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一、何谓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是学生满足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求,适应难以预测情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道德素养和能力。[1]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鉴赏力、学习态度、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音乐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教育阶段,音乐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很多音乐课堂教学却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学生音乐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的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呢?要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观方面应多努力,多尝试,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以实现其有效教学。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我们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在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展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的场所。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人们的身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合理利用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怎样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首先要明确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都是它的优点。但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其屏幕的视觉感受会干扰学生的听觉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万一设备出问题,或停电等,就会让有依赖性的老师无所适从。因此盲目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着唯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才能让它很好的为我们的音乐课锦上添花。

五、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46-01

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做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校和家长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他确实有很多优点,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他可以很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应该担负起这历史的使命,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随着“二期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音乐教育的阵地在课堂,如何能够提高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提高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身演唱能力、准确范唱在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欣赏教学不同,歌唱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歌词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歌唱教学中教师准确的范唱,可以使学生有模仿的对象,教师演唱时的状态,声音的位置,情绪的表现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提高教师的演唱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课已经变成了单纯的观看视频,老师介绍讲解的音乐课,音乐课原本那种琴声悠扬、歌声悠扬的场面变得越来越少,导致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在钢琴技巧上的淡化。音乐课中唱歌、音乐知识、听力训练、欣赏等诸多教学内容都离不开钢琴,当你用钢琴为歌曲伴奏时,动听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变化的音型往往能使歌唱效果更佳;当你在上课前用灵巧的双手,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弹奏一首幽雅动听的钢琴曲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才能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提高自身的形体表现能力、丰富课堂教学 新教材中对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的音乐的都有涉及,不但如此,除了音乐以外,舞蹈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每一册的教材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方面知识的介绍,除了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外,如果老师能够声情并茂的表演上一段舞蹈的话,相信一定会给自己的课堂增色不少,如果能够带领自己的学生跳上几个动作,就更加符合二期课改学生参与体验的理念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生动化、形象化,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提高自身形体的表现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篇4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评价管理机制

作为单一的欣赏课,高中音乐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与不足,这让很多老师感到非常的疑惑和棘手。据调查显示,传统的单一教育教学模式、滞后教材、单调的教学手段以及不规范考试模式与评价制度,使得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评价制度的完善,如何运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改善音乐教学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个音乐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基于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课堂教育教学目标

对于音乐老师而言,应当明确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以音乐之美感染学生,以音乐内涵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养成审美意识和能力。实践中,为有效实现该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音乐要素、手段做出积极反应,并引导他们感受、体验以及表现音乐之情感,引导他们积极感受、鉴赏音乐之美,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有益。基于此,在音乐课教学之前,应当先明确教学目标。即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观念和情趣;以课堂音乐教学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氛围,有效调节课堂紧张情绪。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引导他们欣赏传统优秀民间音乐,比如,民歌、乐器以及歌舞音乐和戏曲曲艺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文化情感。

二、面向所有学生,采取因人制宜的教学模式

对于高中音乐教学而言,其基本任务是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受益。在高中音乐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面向所有的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当将学生的感受、参与活动置于重要位置。对于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而言,其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应当为具有音乐特长、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以此来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基于此,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应当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还要具有可选择性,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展学生个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建立健全考试与评价管理机制

实践中可以看到,音乐学科通常被认为是副科,同时因缺乏规范的、合理的考评制度,使得学生对此不加重视,而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主科。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将高中音乐课堂的考评方法改为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相结合。对于课堂表现而言,通常又可以分成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度以及活动表现等;对于考试部分而言,则应当重视学生的理解、审美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高中学校的艺术教育重要性已然凸显。实践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践中如何全面提升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所有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成为高中音乐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锻炼.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2010(2).

[2]王晓斐.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09(39).

篇5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学理念;音乐课堂;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开展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探索,其中对学生内驱力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尝试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孩子的沟通活动中,发现学生对音乐更加乐意接受和参与课堂活动了,师生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了。实践证明利用好孩子在乎的价值确实能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展历程

有关音乐的审美,我国古代典籍《乐记》中就提出过“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流;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认为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其教化的功用,并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与精神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中也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就是将审美教育作为了核心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了新版教材,并通过国家教育部审定通过,在质量上、内容上都有较高的水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前沿性。

音乐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环境。在奏唱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曲目,在了解其内容、主题思想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了他们审美情趣和艺术方面的素养,对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提高他们的气质,配合审美情趣。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音乐审美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1.音乐审美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学习的内驱力,利用声音来传达心理的独特感官,不同于绘画和摄影,不能提供具体的视觉效果,但是却在理解和感悟中具有可变性和欣赏个性。音乐在学生素质培养和审美教育中具有积极的功效,不但具有心理价值和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功能,教师应根据题材风格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全方位的了解音乐、喜欢音乐,通过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来增强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情趣来增强学习音乐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基础,是变被动地知识接受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首先应该改革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为主的教学观,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的备课、上课的模式,先征求学生对下节音乐课的学习期望,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在乎的价值来进行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在乎的价值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习民族音乐时,我根据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古筝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堂古筝乐曲赏析课,其中的《高山流水》、《苏武牧羊》等经典曲目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元化的音乐审美目标来提增强学习动力

1.音乐审美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的抽象的艺术,利用声音来传达心理的独特感官,不同于绘画和摄影,不能提供具体的视觉效果,但是却在理解和感悟中具有可变性和欣赏个性。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课堂音乐活动来促使学生开展有效的音乐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思考知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对于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确立音乐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目标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关注什么价值,以学生的价值体现为中心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提高音乐学法指导的自觉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例如在教授古典音乐赏析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这样几个教学目标:1.感知不同民族乐器的声音;2.欣赏经典曲目;3.理解不同曲目的内在感情。这三个目标从低到高引导孩子逐步进步民族音乐的殿堂,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基础和兴趣,我有区别地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收获和成功的乐趣。

结论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有效发挥音乐审美所体现的作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根据孩子不同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孩子成为课堂音乐学习的主人,这样就能有效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进一步研究音乐审美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三尺讲台是我们的一线战场,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基本抓手。我们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但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仍存在以下短板:

1.观念落伍,教法老套。客观而言,集中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感受集体学习的氛围,系统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知识。但从实际效果看,无论是唱歌教学、音乐欣赏还是音乐知识的学习,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音乐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只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整堂课就是教、学、练机械地反复,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音乐的感受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当前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角色固化,缺乏引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体制”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但现实中的一些音乐课堂仍以教师传授为中心,采用单一的教导式教学,老师在台上,学生在台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好似演员和观众一样,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教学活动少,而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如此种种弊病严重阻碍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音乐社团的独特价值

1.学生社团的唤醒激励作用。学生社团训练本身基于学生兴趣和素质培养,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对课堂教学的衍生和升华。学生音乐社团训练是我们尝试的一种重要的课外实践活动。基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我们在课堂外组织学生音乐团队训练时,注重及时对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充实,使得整个教育体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时代特色。在现实的音乐学习中,学生音乐社团这一组织形式往往会吸引不少新生加入,我们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加入到学生社团中去学习锻炼。但由于学生音乐社团的活动性质,所以吸纳的名额有限,这也为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提供了契机。对新加入的学生,社团先让他们与原来参加集训的学生共同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团员学习取经,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们才准予他们可以真正参与到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激励新团员努力进取,也对老团员是一种督促和鞭策。俗话说,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进步!

2.社团学生的辐射作用。毋庸置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笔者随机抽取400名光明新区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现其中93%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各种课外社团,其中选择音乐类的有178人,占总数的44.5%,可见学生对于音乐课外社团自主选择的渴望比较高。

音乐社团的建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我们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音乐“尖子”,培养发展艺术人才,让他们成长为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力量,同时还可以以点带面,让这些音乐“尖子”在同学中树立学习榜样,带动全体同学更好地学习音乐。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音乐社团的学生的热情,发挥其辐射作用,努力提高音乐课堂质效。

三、课内外应有机融合

1.课内外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音乐社团训练中,不断再现、运用、消化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习得,从而对音乐课堂教学计划内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此同时,教师采用循环式教学,让学生把在社团训练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带回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下是笔者尝试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先对社团训练的学生进行前期培训,使得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由他们主动去带动其他未能进入社团训练的同学。经过培训,由他们讲授和示范老师布置的音乐学习任务,并能把所掌握的知识讲授出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驾驭和理解程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大方向,由他们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所要讲授的内容,经与教师沟通后,再由他们亲自主讲和示范。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会自主地分析和掌握知识要点。

2.课内外结合促进社团成长。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如何大胆地去表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育人目标。学生社团活动,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群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社团训练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过程,而在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同学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目标,这对社团训练也是大有裨益的。

3.课内外结合保障人才培养

音乐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而社团训练给学生艺术成长提供了一种可能,它保护和延长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用创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应是音乐课堂教学延伸到社团训练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环节。学校以培养实用型音乐人才为主,大力开展技能训练,把社团训练的经验不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得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以期不断提升课堂质效,最大限度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篇7

关键词:音乐课堂;重要性;唱歌教学方法

展望整个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几乎只是小学生的机械化的唱歌课,使得整个的音乐教学的效果极其低下。在音乐教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其实是“审美”,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赋予他们寻找美好事物的眼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学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虽然,唱歌是学习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要说现在小学生音乐课上的唱歌早已失去它应有的灵魂。为了追寻我们已经失去的教学灵魂,我们的小学生音乐课堂中的唱歌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端正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我们要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下面本文将针对此问题作出一一论述。

一、唱歌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歌唱是进行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儿童唱歌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这种最自然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得儿童轻松地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等。通过唱歌还可以使儿童感受曲调旋律的音乐美感,有益于日后对其他乐器的学习,这种方法产生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真正的音乐。唱歌就像是一把打开音乐这个巨大宝藏的钥匙,拥有良好的唱歌技巧和能力,对其在音乐领域进行深造和掌握相关的乐器是一个巨大的助力。有利于我们人才培养从小学阶段就能够得到身心和智力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歌唱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加强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也是我们音乐学习中的一个很好的助手,为以后进一步提升音乐方面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结合苏少版教材探索音乐课堂上的唱歌教学方法

针对唱歌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文对唱歌教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模式进行了较有针对性的探索。下面我们将从审美感受能力、课堂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的活学活用以及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本文针对唱歌教学方法的整体论述。

1.以审美感受能力为教学核心

教师在唱歌教学上应力求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特征出发,达到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首歌的教授,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的歌词感悟歌曲中所蕴含的优美的意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歌曲。如三年级教材中《美丽的黄昏》是 一首欧美歌曲,歌曲描绘了夕阳西下和远处教堂传来钟声的美丽景象。只有理解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东西,才能提高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水平,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唱歌能力,增加唱歌时的心理震撼力,使歌曲更有深度。

2.梳理唱歌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步骤

我把唱歌教学的步骤具体划分为:熟悉歌曲、分析歌曲、思考歌曲和表现歌曲四个主要步骤。我们只要按照这四个步骤,逐步充实,按部就班,就能提升唱歌教学的效率和效能。有利于整个唱歌教学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学生唱歌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唱歌方面的活学活用能力

这一层次的唱是教师指点学生把文本的精华内化、积累、沉淀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创新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多组织唱歌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提升整个唱歌教学活动中的效能,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是可持续的。

4.朗读教学法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在朗诵状态下唱歌,可以使得声音更加自然,也容易使唱歌中的高中低三个音衔接得更加紧密。朗诵中加入感情,更容易增加歌曲的情感厚度和自身的立体感,更有震撼力。

音乐教学在整个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音乐课堂上的唱歌教学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迎着素质教育的春风,作为音乐教学的前沿的实践者必须做好新时期的唱歌教学方法的探索。以上就是本人针对此问题的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望对成熟有效的唱歌教学模式的建立有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h.谈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黄河之声,2010(4).

[2]金丽丽.校园飞出嘹亮的歌:音乐课堂唱歌教学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下),2010(12).

篇8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与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具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多种功能。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作了解释和说明。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要达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树立高尚人格的目标。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尤其重要。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应体现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关注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上。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否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自主性学习,高效实现各种目标,给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在教学效果上,达到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及道德品质养成的目的,同时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主体的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潜能,即“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师生共长”,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通过教学反思找出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法。

(三)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其中学生的“学”包括学生学习参与度、思维品质、问题意识、情感体验、目标达成度5个评价指标;教师的“教”包括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4个评价指标。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综合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一)综合量表评价法

这是一种比较精细化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其运用的基本程序是:(1)编制专门的教师教学评价表。确定评价指标(项目)、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各项指标评分或评等的标准问题。(2)评价主体。以听课为基础,在教师教学评价表上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定。在听完某教师的课后,评价人员(包括校长、老师、学生、家长等)依据自己对评分(评等)标准的理解,独立地在教师教学评价表的每个项目上,给予该教师一定等级或分数。(3)数据处理。汇总所有的教师教学评价表,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或等级。综合t表评价法是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应用广泛。

(二)分析法

它是一种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定性分析进而评定其质量优劣的方法。它没有专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主要取决于评价人员的学识和经验。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为主。

(三)调查法

主要有问卷与座谈两种方式。问卷法的程序: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向相关人员(如所教班级的学生、同校的教师等)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授处理,问卷上的有关数据,最后对教师授课质量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现许多初、高中使用次方法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查法兼有综合量表评价法的有关要素,适合于专门了解某个教师较长时间内的教学情况,多在专门鉴定某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的管理评价中运。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由于我们对新课标认识上的不同,理解上的片面或是偏差,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出现了不同或意见之争。很明显,新课程倡导的是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多样的发展性评价。

首先,现代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来表示教学质t和效果。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核心的目标。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有多少知识和技能,而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其次,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且善于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正确评价同学和自我的行为。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我们不是课堂的“主宰”,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引路人。

篇9

[关键词] 互动;兴趣;人文素养;创造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指导下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贯穿着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统继承价值等,提倡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新型小学音乐课堂,要在教学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互动,变课堂主体为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环境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十分重视这种“心灵接触”。每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轻松的情绪、亲切的表情、热情的姿态、征询的口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一同创设情境,以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状态。音乐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情感去演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唱出的歌曲才会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还体现在设计各种有利于音乐学习的场景上。例如,在学习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春天》一课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教室布置成美丽的郊野,学生佩戴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头饰,营造出美丽的春天的场景。学生们置身其中,仿佛听见了鸟儿唱歌,听见了泉水响叮咚,看到了美丽的花朵,感受到了清新的青草气息……当学唱歌曲《春天》时,学生就能兴致高昂地投入,跟着音乐翩翩起舞,整个课堂灵动起来了。

表演也是构建小学音乐新型课堂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通过表演展现歌曲情境和魅力,既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又更好地让他们学习了音乐。例如,教学《龟兔赛跑》时,教师把学生分成龟、兔二组,学生边听边表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演中学,在乐中学。这种新型音乐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让音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二、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音乐要以审美为核心。启发音乐审美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在学习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去感知音乐,去唤醒孩子们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然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比如可采用“比赛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这样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维变得活跃,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音乐课堂还可加入想象元素。如笔者在教唱《火车开啦》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演唱,但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内涵和情感,笔者让学生展开了想象:“此时,老师带你们坐火车去香港迪士尼乐园,你们坐上火车后,当火车开动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开心!”“激动!”“迫不及待!”……沉浸在美好想象带去的欢乐之中。此时,笔者让学生唱这首歌时,同学们好像真的坐上了火车,歌声中充满了兴奋开怀的色彩,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三、学科综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提倡学科综合是体现音乐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基本要求。音乐包含了多种审美要素,它可以和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相融合。学科综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课程人文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如今,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认知空间,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性。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内容、作者等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时,让他们听歌作画。笔者把音乐教室拉上窗帘,配上柔和的灯光,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伴奏,并使用了背景色――蓝色。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浮想联翩,兴致盎然,创造欲大增。他们用轻柔、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同时,用笔画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蓝色的夜空显得十分安宁,星星娃娃和月亮姐姐在天上遥望着大地;可爱的小白兔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甜甜入睡了;一个缀满蓝色星星的摇篮挂在垂下的柳枝上,慈祥的妈妈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微笑着进入梦乡……孩子们在想象、在听歌作画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的意境,进而领悟到音乐与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相融相通之处,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四、音乐活动,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音乐课标中指出:“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和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冲动和表现欲望,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笔者在音乐课堂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的音乐创编活动,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出示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丰富多彩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儿歌的形式来描绘;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舞蹈比较好的学生用舞蹈来表现树爷爷、青蛙、喜鹊、小鸭、小鸡之间发生的童话故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并引导了学生个性发展。

构建音乐新课型堂时,要顾及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生活阅历和经验。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笔者在钢琴曲《骑竹马》欣赏课上,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初听乐曲时,笔者展示了形象生动的画面,讲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复听乐曲时,让他们在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边听边表演。此时学生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彩。学生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更准确深刻地理解了乐曲,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也得到提升。

篇10

学手段;基础知识;引导;

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40—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没有采用领唱或带唱方式将这首歌教给学生,而是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生活中感人的爱心画面,诸如抗击非典、抢险救灾、希望工程及扶贫场景等,让学生在极富感染力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爱心的力量,由此产生学唱这首歌曲的强烈欲望。这种巧妙精彩的新课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

恰当、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音乐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运用情感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进行古典器乐欣赏时,先让学生欣赏二胡、三弦及笛子、扬琴等乐器的演奏,使其获得亲身感受体验 ,再让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1.谁能说出这些乐器的名称?2.这些乐器你们在哪里见过,它们的用途各是什么?3.你会使用哪种乐器?4.你最喜欢哪一种乐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个人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人人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通过“听”、“看”、“想”、“动”、“说”等一系列活动, 从而了解了各种乐器的名称、特征、用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各种器乐的美妙之处,进而认识音乐艺术之美。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对各种器乐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音乐教学的重点

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音乐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更高,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要求更为细化。“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学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变着花样让学生去听,而是要在歌唱、 演奏及创作等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实践为目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音乐实践和创造。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了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因此,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新课程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