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援助存在问题建议

篇1

(一)为承揽案件,对当事人就案件结果进行不当承诺。

(二)为承揽案件,对其他律师进行诋毁。

(三)对低收费案件不负责任。

(四)对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援助案件各种理由推诿。

二、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整改落实情况。

(一)加强律师事务所制度管理,严格落实案件受案笔录的制作。

(二)加强惩戒委员会的督查强度。

(三)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宣传和强调。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维护法律服务市场良好秩序。

(二)打造规范化的法律服务所。

四、工作建议

(一)加强对法律援助中心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篇2

一、重视领导带头,抓好组织安排。

我局把民评工作作为切实改进干部作风的一项重要工作。统筹全局,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抓紧抓牢。一是领导带头,推动民评工作开展。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带头学文件、深入基层征求意见,撰写调研文章,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民评工作。局长陈其国全程参与调研、分析检查问题和制订整改实施方案,认真安排、精心组织。二是强化机构,保障民评工作开展。成立了县司法局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副职领导担任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民评政风行风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细化方案,落实活动开展。针对司法行政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开展民评工作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具体要求。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推动民评工作开展。

二、重视思想发动,抓好氛围营造。

我局根据县委市局统一部署,切实把提高思想认识作为开展民评工作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步骤。一是抓好动员部署。我局于6月10日召开全局动员大会,陈其国局长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传达了中央、省、市、和司法部省厅、市局有关部署会议精神,讲清开展民评工作重大意义,林大朋书记亲自上党课,进一步推动民评工作。同时,带着如何进一步深化民评工作,局领导深入琯头侨区开展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二是抓好警示教育。抓好本局廉政教育室和廉政走廊建设,将廉政格言、警句、图片、书法上墙。“七一”及国庆节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到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基地中行展厅接受警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生动的党风廉政教育,增强了反腐倡廉和群众观点的自觉性。三是营造氛围。开办了学习园地、专栏,利用我局普法网开展宣传民评工作实施方案,欢迎社会各界提意见。通过广泛思想动员和一系列的活动,切实营造了浓厚氛围,进一步调动了全局内外参与民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民评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开门纳谏,抓好整改落实。

为把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政风行风的问题找准摸透,为整改落实打下基础,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一是积极广泛征求意见。在深入调研期间,先后召开了有县人大、县政协代表、廉政监督员、服务对象代表、本局干部代表等60人次参加的2场征求意见座谈会,发出征求意见函300份,收回260份,梳理出存在问题8条。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梳理,为制定整改措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在民评工作中,我们着眼于解决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求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二是坚持边评边改,边查边改。在动员学习和分析检查阶段,分别就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创先争优各项决策部署,结合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对加强司法所建设、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做好新时期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并不断地抓落实。三是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以梳理的问题报告为依据,研究制定了《县司法局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整改落实实施方案》,并广泛听取局机关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整改方案分短期、中期、长期整改,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落实到具体负责人,确保了各项整改事项和措施的逐项落实。

四、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取得的实效。

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我局在履行职责、推动业务科学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深化优秀司法所创建活动。根据省司法厅规定的考评标准,在“队伍建设正规化、业务工作规范化、科学管理信息化、硬件设施标准化、经费保障制度化、服务大局优质化”等六个方面进行规范。每年年终评选一次、年终给予优秀司法所物质奖励,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要求各所积极主动介入因征地、拆迁和重点项目建设等可能引发的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调处和法制宣传,为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维稳中的职能作用。二是认真落实党员待遇和义务。继续完善各种利益保障机制,严格执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注重对干部职工生病住院的慰问,体现单位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认真落实党员的义务,在制度的引领下,注重宣传教育,达到自觉参与献爱心、捐款捐物、党员干部培训、积极缴纳党费等各项义务活动。三是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通过自下而上、民主评议、组织决定,评出年度优秀党员给予表彰,充分发挥党员争先创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开展支部和党员承诺活动。各支部和党员都结合工作岗位实际提炼承诺词,围绕服务跨越找准定位,郑重承诺,并公开公示。公证处党员提出“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法律援助中心提出“不让群众在我这里感到为难,不让援助案件在我这里引起投诉,不让能调解的案件转为司法官司”“三不让”承诺。

2、发挥普法依法治理主力军作用。我局全体干部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积极参与“法律六进”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开展了平安建设、廉政建设、征地拆迁等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发挥148指挥中心和律师值班制度的作用,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努力营造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和守法的良好氛围。今年6月我县的“五五”普法工作通过了市级检查验,8月6日,全市依法治县示范县会议在我县召开现场会,我县作了典型发言。

3、发挥基层司法维护安定稳定作用。各司法所及司法助理员,积极开展“三排查一促进”活动,在元旦、春节、两会和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密切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以婚姻、家庭、邻里、征地、拆迁纠纷等为重点的排查治理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提供了预警信息。对排查出的重大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个所长,一套解决办法”的措施。同时,推进专业性和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努力形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今年以来,全县共排查受理各类民间纠纷428起,调解率为100%,调解成功率96%以上。全县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共计291人纳入正常管理。

4、发挥法律服务保障民生作用。引导律师主动融入和谐建设,积极做好涉法法律宣传服务,坚持指派律师积极参与每月的县长接待日活动和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及时主动介入群体性重大涉法案件。同时每天安排执业律师定点进行法律援助和“148”值班,专项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方便、及时、高效地解答各类法律难题,保证解答咨询的质量,做到解答有记录、记录有签字,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安定稳定。同时,组织律师与基层司法所结对子,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今年以来,我县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10家,承办各类案件350件,法律文书432份,解答法律咨询1530人次,共收费93.56万元。进一步加强公证窗口形象建设,采取设置党员示范岗、导办室、效能投诉登记以及国内公证和急件接待室、办证排号、设置办证窗口视频监控系统、填表区及办证绿色通道等八项便民服务措施,有力促进了办证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年1-10月份,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17256件,公证业务收费230多万元。

篇3

一、工作情况及成效

(一)法制宣传效果明显2*9年,是贯彻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第四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半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五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要求,按照县委、政府年初的工作部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一是精心组织“三月综治法制宣传月”活动。县政法委、宣传部、综治委、治县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组织开展综治维稳及法制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西综治维稳电[2*9]1号),紧紧围绕“弘扬法治精神、平安和谐稳定”这一主题,充分利用车辆、广播、电视、板报、图书、挂图、手册、挂历等宣传工具和资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抓住六月安全生产月和“6.26”国际禁毒日的有利时机,把法制宣传教育贯穿始终。二是扎实开展“四下乡”和法律进乡村活动。1—4月份,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司法局、县委61*办、县民族宗教局等16个部门组成的“四下乡”宣传队伍,深入到各乡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法规、禁毒防爱、打工维权、防范打邪等知识。三是全面推进“千村普法百村培训”工程。积极采取法制讲座、法律咨询、以案释法、调解讲法、写作法律文书、法制文艺演出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形式,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灌输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半年以来,共培训了11*个重点村民小组,开展调解讲法566场次,使农村群众受到了全方位、面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清理各类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做好“五五”普法迎检准备。今年是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最后一年,为迎接明年省、州检查验收,从6月中旬开始,依法治县办对全县“五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进行查缺补漏,为我县“五五”普法顺利通过检查验收做好充分准备。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大我县司法行政机关始终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一是加强乡、村、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认真组织调解员参加县、乡、村组织的基层综治维稳和普法骨干培训班,提高调解员法律素质和调解技能。二是积极请示汇报,争取综治维稳经费向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倾斜,解决人民调解员误工报酬,提高调解工作积极性。三是下发了《*县司法局关于认真开展集中排查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通知》(西司发[2*9]11号),重点对土地征用和承包、矿产资源开发、山林土地争议、水源使用村务管理等方面的农村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化解,做到新老问题“底数清、情况明”,确保不落项、不漏人、不留死角盲点。1—6月,全县共受理各种类型矛盾纠纷238件,调解238件,化解成功233件,成功率达98%。其中:人民调解组织调处2*9件,成功化解2*件;司法所调解32件,成功调处32件;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调解29件,调解成功26件。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相互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正日趋完善。

(三)社区矫正稳步推进2*9年是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启动年,为深入贯彻全州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启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机构,并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县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二是召开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2月2*日,召开了由乡镇主要领导、政法委书记、综治专干、司法所长、派出所长和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共*人参加的全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对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是一项全新而艰巨的工作,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具备渊博的法律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系统的心里健康知识等综合素质。为此,认真组织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者和乡村干部学习宣传两高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发[2*3]12号)、《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和州、县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有效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者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进一步扩大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并组织县局社区矫正股及司法所长到马关县参观学习社区矫正先进经验。自启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我县吸取了全州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创新地推行“接纳尊重、唤醒自尊、真诚信任、良性互动、维护自决、灌注希望”的矫治模式,效果显著。半年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共98人,累计期满解除矫正16人。6月在册矫正对象82人,其中:暂时无法联系28人,下落不明4人,档案健全5*人。特殊病患者(艾滋病)1人。未发生重新违法犯罪现象,有效地维护了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四)安置帮教有效开展加强安置帮教工作、杜绝和减少从新犯罪是司法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安置帮教工作,自2*年以来,每年都组织帮教团到监狱、劳教所开展帮教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县各乡镇司法行政干部对刑释人员,采取跟踪帮教、定期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发展生产情况及思想动向,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营造平等、无歧视的生产生活环境。2*年以来,全县共接收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对象212人,其中:刑释196人,解教16人。今年1—6月份,全县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28人,现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没有出现重新违法犯罪的现象,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五)法律援助面宽质高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云办发[2*]21号)和州委办、州政府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办发[2*8]19号)文件精神,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对《法律援助条例》、《云南省法律援助办法》学习宣传,努力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影响。二是认真组织分管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和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参加全州法律援助业务培训和省厅组织的考察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法律援助业务水平。三是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办案质量。在配齐配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同时,在村委会聘请村党总支(支部)书记或主任担任法律援助联系员,负责本辖区的法律援助宣传工作以及法律援助对象贫困状况的调查、审核等工作。四是加强法律援助调查研究,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补助标准。上半年,我县在对全县法律援助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县情的法律援助措施,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标准从原来的2*元/件提高到3*元/件,有效提高了法律援助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半年来,全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件,其中:刑事1件,民事51件。“12348”解答咨询121人次,接待群众来访198人次,解决民间纠纷16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做出积极努力。

(六)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执业道德教育,努力促使公证员、律师、法律工作者履行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义务,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不断壮大自我发展能力。2*9年上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县司法局和县法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法律工作者执业行为的通知》,保障和促进了我县法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杜绝违规违纪执业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格年检注册,对年检注册考试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注册。正确引导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力破“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等难题。半年来,法律工作者共经济、行政、民事诉讼案件82件,为人民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余万元,有效地防止了矛盾纠纷的激化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二是积极拓展公证业务,提高办证质量。半年来,共办理种各类公证22件,其中民事公证21件,经济1件。三是加强对律师的执业监管,全面提升律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律师在执业中的收案、收费、会见、辩护、等各个业务环节,积极引导律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鼓励和支持律师积极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同时,主动加强与公、检、法的业务联系,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执业权利。半年来,七花律师事务所共诉讼案件11件。其中刑事1件,民事1*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件,写作法律事务文书15份,接受法律咨询*3人次。

(七)司法行政社会认知度提高半年来,反映司法行政工作的稿件分别被《法制网》、《云南日报》、《*日报》、《*重要信息》等媒体和报刊采用38篇。其中人物通讯《用生命奏响平安和谐歌》荣获全国首届“法治与和谐”优秀法制作品三等奖;《法律援助农民工感受到的温暖之手》荣获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三等奖。通过广泛宣传司法行政工作,提高了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扎实推进按照州局党委和县委的要求,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工作信息、调研报告,广泛征求科学发展司法征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司法行政队伍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纪律作风有了根本转变,对科学发展的内涵、重大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规划》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对全县普法依治理工作进行认真检查,各所站、村委开展普法治理工作的情况不容乐观,台帐、记录不规范,档案不齐全;(二)各乡镇均无法制宣传交通工具和专业宣传器材,导致农村或边远地区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薄弱环节,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难以到位;(三)人员缺编情况严重,目前,我县司法行政系统仅有在编人员38人,按编办批准的55个编制尚缺员1*人,1人所现有3个,给指导人民调解、开展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压力;(四)公证业务难于拓展,近年来,办证业务出现萎缩现象;(五)执业律师少,仅2名律师的律师事务所,一位律师长期病休,只有1位律师办案,律师工作难于正常开展。(六)没有注册的法律工作者仍有以亲属为由诉讼,严重扰乱了法律服务秩序。

篇4

一、领导重视,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工作

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在司法行政机关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行政务公开、实施“阳光行政”,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利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消除隔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运作机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局党组把推行政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狠抓落实。

首先,我们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政务公开的日常工作。制订了《*市司法局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对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监督保障和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其次,召开全局政务公开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干警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积极投身政务公开活动,为推行政务公开出主意、想办法。在广泛征取各科、室、处意见后,我们制作了政务公开运作程序表,加快建立各科、室、处政务公开台帐。在推进政务公开中,我们坚持“依法公开、真实公开、及时公开、注重实效、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使推行政务公开与密切联系群众相结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便于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与转变机关作风相结合,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率;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从源头上预防不公正行为和腐败问题的发生;与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第三,加强硬件建设,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的落实。我局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政务公开的硬件建设,建设局域网;在局办公楼一楼大堂设立政务公示栏和公开栏,公开局机关及各科、室、处职责,以及法律援助处、公证处等对外窗口单位办事条件、程序方法等内容,此外,在公证律师管理科也设置政务公开栏,上墙公开该科室的业务范围、条件、程序、承诺和监督制度;市法律援助处、公职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印制了大量办事指南等资料供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要,使政务公开工作落实到位。

二、注重实效,规范政务公开工作的内容

在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中,我们坚持凡是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要求的,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都实行公开。尤其注意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入手,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甚至产生腐败的环节,都予以公开,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我们结合本局实际,对包括监狱工作管理、律师工作管理、公证工作管理、基层司法工作管理、法律援助工作、司法行政法制工作、司法鉴定、组织人事、财务收支、物资采购、基建工程、行政管理、审计等13类65项进行公开。按照对外方便群众办事、对内强化权力监督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研究了公开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确定对外侧重办事过程、办事结果、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的公开;对内侧重对人、财、物处置的公开,让干警清楚知道实情,了解领导干部权力行使情况。为此,我们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抓市法律援助处、市公职律师事务所和市公证处“三个窗口”的公开。市法律援助处、市公职律师事务所和市公证处是我局的窗口单位,每天接待前来办事和法律咨询的群众较多,其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局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我们首先将这三个单位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对象,把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办事程序、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及标准、投诉电话等进行公开,方便当事人办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印制了办事指南,让群众取阅,为群众提供办事指引。

二是抓人、财、物管理的公开。作为内部公开的主要内容,我们把干警职工关注的人事、财务、物资管理作为另一个重点公开的内容。在人事管理方面,公开干部的录用、选拔、任免、考核、奖惩等内容的条件、程序及结果,让干警职工监督有据。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了上级满意、群众高兴、局领导踏实。如今年我市司法行政机关招考公务员、*监狱招考警察,干部的任用等,我们都及时按程序作了公开,切实增强了透明度。在财务管理方面,我们的财务预算及经费使用,如大额度开支按程序审批、大宗物品采购等情况,在局政务公示栏上公开,让干警职工了解政务的运作情况,方便干警监督。

三是抓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公开。公车使用问题一直是干警关注的热点。我局重新修订了车辆管理规定,明确局领导凡是因私用车的,与普通干警一视同仁,一律由办公室安排并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每季度公布交费情况,干警反映比较好。基建工程是干警关注的焦点,也是腐败容易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我们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和其他有关法规制度,规范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做到事前公开基建工程立项、设计、预算,事中公开招投标情况,事后公开质监、验收情况,使工程建设全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三、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政务公开工作的有效形式

实行政务公开必须要有一定的形式,以保证公开内容及时与群众见面。我们注意公开的形式与内容相适应。根据不同内容,采取对内和对外公开的形式进行。

对外公开的形式包括:一是设立政务公开栏。在办公楼一楼大堂设立政务公开栏,公开市局的职能、机构设置、各科、室、处职责等内容。此外,对公证律师管理科、市法律援助处、市公证处和市公职律师事务所等对外窗口单位也分别设置政务公开栏,上墙公开本科(室、处)的业务范围、条件、程序、承诺和监督制度。二是编印“窗口工作指南”。将公证、法援等窗口单位有关对外公开的条文逐项印成指南,方便群众办事。三是网络公开。将我局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司法考试等事项在网络上;对一些需要大力宣传、人人知晓的政务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对内公开的形式包括:一是设立公示栏公开。在局一楼大厅和四楼走廊设置“政务公示栏”。公开内容包括规章制度、组织人事、财务收支、基建工程、行政管理和审计等,使广大干部职工获取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监督。二是召开会议公开。根据不同内容在党组会议、党员大会、局务会议、中层领导干部会议、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予以公开。三是内部行文公开。通过印发文件、会议纪要等形式,把一些重要的事项向下级各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公开。四是编印《政务公开手册》和《规章制度汇编》。将组织人事、工资福利、行政管理、司法行政工作等有关内容汇编成册,向下级各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公开。五是编印了政务公开有关文件汇编。主要汇编了与政务公开有关的本局及上级有关的文件,发放给局干部职工,让干部职工及时了解政务公开的相关政策动向。

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

为加强对政务公开的监督,我们成立了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预公开制度。对涉及本单位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定前应公开方案和议项,在充分听取干部职工和群众意见并作调整后公布执行。

二是定期召开政务公开情况通报会。每季度末召开中层领导干部会议,通报本季度政务公开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计划。

三是聘请政务公开特邀监督员。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在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和离退休人员中聘请政务公开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检查和监督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四是建立政务公开局长接待日制度。每月15日(遇公休日顺延下一日)为局长政务公开接待日,由局领导轮值,及时处理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解答咨询,指定专人记录和回复;

五是设置举报信箱。在办公楼一楼大堂设置举报信箱,接受群众的投诉、检举。举报信箱由政务公开监督小组定期开启,指定专人收集、登记、处理和归档。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直接交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及时加以解决,并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反馈。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对群众的投诉、检举信件按程序处理;

六是公布政务公开投诉、举报电话。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分别接受干警、职工及群众的咨询、投诉和检举。电话安排专人接听和记录,并及时向领导汇报。

七是制作各种政务公开登记本,完善台账。包括《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建议及处理记录簿》、《政务公开报送登记表》、《政务公开接待日情况登记表》《政务公开审批、登记表》。《政务公开报送登记表》发到各科、室、处,由各科、室、处详细填写本单位应公开的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日期等,《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建议及处理记录簿》、《政务公开报送登记表》、《政务公开审批、登记表》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监督小组详细记录。

八是加强监督检查。政务公开监督小组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篇5

一、深化改革,加强服务,城乡统筹取得良好成绩

我局以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为统领,以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大力加强各项业务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大局、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群众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良好成效。

一是完善基层司法所建设。我局于2013年底全部完成基层司法所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司法所316个,其中新建52个、购置79个、政府划拨97个,改建20个,租用7个,灾后重建40个。316个基层司法所已全部立户列编,其中直属所208个占65.8%;挂牌所95个,占30.1%;另外,武侯区13个司法所与街道的综合治理、维稳、机构进行整合,实行大科室制,成立了促进和谐建设办公室。全市司法所共有工作人员942人,其中专职司法助理员510人,兼职司法助理员432人;专职司法助理员中,司法行政专项编制318人、地方行政编制155人、事业编制37人。经过建设,全市基层司法所办公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现有轿车30辆、面包车21辆、摩托车91辆,共计142辆;计算机359台,少部分司法所配备了音响、电视机、摄像机、照相机、传真机、打印机。

二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提高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依法办事,建设法制社会,我局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2013年以来,围绕“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中心工作,全市基层司法所共开展法制宣传13336场次,受教育人数为11157888人次。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引导人民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三是创新司法行政工作。我局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创新司法行政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需要。2013年,我局撤销了老干处、法制教育处,增设法律援助处、人民调解处,2014年又增设警务督察处,整合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处和基层处,在基层建立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并把法律服务体系延伸到乡镇,为人民群众直接提供法律服务。2008年,全市共招进司法助理员165名,有效改善司法队伍素质,增强司法队伍力量,促进司法行政工作深入发展。在这基础上,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帮教安置、社区矫正工作,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使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是取得显著工作成效。自年来,我局司法行政系统为基层政府提出司法建议3733条,被基层政府采用3197条;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17789件,处理成功17012件;参与疑难复杂民间纠纷调解11976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7045次;防止群众上访1777次;防止群体性械斗754件;参与“严打”整治活动及专项治理活动20146人次。这些所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基层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都江堰市司法局崇阳司法所所长张忠理被司法部授予二级英模,一个基层司法所和两名基层司法所所长受到司法部表彰。

二、司法行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深化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取得明显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基层司法所建设方面。

1、人员编制不足,空编严重,补员不及时

司法所承担着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九项职能,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全市316个司法所,仅有专项编制318人,与司法部的要求相距甚大。全市司法所共空编79人,不能满足司法行政一线工作需要。在缺编少员的情况下,司法助理员调离后长期得不到补员,严重影响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司法所管理体制不顺

一是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目前,司法所存在由司法局直接管理的直属所,和由乡镇(街道)直接管理、司法局给予业务指导的挂牌所两种体制。我市316个司法所中,直属所208个,挂牌所95个。由于挂牌所的人财物全部由乡镇(街道)管理,导致挂牌所人员兼职多、任务杂、流动大,队伍不稳定,难以正常开展司法行政工作。

二是司法行政专项编制违规下放到街道。市人事局、编办、司法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司法所管理体制的通知》第7条“凡统一招录的基层司法助理员,其编制、组织、人事关系必须统一由各区(市)县司法局管理,严禁下放到乡镇和街道。”五城区103名政法专项编制的司法助理员中,共有80名政法专项编制违反该文件规定下放到街道,这部分人员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均在街道,大部分从事综合行政、招商引资、民政等非司法行政工作,五城区司法局对这部分人员事实上“管不住,用不到,调不动”。

三是政工机构负责人未进入党组班子,全市20个区(市)县司法局除青白江区司法局政工负责人进入党组班子外,其余均未进入,弱化了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管理。

3、司法工作保障条件不完善

一是司法经费缺乏刚性保障。目前,我市司法所没有基本经费保障,主要靠挤用司法行政机关经费和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来获得,且数量有限,致使司法工作运转困难。

二是缺乏基本的装备保障。我市司法所车辆等装备保障建设长期落后,明显不足,不能满足随机性、急迫性等工作,影响司法所工作效能。

三是信息化建设落后。我市司法所尚无与上级司法局建立纵向的办公信息网络,也无任何业务专网和业务应用系统,对反馈工作信息与交流工作情况带来很大不便。

三、加强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要深化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机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水平与能力,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这里面要着重加强和规范基层司法所建设,使基层司法所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思,努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基层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落实和规范司法所人员配置及管理

一是要在司法所总的编制内,确保人员到位,每个司法所应当配备至少3名工作人员,其中设所长1人,司法助理员1名;一圈层区市县司法所至少配备三名辅助工作人员,二圈层司法所至少配备二名辅助人员,三圈层司法所至少配备一名辅助人员。二是要保证司法助理员专编专用,现有编制空编的应及时补充,如到期不补充的,由市里收回编制统一调配。三是由市政府协调省人事部门,将司法助理员空编职位纳入统一招考,解决空编问题。四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由各区(市)县司法局根据工作需求和工作人员空缺情况报区(市)县政府确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充实司法行政一线。招聘人员的经费纳入财政综合预算。五是把全市316个司法所建成区(市)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现区(市)县司法局直管,对政法专编和地方编制人员推行实名制管理,形成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相互协调配合的制约机制,提高调入、调出审批权限,强化监督管理。六是制定计划,逐步将95个挂牌所改设为直属所,由区(市)县司法局直接管理为主,乡镇(街道)管理为辅,按规定设立办公场所、配置工作人员、任命司法所长。建议区(市)县党委将区(市)县司法局政工机构负责人按规定配备到党组。

2、纠正司法所不规范现象

建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人事局与司法局共同成立专门督查组,督查五城区落实成机编办号等文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发出限期整改意见函,清理纠正不规范现象,将违规下放到街道的政法专项编制收回到司法局。司法助理员全部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专编专用。

3、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

要按照要求管理使用好司法所办公用房,严禁挪用、拆迁、出租、出让和转借办公用房,凡挪用、挤占司法所的,必须交还司法所使用;新建和改扩建的司法所要按照司法部《关于统一司法所标识的通知》(司发通〔2009〕124号)要求,统一规范使用司法行政徽,统一规范司法所办公场所标牌,保持所容所貌整洁,树立司法所良好形象。

4、进一步加强司法保障工作

篇6

关键词:烟草专卖法;基层法规工作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一、基层法规工作现状

一是从榆林烟草员工法学知识结构看,全市系统持有第一法学学历7人,占在岗员工总数1.07%,其中市局4人、靖边、绥德两个县局3人,7人中仅有3人兼职法规工作,其他11个县局均无一名专业法学人员。二是从法规机构设置看,榆林市局于2010年6月份设立了法规科,下属13个县局也分别设立了法规股,均属合署办公,各单位仅设的一名法规员有的兼安全、有的兼报账、有的兼司机等等,情况不同。三是从行业快速发展对基层法规工作的支持需求看,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组织架构重组、对外经济往来、劳动用工纠纷、员工利益保障、热点难点问题处理等实际性问题,都离不开及时给力的法律援助,而基层法规工作所能提供的有效援助十分脆弱。四是从“六五普法”成效看,这几年榆林烟草较多的只是开展了一些简单的普法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即便开展的一些法律性审查及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也多是依靠“外力”完成。遇到上访就慌、见了麻烦就乱、见了官司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学法、用法、普法工作长期浮在表面。归纳一点就是,当前的基层法规工作在推进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不够。

二、基层法规工作存在问题

(一)机构职能不清、分工不明、责任不实等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法规机构合署办公,法规人员身兼多职,岗位人员职责交叉,任务来了摊派,困难多了扯皮,问题出了逃避等现象极为突出。导致基层的法规工作,看似有人管有人做,实则管而不实、做而不细,多数人对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对待法规工作提起重要,做起不重要的思想与认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法规工作对维护行业大局的重要性,对卖烟破案关心得多,对基础法规工作过问得少,导致基层法规工作就像放羊,松松散散、走哪算哪。深入分析,是运用法律武器爱护同志、保护自己、维护集体利益的能力与水平不够。

(三)法规部门职能发挥与行业快速发展的法律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基层日常法规工作过多表现在一般的普法宣传,类似法律审查、法律援助、法律保障等核心职能发挥不够。加之,好多方面的普法宣传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上级检查。往往是花了钱,请了人,讲了课,但所讲的法律知识与解决企业难题相差甚远,对推进具体工作益处不大。集中反映了基层日常法规工作“该抓的没抓,该办的没办”,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大打折扣。

(四)基层法规队伍建设不过硬。主要表现在,一是法规员培训抓得不紧,法律素养欠缺,人员变动性大,无证上岗现象严重,总体战斗力不强。二是“空壳”法规员现象危害不小。该部分人员只挂名不做事,只占位不作为,既不愿在法规方面花心思,也不愿担责任、讲原则,导致该把的关口没有把好,该监督的环节没有监督,形式主义严重。三是部分专卖稽查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习惯于简单执法、强硬执法,甚至是粗暴执法,距离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四是从市局到县局,缺少统一的指导性强的法规工作规范,致使整个法规工作干起来像个牛皮筋,一拉就长,一放就短,要型没型,要样没样。

三、加强基层法规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解决人员配备问题。人是一切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宝贵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历代学法用法守法烟草人的薪火相传,才积淀了我们行业30多年来的“宝贵精神”、“主要经验”和“辉煌成果”。尤其是在我们深入思考、谋划、实践行业“三大课题”,持续推进“卷烟上水平”的重要节点,倍加重视烟草法规工作,倍加重视基层法规工作,倍加重视基层法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极为迫切。为此,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议各市、县局增设专职的法规工作机构,确保全省系统法规工作自上而下指导到位、管理到位、衔接到位。二是建议省局编印各市、县局统一的法规工作规范,界定职能职责,细化工作流程,确保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三是建议各市、县局法规部门配备专职法规员,优先选配具有法学专业人员,非法学学历人员也当具备爱学习、讲原则、敢负责等优秀品质。笔者认为,国家法律法规条文虽然枯燥,但都是些死杠杠,只要结合工作实际多看几遍,多想几遍,并不难理解、不好掌握。相反,只要结合实际学了看了用了,就能很好地增强自身法规工作软实力。

(二)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只有抓住基层法规工作要点,才能破解基层法规难题。一是推动基层法规培训由简单的普法宣传向真学真用转变。要坚决转变“请一帮人、讲一堂课、说一通废话”的普法方式。2012年省局法规处在我们榆林组织开展的法规基础知识培训,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切实抓好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合规审查,切实抓好往来合同的前置把关,切实抓好对专卖行政执法的监督,要想办法增强全员的法治意识,想办法规避企业法律风险,想办法提供最得力的法律支持。这“三个切实”、“三个想办法”实际就是基层法规员要做好的具体工作。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企业无论实施哪方面的改革,都是事关员工切身利益伤筋动骨的大事。在此情况下,能否提供最准确的法律援引,能否采取最及时的法律措施,能否营造最稳妥的执法环境,这也是对基层法规员基本素质的考验。四是配合搞好法律服务。常见的就是一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官司办理等。

篇7

一、农民工劳动关系的成因、特点和存在问题

1.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发生了两次重大调整。一次是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一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使农业生产经营开始面向市场,相当一部农民已经不再囿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冲破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方式,从田间走向城镇,从农村流入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形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劳动力转移。据统计,我国农民工数量目前已达1.49亿人。我县2010年农村灵活就业人数已达18280人,约占农业总人口的22%。农民工已经成为一种从农业剥离出来,且很难再回到农业中去的支持城乡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生产力发展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须臾难离的主力军。

2.现状及特点。一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现状。从年龄结构看,16至30岁占65%,31至45岁占27%,45岁以上占8%。从文化结构看,初中以下占68%,初中以上高中以下占26%,高中以上占6%。从技能结构看,有一定技能的占25%。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青壮年多、初中以下文化多、无技能者多是其显著特点。二是输出类型现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户一人的单个型,父子同行的父子型,夫妻一路的夫妻型和携家带口的举家型。三是农民工工作现状。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建筑、工厂、矿山、家政、餐饮服务等领域。

3.存在问题。一是社会认同欠缺。从法律角度尚未根本确立农民工的合法地位,农民工还游离于农民与工人之间,政治与法律的非明确导向,致使行政立法、社会认识、企业界观念和农民工定位的不确定性。二是维权意识较差。农民工大规模转移进城,使劳动力迅速成为卖方市场而降低了他们的劳动价值;高体力、低文化、高人数、低技能使他们选择体面劳动的比率降低;“生存性就业”决定了他们“无条件”择业;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较低或自认处于弱势,使他们放弃了对权利的争辩和维护。三是劳力价值偏低。资本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强势地位和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使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对人本权利的尊重和重视不够,这些企业曲解了政府“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政策,一味追求效益和税收,忽视劳动力在初次社会分配中的比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工会组织如何在保稳定、促发展中发挥好农民工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农民工是新一代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工会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必然担当起组织、引导、服务农民工的作用。

我国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人阶级与执政党的特定关系,决定了中国工会与党和国家、党和职工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维护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对工会工作的殷切期望,更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之所在。

1.发挥促进发展作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保稳定、促发展是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广泛组织农民工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全力推进创新型、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活力。要积极实施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六小(小核算、小建议、小革新、小节约、小经验、小改革)活动,支持企业迎挑战,服务企业渡难关,助推企业促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挖掘新潜力。要进一步创新劳模评选机制和形式,坚持按照服务速度快、效率高、态度优的要求,深入开展“十大农民工”评选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引导农民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激发新动力。

2.发挥组织作用。要以发展农民工入会为重点,通过加强乡村(街道)工会组织建设,推进工会组织向村组、社区延伸。要大力推动行业工会联合会等建会形式,完善乡镇工会——社区工会——村级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通过组建社区工会、村级工会、楼寓工会等组织,实现工会在社区、工业发展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全覆盖。同时,要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建筑、煤炭、商贸等重点行业依法组建工会,把大量分散、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起来。

3.发挥维护作用。农民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将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工维权领导小组的作用,从源头上维护农民工权益。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运用三方协商和工资集体谈判等手段,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约率和履约率。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推动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长效机制的建立。要进一步整合工会、人劳、就业、社保、城建、教育、卫生、公安、民政、新农办等部门力量,建立农民工维权联动协作办公室,统筹解决好农民工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卫生医疗等问题。要坚持以农民工和非公企业员工为重点,开展追讨工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仲裁诉讼等维权服务,引导农民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利益诉求,学会依靠组织解决问题,依靠法律解决矛盾。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切实把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工作措施,发挥市场主导就业、政策引导就业、工会促进就业的联合效应。要通过创办具有工会特色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整合工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形成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跟踪服务、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地帮助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4.发挥帮扶作用。将农民工纳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的救助范畴,是落实“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具体实践。要坚持以工会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为龙头,将民政部门低保救助、司法部门法律援助、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培训以及部门部分接待职能整合到困难职工援助中心,从而形成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投诉、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在帮扶资金的整合上,将送温暖、促就业、再就业、困难职工子女入学救助等分散设立的资金整合使用,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帮扶形式上,将节日集中帮扶和“雪中送炭”式的临时性帮扶与经常性制度化帮扶相结合,把生活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把工会帮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使帮扶机制变短期帮扶为长效帮扶,变生活救助帮扶为综合服务帮扶,变输血性帮扶为造血性帮扶,变就业培训为创业培训,变帮扶济困为扶助脱困,形成解困、培训、职介长效帮扶机制。

5.发挥教育作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增收致富本领,是广大失地农民和农民工最现实、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要结合农民工工作实际,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工,切实把农民工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大人才优势。要继续抓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法律知识等就业培训,既把各种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广大农民工,提高他们创业增收的本领。同时,又要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给农民工,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力量,通过联合办学、捐资助学、专家讲学等形式,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平台,逐步形成培训科学化、队伍网络化、管理制度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篇8

摘要:由于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刑事诉讼案件中出现越来越多专业化、技术化的问题,在庭审中法官对专门性问题的认定已经成为审理案件的关键。由当事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对鉴定意见提出合理的异议,恰是解决鉴定意见无法有效质证难题的措施。本文拟以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立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制度完善为切入点和核心,为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专家辅助人制度;鉴定意见;完善

如果说《刑事诉讼法》从宏观层面上引入了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话,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就应该从微观和具体的操作层面对该制度进行规定。但非常遗憾的是,《司法解释》仅仅在第216条、217条涉及到“有专门知识的人”。于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制度就面临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不难预见,专家辅助人制度在未来司法实践中将会面临充满变数的局面。本文从专家辅助人含义和特征、专家辅助人的功能、我国立法方面的存在问题和完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一、专家辅助人的含义和特征

(一)专家辅助人的含义

专家辅助人可以理解为,司法机关或诉讼当事人依法聘请的在诉讼活动中凭借其专业知识、经验或技能,针对案件中的鉴定意见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专家意见,从而辅助公诉人和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

(二)专家辅助人的特征

1、专家辅助人具有科学性。专家辅助人在辅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运用专门技术手段和自身知识经验,所以其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2、专家辅助人具有服务性。专家辅助人是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就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为委托人提供咨询、鉴定意见审核、庭审质证等服务的,并可以向委托人收取相应的报酬。

3、专家辅助人具有中立性。专家辅助人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诉讼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其活动在客观上必须依据科学的原理和客观规律,在主观上必须抱着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分析判断。

4、专家辅助人具有可替代性。当事人可以聘请任何具有相应资质的专家辅助人参与到诉讼中,同时也有权在诉讼的任何阶段解除与专家辅助人的委托关系而使其退出诉讼。

二、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的功能

(一)有利于法官理解相关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在庭审中,专家辅助人为了使法官充分理解自己的观点必然会采用通俗的语言向法官阐述案件中的专业性问题,弥补法官在专门知识方面的局限①。专家辅助人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发表对鉴定意见的专家意见并与鉴定人形成对抗,使鉴定意见最为客观真实的呈现于法官面前。

(二)有利于增强当事人的诉讼参与性

聘请专家辅助人参加到刑事诉讼中,增强了当事人对司法鉴定程序的诉讼参与性,赋予了当事人在刑事诉讼司法鉴定活动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地弥补了辩方当事人取证质证能力的不足,从而使控辩双方在司法鉴定程序中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三)有利于推动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化

专家辅助人具有专门业务知识,其对鉴定程序的认识和鉴定标准的理解比当事人和法官都要深刻,可以对刑事诉讼司法鉴定工作进行更专业的监督并促使鉴定人提高责任心,推动鉴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三、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立法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专家辅助人的资格规定不明确

由于立法对于资格条件规定不明确,一方面不利于控辩双方聘请专家辅助人,另一方面增加了法庭审查判断的难度。究竟应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界定专家辅助人的资格,法律应对此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仅仅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其规范,在适用上给法官和当事人带来困惑,因此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效力不明确

虽然专家辅助人制度顺应了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大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控辩双方在庭审中进行对抗的能力,但是对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效力规定仍不甚明确。

(三)专家辅助人的程序操作规范不明晰

明确专家辅助人诉讼程序操作规范中的一系列问题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不明晰,实践操作性差,造成专家辅助人制度实际案件运用率低。

四、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

(一)专家辅助人的资质审查

专家辅助人掌握案件争议性问题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或者专门技能②,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应当提供可以证明专家辅助人具有专家资格的材料,以供法院的审核认定;专家辅助人应当具备可以承担专家辅助人工作的能力,以及准确清晰表明专家意见的能力。

(二)专家辅助人提出的专家意见的效力

对于专家意见的效力如何,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体制和证据制度下,不宜赋予专家意见证据的法律地位,虽然专家辅助人意见不具有证据效力,但不能否认其在诉讼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是增强法官内心确信、对鉴定意见做出判断的重要辅材料。专家辅助人对案件中专门问题的解释说明,弥补了法官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有利于法官形成内心确信。

(三)细化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时间

我国新刑诉法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人可以在审判阶段申请其委托的专家辅助人参加刑事诉讼,至于在侦查和阶段他们能否聘请专家辅助人向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发表关于鉴定意见的意见③,立法上未做出规定。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保障措施

建立专家辅助人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最有效的保障措施,法律援助是国家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专家辅助人是设立法律援助制度目的的体现,在一些科学证据对案情认定至关重要的案件中,专家辅助人所起的作用很是关键。因此,为了让专家辅助人制度能够在我国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解决一些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请不起专家辅助人的当事人的难题,否则专家辅助人制度就会打破司法的公平性而只能成为有钱者的制度。

结论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构建是当今各法治先进国家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的趋势和需要,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设立专家辅助人程序有利于法官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增强当事人的诉讼参与性、推动司法鉴定工作的规范化,基于以上考虑,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有研究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立法现状的缺陷导致在具体司法实践适用中,专家辅助人制度会遇到许多应当解决的理论争议问题和操作难题。因此,应当参照域外发达国家相关专家辅助人制度系统的法律设置和成熟的制度理念,吸取其法律规定的优点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刘广三,汪枫.论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3(2):2

②张岩岩.论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③刘广三,汪枫.论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3(2):5

参考文献:

[1]张岩岩.论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2]许明.刑事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9

[3]刘广三,汪枫.论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3(2)

[4]闫慧.浅析新刑事诉讼法中的专家辅助人[J].大江周刊(论坛),2013(1)

[5]尹丽华.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解读与完善[J].中国司法鉴定,2013(3)

[6]卢建军.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构[J].中国司法鉴定,2011(6):13

[7]张岩岩.论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8]李江.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若干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

篇9

一、基本情况

二、基本现状

1、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主要为居家养老。有些老人目前居家生活但有社会养老意愿;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考虑到将来的身体状况下降、需要别人照顾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时,表达了将来的养老意愿为雇佣保姆、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但对机构养老尚存在一些心理顾虑,包括不习惯、受限制、入住难、服务差、费用贵、对家庭的名声影响不好等因素。

2、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较多。包括在家料理家务困难、外出购物困难、参加社会活动困难;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选择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夫妇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当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不能自行解决时,会选择求助子女、亲戚、邻居来应对困难;空巢老人都表示遇到困难时会尽量自己解决,不愿求助别人,主要原因是认为对其不放心、自己也觉得不大习惯;更不想欠亲戚邻居的人情。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希望村(社区)能够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业余生活、掌握基本信息、帮其出谋划策等。

3、在情感方面表现复杂化。多数空巢老人大都处于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独出独进的生活状态,面对着冷清凄凉的家,老人很容易产生寂寞、孤独之感,导致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无精打采、郁郁寡欢、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特征的空巢综合症。空巢老人在遇到情绪不好时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适,但是他们的娱乐方式单调,只能向家人、邻里、亲朋好友倾诉心中苦闷。

4、在医疗治病方面希望以乡村卫生所为主,乡镇卫生院为辅。空巢老人首选到农村卫生所看病就医,是因为农村卫生所便捷、费用低,能够诊断治疗常见疾病,可以取到常规的基本药品。空巢老人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乡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他们真心希望农村卫生所在医疗条件、服务水平、服务内容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改善。

三、形成原因

1、有女无儿户。女儿出嫁,嫁出去女儿泼出去的水,很难经常照顾娘家,剩下老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女儿出嫁它村距娘家较远,除去生活照料不方便、精神慰籍不及时、家务料理靠自己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还要承担生产劳动,自食其力。

2、有儿有女户。女儿出嫁,男孩成家,因为代际关系造成的生活习惯不同,尤其是婆媳关系难处,两代人选择分家单过,形成空巢老人家庭。这部分占大多数。

3、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人员外出经商、务工,留下老人在家,既要干农活,又要帮助照料教育孩子,形成空巢老人。

四、存在问题

1、精神慰籍问题。一是国情与风俗习惯决定我们的老年人,不仅生活上依赖子女,精神上也一样,儿孙绕膝是最大的安慰,所以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比较寂寞。分家单过的情况还稍好,毕竟儿女都在身边,隔三岔五还能见着。关键是外出务工、经商不常回家的这些人,一年到头跟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老人们确实很可怜,盼来盼去,也就过年过节时能见到儿女。平日里,只能老俩口说说话,或者和村里的老人们在一起聚聚聊聊,这在农村是常见的现象。如果老伴去世,只剩下一个人的,就更加孤单寂寞。空巢老人普遍缺少亲情,感到晚年生活凄凉孤独,缺乏精神安慰,常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抑郁、恐病、情感饥饿等的空巢综合症。 二是子女不孝是对老人最大精神打击。老人因为子女不孝而苦闷。农村大部分老年辛苦一辈子把子女拉扯大,儿女成双成对,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却成了子女的负担,于是就另家单过,平时不帮耕帮种,病时不虚寒问暖,虽在同村居住,但视同路人,老死不相往来,往往儿子想管老人,儿媳妇不允许,甚至有的儿媳沆瀣一气,拒不赡养老人;还有少数儿女不仅不赡养不孝顺甚至打骂自己老人;有的子女只在过年时才来看望父母,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一位老人感慨地说能干活,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就成了儿女的累赘;能动一天就得干,不能干躺下就等死。

2、生活照料问题。对于低龄老人来说,影响不是太大,因为老年人身体条件还相对较好,生活还能自理,大多还能参加生产劳动,除非生病,不存在生活照料问题。但对于高龄老人、尤其是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确实成为大问题。

3、看病难困难。空巢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率非常高,大多数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有的甚至多病缠身。由于医疗费用高,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虽然绝大部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仍有大部分的老人有病没钱医治。有的老人患头疼脑热、身体不适等一般的病痛时选择忍着,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扛不过去的病痛才去买点便宜的退热止痛类药物。

4、经济困难问题。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高或缺乏独立的经济收入。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把一生劳作收入都奉献给了社会和子女,到年老时却没有什么积蓄,经济收入低,养老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支出集中在饮食、水电、日用品等必须品的开销上。既使有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对策建议

1、加大《老年法》的宣传力度,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老年优待先进典型,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推动《老年法》宣传进社区、进农村,形成敬老法制观念,让全社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基层老年组织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对老年人家庭的一访四查活动,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子女进行批评教育,责其改正。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网络,拓展老年人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渠道,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县、乡司法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对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给予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服务。司法机关继续推行和完善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提高涉老案件办案质量和效率。有效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让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村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农民在年老时,也能像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样领取养老金,这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我县去年已开始实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每位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保险金,但标准较太低,60元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养老金额度。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范围,提高低保标准,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都能得到低保待遇。三是应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力度,可考虑对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来源,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

3、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尽管大多数的老年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住院需首先垫付医疗费,受药品报销目录、起付线和封顶线限制,报销额也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探索实现降低老年人医保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扩大药品报销目录、提高医疗费报销补偿比例、门诊药费报销,解决医疗费垫付问题,减轻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让老年人看得起病。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其参加合作医疗费用应予全免。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巡回义诊等活动,为年老体弱、经济困难的农村老年人送医上门。农村地区大多数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订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4、不断完善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满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要。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养老方式是现在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应该推崇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因此要着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同时逐步向农村延伸。认真总结试点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加以推广,力争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和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和村(社区)资源,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求助热线和为老服务信息的网络平台,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网的基本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实用的养老信息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各乡镇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村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紧急援助、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精神慰藉、代购代办等无偿、低偿、有偿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采取专人上门包户的方式提供服务。对孤寡等特殊老年人,鼓励和倡导政府购买、志愿者、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实施服务。

5、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路子。

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调整结构,完善服务功能,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供应量,切实提高入住率和服务水平。部分空巢老人喜欢住进养老机构,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子女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老人到了养老机构有人管理,有人照顾,老人舒心,子女放心,但是我县目前还没有一处自费代养福利机构。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要大力新、改扩建乡镇敬老院,接纳更多的生活困难空巢老人、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国家负责这些老人的基本生活费。老人们在这里实行个人开灶,自己煮饭,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应鼓励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兴办家庭托老院,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白天老人聚在一起学习、娱乐,晚上回家休息。

6、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的作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为老服务大格局。

篇10

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以《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宣传培训,加强组织协调,有效破解难点。一是组织由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宣教等部门组成的宣讲团,采取以会代培、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参加庭审观摩等多种方式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主任、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制作了人民调解法》挂图,悬挂在调解室,便于有效开展工作;三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四是争取政府的支持,县政府拨付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委会业务经费两万元;五是建立调解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调解网络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协调职能,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各方参与、配合联动的调解机制;六是加大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力度,邀请法官对调解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组织调解员到人民法院对典型案件的开庭审理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邀请优秀法官传授调解技巧和经验;七是统一“三大调解”程序,积极探索出适用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通用的调解程序,对不适于调解处理的及时建议双方当事人通过司法诉讼途径进行解决。

二、抓建章立制,提高调解成功率

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时不伤感情、成本低、效率高的工作特点,其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由公安交警、司法行政干警、律师、政法离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实行聘任制。调委会成立后,县司法局对调委会成员进行了系统的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亮证调解。培训中重点讲解了赔偿权利人”赔偿义务人”赔偿权利人死亡的哪些近亲属能做为赔偿权利人”等。帮助调委会制定了人民调解员工作职责、工作记录、受案范围、调解流程、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受理情况登记造册,并实行一案一档,统一了案卷文书格式,建立了调解案件登记制度和调解联络机制等工作制度。

开展人民调解过程中,对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理、结果等情况进行登记,对无法通过人民调解处理的案件,及时通报具体行政调解机关,行政机关及时衔接、研究、处理。通过行政调解还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行政调解机关再把案件情况及时通报司法机关,使司法机关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情况,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尽可能避免矛盾激化。具体工作中,调委会在收到交警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调解移送函》后,首先询问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如果愿意调解,则将《申请调解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发放到当事人手中,让其充分了解调委会的性质、调解原则、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调解中各方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等,并将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告知当事人,向当事人详细说明《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关费用计算标准》中的赔偿标准的认定和计算办法,使当事人在调解开始前对调解、赔偿内容有个了解,为顺利调解打下基础。

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总结出了感情调解法、辩法析理调解法、亲临现场调解法、把握时机调解法、面对面背靠背调解法,案例提示调解法等方法与技巧,忧当事人之忧,乐当事人之乐,把法理、事理、情理输入到当事人心中,以法、以情、以理为当事人排忧解纷,促使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促成调解协议的达成。对赔偿数额较大,需要分期才能赔偿完毕的调解员建议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司法确认,并帮助双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书写司法确认申请书,协助进行司法确认。对双方意见分歧较大,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员会建议双方当事人寻求行政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讼等途径进行解决。调解达成协议后或达不成协议,调委会都会将《道路交通事故调解结果回馈函》送达至交警部门,告知调处结果。

调解结案后,指导调委会严格按照调解顺序立卷建档。从交警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调解移送函、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事故损害赔偿调解方式告知书、调解申请书、申请调解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授权委托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受理登记表、证据材料、调查、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县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协议确认书、调解回访卡等规范操作程序立卷建档。

两年来,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到位,服务周到做到让双方当事人明明白白参加调解,清清楚楚调解程序,顺顺当当达成调解协议,放放心心履行调解协议,使调解过程能够一气呵成。人民调解员承担了大量的纠纷案件,减轻了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压力,减少了交警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量,缓解了交警部门与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关系。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委会成立以来,共受理交通肇事纠纷94件,调处90件,其中司法确认3件,调解成功率达95.7%便捷、高效、彻底、和谐、经济的调解方式,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为党和政府节约了社会资源,真正起到第一道防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