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篇1

一、启发式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了新道路,它不仅教给学生新知识,还能有效引导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数学的新课程改革。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固定模式,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启发式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展、自主学习等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特定的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必修学科,数学教学内容大都非常抽象,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要根据数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想要了解和探究未知事物,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公式,再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课桌或椅子的长和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记住和运用图形面积公式。

2.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启发式教学的本意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探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猜想。如在教学“物体的形状”时,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各个事物是什么形状,促使学生在联想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探究不同形状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

1启发―互动式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中医教育多采用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意识性及创造能力的发展。采取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都非常有好处,并能真正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这是一种积极的双向教学方法,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1]

2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强调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结合多媒体,案例,对比,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点是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兴趣将这门课程学习下去[2]。根据《中医养生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体质养生,五脏养生,两大块核心内容,在传授体质养生内容时,笔者先针对同学所关注的皮肤问题提出了鲜明的观点:为啥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节,天天离不开油腻,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脸上长斑,痘痘,令人烦恼不堪。此问题一出,大家纷纷议论,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迫不及待想知道原因,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投入到学习课程内容中。通过启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中医养生内容博大精深,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富有激情、生动有趣的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的板面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传授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思想更容易融入课堂思维,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启发。同时设置恰当的启发式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一步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在解答“体质养生要点”的问题时,要求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体质的分类,每种体质的临床表现,结合人群体质特点在日常生活,饮食,四季变化,时辰等方面进行养生,同时强调中医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结合五脏养生的特点,从情志,运动,着装等多方面进行总结思考,启发式问题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探讨知识的过程。

3课堂教学增加互动,实现师生双向交流

由于现在许多中职生在中小学是班里的“问题生”,当这些分散的“问题生”聚集到中职学校后,就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而这些小群体普遍存在厌学心理。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学习方式不当等等。进入中职校后,面对全新的知识,刚开始感觉新鲜,但稍长时间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则缺乏学习的毅力和信心,逐渐放弃学习。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更巩固。如在学到体质养生师,笔者让同学进行了角色扮演,一个扮演医生,老师扮演患者,进行问诊,之后再由全班同学讨论辨别“患者”体质及养生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分析总结。总结是认识升华的保证,好的总结能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对讨论问题的认识,促进问题与能力的内化。这样有效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保证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对知识有了更加形象和深刻的认识,极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有正确认识,还要对于课堂时间的安排有整体的把握,并具有很强的分析归纳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主导课堂,当好“导演”组织“演员”参与表演,保证课堂互动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启发―互动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

4启发―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

篇3

对于环境艺术这门学科来说,规规矩矩的课堂教学已无法跟上教育时代的步伐。自国家启动教育工程以来,应运而生的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获取知识的空间,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挑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众所周知,环境艺术这门学科离不开创新思维。只有不断的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研究才能对这门学科有着更为广阔的理解。如果高校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很可能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在我国的不少高校里,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成学生获取知识的被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照本宣科的将课本的知识向学生陈述一遍,学生不过是被动的了解教材的内容,实则是不愿意去上这种枯燥无味的课程,一系列的小动作由此而引发。另一方面,老师咀嚼后的填充式方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太过于便捷,以至于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得疏于思考、不愿主动。一些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也只是熟悉教材内容,擅长应付课程作业,这仅仅培养的是一种应试思维。课本上的知识太过于狭隘,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该课程的本质,一旦到了实践中,便会无从下手。

(二)导致学生创新思维的枯竭

在长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只要熟悉课本,即便不主动思考,不与老师、同学探讨问题也能够轻易获取学分。这种教学方法以及应试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完全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思维,这也是当今社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这种环境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在盲目的听从老师简单梳理课本内容过程中,会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实践能力的追求,甚至会让学生在放松的状况下变得不思进取,导致灵感与创意的缺失。

(三)使高校教师满足现状,看轻教学改革

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水平的劳动力,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高素质人才。然而,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多元化,高校教师无法确切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以学生课程作业和成绩作为判断依据是最直接最简单的一个方式。在学生的成绩普遍不错的情况下,高校教师会被表面现象所误导,认为学生对学业的掌握不错,现阶段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我国学生,没有必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之路,从而满足现状。就因为教师的这种定性思维,界定了大部分学生的一般水平,不能使他们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没有真正的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学生不思进取,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创新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为改善高校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对高校教育尤其是对环境艺术这类实践性强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照本宣科,它以引导为主,侧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内容的传授与学习,一旦在生活或者是实践中遇到问题,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手足无措。这就要求在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上,高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会以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吸纳程度,并展开小组讨论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一教学模式的启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启发式教学下,高校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学生不能像以往那样独自熟悉课本内容便可应付自如。有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讨论、分工合作,甚至请教教师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团队意识也被培养起来。社会亟需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启发式教学无疑能够为社会培养这类人才。

(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环境艺术是一门重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特殊学科,社会需要的也是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意的人才。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教师偏重参考学生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考察方式显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学生的成绩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于书本上的内容的掌握情况,所以光看成绩这一项指标,不能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培养方向。而在启发式教学下,学生为达到教师的要求,不得不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的本质,即要加强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间接锻炼了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环境艺术教学改革的建议

我国想在教育改革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还需高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高校教师也需更看重教学改革和启发式教学,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而笔者认为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学而言,高校的启发式教学还可以注重以下改进。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不局限于几种简单的教学形式,高校教师不能仅以字面对其进行理解。比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设施展示环境艺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思三者结合的情况下吸取知识。在布置课程作业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知识内容的梳理以及记忆,还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与环境艺术相关的PPT或视频等,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又增强了对于知识的总结和运用的能力。在课堂之外,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环境艺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并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践报告,对于反思与回顾实践方法与内容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高校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及时的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偏离,能够让学生及时的更正。

(二)创造校企合作的条件。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光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创造力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地实践,而实地实践则需要合适的企业提供机会。高校学生普遍是自己主动寻找实践基地,这常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试想,如果高校所在地较为偏僻,自然难以吸引企业在学校周边建立公司,学生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实践,不得不来回奔波,便会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于困顿的状态。因此,如果高校能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固定时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无疑会给学生带来许多便利,这种条件的创立就需要高校的大力宣传,以及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质量,这样才能吸引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并且这不仅仅是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旁敲侧推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引导。

四、总结

篇4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乐趣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改变以往单调、机械、沉闷的课堂,使课堂越来越有活力。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教会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体育选项教学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学校为体育选项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本次授课是对我校高二篮球选项班进行的篮球基本战术挡拆配合的教学。学生通过近两年的篮球技能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篮球技术。学生迫切需要学习一些在比赛中实用的篮球配合战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了解到学生都有自己所喜爱的球星和球队,平时也经常收看各种球赛的直播,但是,学生在看球赛的时候很少能关注比赛中的战术配合。教师借助学生所喜欢的篮球明星的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和关注球星们的战术配合,并进行学习和演练,并在扮演各自偶像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增进学生的练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次准备活动中,一改以往的学生听从教师安排进行慢跑,徒手操等枯燥乏味的准备性活动。而采取了结合球的对抗性练习,而且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学生间的对抗性游戏中,虽然练习效果也不错,但是与本次师生同时对抗相比还是有些逊色。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面对水平比自己高的对手的时候,最能表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会了面对水平较高的对手时,相互合作来干扰别人的运球。相互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就是我们体育课堂中一直强调的吗?

在基本部分教学中,教师精选了教学内容,创设了学生体验运动技能的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通过小组观看教师精心准备的视频,让学生自我探讨,发现运动技能的过程,分组进行练习挡拆配合,练习效果比平时教师单纯的讲解和示范学地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热情也异常高涨。让他们投入到自己喜爱的队伍中,一挡一拆的配合意识也加强了。

本次课严格遵循新课标的精神,做到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机械接受运动技能的形式,运用学生亲历探究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运球对抗游戏中对获得运球技能、养成抬头运球的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并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达到师生同乐的境界。还有本案例教师精选了教学内容,创设了学生体验运动技能的情景,通过角色的扮演,进行情景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本次授课的学生为高二篮球选项班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篮球技能学习,同学们的篮球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养成了灵活的步伐、快速的突破和一些简单的战术配合,例如掩护。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迫切想学习一些实战中运用较多,也是进攻高效的战术配合。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篮球技能基础,选择了挡拆配合战术进行教学,并在课前精心准备了学生所喜欢球队比赛时经常运用的挡拆配合,来呈现给学生。本课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等特征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参与体验运动过程中的乐趣。本课巧妙地安排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体验发现运动技能的过程。准备活动中在师生运球对抗游戏后,安排教师带领学生连续绕场运球,遇到障碍物后,停顿做突破运球。学生通过小组自我观看视频,发现战术配合,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课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运动过程乐趣中学习,就是强调让学生参与运动技能的探索、发现和形成过程。本课是学生智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也不失教师主导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方法;分析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且提出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提升生物教学效率。而启发式教学方式就属于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带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对于启发式教学来说,主要是让学生不断思考、感悟生物知识,并且教师要设置一些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有:首先是自主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有效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思考。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并且与其他知识相互联系,然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就是引导性,要想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学生走向错误的方向。利用教师的有效引导,能够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有效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就是问题性,这是实施启发性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在,教师必须要设置一些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分析生物中的一些问题,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并且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学习氛围将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按照书本进行知识讲解,很多问题是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样导致了课堂互动很少,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沉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活跃课堂,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有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与学生共同进行生物知识点的讨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并且相互之间探究交流,活跃了课堂氛围,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启发性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必须要设置有效的启发性问题,对于问题的设置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在“遗传信息携带者”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受分子结构模型图,对于甘酸分子的组成机构十分陌生。然而学生对生活中的DNA亲子鉴定却较为了解,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提问,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知识与生物新知识相联系。首先可以提问: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什么呢?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蛋白质的知识,之后教师引入生物大分子核酸的内容,并利用DNA以及RNA构造图来展示,顺便提问:同学们,为什么通过DNA便可以确定人的身份以及亲子关系呢?这样学生便会进行思考,从而有效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3.利用实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生物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在教学中会涉及很多的实验内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效运用实验对学生实施启发性教学。实验属于一种直观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知识的本质内容,教师要有效发挥实验的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在学习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中,可以让学生自行动手实验,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且会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不仅会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且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开展生物实验等,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1叙事医学及其相关概念

2001年,Charon[2]将“叙事医学”定义为:具备叙事能力的医生开展的,能够提供人道且有效诊疗活动的医疗模式。叙事能力是指能够识别、吸收、理解他人故事和困境并对其采取行动的能力。对医生与自身、患者、同事和社会之间发生的叙事活动有所影响。通过对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叙事医学“优化医生诊疗思维,实现职业自省,改进医疗服务”的目的[4]。在叙事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医生需要倾听患者及他人的叙事,理解并尊重所述故事的含义,进而代表患者的利益去进行医疗活动[2]。“叙事医学教育”目前尚未形成明确定义,Charon[2]提出,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如精细阅读、反思性写作、与患者专业的谈话),以提高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对患者的照护水平,可以看作叙事医学教育概念的雏形。

与叙事医学教育相类似的术语有“叙事教育(NarrativePedagogy)”,指的是通过叙述、解释和重构教育者和学生的故事、经历,达到教育目的和研究目的[5]。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通过“叙事”这一质性过程,再现叙事者的世界观,重视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诠释[6]。叙事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描述经验,解释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方法[7],叙事医学教育则通常被认为是以培养具有叙事能力,能够开展叙事医学实践的临床医生为目的的完整教学过程。

2叙事医学的教学目标

Charon[8]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开展的叙事医学教学项目中提出,要培养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其中包括“感知患者遭遇,理解所感知的遭遇,处理认知冲突,多视角看待疾病事件,设想疾病结局,采取一定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作为该项目目标的能力与其最早提出的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困境的“叙事能力”[2]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olumbiaCooperativeAgingProgram,CCAP)”项目中,包括1项以叙事医学为基础的写作训练。该训练的目的仅聚焦于提高实习生在整个项目中对于评估过程、数据收集和临床质疑的反思[9]。目前,国外各医学高校开展的众多形式叙事医学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大多围绕Charon提出的“叙事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叙事能力”不只是简单的沟通交流故事,而是要求医生帮助患者通过对“疾苦”的叙事来建构疾病的意义。该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其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和对自我行为的反思[4]。

3叙事医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10]。在叙事医学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精细阅读(closereading)和反思性写作(reflectivewriting)。

3.1精细阅读

即通过对不同内容和体裁文学作品的阅读,以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倾听和理解能力,实现“参与”这一过程[11]。Charon[8]在她《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NarrativeMedicine:HonoringtheStoriesofIllness)一书中提出,将“文学叙事学”(即对故事如何构建、讲述、进展、理解的研究)应用于精细阅读这一方法之中。她根据医学的叙事特点,提出了精细阅读的五要素:结构、形式、时间、场景、要求,明确了精细阅读对文学作品及相关素材的研究角度。我国学者杨晓霖[12]认为,结合叙事学基础知识,将文学作品中疾病故事与医学疾病叙事阅读纳入医学课程设计中,集中讨论与疾病、疼痛、衰老、心理健康、死亡等相关的作品,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

3.2反思性写作

美国学者Kerr[13]指出,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反思性写作是“以自我意识和(或)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对自身经历进行反思的写作”,并认为反思性写作具有改变行为的潜力。通过反思性写作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完成叙事医学中“表现(representation)”这一过程,使其主动地表达自己并评价和分享自身的经历[11]。Charon[2]提出的“平行病历(parallelchart)”就是教育者通过反思性写作培养临床医生叙事能力的一种形式。它是患者普通病历之外的“影子病历”,要求医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见证、书写患者的疾苦和体验。而在国外高等医学院校针对医学生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中,教师则为学生提供了叙事访谈和反思性写作的提纲,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患者的内心体验[14-17]。

4叙事医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与协调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18]。目前,国外各医科院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虽都围绕着培养“叙事能力”为目标,但各自的教学策略有所不同,总体情况可进行以下分类。

4.1依托课程教学的叙事医学教育

部分高校将叙事医学教育与传统课程结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美国梅佑医学院就利用解剖课,鼓励学生将其课堂上的体验通过反思性写作编写成剧本,再通过戏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19]。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医学人文课程通过基于人文主义的文学阅读和有助于职业发展的反思性写作等方法,培养本科医学生和参加继续教育临床医生的反思、移情等叙事能力[20]。

4.2依托实践项目的叙事医学教育

目前,国外高校开展的叙事医学教育大部分基于综合性教学实践项目展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针对实习生开展的“哥伦比亚合作性老年人计划(CCAP)”[9]、新墨西哥大学针对一年级学生8周社区见习开设的“实践性融入式体验(PracticalImmer-sionExperience,PIE)”[17]、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以家庭为中心的体验(FamilyCenteredExperience,FCE)”[16]等教学活动虽然主题、实施方案略有不同,但均是借助各项目提供的平台,通过叙事医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达到某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叙事能力。

4.3依托跨专业合作的叙事医学教育

跨专业教育是指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共同上课和互动来了解对方的职业角色[2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整合口腔学、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四个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开展了“健康、疾苦和健康照护的文化”主题研讨会。研讨会采用精读指定材料,润色写作内容,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对不同医疗领域的问题交换想法和意见[22],将叙事医学教育拓展到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和学生。这一策略有助于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彼此职业角色间的异同,培养同事间的叙事能力,从而实现工作中团队的高效合作。

5叙事医学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23]。目前,叙事医学教学资源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叙事素材的整理和开发。叙事素材可以是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散文、诗歌、传记,也包括影视作品、照片等形式。杨晓霖[12]根据素材内容不同,将国外的叙事文本分为了以下五类:1疾病叙事作品;2关于医生负面形象的叙事;3医生作家关于行医治病的散文小说;4患者关于疾苦及重建被疾病摧毁的身份的叙事;5医生归纳、传递医疗知识的疾病叙事。美国学者Helle[24]专门进行了照片在叙事医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通过摄影理论和叙事理论的结合,分析了视觉教学的优点及照片应用于叙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6叙事医学教学评价

6.1评价内容

叙事医学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因此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叙事能力展开,包括接受培训者对于患者及其工作的态度,临床工作早期的习惯和愿望,学科知识的保留、表达和反思他们所见所感的能力,行医过程中的归属感及人文领域非认知方面的专业能力,如是否拥有诚信,富有同情心,为患者负责[25]等。

6.2评价形式和方法

目前叙事教学效果评价的形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2患者对学生的评价;3同学之间的互评;4自我评价。有研究[25]认为,对医生或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最有根据的来源是患者,因为他们能够真正体验医生的这种素质;另一方面,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平等性,使其对医生的评价略有困难,可以通过同行(或同学)评价进行补充。

不同的评价内容决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叙事能力的评价,主要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问卷法。根据回答问卷的方式,所用问卷分为封闭式(结构式)和开放式(非结构式)两种。封闭式问卷包括一系列的患者满意度量表[26-28]、患者-医务工作者导向量表(thePatient-PractitionerOrientationScale,PPOS)[29-30]、同行评审评价表格(PeerReviewEvaluationForm)[31]等;开放式问卷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况或看法,例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展的“个人疾病叙事”反思性写作训练项目结束后,学生通过回答由7个开放式问题组成的问卷完成对自己的评价[15]。

7对护理学的启示

7.1将“叙事医学”的观念引入护理专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政策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医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医学的人文属性。在此社会背景下,叙事医学对于和谐医疗环境的形成显现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2]。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护士相比医生接触、陪伴和照护患者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发现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33],而国内尚少有研究将叙事医学的有关概念引入护理专业领域。因此,我国护理研究者可尝试在学习借鉴叙事医学有关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将其与护理专业特点有机结合,以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的叙事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在护理活动中运用移情,与患者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不断反思,来提高护理照护水平。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优质护理服务的贯彻落实,更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护理照护。

7.2为跨专业教育的开展搭建平台

目前跨专业教育和团队合作精神变得愈来愈重要,但现存的很多政策和学术问题都限制了不同专业间合作的可能[21]。叙事医学与护理专业结合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可以吸收跨专业教育这一理念,为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开展搭建平台,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叙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整个医疗领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其具体开展形式,应在叙事医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卫生政策及护理教育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7.3构建培养临床护士及护生叙事能力的教学模式

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阐述整体语言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入手,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提出了整体语言教学法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引言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基础教育过程中体现在四个“重”上:重观察、重过程、重实践、重个性,这一方法在西方教育中取得了很大成功。而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弊端:教与学、学与用、现实与生活相脱节,忽视教学的实践性,有碍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美国的整体语言教学法,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中国的英语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语言教学法概念

整体语言教学可追溯到J.A.Comenius的《世界图解》一书。此后语言教育研究者通过实践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虽然至今在语言教学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一概念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国外不少学者对整体语言教学做过探讨,其中最先使用“整体语言教学”这一术语的是Harste和Burke.二人在研讨会中交换对阅读的意见时,共同引入了“整体语言教学”这一名称。

上世纪70年代末,被誉为“整体语言运动大师”的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enneth Goodman强调语言教学应关注学生在读写过程中的意义教育和训练的能力培养,而将语言的构成元素:词汇、句子、语法等的教学溶于读写的自然过程中。1990年Goodman与L.B.Bird和V.Goodman合作出版了“TheWhole Language Cataloge”,此书指出整体语言教学中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课程内容和社团学习为教学的五大支柱。

美国国家英语教师协会提出“整体语言是一种动态的教育哲学”的观点。

国内台湾学者黄继仁将整体语言教学定义为:“全语言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哲学,也是一组综合学习和教学、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信念系统,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实施听、说、读、写与整体课程统整的教学,教材以文学作品和真实的生活素材为主,在合作学习中注重交互的意义建构历程,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实质学习,提供学生兼顾知情意的完整学习经验,是一种能够实际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整全教育”。

覃修桂也提出,整体语言教学是一种“融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基本理论于一体的语言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语言学习是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整体语言教学法恰恰体现了这一语言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整体教学,教师为主导,启发学生从理解整体入手,捕捉重要语言线索,获得总体印象;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挖掘教学内容,从整体到部分,确保每一部分的学习都有意义,这种新的观念塑造了师生新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不再是无意义地机械操练,而是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师生或生生之间互动练习,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 转贴于

二,整体语言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启示

2.1将整体性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整体由部分组成,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优于部分。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先教单词,再讲句型,最后才引导学生把握整个语篇的内容。这种先见树再见林的方法割裂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整体语言理论强调语言学习把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从整体把握语篇,贯彻听中有写、写中有读、读中有思、说中有用。

另外,语言教学和学习生活各个要素之间也是个整体。语言教学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家长相结合。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专业人士到班上演讲,也可以安排参观访问,参加科学实验或艺术节的活动等。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一切教学环境,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互融合,促成整体结构最优化。

2.2以学生为本,创设有效自然情境

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风格、个性差异和需求,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大量口语表达机会。在美国第二外语教学中,教师常常请学生讲故事,讨论故事的内容、人物,让他们穿上服装、借用道具,进行剧情表演;请学生看图说故事,或者先读一首诗歌给学生听,然后请他们把诗扩展成故事。语言的掌握离不开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用中学”,使口语得到不同层次的练习,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而不是靠简单的机械模仿。

2.3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生认知机构

在整体语言教学中,注重一个主题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重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的知识与当前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络,使英语学习发生质的飞跃。如在教授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一课时,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书上表示天气的单词,大胆地寻求教师的帮助,找出更多关于天气的表达句式。这不仅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词汇,巩固课堂所学,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该从授课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和启发者。

三,结语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

对各种方法作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取其优点,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到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为自己的学生设计最佳教学方案,一定可以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Goodmma,K“Reading:A Psycholinguisfic Guessing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6

[2]毛小华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4.123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另一方面,一些实践性的领域中,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十分的匮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教育体制中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我国的学生不愿意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这导致我国的高级技工十分的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办学机制,其中引入“双元制”办学理念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教学地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地点局限在课堂上,而在“双元制”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地点分为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方面。职业学校主要为学生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而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在车间、厂房内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的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与此相对应的,学生的身份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在职业学校中,他们以学生的身份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而在车间内则是以学徒的身份接受训练。培训者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前,需要与企业签订一定的培训合同,在培训期间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指导老师方面,也可以分为在校老师和企业的实训老师。实训老师都是企业的正式员工,他们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上的指导。而在校老师则重点为学生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后,学生需要接受专业知识考试和实训技能考试。只有这两个方面的考试均合格的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工作。

2“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引入“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双元制”的应用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当抓住专业教学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1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国贸专业必须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首先,在实践课程的课时上就应当有显著的提升。在所有课程中,实践课程所占的课时应当在30%以上,并且在每一个学期都设置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以此来保证实践训练的连续性。此外,职业院校应当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出先进的人才。在校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理论的教学工作,确保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及时的解决问题,从而快速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2把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从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上来看,职业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应当保证包含以下几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安排是使理论课程和课时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尽量保持在平等均衡的状态,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得到综合的发展。

2.3重视案例教学的实践作用

在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实务和商务谈判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例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的重点,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的过程,掌握实际的谈判和交易技巧。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参与情景模拟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快速提升自身的能力。

2.4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

模拟实践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训练外贸交易技巧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巩固,因此,在教学设置中可以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就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联系也较为紧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演练贸易进出口的过程、外贸单据的签收等,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仿真练习。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资料的查询、谈判技巧的总结、合同的签订、投保、出口报关等环节,涉及到了外贸交易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

2.5组建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中担任国际贸易任课教师的人员通常都没有实际的外贸交易经验,在进行实践课程时无法与时俱进,缺乏说服力。要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应当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鼓励现有的教师走出校园中,积极投身实践中去,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3结语

“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技术发达国家。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引入我国职业教育中,能够改变我国高级技师稀缺的现状,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专业的教学特点和产业的发展要求,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吴旻.工学结合的双元制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1,(12):24-25.

[2]金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时代金融(中旬),2014,(6):66-68.

篇9

【关键词】乞巧;古诗教学;语文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古诗编排到各册的相关单元中,也与其他课文一样有了相应的单元主题,如《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编在四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中,《咏柳》、《春日》编在三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古诗编排在相应的单元中,诠释古诗词内涵的角度也要与单元主题吻合,教学活动也要有所创新,要赋予它新的学习魅力。

一、巧妙地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用书》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该是重视给学生一种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1.巧妙地解题切入。

从读题、解题、质疑开始,给学生一个释题的方法:读古诗也可从题目入手质疑,带着疑问阅读古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题后,让他们先查字典理解“乞”的意思为“向人讨、乞求”后,猜想提问会“向谁讨、讨什么”。接着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是一个节日的名称,这里的“巧”有“心灵手巧”的意思。在理解了题目的字义后,让学生质疑――再读题目,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会提问,“什么时候乞巧,谁乞巧,在什么地方乞巧,向谁乞巧,怎样乞巧”?这样就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而后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思考。

2.巧妙地引导自主感悟。

读题质疑,带着疑问读诗,边读边思。用“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中心问题展开交流,边读边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这样的流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就诗论诗、解诗”的古诗教学了,而是类似于我们平常课文的阅读教学。交流中,学生们能紧扣解题时质疑的“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向谁乞巧,为什么?”等5个问题去读诗,一一地交流自己从诗句中读到的收获。老师顺学而导,引领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品情感,完成了了解民间故事“乞巧”,体会人们美好愿望的教学重难点。比如,交流时当学生谈到了“我读懂了‘什么时候乞巧’这个问题,是在‘七夕’乞巧。从‘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知道的。”老师可以追问“读着这句诗,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画面?”,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说出诗句描写的画面,其实就是说出自己的诗句意思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同时,相机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3.巧妙串讲“画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乞巧》的诗意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大致理解即可,无需教师串讲,所以在交流完四句诗的学习收获后,引领学生们齐读,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一个个画面,串讲诗意。教学中,学生会把一个个画面分开来讲述,教师要引导“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想想是怎样一个场面?然后把这个美丽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二、巧妙地拓展,丰富古诗内涵,促进理解感悟

古诗的理解,光凭想象理解,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有难度的,因此,教材编排时在课后编了“资料袋”,正是出于辅助学习的考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学习环节,多次阅读“资料袋”,获取相关信息,帮助理解、感悟古诗内涵。第一次,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袋”理解课题的“巧”,学生知道了题目中的“巧”是“心灵手巧”的意思,知道了“乞巧”是一个节日。第二次,是在教学诗句“家乡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感受“穿针乞巧”这个热闹的庆祝活动的场面时,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了“穿针乞巧”的民风民俗,还知道了“乞巧”的人物是古代的女子。

另外,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说说“牛郎织女”的古诗,教学时,淡化处理“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为了突显故事“乞巧”。还可以结合阅读民间《乞巧歌》,帮助理解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美好愿望。

再者,在结课时,拓展阅读其他描写“七夕”的古诗,如唐・祖咏写的《七夕》、后唐・杨璞写的《七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七夕乞巧”这民间故事,从而对“乞巧”这民间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巧妙地联系,深层探究整体,把握人文价值

一首古诗,一个故事,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取向。教学中,在理解诗意后,可以巧妙联系整体,深层探究,正确把握人文价值取向。教学时,在最后环节,用问题“乞巧节,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少女正对着秋月穿红丝,她们穿尽红丝又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谈到是为了“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能干、那样美丽、那样有智慧;织女是织布的能手,要是自己有她那样的本领,生活肯定会更好的的。”这时出示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人文价值的认识。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历史活动学习;角色扮演

继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之后学习理论不断地发展,产生了对20世纪90年代教育心理学领域有深远影响的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中,建构主义对有效学习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解答。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的兴起有其社会思想根源和科学技术背景。窥探它的教学观离不开它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这些理念的支撑和辅助。

1.建构主义的形成背景

世纪之交萌生的建构主义的科学背景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重视相对主义,把客观知识和概念也一并看作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产物。

2.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和客观规律的唯一准确的表征,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新的经验来到时,他们会利用具体的情境主动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3.建构主义学生观与教师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接受知识的,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对新知识的诠释,会形成自己标记的意义。教师的作用不是给予知识,而是在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和技能方面给予学生支持和引导。教师是转换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教材的提供者等。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以下环节: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方式、设计协作学习情境、评价学习效果、强化练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由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我国当前人们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满的思想和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革新思想相合拍,它对于我国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历史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注意到要把课程改革的实质与一种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联系起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这种研究活动经过历史史实和问题情境设计,不需要舞台,不必要排演,只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一些人物,进入历史情境,自主发掘新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被贯穿在教学中。

2.角色扮演的示例与规则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有准备地或即兴“扮演”一些历史人物。学习“百家争鸣”时,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各个思想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请其他学生扮演当时一些国家的君主,由各“思想家”对其进行游说,由“君主”判断自己会采用哪种思想,并阐明原因。

开展活动时,需要注意:一是角色扮演有准备。二是角色扮演需评议。三是角色扮演巧升华。在历史课上开展角色扮演,重在评议和评议后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升华。

三、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以学习者在共同想办法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为基础。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更加值得我们去推敲。

1.历史活动教学

当学生在建构知识时,是把以前各个结构合起来构建新结构的过程。教育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很多身心的体验,这样来看,活动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历史教师职责

在现代大历史观的背景下,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合作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起双方互动、平等的交流,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也是心理上的平等。教师需要树立对教学的服务观。

3.学生主动学习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把教师看做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逐渐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是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开动脑筋。

4.建构主义评价

外来的先进教育理念进入我国,刺激着传统的讲授模式,对我国旧有的教育模式有一种冲击的力量。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的确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适应了当今时代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体现出非常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思想。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改革才会有所进步,在教育领域以学生为本,也激励着自己不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且认真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万伦.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M].比较教育研究,2005(07).

[3]潘洪建.活动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新民.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