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之瑰宝,古典诗词歌曲则是将文学和音乐进行了精彩的结合,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探索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角度将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概括为三条脉络,并对当前古典诗词歌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良好发展趋势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发展脉络 发展现状
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其中,有着精深的内涵和超高的艺术价值的古典诗词便是这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典诗词,从第一部传承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其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古典诗词从起源到发展一直都与音乐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由于古诗词的格律性与音乐有着天然相近的亲联关系,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在诗词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韵律美。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如果说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华彩乐章,那么以古典诗词为词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则可以说是中国声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人词调音乐,在古代是配合着词进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这类歌曲是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所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歌词大都采用历代文人的诗词佳作,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文人音乐的存在和发展,许多文人所撰写的古典诗词在历史上都有入乐的传统,其中大部分即是中国古代词调音乐所遗存下来的歌词。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就是第一部把流传在民间的歌曲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诗歌总集,因此也可以称它为最早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它包含了上古时期各类歌曲的精华。到了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作品的入乐歌唱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许多诗人的诗作都被谱成歌章在宴会上传唱。后来,又逐渐出现了曲子词,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文词高雅并且易于传唱,其与音乐的结合比诗句更为自由灵活。元曲则是一个可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具时代标志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利用音乐曲牌来叙事、写景、抒情的一种清唱形式,倾向于通俗化。
其实以上所述皆可以概括为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的第一条脉络。即由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们知道从公元前周代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相和歌》,到唐代的格律诗、绝句,宋代的长短句、曲子词,元明清的散曲、琴歌等种种古体诗诗词,皆是可以读、吟、诵、唱的。但由于记谱法的滞后,以及各朝的战乱变迁,社会动荡,绝大多数优秀的音乐歌谱未能得到很好的保存和流传,更多的仅是限于文字的记载、徒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现今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代文人传谱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极为少数。其实,唐宋时期的姜夔、何满子、李龟年、田顺郎等文人均可称之为音乐人。他们懂得音律,自行按词牌或自己读词谱曲,谱写出的歌曲作品音韵优美,格调清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二条脉络,就是由近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20世纪初期,随着五四的兴起,新音乐运动随之而来,效仿西方创造新音乐的趋势明显增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0年,留学德国的作曲家青主运用西洋作曲理论技法,创作出了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大江东去》(宋,苏轼词),实现了由传统的学堂乐歌创作向艺术歌曲创作的转变。这首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正因与古诗词的结合,使之具有浓了厚的韵味和特点而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此后,黄自、刘雪庵等一批作曲家也尝试并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的歌曲曲词来源于古典诗词,如黄自的《花非花》(唐,白居易诗),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诗)等。此外,冼星海1944年《古诗十首》歌集的创作完成,黎英海1982年《唐诗三首》的创作完成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创作的又一发展。它的创作,彰显出了中国近现代作曲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和极大重视。
第三条脉络则是由作曲家借用古典诗词体裁加以谱曲为现代人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交融的形式。当代作曲家们在继承前辈对古诗词歌曲良好创作的同时对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手段加以运用,并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声、韵律等元素融入作品中,独创性的创作和发展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还有很多词作家尝试结合历史内容创作古体诗,在曲作家的配曲下,呈现出中国味儿十足的现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如韩静霆、徐沛东的《梅花引》,姚明、付林的《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当代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曲调旋律优美动听,成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虽然当代社会流行音乐相当盛行,但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杰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毕竟有着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一首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找到了美妙动听而又能准确揭示其思想内涵的旋律及其演唱来表达时就会很快的为欣赏者所喜爱,并且能够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浏览与欣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升自身音乐修养与内涵。同时,中国古典诗词音乐也给流行音乐的创作带来了一股古朴的清香。一些流行歌手发行的歌曲专辑中借鉴了古典诗词歌曲的元素,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浓郁的古典韵味及丰富的文化蕴含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而这些新型的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也更加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百花争鸣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艺术依然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艺术的发展没有穷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也必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信必会拥有一片宽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歌曲论》李曙明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概念问题》郝建红 古典音乐(1994一2007)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0.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而很好地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形式短小、极富审美价值。由此看来,古典诗词的教学就是一个培育美育的最佳渠道。因而古典诗词的教学渐渐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更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中教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古典诗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这造成了诗歌的凋零和诗情的消融,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美育能力的培养。本文将针对这种情况,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美育上的领悟表达能力。
1.古典诗词美育的重要性
1.1美育在古典诗词中的教学要求
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版,教育界对语文美育的认知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对古典诗词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对古典诗词的不断学习,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使他们能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自从高中语文将古典诗词纳入了教学范围后,古典诗词的比重在教材中不断地增加,而且高考试题中古典诗词的鉴赏难度也随之而加大。学生要想在古典诗词方面拿到相对较高的分值,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美育功底与鉴赏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1]。
1.2美育在古典诗词的研究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在我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春秋的《诗经》还是战国的《楚辞》,无论是汉代的乐府还是唐宋的诗词,无不都是对前代诗词的一定传承,而后又重新开花结果,如此不断循环渐进,经历了千百年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你既能看到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又能看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既能看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更替,又能看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期盼。另外,古典诗词整齐的韵律也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与影响,这些都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成了语文美育教学中剪不断的情愫。
而中国又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远自孔子时代,近至五四之前,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一辈子浸染在诗歌的酒香里,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一直没有消减。在当代,我们用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闪耀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来净化学生的灵魂,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显得很有必要。
2.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教学方法
2.1加强学生对语言领悟力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领悟诗词句子极其重要。如果学生领悟不当,就会和诗词本意截然相反,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解读作者的本意与精髓,也无法深刻地理解到古典诗词美妙的所在。古典诗词的语言传神、精练、优美、风格不一,给学生所带来的感觉体会也不一样,好比看同一幅画观众的焦点与角度不一样,观感就不同。因此教师应该从语言方面入手,不断培养学生们的语言领悟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语言知觉。这样才能领悟到古典诗词意境所在,才能与词人或者是诗人当时的心境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2]。
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中的“春风”是对王昭君美丽容颜的描述,春风本身是充满生机的,如此描述才更加凸显王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色彩。
再如:李的《浣溪沙》将残荷败叶、愁起秋风、憔悴韶光和彻夜不眠的思妇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绘出一名思夫的痛苦之情。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残荷还是秋风,无论是韶光还是细雨,单独成象都不具备它们组合起来后所形成的意境。
通过对这些情感意境的讲解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让他们能够产生感悟,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以此来陶冶他们的情操。
2.2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厌烦语文,认为语文是一门死板、枯燥无味的课程,有时候即使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无法领悟,理解作者的情感而放弃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因此,随着学校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该不断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不会枯燥无味。
2.3学生如何自我提高美育能力
学生依靠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或感悟而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教学而得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给学生制定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这样课堂上教师讲解起来也不会吃力,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师一起探讨,而这时教师就充当了一个评论家的角色,来评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反复教学,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美育欣赏就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3]。
3.结语
语文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美育上占有相对特别的地位,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对学生美育的认知与培养是一个很好的训练。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以深远的意境、简约的形式、富有魅力的画面感与教育人的传道功能,正渐渐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关注热点,更成为语文教育中美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能力目标的确定与自身教学目标的实现,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情感化的教学体验来督促学生的诗词学习,同时还要加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让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着眼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成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丁雯.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1,5(2);2-3.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翻译教学 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学体裁,是我国文学中最为优美的、最浪漫的文学表达形式,是一门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声,语言的精华代表,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这些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启迪智慧。在中华民族对外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库。因此,只有做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古典诗词翻译人员,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和对外文化传播。
一、关于诗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三美翻译理论的总体概述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合格的跨文化翻译交流的人才,担负着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很好地翻译到国外,让外国人欣赏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语的翻译教学需要有很好的翻译理论做指导,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专家,他根据诗歌翻译经验提出了三美翻译理论,这对于我们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古典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许渊冲先生通过对自己翻译工作中所积累经验的不断总结,得出了一套他自己特有的,比较完善的诗歌翻译理论体系。在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中,很多都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和主张,例如他的《翻译的艺术》和《文字与翻译》这两部作品,为中国文学翻译开创了全新的方法,使得中国的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诗歌中主要阐述的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当中,他是这样来阐述诗歌的意境美的。诗歌的意境美是因为诗歌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或者是人当时特殊的思想情感造就的,古典诗歌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就很难引起读者相同的联想和感受,也就很难再现出原诗的意境美。所以,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传达出诗歌的字面意思,还要传达出诗歌里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和原诗意境相匹配的字词,妙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文学词汇,在必要的时候借助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来烘托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整齐,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处理好诗歌中长短句和词性对应方面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和原诗保持平衡。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韵脚等地方,由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又具备音乐性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著作《翻译的艺术》和很多关于诗歌翻译的论文中,都反复强调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音乐美和形式美的重要性,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原诗的结构、韵律和音乐特征。许渊冲先生曾经说过:“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美,以及诗歌的长短对称方面,最好能够做到形似,最少也要做到大体相似。”一般来讲,要想使古典诗歌的译文和原诗做到形式和音乐方面的相似,确实很难,但是许渊冲先生还是不畏艰难,对此进行探索,还是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意象美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工作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古典诗歌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的翻译多达几十种的译本,每一种译本都有它独特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我们翻译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所在。下面我们就选取翻译教学中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译本为载体,对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意境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 Tranquil Night
Li Bai
A bed, I saw a moonlight,
I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find out the moon bright,
Missed my far-off home and I am drowned.
通过对中英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汉语版的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的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在月光照耀之下,游子思念家乡的故事。可是全诗的意境美就在于全诗没有一个主语,是谁在月光照耀下思念那远在天边的故乡,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在英译的版本中,诗歌延续了英语语言的平铺直叙的特点,采用很直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作者在月光照耀下思念自己故乡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道出了作者那无尽的思念之情。汉语诗歌整齐简洁,用凝练的语言,少量的虚词和连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的意境,英语诗歌则不像汉语诗歌那么整齐统一,这在行数方面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采用了保留诗歌原来意境的原则,直接翻译,营造出思乡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诗词翻译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诗歌意境美的翻译能力,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三、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形式美
形式美主要是对于不同题材的古典诗词来说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进行创作的,在诗歌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能力。下面我们就选取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版本,对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A Complaint in Spring
Jin Chang-xu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disturb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原诗歌是五言四行,翻译后的诗歌也是四行五言,可以说是和原诗的行数、字数几乎相同,完美地再现了诗歌的形式美。译本中,每行都是固定的六个音节,轻重音节相间,保留了原诗的节拍。细细品味,诗情画意的,很有韵味。诗歌翻译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歌形式的翻译,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诗歌形式美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便翻译出更多的具有形式美的古典诗歌。
四、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音韵美
不同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特征,中英二种语言在余音和语调上本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汉语是声调语系,英语是重音语系。这就导致了在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很难保持原诗歌的“音韵美”。但是,诗歌的音韵美是仅次于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到英语语言的规则,我们都一直在需找诗歌翻译中的音韵美所在。下面,我们还以第一部分中李白的《静夜思》的中英版本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音韵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就诗歌的音韵美而言,在译本中都是采用英语语言的尾律再现原诗的音韵美。汉语全诗用“ang”韵为主,韵脚分别是“光”、“霜”和“乡”,分别排布在诗歌的第一、二和四行中,在汉语中就是“AABA”的音韵格式,译本中采用单词尾韵进行押韵,分别是“light”和“bright”分别在一三句中,“ground”和“downed”分别在二四句中,使得译本诗歌具有“ABAB”的音律分布格式。总体而言,诗歌的中英版本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尤其是译本的对仗工整,音韵美完整的保留,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合理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的音韵美,有助于古典诗词在保留原诗歌的韵味的前提下更好地被国外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对外进行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的诗歌翻译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这三点并非易事。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诗歌的意境、形式的规律性、音韵的音乐性。如何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保留诗歌的原汁原味是我国翻译教学工作一直需要攻克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到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这样才可以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诗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典诗词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和接受我国的古典文化,使中国古典诗词继续在世界文学中散发出应有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光芒。
参考文献
[1]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的赏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5): 36-39.
[2]辜振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C].诗词翻译的艺术[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408.
[4]许渊冲.唐宋诗词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篇4
一、科学预设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题材丰富,风格众多,难易不同,内容不同,意境不同,艺术形象千姿百态。教学时,应充分把握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储备,把握不同古典诗词内容的深浅因素,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江南可采莲”)时,教学目标可如此确定。
1.认知下列生字:“采”“莲”“何”“戏”“间”“江”“可”“叶”“鱼”“西”等。
2.熟读、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3.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歌美在何处。
但是,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则应如此确定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其代表性词作。
2.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写景抒情的散文。
二、将情境引入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把握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广度、深度和节奏,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快速激发学生诵读、理解、品鉴、背诵、默写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请看我执教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时的几个教学片断。
1.情境导入
课前,将从网络上下载的4-6张以荷花为主题的图片制作成PPT幻灯片,并打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的字幕,再插入贾鹏芳的二胡独奏《睡莲》为背景音乐。上课伊始,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上述幻灯片供学生观赏。如此,学生在欣赏美丽荷花画面、美妙音乐《睡莲》的同时,必定会随着PPT画面的翻转、音乐的旋律等仔细观看甚至低声吟诵这首诗歌。这个情境导入环节大约需时3分钟。
2.情境探究
鉴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文的下方配有美丽的荷花图片之缘故,阅读鉴赏时,教师无需另行设置情境,只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弄明白下列几个问题就行:(1)从诗歌的意思看,荷花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2)诗歌下面的荷花画面与诗歌中的哪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是一致的?(3)如果我们把诗歌中的第一句改成“毕竟西湖二月中”,是否可以?理由是什么?(4)请问,这首诗歌哪两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快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诗句。在正常的班级中,完成上述情境探究环节,大约需时20分钟。
三、全方位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元素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可谓篇篇都是流传广远、脍炙人口的,集高品位的文学艺术与丰富美丽的思想内容于一体的文学艺术载体。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识读与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还要引导学生按照古典诗词固有的节奏与韵律进行吟咏、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鉴赏其美丽的画面与意境,还要借鉴古典诗词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元素,熏陶学生美丽的灵魂,以期引导学生自觉提高古典诗词的文化品位,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美好情操,做一个“文也彬彬,质也彬彬”的有用人才。
比如,教学《江南》(“江南可采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山水田园诗时,应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先人在古典诗词中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是我国古代美好生态环境的浓缩。但是,近年来,由于有不少的人违背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对我们的地球母亲进行了贪得无厌的过度开发与索取,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这种破坏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那么,我们的后代子孙将来就只能在古典诗词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山水风光了。如此,则让上述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利用。
篇5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歌曲;影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可以说,在我国璀璨的文学作品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流传至今。在古典诗词世界中,你可以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你可以看到“枯藤老树昏鸦”那荒凉,你可以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情怀,你也可以体会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惆怅。现在没有新版的《论语》、《道德经》,但是古典诗词的创新和创作则一直延续下来。时至今日,古典诗词的魅力依然未减,并且对流行音乐也有广泛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创作者将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许多流行歌曲中,都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无论是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是赵薇的《情深深雨鳌罚无论是梅艳芳的《女人花》还是刘德华的《中国人》,无论是毛宁的《涛声依旧》还是周杰伦的《台》,等等这些作品,都在不同方面展现着古诗词的意境。
一、内容不变配新曲
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和王菲翻唱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可以成为这类方式的代表作。《滚滚长江东逝水》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全文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实为宋代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原文即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首歌曲的内容都没有改变,均为古典诗词的原文,但是通过作曲家配以恰当的乐曲,前一首雄壮苍茫,后一首倾情动人,再经功力深厚的歌曲家演唱,很快广为传唱。
二、借用古典诗词中的意境
这类歌曲的代表,可以列举毛宁的《涛声依旧》。歌曲的歌词内容为: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在这里,词作者巧妙的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词融入到了男女相思情愫中,给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让大家体会到原作凄清、寂静和孤独的情感意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套用古典诗词中的词句
这种情况相对较多,比较经典的可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红遍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的主题歌《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知多知少难知足……
这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是由歌手黄安创作,词句清新飘逸,情感真挚,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他自己都承认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古典诗词。在这首歌曲中,既借鉴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也参考了杜甫的《佳人》。
其中,《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原文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佳人》的原文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可以说,词作者在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直接或者间接的将古典诗词巧妙的进行了整合应用。
篇6
上海为什么要删掉那8首古诗?其市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解释,8首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但在小学一年级的听力磁带中仍保留了这8首古诗,老师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古诗的音韵美。但上海一些家长认为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的,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话无疑将一锤定音。北京立即行动了起来,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不仅如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也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
【多维解读】
1.吸取古人智慧。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实在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是具有时代意义。课本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不能被割掉。通过对小学生的古典文化教育,可以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内记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和人文魅力,感受文明和道德的坚守,感受民族跳动的文脉和血脉。
2.传承民族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代经典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小孩子记忆力最好,古典诗词和散文需要靠记忆力先背诵才能逐步理解,所以让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背诵简单的古诗词和散文,效果最好。让孩子从小读一些优秀古诗词和散文,并不是简单“增加知识”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更不是为了长大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文明的基因。应该把古诗词留在小学课本里,用诗词歌赋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人把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住。
3.切忌过犹不及。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专家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一下子由原来的几篇增加到22篇,值得探讨。凡事都有度,古诗词保留、回归中小学教材,也应循序渐进,理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过多过快地增加。一味地增加,甚至是猛增课本中古典诗词的比例,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可能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负担,落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篇7
中国古典诗词的教育功能,孔子早有定论:“温柔敦厚”,“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甚至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的确,作为心灵象征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存高远。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成长史、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心灵的赴约。时至今日,诗词的艺术感召力,仍然具有得天独厚潜移默化的功效,对读者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而且对体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1体育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虽然培养的是体育人才,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但专业技能的竞争,引发体院大学生们知识面窄、文化素质低等问题,使体院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人生态度等与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匹配。这种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后,“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呼声再次响起。其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可算是较为合适的切入口,为思想道德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子。
1?郾1体院大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极度缺乏
从学校方面看,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重竞技、轻人文”的倾向。体育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倾向实效性,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用型、实用性的学科上。文学课程的地位难以确立,发挥不了自身的作用。就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体育课堂中唯一接触古典诗词的课程――大学语文,不但没有被列为公共必修课,连公共课的资格也被取消,除了旅外系还开有之外,其他系均被理所当然地遗忘,均以为专业以外的知识是否具备则无所谓。而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活跃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理解力的黄金时期。目前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教学、训练、组织管理、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和学习掌握运动技术等能力方面。这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极化的需要。
从学生方面看,重视程度不够。体院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一是生源复杂,有参加全国统考的普通高中的体育特长生,有单独招生的业余体校的体育特长生或一些运动员,由于大多时间在接受专业训练,再加上录取时与普通高校的分数有别,就难免造成他们文化的知识缺失〔1〕,古典诗词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就更加薄弱;二是身份复杂,体院学生大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每天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更多的时间是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竞赛,身体疲劳,学习文化课时间少,学习自律性差;再加上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与物质的诱惑,使得同学们要么是把精力和热情放在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证”“考级”上,要么是“重技轻文”,这种实用性和功利性的片面教育,既弱化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体院大学生们与专业无关的基本素质欠佳,在人文素养知识中起重要作用的古诗词更是匮乏,以至于有人戏称体育学院培养的大学生是“没文化的文化人”〔2〕。
1?郾2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偏重于道德说教
在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虽然目标坚定、勇于创新、敢于负责,但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日益增强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大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社会责任淡化、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而教育者却灌输的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呆板、生硬,让受教育者难以接受。古典诗词却侧重于以情动人,犹如春夜细雨,滋润心田,触动心灵,让人产生共鸣。既避免了抵触和排斥的教育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道德认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了、生动了,而且对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从而通过人文精神开发、传递和转化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把古典诗词运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创新性、有效性。
1?郾3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古人曾言:“诗言志,歌咏言。”何为“志”?《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诗是诗人世界观的最具体的表现”,是诗人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里表露无遗。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的诗句,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的俯视一切、昂扬向上的雄心和气概,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杨炯《出塞》)的积极进取的凌云之志,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欣赏与引导,唤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对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对人生智慧的领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理想的人格、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2体育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古典诗词的特殊性
体育院校主要肩负着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然而人才的造就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竞技技术是一个方面,其中主要来源于运动员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
2?郾1培植崇高的理想信念
道德的主要层面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诗是诗人世界观的最具体的表现”,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清代徐增说得好,“诗乃人之行略,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而庵诗话》)古典诗词里有大量饱含爱国热情、张扬爱国理想的催人奋发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谒先主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些千古不朽的正气歌,这些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体院大学生的身心,使他们在训练、比赛或学习中产生道德认知:“运动员虽跑得很快,但如果到最后精疲力竭,跑完时遭到嘲笑、嘘骂,得不到奖品,那就是徒有虚名,真正的运动员应该是跑到终点,拿到奖品夺得冠
军。”〔3〕做一名纯真的猛士,“十年磨一剑”,从而形成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操。
再者,体育比赛是激烈的,没有冷静沉着,没有奋力拼搏,要想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明晰目标的确立,远大理想的树立,对体院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虽然体育运动无国界,但体育者本人却是有国界的。作为体院大学生既要有远大抱负、积极进取,还要坚定信念、执著追求。应该像爱国的、具有崇高理想的古人学习,学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行路难?其一》),对理想充满信心与展望,学习“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豪情的李贺(《南园?其五》),学习“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能实现书剑报国夙愿的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既有治国安邦的理想,也有建功立业的追求,更有矢志不渝的信念,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为实现“我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2?郾2夯实健康的人格操守
“人格”,即人之名格,方方正正做人,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曾有名人认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成熟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创造性的人。而“高尚伟大之人格”与“高尚伟大之文学”往往又是一致的,即诗如其人。正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所说,“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均是“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屈原,为坚持理想正义,九死不悔,“独立不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陶渊明,“一生都是为精神生活的自由而奋斗”。为了人格尊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超越了财富功名带给人的异化,带来了自然田园的天籁之音。他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的人格魅力,不仅成为人们灵魂皈依的庇护所,也让如今为追求名利而变得虚空浮躁的人们感到脸红;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屡遭贬谪的苏轼,虽然“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甘泉”(《答程天侔书》),但仍坚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荣辱不惊,乐观旷达。“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陆游《渭南文集?跋东坡帖》),这种高雅意识、自强不息精神、豁达乐观的心态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均易形成体院大学生独立不惧、藐视逆境的人格力量,不曾屈服超越苦难的人格操守、勇往直前、忠正刚直的人格情怀。
其实,在人格操守的守护中,运动员的人格魅力尤其显著。在残酷的比赛中,除了需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来战胜对手外,还需要自信乐观的承受能力来对待坎坷和挫折,还需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调整与他人关系。要有群体意识,尤其是集体项目,更要团结协作,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更要“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尤其是遇到裁判不公的情况下,更要赢在人格上。比赛是瞬息万变的,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考验。失手时心静如水,坚持时激情似火。
2?郾3积淀厚实的文化素养
体育院校的教育宗旨,决定体育人才的文化水平。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既表明了古典诗词对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深刻影响,也表明了古诗词中蕴含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历史、自然,乃至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各种形象化的、具体生动的知识。不仅陶冶人之性情,而且是智慧和性灵的导引。比如以体育娱乐活动为题材的体育诗词,“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梅尧臣《依韵和孙都官》),“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G鬣动,?E?X饮河形影联”(刘禹锡《竞渡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密州出猎》),不仅丰富了体育专业的内容,而且欣赏了脍炙人口的名词佳句,更体现了热情乐观、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学习古诗词既可以培养人的“兴、观、群、怨”的能力,还可以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性中最自然、最深邃、最高尚的东西,蕴含于看似简洁却又“晦涩”的诗歌中。其实作为一种“学问”的古诗词,可谓是提高体院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一是学会做人。作为体院大学生,要具有为体育事业拼搏、实现自己价值的远大志向,既要为国家争光,也要为江东父老添荣誉。二是学会交往。既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的蓄积,也是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生存能力的法宝。三是学会创新。不盲目崇拜,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强化训练中的创新意识,养成探究习惯〔4〕。
3体育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古典诗词的实践性
“诗教”,是中国的传统。从孔子开始,我国历代的学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均受到“诗教”的熏陶。虽然自“五四”以来,“诗教”的传统也被中断过,但上世纪末以来,“诗教”问题又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让古典诗词进入大学校园”,倡导“诗教工程”。为此,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是加强和改进体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3?郾1注重课堂教学实践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品德教育课、大学语文,开设“诗词鉴赏”等课程,选修“古典诗词与人生哲学”等选修课,让古典诗词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部分。古典诗词素来以精悍的语言、流动的意象著称,具有深厚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课堂上解读古诗词,不仅能升华“内在视像”,也是享受“美”、 表达情绪感受和内心情感的途径之一。所以学院要设定具体的课时,以保证一定的质量。教师讲授时要“因材施教”。一方面实行角色的换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主角,使对其进行心灵净化陶冶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人文能力训练也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教学实践活动应突出审美性特征。教学理念前卫,教学组织井然有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创新,具有时代气息,既能让学生与古人心灵对话,洞见丰富的人文性,也能展示古诗词的自身魅力,进而积淀深厚广博的知识和经验阅历。
3?郾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墨子曾说:“人生来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使之然也。”(吴龙辉《墨子译注本》)即表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受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作为学院的“教育场”―― 校园文化,不仅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也彰显一个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所以学院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在实用和美化的前提下,在校园中各个角落营造出更浓的文化氛围。教室、宿舍、食堂、训练场地,不论是学习,还是训练,都能受到诗词的熏染,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高品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大科技含量。突出专业特点,从理念、行为、视觉、环境整体出发,坚持多样化的基本要求,加强以班级、寝室文化为重点的基层文化建设,“要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创建书香校园。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既能成为育人的“辐射源”“能量库”,也可以统摄师生的灵魂、拓宽师生的视野,更能提升学院的办学品位、打造学院的文化品牌。
3?郾3增强教育载体创新
真正的“诗教”课堂是很有品位的,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神清气爽的。如今有简单化、程式化、刻板化的倾向。展示语言知识橱窗的课堂、解剖文章结构手术台的教学,成了满堂灌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的法宝。“诗教”课堂要想产生对人性宗教式的浸润效果,必须创新,其中包括: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鲜活的人文知识,驾驭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格魅力,最终让每一个学生记住做一个有灵魂、有修养、有心灵归属的大写的“人”,是人发展的终极目标。
为全面激发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在保证一定课时外,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必读书目的制定、讲座指导的检查、心得体会的撰写、必要考核的实行、一定学分的规定,都是对古典诗词解读的方式方法。另外,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在“诗教”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壁报、黑板报、电脑主页、辩论大赛、文艺汇演、影视活动等各种名目大赛的轮流主办,人文景点、名人访谈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也能使学生产生道德认知,从灵魂深处拨动心弦。
篇8
关键词: 网络 中国古典诗词 传播
一、引言
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不是以其完成为标志的,而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标志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则依赖于文学传媒。“古代的文学媒体远没有今天多,只有口头传说、书写传抄、印刷出版、说唱演出等”。①在古代,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接受也可作如是观。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指出了词初期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绣幌佳人”“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而实现,听众在欣赏词时可以全方位地进行(声色俱进)。同样,诗的传播也离不开“绣幌佳人”。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昌龄则又引手画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因大谐笑。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赌唱”。当时,这种现象蔚然成风。诗词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倚赖于人们的吟诵、传唱,人们口耳相传,诗词流传不已。但这种传播受到时空的限制,当时不可能将歌女们演唱词的场景录下来,人们可以随时欣赏,歌女们只能“巡回演出”,其中耗费的时间是很长的。
除了这种传播方式外,诗词也可倚赖于印刷业的发展。但一本诗集(词集)印刷发行的周期相当长,而且成本相当高。这给诗词的传播带来了很大障碍。
古典诗词也可以以词话、诗话的形式进行传播。但词话、诗话若是以纸质文本出现,人们在检索起来受到限制,譬如,想知道对某一作家的评价,得浏览全书,这无疑是大海捞针。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日趋先进,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带来了一缕春风,中国古典诗词将凭借网络进行超越时空的传播,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吟诵古典诗词的行列。
在搜索引擎google中以“古典诗词网”为关键词,搜索的结果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媒体之一,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网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笔者对此作简要评述。
二、如虎添翼——网络使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更为便捷
以往不管是凭借“绣幌佳人”还是凭借印刷,其传播的速度都有一定局限性。而凭借网络进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如虎添翼,其快捷度令人瞠目结舌。因为“网络传播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中”。②这样,诗词爱好者便可以很快在网上检索到自己喜欢的诗词,等待的时间大大缩短。
诗词文本可以制作成电子书(如PDF)在网络上传播,不但节省成本,而且节省时间,并且检索起来非常方便,按照自己需要输入作者或诗名或诗词中的一句,即可立刻检索出来。而如果是纸质文本,只知道诗词中的一句,要检索出对应的整首诗词,则无疑是大海捞针。
如,poem.省略/p/soft/list.php设置了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鉴赏知识”,包括鉴赏理论、基础知识、典故与意象、诗词杂谈等;第二个层次为“诗词鉴赏”,包括先秦至明清以来经典诗词的赏析性文章及多媒体鉴赏等;第三个层次为“诗人介绍”,按时代顺序和姓氏顺序排列;第四个层次为“诗词集汇”,包括跨代总集、断代诗集及主题诗集;第五个层次是诗词软件;第六个层次是站长作品。另外还提供了全文检索。这样,研究及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极为方便。
再如,poetic.省略/gdsc/2qh/000.htm提供了秦汉至明清以来的诗集,按作者编排。人们如果想了解某个作家的作品,点击作者,即可打开包含该作家所有作品的网页;若想了解某位作家的某首诗,可以在“编辑”中找到“查找(在当前页)”,然后输入诗名,即可找到欲找之诗;如果不知道诗的全名只知道其中一句话,只需在“查找(在当前页)”输入此句诗就可很快达到目的。
三、身临其境——网络使古典诗词的传播更加直观
网络可以将图片、声音、画面同时传播,这样,接受者可以更直观地感知诗词。比如,某一研究诗词的专家发表了演讲,可以在网络上将其视频材料上传,这样,诗词爱好者可以下载下来,反复欣赏。
为了使古典诗词的传播更形象,可以针对其内容制作成Flash,然后,将Flash到网络上,这样,中小学生们可以看“画”学诗,这种接受方法便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
再如,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室在网络上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资料(包括讲义、课件、相关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全方位感知所学知识。
四、如切如磋——网络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接受与理解
在许多大型网站,如搜狐、新浪、一搜中中国古典诗词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人们只需输入作者或诗名即可检索到自己喜欢的诗词。因为网络传播具有传统传播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凡是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网民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根据自己的需求作随意查询”。③
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的人不可胜数,他们分布在不同地区,甚至世界各地。有了网络,他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网上欣赏同一首诗词,互相交流阅读的感受并互相探讨。许多灵感都源自讨论,在讨论中人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对方的片言只语都可能成为自己灵感的刺激物。中国古典诗词凭借传统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要想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则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网络中,“无论是信息者还是受众,他们都是网络媒介的共同使用者,有条件的受众,即可以在网上接受信息,也可以信息”④,它向大家提供了种种畅所欲言的平台,如BBS、聊天室、论坛、个人网站、电子邮箱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某一诗词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看法提出质疑或认同,具有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网络传播中的‘交互式’讨论具有匿名性,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⑤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无需面对面交流,不用担心对别人的质疑遭到别人迎头棒喝。如叶嘉莹先生这位诗词研究的专家有个人网站,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取叶先生在诗词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和她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非常快捷。通过聊天室探讨某一诗词则具有实时交流的优势,而且针对同一问题,参与者之众是传统意义上的讨论不可比拟的。
“网络改变了信息组合方式,它的魅力在于将分布于全世界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以超链接的方式组织到一起,用户只要连接到一个网页,在连接字上用鼠标一点就可以访问相关的其他网页”。⑥我们可以运用网络超链接的优势,进行古典诗词的阅读与研究,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适宜于专题研究。
五、争奇斗艳——网络有利于古典诗词的创作
“网络时代之前,所有的公众媒体都是自上而下的,都缺乏真正意义的民间基础。网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建成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平台,使得公众能以平等身份参与和分享信息”。“网络的普遍性、公众性和互动性,都比传统媒体给诗词带来更好更多的机会。在前网络时代,诗词爱好者若不加入诗词协会,大抵难有交流机会。网络彻底改变了这一状态”。⑦
当前已有网站,如铁血社区,专门开设了古典诗词创作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网友们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这样自然而然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大家可以较量技艺,找出差距,为了能迎头赶上,重新研读中国古典诗词。这样无疑促进了古典诗词的传播。
长沙举办了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大赛以网络投稿为主,占来稿总量的85%。此次大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大陆的诗词爱好者投稿踊跃,港、澳、台地区,以及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也积极参与。此次大赛投稿方式实行网站软件、电子邮件、邮局信函、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所有现代通讯方式收稿。⑧
凡是有文学BBS的地方就能找到古典诗词栏目,聊天室也成为网络诗人每天即兴吟咏交流的场所。其中以天涯诗词比兴、榕树下的诗词曲赋、中华诗词网、国学网、中华国粹网、九天文化网最为鼎盛,此外还有数十家有名的诗词论坛,联都网就是一个专业的楹联论坛。⑨
更有用网络工具、填词软件等古典诗词创作的手段。《填词专家组6》(软著登字第047382号)是一个古典诗词教学及辅助创作软件,它在《填词专家组》(2.07版,2002年)的基础上,重新改写创作引擎和创作界面,在自然化的填词过程中,自动完成格律、音韵采集分析和智能提示,使诗词爱好者远离死记硬背诗词格律的枯燥,轻松享有填词作诗的乐趣。该软件附有“在线格律查询系统”。
对此种手段,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使古典诗词创作成为技术活,丧失了诗的本质;有人认为这种方式事半功倍。大家为此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恰恰反映了人们以网络为平台探讨古典诗词的创作。
六、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及研究者可以极快地获取所需资料,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古典诗词的传播在广度、深度上均得以开拓,从而,古典诗词可以走向世界,人们资源共享,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从此成为“宠儿”,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焕发出奇异的光彩。网络给予了中国古典诗词一方开阔的天地,在这方天地里,中国古典诗词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因其年代久远而失去魅力。它如同陈年佳酿,经久弥香。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4.
②③④⑤⑥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33,35,50,53,36.
⑦古典诗词网上开花 年轻一代成为诗词创作主力.中华读书报.
⑧网络让古典诗词走向复兴.长沙晚报,2011-04-15.
篇9
关键词 初中;教学;古典诗词
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意韵深长,包罗万象,童叟皆知,脍炙人口。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本人根据这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与做法。
一、在学习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1.以读促学,体悟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古典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是诵读。诵读有着多方面不同的效果,首先是让学生直接感知诗词的音调美,还可以感受到诗词中独特的人文气氛。随着诵读越来越多,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在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学生诵读表演。例如教学 《春夜洛城闻笛》,可做这样的指导:首联、颔联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传送给在外做客的人听,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要读得深沉,语速要相对慢一些;颈联、尾联写了听到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勾起了思乡之情,“闻”“起”二字要重读,要把哀怨的愁绪读出来,“折柳”“故园情”节奏要缓慢,以加重悲苦情绪。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就能感受到了诗中沉重离别之情的感情基调。通过这样的诵读训练,学生将会体味到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个性化的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鉴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而朗读则是体现诗歌内蕴的瑰宝。诗歌是强烈情感的录音,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具有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朗读正是理解诗歌的前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诗歌最原始的魅力展现出来。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个性化的朗读能有效地将自我的感情,融入诗歌里。或许你被某一点所触发,或许他被某一点所感动。只有自己真情的演绎,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作品中。例如我在教授陶渊明《饮酒》时,第一次设计的教案时并没有把读作为重点,而是对作者的背景介绍和整首的诗歌意境、内涵的把握。让学生通过品味本文朴素的语言来理解作者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我发现同学们整节课都是在关注到一个个问题,而缺少了学习诗歌的意境和氛围。接下来,我开始调整教案,重新备课。这一次我重点在营造一种气氛,通过这种无形的东西将学生的融入进来。于是,我选择了一首适合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加入我的个性化朗读,学生深深的吸引进来。看到这种情景,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声朗读。可爱的孩子们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图画中,想象着诗歌里蕴含的内容。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我们分享。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之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诗歌更深的内容。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诗歌朗读时语调应清新朴素,寄情深长,以读出这首诗歌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学生通过这些富于变化的诵读,再加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
二、在创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和感受古典诗词之美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那就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古典诗词创作。这种创作首先从模仿开始。
(1)仿写,学写古典诗词要从仿写开始。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先分析结构,分析用词,分析意境,分析情感,然后才开始仿写。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和耳熟能详的名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万事开头难。在学生眼里,仿写古典诗词对于他们而言面临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一字一句的教他们,慢慢的他们便会爱上学写古典诗词的。
(2)创作,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引导创作古典诗词时,老师先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相关的技巧。尽管很多学生创作出来的古典诗词五花八门,但我都给予肯定。我常常举这么一个例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而却仿写了一首与之同样有深远意蕴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举这个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可以仿古写新意。在学生开始创作时,我最初注重的是写一些对偶句,由写对偶句慢慢拓展到写绝句等。在创作的最初阶段,有不少学生写了很多打油诗,尽管他们创作的这些诗歌离古典诗歌的标准有很大距离,但对他们这种创作热情,还是要给予充分肯定,有些打油诗写得还是蛮有味道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通过将流行的元素融入到经典之中,将个性化诵读的指导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起对古诗词浓厚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性情,开启了学生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一、重美读,轻讲解
多年来,应试教育模式淹没了个性鲜明的古典诗词教学特点,具体表现在教师过于注重采用讲讲读读的教学方式传授古典诗词,忽略了指导学生运用美读法细读深品古典诗词文本中的丰富意蕴。这种以高考试题为鉴赏模式的应试教学法消减了古典诗词固有的诸多美学元素与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古典诗词感性的审美感知异化为一种唯利是图的理性认知。如此,学生自然无法将古典诗词中蕴含的鲜明节奏、美丽意境、丰富情感、多维主题等美学元素转化为唯美的、愉悦的、丰富的、深刻的、多维的审美体验,更无法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其诗意般语感和艺术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自然成了空谈。
鉴于此,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应该将著名文论家沈德潜、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等人一贯主张的吟咏、美读引进课堂。因为李白的《蜀道难》是“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沈德潜语)因此,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以高声朗读文本之法揣摩其气势,领会其意境与精神,继之以浅吟低唱之法品味作者之音,感悟作者之情,领会作者之意,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重点化、轻模式
诸如李白的《蜀道难》等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往往蕴含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教学时,倘若沿袭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例如知人论世――阅读全诗――理解大意――归纳主题――品析艺术风格等貌似规范有序,实则一成不变的适用于任何文体的教学模式,定然斫伤《蜀道难》等古典诗词气象雄伟、境界阔大、笔墨纵横等雄奇意境,淹没其蕴含着的作者热爱自然和回肠荡气的浪漫情怀。
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根据《蜀道难》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特点将点化式教学引进课堂,即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蜀道难》的过程中找出最能体现诗歌艺术风格的字、词、句,然后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对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即既着眼于诗歌的艺术构思,又品味于诗歌的艺术表达,更感悟于诗歌的情感意蕴。
李白的《蜀道难》蕴含着的想象神奇、夸张奇妙,语言热情奔放,句式参差错落等美学特质,营造的高峻险阻、神秘莫测的古老蜀道艺术天地,皆归于李白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深切体验。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浅吟低唱或高声诵读《蜀道难》的基础上,再运用诗意般精美凝练的语言对诗歌中蕴含着深层意蕴和全诗主旨的关键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加以轻轻点化,那么,学生对《蜀道难》的品鉴效果定将胜于传统刻板单一的程式化教学效果若干倍。
三、重个性,轻划一
李白的《蜀道难》意象丰富、气势逼人、气象宏伟、境界阔大、意境深邃、画面绵延、意蕴深远。诗中蕴含着的丰富、深远之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古到今,一批又一批诗人、学者、评论家等都在细细揣摩李白蕴含在《蜀道难》中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于是,对于李白《蜀道难》主题的诠释版本就出现了“刺严武说”、“讽玄宗入蜀说”、“送友人入蜀说”、“即事成篇,别有寓意说”、“仕途坎坷说”、“别无寓意说”等等,不一而足。这正应验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远影响,要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的多元审美体验和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审美体验,而不能将教师的审美体验灌输或者强加给学生,更不能整齐划一地强迫学生接受某种学术观点。
因此,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学术界对《蜀道难》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探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等,对《蜀道难》上述诸多主题进行研究或展开辩论。当然更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蜀道难》的主题产生全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观点。
四、重陶冶,轻应试
- 上一篇:建筑拆除工程安全规范
- 下一篇:商业地产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