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

篇1

2010年12月1日至2011年6月20日,在听了区内外五十多位音乐教师的一百四十多堂音乐课后,我发现了两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一,教师是在教内容(音乐作品)而不是在用内容。如小学,在以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进行教学的课上,教师是在教这首歌曲,而不是通过这首歌引导学生进行旋律上行和下行的学习。再如,在初中一节以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进行教学的课上,教师只是介绍、引导学生感受这个作品,而没有通过作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和思维。其二,教师没有明确细致的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教学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一个内容接一个内容地讲授。这种“从内容出发”的音乐教学,教师关注内容多过关注学生的音乐认知,教学缺乏“对各音乐表现性要素学习的内在逻辑和秩序”①。为此,我们需要:

1.为学生构建包括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内的目标脉络体系,以使我们的教学有序展开。

2.根据目标脉络,围绕各单元目标组织教材,以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的表现性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充分、直接地为目标服务。

3.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然后围绕课时目标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再次重组,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秩序感和整体感。

4.围绕课时目标和所选音乐材料,确定学生音乐学习时的活动(学习行为),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像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法一样拥有清晰的目标脉络和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在逻辑。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学需要“从内容出发”走向“从目标出发”。

实践探索

那么,如何引领教师“从目标出发”进行音乐教学呢?2012年2月,我和江南实验小学吴丽媛、陈盛,长河小学沈薇,浦沿小学王肖勇、戴静娜组成六人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践:

一、改变观念

首先,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学现状,初步认识“从目标出发”进行教学的意义。接着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对比分析“从内容出发”和“从目标出发”进行教学的教师状态、学生状态、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效果。在分析比对中进一步认识“从目标出发”教学的意义、相关教学行为和操作原则。然后,带领教师一起阅读相关书籍,在探讨交流中明确观念。

二、构建目标脉络

下面以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例,详细阐述目标脉络(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构建过程。

学期目标

学期目标的构建要关注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深入研读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从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中明确一年级教学的方向和原则,从四大学习领域梳理出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其二,细致研读现用人音版教材,从每课的图画、图谱、文字、活动要求等内容中捕捉编者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其三,仔细阅读教师用书中每一课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使小组成员的目标梳理更全面、客观。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梳理出具体的学期目标:

单元目标

根据学期目标确定单元目标,首先需要明确以下几个关系:第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并行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第二,“知识”和“技能”是交叉、相融的关系,技能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同时,知识又在技能的实践中内化。第三,“感受与欣赏”主要是音乐表现性要素的学习,“表现与创造”则主要是学生音乐学习时的行为。以上关系梳理清楚后,单元目标就自然清晰地浮现出来:

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限于篇幅,以第一单元为例展开说明。本单元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课时目标如下:

三、组织教学材料

构建好目标脉络后,不论对新课标还是新教材,我们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教学方向也明确了。接下去,是按照单元目标组织教学的音乐材料。

第一步:建议看着谱面把整册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仔细聆听至少三遍,及时记录每首作品音乐表现要素的主要特征。如歌曲《火车开啦》:特征一,旋律由两个节奏型(“xx xxxx xx颉焙汀xx xx-颉保槌桑惶卣鞫,节奏型“xx xx-颉钡男律共出现5次,其中第1、2、5次是一样的,第3、4次旋律升高了;特征三,音乐形象与音乐速度、力度关联紧密。

第二步:把最能体现单元目标的音乐材料进行归类。如“感知节奏型”这个单元,选用《你的名字叫什么》、《其多列》、《动物说话》、《火车开啦》这四个音乐材料。因为,《你的名字叫什么》是在做“x”和“xx”节奏型的组合练习;《其多列》和《火车开啦》的歌曲旋律由两个不同的节奏型组成;《动物说话》的间奏有很大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节奏表现。

第三步:按照课时目标,对单元中的音乐材料进行二次重组。如“感知节奏型”这个单元,按照课时目标先后安排如下内容:《你的名字叫什么》―《其多列》―《火车开啦》―《动物说话》,从“根据名字玩节奏组合”、“认识旋律中的节奏型”到“运用节奏型进行表现”,里边呈现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

如此一来,教材使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就更强了,有些音乐材料会不只一次地用到。如《动物说话》在“感知节拍”这个单元的学习时还会用到它,因为它的速度恰到好处,而且歌曲的节拍感强;又如《火车开啦》,会在“感知速度和力度”这个单元再次使用它,因为“开火车”这个音乐形象和速度、力度有密切相关。

四、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活动的内在学习逻辑。教学环节设计得是否有效,要看教学活动意图是否明确,学生是否直接参与音乐体验,各活动间的学习逻辑强不强,活动中有没有小步骤学习等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学环节是否紧紧围绕课时目标来设计。

如“感知节奏型”这个单元的第二课时,选用的音乐材料是《火车开啦》,课时目标是:听出歌曲中的节奏型,能分辨相同和不同的节奏型,并能用律动、声响、打击乐器等表示出来;能用歌声生动地唱出两种节奏型产生的旋律对比;能通过两种节奏型的自由组合,编创出新节奏和大家分享。环节设计如下:

1.教师边弹边唱《火车开啦》,歌词略作改动:“xx xxxx xx颉苯谧喑“咔嚓 咔嚓蜻青 咔嚓颉保弧xx xx-颉苯谧喑“火车 开蚶病颉薄

2.请学生说说教师唱了什么,教师出示伴有节奏的曲谱,两种节奏型及相应的旋律、歌词以两种色彩显示。

3.请学生用两个不同的动作分别表现“咔嚓 咔嚓蜻青 咔嚓颉焙汀盎鸪 开蚶病颉薄

4.教师提示要把两个旋律的不同感觉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听着琴声、歌声律动。

5.请有乐感的学生做火车头带领大家做。

6.请自愿当火车头的学生上来带大家做。

7.以全班唱、小组唱、个人唱、接唱、对唱等不同形式边做边唱。

8.说说这两个节奏型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看谱子找出相应的节奏。

9.教师按“xx xxxx xx颉苯谧嘟盘そ谂模学生合着教师的节拍反复拍击,有形式变化:按节拍拍―看指挥拍出强拍和弱拍―在指挥中分组拍击―个人拍击……

10.创编一种有趣的声响,用这个节奏型表示出来。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没有轮到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脚踏节拍。

11.在节拍中拍击“xx xx-颉保提醒学生“x-”要拍对时值。

12.选择两种打击乐器(如响板、碰钟),用这两件乐器探索怎样敲击出以上节奏。

13.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组以响板敲击“xx xxxx xx颉苯谧啵第二组以碰钟敲击“xx xx-颉苯谧啵没有乐器的学生徒手模拟敲击、用嘴模拟声音。

14.两组看教师的指挥进行表现,有形式变化:一组反复敲击(有力度变化)―结束本组另一组进来―两组同时进行―渐弱至无声。

15.加上歌唱,第一组唱:

“”;

第二组唱:

“”

在教师指挥下边敲击乐器边歌唱,有形式变化:第一组边敲击乐器边反复歌唱力度弱至无第二组边敲击乐器边由弱至强地演唱第一组加入,两组同时歌唱第二组退出,第一组渐弱至无在教师发出“呜――”的火车鸣叫声中结束。

16.快乐地完整歌唱。

17.请学生用两种节奏型自由编创两个节奏句(四小节一句),下节课大家分享。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音乐活动和逻辑性较强的学习过程,在重复体验和递进体验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当然,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虽然单元目标的感知点是“节奏型”,但绝不能孤立地进行“节奏型”的感知,要放到整体的音乐感受、音乐形象、音乐美感中去学习。

五、观察学生行为

至此,我们可以走进课堂进行音乐教学了。教学中,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做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观察是一种评估的方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是否按节拍律动,是否准确地拍击节奏型,是否准确唱出一个八度的音程,是否找到了相同的旋律……透过这样的观察,能知道给予学生体验的时间够不够,还需要强化哪些方面,学生感受到美感了没有……

结 语

篇2

2001年国家又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一次的焦点是由重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转向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由倾向个别特长学生转身关注全体学生,由单纯培养音乐专才转身全面提升人的音乐文化素养。于是音乐课堂里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音乐开始姓“语”或者姓“思”了。淡化“双基”,歌谱咱不唱了,只要多听几遍歌曲,学生自然就会唱了。我作为一个年富力强的一线教师也投身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努力地学习着、实践着。据说《江苏教育》杂志社做了一个课题“80%的学生掌握80%教材歌曲”,他们利用了一切手段,包括拆分课时,每天十分钟,再来一个整的课时,校园广播的弥漫,全校师生共同,持续了两年,结果还是不能如愿。套用一句流行的话“神马都是浮云”,只有拨开“浮云”才能见“青天”。于是笔者思考,小学音乐教育如何从“神马”走向“实用”。

一、教材编写要实用。

改革后期,统一的教材逐步减少,地方编写的教材日渐增多,但从编写人员对改革精神的理解与操作,理论知识体系的方向,文字体例的把握等都一定程度地着影响着教材的质量,而且音乐课讲究大综合的时代也已经过去,现在的音乐课又开始新一轮的更讲究音乐性了。歌唱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之风又被重新提起。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吴斌老师曾提出歌唱教学的“九字方针”:“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我以为这是站在三个不同层面对唱歌教学的理解并呈现出螺旋状上升的要求。现行的苏教版音乐教材改变了过去的编排体系,从原来的一个单元一首歌改革成了一个单元两、三首甚至三、四首歌,一时间还出现了这样的优质课点评,好就好在一节课学习了两、三首歌曲。其实一节课学会两、三首歌曲也并不难,难在教学的过程要水到渠成,不可刻意的追求和安排。审视现在的教材,一个单元那么多首歌曲,再来几首欣赏的曲子,编者的意图是好的,希望以面的宽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综合笔者和身边同事的教学实践,始终认为有失偏颇。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每一首歌在常态课中的学习过程,除去导入的三至五分钟,结尾拓展的三至五分钟,每首歌学唱的过程八到十分钟,完整地唱这首歌曲也就是两到三遍,时间最多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试问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歌曲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用恰当的声音和情绪来表现呢?都说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她的掌握无不例外地靠的是反复练习得来,因此削减课本上的歌曲,是当前江苏音乐教育人自上而下要做的事。如果不能削减,也舍不得削减现行教材上的歌曲,要以明确的态度指出每个单元必须掌握的歌曲和泛唱的歌曲,提高教材的实用价值是当务之急。

二、歌唱教学要实用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于1991年开始对识谱教学进行了长达4年的“探索与争鸣”,众说纷纭,最终是“淡化双基”的“纲性”指导思想占据了整个音乐的课堂。

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记录,2001年以前的教学中非常注重识谱教学,上课总是先学可说再唱歌词,虽然用现在 的教学观念来看,教学时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过程,可能都不是太快乐的,但是坚持了几年的教学,孩子们对歌谱的识记和掌握非常到位,到了五、六年级时基本上建立了音高概念,大部分的学生听到琴就能快速地跟着唱谱,歌词的学习也不费什么力气了。我想如果以后拿到一份有谱的新歌,至少可以自己把她唱出来了,我以为这可能就是吴斌老师提到的的歌唱教学的第三重境界“会唱歌”了吧。

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学生更多的是靠整体的听录音范唱学会歌曲,往往是一课一听一唱,结束。因此有其他学科的老师说,你们音乐老师好呀,上课只要带个录音机就行了。学习一首歌反复听、反复唱,会了,到了下一首还是反复听、反复唱,周而复始,如此学习的过程,不也是让学生不能提起兴趣,也不能对歌曲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吗?而且这样的学习过程没有连贯性、连续性、实用性。用我们这种观念教育出来的学生,小学六年毕业了,基本上不识谱,不能自己拿着一份歌谱学唱歌的,总结来,觉得这可是自己工作的失误和遗憾。

三、欣赏教学要实用

随着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相当重视音乐欣赏教育教学的工作了,但从笔者的工作实践来看,由于歌唱仍然占据着我们音乐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因此音乐欣赏活动只能是走过场,有时一首较长的曲子只能听一遍或一个片断,这与教材选编者的意图是有悖的。前面我们提到音乐语言的掌握需要重复,只有当重复的遍数够多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的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就目前的教学时间分配,教材结构的调整与教学过程的把握,提出几点想法,与大家商榷:1、时间上,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利用一个课时进行集中教学,从形式到思想上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为此我们特意用了一节课;2、教材结构的调整,在现行教材不能修改,教学时间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将本学期的欣赏内容进行局部整合,中国的、外国的,器乐的、歌唱的等等,从纯音乐的角度来欣赏这些曲子,进行“主题”的学习,“体裁”的分析,“结构”的辨析和“形象”的体会,注重音乐事实,抓住音乐的要素速度、力度、节奏和音色等;3、教学过程的把握,乐曲欣赏时第一印象是音乐的几大要素,然后才能提到“联觉”,最要铭记的应该是主题旋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上可适当将主题旋律先行陈列并加以得用唱、听、奏等形式强化学习,加深印象,接着再呈现整首乐曲,把握乐曲的整体风格,引导学生用合适的音乐的习惯性表达方式对音乐的不同时期、流派,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手法 、习惯等进行表述。如此反复练习,恐怕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

四、器乐教学要实用

篇3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材;教材分析

一、章音乐教材分析的原理

(一)音乐教材分析的含义

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材料和最主要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分析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的重要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音乐教材分析的含义。1.整体性的音乐教材分析。音乐教材的分析包括音乐教材本身、课程标准、学校和社会环境、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等进行的整体性分析。2.音乐教材分析应立足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认知的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3.音乐教材分析应置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要把教材分析置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具体指学校内部、外部的环境。

(二)音乐教材分析的特点

1.音乐教材分析的综合性。对教材的分析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各种与学生音乐学习相互的因素来对音乐教材进行整体分析。2.音乐教材分析的承接性。对学校来说,文化的传承人有三:编写者、教授者、学习者。编写者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内容的筛选和资源整合,形成系统的教材呈现给学生。教师作为最好的临近媒介,是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启发与引导者,教师要做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承接工。3.音乐教材分析的主观性。就音乐教材而言,同样的教材,不同的音乐教师,就有可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不同的地方。这些决定了教师分析教材的根本观念和根本思想,也就是教学观,而这些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教学观念也直接决定了教材分析的质量。

二、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教材分析

(一)进行音乐教材分析的意义

对于音乐教材的分析工作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重视的环节之一。每位音乐教师都应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

(二)音乐教材分析在音乐课备课中的应用

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关键在于备课,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对于教材中所讲的专业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知,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教材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观念与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专业知识与音乐表现能力的价值。进行音乐教材的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原则教学方法的过程,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音乐教材分析的方法

(一)一般步骤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教学资源等,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分析。对教材的分析通常采取“解读”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终把学习要点落到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即泛读有关资料,建立整体教材观;通读整套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细读每一单元教材,分析其教育、教学目的;精读每节课教材,具体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

(二)具体方法

1.音乐知识分析法。音乐知识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教材知识,分析内容包括教材整体、部分、单元和课时。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分析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从而根据分析后的结果,对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音乐心理分析法。音乐心理分析法包括对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挖掘和研究教材与教学中的心理因素。3.方法论分析法。方法论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的产生、目标的转移、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把握目标之间的关系,应把一些相关的目标分为主目标和从属目标。在确定音乐教育的主目标后,如果主目标一时无法达成,可以先将其放在一边,先去实现从属目标,这样,主目标暂时转移到了从属目标,这就是目标转换。为达到目标,需要找出不能达到目标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一原因着手解决问题,最后达成目标。

四、音乐教材分析案例(教材单元《可爱的家》

1及教材课时内容《可爱的家》)1.编写意图。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与家庭往往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孩子却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本课编写意图主要是通过本单元中的歌曲,唤醒孩子们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歌曲《小船》《可爱的家》《内依巴河》表现的是不同国家的家庭,但都是充满了温暖的爱;而歌曲《布娃娃》则表达了没家的孩子对家庭的渴望。该单元在音乐知识方面主要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2.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可爱的家》的欣赏和演唱体会家的温暖,还可以谈谈自己“可爱的家”。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演唱歌曲《小船》《可爱的家》。通过欣赏《布娃娃》启发学生珍惜自己的幸福,关爱别人。(2)难点:学生能准确的演唱歌曲《可爱的家》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在《小船》这一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声断气连的歌唱,并教导学生唱好弱起拍。3.音乐材料分析。《可爱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国歌曲,歌曲为降E大调,4/4拍,一段体结构,除第五乐句外,每一乐句的开头均为弱起小节,并且第一、第二乐句选举基本相同,第三、第四乐句也基本相同,只在乐句最后一个音下移了一个三度变化,第六句旋律则是第四乐句的完全重复,学生歌唱时很容易就记住这悠扬流畅、略带伤感的曲调。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及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4.音乐知识。本课在教授全音符和4/4拍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定为让学生认识全音符,4/4拍,在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实质后进行视唱练习。4/4拍即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教材中选择了《金瓶似的小山》中的一段旋律,引导学生随着丢拍的音乐节奏进行律动,感受和表现4/4拍。在感知拍子强弱时可采用教材图示解说: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来感受学习。为巩固对丢拍的进一步理解,教材中采用了把车厢中的节拍改正就可以出发了的形式,引导学生为其延长或缩短音符的时值,以使这一节奏车厢节拍准确。5.《内依巴河》这是一首富有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曲,歌曲为F大调,3/4拍。全曲为二段,第一段包括四个乐句,每句开头的休止符体现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节奏风格。Si和Fa之间的增四度音程也更体现了当地民间音乐独有的旋律特点。此曲对我国儿童了解外国民族音乐十分有益。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内依巴河旁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6.我来唱。这个活动将视唱练习与有趣的唱名迷宫游戏结合。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当学生找到其中某一条路线后,需要把这条线所经过的音符演准确,比比看哪一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路线,唱得最准最好。学生在寻找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到迷宫出口的同时练习了视唱。学生没有找到路线,教师可以听音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听唱出各音找到的路线,同时又进行了听音模唱联系。7.歌曲《布娃娃》是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主题歌。本首歌曲的旋律以4/4拍为主,2/4拍穿插于歌曲之中。歌曲为C大调,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领唱部分,由六个乐句组成,第六乐句结尾处插入一小节2/4拍,这一形式的目的在于强调“家”对于小主人公和布娃娃的重要性,以及表现出他们对家的无比渴望的迫切的心情。第二段合唱和领唱,第一、第二乐句一声部旋律与第一乐段相同,进入近似问答的二声部合唱后,两个声部前呼后应使歌曲更加丰富生动,好像是布娃娃在和小主人公对话一样;第三至第六乐句又恢复为领唱,重复第一乐段旋律,但是小主人公乐句增强了信心,歌曲走向,在充满希望中结束全曲。

五、结语

掌握对音乐教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加强对音乐教材的分析,是对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和自我专业发展的常规要求。我着重对音乐教材分析的内容构建、方法体系、实践总结等方面做了详细了解与研究,也是自己工作时间以来对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实施策略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25-01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怎么样在教学中正确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著名学者刘淼在《当代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也有研究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所以,让学生扎实地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应努力的目标。

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的现状

第一,老师不够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由于很难从考试中进行检测,因此很多教师在面对教学压力时较容易忽略或弱化综合性学习。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认为综合性学习可有可无,忽视了其重要性。

第二,学习资源利用不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但实际在教学操作中,部分资源需要老师自己去寻找、联系和开发。很多老师觉得麻烦,不好操作,所以大多时候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只是草草了事。

第三,学习过程缺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对比。但有些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其探究过程缺乏指导和评价,其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学习效果难以迅速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量变才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但很多老师往往急功近利,把教学目标都定在“考试”二字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第一,目标选择突出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把社会、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将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手工课等,课堂注重热闹,偏离了语文课的主航道。因此,在教学主题选择和教学目标设定时,还应以文本或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二,教学指导避免随意性。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主题为基础,结合单元主题编排有“主体课文”、“语文天地”、“口语交际”、“笔下生花”等。因此,在教学前,老师应对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提炼出单元主题、单元训练点等。只有这样,教学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之后的学科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相互渗透与促进。老师在每学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应有一个整体安排,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学习评价坚持主导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如果教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达不到预期发展,热情也受到打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整合和利用好资源,引领他们运用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从综合性学习中寻找规律,构建科学教学体系,树立规范教学方式。在此笔者希望促进深入研究,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开创我国当代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5

篇5

一、在律动中感知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七单元《美丽的圆》中的歌曲《法国号》,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民歌。F大调,三四拍,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夸赞。在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两拍子导入,直接在钢琴上弹柱式和弦,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律动,在教室里走圆圈,走的同时听听老师的琴声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回答出师一个手弹的重,一个手弹的轻。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把“重”和“轻”表示出来,学生会一只脚踩的重一只脚踩的轻地走圆圈。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的琴声变成三拍子,着重体现三拍子的特点,请学生回答老师的琴声有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出老师第一次弹的重,后面两次弹的轻,得出“重轻轻”的结论。教师总结在音乐中把“重”叫着“强”,“轻”叫做“弱”,那“重轻轻”则是“强弱弱”,强弱弱就是三拍子的特点。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强弱弱”,有的学生会跨一大步,走两小步;有的学生会拍一下手,走两步……这时教师的琴声可做速度的变化,学生不仅要用身体语言表示“强弱弱”,还得跟上琴的速度,速度随琴的快慢。这样既让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开发,也让学生的创造及想象能力得到发挥,在律动中自己找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最后教师的琴声从简单的柱式和弦转换为《法国号》的旋律,这样学生对三拍子的节奏有了一定内心感受,并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在游戏时,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抓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有目的地运用音乐游戏进行节奏学习。

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小鬼”当家》中的歌曲《买菜》,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独特的旋律手法,中间的数板,以及紧跟其后的重复开头句的结尾,都赋予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三、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四季放歌》中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摈弃了死板的出示节奏型,请学生跟打跟念的形式,而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乐曲《新疆之春》的主题部分进行跟拍的形式,并通过师的反复拍打,让学生进行模仿拍打,最终请学生写出拍打的节奏。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特点,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疆乐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从而顺利完成了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

四、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因此,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节奏。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这些节奏很自然地被运用到音乐中来。根据音乐教学法中的具体效应: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中的各种声响节奏来熟悉音乐中的各种节奏型。

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模仿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因为这些声音、这些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节奏动作来,丰富了课堂内容。这些节奏感在学生内心也得到了深深地体验,因而他们很容易地就掌握训练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课堂设计;整体性;站立式起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21

体育课作为一门讲究技术与智慧的课程,它所呈现的力与美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体育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对课堂整体有一个统筹规划,所谓“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树立整体的观念,如何关注课堂教学“点、线、面”的统一结构,并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思考的问题,而落实到实践层面我们必须考虑到的就是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效果严谨完整地统一在一起。如果一堂课没有一个整体感,“东敲一榔头,西砸一锤子”,会让人感到凌乱不堪,上课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师不但要潜心研究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还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现就《站立式起跑》一课,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注重课的整体性

课的整体性应体现在情景的整体性和课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上,情景的整体性是指一堂课以一个情景贯穿全课。当然,一堂课中也可出现片段情景,但总没有整体性情景的效果好。课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性是指课的各个部分都围绕课的目标和重难点进行设计。

1.情境联动,把握整体线索

在站立式起跑中,笔者采用情境教学,并且“一境到底”。所谓“一境到底”是指在一节课中,以一则典型材料为主线设计情境,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探索、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笔者把情境设计成“花果山上的一天”,笔者扮演美猴王,学生扮演小猴子。课中设计了七个情境片段:“早上做操——耍棒练基本功——大家来游戏——小猴学本领——大家再游戏——小猴运桃——同庆丰收”。仔细分析七个情境片段,实际上都在“花果山上的一天”的大情境中,并且符合逻辑,没有突兀的感觉,因此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环环相扣,彰显整体优势

体育课虽然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实际上,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并构成一个整体,整体体现在准备部分为基本部分作铺垫,基本部分的辅教材既能发展体能,又能巩固主教材,结束部分的放松要针对基本部分的内容而定。

通常,准备部分的目的是活动肢体、预防伤病和激发兴趣,为基本部分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但笔者以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准备活动还需为基本部分做好技术上的铺垫。在本课的准备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通过“手掌顶棒”“立棒击掌”等练习活动的“耍棒练基本功”的小游戏。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可总觉得在技术的铺垫上做得不够。假如在准备部分设计一些发展快速反应的游戏,如各种姿势的起跑等,就能为基本部分奠定技术基础,提高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在基本部分,围绕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笔者设计了“互换位置扶棒”和“火速救棒”游戏,并通过一些变化,让学生逐渐掌握技术。在辅助教材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运桃”接力比赛。在游戏的准备姿势上,笔者要求学生必须采用站立式起跑。这样的设计既能弥补主教材发展体能的不足,又能巩固主教材技术,一举两得,很好体现了主、辅教材的整体性。

主教材是站立式起跑和“运桃”接力比赛,主要侧重下肢运动,因此,在结束部分笔者设计了一套针对腿部放松的敲打操,同时选了比较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用纸棒轻轻地敲打自己的腿部,用按摩放松身心,用音乐荡涤灵魂,在这个优雅亲和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后“静”的魅力。

二、注重主教材的整体性

笔者认为主教材的整体性应体现在主教材教学的练习步骤应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

本节课的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方法。针对教学目标,笔者首先通过游戏一“互换位置扶棒”让学生初步感知站立式起跑动作,从而引出本课主教材站立式起跑,再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以及学生展示、师生纠错等方法来进一步学习站立式起跑动作,最后通过游戏二“火速救棒” 来巩固站立式起跑的动作以及学会站立式起跑的口令。这样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又遵循了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因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重心不够下移前倾以及同手同脚的问题。针对本课的难点,笔者除了正反对比外,还特地采用游戏一:“互换位置扶棒” 来解决,并且着重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方法:两位学生分别站在相距1.5米的红线和绿线后面(左脚在前),右手拿棒(棒顶、棒中等部位),两棒对齐,错肩站立。当哨子声响,两人同时松开手,跑去扶对方的棒,只有两人都扶到了棒才算获胜。为进一步解决身体重心下移不足的问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身高决定握棒高低位置(手握得越低身体重心就越下移),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身体重心不够下移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针对个别学生身体不够前倾的问题,要求其把纸棒放在离身体远点的地方,不知不觉解决了问题。

三、注重场地器材的整体性

笔者认为场地器材的整体性应贯彻“一场多用,一物多用”的原则。

1.一物多用,步步为营

在本课中笔者采用一物多用的教学原则,用卡纸做成的五颜六色的纸棒作为本节课最重要的器材而贯穿课的始终。从热身活动中的棒操、“耍棒”过渡到基本部分的游戏“互换位置扶棒”和“火速救棒”,都用到了器材“纸棒”,在站立式起跑练习时纸棒又变成了“起跑线”,在辅助教材接力比赛中孩子们用手中的纸棒拼成了弯曲的“小路”,而在最后的结束部分放松操中纸棒又变成了“”,合着音乐节奏用纸棒敲打身体各部分进行身心的放松。一根小小的纸棒把教学各个环节紧紧串联起来贯穿了一堂课,就像一根线串联起一颗颗珍珠,变成了一串项链。

2.一场多用,层次分明

教师在设计场地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尽量一地多用,注重实效,注重合理性。本节课的上课场地规定在室内篮球场,横宽纵短,考虑到安全因素及主教材游戏要求学生之间必须保持在1.5米左右的间隔距离,因此设计了两列横队面对面在篮球馆内横向排开。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调动以及易于学生找到自己的活动区域,在基本部分笔者用红、绿两种颜色的胶带在场地上划了四条主线,并在两条红线上标上小标志作为前排学生的站点,同时在分层教学中,用不同颜色的胶带来表示远近距离。在站立式起跑完整练习时,为避免队伍调动过于频繁,根据场地纵向距离短的实际,笔者设计了听到口令后跑几步的练习。尽量考虑在同一区域内进行活动,在结合教材内容基础上有效提高场地的整体性。

四、注重单元的整体性

单元作为学期课程的基本构成体,在体育课程安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握单元课程设置与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课堂教学如同盖房子,第一课时的设计就如同盖房子中的打桩奠基,只有桩打深了打实了,整个单元的“房子”才能稳固坚实,才能继续一层一层地往上盖,最后盖顶一所房子才算完工,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们必须在心中画下“单元”目标的蓝图,才能让每一块砖落到实处,让每一个设计恰到好处。

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般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单元的课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不管一个单元有几课次,课总是单元的一个基本单位,不能代表单元。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课的设计时要有单元意识,要有单元的整体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能力,经常出现课时计划单元化现象,这样会导致练习步骤跨度过大,学生想学学不好,于是,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渐渐远离体育。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站立式起跑,从技术结构上分析,站立式起跑是快速跑的一个技术环节。快速跑在水平二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单元共四课时,本课(站立式起跑)作为快速跑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课时,是水平一自然站立式起跑的深化,学好站立式起跑能为以后学习快速跑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笔者有单元整体意识,加之正确处理了快速跑的技术环节,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7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总结反思和完善

篇8

一、采用歌谣歌曲进行教学的益处

小学生比较好动爱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被一些课堂外无关的事情所吸引。作为英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

儿童的听力发展迅速,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儿歌,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又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PEP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就要学习play football、make a model plane、ride a bike、fly a kite这些词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单一讲解这些词组,教学效果不会太好,而结合课后的chant来学习,就会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Can you play football? Yes, I can.

Can you play football? Yes, I can.

Can you play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

Yes, I can. Yes, I can. Yes, I can.

再加上踢球的动作,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歌谣,把动作和词组联系在一起,学生迅速了解play football就是踢足球,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了。在学生掌握chant的节奏之后,我们可以把本节课需要掌握的词组进行替换,学生更容易掌握make a model plane、ride a bike、fly a kite这些较难词组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歌曲歌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了词汇量,提高了英语听力能力。

新颁布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歌曲、歌谣教学的分级目标与要求。一级(三、四年级)要求: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篇;二级(五、六年级)要求: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所以,歌曲与歌谣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应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这方面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二、歌曲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歌曲歌谣的节奏感强,歌词重复,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快,比较容易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如PEP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My family中的歌谣:

I am so happy. Can you see?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my father, my mother, my sister, my broth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and me.

这首歌谣节奏感强,学生学起来非常容易,表演起来积极性高,学生们非常自信。在教材中类似的歌曲和歌谣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二)歌曲歌谣的音乐韵律感强,简单易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水平。英语用这样富有节奏感的形式来呈现,会使学生在活泼欢快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学习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歌曲歌谣的韵律感特别强,课堂上可以配合一些肢体动作来学习歌曲,这样又唱又跳的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又充满了趣味性,让学生紧紧地被课堂所吸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学生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摸摸头、肩、膝盖以及脚趾。用这首歌曲来巩固复习这四个单词,学生们对这些词汇的印象非常深刻,学习效果特别好。

(三)让学生用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改编歌谣,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扩展方法。如PEP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词汇classmate、 friend、woman、man、boy、girl之后,就可以用第一单元学习的歌谣who is he?的旋律来替换成本课所学的,

Who is he? Who is he? He is my father.

Who is she? Who is she? She is my mother.

Who is he? Who is he? He is my brother.

Who is she? Who is she? She is my sister.

Who is he? Who is he? He is my grandfather.

Who is she? Who is she? She is my grandmother.

学生们把词汇classmate、friend、woman、man、boy、girl编入新的歌谣,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首歌谣:

Who is he? Who is he? He is a man.

Who is she? Who is she? She is a woman.

Who is he? Who is he? He is a boy.

Who is she? Who is she? She is a girl.

Who is he? Who is he? He is my classmate.

Who is she? Who is she? She is my friend.

(四)歌曲歌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PEP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些比较经典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在学习演唱歌曲时产生好奇,这时候给学生们讲解歌词的含义,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比起枯燥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接受。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组文教学;优势

小学语文教材编著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系统性地将教材内容划分为片段,方便学生学习,但是这种硬性地将学习内容划分的行为虽然有利于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但是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学习量大,课堂效率低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句话,教学中要学会有所取舍。“单元组文”就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打破教材分类的限制,重组教材,让学生范围性地学习某一类别的文章,精简课堂学时安排,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一、单元组文教学优势

1.激发学生兴趣,节省课时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组文教学可以极大程度上自由选取教学内容,突破课本的限制,根据教师教学经验从对课本整体的理解角度将适宜学生统筹学习的文章组合成新的学习单元,能够更好地讲解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组文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复学习某一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减少学生对课堂学习乏味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后系统性地发散思考。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语文学习的课时能够精简,减少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整合归化,加深学生理解

通过将类似性的文章整合到同一单元中去讲解,学生可以根据一次学习的多范围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一次学习多篇同类型的文章,通过对比,发现文章的共性,更好地对文章写作进行思考,为什么作者采用这种写法?为什么作者刻意强调某部分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对该类型文章作者写作的用意,即文章整体的把握上就能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文章时就能够条件反射想到该类型文章的表述特点、中心特点等,理解起该类型的文章过程中也就会相对简单,便于学生后期自主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的思维,对学生以后理解更深层次的文章有很大帮助。

3.系统思考,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组文教学,通过对文章的系统整合,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对文章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整合,更好地理解文章在组合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些,让学生学会在文章构建时要注意哪些内容,在学生对文章整合理解的过程中既是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思维的锻炼。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就学会思考“写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这样”等类似问题,读的过程伴随写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能够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二、单元组文教学课堂实践过程

1.教学内容重组

单元组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重组,其“组文”内容划分标志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单元组文教学”中的单元既可以是思想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知识内容相同的单元组;既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人文主题一致的单元组;这种内重组模式打破现有教材排版体系的限制,可以跟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选用教学内容,同时在内容重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重组内容范围跨度不能过大,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能力仍不是特别完善的现实状况,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三篇文章重组为一个单元,这些文章都是表达人类文化艺术发展所取得成就的,重组有利于学生理解与

学习。

2.课时重组

通过单元组文教学,原有的课时安排体系已经不适用,教师有更富裕的课时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针对重组后的内容特点另行设计课时安排。可以依照导引―初学―精读―归纳总结―训练五大环节,导引环节课堂教学的开篇,教师需要对每篇文章的特定文化背景等方面作概述,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初学环节则是教师针对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等扫除学生阅读障碍,同时对学生的课前预期情况进行检查。精读环节是要求学生在课上认真对文章进行品味是对文章理解的重要过程。归纳总结是组文教学过程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环节,学生需要对单元的全部文章进行对照,感悟归纳总结,是加深文章理解的核心环节。

训练环节是学生在单元组文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对文章学习后的基础上进行字词理解,写作延伸等方面的拓展训练。

“单元组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这个途径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归纳,创新优化,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总课题组长——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尹红教授在学校开展了选题、课题研究和对实验学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他着重指出,本课题应突出区域性、民族性和整体性,应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活动、民族音乐知识以及民族器乐教学的安排进行整体性设计,从而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打好基础。

此项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促进了贯彻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并带动了周边学校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勐海分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的两年来,形成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学教研联合体,开展了“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说课、备课、上课反思、评课等活动)。在这个联合体里,课题组逐渐形成了每学期开展一次到几次主题联合教研活动的惯例。每次教研活动都由第一小学牵头,然后由课题组四所学校的音乐教师聚在一起把分头收集到的民间音乐素材摆出来,共同研究相关问题。如,怎么消化采集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素材?老师怎么设计教案?课堂教学怎么操作?学生该怎么学习和领悟?他们集体讨论,集体研究,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教研难题。在活动中,我们始终遵循总课题组“唱起家乡的歌,跳起家乡的舞,奏起家乡的乐”的倡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

1.民歌进课堂。

在民歌引进方面,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如,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布朗族歌曲《爱花的布朗人》;下册是哈尼族歌曲《迎宾曲》等。义务教育阶段共安排18个单元,36个课时。

2.自制民族打击乐器。

结合学校乐器相对不足的现状,教师通过自制简易乐器来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认识打击乐器的时候可用竹板取代打击乐器,用铁丝串起酒瓶盖子做串铃,用装满沙子的废弃饮料瓶做沙锤,用竹子做双响筒等等,所有这些自制的乐器都能用在歌舞表演的前奏与伴奏上。这些乐器虽然简陋,但却弥补了乐器不足的现状,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

3.民族特色音乐的开发研究。

云南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资源。在课题开始阶段,我们就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村寨,走进家庭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力求在民间音乐的海洋中发现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例如,勐混镇中心小学组织音乐教师到打别村收集民间音乐时,发现了一首特别具有民族风味的山歌。这首歌是哈尼族的人们在喜庆的节日里或迎接远方的客人时唱的山歌。音乐组全体教师通过整理,把它改编为歌曲——《咚叭嚓》。运用同样的方法,他们还把一首哈尼人民采茶时唱的山歌通过整理,改编为歌曲——《采茶歌》。另外,学校又组织退休音乐教师康忠明作词,年青音乐教师作曲,共同创作了一首歌唱家乡的歌曲——《勐章巴》。勐海县第一小学还要求教师挖掘学生家长方面的音乐资源,通过自荐或举荐有音乐素养的“老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表演,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该校还制定“民族节日表”,号召教师和学生在民族节日的当天带着问题去歌舞,去学习,然后再由教师把采集到的民族特色音乐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师生对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爱。

二、融合民族音乐和舞蹈,改革大课间操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操、手操舞等艺术活动项目,使每天的课间操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好地弘扬了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自2002年开始,勐海县第一小学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的课间操,把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和舞蹈融入到课间操中,每天换一种形式将大课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了100%的师生都会唱、会跳和会弹奏简单器乐,让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另外,学校还经常组织老师到对口支援学校和乡镇小学送教下乡、上研讨课、研究教法,对他们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很快,勐混镇中心小学、曼赛小学也都开展了以民族歌舞为内容的大课间活动。在勐海县一小的带动下,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也开始了舞蹈创编并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中。勐海三中的音乐老师创编了适合初一和初二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大课间舞蹈,并组建了傣族“和尚生”傣拳表演队,成为西双版纳中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亮点。

三、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音乐课外活动

在“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生兴趣的培养”的倡议下,简单实用的手操舞在勐海一小遍地生根。手操舞借鉴并吸收了大量的民族音乐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民族音乐为伴奏音乐,以传唱童谣的方式来表现的具有不同形式的班级特色文化。手操舞遍及勐海一小的每一个教室,并在表演中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作为伴奏音乐,虽因陋就简,很多道具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家长手工制作,但简朴实用的道具如手铃、小竹板、花巾、烟盒、扇子、圆舞板、纸星星、树叶环等却丰富了手操舞的表演内容。手操舞很快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实现了由县向乡镇和村的辐射与拓展,从2005年开始,勐海县勐混镇中心小学、勐混镇曼赛完小、勐海三中也相继开展了教室手操舞和富有民族音乐和舞蹈特色的大课间活动。目前,包括勐海县和黎明农场在内的全县近十几所中小学都开展了这些活动,当地的民族歌舞正通过此项活动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中扎根成长。

勐海县第一小学还组建了“红领巾艺术团”、“民族器乐演奏小组”和“少儿合唱团”。这些小团队在每年的红领巾艺术节、家长开放日和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活动中充分地展示了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和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傣家小龙宰》、《山里的布朗娃》、《上学路上》、《敲起我的小木鼓》、《快乐的小仆少》、《金孔雀飞来了》、《傣家娃娃数星星》、《银铃舞》、《美丽的姑娘》、《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系列舞蹈,多次在舞台上得以展示。《我的家乡西双版纳》、《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橄榄坝》、《金风吹来的时候》、《竹林深处》、《竹楼情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醉在版纳》以及葫芦丝合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歌曲经常活跃在各种演出中。其中,舞蹈《傣家小龙宰》和《万事如意》分别获西双版纳州首届文艺调演二等奖和三等奖,学校获小学团体第一名。不定期的“集体舞比赛”、“卡拉OK比赛”和“歌咏比赛”更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勐海县第一小学的影响下,勐混镇中心小学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兴趣小组,民族器乐小组等。每逢节庆日,小组成员就施展各自的特长为全校献上一场民族歌舞晚会,小演员们也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其中,《西双版纳我的家乡》、《爱我中华》、《赶摆场上》、《采茶舞曲》、《竹筒舞》、《三跺脚》和《太阳照亮布朗山》成为最抢眼的节目。勐海三中也组织学生组建了课外民族舞蹈兴趣小组,编排了《银铃声声》、《雨林》、《水之女》、《小仆少》等适合初中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

总之,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勐海县参与课题实验的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师生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形成了以音乐课程标准的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其他学科教育理念逐步转变的大好势头。他们在收集整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素材并将之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将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融汇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学校通过“主题联合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把“县、乡镇和村”三级学校的教育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相互辐射、相互支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使更多学校都受到了课题研究所带来的益处。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响应了总课题组“唱家乡的歌、跳家乡的舞和奏家乡的乐”的倡议,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在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实现了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