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前言
目前建筑产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全国各地大力推进装配式住宅,但目前很多总承包单位还未有装配式建筑的总承包施工管理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装配式建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工厂生产、施工组织4个方面浅谈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以期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1工艺设计方面
(1)工艺设计需要进行策划,工艺设计要遵循原先审图合格的图纸,如存在重大变更需报原设计确认,有重大变化必须重新审图合格。杜绝私自变更。(2)工艺设计结合原图纸设计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工厂生产、现场施工组织、后期工具设计配合(如架体预留洞或预埋件、吊钩和外挂架等),进行图纸分解、拆分细化。尽可能拆分成规格少以方便现场施工。工艺设计,需要统筹建筑、结构、设备和装修等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每块预制构件的尺寸、洞口预留、水电预埋、各种连接件、保温板、配筋图、需要准备的材料品种、规格、型号一览表、各种视面图等均要有所反应,要使工厂拿到图纸时就明白如何生产,每个板每个位置都表达的非常清晰。反过来工艺设计也是装配式建筑由设计转向生产,由图纸变为实物的关键核心,工艺设计能力也是整个装配式产业设计的核心竞争力。(3)国家目前没有关于工艺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工厂工艺和布局存在较大差异,在场地选择和布置之前,需明确预制工艺的各项细节问题。
2工具设计方面
(1)装配式建筑涉及的工具较多,如吊装工具、安装工具、连接工具和防护工具等,每个分类下都有许多具体工具,如斜支撑、挂架等(如图3所示)。(2)所有的工具设计和工艺设计、工厂生产及后续施工组织都是相辅相成、不断改进的。比如原先实践发现转换层钢筋定位精准度较难控制,就发明了定位钢板(如图5所示)。由于装配式建筑外墙基本全部预制,没有搭设脚手架的必要,但是外墙塞缝不好处理及安全维护不能同步,所以就设计了外挂架,外挂架选用哪种类型、如何布置要根据工艺设计、现场施工组织结合设计。
3工厂生产方面
(1)工厂参照构件详图,进行模具设计并开模。按照工艺设计图纸和工具设计图纸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根据工期要求、工厂堆场要求、现场堆场要求统筹好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含启用几条生产线、流水计划和人员安排等。(2)工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有质量可追溯机制。工艺图纸对生产工人进行交底。生产过程中提前通知监理公司参加隐蔽验收。考虑到预制构件尺寸、预埋预留精准度,模具使用超过规定数量频次需要更换。(3)工厂生产对工艺设计提出的许多细部节点要重点关注和控制,如图4所示的防水企口、空调板及窗台滴水槽、内墙接缝处预留凹槽、后浇接缝处毛面处理、厨卫间墙板内侧拉毛、现场安装临时固定预埋件等。
4施工组织方面
(1)做好各种工序交底,如转换层定位钢筋施工交底、装配式工具认识和吊装交底、斜支撑技术交底、套筒灌浆施工交底、钢筋绑扎注意事项交底、各种接缝处理交底、水电管线施工交底、防水防开裂工艺交底等。重点以以上交底的工艺为控制重点。以转换层钢筋定位工序为例。工序为:顶模搭设完毕(未绑钢筋)、测量放线、插筋施工、安放水平梯子筋、放置定位钢板、轴线复测(复测率100%)、定位钢筋点焊、混凝土浇筑(同步校正钢筋)。(2)做好现场的成品保护,尤其是预制构件,如成品楼梯、图4防水企口等。(3)引入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质量责任终身制和作业实名制,参与到建筑行业的每个工作者,都有应有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义务,让大家对建筑、对自己的工作有敬畏之心。
结语
以上通过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管理要点,因篇幅有限没有做过多深入说明,其实每个方面都蕴含着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希望有更多同行致力于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并做好各个关口和环节的打通。希望本文对同行同业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内容,并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裂缝控制;预制构件;质量控制;
一、装配式建筑发展形势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近年来,装配式建筑行业高速成长,市场规模不断上升。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的现浇模式,具有环保、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人口逐渐老龄化、建筑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的背景下优势急剧攀升。根据住建部数据显示,明确提出到2020 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的目标的省市约占总数的21%,及至2024 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0 亿元。
装配式建筑还面临着诸多痛点,使得企业难以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同时制约行业的发展。如产业工人和资深技术人员紧缺、标准化程度低、构件连接技术落后、生产环节的增加也引发了更多的质量问题等。本文主要从装配式构件裂缝,阐述其发生原因、分类和控制措施,为今后装配式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二、装配式预制构件裂缝形成机理与原因分析
国内外相关学者一般认为:裂缝是由于混凝土材料(包括水泥石和粗细骨料)变形受约束所引起的内应力大于材料抗拉强度的缘故,本质上是裂缝之间受拉混凝土拉伸变形和受拉钢筋拉伸变形之差。结合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材料准备、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1 )混凝土的收缩。收缩是混凝土的一个主要特性,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由于收缩而产生的微观裂缝一旦发展则有可能引起机构物的开裂、变形甚至破坏。
(2 )温度应力。混凝土内的水泥在水化反应中发散出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升温,并与外部气温形成一定温差,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其大小与温差有关,并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开裂及裂缝宽度。
(3 )钢筋。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的混凝土结构开裂多,无筋混凝土比有筋混凝土开裂多。钢筋的位置要正确,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钢筋/预埋件保护层不足,同样引起构件开裂。
(4 )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造成混凝土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指水泥用量过大、水灰比大、含砂率不适当、骨料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
(5 )养护条件。养护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的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如构件养护过程中升降温过快,蒸养过程中湿度不足、构件出窑时与环境温差过大等、养护温度不够导致强度不足均可能导致裂缝。
(6 )施工质量。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振捣不均匀,或是漏振、过振等情况,会造成混凝土离析、密实度差,降低结构的整体强度。混凝土内部气泡不能完全排除时,钢筋表面的气泡则会降低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钢筋若受到过多振动,则水泥浆在钢筋周围密集,也将大大降低粘结力。
(7 )构件自身原因。构件太薄或跨度、长度尺寸过大,而未采取补偿收缩措施,或者构件内外温度不一致极易导致变形不同步产生裂缝。
(8 )存放转运原因。存放场地不平整导致运输车颠簸;垫块高度不一、摆放位置不对或数量不足;堆场积水、沉降、受震;吊装过程中吊索水平夹角过小;吊装过程发生碰撞;转运时发生碰撞;
(8 )安装产生的裂缝。如暴力施工;安装时不铺设坐浆料或坐浆料铺设不平整;忽略调缝或调缝方式不当,导致间距过小或出现瞎缝;安装后立即加以大量或集中荷载;不提前浇水进行嵌缝;灌浆料未达到规定强度提前拆除支撑等。
三、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措施
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在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结合预制构件裂缝产生原因和现场经验,从构件生产全过程甚至构件拆分提出以下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措施。
(1 )材料方面。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及骨料级配,控制含泥量,优化配合比,降低水灰比,掺加补偿收缩材料,选用适应性好的添加剂等,可以减少混凝土自收缩。
(2 )加强生产过程管控。生产任务下达前编制专门技术质量交底;企业落实“三检”制度;管理人员监督好布料、振捣、养护、转运等工序质量控制,制定奖罚;转运前检查平整场地,规划路线;确保构件完好无损的交付客户。
(3 )构件生产企业与建筑主体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接。构件进场前由质检人员应做好相关质量检查,进场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抽查,对预制构件尺寸偏差、混凝土密实度、表面质量等指标逐一检查,并做构件损伤检测,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坚决退场处理。
(4 )构件安装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合理选用吊具及吊钩;操作人员小心谨慎防止构件擦碰;按照施工图铺设座浆料并检查平整性;安装工程及时检查落实签名责任制。
(5 )设计应与构件生产施工人员良好沟通。如优化结构设计;在容易开裂的部位加设钢筋,以此有效减少裂缝产生;合理安排构件尺寸大小,钢筋间距及保护层;重要受力部位直接设计成补偿收缩混凝土;特殊部位采用高强或特种混凝土等。
(6 )预制构件拼装完成后,做好成品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刚完成安装构件上的荷载;当荷载无法减少时,应加设临时支撑;合理组织施工,在构件连接强度未发展前,禁止振动或干扰;需要时及时覆盖并进行温度湿度养护;防止后续施工对预制构件产生碰撞造成破损。
结束语
裂缝缺陷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并且覆盖构件生产使用全过程。裂缝缺陷的防治措施应从构件原材料质量、生产过程以及后期的堆放、吊装、运输这些全过程进行控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从业人员,应系统深入的研究构件裂缝发生发展机制,分析裂缝的共性与差异性,采用合适方避免或修补措施,并总结经验,切实推动装配式构件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兴起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美国、德国、日本、英国、丹麦和新加坡等国家目前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应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2017年3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截至2016年12月,装配式建筑涉及国家和行业规范、规程、图集共计16种,地方规范、规程、图集共计67种。2017年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及《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等3部国家标准,用以规范国家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已。
二、山东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与激励机制初步建立。2017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2016〕71号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济南、青岛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市)分别达到25%、15%以上;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2016年1月,山东省出台《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奖励资金基准为500万元;对装配式建筑示范奖励基准为100元/平方米,示范方案批复后拨付50%,通过验收后再拨付50%,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
(二)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山东省初步建立了包括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在内的新型结构技术体系。陆续完成了《山东省(住宅)产业现代化推广应用技术体系》(第1号)、《山东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推广应用技术》(第2号)和《山东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
(三)装配式建筑试点初见成效。目前,全省先后公布了10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县)(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临沂、滕州、嘉祥、荣成、平邑)和5个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县)(济宁、泰安、峄城、蓬莱、单县)、85个建筑产业化生产基地和73个试点工程项目。
三、淄博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7年4月20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鲁政办发〔2017〕28号文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其中在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均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另外,各区县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细则正在积极制定中。
(二)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和示范项目开展顺利。1、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1)山东方大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该项目位于淄川经济开发区淄矿工业园内,建设规划用地500亩,总投资15亿元,分两期实施,争创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项目总体规划年产钢管束构件20万吨、钢梁钢柱7万吨、钢筋桁架楼承板400万平方米和新型墙材板材20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地基基础的建设,车间主体正在建设中。(2)淄博鹏润建安绿色建筑产业基地。该项目位于淄川区罗村镇,总投资4.659亿元,一期工程计划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现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土地手续已完成,正在进行地基基础建设工作,建成后可年生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3)淄博馨家园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位于桓台县,前期计划投资1.6亿元,目前正在进行车间主体建设工作,预计2018年7月可以投产。(4)山东和悦生态新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配套材料生产基地。该项目位于淄川区,利用陶瓷废渣为主要原材料年产蒸压自保温材料30万立方米,产品已在多个建设工程中应用。由山东和悦生态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理工大学编制的《装配式CF蒸压瓷粉加气混凝土墙板应用技术导则》和《CF蒸压瓷粉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用技术导则》被批准为山东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技术导则,已正式实施。该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1)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项目有莲台养生养老院活动中心、临淄区辛店街道办城南棚户区辛店街片区10、11、12#楼项目。莲台养生养老院活动中心为省级试点示范项目,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万平方米,其中2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建造;临淄区辛店街道办城南棚户区辛店街片区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10、11、12#楼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按照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装配率不低于50%,该项目已被列为2018年度山东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2)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项目共4个,总建筑面积近82万平方米,分别为文昌嘉苑社区项目、欣洲千禧农谷沿街楼ABCD段项目、山东千江源环境有限公司科研楼和高青县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1#楼创客空间项目。其中,文昌嘉苑社区为省级试点示范项目,规划占地546.7亩,总建筑面积约78.5万平方米,主体框架全部采用钢结构;欣洲千禧农谷沿街楼ABCD段项目、山东千江源环境有限公司科研楼和高青县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1.29、0.78和1.5万平方米,其中,高青县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装配率达到了65%。
四、淄博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问题
(一)装配式建筑市场尚需培育。由于受现有的城市规划、土地出让、资金扶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装配式建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认可度不高,再加上装配式建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装配式建筑整体推进,大部分企业对此还持观望态度。
(二)技术水平不足。装配式建筑改变了现浇建筑的建造方式,设计、施工等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依赖于扎实的专业技术,但目前许多企业在需要极强专业技能的关键技术岗位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断层或衔接不上的危机,缺少成熟的技术体系做支撑,使得在产能扩大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三)人才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各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首先是装配式项目管理人才缺乏,装配式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项目交付运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其次是装配式技术人才缺乏,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也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
(四)建设成本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牵扯到建筑企业的转型,需明确扶持措施。目前,只有省级的试点城市和示范项目有相应的扶持政策,我市对发展装配式建筑还缺乏实质性的扶持政策。
五、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议
(一)结合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当前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是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未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点。针对当前传统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装配式材料、部件的生产存在缺失断层的现状问题,下一步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链条,通过重组、重新配置、共享的方式,整合在装配式建筑行业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企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二)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结合《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扶持装配式生产基地发展,将淄川区和桓台县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其他区县作为积极推动区,以生产基地为依托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建设
1新型城镇化与装配式建筑内涵
新型城镇化内涵总结起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于本着人本化原则实现城镇化,促进人口的科学聚集,并设置公共产品提供完善保障,促进人口的合理转移,确保社会就业的稳定有序。第二个层面在于高质量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城乡的统筹化建设。第三个方面在于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以低碳、环保的方式进行生活与生产。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将传统建造过程中的现场作业引入到工厂之中,通过工厂生产建筑构件并运输至现场进行施工,而后利用有效的方式进行链接在施工现场装配的建筑。例如预制混凝土建筑、混合建筑、钢结构建筑等。装配式建筑依照科学标准进行设计,由工厂负责生产,通过装配施工、一体化装修、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最终实现了智能化应用目标。
2装配式建筑内涵发展状况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大省市政府设置专职单位,出台工作意见与措施,进行装配式建筑的综合试点,2015年新增项目约4000万m2,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占到全年面积的2.6%。我国政府在关于加强正视建设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力争在10年中将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比例提升到新建筑总量的30%,并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然而,纵观近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该项工作仍旧存在一些不足问题,即理念问题、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以及成本问题。理念层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将装配式建筑错误认为是政府保障工程的试点项目,不可在公共项目、商品住宅中大量应用。一些人将装配式建筑错认为主体结构装配,忽视了装修、产业链等环节。还有人将装配式建筑人作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没有考量到钢结构以及混合结构工程。技术层面,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发展相对成熟,因此逐步变成一项标准规范,然而无论从设计理论或是采用技术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木结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存在较多不足,导致木材加工效率较低、成本投入较高。管理方面,装配式建筑各个工作环节应衔接紧凑,然而,我国当前管理规定主要针对现场作业模式进行设计,招标、验收管理、设计规划、生产施工等工作互相脱钩。该类管理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形成了衔接的空白,造成管理真空,不但使成本大大增加,也影响了建设效率,对确保项目质量极为不利。成本方面,由于我国没能创建形成质优价优的行业环境,因此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并不明显,导致开发建设方一直持有观望态度。
3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
伴随全球能源需求的大幅提升,各个国家对节能建筑建设水平的要求标准持续提升,他们更加重视全寿命周期之中如何控制能耗总量。为有效应对行业人才短缺、缺乏住宅的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应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制定严格细致的规定,推动节能建筑发展。因此,我国正直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加快期,应促进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建设,因此应加快应对理念认识、管理控制、技术应用以及投入成本方面的问题。首先,应明确装配式建筑核心内涵,对其功能优势进行广泛宣传,为大众普及质优价优的认识。技术上应扩充研究开发投入,激励企业单位负责牵头,创建产学研平台,加快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管理工作中应依照装配式建筑核心特征,调节立项许可、审查评估、成本造价以及定额、生产、招投标、开工许可、监督管理、质量验收等工作机制,突破陈旧模式。成本管理环节,应大力推动标准化设计,降低模具种类,提升周转效率,引入总承包管理模式节约成本投入,开展产业链员工培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4.1快速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涵盖城镇建设发展必须的各类能源、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项目,同时还包括行政工作、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以及商业服务等。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应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总量规模,优化质量,给予充分保障,方能提升现代城市承载水平。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港口项目以及地下管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预制混凝土处理技术,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地铁工程,采用盾构管片可达到良好的防水以及支护作用,地铁工程质量水平在很大层面与盾构管片的质量密切相关。铁路工程更是将预制混凝土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不仅常规桥梁以及轨枕工程实现了广泛应用,高铁建设也大范围应用高强混凝土生产功能构建,为高铁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2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筑行业始终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支柱,体现了关联作用高、产业链规模大,集成程度高,拉动社会效益明显的优势。传统行业通过手工作业,呈现出能源应用水平较低、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存在常见质量通病,无法彻底根治等问题,是建设行业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积极扭转粗放扩张模式,推动内涵集约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应积极应对处理产业水平低、机构失衡、浪费宝贵资源的问题,杜绝城镇化低质量、低效率建设。装配式建筑通过现代制造技术、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以及现代管理技术、信息化系统,将项目设计、组织施工生产以及运行管理等各项环节进行统筹集成,转变现场工作的粗放模式为工厂化生产,产业和管理以及精细化装配的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工期,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生产效率明显提升。通过科技密集化生产管理替代以往密集手工劳动生产的模式,取缔落后、低效产能,使各项技术实力大幅提升。同时,还可全面激发集中化管理生产的核心优势,推动装备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了较大力量。
4.3推动城镇环保绿色发展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引入生态文明理念至城镇化发展之中,大力开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建设。同时,进一步指出,绿色建筑比重应从2012年的2%提升至2020年的50%。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全面优化建造技术质量,建设出优质、环保、绿色的建筑工程。装配式建筑可以说掀起了建造行业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因此引发建筑材料市场的全面变革。同以往现浇筑工程建筑比较,装配式建筑通过干式生产代替以往的湿式生产,更是取缔了脚手架以及木模板,可大大节省木材、水泥、水资源、保温材料、电资源的应用,同时可大幅缩减建筑垃圾量,避免引起大范围的扬尘污染以及噪音污染,最大化的缩减了对四周环境的负面影响,对创建绿色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5结语
总之,基于装配式建筑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我们可明确建设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核心优势,可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积极以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快速做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环保绿色发展,方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取缔传统生产作业模式,以装配式建筑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戴国琴.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3]王元京.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2(10):46-48.
篇5
关键词: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
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常称为组合箱梁,是一种先简支后连续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抗扭刚度大、横向分布好、承载能力高、结构自重小、节约钢材、运输和吊装稳定性好等特点,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病害有:联中支座顶钢板倾斜或脱空,从而造成支座偏载破坏;联端滑动支座不水平;一束钢铰线(3~5根)中锚下长度不等、受力不均,锚环扭转;预制箱梁梁面浅层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的要求,通车后成为沥青路面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等。
1、预制箱梁混凝土浇筑
1.1 防止混凝土表面色差、冷缝的措施
腹板与底板交界处,外表面常会出现色差,甚至局部能见到冷缝,成因是混凝土浇筑时先底板后腹板,以致底、腹板交界处振捣不实。正确的做法是:箱梁内模模板侧应设10~15cm 宽压板,拌合料入仓时,应先部分腹板、后底板再补足腹板,防止底、腹板连接面在混凝土表面产生缺陷。
混凝土浇筑时必须严格水平分层,确保振捣工人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能插入下层5~10cm,及时引走下层混凝土的表面浮浆,防止砂浆过多集中,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下料时搁置在表层钢筋与模板间的拌合料应及时清除入仓,否则混凝土表面会形成斑点,高温季节尤甚。
1.2 确保梁面浅层混凝土达设计强度
混凝土浇筑至梁面时,常常会出现砂浆集中、含水量高的情况,有的施工单位常采用干水泥收面的错误做法,有的收面草草了事,未终凝就拉毛,形成松散层。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刮走浮浆,不断压磨挤水至终凝。既可以消除混凝土收缩裂缝于萌芽之中,也可以保证浅层混凝土强度达设计要求。
2、支座
2.1 联端支座
联端支座常会发生橡胶支座剪切变形和四氟板不水平的问题,交工验收时极易发现,届时很难处理。前者是因为梁体有纵坡,梁体安装时未采取临时限位措施造成的,后者是由于梁底预埋钢板和楔形钢板不标准(仅考虑纵坡未考虑张拉起拱影响),未采取相应措施造成的。
有的设计取消了调平用的楔行钢板,要求预埋钢板在预制梁体时凸出底板外,梁体安装后正好水平。这种做法不仅在预应力张拉时产生底板破坏的问题,而且因梁的纵坡不同,预埋钢板埋置时的倾斜度也不同,随张拉起拱值的变化而变化,施工困难,并且箱梁须分别堆放,增加了很多的工作。
2.2 联中支座
联中支座顶钢板是无载重的搁置在支座上浇筑湿接头混凝土的,立摸、浇筑时稍有不慎,就会脱空或倾斜,体系转换后可能造成支座偏载破坏,几乎无法处理,形成隐患。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可以在支座垫石混凝土中预埋4根Φ12的临时调平锁定螺栓,相应在支座顶钢板上开孔。当支座顶钢板安放到支座上后,用水平尺予以调平、锁定,在体系转换后再解除锁定。调平时如发现垫石不平也可以及时处理。
3、预应力张拉关键技术
3.1 锚下控制应力与钢铰线长度的控制
3.1.1 张拉控制应力
设计锚下控制应力 ×钢铰线公称面积,习惯上称为锚下张拉力,包括预计的预应力损失值,但未包括锚圈口摩阻损失,因此不能把锚下张拉力与油顶张拉力混淆,后者是前者和锚圈口摩阻损失之和。目前上述问题往往被忽略了,造成预加应力不足,箱梁压浆后就无法处理,就形成了质量隐患。
3.1.2 锚圈口摩阻损失
应注意的是在设计时,均不考虑此项损失,故应由施工单位补足此项预应力损失。施工中常用超张拉1.03 来补足。
3.1.3 控制锚环间钢铰线长度的重要性(鉴于每束只有3~5 根钢铰线)
目前初张拉大多不采用单根张拉,以致张拉时锚环间短的钢铰线先受力, 如其长度较标准长度 l短(=4.769×10-4× ),当长度为 的钢铰线拉应力达0.75 时,较短的钢铰线拉应力达0.8 。为此在编束和穿束过程中必须有控制锚环间钢铰线基本等长的措施和检查的手段,施工规范规定初张拉 采用单根张拉,同时可以防止钢铰线缠绕问题的发生。
3.2 钢铰线试验弹模
由于施工单位购买的钢铰线实际断面面积偏大,张拉时应注意调整设计伸长量。
3.3 防止锚环扭转的措施
组合箱梁预应力钢铰线每束只有3~5根,初张拉往往采用整束张拉,锚下基本等长非常重要,必须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施工中应按规定编束,编束要顺直,并在锚垫板、锚环上刻痕对准,防止锚环扭转。
3.4 张拉起拱度的控制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张拉的起拱度是混凝土均匀性、张拉力、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弹模、断面尺寸正确性的综合反映。在预应力张拉完8 h(形变的滞后)后,宜测量跨中和1/4 点的起拱值并作记录,以改进混凝土浇筑、张拉工艺和作为试件发生问题时处理的重要依据。
3.5 箱梁侧向弯曲的防治
预应力孔道预留有问题会导致预应力筋偏位或采取非对称张拉,使箱梁,承受非对称预应力而发生侧向弯曲。箱梁的跨径越大,弯曲的危害越大,严重的会发生断梁事故。
为此,应严格按照设计精确布设和固定预应力管道,防止在混凝土浇筑中产生位移。箱梁张拉时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的规定进行对称张拉,边梁和翼缘板较宽的梁尤其要注意。
3.6 调平层
由于梁体的龄期差异,箱梁在横向上一般呈折线形,造成调平层的厚薄不均且有突变;浇筑调平层混凝土前洒水冲洗有积水和水膜;混凝土凝固时的收缩等使混凝土调平层极易脱空、开裂成为桥梁沥青面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按施工缝处理面广量大,不太可能。可行的办法是:在厚度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凿除凸出部分;光滑部分凿毛;冲洗后清除积水略干燥后再浇筑调平层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刮浮浆压磨收面至终凝;成型后敲击听音查脱空。
参考文献:
[1] 宋非非.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住宅产业.2010(04).
[2] 刘瑞红,刘晓芳.浅谈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J].山西建筑.2010(19)
[3] “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现场交流会”将举行[J].住宅产业.2010(07).
[4] 龚志宏.装配式住宅中预制构件的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22).
[5] 陈文煜.住宅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短肢剪力墙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04)
[6] 方华,余培玉,刘士林.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桥通用设计图成套技术[J].公路.2009(11).
[7] 王华,苏钰玮.浅谈装配式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施工技术[J].甘肃科技纵横.2006(06).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装配式剪力墙;混凝土;施工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TV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51-01
前言
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指由工厂预制墙体并运至施工现场,通过现浇、拼装进行连接的一种施工工艺,具有生产速度快、建造质量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优点。它可分为部分预制和全预制两种结构,其中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预制化率高,但节点连接形式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可靠的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关键,竖向钢筋连接技术作为其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有钢套筒连接和预留孔道浆锚连接这2种。套筒连接施工工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预留孔道浆锚连接的连接性能稍差。而装配式螺栓混凝土剪力墙体系的竖向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具有抗弯、抗剪强度高及连接可靠、方便的特点,通过精确、高效的定位吊装以及下口锚固施工方法可M行快速有效的安装。
一、工程概况
背景项目为保障性住房中的动迁安置房。项目占地面积为24 501 m2,共由6栋住宅楼、1栋社区服务用房及1个独立地下汽车库组成。地块总建筑面积59 785.44 m2,地上建筑面积50 689.64 m2,地下建筑面积9 095.80 m2。1#、2#、4#、5#、6#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形式加装配式外墙PCF板、叠合楼板。3#楼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形式加装配式外墙PCF板体系、预制内墙体系,地上13层。
二、工艺原理
螺栓连接及特点对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来说,预制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的关键。装配式螺栓混凝土剪力墙采用创新的螺栓连接技术。安装时,下层墙板预留插筋伸入内墙预制板预留螺栓孔。从螺栓孔中灌入水泥砂浆灌浆料,随后通过螺栓固定,将剪力墙与结构连接成可靠的整体。
施工中,螺栓剪力墙的连接处螺栓居中放置,可以不影响预制墙体竖向钢筋的连续性,不会削弱预制剪力墙混凝土,且比浆锚套筒连接更可靠、方便。因此,可以降低连接成本,同时减少湿作业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本工程项目中,内剪力墙长850~1 250 mm,高2 770 mm,厚200 mm。预制剪力墙竖向连接螺栓φ20 mm,间距400 mm,墙体内预埋套管。预留安装孔为150 mm×200 mm,内注C35混凝土封闭。预制墙板的顶部及底部均设置200 mm×250 mm的暗梁(图1、图2)。
三、施工控制要点
3.1 定位吊装
3.1.1 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检查调整墙体竖向预留螺栓确定墙板位置控制线测量水平标高控制标高底部细石混凝土坐浆、找平墙板吊装就位对接高强度螺栓位置安装底部固定靠山安装固定墙板斜支撑现浇暗柱钢筋绑扎现浇部位支模预制墙板底部及拼缝处理检查验收墙板浇注混凝土预留洞细石混凝土密实养护。
3.1.2 测量放线
安装前,依据图纸在底板和楼板面放出每块预制墙板的具置线。检查墙体竖向螺栓预留位置是否符合标准,其位置偏移量控制在-10~+10mm。如有偏差需按1∶6要求先进行冷弯校正,应比2片墙板中间净空尺寸小20mm为宜,并疏整扶直,清除浮浆。
随后,根据已放出的每块预制墙板的具置线,确定墙板位置控制线,清理表面。预制墙板下口留有20~40 mm的空隙,采用专用座浆料调整预制墙板的标高及找平。在每一块墙板两端底部放置专用垫块,并用水准仪测量,使其在同一个水平标高上。
3.1.3 预制内墙板吊装
墙板采用两点垂直起吊、可以从堆放场地或直接从车上进行起吊,起吊过程中,需要保护墙板上角和下角。应按照安装图和事先制定好的安装顺序进行吊装,原则上宜从离吊车或者塔吊最远的板开始。吊装预制内墙板时,采用两点起吊,吊具绳与水平面夹角不宜小于60°,吊钩应采用弹簧防开钩。
起吊时,采用缓冲块来保护墙板下边缘角部不致于损伤。起吊后,缓慢的将墙板放置于垫片之上,防止损伤。
3.1.4 安装固定预制墙板斜支撑
每块预制墙板使用2个斜支撑来固定,斜撑上部通过专用螺栓与预制墙板上部2/3高度处预埋的连接件连接,斜支撑底部与地面或楼板用膨胀螺栓进行锚固。支撑与水平楼面的夹角在40°~50°之间。
连接斜撑后,可通过同时调整两根斜支撑上的螺纹套管来实现墙板的垂直度调整,直至墙板达到垂直。
3.1.5 安装钢筋
现浇约束边缘构件,可先进行预制墙板安装,再进行现浇约束边缘构件的钢筋绑扎;也可先绑扎约束边缘构件的钢筋,再安装预制墙板,后绑扎连接钢筋。
预制内墙板安装就位后,进行水电管线连接或敷设,完成后进行预制内墙板拼缝处附加钢筋安装。附加钢筋可在一块墙板安装就位后先置入,待相邻墙板安装就位后拉出绑扎。
3.1.6 预制内墙板浇筑混凝土
模板安装于边缘约束构件钢筋安装完成后进行。现浇边缘约束构件部位的模板采用配制好的整体定型钢模或木模,以利于快速安拆。安装时保证现浇部位的表面质量及与预制墙板的接槎质量。
混凝土浇筑前,叠合式预制墙体构件内部空腔必须清理干净,墙板内表面必须用水充分湿润。当墙体厚度小于250mm时墙体内现浇混凝土宜采用细石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同时掺入膨胀剂。浇筑时保持水平向上分层连续浇筑,浇筑高度每小时不宜超过800mm,否则需重新验算模板压力及格构钢筋之间的距离,确保墙板的刚度。
每层墙体混凝土应浇灌至该层楼板底面以下300~450mm并满足插筋的锚固长度要求。剩余部分应在插筋布置好之后与楼板混凝土浇灌成整体。
3.2 预制剪力墙构件下口锚固施工
3.2.1 底部座浆
安装前,在现浇楼面标示出预制剪力墙的端边线、侧边线,在该位置及设定好标高并铺设高强底灌浆料,构件用灌浆料随铺随安,防止硬化后安装。砂浆厚度取1~2cm,以座浆饱满、安装后略有余浆挤出缝口为准。对于标高较低处可以先放置适厚钢板,然后用砂浆护边。当缝口处出现空隙时,需要进行及时修补
3.2.2 预制墙板注浆部位的空腔内封堵
预制构件吊装就位校正后进行界面清理,量测座浆层厚度。按要求称量、搅拌水泥注浆封堵料,并完成界面的浇水湿润。灌浆前现场用空压机检查疏通套筒及座浆空腔。
3.2.3 注浆封闭
根据量测记录的座浆层厚度、长度及套筒个数估算单次灌浆用料量并按需要备料。单次灌浆需连续完成,中间不允许停顿。本次工程中,使用1∶2.5水泥浆对预留孔进行封闭。
3.2.4 螺栓固定
灌水泥浆对预留孔进行封闭后,锚固竖向钢筋采用螺栓加垫片拧紧。用C35混凝土封堵预制内剪力墙底部安装孔,随后进行层内钢筋绑扎、模板搭设和混凝土浇筑。
下一层的施工方法与上层相似。重复上述施工流程,直至施工完成。
篇7
Abstract: Steel trestle and steel platform are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of bridge, wharf and other underwater structures.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Ninggao project 6.5km steel trestle and 215steel platform of CCCC Second Harbour Engineering Company as the background, optimizes the original design scheme into assembled steel trestle, summarizes the assembled steel trestle and steel platform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关键词:装配式;钢栈桥;钢平台;关键技术
Key words: assembly;steel;steel platform;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083-03
0 引言
传统的钢栈桥一般采用上承式结构形式,这种形式的钢栈桥由于钢管桩采用平联进行焊接保持横向的整体性,质量控制和现场操作难度都较大。而装配式钢栈桥,在装配工艺上采用了钢管桩相应位置设置平联,保证了结构的整体性,从结构上完成了技术优化;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能完成面板和贝雷梁安装的快速化;第三,在钢栈桥面板上采取了在工厂化进行加工的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施工质量。保证了钢栈桥的整体性,提高了功效。
1 工程背景
南京至高淳新通道工程是南京放射性主通道之一,是南京至高淳快速联系通道,是区域综合运输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区域城镇发展轴的重要支撑。路线起于溧马高速公路的将军路互通,终于239省道。路线全长约44.6km,其中跨越石臼湖段路线全长约12.617km。项目部主要负责石臼湖特大桥北引桥部分,起点桩号为K23+812,终点桩号为K31+348,共计7.536公里,其中路基段长度为1086m,桥梁长度为6450m。主要包含钻孔灌注桩914根,柱式墩下部结构215排,上部结构主要为30m跨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731榀,以及湖区段的蓄水池。临时工程包含6500m长8m宽钢栈桥及215座钢平台。
2 原设计方案
2.1 设计方案
栈桥为上承式结构形式,栈桥下部管桩全部采用Φ600*10规格钢管桩。每跨设计为15m,每排3根钢管桩。主栈桥每排钢管桩的横向间距为3.2m,钢管桩横向剪刀撑采用[22a槽钢交叉焊接栈桥下部结构采用双拼工40型钢;15m标准跨栈桥上部结构主桁架采用321型装配式公路钢桥桁架,栈桥设置8道桁架片,间距为90cm+130cm+90cm+130cm+90cm+130cm+90cm;桥面系为钢结构桥面,桥面系横向分配梁采用I25a工字钢间距75cm铺设,I25a工字钢与贝雷片用U型螺栓连接,I25a工字钢上纵向间距30cm铺设I12工字钢,面板用10mm花纹钢板满铺供车辆通行,如图1所示。
2.2 存在的问题
由于钢管桩采用平联进行焊接保持横向的整体性。在实施过程中首先[22a槽钢与节点板进行焊接,然后节点板再与钢管桩进行焊接。焊接需采用满焊。且由于钢管桩在打设过程中出现程度大小不同的偏位,平联要进行大小不同的调节。因此平联下料长度经常发生变化。且焊接质量受到工人水平的高低波动比较大,检查非常不方便。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在支栈桥拆除的过程中要进行氧气切割,切割过程中对钢管桩损坏非常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众多设备进行配合,人员现场操作困难大。
3 装配式钢栈桥方案
栈桥的总体结构形式不发生变化,同样为上承式结构形式,栈桥下部管桩全部采用Φ600*10规格钢管桩。15m每跨下部结构为单排桩,每排3根Φ600*10钢管桩;栈桥下部结构横梁采用双拼I40a工字钢。栈桥上部结构主桁架采用321型装配式公路钢桥桁架,栈桥设置8道桁架片,间距为90cm+130cm+90cm+130cm+90cm+130cm+90cm。桥面系为钢结构桥面,桥面系横向分配梁采用I25a工字钢间距75cm铺设,I25a工字钢与贝雷片用U型卡进行连接,I25a工字钢上纵向间距30cm铺设I12工字钢,面板用10mm花纹钢板满铺供车辆通行。为确保栈桥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及防止型钢受热变型,在15m跨段每7跨设置一组制动墩并设置20cm伸缩缝,如图2所示。该方案中重点研究的装配式工艺为:
①钢管桩相应位置设置平联,在每根钢管桩位置设置抱箍将剪刀撑与钢管桩进行连接。抱箍采用专项设计,通过八字形的斜插销采用锤击即可将抱箍与钢管形成可靠连接。为保持平联之间距离的调节,中间的平联采用大钢管套小钢管的结构型式,固定通过三角形斜插销锤击进行固定,如图3所示。由于钢管桩和平联在空间上存在扭曲,在装配式工艺设计上特别采用了球状体对平联和钢管桩的空间扭曲进行调节,球状体通过螺栓连接进行固定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②对贝雷梁与上面的25#工字钢通过U型卡进行固定。在贝雷梁安装完成后需将工字钢与贝雷梁进行有效连接。一般通常做法是采用U型骑马螺栓进行连接。项目研发小组设计了一种U型卡代替了U型骑马螺栓进行贝雷梁与工字钢的连接。事实证明U型卡能有效固定工字钢与贝雷梁的连接,提高了钢栈桥安装的工效。
③桥面板的设计。研发小组为提高上部结构安装工效,提出将纵向分配梁与桥面板焊接在一起进行整体吊装。另外考虑整个栈桥拆除的方便合理划分了桥面板的设计尺寸,确保安装过程和拆除过程简便,便于现场操作。
4 优化技术分析
4.1 斜撑、平联的装配化、标准化
平联设计是装配式钢栈桥工艺的核心工艺,通过该种工艺实现了钢栈桥及平台下部结构的平稳连接。它改变了传统的焊接工艺通过铰接或栓接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钢管桩在施工过程中导致的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偏位的情况而进行的连接。该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在三维空间内适应桩基的偏位。在长度方向上,通过管径273的无缝钢管插入管径253的无缝钢管,可调节距离可达1m,公管和母管固定采用三角锲形块通过摩擦力进行固定。平联通过抱箍连接在钢管桩上,抱箍采用壁厚16mm的半圆形钢板,一侧采用轴销将两块半圆型钢板通过连为一体,另外一侧采用八字形的斜插销将两块半圆体夹在一起。抱箍摩擦力的大小主要通过八字形插销外力作用保证抱箍与钢管的压力来保持。平联与抱箍的连接采用球状体,球状体外侧采用球状外壳将球体包裹住,待角度调整好后采用螺栓将球状外壳与球体进行夹紧连接。采用球状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钢管桩在空间上的偏位,角度调节范围较大,能适合现场工况的要求。
4.2 面板系统与贝雷梁连接的快速化
U型卡主要是连接贝雷和I25的连接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通常采用骑马螺栓进行连接。但在实施过程中骑马螺栓需要人在底部进行连接,操作空间有限,另外在由于骑马螺栓需占用更大空间位置,即把贝雷的竖向节点位置占用了,导致面板的受力无法传输至贝雷竖向节点,从而导致对贝雷受力不利。U型卡采用厚度为14mm厚的钢板制作而成,主要是利用U型卡与贝雷下杆的压力进行连接。在面板安装完成以后立即采用U型卡连接面板系统和贝雷,人工用锤将U型卡敲入到贝雷和I25的连接处点焊即可。
4.3 面板系统的模块化、装配化
在钢栈桥结构中面板是直接承受荷载作用的一个重要部件。面板上部主要铺设10mm后花纹钢板来承受荷载反复作用。通常的设计是面板通过焊接在底部的主梁和次梁上。施工次序为先主梁I25按照间距进行铺设,然后在I25上铺设I12.5,I12.5与I25采用点焊连接,面板钢板铺设在I12.5上,同样采用点焊连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反复行车荷载作用导致焊缝进行脱裂。另外在钢平台进行拆除过程中由于分部位进行拆除导致拆除导致功效不高。为此在钢栈桥面板上采取了在工厂化进行加工的模式。即把面板设计成8m*2.98m面积大小的小块。该小块在后场进行加工焊接,质量较能控制。在施工桥面板时直接将主梁和次梁及面板连为一体,在贝雷安装完成后直接将面板和主梁一体整体吊装,提高了功效。
5 结束语
宁高新通道程通过探索优化,将焊接式平联及斜撑进行了改造,经过相关的科研开发等活动研究出了具有装配式工艺的临时钢栈桥及钢平台工艺,并大量应用于实际施工生产活动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装配式钢栈桥及钢平台施工工艺应用,宁高新通道及城际轨道二期工程基础施工取得了成功,临时钢平台周转快速便捷,为项目的基础施工赢得了工期和效益,保证了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
通过装配式工艺研究,解决钢栈桥的快速周转问题,提高施工功效。装配式钢栈桥的大规模使用,解决了在焊接工程中出现的质量不稳定等相关问题,将现场焊接改为工厂化集中焊接,提高了工程质量。有效减少钢管桩的破损,保证材料的周转效率。
通过装配式钢栈桥及钢平台施工工艺在宁高城际轨道二期工程石臼湖特大桥的施工,成功解决了在特大桥桥梁施工过程中临时钢平台的周转功效低下的难题,为特大型桥梁在基础施工节省大量周转材料的投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JTJ025-86,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987-01.
[2]田娥.大型钢结构工程中临时钢栈桥设计及验算[J].工业建筑,2013(09).
[3]于良科.钢栈桥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7(08).
篇8
《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8月18日正式公布。这是“十二五”开局之际,针对建筑业制定的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的建筑节能目标:“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基本确立;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加速提升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能力、技术整装能力、工程实施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十二五”期间该规划的总体目标。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及绿色施工,那么什么是绿色施工呢?建设部的《绿色施工导则》定义绿色施工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2.绿色施工主要控制方面
2.1编制绿色施工规划大纲绿色建筑技术很多技术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如果没有按要求实施,效果将达不到预期。因此,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在施工开工前按照设计意图编制绿色施工规划大纲,在大纲中主要制订三个方面,包括绿色技术实施关键人员点、技术点、时间点。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其中关键人员点是指要查阅图纸清楚此绿色建筑包含哪些绿色建筑技术,需要哪些专业管理人员,他们要达到何种专业水平层次,以便在施工过程中调整安排管理人员。关键技术点是指要设计人员在施工开工之前针对绿色建筑技术组织技术交底,对关键技术点要形成书面文件交予施工人员,而施工人员要针对这些关键技术点布置专业责任人,落实到位,对人员布置进行改进补充,完善关键人员点的布置。在对关键技术点的分析布置过程当中,可以得出施工过程影响绿色建筑技术形成的关键时间点,其关键时间点主要是指绿色建筑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工艺时间参数,时间点的控制精确与否将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编制绿色施工实施规划绿色施工实施规划是指根据上述大纲要求,编制具体实施详案。在此详案中各个环节实施要落实到人,针对技术特点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施工组织规划,通过规划工作,重点解决关于使建筑物“绿色化”的技术组织问题,把各方统一到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重、以民族长远使用利益为重的“绿色建筑”目标上来,然后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绿色化”问题,研究绿色施工方法,例如:土方工程施工如何有效组织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桩施工如何减少泥浆及污水排放的方法,混凝土浇筑如何有效养护降低养护用水的方法,钢筋工程如何下料降低其损耗率,砌筑工程如何添加调和剂降低水泥沙子用量,钢结构喷砂除锈或门窗、墙面饰面打磨砂纸如何减少粉尘的方法,砂石、粉料运输如何减少扬尘的方法,焊接等如何减少光污染的方法等。认真分析所选择各施工工艺的特点,明确检查点、见证点、停止点等检查验收的关键部位,尤其是从“绿色”观念出发所需要检测的项目。
2.3绿色施工管理要做到绿色施工需要从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机械几方面下手。把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日常施工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资源耗费。要准确把握时刻动态变化的工作量,调整施工资源的投入。只有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根据动态参数,实施定量、动态的施工管理,以最佳的资源投入产出比完成工程建设,达到高效、低耗、环保的目的,才能称之为绿色施工。
2.3.1营造绿色施工环境绿色施工环境的建立不但能达到低耗的目的,还能愉悦生产者的心情,使之全身心投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要合理调配现场“硬化”和现场“绿化”的区域,作好水平方向的场地硬化、绿化等以及竖直方向的围墙、建筑物主体立面等的综合“绿化”、立体美化工作,进一步合理选择材料“绿色化”建筑物实体工程。根据上述大纲及规划所列内容,合理确定临时设施的空间布置,例如半成品加工点、材料存放点、现场作业棚及办公生活设施。其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同时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不低于90%。临时生活和办公用房宜采用占地面积小、经济美观、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动态调整布置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应分开布置工人生活区与生产区,并设置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分隔设施。施工现场围挡宜使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减少建筑垃圾,保护环境。临时设施布置应充分考虑市政工程管线布置,避免由于占用管线道路而在施工后期搬迁场地造成浪费。
2.3.2节约能源消耗施工节能要通过调整能源使用结构,控制施工能耗,根据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宜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例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施工机械设备选用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避免设备额定功率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发生;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也可以添加节能型油料添加剂,降低油耗。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根据情况在施工现场制定各个区域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及时纠正,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有效降低能耗。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
3.结语
篇9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工程;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6-0020-02
电力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撑。如国家的基础建设离不开电器设备;网络信息建设离开了电力资源,信息遍没法流通;工厂没有电,就无法成产作业;人们平时生活中没有了电,生活中便出现了诸多的不便利等。
1 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的特点
1.1 复杂的地质特点
变电站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是根据发电站的地点,用电用户的地理分布及供电网络的的分布形式确定。基于这种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应进行实地考察,对供电网络中的地理条件及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这无疑对变电站的土建工作有益,但无形中却增加了土建工作的难度。
1.2 技术含量及资金投入较大
变电站由于包括多种建筑物,如配电室、控制室及变压器基础设施等,所以在建造时,投入的资金也会增大。此外,由于变电站一般都建在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的地方,所以施工时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这也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变电站土建工程和其它建筑工程相比自动化程度更高,所用的机器及仪器精准、技术含量高,所以在投建时要考虑到相应的技术人才的引进,而技术人才的引进又无形中增加了资金的使用。
1.3 参建单位较多
在变电站土建工程实施之前,要涉及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作、施工阶段、调试阶段等,所以,土建工程的进度及质量就收到设计工作、施工及调试工作的影响。此外,土建工程涉及到建设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材料供应单位等的参与,它们在工程建设中即关联有独立,所以,在工作中要调节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它们的工作,使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提前进度。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的这种特殊性也就造成了其工作机制的复杂性。
2 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的方案优化选择
2.1 变电站选址的选择
在变电站土建工程实施前,要对变电站的站址进行确定。确定方案可能有多个,所以在选择时,要进行对比及专家评审。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审查专家的建议及意见,以选取最佳的方案。另外,还要结合具体的施工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对选定方案进行修改,以满足施工中的具体要求。
2.2 变电站构建方案的选择
①平立面方案主要包括两个目的,其一是要满足各功能房间有足够的空间,其二是平立面要达到美学的效果。
②地基设计方案有好几种,每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强夯法适用于填土较厚的情况,天然地基处理法在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较为实用,预压法及水泥土搅拌桩在淤泥较厚的情况下较为实用。
③在暖通风及水工设计方面,要考虑到设备正常运行的条件及出现故障时如何消除等情况。
④在结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变电站的抗震荡及洪水等自然灾害等因素。
2.3 变电站排水及消防方面的方案设计
变电站的供水主要有生活供水及消防供水,所以在设计之初,要将供水考虑在内,排水应采用分流排放。在消防系统建设方面,应考虑到检查设备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是否恰当,如果大于距离标准,不予以处理,否则应采用防火墙或防火窗。
2.4 围墙及电缆沟的设计
围墙应当采用装配式围墙,可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施工效率。电缆沟应根据变电站数字化的特点,采用电缆埋置、预制电缆槽及预制电缆沟的方式,改善施工条件,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等。
2.5 暖通系统的设计
为了节约变电站中用水,卫生间内应采用只能环保装置。在供暖方面,应当采用节能性空调及排风机等装置。
3 变电站土建工程的关键技术及控制
3.1 支架基础施工
①由于变电站建设涉及的工程较多,所以支架基础的使用量也就增加,所以在使用前要对支架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
②土建施工中,要对轴线位置及高程进行校准,以达到设计的要求。另外,确保坑基和设计要求相一致,以避免坑基承载不足而造成的沉降问题。
③施工前,要对模板、钢筋以及混凝土等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尤其在模具选择时,要选择整齐、光滑且刚度及硬度高的,以防止重载下发生变形。在混凝土浇灌时,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要符合浇灌程序及工艺,以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
3.2 预埋件安装
预埋件的安装是变电站土建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对土建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安装时要严格的控制。如在中心线、定位轴线及高程的安装时,要测量工程框架的相关部委,所以,施工要严格保证中心线和高程的准确性。又如,在变电站基础、墙面等的预埋件安装时,要事先焊接一个钢筋固定架,此架应按照埋件的规格制作。还有,对于预埋体积较为大的部件,如变压器预埋钢板,由于其体积和面积都较大,并且砼结构的表面积比也较大,预埋位置应当合适。
3.3 混凝土结构施工
①由于混凝土施工对建筑物本身及配件的可靠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如在防火墙建设及混凝土施工等方面,既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又要保证工程的外观美。
②当出现麻面情况时,应当用清水处理,然后用1:2比例的混凝土砂浆修平整;当出现露筋、蜂窝等情况时,先将钢筋用清水洗干净,然后用1:2.5的混凝土抹平。当蜂窝面积较大时,要按照孔洞缺陷处理方式处理。
4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电行业已经延伸到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不仅是机遇,更充满了挑战。变电站作为连接发电站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要在供电方面做的更好,就要充分重视土建工程,才能够为供电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纯光.浅谈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及其控制[J].大科技,2014,16(19):97-99.
篇10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BIM实验室;实践教学
作者:吴凌壹,丁志坤,隋莉莉,王家远(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ling,简称BIM)凭借其先天技术优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先进性和实用性逐步被行业广泛认可。BIM技术被誉为工程领域继CAD辅助设计技术后的第[1],有望成为行业信息化核心载体。目前,国内的不少大型项目已经应用了BIM技术,并从中获得很多成功经验[2]。国内外众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咨询单位,都纷纷加大BIM技术应用的投入[3]。随之而来,行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相关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这对土木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BIM相关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迫在眉睫。
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整个建筑行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紧跟社会需求,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BIM人才[4]。培养BIM技术人才重在实践,实践需要实验室支撑。高校的BIM实验室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引入集成相关硬件和软件资源,为BIM技术教学提供平台,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本文介绍了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BIM实验室以培养适应行业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开展BIM实验建设和教学实施的情况,为国内外院校BIM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提供借鉴。
1BIM实验室建设目的
高校建设BIM实验室,打造BIM技术产学研一体化专业平台,推动新技术理论创新研究,促进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加快BIM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院校BIM技术应用理论水平,建设高水平大学。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BIM实验室建设目的包括以下三方面:
(1)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平台,为学院师生开展BIM教研活动提供一流的硬件环境支持;
(2)依托实验室,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与BIM建设相关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咨询服务等,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学院的行业影响力;
(3)基于BIM实验室,深入开展建筑工程领域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研究,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综合竞争能力。
2BIM实验室建设内容
BIM技术的发展为土木工程院校培养新型人才带来了创新思维,同时也对院校的培养措施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BIM实验室的建设对于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国内很多高校在建设BIM实验室上存在误区,即不求实际、没有规划,一味寻求争取经费来配置最好的电脑软硬件。实际上,仅简单拼凑软硬件,而没有很好的规划和定位,就无异于一般的绘图实验室或软件培训机房。实验室的建设要从BIM技术研究和应用出发,根据BIM技术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并提出合理规划。
我院BIM实验室在建设之初,充分考虑了教研功能需求及BIM技术在各环节的应用要求,从解决BIM技术的可操作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出发,以建立中国的BIM建筑数据表示和交换标准为目标,定位为国际化高水平BIM实验研究中心,并以此促进教学,进一步推动我国BIM产业发展。
2.1实验室功能设计
实验室划分了教学培训与应用、虚拟现实研发与体验、技术成果展示、技术与软件研发、多专业BIM技术协同研发等不同的功能模块及物理空间分区。
基于“互联网+”理念,在硬件方面,BIM实验室集成了高性能服务器集群组、视频演示系统、远程会议系统等;在系统集成方面,配置了BIM协同工作云平台、虚拟仿真平台、云数据存储平台等,满足了我院的教研需求。
2.2几个关键系统应用
其中几个关键的系统应用如下。
(1)P-BIM信息交换平台。P-BIM是以我国工程建设实践为基础建立的,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流程,满足项目全生命期需要的建筑工程任务信息模型应用体系的信息应用方式。
实验室基于中国BIM发展联盟建设的P-BIM工程全生命期信息管理网络平台,搭建了包括硬件、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系统等在内的数据交换及协同工作环境。
(1)深一含粉细砂压缩层(B5):处于该层组顶部,由细砂及粉细砂层组成,底板埋深80~100m,厚度10~20m,一般呈中密~密实状态。
(3)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及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带来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5],符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BIM技术的理念适合应用于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管理流程和后续运维的模拟,结合配套的BIM技术方案,如虚拟现实系统(VR)、增强现实系统(AR)和混合现实系统(MR)等,可以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模拟和互动,通过身临其境的模拟,可以精准地了解和系统地掌握项目建设内容。
依托沉浸式虚拟现实的CAVE系统,实验室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教学项目,如学生可以把用REVIT等BIM软件搭建的项目模型转换并投放到CAVE系统中,使用施工模拟模块漫游体验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也可通过拆装建筑物各部分构件进行研究。基于该系统,我们联合有关企业开展了对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对装配式建筑的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BIM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3.1实验教学目标
基于BIM技术应用,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重新整合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两专业中的专业课知识模块,形成了以BIM为主线的教学体系。通过开展BIM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信息化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土木工程团队合作精神的认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得到提升[6-7]。我们制定了适合本专业的BIM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学生通过BIM实验课程的实践,可系统学习与工程项目全过程相关的综合知识并加以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BIM课程大作业、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项目实训,提高学生协同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BIM实训,锻炼学生的BIM思维,了解行业前沿科技发展情况,理解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
3.2实验项目安排
学院根据国内外BIM教学研究成果[8-12]和自身经验,结合本院培养特色和目标,编制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以BIM技术架构和理念为核心,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验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为:
(1)BIM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2)BIM的理论架构体系;
(3)BIM各专业建模技术;
(4)BIM在各个环节的应用。
3.2.1实验项目设置
BIM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根据BIM实验室现有资源情况和近期的采购计划,结合教学大纲安排,BIM教学内容基本贯穿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的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建筑制图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施工管理类课程。实验项目包括BIM设计建模、结构分析、碰撞分析、模拟施工、工程量计、造价管理等。按照年级从低到高,划分出从基础建模到高级应用的课程,以BIM技术为核心,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扩大学生的BIM知识体系。
3.2.2创办BIM实训短班、技术讲座
通过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定期开设一些短期BIM实训课程班,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开设一些实训课程,重点培养学生BIM应用能力。还邀请有关专家前来举办BIM技术专题讲座,拓展师生知识面。
3.2.3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实践
对BIM技术应用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实践环境,通过产学研结合,能够为在校师生的BIM实践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BIM工程项目操作流程,了解BIM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实际项目中,学生通过跨专业的团队协作,可以完整掌握BIM工作流程,了解BIM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通过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4其他措施
我院依托BIM实验室,设立了各类定期学习活动,为BIM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包括:
(1)与BIM相关企业合作创办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和学习沙龙活动。
(2)联合我院土木校友基金会,邀请校友企业开展系列BIM交流活动,例如:创办BIM技术交流协会;定期举办各种线上或线下BIM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友企业的BIM项目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为在校生去企业开展BIM实践创造机会等。
(3)创建BIM技术交流微群,分享前沿BIM信息,开设BIM微讲堂。
(4)不断加深校企间合作,合作企业每年为学生提供BIM相关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
(5)实验室提供开放式实验环境和配套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BIM相关比赛和创新活动,如每年的斯维尔BIM大赛、校级创新发展基金基础实验项目、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
- 上一篇:节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
- 下一篇:建设工程监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