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篇2
今天,他是东京、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最热门话题。基金经理、公司总裁、行业分析师们正逐字逐句地研究着他的分析报告――青少年们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的。
小狗鲁迪引的线
父母既非投行人士,长辈也无这方面的人脉资源,能站在摩根士丹利的办公室,向那些西装革履的投行分析师们解释青少年如何消费媒介产品,就需要一点点运气。
这运气是马修家3岁的小狗鲁迪带给小主人的。
2009年1月,小狗鲁迪拖着马修的妈妈到格林威治公园溜达散步,在那里,它和另一条狗成了朋友。那只狗的主人叫帕特里克・惠灵顿,他是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级分析师。两位狗主人坐下来聊天,接着就聊到马修的遭遇:他想获得一些工作经历,向本地的公司机构、律师事务所和银行投了无数自荐信,结果通通吃了闭门羹。
对像帕特里克・惠灵顿这样主导世界的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个顺水人情。于是,马修最终得到一个来自摩根士丹利的offer――为期两周的实习资格。在7月的一个周一早上,他兴冲冲地赶往大摩位于金斯雀码头的写字楼。
“真是可怕的一天。”马修回忆着当天的尴尬情景。每幢写字楼里都干坐着局促不安的实习生。不过,展现在马修眼前的新环境看上去倒很有趣。待到第二周,他觉得自己已经理解投行是如何运作。接着,马修被分配到媒介和互联网研究小组。他的实习导师之一是好心给他实习机会的惠灵顿叔叔。
7月的金融城处于懒洋洋的休假季节,惠灵顿叔叔在去享受夏日时光之前,交给马修一个小作业――写一份关于像他这样大的孩子是如何消费媒介产品的报告。
差不多花了一天时间,马修撰写出一份长达3页的青少年媒介消费习惯研究报告。“我通过短信的方式向一些朋友调查他们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的报告凝聚着大约300名青少年的集体智慧,并且,间接代表着全英少年的真实想法。
没人会在意类似这样的实习小作业。可是,当马修的小作业送到威灵顿和其他两位分析师爱德华・希尔、朱利恩・罗西的桌上时,他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是我们见过最清晰、也最引人思考的观察。”
最终,摩根士丹利决定对外全文这份实习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很快,电话和e-mail像洪水一般涌进办公室,来自纽约、东京和金融城的基金经理、公司总裁和投资商们要求摩根士丹利提供更详细的分析内容。
“在我们曾参与的研究报告中,这篇报告激起的反应无疑最大,而且肯定会成为摩根士丹利发表过的、阅读人数最多的报告之一。”希尔表示,他初步估计,相比其他研究报告的平均水平,马修的报告获得的反馈要高出五六倍。
一夜之间,马修成为史上最出名的实习生之一;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前白宫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小姐。和让美国总统深陷“裤子门”的莫妮卡前辈不同的是,马修的出名靠的是他严肃认真的实习成果。
少数派报告
这是一份让众多媒体经营者、投资人、广告商感到沮丧的报告,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青少年群体消费习惯的预想。
根据马修的报告,青少年讨厌广告牌、电视和互联网上的侵入性广告;他们乐于通过各种平台获取内容和音乐,包括手机和苹果iPod等诸多设备;他们不听广播,更愿意使用音乐网站,因为这里提供的流媒体音乐是免费的,而且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很不愿意为音乐付费,其中80%的人采用非法方式下载音乐,多数人从未买过CD。
印刷媒体遭到青少年的冷遇,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满满一页的文字”,而电影和演唱会是少有的几个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的领域。青少年经常去电影院,只不过他们去电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获得体验并与好友聚会”。
家庭收入较高的青少年使用iPod听音乐,家庭收入较低的孩子则用手机听音乐。马修写道,约99%的青少年拥有手机,但是,手机主要的用途是发短信和听音乐,他们更喜欢通过视频游戏机免费聊天。
马修还写道,青少年很少有固定时间看电视,他们基本都有接触网络的途径。
真正对新媒体商业模式构成当头一击的,是马修在报告中写的这部分:“青少年不使用Twitter,即使他们注册了账号。因为用手机更新这个微博客会用光储值,而储值用来给朋友们发短信会更好。由于没有人会看他们的Twitter主页,因此他们认为发表Twitter信息毫无意义。”
是的,他说的是Twitter,那个被认为是2009年传媒业最潮、最热、最有商业前途的新玩意。今年年初以来,各种风投追逐着Twitter,到处流传着Google、Facebook在内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在与Twitter进行谈判的消息――或有意收购Twitter,或希望对Twitter的数据流加以利用。Twitter的创始人和CEO埃文・威廉姆斯也曾美滋滋地坦承:“从没预想过今天的成功。”
估计他现在很想痛扁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马修的研究报告与太阳谷媒体年会差不多是同在7月,疑虑重重的媒体高层对Twitter的商业模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当红炸子鸡的全盛时期似乎已经过去。
马修的名气也从金融界迅速扩散到大众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头版刊登相关报道后,这位不用Twitter的少年变成了数百篇报纸文章、无数博客日志和数千条tweet信息的主题。学校门口站满了记者,据说,不少小报愿意出钱购买马修的个人故事。但到目前为止,马修只在妈妈的陪同下,在格林威治的家中接受过《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的采访。
的确,马修的报告没有什么太不可思议的观点。他自己也说:“我们想的都差不多。这都是我们在学校里谈到的内容,只不过我用了银行家能理解的语言说出来。”
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成年人对此的激烈反应――一个15岁少年用他诚实的眼睛,用一种自信、毫不矫揉造作的语言,轻而易举地击溃了那些商界精英对这个世界自以为是的认识和看法。
有趣的是,尽管“无法忍受写满文字”的印刷媒体,马修的一夜成名,很大程度上拜主流报纸所赐。正是《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的议题设置,让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更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马修也只接受过几家严肃的“上流报纸”的采访。
马修成名的最大受益人当然是摩根士丹利,除了博得“不拘一格重视人才”的美名,还在士气低落的危机年代,为自己在业界热炒一把。
据说,大摩眼下在开展一项计划之外的、由群众提供资源的试验,他们已经收到了数以千计的评论和其他少年对马修报告的一系列改写,使他们得以开展统计数据更为精确的分析。
下一个夏天,马修将为大学入学考试忙碌,他希望未来从事“与银行业相关的”职业,估计,“史上最强实习生”的称号让他很容易敲开一所名牌大学的大门。
篇3
近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暨中国移动金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在论坛上还同时了《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和《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从与会嘉宾的演讲和讨论中不难发现,移动金融或许正在重构电子银行发展格局。
《报告》显示,2014年移动金融势头发展迅猛,移动支付用户比例成倍增长,尤其是在远程支付方面,2013年的远程支付的用户比例为13.3%,2014年则达到了37.8%。
这也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该报告预测,2015年个人手机银行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比例将达24%,超过4成的用户将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该报告还指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五年呈增长趋势,2014年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比例为43.1%,同比增长7.2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认为,2014年电子银行领域最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网络金融高歌猛进,直销银行陆续上线,银行系P2P逐渐被大众认可,微信银行服务深入人心,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正在进入精细化客户管理时代。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指出,一年多来,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其中包括互联网支付、P2P网贷、股权众筹等各种新业态,在业界讨论得广泛热烈,实践得红红火火。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实践,虽然有关各方分歧依然不少,但共识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在哪种业态下,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显然,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资金安全是金融行业的职业操守和准则。然而,无论是从用户的体验还是系统的设计方面,安全和风险控制仍然需要引起相关机构的关注。《报告》显示,有72%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仍然是最安全的电子银行渠道,远高于其他电子银行渠道。
篇4
创意产业研究主体
从1997年开始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之后,英国各界就对英国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的主体来看,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政府部门:主要指的是负责推动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及其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该报告以国家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吸引海外投资英国创意产业非常重要。同时,报告还可以帮助衡量创意产业政策的效果。这一报告的优点是数据权威、涉及面广,但缺点是数据更新慢,提供的小类数据不足,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的数据需求。
2.贸易机构与推广机构:主要指的是一些推动、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投资英国创意产业或进行海外投资的贸易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他们的研究报告解决了英国政府部门研究数据滞后、产业细分类别数据不详尽等问题。研究报告的数据大多来自于机构会员。如《印度市场的创意产业报告》。
3.国际机构:这类机构主要是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类似的机构及其的创意产业出口研究报告。他们的报告针对各个国家的创意产业出口情况进行了研究,据此可以进行国际比对。但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多为创意产品的数据,且“创意”的概念比较宽泛。
4.区域政策制定者与创意产业发展机构:这类机构通常是与创意产业公司合作进行研究,其研究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区域数据,详细介绍了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对创意产业活动进行了评估。如英格兰创意组织(Creafive England)、TSB、Nesta、北部电影与媒体的独立发展机构进行的创意产业研究。
《创意产业经济评估》的研究方法
由于使用了国民帐户(国民收入和生产帐户简称国民账户,是测量6DP的基本方法和框架),因此,在众多研究报告中,《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年度报告是在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份报告。这一研究报告使用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的“创意产业”的概念来测算每年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情况。报告为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者、倡导者和从业者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2011年12月,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了最新的《创意产业经济评估》报告,报告通过4个方面衡量了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创意产业所占的经济增加值总额(GVA)、创意产业出口服务、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创意企业数量。报告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进行测算,所有数据都来自于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ONS)进行的4项调查报告——《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国际服务贸易》《全国人口调查》《跨部门商业调查》。
经济增加值总额(GVA)的测算:测算创意产业经济增加值总额的数据都源于《商业年度统计报告》。在一些数据信息由于不能公布而无法获得时,报告就通过不同年份的数据或者四位SIC07代码来测算GVA数据。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GVA数据在英国GVA中所占的比例都是通过英国国家统计局的《蓝皮书》获得的。
创意产业出口服务的测算:《国际服务贸易》报告中的数据主要用于测算创意产业出口的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出口额在英国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是通过ITIS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就业人数的测算:就业人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人口调查报告。APS调查采用了标准行业代码(SIC07)与标准职业分类代码(SOC),因此可以测算出在创意产业工作,并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在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的是非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以及在非创意产业工作,但从事创意工作的劳动者的情况。报告在界定受访者是否从事创意工作和是否在创意产业工作的时候使用了虚拟变量。通过交差排列这些虚拟变量对上述三种情况中每种劳动者的情况进行测算,然后再进一步分成被雇佣或自主经营两种情况。整个创意产业就业人数在英国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APS的数据测算的。
创意企业数量的测算:企业或企业的工厂、商店等小单元的数量都是通过跨部门商业调查来测算的。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每一行业类别的企业数量在英国总企业数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通过IDBR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的。
对我国的启示
近十多来年创意产业的发展让英国从曾经的“世界工厂”转变为如今的全球“创意中心”,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也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国家。这些国家的创意产品、营销和服务,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创意产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转变成为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客观现实。他们的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重视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创意产业是集艺术、娱乐和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民族的创新能力。事实上,那些重视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的“软实力”也得到了增强。“创意产业”概念在英国被正式提出后,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加以调整后采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事实证明,创意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
除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之外,英国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研工作:1998年出版了《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做法;1999年了《地区的规模》(The Regional Dimension)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年的《下一个十年》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方面,研究如何帮助公民发展及享受创意;2002年,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开始年度报告《创意产业经济评估》公布创意产业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介绍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这些研究为英国政府制订创意产业政策提供了完整的信息支持,从而保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连贯性、一致性。
制定配套政策,健全法律
英国政府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英国的创意企业不希望政府干预太多,只希望政府协助建立优质健康的环境,帮助产业的未来发展。所以,英国政府的推进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大众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再次,各地政府与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推动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
关注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篇5
2013年3月28日-30日,由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信雅达(证券代码600571)主办的“融合共享智创未来”2013金融峰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所围绕的主题便是金融领域的创,而探讨新时代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推动业务创新、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安全更是其应有之义。
主办者信雅达是一家专注于集中运营、智能网点、互联网金融、智慧银行的解决方案建设的公司,从事金融领域的市场服务已经接近20年。事实上,这20年的时间也正是中国金融服务领域发生剧变的时间段。
移动钱景
近年来,得益于智能手机、3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凭借其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深受用户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机进行消费活动。据艾瑞咨询《2012-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数据,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预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万亿交易规模,达到13583.4亿元。
国内的移动支付业务在交易额度、交易笔数和行业覆盖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金融机构、终端制造商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了分享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纷纷加大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产品布局,借机推出相应的移动支付产品,如手机支付宝、手机刷卡器。2012年年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0家银行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移支付市场的争夺大战正在2013悄然上演。
类似信雅达这样着眼于在个性化、移动化和远程银行自助服务解决方案的企业,也致力于POS系列产品、金融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其中包括首款支持音频通信的手机端、首批通过银联个人支付终端安全认证的手机刷卡器、第一款通过银联测试的带密码键盘和液晶显示支持IC卡和磁条卡刷卡的二代安全手机刷卡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产品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手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支付服务,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固有缺陷。这种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的消费方式必将促进金融业务的全面普及,为移动支付甚至整个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大数据金融
招商银行行长、金融专家马蔚华一直强调:“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就如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作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生力军,信雅达公司也紧随时展趋势,逐步拓宽其产品线。在金融软件方面,通过银行流程再造业务革新;在金融设备方面,开发了包括金融电子支付系统及终端设备、数据安全产品系列产品;在金融服务方面,实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联合作业,为用户提供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打造了完完整的产业群。
篇6
本届入选高成长特许经营50强的连锁企业分布于不同的行业,既包括传统的行业例如餐饮、零售、酒店,也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例如汽车服务、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中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主导,餐饮行业中有14家企业入选,占28%,中式快餐、休闲饮品、火锅等仍是行业发展的主流;零售行业有14家企业入选,占28%,服装鞋饰类企业适合采用加盟模式实现规模化成长。另外,服务行业中有22家企业入选,主要集中于教育培训、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型企业的技术性和独特性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盈利高成长的基础。
在本届候选企业中不乏其他一些新兴创新的行业,例如商务清洁、儿童摄影等,虽然在经营区域、品牌知名度、店面和收入的增长率方面没有达到本届评选高成长的要求,但是随着服务行业的细分和整合,未来会不断有这样的企业入选50强。
总体看来,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仍集中在餐饮和零售行业。在上榜企业中,这两个行业中有90%的企业成长率达到30%以上,成立于2005年的巴贝拉加盟店数量由2009年底的3家增长为2010年底的52家,两岸咖啡从2009年底的369家增长到2010年底的434家, 由制造商转型为制造零售一体化的晨光文具从2009年底的200多家迅速扩张到2010年底的1500余家。
随着近年电子商务的火热,许多零售商正在尝试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在服务行业里,教育培训类企业成长更为明显。相比而言,生活服务和休闲娱乐行业的企业近3年加盟店面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长缓慢。
通过调研可知,大部分连锁企业并不缺少资金,很多时候出于发展业务的需要才会引进资本。曾做过类似企业投资、具有上下游资源和经验的投资公司更受连锁企业青睐。部分已经可以在资本支持下建立自身特许体系的企业,未来将侧重完善特许体系细节化和规模化发展。这些企业一旦上市,他们将是未来中国真正有价值和值得信赖的特许经营品牌。
零售业增长去年现拐点
另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最新的《中国零售企业2010年财务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零售企业对于未来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赢利水平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报告显示,随着经济指标逐步向好,中国宏观经济触底逐渐成为共识,消费者信心得到恢复,CPI上升和低基数效应下,2010年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达到20.0%,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增速。行业在2009年经历了恢复性增长后,将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但是,报告同时指出,零售业整体状况从2010年下半年起开始转差,零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已在下半年有所下降。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下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出现了回落。这不仅反映了当下持续通货膨胀对于消费者信心的打击,更是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结构未能根本改变的结果。在此次调研中,零售企业对于未来预期的乐观度普遍有所下降,50%以上的企业认为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报告显示,目前主要成本(租金/人力/物流等)的上升成为经济恢复后通胀压力背景下零售企业最主要的挑战,尤其是租金成本的持续上升对零售企业的营业利润形成较大的压力。分析认为,零售企业主要固定费用的成本比例都有明显上升,也是2010年下半年经营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篇7
《汽车杂志》&热火数字频道首席评论员,台湾大学化工系、航天工程、英国南安普敦大学高等数学硕士等多个学位,擅长汽车产业与技术分析,现为中嘉通资本副总裁。
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凡只要有排名(或排行榜),就有人会批评这份结果不客观!然而就在2016年近岁末,中国车坛各式各样的奖项都忙于颁发,各媒体评选的年度车、年度品牌忙着公布之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J.D.Power了“2016年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魅力指数排名”,结果却在中国车坛掀起一股不小的风暴!
究竟J.D.Power的调研结果有没有“被充值”?如何正确解读其研究结果?请看分析!
J.D.Power在中国也学会忽悠?
说起汽车领域的市场调研结果与公信力,我们无法不提J.D.Power。过去隶属于麦格希金融(McGraw-Hill Financial)集团的J.D.Power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全面的用户满意度数据库,其中包括众多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回馈信息。
J.D.Power的研究以独立性和客观性著称于世,是全球最专业最权威的市场研究咨询机构之一,不但用户满意指数方面获得全球工商界的普遍认同,在全球和中国市场汽车、金融行业的调研和研究实力也首屈一指。由于在汽车行业的业务广为人知,近年来J.D.Power成功扩张至许多其它的行业,诸如电信、旅游和宾馆、海运、公用事业、卫生保健、民用建筑、消费电子以及财经服务,由于选取的市调课题都是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其结果也特别受到媒体瞩目。
少有人质疑J.D.Power对汽车质量及可靠性进行消费者调研结果的权威性,在美国市场上J.D.Power甚至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汽车测评机构。该公司先前发表的《美国2016年车辆可靠性研究报告》中,日本Lexus品牌位列第一,德系三强也榜上有名,这样的结果符合众多消费者对于类似调研的预期。
虽说J.D.Power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市场却一直饱受争议:该组织于2016年11月公布的2016年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魅力指数排名,访查全国62个主要城市的21706位新车车主对车辆性能和设计的满意度进行评分,最终Land Rover品牌在豪华车品牌中以749分的成绩名列榜首(高于该细分市场平均得分16分),领先2016年总体魅力指数平均分50分,这也是Land Rover品牌继2013、2014年连续两届蝉联“中国汽车性能、运行和设计研究SM(APEAL)”报告榜首后又一次登顶。让中国车迷疑惑的是,J.D.Power的研究结果与过去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偏差颇大:Land Rover在豪华车品牌中名列辆可靠性第一位,Mini在主流车品牌中名列车辆可靠性第一位,但这两个品牌的车在以往J.D.Power车辆可靠度排名多在平均值以下。
J.D.Power的市场研究方法与流程
每个人都希望把时间花在享受驾驶,而不是维修中心与马路旁,近30年来J.D.Power的车辆可靠度与满意度调查结果大幅推动汽车制造商对于品管的重视与改进,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位新车车主就是最大的受益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多数国际车厂都进步斐然,以致于J.D.Power新车质量报告对于消费者的最初参考目的――避免买到劣质车,已不如当初那般重要。就连J.D.Power自己也承认,今日其实已经没有劣质车型,几乎所有产品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要求。
而J.D.Power的调研方法更在30年内不断进化,从早期只考虑“路边抛锚率”之类的粗糙资料,到今天已细致到车主对车内置杯架设计的不满等。对于那些想要提高车辆质量的车厂来说,J.D.Power也充当了专业顾问的角色,他们将包含各种调查细节的资料提供给客户,以便车厂能在设计团队或组装线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就拿北美市场的新车质量满意度调研(IQS、Initial Quality Survey)来说,其结果已被视为各汽车品牌产品质量优劣的标准,以及消费者选购新车时的重要参考讯息。
篇8
研究方法
如果降低级别处理,也可以分析较高测量级别的变量。交互分析中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叫做χ2(卡方)检验,它适用于拟合优度检验和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可以用于测定两个分类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若用fo表示观察频数(observedfrequency),用fe表示期望值频数(expectedfrequency),则χ2统计量可以写为:χ2=∑fo-f()e2feχ2统计量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χ2≥0,因为它是对平方值结果的汇总。其次,χ2值得大小与观察值和期望值的配对数,即R×C的多少有关。R×C越多,在不改变分布的情况下,χ2值越大,因此,χ2统计量描述了观察值与期望值的接近程度。如果两者越接近,fo-fe的绝对值就越小,计算出的χ2值越小;反之,如果fo-fe的绝对值越大,计算出的χ2值也越大。χ2检验正是运用χ2的计算结果与χ2分布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做出对原假设的统计决策。拟合优度检验是使用χ2分布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假设检验中曾讨论过对两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的检验。若要对多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检验,就需要利用χ2检验的方法。如果样本是从总体的不同类别中分别抽取,研究目的是对不同类别的目标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我们就把它称为拟合优度检验。在研究问题时有时会遇到要求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χ2检验,判断两组或多组的资料是否相互关联。如果不相互关联,就称为独立。这类问题的处理就称为独立性检验(testofindependence)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列联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主要对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中的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进行研究。虽然,教育投资也属于居民的非金融投资,但是教育属于长期投资,并不会于短期内得到回报,因此本文只研究居民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这两种非金融投资。
城镇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分析
本文从非金融资产角度,讨论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在非金融资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实物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其中,在实物资产投资的研究中,侧重于房地产投资。目前,房地产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是我国出现的居民家庭投资的新热点。在此,本文仍主要采取北京市居民的样本数据来进行研究,从首都城市的情况,观察我国整体居民家庭的未来发展态势。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年)》。居民家庭健康投资分析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未来医疗支出比例可能越来越大,所以居民家庭很重视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从而大多数居民家庭每年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健康投资常见的健康投资方式有五种:购买健康保险、营养保健品、旅游、参加健身俱乐部和关注生活环境质量等形式。由于健康投资是近几年出现的居民家庭新的投资方式,所以还没有口径一致的数据可以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利用北京市居民购买营养保健品的数据进行健康投资方面的分析。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从未购买过保健品的人数为389人,所占比例为79.4%,而曾买过的人数仅为101人,所占比例20.6%。(如图1所示)图1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保健品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由此可见,健康投资是我国近几年新兴的一项投资方式,还并未引起居民家庭足够的重视,且发展空间较为广阔。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对于保健品的购买、健康投资的动机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将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健康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健康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略有差异。20-24岁和25-2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低,而30-3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同学历和收入的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没有明显差别。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购买保健品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4: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即收入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利用SPSS软件,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假设H01未通过,而其他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对是否购买保健品有显著差异,而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保健品并无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女性、中年人、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性别对健康的投资有显著性差异,即女性更容易购买保健品。并且,女性购买保健品的类型主要涉及“美容养颜”类、“补充人体所需元素”类等。而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对健康的投资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家庭对健康投资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健康投资的方式也不甚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家庭渐渐开始重视健康投资。居民家庭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投资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领域。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是作为福利进行分配的,居民家庭住房的多少取决于政府对住房投资的决策及其所在单位的行政职位。而1998年以后,我国城镇住房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期,逐步向住房社会化、商品化过渡。直至2008年,一度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房地产销售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部分区域房价下跌明显。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回暖的迹象似乎在房地产界有了明显的痕迹。那么,在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房价的起落、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后,房地产投资现状如何?不同的人群对是否购房有怎样的差异呢?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过去一年内没买过房产的人数为439人,所占比例为89.6%,而买过的人数仅为61人,所占比例10.4%。由此可见,房地产投资的前景并不清晰。总体而言,住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近几年,国内房地产需求已由消费主导向投资主导发生了转换。因此,房地产投资作为积累预防性资产的方式已引起了居民家庭的注意。但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和房地产市场情况的不明朗,居民家庭在房地产投资上更多地出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将其当作积累预防性资产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虽然房产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属性,但大部分居民家庭并不把它当作家庭稳定器的主要方式。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在购买房产上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房地产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购买房产时的比例差别不大。而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差异较为明显。25-29岁和30-34岁居民购买过房产或者在房产购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购买过房产的比例较高。并且,月收入越高的居民购房比例越高。图2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房产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房产购买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房产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房产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房产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75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由表2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房产并无显著差异。若放宽条件,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H03、H04未通过,即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学历、收入水平对购房情况有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学历高、收入高、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学历及收入水平对于是否购买房产有显著差异。即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买房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是由于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人更易于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以及资产剩余,因此更倾向于利用房产投资的方式积累预防性资产。综上所述,房产是高关心度产品,并且更多以家庭消费为主。作为积累实物预防性资产的方式,房产投资受到了居民家庭的关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情况,大多数居民家庭并没有把房产投资当作主要方式。从大体上来说,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积累资产。
篇9
【关键词】征信产品服务 国际发展模式 启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征信体系不断完善,征信行业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即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导,各类征信机构并存的征信市场格局。借鉴国际发达征信国家在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上的经验教训,促使我国征信产品开发能力的迅速提高,征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一、我国征信产品与服务的现存问题
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征信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形成以征信中心为主体,小型商业征信机构为辅的征信格局。但是征信产品与服务仍不能满足信用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问题。如落后的征信技术阻碍征信业发展;征信产品信息数据匮乏;征信产品与服务品种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征信产品服务需求不足;征信机构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缺少专业性征信法规。
二、国外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经验
征信发达国家把征信评信制度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成为所有信用活动乃至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甄别制度,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
(一)有适合本国征信行业标准,利于征信产品与服务标准化
在征信基础设施方面,可以采用一些相关技术的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名的企业信息检索系统是邓白氏编码系统,它是企业性用记录的检索工具,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先后被世界上许多工业和贸易组织所接受。
(二)丰富的征信产品开发手段与服务方式
征信产品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个人信用报告,发展为利用到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络通讯技术等新型交流方式,实时便捷地提供征信产品。美国三大征信局——邓白氏、益百利、艾法克斯都建立了强大的营销团队,进行征信产品营销和推广。
像艾法克斯这样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将大量的营销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信息服务商,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服务。
(三)征信产品开发的力度大
随着征信广义含义的发展,征信市场的需求旺盛,征信机构信息采集范围和客户信息资源不断扩大。由最初的收集负面黑色信息,发展为正面白色信息和负面黑色信息并存,最后扩大到收集所有能反应征信主体所有信用情况,为国际上著名的征信机构产品开发提供数据资源。
(四)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征信产品的客户群
征信产品的需求者不仅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机构投资者及融资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都需要征信产品服务。比如益百利提供的征信产品服务中,不仅有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专属客户营销、资产评估和抵押评估服务,也有为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提供征信授信、客户维护与拓展业务。
三、对我国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及创新的启示
征信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它不仅提供一份信用报告,而且是基于消费者征信和商业征信复合起来的征信服务,能开发许多附加的增值服务。
(一)依托技术和服务创新, 加大征信产品开发的力度
在进行信息采集、验证、加工、评估和咨询过程中, 把服务创新的意识运用于征信产品加工各个环节上, 在产生基础信用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征信产品开发。充分挖掘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内涵, 紧贴国内征信市场需求,提供更加本地化、专业化、深层次的征信产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二)建立联合征信平台
联合征信平台可以消除采集政府信用信息的政策障碍,避免违法传播信用信息,同时服务于当地政府的信用监管系统和市场化的征信服务系统。建成之后,该系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提供特征变量,在线提供通用型企业资信评级和个人信用评分服务,公示失信的黑名单,提供消费者个人的追踪信息,提供数据交换服务,提供市场营销的潜在客户名单。
(三)开发增值服务
依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城市信用体系中的其他子体系开展信用公示、征信报告、资信评级信用评分商帐诊断、信用担保、企业信用管理以及信用管理咨询等多种信用增值服务。
(四)依托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不断扩大系统服务的覆盖范围
利用已有金融机构数据,建立多个征信数据库如企业征信数据库、个人消费信用数据库以及产品质量信誉数据库等。把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接入征信系统,有利于完善征信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征信机构的特点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
[2] 董彦岭,璩涛.我国的征信市场:主体、供求及定价原则分析.济南金融,2009(04).
[3]“美国信用体系”考察团.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5(01).
[4]林钧跃.征信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祁红,张宏宇,彭宇松.对印度征信业管理及运作的研究报告[J].投资与证券,2007(07).
[6] 陈雪华.完善信用体系培育信用产品——美国信用制度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5(05).
[7] 张兴祥.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J]. 江淮论坛,2005(04).
[8]左志刚,谭荣华.征信行业运作管理模式国际比较[J].金融与保险,2009(06).
篇10
2015年底,一场名为“《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物流研究报告》暨商贸物流标准化宣贯会”的活动在北京希尔顿酒店举行。在并不宽敞的会场内,坐满了来自商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装备企业等的代表100余人。大家关注的焦点,除了公开的《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物流研究报告》外,还有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的商贸物流标准化。
自2014年商务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以来,都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哪些效果?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物流处处长张祥在现场发言中表示,在政府、协会、企业的高度重视下,商贸物流标准化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商务部在行动
此次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集保物流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的《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物流研究报告》,主要梳理了快消品行业供应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报告显示,快消品供应链物流具有对象复杂多样、订货频次高、时间要求高、周期短、差异大等特点,存在着企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企业缺乏整体协作、物流成本偏高等不足之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业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亟待改善。
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保障物流运作安全的重要手段,而推动托盘标准化和循环共用体系是实现商贸物流现代化、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报告中建议加快快消品行业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建设,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
实际上,快消品行业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存在的瓶颈,也广泛存在于整个商贸物流领域,这也是商务部联合国家标准委启动“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的主要原因。
1.系统推进
在过去一年里,张祥在出席第七届中国城市物流发展论坛等活动时,多次介绍了商务部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据介绍,从2014年开始,商务部就选择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着手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
2014年5月,商务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的修订,加强物流标准实施与推广,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四项主要任务。随后,两部门联合印发了《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的工作措施、工作路径和工作安排,并由专项行动计划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的落实。
根据计划,专项行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托盘标准化人手,在快速消费品、农副产品等领域,率先开展标准托盘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二是从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和服务规范人手,增强平台服务功能,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带动中小微企业组织化、规范化。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时间为5年,其中第一阶段为2015~2016年。2014年12月,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国家标准委服务业标准部在京召开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工作部署会议,专项行动正式全面启动。
2.多措并举
作为专项行动的起步之年,2015年的工作任务成为重中之重。例如,为了提高国家商务主管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广大企业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广大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商务部会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仓储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编制了托盘标准化与托盘循环共用宣传手册并印发;拍摄了托盘标准化宣传短片《托举未来》,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宣传物流标准化。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为了让具体的工作人员掌握工作难点和工作部署,商务部会同有关机构,编写了《标准托盘循环共用发展指引》,提出了标准托盘应用和共用建设的指标,建设重点方式、模式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并辅以案例给地方和企业参考;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的方式给予指导,进行了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增强了感性认识;并且还充分发挥了商、协会科研能力强、联系会员多、组织活动多的优势,指导广大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换标。
据介绍,商务部在这一年还加强了对《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工作的总结,将实践中形成的模式、好的案例进行梳理,形成指引手册向社会,供企业学习和借鉴。
此外,商务部研究建立了标准托盘应用与共用状况监测运行分析制度,分半年和全年《标准托盘应用状况监测运行报告》,全面分析总结标准化推进情况。目前为止,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现阶段推进托盘应用与共用的模式,即分别以托盘租赁企业、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快消品生产企业、托盘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五类企业为主体,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联盟来协同推动,在大型企业内部系统推动,试点城市结成区域联盟共同推动。
看得见的成效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探索,商贸物流标准化推进取得了哪些成效呢?在张祥看来,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提高了地方、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各地纷纷成立了标准化工作推进组织,提出了标准化推进工作措施和安排;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重要标准制定及实施;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对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制定并实施与国家相关标准配套的企业规范和标准;国家部门也积极支持和配合推进托盘标准化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的工作局面。
第二个方面是涌现了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探索和模式。
通过试点探索,形成了以托盘租赁服务企业、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快消品生产企业、托盘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五路并进、多措并举、分类探索标准化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下五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第一种是以托盘租赁服务企业为核心,推动托盘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模式。如招商路凯公司托盘运营总量达到了5万余板,与华润万家合作开通收货绿色通道,提升其装卸效率3倍,提升其卸货和收货效率2倍多。
第二种是以大型商贸连锁企业为核心,带动供应链整体标准化水平的提升的模式。苏宁、新天龙、物美、北京朝批、雀巢等多家企业达成托盘互换协议,并向众多零售门店进行推广。如上海国药带动34家供应商实现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带板运输,装卸效率提高了90%以上。
第三种是以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为核心,向下游逐级推动的推进模式。如珠江啤酒要求相关企业使用标准托盘,推动一、二级经销商开展成品酒或者空瓶的带板运输,带板运输量由2014年的27%提升至目前的37%。
第四种是以托盘生产企业为主,加强服务、便利使用的模式。如上海新通联公司,在加大生产标准托盘比例的基础上,在湖北、安徽、重庆等地运营区域型托盘服务点,便于客户采购、维修,据测算,其终端客户使用维护费用比一年前降低了23.5%。
第五种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带动设施设备标准化、一贯化的模式。如广东华兴集团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环节超过60%的作业量采用标准化的带板运输,作业效率提升了50%以上,减少了珠三角地区“用工荒”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运营成本下降了超过32%,一线搬运人员减少超过50%。
第三个方面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重点推动企业运营效率明显提升。《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企业,如招商路凯、集保物流、华润万家、1号店等企业反映,实施了带托盘运输以后企业的备货效率提升了30%以上,装卸货效率提升50%以上,车辆周转效率提升了l倍以上,库存周转成本降低了29%以上。
二是供应链协同企业效率提高了10%以上。据上海市参与重点推动的企业反映,以核心企业为主推动的供应链协同企业作业效率提高了10%以上。
三是区域中心城市标准化水平提升,物流送货效率提高。近年来,商务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选择中心城市进行重点推动,城市标准化水平、物流综合效率有较好的提高。据广州市统计,目前的标准化托盘占比达到了32%,比试点前提升了9个百分点,试点企业带板运输率约为22%,标准化仓库以及设施设备改造率达到了40%,试点企业综合物流效率比试点前提升了2%。2015年上半年,广州市全市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同比下降0.21%,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四是全国标准化水平有所提升。据对重点推动企业抽样统计,2014年托盘租赁服务商的标准托盘总量同比增长32%以上,实施带板运输项目增长94%以上,标准托盘业务发展速度较快;另外,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和商务部研究院调查推算,2015年上半年我国标准托盘市场占有率提高到24%,比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开展前增长了1个百分点,标准托盘保有量超过了2.4亿片。同时,通过托盘标准化带动了相关的设施设备标准化、相关的服务规范化水平的提高。未来推动计划
在日前由《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办的“2015中国物流装备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物流装备企业家年会”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在演讲中表示,标准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还未形成完整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各个环节的标准协调性不足,企业参与标准化的建设动力不够,宣传贯彻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等等。据透露,2016年商务部将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和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继续以落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主线,促进商贸物流进一步发展,具体方向如下:
一是提高商贸物流标准化的水平。商务部将继续开展专项行动和相关试点工作,形成以托盘标准为核心,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载具,物流箱、托盘笼、自提柜等商品容具以及货架等相连接的物流商品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营造商贸物流标准化的市场机制。
二是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化的水平。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金融诚信的增值服务,发挥信息平台在整合资源方面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体系,选择一批已经形成规模,跨区域运营的平台进行重点支持。
三是促进集约化发展。推动商贸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仓配一体化,推动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引导从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入手,规划完善城市物流配送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组织模式。
四是提高物流专业化水平。商务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出台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大型连锁企业、实体网店、机关院校等合作开展末端整合;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走出去,满足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冷链物流,鼓励绿色物流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