交通运输与消费者支出;③交通运输业的营业收入、就业和生产率;④政府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收入。第四章交通运输、能源与环境;①美国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②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③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使用效率;④空气污染;⑤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7]。

2.2欧盟能源与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欧盟运输统计局每年出版年度《欧盟能源与运输的统计数字》,这里也只列出几级指标层,总体可以看出欧盟和美国的运输统计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分类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部分:常规统计数据。①常规统计数据;②GDP;③就业\失业率;④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⑤人口数;⑥欧盟成员国对外贸易:进口\出口;⑦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统计数据的比较。第二部分:能源。①总体信息;②能源概括性信息和供应安全;③能源产品税收;④电力;⑤能源产品价格;⑥成员国能源统计;⑦候补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能源统计;⑧世界能源消费统计。第三部分:交通运输。①总体信息;②货物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③旅客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④货物和旅客运输(非周转量统计方式:航空、水路);⑤交通基础设施;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数量;⑦运输安全[8]。

2.3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截止2004年,经原交通部审批正式生效的公路交通统计调查项目一共10项,都是以报表制度的形式,由综合规划司等4个司局负责填报。现行的交通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报表的一些统计指标有重叠,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现象;第二,部分指标内容陈旧,需要更新;第三,统计报表只有表,没有图,缺乏直观性;第四,不同统计报表数据的信息是分割的,没有一个平台将报表数据放在一起,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数据的利用率低。发达国家运输统计主要集中在运输生产指标、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输安全、运输与能源环境保护等若干方面。根据国情和数据可得性,借鉴性国外经验,完善丰富公路运输统计指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运输指标体系涵盖以上5大类统计指标。通过这些基本指标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扩展指标。建议对现行的10项公路统计报表进行整合,将报表制度中的指标归类到5大类指标中,同时更新指标和添加部分新指标,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指标体系由综合规划司统计处负责统计数据的分析、挖掘。定期月(季)度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分析报告,年度交通运输统计报告,难度高的报告可委托行业专家撰写。

3落实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运输统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单靠运输统计部门实地采集数据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外都建立了运输信息联系制度。发达国家普及的计算机技术和完善的法律规章,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我国的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与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所以,落实运输信息联系制度是实施运输统计的保障。

3.1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美国运输统计局通常数据收集的类型包括:需要调整的数据资料的收集,与行政部门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9]。美国运输统计局已经与美国国家普查局、能源部、环保署、劳工部、商务部、联邦公路局、国土安全部等都建立了信息交换和联系制度。另外美国典型的运输信息报告制度如:国家运输数据库(NTD),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等。这些系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收集运输数据和信息。

3.2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加拿大运输部所属的运输数据处负责数据收集、维护和传播与运输系统相关的数据。为了有效地履行收集这些数据的职责,开发了数据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运输数据处选定实施的数据库项目包括:航空运输数据电子收集系统(E-CATS),运输项目字典(TOD),国家路边调查(NRS)[10]。其中连接重要航空公司和机场的ECATS系统的数据已经作为国家管理航空运输和安全的重要参考,NRS的数据是加拿大货物运输量和货物流向的主要数据来源。

3.3我国运输统计信息联系报表制度

首先,应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公路运输统计如果掌握了重点企业的运输情况,就等于获得运输市场的概括情况[11]。2009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公布了交通运输部部级重点联系运输企业名录。但是,部级重点联系公路运输企业有152家,样本数量远远不够推断全国的公路运输情况。因此,借鉴国家综合统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增加面向基层运输统计机关的重点联系运输企业,通过建立连接各级基层运输管理机关的企业网上直报系统,集成报表的下发、数据审核、报表上报等功能。其次,应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信息联系制度。运输行业涉及面广,单靠运输管理部门一家无法获得更为广泛全面的信息。所以,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进行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政府内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也可签立合作协议,定期交换纸质文件。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统一数据口径,提高数据信度,节约时间和成本。基层重点联系运输企业、政府信息合作部门通过专用信息平台将数据传送到市级运输统计科,统计科对数据汇总、审核将地市数据呈送到省级运输统计处,统计处再经过整理、汇总、审核将省级数据呈送到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统计处。最后,报表的设计应尽量考虑企业能够直接使用现成业务数据,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填写报表的难度和提高报表的填写质量。企业需要专人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将数据报送质量和企业年审挂钩,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4试行运输统计项目外包

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的运输统计项目,由于统计过程复杂,工作量巨大,国外开展这类项目主要外包给专业统计机构。我国运输统计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了满足社会对运输统计的要求,应积极探索与社会统计机构合作,试点开展社会运输调查。

4.1美国运输统计项目的外包

美国运输统计局根据运输统计项目的特点,对一些涉及社会、家庭、个人的运输统计项目进行了外包。由于这些调查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质,而且调查工作量大,需要人员多,后期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美国官方的统计机构将这些调查项目外包给知名的社会调查机构或公司,例如:美国的GENESYS公司、M.Davis公司、MDAC公司、Westat公司、Morpace公司等。这些调查机构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调查技术进行社会调查。政府统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调查数据的质量。总体上,这些社会调查支持与运输相关的广泛的主题信息的收集。

4.2我国运输统计项目应面向社会

从美国一些涉及全社会的运输统计项目看出,这些项目能够广泛收集社会公众的出行状态信息,获得居民的出行数据,以及公众对交通运输的意见和满意度。对合理规划运输发展、规范运输市场管理、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获得民意信息恰是我国运输行业急需重视的方面。因此,我们也应开展有关交通运输的社会调查,获取全社会的意见信息和数据。交通运输部负责试点开展交通运输社会调查项目,例如:公务出行调查、家庭出行调查、交通运输安全调查、运输与能源环境调查等。政府对这些调查项目主要提出指导原则和方针,具体的实施、调查程序的细节,数据采集方法等,可以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完成。政府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对社会调查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调查的质量。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该为机构顺利完成调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综合运用多种调查统计技术

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先进的统计技术,提高了统计效率,降低了统计成本,保证了统计质量。我国的运输统计工作主要是人工操作,辅助以计算机处理。随着我国运输管理部门经济条件的改善,应逐渐采用先进技术,根据调查项目的特点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

5.1美国的运输统计调查技术

国外数据采集技术非常发达且方法多样。根据调查需要和成本约束,可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甚至一个调查项目同时使用多种调查方法,以达到高效、低成本、减少非抽样误差的目的。信件调查技术: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进行调查,信件内容包含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调查表、填写说明、回执信封等。信件调查一般用在行业内针对商业机构具有强制性的调查项目中,而且调查已经在行业内较为成熟,被调查者很容易接受调查并按照要求填写和回寄调查表[12]。例如:美国商品流动调查(CFS)、运输者财务和运营信息调查等。电话访谈调查技术:电话调查目前在美国使用的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CATI)技术。在社会调查中,常利用该方法进行个人、家庭的民意调查,在美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样本利用电话号码清单或者计算机随机拨号技术进行抽样调查获得[13]。例如:美国家庭出行调查(NHTS)、运输统计的综合调查(OmnibusSurvey)调查主要利用CATI技术[14]。电脑自填式数据库调查技术:美国国家运输数据库(NTD)由660个运输服务提供者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报告系统给NTD提供数据报告。美国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将警方交通事故报告的信息按照规定的标准编码,录入FARS系统的专用软件中。计算机统计软件:在运输调查中还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技术,在样本分层、样本抽样、样本权重的调整、数据误差的计算和控制、数据的汇总等,都使用专门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运输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技术:专用软件GeoMiler,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多式联运网络数据库来计算运输英里数。它集成了解决运输路线问题的地图可视化功能,以处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的选择问题。该工具的运算法则建立在美国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络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优路径”选择上。该软件技术已应用CFS中,自动规划商品流动需要的最优路径,形成可视化的商品运输流量和流向图。

5.2根据国情借鉴国外调查统计技术

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技术总体落后且方法单一,主要采用现场人工调查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运输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完善、不成熟。致使我国运输统计调查成本高、效率低。受制于调查技术的落后,导致很多调查项目无法开展。信件调查在我国交通运输统计调查中应用较少。采用邮寄信件调查的方法,必须事前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宣传,甚至培训;被调查对象能够理解调查和接受调查,这样的调查一般在行业内进行,被调查者熟悉调查内容,能够很快掌握调查表的填写方法。例如:运输行业的财务运营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调查技术在我国市场调查中已有应用,但在交通运输统计调查领域还没有先例。交通运输社会调查项目,适宜采用电话访谈调查技术。社会调查机构可采用这种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做有益的尝试,积累经验。电脑自填式技术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已有广泛应用,许多部门的数据都是通过专门的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和管理。运输统计中,可以通过开发专门的信息平台软件,由专职的统计员或信息收集员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提交,上级运输统计管理部门对提交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和管理、。上文所述落实交通运输统计报表制度的技术手段就是应用专门的网络信息平台,技术原理见图3。图3中信息发送方主要包括:重点联系运输企业,运输统计项目有关的政府合作部门,运输管理机关内的职能部门,下级运输统计部门。信息接收方指(上级)运输管理机关的统计部门。使用专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传输使用标准报文,满足不同统计项目数据的交换和使用。基于因特网可以连接更多的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收方,扩大信息联系的范围。

篇8

关键词:反倾销;国际贸易;会计机制

Abstract:Alongwiththeworldeconomicsintegrationdevelopment,dumpswithcounter-dumpinghasbecomeintheinternationaltradethehottopic.Atpresent,ourcountryhasbecome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thebiggestvictimizedcountry.Facingthesternsituation,certainaccountantswhohowtoexplainin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correctlythequestion,establishesaccountantwhopreventsanddealswithcounter-dumpingtoprotectthemechanism,playsaccountant''''sininternationalcounter-dumpingrolefully,hasbecomeourcountryforeigntradedevelopmenttheurgentneed.Thisarticleinsteaddumpstheoverallanalysisestablishmentaccountanttoprotectthemechanismtheimportanceandproposestheconstructionstrategy.

keyword:Counter-dumping;Internationaltrade;Accountantmechanism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磨擦和贸易纠纷越来越多,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为维护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其成员在进口产品因倾销、补贴的激增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因而,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税已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外出口的增长,我国已成为国际滥用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有数据显示,因国外的反倾销造成的损失已达800多亿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正确解读国际反倾销中的若干会计问题,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倾销与反倾销作为当今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已越来越为中国企业所熟悉。所谓倾销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由此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反倾销,则是当倾销行为发生以后,出口国因此对进口国相似产品工业造成实质上损害时,进口国为抵消或阻止倾销,可征收不超过该产品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的一种法律行为。

自1979年至2004年9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65起针对或涉及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我国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100亿美元,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国企业反倾销败诉的会计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遭到反倾销指控,在应诉的企业中胜诉率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国际反倾销规则对中国企业的歧视和企业自身的应诉不利造成的。而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缺乏对反倾销会计规则的正确解读更是引起中国企业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会计准则的差异

“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我国在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只有满足五个方面条件,才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而其中对会计的具体要求是: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

但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没有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记帐,因而要求市场经济地位屡屡被西方国家驳回。其中,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会计计价与财务报告披露方面强调会计计价基础是历史成本与真实列报原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资产的会计计价必须是公允价值,财务报告披露必须遵循公允列报原则。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土地、厂房,很多是以前国家划拨的,并不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经过多年的折旧后,现在办产权证,企业补的地价可能很低。而国际会计准则是按照市场价格来对资产评估作价。这样一来,价格相差就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提供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反映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而被否定了市场经济地位,采取替代国制度,确定正常价值。而选择的替代国又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的败诉。

缺乏对竞争对手的会计研究

反倾销案件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所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实施相应的征税措施。于是,我国企业能否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替代国”,并迅速考察该替代国有关企业的成本构成和销售价格。目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平时缺乏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没有替代国国内有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运输、保险费、销售价格等相关信息,一旦涉诉,很难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主动选择对我国企业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最终导致败诉。

没有深刻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会计规则

对于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是否深刻,事关规则的遵循以及涉诉企业维护自已的权利,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我国企业在接受反倾销调查时由于缺乏对国际反倾销会计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败诉的案件也屡见不鲜。

建立商业情报网

许多国家设立官方的商业情报机构,在海外设立商情网,负责向出口厂商提供所需情报。例如,英国设立的“出口情报服务处”,由英国220个驻外商务机构提供情报,并由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出近5000种商品和200个国家或地区市场情况的资料,供有关出口厂商使用,以促进商品的出口。

国外在反倾销会计方面的经验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

国外的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应对反倾销的形势,都纷纷启动了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掌握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应付竞争局面和规避、迎战国际反倾销诉讼。采用竞争对手会计,对于反倾销诉讼可谓未雨绸缪,一旦遭受针对本国的反倾销诉讼,便可以拿出对本国有利的会计举证,从而赢得诉讼。

我国预防和应对国际反倾销的会计措施

我国企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必须未雨绸缪,建立起预防和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保护机制。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我国将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因此,目前要利用《欧盟384/96号规则》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以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突破。

符合“转型期”要求,会计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具体包括:企业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会计账簿应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本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二是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要求企业在过去的非市场机制向市场机制过渡时,其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重大扭曲。

会计上仍需四个方面突破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向世界介绍中国会计改革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会计规范的国际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但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

会计举证提供可信的资料。在反倾销案诉讼中,可靠和经得起查证的会计举证才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成本信息的方法。要求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口公司的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资料必须可靠,账务处理方法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做法,并能在相关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

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

我国企业无法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原因之一,正是缺少一个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建立“反倾销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建立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出口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配备反倾销会计人员、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执行反倾销规避、应诉、提起等会计业务。

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建立行业商会反倾销会计信息中心,在出口产品反倾销规避、反倾销调查的应诉和进口产品反倾销的调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政府机关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在于解读国际反倾销法中的会计规则,建立我国产业损害经济指标的会计预警机制,以及反倾销核查会计。

建立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中介机构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是指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提供的反倾销国外应诉准备、反倾销国内申诉、反倾销国内应诉的会计服务业务,发挥注册会计师和律师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与竞争对手会计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不仅能够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还能在涉诉过程中,根据竞争对手会计信息平台的指引,选择对本国有利的具体替代国方案,进行充分的会计举证。

通过会计来加强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内部会计资料的积累,结合反倾销调查内容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做到有备无患;通过会计搜集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倾销的信息,就外国产品在我国市场的倾销进行会计预警,为进行反倾销申诉而举证。

起用竞争对手会计还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在国际竞争中,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就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二是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从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产地或出口的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竞争对手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竞争对手产品在与我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三是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方法。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主要来源渠道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的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

综上所述,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面对西方国家在反倾销诉讼中所拥有的会计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9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以银行信用作保的信用证结算比例已经下降至20%以下,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赊销和承兑交单的付款模式的规模逐渐扩大,比例已经上升到80%左右。不仅如此,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欧美客户还倾向于延长付款期限,往往是货到后90天甚至长达一年付款。付款期限的延长更是让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出口收汇时不仅面临信用风险,而且还需要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收账款损失现状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2005年对近千家出口企业的抽样调查,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坏账率约为5%(同期发达国家仅为0.25%-0.5%)。如果以5%的坏账损失率为静态值测算我国近8年来的坏账规模,中国经常项目下货物出口的损失规模是惊人的(如表1所示)。

当然,以2005年平均5%的坏账损失率作为静态值来对出口坏账规模进行估值缺乏科学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报损数据更能直观和准确的反映出口坏账的基本情况。据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到2007年,参保企业的报损率平均为1.3%,而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信用环境恶化,收汇风险大幅度提升,无论是北美、欧盟还是新兴市场,参保企业报损率均超过了3%,而这一数值还是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在经过资信调查,剔除了资信欠佳的进口商基础之上的。

另一方面,美国为刺激本国疲软的经济,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用美元对外贬值促进出口;欧盟陷入欧债危机的深渊,世界对欧元信心不足,再加上中国对欧美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欧美等国积极施压人民币升值,不仅削弱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且打压了他们的利润空间,远期付款的结算方式使得出口商可能面临汇率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双重损失。

从表2可以看到,在欧美政府的大力施压下,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汇率已经累计升值分别达9.54%和20%。虽然目前中国出口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在增加,但主要集中在东盟地区。作为中国第一及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欧盟以及美国出口主要以美元为主,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外贸企业出口的外汇收入缩水,盈利空间被汇率上升进一步挤压。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收汇风险成因分析

(一)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出口结算方式主要包括汇付(先付款后发货,先发货后付款)、托收(即期付款交单、远期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信用证结算(即期付款信用证、远期付款信用证、假远期信用证)等三种方式,同时还有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以及福费廷(包买商)等四种附属结算方式。由于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缺乏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在国际市场上还面临越南等国的强力竞争,所处行业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普遍缺乏议价基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处于不利位置,为了增加出口,不得不将贸易条件作为提升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赊销(O/A)成为企业维系生存的无奈选择。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七成的出口合同都是采用放账赊销的形式,已经取代了信用证和预付款等成为主流支付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但是坏账损失风险却大大提高。

(二)国际信用环境恶化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欧美市场消费量大,商业信用好,支付能力强,是外贸企业出口的必争之地。由于欧美等国有发达的信用监管体系,商业信用能很好的约束企业的交易行为,企业信誉普遍良好,是外贸行业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市场。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国内经济低迷,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大大降低,很多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甚至破产的风险,货款拖欠现象严重,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出口损失。

(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发生货款被拖欠之后,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对于拖欠期相对较短的往往通过订单经手外贸业务员自身追收货款,而对于拖欠时间较长的货款则委托专业的机构追收货款,部分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则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而进口商身处世界各国的现状使得出口商在追讨账款时困难重重,相当被动。外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从接单、制造、出运到交货、结汇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要保证安全收汇,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风险管理,而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的事前管理,未进行外企信用评估就在结汇方式上给予优惠条件,对授信额度缺乏控制,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加强客户信用动态管理,账款追讨不及时。

(四)赊销缺乏债权担保

由于中国出口商缺乏等级债权人的意识,对于出口赊销往往就是以信用做为担保条件,如果由于进口商申请破产而出现货款拖欠,往往很难收到货款。以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为例,如果进口商申请破产,出口商货款的追收只能走法律程序。根据美国的法律,企业申请破产后,法院将通过破产程序保证同级债权人获得同比例的金额分配。美国破产法规定的债权人主要有三个等级:担保债权、无担保优先债权和一般无担保债权。一般只有在上一个等级的债务得到全部清偿后,下一个等级的债务清偿才能开始。而现实是,中国出口商的角色一般都是无担保普通债权人,受偿等级较低,在破产财产被用以偿还银行或者保理商的抵押担保债权后,几乎就很难再得到分配了。

(五)商品质量问题遭拒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进口商除了在货款拖欠上花样百出外,还会找各种理由变相拒绝付款或者降低付款额度,任何细微的商品质量问题都可能成为进口商拒绝付款的一个重要理由。我国不少商品的出口是以打货样或者船货样作为标准来装船出口的,但由于商品出口量大,在一批商品中难免出现个别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外商借此拒绝付款或者要求更低折扣,而出口商为了追讨货款,不仅需要提交证明材料,而且要与进口商据理力争,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和协调成本,进口商货款拖欠时间越长意味着更大的汇率风险损失,而协商解决的结果往往是出口商的利率和折扣损失。

三、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收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由于其出口总量相对有限,企业机构相对精简,很多小企业甚至只有总经理以及外贸业务员两级,外贸业务员负责外销业务的所有环节,包括客户开发、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单据缮制、客户管理及维护,总经理本身不仅从事公司的管理,掌控全局,自身也兼做本公司的出口业务,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立一个独立的应收账款决策机构和信用管理部门相对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如果是小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相对有限,可以由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整理外贸业务员提交的客户资信等级分类情况,跟踪和监控应收账款并向总经理汇报,由总经理做最终决策;对于规模较大的中型外贸企业,可以在财务管理部门下设风险管理分部,并直接向财务经理汇报(流程如图1)。

这种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给企业决策层提供较为及时、完整的信息,提高决策质量,从源头上加强对收汇风险的控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以对交易各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掌控处理,如果由于债务人的财物状况出现了问题,亦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债务追讨,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降低收汇风险。对于初涉外贸领域或者缺乏相应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中小型外贸公司而言,也可以实施信用管理委托制,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专门的信用咨询管理公司。

(二)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多种服务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2001年12月运营以来,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仅为27.5亿美元,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5405.7亿美元,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2年-2008年间累计承保金额的3.1倍;2012年1-11月总承保金额3072.2亿美元。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0.5%,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实现承保金额2480.7亿美元,重点服务群体是中小型外贸企业。截至2011年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达11.2%,已经超过了世界10.5%的平均水平,部分省份如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均超过了20%,接近世界中上水平。2012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向1838家企业支付赔款11.8亿美元。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转嫁企业收汇风险、促进出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其它风险控制服务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重视,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了解相关服务并充分利用:签订出口合同前选择资信评估服务,将海外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企业信用评级和国家风险手册及行业分析报告作为决策依据,防范各种商业风险;在商品出运后,缮制好所有单据,通过保险融资服务办理押汇或人民币贷款业务,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在外商拖欠货款时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多年国际商帐追收经验,解决逾期欠款难题,进一步降低收汇风险。

(三)依据客户信用等级争取多样化的出口结算方式

近些年来,高额的出口坏账损失和高比率的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率让人触目惊心。中小型外贸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在洽谈出口业务时慎重考虑以赊销为优惠条件的招揽客商方式,在实务中尽力争取对自身相对公平甚至有利的结算方式。

在国际信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对于金额较少的出口业务,例如样品单、尾货单坚决选择西联汇款(WEST UNION)、速汇金(MONEY GRAM)等快捷汇付方式,先付款后发货;如果出口量较大,尽量采用即期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若无法满足,可争取假远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或者备用信用证,获取银行付款承诺;如果由于信用证银行费用以及资金周转等原因,进口商坚决不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出口商在了解进口商具体资信情况后可以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灵活的采用汇付与跟单托收比例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出口押汇降低风险,或者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包买商买断)业务来转嫁风险,也可以通过中国市场上一些融资公司的融资产品早日收汇。如中国出口融资(英国)有限公司就针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赊销量巨大的现状推出了“创新型赊销解决方案”,出口企业可选择30天、60天、90天甚至120天的赊账期限,并获得在出货后可立即获得发票金额80%货款的承诺;对于金额偏大的出口业务,可以选择信用证与汇付、信用证与托收等方式,也可以在签订出口合同时规定分批发货、分期付款来控制风险。针对不同的贸易额以及不同等级的外商,采用多样化的出口结算方式组合虽然会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但却可降低外贸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提高公司应收账款的安全性。

(四)运用切实可行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对于采用赊销(O/A)、远期付款交单(D/P)、远期承兑交单(D/P)结算方式或遭遇外商拖欠货款的出口商来说,时间越长汇率风险越大。为控制汇率风险,中小型外贸公司应该利用合适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目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以及互换协议四大类。由于金融期货是在期货交易所交易,实行会员制,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且逐日结算,交易会员往往要预留一笔数量相对可观的流动资金避免被强行平仓,而在现行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小型外贸企业准时回收货款比较困难,资金链相对紧张,保证金制度会增加企业资金负担;金融期权买卖的是一种执行合同或者不执行合同的权利,期权购买者既能实现保值,又有可能从汇率变动中获利,但是期权费和期权交易佣金比较高,加上中国实行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行使权力,无法在最有利的时机选择执行或不执行合同,购买期权收益往往低于购买成本,因此汇率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购买金融期权性价比不高,而如果汇率变动大且趋势明显,金融期权不容易购买;远期合约是在场外进行的交易,通过实现约定币种、金额、汇率和交割时间,到约定时间进行实际交割,交易程序简单,交易方式灵活并且不要求实际资金支付,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货币互换是通过不同币种债权、债务的调换达到保值的目的,但寻求合适交易对象比较困难,搜寻成本较高。为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政府需要加强对场外市场的引导。如证监会下设出口汇率风险管理部门,统一收集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应收债务或者进口应收债权情况,将企业债权债务信息进行统一匿名,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国际信用环境恶化的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建立低成本、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利用金融机构多样化风险控制服务,采用灵活多变的结算方式降低应收货款的坏账损失风险,运用行之有效的金融管理工具规避汇率波动损失,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幼凤.金融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9(7).

[2]刘鑫,谈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及防范[J],商业文化,2008(1).

篇10

【关键词】出口 退税 行业 影响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经报送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将其在出口前的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促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

一、2007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经济背景

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2620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47.7%。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政府出台了这次税收调整政策。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工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碳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

2、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部分石料和陶瓷及其制品、部分钢铁制品、焦炉和摩托车等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粘胶纤维。

3、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主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

鉴于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考虑到去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设置过渡期出现的问题,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而是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以使企业有提前准备时间。同时,考虑到一些造船合同和对外工程承包合同一般期限较长,价格难以调整,因此,规定对此前已经签订的船舶出口合同和签订的价格上不能更改的长期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涉及的出口设备和建材,于2007年7月20日前在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登记备案的,准予仍按原出口退税率执行完毕。

三、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该政策对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明显,主要受冲击的行业为磷化工、纯碱等化工行业,以及造纸、纺织等行业。

1、对化工行业的影响。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主要对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性行业产生影响,如磷化工、钛白粉、纯碱、染料、电解氧化锰等产品影响较大。因受出口产品可替代性、出口量、出口外销依存度、行业利润等诸多因素影响,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化工各行业的影响不尽相同。

大部分无机盐产品(不包括纯碱、烧碱、化肥)原来的退税率为15%或13%,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后,常出口的300多种无机盐产品退税全部取消了。因此有些企业会出现亏损,个别企业很难生存下去。

钛白粉、氧化铁、铅铬黄、立德粉、氧化锌等无机颜料的出口退税率全部由13%降至零。有关数据显示无机颜料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较大,因此税率调整对此类企业影响也较大。

氯碱行业的主要产品聚氯乙烯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烧碱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为零。我国的氯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国外的聚氯乙烯和烧碱存在着供需矛盾,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因此不会因为我国出口价格的提升而大幅减少进口量。

橡胶行业,此次炭黑和部分胶鞋的出口退税率降至零,轮胎等橡胶制品、橡胶助剂等出口退税率全部下调至5%。据有关部门统计,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将影响橡胶行业利润30亿元。对平均利润率只有2%的橡胶行业来说压力很大,其中轮胎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橡胶助剂和胶带。

2、对造纸业的影响。因为属于“两高一资”产品,所以纸制品出口退税调整幅度明显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3%降低至5%。受出口退税调整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我国纸制品出口呈现了大幅下降,行业平均利润变得微乎其微,整个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纸制品出口在整个造纸业中所占比重高,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出口增长率,对行业整体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实力雄厚、产业链成熟的大规模企业已形成了从种树到基地的完整产业链,再加上对政策的调整已有预备,很快采取了稳定出口的应对措施,受到本次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较小。但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部分小型纸制品生产企业面临关停或转产,而部分企业通过调整经营模式,改变产品结构,控制供应链来进行成本控制和提高竞争力,在出口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管是否受到本次利润下滑的波动,品质提升已成为整个造纸行业的发展趋势。

3、对纺织服装业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 2006年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顺差为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2007年第一季度纺织服装行业贸易顺差达272.8亿美元,占到总顺差的近60%。所以,出口退税调整中,纺织服装行业首当其冲。服装出口退税率本次从13%下调至11%,基于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4.6%。实际上,由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低10%以上,竞争力明显高于国际同行,出口产品利润微薄,产品价格涨一些,对外商仍有吸引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全行业效益下滑的趋势难以避免,行业未来需要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附加值。

4、对钢材行业的影响。此次出口产品税率调整中,部分钢铁制品(石油套管除外)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与2007年前两次调整相比,此次调整的产品范围较小,力度较弱,对国内整个钢材市场影响不大。本次调整出口税率可以说不是专门针对钢材产品。由于去年前期已连续两次调整钢材出口税率,但并未涉及钢管类产品,此次取消一般普碳焊管产品(石油套管除外)的出口退税,将部分钢铁制品包括无缝钢管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一律降至5%,是对前两次调整的补充,此次出口税率调整力度明显小于前两次,将对管材、窄带钢价格有直接影响,但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同时,对石油套管仍保持13%的出口退税率,说明政府支持此种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短期来看,钢管及钢铁制品出口受阻会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经销商的心理影响将加大市场的波动。但长期来看,有利钢材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5、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此次税率调整对有色金属行业是“双刃剑” ,从有色金属出口退税调整情况来看,国家不支持有色金属半成品、初级产品和一般性制品的出口,并且逐步降低中档次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但铝箔等产品不在本次调整范围内。从出口产品的调整结构方面来看,对铝箔等高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会是一种利好;而对于单纯的电解铝生产企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快我国电解铝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和重组。从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出口退税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国内外价差进一步减小,未来产品出口走势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关系。在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持续下降、取消,甚至增加关税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产业链比较完善或者即将被重组、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受此次出口退税下调影响较大的行业有关数据见表1。

四、结论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大范围调整,是针对目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所作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几大问题: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内外失衡,顺差过大,贸易摩擦频发;流动性过剩;环境污染问题。而这几大问题除了国内需求方面原因以外,出口增长过快也是重要因素。

我国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两源(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因此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限制了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低附加值类产品的出口,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同时,也有利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本身也是基于履行WTO规则,从长远看,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和全民的长远利益。总体上看,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力度适中,并且重点在于结构调整,不会对正常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媛源: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N].中华工商时报, 2008-1-2.

[2] 王晓华: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部分商品出口退税调整答记者问[Z]., 2007-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