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投资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投资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物流业的繁荣。据有关部门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体物流需求约为2760亿元人民币。2010年中国物流业的产值将迅速扩大到12000亿元。物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
但不容忽视的是。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许多第三方物流(3PL)企业片面追求“大”而“全”式发展,没有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层面上,缺乏先进有效的管理体制,难以实现规范化管理,造成运作效率较低,尤其是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客户对高效率、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本期专题我们采访了物流咨询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从不同的侧面对第三方物流企业适用的系统建设的内容、难点、问题与解决策略等做一个较全面的诠释,以启迪思路,引导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所谓第一方物流(1PL)是指生产企业自身做仓储、货运;第二方物流(2PL)是指生产企业所聘请的运输车队或仓库业主来做仓储、货运,属于功能性的服务;“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Logistics,简称3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先提出的概念,即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企业去管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专业企业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第三方物流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将运输、仓储、货运及包装等增值服务的有效集成,从而加快了原料以及零部件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流动,以及产成品从制造商到零售商的转移。
二、供应链发展的趋势
在探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系统建设之前,首先我们很有必要深入了解全球供应链策略的趋势及发展方向,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紧跟供应链发展的趋势,才能持续性地提升业务模式并得以发展。
根据沃顿商学院的Marshall L.Fisher教授的研究,供应链的策略是由产品的消费特性所决定的,基本分为功能性产品及创新性产品。功能性产品具有需求较稳定及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往往采取推动式的供应链策略,如洗衣粉等日用消费品;而创新性产品则表现需求高度不确定,预测难度大且生命周期短,往往采取拉动式的供应链策略,如时尚服装,新的电子产品等(见图1)。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倾向生产商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产品选择,甚至日用消费品也出现这种倾向,导致越来越多的功能性产品向创新性产品发展,从而使供应链模式逐渐由推动式向拉动式转换,这已成为各行业的供应链策略的主题。
由于创新性产品的生命周期短,需求不确定性强,导致需求预测的误差率大(40%~100%),缺货率高(10%~40%),为有效地提升上述指标,降低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价值链中不同利益方对信息的可视化要求日益增加。只有将供应链中的需求信息共享,实行灵活迅捷的物流配送服务,才能有效地解决库存成本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关系。
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教授Hou Li揭示了牛鞭效应的原理,即由于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批发商、生产商及原材料供应商各自的需求预测自供应链下游至上游会不断的增加,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大量剩余,造成过多的库存超过实际的需求。为解决牛鞭效应,必须在供应链中实行销售及需求预测的信息共享。“信息可以代替库存”为生产企业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要求不同利益方进行供应链的协作,而信息技术的对接成为协作的前提,如图2所示。
鉴于此,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第四方物流(4PL)的概念:即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利用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不同利益方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将制造企业或分销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协作,从而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实现库存及需求信息的共享,降低牛鞭效应。同时,埃森哲提出了协同计划、预测及补货运作系统(CPFR,Continuous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Replenishment),将分销商或零售商的销售信息与生产企业共享,实现计划、预测与补货同步,从而实现战略联盟。
供应链各方之间的协作对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仓储管理系统或运输管理系统由于仅限于物流企业内部的运作管理,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而第三方物流的跨国企业纷纷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增强方案解决能力,从而稳固同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企业多由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变而来;由于市场的竞争以及生产商和零售商在中国的迅速成长,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有了显著改善,出现了外资与内企的竞争格局。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的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主要依靠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所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以下特点:
(1)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发展。根据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调查资料,2005年物流业务收入比2004年增长29.2%,制造业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
(2)物流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等。
(3)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169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1)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据统计,中国市场拥有近51万家物流企业,没有一家物流服务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物流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有效整合庞大的社会资源,因而整个社会的物流
运作效率及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2)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高绩效的增值服务,导致物流服务的持续性受到挑战。据粗略估计,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85%来自基础,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而像货物拆拼箱、重新包装、测试和修理等增值服务,以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
(3)物流服务质量不高。由于大部分的运输业务来自于整合社会运输资源,而资源主要由小型的运输企业提供,导致较高的物流损耗率及较低的运输准时率。
(4)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高度的可配置性及灵活性。很多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运作的认知仍来自以往的从业经验,在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由于物流专业化分工的提高,跨行业物流的运作模式难以模仿或照搬,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尚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化的分工要求。
另外,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观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分灶吃饭,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自成体系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还在严重制约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物流效率整体水平。由于社会通货膨胀及油价的上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继续上升,经营利润受到严峻挑战,竞争环境不容乐观。
四、外资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国际跨国企业为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基地正不断地向中国集中,跨国零售商正不断扩大中国的市场份额,由于供应链运作的模式随着消费行为及特性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的整合已不能实现持续性的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而外资的物流企业利用技术、资金和全球网络的优势正不断地扩大国内物流市场份额,这无疑为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外资的第三方物流具备成熟的信息技术及丰富的供应链运作管理经验,具有庞大的全球范围的物流配送网络和较为稳定的外资客户群,在物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据统计,中国市场拥有近51万家物流企业,其中外资企业仅占0.13%,即680家,但其占有的市场份额却高达8%。
为继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借助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企业加快了对中国本地物流企业的收购步伐。
外资物流借助于本土企业的资源优势,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及管理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在中国的物流市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且,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国外的私募基金及投资银行也对中国的民营物流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积极地与本地企业接触,以寻找投资的良机。
五、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系统技术应用
“信息推动价值链”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题,因而需要实行产品供给、生产及销售的实时可行的信息驱动。这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突破传统的以流程控制为导向的仓储及运输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客户的需要逐渐地增加动态的物流需求预测、柔性的业务流程,以实现高度的可配置性和在协调供应链中不同利益方的计划与业务流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同客户的共同成长,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具备高端的物流技术,包括:
1 仓储管理方案的集成
仓储管理方案将突破传统的简单的资源配置和流程定义,而需要将设施、人员、设备、流程及仓储管理系统(WMS)进行的一体化的集成。国内的大型生产商为发展现代物流业,需要对物流的运作特性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并提供专业的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物流设备方案、人员配置及运作流程方案,而这些方案集成的工作正由第三方物流承担,这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初步的建筑设施规范及建设成本的知识。以及物流特性的专业化分析能力,根据物流专业化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流程定义及仓储系统的定义等,并能够对WMS的实施提出个性化的需求。
2 物流网络优化技术
在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的时代,生产或零售企业靠降低物流费率已不能实现持续性的物流成本的降低,在美国及欧洲,跨国企业已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具备网络优化的能力,因为只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客户的运作流程及物流特性,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方案。
大规模的网络优化涉及线性及非线性的规划技术,属运筹学(Operation Resea rch)领域,以网络物流成本的最低化为目标,以运输时间及销售地的销量为限制条件,并根据客户网络的特性在运算模型中提供备选配送中心,以及城市间的里程及费率距阵,进行优化运算,而得出配送中心位置及配送区域的结果。常用的工具软件有AMP、CPLEX、Matlab等,国外的软件如SSA GLOBAL还提供可视化的界面以模拟运算结果,使结果更为直观,容易使客户理解。
在物流网络优化技术中,为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还需要对库存的存货成本进行计算,从而实现仓储、运输及库存成本的总成本优化方案。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述,以后如有机会。会在另外的文章中阐述。
3 运输实时跟踪技术
GPS跟踪系统是耳熟能详的技术,目前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将定位设备安装在汽车上,利用卫星系统进行定位跟踪,并利用通信平台将信息反馈至跟踪系统中,物流企业可以在终端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配备沟通手柄,可以及时通过信息或电话与在途司机进行沟通,以实时了解运输事件。
此外,利用GSM技术平台,对司机的手机进行跟踪定位也是实现低成本跟踪的技术。随着汽车的移动,司机的手机在移动机站覆盖的区域可以及时得到定位跟踪并反馈到系统,实现模糊跟踪。
在线的跟踪系统通常可以提供行驶速度、里程及位置的信息,以供运输管理人员的管理参考。
尽管跟踪技术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如何实现跟踪系统与运输管理系统(TMS)的无缝化衔接,仍是需要解决的课题。在大规模的物流运输体系中,运输状态需要在TMS中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并产生个性的分析报告,因而如何将实时的运输跟踪状态同运输绩效相结合,减少人工系统录入及分析的工作,是进一步发展系统智能化的方向。
4 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在高科技及汽车物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带动WMS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不少国内的WMS软件供应商对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在实际运用中日益成熟。
目前利用射频扫描枪对条形码进行读取的应用较为普遍,而二维条形码的应用会极大地提高操作效率。如著名的硬盘生产商希捷在VMI仓库中,对所有入库的零备件进行二维条形码的读写,一次’性将供应商代码、产品代码及数量录入系统,使收货及发货的系统读写环节的效率提高了30%。
RFID由于成本的降低,其应用得到了不断发展。在汽车行业,由于汽车生产商具有庞大的供应商送
货及整车配送网络,且汽车是典型的创新性产品,为增强企业的供应链,RFID的应用为实现“协作持续性计划、预测及补货体系(CPFR)”提供了技术支持。其应用主要包括:
整车生产中的车体跟踪识别:取代条形码的读写,以缓解主数据库的被访问的工作量,提高生产流程跟踪的准确性;
零部件与资产的跟踪管理:采用硬链接(标签贴在零件本身)或软链接(标签贴在零件的包装、集装箱或运送架)以做好跟踪管理;
整车物流管理:不仅解决整车生产及库存、销售的管理,而且解决了在汽车售后服务、产品跟踪、质量追溯等方面的问题;
在信息代替库存并推动价值链的认识下,RFID技术正在突破企业的限制,而逐渐实现在供应链全过程上的应用。比如,丰田汽车正在计划建立RFID的车辆自生产到最终消费者的供应链全过程的系统,实现装配、零部件与整车以及零售环节的跟踪,使RFID被永久保留在汽车,同时实现了防伪功能。
5 自动存储及拣取系统
在人工成本高的物流环境中,自动存储及拣取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如自动拣取系统、ASTRS系统、移动抽屉式储存系统等。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烟草或医药行业中得到应用。其应用来自于产品种类繁多且货物价值高的支持。因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六、第三方物流的系统建设
针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及严峻的竞争环境,如何实现一流的卓越运营(OperationExcellence)管理,实现系统化建设是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的说来,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由五大因素组成,包括员工、业务增长、成本控制、运作流程绩效及信息技术(图3)。
随着物流业务的增长及运作规模的快速扩张,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在快速扩张中强化管理,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建设的问题。尤其在中国,由于疆域辽阔,长距离的运输可视化程度低,在运作标准化程度低的环境中,难以实现有效的全过程的物流控制。
我们不妨以世界500强的某美国物流企业在全球物流运作中的管理为例,相信对国内立志于做大做强的物流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平衡计分卡的管理。在全球有统一的平衡计分卡,将公司管理的主要方面的考核纳入此平衡计分卡,每年度针对平衡计分卡的要素制定月度目标;在实施中,每周由各区域的工业工程部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并逐级汇报至亚太、欧洲及北美的总裁,并由工业工程部牵头提出下一周的整改计划并逐级上报。平衡计分卡是该企业实施全球统一的服务标准及业务考核标准的重要工具,因而各级管理层对此高度重视。
(2)人员及资产投资的审批制度。企业内部有着极其严格的审批流程。对人员及资产的投资管理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按行政管理区域,在不同的级别设置“资金申请审批”委员会(由运营总经理、财务经理及工业工程经理组成),并制定全球统一的投资分析及实行标准,其内容涉及仓库租赁及建设、运输工具、仓储设备、办公设备等。标准非常详细。比如,如果租赁仓库或办公设施,不同级别员工的办公面积有着详细的规定,只有按照标准推算出来的面积才可被审批。如果超过审批的预算,需要重新审批。
每年的预算审批包括员工及资产的明细,中国区“资金申请审批”的委员会只能审批预算内的项目明细;如果出现预算外的明细,如预算外管理员工的招聘或仓储设施的购置,则需提交到亚太区甚至美国总部审批。
(3)物流标准化的管理。全球业务的发展需要运作质量持续性的稳定及提高,高度的标准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该企业的工业工程(IndustryEngineering)部门是实行这一目标的核心部门,在全球有3300多名员工从事工业工程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及实施,卓越化运营的绩效指标的制订及管理,全球货运路线及时间表的管理,物流设施的管理,运输工具的管理,物流中心的运作流程及质量的管理等。以标准化为基础,投资成本的有效性分析有了依据,对重大的投资决策,工业工程部门同其他相应的业务部门合作,进行分析论证,向审批委员会递交分析报告,以获得审批。此外,由于全球流程的标准化,货物在全球网络中的流动状态及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可视化,有效提高了沟通及意外事件的反应能力。同时,在运作系统及日常跨区域的沟通中,事件代码突破了各国间的语言障碍,在提高物流效率及全过程流程控制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