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外商直接投资(FDI)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亿美元,同比增长9.72%;2012年1—4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
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别(地区)结构。剔除英属维尔京、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对我国进行的投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为亚洲,前10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1.61%。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201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者占比近70%;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74%)及批发和零售业(6.24%);其他行业所占比重很小。
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外商独资的方式,近几年来占比均超过75%;外商合资经营的方式占比约为20%;两者占比为97%左右。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很小,约为3%左右。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以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商出资额计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依次为江苏(19.2%)、广东(17.3%)和上海(13.5%)。该三省合计占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0%,东部地区10省市(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占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3.2%,而西藏、青海、宁夏、贵州、甘肃和新疆六省/自治区合计不到1%。
二、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引进、产业结构演化、就业和税收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在引进外资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面上的问题有资金来源国不尽合理,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对较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偏低;投资的方式结构不合理,国际上流行的参股并购偏少;投向的区域结构不合理,中西部地区投资太少。同时,也存在如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问题。目前FDI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支持“污染光环”说,认为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必须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加剧我国的环境压力、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如黄菁(2001)、郭红燕,韩立岩(2008)、张彦博,郭亚军(2009)、包群,吕越(2010)等。另一种是支持“污染和治理的资金”,一方面提高了东道国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对环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环境改善投资也加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使得东道国治理污染的技术有所提高,处理污染的标准也上升。第二类是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制比发达国家要松得多,因此发达国家常把淘汰的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持这一观点的包括吴玉鸣(2006)、陈凌佳(2008)、沙文兵、石涛(2006)、苏振东、周玮庆(2010)、王冬梅、何青松(2010)等。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客观上的确有些外资企业投资于低污染甚至于无污染行业,或引进先进技术、新产品、环境管理制度从而降低了污染。但是,如果据此否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显然是不全面的。
今麦郎等三家外资企业2008年因污染环境遭环保总局点名批评;江苏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喷涂车间排放出的油漆废气的污染,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当地居民对其进行了长达5年的污染投诉;康菲蓬莱19—3号油田溢油事件造成了渤海湾高达5500平方公里污染面积,使渤海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养殖户及海洋渔业损失,而且从长期来看,在海底的油积泥会在较长时间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存在油积泥中的有毒物质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这些典型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不遵守我国的环保法规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客观上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污染。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影响表现在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于主要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MPIIs)的比重较高,如造纸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等,2010年其资产份额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45.47%、34.97%和33.56%。
2.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一般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内涵方面主要包括金融安全、资源(如石油、粮食和人才)安全、产业安全、财政安全、信息安全等。
(1)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股份制企业占外资企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5.3%上升到2010年的80.8%,这说明外商取得企业控制权的倾向明显。外商在取得企业控制权的同时,对市场的控制权明显加强。目前外资对我国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市场平均控制率已接近1/3(ccnews.people.com.cn/GB/10975596.html),超过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为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76.63%,远远超过50%的警戒线。同时,目前我国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中的技术依存度和资本对外依存度这两个重要指标较高。技术依存度过高反映出我国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仍然被国外所掌握,存在着较大的不安全风险。而资本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外资撤离而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及时注入,将危及产业的生存安全。
外商投资企业在逐步垄断我国市场的同时,还通过并购控股中资企业后减少中方品牌宣传费、减少或中止技术开发投入、降低产量等手段,使国有品牌渐衰落甚至消失。这一点在洗涤用品、移动通讯、饮料等行业尤为突出,例如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中华”牌牙膏、“美加净”化妆品、“熊猫”彩电等。
(2)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致税收的流失。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关联交易,高价从国外关联公司购入原材料和设备,低价出售其产品,从而转移利润,造成我国税收的流失。二是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因为企业做大做强急需资金或是出于管理者持股的目的,引入外商“战略投资”。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引进外资,不惜降低引资条件、低估国有资产价值、高估外商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价格,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原大连电机厂曾是我国最大的电机企业,生产规模、质量和技术国内领先,Y系列、Y2及派生系列产品在国内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市场占有率很高,20%多的产品出口。上世纪90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加上内部管理出现漏洞,大连电机厂陷入困境,1996年与新加坡威斯特合资,大电机资产作价1亿元,中外各占50%股权。企业有人认为国有资产严重低估,至少应该是2~3倍。由于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合资企业连年亏损,导致一半以上职工失业,地方政府贴钱承担职工分流、银行债务减免利息,税收大量流失。
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竞争能力,造成人才和技术的流失,使我国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并引起通货膨胀,增强了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等等,这些方面都将导致我国的经济安全面临威胁。
三、政策建议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丰富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做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纲要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今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提出了要求。
1.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1995年颁布实施至今到2011年第五次修订,17年间使用了5个版本,平均三年多修订一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目录》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形势、市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变化,导致该限制的没有限制,该鼓励的没有鼓励。所以有关部门应在平时采取类似于海关公告形式随时对目录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以保护环境为主的外资进入产业目录,以适时调整外资产业政策,有利于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应及时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篇2
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产业产值增加迅猛,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方向。
(1)产出结构变动
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它的贡献度一直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 而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 包括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建材工业等等;第三产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上升趋势,应运而生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其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度会继续上升。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4441.9亿美元、37543.0亿美元、26988.1亿美元,到2010年,相应的数据为40533.6亿美元、187581.4亿美元、173087.0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80.6%、399.6%、541.3%,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明显落后。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比例一直呈现“二三一”类型。
(2)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基本趋于一致的。从各产业安置的就业人数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最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正逐步流入到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69.8%下降到2010年的36.7%;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吸纳劳动力比重稳步上升,分别从1979年的17.6%、12.6%上升至2010年的28.7%、34.6%。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
我国大部分的外资来源于中国香港,且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0年底,港资占我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41.18%,占比最大。虽然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地区,但对华直接投资比重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外资来源中,一些自由港国家,如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开曼群岛、萨摩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4个国家的投资共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14.67%。
(2)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显著不均衡。东部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其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外商直接投资比较活跃。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按省划分吸收外资前四名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均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截止2010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3.33%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吸收外资比重为10.68%,而西部仅仅只占5.97%。
(3)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1.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间构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据2011中国外资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62.08%,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87%,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5%。2010年三次产业间第三产业占比为51.39%,第一次打破了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2.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部构成
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在工业中又多数集中于制造业,截止2010年,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为14001.41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30%。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截止2010年,房地产的外资金额为3702.3亿美元,占整个第三产业外资比重的4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约为13.8%;金融业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分析
1.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影响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
在2003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部门的倾斜加深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但在2003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外资的逐利性特征,外商投资开始由第二、三产业转移,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逐渐缩小。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及201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2003年,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资金额由3256989亿美元上升至8515331亿美元,其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也一直稳定在72%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了46%;第三产业的外资使用额虽然在逐步上升,但其占比却一路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比重维持在38%的水平。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偏重于第二产业,其外资占比及产值占比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第一、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在远低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2004年的140525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4996992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23.2%上升至47.3%,其产值占比已上升到42%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8515331亿美元下降至5386037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74.0%下降至50.9%,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下降至46.8%。在此期间,由于商直接投资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外资占比及产值上升幅度巨大,三次产业间差距逐渐缩小。
2.增强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带动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出口商品需求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额2010年为8623.06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9718.4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中国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约在55%左右。外资的进入不仅有效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就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都超过了70%,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外商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 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第三产业走出国门。
(2)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是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了中国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
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1990—2010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产值从448.9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191792.80亿人民币,其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5.87%。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给保持中国工业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对我国工业包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头作用。
2.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第三产业内某些行业的扩张。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最大、比重较高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虽然远不及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但仍对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外商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在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在40%以上;社会服务业次之,比重在20%左右,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扩张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与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有很大关系。
3.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优化了农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很小,但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外商投资农业的项目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为我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种植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引入农业部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有重点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外资的产业投向。
1.引导外商增加对我国新型主导产业的投资。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及可持续发展效应。引导外商投资我国新兴主导产业,不仅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工作。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要继续对外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外资企业所需的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3引导外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的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改造国内传统行业,引进外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鼓励外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1.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公平、完善的投资环境
加快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拓展外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中西部地区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工作;健全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中外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营造有利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
2.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继续引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提高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引导外资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对华投资;加大引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力度,注重提供与发达国家投资相适应的技术和人才环境;利用对内投资方式多元化,除了继续通过合资、合作和外资独资方式引进直接投资外,还要积极探索和采取新的投资方式;加大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力度,提高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产业集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冯正强 张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 期.
聂立志: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产业经济.2010年第7期.
王燕飞 曾国平:FDI、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赵红 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篇3
关键词:FDI;服务业;现状分析;影响机理;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68 -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外商直接投资在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资本,引进先进的技术,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政策和人才优势,成为我国的经济强市,国际贸易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不断增加,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上海市服务行业吸收外商投资的情况,以及吸收外商投资后对服务业产生的影响。
二、相关概念综述
(一)FDI概念简介
FDI,外国直接投资,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通常我们都采用OECD和IMF两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对FDI定义。IMF定义FDI为: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别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OECD定义FDI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与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
(二)服务业FDI概念简介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FDI)可定义为,把所有或部分必要的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的服务业,并对这些要素的国外使用进行控制的国际交易方式。为了实现国际服务贸易,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必须发生单向或双向的流动,从而促使生产要素中人员和资本的跨国界移动。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商业实体,为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由此可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也即商业存在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上海市吸收FDI以及服务业吸收FDI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服务业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重要产业支柱时,全球FDI也不断流向服务业领域。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全面开放,流入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必将上升。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强市,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项制度的健全,其服务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而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不断增加。
从该表分析来看,2011年以来,上海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在不断增加,显然上海市充分利用了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服务业总量变动看,2011~2015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也呈逐年上升之势,2011年为170.76亿美元,2015年为545亿美元,增长幅度很大。
从结构比重来看,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占绝对优势,高达89.04%,远远高于工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五年来,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均额为280.682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工业和第二产业的总和。从增长速度,2011~2015年上海服务业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率为43.83%,高于工业和第二产业FDI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FDI总量平均增长速度。
由于2016年的数据只到2月份,所以以2011~2015年的数据来分析。2011~2015年,上海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重,由2011年的84.94%上升到2015年的92.46%(见表2),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的比例总体上不断呈上升趋势。相比较2011年之前10年服务业FDI占比情况,进入2011年以来,这一比例大幅提升,2013和2015年,比重达到了90% 以上,这与全球性的FDI 流向服务业的趋势相符。
四、FDI对于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传导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传导作用,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FDI的增加,总体上会使得上海市服务业生产力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得经济不断增长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加速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产生强有力的催化和牵引作用,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服务业的产出对于资本的依赖比较大,外商直接投资给上海地区的服务业带来了大量的资本,资本的流入使得各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二)技术的革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营销技术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依靠信息技术。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物化型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重要渠道。服务业FDI的发展不断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全球转移,利用现代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提升上海市服务业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缩短本地的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除了资金与技术的引进,还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与营销技术,有助于服务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营销模式,劳动者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进而可以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服务行业的进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就业比重越来越大,发展服务业降低失业率。虽然服务行业中有些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外商直接投资不能直接提高就业率,但对于服务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比如餐饮业、运输业、物流业等非熟练劳动力方面却有重大影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加大,政府必然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就业环境。各项设施的齐全必然会对外商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投资不断加大,就会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可以提高就业率。
(四)促进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增强竞争意识
在吸收外商投资的同时,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竞争者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外资服务企业高效的经营运作方式也给上海市服务企业树立了楷模,促进了服务企业危机意识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高。服务业FDI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以及上海服务企业的模仿、吸收、“干中学”不断促进上海市服务业生产力的发展。
五、建议和措施
(一)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力度
1.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这相当于是硬环境建设,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因此,上海市必须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2.加强软环境建设。上海市作为中国一大强市,必须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并认真贯彻执行,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这个地区。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通过研究发现,FDI对于上海市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逆向作用,上海GDP的增长以及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服务业发展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居民生活水平质量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增加了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的信心,所以上海市需要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为进一步外商直接投资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三)重视人力技术资本投入
现代服务业是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这对于发展上海市服务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大力培养和引进服务业人才,不断创新和开发新的技术,同时政府和企业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鼓励人才技术发展的政策,加大人才技术对于服务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六、结论
通过对上海市FDI以及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得出上海市FDI以及服务业FDI逐年呈上涨趋势。且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是上海市近年来总外商投资的重中之重,其服务业FDI占FDI总量比重的变化与世界FDI的流向相一致,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上海市FDI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引资政策,并设计有效的制度体系,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辽宁,赵洪进.上海市服务业利用FDI对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1,(12).
[2]周铭.上海市服务业利用 FDI 就业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1.
[3]戴枫.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下转第84页)(上接第69页)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
[4]贺梅英.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08).
[5]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1):4-10.
[6]邵东.上海服务业吸引外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7]顾卫平,冯彦,苏巧勤.上海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03):59-63.
[8]吴国新,李竹宁.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5,(05).
[9]王小平.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09).
[10] 姜建平,赵伊川.FDI与中国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04):106-109.
篇4
1.1绝对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明显落后于山东,在差距较大的年份2003年达到了20.1倍;和四川相比,差距也较明显。2004年,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为全国的1.4%,同是中部,是江西的42.7%,湖北的50%,湖南的61.6%。这表明,河南利用外资的规模相比于全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需要而言还比较小,这种状况与其在中部地区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大力的吸引外资。
1.2增长率差异
从2000年到2005年,山东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基本上是一直增加的,2003年达到了最高点72.7%,但2004年却跌到了最低点-12.8%。而河南和四川的增长率都表现得不很稳定,特别是四川。总的来说,近两年河南出现引资增速较快的趋势,这对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对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水平的重要指标,表示的是该地区FDI与当年GDP的比值。2000年,FDI/GDP的全国平均水平为2.41%,三个省份中只有山东超过了平均水平,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更大。此外,在全国来看,“相对规模”最低的省市,FDI/GDP比例均低于1%,河南就在其中,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表现出更大的差距,明显的表现为引资不足。
1.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差异
FDI的业绩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个统计年度),该地区FDI流入量占全国FDI流入量的比例除以该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根据这种方法,选取2000、2005年作为分析的样本,计算得出这两年河南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数分别为0.245和0.166。由于样本年的业绩指数值都小于1,可见河南省吸收的FDI与其GDP规模不相称,或者说,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河南省吸引了较少的FDI。FDI的潜力指数,是指该地区未来吸引FDI的国际竞争力和潜力。依据UNCTAD所采用的方法,选择7个主要变量,作为评价各省市吸引FDI的潜力指标。7个变量分别是:(1)人均GDP。(2)过去10年实际GDP的增长(3)出口占GDP的比例。(4)人均基础设施投入。(5)人均商业能源消耗。(6)R&D支出占GDP的比例。(7)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通过计算得出,在2000年和2005年,河南省都属于落后省份,这表明在这期间,河南省在利用FDI方面业绩变化不大,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河南省利用FDI的潜力逐渐增强,而业绩却是趋于下降的。
以上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三个省份的区域分布差异是十分显著的,不仅反映在外资规模的绝对差距上,同时更多的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规模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地域分布上的巨大差异,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展轨迹。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原因,是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2.1政策性因素的差异
从全国各个区域来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简单地说,中央政府的渐进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布的格局。最早得到这种政策的地区一旦获得政策上的优势,对其发挥潜在的区位优势将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并且还会形成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下的自我强化力量,这些都使外资倾斜政策的影响更加重要而且持久。
在此方面,东部的山东率先享受到了国家优先开放沿海城市的优惠政策,对其大量的引进外资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这也是拉大和河南等内陆省份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处于西部的四川也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后,享受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对中部地区发展经济来说有一些政策方面的优惠,具体对于河南省来说,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上的有利因素,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大、更高质量的吸引外资,以弥补吸引外资方面的不足。2.2区位因素的差异
宏观意义上的区位因素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一般意义来说,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的原因,差不多可以完全归结为区位差异这一因素。就是单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问题也和区位因素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比如:东南沿海的山东,区位优势可以被具体化为接近港口和对外联系的便捷运输条件。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集中,显然和该地区毗邻港、澳、台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关。由于我国在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主要是发展外向型的直接投资,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在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地区进行投资。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在这个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企业,正是这种区位因素的作用,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在注重一般性规律的前提下,表现出自身集聚与扩散的规律,并因此也导致了我国在地区分布上吸引外资的差异状况。
2.3要素禀赋的差异
地区要素禀赋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呈现由东至西优势度递增的特点。如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气候资源进行综合的比较和测算,三个地区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的排序应该是四川居于前列,其次是河南和山东。但是,从目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状况来看,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不是很明显。
要素禀赋的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力资源。从效率工资的角度来看,全国最低的省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若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来考察,基本来说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2006年数据,目前高于5000万人口以上的省区中河南位于第一位,其次是山东,四川居后;若从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而论,则山东居于全国的前列,河南和四川都较为落后。相对来说,劳动力资源是山东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反映技术资源优势度的各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于前列的地区有四川、山东,河南较为落后,可见从这方面来说居于东部地区的山东仍然是占据优势。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和我国外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4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
要素禀赋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的差别,是反映各地区静态差异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从动态的经济运行效率角度来看,不同地区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必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与外商直接投资也有着相关性。因为,从任何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总是希望投资于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地区。具体就资金这一资源来说,东部地区的山东由于其在吸引投资过程别注重引进产业链条长的资金,其吸引的投资企业基本包含有一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因此其投资效率相对较高;而河南省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据了解,其产业园区内吸引的投资企业关联性很小,产业链很短,在吸引投资之初,往往只考虑能吸引到资金而没有考虑投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投资企业之间不是同类产业,当然其中也很少考虑重复引资问题。这也是造成地区之间引资差异的一个明显因素。
3结论
通过分析三省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我们发现,不管是从绝对量、相对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业绩与潜力上来说,河南都落后于山东和四川。导致外资在三个省份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政策方面的差异、区位差异、要素禀赋差异、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等等。
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升级;自由贸易园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054-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巨大成功,在资金、技术和现代管理等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开始深度融入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持续放宽外商直接投资准入条件和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360亿美元。
国内一些文献也给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结论。沈坤荣和耿强(2001)通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具有技术外溢效应与学习效应,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1];郭克莎(1995)认为外资的大量进入增加了国内企业提高生产水平、转变经营方式的压力和紧迫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基础[2];裴长洪(2006)研究认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3]。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充分把握外商直接投资新变化,积极应对外商直接投资新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变化
(一)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稳中放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经济要素价格上升以及印度、美国等国竞争压力增大的影响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仍然保持稳健增长(见图1)。相比2001―2011年我国利用外资增速的大幅波动,2012年以来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稳步增长,2013―2015年分别增长234%、370%和583%。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均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从纵向看,在我国加入WTO后的2002―2011年十年间,平均利用外资增速为1021%,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2012―2015年四年中,我国平均利用外资增速相对较低。从横向看,将金砖五国之一、人口与我国相近以及领土与我国相邻的印度作为比较对象,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显示:2012―2015年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42亿美元、282亿美元、344亿美元和590亿美元,三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年均增速高达3459%,远远高于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发生显著变化
12012―2015年香港地区对大陆地区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见图2),2012年直接投资额为7129亿美元,2015年快速增长到9267亿美元,直接投资绝对额增加了2138亿美元,仍然保持了913%的年均增速,远远高出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香港地区直接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重从2012年的623%上升到2015年的734%,三年内投资占比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我国利用外资更加依赖香港地区。
2台湾地区对大陆投资、日本和美国等对华投资规模不升反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台湾地区:2011年对大陆直接投资6727亿美元,2015年下降到441亿美元,绝对额减少了2317亿美元,年均降幅10%。日本:2012年对华直接投资高达738亿美元,为当年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随后几年直接投资额迅速下降,2015年仅为321亿美元,下降了一倍多,年均降幅45%。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也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313亿美元,2015年下降到259亿美元。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华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164家,同比增长183%,实际投资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东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154家,同比增长52%,实际投资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
(三)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1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高端制造业引资能力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服务业准入条件,简化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手续,优化国内软环境,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上升。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24亿美元,制造业利用外资521亿美元。2012―2015年,服务业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绝对额差距不断拉大。
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55%,跃升为第一大产业。2013―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出08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05%,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服务市场需求,提升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201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7718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11%,其中,高新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15年前11个月实际利用外资7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859%、551%和297%,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建筑、金融、卫生、文化艺术等成为外资流入的热点领域[4]。
2011―2015年,我国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幅度较大。2015年利用外资额创5年来新低,仅为3954亿美元,比2005年的4245亿美元减少了近30亿美元,所占比重由近70%下降为31%,在制造业整体利用外资走弱的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2015年的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238%,其中,生物药品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663%、1426%和186%。反映出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少,同时,劳动力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快速上升,中低端制造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我国中低端制造业正处于去产能、结构优化的艰难转型期。而我国高端制造业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外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正在从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发展。
2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上移,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问题凸显。国家引资政策也出现了新变化。由过去利用外资的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以及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链上游行业。2015年,我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国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未批准新设外资企业,严格控制产业链低端产能过剩型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鼓励外资投向产业链上游行业,2015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汽车、生物、医药、通信、金融、软件服务等行业中新设企业或追加在华直接投资。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空气产品、礼来等跨国公司都在上述领域新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此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层次上移,对高端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市场,抓住我国高端产品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机会,在转移了产业链下游环节以后,逐渐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设计创新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等。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高端功能性机构快速集聚,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400家,比2010年的1400家增长了近一倍。同时,我国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19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325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改革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取得新成效
1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外资聚集效应凸显。2015年1―11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40家,合同外资额44581亿元人民币,其中,通过备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088家,合同外资额33266亿元人民币,占比分别为842%和746%。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市的一半。融资租赁、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的态势明显。
2北京市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初显。2015年北京市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率先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六大重点领域扩大开放。这六大重点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68家,实际利用外资95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2%和625%,占全市吸收外资总量的735%;其中,金融、科技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市564%和76%,增速分别为157倍和14%。
3广东省借力自贸试验区和《在广东省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利用外资额大幅回升。2015年广东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7%,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比增长427%,超过217亿美元,其中,吸收港资同比增长483%,吸收澳门投资同比增长2222%。
二、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新问题
(一)利用外资额占全球比重快速下降,引资压力加大
联合国贸发会2016年1月份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控》显示: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跳跃式增长365%,全球对外投资金额达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值17万亿美元,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5%,达到5480亿美元。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58%,远远低于全球同期的365%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15%,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计算,2015年我国利用外资额占全球比重从2014年的105%迅速下降到80%,2016年我国引资压力增大。首先,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破“7”,全年经济增长69%,这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低,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年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65%―69%之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吸引力下降。同时,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和加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度,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压力。美国2015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迅速从2014年的924亿美元增长到3840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为我国的近3倍。同时,印度2015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到590亿美元,是2014年344亿美元的近2倍。美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快速增长挤压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空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波动、总需求疲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和地区局势紧张,预计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会下降。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不升反降,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引资压力。2016年1月份,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08家,同比下降114%。2016年1―2月份,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2252亿美元,增速迅速下降到27%,而2015年同期增速为17%。201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开局艰难,全年引资压力巨大。
(二)外资来源地“香大”,但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减弱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香港地区,“一地独大”(见图2)。
其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绝对金额还是占比均快速下降,绝对金额从2012年的419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336亿美元,占比从2012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27%,增加了我国利用外资波动的风险。随着香港地区对大陆投资趋向谨慎,港商撤资风波不断,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利用外资波动风险。另外,香港地区发展以贸易与金融业为主,跨国高新技术大公司很少,不同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以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模式[5],随着我国与香港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香港地区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减弱。
(三)外商投资逐步“去工业化”
图42009―2014年房地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去工业化”倾向。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 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168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462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从2009年的44%上升到2014年的52%,助推了我国房价的快速上升,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逐步“去工业化”和向房地产业集中,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四)外资在我国区域分布呈两极分化态势
从近年来外资在我国区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历年利用外资占比均近80%,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累计利用外资占比805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额从2011年的11571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10779亿美元,占比从933%下降到839%,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服务业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制造业利用外资额下降,东部地区在市场环境、产业配套能力、高端人才储备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此外,随着自贸区的相继设立,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准入,东部地区再次占据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先机,未来一个阶段内,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可能进一步两极化。2015年1―11月,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9742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54%。
(五)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减弱
截至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快速下降,从2010年的2828%下降到2015年的-65%,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速低于同期全国出口增速。此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2010年的5465%下降到2015年的4410%,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0047亿美元,低于2012年的10227亿美元,2016年1月,出口711亿美元,同比下降168%,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出口促进作用减弱(见图5)。
三、经济新常态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外商直接投资由“量”到“质”的战略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在努力保持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量”稳定前提下,要积极实施利用外资向“质”的战略转变。根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三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需求的原因,除了储蓄不足和外汇储备缺乏,更重要的是技术落后),在当前我国国内储蓄与外汇储备充足但缺乏高新技术的情况下,要将重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6]。要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战略措施,实现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新跨越。
(二)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向产品的价值链上游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支持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上述行业的要放宽投资准入条件和加大优惠力度。此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去产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型出口行业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措施,进一步减少外资进入这些行业。
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要利用好当地的人才优势、市场环境优势、产业配套优势,促进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加大对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中西部地区,要加强与东部省份的战略合作,推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7]。此外,要积极利用好中西部工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政策优惠力度,放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制造业的集群效应,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
(三)深化自由贸易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改革
根据世界银行的各国外商直接投资“容易指数(0―100)”显示:我国得分637,远远低于美国的80、日本的816,甚至与印度的763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据显示:外商在中国投资建立一个企业要花费65天,走18道程序,高于印度的46天和16道程序。此外,据经合组织的各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指数(0―1)”数据显示:我国是0418,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值的0068,比印度的0263还高出很多。表明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放宽准入条件、简化手续、优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深化自由贸易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改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大力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对条件成熟的改革措施要加快在全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推广。
(四)加快我国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当前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单一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我国要加快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特别是要积极推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的实质性进程,有序推进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开展谈判,改善引资环境,促进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加大我国对欧美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五)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
加强招商引资的人才队伍建设,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和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科学化和合理化。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摒弃过去单纯的以招商数量和引资额来评价招商引资成绩的考核标准,从长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出发,持续跟踪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2]郭克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管理世界,1995(5):31-40.
[3]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4]王晓红,沈家文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展望[J]国际贸易,2015(3):41-48.
[5]姚国利香港企业对内地的直接投资与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5(8):38-41.
篇6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流不断增多,近三十年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务部2016年1月20日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81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不包括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数据)。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有着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引进的FDI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断提高。二十一世纪以来,山东省加速引进FDI,一方面提高了经济总量,另一方面也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对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建议。
二、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山东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在近30年以来,山东省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截止到2015年,山东省累计实际利用的FDI金额达1630亿美元。FDI一方面促进出口的扩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截止2015年,山东省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0年以来,除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所下降以外,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均逐渐增加,且增速很大。据统计,2015年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575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813.5亿元人民币(折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4%。目前有1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省投资,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外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的现状
山东省在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1978年山东省GDP仅为225.45亿元,2015年达到63002.30亿元,是1978年的279.5倍。1978年山东省人均GDP为316元,2015达到了64358.13元,是1978年的203.7倍。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正在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197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33.3:52.9:13.8[1]。此时第一产业在山东省经济构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表明此时的山东省工业化水平较低,还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到了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优化为7.9:46.8:45.3。此时,第一产业在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足10%,且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近,都在45%以上,整体上保持着上升趋势。
三、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外商直接投资加深了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
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比较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2],尤其是2002年山东省成为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省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分布比例,由2002年的82.09%上升到2005年的88.12%,又下降为2014年的60.3%,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比例则由14.64%下降到8.9%,2006年上升为13.28%,2014年达到35.7%;外商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3]。
2、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偏低
对于第二产业,山东流吸收的FDI技术含量不高,多集中于加工工业,综合实力不如其他先进省份。山东的FDI主要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制造业转移,资本技术密集程度较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有待提高,且外商在对中国进行投资的时候,对于核心技术是保密的,转让的基本上都是非核心非关键技术。对于第一产业,外商对农业的投资科技含量较低,投资项目一般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
3、对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加强控制的倾向
外商对于核心技术往往采取保密,对于中方企业很难学习到先进的技术,这对于中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引进外商投资的时候,应对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控制。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存在结构偏差
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部门的产出比重偏高而且上升幅度较大,二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且不合理下降。1995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20.4:47.6:32.0,与全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20.52:48.8:30.7相差不大,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9:46.8:45.3,第三次产业比重为45.3%,比全国的平均水平50.5%低5.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山东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2、各产业内部整体素质较低
对于第一产业来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加上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大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匮乏,且产能过剩的现象普遍,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对于第三产业,传统的服务业占较大比重,而新型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业发展缓慢,亟待提高。
四、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山东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在利用外资的时候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追求质量,应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山东省来说,第一产业技术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第二产业占比高,粗放且产能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发展缓慢。因此,山东省应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引导,使之向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强外商直接投资与本地经济的合作
在外资政策方面,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技术保护等措施,鼓励FDI对山东现有的不良资产进行兼并、重组或购买,减少外资与内资进行技术合作时的顾虑,使外资经济的技术效应和管理效应更好的发挥出来,提高山东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
(三)强化市场竞争与政府监管
外资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比内资企业有优势,如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技术等,所以山东省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不能盲从,要在吸收和学习外资企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培养山东省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减少外资企业对民族企业的排挤,坚持在有可能竞争的行业中引入和强化竞争,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四)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这是影响外商在此投资的重要因素,而山东省的软环境相对落后,因此,山东省一方面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如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环境,另一方面,山东省应加快健全外商投资的服务水平,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保证当地企业、政府的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给予外商更大的自,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参考文献:
[1] 汤冬梅.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D].江南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FDI;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资本的国际流动,FDI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从2000年到2011年FDI从407.15亿美元增长到1160.11亿美元,已成为FDI流入大国。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应该是经常项目逆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格局,而我国却与此相违背。“双顺差”的结构反映出我国外部经济的失衡,长期发展对国内的经济会造成不利影响。FDI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本文分析FDI流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程度及影响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FDI流入现状及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变化
(1)中国FDI流入现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FDI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1979~199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实际利用FDI由1979年的不足10亿美元稳步增长到1991年的43.66亿美元。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1992年~2001年),在这一阶段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到了57%,自此FDI成为了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第三阶段为全面开放阶段(2002年至今)。FDI流入量增长非常迅速,从2002年的527.43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160.11亿美元,将近增长了一倍。我国利用FDI有以下特征:首先利用FDI方式以外商独资为主;其次,利用FDI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再次,FDI主要来源于东亚。
(2)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的发展变化。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8年~2000年,此阶段中国的经常账户与资本与金融项目比较平稳,经常账户缓慢下降;第二阶段为2001年~2008年,这一阶段经常账户差额、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和总差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第三阶段为2009年至今,经常项目下降幅度大,资本与金融账户项目呈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来,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98~2011年始终是“双顺差”的格局。
三、FDI流入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1)FDI流入对经常项目的影响。FDI对货物项目的影响是逆差还是顺差,主要取决于FDI的类型。资源导向型FDI常见于国际贸易发展初期,FDI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并最终将产品用于出口,其对东道国货物项目的影响将是顺差效应;市场导向型FDI,其看重的是中国广阔的市场,产品主要是面向中国销售,对货物项目的影响是逆差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情况,与中国出口总额呈现相同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一直在50%左右,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促进出口具有非常大的贡献。FDI的流入对服务项目造成逆差还是顺差,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国内的技术创新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若东道国的这些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大于服务业FDI流出国,则东道国对外的服务的出口就会大于服务业FDI进口,服务项目就会呈现逆差,否则就会呈现顺差。中国服务项目逆差项目逐年增大,从2000年的-5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552亿美元,说明了我国引进服务金额呈上涨趋势。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较于FDI流出国比较落后,人力资本、技术和研发还不够,服务业FDI的流入导致了服务项目的逆差。就收益子项目而言,FDI 流入对其是顺差效应还是逆差效应取决于
FDI 的利润汇出额是大于还是小于东道国的对外投资收益。若前者大于后者,则收益子项目表现为逆差;若前者小于后者,则收益子项目表现为顺差。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收益项目从1998年至2011年,只有2007(80亿美元)和2008(286亿美元)两年是顺差,其他年份都是逆差。(2)FDI流入对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影响。我国资本项目差额从1998年至2011年浮动幅度很小,且数额相比于整个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总额比占比非常小,不到1%,因此资本项目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影响甚微,本文就不着重分析。金融账户从2000至2011年一直保持着顺差,且顺差规模逐年增大。金融账户的结构中,直接投资子项目的顺差决定了金融项目的顺差,以2011年为例,直接投资差额占金融账户总差额为79%。直接投资差额项目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为负,而外国在华投资差额逐年上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下降与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导致了直接投资项目一直保持顺差的状况。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金融账户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国家吸收FDI的能力与该国的诸多因素有关,从我国现实来看,我国吸引FDI大量流入的主要因素有:稳定优质的市场环境、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外资优惠政策。在引资初期制定的优惠的引资政策,极大的刺激了外资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和扩大市场决心的坚定,不仅使收益再投资的比重增加,更使得FDI流量保持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对国际收支平衡也有间接的影响。一方面,当利润汇出大于新增FDI的流入量时,收益项目就会呈现出逆差。另一方面,FDI的利润用于东道国再投资,则体现在金融账户的顺差上。从本质上来看,FDI的流入是为了寻求较高的投资利润率。从长远看,当中国市场的利润率下降时,FDI必然会离开中国市场,届时就会带来国际收支平衡的大幅度波动。
四、合理调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建议
(1)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加工型贸易在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国必须转变贸易政策,鼓励国内产业升级调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服务贸易的缓慢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在服务业要加强政策倾斜,调整服务业贸易政策,重点发展如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优势服务产业。鼓励优势服务业“走出去”,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2)调整利用外资政策。首先要制定新的引资政策,适当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把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引资的重点。其次,从利用外汇的角度讲,要扩大我国外汇的投资渠道,合理利用外汇储备,扩大外汇储备的收益。同时做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立法工作,加强国际政策的协调,为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国际担保。最好,重点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过于依赖引进FDI,而是转为发展本国技术,提高劳动力质量,合理充分利用本国资本,外资只能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升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尹浩华.FDI与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J].国际投资.
2012(5):55~65
[2]路风,余永定.“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J].中国社会科学.2012(6):91~114
篇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
一、 外商投资及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约1.2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约6000亿美元。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大量的外商直接对华投资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均衡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且投资在各产业内部的分布也是失衡的,主要表现在投入在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上述情况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原因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多以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一般而言,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都必须具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世界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约为600万美元,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与之相差甚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70%左右的项目均在100万美元以下,而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项目总数的4%-5%。在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偏低既不利于规模经济形成,也制约了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外商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其突出表现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在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第二产业中轻纺、加工工业又占很大的比重。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看,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不合理下降,使结构偏差变得突出起来,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工业部门倾斜有一定关系。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2) 外商投资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商投资在制造加工业过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而资金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甚至存在低层次的重复引进,而高新技术产业少。
(3)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我国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结构上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外商与我国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外资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产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目前,跨国公司来华主要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已经使得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工业化的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和知识供给的有利地位。他们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以保持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承担劳动密集度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三高一低”类型产品的生产。这是对我们十分不利的垂直分工。不加速发展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就无法摆脱在国际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而且我国2000年的人均GDP已达到八百四十美元左右。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样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大变动时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又需要大量进口的问题,必须靠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来解决。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对任何一种产业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极限。当一个产业的市场需求达到饱和以后,增长速度就会随着需求下降而下降,直至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如果不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当现有产业的需求都达到饱和以后,整个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直至萎缩。我国传统产业生产能力巨大,但生产手段和产品质量还较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基本达到了市场饱和的阶段,增长速度普遍下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只有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5%,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33%。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只占产值的14%,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占美国经济产值的60%,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比起制造业来,服务业属于智能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高,利润丰厚。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科技资源不足,科技进步不够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制约,也是结构调整必须加以克服的关键因素。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利用外资调整产业结构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评判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由单纯的按数量转变为是否增强我国的技术竞争力。我国是否能够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而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弱。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要积极调整现行的外资政策,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资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制造业中促进高科技新型制造业的外资投入,加速外资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主要有以下建议:
(1)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农业,能源交通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和设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的方式刺激外商投资。
篇9
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国有企业占东北地区企业的70%左右,并且由于连年亏损,不良资产与净资产的比率达到1:1以上。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没有实行混合所有制结构,产权不明晰,缺乏市场主体的活力,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二是财政上缴过大,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收入,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地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实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严重影响其内在经济增长机制的建立;四是技术设备落后,技术改造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水平;五是信用环境较差,金融业风险较高,利用外资受到制约,严重影响金融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一个前提性问题:资金从哪里来?从目前情况看,国家财力所提供的技术改造国债贴息贷款数额有限;地方政府财力也不足;仅靠民营资本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现存的问题。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尤其是与国际金融资本融合。利用外资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可以促进国有企业跨国并购进行改组改造,加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加快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这对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利用外资不断增加。2002年东北三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FDI)额为40.9亿美元,占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约为8%。2003年,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继续增加,仅辽宁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就为55.8亿美元,占全国的1/10,比上年增长63.54%,可见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利用外资的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间。在东北三省利用外资中,辽宁省2002年利用外资占东北三省利用外资总额的83.41%。在辽宁省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占其全部利用外资的92%。因此,本文侧重以辽宁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为例来阐述东北三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与特点。
1、外商直接投资占主要地位,并逐年增加
从表1中看出:东北三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使其投资额在1998年开始减少,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1998―2002年其实际直接投资额增长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2年31.28%,年均增长率为10.86%,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的4.33%高出6.5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在2000年以来逐渐增长,2003年为55.8亿美元。1998―2003年其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增长率由1998年的-6.46%上升到2003年的63.54%,年均增长率为26.08%,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的3.58%高出22.23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省以至东北三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几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大比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表2看出:1998年以来辽宁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逐年增长,2002年为23.21亿美元。1999―2002年其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增长率由1999年的3.49%上升到2002年的25.6%,年均增长率为20.25%,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率的10.34%高出9.9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998―2002年辽宁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全省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比例由1998年的51.1%上升到2002年的59.28%,年均占比为57%,比同一时期全国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全国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年均比例的62.3%低5.3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占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绝大比例,今后辽宁省以至东北三省外商企业制造业投资将会迅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3、外商实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或地区
从表3看出:1995―2002年以来,香港、日本、美国、韩国为外商对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或地区。香港名列第一,依次为日本、美国、韩国、英德法荷等欧洲国家、台湾、新加坡和加拿大。表3显示,香港、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或地区逐渐增加对辽宁省以至东北三省的投资,日本、韩国尤其美国、加拿大与新加坡增长速度更快,东北三省利用外资前景看好。
三、 利用外资的重点与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进一步对外开放是加速东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引进外资的经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与跨国银行在东道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新的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与策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步进行,实现资源分配效应与经济稳定效应,加速东北地区的国际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1、利用外资的目标与重点
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处于东北亚中心,有条件争取日、韩、俄的资金、技术和资源,促进东北地区及东北亚经济繁荣,实现优势互补,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加强与日、韩、俄经济与金融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确立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经济中心的地位。为有效地利用外资,应当采用国际贷款、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并购、项目融资、BOT方式、融资租赁、境外上市融资等方式,并借鉴国际上通行做法和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利用外资重点支持的行业与领域,一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包括:软件业、生物制药、石化、汽车、船舶、飞机、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二是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三是支持能源、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四是支持东北金融业重组改造与不良资产处置;五是支持东北优势大企业境外上市、发行债券,推动东北地区企业跨国经营。
2、利用外资的宏观策略
一是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软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简化外资审批程序,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效率;二是加速投融资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行为的市场化约束激励机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对社会投资的准入限制,进行市场化、社会化融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三是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建立诚信为本的观念,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的征信制度,保证外商投资资金安全运营;五是加强利用外资的风险管理。加强对外资的管理与监督,防范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与金融风险;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地区合作。积极吸引日、韩、俄等国的资金与技术,积极吸引美国、加拿大、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资金,并按照CEPA的要求,加强与香港等地区的合作,承接国际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向东北老工业地区的转移,推进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利用外资的微观策略
篇10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它是指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无论对本国还是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它对本国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第二,给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就业的结构更加完善。第三,使投资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第四,增加出口贸易,发展我国的优势产业,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五,提高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问题。
鉴于外商直接投资有着这么积极的作用,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各国解决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各国对外商直接投资都非常重视,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来吸引外商投资者。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想阐述的是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来实施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比如低价供地,减免税收等,作用是相当显著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外资的逐渐增加,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相当显著。目前一些学者对FDI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很多,虽然他们在研究的方法和使用的模型各不相同,他们研究使用的数据也不相同,但是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下面分别从宏观经济、技术转移、对外贸易等等角度进行介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黄华民(2000)重点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对FDI的经济增长的效应,资本的形成效应,就业效应,贸易与国际收支的效应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王成岐,张建华(2002)运用1990-1998年得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分析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二是东道国的各种状况,尤其是经济政策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李雪辉,许罗丹(2002)使用深圳地区与珠海,东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与中国工资水平的增加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证明了Feenstra and Hanson(1997)的结论即外商直接投资向某个地区集中流入会对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会提高当地的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进而提高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金祥荣,李有(2005)利用协整技术对FDI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FDI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原因,FDI的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赵玉娟(2011)使用2002-2008年中国1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6.0分析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外资企业的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优势来实现的,没有产生技术外溢。还发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负的综合技术进步效应,没有促进作用。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李永军(2001)认为传统的衡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没有考虑到进出口在经济运作中的作用以及之间的影响,从而低估了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所以他对传统的衡量方法进行了修正考虑了出口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Wanda and Threas(2002)分析了中国由于具有低廉的劳动成本、庞大的市场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等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者。FDI又使中国生产率提高,就业与出口增加。陈淑芸(2006)通过从东道国与投资国的角度对国内的一些理论进行归纳,利用1983-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投资的行业,投资的来源,投资的方式以及投资角度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结构特征。接着又运用了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分析发现FDI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进出口贸易也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从其他角度来看陈浪南(2002)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利用1991-1998年的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发现FDI存量的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存在着相关性,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年地增加,1991年以前贡献较小,1992年以后贡献较大。沈坤荣,耿强(2001)对1987-1998年中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的相关数据采用Panel Data进行了分析,在处理联立方程组时采用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方法进行检验,得出FDI在某一区域的比重对人均GDP作用显著,我国某地区的FDI年流量相对于其当年经济规模的比例每增加1%,相应的人均GDP就将增加027%。余永定(2004)比较粗略地分析了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即创造了就业的机会,贸易的扩张,引进先进的技术等。王凯(2007)通过对1985-2003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和1995年-2006年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格兰杰因果检验、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共同作用比外商直接投资单独对中国经济作用更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外溢效应存在一个“门槛”,中国的东部与中部已经跨越了这个门槛,而西部没有。FDI国内的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5.
[2]王成歧,张建华,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2,(4):1523.
[3]余永定.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贸评论,2004,(3):2933.
[4]黄华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0,(6):293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我国第二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