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入门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绘画入门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卡通画教学 兴趣 游戏
卡通(CARTOON)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夸张、简单、可爱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的欢迎。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书籍、影视、游戏为媒介的卡通动漫产业更是得到迅猛的发展。谈到卡通动漫,孩子们无不兴奋异常,快乐无比。而且渐渐不满足于看动漫,更要自己动手画动漫。因此作为校外美术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教学服务,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漫画梦。
笔者正是通过近几年的卡通教学实践,对教学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及相关教学经验谈一谈教学心得。
一、卡通画教学与一般的儿童画教学的比较
对照很多卡通(动画)书籍和网站,对卡通画的概念大都定义为:成人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兴趣爱好而设计的绘画造型。其创作者是成人,其主要欣赏者是少儿。由此可见,卡通画是大人画的,虽然在画面风格上追求类似于儿童画那种夸张、简单、有趣的效果,但对画面造型、色彩的要求却极其严格,与儿童画单纯简单的涂鸦并非一码事。而且儿童画更多的是在追求画面形式上的美感,而卡通画却多在画面的内容性、故事性上下功夫。因此,卡通画教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实践空间。
二、卡通画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学习卡通画,就是要培养少儿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少儿的观察、记忆、想象及创造能力,同时可以调整少儿的心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卡通画之所以受到孩子的追捧,正是因为它幽默、诙谐的特质。孩子在看动漫时是愉悦、放松的,所以卡通画的教学也应当是快乐的事情。
三、卡通画的教学安排
在卡通画入门阶段,我主张还是应当以临摹为主。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并且造型相对简单的动漫形象让他们去临摹,直观的感受大师的作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和色彩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
经过入门阶段的学习后,可以转入到下一步的创作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绘画技能,创作出属于自己卡通形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积极创作。比如,告诉他把一只小狗或一支铅笔画成卡通形象会怎么样,或者把自己画成卡通人物也不错……通过这样的提示,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来。
有完整的卡通形象了,下一步就是要赋予它生命,为其创作出相应的故事来。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善于幻想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多格漫画的练习。多格漫画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比如脚本的编写、格子的划分、对话框的画法等,这些知识点可以逐步的教给学生,使其作品更具有专业性。
四、运用卡通画的特点,提高少儿学习卡通画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卡通画对美术基本功的苛刻要求,怎样最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卡通画学习的趣味性,是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就课堂实践经验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1.吸引孩子的绘画题材是提高教学趣味性的一大法宝
现在的孩子都有看动画片的习惯,只要一提起喜羊羊、灰太狼、海绵宝宝、机器猫这些名字,孩子们就会显得异常兴奋。那么我们的卡通教学为什么不从这些位“卡通明星”身上入手呢。比如,在《海绵宝宝》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放一段海绵宝宝的动画视频,看完后教师提问并示范,教给学生海绵宝宝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画,每一个部分是什么形状以及相应的上色方法。然后,进一步分析海绵宝宝高兴时应是什么样的动作表情,难过和生气时又该怎样表现,从而把漫画教学中的人物五官画法和动作画法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
使用这样的绘画题材,比较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教和学也都变得相对容易起来。
2.把故事带到绘画中去
美术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往往能最大可能地提起学生兴趣,让孩子们在态度体验中全面提高学习效果。在卡通画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和运用故事情境教学的。首先,设定一个故事情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把这个故事讲一半,让学生自己继续往下编,并画出来。比如,在《拯救羊村》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创作时所需要的形象素材,然后给故事开个头,让学生“穿越”到动画片里,画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帮助喜羊羊他们打败入侵者,克服各种困难,保卫羊村的安全。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锻炼了绘画能力,还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叙事能力。
3.在互动游戏中学习
情境教学中的游戏情境设计也适用于卡通画的教学。成功的游戏情境设定,不仅能打破美术教学中“一言堂”式的知识灌输,而且能把让孩子感到乏味、空泛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比如,在《超级太空飞船》一课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两个飞船轮廓,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给自己的飞船加上各种设备,最后看看哪一方的飞船最厉害。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比赛过程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这里加一个更大的翅膀会飞的更远”“飞船头部画圆一些将飞的更快”,让学生在游戏中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只要课程设计得当,充分发掘卡通教学中的趣味因素,完全可以使乏味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妙趣横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卡通画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首先,卡通画入门较难。因为需要一定的造型基础,因此刚刚学习卡通的学生常会感到画的吃力,进而会产生挫败感。
其次,作品缺乏创新。因为常年看动画片,在学生心中都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绘画模式,创作的卡通作品大多雷同,缺少新意。
最后,社会认可程度偏低。许多家长觉得卡通画只是画着“玩”,新鲜新鲜就行了,因此学生很难坚持系统地学完卡通画课程。
针对卡通画的这些特殊性,如何做好卡通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系统地学完卡通画课程,便成为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这需要全体老师们的认真探索和研究。笔者谈了以上几点教学体会,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了解学习卡通画的重要性,并逐渐接受这一朝气蓬勃的新兴学科。
参考文献:
\[1\]\[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篇2
一、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1.通过幼儿水墨画趣味性教学的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和自信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体验自由表达、创作和活动的乐趣,提升幼儿水墨画创作的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园的办园品味,突出幼儿园水墨画教学特色。
4.探索幼儿趣味水墨画教学的园本课程模式。
二、水墨画的入门
1.教儿童学水墨画,首先要教他们正确的握笔姿势。毛笔是绘画的工具,要想画好画,首先必须学会握笔的方法,因为握笔的方法正确与否,与绘画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掌握执笔方法,我让他们边念儿歌边执笔:”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好友在一起;食指在上面,中指在下面,拇指在中间;捏紧笔,腕子沉;画中锋,笔要直;画侧锋,笔要斜;毛笔拿得好,定能学好画。”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能帮助儿童理解和记住要领。此外,还可以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一些水墨画的工具和材料,如:纸张、笔墨、颜料等,让他们对水墨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多看实物,了解绘画对象的外形特征。从儿童绘画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认知和愿望。他们观察事物的特点是观察其主要的特征,夸大其感兴趣的情节,忽略其他细节。水墨画强调”以形写神”,而孩子观察事物的特点正和水墨画的表现方法相似。教师要选择孩子们喜爱的、经常接触的事物进行教学会事半功倍。画水果,先得让他们用眼睛看水果的形状和颜色,摸摸表皮,再观察老师画苹果的方法,启发他们用笔腹左一笔右一笔合拢成圆形来画,于是橘子、柿子的画法马上就学会了。用团点转圆的方法画樱桃,又举一反三地学会了琵琶、葡萄的画法。画小动物也一样,比如画小鸡,在了解了小鸡的形态、习性之后,孩子们会创作出了啄米、回头、追跑等不同姿态的佳作。观察或欣赏方法的运用,最终目的是提高儿童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激起他们学画、爱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把对生活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作上。
3.教师的范例和演示不可忽视。范画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了解怎么样把观察到的事物画到画中。我们教师应该避免那种依葫芦画瓢的演示方法,把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绘画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教师如果出示范例,那就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如果教孩子画猴,那么范画就要丰富有趣:吃桃、爬树、荡秋千等,要鼓励他们去想象猴的其他动态,尝试着大胆表现出来。通过教师清楚的示范讲解,能使孩子较快地掌握作画的方法和步骤,避免走弯路。如学画大象时,我边念儿歌边示范:椭圆身体蛋形头,长长鼻子添皱纹,四条腿儿像柱子,短小尾巴不能丢。之后再让孩子发挥想象画画大象喝水、行走、游戏等有趣的动态。孩子们都喜欢这边唱边学画的方法。
4.儿童水墨画教学中,要教会他们简单的用笔。儿童学习水墨画不能以专业化与成人化方式来训练。刚接触水墨画的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差,可让孩子动手勾画各种线条,这种方法能让他们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至于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中锋、侧锋该什么时候用?把这些干枯的理论知识放到具体的教学中就会让孩子容易接受,例:教画葡萄叶时,告诉孩子,先用侧锋画叶,再用中锋勾叶脉,中锋笔要直,侧锋笔要斜。通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儿童就能逐步掌握中、侧锋用笔,同时熟练掭墨、蘸水、调色等简单技巧,为将来由浅入深的学习打好基础。
5.如何构图是儿童绘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部分。儿童绘画最显著的特征是简单粗糙,造型夸张或扭曲,这是任何成人的作品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这是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还缺乏理解和认识。老师不能生硬地把传统的构图法则一五一十地灌输给学生,更不能把成人的|西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引导他们比较多幅作品,让他们自己观察、研究、讨论得出怎样的构图好看?怎样不好看?说说为什么。如教画橘子时,我要求学生先想想,是把橘子朝一个方向排队式地安排在画面上好看?还是有聚有散,有反有正地安排在画面上好看?有不同意见时,就把两种构图画出来比一比,让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学到构图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参差错落等基本要领。
三、幼儿自由创作
篇3
【关键词】美术 激发 兴趣引导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 A
每逢双休日,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我曾经问过我校的一些在外学美术的学生,什么是素描?那位学生撅着小嘴,呆呆地看着我,一脸茫然。我不知道结构、透视、比例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但从他们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和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也许现在的许多家长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他的爱好,并没想让他将来就一定成为画家,可这种硬性地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要明白学好美术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从开始入门到熟练掌握做画要领,没有一定的时间是学不好的,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和盲目地攀比只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挫伤孩子的积极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美术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儿童绘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儿童绘画中的趣味和独特形式,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这些都深深地体现着生活的印迹。让儿童经常深入生活,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依据。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孩子脑海里的储备形象将少得可怜。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画里总是少不了白云和太阳,大一点的学生又懒得动脑,模仿成了他们最好的偷懒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对儿童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着自己。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像赶庙会这样的风俗活动,更应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见识见识,丰富他们脑海中的印象,体会民间艺术特色,放松他们的心情。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要知道社会生活中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二、教会孩子用心观察,发现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多数孩子都做不到用心观察,蓝天、大树、小草、街道……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已经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了。但是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一片叶子可以有五六种颜色,雨后的树叶还会发光呢……有了这些真切的体会,孩子在做画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相反,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目的地观察,让孩子们养成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作为家长和老师, 在绘画时可适当地给予启发:想一想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如逛超市、观看体育比赛、游动物园、过生日等,启发孩子把想象变成形象而不是替孩子想。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想象活动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由此儿童创作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儿童的作品就成了有个性的好作品。
三、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有许多美术教育家都有过类似这样的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学生。”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却很少上这样的欣赏课。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平时的美术欣赏课只能是泛泛的欣赏。而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是提高儿童绘画的最佳方法,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学生教室或家庭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是美术展览,家长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带领孩子前往参观,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通过参观游览美术馆、博物馆、商店 、街道、民俗活动等生活活动场所,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把学校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在自由和谐愉快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写作素才,使每个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美的熏陶。渐渐的,孩子心中会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美与不美都会用自己心中的一些参照物做比较,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做画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对于提高孩子自身的修养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篇4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49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一)对幼儿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幼儿,便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一样,将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喜爱美术活动,乐于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二)对教师的意义
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开发,必须要理解游戏的内涵,了解美术活动的分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上,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认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等特点出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幼儿喜欢的方法、形式,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同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调整活动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形成完善的游戏美术活动方案集以及配套的材料,并总结、提炼教育策略。整个美术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游戏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设计、实施、反思等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升。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主要措施
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善于选择一种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画氛围,使幼儿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中得到智力、个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
(一)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我们探寻出了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法”。
1.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幼儿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让幼儿在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中产生新的感受,并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使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教师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
3.美术活动引导情景化。即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在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绘画内容游戏化。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
(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进行指导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3.表现与表达――童心童趣的流“路”。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三)体现因人施教的指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有的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咖啡色……这些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通过“全程游戏教学法”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张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落在了纸上,同时也让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园内美术文化建设
1.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环境。幼儿园的外环境,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如橘红、淡黄、天蓝、淡绿等,给幼儿以温馨的视觉享受。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楼梯和走廊的墙面上可以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具有民族特色的十二生肖的壁挂等供幼儿欣赏。比如,大块面的具有抽象主义色彩的壁画赋予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而幼儿创作的一幅幅稚嫩而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创设体现互动性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样的环境才是幼儿所需要和喜爱的,才是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
(五)家园合作
篇5
关键词:手绘;线条;教学方式
美术科在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改革对艺术科的重视也是与日俱增。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如何提升美术教育的作用与效果,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从美术课的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与表现能力的提高,是中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所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的初中学校,条件较为落后,在硬件设施及所接触的信息上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较,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对初中的美术教学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初中的美术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涉及美术的所有门类,虽然深度不强但是面很广。绘画、雕塑、设计、新媒体艺术都有涉猎。但在笔者看来,所有的门类都应在打好基础的条件下进行。而最好的基础学习则是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在浙美版的七年级上册中,手绘学习就是初中美术最早涉及的技法学习。初中手绘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没有丰富的材料和复杂的技法,与专业的广义上的手绘有所区别,这里的手绘更侧重的是对线的学习与理解。而这种表现形式恰好是最适合农村学校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条件的简便性
手绘不以材料为限制,一支笔一张纸,以线条的形式画所见所想,不需要有多么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技法的运用,而这正是尚未进入美术这扇门的初学者的敲门砖。初次了解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对一些大师的手绘作品的欣赏学习,比如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手稿》及达芬奇的手稿,让学生感受与平时所看到的画家的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画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有趣的,我也可以的,让学生对以往美术作品的观念从思想上得到转变。这也是刚接受美术教学学生所应具备的。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灵魂也是手绘的主要表现方式,它是人对绘画表现的最早一种形式,从原始人的岩画、壁画中就可以看出线条是对物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和体现。例如法国南部阿尔岱地区的肖维岩洞(GrotteChauvet)拥有最古老的洞穴绘画,上面的手印、马、鱼等动物图案可追溯到30000至32000年前。七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总体上不强,这个年纪的学生也不应用儿童画的形式去表现,应具备一定的理性表现能力,这也导致了在学习中容易受制于教师的传授,不会画、不敢画是最常见的问题,而手绘的方式则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达自己对物体的观察。
三、教师教学的方式
手绘这一课程在教材中只有2课时,针对其在学习中的特点和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安排了更多的课时,只有通过手绘的教学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及对美术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授其他的内容才会更加轻松,学生才更加愿意去学。在课堂上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教学来看,如何做到以下的要求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堂教学的方式
首先是对手绘的理解:美术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以直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而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作品的呈现,在教学上借助多媒体及网络,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手绘作品,从艺术大师到儿童绘画,增加学生对手绘艺术的理解,明确手绘的艺术形态,发现手绘能表达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怎么学的问题:绘画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入手,而手绘最关键的就是线的练习与体会,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质地的物体,表现物体的空间感,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真对待和体会。这对今后的中国画的学习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演示不同的线的画法,结合不同的作品去说明。学生开始可以以临摹的形式去学习掌握,初步感知手绘形式,如在临摹凡高的作品时,学习像火焰燃烧一样的线条,体会凡高对绘画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临摹工笔白描的时候,感受严谨、细致刻画物体的快乐。
(二)室外教学的方式
室外写生是美术学习中对物体观察与表现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时机,在以安全保证为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学习绘画,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生过程中,是教学过程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写生中以画简单的物体入手,注重对物体形的表现,并学会合理的构图,能表现出所绘对象的主次感、空间感。比如可以画教学楼,用直线和几何形去概括物体;画不同的树,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不同树的质感和体积关系。在写生中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互相讨论和对比彼此的画面,教师辅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教学结束后,可以进行一次小型的手绘作品展,增加学生的绘画热情,体会绘画的乐趣。
篇6
关键词:幼专生 幼儿戏剧 表演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12-02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他们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孩子们一种社会技能。”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戏剧表演对参与社会交往,促进社会技能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戏剧是一门涵盖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的综合艺术。戏剧表演是西方发达国家重要的教育形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游戏式的教学理念,从语言、音乐、舞蹈、绘画、表演等方面,培养各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素质培养。幼儿戏剧是指引导幼儿用语言、肢体、表情、歌舞等表演形式,表现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故事内容。
幼专生的戏剧表演能力是指通过借助绘本、童话、寓言等为脚本,从剧本改编到语言表现,从音乐音效选取到道具场景制作,锻炼幼专生的改编创编、声形表演、配乐音效、道具制作、角色化妆等综合能力,并群集团队智慧共同完成整场戏剧的表演。培养幼专生戏剧表演的综合能力,能激发她们表演的主动性、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性,丰富她们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
围绕“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一学前教育核心任务,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游戏式的幼儿戏剧表演,激发幼儿说、唱、跳、画等艺术表演的综合智慧。探索将幼专生的编(儿歌)、讲(故事)、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手工)等专业技能在戏剧表演中综合运用。
1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剧本的改、创编能力及语言表现能力
在剧本改、创编能力的训练上,引导幼专生结合幼儿文学中创编儿歌和童话故事的文学经验,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提炼成戏剧素材,对戏剧进行选、读、改、创,从而提高幼专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选取绘本、经典童话、寓言等作为幼儿戏剧脚本的来源,题材、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理解欣赏水平。如:《三只小猪》《我选我自己》《小红帽》《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啊哈幼儿园》《我不困,我不想睡觉》等等,生动的故事情节,活泼、富于童趣的语言风格,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改编剧本时,引导幼专生学会用童心来感悟作品内涵,用幼儿的眼光来看待人物,用幼儿的语言。做到整体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真正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深入体会主题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根据课堂上学到的幼儿戏剧表演常识及语言文体转换的能力去改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使故事情节更加有趣、生动。
最后,引导幼专生认识戏剧语言是以生活语言为依据,经过加工、创造的艺术语言。将文本的叙述性语言创造性地加以改编,让台词浅显易懂、简洁活泼,富有表现力,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习惯。如既幽默又寓味深长且具有中国元素的绘本《石头汤》,要将绘本内容改编成脚本形式的台词,在改编过程大胆突破,采用童谣和歌舞为主要形式。童谣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音韵和谐,有助于幼儿理解和学习,采用歌舞形式的舞台效果则比较活泼,易被幼儿所接受。
语言表现是以声音为载体,辅之以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训练可从日常教学中的绕口令、儿歌、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开始,加强训练喜怒哀乐、惊悲疑羞等丰富贴切的表情,对眼神或表情反复推敲、试演,以此培养幼专生的声音语言(重音、节奏、停顿和语调)、角色语言、表情语言、心理语言等各种与语言表现有关的综合能力,能准确把握角色的人物性格,艺术地表达剧本的内容情节。语言表现能力的另一种训练是肢体语言的展示,配合台词、音乐表现出特有情绪的动作举止。合理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幼专生准确地理解剧本表达的内涵,塑造完美的舞台形象。
语言表现能力是幼专生戏剧表演中最重要、最应加强训练的技能。否则,不恰当、错误的语言表现方法将导致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影响幼儿对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表现力,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
2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是戏剧表演的灵魂,是开幕、换场、烘托气氛、强调人物内心活动等所用。音效则是在表现剧中的器物、动作、人物心理反应等所发出的真实或象征的音响效果。
在幼专生幼儿戏剧表演综合能力方面,要培养她们对剧本配乐、旋律节奏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声音模仿、即兴哼唱及打击乐器的演奏等综合能力。鼓励幼专生参与戏剧音乐表演的实践,激发想象和创新,鼓励幼专生大胆尝试创造性的音乐体验。
在训练中,首先,引导幼专生根据剧本内容和人物台词的需要,挑选什么音乐来表现剧本情节,并把握音乐、节奏运用的原则,在音乐丰富变化的启发下去创作。可根据剧本情节创新地增加中国元素的京剧乐曲、童谣,或者欧洲、非洲元素的田园式手风琴、班卓琴等,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乐曲的场景、时间的掌握与动作配合的精确度,或渐强渐弱、适宜的音量等,她们在音乐运用中体会捕捉表演的灵感,极大地增强戏剧演出的效果。
其次,引导幼专生借助奥尔夫音乐课上的打击乐技巧,让她们在生活中寻找相似音效的物品,自制乐器来模仿不同的声音,如:将沙子、米粒、红豆等装进空塑料瓶,模仿小雨、冰雹的声音,用吹卷纸筒的声音模仿大风,摇晃装入细沙的纸盒模仿海浪的声音等等,将音乐的“跳跃性”融入戏剧表演,幼专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感受到语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提高了她们戏剧音乐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的美术表现能力
培养幼专生幼儿戏剧的美术表现能力,让她们的绘画、手工等专业技能通过戏剧表演得到巩固和提高。比如:舞台布景创设、道具制作、服饰头饰制作、角色化妆等综合能力。
首先,选定、改编剧本后,引导学生考虑剧本人物需要什么样的服饰,故事情节需要哪些道具,应有怎样的舞台布景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哪些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如《森林音乐会》中,需要百灵、乌鸦、小熊、小兔和大象的头饰,需要大树、蘑菇及各种乐器等道具。然后,将收集的废旧纸盒、皱纹纸、可乐瓶、吸管、铁丝、泡沫板等进行加工、改造成大树、蘑菇、花草的形状。用卡纸和吸管做成蘑菇、花草的形状,把棉花用胶水黏在一起做成小白兔的衣裙,用铁丝和吸管弯成各种乐器,一幕栩栩如生的森林音乐会就开始了……。
其次,戏剧角色的化妆是人物外部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门技术活。化妆要求抓住不同的角色特征,如在《拔萝卜》中,老奶奶脱落的牙齿可用黑色颜料涂在两颗门牙上,非常逼真地表现老奶奶的豁牙。通过几场幼儿戏剧的汇报演出后,学生就能根据不同的人物造型独立承担化妆的任务了。
幼儿戏剧的状态就是幼儿生活的状态。戏剧与游戏之间有许多种的结合,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主旨下,综合性的戏剧表演成为幼儿学习知识和技能一种重要渠道。幼专生掌握戏剧表演的综合能力,能选取符合幼儿经验和能力的主题,开启幼儿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智慧,有效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枚君.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M].心理出版社,1989.
[2] 丁洪哲.舞台导演的艺术[M].淡江大学出版社,1987.
[3] Barbara T.Salisbury.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M].林玫君译.心理出版社,2003.
[4] 马莉珠.戏剧肢体语言训练[Z].开俐宝业有限公司,1987.
篇7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知识、绘画语言的传授,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美术教育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但也有几种因素制约、困扰着实际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操作。
从教学法的角度看,教幼儿美术比教成人更难。要激发幼儿艺术创造的欲望,想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与技巧上有所突破就需要教师的善意引导教育。一般来说,培养学生创新力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对艺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前提条件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本质在于释放孩子们潜在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创造力才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兴趣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阶段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美术教师不能不善于发现他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才有心灵火花的迸发,创造力就是在想象中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作品的充分肯定,巩固学生的兴趣的产生,不是一成不变、永不消失的。如果得不到教师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表扬。已经产生的兴趣也会渐渐地削弱,直至消失。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要打击其积极性,要引导孩子学习观察,学习临摹,并注意循序渐进,要使幼儿力所能及。童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的入门老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良好创作的基础。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能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体验,从而获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从丰富幼儿艺术表现的材料入手,增强幼儿的自主性,让积极的情感贯穿美术活动实践中,使幼儿学会创造美。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乐趣。重视情感与美术教育的密切关系,重新认识情感对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符合美术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要求,是美术教育适应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满足学生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也是服务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营造兴趣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美术创作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原动力,是人类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因此,能否促使儿童发生某种打动心灵的情感反应,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始终是广大教师在儿童美术及各类艺术教育实践中应当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经历越多,供加工选择的内容越丰富,想象的途径也就越广,想象活动越活跃,越有创造性。在学生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中,只有精心呵护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提高创美能力,形成较好的美术素养。假若片面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必将是舍本求末,让学生可贵的情感体验不断消退。也可以在工艺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艺制作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发展思维,正如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工艺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用积木、笔屑、泥团等材料进行拼图,通过操作、观察、想像等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创作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老师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对作品不适当的地方指导其进行修改,给学生们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创作环境,让学生们体会创作的乐趣,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设备,搞好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欣赏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多媒体电教手段还能为学生从多个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当然,多媒体技术应用与教学要从美术科学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巧用活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同时要准确地把握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展示时机,直到美术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造力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下转第05页)(上接第97页)生活以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童趣。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要看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只有了解儿童,新生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篇8
版画是图画和手工劳作结合的绘画。版画线条清晰、色调明快,黑白对比简练有力,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儿童的欢迎。版画创作手段多种多样,适合小学生好奇和探索的心理,让小学生在版画的游戏中去发挥他们的创作潜能,版画没有高深的技法理论,也没有传统程式的束缚,经费也不用很高,普通中小学都可以开展。材料也各种各样,很容易收集到,容易普及和入门。
小学教材中的版画,特别是纸版画拙朴而自然的造型、灵活的构图、纯朴用色等艺术特色与学生稚拙的美感特点天然吻合,教学时更易于唤起其绘画灵感,发挥个性,大胆构思,发展其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纸版画教学过程富有游戏意味,更能满足小学生的游戏心理,易于培养其勤动脑、巧动手的良好习惯,并养成一定的意志力和工作的条理性,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因而,以纸版画为主,在小学可以做简单的版画,如堆贴纸版画、吹塑纸版画。
一、困地制宜,注意材料准备的灵活性
备材料难是忽视纸版画教学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滚筒、油墨、硬纸板等材料往往较缺乏,可采用替代、集体购置、个人自制等方法及时妥善解决,以避免材料难准备的麻烦。如,油印中滚筒大而难以人人具备,可由小布锤取代之,教学生以塑料薄膜裹棉花团并用细线扎紧自制,便于印制时上色;摩拓用具可用学生各自表面光滑的圆珠笔壳或钢笔壳代替;油墨可由老师统一准备;硬纸板可从废纸盒中选取;吹塑版画用纸则可集体购置。
二、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中应重视教材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注意承前启后,?避免“突然”和“断层”而增加学习难度。有个班级由于低年级没有进行版画教学,学习第八册《油印纸版画》时,范画一出现,学生感到陌生而突然,轻叫版画人物是“机器人”怪物,对黑白用色不理解,影响了教学。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版过渡,拓印向油英彩色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渡,做到循序渐进。横向联系时注意结合创作、记忆画等教材鼓励学生用版画形式表现,自觉加强版画实践。
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如从《放牛娃》等三幅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油印版画特点,重点让学生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中美育与德育要结合进行,加强教材与生活联系,根据题材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生员特点不同,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性。如,三年级学生用手剪、贴的能力有所提高,对版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趁热打铁,进一步讲授知识、传授技法,并让学生对“黑白灰”有初步的认识。同年龄不同程度的生员,也要因人而教。
三、寓教于乐,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
如拓佣盘子里的水果》可编个小动物请客人吃水果的故事,生动有趣地让学生认识到拓印水果应色彩鲜明、美丽,才能使水果新鲜,绘制时学生有了激情,就能带着愉悦的心情,自觉拓印出鲜艳的水果。提问题、留悬念引趣,创设情境激趣,都能活跃课堂,让学生快乐而学。又如《活动人物》(纸版拓印)一课,则可在学生剪出人物部件时,让其在底版上自由拼摆人物动态,创造美的动态于游戏中。再如拓印技法的介绍可联系学生日常摩拓硬币的游戏经验进行突破,把“摩拓”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因势利导,加强教学的延续性
篇9
1.园长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
一个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幼儿园。因为园长在办园过程中,处于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和决策地位。在教育方针政策和一定的办园条件,如,园舍、设备、师资具备以后,园长便是决定因素。园长一定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法规精神,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准办园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
2.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领导要当好教师的领路人,通过组织学习、研讨等多种方式,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可以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专家来园讲座、园本培训、案例研讨、自学交流等形式,加强教师学习。如,开展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与小学教师“对话”,组织教师分析造成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危害及改进措施进行专题研讨,总结出幼儿园、教师、家长在这项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从内心深处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基本要求
幼儿园班容量大、教学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这些都是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办园的硬件标准和师资标准,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师培训,严格控制班容量,按要求配备图书、玩教具及各类设施设备,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河北省东光县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多年来一直采取“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的办法,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及兄弟单位捐助和上级支持。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及改善办园条件,为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提高保教工作的有力保障
我园实行园长督导、业务副园长主抓,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组成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全面计划、组织、调控、检查和总结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具体职责有:课程架构、教师培训、推动教研、计划指导、督导评价、意见反馈、提出改进建议和要求等。
有关保教方面的制度包括《幼儿一日生活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备课听课制度》《教研制度》《教师一日工作常规》以及《教师量化考核细则》等。实行班子成员值班检查制度、大联查制度,检查结果同绩效挂钩。
日常工作中落实“三字管理法”“四项活动”和“五课制度”。“三字管理法”指学、听、导。通过加强教师的学习、听课和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四项活动”指每个教研组每月至少出两节集体备课的精品示范课;每位教师(含保育员)每月上交两篇教育随笔;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园性会课活动;每半年一次综合考评进行全园表彰。“五课制度”一是入门课,新教师到园后两周内讲入门课;二是达标课,新教师到园后四周内讲达标课;三是研讨课,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讲研讨课;四是汇报课,派出去学习的教师返园后讲汇报课;五是优质课,每学期举办一次课堂教学技能大赛。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提高保教质量的有效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保教工作的方向,结合《指南》我园努力打造“班有亮点,园有特色”的办园模式。一是立足于每日生活,规范常规管理,积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师幼素质双提高。如,教师演讲、征文、晨训誓词(师德教育促进教师爱岗敬业);教学观摩、技能大赛、读书沙龙(岗位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保教水平)……幼儿跳绳拍球比赛、故事儿歌比赛、小小主持人比赛、趣味运动会、童话节(幼儿活动促进幼儿能力发展)……此外还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如,“三八”感恩教育活动、中秋节做月饼活动、“过生日”活动、绘画展览活动、“六一”“元旦”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现在我园各班每学期都制订本班的“亮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开展,学期末交流评比,如手工制作、翻绳、手指游戏、童谣说唱、轮滑等,幼儿园则努力打造园本特色,现已初步形成了幼儿绘画、趣味拼音、陶艺、鼓乐队、木琴等特色课程。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丰富了幼儿在园生活,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保教工作的快速发展。
五、家长的密切配合是提高保教质量的重要支点
1.加强对家长的宣传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网站、园报、橱窗等引导取得家长对保教工作的支持。
2.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利用信函、家长学校、个别沟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开展专题家长活动
通过开放日、家长助教、亲子游戏等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保教活动,如幼儿园对幼儿生活上的护理和指导,习惯的培养等,让家长感受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分享幼儿的快乐,放心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并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幼儿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篇10
一、理念建构
这里首先着重阐述一下对“儿童”和“文化”的理解及在此之上的目标体系的建构,这是我们系统建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核心。
1. 儿童观
任何一门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学生观,往往就会制造出什么样的课程。从信息的消费和生产的角度,我们认为儿童两种角色兼备。作为消费者,学生在消费中不断获得新的数字文化的熏陶;作为生产者,学生在参与文化的生产、转化和传播中不自觉地构建出自己独特的亚文化(subculture),我们常说的“代沟”,就是这种难被成年人理解的亚文化的表现。儿童在信息的消费和生产上的双重角色是当今参与式文化的反映。比如在原来物资匮乏的时代,工业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而现在的情况是,消费者需要什么,工业就千方百计地去迎合和满足消费者,消费者在影响生产。作为信息技术课,儿童可以很快地掌握一些易用的技术工具,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设计和产品,使其成为大众消费品中的一部分。在我的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学生设计的“难看”的小游戏,其他几个学生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
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其宗旨,信息技术课有必要抛弃原来只是把儿童作为消费者的观念,着重把课程设计成生产式、创造式的学习。当今的信息技术已经为儿童提供了工具和环境,我们不要浪费,辜负了这个时代。
2. 文化观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一点是,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技术文化的性质,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学会操作常用软件和上网就行了,而要在此基础上习得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外部社会文化效应,如动画短片、视频短片、照片,博客文化、维客文化,分享、协作、群体智慧,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信息文化或数字文化。
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的《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其新书《免费——商业的未来》中有这样一个描述:
之前的很多个周末,我的孩子们总要选择如何欢度他们在周六和周日的两个小时“荧屏时间”。我提议说今天看《星球大战》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他们可以从海量DVD里随便选择观看6部大片中的任一部,而且还有美味的爆米花作伴。或者他们可以去 YouTube,欣赏由9岁儿童创造的《星球大战》乐高定格动画。无须犹豫抉择——孩子们已经跑向了电脑。
这表明我的孩子们及其他很多孩子打心眼儿里并不喜欢乔治·卢卡斯拍的《星球大战》。他们对同龄小伙伴创作的《星球大战》更感兴趣,而从不介意那晃来晃去的摄像机和镜头里略显粗糙的人物形象。当我渐渐长大时,商家们设计出了很多意在将《星球大战》电影的特许经营权延伸到儿童世界的巧妙的小玩意儿,从玩偶到便当盒,但据我所知,没有人想起孩子们自己动手创作的乐高定格动画。
这就是生动的儿童亚文化的反映,“没有人想起孩子们自己动手创作的乐高定格动画”,成年人很少会想到要去尊重和主动顺应儿童的这种亚文化,包括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内,都是用成人的文化、成人的眼光去构造儿童的未来。
技术文化的第二个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技术的原理、规则、方法、技巧等。这正好是目前只关注操作的练习性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缺失的。有趣的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一个一个软件、一个一个菜单和按钮地详细地介绍软件操作,而我们通常总会观察到,儿童学习这些操作时很快就能通过自己的尝试懂得操作的规律,儿童学习操作往往比成年人要快得多。“新手机怎么用是我孩子教会我的”,我们总是听到父母们诸如此类的得意,其原因就在这里。作为软件设计来说,都会遵循一定的技术原理和规则,让儿童理解这些原理和规则进而快速迁移到类似软件的学习中,教学将事半功倍。例如,Office套件的菜单和按钮就是严格遵循同一规则的,在理解一个软件的操作规则后学习其它套件将会迅速得多。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补充这个层级的教学是很关键的,这才是与“信息技术”的“技术”二字最相符和的。
技术文化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目标的核心,我们需要创建相应的课程去综合反映之。
二、课程创建
有了上述的理念建构,就必须把相应的课程创建起来,这又是一个挑战。好在我是边摸索校本课程开发边思考理念,所以课程的创建还是很顺利的。
我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时与所有人一样,教授的是画笔、Word和Powerpoint,可以用它们绘画、做电子板报和演示文稿。但按照教材来教,学生并不那么喜欢。后来我尝试了以KidPix、Flash、Powerpoint等为基础做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缺少程序设计的内容,我总觉得技术文化的两个层面还是难以全面融合反映。
2010年,我决定全面开展Scratch的实验,用编程的方式去实现动画、故事、游戏的创作,这样,技术文化的外部社会文化效应和内在的技术规则等的学习就完美结合起来了。同行者还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毛爱萍老师,她加入了我的课题,我们一起在各自的学校全年级大规模开展实验,取得了令人非常振奋的好效果。2012年,我正式出版了《Scratch创意动画设计》教材,我们也极力鼓动毛老师出版自己的教材,都来一起推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在我的《Scratch创意动画设计》这本教材里,我们体现的是“为创作而教”的教学方法,如上图。
第一部分是对Scratch的初体验,通过最简单的示例让学生快速入门。
第二部分是通过范例来学习基础的创作。在这部分,第一步是让学生弄清楚自己想要设计什么,学习用流程图画出自己的思考内容;第二步是让学生模仿,“跟着做”,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其中涉及的Scratch知识;第三步是在模仿完之后让学生读“看我的”的提示,规划好自己的创意设计,在模仿的基础上去创作。
第三部分是自由创作。主要是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支架让学生去自由创作。
- 上一篇:境内企业境外直接投资
- 下一篇:水利工程监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