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行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行业调查报告

篇1

    风险投资尽职调查报告 一、团队情况尽职调查

在vc投资中团队是最重要的,vc需要了解了团队成员的方方面面,包括团队成员的经历、学历、背景以及各位创始人的股份比例。

1、公司组织结构图;

2、董事会、管理团队、技术团队简介;

3、管理/技术人员变动情况;

4、企业劳动力统计。

二、业务情况尽职调查

业务的尽职调查是个广泛的主题,主要包括业务能否规模化、能否持久、企业内部治理,管理流程、业务量化的指标。

1、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体系;

2、对管理层及关键人员的激励机制;

3、是否与掌握关键技术及其它重要信息的人员签订竞业禁止协议;

4、是否与相关员工签订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密合同;

5、员工报酬结构。

三、市场情况尽职调查

创业者商业计划书中的那些关于市场的分析和预测,仅仅是参考。vc会独立地对市场进行尽职调查,vc的市场分析工作是由专业人士来做的,是中立的,通常也是保守的。

1、产品生命周期(成长期、稳定期或是衰退期)及其发展趋势;

2、目标产品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分析(自然更换、系统升级、扩大应用等);

3、核心竞争力构成(技术、品牌、市场份额、销售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等);

4、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和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

5、主要客户构成及其在销售额中的比例。

四、技术情况尽职调查

1、核心技术名称、所有权人、来源方式、其他说明;

2、公司参与制订产品或技术的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情况;

3、公司已往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行业内技术权威对企业的技术情况的评价;

4、公司在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明细;

5、计划再投入的开发资金量及用途。

五、财务情况尽职调查

财务的尽职调查,可能要算是尽职调查中最重要的工作。它分为两大块:过去的财务数据和未来的财务预测。

1、企业财务报表(注册资金验资报告、往年经审计年报,最近一期月报);

2、分产品/地区销售、成本、利润情况;

3、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说明和资质;

4、对造成财务报表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因素的说明。

六、法务情况尽职调查

提供公司总部、子公司、控股公司、关联公司的营业执照、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员工合约、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商标备案、诉讼记录等等。

1、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

2、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

3、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合同;

篇2

摘 要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上产生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革,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随着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会计信息的使用更加广泛,企业舞弊行为也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分析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舞弊特点,加强相关知识,对可能发生的舞弊现象和活动进行有效的防范,不仅可以有效的阻止相关的会计违法违纪行为,减少财务上的损失,更加有利于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对财务的监管,使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舞弊 内部控制 财务软件 职业道德

在我国,会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革,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化被有关专家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会计信息化是指从会计的技术特征与会计的发展研究、熟悉会计理论及事务,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会计的深入应用,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信息化、智能化、开放性和多元化等基本特征,它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延伸。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相比,更加强调企业内部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还涉及到网络会计等新内容。

会计信息化舞弊是指某些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业务便利,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或者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电子偷窃和人工偷窃等故意行为。其特征表现为智能高、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会计舞弊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除了在传统会计下篡改、伪造、删除会计数据以外,在新的会计环境下,还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舞弊的方法。第一,在企业使用相关软件,在计算机媒介中改变相关数据。第二,有些企业在互联网上实现财务信息共享,非法人员可能通过互联网侵入企业信息内部,远程操作,更改企业财务信息。第三,如果企业内部涉及自行开发并使用财务软件,舞弊人员设计软件程序,使财务数据自行绕过某些软件程序,以达到会计舞弊的目的。

不管是在传统会计系统下还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以及诚实信用的缺乏,是引起舞弊的重要原因。其中,不仅仅包括企业相关财务人员,同时也包括进行相关审计活动的注册会计师。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能否保持其应有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的完成工作是决定审计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在2002年一份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有时难免违心地出具了带有虚假水分的审计报告,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要搞好与客户的关系”这一选项占54.68%,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信息的最主要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的对外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确立对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从而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屏障。

根据《2009年中国大陆与香港内部审计能力与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与“舞弊风险管理”均入选“改进需求”排名的前五名,而“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更是高居榜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我国企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强对会计舞弊的预防显得更加重要。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来自薄弱的控制环境和不严谨的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环境监管,防范会计舞弊现象发生要做到以下三点。(1)制定有关的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并实行严格的授权监管控制。(2)加强对计算机环境的安全监管,并改进原有财务人员内部牵制制度。(3)提高治理层和管理层的监督责任,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企业,将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改变为会计电算化系统之前,必须对会计软件进行选择和测试。在选择网络会计软件时,应从企业需求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便网络财务软件功能尽可能满足单位的实际要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业务时也开始借助一些审计软件,以更加直接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目前的审计软件并不完善,运用也并不广泛,在国内只有小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使用审计软件,但毋庸置疑审计软件的使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虽然根据以往调查中显示,注册会计师不会积极作假,很多时候是迫于对现实的妥协甚至处于无奈,但是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在造成进入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舞弊越来越多的现象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社会大局入手,净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还要向注册会计师们讲授职业道德知识,特别要抓好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使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使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加受到信任。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会计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不仅仅破坏市场经济的和谐有序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可信赖程度。因此,在出现会计舞弊现象时,我们不仅要明确其发生的原因,更应该在其发生之前,做好防范措施,加强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监管,使会计舞弊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篇4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着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着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篇5

“到面试时,学校才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我的希望一下破灭了。”今年研究生毕业的严钰一直想到高校当老师,如今已经投出去40份简历,唯一一次参加一所师范学校的面试也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她是女生。

近日,山东人才网进行了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社会关系不多”占8.2%。山东人才网人力资源师刘谦认为,近年来明确提出“不要女性”的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性别歧视更多是隐性存在。

3月30日,山东人才网联合当地都市女报举办了一场女性专场网络视频招聘会。当天共有152家单位参会招聘,为女大学生提供了2800多个岗位。排在前三位的热门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技术、贸易行业,热招职位主要为销售、生产/营运/工程、计算机/互联网/通讯、人事/行政/后勤、公关/广告等。

新闻专业的白雪峰今年本科毕业,她说,她们班级90名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班里20多名同学前几天从兰州跑到西安参加人才招聘会,但“很多理工类岗位明确不招女生”,有个文秘岗位也注明只要男性,“可能觉得女生比较麻烦吧”。据了解,她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已经找到工作,但大多是靠家里的关系。

篇6

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大卫・威赛尔斯(David Wessels)指出,在当今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促使公司不断缩短商业周期,并且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信息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技术几乎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将信息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能联合起来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

威赛尔斯指出,“在传统意义上,信息技术部门只是负责为财务部门收集数据。并相应地制作各类报告,但在今天,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已不仅限于信息收集方面。相反地,他们应当为CFO及时提供公司业务关键部分的运营情况,从而使CFO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分析,进而对公司的业务运作方式进行反思。”

威赛尔斯以及其他专家注意到,信息技术和财务的部门合作联盟已经成为商业战略形成的核心催化剂。美国《首席财务官》杂志曾的一份调查报告即显示,77%的CFO把信息技术部门视作是战略职能部门而不是基础部门,与此对应的是。65%的CFO计划在信息技术领域进行更多的投资。

尽管如此,相当多的公司却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回报率日益不满。上述调查中,只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率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只有6%的被调查者声称他们对大多数或者全部的信息技术投资采用正式的投资回报率分析,30%的被调查者甚至声称放弃对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率的正式分析。

威赛尔斯以及其他专家指出,这种做法将会引起麻烦。

首席绩效官

“信息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导致CFO的根本职责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威赛尔斯说,“CFO正被日益视为首席绩效官,他们肩负着开发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的重任,这些指标(包括那些依赖于技术的指标)被用来衡量业务运作的有效性。”

不过,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只是重要的第一步。威赛尔斯指出,公司通常侧重于那些便于测算的指标,例如销售额或者市场份额,而不侧重于和公司整体活动以及长期发展相关的战略性指标,例如顾客满意度。

每个行业都有一套各自的绩效指标。以航空业为例,公司很容易把每一美元收入对应的劳动成本作为关键绩效指标,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提供有深度的运营信息。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全面的绩效情况,必须把财务指标分解到各个运营项目,例如平均工资、劳动效率和利用率、机票价格等,这样才能明确航空公司机票大幅降价对绩效的影响并不只能单纯依靠提升劳动效率和利用率来弥补。

一旦关键绩效指标得以确定,CFO就可以通过它们找出薄弱或者低效率的业务流程――这就是可以有效利用或者推广信息技术的领域。

信息技术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全面合作除了一系列的系统整合,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的工作。比如必须对根本业务流程进行检查。否则,企业很可能会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威赛尔斯举例,美国三角洲航空等航空公司都已认同这一做法,并已经增设类似功能,例如为延误登机乘客提供的自动再订位系统。持票人只需在读卡机上刷一下他们原有的登机牌,系统就会自动产生一张记载有新航班信息和座位安排的新登机牌。这种自动系统一方面降低了所需的员工人数,另一方面又能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威赛尔斯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性被发现并经过反复权衡后实施的实例。这一措施不但为航空公司节省了时间和支出,而且把公司的财务目标与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联系起来。”

跨越障碍

全球领先的高端饮料生产商迪阿吉奥公司总裁詹姆士・布里斯(James Blyth)认为,造成信息技术投资难以获得满意回报的障碍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依托于技术的竞争优势很难持续;另一方面,公司缺乏对技术投资议案进行合理评估的管理准则。

布里斯曾表示,在迪阿吉奥公司,信息技术方面的费用支出在批准前都必须经过大量的评估和审核。即使在获得批准之后,投资也是分期实施,在每一阶段都设有绩效节点对该阶段的绩效进行评估分析。

在一系列关键的收购和资产剥离行为之后,迪阿吉奥公司在2002年成了全球领先的高端饮料生产商,但他们仍然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一个整体高效率地运作,原因在于体系和流程(是支离破碎的)。

迪阿吉奥公司所采取的解决方案是购买SAP的解决方案。这套软件解决方案不但实现了整合的目的,同时促成了公司更深层次的变革,例如降低后台支持活动量。以及新增一个技术导向型的共享服务中心。布里斯认为,“这正是一个通过更加全面的业务变革创造价值的实例。”

威赛尔斯还认为,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十分关键,在某些情况下,CFO们的期望值显得过于死板。一些CFO希望看到项目中的硬数据。他们希望知道项目的起始日期、完工日期以及总体开支数额。但是信息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全面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可能止步于根据既定的成本数据所进行的分析。

公司的业务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威赛尔斯强调,信息技术一财务部门联合体也必须顺应形势而变,否则,这一体系只会提供过时的或者不完整的信息。

联合体所产生的效益在开始时总是逐步显现的,但是很快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长。吉爱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企业软件提供商,总部设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公司业务服务部主任罗德・拉多杰维奇(Rod Radojevic)介绍,他们和某家客户的合作已经有5年。该客户是一家业务遍布全球的高新技术公司,年销售额约3亿美元。

最初,这家客户要求精简预算流程和报告流程,所以吉爱客公司就基于客户公司现有系统安装了一套预算和报告系统,以便从不同的渠道汇聚数据,从而能在较短时间内输送更多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吉爱客公司不但帮助客户把季度报告改进为月度报告,而且帮助客户把全球管理员的人数从14人缩减到12人。

拉多杰维奇说道,通过两个部门的整合,客户的计划和预算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现在这家公司在编制年度预算时能节省近60%的工时,而在编制月度生产线利润预报时效率提高了95%。

携手共进

目前,在很多公司中,CIO还是直接向CFO汇报,但是《首席信息官》杂志关于“CIO现状”的调查中提到,CIO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讨论,并享有高层管理团队对他们的信任。信息技术部门的员工收入和级别都在不断上升,CIO也在致力于创建商务智能型的部门,从而维护信息技术部门在公司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CIO的角色日益独立,但是继《萨奥法案》(又称为《萨班斯法案》,是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的针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其中要求CEO和CFO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并且担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责,编者注)之后,CIO和CFO似乎更应继续加强彼此间的紧密配合,共同促成对信息技术投资价值的一致认识。例如,在《萨奥法案》公布之后,很多软件公司在产品中添加了审计等(甚至包括一些敏感性领域)方面的强化功能,承诺信息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的准则能够无缝联结。

然而,《萨奥法案》似乎并不是导致正式评估信息技术投资的做法呈下降趋势的原因。事实上,只有34%的CFO认为这部法案使财务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张,导致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萨奥法案》所强调的内控体制要求CFO关注基本数据,而不是信息技术和财务部门全面联盟所要求的战略高度。

篇7

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从日常运营到策略管理等各个层面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首席信息官(CIO)们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CIO们的关注点也从单纯关注技术进步,转变为关注技术对业务的推动,关注IT对企业整个发展链条提升的价值。这种转变,已经从对国内外CIO的访问中日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种转变,也是惠普所致力于推动的方向。

CIO首要任务是IT优化业务成效

根据知名国际调研机构Gartner2006年对3000多位北美和欧洲的CIO们的调查,发现CIO

们在2006年最关心的前五位是:改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立、维护并提升客户关系;支持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底线盈利能力,bottom-line profitability)。而在此前两年的调查中,这些事还未如此鲜明地得到CIO们的关注。

而据另一家国际调研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对239位IT高管2007年最关注事件的调查显示,追求IT与业务同步、提高IT治理、衡量与沟通IT的价值,是CIO们2007年最首要的三件任务。(参见图1:2007年IT高管最关注的十大任务)

在此次调查中,50%的受调查者认为,“证明和提升IT与业务策略一致”是其2007年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这意味着50%的CIO将IT优化业务成效作为其2007年的首要任务。而根据Forrester Research在2005和2006年的调查,由于越来越多的CIO们开始关注IT对优化业务成效所发挥的作用,在IT与业务同步方面,企业正有所进步。据接受调查的一家电信公司的CIO表示,“对我们而言,虽然IT和业务部门的人员处在不同的部门,但他们是无法区别的,因为大家都在为同样的目标奋斗。这就是推动IT与业务同步的结果。”

此外,IT治理也是CIO们长期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36%的受调查者将“IT治理”列为其2007最首要的任务之一,同时34%的IT管理者将“技术投资排序”列入其首要任务列表。这表明,CIO们需要明确IT投资的目标,评估和排序每项IT建设相对企业发展的投资回报。

正如Gartner在其调查报告中所指出的,“IT曾经改变了世界,今后将可能是世界改变IT。” 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企业内部业务需求,都将对CIO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此,CIO们必须将企业的IT建设目标,专注于IT优化业务成效这样的使命。

因此,一旦IT与业务紧密融合,企业将更快地实现业务发展目标。从惠普公司自身进行IT建设的历程来看,无论是积极整合全球的数据中心,还是根据业务需求进行IT变革,惠普一直是超越单纯技术的角度,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看待IT建设与发展,坚持通过有效控制基础设施,降低企业风险;显著降低IT成本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并支持制定更明智的业务决策,促进企业发展。2007年,惠普超越IBM一跃成为全球领先的IT厂商,显然,惠普业务飞速发展的背后不乏IT变革的贡献。

事实上,国内的CIO们(主要包括企业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CIO、信息中心主任、IT主管等)也同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IT优化业务成效”的趋势。一家国内知名IT媒体对部分CIO的采访中发现,2007年几乎所有CIO都把IT产品适应业务需要性排在首位,把IT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排在末位。国内的CIO们以往将技术仅仅作为业务支持因素的观念,也已悄悄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贴近业务,更强调业务与技术在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更关注IT在整个企业价值链条中发挥的推动作用。

可见,在IT技术与业务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今天,CIO们的当务之急,是超越单纯技术,融入行业特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创新,是让IT帮助企业应对变化,提高管理效率,改进业务流程,提升客户关系,降低运营成本,适应业务和市场的变革。

CIO日益关注IT价值的衡量与沟通

事实上,面对当前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和需求,CIO们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将IT价值和对业务绩效的提升直接挂起构来,而且要学会如何衡量和沟通IT价值。

在Forrester Research的调查中,排在第三位的选项就是“衡量与沟通IT价值”,35%的受访者将此项作为其2007年首要的任务之一。而在该调研机构近期的另外一项关于“影响IT部门获得积极评价的最重要因素”的调查中,通过北美和欧洲的1000位企业决策者的选择,“提高企业IT系统和网络的可靠性”、“将IT的价值和成果更好地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提高IT支出的评估和监控能力”,成为前三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89% ,76%和74%。

因此,越来越多的CIO们已经意识到,IT价值的衡量、评估,IT基础设施运行的可靠性与灵活性,以及与公司业务管理层的充分沟通,都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受访的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CIO就对此指出,“我们会与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以及IT员工跟踪交流,看他们是否相信IT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效的,包括在沟通和金融影响方面。”

如果IT在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的同时,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则自然成为CIO沟通与衡量IT价值的加分项。因此,实现成本的节约,也是CIO们2007普遍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除了在IT采购、系统运维等环节实现企业成本节约的传统做法,CIO们还将目光转向了一些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上,包括跨业务部门的主动性与流程、实现共享服务、业务流程管理及自动化等,也都成为CIO们2007年关注的任务之一。

据Forrester Research的调查,选择上述三项作为重点任务的CIO分别占19%,18%和17%。CIO们认为,要通过业务实践的标准化,整合多个部门之间对于ERP或客户信息收集等的需求;要使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网络管理、信息安全、帮助台等,在不增加IT投资的条件下具备更多的能力。特别是在业务流程管理(BPM)和自动化方面,许多CIO将通过BPM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定义、创造、执行、监控和优化,BPM的很多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在更高层面上,在包括流程定义、终端用户实时监控、基于业务变化的流程迅速修正等方面,实现业务和IT的整合,从而帮助企业有效降低管理运营成本。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发展;广西;策略

根据1999年的修改标准,我国将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规定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按这一指标划分,由于地理、历史等客观原因,广西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2010年底,广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84.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05.1万人,作用巨大。但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小企业单凭产品数量或质量很难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此状况下,根据“第三利润源”理论改善物流管理状况,减少库存,引入数据库信息管理,如GIS、RFID、EDI等,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决策支持的技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和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标准化,以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开始进入中小企业的视线。

一、广西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成本居高不下,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

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大约在10%左右,而我国占到20%以上;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物流活动所占时间仅为整个供应过程的40%左右,我国则达到了90%。由于发展晚、自然环境等限制,广西这几大指标更是大大高于全国东中部地区。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仅仅形成了内部简单系统,而没有形成网络,更没有应用数据库管理,同时在物流运作中缺乏对EDI、RFID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SCM、VMI、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不足10%,其中制造企业应用状况略优于流通企业,流通企业中应用物流SCM软件的比例目前仅为3%左右。据中国仓储协会公布的中国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调查报告,我国物流企业中有61%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而在有信息系统支持的39%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只有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在不发达的广西地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缺少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

通过走访发现,广西中小企业高学历的物流人才严重缺乏,调查显示,有近90%的企业表示需要甚至迫切需要物流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是懂得现代设备操作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选择比例达到了97%,而需要基层物流操作人员的物流企业仅占6.06%。这说明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专业物流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广西中小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此外,现代物流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性产业,所需人才也应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因此,对于教育体系改革的要求也日趋明显。尤其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缺少良好的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环境

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存在部门分割,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缺少相应的支持物流发展的方案措施。外部环境来说,广西处于发展起步期,相应的方针政策尚不完整,难以促进企业物流的迅速发展。况且,随着国务院加强北部湾地区发展的政策落实,广西又是一个有良好区位优势的省份,中小企业物流的发展对政策的强力需求是非常明显的,政策的供求不均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四)地区发展不平衡

就我国目前的大环境来说,东部沿海及开放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发展得既早又快,而中西部广大地区发展却很落后。在广西,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现代工业、发达的城市经济并存,而且广西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阶段。这种实情决定了城乡在经济、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发达的城市中,形成辐射功能极强的物流中心城市,比如南宁,桂林。而在乡村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城市物流与乡村物流脱节,甚至少数乡村物流几乎为零,造成物流市场的地域化、畸形化。而纵观全国,都是在城市首先发展起物流业,然后沿着交通运输线,比如铁路、河流、公路等为纽带形成物流节点,逐渐向周围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辐射。因此,在广西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覆盖城乡地区的物流网络势在必行。

二、广西中小企业物流发展策略分析

篇9

关键词:云;云计算;云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1

自2006年谷歌公司提出云、云计算概念、理论及推出的“云计划”,世界上各大IT公司陆续推出自己的“云计划”。由于云计算,以其低成本 、高度自动化、无限存储扩展性、高度灵活性、无需基建投资等等的巨大优势,迅速成为IT行业发展的方向,并成为各国最优先发展的技术之一。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各种云计算应用,诸如:云办公、云安全、云存储、云打印、云通讯等等相继推出。特别是在大众消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上诸如:“云手机”、“云电视”、“云杀毒”、“云游戏”……各种“云概念”产品和服务急剧增加,似乎世界一下进入到“云计算时代”。

然而,在人们享用云计算的好处的同时,云的安全和风险日益成为阻碍云计算发展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云安全日益成为阻碍云计算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到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1 在我们探讨云安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云?什么是云计算?

云,这个概念由谷歌公司提出。因其无边的扩展性而形象的取名。实际上,云指的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等。

云计算,也由谷歌公司提出。是将所有的计算资源(云)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具体说,是指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中心,用户最大程度简化个人客户端,接入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运算。就像过去打井取水,现在则从自来水公司购买水喝。简单说,云计算,就是非本地计算。

对于用户而言,云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关系到云服务能否得到认可的关键因素。对于云计算的应用而言,云安全也是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比如:计算资源的系统发生故障,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安全法规,以及隐私保护、数据属权、迁移、传输、安全、灾备等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

2 目前,云安全主要体现在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传统互联网、硬件设备的安全这两方面

(1)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在云计算出来之前,用户信息存储于自己的电脑中,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不经许可是不能查看、使用这些信息的。

但是当用户信息成为云计算的资源储存在云上时,任何人使用这些信息,导致隐私泄漏,尚没有法律依据如何进行处罚。

另外云服务提供商对登记注册管理不严格,也极有可能造成不良分子注册成功并对云服务进行攻击,造成云的滥用、恶用以及对云服务的破坏。

(2)互联网、硬件设备的安全。云中可能存在不安全的接口和API,且用户数据集中在此,更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当遇到重大事故时,云系统将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

2.1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云安全?

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云计算用户象相信银行一样,相信云服务提供商,树立云服务提供商的公信力,使用户象在银行存钱一样,把数据存在云服务提供商那里。其次,保障不同用户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影响,防治用户“串门”。第三,租用第三方的云平台,必须考虑解决云服务提供商管理人员权限的问题。第四,传统互联网服务为避免单点故障,使用了双机备份:主服务器停止服务,备用服务器随即启动提供服务。但是在云环境下,一旦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停止了,将会影响到一大片用户,其损失很可能是巨大的。因此必须解决云服务突然终止所带来的风险问题。

2.2 那么如何实施应用具体的云安全技术解决云安全问题?

云中数据安全:目前,云中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主要有:增强加密技术、密钥管理、数据隔离、数据残留等,用这些技术来解决用户数据在云端计算、存储及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相分离,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

云计算的虚拟化安全:云计算的特征之一是虚拟化。虚拟化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云计算的安全。虚拟化技术虽然加强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业务系统的扩展能力,但却使传统物理安全边界逐渐缺失,使基于以往的安全域/安全边界的防护机制不能满足虚拟化环境下的多租户应用模式。

云环境中存在着虚拟化软件安全和虚拟服务器安全两方面问题。虚拟环境中的安全机制与传统物理环境中的安全措施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需要了解用户及云服务提供商双方所要承担的安全责任,只有用户与云服务提供商共同承担安全责任,才能保证云计算环境的安全。

云终端的安全:目前可以从云终端的基础设施、硬件芯片可信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机制、应用安全更新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云终端安全防护。

云计算的应用安全:由于云环境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公众可用性等特性,给应用安全带来很大挑战。云服务提供商在部署应用程序时应当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对于使用云服务的用户而言,应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措施,保证云终端的安全。如用户在处理敏感数据的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通信时采用加密技术。用户应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及时为使用云服务的应用打补丁或更新版本。

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服务,因此,为保证云计算服务的可靠性、易用性、可操作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在数据迁移、备份、加密以及位置控制方面深入探索、研究。同时,要不断完善云计算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用户象在银行存钱那样对使用云计算有信心。但无可否认,除了不断探索、研究、推广成熟的云计算安全技术之外,用户的自我防护意识也需要加强。

当然,在相关云计算技术和标准尚未成熟的今天。若想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业界的广泛联合,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共同实现云计算的安全。

附录一:《2010中国云计算调查报告》关于云安全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的主要结论:

(1)针对云安全的三种说法,都有相当的用户认可(三种提法:1、云安全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提升信息安全;2、云安全是安全即服务;3、云安全是解决云计算技术本身安全的问题)。

(2)在安全即服务厂商认知度调查中,奇虎360、瑞星、卡巴斯基等厂商表现较突出。

(3)企业用户对数据安全与隐私关注度最高。

(4)不同规模企业对于云杀毒的价值订可度存在差异。

(5)用户对云安全的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

附录二:《2012年中国云计算安全调查报告》调查结果:

(1)在云计算部署模型中,企业认为私有云是最安全的,其次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位居第三。

(2)在云计算部署模型中,企业认为软件即服务(SaaS)是最不安全的,其次为混合式(有的是内部管理资源,有的是来自于IaaS/PaaS/SaaS厂商)。

(3)企业表示永远不会迁移到云端的特殊类型数据依次为信用卡数据、商业或者合作伙伴的财务数据和客户身份信息。

(4)对于云计算/云服务,企业最关心的三个主要的安全问题是账户劫持、云数据访问以及特定云攻击/威胁(非目标性的)。

参考文献:

[1]薄明霞.浅谈云计算的安全隐患及防护策略[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9.

[2]TechTarget中国.2012年中国云计算安全调查报告.

[3]盛拓-SEQUEL[J].云计算在中国的应用,2010-9.

篇10

2009年,埃森哲基于中国样本,针对中国的IT投资取向、热点,以及现在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IT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给出了调查报告。这个报告得出三个主要观点:第一,IT技术将继续影响整个行业,包括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及未来企业对IT定位的改变;第二,在动荡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慢慢消褪,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的提高,使得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变得不那么有优势了。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企业到底该怎么办,其中IT可能是重建竞争优势的一个出发点;第三,中国企业必须优化自己的战略和管理,以求得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下得以生存,同时也对未来的长期发展做一个准备。

创造沟通渠道

中国的企业需要通过整合供应链及客户交易来提高业务生产率。对于IT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以及企业生产率依赖IT系统支持的观点,受访者们均表示赞同;但IT高管和业务高管均认为其公司的IT部门日常绩效相对较弱。例如,参与调查的某保险公司认为,为了减少后台员工的数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就必须提升其IT整体服务能力,以及优化与改进技术支持的流程。

中国企业并未完全认识到利用IT来改变与客户、供货商和员工互动方式的机会。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只有38%的客户互动可通过在线方式实现自动化,而在发达国家,企业对此的认知度则高达48%。埃森哲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该保险公司虽然在后台自动化方面的改进不大,但其对在线客户互动的改造却很成功,启动了在线保险超市,并计划与外部软件提供商合作开发虚拟客户服务咨询系统。

有趣的是,中国企业的受访者估计仅有37%的供货商互动可迁移到在线进行,而中国以外的全球高管们估计将有53%的供货商互动可实现在线交易。参与调查的某天然能源公司正欲通过建立在线交易平台来大幅提升供应链集成与整合的能力。尽管目前该项目只是试点,但其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高管们估计62%的员工互动可通过在线进行。这个数值与国外的基准基本一致―― 国外高管们估计64%的员工互动可在线进行。中国某大型能源生产商正面临这样的挑战和机遇,因为其IT系统和应用软件无法满足分布在中国及全球众多独立业务部门员工的自助服务需求。

压缩运营成本

在IT管理方面,中国企业目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控制IT成本来提高运营效率,例如:通过制定严格的运营成本削减计划,将隐藏成本曝光,把资源重新部署到关键业务上,减少成本浪费;通过流程优化或进行外包来提高整体IT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实施IT治理和以流程为驱动的面向服务架构(SOA),使IT与业务同步,通过IT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成就企业卓越绩效。

多年以来,中国企业的IT投资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总体的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IT投资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提高生产率、企业成本削减和客户创新方面的投资得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

企业必须合理控制IT运营成本,以便重新分配资金。为了保证业务的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积极主动的削减IT运营成本,从而能保留一定可自由支配的IT投资,用于支持创新。为了实现此目标,需要执行如列三个重要步骤:

1. 压缩成本,保持灵活性.确定明显属于浪费的领域,发现可以直接削减成本的机会,如减少打印、压缩通信成本和减少许可证等。此方法能快速减轻成本压力,增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心。找出隐藏成本很重要:如:某海外零售CIO在项目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在业务部门里隐藏了100位IT专业人员和近9千万的IT开支。

2. 优化运维,整合数据中心、服务器和软件;企业应重新磋商采购合同、托管自助服务能力;同时,重新磋商服务等级协议,剥离非核心资产并减少平均IT单位成本。

3. 重建或结构化的改变.实施最新的IT组织架构蓝图;停止使用无用的遗留系统;实施IT服务管理框架,如ITIL V3;关注能显著提升绩效的领域,如IT劳动力成本和可重用的行业流程;实施新技术实现IT转型,如虚拟化。

如今,在参与调查的中国企业里安装的应用软件中仅有约半数符合企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后台应用软件能满足大部分需求,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运营和生产;而最薄弱的应用软件都集中在对外领域,如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分销和供应链管理。

IT在支持生产率方面的表现

随着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IT发展的重大趋势,据58%的受访者所称,此趋势将对中国企业的IT效率和效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此阶段,38%受访者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施了网络服务,而仅有13%受访者表示他们在企业的很大范围内已经应用了SOA。该数据表明中国的采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但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技术的采用率将明显增加,因为近半的企业声称他们将考虑采用SOA做为迁移方案,代替企业级应用软件的升级。

虽然SOA能将企业绩效和IT绩效提升到更高水平,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简单地购买和实施基于SOA的软件产品并不能有效地提升整体的IT和业务能力。只有通过SOA完成业务流程集成和业务流程再造才能实现企业实现卓越绩效的目标。

虚拟化创造弹性

企业IT系统的弹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为了增强IT能力而进行大量的投资,目前已经在业务连续性和网络解决方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企业认为他们与全球同行不相上下。

服务器、存储和数据中心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资源的虚拟化。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指出,基础设施虚拟化是影响其IT效率和效力的第二重要趋势,但目前仅有7%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虚拟化环境,另有30%已经开始试运行虚拟化软件。云计算是虚拟化的逻辑终点。虽然在中国的IT新闻中,云计算一直是热门话题,但仅3%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进行试运行,而另有12%表示他们正在实施概念验证(POC)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