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

篇1

关键词

境外直接投资 行业分布 演变与趋势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是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趋势对于总结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得失、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布局以及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现状与特点开始,在回顾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演变历程和分析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未来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一、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现状与特点

(一)从流量和存量来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虽呈多元化格局,但主要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等劳动、资本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高科技、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偏少

2009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主要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36.2%),其后依次是采矿业(23.6%)、金融业(15.5%)、批发零售业(10.8%)、制造业(4%)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7%),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当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3.8%;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占当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仅为1.9%。

截至2009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主要行业分布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29.7%),其后依次是金融业(18.7%)、采矿业(16.5%)、批发零售业(14.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8%)、制造业(5.5%),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1.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2%。

(二)从参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虽然也保持多元化格局,但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及农林牧渔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

2009年末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最大(36.6%),是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投资主体数目最多的行业;其次为制造业(31.9%),然后依次为建筑业(4.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9%)、采矿业(3.5%)和农林牧渔业(3.4%)等。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数目的83.7%,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3%。

(三)从中国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涉及的行业虽广,但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聚集度较高

截至2009年末,在中国境外企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30.2%,是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在境外所设立企业数目最多的领域,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21.9%),然后所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依次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1%)、建筑业(6.8%)、采矿业(6.3%)、农林牧渔业(5%)。上述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境外企业数量所占的比重合计达83.3%,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仅为5%。

二、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演变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阶段的划分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阶段划分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要考虑整体情况,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行业结构的演变。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6年):境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贸易服务业及其相关行业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为了建立国际贸易网络,尝试在国外设立分公司和代表处,投资规模小,投资企业集中于进出口贸易、金融和航运等相关领域。在此期间,工农业生产、工技贸合作、餐饮旅游、资源开发等行业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海外投资。

(二)第二阶段(1987―1993年):境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由贸易服务业向加工制造业等非贸易类行业延伸

该阶段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的特征是贸易类投资继续扩大,同时非贸易类投资开始增加。如表1所示,截至1993年底,中国境外贸易类和非贸易类企业总计达4479家,按各行业企业数目占中国海外企业总数的比例排序,自高到低依次为:贸易型(24%)、生产型(19%)、餐饮旅游型(18%)、工程型(16%)、金融保险型(12%)、资源开发型(5%)等。

(三)第三阶段(1994―2002年):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重点继续向生产加工领域拓展,资源开发领域成为新的热点,贸易型为主的境外直接投资结构开始变化

此阶段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进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除贸易类以外,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重点继续向生产加工领域(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倾斜,同时资源开发领域(森林、能源等)投资额迅速扩大。如表2所示,虽然贸易类仍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3.04%,但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和农业等三个行业所占比重合计已达42.94%,表明近一半的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投向了生产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境外投资以贸易型为主的结构。

(四)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境外直接投资行业进一步拓宽,投资额较集中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与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

在这个阶段,伴随中国履行人世承诺,对外开放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逐渐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速度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进入全面提速期,行业分布覆盖面全面拓宽,涉及的行业几乎囊括了三大产业的各个具体领域,但仍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如表3所示。

三、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本国要素禀赋状况

如同对外贸易一样,对外直接投资也同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密切相关。生产要素包括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有形要素主要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厂房设备、自然资源等,无形要素指的是技术、信息、品牌、商誉、设计、管理、营销网络等。就与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生产要素来看,现阶段中国充裕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设备等,比较充裕的包括:信息、商誉、管理、营销网络等,较为稀缺的是:技术、品牌、设计、自然资源等。因此,当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高科技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布偏少。

(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纵观中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境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演变的历程,不难发现国内产业结构与境外投资行业分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国内产业结构对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同时境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关的三类产业:一类是已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如批发零售、电讯服务、金融、保险、运输、汽车、信息服务等;另一类是产能过剩型行业,国内处于长线产业或边际产业,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如家电、纺织、轻工、机械、建材、建筑、原料药、电讯设备等;还有一类属于暂时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战略或幼稚产业),需要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培育竞争优势,寻求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设计、研发等。

(三)自然资源获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等)等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国内这些自然资源储量有限,人均资源量比较低,供需矛盾日渐凸显。面对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通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跨国并购等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有效地寻求和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国家的资源能源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获取资源与通过对外贸易购买资源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供应的稳定和价格的稳定,因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近年来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行业。

(四)贸易壁垒规避

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与容易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行业结构紧密相联系。根据蒙代尔(Robert A・Mundell,1957)提出的贸易与投资替论,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跨国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商品贸易的替代。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和当地销售,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有利于维护和扩大市场。目前,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大,针对我国的诸如配额、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频发。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约120亿美元,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显得尤为迫切。如近年来我国的家电行业中,海尔集团通过在欧盟、意大利、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设立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有力地规避了东道国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障碍,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五)东道国国情差异

东道国国情差异也会对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行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各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状况、技术发展层次、资源储量等存在差异,外资投资行业准入门槛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行业在某个东道国属于鼓励投资领域,在其他国家可能属于限制或禁止投资的领域。因此,中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别。一般而言,在对经济技术发展层次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一些自然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投资时,可以通过对这些国家自然资源行业的投资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以弥补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的不足;而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投资则应以高科技等战略产业为重点,以学习其先进技术、培育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

四、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趋势展望

作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未来行业布局不仅应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相结合,还应同培育和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相结合,同时还应同建立由中国企业主导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和经营网络结合起来。在选择和确定境外投资行业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能否充分发挥本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程度、是否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和第三(对外投资)阶段、拟进入行业的竞争状况与市场容量、拟进入行业的开放度与政策法规情况、拟进入行业的综合商务成本等。

综合上述因素,“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农、林、牧、渔等行业

2009年,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3.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6%。截至2009年末,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0.3亿美元,占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0.8%。由此可见,三十年来这些行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尚有很大发展潜力。展望未来,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由于人多地少,农、林、牧、渔业等资源相对短缺,因此应鼓励这些行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整合国际农业资源,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林牧渔业发展做出贡献。在农、林、牧、渔业等几个行业中,农林业海外投资最有发展前途。就农业来讲,今后5―10年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将是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就林业而言,对外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育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行业。

(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

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所需自然资源的重任。近年来,我国对国外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资源储量偏低。我国部分资源短缺的状况未来难以根本改变,为了保障资源的有效稳定供应,今后将会在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进一步加大境外投资规模,因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会继续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三)制造业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内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如产业配套能力强、劳动力资源丰富、优惠与鼓励政策、综合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社会发展环境稳定等),因此未来若干年中国不会失去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将向世界创造与制造中心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但是,制造业在国内的发展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沿海地区综合商务成本逐步上升、处在国际分工末端、国外贸易壁垒限制等困难,未来若干年制造业也需要有选择地“走出去”,制造业境外直接投资数量将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制造业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2009年排第5位)和存量(2009年排第6位)中的地位将会有所提升。今后加工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优先和重点行业主要是:

(1)拥有成熟和标准化适用技术的行业(石油化工、通讯设备制造、钢铁等);

(2)产能过剩或饱和的边际行业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家电、机械、轻工、原料药、建材等);

(3)新增优势行业(如汽车制造、机床、发电或采掘装备制造业等);

(4)受国外贸易壁垒限制较为严重的行业。

篇2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区位;投资目的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054-06

梁静波(1973-),男,博士,信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和产业经济。(河南信阳 474000)

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8670)和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GGJS-073)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图1是2001-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情况。从流量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以前发展平稳,2005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後高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0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2010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外直接投资中出现了投资主体不均衡、投资行业不均衡和投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若不及时调整将影响今後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状况

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投资主体、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三个关键内容。投资的主体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是否协调是衡量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主体上,在国有企业占绝对地位,民营企业占比较低;行业上,侧重于以贸易为导向的服务业和以资源为导向的采矿业,国内极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及现代服务业投资较少;区位上,侧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其他大洲较少。

(一)投资主体不均衡

尽管从企业数量上看,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大,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占16.1%、13.4%和10.2%,但从投资金额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其他类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见表1)。

流量上,2010年中央企业和单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4.4亿美元,占流量的70.5%。存量上,至2010年年末,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居第一位,而其他类型企业占33.8%,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股份有限公司占6.1%,股份合作企业占1.1%,私营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0.7%,集体企业占0.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1%,其他占0.5%。在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企业中,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比如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如首钢总公司;大型能源公司,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型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这与中央企业拥有大量资金、实力雄厚的现状密不可分,也与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仍集中于能源开采、金融等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有关。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活力还待加强。

(二)投资行业不均衡

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门类,但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都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服务业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见表2)。

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投资总共累计净额为2623.5亿美元,占82.7%,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净额为972.5亿美元,占30.7%。而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仅为178亿美元,占5.6%(见表2),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等,这些多是中低端制造业。我国在其他先进行业,尤其是先进服务业的投资数额更少,例如,截至2010年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84.1亿美元,占2.7%;建筑业为61.7亿美元,占1.9%;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39.7亿美元,占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11.3亿美元,占0.4%。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偏向较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采矿业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的领域,而对技术服务、科学研究、信息传输、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例极小。这样的行业结构表明我国对外投资具有较明显的寻求资源和促进出口的特征,说明获取资源和能源及促进出口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不论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赶不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从流量上看,2010年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46.4亿美元,仅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8%;从存量上看,2010年末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78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5.6%。而且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流量排名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还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规模较小,说明国内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制造企业还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投资的水平和能力。国内服务业的竞争能力远低于制造业,但对外直接投资却高于制造业,这值得我们思考。

(三)投资区域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且集中于几个避税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亚洲占71.9%,拉美占13.8%,两者合计达85.7%,而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合计仅占14.3%。而投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资金,又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几个避税地。避税地并非对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地,很大一部分投资又流回到内地。这种回流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起到真正开拓海外市场、获取国外资源和转移产业的目的。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亚洲占65.3%,拉丁美洲占15.3%。受市场竞争力、文化差异等因素限制,我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相对较少,2010年我国对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直接投资仅分别占总存量的5%、2.7%和2.5%(见表4)。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洲际分布,还是从国别(地区)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都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避税区为投资重点。对外直接投资区域过度集中容易造成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竞争加剧,重复投资,资源利用率下降;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不利于企业在全球生产布局、合理分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一)投资主体不均衡的成因

如前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之所以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是因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金融和战略性的能源、矿山等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国有企业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优势、规模优势、行业垄断优势和肩负国家战略产业安全的责任,同时也是“走出去”战略的忠实执行者。在政府的推动下,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投资加大力度的情况下,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众多,但有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很多民营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能力和动力;加之为保证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而投向的采矿业需要巨大的资金作後盾且伴有巨大的风险,而这是众多民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

(二)投资行业不均衡的成因

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以在本文分析中,主要针对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和制造业;服务业由于领域较多,为便于比较,把服务业的几个重要分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不对其进行细分。

1.服务业占比高的成因

服务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较高,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一是得益于国际服务业大的开发环境,许多国家服务业进入门槛低,不会遇到国内那样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二是部分服务业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且又能适合投资地的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这为技术含量少、资本额小的国内商业资本提供了机会;三是很多服务行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领域,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服务业占比高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更看好服务业的盈利机会和市场前景。

2.制造业占比低的成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较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除了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和国内高劳动力成本的驱动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国内很多制造企业并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实力。

在国内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制造业,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投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国内丰富低廉的资本投入和较低的人工成本使制造企业在产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其制造活动更倾向于在国内进行,而不是大规模的离岸生产。我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而企业恰恰不能以此为作为海外投资的凭借。国内传统的制造企业一旦离开国内低廉的要素环境,到国外生产立刻就会失去竞争优势。第二,制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太弱。目前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资金和市场渠道,缺乏能够整合全球价值链的战略资源,不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除了华为、联想、海尔等为数不多的企业以外,国内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企业屈指可数。2009年《财富》的世界500强名单中,尽管有34家企业上榜,但是绝大多数是国有垄断行业或者竞争不充分领域的企业,缺乏真正高技术或者充分竞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制造企业缺乏竞争优势和垄断优势,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很大限制,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还比较小。

3.采矿业占比高的成因

采矿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较高,是因为随着我国进入重工业阶段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大幅增加。然而,我国很多重要资源能源大多需要从外部输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在输入形式中,通过进口容易受到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国际政治和寡头垄断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量和价格波动较大,需求都无法得到正常保障。为摆脱国内资源能源供应短缺的局面,政府鼓励资源能源类企业投资于采矿业,鼓励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建立资源能源供应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利用资源能源。这是我国采矿业占比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投资区域不均衡的成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部分资金流向了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传统避税港。向这三地投资目的除了这三个地区具备较高的金融、贸易自由度和经济开放度及优越的投资环境外,主要是获取生产经营以外的利益,即享受与外资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合理避税、规避贸易壁垒和便于海外上市等。虽然2008年开始我国统一内外资税率,使得企业投资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一个动机消失,即以外商投资企业的身份享受税收优惠的动机消失,但向这些地区投资的其他动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从洲际情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量集中在亚洲,一方面是由于亚洲很多国家与我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制造能力相对较弱,生产成本更低,这样我国转移出去的产业在那里具有更大的竞争实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亚洲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第三是由于我国和亚洲具有先天性的地缘优势和血缘、文化的相似性,企业在当地投资遇到的文化和习俗障碍较少,所以近年来亚洲日益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拉丁美洲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直接投资区域。我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除了看重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两个全球著名的避税天堂所带来的好处外,更看重拉丁美洲丰裕的自然资源,如巴西、秘鲁、委内瑞拉等国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对能源的需求。这从对拉丁美洲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采矿业可以得到印证。我国对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投资相对较少,是因为这些大洲很多国家是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加之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较大,部分西方国家把日益强大的我国视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实行更为苛刻的安全和政治审查,造成许多投资受阻,限制了我国在这些地区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另外,随着“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近年来资源丰富的非洲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逐步上升。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调整策略

(一)发挥民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向纵深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虽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由于许多国家对国有企业存在意识形态偏见,其投资意图常被东道国误解,把它们的正常投资行为与国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常常设置一些障碍以阻止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导致许多并购失败。再加上国有企业本身治理结构的天然缺陷,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优势,如产权明晰、风险意识强、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很多西方国家认为民营企业更能代表市场经济成分,投资的商业意图更明显,因此其遭遇的严格审查较之国企要少。鉴于此,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应加快推进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调整。给予民营企业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设立特别金融机构或建立特别基金,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以提升其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逐步使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上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以减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因企业背景及经营管理体制原因而寻找政治经济安全借口阻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发生。政府在着力推进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调整的同时,应加快国有企业经营的去政治化,改变国有企业经营决策过多体现政治意图,信贷等各种资源过度偏向国有企业的现状。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介入和支持应尽可能采取政策引导和服务的形式。同时,国有企业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二)推进行业调整,加强对重点行业投资

第一,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我国应加大制造业海外转移,把边际产业转移到下一个梯次的国家。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主要是:拥有成熟和标准化适用技术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第二,加大高科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为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我国应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的航天技术、激光通信、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建立技术密集型的合资合作企业、并购海外高科技中小企业。第三,继续加大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投资。“十二五”及今後一段时期,我国应继续加大对资源开发业境外直接投资规模,通过海外资源开发进一步参与全球国际资源的生产经营体系,争取全球重大战略资源的定价权,维护国家资源安全。除继续加大石油、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外,应适当向与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有密切关系的战略资源(如天然铀)转移。第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对外服务业层次。当今,全球现代服务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为此我国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应该向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以此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第五,抓住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投资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行业。我国应抓住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时机,拓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通过并购、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尽早转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三)根据投资目的不同,合理安排投资区位

虽然,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覆盖率已达到72.7%,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地区过于集中的根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多元化地区分布格局欠佳。今後根据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意图,确立多元化投资地应是政策鼓励的重点内容。对于自然资源获取型直接投资,资源丰富的拉美、北美、大洋洲、非洲以及中东、中亚等地区,应是我国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而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的的投资,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首选;以转移边际产业为目的的对外投资,应该流向和我国具有一定产业梯度的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比如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另外,笔者认为消除对民营企业制度性歧视、完善资本市场是减少我国对避税地直接投资比例和改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关键因素。

(四)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规划,完善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政府对企业直接投资的区域、行业等缺乏明确的规划和指导,造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投资区域、投资行业过于集中。…为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无序性,避免不必要的投资风险。政府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国家战略等内容,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战略规划及中长期规划,进行统一的境外产业规划和合理布局,保持和谐的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同时放宽民营企业的投资权限,使其逐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在提供信息方面应有所作为,承担起信息披露的责任。我国政府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很大工作,但仍不够。为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下一步政府除了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和机构、国外大公司驻华办事处、外国驻华使馆等的作用外,还应加强与国外商业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和东道国引资机构合作,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商会、各种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这些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网络体系,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服务和投资指导。

篇3

【关键词】中国;OFDI;现状;问题;策略

一、中国OFDI的现状及问题

(一)规模特征

中国OFDI的规模自2003年之后呈跃升式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相对地位也不断提高,但在全球所占份额仍然较低。

数据来源:经商务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从图1可见,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OFDI就有了较大增长。2002年我国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我国的OFDI从2003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

同时,中国的OFDI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投资的地位也不断上升。1990年后,中国的OFDI存量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前十,2000年中国超过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OFDI起步较早的国家和经济体,2006年再超越巴西,位列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在新增流量排行上,中国2003年跃居第二,2006年开始超越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在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经济体中排名第13。2010年中国的OFDI流量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大国,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5位,存量居第17位。

但从总量上看,我国OFDI在世界OFDI市场所占份额仍然有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OFDI是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以此计算,2010年中国OFDI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5.2%和1.6%,该比例远远落后于许多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水平。

(二)产业分布

投资领域广泛,制造业大幅增加并跃居首位,并购领域仍以资源和采矿业为主。

目前中国的OFDI除极少数领域没有覆盖外,投资几乎遍及了一、二、三各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笔者计算出年度投资额占当年总投资流量的比例的前六位行业,并将其按高低排序,请见下表:

2008年前6位依次为:

行业 商业服务 金融 批发零售 采矿业 交通运输 制造业

占比 38.85% 25.13% 11.65% 10.42% 4.75% 3.16%

2009年和2010年的前六位依次为:

行业 制造业 批发零售 租赁、商业服务 建筑业 采矿业 农林牧渔

2009占比 30.2% 21.9% 13.1% 6.8% 6.3% 5%

2010占比 28.6% 23.4% 12.8% 6.5% 6.2% 4.8%

从上表中可见,近年来我国的OFDI的投资行业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1)投资于金融业的OFDI从2008年第2位降至第13位,金融业投资比重的大幅下降表明我国非金融类OFDI在总OFDI额中的绝对比重大幅度上升(2010年流量份额为87.5%)。

(2)投资于制造业的ODI异军突起,从2008年第6位跃居为2010年的第1位,说明第二产业的投资跃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位,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制造业相对来说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所以这种行业结构比较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另外采矿业和相关资源产业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保障战略性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和价格风险控制的目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母国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较大影响这个鲜明的特点。

(3)商业服务、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一直稳居前三位,说明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重,但是此情形也不容乐观,因为在商业服务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了绝大比重,同时也偏重于投资如餐饮、旅游业等成本低、见效快的服务业。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009年占比为2.9%,2010年占比为3.9%;计算机和软件业2009年为2.1%,2010年占比为2.2%。可见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虽然有增长趋势,但总体上讲,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占比仍然很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拉动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投资,这样就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三)投资方式: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OFDI的主要方式

总体上看,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境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约占总额的一半左右,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等。据2010年统计公报,2010年全部的68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另据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556起,披露价格的交易额达到了1696.43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四)主体分布: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为主导,并表现出较强的资源目的取向,中小企业和私企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资料来源:历年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上面的图和表中可见,我国OFDI的主体目前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并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尽管从数量上国有企业己退居第二(见表2),但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居首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和主力。譬如在2010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前四十家公司中,有26家“中”字头国有企业,而前十家公司中,有8家“中”字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对照的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在排行中寥寥无几。可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具有相对灵活性,是容易培育小规模技术和创新技术的主要载体,但在我国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信息、审核、税收上得不到系统的支持,这极大削弱了其对外投资的优势。

(五)区位分布:从大洲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流向相邻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和欧洲也是投资的集中区域,而对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据公报显示,2010年底,中国的1.6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从国别地理分布来考察,2003-2010年间,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变动不大,一直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且香港吸引了国内的半数以上的投资。

(六)政策环境: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的OFDI政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主要包括审批与管理制度、促进和鼓励制度、日常监督与服务政策。虽然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已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在调整,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目前我国既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也没有一部权威和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法,主要由商务部、发改委和外管局等部门分头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制定相关的规章文件,这导致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前必须经由三个部门“九道坎”审批的尴尬局面,大大降低了效率。此外,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公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立法不完善;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监管存在漏洞,导致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难以防范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改进。

二、对策建议

1、从宏观上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避免企业自发进行境外投资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区位规划:继续巩固在东亚和东南亚东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

(2)产业规划:对行业的选择上要坚持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的互补性,继续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同时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以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为未来发展方向;

(3)主体规划:既要鼓励有实力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同时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健全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又要鼓励有特色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4)政策方面:制定与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统一监管部门,明确职责划分,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放宽审批标准,增强企业对外投资自;继续完善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境外投资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跟踪测评,强调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服务、境外投资担保、签署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金融和税收支持等等。

2、在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的对外投资竞争力

企业在投资之前要认真作好前期准备(项目调研、环境评估、伙伴调查等),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方式。在投资时企业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整合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重视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信誉。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注意境外安全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刘宏,汪段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2008-2009)[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12).

[2]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Word Investment Report[R].2010-2011.

[3]颜凌芳,李一文,刘宏青.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及其新变化[J].财贸研究,2010,8.

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就业

一、中国对外自己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活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存在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在2003和2004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为29亿美元和55亿美元。2005年较2004年增加1·2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从2002年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从27亿美元上升到265亿多美元,增长近10倍。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57亿多美元,同比增长229%。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55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且集中于避税地

2004以后年亚洲地区投资存量下降,拉美地区比重上升,但亚洲仍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地区。2005年亚洲地区、拉美地区的投资比重分别为71%和20%,两者合计超过90%。2006年对拉美地区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为48%,对亚洲地区投资比重下降为43.4%。在具体投资地点上,多数企业都选择了避税地。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避税地的金额为99.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81%;2006年避税地投资额达到153亿美元,占比达到86.8%。

(2)对外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也和商业服务业

上述几个行业合计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0%以上。采矿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制造业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2005年,采矿业投资下降,商务服务业投资比重急剧上升,占到当年新增投资额的四成。2006年,采矿业投资额再度上升,占比达到40.4%;金融业投资比重大幅增长达到16.7%,商务服务业比重则降为21.4%。

(3)国有企业央企业仍然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但是国防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

2003年,中央管理的企业占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以上。此后央企的比重开始下降,2004、2005和2006年该比重分别为83.7%、81.8%和82%,同时,地方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比重开始上升,2006年为18%。从投资主体数量来看,2006年国有企业占比为26%,私营企业占比为12%。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自然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为此,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国外资源供应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助于减缓中国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局面,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据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论,一国的出口与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是一种“注入”,出口的增加会带来国民收入数倍的增长。中国通过对外投资推进了对外出口的发展。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办厂,能够做到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国内,从而减少了出口中的盲目性,及时输出国外市场适销的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在海外投资办企业,抵制了外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带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避开一些国家所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三、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思路

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中的职能定位应该建立在以下目标上:以长远的发展规划为基础,通过超前的战略规划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有力的优惠措施和服务手段来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全面有效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综合实力,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制定全局性战略规划,加快对外投资立法。建议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全国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着重从资源供给、产业升级、对外贸易等方面,将对外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有资源、有市场的国家去投资。建议尽快制定与国际法、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将现有的法规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事关总体规划、产业定位、优惠政策等事项都应通过相应的法律加以明确。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议政府对符合政策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均给予融资方面的便利。整合援外资金,将现有的对外优惠贷款、援外无息贷款和援助合资合作基金,整合成统一的低息软贷款。在业务品种上可进行项目融资等业务创新尝试,加强与东道国引资机构的合作,推进联合融资、平行融资和再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将可动用的外汇储备按一定的收益率贷给职能金融机构,充实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扩充资金来源。

(三)完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现阶段我国的投资对象国多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战争、内乱、没收、国有化及外汇禁兑、政府违约等种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为保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利益与安全,鼓励它们积极对外投资,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风险担保制度。加强政策性业务的商业化经营,对每个项目都要详细研究其经济、技术、市场、财务的可行性后方可决定是否承保。鼓励开展业务创新,促进最大限度地利用私人资本。大力开展再保险计划,与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签订再保险合同,对后者为合格投资者的合格投资所做的保险提供再保险,最大限度地利用商业金融资本。

四、总结

总体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已经在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上调整,但是,不管是战略层面,还是核准与管理制度层面,以及促进政策方面,要有效地支持中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价值链延伸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目前在弱化对“走出去”战略的目的的表述,而强化战略实施手段的表述。弱化战略目的表述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准确把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不明确战略目的,具体的管理与政策是会出现偏差的。外汇管理已经极大地放松了,但是还并没有做到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完全可兑换。在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是可以作为提前推进的项目的。另外,对境外投资的管理

另外,中国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发起双边或者多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和签订,以及避免双重征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通过投资协定来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获得市场准入,促进投资的便利化,将是未来中国促进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力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产业;区位

从我国的实际经济状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在较高水平上。但实际上,截止2006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只有90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绩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问题,并探析调整思路和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规模发展迅速。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规模发展迅速。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200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包括金融类)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

(二)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保持多元化格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构成保持多元化格局,2006年,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33%,国有企业占26%,私营企业12%;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占11%,各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89%;浙江省境内投资主体数量位居首位,占境内主体总数的2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三)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广泛。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众多,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行业。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所占比重较大。其中采矿业占40.4%,商务服务业占21.4%,金融业占16.7%,交通、运输仓储业占6.5%,批发零售业占5.2%,制造业投资占4.3%。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多元化。截至2006年末,中国5 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同时,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48%。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看,从全球平均水平看,200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GDP总和的17.5%,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流量占发展中国家GDP总和的12.4%,而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占GDP的比例为5.5%,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全球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之比看,从1991年开始,我国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超过6 700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近年来虽发展迅速,但与吸收外资相比仍然偏小。截止2006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只有906.3亿美元,两者差距很大。从对外投资额与实际吸收外资额的比例来看,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额与实际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极低。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份额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比值较低,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相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GDP的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比重偏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68%,存量所占比重仅为0.59%。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简称OND)低。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指一国对外投资流量占世界对外投资流量的份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份额的比率。OND反映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种决定性因素:所有权优势和区位因素。所有权优势即为跨国公司用以开拓国外市场或试图通过海外扩张积累的企业特定竞争实力,比如,创新力、品牌、管理与组织能力、信息、融资、资源获取以及规模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区位因素即母国或东道国有利于不同商品生产和服务的各种经济条件,包括相对市场规模、生产运输成木、技术工人、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等。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如果某国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5年,中国OND为0.313,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平均OND为0.706,发达国家平均OND为1.06。由此可见,中国对外投资绩效指数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较低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表明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这与中国企业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创新力、品牌和管理经验,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密切关系。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和区位分布不合理

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行业分布不合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不合理。从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商品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中,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居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少,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这种产业选择,一方面使我国现有技术和产业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这些产业海外市场的效益低下。

2.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不合理。从境外企业数量的国家(地区)分布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8%。其中,阿联酋和越南只占6.8%,其余发达国家和地区占到41.2%。可见,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大的地域局限性,不能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互补性。

三、调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结合产业和区位优势调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1.合理的产业和区位分布能使厂商投资利润最大化。在产业选择给定的前提下,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取决于区位选择的有效性。首先,区位的可行性选择直接关系到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同样的投资项目,往往由于投资区位的差异而出现绩效上的显著不同。其次,区位的投资环境是影响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当投资区位的差异与投资主体自身的特点或比较优势具有耦合关系时,区位优势就成为厂商资本增值的有利因素;反之,则成为制约厂商利润增长的不利因素。第三,投资区位的优势资源为厂商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提供了其加速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同时,在区位选择给定的前提下,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也取决于产业选择的有效性。

2.按照产业——区位优势匹配原则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和区位分布。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有着高度相关性,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必须特别注意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搭配组合。产业——区位组合中的“区位优势”,是指能为特定的产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优势资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市场条件和区位优势,包括自然资源、技术条件、人力资本以及信息流转等。产业——区位组合中的“产业优势”,是指能够为特定区位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优势资源。不同产业的技术层次各不相同,优势要素不同,只有根据产业不同特性选择适宜的区位才能发挥两者优势。

(二)培育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绩效。

1.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我国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存在的相对差距,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而重点无疑是与国外产业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接轨。否则,单纯依靠将生产基地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或是盲目依赖于出口量的继续扩大,只能造成企业技术水平持续下降,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无法突破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从属地位。我国企业可通过并购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技术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公司也可把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这有助于总部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企业技术研发方向。

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已经从过去的贸易、餐饮扩展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业和金融业等多个行业。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分布和所占比例依次为:采矿业85.4亿美元,占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商业服务业45.2亿美元,占21.4%;金融业35.3亿美元,占16.7%;交通运输仓储业13.8亿美元,占6.5%,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批发和零售业11.1亿美元,占5.2%,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的投资;制造业9.1亿美元,占4.3%,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的投资;房地产业3.8亿美元,占1.8%;农、林、牧、渔业1.9亿美元,占0.9%;其他行业6亿美元,占2.8%。(图1)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特点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幅度比较广泛。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也不断扩展。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已经分布到各个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交叉进入的趋势,很多贸易性投资逐渐向其他行业发展,生产制造业也逐渐向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相对集中,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业,这些产业占总比例的89.5%;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等产业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主要集中于贸易型投资、资源型投资等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业,而一些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从美日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先是从资源开发业――逐渐发展到对外投资设厂发展制造业――最后扩展到第三产业,同时也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一个扩展过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也需要遵循这个过程,但同时也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促进对外投资的跨越性发展。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一)比较优势基准

1、产业组合比较优势基准。产业经济优势是组合优势,是基于整个产业所有企业经济优势的互相联合,它是分散在产业内各个企业中的,只有把企业的单个分散优势化解成为整个产业的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扩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获得在海外投资成功的优势。由于中国跨国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使得这些企业在国外收集信息难度大、融资成本高,从而不易形成规模经济。因此,组建企业集团、联合行业内其他企业成为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制定联合的发展计划,通过产业内部化合作增强对外投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产业组合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产业优势,但企业一旦跨出国门,国籍观念也随之相对淡化,因此中国企业不应该仅限于彼此之间的企业合作,还可以在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产业的内部化和全球化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2、产业区位结合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区位结合比较优势基准不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不是利用国内资源所具有的优势,而是通过与东道国的资源技术市场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有优势,是在不同国家选择不同产业,通过该国或地区特有的禀赋,结合产业发展的特性而具有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是与东道国企业相比具有的优势,而是通过利用该国资源环境使自己具有与东道国一样的优势,是与东道国以外的国家相比具有的优势。不同的国家具有的优势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应把产业选择和区位选择相结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投资不同的产业:在对美、日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优势资源,迅速吸收高新技术,培育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高尖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对经济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时,应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资源降低成本,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使中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价格优势;在对一些资源输出型国家和地区投资时,通过对这些国家资源的投资则可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能源,保证国内资源的供应,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持续的能源保证优势。

(二)产业结构导向基准

1、边际产业基准。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首先从边际产业开始转移,这些边际产业在国内是劣势产业,但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更低的国家相比这些产业还是具有优势的,这种产业转移方式对两国都是有利的。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中国的纺织、造纸、初级产品加工等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的边际产业。在国内这类行业带来更多的是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而且这些行业在国内已经生产力过剩,急需到国外寻找发展空间。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地位的国家,将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给一些新兴产业,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2、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是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该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目标,促进国内产业的不断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应该将依靠廉价劳动力、低层次、粗放型、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节约型、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应该体现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即通过发展国外先进产业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该与国内产业高度化趋势相一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国内产业高度化发展。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而中国的产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这个阶段。尽管国内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我们在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仍然需要努力。

3、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产业内垂直贸易属于互补贸易,即贸易双方互为供需方,一方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另一方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产业内的垂直贸易既有利于建立产业组合优势,又有利于产业内部化发展,进而减少中间环节的不确定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主要是由产业关联度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产业内垂直贸易量,若所选择的产业与国内经济关联度非常高,该产业将会有效带动国内相关中间产品的发展,关联度越高就越能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投资,因此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利益,选择那些与国内产品的产业关联度比较高和具有较强辐射效应的产业,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相关中间产品发展。

(三)产业创新基准

1、技术学习基准。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角度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的原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国内有较强实力的产业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国有很多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为了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这些企业很多都已经跨出国门直接在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以学习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是因为各国为了保持本国长久的竞争力对本国先进技术的外流有着严格的限制,单纯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是无法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而且引进的技术大多数都没有知识产权且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内市场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核心技术更是牢牢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因此,国内企业应该通过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把发达国家和国内连接起来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研发。企业可以在这些地方设立研发中心、开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收购或兼并当地科技型企业,这样能够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金砖国家;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0010608

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进程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发展中东道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对本国对外贸易的效应很难一概而论。研究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引进FDI的对外贸易效应,对于其他发展中东道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0年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直接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2012年,金砖国家(除南非外)均跻身全球FDI流入量前20位经济体。金砖国家的对外贸易在近二十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金砖国家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86%,是1992年的21倍。数据来源:UN Comtrade database http://comtradeunorg/。

收稿日期:201407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东道国区位优势与FDI流入关系研究”(11YJAGJW010);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金砖国家’区位优势与FDI流入关系研究”(W2013216)

作者简介:鲍洋(1986-),女,辽宁鞍山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Email: baoyang@dufeeducn此外,金砖国家的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提升。可以说,金砖国家在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文献综述

实践证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关于两者关系最具代表性的论述是Mundell[1]的投资与贸易替代论和Kojima[2]的投资与贸易互补论。UNCTAD(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5]认为,FDI流入有助于促进一些发展中东道国的出口增长,且跨国公司在初级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FDI流入有助于增强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

关于金砖国家引进FDI对出口规模的效应,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学者认为,FDI对巴西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Oliveira[6]认为,巴西引进FDI对制成品出口规模的正向效应十分微弱。Laplane等[7]认为,大部分流入巴西的FDI是为了在当地市场或者拉美市场寻求发展机会,以巴西为出口平台,实现向拉美市场以外的第三国出口为投资动因的FDI比重很小。Hiratuka和Dias[8]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对同一行业内已开展对外贸易的本国企业出口没有显著效应,但减少了未出口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可能性。Hiratuka[9]的研究表明,巴西引进FDI对出口规模的正向效应并未达到预期。Kutan和Vukic’[10]的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引进FDI具有显著的正向出口规模效应。Петрикова[11]认为,俄罗斯引进FDI有助于扩大产品的出口范围。自1991年印度经济体制改革后,许多学者试图重新审视印度引进FDI的出口规模效应。一些学者认为,印度引进的FDI以市场寻求型为主,对出口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2-13-14]。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否定了FDI对印度出口规模的正向效应。Poddar[15]认为,尽管印度引进的FDI并非出口导向型,但仍通过扮演竞争者的角色促进国内企业创新,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扩大出口。Banga[16]认为,来自美国的FDI对印度非传统出口行业的出口规模具有正向效应;来自日本的FDI的出口效应不显著。Ahmed等[17]考察了南非引进FDI与出口之间的长短期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非引进FDI是其出口规模增长的原因之一。

关于中国引进FDI对出口规模的效应,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具有正向效应。江小涓[18]认为,外资企业对扩大中国出口规模做出了突出贡献,外资企业的这种能力,与其生产总量的扩张、出口倾向强、与跨国公司全球体系联系密切以及当地配套比率提高等因素相关。许和连和赖明勇[19]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在长短期均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具有促进作用,且有助于出口结构的改善。王俭和李雪松[20]的研究结果表明,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在华FDI存量与中国对其出口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冼国明等[21]的研究结果表明,FDI与中国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FDI不是出口规模增加的原因。杨全发和陈平[22]、邱斌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外资企业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而对内资企业作用甚微。

关于中国引进FDI对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效应,刘舜佳[24]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出口结构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完全相反,但净效应为正,FDI改善了中国的出口结构。周靖祥和曹勤[25]的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结构变化显著,但未出现明显升级与优化,需要通过政策措施调整FDI流入规模和方向,进一步实现出口结构升级。一些学者认为,FDI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效应。詹晓宁和葛顺奇[26]、文东伟等[27]认为,在中国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外资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引进FDI也有助于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谢建国[28]的研究结果表明,FDI提高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对资源密集型产业与一般技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蒋瑛和谭新生[29]认为,FDI对中国出口规模增长和出口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出口导向型FDI并未使中国出口竞争力得以真正提高。宋延武等[30]的研究结果表明,FDI提升和优化了中国的出口结构和出口方式,但削弱了国内多数行业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关于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对外贸易效应比较,何菊香[31]认为,金砖四国引进FDI能有效提升技术密集型产品部门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地位,但不能增强其具有资源优势的要素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此后,何菊香[32]进一步认为,金砖四国引进FDI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而非替代关系,FDI对巴西、印度和中国具有进出口贸易创造效应。

围绕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对外贸易效应,已有研究在如下两个方面较为薄弱:一是现有研究主要考察FDI的出口规模效应,关于FDI的出口结构效应和出口竞争力效应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已有研究大都以单一金砖国家为研究对象,关于两国或者多国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因此,本文将基于出口规模、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三个层面,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对外贸易效应加以经验比较研究。

二、金砖国家引进FDI出口规模效应的经验检验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表1归纳并解释了本部分计量分析所使用的变量。本文选取1992―2012年的年度数据。FDI流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FDI数据库,出口额、固定资本形成和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实际有效汇率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以2005年美元为基期,对数据进行调整,去除价格因素。

2模型设定

本文对经对数处理后的各变量进行了LLC单位根检验、Kao检验和F检验。经检验,各变量数据均满足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条件,模型应采用变系数形式。基于此,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LnEXit=ci+βliLnFDIit+β2iLnDIit+β3iLnREERit+β4iLnPGDPit+μit(1)

其中,i表示国家,t表示年份,μ为残差项。

3结果估计及分析

采用变系数模型对式(1)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巴西引进FDI的出口规模效应是负向的,其他四国引进FDI的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的,由大到小依次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较为可能的原因是:流入中国制造业的FDI主要表现为出口导向型,这一部分FDI既对中国制成品出口规模具有直接效应,又有助于带动国内企业出口,产生正向间接效应。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1992年的204%上升至2012年的499%。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印度服务业引进FDI所占比重较大,外资企业通过扮演竞争者的角色促进国内企业创新,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有效带动了印度服务业的出口规模。俄罗斯和南非引进资源寻求型FDI所占比重较大,2000―2012年俄罗斯和南非采矿业引进FDI占全部FDI比重均值分别是282%和271%,数据来源:俄罗斯联邦统计局http://wwwgksru/;南非储备银行http://wwwresbankcoza/。南非的该项指标由FDI净流量数据计算而来。这一部分FDI的直接目标是获取自然资源并出口,对该两国的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直接效应,巴西引进FDI中市场寻求型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部分FDI产生的正向出口规模效应甚微;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会降低部分国内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也与Laplane[7]、Hiratuka和Dias[8]的研究结论相似。

三、金砖国家引进FDI出口结构效应的经验检验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表3归纳并解释了本部分计量分析所使用的变量。出口结构主要用来衡量一国出口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结构。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本文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衡量出口结构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固定资本形成占GDP比重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2模型设定

本文对经对数处理后的各变量进行了LLC单位根检验、Kao检验和F检验。经检验,各变量数据均满足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条件,模型应采用变系数形式。基于此,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LnS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Mit+μit(2)

3结果估计及分析数据来源:巴西中央银行http://wwwbcbgovbr/;俄罗斯联邦统计局http://wwwgksru/;印度工业局http://dippnicin/;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南非储备银行http://wwwresbankcoza/;World Bankhttp://dataworldbankorg/。俄罗斯为2004―2012年数据。

采用变系数模型对式(2)的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砖国家引进FDI对出口结构升级具有正向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这一结果基本与预期一致。笔者认为,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出口结构效应与FDI的产业分布密切相关。流入采矿业的FDI对金砖国家出口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小。2000―2012年金砖国家采矿业引进FDI占全部FDI的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282%(俄罗斯)、271%(南非)、112%(巴西)、08%(中国)和03%(印度),①流入俄罗斯和南非采矿业的FDI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三国,这是该两国引进FDI的出口结构效应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流入制造业的FDI对金砖国家的出口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导致金砖国家市场竞争加剧,当地企业被迫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有助于推动金砖国家传统出口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份额;增强金砖国家专门从事出口贸易的人力资本积累。2000―2012年金砖国家制造业引进FDI占全部FDI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592%(中国)、357%(巴西)、276%(俄罗斯)、262%(印度)和211%(南非)。①流入中国和巴西制造业的FDI所占比重高于其他三国,这是该两国引进FDI的出口结构效应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流入服务业的FDI有助于消除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瓶颈约束,间接提升金砖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通过资本形成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优化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结构。2000―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均值由大到小依次是600%(印度)、515%(南非)、436%(巴西)、376%(俄罗斯)和348%(中国)。印度服务业引进FDI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四国,这一部分FDI对印度出口结构升级的正向效应较大。①相较而言,金砖国家引进FDI的出口结构效应与出口规模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该五国引进FDI的产业分布不同,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主要流向采矿业,这一部分资源寻求型FDI虽然对出口规模具有一定的直接效应,但对出口结构的正向效应极小;中国和巴西制造业引进FDI比重大,印度服务业引进FDI比重大,这一部分FDI对出口结构的正向效应较大。

一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上,因此,本文分别使用Grubel和Lloyd[33]提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TCI)与Balassa[34]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两个指标来衡量金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为了更全面地测度金砖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本文按照SITC3分类标准,将该五国的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类,资源密集型包括0、1、2、3和4类产品,劳动密集型包括以6、8和9类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包括5和7类产品。

2模型设定

本文对经对数处理后的各变量进行LLC单位根检验、Kao检验和F检验。经检验,各变量数据均满足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条件,模型应采用变系数形式。基于此,笔者按照不同要素密集类型构建如下模型:

关于FDI对金砖国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

Ln(TCI+1)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ENERGYit+β5iLnMit+μit(3)

Ln(RCA)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ENERGYit+β5iLnMit+μit(4)

关于FDI对金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

Ln(TCI+1)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Mit+β5iLnPGDPit+μit(5)

Ln(RCA)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Mit+β5iLnPGDPit+μit(6)

关于FDI对金砖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

Ln(TCI+1)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Mit+μit (7)

Ln(RCA)it=ci+β1iLnFDISit+β2iLnGFCFit+β3iLnREERit+β4iLnMit+μit(8)

3结果估计及分析

从资源密集型产品来看,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俄罗斯和巴西的估计系数为正,印度和南非的估计系数为负,中国的估计系数不显著;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俄罗斯和南非的估计系数为正,中国的估计系数为负,巴西和印度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如表6所示。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是正向的;巴西、印度和中国引进FDI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不显著。较为可能的原因是:俄罗斯和南非均为矿产资源大国,采矿业引进FDI所占比重很高,跨国公司进入有助于增加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出口竞争力。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来看,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金砖国家的估计系数都不显著;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金砖国家的估计系数都不显著(如表7所示)。这一结果与何菊香[31]的研究结论较为相似,即金砖国家引进FDI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并无显著的相关性。

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来看,以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印度和中国的估计系数为正,南非的估计系数为负,巴西和俄罗斯的估计系数不显著;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中,中国和印度的估计系数为正,俄罗斯的估计系数为负,巴西和南非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如表8所示。

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印度和中国引进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是正向的,且中国大于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不显著。笔者认为,这一结果可能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金砖国家的分布有直接关联,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对金砖国家技术水平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UNCTAD认为,中国和印度是研发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受益者,在2002―2004年落在亚洲和大洋洲的885个以研发为导向的新建项目中,723家集中在这两大经济体[35]。与跨国公司在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研发活动相对有限。在巴西,调适性研发占主要地位,即这是一种“市场寻求型”研发单位,目的在于使现有技术在新环境中能够更有效地应用;在俄罗斯,跨国公司在研发领域的投资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在南非,FDI的研发成分总体上较少。此外,印度和中国引进FDI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效应大于其他三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金砖国家引进FDI出口结构效应的排序[36]。印度和中国引进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进而推动该两国的出口结构升级。

五、结论

通过经验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巴西引进FDI的出口规模效应是负向的,其他四国引进FDI的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的,由大到小依次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FDI对出口结构效应是正向的,由大到小依次是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是正向的,巴西、印度和中国引进FDI对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不显著;FDI对金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不显著;中国和印度引进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是正向的,且中国大于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引进FDI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

[1]Mundell, 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47(3): 321-335

[2]Kojima, K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M] London: Croom Helm, 1978

[3]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6: Investment,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Arrangements [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9634-36

[4]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9: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999240-241

[5]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2: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2151-153

[6]Oliveira,L 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Led Growth: A Challenge to Brazil [D]Washington,D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1

[7]Laplane, M F, Sarti, F, Hiratuka, C, Sabbatini, R El caso brasileo[A]Chudnovsky, DEl boom de las inversiones extranjeras directas en el Mercosur [C] Buenos Aires: Siglo XXI, 2001

[8]Hiratuka, C, Dias, R Exportaes das firmas domésticas e influência das firmas transnacionais [A] DE NEGRI,JE,ARAúJO,BC As empresas brasileiras e o comércio internacional[C] Brasília: IPEA, 2007

[9]Hiratuka, C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Brazil: Recent Trends and Impac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 Working Group 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n the Americas, Discussion Paper, No10,2008

[10]Kutan, A M, Vukic’, 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xport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J]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2007, 49(3): 430-445

[11]Петрикова Прямые иностранные инвестиции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рост[R] 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 No9, 2009

[12]Siddharthan, N S, Nollen, S Export Performance and Strategic Groups of Firms: The Roles of Foreign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M]Antwerp:University of Antwerp, 2001

[13]Sharma, K Export Growth in India: Has FDI Played a Role [R] Economic Growth Center Yale University, Centre Discussion Paper, No816, 2000

[14]Pailwar, V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to India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J] Productivity, 2001, 42(1):115-122

[15]Poddar, T Domestic Competition Spurs Exports: The Indian Example [R] IMF Working Paper, No173, 2004

[16]Banga,R The Export-Diversifying Impact of Japanese and U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in the Indian Manufacturing Secto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6, 37(4):558-568

[17]Ahmed, A D, Cheng, E, Messinis, G The Role of Exports, FDI and Imports in Development: New 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J] Applied Economics, 2011, 43(26):3719-3731

[18]江小涓 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 南开经济研究,2002,(2):30-34

[19]许和连,赖明勇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 预测,2002,(2):10-13

[20]王俭,李雪松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

[21]冼国明,严兵,张岸元 中国出口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1983―2000年数据的计量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3,(1):45-48

[22]杨全发,陈平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J] 管理世界,2005,(5):65-69

[23]邱斌,唐保庆,孙少勤 对中国国际贸易与FDI相互关系的重新检验[J] 南开经济研究,2006,(4):32-46,70

[24]刘舜佳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 财经科学,2004,(2):78-81

[25]周靖祥,曹勤 FDI与出口贸易结构关系研究(1978―2005)[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24-36

[26]詹晓宁,葛顺奇 出口竞争力与跨国公司FDI的作用[J] 世界经济,2002,(11):19-25

[27]文东伟,冼国明,马静 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 管理世界,2009,(4):96-107

[28]谢建国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03,(7):34-39

[29]蒋瑛,谭新生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外贸竞争力[J] 世界经济,2004,(7):51-54

[30]宋延武,王虹,邓小英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基于SPSS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J] 国际贸易问题,2007,(5):16-22

[31]何菊香 “金砖四国”FDI对贸易竞争力优势影响比较分析[J] 亚太经济,2009,(3):72-76

[32]何菊香 金砖四国FDI与贸易关系的实证比较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70

[33]Grubel, H G, Lloyd, P J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 [M] New York: John Wilely, 1975

[34]Balassa, B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65, 33(2): 99-123

[35]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5: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D [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2005139-150

[36]李东阳,杨殿中.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90-95.

篇8

关键词:新常态;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01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对外投资增长乏力,而中国持续保持平衡增长。2014年,我国年度对外投资流量首创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日本。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江苏省对外投资取得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体现了江苏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对外投资也是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江苏经济发展与对外合作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可以通过合理发展对外投资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1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1.1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快

2004年以来,江苏省对外投资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对外投资流量由2004年的1.26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72.2亿美元,短短十年间增长了57.3倍。截止2014年底,江苏省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项目4018个,累计对外投资存量269.41亿美元。2013年,江苏省新批对外投资项目605个,中方协议金额61.43亿美元,在全国位居第三。

1.2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主体中长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从投资主体来看,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共有经备案(核准)对外投资企业(机构)466家,在江苏对外投资发展历程中,民营企业发展迅猛,一直以来发挥着主力军作用。2000年,江苏省新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19个、中方协议金额0.1亿美元,分别占比55.88%、5743%。2005年,新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104个、中方协议金额1.42亿美元,分别占比65%、691%。2013年,新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426个、中方协议金额43.42亿美元,分别占比70.41%、7069%。

1.3市场辐射面较广,以亚洲地区为主

目前,江苏省对外投资市场辐射面较广,项目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形成“以亚洲市场为主、非洲市场保持稳定、欧洲市场不断突破”的市场格局。2013年,洲地区新批项目33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0.78亿美元,分别占比55.37%、50.11%;非洲市场全年新批项目43个,中文协议投资额5.23亿美元,分别占总比7.11%、8.51%;欧洲地区新批项目7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1.76亿美元、同比增加126.49%,分别占总比1207%、19.15%。

从具体投资对象来看,由于与香港地区语言、地理、文化等相近,再加上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良好的金融环境,使得中国大陆企业倾向于在香港进行投资。2013年,江苏在香港对外投资流量达23.19美元,占全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7.75%,在所有国家或地区中位居第一。另外对于英属维京群岛这样的避税天堂也吸引了不少的江苏企业,在这里进行投资可以利用政策合理避税、节约成本。2013年江苏对英属维京群岛直接投资1.74美元,占比2.85%。

1.4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广,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以三产为主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对外投资现已涉及农、林、煤矿、食品、纺织、石油、化学、医药、金属、电气、通信、交通、建筑、教育、文化等近70个行业。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对外投资流量分别为2.63亿美元、22.9亿美元、35.89亿美元,分别占比4.29%、37.28%、5843%。从行业分布来看,江苏省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2013年对外投资流量排名前5的行业分别是租赁与商务服务、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7.14亿美元、9.85亿美元、12.72亿美元、6.54亿美元、4.99亿美元。

1.5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对外投资存在明显差异

长期以来,苏南地区对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在三大区域中较强,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较弱。2013年,苏南地区对外投资新批项目数43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3.68亿美元,在全省分别占比71.57%、71.11%;苏中地区新批项目10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0.82亿美元,在全省分别占比17.52%、17.61%;苏北地区新批项目6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93亿美元,在全省分别占比10.91%、11.28%。从具体城市来看,苏州、无锡、南京这3个城市多年来在对外投资领域保持领先地位,2013年对外投资额排名前3的城市依次是苏州、无锡、南京,对外投资额分别为16.19亿美元、12.02亿美元、10.07亿美元。总体上来看,江苏对外投资发展水平的分布特征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是相符的。

2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概述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致力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江苏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江苏产业结构在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一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形成“一、二、三”的格局;到1975年,江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一产,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江苏产业结构形成“二、一、三”的格局;1989年,江苏产业结构再次实现历史性的转变,江苏第三产业占GDP比值首次赶超第一产业,从80年代末期至今,江苏产业结构长期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且一、二产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三产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一、二、三产占GDP比值分别为6.1%、49.2%、447%。

从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江苏产业结构在逐步实现优化升级,但与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3年,上海一、二、三产占GDP比值分别为0.6%、37.16%、62.24%。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落后很多。虽然并不能绝对地说三产占GDP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越优化,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保持一、二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多地是体现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3江苏省对外投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分析

江苏省对外投资起步比较晚,能获取的样本数量比较少,由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故本文采用此法进行分析。

3.1变量的选取

3.1.1产业结构升级指标(S)

本文使用较广泛运用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测定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水平。选取2005―2013年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

3.1.2对外直接投资(OFDI)

本文分别从总体、分行业、分地区对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选取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和计算机、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房地产7类行业进行关联度分析。投资地区,包括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选取2005―2013年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

3.2分行业灰色关联度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计算江苏省对外投资与产业升级的总关联性、流向不同行业对外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关联性,计算结果见表1。

表1分行业灰色关联系数

总关联性制造业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和计算机采矿业交通运输房地产

绝对0.750.770.750.650.910.840.560.73

相对0.780.820.810.670.920.870.570.78

综合0.7650.7950.780.660.9150.8550.5650.755

排名3461275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1)从总关联性上来看,江苏省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765,这表明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说明江苏省逐年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江苏省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效应仍不够明显,与美、日等先行大国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尽管长期以来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晚,对外直接投资额明显偏小,故而导致对外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江苏省传统产业结构根深蒂固,再加上配套措施并不完善,故而对外投资并未能顺利利用传统产业转移、新兴产业成长、产业关联等效应来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对外投资额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决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的大小,对于不同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产业升级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信息、计算机对外投资额占总投资额比重并不大,但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系数为0.915,排名第一,这说明信息与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行业的对外投资所产生的技术反向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采矿业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系数为0.855,名列第2。这些也正符合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技术和资源瓶颈是当前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最大难题,而对高新技术行业与资源型行业的投资有效缓解了江苏省相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两大瓶颈问题,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明显。

(3)交通运输、房地产、商业服务等以利益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则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这些行业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开拓市场,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目标。对传统制造行业的对外投资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亚洲“四小龙”、日本也都是通过对传统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实现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但表1中显示出制造业对外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关联系数为0.795,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对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国际转移,事实上,省内众多企业更倾向的是转移到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3.3分地区灰色关联度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来计算江苏省流向不同地区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1)江苏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关联度名列前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对亚、非、拉美地区以寻求资源为导向的投资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解决了相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问题,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2)省内企业对欧洲和北美洲的直接投资多以技术或战略性资产寻求型为主要导向,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从关联系数上也可以看出,这两种类型的投资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并未起到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对其技术、管理经验、品牌的扩散实施非常严格的控制,这样使得以で蠹际趸蛘铰孕宰什逆向溢出效益为导向的对外投资难以大显身手。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省内金融发展相对落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相关产业不够成熟等条件的限制,使得企业即使在获得技术后短期内也难以吸收、应用。

4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好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结合上文分析就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4.1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选择

目前,江苏省与产业结构升级关联度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但投资规模却并不大,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电子、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投资,加快解决战略方向、科研攻关等问题,使技术反向溢出效应更明显。对铁矿等资源类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适度增加,要充分发挥江苏在开采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大对俄罗斯、加拿大等有着丰富资源又在开发加工方面具有潜力的国家的直接投资,在获取所需资源的同时要注意采取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对于制造业,则应继续加大寻求转移产能或低成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但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转移,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

4.2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区位选择

继续保持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力度,以期获取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巩固资源寻求型的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要不断加大对欧美国家以技术寻求型与战略性资产寻求型为导向的投资。虽然目前这类投资短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一方面,随着这类投资在东道国的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对东道国有关技术获取的受限条件势必会有所宽松,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环境、相关产业发展也日趋成熟,对欧美地区的这两类投资对江苏省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也会不断加强。

4.3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起着鼓励、保护和引导的作用,要做好顶层设计,并制订好中长期发展战略。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提供优惠贷款、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增大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率;二是为对外投资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经验交流平台,减少企业在对外投资时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三是可以通过建立友好城市、商贸洽谈与出访的方式来创造更多的对外投资机会,促进本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四是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基础,帮助企业提升对“外来”技术的学习和吸收能力。

4.4对外投资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企业要想更加顺利、高质量地“走出去”,成为世界型的大企业,要经历一个缓慢成长、不断学习、不断成熟的过程,在经营、管理和创新等方面需要积累更多的市场经验。除了政府要制订好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指导与支持外,企业自身要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着力于投资地区的本土化发展,熟悉市场规则,为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能切实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到当地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海外形象。

参考文献

[1]张远鹏,李玉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11):115.

[2]张迪.江苏支持企业稳步“走出去”[N].中国财经报,20151103.

[3]赵明,张蓉.江苏省对外直接投Y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4):9598.

[4]汤婧,于立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4249.

篇9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海外投资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政治风险

2007年9月14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这是三个部门首次共同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公报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概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我国投资主体的构成、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分布、综合统计数据五个部分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阐述。概况部分主要揭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处的位置。公报显示: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211.6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占83.3%,金融类35.3亿美元,占16.7%;截至2006年底,我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906.3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750.2亿美元,占82.8%,金融类156.1亿美元,占17.2%。

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925亿美元,2006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3万人,其中雇用外方人员26.8万人。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7787亿美元,存量为106719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2.72%和0.85%;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开始大量走出国门。海外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对于海外投资,我国现在仅仅是通过《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又称MIGA公约)以及一些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是指资本输出国同资本输入国间所订立的投资保护协定)来予以保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与之配套的国内法上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显然对我国海外投资的安全保护是极不充分的,对促进我国海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存在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安全、促进我国海外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成为我们国家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必须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和发展的,国际法保护和国内法保护相结合的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

一、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概述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overseas investment insurance scheme)是指资本输出国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美国于1948年首创的,是投资者母国为了保护本国国民在国外的投资安全,依照本国国内法的规定,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实行的一种以事后弥补政治风险损失为目的的保险制度。自从1948年美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以来,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一批主要的资本输出国都纷纷效仿美国建立起本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非商业性的保险制度,具有浓厚的国际政治色彩和官方性质,是一种国家或政府保险政治风险的制度,与一般的民间保险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海外投资保险是由政府机构或公营公司承保的,其保险人即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具有国家特设的性质,其承保的对象仅限于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其次,海外投资保险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营利,而是在于保护和鼓励本国私人对外投资,增强本国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同时也是资本输出国推行其对外经济政策的工具。

再次,与一般民间保险不同,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主要的意义不在于事后的补偿而是在事前的防患于未然。

最后,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经常与政府间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直接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为用。国家在签订双边投资保证协定时普遍对代位求偿权做了规定,海外投资保险的承保人向被保险人支付赔偿后,取得代位权,有权向东道国要求赔偿。正因如此,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国保护与鼓励本国私人海外投资的国内法制度,也是国际投资保护的重要法制之一。

二、海外投资保险的必要性

(一)进一步扩大海外投资规模的需要

根据2006年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2年至2006年五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增势强劲,年均增速高达60%。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简称境外企业)的国家(地区)分布看,2006年底,我国的近万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特点看:

1、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突破2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约占四成;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五成为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利润再投资较上年增长幅度较大;行业分布广泛,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比重较大;90%的非金融类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2、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比上年增加9个;行业分布比较全面,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七成;90%的我国非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其中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占81.5%。

可见,企业的投资由主要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未经开发的广阔市场。不论是从投资地域、投资方式、还是投资的行业,出现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大,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缺乏成为我国投资发展中的严重障碍。要进一步发展我国海外投资,急需建立有关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二)使我国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权利义务对等的需要

自1992年至2007年9月,我国已经与107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这些协定大多规定了代位权条款。一旦投资国海外投资者的投资及投资利益因东道国发生的政治风险遭受损失,根据代位权条款,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在对本国投资者因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负责赔偿后,便可以取得代位求偿权要求东道国政府进行赔偿。在双边投资保证协定与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相互配合的机制下,东道国所承担的对外国投资进行保护的义务很难回避。双边投资保证协定实际上对国内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提供了国际法上的保证。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没有建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我国的海外投资无法在本国就政治风险获得担保,因此,我国的海外投资者一旦在东道国中遭遇政治风险,将不可能在本国获得赔偿,当然,由于我国政府没有对投资者进行赔偿,也就不可能以投资者的名义行使相应的代位求偿权,致使一些协定中保护我国海外投资的规定在实践中因难以执行而流于形式。在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我国投资者并未享有与外国投资者同样的权利,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国应尽快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三)与已设立的相应法规相互配合的需要

我国已加入《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又称MIGA公约),作为MIGA的成员国可以向其投保政治风险。但是,我国投资者利用MIGA分担政治风险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2003财政年度要点的统计数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从1990年到2003年共签发了656笔保险,总保险金额为1242.8百万美元,保险费和其他费用的总收入为276.9百万美元。由此可见,该机构平均每年只签发了约47笔保险,其平均保险费率约为2.2%。然而,到2003年7月,该公约已有163个成员国,其中141个成员国为发展中国家。这一系列数据足以表明,该机构每年签订保险合同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海外投资者保护其海外投资安全的需要,究其原因,其保险费用较高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规模往往较小,投资者的实力有限,对于他们而言,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保险费用显然是其投保的一大障碍。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国应尽快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MIGA相互配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提供的担保只是起到一种重要的补充作用,通常只有当其在本国无法投保时,才选择到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投保。

我国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海外投资所面临的政治风险提供法律保障,维护海外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海外投资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国情和海外投资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具有中国特色,但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总体性质基于上述目的而不能脱离它所具有的世界共性。

因此,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与一般国家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性质一致,即具有国家保证的官方性质和国际政治性质。明确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这种性质,不仅有利于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与世界各国同类法律制度及我国参加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规定协调一致,充分预防东道国政治风险的发生,保护我国海外投资者的投资,维护我国在东道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直接保护我国在东道国的国有资产的投资。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国际投资法(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3.

2、谷祖莎.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J].商业研究,2000(9).

3、何伟文.中国海外投资现状调查[N].中国国门时报,2004-03-10.

4、朱颖俐.论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3).

5、吴智,刘程.“走出去”战略下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法律防范[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6、刘亚军.论中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制度模式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06(5).

7、王韧农.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