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性的教学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应用启发性原则的必要性
关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孔子就曾有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还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西方也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的典范。启发性教学原则通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具体分析学生的个体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声乐教学启发性原则的提出,同样源于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告知了学生歌唱的方法,学生却并不一定就能够掌握。唯有启发,才能把知识从文字性的论述变成歌者切实可行的演唱。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声乐知识,如果教师把声乐规律简单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必要性还在于这一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我们不仅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和理论,而且还要学会把前人的思想和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更要学会创造,进而超越前人。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可贵的教学态度,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这一原则把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促使学生调动思维,培养情趣,学会探究。正是因为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这些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大学声乐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一原则利用好,发挥好。
二、启发性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声乐教学中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比如:授课内容的多少、深浅、主次、难易,都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而定,越是仔细、认真地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帮助也就越大,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有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声乐这门学科的教学中,这一部分知识源于他对声乐艺术本身的造诣与积累。其次,要对学生现有的歌唱水平,和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特点了然于胸。比如:有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能够显示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反映非常快;而有的学生当时并不能理解,他会记住教师说的话,等回去以后自己好好想一想才会弄明白;还有的学生对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浑然不知,而只有在别的同学身上清晰地表现出来的时候,他才会有所觉悟。这些本不是什么聪明与不聪明,悟性好与坏的差异。只是学生个体之间在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对教学过程要有一个预先的设计。比如:以什么问题来作为切入点,是否做示范,采用什么样的练声曲,如何收尾,是否留课堂作业等等。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就越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注重课堂讨论
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的形成,是声乐教学互动的标志。要想永远的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保持下去、且永不消退,最好的方式便是把它传授给别人。课堂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学生之间的友谊。笔者发现在大学中,同班同学之间的关系比高中、初中阶段的学生要淡漠很多,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集体认同感”和“集体归宿感”,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可以密切同学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发现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而为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依据。通过讨论也可能会促使学生中新颖的观点产生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最好的办法就是讨论和辩论,所以在大学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堂讨论。这点主要是针对声乐小组课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在交流中进行成长的方式。这一原则有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课堂教学所独有的合作关系。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的开始,也才是他进行参与的真正开始。并且,只有学生注意到了,他们的心才不会四处游走、才会看得见其眼前的事物。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要求教师从其兴趣入手,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是知识传播的手段,教师的讲课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教师拥有得体、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启发性教学有重要作用。精心地设置教学语言,使其生动、准确,用明了的词汇进行阐释,不要使用比道理本身更抽象、更深奥的言语。这样做似乎显得十分的高深,但那只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正的高深,是不但能够深入,而且还能够浅出。即,用浅显的话语,去说明深刻的道理,方显水准。此外还应该直至主题,不要顾左右而言它,扯到别的地方去。这是一些最基本的要求,而最重要的却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态度一定要明朗化,不管是对还是错,一定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或者是否定。以避免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落不到实处。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精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语言,就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刺激,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如:“你很认真,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这样的语言能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助你!”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没有顾虑地投入学习。“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以这样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此外,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性语言,对学生良好表现给予肯定、赞扬,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你与老师想到一块了,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你的思维很活跃,你提的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不错,这声音好,记住保持感觉”等等,教师的赏识和赞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应当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思想交融、情感共鸣。教师对质疑的学生说:“你敢于向老师提出个人见解,非常了不起!”教师采取一种邀请的方式:“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使学生感到人格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充分发展。第四,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思想情感以及人文关怀。
总之,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教学原则,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声乐素质有重要意义。启发性原则在大学声乐教学实践中是一种可贵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性教学原则是“以人为本”在声乐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实施此原则,也会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捷)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启发性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得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源于眼前的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总结,要想有所提高,都必须和课堂上的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是高中生物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设计艺术性的课堂问题,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这些年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不断的总结和探究,对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我有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都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问题的启发性可以使问题得到延伸和扩展,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相信一些同学都在公园或娱乐场所坐过过山车,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过上车是安全的,却还会不自觉的心跳加速,整个人都处于紧张状态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哪些反映和神经相关,而哪些由于调节相关呢?二者之间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问,并不是那么枯燥。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就会更加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根据课堂教学核心知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一直以来,启发性都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设计相应的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要认识到神经调节是学习的重点,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味地向学生讲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学生会觉得很烦躁,产生厌烦的心理。此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大家在吃冰糖葫芦的时候,为什么看到山楂会觉得唾液增加?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课堂的核心内容:引起这样的反应的刺激是什么?这样的刺激是抽象刺激还是具体的刺激呢?这样,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高中生物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常识、具体的概念、原理与相关的生物规律。对于不同的知识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启发性问题。对于基本的常识类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并记忆,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侧重于学生生活中关注和常见的事物。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的时候,讲到微生物的次级代谢物的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面包发霉变质后就不能再食用,面包会变色?而对于一些具体的概念,教师要能够设计有关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外延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原理性的知识,要注重原理的理解方面问题的设计,注重原理的应用和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中原理的应用。例如,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的两重性的教学。最后,对于规律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有关的实验,向学生讲述推理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和应用范围。让学生规律的应用有一个清楚地认识,避免知识的混淆。
四、问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同时要注重有效性和发展空间
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和发展空间。启发性的问题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教师不能止步于此,要在启发学生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对原问题思考的同时,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这能够引导学生将问题延伸到一些特殊的情形,学生既能充分思考问题,又能够拓宽思维的宽度。例如,在提出上文中的过山车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问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肾上腺激素是由肾上腺的髓质分泌的,其受到内脏神经的控制。而我们坐过山车时,因为感到恐惧、焦虑等原因,肾上腺激素就会分泌较多。根据这样的例子详细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联系。这样的问题和上述问题能够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同时启发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同时又具有发展性的课堂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领学生学会主动探索。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明白知识的根源和由来,提高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启发性教学问题对教学的关键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启发性的教学问题。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其次,教师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时候不要生搬硬套,要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设计适合教学内容的启发性问题。再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考虑问题的启发性,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问题的发展空间,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启发性的探究是我们广大的高中生物教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索更好地设计启发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仍然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相信经过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总结和实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定会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丹,张颖之.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查[J].学科教育,2003
[2]杨青.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0
篇3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自主性学习;实效操作;交流
一、富含科学因素的材料
幼儿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所提供的材料除了数量充足、种类齐全,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还应富含科学因素。而这个科学因素还应注重多落点的教学法原则。如在活动“冰与水的不同特性”时,为了让幼儿充分认识冰与水形状上的不同,高低不同的杯子,粗细不同的容器,形状各异的玻璃瓶等等都应为幼儿提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便于比较。一旦发现其中有不符合幼儿接受能力的干扰因素,就应设法排除,或者想办法解决。如在“光的游戏”中,我原本设计的一个游戏环节,就是一名幼儿手拿镜子,另一名幼儿站在后面,前者用镜子搜索背后的幼儿,并猜猜是谁?在上课之前,我自己先试了一下,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成功,原因是镜子太小,很难搜索。因此,我马上又找了一面大镜子,因此,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都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在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方面。幼儿的探索欲望常常是靠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而诱发的。所谓启发性,就是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急于设法解决疑问。但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应遵循低起点和高标准的原则。如在“溶解”的实验活动中,问题是“把糖和盐放到水里搅拌,你会发现什么?”这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操作欲望。但这个问题又是特别简单易回答的问题,起点低,孩子们都会回答。可以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幼儿发现盐和糖不见了,又问“把石子和豆子放进水里搅拌,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的思维层层展开。所谓针对性,就是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我曾看见一个老师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把磁铁与其他材料(包括铁制品与非铁制品)一起放在筐内。活动一开始,她在没有向幼儿介绍磁铁的情况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们玩一玩筐中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结果,有的搭积木,有的折纸……探索活动、跑了题,这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针对性所致。
三、注重实效的操作
操作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最佳方法。目前,许多教师认识到了操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存在怕乱求稳的思想,有些操作活动仍然存在走过场、形式化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教师在巡回指导时,看到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与答案一致或基本一致,就草草收场,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没有考虑其他幼儿是否同样有所发现;另一种是教师在幼儿操作前反复示范,讲得过多、过细,甚至暗示了答案,然后再让幼儿操作。其实,这种操作知识模拟操作,它跟完全让幼儿自由探索的操作活动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结果,后者注重幼儿学科学的过程。这也正注重了大成教育慢速度的教学原则。
四、清晰明了的交流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儿理清思路,较为清晰地理解有关的科学概念。这也正可以体现大成教育高标准的教学原则。如在“玩磁铁”活动中,我们首先引导幼儿在室内玩一玩磁铁,用磁铁碰一碰各种物体,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幼儿的发言概括起来不外乎“磁铁能吸住什么”和“不能吸住什么”。继而,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它们究竟什么地方相同?”幼儿通过交流、讨论,终于获得了“磁铁能吸住铁或铁制品”这一概念。随后,我们又启发幼儿再次拿磁铁验证。最后,组织幼儿玩“寻宝”游戏,请幼儿找出纸包中哪些东西是铁制的,并请个别幼儿表述操作过程和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从粗浅的、表面的、模糊的认识逐渐上升到了“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层面,获得了对磁铁性能的认识。如果没有交流这一环节,幼儿很有可能只停留在“磁铁能吸住xx”这一具体现象上,所以交流是引导幼儿进行初步概括必不可少的一环。
幼儿的科学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发现,才能找出更科学、更实用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幼儿从小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必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关键词】教学高中英语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23-01
一、引言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精辟论述。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思维,启迪学生学习的激情,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之情绪饱满的投入到45分钟的课堂中。
二、高中英语课的导入原则
1.针对性的原则
一节课的导入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然后针对性的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的导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环境,使其产生共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并使用学过的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定导入的方式和导入内容,使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起到自然的过渡作用。另外,课堂导入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等实际情况合理的设计内容,为进一步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趣味性的原则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导入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积极地去寻求认识和了解该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出强烈的探究精神。一般来讲,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东西是与其所处的年龄段、时代以及周围环境密切关联的。生理发育的特点决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兴趣点有差异,而所处的时代更是学生兴趣爱好来源的大环境,此外,不同地域的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也有差别。因此,当课堂的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会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导入的环节即是课堂的开端,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之一。
3.主体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充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就能正确的发挥和不断增长。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尽可能的设计形式多样的导入,趣味性浓的言语活动,用图片、实物、动作、表情、教具、投影、录像、表演法、游戏法、竞赛法,让学生积极参入,融入到课堂中。
4.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是新课导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具有启发性,没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意义的。一节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以此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高中英语课的导入方法
1.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是集文本,声音,图片,录像,投影为一体的新型教学工具,可以将丰富多彩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教学,能在“导入”时增加导入的生动性、趣味性、针对性、高效性、多信息性等优势。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将网上找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软件。
2.热点话题导入法
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时事热点是刚刚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事情,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有很大的作用,并能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阔学生的视野。热点话题导入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牛津英语模块四Unit 2阅读课The Olympic Games,教师以热点话题导入法导入课文,问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Olympic Games?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奥运的了解,并提出对下届奥运会有何想法。想出一些关于奥运会的短语。此题为开放式题型,答案多种多样,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予以肯定,表扬,为后续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背景导入法
在高中英语课文中,经常有一些涉及文化,历史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教师结合多媒体,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已经收集了解的内容回答问题。这样,就可以将学生查阅了解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复习导入法
高中的英语课程在每一单元设计都是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复习,自然过渡到新课所学内容。比如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就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回顾,让学生划出重要的单词短语,并通过多媒体配上图片,文字。这样的导入就会显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英语课堂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拘一格。新课导入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即:引起兴趣,激发并启发思维,明确学习目的,进入学习课文。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步。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导入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要充分利用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并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来设计。对于不同题材的课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导入方法。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使用导入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兼中,俞红珍.《中小学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康托尔指出:“在数学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询问、课堂听课和查阅教案等方式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校小学数学老师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及类型形式的认识肤浅;问题的切入点不能紧扣教学目标及知识的重难点;问题由教师提出的多,学生提的少;教师对待学生的回答激励性评价不够浓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范围不广;课堂上教师处理学生错答的方式有待彻底转变;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老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未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成立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与有效性评价》课题小组,经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初步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原则与策略。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遵循的原则
1.遵守明确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目标。2.遵守逻辑性原则。3.遵守提问的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4.遵守趣味性原则,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5.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6.遵守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7.遵守情感性原则,对学生及时评价,令其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读透教材,巧设问题。教师在问题设计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具体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1.置问于教材的兴趣点。2.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3.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4.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促进学生乐学、活学、善学、会学。好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燃料。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本节课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七性”,即趣味性、启发性、整体性、深刻性、开放性、探索性、评价性。
1.创设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只有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在拟人化的世界或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元、角、分》的认识时,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一开课,他就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会用钱吗?”“你们认识钱吗?”“现在请你们打开信封里的钱,4人小组合作学习,把你认识到的钱告诉你的组员。”4人小组同学一打开信封,很兴奋,因为信封里老师准备了很多不同种面值的钱,有10元、20元、50元等等,学生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激烈的讨论起对钱的认识,接着学生反馈对钱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2.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失去重心的提问。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猜测: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可以观察这个圆,也可利用你手中的圆,通过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圆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它跟这个近似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提问,给学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更顺利,更有效。
3.设置层次清晰、又具整体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当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应当降低思维的难度。即铺设阶梯,逐步深入,围绕某“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和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4.设计深刻性问题,促进思维拓展。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数学课上,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为此,教师要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提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45-01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在初中语文学案的编写和运用方面我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整理出来,意在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近年来,我校先后向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学习宝贵的经验,之后,我校提出了“目标一条线,重在讲和练,手段现代化,效果是关键”的课堂教学要求,全面启动学案的编写和教学。提出教学活动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规定课堂上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小组合作也学不会的老师点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规定每节课老师讲的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必须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练习时间。教学工作也以备教为主改为教、学结合,以备学为主。“学案”设计和运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我校的学案教学蓬勃地开展着。笔者想就在“语文学案”编写的原则方面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主导性原则
教师的主导性首先体现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综合考虑多方面内容,把教学思路,学习内容、重难点问题等都反映到学案上。教师的主导性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既不能下发学案后万事大吉,撒手不管,也不能越俎代庖,事事包办代替,而是要切实担负起“导演”、“教练”、“主持人”的责任,积极施教,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教师的作用才会到位而不越位,才能和谐民主,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即学案的编写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理念。学案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教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准,心理特征,学法特点等具体情况,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方案。因此,学案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源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的结果,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组建的课堂。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它要求语文老师要统揽整套教材的“说明”,了解编者的意图及教材的体例、特点、重难点及课文配置情况,把握整套教材的编写意图之后,然后再去了解每册书的编排情况,了解它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对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整体把握,把它放到整套教材,整套书中加以考察,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这样,编写学案时,就能做到纵观全局,胸有成竹。
四、层次性原则
学案知识点的设计和分布,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如语文学案的设计可以先从字词预习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进而深入把握课文中心,这样的设计小台阶、有层次,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五、启发性原则
孔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学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整理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六、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在编写学案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文本。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心中有学生,要顾及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水平,在文本中寻找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趣味性、适合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学案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的确需要费一番心思,下一番功夫,否则就难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考虑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编写学案时还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另外,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去体验,去探索,去创新。
实施学案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指引下,编写出能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案,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由于学案的设计是以学习者的角度编写的,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设计,使学案设计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规律,使学案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能够体现现代教育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设计;重要性;原则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8-02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怎么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应该说,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我们的数学课堂气氛表面上看已经从教师一言堂变得轻松热闹,学生积极踊跃地学习,师生关系和谐、良性互动。但是,当我们冷眼观察深入分析这种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热闹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训练,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造成的。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该说,数学问题的设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当学生被数学问题所吸引,并进而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数学就离成功不远了。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还基本上是为学生掌握数学结论而设计,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就不动脑筋,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就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一开始就处在封闭状态。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打破这种封闭的状态,数学教师就必须重视数学问题的设计,用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让学生在一种开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我们知道,老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课堂上的矛盾统一体。这对矛盾如何达到统一,靠的就是对数学问题的有序展开和有效调控。数学问题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锁定师生的共同目标,让老师所要教学的内容自然的成为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内容。目标的一致决定了教学过程的通力合作的局面,这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篇8
关键词:生活性 启发性 趣味性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学情境中的“境”指教学环境,“情”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课程的探究活动都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指导下完成的。
一、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创设生活性的物理教学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实验素材,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科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课堂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简单的、有启发性的课堂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实验探究。例如在《浮力》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同学们带到教室外面,把一个乒乓球扔进了一根埋在土里半截的水泥管里,叫两个同学给取出来,不论用生么方法,只要能取出球来就算获胜,但有一个原则,不能改变水泥管的现状。老师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兴趣给吸引了过来了。一个强壮的男生凭着自己有力气,拿了一根长长的竹竿,杆头系上了一个漏芍,在水泥管理掏了半天,怎么也掏不出来,在限定的单位时间内,男生以失败而告终。老师又让一个瘦弱的女同学去掏球,这位女同学二话没说,立刻叫来了同伴,把平时冲厕所的胶管拉来,往水龙头那边一套,拧开水龙头,将水源源不断地灌入水泥管,不一会,球浮出来了,这位女同学成功了,在场的同学们投来了赞许的目光。通过对生活中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就会很快地就进入探究状态,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由此可知生活物理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富有启发性的物理教学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众所周知,物理教学的关键是突破难点。难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等。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物理教学要舍得在难点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做课前的准备,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生长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的实验,给学生找到突破难点的“金钥匙”。例如,在完成试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的试验后,让学生思考,需要什么条件动滑轮才能省一半的力。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逐步找出“在不计动滑轮自重和绳索与滑轮间的摩擦的情况下”、“被拉物体必须处于平衡状态下”、“动力必须作用在轮上,阻力作用在轴上”和“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要平行”等条件。类似这种以启发性问题为探究内容的教学情境创设,以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时刻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使得物理探究性实验在适度开放的环境中得以完成。虽然,这个启发性的物理情境实验很简单,但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创设趣味性的物理教学情境。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比如,我们看到吸尘器的工作原理后,突然联想到了物理学中的静电吸尘现象,创设一个别开生面的、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如:同学们!桌上是一堆撕碎了的废纸,我们现在想把它们全放入一个广口瓶中去,条件是在运放纸屑过程中,手不能接触它,但要让它彻底干净地放到瓶子里,你们能做到吗?此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吸尘器的工作原理。这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将能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反观吸尘器的工作原理后,在大脑中反复深思,吸尘器靠的是真空吸附原理,而广口瓶瓶口太小,吸尘器少年派不上用场,该怎么办呢?当他们想到摩擦起电的现象后,一切变得豁然开朗,玻璃棒通过摩擦起电后,能吸附一些纸屑。就这样,教学情境作为外部的诱因,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中来,顺利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导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现状
每当信息技术教师要准备一堂公开课时,往往绞尽脑汁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耗费精力制作精彩的课件,以求课堂完美。可我们时不时会在课堂上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课堂上教师的提问缺乏有效性。课堂提问的三言两语看似简单,实则学问颇深。
二、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现象分析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问。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怎样的有效提问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面,通过对一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语言进行纪录与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
1.提问内容要具有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并提出趣味性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从而引导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去,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案例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个小片段。
教师开场白:“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学生说:“不喜欢。”(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其余学生默不作声。)
上课的教师一愣,但也得硬着头皮继续下面的课。
教师说:“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组图片,这是美丽的云南丽江,你们想去吗?”
个别学生:“不想去。”(虽然只有寥寥几个,但整个教室里还是能明显地听到。)
可见这次提问式的开场白是失败的。
案例二:上课前,教师先是自我介绍,然后祝贺本校的学生在一次海曙区健康知识比赛中取得第一名,讲述如何获得第一名的精彩过程。本班学生听得非常投入,而后教师展示有关竞赛的网站。
教师提问:“同学们,本堂课请同学们制作有关此次竞赛的网页,好不好?”
学生:“行!”(虽然声音不是非常响亮,但学生从内心接受这位教师的建议。)
案例分析:对象都是初中生,却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分析原因:案例一的教师课堂提问缺乏启发性,采用了传统的填空式方式,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学生明白教师让他们回答什么样的答案,可现在的初中生主观性较强,会明显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已经不太愿意接受这样固定的答问方式,以至于课堂上出现尴尬场面。而案例二的教师为什么让学生都接受教师的提议,同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呢?归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之前创设了问题情境,使问题更具启发性,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回忆当时情景、分享讨论等形式,再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提问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是指对课堂提问灵活把握。不同的提问方式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要尽量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灵活性,使课堂妙趣横生。
案例: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7课《童话故事配画》教学评价片段。
师:(展示学生画图作品)你能给大家讲讲,图中猴子是怎么爬到树上的呢?
生:猴子是用尾巴爬到树上去的。
全场听课教师发出一片笑声,课堂上的学生也有些骚动起来,答题的学生略显尴尬。执教者马上调整思路,微笑着面对答题的学生。
师:你很聪明,让大家知道了猴子尾巴的妙用,课后请大家去多了解一些猴子的其他本领好吗?
师:这个聪明的猴子爬到树上观看比赛,大家想想,使用画图中的什么工具和技巧能使小猴子爬到树上去呢?
生:把猴子进行缩小处理后再把猴子移到树上。
案例分析:在这个教学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小插曲,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意外情况无需惧怕,只要善于调控就能化险为夷,甚至成为课堂的精彩生成。上述案例中,学生不经意间童趣十足的回答,却成为课堂上突如其来的精彩亮点,给有些紧张的公开课带来片刻的轻松,激活了课堂气氛。
3.提问内容要具有明确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是实现提问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即要寻找什么样的答案。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甚至打断课堂。
案例: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7课《给公园披上“银装”》对话片段。
师:请大家看看图(展示两张公园照),你想说些什么?
生1:多晒晒太阳对身体好。
生2:要多多参加户外运动。
案例分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了两张公园的图片,教师的用意是希望学生说出不要破坏环境、爱护绿化等话语,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情感方面的教育,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书写宣传语,可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意料,完全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情境。经过思考斟酌,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美丽的公园、绿绿的草地使我们的城市更美,可现在大家看到这些画面,请你们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吧!学生就会从破坏草地等方面进行思考,这样我们的提问就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一节课从头到尾始终少不了教师的提问,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我们不仅要考虑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思考性、难易程度等因素,还应考虑发问的顺序,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思考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精心慎重地设计“三言两语”,切中要点,使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明确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灵活应对课堂,减少课堂上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思考;
一.提问类型与其效果分析
对提问类型进行分类,将有助于教师对自己所提问题形成更加清晰地认识,进而增加教师提出有效问题的数量。有研究者将教学提问类型由低到高分成七个水平,每一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二.提问设计的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这就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1)问题表述明确。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什么要出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明确,要求提问语规范妥贴,答案清晰确定。
(2)把握时机性。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故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
(3)问题数量适度。教师设计问题就要把握好频度。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但如果没有问题或问题过少,学生也往往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4)内容富有启发性。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启发性,不在于教师在一堂课内提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教师的讲课和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完全明晰的答案的。所以,提问应注意把学生引人“愤、悱”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启发式教学。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5)提问应有层次性。《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根据问题的形式,课堂提问分成这三种类型,反映三个不同的梯度。①概念型。②理由型。③方法型。恰当地运用上述三种不同类型、不同梯度的提问,能使我们的教学由表及里、由浅人深,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
三.有效提问语言设计技巧
高质量的提问语言是教师在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思想时的结晶,能在教学中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引作用。如何提高提问语言的设计水平呢?
(l)新颖设问,巧妙求实。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教师要采用新颖的观点,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思考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自己的能力找到答案。
(2)迂回设问,言此意彼。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加上专题前的提示、课后的积累练习,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便可体会相关专题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迂回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3)互动设问,生成活力。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关注问题的生成性。一是强调设计开放性问题。二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能正确判断。如在上《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关于情节的运行学生基本上没有没有什么异议,但在分析部分揣摩体会清兵卫的心理活动,思考这样刻画清兵卫神情的作用。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清兵卫“不敢做声”,为什么“连哭也没有哭一声”,……这些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尽管偏离了笔者教学预案,但从肯定学生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精神方面看无疑很有价值。
四.有效提问语言实施策略
语文课堂的提问语言,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应该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使提问语言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方面。课堂提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语言要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要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的提问语言应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悬念,他们可能随时会被叫道。这既增加了问题的可靠性,又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和警惕。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效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究激情,才能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因此,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3)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提问。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史铁生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有了类似的感受,再去学习课文。可以设想下面一个情节,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长跑的运动员,猛然间失去了双腿,假如…假如…,你会怎样呢?而史铁生,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里,失去了双腿,他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这种创设情境的提问方式使学生更易走进文本。
(4)紧扣文本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为了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而是为了教学效果的有机生成、更好地探究文本和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碰撞以达到师生间的共同认识。因此,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其成为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必须紧扣文本进行。
结语:
高效课堂的生成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追求的一个永恒目标。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有效的提问必然生成高效的课堂,其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无可取代。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如果能够清晰地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既当成观察者又当成被观察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一节课的教学就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方林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2002年版。
2.朱昌元主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丁舒著,《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上一篇:建设工程监理的重要性
- 下一篇:燃气工程监理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