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诚信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诚信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诚信;教育
高尔基曾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由此可见,诚信是一个人走上成功道路的奠基石。诚信是指对己诚实,对人守信,言语和行动保持高度一致。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诚信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了解诚信的含义,帮助受教育者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并促使其转化为受教育者外在行为的教育。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学会诚信,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初中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而且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如何从初中生个人实际出发,有效地开展诚信教育呢?根据个人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方面
1.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学校应把诚信教育与课程教育放在同等地位来看待,除了搞好课业教育,也要有意识地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可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课堂渗透、校园广播、宣传长廊、校园内张贴诚信标语横幅等活动,以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初中生进行诚信知识的宣传。此外,学校也应重视学校管理以及教师素质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影响。学校应完善自身管理制度,树立学校诚信形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者诚信示范形象;要建立学校诚信评价体系,规范诚信行为。务必做到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2.组织多样的诚信教育实践
卢梭曾指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对于处于人生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讲,口头教训往往都是无效的,一味地指责、训斥,反而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做出更不理智的行为。爱动是初中生的天性,如果把各类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与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学校应当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邀请专家来做有关诚信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以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志。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初中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和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初中生的诚信教育至关重要。由于家长对于诚信问题的忽视,使得初中生常以学校要买资料、交费等理由,一再向家长索取钱财去买零食、玩游戏,不仅造成家长对学校的误解,同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信守承诺,给孩子树立诚信榜样,并以诚实守信的做人理念严格要求孩子,适时表扬孩子的优点,及时指正孩子的不足,不断优化诚信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诚信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个人方面
初中生的诚信教育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个体本身。如果学生自身不配合,那么所有教育都是徒劳的。诚信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中学生立身的第一要义。教师应让中学生意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学习生活中,不应为了追求某种目的而急功近利,逃避责任,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而是做到自觉地遵纪守法,以诚待人,将诚信贯穿于行动始终,并切实了解到诚信缺失必然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社会方面
由于初中生大多要住校,从上初一开始,他们便要离开父母精心建造的象牙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大千社会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于外界好恶的判断往往是不理智的,稍不留意便容易走上歧途。因此,社会各部门应当致力于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强化社会诚信意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让中学生受到良好社会风气的熏陶,并在一个文明健康、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里成长。
五、国家方面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个人的信用管理,倡导诚实守信,国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合理有效的失信人员惩戒机制,使得诚信教育有法可依。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他们的诚信状况与祖国建设息息相关。建立失信人员惩戒机制,依法惩罚失信行为,让学生看到国家对失信行为的处理力度,可以有效促进诚信教育的有效展开。
总之,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也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品德。中学生诚信教育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顺利解决,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有关部门的持续关注下,我国的诚信教育建设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7).
[2]芮永红.中学生诚信教育的缺失和培养[J].学生之友:中考月刊,20120(11).
篇2
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新鲜生动的事物,他们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主要取决于对学生这个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上,要打破向学生“灌实验”的陈旧观点,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观察能力,打开创造之门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创造就要有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实验离不开学生的观察,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让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获得丰富直观的形象,活跃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活动。生物学教师应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我在讲鱼的呼吸时,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2)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问题(1)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
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将玻璃缸中的金鱼放到学生眼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1)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很鲜艳?(2)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多种多样?(3)为什么金鱼喜欢停留在水的上层?(4)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鱼?……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3.培养实验能力,提高创造本质
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既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思路。
4.培养创造性思维,突出创造核心
在实验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一,优化教学过程,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研讨学法,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第三,培养学生创造的群体意识。中学生毕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限,但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群体中多交流,集中他人之所想,发挥集体智慧,把别人的观点移植到自己探索的问题上来,就能团结协作,共同创造。
5.在动手实践中,教会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在讲了色盲的特征和遗传规律后,一些问题意识较强的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我所说的“许多红绿色盲患者往往看不清红绿灯的变化”一句话,大胆质疑,发表个人的观点,其中几位学生还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动手制作了一种全新的红绿灯:这种红绿灯在保持了原有红绿灯颜色不变的前提下,将“红绿灯”的红、黄、绿3种颜色创造性地分别与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相结合,还将这种结合延伸到了汽车的尾灯上,从而在理论上解决了交通信号灯和汽车尾灯对色盲患者无效的难题!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发明。
篇3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景,在教学中添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将英语教学引向生活。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分析
新时代下,各方面各领域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单纯掌握教材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学会将教材上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才能算是真正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尤其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因此就更加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场景中寻找学习的内容和进步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几点途径
1.在教学中添加生活化的内容
新课程英语教材本身就有许多体现生活化的内容,例如逛公园、游乐场,吃冰淇林,喝牛奶;和同学老师打招呼等许多内容都是十分贴近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活化仅靠教材上这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实际实际生活中挖掘内容以作补充。可补充的内容包括:
(1)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内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结识新的朋友,认识新的事物,并且与进行接触。在学校的大环境下,许多内容肯定是学生渴望了解的,比如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办公室、校长室、路灯、垃圾桶等设施用英语该怎么说;该怎样用英语分别跟同学、打招呼等等。可以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扩展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有用知识。
(2)学生在家庭的生活内容。家庭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归属感的地方,与家庭有关的教学内容必然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比如如何用英语对家庭成员性格、外貌、职业的介绍,是很多学生都想学习并且相互交流的。再比如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房间,使用“welcome to my room”表示礼貌欢迎等等。
(3)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学生最了解的可能就是自己了。与自己有关的生活内容也必然最想用英语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自我推荐等方式让学生依次介绍“What’s my name”“What’s my favorite”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扩展了学习内容。
2.建立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要想使英语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学的生活化气息,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把这些内容放到实际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更加真实可见的场景中学习。例如,在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购物时,可以将课堂临时搭建成一个小型卖场,将学生的铅笔、直尺、橡皮等都拿出来摆做商品,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店主,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对话。并且要求店主详细介绍自己的产品“This is a …….It is…….”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都要使用学过的礼貌用语和购物用语,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How much is it?”“Here you are.”等等。
3.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篇4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往往从教育体制、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忽视了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教学方法上实现综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这也是为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一、关爱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围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真情与关爱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为生命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关爱之心。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生命,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角落,要知道,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太阳,哪怕是一束阳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师对成绩优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层楼,对学习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对处于低谷者要激励其走过坎坷,对学习困难者要帮助其建立信心,要时时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有如沐浴阳光的课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体会生命的艰辛。
二、依托文本,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本身也理应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点燃火花,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
“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上都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如在讲授《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教师要做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创设的悲痛情景之中,紧紧抓住”这些航天员生命惨烈地被毁,那生命的意义又何在?”“若是你的亲人也有献身于航天事业的,那你又作何感想?”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领悟了深刻的生命意义: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生命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乃至被毁的历史。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现状探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创新已经成为了改变人们生活和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动力。在学校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将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很好的提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讲述,这就不能够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在之前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一味地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进行听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什么,学生就只能学习什么,并且在语文练习中的答案也往往是以老师说的为准。这种模式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会使得学生容易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动脑,积极地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以此吸引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使得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拓展。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拓展。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具备非常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所以,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精心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然后巧妙地设置疑点,这样才可以达到吸引学生进行创新的目的,也才能够使得学生的精神高度地集中到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形成自己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多角度寻找适合自觉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一旦对认识对象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也就会更加轻松,这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营造轻松愉快、有利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氛围。一些学生因为语文学习的基础不好,对于语文课程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他们往往害怕自己说错话,或者是受到批评与质疑,因此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特别要注意给胆怯和内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此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怀,才可以真正地释放自己的内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知错改错的机会,这样才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语言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初中语文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拓展,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得学生在日后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玉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交流版).2010(12).
[2]曲桂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6).
[3]张彩云.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7).
[4]叶淑容.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9(29).
[5]杨晓燕.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2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据此,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2.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现代对健康的理解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适应的同步提升,是身心统一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诸多心理问题,进而产生对社会和环境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危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行为。据对上海六所学校初高中毕业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44.08%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曾有过自杀念头的学生高达42.75%。据报导,我国每年自杀人数达28.7万,自杀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头号死因。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生物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理想学科之一。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强调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也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无论是编排还是教学内容设计上都渗透了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面对陆续报道的中学生跳楼事件,笔者认为,不管事情的原委怎样,生命的凋零在家人和亲友心中是永远抹不掉的痛楚。不管人生处于什么境地,保护生命都是永恒的话题。针对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笔者充分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坚强和宝贵,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例如,在学习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生命的宝贵,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段生命孕育过程的视频。视频从进入产道开始,到经艰难跋涉到达输卵管前端、在这儿与卵结合完成受精作用,接下来是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胚胎的发育及分娩过程。在学生感叹生命神奇缔造的同时,笔者进行教育渗透: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来之不易。为了孕育一个你,几亿个参加了争夺一个卵细胞的角逐,能靠近卵子的仅约百个,但却只有活力最强的那个能穿越卵子外壳与卵子结合,最终形成一个未来发育成你的受精卵。接下来,胚胎母亲子宫内的发育也充满了艰辛,稍不留神,你就会夭折或成为怪胎。母亲十个月的艰辛怀胎,终于迎来一朝分娩,在母亲难于言语的痛苦中,你带着胜利者的啼哭,降临到了这个世界。这一路走来,生命的形成是多么的艰辛和不易,生命的延续又是那么的顽强!
又如,学习必修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独特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我们人和人之间99.9%以上的基因是相同的,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基因差异使得我们在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了不同,最终造就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了独特的个性和特质。生命世界因我们独特的存在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轻易从世界上消失。
所以不管现在个人的境况怎样,我们都应为自己有幸成为生命竞赛的唯一优胜者和独特的生存者而骄傲。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请不要轻易结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正视逆境,积极进取
进入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并不是“佼佼者”,从而自卑、苦恼、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这时,在学习生物科学史时,渗透正视逆境,积极进取的相关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乐观面对挑战。
例如学习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笔者挖掘有关巴斯德的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耐挫能力提高的渗透。巴斯德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细菌致病理论,但法国医学会的老资格医生们一点都不相信,反而摇头大笑,坚持自己的陈旧观点。面对医学界的顽固反对,巴斯德没有泄气,继续宣传他的细菌致病学说,终于取得了年轻医生的认可,并将之用于医疗实践。又如学习必修2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笔者告诉学生:孟德尔花了8年的时间才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期间,他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研究,而是继续实验和总结经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通过渗透,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不能灰心丧气,而应像科学家那样坚持不懈,并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从而让学生确立这样的信念: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刻苦勤奋,改进方法,学习成绩肯定能持续提高。
3. 适应环境,奉献社会
现在不少青少年的生活比较安逸,学习上缺乏斗志。他们信奉个人的自由,缺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很多人只知索取和贪图享受,当家庭和社会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他们往往仇视父母、危害社会,做出各种不理智的行为。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与家庭、社会的依存关系,引导他们调整心理、适应环境、服务社会。
中学生物的新课程中充满了适应性思想。地球上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即使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生物的存在。这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学习必修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时,就是适应性教育的很好的切入点。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挫折和逆境无处不在,它可以推动生物的进化,同样也可以促使个体的成长。当环境改变时,我们人也要适当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我们人适应社会如同生物适应环境一样是客观的、不容改变的事实。
人是社会的一员,在适应社会、向社会索取的同时,还需奉献社会。这好比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在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同时,还需与其他细胞通力合作,为整体生命的正常运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引导学生明白:现在在学校努力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为家庭和国家服务。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教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同时,必将促使自己个人魅力的提升,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师生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继华,胡庆云.现代青年伦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11.
篇7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如,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讲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活”起来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四、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物教学;教学方法;生物实验;教学评价
一、引言
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何种策略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分析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对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新课程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既要学生学会知识,又要重视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方法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之后,将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第二节《动物细胞》的“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两个实验安排在同一教学时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展开,还可以减少实验的准备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与学生平等,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索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如果条件比较好,可以采用规范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果条件比较差的话,可以采取措施,设置低成本的实验。此外,还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或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5.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将初中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营养》的第三节《关于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早餐、中餐、晚餐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早、中、晚餐安排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还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懂得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30%左右。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6.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倡评价的多元化,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9
一、渗透感恩教育
父母为子女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2011年的3月31号,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发生了一起“儿子用刀捅伤母亲”的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情是这样的,今年24岁的汪佳晶乘坐航班从日本东京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在2号候机楼与前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原因是母亲没有及时给他汇去日本留学费用,于是丧心病狂的汪佳晶用刀将母亲多处捅伤。大家想一想,一个对父母都如此凶残的人,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一次次的报道不得不让人心寒,又不得不令人担忧。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寓知恩,感恩,报恩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大一统的汉朝》时,可以直接把汉文帝孝敬父母的故事直接引入课堂:“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其在位24年,对其母都是敬孝非常。一次汉文帝的母亲生病了,不能服药,眼看日益消瘦的母亲,汉文帝泪如雨下,日夜守候在母亲旁边,直到母亲康复为止……”听了这个故事,我问学生:“你们平时有对父母做过类似的敬孝行为吗?”在我的引导下很多学生表示没有过,一直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从来没有想到要孝顺父母。于是我顺势开展了一次关于“孝道”的专题学习:让学生课后去搜集关于感恩的相关故事,然后拿到课堂上展开讨论。这次专题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感恩。
二、渗透诚信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首先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诚信内容的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其中可以实施教育的内涵,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广阔的文史知识,在教学中通过自己对书中相关诚信的内容了解,进行加工提炼,使内容中的诚信思想因素充分地展现出来,进而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受到诚信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诚信教育内容,适当征引一些与诚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如: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失信天下,导致丧身亡国。商鞅变法先移木以显诚信于国人,终使变法成功。屈原、李广、苏武、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格中的诚信因素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这些诚信史料都经过历史的沉淀,经得起推敲,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我们可以用来做诚信材料,这样一来教育学生就会更有可信度。诚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适度,不能无限止地扩展诚信教育的内容。前面所提到的讲历史故事,只是在适当的时机,恰如其分地讲述或征引。历史教学有其本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且,中学历史教学课时极其有限,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来大讲诚信的故事,是不合适的,我们只是强调,做为中学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成了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在进行。爱国主义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宝库。因为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及行为。如在讲述《》经过时,可以用PPT软件制作一条英军侵略动态路线,在讲述过程中演示,同时可以依次展示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侵略为国捐躯的图片。在讲侵略路线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容量大、功能强大的优点,播放剪辑的影片《》录像片段。这样,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把的经过以直观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帮助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又能融入历史情境当中,体悟历史情感。尤其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下降;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直观的呈现使学生了解了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增强了学生对危害的认识。
篇10
【论文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