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援助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援助的缺点

篇1

关键词 法律援助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Improving Our Grassroots Legal Aid System

LI Yawei

(Hu'nan Polica Academy, Changsha, Hu'nan 410138)

AbstractGrassroots legal aid system as a system of judicial relief,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legal system,. China's grassroots aid system starts lat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both in legislation and in practice.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our grassroots legal aid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legal aid; status; thinking

1 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

基层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对涉及诉讼案件的特殊对象或者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公民提供无偿法律帮助的法律保障制度,一般由政府通过设定特别机构或者社会志愿人员来实施。我国的基层法律援助起步较晚,1994年才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实行法律援助活动的试点,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是目前指导法律援助工作的最明确的法规,其他相关的规定则散见于律师法和诉讼法中。

目前全国各地在基层法律援助的具体模式上不尽相同,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国目前在基层法律援助的具体运作模式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由政府出资设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并指派从事法律援助的专职律师来进行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管理和实施合一,具有机构专门化,职能多元化和运作规范化的特点,有利于监督和管理;不足之处是专职律师收入不高、竞争性不强,案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第二种是通过律师协会来管理,同时由当事人选择私人律师的提供法律援助的模式。优点是律师办案的独立比较强,同时由于竞争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的服务质量。不足之处在于国家对法律援助的管理较弱。

第三种是国家设立专门援助中心,由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轮流到援助中心值班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模式。其优点是开支相对较少,业务安排相对灵活;缺点是是由于人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律师事务所,管理难度较大。

第四种是由律师事务所为主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中心同时办理有偿案件和法律援助案件,其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援助中心本身定位比较模糊,缺乏明确法律的支持。

根据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目前在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上还非常薄弱,缺乏系统的、完善的、权威的法律规范。这使得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我们都知道,一项法律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可供执行、操作的方式,否则该制度的实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次,我国基层法律援助的实施地方性分布绝对失衡。在我国学者关于法律援助制度的相关介绍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目前法律援助制度实施得比较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城市,而对于我国地域广大的西部省份法律援助情况则几乎没有提及,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法律援助问题很少为人们所关注,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法律援助制度实施上所面临的困境:援助资金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匮乏难以使法律援助发挥其广泛的作用,基层法律援助活动步履艰难;

最后,即便是在已经实施了相关法律援助活动较好的中、东部城市中,其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和小城镇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法律援助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2 对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分析

国外的法律援助制度相比较我国而言由于其发展的历史比较长,其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的效果也相对比较明显。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最早的国家。1424年苏格兰就通过了一项法案规定:经济上困难的人通过向政府登记,就能够在诉讼活动中得到无偿的法律援助。英格兰从1945年开始,其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依据《最高法院章程》对于经济困难的民众在民事诉讼中可以免除其诉讼费用。在英国,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律援助制度是依据1949年制定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法》形成的。在该法案中,法律援助制度被认为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一项基本义务,它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确认法律援助是公民的一项司法权利,即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民众有权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享有由政府出资来保障个人获得法律服务的权利。当然,为了保障政府资金不被滥用,对于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的个人经济状况和案件的具体情况政府将进行必要的调查,以确保能够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其作用。

美国的法律援助制度采取的“刑、民不同”的法律援助模式。即其法律援助制度由各自独立运作的刑事法律援助体系和民事法律援助体系组成。刑事法律援助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出资、政府设立的公共辩护人机构(Public Defender Office)负责实施。在美国,有一个全国性公共辩护人法律援助机构(NLADA, the National Legal Aid & Defender As-sociations)负责法律援助标准的制定,公共辩护人的培训,举办刑事法律援助方面的专题研讨会,向公共辩护人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而民事法律援助体系则是通过一个政府设立美国法律服务公司(the US Legal Service Corpora-tion)提供资金、由民间法律援助机构和私人律师提供服务来具体实施的。

应该说即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实施上其实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不同国家本身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国家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实施上存在着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是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也就是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将其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社会基层中去。

3 完善我国基层法律援助制度的几点思考

在了解了我国法律援助的现状和对比分析国外的法律援助制度以后,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层法律援助制度应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从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来看,政府在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上相对不足,从事法律服务活动的人员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人员分布上离司法实践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这一切又客观上导致国家、社会所能够提供的法律援助与民众的实际要求之间尚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基层法律援助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不能够盲目的学习西方,而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法律服务人才的具体分布情况,对不同的法律地域的法律援助活动采取不同的模式,以期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确实发挥法律援助制度的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1)我国应该尽快制定《法律援助法》,将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和人力资源配备的渠道予以明确,在这个当中尤其是涉及到基层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应当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法律援助活动资金来源的稳定和长期性。毕竟法律援助活动的实施必须要以政府为主体,这也是一个国家政府所必须要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2)在基层法律援助模式上,应充分考虑我国地域经济的差异和参与法律援助活动的人力资源分布的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不同的法律援助模式。具体而言,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法律援助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中心,聘请专职律师来从事法律援助活动。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考虑借鉴外国的做法,在刑事案件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聘请专职律师来提供法律援助。在民事案件中则可以适当考虑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出资,各律师事务所竞争,从而确保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同时,在法律援助活动中,还应充分考虑和发挥高校法律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相关社会组织比如说妇联、残联等的作用,可以由他们来提供部分法律援助,尤其是在非诉讼活动中。

(3)加强对法律援助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法律援助活动落到实处。法律援助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相关的司法行政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管,确保法律援助活动的有限资金和人力资源得以发挥充分的作用。无论是采取哪种法律援助模式,加强对法律援助活动本身的监督和管理也是法律援助活动得以落实的一种重要途径。

(4)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法律援助的支持。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律师到经济欠发达区队从事“公办律师”,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法律援助队伍水平,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人才的培养,尽快解决其人力资源瓶颈。

基金项目:湖南警察学院2009年校级科研课题《基层法律援助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璇.对我国法律援助模式的探讨[J].保定学院学报,2008(1):67-68.

篇2

关键词:诉讼保险制度;制度移植;制度设计

接近正义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诉讼领域兴起的一股潮流,至今仍方兴未艾。针对不少公民因为无力支付诉讼费用而被阻挡于法院大门之外的现状,现代各国设立了各种援助制度,诉讼保险制度(legalexpensesinsurance)即为其中之一。那么,我国是否能够并且应当移植该项制度呢?若然,具体制度又该如何设计?本文拟对此作一研究,以求教于同行。

一、诉讼保险制度概述

诉讼保险是指投保人事先购买确定的诉讼险种,当其就承保范围内的事项与他人发生民事诉讼时,有权要求保险公司按照约定向被保险人支付一定诉讼费用的一项保险法律制度。诉讼保险制度最初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其雏形是1897年成立的“医疗纠纷基金”(SouMédical),该组织要求其成员每天认捐一个“苏”(Sou,法国辅币名,相当于1/20法郎),而认捐“苏“的行为相当于今天的购买诉讼保险行为,凡认捐的成员都可在日后与他人发生法律纠纷时,通过组织的力量获得法律帮助和经济援助。1917年法国鲁曼地区出现的“汽车运动保卫制度”(DéfenceAutomobileSportive)即是现代意义上的诉讼保险制度诞生的标志。随后,德国也设立了“德国汽车保险制度”(DeutscherAutomobileSchutz),并将诉讼保险的范围逐步拓展到其他财产性民事纠纷领域。到目前为止,欧洲各国普遍建立了诉讼保险制度,并在巴黎设立了欧洲保险委员会,其成员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丹麦、意大利、英国等。

诉讼保险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单独式(Stand-alones),是指与其他保险类别没有联系而独立存在的诉讼保险;二是附加式(Adds-ons),是指在其他险别上附加的诉讼保险,其投保对象主要是房地产和机动车诉讼;三是合作式(Cooperatives),是指从事传统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与专营诉讼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合作开办的诉讼保险。

诉讼保险的保险范围通常包括法院费用和律师费用,并以后者居多。保险公司承担的诉讼风险包括合作风险(riskofcooperativeagreement)和异议风险(riskofdisagreement)。在合作风险中,诉讼风险主要是由诉讼进程时间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在其承保范围内,将来可能发生的理赔金额是能够预测的,但在异议风险中,诉讼时间和诉讼费用都很难预测,其原因在于,投保异议风险的案件在发生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例如,人们无法预测交通事故发生的确切时间,也很难预测为此进行民事诉讼所需的诉讼费用。正是由于异议风险的存在,才促使当事人希望通过诉讼保险方式来分散个体的诉讼风险负担,这也是诉讼保险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根本动因。

诉讼保险是一种将诉讼风险进行社会分散的法律制度,其主要适用对象是介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中产阶层。有学者认为,当权利受到侵犯时,诉讼保险的被保险人提讼的倾向性大于未投保者,就此而言,诉讼保险具有促进潜在权利显现化、形式权利实质化,进而实现法的支配和法律平等的“公器”功能。此外,诉讼保险还具有副位功能,即通过向当事人介绍律师以及扩大有诉讼经济能力人的范围,以普及法律服务,进而促使律师业务更趋于合理化。

二、我国移植诉讼保险制度的分析

(一)经济分析。保险学中的风险是指损失发生及其程度的不确定性,其构成要素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三者的关系是:风险因素(如火灾隐患)的客观存在导致了风险事故(如火灾)的产生,风险事故的产生引起了风险损失(如财产毁损),风险则为三者的共同作用结果。面对诉讼风险,我们可以作如下解释:人们进行经济交往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冲突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发生民事诉讼,诉讼费用作为一种经济损失随之产生。由此可见,诉讼费用风险在构成上完全具备可保风险的基本要素,从而对诉讼费用予以保险是可能的。

有风险就要进行管理。诉讼费用具有可保性并不意味着非保险诉讼费用风险就无法进行管理,这里还有一个最优选择问题。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有控制型(如回避、预防等)和财务型(如自留、转移等)两种,保险属于财务型手段。每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均有其适用范围:当损失程度高但损失频率低时,可选用风险回避;当损失程度低且损失频率也低时,可选择风险自留和损失预防;当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都高时,就应选用风险转移和损失抑制了,此时,保险为最佳选择。

(二)法律分析。就诉讼费用导致的“权利贫困化”,学者们设想了各种解决方案,有的主张取消审判费用,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是为取消主义;有的主张由国家对确有经济困难的人员实行司法救助,减免其审判费用,此为减免主义;还有的主张实行法律援助,减免当事人的律师费用。

先就取消主义来说,其理论基础是:解决纠纷、保护私权是国家的责任,现代国家又都是租税国家,故诉讼费用应当由国家财政负担。但是,制度构建往往是相关制度原理相互竞争的产物。就诉讼费用的负担在国家与当事人之间如何分配而言,还应当考虑国家财政负担、民事诉讼的性质和原理、防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以及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等因素。就此,学者们多持受益者负担原则,即审判制度的维持不是完全依靠一般的公共税收,实行公共负担原则,而是要求当事人也负担一部分。由此可见,取消主义不可行。

再就减免主义而言,司法救助是对审判费用的负担在国家与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调整,将本应由当事人负担的部分费用转由国家暂时或最终负担。但从上文可知,这种转移是有限度的。因此,减免主义亦有其局限性。

现代各国多将法律援助定位为国家责任,由此出发,法律援助只能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的民事法律援助只能适用于我国公民,团体组织不能申请,但现实生活中并不乏经济困难而又亟需法律救济的团体组织。其次,申请人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律师费用时才能获得法律援助。最后,法律援助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制约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例如,虽然从理念上说法律援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具体的制度构建和实践都抹上了浓厚的行政色彩,出现了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政策而忽视当事人权利的总体趋势,隔断了法律援助与保障当事人权利之间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因此,法律援助制度也有其不足。

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属于国家对公民实施的“他律性援助”,并且其主要适用于经济困难群体,中产者是被排除在外的,于是就可能导致中产者虽难以支付诉讼费用,但却无法获得援助,而成为真正的“权利贫困者”。而受制于国家财力等因素,诉讼免费主义也行不通。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既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又具有广泛适用面的新型制度。诉讼保险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它具有以商业活动为基础来达到公共目的的复合性格,为促进公益性调整与私益性调整相互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三)其他条件分析。根据西方的实践经验,诉讼保险制度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保险公司在接受当事人投保前,应当对将来可能发生的诉讼费用数额进行准确预测;二是存在一定的保险市场份额和一定数量的保险公司;三是有一批符合资质的诉讼保险法律专家。先就条件一来说,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审判费用是较容易预测的。律师费用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随着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协陆续出台律师收费指导性规定,并要求律师履行收费告知义务,目前律师费用大体上是可以预测的,现实中发生的律师费用纠纷,主要是律师未能善尽职责或未能履行费用告知义务所致。因此,诉讼费用是可以预测的。再就条件二而言,虽然我国至今还没有诉讼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诉讼保险制度还缺乏法律支持;法律界和保险界对诉讼保险的学理研究也不够;许多公民的法律维权意识还不强,但是,这并不会妨碍诉讼保险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恰恰相反,法律规范和理论建树往往是在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后才出现的。认为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不强可能影响诉讼保险市场的成长,则更是没有道理。目前,在沿海发达地区,尽管法官们普遍超负荷工作,案件积压仍较为严重,即使是在内地,案件也不在少数。传统无讼价值观对公民诉讼意识的影响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大,许多人在权利受到侵犯之后没有诉诸法院,往往是在利益权衡——尤其是对因司法腐败等因素可能导致司法救济低效甚至无效予以考虑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至于诉讼保险还要求具有一定数量的符合资质条件的法律专家,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也是不难的,现有法律从业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就能胜任。

三、建构我国诉讼保险制度的具体设想

(一)模式之选择

国外的诉讼保险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市场模式。即公民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由决定购买何类险种,并且可以在保险条款约定的法律服务费用的额度范围内自由选择律师,保险公司则根据事先商定的法律服务明细表约定的金额支付保险金。二为政府指导模式。其最大特点是由政府确定诉讼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险种的设置及其收费标准以及市场化程度等均须经政府许可或确定。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带有公益性质的诉讼,如劳动保护诉讼等。三是利益协同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将全面成功报酬制与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律师业和保险业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理赔之后便取得了向律师收取一定费用的权利,诉讼保险制度依靠预收的保险费和律师业务的恢复额两部分资金进行运营。

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市场模式虽然具有保险关系各方权利义务明确的优点,但可能发生“市场失灵”现象;政府指导模式虽然能够发挥政府调整市场的作用,但可能影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至于利益协同模式,虽然可以提高各方的积极性,但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和律师过于追求商业利益从而损及接近正义目标的达成。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笔者以为,应当区别不同险种而采用不同的模式:对于非公益性的诉讼,可以采取市场化模式和利益协同模式;对于公益性较强的劳动保护和医疗诉讼等,可以考虑采取政府指导模式;而对于环境侵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等主体众多但利益分散的诉讼,可以采用利益协同模式。

(二)具体制度设计

1.保险责任范围和除外责任。总体而言,诉讼保险的责任范围包括当事人在诉讼中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审判费用、当事人费用和人费用。但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产生的费用、因被保险人的不当行为而额外增加的费用以及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的诉讼费用除外。

2.保险费率。保险费率的确定应当分别不同险种,根据各类险别的风险大小和损失率高低来确定,然后采用表定法综合每一被保险人的具体情况对基本费率进行修正。为了减少管理费用,在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采取经验法,依据最近三年的平均保险费确定当年的保险费率。计算公式如下:M=(A-E)C/E

在上述公式中,A代表最近三年的平均损失,E代表适用的预期损失,C代表依据经验确定的可靠系数,M代表修正系数。

3.赔偿限额和免赔额。诉讼保险的承保对象为诉讼费用,其数额大小往往很难准确预测。因此,诉讼保险没有保险金额的规定,而是采用由保险双方约定赔偿限额的方式确定保险人的责任限额。赔偿限额的确定方式有三种,即每次赔偿限额、累计赔偿限额及每次赔偿限额和累计赔偿限额相结合。由于诉讼保险的保险标的一般较小,故而一般不宜对作为起赔点的免赔额进行规定。大型企业间的诉讼保险除外。

(三)法律规制措施

由于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诉讼保险致使诉讼费用的预防和惩罚功能相对减弱。因此,便可能发生当事人滥权的现象,如缺乏准备、提出过高的诉讼请求、和解率下降以及上诉率升高等。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措施之一是由保险公司聘请法律专家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当事人评估诉讼成本和诉讼收益,以决定是否或提出多大的诉讼请求额等。措施之二是由保险公司对当事人的进行诉前审查,但审查标准不应过于严格,只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不是没有依据,均应允许其提讼。为了防止保险公司利用提供法律咨询和诉前审查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应当赋予当事人救济权利。对保险公司拒付保险金不服时,当事人可以自行委托律师对拒付理由进行调查直至提讼。

参考文献:

[1]廖永安,等.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袁彬.诉讼保险:二十一世纪新型诉讼救助[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3]王亚新.日本民事诉讼费用的制度和理论[A].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4][美]李本.中国的律师、法律援助与合法性[A].许传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篇3

·2005银行职员年度工作总结 (2010-9-6)

·2005路政员年终工作总结 (2010-9-6)

·二00二年度个人工作终结(法律援助中心) (2010-9-6)

·二00五年度个人工作终结(法律援助中心) (2010-9-6)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园长述职报告实习工作总结学生会述职报告设计实习报告 返回首页 模拟考场 考友录 考试论坛 网校培训 图画校园: 网友评论 版权声明--------------------------------------------------------------------------------------

如果实用文档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实用文档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资料搜索 入党排行

申请书 志愿书 转正 自传 12345封面 模板 写作 求职信 12345个性 事业 社交 运势 12345

678910 测试:从洗澡习惯看你的个性 测试:你到底有多么虚荣? 测试你在职场朋友圈中的地位 测试:你该怎么才能在职场有所提升 从鞋底磨损看你是哪种人 岁末大扫除,你会先丢掉下列哪一样物品? 测评:看看你的愿望和障碍 测试:从握手窥探你内心的秘密 测试: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 测试:从买衣服看你职场年龄 考试培训 推荐 资格 会计 工程 医学 ·职称英语考试培训 试听·会计职称考试培训 试听

·执业医师考试培训 试听·经济师考试培训 试听

·执业药师考试培训 试听·报关员考试培训 试听

·银行从业考试培训 试听·会计证考试培训 试听

·证券从业考试培训 试听·华图公务员培训 试听

·二级建造师考试培训 试听·考研培训 网校 试听

·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 试听·结构师考试培训 试听

·二级建筑师考试培训 试听·造价师考试培训 试听

·质量资格考试培训 试听·咨询师考试培训 试听

篇4

很高兴今天来参加区政协民主评议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下面我简单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充分肯定民主评议监督形式

从刚才的会议内容以及我所了解的相关情况看,区政协这次民主评议我区司法行政工作组织严密、规范有序,评议紧紧围绕司法行政工作具体实际情况展开,内容详实、主题鲜明,所提的意见建议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应该说,给区委区政府以及司法行政部门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我听了很受启发。因此,我认为这种形式非常好,其意义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了政协围绕中心、创新履职的工作理念。近年来,在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切实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组织政协委员集中开展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民主评议,是区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方面的一种创新举措和有效形式。据我了解,本届政协以来,区政协已经先后对区交通局、区城乡一体办、区卫生局等政府部门成功地进行了民主评议。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司法行政系统作为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平安、法制、和谐的过程中,担负着大量基础性、预防性的工作,是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维稳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发挥好司法行政工作的作用十分必要。区政协选择对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工作开展民主评议,我认为,这个切入点选得非常好,体现了区政协对促进全区社会长治久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为民、促进和谐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对此要充分肯定。

2.为部门提供了疏理工作、查找不足的有效契机。政协的民主评议是一种建立在广泛群众基础上的、具有较高组织层次的、能够充分体现民意的监督形式。由于政协组织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作为被评议部门来说,通过接受政协的民主评议,能够充分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掌握各界别群众对本部门的真实看法。同时,政协位置超脱、智力密集,能够提出切实的、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利于帮助被评议部门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今天几个委员发言,应该说都是说到点子上,都点到了当前司法行政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所在。所以我认为政协民主评议,对我们司法行政部门来说,既是对工作的监督,更是政协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司法行政部门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通过接受认真接受评议,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疏理,充分吸收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促进工作的更好开展。

3.为党委政府营造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有效平台。政协民主评议的开展过程,同样也是一次充分开展协商的过程。通过政协搭建的平台,为区委区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深了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大家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因此,对政协民主评议这种形式,一定要予以要充分肯定。

二、要认真采纳政协民主评议的意见建议

刚才大家畅所欲言,围绕加强和改进司法行政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评议意见和建议。应该说,这些意见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开展民主评议的目的是要最终加强和改进工作,所以对这些意见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1.要强化领导,认真制定整改措施。明确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是搞好整改的前提和保证。希望区司法行政系统的同志要把评议中检查出来的突出问题,把影响和制约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整改的重点。要对照评议的意见、建议,对症下药,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责任和时限,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必要性,又考虑可行性,切忌华而不实、脱离实际。

2.要扎实整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衡量评议工作是否成功,关键是看被评议单位落实评议意见、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希望区司法行政系统对政协民主评议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认真梳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抓好整改,同时,把落实整改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及时制订完善好相关的机制和配套措施。务必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对需要区委区政府出面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汇报,以便区委区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统筹考虑,予以解决。希望区政协也要对相关评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促进评议成果的落实到位。

三、对我区司法行政工作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要努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优质服务。区司法行政系统的同志们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不断开拓进取,转变理念,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推动广大法律工作者积极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要根据经济发展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深化对法律服务经济发展职能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化拓展法律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在巩固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进一步为法律服务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扩大法律服务经济发展的覆盖面,提升法律服务经济发展的层次,为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篇5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

我处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在重点工程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等事项中担当主要角色,积极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我处深入研究公证工作服务“三农”的措施,先后在奇克镇繁荣村、奇克镇常胜村建立了公证联系点,与联系点的村委会签订了公证工作为“三农”服务协议书,为联系点担当公证法律顾问。定期到联系点解答法律咨询、起草合同等法律文书、调解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认真办理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公证事务,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公证服务。

我处公证人员立足于公证执业特点和优势,依法办理涉及城镇建设、拓宽道路、廉租房摇号分配、安居住房分配等涉及群体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充分发挥公证工作在预防社会矛盾和纠纷中的特殊作用,切实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 以诚信建设为主线,提高公证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强化检查,严格把好公证质量关。公证质量和信誉是公证事业的生命线,拓展公证业务,必经以确保公证质量为前提。只有公证质量过硬,公证信誉才有所保障,公证事业才能健康良性发展。我处严格按照省、市司法行政机关的安排,定期开展公证质量自查和检查活动。通过回访当事人,自查、互查等途径检查公证质量,及时纠正有瑕疵公证文书和存在的公证质量问题,严格规范执业活动。经过不断的自查和检查,公证人员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杜绝了错假证的出现。

强化服务,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开设便民服务窗口,为困难群众开通绿色通道,积极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上门办理公证事务。加强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针对经济困难的群众,予以减免公证费用,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三、 以公证宣传为载体,提高公众的公证意识。

篇6

·2005银行职员年度工作总结 (2010-9-6)

·2005路政员年终工作总结 (2010-9-6)

·二00二年度个人工作终结(法律援助中心) (2010-9-6)

·二00五年度个人工作终结(法律援助中心) (2010-9-6)

·08工作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副局长述职报告销售述职报告煤矿实习报告 返回首页 模拟考场 考友录 考试论坛 网校培训 图画校园: 网友评论 版权声明--------------------------------------------------------------------------------------

如果实用文档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实用文档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资料搜索 入党排行

申请书 志愿书 转正 自传 12345封面 模板 写作 求职信 12345个性 事业 社交 运势 12345

678910 测试:从洗澡习惯看你的个性 测试:你到底有多么虚荣? 测试你在职场朋友圈中的地位 测试:你该怎么才能在职场有所提升 从鞋底磨损看你是哪种人 岁末大扫除,你会先丢掉下列哪一样物品? 测评:看看你的愿望和障碍 测试:从握手窥探你内心的秘密 测试: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 测试:从买衣服看你职场年龄 考试培训 推荐 资格 会计 工程 医学 ·职称英语考试培训 试听·会计职称考试培训 试听

·执业医师考试培训 试听·经济师考试培训 试听

·执业药师考试培训 试听·报关员考试培训 试听

·银行从业考试培训 试听·会计证考试培训 试听

·证券从业考试培训 试听·华图公务员培训 试听

·二级建造师考试培训 试听·考研培训 网校 试听

·一级建造师考试培训 试听·结构师考试培训 试听

·二级建筑师考试培训 试听·造价师考试培训 试听

·质量资格考试培训 试听·咨询师考试培训 试听

篇7

关键词:《今日说法》;法制;法制节目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17-01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在1999年开办的一档午间法制栏目。一项权威性调查表明,每天中午有将近5000万人收看《今日说法》,占午间全国收视观众的25.6%,收视率达5%,直逼同为午间节目的《新闻30分》。在当前各种娱乐节目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今日说法》能够脱颖而出,究其原因,自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题材选择:平民化

第一,题材广泛。在《今日说法》的反馈版里有这样一句话:“观众朋友,您所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这种朴素的平民化意识就决定了栏目的选题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普法的方方面面。首先,选题不偏重刑事、民事、行政或经济任何一方面,只要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为大家所关注的事件就在选题之列;其次,所选题材类型多样,力图展现千姿百态的法律故事和丰富多彩人生万象;此外,百姓餐桌上议论的话题也经常涉及到。可以说,《今日说法》栏目的案例每人都在变化,比如今天是离婚案,明天可能是受贿案,后天可能是逃税、漏税案。

第二,选题平民化。作为一档法制节目,《今日说法》选取的都是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这些题材都是发生在大众身边的事,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因此观众在看节目时都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看别人的故事,来体会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启发。这就是《今日说法》在选题上最大的特点,即“平民化”。比如说,司机开车时遇到碰瓷怎么办?陷入传销骗局时如何脱身?家人沉迷赌博怎么办?遇到电信诈骗,损失能否追回?恋爱中的男女面对情感纠葛时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案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观众自己身上。此外,每周《说法周刊》中播出的有关打击盗版软件、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援助、公民选举权、婚姻家庭、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题材,都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与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法律问题,讲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普通人身边的普通事,使观众感到熟悉、亲切、真实,这也是《今日说法》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情感关怀:人性化

第一,传播法制理念,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首先,《今日说法》以“点滴记录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为理念,积极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为改进和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今日说法》都会推出相关节目,如《百姓和人大》、《检察长接待日》、《两会:关注立法》等一系列节目,针对医疗保险、基层法制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表达出节目关注立法、关注法制进程的立场和方向。其次,在“年度十大法治人物”专题节目中,通过展示打击犯罪、伸张正义等事迹和案例,弘扬了法律的公平正义。获奖的人物,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基层检察官,有的是长期默默工作在罪案一线的刑侦专家,他们却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也很好地警示了其他有此动机的犯罪分子,营造出良好的法治舆论环境,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第二,情感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与法律精神相和的内涵。首先,关心百姓生活,关注弱势群体是《今日说法》体现人文关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我的权利谁保护》中被杀女孩的父亲;《谁制造出国务工者的噩梦》中的被虐待的农村青年;《说法周刊》中因孩子被拐卖而遭受切肤之痛的父母;《我的野蛮丈夫》中遭受家庭暴力而又无法摆脱纠缠的妻子;《DNA出错》中无辜蒙受不白之冤的民办教师……以这些人为代表的群众非常需要法律的支持和正义的支撑,《今日说法》让这些普通百姓上镜头,让他们的悲惨遭遇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共鸣,为他们讨回公道而呼吁呐喊,使严肃的法律问题有了人情味。其次,《今日说法》始终秉持尊重人权,人人平等的理念,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法律无情人有情,对案件的受害者以及犯罪分子的家人,主持人感同身受其疾苦,希望受害者心灵得到安慰,希望犯罪分子在狱中认真改造,早日与家人团聚。对于误入歧途的孩子,主持人始终怀着一颗宽容、关爱的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在《断臂少年的歧途》的片尾,主持人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唤:“如果您是一位家长,也有一个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希望您可以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别打孩子,别把孩子打入歧途。”语重心长的话语折射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每周六的《说法周刊》节目的最后,主持人撒贝宁那句充满感情、发自内心的“联系我们”,更使这种人文关怀达到了极致。

《今日说法》栏目摒弃了传统枯燥的法制宣教,通过平民化的题材选择,人性化的情感关怀,使节目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成为了万千观众的知心朋友,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今日说法》的这些成功的原因,对其它的电视法制节目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篇8

维权热线0531-82027194。接到热线电话,本社记者、律师及相关职能部门将立即展开行动,在最短时间内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你,充当你维权的坚强后盾。

许多消费者在店家办理了预付费储值卡,卡内的余额还没用完,店家就玩起了失踪。这种卡不是实名制,丢了不能挂失;过期了,店家也不给赔偿,消费者损失特别大。

看看这些消费者的惨痛经历吧!

卡丢了,不给补

@贾倩 白领一族 为了方便和实惠,我在家门口一家美容店办了一张七折预付卡,存了1000元钱,可没用几次,我就给丢了。我赶紧到店里挂失,谁知店经理告诉我,这种卡不是实名制的,店里只认卡不认人。谁拿着卡,都可以来用,当初也是这么给顾客说的。我记得当时店经理只是说,亲朋好友也可以拿着卡来用,享受同等优惠,谁知道这竟然是个“坑”啊!我拿出当初办卡的收据,店经理还是不肯补卡给我。无奈之下,我只能认倒霉,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后还是老老实实地给现金,再也不办这种卡啦。

办了卡,店没了

@青青 在校大学生 学校门口的一家炸鸡店特别火,前一阵店家推出了一种预付卡,交上200元钱,就可以享受8折优惠,还赠送50元优惠券。我们宿舍几个姐妹觉得很划算,都办了卡。可暑假回来,炸鸡店竟变成了服装店,询问了周围的人,才知道炸鸡店的老板不干了。炸鸡店没了,可我们手里的卡怎么办呢?宿舍8个人,除了2个人消费了不到50元钱,其他人卡上的钱还没花呢!200元钱虽然不多,但是我们还是很生气,和我们一样办卡的学生还有很多,店家卷着钱跑了,我们也只有吃一堑长一智了。

过期了,不认账

@张阿姨 退休 小区开了一家“巴士牧场”鲜奶店,为了方便,我办了一张季度卡,150元钱。前阵子,女儿生孩子,我去照顾女儿,半年才回来,等我再拿着卡去取牛奶时,店里服务员告诉我这卡已经过期不能用了,还说现在都换了磁卡,不再是我办的这种人工记账的卡了。任我怎么解释,服务员就是一口咬定我的卡过期了,最后干脆说店里换经理了,自己做不了主,来了个“不认账”。没办法,我只能吃了哑巴亏。

小编维权指南

最近,小编接到了多起消费者的投诉电话,大都是关于预付卡的问题。由于预付卡的储值额度较低,就算出现了侵权,消费者维权也很困难。为此,小编咨询了有关律师,希望可以帮上大家。

市场调查,预付卡泛滥维权难

目前市场上的预付卡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多用途付费卡,由发卡机构发行,可以跨商店、跨法人使用;另一类是单用途预付卡,由企业或店家发行,只能在同一家企业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单用途预付卡上。

大多数消费者都有使用预付卡消费的习惯,一是方便,二是能享受到折扣。打来维权电话的张女士,是一家外企公司的白领,她说现在剪发、吃饭、健身都用预付卡,自己钱包里这种卡就有近10张,不用给现金,一刷就OK。缺点是没什么保障,办理的时候只是简单登记一下,要是丢了,只能认倒霉。

消协说法 处理纠纷力不从心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法律支持中心副主任王致远说,消费者办理预付卡多是口头协议,没有文字协议,店家也不开具发票,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将面临维权难题。

预付卡纠纷主要有店家玩失踪、消费者追债难、承诺的服务标准缩水、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霸王条款等问题。2008年10月1日实行的《山东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经营者采用卡、券等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不得单方设定限制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因经营者的原因导致卡、券不能继续使用的,经营者应当将卡、券的余额退还消费者。此前国家一直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上商家自律意识不强,解决预付卡消费纠纷有些“力不从心”。

新规解读 非法人商户失去办卡资格

2012年11月1日起实行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预付卡的发行主体,即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这意味着那些非企业法人商户将失去售卡资格,比如接到投诉的美容店、炸鸡店和鲜奶店。

《管理办法》限定了预付卡使用范围,即要在本企业或本企业所属集团、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使用。本刊记者发现,位于本市区繁华路段的一家美容店和位于大学城附近的一家理发店,两家店名字不一样,也并非连锁店,但预付卡却能通用,这在新规里是不允许的。

《管理办法》规定一次购买1万元以上预付卡应实名;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买卖双方要签订购卡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此外,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尚有资金余额的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服务。对于违规企业,将处以最高3万元的罚款。

喜得成效 利用新规维护权益

小编把这些调查来的信息告诉了打来维权电话的消费者,希望他们能抓住机会,利用新规维护自己的权益。

篇9

Abstract: Farmers occupy more than half of China’s population.The problem that how to solve their civil dispute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of our leg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for a long time. Although our legal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the law repeatedly ran against a wall everywhere when facing the typical rural local-color societ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emand for solving farmers’ civil dispute and the law which is awkwar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In this case,office of justice,which has been forgotten in the 1900s,may be another way.

关键词: 司法所;农村;民事纠纷

Key words: office of justice;countryside;civil dispute

中图分类号:D926.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32-02

1农村地区民事纠纷处理现状

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国农村人口约7.13亿,占全国人口的53.4%。农村人口仍然是我国人口构成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发生在农村的民事纠纷在我国的民事纠纷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然而,虽然伴随着国家的法制化进程,“送法下乡”、“送法上门”等普法活动在广大农村蓬勃开展起来,其结果却并不如人意――一方面,民间传统、风俗习惯等地方性知识依然在维护农村秩序的手段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农村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的不信任甚至抵触――法律尚未能真正融入农村这个乡土社会当中。

1.1 民间调解逐渐丧失效力传统的民间调解即所谓的“私了”,通常都需要由相对具有威信的长辈主持,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大量的劳动力东流,传统的聚居方式改变,同时送法下乡等政府的行政行为使原先的礼制秩序已打破,很多村子已不存在传统意义上具有绝对威信的长辈;其次,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改变,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冲淡了人情味儿。这些都使得在中国农村存在已久的“私了”渐渐失去了效力。

与此同时,虽然由村委会等民调机构进行的调解在我国已经有了喜人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极不均衡――城市的民间调解已经出具规模,而农村的民间调解却一直未能形成气候。未经公证的民间调解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对当事人没有任何约束力,因而现实中常因当事人一方的反悔使得在私下调解中达成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随着改革开放影响的深入,转型期的农村人口流动性提高,价值观冲突也愈发严重,这都为民间调解的落实形成阻碍。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民事纠纷的复杂程度、矛盾的激烈程度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也使得目前数量和业务水平远不如城市的农村民事调解机构捉襟见肘。

1.2 无讼、少讼现象依旧,表现为诉讼数量增长率持续走低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普法下乡多年后,大部分农民都已知晓诉讼这一维权途径的存在,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并不选择,笔者认为究其根本,是现行制度下,诉讼难以切实有效地保障农民的权力。

首先,农村民事纠纷纷繁复杂,而法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立法无法充分满足农民需要。法律的制定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和完善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当的滞后性。在民事诉讼中,法律所保护和主张的权益的补偿多数是金钱物质上的。而在实际的民事纠纷中,农民分歧涉及的经济利益只是一方面,很大部分都是为“争一口气”。而法律给予的判决常常只能在经济上给予救济,并不能给与农民他们想要的“说法”,这就使得“秋菊”类的案件仍然大量存在,在付出了昂贵的诉讼成本之后仍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会对法律维权的效果产生怀疑,从而宁愿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其次,一些民间诉求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诉诸法院难以有效解决此类民事纠纷。比如目前农村常见的因订婚或是指腹为婚所产生的“婚约”,然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婚约”并不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因而为订婚而支付钱财的当事人在婚约破裂后是无法通过诉讼至法院来寻求救济的。事实上,民间的一些诉求,或因目前法律发展尚不够完善,或因法律确实力所不能及,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予以支持,尤其在风俗习惯比较特殊的偏远农村,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再次,诉讼对适格主体、合法证据、完备程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与之相对应,缺乏相关必要知识的农民在诉讼过程中往往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导致诉讼困难。纯朴而缺乏保护意识的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如遇到借款等情况,通常都是口头约定,所以一旦想要诉诸法律往往缺乏借条等关键性证据,诉讼门槛的增高和法律知识的匮乏,成为农民诉讼的一大障碍。

而且,即便农民选择了诉讼,诉讼带来的巨大成本,也往往会使走到这一步的农民萌生退意。法院需要按诉讼标的收取一定的诉讼费用,如果欠缺有关的法律知识,不足以自行提讼,还需要请律师诉讼,而律师的费众所周知是不菲的,与此同时由于诉讼一审二审存在时间周期,所以诉讼的时间成本也是很高昂的,如果再加上判决后的执行难,除非原告有把握能够打赢官司,否则可能面临人力,财力,精力的更大负担和损失。

1.3 数量居高不下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数量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相当部分的村民认为上诉不如上访,在遇到民事纠纷的时候选择上访而非上诉以试图得到解决。这由于我国当前司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现象,损害了老百姓对于法律“公平”、“公正”的信心,尤其是对法院的信心;另一方面,民间“官”大于“管”的观念残余比较重,农民一旦与地方政府发生民事纠纷,往往不信任地方法院而是试图在更高一级的政府权力中寻求帮助。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大量的案件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相对于庞大的数量而言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各级政府对于的态度相当保守。所以,并不具备成为未来解决农村民事纠纷合适方法的可能。

2司法所制度在农村民事纠纷处理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在目前农村现行的几种纠纷解决方法都因为耗时,费钱,成功率低,不具有权威性等原因而不能成为解决纠纷的主流办法在全国推广。因此,寻求一个节约成本,效率高,而又具有一定权威性和推广性的纠纷解决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司法所应运而生。也正是基于此,近年,中央、省、市司法行政机关一直关心重视基层司法所建设。中央政法委、中编办提出:加强“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设。司法部近两年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司法所建设工作,并明确提出“把司法所建设成县区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

2.1 司法所制度的优势司法所调解与诉讼相比具有下列优势:成本低,司法所的调解工作是不向老百姓收取费用的,其费用支出列入上级机关的财政支出,而且时间短,效率高;贴近农村民生,司法所的机构设置更贴近基层,对民间各种诉求有更为深刻的体会,相较法院对抗性的判决结果,更容易兼顾当事人双方的情绪;适应性强,司法所的调解适用范围交大,且适用灵活,即使是法律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清的,仍可依据行政甚至民间习惯做出适当的调解,更能适应农村民事纠纷的解决要求。

与民间调解相比,司法所也有其独到之处:由于司法所是政府机构,对于百姓而言,其公信力远高于一般的民间调解机构;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调解过程中的操作更为规范,因此其公平、公正也有了一定的保障,符合农村民事纠纷的解决要求。

可以预见的是,司法所在未来的农村民事纠纷处理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积极推动司法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十分必要。

2.2 南京六合区雄州镇司法所实例笔者的家乡所在地的南京市六合区雄州镇早在八十年代就已设立司法所, 2001年后更是将其收编为司法局在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形成司法所由区县司法局与街道双重管理以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每个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至少三人,均为大学学历,且都是对法律专业知识熟知且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在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该司法所在解决农村民事纠纷中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上登的 “南京市六合区城东法庭解决民事纠纷有新招中”中重点提到的与司法所的合作,以及 “六合区司法所便民利民新举措,向全镇农户发放“法律服务卡”这两篇文章就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更是引得安徽省来安县等周边司法局前来“取经”。近三年来,该区司法所共接受民事纠纷案件7068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5.4%,避免了三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并且,由司法所组织安排的针对农村问题的法律宣讲达471场,受教育农民多达18万人次。以上数据有力地说明,在镇村一级,人民调解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司法所制度的完善笔者通过对雄州司法所大量案例的研究以及对该所工作人员的采访,总结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司法所的作用。

2.3.1 连接民间调解与司法所调解,协同构筑大调解格局如前文所述,民间调解在农村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但它的缺点就不具备法律效力,当事人随时可以反悔。但如果由司法所来领导和指导这些民间调解机构的话,就会可以在充分发挥其优点的同时又保证了确实的效果。从雄州镇的经验来看,司法所完全可以指导和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各村(居)委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建立健全镇、村、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进行规范化调委会建设;对民间调解机构的组成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构建相对和谐的人民调解格局。

2.3.2 以司法所为单位,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众所周知,造成农村纠纷无法圆满解决的一大障碍就是农民自身法律知识的严重不足,而司法所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的基石,以司法所为单位,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效的。同时应该注意,在司法所开展的这类活动中,应当深入到各街镇村组的农户家中,倾听农民学法需求,分析农民生产生活涉及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普法计划,有针对地有重点地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比如合同的签订、登记公证等农民普遍欠缺的法律意识。

2.3.3 积极开展司法援助当然有些纠纷还是不可避免的会诉诸法院,走诉讼的渠道,但诉讼费用尤其是律师费的高昂成为横沟在农民维权道路上的又一沟壑。因为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都是法律专业知识熟知且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且基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司法所完全应该以政府支持为前提,为确实需要帮助但是经济困难的农民无偿(这里的无偿是指由政府适当地为当事人解决民事纠纷而支出的成本“买单”,而非政府以其公权力强制性地指派律师或其他组织机构提供服务,否则无疑会挫伤社会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地提供法律援助,包括提供法律咨询、做当事人的律师等。

2.3.4 加强调解与法院的联系基于雄州镇城东法庭由于司法所的帮助而成功调解了不少较重大的民事纠纷而被高院赞扬并试图全国推广的经验,司法所应当一方面将一些特殊的、适诉的案件(涉及标的较大、案情特别复杂、矛盾十分突出的案件)移交至法院,另一方面也帮助法院合理地分流诉讼压力,将一些法院不能或不便处理的案件(如当事人的诉求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人民法院无法受理,却适合通过调解解决的案件)推荐给司法所处理,同时针对需要法院受理的需要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取证的案子,司法所也应积极配合。

2.3.5 积极引导事宜虽然是中国老百姓普遍愿意采用的方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人员不具有相关法律专业素养,纠纷的解决率并不高。而司法所与百姓的接触比较密切,更能深入了解民间诉求,对于社会矛盾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司法所对于问题问题的解决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笔者就在雄州镇的服务中心看到了司法所得工作人员,除了在办公室设立司法所的办公点外,司法所还应积极投身民间的引导工作中去,如把案例作为农村开展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引导村民自主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喻中.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中国法制出版社.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李昌麟.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4]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苏力(译).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朱景文.中国诉讼分流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3).

[7]丁健军.农村调解机制的社会基础考量.沙洋高等师范大学学报,2008,(3).

[8]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司发通[2004]27号).

篇10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自我国成立以来,我国自然而然的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的划分,从而受到经济的发展水平的限制。但带来的长期影响是:城市依赖于国家包办制度,而在农村却形成了围绕家庭和集体的供养。所以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虽然两者的相差点处在水平和方式上,但由于当时低水平的社会生活,再考虑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地区的特点,所以不会显出太大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社会保障这方面也改变了很多。但设定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了大量的农民群体,双重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附加到一系列的权利和利益的土地。从而要想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就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二、近几年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

首先,很多地区在面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上采取货币安置。但我国对于征地补偿标准也只是根据被征用地的原有用途进行补偿,并未顾及到土地的未来用途和价格,故对征地实行的是部分补偿办法;也有些地方实行的是留地安置,就是给失地农民留出一定面积土地,让其生活有所保障,这种方法能够让失地农民长期拥有土地增值收益,但也仅限于在人均耕地较多的地方实行。还有一些地方实行房屋安置,统一规划提供住宅,此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失地农民的住房问题,但也仅限于这个方面。

目前有两种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一种是招工安置,另一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一般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征地补偿费专门为失地农民而开办一些经营实体,但这些企业有很明显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钱地两空。同样由于安置方式过于单一,并且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很多农民失地的同时也失业了。据调查,失地农民获得就业安置的比重低于10%。改革开放以来,伴随计划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形式逐渐替代了原来的计划用工方式,企业用人开始自主。而劳动保障部门一没有闲暇的就业岗位,二无权安置失地农民重新就业,三无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出台,对此也无可奈何。再者失地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失地农民再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在中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完整,在土地为基本收入来源的农村中,没有完善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没有完整的农村养老制度。所以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就是对于土地的保障,没有了对于土地的保障,农村养老制度必将趋于弱化。加上传统拆迁安置方式本身所存在的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得农村失地农民“老无所养”的社会问题更加的凸显。虽然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指示和指导精神,一些地方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更是相继出台了一些适应于本地区实际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健全。总结各地的制度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适用于小范围的制度,即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养老保障体系中。该制度的优点是:失地农民享受到了很健全的保障制度。缺点是:范围小,纳入的农民有限。另一种就是适用于大范围的政府统筹制度。即由政府出面,来对于农村失地养老金进行筹资。政府从财政中支出一部分作为保障金的运营资金,个人由被征地农民自愿缴纳或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所承担的费用。以此来建立一种适合于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是参加的农民,到一定年龄或者是缴纳的费用达到一定年限以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此项制度的优点是:覆盖面广,而且考虑了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每个失地农民都有自己的参保账户,账户中会按照同期城乡居民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来计算个人账户金。但是也存在其特有的缺点:实际的运作当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空账户、养老金的支出收入不平衡等一系列的问题。个人由被征地农民自愿缴纳或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缴所承担的费用。同期城乡居民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来计算个人账户金。

医疗保险问题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面临的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原因在于此问题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将他们划分在有合作医疗的新农村体系里,是很不合适的。在另一个角度考虑,那些失去土地,并被转为城市居民的人们,大部分已经没有权利享受新农村的合作医疗政策,然而传统城市在各保险体系上并没有估计到这些失地农民。所以,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方面一直被忽视。他们仅仅得到的失地补偿费用,也只能维持几年的生活,一旦生活中需要交纳医疗费用,温饱又成了难题,这样看来,其实这些农民无疑被列入城市贫民的行列。

三、优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目前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各项权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失地农民政策制定中。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于不同省市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都有很多共同性的问题,但具体到某个地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践,要想了解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只有建立弱者生存机制,创建完善的社会保障权制度,才能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此,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应包括但不仅仅限于如下几项:

(一)最低生活保障

每个国家的每一个独立、自由的国民都该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权利。依据“土地换保障”的方法,社会保障必须对失地农民承担起延续土地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功能。例如:政府在把失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到城镇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范围;之后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完善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同时政府也要采取各种形式,倡议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很好的履行其社会职责。

(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现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最好的方式是以社会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鼓舞失地农民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让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同时筹集资金和缴纳标准等事项是建全养老保障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假如单靠政府拨款、国民税收或失地农民自理的话都不能实现,而让政府出资、征地单位缴纳、农民缴费的三方相结合的筹集方式,就能有效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农转非”后的养老问题。

(三)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失地农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故此,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就医水平,加大城乡医疗的对接力度,关乎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农村农民的艰苦的劳作条件,必须会导致农民身体素质的低下。农民在失地没有经济来源的基础上,一旦生重大疾病,几乎就是等死。故此,有关于医疗保证,主要就是建立健全大病保障体系,杜绝或者是减少类似状况的发生。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建立起特色保障制度,借助法制化管理,为失地农民的医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

目前失地农民大部分处于20-50岁之间,所以在我国完善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试想若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也就意味着在花完补偿款和积蓄后将面对着无法生存的危险。政府当积极努力的造就就业环境、提供就业信息,但当失地农民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是无法就业时,政府还应提供就业岗位或进行就业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按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可以适当鼓励建设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激励机制和配套体系,从而尊重失地农民的就业选择权。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既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难点,又是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因此,各级政府都应积极探索失地农民进行法律援助制度的新内容、方法,制定政策、颁布法律,增强执法力度制定政策、颁布法律,从而营造良好的政策空间和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终能让失地农民也分享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周刚.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3):57-58.

[2]潘永明.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