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

篇1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内涵;现状;方略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对建筑行业的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工艺理念已经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所以必须对建筑进行改革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1 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了,其含义无非就是把建筑行业也变成工业化发展,由原先的小规模的手工建筑变成大规模的有效率的工厂化建筑。使现在杂乱的房屋建筑能够具有统一标准,这样就可以把建筑用材放在工厂进行批量生产,这就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方面。

比如现在广受建筑业喜爱的预制板梁装配,它不仅可以保证预制件的质量,也为工程节约了工期,但这说明这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是预制件并不能完全的替代现浇。所以在建筑施工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预制件,但是现浇的技术工艺也是不能被摒弃的。

2 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在工业化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量到质,建筑工业化逐渐走向成熟,但是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下面就建筑工业化目前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做一些描述。

2.1 政策扶持机制还不够健全

缺少顶层设计。我国政府虽然大力的提倡推广建筑工业化,但是目前我国对建筑工业化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国策,各地政府机关的扶持机制没有系统的规划及激励治理措施,缺少长远的规划;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建筑行业一般规模大工期长,这就需要各个单位相互合作,比如说设计方,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参建部门多的特点给建筑管理带来了难度,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出现问题。目前虽然各地政府在不断的解决各种问题,但是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

2.2 设计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善

设计体系由于一些原因,在工业化发展中缓慢,这往往导致设计与加工及装配在一些环节产生脱节,这就会造成工期延误和质量下降,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一大弊端。设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装配的设计,但在室内设计等方面发展甚少,这成为设计体系不完善的另一大的原因。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创新力不够。

2.3 舆论宣传还不够全面准确

大家普遍认为工业化建筑抗震能力不好,但是日本的几大地震都证明了工业化房屋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认为工业化建筑是低质量的建筑,认为大多数的安置房才会采用工业化建筑,但是工业化建筑加上一些其他的新技术使用,建造的工业化建筑是高质量现代化建筑;认为工业化建筑是单一的,没有什么创新,其实我们所说的标准化建筑是指建筑产品的模块模数标准化设计,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将这些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和拼接,将其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2.4 关键技术及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从设计、生产到装配、装饰使用,系统的集成性程度低;建筑产品相应的配件发展没有得到重视,其发展缓慢,阻碍了整个装配件的发展。系统构思不够完善,在选用装配构件时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不便。

2.5 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还不配套,施工难度大

我国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由于施工专用机械的短缺,使施工方案不尽完善,施工技术与施工机械的不配套,导致施工强度增加,熟练劳动力短缺,在工期较紧张的情况下,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这无疑会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3 优化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策略与方向

3.1 加快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扶持机制

首先应该做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做好带头作用,该放权时放权,该管理时管理,松紧有度。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政策上都要激励其发展,同时可以让房地产行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其次应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管理机制,积极推动EPC管理模式的发展。

3.2 采用新的施工工艺

新的施工工艺是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建筑行业中现浇作业占了施工的主导地位,而工业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装配式构件。因此新工艺不仅是对现浇作业的要求更是对装配件的要求。发展新型的装配式产品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新工艺不仅是对装配构件主体结构进行改良,同时对装修等配件也进行改良,实现装配式构件的一体化发展优化。

3.3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集成技术体系构建

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集成系统的完善。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哪些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其次关键技术路线的每一步都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在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关键技术集成系统进行不断的优化。

3.4 注重市场化引导

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不仅要利用好“看的见的手”,同时也要利用好“看不见的手”。注重市场的引导作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我们要因地制宜。促使建筑工业化的效益达到最好,对国家的发展最有利。对不同的工业配件进行分类使用,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预支构件厂应该对全社会开放,这样就会增大装配厂的竞争力,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加上市场的引导,肯定会促进预制场的发展,乃至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新型建筑行业工业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出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政府和市场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各自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其发展。我相信建筑业肯定能够抓住此次机遇,得到大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使我国建筑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施工技术, 2008(2).

篇3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发展;措施;要求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应包含四方面:即设计标准化(从设计到生产、安装,建造的全过程执行统一标准、统一模数)、构件生产工厂化(主要建筑构件都在工厂生产)、施工机械化(拼装都是机械化作业)、管理科学化。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减少构件截面,减轻结构自重,便于工厂化作业、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是替代砖混结构的一种新型多层装配式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已在南京多个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

复合木结构应尽快研发。复合木结构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建筑中,还可适用于广大村镇建筑和二至三层的别墅中。应该说,与混凝土结构不同,复合木结构作为今后新型结构形式之一,极具有人性化和环保的特点。针对杨树快速生长和再生的特点,应着力开发杨树木材的深加工技术,包括木材的处理、复合、成型等,制作成建筑用的柱、梁、板等构件,并使其具有防虫、防火、易组合的能力。大量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钢材、水泥、石子等建材的需求,这对资源是一种保护;同时,也为广大种植杨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市场,不仅提升了杨树的使用价值,而且还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一个新途径。可谓是一举多得。可以预见,复合木结构的潜在能量将随着技术的成熟日益显现出来,必将会对我国的建筑业带来一场革命。

篇4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三大误区:建筑工业化≠装配化;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

四大瓶颈:制度;标准;技术;管理。

当前国内建筑工业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内的企业实施途径是多种模式并行: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利用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工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以远大住工为代表的龙头,集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还有以龙信集团为代表的工程总承包(EPC)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建筑工业化实施途径及几大误区

误区1:建筑工业化≠装配化。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由于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初期,尚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内涵、步骤、路径还不够清晰。

一些地方政府还只是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单纯地用预制率指标来衡量工业化、工业化程度,甚至简单地以“装配化”程度来论建筑工业化水平。目前政府的很多激励政策都是针对PC制订的。实际上,PC只是工业化的一部分。PC具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等优点。但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一定的边界条件。首先要对未来市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防止产能过剩。第二,PC构件现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规模。

一些企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应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但仍然未脱离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忽视企业的管理创新,使得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效率、效益不高,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建筑工业化是要从管理现代化上要质量、要效益。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还停留在以往的单一的工业化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层面上,还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装配化。建筑工业化的核心是新型建筑工业化,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在房屋建造的全过程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并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从而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也决不能简单地用“装配化”来概括或替代。

误区2:工业化=标准化≠没有个性。据统计,推行建筑工业化后,水耗、垃圾和污水排放量能降低62%左右,能耗、人工可分别减少38%与46%。模块建筑是根据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划分为若干个尺寸适宜运输的多面体空间模块,根据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熟练工人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室内精装修、水电管线排布、卫生器具安装以及家具嵌入等。模块建筑的优势, “多快好省”,适用性广泛,建造周期短,建筑寿命长,环保效果显著,性价比优。

从各国发展的实践看,因住宅量大面广,与商业、办公物业相比,其个性化相对较弱,更容易、更有意义推进产业现代化。因此,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住宅产业现代化”概念来代表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实质上也未必专指住宅,并且都是借助住宅建设大规模发展时期,同步推进住宅工业化。因此,从这一点上,“住宅产业现代化”也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与对比分析。

越是标准化,对工业化推动越有利。制造标准化,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同时管理也要标准化。标准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个性化又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住宅建筑设计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在个性化的中间存在着不可缺少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构配件,标准化的模数,使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在一个工程中得到合适地使用。这就意味着用最少韵资源,最少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工作成果。

住宅标准化不意味着单一化,这与房地产的特征是相悖的。标准化的关键是节点,是模块,是方式。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将标准模块进行组合拼装,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效果,这就形成了多样性。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描述方法,同样的标准模块经过组合和集成,也能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标准化不等于单一化,多样性是结果,标准化是方法和过程。

误区3:忽略部品部件的重要性。建筑工业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部品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它能够降低单个部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设计、选用产品。而目前行业对部品部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意识到其足以占据建筑工业化“半壁江山”。

建筑工业化的四大瓶颈

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标准化和体系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设计作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必须确定必要的规则。当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建设普遍面临以下四大瓶颈。

制度。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多个建筑工业化相关政策规定,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与制定仍然不足;二是目前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都是针对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这就对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标准。通用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和体系仍然在起步阶段,成套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形成适用范围广泛的模数标准和成套技术标准,难以大范围推广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技术。传统陈旧的技术在我国建筑业仍被大量采用,建筑产业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有效、集成的现代化建筑技术上的缺乏制约了建筑产业发展的真正现代化。

管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应的管理经验较少,管理措施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具有我国或者地方特色的建筑工业化管理方法仍不成熟,管理水平很难支撑建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篇5

10 月2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 项行业标准及1 项行业标准样品报批公示》。根据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单位已完成《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等202 项化工、建材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及1 项化工行业标准样品的研制工作。其中涉及涂料行业的标准制订超过16项。

这202 项化工、建材行业标准涉及包括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交联型氟树脂涂料、聚硅氧烷涂料、内墙耐污渍乳胶涂料、农用机械涂料、溶剂型聚氨酯涂料( 双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水性浸涂漆、水性聚氨酯涂料、真空镀膜涂料、电力变压器用防腐涂料等12 项标准,还涉及与涂料相关的酞菁蓝bgs、涂料用醇酸树脂、涂料用导电云母粉、涂料用环氧树脂等4 项标准。

《家具标识标注通则》出台

11 月17 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家具标识标注通则》意见的通知”,这意味着北京市范围内生产销售的家具产品将拥有统一的“身份证”。该标准明确了全实木家具、实木家具、人造板类家具等家具品类的定义,并要求家具销售时必须按照标准格式标明。

水龙头新国标正式实施

新版国标《陶瓷片密封水嘴》自12 月1 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将水嘴重金属析出、密封性能、流量、寿命作为强制性条款,并首次强制性要求水龙头铅析出统计值应不大于5 微克/ 升。

上海家装验收规范新标准出台

近日,在地方标准——《住宅装饰装修验收标准》的基础上,上海市住宅装修质量保证金管理委员会又进行细化和升级,联合推出了高于地方标准的质保金企业质量验收规范。今后全部质保金企业的家装工程验收,都将按照此规范来执行。

这一更严格、更细致的验收规范,内容包括了隐蔽工程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及安全文明施工检查等近百个验收节点,验收合格后,将为业主提供由行业协会统一印制的《上海市质量保证金企业住宅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报告》。

2020 年全省80% 新建住宅配套太阳能

日前,从省住建厅获悉,为促进节能减排,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太阳能光热应用加快太阳能光热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 年,山东新建居住建筑太阳能普及应用率达到80% 以上,太阳能光热产品应用建筑面积达到8000 万平方米。

《意见》要求,到2020 年山东太阳能光热产业基本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延长产业链条为基础,以优质高效光热产品为支撑,以提供一揽子太阳能光热服务解决方案为亮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太阳能光热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 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 以上,培育10 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 亿元的太阳能光热企业,形成20 个以上全国知名的行业品牌。

厦门出台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

篇6

文章剖析了建筑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建筑业的巨大变化,同时分析了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与施工的脱离,以及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局限,并就此提出了几点参考意见和研究对策,最后指出了实现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行业是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实现建筑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不仅关系着建筑业的兴衰,也是关乎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课题。伴随着建筑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建筑行业也已经朝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前进。建筑工业化的思想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欧洲,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国家也在1963年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有利有弊:建筑工业化解决了大多数人的住房紧缺问题,缓解了市场压力,但同时由于机械化的生产,很多人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这些都是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摆在建筑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瓶颈。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业化是什么?建筑工业化就是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也就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

建筑工业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因为建筑工业化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首先,建筑物的建造变得简单。以前的建造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浇筑和建设,而实现建筑工业化后,房子的建造像制造汽车一样,把房屋的各种配件(如结构、装修、水电等设备)都预先在工厂内生产制造好,然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力。其次,劳动环境的改变,提高了施工效率。因为建筑所需的各种配件已经预先在工厂中制造好,就避免了工人在严寒酷暑环境中的作业负担,大大的消除了笨体力劳动。最后,机械化的操作,加快了生产进度、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每天一层楼”的盖楼神话。

建筑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业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实现建筑工业化其实就是要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这其中就涉及了传统产业组织模式与现代建筑工业化标准生产之间的巨大矛盾。再者,我们的建筑行业还未能实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发展,在施工中总是会发现很多施工过程与设计图纸不相符的情况,从而减慢了施工进度。最后,工地的组织管理部门也没能形成统一的效能反馈系统,很多部门都是管理自己部门的业务,未能形成有效共识,很难做到有效沟通,大大限制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对策

上面提到了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与传统建筑行业产业组织模式的巨大矛盾,我们就从建筑行业的独特性和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加以一一剖析。

首先,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与建筑结构配件的独特性之间的巨大矛盾。

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建筑工业化生产仅仅局限于商品混凝土标准化生产、土石方施工以及机械化施工等低层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意大利等拼装式、整体式建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建筑设计与建筑构件生产的脱离,也是制约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在我们国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及建筑物构件生产是相互脱离、彼此独立的。这就造成了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中,每个设计者对施工生产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生产者按图索骥,只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稿子进行按图施工,这就有可能造成每个生产出来的建筑物构件不符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而造成重大的成本浪费,甚至造成返工,进行重新浇筑,重新施工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建筑行业应当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从工程的图纸设计和建筑施工都进行一条龙的产业化服务,避免施工与设计者设计意图的背离,从而形成了连续性的建筑施工过程,为标准化的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针对目前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源头加以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困境。就我们国家的建筑设计与施工相互脱离的现象来说。这无疑是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要实现工业化,就是要实现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而设计与施工的相互脱离,无疑造成了施工过程的不连续性。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设计与施工、以及产品加工之间的不连续性,才造成了建筑工业化产业链结构的断结。因此,实现工艺设计与施工组织一体化是实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前提。这里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系统,并不是剥夺了设计人员的权利,而是施工方基于设计人员的设计,实现产品生产研发与加工的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从产品的研发和加工生产,再到施工现场的拼装,竣工都实现了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模式,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工业化。

而建筑行业建筑构件的特殊性与工业化标准生产的主要矛盾,则需要生产技艺的改进和先进技术的渗入来加以改变。无论西欧发达国家,还是北美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建筑工业化无疑是以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为依托的。为此,进行建筑加工的产品工艺升级已经是发展的必然。我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进先进科技,对建筑物其他构配件的生产工艺加以升级,和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才是保证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论:

虽然建筑工业化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建筑工业化依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要实现的建筑工业化不仅仅是把建筑业变成制造业而已,而是要实现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模式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为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晓燕,王欣,仝小芳《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M].山西建筑,2011年35期.

[2]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J].2008,37( 2) .

[3] 蒋勤俭.《住宅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J].砼世界,2010,9(3) : 34- 35.

篇7

关键词:装饰装修 产业化 住宅全装修行业

中图分类号:TQ174文献标识码: A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我国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存在着建筑产业建筑能耗较高、资源能源消耗大、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建筑市场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且资源短缺、建筑业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为确保各类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改变住宅建设的传统生产方式,走工业化生产的路子,以实现住宅的高质量,零缺陷,减少浪费,快速度,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1 传统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是近十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不足之处诸如: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技术传统,工程质量差,材料以次充好,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质量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一些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无办公地点的“三无”装修施工队伍还大量存在;从业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整体形象较差,市场诚信度较低等等,上述问题阻碍了消费者投资住宅装饰装修的信心和积极性,给市场的拓展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进而影响了专业装饰装修企业的发展壮大。

2 装饰装修产业化的优势所在

传统住宅装修的生产方式是手工作坊式、一家一户分散的操作模式,专业装饰装修企业很难对单套住宅的装修发生兴趣,而全装修房的生产方式是一步到位式的规模产业化操作模式,其最大优点就是大量半成品的加工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装饰装修企业的完成产值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大大增强装饰装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以亚厦公司木饰面为例,以前的木制品都是在现场加工制作完成的,而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工厂制作,现场成品安装的模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保证质量、可以缩短工期、容易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省项目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木制品加工完全按照流水作业的方式在亚厦产业园进行生产,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产品,统一的安装,统一的管理,减少了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意性带来的质量弊病,使得亚厦司木制品的装修质量标准得到了统一。

根据上市企业公开的信息,目前国内5家上市装饰企业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基本与前一年持平,而2008年至2010年间主营业务收入较前一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这个行业的业绩增长性良好。

是标准和规范方面,工业化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建筑工业化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住宅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部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住宅与住宅部品的模数难以协调:住宅部品尚未形成配套系列,部品材料以及配套产品品种少,日本有一万多,中国不足两千种。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很难降低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住宅产业化无从谈起。

3 推进住宅产业化任重道远。要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我国发展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化设计技术、部品生产技术、构件安装和管理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要建立模数协调的标准化体系,加快进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尤其是预制装配式结构及节点结构设计规范并研发预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要建立工业化住宅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业化住宅质量保证制度,明确工业化住宅发展水平的预制化率的衡量标准和统计口径,出台对经过认定的工业化住宅的土地出让、建筑面积豁免、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不断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成套技术和工法体系,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术的研发。推进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大力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针对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市场供给,建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认定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技术能力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好的企业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建立起相应的构件和部品信息系统;要将建筑工业化内容纳入到执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中,建立工业化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要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加强对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技术标准、管理过程、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要以工程项目为示范工程进行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总之,要发展住宅产业化,标准化是准绳,科技进步是动力,通用计划是前提,工业化生产是基础,提高住宅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大步地走向住宅产业化之路。

在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和专业化施工安装等方面均缺乏专门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证住宅性能除了依靠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主要依赖于靠科技进步。我国科技贡献率不高,传统陈旧的技术仍在被大量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技术革新往往被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而排除在外。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30%,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能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节电,节能,节水等的先进环保技术尚不能有效地得以推广,新材料新部品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住宅的发展,日本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墙体材料中比重占80%左右,但我国还不到20%。

4 结语

全装修商品房成为住宅市场的主流是大势所趋,经过专业装饰公司的精心设计及施工,在有限的室内布局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利用率,目前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必将促使更多的商品房开发进一步迎合市场需求,拎包入住的全装修商品住宅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新的住房消费取向,是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房产开发商手中的王牌。

一步到位式装修代表了商品住宅装修的消费方向,也符合行业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原则,它既符合住宅开发国际通行的做法,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因此住宅全装修产业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篇8

政府职台旨新转变

减政放权加速推进。 《意见》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向市场放权,坚持“放管”结合。进一步完善建筑招投标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加快完善政府在企业资质申报、工商、税务等服务职能上简化工作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放权于市场“主体”;加强信贷市场监管,优化投融资平台;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让建筑业在 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和谐环境中高效发展。

指导扶持力度加大。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鼓励建筑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先进工程技术;鼓励建筑企业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鼓励规模大、体量大、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市场资源要素;积极扶持连续盈利能力强、净资产优良、经营业务前景好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上市,促进建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让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

规范约束调控更紧。在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建筑工业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建筑企业要积极贯彻国家对建筑业的发展和改革政策,严格执行行业规范,确保企业管理的前瞻性和规范性。政府加强推进制度性约束条件措施,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制度,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施工安全监督,出台节能环保规范,在管控的力度、深度、广度上将进一步加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格局新转变

强者恒强。随着城镇化建设持续深入,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但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型施工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资金实力、品质管理、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抢占高端建筑市场份额,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建筑企业亦可采取“设计+施工”的经营模式,扩大经营范围,提升企业规模,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联盟合作。联盟合作是建筑企业有效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 种竞争模式。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明显,势必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加强总包和分包合作联盟。突出总包综合实力和分包专业优势,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不断加强设计院和施工企业联盟。不仅增强投标竞争实力,分散投标风险,而且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共同承担的项目完工的可靠性。不断加强产学研联盟。坚持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优胜劣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兼并重组是不可避免的,建筑市场超量开发、过度竞争更是验证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给中小型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中击。随着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浪潮的袭来,资金实力弱、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的中小型建筑企业面对企业转型的挑战,多数小型建筑企业面临着出局的危机。

产业模式新转变

施工总承包加速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施工总承包模式将伴随建筑行业工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市场空间逐渐缩小,而工程总承包模式由于能够充分调动总承包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多专业集成管理的优势,而站在市场“舞台”。工程总承包通过对设计、采购和施工 体化管理,克服设计、采购、施工责任分离与相互脱节的矛盾,进一步简化投资主体管控模式,优化管理效能。随着我国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试点经验的积累,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业将进入一个工程总承包模式唱主角的时期。

现场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厂组装模式转变。当前建筑企业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现场制作、安装模式,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结构体系、建筑设计、部品构件配件生产、施工、主体装修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开始急速发展,部品构件配件开始工业化生产,建筑企业的主战场由现场施工管理向部品构件成产车间转移。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建筑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意见》出台后,势必形成由政府主导、各相关方联动的形势,必然推动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厂组装模式转变,让建筑工业化形成“燎原”之势。

高能耗型加速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我国建筑企业能耗比较高,浪费严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从建筑的全过程看,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因此,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的趋势。节能主要体现在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以及运输等过程中节约能源等方面;环保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原材料开采和废料处理、无污染材料等方面。建筑企业从高能耗型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既是政府对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从自身出发,提升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的必经之路。

管理升级新转变

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在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下,建造施工环节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务必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一是提升建筑企业在施工领域的纵向产业链延伸效益。挖掘建造施工环节中机电安装、钢结构施工、智能安装等专业施工的协同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效益;二是提升设计环节与建造环节间的协同效益,提升组合效益,形成“设计十建造”的聚合效益;三是形成“设计十投资+运营”产业链模式,提升综合经营效益。投资运营已成为建筑产业实现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筑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创新“设计+投资+运营”模式,进一步从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效应和低成本运营上实现一体化运作路径,提升综合经营效益。

向管理模式转变要效益。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分散的、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该种生产方式对应的管理模式亦是随机性、片段化的管理模式。如何向管理模式转变要效益成为重要课题。 是加速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运作,提升建筑企业规模效益;二是加强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管理模式,切实发挥资本红利效应,提升建筑企业资本运营效益;三是强力推行建筑工业化管理模式工厂化加工的生产方式,切实开展提升建筑企业集群效益。

篇9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外挂墙板;节点;

0 引言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1]。根据国内外经验,发展建筑工业化生产具有经济、快速、环保、质量有保证等诸多优点。

国内针对装配式建筑已有大量的研究,并且已纳入相关的规范、规程、或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规程,目前已经应用到多个工程实例中,例如北京射击馆、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西航站楼、大连软件园9号楼、大连森茂大厦、北京中粮万科长阳半岛,沈阳丽水新城等[2]。但是对于预制外挂墙板的连接方式,预制墙板―梁节点钢筋的形式,布置及构造措施各规程没有规定。

1. 预制混凝土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

1.1预制混凝土外墙分类

装配式建筑的外墙围护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内嵌式和外挂式。对于内嵌式的墙体,多采用砌块砌筑的形式,也有少量内嵌墙板的形式。外挂式的墙体则一般采用外挂墙板的形式,其中又有整块板,它的大小是一个开间的整个尺寸高度通常为层高,门窗、外饰面可在工厂完成,减少高空湿作业。另外一种是条板,可以横放或竖放现场拼接成整体[3]。外挂式对规范规定的主体结构误差、构件制作误差、施工安装误差等具有三维可调剂适应能力;能够满足将挂板的荷载有效传递到主体结构承载要求的同时,还可协调主体结构层间位移及垂直方向变形的随动性;对外挂板,连接件的极限温度变形具有变形吸收的能力。内嵌式的预制外墙对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内嵌式预制外墙上边及左右侧边与梁、柱或剪力墙相连,抗侧作用接近于剪力墙。但由于内嵌式预制外墙下边只有限位连接,不能传递力,因此其与剪力墙的刚度相比有所减弱;如在整体计算模型中建立预制外墙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由于其与梁柱连接及对结构的影响相对复杂,因此,计算设计相对较困难[4]。

1.1预制混凝土外墙的连接方式的研究

连接节点是预制墙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墙板与墙板,墙板与楼板,楼板与楼板和其他构件之间连成整体,以传递内力,达到整体抗震的效果。目前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焊接连接。构件制作时预埋钢板或留出钢筋,构件安装时用钢板或钢筋将相邻构件的预埋钢板或留出的钢筋焊接在一起,连成整体。

(2)混凝土连接。在构件侧而做成销键、并预留钢筋或钢筋环,安装时与相邻构件预留的钢筋或钢筋环相互搭接焊牢并插入一定长度的钢筋,浇筑混凝土连成整体。

(3)螺栓连接。构件制作时相邻构件均预埋铁件,安装时各自焊上连接铁件,用螺栓连接固定。

2. 工程实例

2.1 实例背景

该栋建筑为18层,标准层层高3m,总高度53.10m,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护结构采用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现浇构件混凝土强度C30,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C35,预制外挂墙板厚度为100mm,墙体配筋为双层 6@150,预制挂板与现浇梁连接处高度160mm,连接钢筋采用 10@300,其梁采用叠合梁,楼盖采用叠合楼盖,节点详图见图2.1。

2.2 节点钢筋设计

针对由于预制板布置在预制梁的一侧,U形钢筋的下肢不能伸过梁的宽度,锚固长度不足的情况,设计了两种改进的钢筋形式,编号为WB1、WB2。WB1采用U形钢筋端部带弯钩,连接钢筋短边锚固长度为140mm,长边锚固长度为280mm,WB2采用封闭箍,锚固长度140mm。如图2.3图2.4所示。

3. 结语

国内外对预制混凝土的连接方式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都是对框架梁柱节点的连接情况进行研究,对外墙与主体的连接方面研究不足。本文针对某一实际工程节点钢筋锚固长度受到限制的情况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主要是对钢筋的形式作出改进,后期还需试验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 钱志峰,陆惠民. 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 江苏建筑,2008增刊(123):71-73

[2] 纪颖波. 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7.

[3] 李久鹏. 工业化住宅外挂墙板耗能减震性能研究[D]. 天津大学,2009.

[4] 黄宇星,祝磊,叶祯翔,王元清,石永久. 预制混凝土结构连接方式研究综述[J]. 混凝土,2013(1):120-125.

[5] CHEOK G SLEW H S.Model precast concrete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subject to cyclic loading[J]. PCl Journal 1993(4):80-92.

[6] ALCOCER S M,CARRAI,ZA R. Seismic tests of beam-to-column connections in a precast concrete frame[J]. PCl Iournal,2002,47(3):70-89

篇10

Key words:structural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a new type of structure application

摘要:人们物质需求及市场价格变化使得建筑的成本攀升,同时建筑节能要求不断提高,利用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是实现资源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建立了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的模型及计算方法,同时强调了其在房屋结构设计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在建筑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结构设计优化也给建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房屋结构设计新型结构形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8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应对建筑产品的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建筑节能,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方法,提高有限空间、有限资源的最大化效果发挥,实现经济化、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良好目标。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就是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新工艺和设备的使用,增加新材料的投入,采用新型结构体系进行局部设计的改变,使技术更可行,更加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时节约材料,降低造价。

从建筑上分析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主要体现在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房屋工程结构总体的优化设计量方面。房屋工程分部结构优化设计包括:基础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屋盖系统方案的优化设计、围护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和结构细部设计的优化设计。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还包括选型、布置、受力分析、造价分析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围绕房屋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目标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一、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进行结构设计时,不同方案的选择及不同的建筑材料的选用对工程整体会有较大影响,应在满足设计意图后,尽量使平面布置规则,缩小刚度和质量中心的差异,这样水平荷载就不会使建筑物有太大的扭转作用。竖直方向上应避开使用转换层,减少应力集中现象。

(1)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结构优化设计模型就是在各种影响变量中选择主要参数,并建立函数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得出最优解。结构总体的优化建立模型的大致步骤如下:一是设计变量的合理选择。通常的设计变量选择对设计要求影响较大的参数,将所涉及的参数按照各自的重要性区分,将对变化影响不大的参数定为预定参数,通过这种方法可减少很多计算编程的工作量。二、目标函数的确定。使用函数找出满足既定条件的最优解。最后,约束条件的确定。房屋结构可靠度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包括了应力约束、裂缝宽度约束、结构强度约束、尺寸约束、从正常时的极限状态下弹性约束到终极状态的弹塑性约束、从可靠指标约束到确定性约束条件等。设计中,要保证各约束条件必须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

(2)结构优化计算方案

结构优化设计多个变量、多个约束条件,属于一个非线性的优化问题,设定计算方案时,常将有约束条件转变为无约束条件来计算。常用的方法有拉氏乘子法、符合型法、Powell等。完成计算方案的设定后只需编制相应适用的运算程序即可得到我们的最终优化结果。

(3)推广设计标准规范和标准设计

工程设计标准规范的形成,来源于大量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成果,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途径。优秀的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不仅优化了设计,减少设计的盲目性,还将大大提高设计速度,有效降低项目的全寿命费用。在标准规范中可以对一些重要的部位采取设计经济指标限额制度,对一些设计部位使用“宜”或“不宜”等引导性语言提示设计人员对方案进行优化,鼓励他们在设计中大胆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是目前一个比较广泛的课题,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在不改变适用性能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应用于项目的整体设计、前期设计,旧房改造,抗震设计等设计的各分部环节,发挥着巨大的效益。进行优化设计,要把握好技术和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的做法,又要反对设计保守浪费,只重技术,轻经济的思想。在按照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及模型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结构设计优化应注意前期参与

结构设计的阶段分为三个: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概念设计是展现先进设计思想的关键,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客观、真实的理解结构的工作性能,并能够有意识的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灵活地运用它们。因为前期方案的确定直接影响建筑的总投资,而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前期方案阶段结构设计并不进行参与,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大多并不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它的可行性,但是建筑设计的结果却直接对结构设计造成影响,某些方案可能会增加结构设计的难度,并使得建筑的总投资提高。如果在方案的初期,结构优化设计就能参与进来,那么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别,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设计方案,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2)结构设计优化应考虑采用新型结构体系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是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作业。在目前建筑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复合木结构建筑等。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要使大部分建筑构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减少施工现场作业。

(3)概念设计结合细部结构设计优化

概念设计应用于没有具体数值量化的情况,例如地震设防烈度,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计算式难免与现实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采用概念设计的方法,把数值作为辅助和参考的依据。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灵活的运用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效果。与宏观把握相对应的,设计的过程同时要注意对于细部的结构设计优化,比如现浇板中的异形板拐角处易出现裂缝,可划分为矩形板。注意钢筋的选择,I级钢和冷轧带肋钢市场价格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极限抗拉力却相差很大,所以在塑性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现浇板的受力钢筋就可选择冷轧带肋钢筋。在做结构设计的时候,外立面上的悬挑板及配筋,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即可,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目的。

(4)下部地基基础结构设计优化

地基基础的结构设计优化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案,如果为桩基础,那么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选择桩基类型,尽量节省造价。桩端持力层对灌注桩桩长的选择影响很大,应多进行比较以确定最合适的方案。设计时应重视地质勘察报告的交底工作,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选择经济适用的方案能大大降低造价。

三、结构设计优化的现实意义

(1)结构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结构设计的目的即是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建筑。从优化设计的角度,结构性能最好的方案不一定材料利用率最高,这就要求设计时对结构材料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强调使用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等。其中钢管混凝土结构是将混凝土填入薄壁圆形钢管内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它将两种材料有机地结合,可借助内填混凝土增强钢管壁的稳定性,借助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套箍作用,使核心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从而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它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受压破坏特征由脆性变为延性,对结构抗震的延性设计意义巨大,也使超高层建筑底层柱的轴压比限制问题迎刃而解。钢管混凝土与钢结构相比,在自重相近和承载力相同条件下,可节约钢材近50%,并节约大量的焊接工作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在保持钢材用量相近和承载力相同条件下,构件截面面积可减少约50%,材料用量和构件自重相应减少约50%。实践证明在结构设计时,使用这些新工艺设备可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

(2)进行结构设计优化提高建筑结构经济性

建筑的层高增加,由于墙体面积和柱体积增加,结构的自重会增加,基础和柱的承载力相应增加,水卫和电气的管线会加长;相反降低层高,可节省材料,有利于抗震,同时建筑的总高度减小,两建筑之间的日照距离就会减小,间接的节约了用地。建筑面积相同,建筑使用不同的平面形状时,它的外墙周长也就会不同,这样当选择圆形或是越接近于方形时,外墙周长系数就越小,基础、外墙砌体、内外表面装修都随之减少,同时其受力性能也得到提高,增强了建筑的经济性能。

与传统的结构设计相比,采用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可以使建筑工程造价降低6%-34%.优化方法的技术性实现,可以最合理的利用材料性能,使建筑结构内部各单元得到最好的协调。赏心悦目的建筑是建筑的美观与结构设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结果。建筑结构设计追求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和便于施工五种效果,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方法的应用不但满足了建筑美观、造型优美的要求又能使房屋结构安全、经济、合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经济适用”房。

参考文献

[1]谈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J].建筑科学,2009(4)。

[2]张红友。优化结构设计减少建筑投资成本[J]. 陕西建筑,2008(11)。

[3]马臣杰,张良平,范重。优化技术在深圳京基金融中心中的应用[J]. 建筑结构,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