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恶性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篇2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要性 优势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
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渗透于这几个方面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已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技巧,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来说,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比学生年龄稍长,刚经历过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十分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2.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3.辅导员也是学生组织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心理素质。
4.高校辅导员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处于枢纽的重要地位。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教师等多种资源,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学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微妙,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班会、讲座、网站、报刊、板报、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方法,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从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就要通过看档案,谈话、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及时了解、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远离心理疾病。
3.利用好朋辈辅导。长期以来,朋辈辅导受到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易被朋辈辅导接纳,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又由于朋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青少年时期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因此,采用朋辈辅导可以提高辅导效果。
4.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诉辅导员,有意掩遮,这大大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教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只要将自己的QQ或邮箱公布给学生,就可与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教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教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渲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一个完全坦露的心灵,正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同时也为辅导员展示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引导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可设立“聊天室”,让有经验的辅导员主持,让学生在此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5.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高校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然要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校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实习见习、心理知识竟猜、趣味心理游戏等。社会实践会帮助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金晓琴.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
[2]梁文娟.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技术,2008,(4).
[3]裴海艳.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17).
篇3
关键词 团体 新生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Effects and Role of Effective Campus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in Freshmen Adaptive Educatio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Freshmen Education
YANG Liyan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group is important for a perso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row in to help those who have a common topic and have similar problems and the person,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 economic and effective method.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try group counseling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problems when new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new students educ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education results.
Key words group; freshmen; adaptive
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对2013级三百余新生进行了适应性团体辅导。让一些有共同困扰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帮助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并在这一活动中催进了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理论上,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在领导者的带领下,让同质的个体在一起,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在相互启发、诱导的气氛中,运用情景模拟、团体讨论、游戏、图示等一系列的人际互动与训练方式,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它不仅有治疗作用同时还起到预防作用。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成本低、易巩固、感染力强等优点,比较适合普及性心理教育。相似的受教育者,有共同面对成长的困扰。大学生这一年龄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教,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建议。因此通过侧重了解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解决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与高校心理辅导力量明显不足的矛盾,而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心理冲突与矛盾。
心理学家艾芙考认为: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应该包括个体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大学新生在面临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阶段所带来的种种改变带来的问题,主要有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以及人际交往上的困惑与不适。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过这一形式的教育证明,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刚入学带来的很多不适应起到了积极改善作用。
1 有助于缩短入学适应时间,拓展了与新生交流的平台
学校在开学初举办团体心理辅导,给予了新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帮助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提供了新生间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从孤独、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缩短适应期。
团体辅导的开展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通过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有同样困惑的人不止我一个,在这样的平台里新生的适应时间与往年的新生相比,明显缩短。
2 帮助新生摆脱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迷茫,以及优越感的失落
大一心理落差大,内心矛盾冲突激烈。心理团体辅导是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预防问题或找到问题解决它。大学阶段的学生,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大学生的自我期望过高,希望自己趋于完美,但却无法达到,对现实中的自己不满意,又不知如何解决。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成员可以相互对比,不断发表和修正自己的看法,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即无明显心理冲突,基本健康者,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每位新生在团体活动中了解的同学的性格爱好和人格特点,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成员间坦诚,倾听,从而互相理解,达成共识,找到认同感并一同开启大学的美好生活。这一工作是帮助了一群一般常态心理者,意义重大。
3 帮助辅导员尽快与新生建立感情,使新生体验信任与成功
地科院2013级辅导员都受到过心理培训并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称号,同时在其他有经验老师的配合下,每个班都进行了适应性心理团体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使辅导员与新生尽快的建立了感情,新生在短时间内交到了朋友,尽快进入角色,使他们体验到了自己被信任与成功,这期间朋辈力量的发挥也是关键。
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让学生增加交往自信心。通过分享、交流,使团体成员整理自己团体活动的感受,形成一些新的自我概念、原则和自我了解,并通过积极了解他人,来增加自己的宽容度,以便更好的接纳他人。同时也使辅导员能够尽快的熟悉学生,学生在与同辈建立友谊的同时也与他的辅导员因为这种信任而建立感情,增加彼此的信任。
4 帮助新生了解自我,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全面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对于正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关系到健康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同学们慢慢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他人眼中的自我,他们发现原来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原来其他人也有,这种比较使受教育者建立全新的自我认同模式,从而建立自信,了解自我。在团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新生们认识到团队的重要,增强团队精神,由于心理团体辅导效率高,可以使获得的成果得到更好的巩固。
健康融洽的团队气氛使成员强烈地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并容易接受集体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情绪,激发学习的动机,相互协作。高中阶段的学习,目的就是考大学,老师和家长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作为个体拼搏就会成功。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同学不懂得合作,独来独往,也从未体验过合作带来的乐趣,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
参考文献
[1]
篇4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交流;积极心理学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方法的正确运用,是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一些的交流方式和技巧,例如定期与学生谈话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以及帮助心理不健康学生治愈创伤等。但是,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一些基本谈话技巧,更要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去构建与学生合理和有效的交流模式。
一、传统心理学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方式特点
1、以发现问题为主
传统心理学大多把注意力放在神经衰弱、抑郁、焦虑这些症状上,只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因此,经调查,在传统心理学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放在经常违纪、成绩不佳、有感情问题、出现思想困惑和不良情绪等情况的学生身上。因此,更多的辅导员会比较关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即消极面,而忽略了学生的优点。因此,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让学生的关注点也一直停留在自身的问题上,甚至会让某些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和勇气。
2、以灌输说理为主
传统心理学注重发现一个人的问题,从而治愈他的创伤。经调查,辅导员一般会更关注“问题”学生。因此,交流的对象也大多是“问题”学生。而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辅导员常常会不经意的向学生“灌输”他的思想。例如,对于逃课的学生,辅导员会告诉他逃课有哪些后果,从而告诉他不应该逃课。又如,在面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辅导员会告诉他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和勇气等。而这种“大道理式”的交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采纳。但是,往往学生反馈表明,这样的交流方式或许可以在当时让他有深刻认识,但过了几天也只是过眼云烟,没有长久持续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学问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新兴的一股心理学流派,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它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
第一,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快乐等。
第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审美体验、宽容、创造性等。
第三,将个人体验、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2]
三、积极心理学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模式初探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上,更应该转向对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方面,通过辅导员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进取的动力。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辅导员实现这个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会赏识
教育学生不仅只是修正他的缺点,更要发掘其优势和美德。从他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去引导启发她,使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学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即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他特有的优点,而这种优点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将成为他成长道路的催化剂。因此,辅导员平日里应该做足功课,认真记录下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在与学生交流之前充分“备课”。
2、表达重视和信任
其实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敏感的,他们会在细节中感受着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与学生保持合理的距离和适当的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给予学生继续交流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即时是面对烦了错误的学生,也要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对他还是充满信任的。因为辅导员应该相信任何学生身上都有可以挖掘的优点和潜质,只要让他们感觉到真诚的信任,就可以更好的激励他们去规避之前所犯的错误,让学生感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人,感到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因为,在信任的背景下,一切美德都会被激发出来。
3、进行积极解释
辅导员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扮演了老师、朋友、长辈等多重角色,日常工作涉及广泛,时常会面临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对于学生出现的困扰和疑惑,辅导员要帮助其作出积极的解释。积极心理专家塞里格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可以将人的解释风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3]一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悲观型解释风格”认为挫折和困难是因为自身存在问题才会出现,而这些挫折和困难也很难被自己打败,是长久的和持续的。而“乐观型解释风格”则认为,这些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而且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导致的,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和化解的。
因此,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辅导员在交流的时候要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只是此时此地的。例如,当面对一个受了挫折的学生,交流时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话:
学生:老师,我又失败了,太没用了!
老师:这次失败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我最不喜欢看到一个男孩子哭,我觉得这样很没用!
老师: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哭”,而在于我们对“哭”的反应。
学生: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我真笨!
老师:为了解决问题,你觉得你现在可以做什么?
作为辅导员,要学会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学生对话,要寻找问题背后的“积极解释”,变危机为契机,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问题,让他意识到,即时在人生的困难中,他仍然是有力量的,可以自由选择的,具有更大前景的。很多时候,进退取舍,一念之间。当辅导员赋予学生更多力量时,学生自发的动力就会萌发。
4、善于赞赏与激励
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提出,当个体想要拥有积极人格的需要产生后,他就会了解并学习积极人格者应有的行为认知,并将其展现在日常生活中。基于这种理论,辅导员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学会适当的赞美他的优点,要努力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动机,通过赞赏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在成长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和曾经付出的努力,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策者,而非被动的执行者。学生自我投入得越多,其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其人格成长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有效交流模式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校辅导员构建与学生交流的有效模式,使老师与学生“幸福对话”,不仅可以让辅导员享受幸福工作,更能使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潜能,充分挖掘自我优势,不断积蓄积极的能量,不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突破,自我成功。这无疑成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乔永平,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健康教育[J],2011(10)
篇5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问题 角色理论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并为人们所热议。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无不凸显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相应的由于这些事件的高曝光率,也使得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达到。具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情感方面。包括家庭情感关系、恋爱、朋友关系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家庭情感缺失、失恋、孤僻等等。
其二,学习方面。大学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还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成绩表现较差,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感增强。
其三,就业方面。由于大学扩招,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都感到忧虑、焦灼甚至是绝望。
2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表达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米德,角色理论从过程角度来说,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角色期待:所谓角色期待从社会角度来谈的,指的是社会对某一角色提出的一种整体性期许,具有伦理和规范意义。这就好比戏剧、电影的剧本和导演对某一角色行为的限制与设定一样。因此,按照戈夫曼的说法,一个社会个体,总会扮演一定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对应着社会的一种期许。
其二,角色领悟:郑杭生先生指出,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期许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它还不是角色承担者自己的想法。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会受到社会期许的影响,但是更多的取决于个人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角色领悟。正是因此,虽然同属一个角色,个人扮演的表现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模范表率,有的却是反面典型。
其三,角色实践:角色实践是角色领悟之后,对角色的具体扮演,是个人在实际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角色状态。然而,正是这种角色的具体实践形态,使得角色扮演的结果出现了诸多的区别,如果没有很好的制度规范和弹性的引导机制,很有可能造成角色失败的结果。
3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角色实践
3.1 现状
首先,对心理咨询的宣传不够;高校和相应的学院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员,但是由于宣传不足、宣传存在问题,导致了学生对心理咨询非常避讳,由此,心理咨询部门的利用率和影响都很低、心理咨询工作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用有限。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学校也不太重视这个方面的工作,投入有限,各个学院或班级的辅导员往往就是该院的心理辅导老师。然而,作为辅导员,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方面明显存在着非专业、不重视等问题。具体上说,就是名誉上负责该项工作,实际上并不开展工作。
其次,高校辅导员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时,往往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虽然都是促进人积极发展的重要方法,但两者又有严格的区别。在理论基础上,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科,而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基础。在目的上,心理咨询是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个体更好地为社会阶级服务。在工作方法和手段上,心理咨询多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重视倾听和感情沟通;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采用讲课、报告、参观、访问的形式,重经验说教和言传身教。然而,作为高校辅导员而言,往往是身兼多项工作任务,往往在工作中既干这个、又干那个,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情况,用一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不仅学生感到厌烦、不信任,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越来越严重;而且作为辅导员自身也陷入了心理困境,工作压力倍增,与学生的关系变得紧张。
3.2 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很容易看到,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已经是一种常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越发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但是,很显见,辅导员在扮演相应的心理指导者的角色时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借助上述角色理论加以解读。
我们看到,客观上学校已经为辅导员提出了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角色要求,但是并没有为该角色提出具体的定位,是一种 弹性角色设定。这尽管与学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但是事实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那么从实践者角色领悟的视角来看,高校辅导员做心理辅导工作,具体上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呢?
笔者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将高校辅导员扮演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角色定位如下:引导者、联络者和沟通者。所谓引导者,即是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充分把握好健康的度和相应的弹性空间,学习和把握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在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恋爱、学习等方面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树立正确的观念。所谓联络者,是指辅导员在心里辅导工作中,应该充分做好学生与老师、学校管理部门,以及与其他单位和部门的联络工作,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所谓沟通者是指,辅导员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心理辅导中,以双方平等的姿态,用朋友交谈的方式对待对方,不让辅导对象产生心理压力,让他们能畅所欲言,更不能用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的形式对待辅导对象,而是通过双方有效的充分的沟通,最终实现心理疏导。
4 高校辅导员如何扮演好心理疏导者的角色
其一,在新生入学时,应充分做好相关的教育,引导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19岁左右的高中毕业生,刚刚踏入大学,可能是第一次远离家人,生活上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自理能力不足非常突出。此外,学习方面,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所不同,学习适应问题也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另外,还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可以从建立班级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请高年级的同学与他们座谈、交朋友等方式,对新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生活情境中。
篇6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5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代高校辅导员就必须正确认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大学是一个大课堂,是同学们走上社会的奠基石。由于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逐步提高,大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工作,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下面就简单谈谈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方法。
一、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辅导员的心理品质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一名辅导员,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对原有知识结构的掌握上,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性差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等,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具有正对性。
二、了解学生,发展师生友谊,换位思考,做好学生的表率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高校辅导员虽然为全体学生服务,但是辅导员接触最多的还是班级干部,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这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会让其他同学有种被忽略的感觉。因此,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会逐步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站在学生所处的年龄、知识水平和环境来分析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会对学生多份宽容和了解。辅导员还要善于分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的同时赢得学生的信任。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应该及时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深入学生宿舍谈心、班级干部汇报等方式,发现问题,追其原由并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要依据科学的方法建立,记录要尽可能地详尽,档案的记录要根据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积累教育经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计划。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可以粗略地分为;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和同学交流问题、感情问题、就业问题等,辅导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跨过心理障碍,以便更好地学习、生活。
四、参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和问题学生展开心灵对话
高校辅导员要对整个班级负责,要做好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体制在学校心理咨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新生入学时,铺导员建立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及时地送交到学校心理资讯室备份。在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时,辅导员要介绍学生到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健康状况,当然,在现实条件下,学生对心理咨询室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和担忧,这时,铺导员就应该积极地和学生沟通,向学生讲明心理咨询的重要性。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要经常和他沟通,关心了解他的处境和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好地帮助同学。
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和家庭有关,父母和孩子的代沟也越来越深。因此,有些心理问题学生一般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也不是很了解,从小到大就只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生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这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辅导员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通过孩子和家长的自我反省,加深感情,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学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做学生心灵的指引者;要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心理教育计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秦 或.大学生心理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周微微.独立学院政治辅导员心里健康与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构建初探.
篇7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一、前言
小学生心理辅导应当划归在儿童心理辅导领域,为心理辅导内的关键环节。儿童心理辅导还有治疗相关工作者表示“避免粗略的将儿童当作‘小大人’,避免将儿童的心理辅导当成依照比例压缩的成人心理辅导,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藏族城镇小学生心理辅导者既要有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又要有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较好的训练和专业成长。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心理辅导的一个案例,对如何强化藏族城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出了个人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合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个案身份
王小雨;性别:男;年龄:10岁;三年级学生。
2、个案起因
很长一段时间,该生常滋事、闹事、打骂同学、无心向学。对待老师的教育表面上能接受,但背后却说谎欺骗,没有悔改之意。
3、个案调查
王同学家共计四口,包括父母还有一个姐姐,由于父母思想保守,即使有女儿,不过比较偏向男孩。王同学小时候,对其十分溺爱,没有进行科学教育,导致王同学自身出现很多恶习。研究王同学父母,教育途径不得当,没有同王同学进行合理交流,造成王同学出现叛逆思想,忽视他人的教育,没有接受科学的教育。
4、分析与诊断
王同学争强好胜,还有父母溺爱,能够察言观色、经常撒谎,性情反复多变,出现诸多恶习;家庭条件:父母在教育方面方法不恰当,同学校方面不一致;学校条件:王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意识存在不足,平时教育没有效果,不能产生明显效果。
(二)心理辅导的策略建议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从存在心理障碍还有心理困惑的儿童从教育过程中产生注意力分散,多动明显,不遵守教育秩序等情况,不能通过批评、训斥还有体罚途径解决。从教育环节内,杜绝产生对号入座情况,杜绝给儿童发展还有心理问题的处理出现消极作用。同时,从推动儿童处理心理问题的环节内,特别关键的步骤为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另外,想要消除儿童的担忧,应重视儿童隐私。
2、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由于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和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有其特殊性。所以采取个别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是一项必需的工作。学校可以成立“心灵小屋”的心理活动室或者是“心灵热线”咨询室,为学生开辟一个娱乐游戏,说心里话,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学习困难的天地。同时心理辅导老师应作好前来咨询学生的咨询和记录,耐心地倾听,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
(1)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为当代师生关系的展示。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自尊心。任课教师可以快速奖励学生的些许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理解后进生,任课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假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尊,恐惧其他人歧视,想要在和谐平等环境中学习,上述均应通过任课教师进行营建。
(2)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许多藏族城镇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藏族城镇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4、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转移调控即为在学生自身情绪比较消极的过程中,能够开展另外的活动,借助焦点发生转移来有效消减消极情绪。任课教师应培养儿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能够忘记不开心的事,能够看看电影、参加运动、唱歌等等,借助另外的活动有效减少消极思想。
5、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应特别重视同学生父母保持交流,推动学生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了解教育儿童的科学途径。同时借助教师家访、儿童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同父母的交流同途径,推动教师同父母有效交流。父母、老师稳定的联系可以给学生营造稳定的氛围,推动学生给自己开展科学的了解,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三)案例成效
1、现在,王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功课,学习出现了突出的好转。
2、近几个月,同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同学逐渐认同了王同学,建立了友谊。
3、王同学家长说,王同学同父母关系逐渐改善,能够进行交流,感情增进。
四、结论
教育工作者只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责任心,一定会结合教学实际,搞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心灵上“微妙接触”,一定会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育心”之目标一定会达成。本文对小学生心理辅导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认为应该: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2)帮助小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3)因材施教,实行个别针对辅导;
(4)实现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
(5)培养学生兴趣转移不良情绪;
(6)创建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全社会的重视。学者们发现中小学时期正是个体心理发展与成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教育与辅导不仅关系到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形成,更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文化氛围营造,心理辅导室建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指出:“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教育部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2015年7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心理辅导室的功能有了明确界定,对心理辅导室的位置、环境布置、基本配置、管理规范、经费投入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有了统一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以此为规范开始了新一轮的完善建设阶段。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2015年朝阳区教委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建设,目前15个义务教育学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学区化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学区事物共商共治,学区资源统筹配置,加强校级间的沟通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层面对基层学校建设和使用心理辅导室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完善其建设,解决其问题,这对有效提高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市朝阳区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
206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参与了此次调研。在问卷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学校硬件建设较完备。部分较早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学校在学校工作开展中已实现系统性和有序性,具备了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心理教师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能力还需大力加强。
1.心理辅导室建设时间分布情况
96%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大多是在2006年之后成立的,约占77.3%,其中2011年之后成立的占32.5%。
2.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资金情况
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的学校有63.5%。投入经费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51.3%, 其次11~20万元,占39.9%。
3.心理辅导室师资情况
目前的心理教师队伍, 62.3%的教师没有国家心理咨询证书,23.5%有二级证书,87.2%的都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其中58%的学校有一个兼职心理教师,10%的学校有2个兼职心理教师,15%的学校有6个兼职心理教师,另外还有8%的W校没有兼职心理教师。
4.心理辅导开展及教师辅导能力情况
目前采用的辅导形式,用个别辅导的最多,其次是团体辅导,其他形式都用得较少;2015年辅导人次在100人次以下的教师最多,占63.3%, 500人次以上的只有16.1%。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辅导的有70.9%, 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有74%。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
5.辅导室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从硬件来看,辅导室中配备最全的当属咨询椅或沙发、心理书籍、电脑,配备最少的是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皮肤电测试仪等小型心理专用仪器。没有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的占55.9%;只有79%的心理辅导室定期开放;定期开放的辅导室中,51.8%每周开放1~2次,5次以上只有26.5%; 每次开放时间在1~2小时的占80.6%,时间相对较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时间短,频率低,且对电话或网上预约的利用有待提高。
二、思考及教育建议
(一)区域角度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支持系统
建设区域性心理辅导室以引导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规划工作。区域性学校心理辅导室是针对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成立的教育及指导中心,它的定位是区域内示范性心理辅导室,是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参考标准;区域内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指导机构,对其他学校心理辅导室提供建设方案的评估与指导,承担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组织、统筹工作。
区域性心理辅导室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开展常规的健康教育工作,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不过其服务对象应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某一片区,而是面向整个区域的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如北京市朝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暨教师心理辅导室就是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全区师生及家长享受免费八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面向学校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工作,学校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团队的支持。
第二,因需设课,构建心理培训课程体系,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专业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有限是制约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因此,区域心理辅导室还承担着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成长培训与教学研讨和搭建心理教师工作交流平台的任务。通过专业培训,心理教师集体备课,提升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在此基础上选送优质心理讲座、辅导专题等形式进学区,将辐射到更多的学校,使更多师生受益。
第三,搭建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地位。区域性心理辅导室要负责区域内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工作,通过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进程,走访勘察其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示范校评审工作来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四,通过区域心理辅导室的引领工作,可以制定符合区域实情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明确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工作小组、区级心理辅导室、医院等职责,切实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区内实现优化整合,资源共享
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学区内部资源开发与利用。目前,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教师的辅导能力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情况远不如中学,担任兼职的心理教师又经常出现调岗现象。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兼职心理教师没法独立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不了解设备仪器的使用,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基于此,学区可以根据各校建设情况,优化整合各校心理o导室资源,实现学区内资源互补、共享。同时,引导学校发现各学校心理辅导室自身特色、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容易形成心理工作特色。
(三)学校层面需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
1.加强心理辅导室分层建设,规范制度,明确职责、工作形式等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及软件配置应突出科学性与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发展特点的资源。如小学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体现游戏和活动的特点,适应学生探究、好奇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处于心理塑型的阶段,宣泄诉求低,因此沙盘、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较适合;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有针对小学生的测评工具,如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HMRSP)、儿童行为问卷、儿童感觉统和评定量表等。中学阶段学生主体性增强,初中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体验性,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生心理辅导室的配置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宣泄室、测评室、心理自助仪等就比较适合。中学生心理测评系统中需要中学心理健康量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人际交往能力测验、应对方式问卷(WCQ)、中学生学习动机测验问卷、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量(MATT),霍兰德职业倾向等测评工具。
另外,要规范管理,按照《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学校要定期开放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及时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生心理资本建设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2.多方面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校方方面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灌输、引导、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校园师生个体,使生活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影响。虽然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中既有的环境、制度、办学使命以及价值准则不同,在校园活动主体上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同,但都会产生形形的校园心理现象,进而改变着活动主体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反过来,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所形成的校园心理现象,又会在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增添新的元素和活力,有时甚至改变校园文化的方向。所以,有人将校园文化视为一种“深层的管理”,是对师生的一种“软约束”。
开展学校心理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上,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美化校园及班级,为学生创设美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非物质文化上,可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知识,让心理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教师的有效教学助力。
3.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需要构建心理辅导培训课程
学校心理辅导室要为学生建立成长心理档案,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构建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培训课程,如针对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培训,心理咨询技术的专题培训,心理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与开展实践等多形式全面的培训。针对班主任群体可以开展心理学常识培训,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训,使班主任能够发现学生行为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初步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科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于学习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要素的敏感度,在课堂教学、体艺教育等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学生家长可以每学年开展1~2次亲子沟通、积极语言使用等专题培训,通过家校联动,更好地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胡柳.江西省中学心理辅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
[2]朱丹霞.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5.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试行).2013.
[4]俞佳飞,庞红卫.2013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运行情况调研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3(6):7-12.
[5]刘月红.近十年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42-44.
篇9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从儿童阶段向青春期过渡的r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女同学,部分女学生已经出现了第二性征的发育。这时,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班主任要掌握好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心理辅导;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进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健康的定义不断扩展,健康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指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性格、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做好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一、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家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学生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导致他们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问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兴趣,尤其是一些流行的元素,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风气,导致学生容易形成追星的习惯。这时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就非常有必要了。除此之外,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部分女学生出现了第二性特征,由好动转为安静,也对自己的身体变化产生不安。这时心理的辅导可以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2.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这也就要求小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在实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只有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提高思想觉悟和思维模式,更好地树立三观,从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二、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1.改变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实行着严师出高徒的策略,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对教师也有一种畏惧感。这导致很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会去找老师解决,从而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所以,改变师生关系是成功心理辅导的第一步。在新课改实施后,教师应该改变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把师生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改变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变得可爱可亲,也让学生和老师在交流上无压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展开。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改变。比如,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位置,放下教师自己的架子,热情地与学生聊天谈心,在课下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其次,教师应该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学生问题。比如,当学生因为一些事情出现问题,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指责批评,那样会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分析问题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以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开展班级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班级中组织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交流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班级活动的开展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经历,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促进自己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户外义务活动,带着学生去敬老院做志愿者,陪老人们讲话,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培养他们学会关心别人。还可以组织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知识主题班会,男生和女生分开进行,也分别请男女教师为学生进行身体变化特征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身体状况。
3.优化成长环境,动用校内校外因素
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声无息、潜移默化的,它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处于过渡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走弯路。这时班主任就要动用校内外的一些有用因素,为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例如,在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布置一个干净卫生的课堂环境。同时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指导学生行为规范,注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意识方向,树立良好的班风。其次,在家里,班主任应当和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并让家长在家里创建立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定时举办家长会,让家长和孩子们在一起谈谈心。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它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过渡时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是班主任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小学生的心理研究,提出了三点关于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策略。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10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 上一篇:市政工程安全监理规划
- 下一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