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行业投资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行业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硬件投资优势明显
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来看,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份额为68.0%,但从2003年到2006年的变化看,它的份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软件投资份额在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23.1%。服务的份额增长很快,2006年达到了8.9%。
呈现高投入、低增长态势
计世资讯预计,2007年教育行业信息化将呈现高投入、低增长态势,在政策因素(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技术因素(下一代互联网影响重大)、人为因素(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的共同影响下,200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 推进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 促进信息系统的整合; 移动教育逐步启动。
具体而言,计世资讯预测,2007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额预计达到336.7亿元,保持高投入、低增长,增长率为10.5%。平缓增长的原因主要就是教育行业已经经历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稳定的增长和理性投资状态,另外,教育行业IT设备更新换代比较慢,大规模更新换代时间还不到。2007年,教育信息化投资动力主要来自于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小规模的设备更新。
2007年,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结构中,硬件投资将出现明显下降,达到67.3%; 软件比例增长较慢,为23.4%; 而服务所占比例增长很快,达到9.3%。
图1 2003年~2006年教育信息化投资情况
篇2
站在新年之初,总不由自主地要总结上年,展望来年。作为一名重点关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记者,我将分析2003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所在,借此预测2004年的新形势、新发展。
远程教育时间表提前赛迪顾问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教育行业IT应用市场投资规模超过250亿元,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远程教育市场。
远程教育在SARS中脱颖而出,光彩夺目,成为SARS期间为数不多的教学希望和经济亮点。SARS期间,北京市教委启动“空中课堂”;河北、天津、安徽、山东等也分别开设“空中课堂”、“虚拟教室”、“网上教学”等形式开展教学;仅仅“五一”期间,新东方教育在线网络教育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业务就比上个月增长了77.6%和61.3%。
SARS有可能成为中国远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还是中国第一次从上到下,从教育部到各地方教委,从高校到各中小学,协调一致启动运用远程教育手段来作为正常教育无法正常运作时的应急措施。
SARS把远程教育的建设提前放到了议事日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既定的秩序和进程。2004年,远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改善和调整的时期。远程教育要重点改善的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
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资源难题可谓是一直到如今。它绝非短期之内就能获得解决和突破,它需要IT厂商和教育用户一起合作,并且以学校里的老师为主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员以精品的课程和资源。
这次非常时期,高校的教学资源尤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来如果运用得当,很多高校完全可以通过通畅的校园网做到停课不停教学。但事实上,大部分课程还是没有很好利用远程教育这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另外,很多课件制造较为粗糙,界面不友好,没有利用网络教育的互动性、多媒体的生动性把远程教育的长处发挥出来。
建设好教育资源,相信也是所有大中小学校的下一步任务之一。
完善自动测评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黄荣怀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可由网络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建立和适当运用这一系统,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完善的自动测评系统不仅要能让学生在网上答题,答完试卷后,系统还要能通过网络自动提交答卷,再通过网络服务器统一判卷。命题系统应该与测试系统、成绩分析系统有机结合,方便教师出题、考试和成绩分析。为了保证考试安全,系统还应具有断电恢复和容错功能,考试信息不会意外丢失,考试管理系统则能实现如考生报名、发卷、收卷、判卷、考生管理、考生成绩公布与打印等功能。
加强教学交互平台
学生所抱怨的网上课堂互动性差其实是可以改善的。网上交互平台的功能应该包括在线课程学习、在线专题补习、学科答疑中心、兴趣讨论小组、课件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备课、作业批阅、网上教学交流、网上专家咨询、教学评估等。它可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及时快捷的特点,在校园网络上创设虚拟的学习社区与交流社区;另外,校园网络教学系统还提供多种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体现。
远程教育虽然有种种不足,这注定了它仍然只能是正常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而不会是学习的主流模式,但由于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它还是受到了用户和IT企业的极大关注,成为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赛迪顾问预测,2004年将成为远程教育在未来几年的一个,其投资将占教育信息化总体投资的21.2%,达到70亿元。
西部教育真正升温
教育行业信息化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已经转向应用阶段;而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在2003年之前,西部教育信息化虽然广受重视,但由于资金、人才等瓶颈的限制,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还未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03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两大瓶颈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在资金方面,采取财政拨款方式,用于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才方面,继东西部对口支援工作之后,又于2003年9月8日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推进全国教师的继续教育,重点提高西部和农村教师的质量,这就给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政策、资金和人才上的基础。关注西部教育信息化,时机开始成熟。2004年,西部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如下。
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教育行业信息化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已经转向应用阶段;而在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则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建设仍是重点。
据对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四省一市的1200名教育用户的调查,5%的用户还未开始建设;7%的用户正准备建设;51%的用户刚处于起步阶段;37%的用户信息化建设已经比较成熟。
截至2003年11月,中西部教育信息化投入53%用于网络、PC、服务器等硬件建设。因为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时间稍后,所以更能借鉴其他单位、地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开始注意避免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等常见问题。是以投入的资金有14%用于软件建设,13%用于资源建设。2004年,39%的用户依然把重点放在网络、PC、存储等硬件建设上,19%的用户继续软件建设。资源建设上升幅度较大,比例占到23%,开始有10%的用户关注总体建设。
资金问题多元化解决
资金问题,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绝不可回避的一个难题。39%的教育用户都认为,限制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首先就是资金。
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各方有各方的说法,但最后都几乎归结到一点:开拓融资渠道,多元化解决资金问题。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赵邦友认为,在资金这个问题上,教育行业应该和IT供应商一道,积极开拓各种融资渠道,探索各种形式的融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筹措资金。
陕西省教育厅信息中心主任冀霆也持同样观点。“与商家合作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可以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计算机教室。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发展、有突破。而且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缺乏资金虽然是个难题,但并非不能解决。在政府开辟资金筹措渠道的同时,如何利用社会资金来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这是中西部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课题。
总的来说,目前的中西部,还缺乏覆盖全省的计算机网络,现有的网络建设存在着各自为政、结构不合理、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管理法规、制度和信息标准规范缺乏或不完善;校园网建设进展不快;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师培训有待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移动教育概念盛行
移动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一些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无线网络提供商已经尝到了先行者的甜头。
移动教育,概念先行。移动教育是把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有线的在线学习相比,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一个移动教育系统通常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软件以及通信网络。
当然2003年的移动教育,主要指的还是笔记本在教育行业的普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昔日高价笔记本,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2003年,教育行业成为笔记本厂商争夺的地盘。不少著名企业纷纷定制出面向教育行业的笔记本,加大了对教育行业的推广攻势。其实移动教育的热炒,也部分得益于SARS。
移动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和热点,一些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无线网络提供商已经尝到了先行者的甜头。
篇3
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在线教育概念从去年下半年热炒至今势头不减。自2013年6月开始,仅规模千万元级别以上的融资案例至少六起。笔者可以这么认为,在政府的拉动下,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下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教育行业内部人士看来,在线教育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目前我们看到的几起资本并购事件本身。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断言,在线教育行业将迎来颠覆式的变革,“线上占40%,线下占60%。这个情况的发生,就是未来3至5年的事情。”目前新东方旗下的在线教育项目新东方在线也正办得如火如荼。在线教育将会颠覆传统教育的观点也得到了业内其他人士的呼应,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也认为,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大学容易沦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
笔者看好在线教育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实现方式是“云学习”模式。“云学习”就是基于开放虚拟课堂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是基于现有学校体系,变实体课堂为虚拟课堂,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网上和网下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面向大规模人群。网络平台与网络终端相分离,教师变成导师,教材变成学材,网络教学实施平台将自动生成发展性学习评价。在今天学习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在线课程”颠覆了传统学习模式,创造了“指尖上的学习”,你可能只需20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就可以听完一堂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
在线教育领域已经涌现了像沪江网、正保远程(上市公司)这样的成功例子,更多地能够提供云学习模式的在线教育发展(MOOCs)的案例也正在不断出现。目前国外知名的有斯坦福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在2011年成立的Udacity,从2012年开始全球各地超过75万3千名学生报名接受其网上授课。国内上海交大与上海电信将共建E-Learning研究所,校企共建合作平台,让在线课程走进寻常百姓家。
我们期待在线教育能够率先破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教育经费的不断扩大,家长对价格不太敏感,更重视的是能否通过在线形式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在线教育更将是大势所趋。
篇4
(一)“后示范”时期概念的界定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为了进一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2006年至2010年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启动了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如今,100所国家示范建设院校项目已经验收,100所骨干项目建设院校正在按计划进行,并陆续接受验收。在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项目学校要通过验收工作进一步促进示范建设,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突出办学特色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加快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后示范”时期,是指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通过了验收之后,5年以内这一时间段。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使用生产工具的水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该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推动力的。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将全面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传统的学习习惯,能够完全颠覆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和社会的学习模式。信息化是一个由单一向多样渐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包含以下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弊端,被动的学习方法无法满足人们变化中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多样化以及海量的信息内容要求我们在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使一切成为可能。2.教育空间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把学习者的空间由课堂搬到了任何可以自由学习的地方,知识资源无处不在,学习随时进行,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间,“网络大学”应运而生。3.教育内容数字化。网络为我们提供了电子图书馆,各种应用数据库,电子教科书、参考书、PPT、BBS等不仅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直观,更使知识的存储量骤增、传播速度更快。4.教育资源共享化。网络使地球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们可以轻松的跨时间学习,中国学生坐在家里就可以倾听全球任何一所顶尖高校的公开课。教育资源实现了全球共享。5.教育个性化。网络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由他们自己决定,极大的促进了个体自由本能的发展。6.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全民化的过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7.教育时间终生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满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提供所需知识的学习活动,从而改变了受时空限制的封闭状态,具有更强的生机与活力。
(三)“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在高职院校“后示范”建设时期,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课题之一。如今,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结构的深刻变化使其发展面临诸多考验,如何将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到位,是教育者面临的难题之一。高职院校如何在全球大数据背景下实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从国外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进程看,以远程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风靡全球。例如MOOCs(慕课)的应用已经走进中国的教育领域并且引领时尚。因此,如今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教育部也相应出台了政策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采用引导性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思路,引导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时代紧跟潮流,应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职业院校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普及率,表现在硬件设施建设比较完备,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虽然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职业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性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从基础设施分布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网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质量尚有待完善,信息化教学理念不够成熟,整体上缺乏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国家曾先后启动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但内容只涉及到普通高校,对于职业教育领域涉及较少。鉴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明确的导向性和具体的建设标准,在项目建设上,职业院校存在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现象,投资具有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二)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完善,信息化资源结构性匮乏
首先,我国现行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标准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明显不足。因此,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层次,制定适合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是当务之急。其次,从信息资源结构上看,目前可见的信息资源缺乏在深层次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大多只满足于教学层面的简单“可视化”,反映顶岗实习、在岗培训等真实工作过程较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不多。
(三)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管理能力有限
首先,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而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虽然存在,但质量还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够专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开发、培训、推广等力量都很薄弱,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都很欠缺。其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有的院校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只停留在PPT教学阶段,PPT的制作也尚属初级阶段,应用水平低。在信息化教学中,还没有做到将现有的仿真教学软件、优质课程资源很好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问题化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再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培训投入不足。“灾难性”恢复能力较差,备份意识淡薄,无法保障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和共享资源的连续性,在应用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难以满足教职工和学生的需求。
(四)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的功能,以职业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技术优势应突破学校围墙,打破学历边界,跨跃时空限制,融合多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将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传输到四面八方,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但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远程职业教育仅能够为全日制学生服务,缺少公共服务平台,院校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比还较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尚未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后示范”时期,我国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比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的高职院校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所发生的变化来看,远程职业教育的生源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年轻人信息素养的提高将大大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一)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保障,探索多元经费筹措机制
首先,构建硬件环境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必须以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为依托,必须完善多媒体演播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虚拟实验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大力提高职业院校的联网率,不断完善物联网、3G移动网、应用传感网络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推动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推进校园广播电视设施、校园管理控制系统及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提高网络性能,优化网络结构,全方位、多层面推进网络融合。进而形成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网站。其次,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及院校教育经费预算,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制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标准,积极吸纳行业、企业、民间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捐助,适度推进政府与企业、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投资,明确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中的主体责任和投入比例,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可持续的运营和发展经费来源机制。
(二)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势
首先,相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的具体内容。以科学研究和政府引导为主线,联合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力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国际标准的研发,加快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信息标准规范化及管理水平国际化,促进网络互联互通、系统相互兼容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大对中西部及偏远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而缩小地区和校际差别,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其次,积极创建数字化教育公共平台,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势。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摆脱传统课堂的限制和束缚能力,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使用音频、视频、仿真模拟等多种丰富多彩的载体类型,尽量还原真实的教学图景,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可视化。通过BBS、微信、群组等技术构建形成开放式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形成交流、分享、传播以及合作的理念。实现共享性必须应用统一的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资源库。信息化资源建设要“以用促建,重在应用”,避免“重建轻用”以及建设与应用“两张皮”的问题。
(三)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进步现象,其立足的根本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职业院校在推广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专业人才紧缺现象是发展中的必然,既然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大势所趋,那么,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高职应重视和配备既懂技术又掌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全面保障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待遇、职称晋升等问题。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领域的前沿技术,如无线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进行研究,使教师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信息化背景下,各职业院校及地方主管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要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培训,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制度,不断强化应用,促进教师在教育观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四)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教育全民化,通过网络建立的各种资源使全民受益,通过应用逐步扩大其影响。首先,建设具有交流、学习、考试、资讯等多种功能的“职业教育网”,健全网站的各项功能,编写“职业教育资讯”并定期社会、政府及学校的最新信息,将其建设成为反映职业教育,企业和行业动态的窗口。其次,成立“网络大学”,为需要学习的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融合。再次,实现“职业教育进社区”等推广性活动,建设一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终身教育特色的、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最终建成一个能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个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 中学教育 信息化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步伐能否不断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而跟进,关系到我们下一代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学校需要不断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有效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1教育信息化管理概述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将学校的各种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人事考评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籍等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计算和网络技术进行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达到新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理想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常规建设发展水平。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2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领导重视不够,管理观念有待更新,个别学校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一些工作,并没有将信息化工作实际的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如有些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忽略了对教学平台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是没有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建设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低下,对信息化建设落实不到位。
(2)投资比例失调,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各校普遍热衷于建设校园网、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却对购买用于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库投入不够。近年来,各校加大了对教学课件制作和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学校各自为政,盲目地、重复地购买价格不菲、标准不一的产品,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
(3)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限,各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入,也有一部分靠社会捐资。有限的收费与教育信息化的投人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4)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信息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从事这些工作的教师往往因为既要兼顾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完成额外的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工作,双重的压力和时间、精力的欠缺造成这些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兼顾这方面工作。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业务学习和进修,就会导致整个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的欠缺。
3对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1)更新观念。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中学教育的重要影响,更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才能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管理都要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并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当中,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专门领导负责,校长负责全面工作。
(2)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新时期,信息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则是信息化校园建设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学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有利于使学校各种业务和管理体系相互联系、有效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避免重复建设,消除各个学科或部门之间存在是信息不通、管理不畅的严重局面,实现各个学科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学校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流动,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就使用这些共享信息的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变动,可以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实现教学、管理、行政和后勤等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通和统一管理,节省了大量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对资源共享,避免中学教育各部门因为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不协调现象,为学校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3)投入加大,硬件、软件协调发展。资金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取资金,如:吸引民营企业、单位和个人对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企业共建、与社区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双赢,以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软硬件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就必须大力促进软件的升级。
(4)全面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区、校联合分层次培训。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现师带徒对口帮扶制来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总之,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未来仍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完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篇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产业迅速崛起,信息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信息产业将会不断改变居民生产、生活的方式,在促进全球知识传播,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通过教育信息化来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法规,互联网等信息和通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行业的方方面面,教育行业和信息产业已经是一个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如今,中国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资和消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育消费和信息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教育消费是否和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某种因果上的关联性?本文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
一、文献研究(一)信息产业对教育消费的影响
国内许多学者研究表明,信息产业和很多传统行业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很多产业都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1]。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如郑英隆指出,信息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的相互作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就源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3]。盖建华研究了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发现现代服务业的产生发展与信息通讯技术的扩算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4]。徐盈之等研究了信息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关系,发现制造业的产业绩效和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5]。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未来中国互联网等信息通讯技术将会和其他行业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教育行业便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近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教育行业和信息产业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焦建利等指出,教育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6]。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何克抗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为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7]。
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一大批先进的教学设备被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逐步改变了教育消费者的教育活动全过程。互联网技术发展使互联网教育成为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教育方式,马玉萍等通过对互联网教育的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消费者能够体验到和传统教育相当不同的教育体验。具体来说:互联网教育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教育能够使教育消费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能够有利于教育消费者实现终身教育[8]。根据艾瑞咨询的《2013~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可见信息产业丰富了教育的消费选择,对教育消费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教育消费作为一种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信息产业。
第一,人力资本方面。于刃刚等在研究信息产业特点方面指出,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人才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9]。人才靠教育,田玉梅等指出教育投资和消费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10]。王续琨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时代信息产业对于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至关重要[11]。图1是2003~2013年中国信息传播、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从图1可见,近十年来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翻了将近两倍,而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图12003~2013年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软件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第二,市场需求方面。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主要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实现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信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各级教育单位逐步改善着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朱书慧等在研究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时指出,目前中国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几乎全部实现了网络连通,大部分幼儿园已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当中,为教师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等硬件设施,部分幼儿园还配置有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平台[12]。祝智庭在回顾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来所取得成就时指出,到2009年供给职业教育的PC机达到230万台,每100 人拥有11台,每年新增40余万台 ,15 000所职业类院校中,大约70%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60%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在各级高等教育单位、MBA教育教学机构等也都相继配备了计算机等电子信息设备[13]。由此可见,当前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直接影响显著,未来教育消费对信息化产品需求的前景还会更加乐观。教育消费需求为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信息产业资本增长的一个亮点。
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间接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消费需求对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上。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斋藤优和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等都肯定了消费需求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1415];孙晓华等基于联立方程模型,对2006年中国37个行业进行考察,发现需求规模和产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内生关系[16]。文豪也指出,企业的市场规模越大,企业选择的最优研发投入强度就越大[17]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消费需求会激励信息产业提供更加高质量、更加多元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综上所述,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紧密相连,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图2)。那么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是否形成了协调联动机制,本文接下来将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图2信息产业和教育消费的相互关系二、实证研究(一)数据指标选取
以1996~2012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资产来代表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用G来表示;以1996~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代表教育消费情况,用I来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和表面数据的剧烈波动,对数据取对数处理即ln(G)和ln(I),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图3是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的时间变化趋势,横轴是年份,纵轴是信息产业发展规模与教育经费的对数。
图3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的时间变化趋势图
由图3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和教育消费的时间序列具有大致相同的增长和变化趋势,说明二者可能具有协整关系,需进一步进行检验。
(二)ADF平稳性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对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在对变量进行长期动态关系的分析之前,为避免因为数据的不平稳性而造成“伪回归”,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作检验,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而ADF检验是最常用的检验方法。ADF的检验原理是通过在回归方程的右边加入因变量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残差项的高阶序列相关问题,ADF检验的回归方程如下。
如果拒绝H0则代表yt序列是平稳的,否则就是非平稳序列。对于非平稳变量,还应该对其差分进行稳定性检验。如果变量的i阶差分是平稳序列,则称此变量为I(i)的,即i阶单整。具体检验过程见表2所示。
由ADF检验结果知道,原序列ln(I)和ln(G)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Δln(G),Δln(I)在95%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所以由恩格尔和格兰杰在1987年提出的协整理论可知,同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之间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变量。
(三)VAR模型检验
为了研究信息产业和教育消费的长期、短期影响关系,我们用VAR模型对ln(G)和ln(I)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多用于对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的系统动态影响,在进行模型之前先确定最大的滞后阶数,利用Eviews 7.0软件,确定相关的滞后阶数确定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5个评价指标L、F、A、S和H中有超过一半的标准选择出来的滞后阶数是3阶。接下来进行VAR模型,相关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表2单位根平稳性的ADF检验变量检验形式
(四)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VAR模型的结果,接下来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论证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之间的均衡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信息产业发展是否增加了教育消费,教育消费增加是否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Granger因果检验用于考察x是否是y的产生原因的方法,假如序列变量x是序列变量y的成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x能够帮助预测y,即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应当提高y被解释的程度;第二,y不能够帮助解释x,其原因是如果y有助于解释x,则很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因素,他们即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也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检验双变量的回归方程如下:
检验原假设为:x序列变量不是序列变量y的Granger原因,即E(y|x)=E(y)
H0:b1=b2=……=bk=0(5)
式(3)(4)(5)中,t为时期,a0、b0为常数项,a1、a2以ak和b1、b2的bk为系数,y与x都是时间序列,且k为最大滞后阶数。
相关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滞后1、2、3期都接受教育消费不是信息产业增长的Granger原因,即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在95%的置信水平下,滞后1期信息产业发展是教育消费的Granger原因;在90%的置信水平下,滞后3期信息产业是教育消费的Granger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知,信息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教育消费。以ln(I)做因变量,ln(G)做自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式(6)知,方程调整系数R2=99.1%,回归拟合度较好,且F统计显著,当信息产业增加一个百分比的时候,将导致教育消费增加0.981 61个百分点,这说明信息产业发展对教育消费的的促进作用明显。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一)研究结论及分析
利用1996~2012年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的历史数据,通过对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VAR模型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教育消费,信息产业规模每增加一个百分比,将导致教育消费增加0.981 61个百分点,教育消费对人力资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知信息产业对中国人力资本也产生了间接的作用。本文在理论研究中发现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本文的实证分析却发现中国的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现有研究和相关具体现实情况,推断原因如下几点。第一,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的有效需求和需求结构不高。熊勇清等在研究新兴产业成长的需求拉动效应时指出,新型产业总体需求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会全部转化为产业的发展驱动力,而决定新型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有效需求和需求结构[18]。第二,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方面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仰海锐等指出,一方面,当前中国的消费活动主要作为一种辅助驱动力,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产生主动的激励作用,科研创新主要依靠于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消费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科研机构并没有及时地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诉求和意见,从而导致消费需求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不显著[19]。第三,人才培养方面,信息产业发展和高校专业设置不协调。信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但是很多高等教育学校专业设置陈旧,口径狭小,与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相脱节,必然会影响教育消费对信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面对教育消费质量问题的挑战。黄荣杯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挑战时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只是速度和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跨越,因此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消费才能更好地促进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20]。第五,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在不同国家和区域有所不同[21]。因此,不同区域的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表5ln(I)和ln(G)的Grangre因果检验结果原假设样本数滞后N年F统计值概率ln(I)不是ln(G)的Granger的原因ln(G)不是ln(I)的Granger的原因ln(I)不是ln(G)的Granger的原因ln(G)不是ln(I)的Granger的原因ln(I)不是ln(G)的Granger的原因ln(G)不是ln(I)的Granger的原因1611521430.495 630.493 85.313 200.038 32.826 880.106 41.432 280.283 81.653 240.262 53.309 560.087 1互动关系也有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数据指标选取及其研究时间跨度的原因可能对本文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影响,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实现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和教育消费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的更好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发展信息产业,需要注重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调整,中国信息产业相关企业逐步实现生产更高端、技术赋值更高的产品,实现信息产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各行各业。
第二,建立健全教育消费需求对信息产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信息产业科研机构应该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不断将新产品推广到市场,同时还应该对消费者进一步跟踪,从而及时得到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促进产品的快速改进或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第三,进一步加大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更新,促进东、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教育消费需求。
第四,改革高校专业设置,让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同时注重信息产业发展所需求的特殊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术教育。
第五,不断进行实现教育信息化质量跨越的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加科学地进行信息化教育,增加教育的产出质量,以达到更好地服务信息产业和经济发展。
四、结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更加注重长期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而教育是培养创新的主要途径。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加深,教育信息化必然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因素
一、前言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媒体价格昂贵、操作不便、软件稀少,导致西部现代教学手段落后,电子设备在教学中视为可有可无的工具。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高校的扩充,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事实出发,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应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学业有成,高人一头,适应社会,今后才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等等。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对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即使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备课时“投入”较低,相关资料整合研究很少,传媒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利用)仅仅代替黑板或者教材,教学信息的设计几乎看不到。
二、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容包含“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2)。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强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并不排斥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共享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促使国际教育成为可能。西部普通高校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必须有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行动。加强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西部普通高校解决一些诸如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等的实际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普通高校中的实施,主要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广大中青年教师采用离职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评、考试制度,所以,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应该能熟练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利用Powerpoint、Autherware等多媒体著作工具来制作课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事实是教育技术手段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问题如使用比率、使用方法、使用要求、使用时数等亟待解决。
在西部,普通高校与一般中小学之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城市中小学课堂中,可以看到好多老师使用PC机、数码投影仪、VOD等先进的现代传媒进行上课,但进入西部普通高校或师范大学,目前还是利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媒体很少在课堂中使用。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少于中小学,或者老师不会使用PC机的问题,而主要是教师思想观念和学校制度问题(如高校的教师不存在升学压力),这就造成了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大众化教学实践中,好多教师提出,加强普通高校的考试制度,是提高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教育目标来说,这显然存在重大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培养学生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情绪,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从普通高校学生的求知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轻视公修课、教育性失业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即使这些学科的任课老师学识渊博,他们的厌学情绪也不会降低。而一些被他们认为较好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强学科,即使教师的水平低下,教学环境不好,而他们也乐意学习。为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网络世界、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的发展使西部普通高校的学子目光看得更远。也养成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求知心态,这里不再赘述。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西部普通高校中,部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不是很好。下面我们从几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课件教学,并满堂灌,效果并不是很好。
案例2.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课件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移植到电脑上,100分钟的教学内容,他在50—80分钟内讲完,其余20—50分钟的时间学生看书。学生不满意。
案例3.丙教师由于感到利用多媒体上课,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太多,自己备课内容不够讲解,故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方法进行上课。学生不太满意。
案例4.丁教师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电子教案(教材),不吸收消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播放。学生意见很大。
案例分析:
可以说,以上四种案例是当前西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助学还是助教,作为课件制作者并不是很明朗。同时也由此反映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现行的政策法规滞后。西部普通高校的法规、制度是健全的,为了防止个别教师不正常上课,故要求所有教师必须遵守,这务必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2.西部普通高校的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缺少激励措施或激励不到位,缺少评判人才和评价标准。
3.加大新兴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西部不仅缺乏优秀教师,而且也缺乏新型专业教师,尤其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专业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西部普通高校每年派出年轻教师进修,教师带回了许多先进知识和教学经验,也促进了所学专业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但由于资源库、设备、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四、影响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师的流动与学校的扩充使得西部普通高校教师的就业环境宽松,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受到限制。
近几年,各级学校教师流动增加,从根本上看,教师是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流动。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的流动相当明显。人才的流失和高校扩充带来西部高校教师就业环境宽松,从而增加了高校教师教学的惰性,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又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推广。
2.西部普通高校用于购置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缺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又一个因素。
由于西部普通高校资金的缺乏,各种教学设备投资不到位,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简则简。
3.教师之间的模仿,也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
五、如何推动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培养教师养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行为,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个人的走访,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是凭良心上课、备课、管理学生。为此建立教育行业自律,或许教师良心行为会受到遏制。如何培养年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仅仅会操作媒体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方式,学会对教学信息的设计、整合、评价等等。
2.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就是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增加,为此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在教学内容不压缩且增加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课时量。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另一个方法。
3.加大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设备的投资,根据实际使每个教室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是推动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
西部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学科等在不同,在教室中配备不同电教设备,方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的抽查、调查使用情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的结合起来。
4.增加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西部高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晋升重要条件,这无疑对教师的继续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防止继续教育形同虚设,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难以保证。若继续教育与专业结合,需要大量的经费、时间的支出,对于西部普通高校来说压力较大。
5.建立高校间标准的免费共享资源库。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老师,所以西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推广者仍然是教师。任何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传媒对于学生起到耳濡目染之效果,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利用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六、结束语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等于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但可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西部普通实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硬件、软件与潜件地互建、互帮、互带。
注释:
⑴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教育技术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72页.
⑵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2页
【参考文献】
[1]郭炳.21世纪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信息传播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2第21期,5-6
[2]邱婧玲,郭炳.改革考试方式,促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6—47
[3]吉严波.考试管理是“第三世界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J].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97—102
篇8
二、教育体系的结构及性质
多数情况下,葡萄牙的教育系统由国家集中管理,通过两个部门执行: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和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igher Education)。只有亚述尔群岛(Azores)和马德拉群岛(Madeira)这两个自治区由地方政府制定和调整教育政策。
教育部发挥最主要的决策职能,包括K-12(义务教育阶段)的计划、资源配置和审查。每隔3年,教育部会要求学校制定“教育工程”战略计划,并在同周期内进行审批;学校拥有如何落实计划的自,以下是负责学校管理的几个地方部门:学校议会(The School Assembly),成员包括地方社区代表,有权批准学校的战略计划及学校内部运作流程;执行管理部门(The Executive Management),学校唯一的领导部门或学校管理委员会;教务委员会(The Pedagogical Council),制定学校教学策略;行政理事会(The Administrative Board),进行学校财务和管理决策。
市教育委员会发挥协调作用,协助学校制定教育政策,推进学校网络的发展,提高管理效率 (European Commission 2007)。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教育部的工作还得到通信部(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的支持。目前,通信部已开展一系列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行动,这些行动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纲要紧密相关(Evaristo 2010b)。
三、教育信息化规划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2007年,由教育部提出的葡萄牙教育技术规划(Portugal’s Technological Plan for Education)通过了部长理事会决议批准,这意味着政府对规划的通过负责。该规划的前身是“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和葡萄牙国家战略规划(Portugal’s Strategic National Plan),两者都提出了“现代化”教育和将ICT融入社会的目标。葡萄牙的教育技术规划是一项全面的国家计划,它列出了具体目标、方案,并提出以下4个主要目标。
技术目标:降低生机比,提高互联网的连通性,改善学校网络,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电子卡系统。
内容目标:开通学校门户网站、学习管理系统,向师生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
培训目标:调整面向教师的ICT培训,引入ICT认证,与相关公司合作,在评估和工作中使用ICT,建立ICT实习机制和院校。
投资和融资目标:投资数字共享基金,对技术支持进行考察和激励,将欧盟基金引入教育信息化(Portugu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7)。
规划起草时,教育部和负责每个方案的小组将这些目标进行了整合。但在实践中,各部之间的整合并不尽如人意。延误和其他后勤障碍使得同步推出方案遇到困难。每个方案进展情况公布在教育技术规划的网站上(Portugu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7)。虽然葡萄牙的经济受到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打击,但教育技术规划的资金还是得到了保障(Evaristo 2010a)。
教育技术规划详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全国性项目,这些项目都在推进中,教育技术规划网站上对此有详细的介绍。目前,大多数项目都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但规划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容纳新方案(Evaristo 2010a)。
该规划在2010年截止,但政府正考虑将其延续到2013年(Evaristo 2010b)。这种延续不会影响目前的时间安排,而只针对其他目标或与师生和家庭相关的网络服务(Evaristo 2010a)。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题目:《教育技术规划:葡萄牙教育信息与通信技术框架》
出版年份:2007年
网址: pte.gov.pt/pte/EN/
(三)私立机构的参与
葡萄牙致力于通过企业赞助的方式让私立机构参与进来,以解决有关软件和硬件的政府协议和合约问题。作为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一部分,政府已经给予提供赞助的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优先权,使其意识到资助教育项目的好处。硬件公司如英特尔公司和电信公司,包括沃达丰(Vodafone)和电信管理网(TMN)等企业已积极参与笔记本电脑配备项目。
信息技术行业的公司表示,愿意为ICT的学习和实习提供场所。到2010年底,思科、微软、苹果等公司正在建立250家在校生培训中心。教育部则负责为这些中心培训教师。教育部已与40多个国内外技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数百名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训(Portugu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7)。
四、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支持
作为国家规划制定期间基本指标调查的一部分,教育部断定葡萄牙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因此,更新基础设施已成为葡萄牙的重点工作。到2010年底,教育部预期使所有初、高中学校(13-18岁)都配备高速互联网(48 Mbps),并配备足够的电脑,使生机比降为2:1。此外,到2010年,教师应在25%的课堂上使用ICT。
为此,教育部推出了若干学校的基础设施和维护方案。
篇9
【数字】
34%的学校校园网建设资金投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
调查显示,校园网建设资金投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学校比例最高,有942人在回答“你的学校建设校园网的投入”这一问题时作出这样的选择,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34%;有381人回答“小于10万元”,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3.7%;有496人表示“在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7.9%;有443人回答“在100万元至150万元之间”,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6%;有510所学校的校园网资金投入在150万元以上,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18.4%。
51.4%的学校建设校园网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筹
在回答“你的学校建设校园网的资金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有1424人回答是学校自筹资金,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51.4%,超过半数;此外,有382人回答来自于“上级部门拨款”,占13.8%;有127人回答来自于“社会捐助”,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6%;有153人回答来自于“企业垫资”,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5.5%;而回答“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结合”的有686人,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4.7%。
校园网建设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衡问题普遍
国外一般的经验表明,在校园网建设中,硬件、资源、人员资金投入比应为4∶3∶3。在此次调查中,回答“你的学校花在资源建设上的资金占整个校园网建设资金的比例”这一问题时,选择“20%以下”的有1271人,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5.8%,接近半数;有737人选择“20-40%”,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6.6%;有712人选择“40%以上”,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25.7%。调查数据反映出,已建校园网的学校大多钟情硬件配备,忽视了对资源尤其是对人员培训的投入。
【分析】
推进校园网建设必须解决投入问题
此次调查表明,有52.3%的学校建设校园网的投入超过了50万元,对于中小学来说,这笔费用可谓是巨额支出。另外一个数字佐证了这一点:在回答学校还未建校园网的1780份答卷中,有1449人回答说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才没有建校园网,占未建校园网学校总数的81.4%。由此看出,资金仍旧是校园网建设的一大瓶颈。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校园网的中小学大约有3万所左右,而调查显示,这些已建校园网的学校80%以上集中在大中城市或县城,未建校园网的学校60%以上是基础薄弱学校。两组数据告诉我们,要想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须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亟待改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建设校园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自筹和上级拨款,只有10.1%的学校采用其他方式筹集建设资金。这表明目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多种融资渠道:政府加大对基础教育校园网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适当收取校园网建设专项资金,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费用纳入“一费制”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此外,有些地区实行电教教材代收费政策,缓解了“有车无货”的矛盾,转变了重硬轻软的局面。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源、软件建设投入的问题。
其实,解决校园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有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企业垫资,调查中也有5.5%的学校采用这种方式。但目前这种方式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一,企业建设校园网的效益与学校应用效果的差异。校园网建设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而企业垫资难以保障资金及时持续地供给,在学校其他筹资渠道不畅时,校园网建设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其二,企业垫资将占用企业的经营资金,增加企业资金的回收成本,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企业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融资者,企业作为融资的剂,在一定政策支持下,帮助学校获得校园网建设资金。这样,既拓展了企业自己的市场,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孙波博士认为,校园网建设资金筹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二是采取融资的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的延续性,目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把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市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信息化产业链。
资金利用有待科学化
调查数据显示,资源建设投入占校园网总投入比例在“20%以下”的占已建校园网学校的45.8%,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驾驶员”现象的根源。校园网的硬件、资源、人员培训投入比例目前已有一个共识:国外通常是4∶3∶3,国内有专家推荐为5∶3∶2,实际情况与此并不相符。
建设校园网也不能求大求全,一步到位的校园网是不存在的,应本着“实用、好用、够用”的原则进行设备配备,不要盲目提高配置标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讲求效益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原则。
校园网建设后的持续投入不足,将会使校园网的应用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建设校园网时就应考虑后期的运行费用,包括设备的维护更新、资源的建设、教师的培训、网络维护管理、带宽的占用等费用。
【声音】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认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全面普及的高速发展期。建立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而拉动需求、增加投入则是发展的关键,政府必须在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参与机制必须是以公开、公平、择优为原则建立,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特别是带有权力背景的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委托权威性中介机构进行技术鉴别和公共信息服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推进信息化的观念和机制环境。这将有利于在资金十分短缺的条件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实事求是地测算教育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教育总投入和生均成本的变化,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承担的责任不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成员分摊,以及银行、企业分担的办法,可能是保证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事实表明,在我国已有10个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政府财政审批程序,建立了对部分学校收取上机费等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技术装备处处长蔡耘透露,国家将为农村中小学免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从今年开始,国家每年将投入10个亿,地方配套10个亿,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此举将在一定程度解决中西部地区的校园网建设和应用资金难题。
其实,要解决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资金紧张问题,企业也应承担起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认为,没有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地区大多受阻于资金问题。因此,企业应为中小学提供更多价格低、性能稳定的产品。只有降低市场价格,节约用户的采购资金,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中桥教育副总经理周建斌举例说,比如在校园网应用方面,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需求包括很多功能模块:信息、教务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在线备课、在线练习、在线考试等。如果这些都是独立的系统,不但安装、维护和使用比较麻烦,而且购买成本比较高,如果企业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降低学校购买的支出,无疑也能缓解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企业应该最大幅度让利于学校。(范丽艳 钟伟 王煜蓉)
【链接】
“三个一点”筹集建设资金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公共基础平台;信息化建设;统一身份认证
1.引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一项人类工程,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去,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在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的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中国高校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数字化校园是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管理水平,实现学校信息化管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促进教学、增强科研、优化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四个方面。要达到以上的几个目标,就必须对整个数字化校园进行透彻的分析,为数字化校园的各大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例如:用户模型、权限模型、流程模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等。从全盘进行架构,从局部开始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分布进行。在确保整个数字化校园稳定、可靠、可用的同时,保护现有资源,做到易延续、易扩展,从而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完成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目标。
2.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2.1 建设目标
项目前期规划的合理及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施效果。一个完整的项目规划,不但应该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对未来发展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划。通过对学校当前状况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在技术实现上,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利用现有资源,兼顾软件建设的实施步骤,同时也为了动态实时的展现学校各项指标,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的建设目标为: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各应用系统,并对学校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一个统一身份认证中心、一个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可用性强、可管理的门户中心,一个统一的能对全校数据信息实行集中管理、维护的统一数据库平台,从认证层面、信息的集中与个性化服务层面、数据层面上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实现各级部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满足用户对学校有关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以此来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进一步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其他管理及后续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建设原则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根据统一领导,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重在应用的原则,有计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构建,实现学校数字校园高起点、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舆论宣传、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调同步,共同推进;必须准确地切合学校现实的应用需求,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采取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模式,实现学校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2.3 建设思路
根据对其它院校数字校园的观察,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学校业务的特点,后期还会有新的应用整合进来。因此在建设时要考虑在后期如何方便的增加、更改和整合新的应用,而这些新整合的应用应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同时应根据学校的现有情况,针对各个业务的不同特点、重要性程度、影响面进行有重点的实施。学校规模大、业务庞杂,因此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主流、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和可定制能力,便于维护及二次开发,节约后期建设的时间和投资,为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应用建设和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方案
3.1 统一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化、数字格式和表示的一致性是信息发展的一个主要议题,同时也是数字校园项目建设的一个重点,整个校园的数据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方便学校内数据和行业之间数据流通。目前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市级标准和学校内部自己的标准,各个标准并不完全的一致。需要根据这些标准,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和标准的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的建设为统一校内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定义差异、消除信息孤岛打下基础。在信息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国家标准这是指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它对信息化标准建设起宏观指导作用,信息标准的建设将以此为基本依据;学校标准这是指各学校在以往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学校信息编码而设立的信息标准,它对统一信息标准建设起辅助和补充作用;自定义标准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积累和总结,将会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标准,也可以成为信息标准的一部分。
3.2 统一数据平台
当前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是:各个部门、院系可能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并且各个系统自成体系,数据重复冗余,导致了各部门相互之间同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数据的利用率不高。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数字校园项目必须做到数据共享,只有数据共享之后才能保证数据一致,减少冗余,提高利用率。这就要求统一设计一个数据库(包括共享数据库)架构,为今后各部门信息化工作提供前期的准备和支持。
3.3 统一门户
门户系统(Portal)是一个基于Web的系统,针对学校用户提供个性化设置、单点登陆、以及由学校各种不同来源或不同部门网站取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放在网页之中组合而成的呈现平台。门户网站会有精巧的个性化设置,提供定制的网页,当不同等级的使用者来浏览该页面将获得不同的信息内容。门户系统全面解决了高校在信息的统一提供、统一展示、统一聚合方面的问题。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它位于各类应用之上,是信息化校园的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化校园的服务信息,能有效地整合各类应用之间的缝隙,并根据每个用户的特点、喜好和角色的不同,为不同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访问关键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浏览到相互关联的数据,进行相关的事务处理。
3.4 统一身份认证
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体系,为各种网络应用系统服务。使全校用户在所有的网络应用系统中都使用统一的电子身份,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提供业务系统功能级安全接入规范及标准,为集成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的接入指导,为新应用系统的开发节省再投入成本。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层,否则安全问题将成为隐患,随时威胁着系统正常运行。只有建立了基于整个网络的、全面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一隐患,同时也为信息化的各项应用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
3.5 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了各业务部门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应用系统,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应用系统,形成了每个系统之间的数据结构、数据库标准等不统一,不能有效共享的孤岛现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校内各个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利用、资源共享就显得非常迫切了,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的多种接口来实现各种数据的对接与共享,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环境,通过应用子系统集成平台来整合原有系统,能有效保留各业务部门对原有系统的应用习惯同时也保证了用户的前期投资。
4.结束语
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高校都已经开始或正准备开展建设,这是一个长期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技术上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最困难的,建设中几乎涉及到学院各个组织部门,因此需要领导的带动,切实推动各个部门来一起配合解决问题,这对整个学校的制度管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更应抓住这个机会来大力推进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终将取得不错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许佳.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科技广场,2010(04).
[2]朱迅,杨丽波.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3]张荣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与规划简述[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
[4]邵冬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谷松,张月琳.统一身份认证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6]秦剑波.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数据整合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19).
[7]高颖.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 上一篇:直接投资案例分析
- 下一篇:安全监理现场控制要点