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学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技术学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职业能力 考核评价
[作者简介]张亚英(1968—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建筑施工;张丽丽(1972— ),女,黑龙江鸡西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建筑施工。(北京 10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PHR20110843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88—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弊端逐渐突显,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高职教育应更新考试观念,变革考核评价模式,在结合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围绕行业企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参照企业评价标准,重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高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体系的主体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确定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状况。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每天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比如甲方、监理、施工单位项目部各部门以及劳务队的人员,要使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建筑行业是艰苦行业,搞好一个建设项目,需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在施工工地,建设者常常要风餐露宿,战高温抗严寒,加班加点,所以还要有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可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总结如下:(1)专业能力。包括识读施工图的能力、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及工程招投标的能力、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的编制及整理能力、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其他专业相关能力等。(2)学习创新能力。包括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拓展专业领域的能力、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沟通协调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情感沟通的能力和人际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等。(4)个人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行为模式、自我身心调节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1.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学生综合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思想:一是要力求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前提,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三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评价组织机构及分工。评价的组织机构为院、系、教研室三级,成员有教学院长、教务处、质量监控中心、教研室教师和企业专家及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由建筑工程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的组织、协调、落实工作,并指定专人操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系辅导员、班主任协助做好学生评价工作,对学生评价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
3.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思路。(1)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岗位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便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2)引进企业人员参与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引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制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参照建筑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确定评价指标,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3)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与规范化。注重成绩评价的过程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组成由学生、企业、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应与建筑行业权威机构的职业测评相一致,体现其职业导向作用和有效性,各指标的权重应向学生公开,实现评价过程的规范化。
4.评价内容及方法。评价内容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几种主要就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个人素养。根据各个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分别设计分值和权重。专业能力分值是由各岗位所涉及的几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而确定,权重数由学校教师组(主要成员为教研室教师和企业专家)讨论而定,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专业基础课程也占一定权重,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确定出各门课程所占权重,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所有环节的考核内容及权重分配,由任课老师牵头,教研室讨论确定。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个人素养的考核比起专业能力考核更难以量化,在评价中要采取多种可行的模式,可以结合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参照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分别模拟技术员、施工员和资料员等角色,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考官主要是来自企业的相应岗位人员;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打分。
5.评价指标的建立。以施工员、技术员和资料员三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例,对其对应的能力进行的权重分配。(1)施工员岗位负责施工现场的全面管理,涉及人员、机械、材料调度等诸多环节,每天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沟通协调能力至关重要,权重要大些,为0.4。其他能力权重相对较小,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个人素养权重依次为0.3、0.1、0.2。(2)技术员岗位的主要工作是日常技术管理,专业能力涉及课程较多,要求专业知识全面,因此专业能力权重较大,为0.5。其他能力权重相对较小,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个人素养权重依次为0.3、0.1、0.1。(3)资料员岗位的工作主要是依据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归档、上报工作。资料员要和项目部技术、质检、安全、材料采购、试验、监理、业主、质监站等部门打交道,而且不少建筑企业要求新毕业生从资料员的工作开始进行轮岗,便于学生熟悉各个岗位和工作流程,所以专业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占有较大权重,分别为0.5、0.3。创新能力、个人素养权重较小,均为0.1。
6.评价实施。(1)专业能力考核采取由下到上的方式,首先专业课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负责形成性考核,教研室组成考核小组审核参加部分核心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根据所涉及课程的考核成绩所占权重,计算出不同岗位对应的专业能力分值。(2)其他几项能力的考核由教研室牵头,邀请教务处、教学督导处人员和企业专家参与,结合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设计综合性的项目和任务,按岗位对学生进行考核。(3)按照权重分配进行逐项逐级汇总,计算出每一位学生针对几个不同的就业岗位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分值。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引入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设计出由学生、企业、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预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旭,付维洁.浅谈校企结合教学质量“双评价”体系的建立[J].价值工程,2010(7).
篇2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8;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2304重庆大学1956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本科生,是中国最早开办该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1978年增设城市燃气工程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1999年,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设备工程与设备管理专业整合扩充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拥有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培养体制,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依托“985”研究平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成为了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累计为国家培养了约1.3万名本科毕业生,1 000名余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内的各大设计院总工10余人。特别注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并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毕业生在行业的影响较大。
该专业教育始终秉承重庆大学“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全国率先进行专业教育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专业教育体系,教学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并在高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2002年,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一起,在由建设部组织的首次本科专业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视察小组评价为“西部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领先学科”。英国建筑工程服务注册协会(CIBSE)评估委员会主席M.Farrell先生也给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专业与欧洲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水平相当。2007年国家公用设备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复评,再次对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该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建筑环境。随着人类对建筑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保障建筑环境质量的设备工程系统也变得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当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发挥上述价值的同时,消耗的能源占社会总能耗的1/3左右。因此,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本科特色专业是指能培养出有特色人才的专业,其最终体现是人才的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1]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经过对学校毕业生调研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师资特点、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与积累,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区位特点,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次。
第一,处理常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肖益民,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第三,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适应职业拓展与转型的通识能力。
学校培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2]。
第一,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主体,沟通土木建筑、热能动力、环境、机械、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融合贯通暖通、燃气、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和建筑消防等专业的核心技术,满足建筑与交通工具内的环控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等领域的要求,经过国家规定年限的工程实践锻炼,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够自我学习提高、改造重构知识和能力,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三、目标定位、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
(一)目标定位
总体建设目标为依托学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建成符合中国及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与推广基地。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互不关联的教师群体,不益于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完整的专业能力。特色教学团队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灵魂,是特色专业建设最关键的内容。特色教学团队的教师应了解专业全局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及各门课程、各实践环节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认识清楚,掌握所承担的课程与其他课程或教学环节的衔接关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解工程实践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工程新技术研发经历和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是特色人才培养的纲要。
3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理论与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方案
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负责人要具有把握专业全局的能力,对特色专业内涵有深刻理解、组织能力,是特色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一个了解专业全局,能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师群体。按照特色教学团队教师能力要求,通过学术学历培养,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创造机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探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进基于学生参与研究的教与学,对本科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素质教育,将能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3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开展适应特色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核心系列课程建设,形成新型特色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核心体系,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导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冷热源工程、燃气输配、建筑节能等核心课程,重点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二是建设新生研讨课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项目。三是建设适应特色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建设工程技术研发和应用实习基地,基地的类型、开放时间、方式应符合认知规律和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到毕业实习,逐步实现“教师带着学”到“学生独立学”的转变。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有关设备开发、系统设计安装方法和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实况,强调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社会交际能力。
四、建设成效
(一)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41名,其中教授12名,副教授18名,博士导师7名。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学人员1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0%以上取得博士学位,11人取得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资格。团队教师都具有承担建环工程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优化与评价、工程设计、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实施的等实践经历。
教学团队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派出交流等方式,中青年教师都有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外访学的经历,使其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绝大多数教师以长期参加工程实践取得的丰富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为支撑,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学团队每周开展半天教学研讨,每学期举行学期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与新培养方案的编制和新的课程体系建设研讨。目前,团队正探索将以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历、科研能力与学科视野为主的培养方式转移到基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人才培养新需求、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新变化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并付诸教学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不断完善
以培养通识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师为基本目标。目标定位在培养建筑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公用设施等领域从事设计、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人才,部分毕业生进入高一层次学位教育。
将基础素质教育与国家注册工程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理论发展为指导,行业技术发展为背景;以工程理论为基础,工程设计为主线,科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重视基础教育,重视计算机、外语、制图等通识能力训练,重视工程师素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培养。
实行优异生培养制度、学业导师制度、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和第二学位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在第三学期按照年级1~2%的比例选拔优异生,各学院教学院长聘任责任心强,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有科研课题,并具有指导研究生资格的教师作为优异生的导师,负责优异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优异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校为优异生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和集体活动,鼓励优异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科研工作。学校不定期举办“优异生学术交流报告会”,对优异生的科研成果或论文根据其水平给予适当奖励。专业教学团队在新生入学后,为每5位学生安排1位学业导师,对学生选课、学业规划、参加创新科研项目给予指导。
(三)课程体系改革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特色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构成见表1。其中,学科大类基础课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燃料与燃烧、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冷热源工程、建筑电工学等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培养方案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课内36周,课外4周,共计40周,计27.5学分。其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共集中安排31周,计21学分。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等共5周,计2.5学分,在相应学期分组集中进行。
表1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学时分配课程类别12学时/周数12学分12学时比例/%必修12通识教育基础128881255.51237.科大类基础121601210.012 6.8专业主干125761236.01224.6集中实践环节12 401227.512-选修12文化素质1219212 6.012 8.2通识教育基础12 8812 5.512 3.8学科大类基础1213612 8.512 5.8专业选修123041219.01213.0最低毕业学分12168根据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特色定位,特别重视工程设计环节的教学。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基本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创新”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论文主要针对研究型人才培养。
(1)课程设计,主要专业课安排必修规定题目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工程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
(2)综合课程设计,4周。通过规定题目的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进行工程方案分析和设计,解决不同工种与设计在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或论文,自选题目,18周。指导教师从实际科研、工程设计项目中提炼选题,由学生结合实际自行选择。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在毕业设计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工程师素养的培养。
(四)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宽口径”的专业教学要求,教学团队对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程教材进行了重点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教材”16种,并全部完成了修订工作,其中6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主编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土建类学科指导委员会推荐、部级优秀教材1部,参编“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
流体输配管网、流体力学课程已建设成重庆市精品课程,流体输配管网课程被全国高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重庆市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燃气输配、传热学等课程被评为重庆大学精品课程。200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建设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识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高职 学生干部的成长 系统性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5-02
一、五年一贯制高职校学情分析
五年一贯制高职校,主要是以招生初中毕业生、在校内采用4+1(前4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实习单位实习)或者4.5+0.5(前4.5年在学校学习,最后半年在实习单位实习)的方案完成五年的学业之后,取得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主的职业学校。以我校为例,学校于2004年4月由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按照《江苏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设置办法》和《苏州市市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的要求,由五校合并组建而成,于2004年9月正式进驻苏州国际教育园。2005年2月,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命名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以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为主,培养建筑、交通和商贸类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设置了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系、环境艺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轨道交通工程系和商贸管理系六个教学系和基础教学部、成人教学部,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和建筑工程施工、汽车运用与维修2个三年制中职专业,现有在校生总数近6000人。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于普通家长的概念普及已经不断扩大,仅以苏州为例,很多家长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可也越来越深,但是,以我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老师所知所接触的家长的了解,能够接受五年一贯制高职校的家长很多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孩子的分数考不上高中或者上不了好的高中),所以带来的问题很明显,进入五年一贯制高职校的学生中,以传统观念理解,绝大多数学生是中考的失宠儿,有过挫败感;极少数是分数很高但怕高中阶段吃苦而读高职校的。学情的特殊性,加上高职校本身的特点,五年一贯制高职校学生相对高中的学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比如学习压力不大,所以学习积极性有但不太高;学生的业余时间(自由支配)较多,可以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或者加入学生会队伍,作为学生干部的身份在学习的同时,开拓视野、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且很多同学对此很感兴趣。同时,这些学生渴望得到认可、态度谦逊有礼貌、可塑性强。以我所在的轨道交通工程系为例,在校生527人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是学生干部(学生会各个部门、社团、班委),所以,在五年一贯制高职校中,学生干部的素养对于整个校园全体学生的带动力量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学生干部的成长对学生本人和整个校园的良好氛围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五年一贯制高职校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和途径
我们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目标是务实(脚踏实地能做好事情)、精干(有效性、高效率)、团结(宽容、与人愉快相处的能力)、魅力(有榜样效应、能影响周围的人);具体而言,不仅思想上要积极,工作上能力要强,还要会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
我一直坚信,学生干部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所以,从事学生管理的老师,在帮助学生干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助人自助、双赢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帮助我所能接触到的学生干部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以我所在的轨道交通工程系学生干部结构为例,有纪检部、生活部、学习部、文体部、社团部等9个部门,涉及到的工作是分别是晚自习纪律、教室和宿舍以及包干区等卫生检查、各类学习方面的比赛、各类迎新或欢送活动、各类有利于学生发展且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组织(比如篮球赛、创意设计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环保服装设计暨模特秀比赛、美化宿舍比赛、升旗仪式)等。学生干部牵涉到的工作量大、面广,又要保证质量和有效性,有任何问题还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或系部,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服务。
如何让我们的这些学生干部坚持有工作热情、如何保障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帮助学生干部更好更快地成长和发展成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的探讨和长期的摸索,结合我们轨道交通工程系的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长期与学生干部打交道的老师(比如班主任)或者学生干部直接相关的老师(比如学生管理员),都要对学生要尊重、赏识、信任、有耐心、一视同仁,经常表扬和一定程度的激励措施(比如评优、一定的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开展具体工作而言,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全面认识自己所在的学校整体概况(规章制度完善的前提下),以及作为普通学生应该了解的一系列学校规章制度、所在系部各项学生管理办法、了解就业方向(及早树立目标)。
其次,要求学生,作为学生干部,要在思想上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在其他同学中体现出学生干部的优势(更愿意学习和锻炼、更有责任心、更愿意帮助别人、处理方式更成熟等)。
第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学生干部要在活动中成长,参加活动、组织活动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体味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树立威信等;在活动的开展的整个过程中,要全程指导,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
第四,学生干部需要定期进行系统性地培训和探讨、总结,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座谈会、沙龙、讲座(内容和主讲人也可以多样化)、调查问卷;学生既要学习和接受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开拓眼界,同时又要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或困惑,这样,大家才能不断地一起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
最后,我一直坚信,榜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无论是在日常学生工作和活动中,还是专门的宣传中,一直不忘老带新、梯队成长,同时,提炼出个别非常有影响力的学生干部供其他同学参考,通过学生去影响学生;同时,作为长期与学生干部接触的老师,也要时刻注意做好为人师表的本分,给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正能量。
轨道交通工程系自2012年6月成立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锻炼,很多同学是因为组织或参与了某项或几项活动,自信心倍增,整个人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我的切身感受是,从事学生管理的老师,对于学生干部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这些学生干部,要刚柔并济,不仅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多关心多支持他们。尤其是,学生干部在知道老师不仅仅是让大家做好事情,而且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多更好的处理方法的时候,他们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他们的思想成熟也是很明显的,而且感恩的心更强烈,个人认为这就是双赢吧,老师获得了强烈的职业幸福感,学生获得了无穷的上进心,相信有干劲、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一定会影响着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整个校园氛围都越来越好,这确实值得期待!
三、小结
成长是需要理由的,同时也是需要时间的,学生从加入学生干部的队伍开始,就意味着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力,甚至有时会有委屈;当然,如果能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获、有所成长,甚至可以体会到别样的快乐和成就感!也许这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同时,这需要系统性地长期的坚持。作为从事学生管理方面的老师,我越来越感恩这些学生,越来越能发现他们的优势,当自己对他们的帮助有成效的时候收获的是非常幸福的职业成就感,其实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挖掘五年一贯制高职校的学生干部的潜力,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同时锻炼自我、不断成长,将是我不断探索和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攀.高职学生干部的特点分析.知识经济. 2011(20).
[2]龚亚敏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价值工程. 2013(2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软件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背景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是驻马店市举全市之力创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方向转型,困难很大。学校及时整合办学资源,调整院系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规范教学管理。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条主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完成从专科向本科办学、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三个转型”;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
升本以来的9年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开始进入强调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新时期。对于基础差、矛盾多、困难大的黄淮学院,同时面临着“外延式积累”和“内涵式建设”的双重任务,为此,学校围绕发展定位和目标,本着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4大专业集群,瞄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作为黄淮学院的第一个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多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2.1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行业的需求迫使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错位,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程技术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使学生上岗工作。这说明,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2.2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新建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院校,另一类是“师范教育”为基础的院校。近年来,自觉实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模式、路径上有些共同的经验:一是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围绕办学定位,开展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三是围绕“应用型”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四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校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黄淮学院“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的选择。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读及实施方案
3.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基础培养与职业对接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3年的专业基础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是以校内为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军事训练、认知实习、实训等。“1”是指对学生进行1年的职业对接培养,主要是依托企业的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能力,实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3.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突出应用原则。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搞好专业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把职业对接培养落到实处。
(2)合作育人原则。充分利用合作发展联盟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完善合作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细化管理原则。细化教学计划安排,特别是“3+1”中“1”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段与教学方式的安排,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标准得到落实。
3.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3”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基础培养。“3”的教学安排在第1至第6学期进行,主要教学内容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限制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职业素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3个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技能、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习等,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
“1”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对接培养。“1”的教学安排在第7和第8学期进行。第7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毕业设计开题、实习准备、实习等。毕业开题在学期初根据专业特点统筹安排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专题讲座、论文写作培训,论文选题,收集、整理和研读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等;实习准备在学期初安排职业认知讲座,往届毕业生经验介绍,实习技能培训与实训,实习教育,根据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方案制定个人实习计划,见习等。根据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需要,科学设计能够落实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实习项目;毕业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和实习准备完成以后,赴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实习方案和个人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分别落实本专业的各项实习项目。实习主要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根据专业特点要尽量安排集中实习。第8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实习、实结、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及答辩、毕业教育。实习是根据各专业实习方案,继续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主要包括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结从5月份起,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方案,安排学生回校进行实结,交流实习经验,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集体,整理上交实习材料;毕业评审及答辩从5月份起,对毕业生的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组织答辩并进行工作总结,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6月中旬进行毕业教育,参加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4年学业完成,走向工作岗位。
4“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4.1 “1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学结合、校企共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1”模式的实施,将“行业、企业”元素引进教学过程,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到行业企业、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毕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以“3+1”培养模式为主线,探索并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IT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大力度研究IT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制定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个性化、柔性化培养机制,制定出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相对自主式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3)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育人系统,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3+1”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实践、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设计的,分布在大学4年的全部实践教学内容中。提出“实验一实训一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概念实训一技能实训一项目实训”3阶段的实训教学,构建了校企合作“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实习实训一毕业设计一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验室、创业园、企业“三基地”的实训实习基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想和动手能力。
4.2 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3+1”的实现,核心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企业的选择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企业愿意为学校培养人才。看似两个简单的条件其实在现实中却很难解决,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在校生的加盟很难为企业马上带来效益,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缺少企业的参与,“3+1”很难做实。
2)对策。
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投资建设了一个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招商。入园单位发展方向要与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如计算机、动画、建筑、商务等;企业要能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岗位;科技企业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拥有与其研发、生产需要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高科技企业或知名企业,尤其是经营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秀企业,经学校认定入园后,可享受房租、物业等费用免除政策,并给予其他优惠条件。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企业人校、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把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训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实训导师引入校园,提供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全方位开展“四创”教育。目前已入驻的软件类企业有Oracle公司、IBM公司、北京中锐咨华等信息技术类企业6家,进驻项目23个,提供工位近500个,让师生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的申报,深度切入项目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创业园这一平台走向社会的学生获得高品质就业,典型的有全和洪、王乙丞、陈帅雷、王喆等26位同学,就业后一年,年薪达10万元以上。学校的“四创”教育已经驶入了“传知识、育精神、造氛围、除病源、搭平台、做项目、搞竞赛、树典型”的“八车道”。
创新创业园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专业与实践的巧妙结合,更是黄淮学院教学的一大特色,对黄淮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与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为学校“3+1”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教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G2012A014)和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201342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合作育人机制,我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方法,并于2012年开始试点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两年来,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质量共同评价组织机构,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共同评价,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一、校企共同评价机构的建立
学校充分认识到社会评价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推行校企共同评价工作,组建了“政行企校”专家共同参与的学校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委员会,学校共同评价委员会由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教务处、质量管理处、校企合作处、招生与就业处负责人共18人组成;并在评价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了由教学学院领导、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群共同评价小组14个。评价机构成立以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对象或环节进行共同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校企共同评价体系建设
(一)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章程》,组建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并建立了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
为了深化政行企校的合作,组织和推进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工作,学校出台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重要教学文件共同论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制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双负责人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方人才互聘及考核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产学合作工作管理办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培养及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人才共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各专业根据麦可思公司《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调研成果,深入开展专业剖析;带着问题和不足,开展专业社会调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规划专业发展思路;各教学学院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单位,邀请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楚天技能名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论证,全校5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论证课程标准。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专业为示范引领,率先启动了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和论证工作。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论证和修订。目前已完成课程标准论证的专业有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专业。
3、建立职业技能评价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评价标准,建立各专业的技能测试题库,在学生毕业前开展专业技能测试,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度和熟练程度。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专业核心技能测试工作。
(三)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推行由教务处检查员、质量管理处督导员、教学学院(部)教学视导员(兼职督导员)、教学学院(部)教务员、学生信息员、企业人员构建的“六员联动”教学质量多元监控机制,对日常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不断完善督导周考核、视导月报、教学信息月反馈制度,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个体的跟踪督导和督查整改,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校企共同评价的实践
(一)共建教学条件
1、校企联办专业学院,实现人才共育。依托建立的学校理事会和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学校的办学体制,在专业层面开办山河鲁班学院、黄冈东风汽车服务学院、法雅园林学院、神丹牧业学院、恒信会计学院、欧宝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等7个专业性学院,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在学校、专业群、专业三个层面合作办学育人的“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机制。通过理事会的组织和协调,引导“政行企校”各方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7个专业性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实践条件,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开展订单教育,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了各具特色的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创新了合作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表1)
2、实施双带头人制,共建师资队伍。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学校通过设立专业双负责人制度,首批引进28位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同时,常年聘请26位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在校任教。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安排专任教师与其结对,组团队,引导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
专业教师积极利用暑期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保证实践效果,各单位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下企业锻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仅2013年学校就投入55.2万元支持208名教师参加了108个暑期企业锻炼项目,在职教师全年累计完成挂职锻炼时间8,291天,社会兼职10,261天。
3、完善实践条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理念,坚持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一是采取多种模式与企业共建基地。有的由学校提供场所,将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有的在企业建设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将企业的生产场地变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场地;有的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融生产、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产实体。二是坚持共同管理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成立了由校企人员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校内基地由学校指派负责人,校外基地由企业指派责任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示范性基地评比活动。三是坚持基地资源共享,产学研并重。每个基地重视发挥其教学、生产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条件成熟的基地校企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通过共建、共管、共享和产学研并重,提高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二)共管教学过程。学校组织开发了教学质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实习单位领导、兼职教师、专业群理事会专家等社会人士对学校教学工作,特别是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实时反馈行业企业专家、专业负责人、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建议。两年来,该平台共收集各类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信息4万余条。收集的信息由质量管理处定期分析和通报,并督促教学单位整改,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共培学生实践技能
1、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技能。学校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楚天技能名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搬到生产、工作现场,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各专业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竞赛中由企业专家出题目,现场验收竞技成果,现场点评学生职业能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勤练职业技能的良好学习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训。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方案,选定实习企业方指导教师;实习中,校内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巩固专业知识,磨炼意志品质,锻炼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实习结束前,企业方指导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鉴定和评价。通过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升华。
(四)共评教师职业能力。一是聘请企业专家联合开展近三年来新进、新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活动,2012年学校测评新进教师56人次,2013年学校测评新进教师43人次;二是开展首批教师“三证联认”、“六个一达标”工作。“三证联认”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合格证、专业实践能力合格证、企业工作经历合格证三证联合认证;“六个一达标”是指每位教师要密切联系一个企业、结交一个兼职教师朋友、深入一个专业建设、开发一门专业课程、每年做好一项研究、建好一个个人网站。各教学单位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开展教师的“三证联认”、“六个一达标”评定活动,2012年331名教师完成了“三证联认”,273名教师完成了“六个一达标”的认定工作;三是教师教学能力社会评价工作,是通过教学质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来进行的。两年来,共有25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楚天技能名师、兼职教师对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五)共评学生职业技能
1、“三通一专”技能测试效果好。为了解学生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技能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组织企业专家和骨干都师一起开展了“三通一专”能力测评工作,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进行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对各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借助第三方的考试系统来实施考核,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则每年度由学校组织一次集中抽考,由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出题和评定测试结果,整个过程实行教考分离、教评分离的方法进行。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我校的学生能力、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表2)
2、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捷报频传。2012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获奖2,435人次;2013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获奖1,367人次,特别是学生参加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7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团队总分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六)共评就业质量。近三年来,学校评价委员会委托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每一届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了相应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经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研,我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853元,与全国骨干校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811元基本持平;2012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比本校2011届(64%)高5个百分点,比全国骨干校2012届(63%)高6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吻合度为43%,与本校2011届(43%)持平,比全国骨干校2012届(41%)高2个百分点;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1%,比全国骨干校同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高10%;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0%,比本校2011届(88%)高2个百分点,与全国骨干校2012届(90%)持平;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学生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为87%、80%、85%。
通过麦可思公司的调研报告,学校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势和不足。并积极组织各专业开展剖析工作,从职业定位、教育过程、学生就业创业质量、专业及学校声誉影响、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入手总结成绩与不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和整改办法。通过科学分析和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 上一篇:零碳建筑技术体系
- 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监理细则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